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三维CT在上下颌关节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三维CT在上颌骨和颞颌关节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姚其卫,刘士宝,于治民,彭洪娟,姜良斌,汲平[1](2021)在《双源CT在颞颌关节及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深覆牙合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便加载并分析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通过双源CT扫描联合Mimics软件、Magics软件和有限元分析软件MSC. Marc的方法,无创伤建立活体组织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深覆牙合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双源CT扫描联合应用Mimics软件、Magics软件和MSC. Marc软件快速、精确的建立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陈冠华[2](2021)在《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形态与下颌尖牙牙尖斜度的相关研究&病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髁突形态与下颌尖牙牙尖斜度存在的相关性。材料及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并拍摄大视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27例,将其DICOM格式的CBCT数据导入Dolphin11.95软件,对双侧髁突及下颌尖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侧关节窝宽度、髁突短轴径、尖牙牙尖斜度有统计学差异,关节窝宽度左侧大于右侧(t=3.049,P<0.01);髁突短轴径右侧大于左侧(t=3.048,P<0.01);尖牙牙尖斜度右侧大于左侧(t=3.027,P<0.01);其余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下颌尖牙牙尖斜度与右侧侧向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度呈负相关(r=-0.424,P=0.028);其余测量项目与牙尖斜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BCT在分析TMJ运动时虽然没有面弓颌架等精准,但临床使用较简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以分析TMJ的形态和运动特点;2、骨性Ⅰ类患者双侧下颌尖牙的牙尖斜度差异可能导致不对称咬合关系,这种差异在TMJ的生理改建范围内,则TMJ可能在形态上存在改变而功能上不会造成紊乱。3、骨性Ⅰ类患者正畸治疗后,应尽量恢复双侧尖牙对称的咬合关系,实现下颌正常生理运动。

阴哲炜[3](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林晗昱[4](2021)在《功能性下颌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实验探究功能性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和形态的影响。方法:将48只5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大鼠上颌切牙安装斜导装置使下颌向左发生功能性偏斜。分别于1周、2周、4周3个时间点将对应组别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麻醉后拍摄CBCT,拍摄的影像数据传入计算机工作站后转换保存为Dicom格式文件并应用EZ3D2009软件读取图像数据进行重建。分别截取每只大鼠的下颌骨的矢状向,髁突的矢状向和冠状截面,测量喙突高度、髁状突高度、下颌体前部高度、喙突长度、下颌骨长度、喙突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髁状突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髁突长度和宽度,并对比它们的变化。同时,在第4周时,也对大鼠进行99mTc-MDP SPECT/CT扫描,勾画双侧颞下颌关节区为立体感兴趣区,比较各组SUVmax值的大小。结果:4周时,实验组大鼠双侧髁突高度、喙突高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右侧髁突长轴和喙突长轴与下颌片面的夹角也较对照组显着减小。同时从2周开始,实验组大鼠左侧下颌骨长度较对照组明显变短。当实验组大鼠左右侧下颌骨进行对比时,仅4周的左侧下颌骨长度较右侧明显减小,其与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髁突长度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而宽度从2周开始较对照组明显减小。髁突矢状截面观察发现,实验组大鼠双侧髁突发生不对称改变,4周时,实验组左侧髁突较右侧短且宽。髁突冠状截面观察发现实验组大鼠髁突较对照组明显变得细长,且左右侧没有明显差异。99mTc-MDP SPECT/CT的结果显示尽管实验组双侧颞下颌关节SUVmax值没有统计学差异,但相较对照组明显增大。结论:功能性偏斜会造成双侧下颌骨及髁突出现不对称的形态学变化,这些变化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着。同时,功能性偏斜还将引起双侧髁突骨代谢增强,这一变化可能与骨改建及退行性改变有关。

周婷,王刚,张骏,赵丽[5](2021)在《薄层CT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薄层CT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12例拟诊为骨关节疾病患者的X线平片、薄层CT影像资料,分析薄层CT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薄层CT与X线诊断腰椎间盘病变、脊柱骨折的准确率均为100%,薄层CT诊断四肢及及颞颌关节损伤、骨与软组织内肿瘤的准确率显着高于X线(100%vs. 60.00%、92.59%vs. 51.85%);且薄层CT诊断骨关节感染性病变的准确率也高于X线(83.33%vs. 6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层CT在四肢及颞颌关节损伤、骨与软组织内肿瘤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骨关节疾病上诊断应用价值或优于X线平片,值得临床重视。

钟昱科[6](2021)在《上颌后牙区微种植体稳定性的锥形束CT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CBCT,测量上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颊腭向牙槽骨厚度及颊侧骨皮质密度以探究微种植体植入稳定患者与不稳定患者植入部位牙槽骨特征的差异性,为临床上需进行微种植体支抗植入的成人正畸患者选择相应的微种植体长度、确定最适宜的植入部位以及设计个性化的矫治方案提供一定临床参考。方法:选取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口腔科已拍摄CBCT并符合纳入条件的成人错畸形患者40例,包括稳定组25例和不稳定组15例,平均年龄22.08岁。将扫描后的数据导入On Demand3DTMdental软件进行多层面重建,在重建后的图像中选择所需要的测量截面,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上颌左右两侧4-5、5-6、6-7之间距牙槽嵴顶2mm、4mm、6mm、8mm高度的颊侧骨皮质厚度、颊腭向牙槽骨厚度和颊侧骨皮质密度。测量结果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颊侧骨皮质厚度、颊腭向牙槽骨厚度和颊侧骨皮质密度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组颊侧骨皮质厚度除在牙位4-5间距牙槽嵴顶6mm高度处与稳定组无显着差异外(P>0.05),其余所有位点均小于稳定组(P<0.05)。3.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各位点的颊腭向牙槽骨厚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稳定组的颊侧骨皮质密度除在牙位4-5间距牙槽嵴顶2mm高度、5-6间距牙槽嵴顶8mm高度与稳定组无显着差异外(P>0.05),其余所有位点均低于稳定组(P<0.05)。5.从不同高度分析,稳定组牙位4-5间高度4mm与6mm、5-6间高度2mm与4mm、不稳定组牙位4-5间高度4mm与6mm、高度6mm与8mm的颊侧骨皮质厚度无显着差异(P>0.05);不稳定组牙位5-6间高度2mm与4mm颊腭向牙槽骨厚度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所有牙位不同高度间颊侧骨皮质厚度、颊腭向牙槽骨厚度、颊侧骨皮质密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均表现出由牙槽嵴顶向根方增大的趋势。6.从不同牙根位置分析,颊侧骨皮质厚度在上颌后牙区的分布较均匀;颊腭向牙槽骨厚度从近中向远中总体上呈现增大趋势;颊侧骨皮质密度在牙位5-6之间最大,4-5之间最小,6-7之间居中。结论:1.不稳定组患者上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和骨皮质密度在多个植入位点均小于稳定组患者,术前应对植入区进行评估,针对牙槽骨密度较低或骨皮质较薄的患者,临床上可结合情况通过增加微种植体长度来增加其稳定性。2.上颌后牙区5-6间颊侧骨皮质密度最大,颊腭向牙槽骨厚度居中;6-7间颊腭向牙槽骨厚度最大,颊侧骨皮质密度居中;两牙根间颊侧骨皮质厚度的无显着差异,研究结果提示5-6间和6-7间是微种植体较合适的植入区域。3.当上颌窦底高度足够时,可选择在距离牙槽嵴顶较远水平(距牙槽嵴顶8mm)植入微种植体,此处能获取更厚的骨皮质支撑。

王兵武[7](2021)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比较应用术中CT与传统方法手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探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术中是否应用CT扫描辅助手术,将患者分为术中CT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将所有患者的术后CT检查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行分割重建处理,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取11个解剖标志点,测量记录双侧标志点间对应的5段距离、3个角度,并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两组各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双侧颧骨体垂直方向移位指标的差值及双侧颧骨额突下角的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颧骨体水平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颧骨体前后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的颧弓水平角指标差值和双侧颧突点水平角指标差值,术中CT组均小于传统对照组(P<0.05);术中CT组中有8位患者进行了术中修正,修正率约为26.7%。两组患者所历经的手术时间、其他术后评价指标(面部对称度、复视、张口受限、眶下区感觉麻木等症状)并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术中CT辅助手术可提高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第二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后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目的:通过对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术中、术后CT检查数据进行测量分析,探讨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3月因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并应用术中CT辅助完成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每位患者术中和术后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进行分割重建处理后,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择11个解剖标志点,并对相应标志点间的5段距离、3个角度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比较健患侧各指标术中、术后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0名,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在健侧与术中患侧和术后患侧比较中,颧弓突点水平角D1有显着差别(P<0.05),其余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与术后患侧各指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诊疗中,可以替代术后CT复查,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术后疗效评估中也具有临床意义。

周航天[8](2020)在《儿童正中多生牙的三维空间位置和生长方向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正中多生牙在儿童口腔中十分常见,其较为隐蔽。正中多生牙的发病原因在学界仍没有定论,其多发生于患儿牙列更替、牙弓发育的阶段,往往会对患儿前牙牙列的美观和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正中多生牙进行及早的正确诊治是十分必要的。CBCT技术相比其他口腔二维摄影可以从三维视角检查口腔,更有利于排除影像上的干扰因素,直观地诊断位置隐蔽的多生牙,且对于正确拟定手术计划和术后维护的设计也有很大帮助。本次研究中,回顾分析了多名患有正中多生牙的儿童的锥形束CT(Cone Bea 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进行多角度观测,分析不同层面的位置和生长方向与正中多生牙并发症的相关性,并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正中多生牙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诊治方法等进行了讨论。研究方法收集于2014年6月至2020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患有正中多生牙的儿童CBCT影像资料,根据患儿口腔及全身情况、家族史、影像情况等对所收集的CBCT资料进行筛选,筛选完成后对所有CBCT资料分别在冠状面、矢状面、横截面下对其正中多生牙的位置、生长方向等进行分类记录,并记录每颗正中多生牙相应造成的并发症。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22.0软件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研究结果106例患儿共计150颗正中多生牙,年龄4-11岁。其中78颗出现并发症状。统计中正中多生牙大多埋伏于两恒中切牙近中面之间、牙弓偏腭侧,生长方向上正向、腭侧向、鼻侧向都有分布,形态以锥形为主。所有统计病例中有78颗多生牙出现并发症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两恒中切牙之间的间隙增宽。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正中多生牙在冠状面、矢状面、横截面的位置与形成并发症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01、0.030、<0.001)。而正中多生牙的生长方向与并发症并没有显示相关性。研究结论正中多生牙的位置与正中多生牙的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通过CBCT早期确定正中多生牙的位置对于确定治疗计划有重要意义。若判断多生牙位置将会对前牙发育造成影响,建议及早行外科多生牙拔除手术治疗并辅以术后的进一步修复;若多生牙的位置对邻牙发育的干扰轻微,或手术可能造成患儿的较大创伤,则不应盲目手术,而应适当调整手术时机,或持续观察,保守治疗。CBCT的使用可以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及早确诊正中多生牙的情况,减少对患儿恒中切牙发育造成的影响。但考虑到儿童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使用时需谨慎考虑,确保照射结果能够对诊疗过程起到积极作用。

曹峻川[9](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1708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牙周炎、畸形、外伤、肿瘤等原因常常导致颌面部骨组织严重缺损,寻找有效治疗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是颌面外科的研究方向。骨组织工程以其优秀的生物安全性、相容性及材料来源广泛等原因,成为了研究热点。骨组织工程主要包含3个组成部分,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其中种子细胞是核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具有优异的体外增殖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和种植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研究其成骨分化的机制对促进骨组织工程的发展意义重大。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种几乎不编码蛋白的RNA,近年来有研究表明lncRNA广泛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揭示lncRNA在hBMSCs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机制,对利用骨组织工程修复颌面部骨缺损有着积极的意义。目的lncRNA-1708是本课题组在前期高通量测序实验中发现的新型lncRNA,本次研究将利用体外诱导hBMSCs成骨分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lncRNA-1708在hBMSCs体外成骨分化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转染病毒载体的方式构建能稳定高表达及低表达lncRNA-1708的hBMSCs,诱导其成骨分化,探讨lncRNA-1708在体外环境中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hBMSCs成骨分化培养2周,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方式对hBMSCs成骨分化效果进行鉴定。用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hBMSCs成骨分化前后lncRNA-1708的相对表达量变化。2.构建lncRNA-1708过表达逆转录病毒组及shlncRNA-1708干扰慢病毒组,分别转染hBMSCs,获得能稳定差异表达lncRNA-1708的hBMSCs。3.诱导转染后的hBMSCs成骨分化2周,RT-PCR检测成骨特异性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mRNA的表达量并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1.hBMSCs成骨分化效果明显,与hBMSCs成骨分化前相比,lncRNA-1708表达量在hBMSCs成骨分化后明显降低(P<0.001)。2.在稳定高表达 lncRNA-1708 和低表达 lncRNA-1708 的 hBMSCs 中 lncRNA-1708 的表达量较其对应的阴性对照相比有明显变化(lncRNA-1708 过表达组,P<0.05;lncRNA-1708 低表达组,P<0.01)。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ncRNA-1708的hBMSCs中成骨特异性因子RUNX2、ALP表达水平降低(P<0.01),碱性磷酸酶染色颜色变浅,茜素红染色钙结节相对减少。在低表达lncRNA-1 708的hBMSCs中的RUNX2、ALP表达水平与其对应的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染色加深,茜素红染色钙结节相对增多。结论1.LncRNA-1708在hBMSCs体外成骨分化中表达量降低。2.LncRNA-1708在体外具有抑制h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

李鸿艺[10](2018)在《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移位的三维评价及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偏突颌畸形(asymmetric mandibular prognathism)是下颌骨发育过度伴有不对称的牙颌面畸形,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性颌面部畸形,临床表现为下颌前突,双侧颜面不对称。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nt Ramus Osteotomy,BSSRO)是治疗下颌发育过度畸形包括偏突颌畸形在内的主要外科术式。同时,有研究指出支持单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Unilateral Sagittal Splint Ramus Osteotomy,USSRO)也可有效的矫正下颌骨偏颌畸形并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使得手术并发症发生几率减少一半。但是,USSRO有可能导致手术对侧关节的过度旋转,局部应力增高,进而引发关节紊乱等疾病,因此USSRO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有限。对BSSRO的临床研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已较完善,而对USSRO对关节的影响及其有限元研究还较为有限。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拟对BSSRO及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患者术后的髁状突位移的三维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USSRO的手术适应症,并建立了BSSRO/USSRO矫治偏突颌畸形颞下颌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颞下颌关节结构在生理运动状态下应力的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为USSRO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选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9例于本院行SSRO手术治疗偏突颌畸形的患者,行BSSRO者12例,行USSRO者7例,男性4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18.9岁,最大33.4岁,平均23.9±3.8岁,采集其术前与术后的三位螺旋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重建,对ANB角、下颌偏斜度、双侧下颌后退距离、双侧髁状突的三维平移、三维旋转角度进行测量及对比分析,同组患者术前术后及同组患者左右侧下颌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BSSRO组与USSRO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2.选取行BSSRO/USSRO治疗偏突颌患者的患者各一例,在Mimics等软件中根据其三维螺旋CT重建上颌骨、下颌骨、牙齿、关节盘和颞下颌韧带等结构的三维模型,通过逆向软件处理模型,划分网格,赋材质并导入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定义边界条件及荷载条件。3.使用上一步建立的BSSRO/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研究开口度(Inter-incisal distance,IID)从0mm状态运动到开口度8mm状态关节盘的Von Mises应力变化,每2mm进行模拟。IID为0时设为闭合紧咬,闭口肌群加力;IID为2mm,4mm,6mm,8mm时闭口肌群松懈,开口肌群加力。求解计算得到关节盘、髁状突、颞下颌韧带移动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和最大主应力值。结果1.所有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前术后ANB角改善明显(-2.87±1.85°VS 1.12±2.56°,P=0.00),BSSRO组与USSRO组术前ANB角、术后ANB角、ANB角变化量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下颌偏斜值术后明显改善(5.16±2.98mm VS 1.07±0.55mm,P=0.00),USSRO组术前下颌偏斜值明显大于BSSRO组(4.06±1.62mm VS 7.04±3.89mm,P=0.03),下颌偏斜值变化量明显大于BSSRO组(2.97±1.75mm VS5.99±4.30mm,P=0.04)。非偏斜侧下颌后退值显着大于非偏斜侧下颌后退值(4.95±1.94mm VS 8.31±2.64mm,P=0.00),BSSRO组偏斜侧下颌后退值明显大于USSRO组偏斜侧下颌后退值(5.90±1.69mm VS 3.33±1.07mm,P=0.00),USSRO组后退比例明显小于BSSRO组(0.46±0.16 VS 0.70±0.14,P=0.00)。BSSRO组与USSRO组髁状突在XYZ轴上的平移量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B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在矢状面向前旋转,U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在矢状面有向前旋转的倾向(P>0.05),两组矢状面旋转无统计学差异。在冠状面上,B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向内旋转(P<0.05),偏斜侧无变化,USSRO组非偏斜侧髁状突向内旋转(P<0.05),而偏斜侧髁状突向外旋转(P<0.05)。两组偏斜侧对比有统计学差异,而非偏斜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横断面上,BSSRO与USSRO组双侧髁状突都发生了明显内旋(P<0.05),BSSRO组偏斜侧髁状突比USSRO组内旋更明显,而两组在非偏斜侧无差异。2.联合应用Mimics、Abaqus等系列软件,成功建立了包含上颌骨-颅骨复合体、下颌骨、牙、关节盘、颞下颌韧带的BSSRO/USSRO术式矫治偏突颌畸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患者实际肌肉横截面积推算肌肉力量进行加载,具有较好的几何精确性和力学性能仿真性。3.在闭合紧咬状态下,术前关节盘最大应力为压应力,非偏斜侧最大应力大于偏斜侧最大应力,双侧关节盘最大应力随开口度增大而增大,BSSRO/USSRO术后两侧关节盘最大应力接近。术前非偏斜侧与偏斜侧髁状突应力主要存在于髁状突顶部,前方受拉应力,后方受压应力,闭合紧咬状态至IID=8mm时,非偏斜侧应力始终大于偏斜侧应力,BSSRO/USSRO术后双侧髁状突承受应力接近,闭合紧咬状态至IID=8mm时,非偏斜侧颞下颌韧带所承受拉应力大于偏斜侧,BSSRO/USSRO术后双侧颞下颌韧带应力接近。结论1.USSRO具备良好的临床实用性,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我们认为偏斜侧后退距离小于3mm,偏斜侧后退值与非偏斜侧后退值比例小于0.4的偏突颌畸形患者可行USSRO,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首次成功构建了BSSRO/USSRO矫治偏突颌畸形术前术后的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精确性和力学性能仿真性,模拟在闭口、开口生理运动状态下,初步分析关节盘、髁状突、颞下颌韧带的应力分布,结果可直观的显示上述结构的应力分布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开展BSSRO/USSRO对颞下颌关节区域的生物力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三维CT在上颌骨和颞颌关节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CT在上颌骨和颞颌关节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双源CT在颞颌关节及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图像处理
        1.3.1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1.3.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有限元面网格的生成
        1.3.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有限元体网格的生成
2 结果
3 讨论
    3.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及发展状况
    3.2 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形态与下颌尖牙牙尖斜度的相关研究&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形态与下颌尖牙牙尖斜度的相关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病例报告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病例6
综述 咬合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功能性下颌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1.3 动物模型构建
    1.4 CBCT 扫描及图像处理
    1.5 SPECT/CT 显像及感兴趣区 SUVmax 的获取
    1.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2.1 下颌骨测量结果
    2.2 髁突矢状位截面测量结果
    2.3 髁突冠状位截面观察结果
    2.4 双侧颞下颌关节 SUVmax 值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构建
    3.2 CBCT 的选择及截图
    3.3 功能性偏斜造成下颌骨和髁突 CBCT 影像的改变
    3.4 SPECT/CT 的应用
    3.5 实验不足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
    病例一:骨性Ⅲ类单侧后牙反(牙合)伴偏斜病例的非拔牙矫治.
    病例二:斜颈伴面部偏斜患者的矫治
    病例三:替牙期单侧后牙反伴下颌偏斜儿童的矫治
    病例四:偏斜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矫治
    参考文献
综述 单侧后牙反(牙合)对口颌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薄层CT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薄层CT诊断颈腰椎间盘病变的价值
    2.2 薄层CT诊断脊柱骨折中的价值
    2.3 薄层CT诊断四肢及颞颌关节损伤的价值薄层CT诊断30
    2.4 薄层CT诊断骨与软组织内肿瘤的价值薄层CT诊断25例
    2.5 薄层CT诊断骨关节感染性病变的价值薄层CT诊断15例
3 讨论

(6)上颌后牙区微种植体稳定性的锥形束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种植体植入区牙槽骨特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致谢
作者简介

(7)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现状
    1.2 术中成像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1.2.1 C臂机的特点与使用
        1.2.2 术中超声的特点与使用
        1.2.3 术中导航系统的特点与使用
        1.2.4 术中CT的特点与使用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3.1 研究一: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3.1.1 病例资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研究二: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
        3.2.1 资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附录
    5.1 典型病例一
    5.2 典型病例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儿童正中多生牙的三维空间位置和生长方向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采集
        2.1.1 纳入标准
        2.1.2 影像学资料纳入标准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材料
        2.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2.2 实验软件
    2.3 实验方法
        2.3.1 术前临床数据的获取
        2.3.2 术前影像学检查
        2.3.3 位置分类原则
        2.3.4 生长方向分类原则
        2.3.5 形态分类原则
        2.3.6 并发症分类原则
    2.4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位置分组下各类并发症数量及比例
    3.2 不同生长方向下各类并发症数量及比例
    3.3 各分组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
4 讨论
    4.1 儿童正中多生牙的临床特点
        4.1.1 正中多生牙概述
        4.1.2 正中多生牙的位置
        4.1.3 正中多生牙的生长方向
        4.1.4 正中多生牙的形态
        4.1.5 正中多生牙的病因学分析
        4.1.6 正中多生牙的并发症
        4.1.7 正中多生牙的诊断
        4.1.8 正中多生牙的手术治疗
    4.2 CBCT在正中多生牙诊治的应用
        4.2.1 CBCT技术概述
        4.2.2 CBCT的应用选择
        4.2.3 CBCT在儿童口腔疾病诊治的应用
    4.3 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BCT技术在口腔疾病诊治的应用进展
    1 CBCT技术概述
    2 CBCT的优势应用
        2.2 CBCT在口腔外科诊治上的应用
        2.3 CBCT在正畸诊治上的应用
        2.4 CBCT在颞下颌关节诊治上的应用
        2.5 CBCT在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治上的应用
        2.6 CBCT在检查中的额外辅助诊断功能
    3 CBCT现有的局限性
    4 CBCT的功能发展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9)长链非编码RNA-1708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体外诱导hBMSCs成骨分化及检则lncRNA-1708的表达量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lncRNA-1708在体外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展示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英汉缩略名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移位的三维评价及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对照
前言
第一章 应用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位移的三维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BSSRO/USSRO纠正偏突颌畸形的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三维CT在上颌骨和颞颌关节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源CT在颞颌关节及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中的应用[J]. 姚其卫,刘士宝,于治民,彭洪娟,姜良斌,汲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10)
  • [2]骨性Ⅰ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髁突形态与下颌尖牙牙尖斜度的相关研究&病例报告[D]. 陈冠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功能性下颌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D]. 林晗昱.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薄层CT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 周婷,王刚,张骏,赵丽.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6)
  • [6]上颌后牙区微种植体稳定性的锥形束CT研究[D]. 钟昱科.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7]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王兵武. 兰州大学, 2021(11)
  • [8]儿童正中多生牙的三维空间位置和生长方向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D]. 周航天.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9]长链非编码RNA-1708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D]. 曹峻川.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BSSRO与USSRO治疗偏突颌畸形后髁状突移位的三维评价及生物力学分析[D]. 李鸿艺. 广西医科大学, 2018(12)


下颌骨论文 多生牙论文 下颌后缩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拓展高校期刊双向展示功能的探索与分析
下一篇:核电工程成本与合同管理问题及改进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