李肖[1](2021)在《柴胡—白芍药对及其成分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中药复方具有组方复杂(君、臣、佐、使)和作用规律多样(相须、相使、相恶)的特点,疗效确切且无严重副作用,体现了中药的治疗优势。但是怎样阐释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用科学界的通用语言表征清楚中药配伍的合理性,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药对,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固定的两味或三味药物组合。相比于大复方,药对药味简化,易于阐明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药对本身即为小复方,可反映复方配伍的特殊规律与内在联系,因此常作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对象。柴胡-白芍系多个疏肝解郁名方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的基础药物。柴胡辛散,疏肝解郁;白芍酸收,养血柔肝,二者散收相合,构成调畅情志复方的核心药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对抗抑郁作用确切。然而,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是否具有增效抗抑郁作用?其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是什么?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成分有哪些?其关键成分配伍是否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其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不清楚。目的:(1)明确柴胡-白芍药对是否具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系统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2)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明确该药对关键成分配伍是否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系统阐明该药对关键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机制。方法:(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成分、抗抑郁靶点、抗抑郁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揭示柴胡、白芍共同调节的靶点和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靶点和通路。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另外,通过成分贡献指数分析,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2)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大鼠模型,以大鼠体重和行为学(糖水偏好、旷场穿越格数、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为指标,评价并比较柴胡、白芍与柴胡-白芍药对分别在低、高同等给药剂量下对大鼠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明确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以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海马为样本,采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发现柴胡、白芍及柴胡-白芍药对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揭示柴胡、白芍所共同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通过关联分析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果,并结合代谢通路所含差异代谢物数量,筛选主要代谢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主要代谢通路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明确柴胡-白芍药对发挥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3)采用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模型,以细胞存活率为指标,对网络药理学所预测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采用Chou-Talalay,Loewe和HAS三种协同作用评价数学模型,明确关键成分配伍的协同抗抑郁作用。以PC12细胞为样本,采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发现单用成分及配伍成分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揭示两成分所共同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通过关联分析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果,并结合代谢通路所含差异代谢物数量,筛选主要代谢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主要代谢通路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明确成分配伍发挥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结果:(1)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显示:柴胡抗抑郁成分有19种,调节抑郁靶点179个、通路20条;白芍抗抑郁成分有11种,调节抑郁靶点155个、通路20条。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拓扑分析结果显示:柴胡和白芍共同调节靶点135个、通路17条;柴胡独立调节靶点44个、通路3条;白芍独立调节靶点20个、通路3条,体现了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特点。另外,成分贡献指数筛选结果显示:柴胡关键抗抑郁成分3种(柴胡皂苷A、槲皮素、异鼠李素)、白芍关键抗抑郁成分2种(芍药苷、芍药内酯苷)。(2)抑郁大鼠模型抗抑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在低、高同等给药剂量下7.5g/kg、15 g/kg柴胡-白芍药对均具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血浆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4条,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9个、代谢通路4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4个、代谢通路5条;PBMCs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8个、代谢通路条6,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9个、代谢通路5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1个、代谢通路8条;海马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12个、代谢通路6条,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9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6个、代谢通路11条。在三个样本中,药对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数量均多于单用药。主要代谢通路筛选结果显示: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为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主要协同机制。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嘌呤代代谢、MAPK/NF-κB/NLRP3信号通路是柴胡-白芍药对发挥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3)细胞模型抗抑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分别为柴胡、白芍关键抗抑郁活性成分。协同作用评价结果显示:2.5μmol/L柴胡皂苷A、25μmol/L芍药内酯苷配伍具有最佳协同抗抑郁作用;1.25-2.5μmol/L柴胡皂苷A、12.5-25μmol/L芍药内酯苷配伍是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剂量范围。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调节差异代谢物12个、代谢通路3条,芍药内酯苷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5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个16、代谢通路7条。成分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数量均多于单用药。主要代谢通路筛选结果显示:调节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TCA循环、谷氨酸代谢为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的主要协同机制;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调节色氨酸代谢、TCA循环、嘌呤代谢、谷氨酸代谢、MAPK/NF-κB/NLRP3号通路是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成分配伍发挥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结论:(1)柴胡-白芍药对及其关键抗抑郁成分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确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2)柴胡-白芍药对及其关键抗抑郁成分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其关键协同机制为调节色氨酸代谢、TCA循环、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MAPK/NF-κB/NLRP3信号通路。
赵凡[2](2020)在《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黄芩作为传统的清热药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许多含黄芩方剂临床治疗抑郁症疗效显着。目前有关含黄芩治疗抑郁症方剂(以下简称“含黄芩抗抑郁方”)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有报道,而明确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临证应用指征和配伍方法对于中医临床运用黄芩及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本论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特点及主要配伍方法;并运用实验研究观察黄芩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对皮质酮(CORT)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效应,从干预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这一维度,探讨黄芩及黄芩苷的抗抑郁机制,以冀初步阐明抗抑郁方剂配伍黄芩的科学内涵。方法1.数据挖掘研究 收集整理中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等)1986~2019年公开发表的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文献,将其分为临床研究(病例数30例以上,有对照组)、病案及临证加用黄芩三类。①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各部分文献的方剂名称与类别、临床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主治病证的证型及病机(病性和病位证素)、症状和舌脉、配伍药物(单味药和药物类别)、黄芩及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与比例等进行频次统计;②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高频症状进行两症状和三症状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并对方剂组成中的高频药物进行两药、三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③采用Gephi 0.9.2软件对证素-症状、药物-症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以探讨含黄芩抗抑郁方的证治规律。2.实验研究①采用慢性CORT皮下注射6周建立抑郁小鼠模型,造模3周后分为空白、模型、阳性药、黄芩苷低剂量、黄芩苷高剂量、黄芩低剂量和黄芩高剂量7组,分别给药治疗3周后进行糖水偏好、悬尾、强迫游泳、开场、新颖摄食行为学测试,同时取血检测血清皮质酮含量,观察黄芩及黄芩苷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的影响;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Ki-67及BrdU 阳性细胞数,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齿状回BrdU/DCX/NeuN叠染细胞数,高尔基染色检测齿状回神经元形态、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给予PI3K及AKT抑制剂LY294002、Perifosine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芩苷对CORT造模后HT-22细胞中上述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芩及黄芩苷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对神经发生的影响;③采用高效液相测定黄芩水煎剂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 共收集整理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文献464篇,其中临床研究文献249篇,有明确疗效的病例9702例;病案文献122篇,有明确疗效的病案153例;临证加用黄芩文献93篇。三类文献的研究结果如下:1.1临床研究文献在临床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含黄芩抗抑郁方共90首,方剂类别9种。使用频率位列前4的方剂类别为和解剂、化痰剂、清热剂、理气剂,其中和解剂(使用频率65.49%)远超过其他类别方剂。和解剂中柴胡类方使用频率最高(56.9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居所有方剂之首(33.10%)。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表明,临床含黄芩抗抑郁方中药治疗组、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西药对照组(p<0.01)。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型有21种,实证为主,亦有虚实夹杂。证型出现频率位列前4的为肝郁气滞(18.72%)、肝郁痰热(12.34%)、肝郁痰阻(10.37%)、肝郁化火(热)(9.66%),累计占51.08%。涉及病性证素1 1种,病性有虚有实,以实为主。主要病性为气滞(85.14%)、火热(46.21%)、痰(30.66%),此外还有气虚(10.97%)、血瘀(10.95%)等。涉及病位证素9种,病位以肝居首(出现频率96.17%),其次为脾(16.03%)、心(12.55%)、胆(6.66%)等。在配伍方面,与黄芩配伍的核心单味药为柴胡、半夏,使用频率分别为88.03%、75.21%;主要配伍药物(使用频率在30%-60%之间)为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大黄,以上除白芍外,均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组成;次要配伍药物(使用频率在15%-30%之间)有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当归、陈皮、人参、党参、栀子、枳壳。常见的两药关联主要有半夏-柴胡、茯苓-柴胡、茯苓-半夏等,常见的三药关联主要有桂枝、半夏-柴胡,大黄、半夏-柴胡,大黄、牡蛎-柴胡,大黄、龙骨-牡蛎,大黄、龙骨-柴胡,桂枝、牡蛎-柴胡,多为上述核心药物与主要配伍药物之间形成的关联。与黄芩配伍的主要药物类别为理气药(使用频率93.38%)、补益药(86.02%)、安神药(83.59%)、化痰药(79.15%)、清热药(57.06%),次要配伍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泻下药。黄芩及其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黄芩为2-20g,平均10.50±2.26g;柴胡为6-36g,平均13.45±4.87g;半夏为4-20g,平均10.35±2.54g。黄芩与柴胡、黄芩与半夏的用量比例均以1:1为主,三药配比亦以1:1:1居多。1.2病案文献在病案文献中,所涉及的含黄芩抗抑郁方共46首,方剂类别8种。所治证型有1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肝郁气滞证(13.95%),其次为肝郁化火(8.53%)、肝火扰心(8.53%)、肝郁痰热(8.53%)、肝郁痰阻(7.75%)、肝郁脾虚6.98%,累计占54.27%。各类方剂使用频率、主治病证的证型、病性及病位、配伍药物及核心配伍药物用量的统计结果与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基本一致。有关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候研究显示,此类方剂主治病证的症状计有92种,涉及舌象15种,脉象10种。其中,主要症状(出现频率>30%)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有忧郁,烦躁,易怒;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寐差,纳差,胸胁不适;舌脉表现为舌红、淡红,苔黄、白、腻、薄,脉弦、细。次要症状(出现频率在8.5%-30%之间)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有悲伤欲哭,少言寡语,厌世求死,记忆力下降,多思多虑,焦虑,精神紧张,兴趣减退;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乏力,口苦,心悸,大便秘结,口干,头晕,咽部不适,脘痞不适,出汗,腹胀,大便稀溏,头痛,叹息,寒热异常感;舌脉表现为舌暗、胖大有齿痕,苔厚,脉数、滑、沉。常见的两症状关联为忧郁-脉弦、纳差-寐差、纳差-脉弦、烦躁-寐差、苔黄-脉弦、苔腻-寐差、舌红-脉弦,常见的三症状关联为易怒、寐差-烦躁,苔黄、忧郁-脉弦,苔腻、纳差-寐差,易怒、烦躁-寐差,舌红、寐差-脉弦,烦躁、脉弦-寐差,纳差、忧郁-脉弦、乏力、寐差-纳差,多为上述主要症状、舌脉与次要症状之间形成的关联。在证治规律即病机、症状与药物关系的研究方面,利用复杂网络勾勒出3个较为清晰的常见病证与选方用药之间的联系脉络。①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等证:涉及的症状有忧郁,少言寡语,悲伤欲哭,厌世求死,反应迟钝,胸胁不适,寒热异常感,胃脘不适,乏力,纳差,腹胀,叹息,嗳气,消瘦,大便稀溏,苔薄,苔白,脉细;所用代表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逍遥散类方。②肝郁痰热、胆热痰扰等证:涉及的症状有精神紧张,幻觉,多思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寐差,头重,四肢不温,呃逆,苔腻,脉滑;所用代表方剂为温胆汤类方。③肝郁化火、肝火扰心等证:涉及的症状有烦躁,易怒,恐惧感,心神不宁,口苦,口干,耳鸣,头痛,腹痛,全身疼痛,小便黄,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脉弦;所用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及龙胆泻肝汤。1.3临证加用黄芩文献在临证加用黄芩文献中,所涉及的方剂有60首。研究表明,当临床医家运用不含黄芩的方剂治疗抑郁症时,于原方中加用黄芩的主要依据是:主治病证有热盛、肝郁化火、痰热等病理改变,症状表现为口苦,心烦,大便干结或不畅,急躁易怒,舌苔黄腻,口干等。临床与黄芩同时加入处方的药物主要为栀子、黄连、龙胆,其次为柴胡、瓜蒌、半夏、牡丹皮、胆南星等清热、理气、化痰药。黄芩的常用剂量为6-20g,平均10.35±2.54g。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及中医传统理论可知,黄芩在抗抑郁方剂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①清热泻火以祛热邪;②清气降火以除痰热;③未雨绸缪以防邪郁化热;④配伍柴胡、半夏以调畅气机;⑤以寒制温,以防温药助火。黄芩在抗抑郁方剂中主要作为臣药、佐药,但其作用与地位不可小觑。2.实验研究2.1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慢性皮质酮40mg/kg皮下注射6周后模型小鼠糖水偏好率降低,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延长,新颖摄食中潜伏期增加、食物消耗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现出明显的快感缺失、行为绝望状态;且造模6周后血清皮质酮含量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改善CORT诱导的上述抑郁样行为、降低血清皮质酮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2.2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的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免疫组化显示,模型小鼠齿状回中Ki-67及BrdU 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而黄芩苷及黄芩治疗3周可增加阳性细胞数(p<0.01)。免疫荧光显示,模型小鼠齿状回中DCX+/NeuN+/BrdU+标记的未成熟神经元细胞数目显着降低(p<0.01),DCX-/NeuN+/BrdU+标记的成熟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显着下降(p<0.01),而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增加存活的成熟及未成熟神经元数目(p<0.01)。高尔基染色显示,模型组齿状回神经元树突分支少、形态简单,树突总长度显着减少(p<0.01),而给予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增加神经元树突复杂性,增加树突总长度(p<0.05,p<0.01);神经元树突棘数目统计显示,CORT造模与黄芩苷、黄芩给药均未对神经元总树突棘密度及蘑菇状树突棘密度产生影响(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及突触蛋白PSD95、Synapsin 1表达降低(p<0.01),给予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后上述相关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在CORT诱导的HT-22细胞上,黄芩苷可上调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p<0.05,p<0.01),而给予PI3K及AKT抑制剂LY294002、Perifosine后可抵消黄芩苷作用(p>0.05)。2.3黄芩水煎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黄芩水煎剂主要含有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4种物质成分,其中黄芩苷含量最高,为217.77±1.96mg/g。结论1.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肝郁痰热、肝郁痰阻、肝郁化火(热)、肝火扰心和肝郁脾虚等证型。其主治病证以实为主,亦有虚实夹杂。常见病性证素为气滞、火热、痰,此外还有气虚、血瘀等;病位主要在肝(胆),其次为心、脾(胃)等。2.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主要症状,在神志方面表现为忧郁,烦躁,易怒;在躯体方面表现为寐差,纳差,胸胁胀满。次要症状在神志方面表现为悲伤欲哭,少言寡语,厌世求死,记忆力下降等;在躯体方面表现为乏力,口苦,心悸,大便秘结,口干,头晕,咽部不适,脘痞不适等。舌脉主要表现为舌红、淡红,苔薄、苔白、苔腻,脉弦、细。3.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与黄芩配伍的核心药物为柴胡、半夏,三味药物平均用量分别为10g、13g、10g,黄芩与柴胡、黄芩与半夏的两药配比均以1:1为主,三药配比亦以1:1:1居多。4.在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与黄芩配伍的单味药除柴胡、半夏外,主要有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和大黄,此外还有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当归、陈皮、人参、党参、栀子和枳壳等。与黄芩配伍的主要药物类别为理气药、安神药、补益药、化痰药和清热药,此外还有活血化瘀药、开窍药和泻下药等。5.对常见病证与选方用药关系的研究表明:以肝郁气滞或肝郁脾虚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逍遥散类方;以肝郁痰热或胆热痰扰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温胆汤类方;以肝郁化火或肝火扰心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或黄连解毒汤。6.黄芩和黄芩苷可通过上调PI3K/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CORT抑郁模型小鼠齿状回神经发生发挥抗抑郁作用。
郑若韵[3](2020)在《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的三因司天方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思想的集中体现。运气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受到天地气化的影响,因此在诊治疾病时应充分考虑运气学特点。陈无择以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制五运六气计十六方,后世应用于临床,多有奇效,成为历代医家以运气指导临床用药的代表。但目前关于运气方的研究多为临床验案的报导,缺乏系统的动物实验研究,本研究以临床常见的精神疾患抑郁症为切入点,以陈无择的三因司天方为基础,比较不同年份运气方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挖掘运气理论对于临床诊疗的重要价值,为运气方的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梳理陈氏运气方临床应用相关文献,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运气理论和抑郁症治疗现状为实验设计提供合理依据。第二部分通过梳理《素问》运气七篇大论的相关论述,阐述运气变化对于疾病发生的影响及根据药物性味理论确立的治疗法则,探讨其对后世创制运气相关方剂的指导作用,重点介绍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临床价值较高,用药遵经守旨。第三部分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以2018年即戊戌年司天方静顺汤、2019年即己亥年司天方敷和汤为干预方药,以多种行为学实验评价不同年份运气方对抑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同时与临床常规抗抑郁西药和常用经典方剂柴芩温胆汤进行药效对比;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HPLC-ECD)测定大鼠脑组织、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探究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一:戊戌年司天方静顺汤实验结果1.1静顺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1.1糖水偏好实验实验结束时(42 day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极显着升高(P<0.01)。1.1.2旷场实验实验结束时(42 days)各组大鼠在旷场中3min内穿格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3强迫游泳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缩短(P<0.05),静顺汤组、柴芩温胆汤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极显着缩短(P<0.01)。1.1.4悬尾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显着缩短(P<0.05),静顺汤组、柴芩温胆汤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缩短(P<0.01)。1.2静顺汤对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1.2.1前额叶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皮质NE、5-HT含量显着降低(P<0.05),D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的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静顺汤组D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各组大鼠前额皮质E、HVA、DOPA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E、5-HT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5-HIAA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大鼠海马NE、DA显着升高(P<0.05),静顺汤组NE、5-HT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各组大鼠海马E、HVA、DOPA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DA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及柴芩温胆汤组比较,静顺汤组DOPAC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各组大鼠下丘脑NE、5-HT及代谢产物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5-HT、5-HIA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大鼠血清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静顺汤组大鼠血清5-HT、5-HIA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柴芩温胆汤组比较,静顺汤组大鼠血清DA、5-HIAA含量显着升高(P<0.05)。2实验二:己亥年司天方敷和汤实验结果2.1敷和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2.1.1糖水偏好实验实验结束时(42 day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敷和汤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均极显着升高(P<0.01)。2.1.2旷场实验实验结束时(42day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穿格次数极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穿格次数均值明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强迫游泳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值有增加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4悬尾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芩温胆汤组、敷和汤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极显着缩短(P<0.01)。静顺汤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显着缩短(P<0.05)。2.2敷和汤对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2.2.1前额叶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静顺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DA含量显着升高(P<0.05),柴芩温胆汤组、敷和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5-HT含量均极显着升高(P<0.01),氟西汀组、静顺汤组大鼠前额叶皮质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敷和汤组均值高于其余各给药组。2.2.2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5-HIA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敷和汤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均值高于其余各给药组。2.2.3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下丘脑DA含量显着升高(P<0.05),柴芩温胆汤组大鼠下丘脑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柴芩温胆汤组比较,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下丘脑E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2.2.4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E、5-HT含量显着降低(P<0.05),HVA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芩温胆汤组、静顺汤组、敷和汤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极显着升高(P<0.01),柴芩温胆汤组大鼠血清HVA、5-HIA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静顺汤组大鼠血清5-HIAA含量显着升高(P<0.0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静顺汤在2018年即太阳寒水司天之戊戌年,改善CUMS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作用较柴芩温胆汤组更明显,静顺汤相对于理气化痰之柴芩温胆汤更切中病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提高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的DA、5-HT水平、海马的NE、5-HT水平及血清的5-HT水平有关。(2)敷和汤在2019年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己亥年改善CUMS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作用较其余各组更为明显,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提高前额叶皮质、海马及血清的5-HT水平、下丘脑的DA水平有关。(3)静顺汤和敷和汤均在当年运气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疗效略优于常规抗抑郁西药和中药,结合运气用药的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优于常用经典方剂,提示了五运六气对于疾病发生的影响,根据运气特点指导临床用药有其现实意义。
孟倩,周志焕,梅妍[4](2020)在《中药可治抑郁症吗?》文中认为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很早以前就探索过与抑郁症有相似症状的"郁病""百合病""梅核气"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中药有副作用小、价格相对低廉、可以长期服用、改善体质状况而减少复发等优势,中药治疗的多靶点、多样性、灵活性特点也更符合目前人们对于抑郁症致病的多因素、临床表现多样性的认识,探讨中药治疗抑郁症有着很大的价值。
王莹[5](2019)在《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和大鼠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评价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并从单胺类神经递质、炎性细胞因子、ERK信号通路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方法:1.药效学研究:(1)雄性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酸氟西汀组(0.02g/kg)、柴胡疏肝散(9.29g/kg生药)、高剂量组(23.52g/kg生药)、中剂量组(11.76g/kg生药)和低剂量组(5.88g/kg生药),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6天,空白对照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于第14天进行悬尾实验和第15天进行强迫游泳实验。(2)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CUMS模型,以糖水偏好实验作为造模成功的判断标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盐酸氟西汀0.01g/kg)、中药阳性对照组(柴胡疏肝散6.5g/kg生药)、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16.48g/kg生药)、中剂量组(8.24g/kg生药)和低剂量组(4.12g/kg生药),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连续15天,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继续给予应激,持续15天,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称量大鼠体重,进行糖水消耗实验和开场实验。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皮质和下丘脑中5-HT、DA和NE的含量。(2)神经免疫: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L-4和IL-10的水平。(3)ERK通路: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Raf、p-Raf、Rsk、MEK、p-MEK、ERKl/2、p-ERKl/2、CREB、p-CREB和BDNF的蛋白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CREB、BDNF和Trk B的m 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的表达。结果:1.药效学研究:(1)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P<0.05);氟西汀组、柴胡舒肝散组、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P<0.05)。(2)大鼠行为学结果:组内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提高(P<0.01),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1);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糖水偏好度均明显提高(P<0.01)。给药1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上升(P<0.05),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中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均明显上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前造模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均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减少(P<0.01),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的大鼠移动总距离均减少(P<0.05);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各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均明显增加(P<0.01),参胡温胆汤低剂量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高剂量组大鼠的直立次数均明显增加(P<0.01)。2.机理研究:(1)单胺类神经递质测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皮质和下丘脑内5-HT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皮质内DA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和下丘脑内DA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海马内NE的含量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海马内NE的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2)炎性细胞因子测定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6水平下降(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致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上升(P<0.05),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IL-4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明显上升(P<0.01)。(3)ERK信号通路检测结果:WB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Raf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p-Ra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内MEK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MEK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ERK1/2和p-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内Rsk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的大鼠海马内CREB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内p-CREB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BDNF的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1)。rt-PCR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m RNA和ERK2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空白对照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CREB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柴胡疏肝散组大鼠海马中的BDNFm RNA和Trk Bm RNA表达升高(P<0.05)。IHC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和参胡温胆汤组大鼠海马中的ERK1/2和Trk B的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1.参胡温胆汤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缩短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逆转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下降、体重减轻、移动总距离和直立次数减少的症状。2.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与上调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和NE的含量有关。3.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下调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对机体进行双相良性调节,恢复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有助于防治抑郁症。4.参胡温胆汤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指标(Raf、MEK、ERK、RSK、CREB),调节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 B,有助于发挥抗抑郁作用。
芦晔[6](2019)在《化浊解毒疏肝方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化浊解毒疏肝方对轻中度抑郁(浊毒内蕴证)患者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化浊解毒疏肝方对轻中度抑郁患者(浊毒内蕴证)的疗效。方法:以诊断为轻中度抑郁症并符合中医浊毒内蕴证的患者48例,随机分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服用化浊解毒疏肝方药,对照组服用氟西汀,通过HAMD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评价疗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HAMD评分可见中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减少,中药组与西药组无差异。2.中医症状评分可见治疗后中药组及西药组评分均明显减少,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无差异。中药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90.5%。小结:1.化浊解毒疏肝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对抑郁症的疗效与西药氟西汀相当。2.化浊解毒疏肝方对郁证的中医症状改善作用与氟西汀相当,但不良反应少。第二部分化浊解毒疏肝方对CUMS(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行为学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目的: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CUMS小鼠行为学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观察此方的抗抑郁作用及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建立CUMS模型,通过糖水偏爱测试、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小鼠的焦虑抑郁程度,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小鼠海马CA3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各样本总体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模型组小鼠毛发色泽暗淡,胆小易惊,反应迟钝,活动度减少,精神不振,进食减少,甚至出现应激性排便。2.模型组糖水偏爱指数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减少,西药组及中药高中剂量组增加。3.模型组小鼠旷场试验各项评分显着降低,中药各剂量组与西药组均有增加。4.模型组小鼠强迫游泳总不动明显延长,不动潜伏期缩短,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干预后有明显改善。5.高架十字迷宫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开放臂访问次数及停留时间明显减少,闭合臂访问次数及停留时间明显增加,西药组及中药高、中剂量组有所改善。6.光镜:模型组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出现较多凋亡小体,可见较多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中药组:神经细胞排列较为规整,轻微核固缩,有少量的凋亡小体,可见少量的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7.电镜:模型组细胞萎缩,膜结构欠清晰,线粒体内外膜融合,突触融合,小泡减少,神经毡水肿。中药组:细胞膜清晰可见,胞浆水肿,线粒体较多,突触可见致密物,突触间隙存在,小泡较多。小结:1.通过CUMS加孤养可成功建立抑郁小鼠模型,模型稳定而可靠。2.化浊解毒疏肝方可改善CUMS小鼠的抑郁程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佳,与氟西汀疗效相当。3.从形态学方面证实CUMS可致小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伤。4.化浊解毒疏肝方药可以保护小鼠海马CA3区神经元,从而恢复海马的结构,从形态学角度为探讨抑郁症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基于Rac1-LIMK1-cofilin通路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的抗抑郁作用及改善神经可塑性的机制目的: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CUMS小鼠BDNF及其受体、以及突触相关蛋白,Rac1-LIMK1-cofili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并探讨抗抑郁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海马组织BDNF,TrkB,SYP,PSD-95,Rac1,LIMK1,p-cofilin蛋白水平。所有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1.模型组海马CA3区BDNF,TrkB表达量减少,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Q-PCR结果表明模型组BDNF mRN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增加。2.模型组海马CA3区SYP,PSD-95表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Q-PCR结果表明SYP,PSD-95 mRNA水平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与上述结果一致,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增加。3.模型组海马CA3区Rac1、LIMK1、p-cofilin表达量减少,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增加。小结:1.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可成功诱导小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并伴有海马BDNF及受体,突触相关蛋白及Rac1-LIMK1-cofilin通路蛋白的变化。2.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发生机制可能与影响BDNF-TrkB介导的Rac1-LIMK1-cofilin通路蛋白变化有关。3.化浊解毒疏肝方通过影响BDNF-TrkB介导的Rac1-LIMK1-cofilin通路蛋白变化发生神经保护作用,从而产生抗抑郁效应。结论:1化浊解毒疏肝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与西药氟西汀疗效相当。2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有抗抑郁作用。3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4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的抗抑郁及神经元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BDNF-Rac1-cofilin通路发挥的,从而改善神经可塑性。
牟翔宇[7](2019)在《肝疏泄不及病理与疏肝药理-PMDD肝气郁证大鼠主要病理变化与柴芍皂苷主要药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经前烦躁障碍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属传统中医学中的月经前后诸症范畴,时至今日,其深层病理机制仍然有待深入研究。治疗该症的现代化合类药物副作用大、未区分亚型故疗效欠佳,因此寻找替代疗法迫在眉睫。柴胡-白芍药对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虽PMDD肝气郁证是PMDD的重要亚型,但却鲜见二药治疗PMDD肝气郁证的报道。故本研究拟在检索肝主疏泄理论及实验文献的基础上,制备PMDD肝气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探查柴胡皂苷与芍药苷配伍(下文中简称柴芍皂苷)治疗该证的作用。通过检测模型大鼠关键生物指标变化以及海马脑区蛋白质组学,以期发现PMDD肝气郁证发病及柴芍皂苷干预的生物标记物,进而揭示肝疏泄不及的深层发病机制并促进治疗药物的研发。方法:(1)通过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对柴胡皂苷、芍药苷的药理作用及经前烦躁障碍症、肝主疏泄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及理论研究;(2)首先利用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对柴芍皂苷进行基于治疗抑郁样情绪小鼠的效果评价。(3)结合阴道电阻检测动情周期方法,利用强迫游泳应激筛选制备出PMDD肝气郁证大鼠模型,利用FS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Maze,EPM)、洒水实验(Splash Test)对模型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4)对符合PMDD肝气郁证大鼠模型标准的大鼠予以三个剂量的柴芍皂苷及氟西汀干预,干预结束后再次对实验大鼠进行上述行为学评价,验证柴芍皂苷治疗PMDD肝气郁证的效果。(5)利用ELISA(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模型大鼠外周血、下丘脑、海马中的P、ALLO、E2等生物学指标,并进行各组间的含量变化对比。(6)应用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PMDD肝气郁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进行研究,样品经Q Exactiv eTM HF-X质谱仪在数据依赖采集模式下检测。串联质谱图经过PEAKS Studio version X(Bioinformatics Solutions Inc,Waterloo,Canada)分析后,通过GO分析、KEGG分析结果探讨PMDD肝气郁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小鼠药效研究部分:通过小鼠FST以及TST实验发现,各给药组对比空白对照组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氟西汀给药组对比空白对照组其悬浮不动时间在三次实验中都呈降低趋势,且第二次实验显示其悬浮不动时间显着降低(P<0.05,P<0.01)。柴芍皂苷高剂量组对比空白对照组其悬浮不动时间在三次实验中也都显示出了相同的降低趋势,且第二次实验与第三次实验都显示其相对空白对照组出现了显着降低(P<0.05,P<0.01),柴芍皂苷低剂量组对比空白对照组其悬浮不动时间出现了降低趋势,三次实验中第二次实验中的两组对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通过强迫游泳实验结合动情周期规律性检测,成功制备出了符合PMDD肝气郁证临床表现规范的大鼠模型,即模型大鼠具有规律的动情周期与“经前出现症状,经后症状消失”的特点,模型大鼠非接受期悬浮不动时间与接受期悬浮不动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P<0.0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与洒水实验结果都辅证了利用FST制备PMDD肝气郁证模型具有较好的效度。而给予模型组大鼠柴芍皂苷及氟西汀治疗后,其悬浮不动时间、悬浮不动次数以及洒水实验中的修饰时间等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3)ELISA结果提示PMDD肝气郁证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与ALLO、P、E2在外周血清及海马脑区内的含量改变存在高度相关,ALLO含量受P的下降影响而显着减少,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2含量的降低可能是PMDD肝气郁证的发病机制之一。柴芍皂苷能够通过升高血清内的ALLO、P、E2含量以及海马脑区中ALLO含量,下丘脑中P含量以改善PMDD肝气郁证症状。(4)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正常对照组共发现70个差异蛋白,柴芍皂苷低剂量组共发现260个差异蛋白,氟西汀给药组共发现189个差异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柴芍皂苷给药组共发现277个差异蛋白,氟西汀给药组共发现228个差异蛋白。对模型组、柴芍皂苷给药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取交集后发现,模型组下调、柴芍皂苷给药组上调且功能明确的差异表达蛋白有Edem3、Xk、Rraga、Kcnma1、Thsd7b;而模型组上调、柴芍皂苷给药组下调且功能明确的差异表达蛋白有Eipr1、Prkaca、Hba-a3、Ywhah。结论:(1)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且病性虚实夹杂,故治疗多从肝论治且归病因于肝失疏泄,利用含柴胡—白芍药对治疗肝疏泄不及所致肝气郁结一证的经典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故采用柴芍二药组分治疗PMDD肝气郁证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中小鼠行为学测试表明柴芍皂苷干小鼠抑郁样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大鼠实验表明柴芍皂苷对于PMDD肝气郁证大鼠模型同样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2)PMDD肝气郁证大鼠模型的发病机制与外周血及部分脑区孕酮、四氢孕酮、雌二醇的含量改变存在密切关联,柴芍皂苷可以通过上调上述激素含量改变起到治疗作用。(3)蛋白质组学结果提示,PMDD肝气郁证发病机制可能与Prkaca、Kcnma1以及Ywhah等蛋白表达相关,其中Kcnma1蛋白的下调提示钙离子通道激活调控、Prkaca蛋白的上调提示cAMP信号通路调控,Ywhah蛋白上调提示磷酸丝氨酸结合蛋白介导信号传导。而柴芍皂苷可以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效应逆转上述蛋白表达,因此我们推测PMDD肝气郁证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海马脑区中Ywhah及Prkaca等蛋白的表达相关,而将上述蛋白作为PMDD肝气郁证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及柴芍皂苷的治疗靶点值得进一步深入验证与探索。
黄超楠[8](2019)在《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及其对神经营养因子调控研究》文中指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持续的情绪抑郁、感情冷漠、心情低落、睡眠障碍、食欲减退、躯体不适等,严重者可有焦虑、妄想、幻觉、悲痛欲绝等运动性激越和精神病性症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抑郁症的发病逐年上升。虽化学药物可产生明显疗效,但化学合成的抗抑郁药品存在抗抑郁谱窄、停药后有高复发率以及一些严重的毒副反应。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反复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疗效确切的治法方药,且具有多环节、多靶点、身心一体的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治疗原则,同时毒副作用小,无药物依赖性等特点。因此,在抑郁症防治过程中,中医药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神经营养因子(NTF)是一类由神经元或神经元所支配的组织分泌的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功能性小分子蛋白质,它与神经元的分化、生长、存活、可塑性以及再生的调节作用关系密切,同时也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生长、分化、存活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NTF是介导大脑高级活动(例如认知、学习、记忆、情感等)的重要信号分子,能够在神经系统中对突触结构、突触连接、神经递质释放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抑郁障碍的神经营养假说”,认为抗抑郁治疗则是通过补充脑内部分NTFs的含量,提高突触可塑性,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来达到抗抑郁的疗效。由此可知,抗抑郁治疗可能可以逆转因抑郁症引发的血清中部分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及其表达所发生的改变。本研究在评价开心解郁丸的临床疗效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开心解郁丸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目的:1.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1.1评价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1.2评价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安全性。2.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2.1观察开心解郁丸对抑郁症患者外周血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G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影响。2.2观察开心解郁丸对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7年9月-2019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科门诊就诊的抑郁症患者106例,分为开心解郁丸组和盐酸氟西汀组。治疗组服用开心解郁丸(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大兴制剂室提供,批号:20170516),每次4.5g,每日两次;对照组服用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8373A,生产日期:2018.01.18,有效期至2019.12。分包装批号:8373AA),20mg/日,晨起服用;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8周。观察指标主要是采用汉密尔顿24项抑郁评分量表(HAMD-24)和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进行评价。2.所有上述纳入观察的患者在入组前和8周治疗后进行安全性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粪便常规以及心电图等,对比患者前后两次的检查,对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进行安全性评价。3.从上述纳入观察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患者,其中开心解郁丸中药组20例,盐酸氟西汀西药组1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DNF、VEGF的浓度变化。4.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对大鼠进行35天的应激刺激建立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采用糖水偏嗜试验、旷场试验、强迫游泳试验分别评价开心解郁丸的抗抑郁疗效。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各组大鼠治疗前后海马中GDNF、VEGF的变化。最后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方差检验(x±s);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结果1.1汉密尔顿24项抑郁评分量表(HAMD-24)结果:中药组共有患者69例,临床控制的有16例,显着有效的有42例,有效的有2例,无效的有9例,总有效率86.96%;西药组共31例,临床控制7例,显着有效14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7%。中、西药组治疗8周末,HAMD减分率经非参数秩和检验,两组无统计学差异(t=0.715,P>0.05);疗效指数上无统计学差异(t=3.589,P>0.05),提示开心解郁丸的抗抑郁水平与盐酸氟西汀的水平相当。1.2中医症状积分量表结果:中药组共69例,显着有效有19例,有效4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10%;西药组共31例,显着有效3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4.1g%。经t检验,两组在中医症状改善,疗效指数比较上不存在差异,提示,开心解郁丸在治疗抑郁症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有效率与盐酸氟西汀相当。1.3安全性评价将完成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开心解郁丸组69例,盐酸氟西汀组31例)分别于入组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的检查。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血糖的比较,两组间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糖的各项指标:白细胞(WBC)、红注: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糖(GLU)、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各指标水平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4血清GDNF、VEGF的测定结果中药组患者治疗前血清GDNF浓度为(393.35±6.91)pg/mL,治疗后血清GDNF浓度为(533.64±16.13)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患者治疗前血清GDNF浓度为(378.4±6.49)pg/mL,治疗后血清GDNF浓度为(552.38±12.3)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患者血清GDNF浓度均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中药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浓度为(59.89±5.43)pg/mL,治疗后血清VEGF浓度为(53.13±5.00)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浓度为(62.51±3.62)pg/mL,治疗后血清VEGF浓度为(53.33±2.65)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患者血清VEGF浓度均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但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患者血清VEGF浓度均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2.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结果2.1开心解郁丸治疗CUMS大鼠后的行为学数据改善2.1.1造模前后体重变化结果各组大鼠造模前体重无显着差异,基线良好,造模35天后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大鼠体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性应激明显减缓了大鼠体重增长;各治疗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异(P<0.05),药物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体重无明显作用。2.1.2糖水偏嗜试验结果造模35天后,糖水消耗百分率模型组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心解郁丸组糖水消耗百分比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氟西汀西药组糖水消耗百分比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造模之后,模型组大鼠的糖水消耗百分比明显降低,开心解郁丸和盐酸氟西汀可明显增加模型大鼠的糖水消耗百分率。2.1.3强迫游泳试验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心解郁方中药组和盐酸氟西汀西药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低于模型组,同时仍然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造模后模型大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增加,开心解郁丸和盐酸氟西汀可明显减少抑郁模型大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2.1.4旷场试验结果造模后模型组旷场试验运动距离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开心解郁方中药组旷场试验运动距离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氟西汀西药组旷场试验运动距离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造模后模型大鼠的旷场试验运动距离明显减少,开心解郁丸和盐酸氟西汀可明显增加抑郁模型大鼠的旷场中运动的距离。2.2抑郁大鼠海马区GDNF、VEGF的测定结果2.2.1抑郁大鼠海马区GDNF的测定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区GDNF浓度为(0.50±0.07)低于正常组(0.7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的大鼠海马区GDNF浓度为(0.66±0.07)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的大鼠海马区GDNF浓度(0.69±0.10)为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2抑郁大鼠海马区VEGF的测定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区VEGF浓度为(57.96±2.73)高于正常组(47.23±5.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的大鼠海马区VEGF浓度为(54.30±4.23)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的大鼠海马区VEGF浓度为(54.83±3.05)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试验研究1.1开心解郁丸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及中医证候,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剂。1.2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为治疗抑郁症的安全方剂。2.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2.1开心解郁丸能够使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GDNF水平升高,使VEGF水平降低。2.2经开心解郁丸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外周血中GDN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VEGF水平较治疗前降低。
赵文芳[9](2019)在《酸枣仁汤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酸枣仁汤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1.药效学研究:(1)小鼠适应性喂养3天之后,根据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20mg/kg)、酸枣仁汤高剂量组(21.86g/kg生药)、酸枣仁汤中剂量组(14.57g/kg生药)及酸枣仁汤低剂量组(7.29g/kg生药)。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6天,空白对照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分别在给药第13天、第14天、第15天进行开场实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2)建立大鼠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以糖水偏好度作为CUMS造模成功的标准。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对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氟西汀组(10mg/kg)、酸枣仁汤高剂量组(15.3g/kg生药)、酸枣仁汤中剂量组(10.2g/kg生药)、酸枣仁汤低剂量组(5.1g/kg生药),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5天,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予同容积的蒸馏水。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继续给予应激,持续14天,每周记录一次大鼠体重。末次给药后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并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给药前)、给药13天进行3次开场实验。2.机理研究:(1)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小鼠海马及皮质中的5-HT、NE、DA含量;(2)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CUMS模型大鼠血清中5-HT、CORT、ACTH、及下丘脑中CRH的含量;(3)采用RT-PCR法测定大鼠海马5-HT1A受体、GR、PKA、CREB及p-CREB的mRNA表达的水平。实验结果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药效学研究:(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氟西汀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显着缩短(p<0.01),酸枣仁汤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p<0.05);酸枣仁汤高剂量组、氟西汀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均显着缩短(p<0.01),酸枣仁汤中剂量组的小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p<0.05)。(2)造模21d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氟西汀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中、低剂量组糖水偏好度(p<0.05)和体重增长(P<0.01)均降低。给药1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酸枣仁汤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鼠糖水偏好度显着增加(p<0.01)。酸枣仁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上升(p<0.01),氟西汀组、酸枣仁汤中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长上升(p<0.05)。开场实验中,造模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西汀组、酸枣仁汤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鼠移动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给药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氟西汀组大鼠移动距离显着减少(p<0.01),酸枣仁汤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鼠移动距离减少(p<0.05);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氟西汀组、酸枣仁汤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移动距离明显增加(p<0.01)。2.机理研究:(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西汀组小鼠海马中5-HT、D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皮质中5-HT的含量也升高(p<0.05);酸枣仁汤组小鼠海马组织5-HT升高(p<0.05),皮质中5-HT含量有升高趋势。(2)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大鼠血清中5-HT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酸枣仁汤组大鼠血清中5-HT的含量升高(p<0.05);空白组、酸枣仁汤组和氟西汀组大鼠血清中CORT、ACTH的含量和下丘脑中CRH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3)与模型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海马5-HT1A受体和GR受体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酸枣仁汤组海马5-HT1A受体和GR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酸枣仁汤组和氟西汀组海马PKA 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空白对照组和氟西汀组海马CREB和p-CREB 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酸枣仁汤组海马CREB和p-CREB mRNA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1.酸枣仁汤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酸枣仁汤与氟西汀均可缩短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和小鼠游泳不动时间;并改善大鼠CUMS模型糖水偏好度和体重增长降低的状况。2.酸枣仁汤能升高CUMS大鼠中血清中5-HT的含量和海马5-HT1A受体mRNA的表达,提示酸枣仁汤的抗抑郁作用与5-HT及5-HT1A有关。3.酸枣仁汤和氟西汀能明显降低CUMS大鼠血清中CORT、ACTH的含量和下丘脑中CRH的含量,增加海马GR受体mRNA的表达,提示酸枣仁汤抗抑郁作用与调节HPA轴有关。4.酸枣仁汤和氟西汀能明显增加CUMS大鼠海马PKA mRNA表达、增加CREB和p-CREB mRNA表达,提示酸枣仁汤抗抑郁作用与影响c AMP-PKA-CREB信号通路有关。
陈青峰[10](2019)在《淡豆豉除烦功效及其GABA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淡豆豉(Sojae Semen Praeparatum)的抗抑郁作用与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含量的关系,分析淡豆豉炮制过程中高富集GABA的影响因素,为科学阐释淡豆豉的“除烦”功效和揭示淡豆豉炮制中GABA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1、本实验室前期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已建立规范的淡豆豉炮制工艺,本研究按此炮制工艺制备淡豆豉,获取各炮制不同时间点样本。2、应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研究淡豆豉的抗抑郁作用与GABA含量的关系。(1)GABA含量测定:应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柱前在线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OPA)测定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样本的GABA含量。(2)CUMS抑郁模型制备:100只昆明小鼠(Kunming mice,KM)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GABA组、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再闷6 d、组、再闷15 d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只单笼饲养。连续28天,按每天1种或2种刺激随机交替建立CUMS抑郁小鼠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取单笼饲养及以下慢性应激刺激:禁食24 h,禁水24 h,潮湿垫料24 h,夹尾1 min(以小鼠发出哀鸣声为宜),45℃热水游泳3 min,斜笼24 h,4℃冷水刺激3 min,震荡2 min,通宵照明24 h,共9种刺激每天随机选取一种应激,持续应激28 d,使小鼠无法预知将要给予的应激。具体安排如下:第1、11、20 d为禁水;第2、10、21、28 d夹尾;第3、12、19 d为潮湿垫料;第4、13、24 d为热刺激;第5、15、22 d为禁食;第6、16、23 d为斜笼;第7、14、26 d为冷刺激;第8、18、27 d为通宵照明;第9、17、25 d为震荡。造模同时连续灌胃给药28 d,观察体重、悬尾、强迫游泳、敞箱、糖水偏好等行为学指标的变化。3、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影响GABA富集的主次因素初步分析应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淡豆豉炮制中pH、温度、水分、蛋白酶(酸、中、碱性)和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各指标在GABA形成中的主次地位。(1)淡豆豉炮制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检测:利用pH计、温度计、干燥失重法、福林酚法及Berthelot显色法分别测定淡豆豉炮制过程中pH、温度、水分、蛋白酶和GAD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应用柱前在线衍生HPLC-OPA方法测定淡豆豉炮制过程中GABA的动态变化。(2)统计学方法分析:以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各个指标含量为横坐标,以相应时间点样本的GABA含量为纵坐标作散点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对各指标与GABA含量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用双尾检验法评价显着水平。用R2对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评价,F检验法评价其回归方程的显着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通过比较各因素系数绝对值的大小,明确各指标在GABA形成中的主次地位。4、淡豆豉炮制中产GABA微生物的产GAD能力分析根据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影响GABA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各优势微生物在不同pH和温度下产GAD的能力。结果1、按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淡豆豉炮制工艺制备淡豆豉,获得以下不同时间点样本:黑大豆(H)、“黄衣上遍”阶段为发酵0、3、6 d(分别记为F0、F3、F6)“再闷”阶段为再闷3、6、9、12、15 d(分别记为Z3、Z6、Z9、Z12、Z15),成品性状: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浓郁,味微甘。样品性状和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2、淡豆豉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与GABA含量的关系(1)各药物组中GABA含量:按前期建立的发酵炮制工艺获取淡豆豉炮制不同时间点样品,并测定样品煎煮液中GABA含量,此次运用柱前在线衍生色谱技术在黑大豆和发酵6 d中未检测出GABA,再闷6 d和再闷15 d的GABA含量分别为5.559 mg/g、8.421 mg/g。(2)淡豆豉抗抑郁作用与GABA的关系:采用单笼饲养加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复制抑郁模型,连续给药28 d后,各行为学指标变化如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体重、糖水偏好、跨格数和直立数均减少(p<0.01);悬尾及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5);表明CUMS抑郁模型建造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体重:造模前各组均无差异(p>0.05),造模后盐酸氟西汀组、GABA组、再闷6 d组、再闷15 d高、中剂量均增加(p<0.05),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及再闷15 d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糖水偏好:造模前各组间无差异(p>0.05),造模后阳性药组、GABA组、再闷6 d组(p<0.01)及再闷15 d高、中剂量(p<0.05)均增加,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及再闷15 d低剂量组均无差异(p>0.05);敞箱实验:造模前各组的跨格数、直立数均无差异(p>0.05),造模后阳性药组、GABA组、再闷6 d组、再闷15 d高、中剂量跨格数增多(p<0.01),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及再闷15 d低剂量组均无差异(p>0.05);阳性药组、GABA组(p<0.01)、再闷15 d高剂量组(p<0.05)的直立数增加,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再闷6 d组及再闷15 d中、低剂量组均无差异(p>0.05)。悬尾实验:阳性药组、GABA组、再闷6 d组及再闷15 d高、中剂量组不动时间均减少(p<0.01),黑大豆组、发酵6 d组及再闷15 d低剂量组均无差异(p>0.05)。强迫游泳实验:各组游泳不动时间均缩短(p<0.01)。3、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影响GABA富集的主次因素(1)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各指标的动态变化:(1)GABA含量:在炮制前原料黑大豆中含有微量GABA,进入“黄衣上遍”阶段未检测出GABA,洗去黄衣进入“再闷”阶段后,GABA含量逐渐增加,至再闷15 d后含量稳定。(2)pH值:淡豆豉炮制过程中pH值总体处于偏弱酸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3)温度:炮制体系的温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黄衣上遍”初始阶段温度最高。(4)水分:水分在“黄衣上遍”阶段逐渐降低,进入再闷阶段后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5)蛋白酶:淡豆豉炮制过程中酸、中、碱性蛋白酶均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酸性、中性蛋白酶及碱性蛋白酶最高分别达11.88 U/g、116.56 U/g和69.20 U/g。(6)GAD:GAD活性总体呈现先减后增,于再闷15 d时活性高达17.64 U/g。(2)淡豆豉炮制中GABA富集的主次因素:淡豆豉炮制过程中水分和酸性蛋白酶与GABA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211和-0.340,p值分别为0.324和0.228,相关性较小且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回归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知,其它各指标在GABA形成中的主次地位为pH(-0.375)>温度(-0.284)>GAD(0.140)>碱性蛋白酶(0.047)>中性蛋白酶(-0.030),其中pH、温度和中性蛋白酶与GABA具有负相关性,GAD活力和碱性蛋白酶与GABA存在正相关性。4、淡豆豉炮制中产GABA微生物的产GAD能力: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d3和鸟肠球菌(Enterococcus avium)15R3在pH=6.0、温度为34℃时产GAD活力最高,此时GAD酶活分别达19.43 U/h和11.18 U/h;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5r1在pH为5、温度为31℃时产GAD能力最高,酶活达3.41 U/h;极细支孢霉(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ME4在pH为4、温度为28℃时产GAD较强,酶活为11.50 U/h;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MB2和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ME3均是在pH为7、温度为28℃时产GAD能力最高,酶活分别为41.97、3.44 U/h;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JD2在pH为7、温度为31℃时最适产GAD,酶活为25.78 U/h;溜曲霉(Aspergillus tamarii)MA3在pH为8、温度为28℃时最适产GAD,酶活为12.49 U/h;白腐菌(Phanerochaete sordida)MG1在pH为6、温度为25℃时最适产GAD,酶活达15.74 U/h。结论1.本实验按前期建立的淡豆豉炮制工艺制备淡豆豉其成品性状和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2.本研究首次运用经典的CUMS抑郁模型来评价淡豆豉的除烦作用,结果表明淡豆豉对模型小鼠的抑郁行为有较好改善作用,抗抑郁作用与样本的GABA含量有关,为后期进一步明确淡豆豉除烦功效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3.淡豆豉炮制过程中pH、温度、GAD、中性及碱性蛋白酶等指标对GABA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主次顺序为pH>温度>GAD>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4.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各优势菌种最适产GAD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各菌株最适产GAD的条件与淡豆豉自然炮制条件范围相吻合,为进一步阐明淡豆豉炮制过程中GABA动态变化的机制奠定基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引言 |
| 2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研究进展 |
| 2.1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化学机制研究 |
| 2.2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药代动力学机制研究 |
| 2.3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药理机制研究 |
| 2.3.1 柴胡、白芍的抗抑郁药理机制研究 |
| 2.3.2 柴胡-白芍药对的抗抑郁药理机制研究 |
| 2.4 小结 |
| 3 抑郁症研究概况 |
| 3.1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
| 3.2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 |
| 3.2.1 抗抑郁西药 |
| 3.2.2 抗抑郁中药及天然药物 |
| 3.3 抑郁动物及细胞模型 |
| 3.3.1 抑郁动物模型 |
| 3.3.2 抑郁细胞模型 |
| 3.4 小结 |
| 4 药物协同作用研究概述 |
| 4.1 药物协同作用定义 |
| 4.2 药物协同作用评价方法 |
| 4.2.1 Loewe Additivity模型法 |
| 4.2.2 Bliss Independence模型法 |
| 4.2.3 Chou-Talalay模型法 |
| 4.3 小结 |
|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思路、技术路线、内容及创新点 |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
| 1 引言 |
| 2 实验方法 |
| 2.1 柴胡、白芍化学成分收集及抗抑郁成分筛选 |
| 2.2 抑郁症靶点收集 |
| 2.3 抗抑郁成分靶点预测及其抗抑郁靶点获取 |
| 2.4 抗抑郁成分-抗抑郁靶点网络构建 |
| 2.5 KEGG抗抑郁通路富集分析 |
| 2.6 抗抑郁靶点-抗抑郁通路网络构建 |
| 2.7 抗抑郁成分贡献指数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及抗抑郁靶点 |
| 3.2 柴胡-白芍抗抑郁通路 |
| 3.3 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贡献指数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三章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 |
| 第一节 基于CUMS大鼠模型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改善抑郁行为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饮片提取物色谱分析 |
|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
|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的影响 |
| 3.4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旷场穿越格数的影响 |
| 3.5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二节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
| 1 引言 |
| 1.1 血液和海马为药理研究中常用样本 |
| 1.2 PBMCs是一种用于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的新样本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代谢的影响 |
|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PBMCs代谢的影响 |
|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代谢的影响 |
| 3.4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PBMCs、海马代谢的比较分析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三节 基于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
|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
|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嘌呤代谢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四节 基于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影响 |
|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炎症因子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四章 柴胡-白芍药对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与机制研究 |
| 第一节 基于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模型的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活性成分筛选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皮质酮对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
| 3.2 柴胡-白芍成分对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
| 3.3 柴胡-白芍成分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二节 基于数学模型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
|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的影响 |
| 3.3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三节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代谢物的影响 |
|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代谢通路的影响 |
| 3.3 细胞代谢组学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结果关联分析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四节 基于色氨酸代谢、TCA循环、嘌呤代谢、谷氨酸代谢通路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色氨酸代谢的影响 |
|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TCA循环的影响 |
| 3.3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嘌呤代谢的影响 |
| 3.4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谷氨酸代谢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五节 基于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3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影响 |
|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1 研究工作总结 |
| 2 不足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 致谢 |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一、古代中医对抑郁症相关疾病的论述 |
| 二、现代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证与治疗 |
| 三、清热药及含清热药方的抗抑郁研究 |
| 1 清热药 |
| 2 含清热药方 |
| 四、黄芩及含黄芩方的抗抑郁研究 |
| 1 黄芩及其活性成分 |
| 2 临床常用的含黄芩方 |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主治病证与配伍方法研究 |
|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 1 方剂来源 |
| 2 文献筛选标准 |
| 3 资料规范 |
| 二、数据挖掘方法 |
| 1 频数统计 |
| 2 关联规则分析 |
| 3 复杂网络分析 |
| 三、研究结果 |
| (一) 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研究文献 |
| 1 常用方剂及类别 |
| 2 总有效率 |
| 3 不良反应发生率 |
| 4 主治病证 |
| 5 配伍方法 |
| 6 黄芩与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
| 7 小结 |
| (二) 含黄芩抗抑郁方病案文献 |
| 1 常用方剂及类别 |
| 2 主治病证 |
| 3 配伍方法 |
| 4 黄芩与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
| 5 证治规律 |
| 6 小结 |
| (三) 临证加用黄芩文献 |
| 1 原方及主治证型 |
| 2 加用黄芩所对应的病机与症状 |
| 3 与黄芩同时加入处方的药物 |
| 4 黄芩用量 |
| 5 小结 |
| 四、讨论 |
| 1 含黄芩抗抑郁方所治病证的主要病机 |
| 2 含黄芩抗抑郁方所治病证的证候特点 |
| 3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常用配伍方法 |
| 4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类别及功效 |
| 5 黄芩在抗抑郁方中的作用与地位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一、研究背景 |
| 1 抑郁症神经发生假说 |
| 2 抗抑郁药对神经发生的作用 |
| 二、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三、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的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四、黄芩水煎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研究 |
| 综述一 运气方临床应用概述 |
| 1 基于辨证开展的运气方应用 |
| 2 基于症状的施治与应用 |
| 3 基于疾病种类的施治与应用 |
| 4 目前运气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抑郁症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及中医药干预研究现状 |
| 1 由一种神经递质耗竭到多种递质间相互影响 |
| 2 中医药通过提高单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 1 运气变化对于疾病发生的影响及相应治则 |
| 1.1 主运、主气的有余、不及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
| 1.2 岁运的太过、不及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
| 1.3 五运的胜复、郁发之气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
| 1.4 六气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
| 2 基于运气理论的方药实践 |
| 2.1 运气方发展简史 |
| 2.2 陈无择“三因司天方”简析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静顺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 1 材料 |
| 1.1 动物 |
| 1.2 药物 |
| 1.3 试剂 |
| 1.4 仪器 |
| 2 方法 |
| 2.1 药物制备 |
| 2.2 造模 |
| 2.3 分组与干预 |
| 2.4 观测指标与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状况观测 |
| 3.2 糖水偏好实验结果 |
| 3.3 旷场实验结果 |
| 3.4 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
| 3.5 悬尾实验结果 |
| 3.6 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神经递质NE、DA、5-HT及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 |
| 4 讨论 |
| 4.1 选方依据 |
| 4.2 CUMS抑郁大鼠模型复制及评价 |
| 4.3 一般状况观测 |
| 4.4 行为学实验结果 |
| 4.5 药物作用机制探究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敷和汤对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 1 材料 |
| 1.1 动物 |
| 1.2 药物 |
| 1.3 试剂 |
| 1.4 仪器 |
| 2 方法 |
| 2.1 药物制备 |
| 2.2 造模 |
| 2.3 分组与干预 |
| 2.4 观测指标与方法 |
| 3 结果 |
| 3.1 一般状况观测 |
| 3.2 糖水偏好实验结果 |
| 3.3 旷场实验结果 |
| 3.4 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
| 3.5 悬尾实验结果 |
| 3.6 不同脑区及血清单胺神经递质NE、DA、5-HT及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 |
| 4 讨论 |
| 4.1 选方依据 |
| 4.2 一般状况观测 |
| 4.3 行为学实验结果 |
| 4.4 药物作用机制探究 |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1 中药治疗抑郁症是有效的 |
| 1.1 改善三大主症方面 |
| 1.2 改善认知方面 |
| 2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特色、优势分析 |
| 2.1 中医药作用的多靶点 |
| 2.2 中医的体质学说与抑郁症 |
| 2.3 中药治疗抑郁症躯体症状和残留症状的优势 |
| 2.4 中药对于预防抑郁症复发的优势 |
| 主要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一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
| 2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
| 2.1 心境低落 |
| 2.2 认知功能损害 |
| 2.3 意志活动减退 |
| 2.4 躯体症状 |
| 3 抑郁症脑结构的改变 |
| 4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 4.1 脑内神经递质 |
| 4.2 神经内分泌 |
| 4.3 神经免疫 |
| 4.4 神经营养因子 |
| 4.5 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
| 5 抑郁症的治疗 |
| 5.1 药物治疗 |
| 5.2 非药物疗法 |
| 二 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
| 1 郁证病因病机概述 |
| 1.1 沿革概要 |
| 1.2 蒋健教授郁证研究成果 |
| 2 中医药解郁(抗抑郁)治疗研究进展 |
| 2.1 中药 |
| 2.2 针灸 |
| 三 加味温胆汤相关研究 |
| 1 方剂来源及其主治、适应症 |
| 2 组方意义 |
| 3 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 |
| 3.1 抑郁症 |
| 3.2 失眠 |
| 3.3 癫痫 |
| 3.4 心血管疾病 |
| 3.5 消化系统疾病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参胡温胆汤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分组及给药 |
| 2.2 行为绝望模型 |
| 3 数据处理 |
| 4 实验结果 |
| 4.1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 |
| 4.2 参胡温胆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
| 5 小结 |
| 实验二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 2.2 造模方法及观察指标 |
| 3 数据处理 |
| 4 实验结果 |
| 4.1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 4.2 CUMS大鼠模型的建立 |
| 4.3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的影响 |
| 4.4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
| 4.5 参胡温胆汤对CUMS大鼠开场实验中大鼠行为的影响 |
| 5 小结 |
| 实验三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 2.2 造模方法 |
| 2.3 取材 |
|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
| 3 数据处理 |
| 4 实验结果 |
| 4.1 海马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
| 4.2 皮质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
| 4.3 下丘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 |
| 5 小结 |
| 实验四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 2.2 造模方法 |
| 2.3 取材 |
|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
| 3 数据处理 |
| 4 实验结果 |
| 4.1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 4.2 参胡温胆汤对抑郁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 5 小结 |
| 实验五 参胡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及给药 |
| 2.2 造模方法 |
| 2.3 取材 |
| 2.4 指标及检测方法 |
| 3 数据处理 |
| 4 实验结果 |
| 4.1 WB检测大鼠海马区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 4.2 rt-PCR检测大鼠海马区ERKl/2、CREB、BDNF和 Trk B的基因表达 |
| 4.3 IHC检测大鼠海马ERKl/2和Trk B表达 |
| 5 小结 |
| 讨论 |
| 1 实验方法的选择 |
|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 1.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 1.3 实验取材的选择 |
| 2 参胡温胆汤的抗抑郁作用 |
| 2.1 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的影响 |
| 2.2 对CUMS大鼠的影响 |
| 3 参胡温胆汤抗抑郁作用的效应机制 |
| 3.1 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 3.2 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 3.3 ERK通路的影响 |
| 创新点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文献综述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
|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化浊解毒疏肝方对轻中度抑郁(浊毒内蕴证)患者的疗效观察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化浊解毒疏肝方对CUMS(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行为学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Rac1-LIMK1-cofilin通路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的抗抑郁作用及改善神经可塑性的机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PMDD肝气郁证的传统认识及现代研究进展 |
| 1.PMDD肝气郁证的传统中医学认识 |
| 2.PMDD肝气郁证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
| 3.PMDD肝气郁证的现代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柴芍皂苷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治疗效果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试剂与药品 |
| 1.3 设备与仪器 |
| 2.实验方法 |
| 2.1 动物饲养 |
| 2.2 动物分组 |
| 2.3 动物给药 |
| 2.4 行为学实验 |
| 2.5 重复实验 |
| 2.6 统计学分析 |
| 3.结果 |
| 3.1强迫游泳实验 |
| 3.2悬尾实验 |
| 4.讨论 |
| 第三章 PMDD肝气郁证动物模型的制备及柴芍皂苷的治疗效果评价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试剂与药品 |
| 1.3 设备与仪器 |
| 2.实验方法 |
| 2.1 制备PMDD肝气郁证大鼠模型 |
| 2.2 PMDD肝气郁证模型大鼠行为学检测 |
| 2.3 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
| 3.实验结果 |
| 3.1强迫游泳实验 |
| 3.2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 3.3洒水实验 |
| 4.讨论 |
| 第四章 PMDD肝气郁证动物模型脑中枢及外周血微观机制探查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 1.3 实验所用仪器平台 |
| 1.4 其他耗材 |
| 2.实验方法 |
| 2.1 技术路线 |
| 2.2 样本的采集 |
| 2.3 ELISA试剂盒的检测方法 |
| 2.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 3.实验结果 |
| 3.1 大鼠外周血血清及下丘脑、海马脑区的ALLO含量检测结果 |
| 3.2 大鼠外周血血清、下丘脑、海马脑区P含量检测结果 |
| 3.3 大鼠外周血血清中E2 含量检测结果 |
| 4.讨论 |
| 第五章 PMDD肝气郁证大鼠模型海马脑区蛋白质组学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仪器和试剂 |
| 2.TMT蛋白质组学原理 |
| 3.实验流程 |
| 3.1 样本制备 |
| 3.2 总蛋白的定量 |
| 3.3 SDS-PAGE(样品检测) |
| 3.4 蛋白还原烷基化及酶解 |
| 3.5 TMT标记 |
| 3.6 LC-MS/MS上机测定 |
| 3.7 数据库的检索 |
| 4.实验结果 |
| 4.1 数据分析流程 |
| 4.2 蛋白质组学结果统计分析 |
| 4.3 差异表达蛋白 |
| 4.4 应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 |
| 5.讨论 |
| 第六章 :分析与总结 |
| 1.研究工作总结 |
| 2.全文结论 |
| 研究特色与不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药的抗抑郁研究进展 |
| 1. 病因病机 |
| 2. 辨证论治 |
| 3. 中药治疗 |
| 4. 实验研究 |
| 5. 结语 |
| 综述二 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
| 1. 开心解郁方之抗抑郁效应的研究进展 |
| 2. 开心解郁方抗抑郁机制研究 |
| 3. 结论 |
| 综述三 神经营养因子的抗抑郁机制研究进展 |
| 1. 与抗抑郁相关的神经营养因子 |
| 2. 神经生长因子(NGF) |
| 3. 神经营养素-3(NT-3) |
|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
| 5.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 |
|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 7.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 |
| 8.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临床研究 |
| 开心解郁丸治疗抑郁症(元气亏虚、气血郁滞证)临床试验 |
| 1. 前言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动物试验研究 |
| 开心解郁丸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及神经营养因子作用的研究实验 |
| 1. 前言 |
| 2. 试验材料 |
| 3. 试验方法 |
| 4. 试验结果 |
| 讨论 |
| 1. 抑郁症与神经营养因子关系的一般概说 |
| 2. 指标选取 |
| 3. 开心解郁丸与神经营养因子 |
| 4. 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以及行为学评价 |
| 5. GDNF、VEGF与抑郁症的关系 |
| 结论 |
| 问题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主要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一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 |
| 1.发病机制 |
| 1.1 脑内神经递质 |
| 1.2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
| 1.3 神经营养因子 |
| 1.4 神经可塑性 |
| 1.5 炎症因子 |
| 1.6 信号传导通路失调 |
| 2.治疗 |
| 2.1 药物治疗 |
| 2.2 非药物治疗 |
| 二 中医对抑郁症的相关认识 |
| 1.郁证的病因病机 |
| 2.中药抗抑郁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 |
| 2.1 复方 |
| 2.2 单味药及药对 |
| 三 关于酸枣仁汤 |
| 1.组方思路 |
| 2.临床应用 |
| 3.安神促寐与解郁作用具有内在相通性 |
| 4.实验研究 |
| 4.1 抗抑郁作用 |
| 4.2 对睡眠障碍的影响 |
| 4.3 抗焦虑作用 |
| 4.4 改善记忆作用 |
| 4.5 脑保护作用 |
| 4.6 实验研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一 酸枣仁汤对小鼠行为绝望模型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环境 |
| 1.3 实验药物 |
| 1.4 实验仪器 |
| 2.实验方法 |
| 2.1 分组及给药 |
| 2.2 行为绝望模型 |
| 3.数据处理 |
| 4.实验结果 |
| 4.1 酸枣仁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 |
| 4.2 酸枣仁汤对行为绝望小鼠模型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
| 5.小结 |
| 二 酸枣仁汤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环境 |
| 1.3 实验药物 |
| 1.4 实验试剂 |
| 2.实验方法 |
| 2.1 分组及给药 |
| 2.2 造模方法 |
| 2.3 行为学测试 |
| 2.4 体重测定 |
| 2.5 开场实验(OFT) |
| 3.数据处理 |
| 4.实验结果 |
| 4.1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 |
| 4.2 酸枣仁汤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度的影响 |
| 4.3 酸枣仁汤对CUMS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
| 4.4 酸枣仁汤对CUMS模型大鼠开场实验中大鼠移动距离的影响 |
| 5.小结 |
| 三 酸枣仁汤抗抑郁作用机理的探讨 |
| (一)以小鼠行为绝望模型探讨酸枣仁汤抗抑郁作用机理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环境 |
| 1.3 实验药物 |
| 1.4 实验仪器 |
| 2.实验方法 |
| 2.1 分组及给药 |
| 2.2 取材 |
| 2.3 小鼠海马、皮质组织中5-HT、DA、NE检测 |
| 3.数据处理 |
| 4.实验结果 |
| 4.1 酸枣仁汤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海马中神经递质的影响 |
| 4.2 酸枣仁汤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皮质中神经递质的影响 |
| 5.小结 |
| (二)以大鼠CUMS模型探讨酸枣仁汤抗抑郁作用机理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环境 |
| 1.3 实验药物 |
| 1.4 实验仪器 |
| 1.5 实验试剂 |
| 2.实验方法 |
| 2.1 分组及给药 |
| 2.2 造模方法 |
| 2.3 取材 |
| 2.4 血清中5-HT含量的检测 |
| 2.5 血清中CORT含量的检测 |
| 2.6 血清中ACTH含量的检测 |
| 2.7 下丘脑中CRH含量的检测 |
| 2.8 大鼠海马组织GR及5-HT1A受体mRNA表达检测 |
| 2.9 大鼠海马组织PKA mRNA表达检测 |
| 2.10 大鼠海马组织CREB mRNA表达检测 |
| 2.11 大鼠海马组织p-CREB mRNA表达检测 |
| 3.数据处理 |
| 4.实验结果 |
| 4.1 酸枣仁汤对CUMS大鼠血清5-HT含量的影响 |
| 4.2 酸枣仁汤对CUMS大鼠血清CORT含量的影响 |
| 4.3 酸枣仁汤对CUMS大鼠血清ACTH含量的影响 |
| 4.4 酸枣仁汤对CUMS大鼠下丘脑中CRH含量的影响 |
| 4.5 酸枣仁汤对CUMS大鼠海马组织5-HT1A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
| 4.6 酸枣仁汤对CUMS大鼠海马组织GR mRNA表达的影响 |
| 4.7 酸枣仁汤对CUMS大鼠海马组织PKA mRNA表达的影响 |
| 4.8 酸枣仁汤对CUMS大鼠海马组织CREB mRNA表达的影响 |
| 4.9 酸枣仁汤对CUMS大鼠海马组织p-CREB mRNA表达的影响 |
| 5.小结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关于实验方法 |
| 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 1.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 1.3 取材部位的选择 |
| 1.4 实验药效指标的选择 |
| 2.酸枣仁汤具有抗抑郁作用 |
| 3.酸枣仁汤抗抑郁作用的机理探讨 |
| 小结 |
|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综述 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复发预防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淡豆豉“除烦”功效与GABA含量的关系研究 |
| 1.实验仪器和材料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动物 |
| 2.实验方法 |
| 2.1 淡豆豉的炮制及不同时间点样本的获取 |
| 2.2 淡豆豉抗抑郁作用与GABA含量的关系研究 |
| 2.2.1 药物的制备 |
| 2.2.2 各组药物中GABA的含量测定 |
| 2.2.3 分组及给药 |
| 2.2.3.1 分组 |
| 2.2.3.2 给药 |
| 2.2.4 CUMS小鼠抑郁模型的建造 |
| 2.2.5 小鼠行为学指标的测试 |
| 2.2.5.1 体重 |
| 2.2.5.2 糖水偏好实验 |
| 2.2.5.3 敞箱实验 |
| 2.2.5.4 强迫游泳实验 |
| 2.2.5.5 悬尾试验 |
| 2.2.6 统计分析 |
| 3.结果与分析 |
| 3.0 淡豆豉炮制不同时间点样品性状 |
| 3.1 药物中GABA的含量 |
| 3.2 体重指标 |
| 3.3 糖水偏好指标 |
| 3.4 敞箱实验 |
| 3.5 悬尾实验 |
| 3.6 强迫游泳实验 |
| 4.讨论 |
| 第二章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影响GABA富集的主次因素初步研究 |
| 1.实验材料和仪器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仪器 |
| 2.实验方法 |
| 2.1 GABA含量测定 |
| 2.2 pH值测定 |
| 2.3 温度的测定 |
| 2.4 水分的测定 |
| 2.5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 2.5.1 溶液的配制 |
| 2.5.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 2.5.3 粗酶液的制备 |
| 2.5.4 样品测定 |
| 2.6 谷氨酸脱羧酶活力测定 |
| 2.6.1 溶液的配制 |
| 2.6.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 2.6.3 GABA含量测定 |
| 2.6.4 酶液的提取 |
| 2.6.5 酶活测定 |
| 2.7 统计学分析 |
| 3.结果与分析 |
| 3.1 GABA含量动态变化 |
| 3.2 pH值 |
| 3.3 温度 |
| 3.4 水分 |
| 3.5 蛋白酶活力 |
| 3.5.1 方法学考察 |
| 3.5.1.1 L-酪氨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
| 3.5.1.2 精密度考察 |
| 3.5.1.3 重复性实验 |
| 3.5.1.4 稳定性实验 |
| 3.5.1.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 3.5.2 蛋白酶活力的动态变化 |
| 3.6 谷氨酸脱羧酶活性 |
| 3.6.1 方法学考察 |
| 3.6.1.1 GABA标准曲线的制作 |
| 3.6.1.2 精密度实验 |
| 3.6.1.3 重复性实验 |
| 3.6.1.4 稳定性实验 |
| 3.6.1.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 3.6.2 GAD酶活的动态变化 |
| 3.7 统计学分析 |
| 4.讨论 |
| 第三章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产GABA微生物的产GAD能力分析 |
| 1.实验材料和仪器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基本试剂 |
| 1.1.2 菌株 |
| 1.1.3 培养基 |
| 1.2 实验仪器 |
| 2.实验方法 |
| 2.1 试剂的配制 |
| 2.2 微生物的活化 |
| 2.3 微生物液体培养 |
| 2.4 微生物GAD酶液的制备 |
| 2.5 GAD酶活的测定 |
| 3.结果与分析 |
| 3.1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产GABA细菌的产GAD能力 |
| 3.1.1 pH对 Xd_3、15R_3及15r_1产GAD的影响 |
| 3.1.2 温度对Xd_3、15R_3及15r_1产GAD的影响 |
| 3.2 淡豆豉炮制过程中产GABA真菌的产GAD能力 |
| 3.2.1 pH对六株真菌产GAD的影响 |
| 3.2.2 温度对六株真菌产GAD的影响 |
| 4.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