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飞[1](2021)在《桐乡市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杭白菊是桐乡市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桐乡市具有传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也是桐乡市“原产地域保护品种”。桐乡市杭白菊产量占全国杭白菊总产量的90%以上,素有“中国杭白菊之乡”的美誉。但是近年来,桐乡市杭白菊产业受机械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影响,种植效益不断下降,农户的种植意愿降低。桐乡市为了增强杭白菊产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建设富有特色,竞争力强,具有规模效益的杭白菊产业,于2017年开展了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试点。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创新之举,已经成为桐乡市杭白菊种植户规避风险的又一重要手段。虽然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与农业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相关的理论,为全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以加拿大、日本、印度为例对国外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成功的实践案例,为丰富桐乡市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实现更加全面的农业保险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最后结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从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方面找出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内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成功经验,从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方面相应的提出发展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完善桐乡市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产品,为桐乡市杭白菊产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农业保险保障,助力于桐乡市建设杭白菊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实现桐乡市杭白菊的高质量产业化发展。
史晓玲[2](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施紫越[3](2020)在《湖南省湘西州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活动最强烈、频繁的国家之一,山区地带特有的能量梯度(复杂的地质构造、集中的降水程度等)使其成为泥石流活动的主要分布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武陵山区的中心腹地,日益增加的泥石流隐患威胁着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针对湘西州泥石流的研究还未见详细报道,迫切需要进行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本文基于野外调查数据,结合经验公式、地貌参数、模型应用、ArcGIS统计评价等方法,对湘西州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危险性区划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到了如下结论:(1)基本阐明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泥石流最集中于龙山县、花垣县和保靖县,主要分布在沅水、武水河谷及其支流两侧;每年的6月、7月、8月是泥石流暴发的高频期,5月、9月是泥石流暴发的低频期;泥石流均由暴雨引发,以沟谷型发育为主,目前多处于壮年期,活跃性较强。(2)初步明确泥石流的影响因素:高程2001000m,坡度2040°、沟谷密度1.11.4km-1的陡坡地带;12181357mm的年降水量;断裂带与次级断裂的破碎集中带;风化较为强烈的寒武系灰岩与白云岩,志留系页岩与粉砂岩,二叠系、奥陶系、震旦系页岩、硅质岩,白垩系砂岩与泥岩,青白口系板岩等基岩;矿山活动产生的废渣堆积;地震活动的累计影响。(3)构建基于信息量、信息量—BP神经网络耦合和最大熵模型的危险性评价体系,引入理论检验和野外检验方式,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适用于湘西州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4)划分泥石流危险性区域:认为年降水量、地层岩性、坡度和断裂构造是影响泥石流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泥石流危险性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态势,主要表现为片状和条带状特征;将泥石流危险区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极低危险区等5个区域。(5)探讨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将泥石流防治区分为8处重点防治区、3处次重点防治区和8处一般防治区,建议在工程建设时做好泥石流灾害的全面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对于受泥石流灾害威胁严重、但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居民点,结合相关扶贫与生态移民的政策,实行主动避让、易地搬迁。加强各社区内泥石流的防灾宣传、知识培训与相关演练,使灾害的防治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张磊[4](2017)在《太原地区短时强降水分析及预报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短时强降水具有持续时间短、强度大、突发性、可预测性小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警成为预报业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山西省信息中心提供的太原地区1970-2016年汛期(6-9月份)自动站观测资料中的逐小时降水量资料,6小时一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1.0??1.0?)、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47年太原地区短时强降水个例,在天气分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短时强降水的高低空有利配置及气象环境条件,找出各过程的不同点,并对所得到的各分类个例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和中尺度分析,总结归纳出太原短时强降水个例特征以及发生发展的动力、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归纳出了太原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机制以及预报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太原短时强降水的高、低空形势可划分分四种类型:I类冷涡东移型、II类横槽切变型、III类副高北进分裂型、IV类短波槽型。归纳总结了各天气型的天气学演变特征。(2)太原短时强降水的水汽条件:太原短时强降水发生时,比湿随高度增大,从地面到500-550hPa,比湿均不小于4 g·kg-1,湿区深厚,I类和IV类的地面平均比湿均达到20 g·kg-1左右,但是IV类比I类略小,II类的地面平均比湿达到15 g·kg-1左右,III类的地面平均比湿达到18 g·kg-1左右。而露点和温度露点差分布与比湿场特征相似,水汽条件表现出一致性。(3)太原短时强降水的能量特征:不同类型的短时强降水所具有的对流有效位能不一样,但CAPE平均值的范围在200-800 J·kg-1;K指数场分布上,除了III类短时强降水外,其他三类的K指数分布高能舌均在山西区域,大值区从高能舌向南向北递减,说明山西省能量聚集的中心,太原的K指数在36-39℃之间,这也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能量;假相当位温分布是I类和IV类的能量条件优于II类和III类。(4)太原短时强降水的动力条件:涡度场分布上I和III类的正涡度大值区范围更广,太原处于正涡度区内,暴雨区发生在两个正涡度中心连线的东侧2个纬距内;II类和IV类的涡度分布为正负涡度交替,太原地区处于涡度梯度的大值区,暴雨区发生在正涡度中心东侧1-2个纬距内。(5)太原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特征值:III类短时强降水对大气整层的湿度要求相对较高,各能量特征值也是最高;其他三类对湿度要求的不同在高层,II类短时强降水的湿度要求相对较低;从能量特征值来看,I类要求最高,其次是IV类。这与不同的影响系统密切相关。
吴博[5](2017)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三川河圪洞流域山洪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形地貌条件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加之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的剧烈变化,造成生态环境脆弱、山洪灾害多发频发,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山西省黄土地区的特点,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洪水形成各个环节的影响机制,开展在其背景下的洪水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西部吕梁市三川河一级支流北川河圪洞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解译数据分析了1987-2016年间圪洞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圪洞流域1965-2011年间的暴雨洪水数据进行了趋势分析;采用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对圪洞流域1965-2011年间历年最大一场暴雨洪水进行了模拟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产汇流参数的影响。遥感解译的圪洞流域1987年、1990年、2003年、2007年、2011年和2016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1987-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梯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2)2003-2007年间综合土地利用年变化率最大为4%,2007-2016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较快,但由于各类土地转入和转出面积变化不大,致使各类土地净变化量相对较小;(3)归一化植被指数在1987-2016年间,先减小后上升,总体呈现上升走势,且均值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呈正相关。由圪洞流域19652011年间暴雨洪水数据的分析可知:(1)该时期内圪洞流域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变化不显着,暴雨突变点发生在1999年、2001年和2004年,暴雨强度突变点在2002年、2004年和2010年;(2)36年间圪洞流域洪峰流量和径流深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化显着,大洪水多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到九十年代以中洪水为主,洪峰流量突变点发生在2000年,径流深突变点出现在1992年;(3)相似雨量及相似强度下洪峰流量和径流深在覆被增加后均有所降低,降雨量为3040mm、降雨强度为56mm/h时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对洪水的洪峰流量和径流深衰减率最大。利用HEC-HMS水文模型(产流采用Green-Ampt损失法,坡面汇流采用SCS单位线,基流计算采用消退基流法,河道汇流计算采用Muskingum法),对圪洞流域1965-2011年历年最大一场暴雨洪水数据进行了模拟,合格率为75.68%,表明该水文模型适用于圪洞流域的山洪灾害预报,可应用于指导山洪灾害的预报工作。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探讨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流域产汇流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构建了树冠截留量I和叶面积指数、地表截流量W与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下渗率φ与土地利用类型、流域滞时Lag Time与糙率和坡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在给定显着水平α=0.05条件下,四类回归方程均显着。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黄土分布区相似流域地区山洪预警、生态建设规划的科学制定及水资源的合理调控,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依据或参考。
蔡敏[6](2016)在《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成汤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挑战“君权神授”代夏朝天下的帝王,被列入祖先、圣贤崇拜及祀典礼制、极具影响力的圣君之一。他不仅建立商王朝,还在“桑林祷雨”的传说广泛流传中,开创华夏民族传承三千余年的雩祭传统;他以宽治民、广施仁德,故历代贤君臣工频频效仿。当成汤信仰作为特定的仪式一直沿袭后世,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的祭祀传统就不断被神化,受到太行地区两侧百姓普遍的尊崇和信奉,并以析城山为中心形成“商汤文化圈”;尤其在农村,农作物的丰歉需要这种对雨水神灵朴素信仰支配下的乡土民俗资源,故而许多村镇、乡里或名山崇岭之间都纷纷建庙景仰;特别是宋金以后,宋徽宗敕封的“嘉润公”、“广渊庙”,确立了成汤不可撼动的正统祭祀地位;民间大量创建的汤帝庙,亦丰富了一系列以取水求雨为主旨的形影相附的赛社演剧活动。时至如今,晋豫两省仍有不少汤庙古建筑、碑刻实物及金石资料保存下来,它们更多地承载了民间原始雩祭仪式的遗风余韵,以及北方民间神庙剧场的演变轨迹。本文将以成汤信仰为切入点,把相关的舞楼形制和赛社演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探寻成汤信仰及其祭祀仪式的交互影响,揭示民间戏剧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因,以期对具有上古巫术印迹并受宗教影响且颇有太行特色的汤王崇拜,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赛社民俗和戏曲演出,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呈现。
何毅[7](2016)在《黄河河口镇至潼关区间降雨变化及其水沙效应》文中研究说明黄河以水少沙多、水沙异源而闻名,治黄的根本在于治沙。据多年平均资料,黄河泥沙有近九成来自水土流失严重且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输沙量显着减小,特别是近十余年的减小尤为显着,其减小原因颇受关注。本文基于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简称河潼区间)26个气象站1958-2013年实测降雨量、河口镇和潼关断面的水文站径流量和输沙量为基础,采用趋势分析、空间插值、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双累积曲线、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Hurst指数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河潼区间降雨特征量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和周期性等特征。运用水土保持水沙效应评价的水文方法,并结合研究区水沙变化已有研究成果,建立径流量或输沙量与特征降雨指标的关系,定量评估降雨对河潼区间径流和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在研究时段内黄河河潼区间来水来沙量呈现显着减少趋势。Mann-Kendall检验表明:研究区来水量MK统计检验值Z=-6.18(P<0.01),来沙量MK统计检验值Z=-6.45(P<0.01),均呈显着减少趋势。河潼区间输入黄河的水量和沙量,与1958-1979年相比,1980-2013年来水及来沙量分别减少了40.9%和61.4%,特别是2000-2013年分别减少了56.6%和82.2%。(2)河潼区间不同等级降雨指标、汛期降雨和主汛期降雨年际变化趋势不显着。研究区汛期降雨量和主汛期降雨量都有下降的倾向,但并未通过统计学的显着性水平检验。河潼区间大于12 mm侵蚀性降雨量(R12)及降雨日数(RD12)、大雨降雨量(R25)及大雨日数(RD25)、以及暴雨量(R50)及暴雨日数(RD50)的MK检验表明,年际变化均未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着增加或减少的趋势。通过对河潼区间26站三类降雨六指标(即R12、RD12、R25、RD25、R50、RD50)的系统分析,与1958-1979年相比,1980-2013年及2000-2013年侵蚀性降雨、大雨及暴雨量及其日数,有减小趋势的较多,但其减少幅度均很小。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与1958-1979年相比,1980-2013年及2000-2013年时段侵蚀性降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及其雨量整体上有减少趋势,但年均减少日数不到1天,年均不同等级降雨量减少多在15 mm以内。进一步比较河潼区间水沙变化过程与侵蚀性降雨、大雨及暴雨量和日数的变化过程,在侵蚀性特征降雨未发生显着趋势性变化情况下,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显着趋势性及其阶梯性减少。(3)河潼区间降雨年内分配集中度高,降雨集中度指数年际间变化趋势不显着。研究区1958-2013年降雨集中度指数CI和PCI均有线性上升的倾向,但趋势不显着(未达到0.05信度水平)。26个气象站中,有15个站PCI指数呈现上升趋势,11个站呈现下降趋势,然而,除西安站通过了P<0.05的上升的显着性水平检验,其余站的趋势均未能通过0.05信度的显着性水平检验。在季节上,CI指数在季节尺度上分布复杂,表现为:在春季和冬季一些月份,降雨的分布规律性更强。与此相反,在夏季,CI指数数值都比较大,特别是在河潼区间的东部区域。在CI和PCI指标四季变化趋势上,绝大多数站PCI指数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而除了西安站外,其他站点的CI指数在冬季都呈现极显着增加趋势。(4)年降雨量、年汛期降雨量和主汛期降雨量具有周期性、维持现状水平的趋势性和在1960-1970年间发生突变。通过EEMD分解研究区汛期和主汛期降雨均得到四个模态和一个趋势项。对于汛期降雨,在IMF1尺度下,降雨周期为2.3-3.1年;在IMF2尺度下,降雨周期变化在4.3-6.2年之间;在IMF3尺度下,降雨周期的范围在8.0-14.0年;在IMF4尺度下,降雨周期的范围在18.6-48.1年。但是,通过显着性水平检验的仅有IMF2尺度下的临汾站,IMF4尺度下的绥德、离石和延安站。对主汛期降雨,在IMF1尺度下,降雨周期的范围在2.3-3.1年;在IMF2尺度下,降雨周期的范围在4.3-7.0年;在IMF3尺度下,降雨周期为8.0-14.0年;在IMF4尺度下,降雨周期的范围在18.5-47.8年。但是,通过显着性水平检验的仅有IMF1尺度下的横山站,IMF2尺度下的西峰站,IMF3尺度下的绥德站和隰县站,IMF4尺度下的离石、延安、运城和宝鸡站。最后,Hurst指数分析表明:在河潼区间绝大多数站汛期和主汛期降雨量未来的变化将会维持现今的变化趋势。(5)基于水土保持水沙效应评价的水文法原理,构建了河潼区间径流量/输沙量与特征降雨指标统计模型。根据确定的径流量突变点,将研究期划分为三个时段,即1958-1984年为基准期,1985-2013年和2000-2013年为变化期,利用基准期水沙及降雨构建降雨-径流或输沙关系模型,分析了1958-2013年不同时期降雨变化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降雨变化对于1985-2013年时段河潼区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18.7%、对2000-2013年河潼区间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6.5%。根据输沙量突变点为1979年,将研究期划分为三个时段,即1958-1979年为基准期,1980-2013年和2000-2013年为变化期,根据已构建的降雨-输沙量关系模型,估算了1958-2013年降雨变化对输沙量减少的作用。降雨变化对于1980-2013年时段河潼区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8.7%、对2000-2013年河潼区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9.0%。
王建雄[8](2012)在《山西吕梁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与主要气象灾害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既是一个农业气候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气象灾害频繁的国家。可以说,气象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农业的稳产、高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广大农业气象科学工作者虽然在这方面课题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并陆续编印印发了许多这方面的论着,但随着我国灾害天气的不断出现,各种极端的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同时山西吕梁地区气候也正在发生着显着的变化,近几年来,降水减少、干旱严重、气温升高等现象,给当地的农业环境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吕梁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寻找其变化规律,对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助灾害学、农业灾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气候倾向率分析、线性倾向估计法、距平百分率法等方法,以山西省吕梁地区为例,根据吕梁地区从1960-2009年这50年常规观测资料(气温、日照、降水、风速等),从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间以及风速的变化趋势,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省吕梁地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吕梁地区近年来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进10年,增幅较为明显。季平均气温明显升高,气候变暖明显,气候变暖主要为冬季。降水量总趋势减少,90年代后较少趋势较为显着。由于气候的变化直接造成了吕梁地区干旱的严重趋势,尤其是1997-2002年连续6年的干旱为历史罕见,2009年更出现了近50年来罕见的秋旱。此外还带来了冰雹、大风等恶劣的天气现象。吕梁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气温的升高在一方面对农业的生产起到有益作用,但温度升高使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导致单产下降,可能使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下降。同时,气候变暖尤其冬季增温幅度大使病虫害发生几率明显增大,造成农作物减产等。在利用吕梁地区多个气象站点、长年的实测数据,对该地区长年的气候变化做了较为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由此变化对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质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吕梁地区灾害经济理论构建和灾害损失定量评估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李江萍[9](2012)在《高原低涡的特征、环流形势及水汽轨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低涡(高原涡、西南涡和西北涡)是影响高原及其东部邻近地区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可造成高原上及周边地区夏秋季节严重的洪水灾害,甚至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加强高原低涡研究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可为该地区暴雨、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利用1980—2000年夏半年(5-9月)逐日08、20时(北京时)500hPa和700hPa历史天气图、2001—2010年探空资料及相应时期的NCEP资料,在分析了高原低涡的时空分布及环流形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高原低涡与其它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了高原低涡频发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轨迹以及由低涡引发的强降水及其衍生灾害。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1)时间变化特征:1980—2010年期间,总体上三种高原低涡发生频数的逐年变化都呈下降趋势,其最大差异是三种低涡出现频数最多的月份有明显不同,虽然它们在5、6、7三个月发生频数都比较高,但高原涡7月发生频数最多,西南涡也是7月份,西北涡则是5月份发生频数最多。高原涡与西北涡夜间发生频数小于白天,而西南涡则是夜间发生频数大于白天。进一步分析高原低涡在1980—2010年期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西北涡在每个年代出现频数最多的月份与前述结果一致;而高原涡与西南涡的逐月分布有显着的年代际变化,说明它们比西北涡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更敏感。此外,高原涡的群发/间歇性特征显着,但是高原涡的群发期最明显的时间并不对应间歇期最明显的时间,并且高原涡群发性显着的年份不完全对应高原涡发生次数最多的年份。(2)空间分布特征:高原涡主要位于那曲、松潘,有两个集中区,且以那曲中心为主;西南涡最活跃的地区是四川盆地,小金次之,九龙最少;西北涡则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2.高原低涡的环流形势及与其它天气系统的关系(1)高原涡群发与间歇期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显着差异:群发期,200hPa上南亚高压(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时也称其为青藏高压,下同)位置偏西,500hPa上天气系统的强度均比间歇期强。(2)东移西北涡的大气环流形势,200hPa以南亚高压的东部型为主,5500hPa上高空槽的强弱直接影响西北涡的东移发展。另外,东移西北涡与高原涡同时出现时的大气环流形势与东移西北涡的环流形势基本一致,说明高原涡与西北涡的同时出现也有利于西北涡的东移。总之,三类高原低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密切,同时有高原涡出现的西南涡与南亚高压的相对位置随时间有变化,且南亚高压以带状型为主,东部型次之;东移西北涡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北方向,南亚高压则以东部型为主,带状型次之。(3)三类高原低涡之间的关系:东移西北涡出现时产生高原涡的几率大于高原涡出现时有东移西北涡产生的几率,说明西北涡的东移会受到高原涡及其相关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的影响。3.高原低涡频发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轨迹后向轨迹模型可作为判断降水过程中水汽来源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运用此方法对高原低涡频发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轨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高原低涡,由于其水汽来源不同、移动方向也不同,可影响不同地区的降水。其中,西北涡向东北移动所影响的河套地区的强降水,其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印度洋;高原涡东移所影响的四川盆地的强降水,其水汽主要由东亚季风输送来的;西南涡向东南移所影响的华南地区的强降水,其水汽来源除了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外,可能还含有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的输送。4.高原低涡的衍生灾害高原涡与西南涡的耦合作用,可引起相关地区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进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西北涡一般不太可能与其它低涡发生作用。西南涡与西北涡产生的暴雨,通常是在其它天气系统(如冷锋活动、西南急流、偏南气流等)配合下完成的。
徐丽萍[10](2008)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气候的影响及其互动效应》文中指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是认识人类重大工程活动对区域环境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不同尺度下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化格局、变化过程、驱动机制和效应强度,对正确认识人类重大生态工程影响环境演变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本研究基于实地观测资料、利用长时间序列(1982~2003)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最新的全球植被指数变化研究(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数据(简称GIMMS/NDVI数据)、短时间序列(2000~2005)美国NASA近年来EOS计划的MODIS数据、长时间气候及其它辅助资料,运用趋势、相关、差分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植被覆盖变化对该区气候环境的作用机制及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地区1982~2003年植被覆盖变化特征1982~2003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年际上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表明整个区域的植被覆盖有所好转,但局部地区也存在负变化趋势;在季节尺度上,就整个黄土高原而言,夏季和冬季平均NDVI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春季和秋季NDVI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NDVI增长趋势最为显着;在常年平均NDVI月变化特征上,1~8月份为NDVI上升的时段,8月份至来年1月份NDVI为下降阶段,4~9月为植被主要生长季,7~8月为植被典型生长季。8月份期间的植被覆盖度最高,因此,8月份的NDVI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水平具有最好的代表性。(2)黄土高原地区2000~2005年退耕初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从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生长季平均NDVI的变化分析可知,2000~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整体植被覆盖状况呈显着增加的趋势,表明退耕还林草以来整个区域的植被覆盖有所好转,植被在恢复过程中。(3)黄土高原延安地区1982~2003年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对延安地区植被而言,在年的尺度上,全年年均温、降水、相对湿度等对植被NDVI动态变化具有正效应,植被NDVI与各气候因子相关不显着;在季节尺度上,植被NDVI与降水和相对湿度的敏感性较强,温度的敏感性较弱,其中春季的降水量、夏季的相对湿度和冬季的气温对植被NDVI的影响较大。同时,降水与植被NDVI存在隔季滞后相关效应。(4)黄土高原延安地区退耕初期2000~2005年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黄土高原延安地区典型生长季降水和相对湿度对植被生长具有正效应,温度对植被生长具有负效应。7月的降水、相对湿度对8月的植被生长具有正效应,说明植被生长和气候因子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对整个黄土高原而言也具有类似效应。(4)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及其区域气候效应总的来说,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驱动形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化格局。近年来人为因素在大范围区域内产生较大驱动作用,同时对区域气候环境和局地小气候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区域尺度上,植被恢复的气候效应表现为大风日数减少,大气能见度好转,局部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遏制了土地沙漠化的扩展,高寒草甸产草量提高等方面。(6)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为验证植被恢复与重建后对局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程度和效应强度。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以裸露荒坡为对照对典型退耕区栽植的3种类型的人工植被(混交林、灌木林和草地)样地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监测;又对退耕地上建立的人工植被和撂荒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进行了大气温湿状况、土壤水热状况等小气候特征的观测分析,并以裸露农地为对照,比较人工植被和撂荒植被对小气候的影响效应强度;并且对郁闭度为75%和40%人工灌木林的小气候效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a)混交林、灌木林、草地光照强度日均值分别比对照小3.9×104,3.4×104,0.9×104 lx,气温日均值分别比对照低1.53,1.32,0.51℃,表土0 cm土层最高温与对照相差14.9,16.8,10.7℃;日均大气相对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8.38 %,7.34 %,2.04 %;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及其变动幅度的大小顺序为混交林<灌木林<草地<对照;土壤湿度及其变动幅度为灌木林<混交林<草地<对照。各植被类型样地内的光照强度、气温、大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之间均存在一定相关。各类型人工植被均起到了调节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作用。(b)退耕还林营造人工林后,下垫面的变化引起局地水热循环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降温效应、增湿效应、改土效应和阻风效应,尤其是在植被生长旺盛的夏季,人工植被区近地层1.0m处日均气温明显下降,低于撂荒植被区2.2℃;日均相对空气湿度增大,高于撂荒植被区1.97%;日平均风速降低,日均减风效益高于撂荒植被区28%,同时,土壤导热性能提高,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良。局地小气候环境的改善,说明人工林草工程这一措施对脆弱生态的恢复改造有明显的效果。(c)不同郁闭度林地的地温随深度的下降而下降,郁闭度高的林地表层温度比低郁闭度的林地低,表层以下高郁闭度(75%)林地比低郁闭度(40%)林地相同层次的地温低;随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上升,但郁闭度越大规律越稳定。对不同郁闭度林地的地温与气温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显着。不同郁闭度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均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但郁闭度越大,最低值出现的时间越落后。由此可见,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应该合理密度,在恢复过程中对密植的林地进行适当截伐,以达到光、温、水的充分利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缺乏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气候及其生态效应整体影响研究的不足,从植被覆盖时空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驱动机制、植被恢复产生的区域气候效应和局地小气候生态效应研究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初步的尝试性研究,分析方法、分析手段、研究结论等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迫切需要改进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在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相互作用研究方面要同时考虑人类重大工程影响、人类重大工程环境影响还需要遥感定量研究和野外采样等,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类认识植被覆盖变化的规律和量化人类工程措施的贡献率,为进一步科学地指导生态建设作更为细致的服务。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3 研究述评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路线 |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 1.6.1 创新之处 |
| 1.6.2 不足之处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农业保险 |
|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 |
| 2.1.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农业保护理论 |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 2.2.3 准公共物品理论 |
| 第三章 桐乡市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
| 3.1 桐乡市杭白菊产业概况 |
| 3.2 桐乡市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主要内容 |
| 3.3 农户参保现状 |
| 3.4 保险理赔现状 |
| 3.5 试点运行状况总结 |
| 第四章 桐乡市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存在的问题 |
| 4.1 政府方面的问题 |
| 4.1.1 相关部门合作机制不完备 |
| 4.1.2 相关的气象设施不足 |
| 4.1.3 财政支持力度弱 |
| 4.2 保险公司方面的问题 |
| 4.2.1 宣传推广力度小 |
| 4.2.2 产品设计存在改进空间 |
| 4.2.3 保险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 4.3 农户方面的问题 |
| 4.3.1 农户缺乏保险知识 |
| 4.3.2 农户缺乏风险规避意识 |
| 第五章 国内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经验借鉴 |
| 5.1 国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实践 |
| 5.1.1 加拿大气象指数保险 |
| 5.1.2 日本农业气象指数保险 |
| 5.1.3 印度农业气象指数保险 |
| 5.1.4 经验总结 |
| 5.2 国内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实践 |
| 5.2.1 浙江安吉白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 |
| 5.2.2 海南橡胶风力指数保险 |
| 5.2.3 山西杂粮(谷子)天气指数综合保险 |
| 5.2.4 经验总结 |
| 第六章 桐乡市杭白菊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发展对策 |
| 6.1 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
| 6.1.1 完善相关部门合作机制 |
| 6.1.2 加强相关的气象设施建设 |
| 6.1.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 6.2 保险公司方面的对策建议 |
| 6.2.1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
| 6.2.2 进行产品设计完善 |
| 6.2.3 提升保险服务质量 |
| 6.3 农户方面的对策建议 |
| 6.3.1 积极组织保险相关知识的培训 |
| 6.3.2 培养农户正确的风险规避意识 |
| 第七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调查问卷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
|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
| 一、气候资源 |
| 二、水资源 |
| 三、土地资源 |
| 四、自然灾害 |
|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
|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
|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
|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
|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
|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
|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
|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
|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
|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
|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
|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
|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
|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
|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
|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
|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
|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
|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
|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
|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
|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
|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
|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
|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
|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
|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
|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
|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
|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
|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
|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
|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
|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
|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
|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
|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
|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
|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
|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
|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
|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
|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
|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
|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
|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
|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
|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
|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
|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
|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
|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
|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
|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
|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
|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
|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
|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
|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
|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
|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
|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
|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
|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
|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
|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
|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
|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
|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
|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
|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
|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
|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
|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
|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
|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
| 附录 |
|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
|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
|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
|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
|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
|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
|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
| (一) STC访谈记录 |
| (二) WFJ访谈记录 |
|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
|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国外泥石流研究进展 |
| 1.2.2 国内泥石流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质地貌 |
| 2.1.3 气候水文 |
| 2.1.4 土壤与植被 |
|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 2.2.1 地层岩性 |
| 2.2.2 地质构造 |
|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 2.2.4 区域矿产 |
|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 3.1 数据来源 |
| 3.1.1 野外实测数据 |
| 3.1.2 室内分析数据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危险性评价方法 |
| 3.2.2 模型检验方法 |
| 4 湘西州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 |
| 4.1 泥石流时空分布特征 |
| 4.1.1 泥石流时间分布 |
| 4.1.2 泥石流空间分布 |
| 4.2 泥石流主要类型 |
| 4.2.1 水体供给类型 |
| 4.2.2 土体供给类型 |
| 4.2.3 集水区地貌类型 |
| 4.2.4 流体性质类型 |
| 4.2.5 物质组成类型 |
| 4.3 泥石流小流域特征 |
| 4.4 泥石流沟谷活跃性特征 |
| 5 湘西州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 5.1 泥石流危险性分析体系构建 |
| 5.2 泥石流影响因素分析 |
| 5.2.1 泥石流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
| 5.2.2 泥石流与断裂构造的关系 |
| 5.2.3 泥石流与地形条件的关系 |
| 5.2.4 泥石流与降水量的关系 |
| 5.2.5 泥石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
| 5.2.6 泥石流与矿山开采活动的关系 |
| 5.2.7 泥石流与沟谷密度的关系 |
| 5.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 |
| 5.3.1 高程 |
| 5.3.2 坡度 |
| 5.3.3 地形起伏度 |
| 5.3.4 沟谷密度 |
| 5.3.5 地层岩性 |
| 5.3.6 断裂构造 |
| 5.3.7 地震活动 |
| 5.3.8 采矿影响带 |
| 5.3.9 年降水量 |
| 5.4 基于不同模型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 5.4.1 信息量模型应用 |
| 5.4.2 信息量—BP神经网络耦合模型应用 |
| 5.4.3 最大熵模型应用 |
| 5.5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检验 |
| 5.5.1 基于理论方法的检验 |
| 5.5.2 基于野外调查的检验 |
| 6 湘西州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及灾害防治探讨 |
| 6.1 泥石流危险性影响因子分析 |
| 6.2 泥石流危险性空间分布特征 |
| 6.3 泥石流防治区划及防治措施探讨 |
| 6.3.1 泥石流防治区划分 |
| 6.3.2 泥石流防治措施探讨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短时强降水研究进展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 2.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 2.1.1 资料来源 |
| 2.1.2 研究方法 |
| 第三章 太原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
| 3.1 个例选取 |
| 3.2 太原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统计特征 |
| 3.2.1 太原区域短时降水过程各站次数 |
| 3.2.2 短时降水次数的年际变化 |
| 3.2.3 汛期短时降水次数逐月变化 |
| 3.2.4 短时降水次数的日变化 |
| 3.2.5 雨量的频次分布 |
| 3.3 天气学分型 |
| 3.3.1 短时强降水分类 |
| 3.3.2 四类短时强降水的形势演变特点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太原短时强降水的物理量 |
| 4.1 太原短时强降水的水汽条件 |
| 4.1.1 比湿 |
| 4.1.2 露点 |
| 4.2 太原短时强降水的能量分析 |
| 4.2.1 CAPE值 |
| 4.2.2 K指数 |
| 4.2.3 假相当位温 |
| 4.3 太原短时强降水的动力条件 |
| 4.3.1 涡度 |
| 4.3.2 高低空急流和散度 |
| 4.4 太原短时强降水天气临界值及预警指标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太原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的成因及预报着眼点 |
| 5.1 I类冷涡东移型降水个例分析 |
| 5.1.1 降雨实况 |
| 5.1.2 高空形势 |
| 5.1.3 急流配置 |
| 5.1.4 水汽条件 |
| 5.1.5 层结稳定度 |
| 5.1.6 成因与预报着眼点探讨 |
| 5.2 II类横槽切边型降水个例分析 |
| 5.2.1 降水实况 |
| 5.2.2 天气形势 |
| 5.2.3 急流配置 |
| 5.2.4 水汽条件 |
| 5.2.5 层结稳定度 |
| 5.2.6 成因与预报着眼点探讨 |
| 5.3 III类副高北进分裂型降水个例分析 |
| 5.3.1 降水实况 |
| 5.3.2 天气形势 |
| 5.3.3 急流配置 |
| 5.3.4 水汽条件 |
| 5.3.5 层结稳定度 |
| 5.3.6 成因与预报着眼点探讨 |
| 5.4 IV类短波槽型降水个例分析 |
| 5.4.1 降水实况 |
| 5.4.2 高空形势 |
| 5.4.3 急流配置 |
| 5.4.4 水汽条件 |
| 5.4.5 层结稳定度 |
| 5.4.6 成因与预报着眼点探讨 |
| 5.5 本章小节 |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 6.1 全文总结 |
| 6.2 特色与创新点 |
| 6.3 存在问题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录1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LUCC对山洪影响研究 |
| 1.2.2 山洪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数字流域信息 |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形地貌 |
| 2.1.3 气象水文 |
| 2.1.4 土壤植被 |
| 2.2 数字流域信息 |
| 2.2.1 DEM数据预处理 |
| 2.2.2 流向分析 |
| 2.2.3 汇流累积量计算 |
| 2.2.4 河网及子流域提取 |
| 2.2.5 坡度与地表粗糙度 |
| 第三章 圪洞流域LUCC特征分析 |
| 3.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
| 3.1.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 3.1.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
| 3.1.3 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分析 |
| 3.2 归一化植被指数 |
| 3.3 叶面积指数 |
| 3.4 土壤湿度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暴雨洪水特征分析 |
| 4.1 暴雨变化趋势分析 |
| 4.1.1 暴雨线性回归分析 |
| 4.1.2 暴雨累积距平分析 |
| 4.1.3 暴雨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 |
| 4.2 洪水变趋势分析化 |
| 4.2.1 洪水线性回归分析 |
| 4.2.2 洪水累积距平分析 |
| 4.2.3 洪水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 |
| 4.2.4 频率变化 |
| 4.3 暴雨洪水特征对比分析 |
| 4.3.1 相似降雨量下对应洪水分析 |
| 4.3.2 相似降雨强度下对应洪水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LUCC对圪洞流域洪水过程影响 |
| 5.1 HEC-HMS模型简介 |
| 5.1.1 产流模型 |
| 5.1.2 直接径流模型 |
| 5.1.3 河道汇流模型 |
| 5.1.4 地下径流模型 |
| 5.2 圪洞流域模型建立 |
| 5.3 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
| 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
| 5.5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 5.5.1 分析方法 |
| 5.5.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 5.6 LUCC对产汇流参数的影响 |
| 5.6.1 不同LUCC组合情景对产汇流参数的影响 |
| 5.6.2 LUCC特征值与模型参数相关分析 |
| 5.6.3 不同LUCC变化情景对洪水过程的影响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研究缘起 |
| 二、研究综述 |
| 三、意义与创新 |
| 第一章 成汤信仰之渊源考略 |
| 第一节 商朝的政治疆域与古史遗存 |
| 一、商都八迁: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
| 二、四土之内:七十里为政天下者 |
| 第二节 商汤的德政事功与恤民情怀 |
| 一、汤王圣德 |
| 二、辅相贤臣 |
| 三、民众景仰 |
| 第三节 桑林祷雨的相关传说及考证 |
| 一、民间传说 |
| 二、史料考证 |
| 第二章 成汤信仰与太行雩祭传统的形成 |
| 第一节 帝王崇拜到祈雨传统的演变 |
| 一、慎终追远 |
| 二、雨神演变 |
| 第二节 成汤信仰形成的地理环境 |
| 一、与天为党 |
| 二、靠天吃饭 |
| 第三节 成汤信仰形成的人文环境 |
| 一、皇帝敕封:权威性 |
| 二、地方效仿:纪念性与宗教性 |
| 三、民间拜祭:功利性 |
| 第三章 汤帝庙的普遍建立与地域流布 |
| 第一节 太行汤王庙的现存情况概述 |
| 第二节 汤王崇拜文化圈的传播特色 |
| 第四章 成汤祭赛与民间礼乐 |
| 第一节 汤祀与上古巫觋之关系 |
| 一、祭雨卜辞:敬天思想与自然崇拜 |
| 二、汤乐大濩:祭祀乐舞与帝王崇拜 |
| 三、身为牺牲:人祭仪式与巫觋文化 |
| 第二节 汤祀与雩祭礼乐的发展和规范 |
| 一、先秦两汉时期 |
|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
| 三、宋元明清时期 |
| 第五章 成汤祭赛与地方社会 |
| 第一节 太行雩祭传统的民间化进程 |
| 一、蜡祭与汤祀:相互依附 |
| 二、社祀与汤祀:合而为一 |
| 第二节 祭祀与崇拜:民间村社的经济运作模式 |
| 一、商号与汤庙筹资 |
| 二、世家大族与剧场建设 |
| 三、维首发起请会、摇会及水官会、火神会 |
| 第三节 宗教信仰影响下的成汤祭赛 |
| 第六章 宋金元汤帝庙剧场的建立及其定型 |
| 第一节 宋代汤庙“舞楼”碑刻的发现与宋代舞楼的创立 |
| 一、在汤王庙发现的第一通宋建“舞楼”碑 |
| 二、宋代舞楼、舞宇的横向考察 |
| 第二节 金代汤庙舞楼的实物遗存及其建筑形制 |
| 一、汤王庙金代舞楼的实物考察 |
| 二、金代汤庙舞楼的建筑特征及其创造性探索 |
| 三、元代汤庙舞楼定型与元代剧场的成熟 |
| 第七章 明清时期汤庙剧场的延展及其多样化探索 |
| 第一节 明代汤帝庙剧场:继承与延展 |
| 第二节 清代汤帝庙剧场之一:单层舞楼 |
| 第三节 清代汤帝庙剧场之二:山门舞楼 |
| 第四节 看楼:清代汤庙剧场的标准化配置 |
| 第八章 汤帝庙剧场的建筑装饰 |
| 第一节 彩绘艺术 |
| 第二节 雕刻艺术 |
| 第三节 剧场楹联 |
| 第九章 汤帝庙演艺:庆典与狂欢 |
| 第一节 祈雨仪式中的祭祀音乐 |
| 第二节 舞台题记中的戏班与剧目单 |
| 第三节 迎神赛社与当代演出遗绪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太行汤王庙情况一览表 |
| 附录B 太行汤王庙碑刻官员名录 |
| 附录C 太行汤王庙碑刻辑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侵蚀性降雨 |
| 1.2.2 降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
| 1.2.3 降雨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 |
| 1.2.4 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影响 |
| 1.2.5 人类活动对泥沙影响 |
| 1.2.6 流域侵蚀产沙模型 |
| 1.2.7 降雨季节分配 |
| 1.2.8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在气候领域中应用 |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2.1 研究目标 |
| 2.2 研究内容 |
| 2.3 技术路线 |
| 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 2.4.1 气象数据来源及处理 |
| 2.4.2 径流量及输沙量数据 |
| 2.5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 2.6 研究方法 |
| 2.6.1 水文气候时间序列的突变点检验和趋势检验方法 |
| 2.6.2 面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 |
| 2.6.3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方法 |
| 2.6.4 水文气象要素阶段性变化分析方法 |
| 2.6.5 降雨径流及降雨输沙关系方法 |
| 2.6.6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 |
| 2.6.7 降雨季节分配评价方法 |
| 2.6.8 Hurst指数的计算 |
| 2.6.9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
| 2.6.10 水土保持水沙效应评价方法 |
| 第三章 黄河河潼区间入黄径流及泥沙变化 |
| 3.1 河潼区间径流量时间变化过程 |
| 3.2 河潼区间输沙量时间变化过程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黄河河潼区间特征降雨变化 |
| 4.1 年降雨量和汛期降雨量时间变化及突变 |
| 4.2 年汛期和主汛期降雨量EOF分解 |
| 4.3 不同特征降雨的时间变化 |
| 4.3.1 特征降雨年内变化 |
| 4.3.2 特征降雨年际变化 |
| 4.4 特征降雨的空间及年际变化趋势 |
| 4.5 典型时段各特征降雨的差异 |
| 4.5.1 1980-2013年与基准期差异 |
| 4.5.2 2000-2013年与基准期差异 |
| 4.6 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特征降雨变化 |
| 4.7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黄河河潼区间降雨集中度变化 |
| 5.1 降雨集中指数的年际变化 |
| 5.2 CI指数的时空分布 |
| 5.3 PCI指数的时空分布 |
| 5.4 降雨集中指数的季节分布 |
| 5.5 降雨集中指数的季节变化趋势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黄河河潼区间降雨周期性变化 |
| 6.1 基于EEMD分解的汛期和主汛期降雨周期变化 |
| 6.1.1 基于EEMD分解的汛期降雨周期变化 |
| 6.1.2 基于EEMD分解主汛期降雨周期变化 |
| 6.2 基于HURST指数的未来降雨变化趋势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降雨变化对河潼区间入黄水沙的作用贡献 |
| 7.1 降雨-产流关系统计模型的构建 |
| 7.1.1 径流量年际变化的突变性 |
| 7.1.2“天然时期”的确定 |
| 7.1.3 降雨指标的选择与处理 |
| 7.1.4 降雨-产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 7.2 降雨-产沙关系统计模型的构建 |
| 7.2.1 输沙量年际变化的突变性 |
| 7.2.2“天然时期”的确定 |
| 7.2.3 降雨指标的选择与处理 |
| 7.2.4 降雨-产沙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 7.3 基于统计模型的降雨变化对径流及输沙量的影响 |
| 7.3.1 基于统计模型的降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 |
| 7.3.2 基于统计模型的降雨变化对输沙量的影响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论文创新点 |
| 8.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 |
| 1.2.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 |
| 1.2.3 气象灾害的研究 |
| 1.2.4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问题的研究 |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 2.1 资料来源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宏观资料统计方法 |
| 2.2.2 数理分析方法 |
| 2.2.3 逻辑演绎与归纳总结相结合 |
| 第三章 吕梁地区气候变化现状分析 |
| 3.1 吕梁地区气候基本概况 |
| 3.1.1 气候资源 |
| 3.1.2 土地资源 |
| 3.1.3 农业资源 |
| 3.1.4 生态环境 |
| 3.1.5 森林资源 |
| 3.1.6 水资源 |
| 3.2 吕梁地区主要农业气象要素及其变化特征 |
| 3.2.1 气温 |
| 3.2.2 降水 |
| 3.2.3 日照 |
| 3.2.4 蒸发量 |
| 3.2.5 风 |
| 3.2.6 无霜期 |
| 3.3 吕梁地区农业气象条件空间分布特征 |
| 3.3.1 西部沿黄(河)区 |
| 3.3.2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 |
| 3.3.3 吕梁山山地区 |
| 3.3.4 东部丘陵区 |
| 3.3.5 平原区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吕梁地区主要气象条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 4.1 吕梁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 |
| 4.1.1 干旱 |
| 4.1.2 冰雹 |
| 4.1.3 暴雨洪涝 |
| 4.1.4 霜冻 |
| 4.1.5 大风(风沙天气) |
| 4.2 吕梁地区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
| 4.3 吕梁地区气象灾害对农业产的影响 |
| 4.3.1 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遭到破坏 |
| 4.3.2 农业生产减产减收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山西吕梁地区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措施 |
| 5.1 充分利用吕梁地区的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潜能,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
| 5.2 开展全天候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和管理机制的研究,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的作用 |
| 5.3 强化吕梁地区生态体系建设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简要回顾 |
| 1.2 高原低涡 |
| 1.2.1 青藏高原主体地区的低涡—高原涡 |
| 1.2.2 青藏高原东侧的低涡—西南涡 |
| 1.2.3 柴达木盆地的低涡—西北涡 |
| 1.3 高原低涡的研究现状 |
| 1.3.1 高原涡 |
| 1.3.2 西南涡 |
| 1.3.3 西北涡 |
| 1.4 高原低涡研究存在的问题 |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
| 2.1 引言 |
| 2.2 资料与关键技术 |
| 2.2.1 资料 |
| 2.2.2 低涡的关键技术 |
| 2.3 1980—2000年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
| 2.3.1 高原涡 |
| 2.3.2 西南涡 |
| 2.3.3 西北涡 |
| 2.4 2001—2010年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
| 2.5 1980—2010年夏半年高原低涡的逐月变化 |
| 2.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高原低涡的环流形势 |
| 3.1 引言 |
| 3.2 资料 |
| 3.3 高原涡的环流背景 |
| 3.3.1 高原涡群发/间歇期合成平均的环流背景 |
| 3.3.2 高原涡群发/间歇期逐月的环流背景 |
| 3.3.3 东移高原涡的环流背景 |
| 3.4 西南涡的环流背景 |
| 3.4.1 西南涡影响华南地区的环流形势 |
| 3.4.2 西南涡影响华北地区的环流形势 |
| 3.4.3 西南涡影响长江地区的环流形势 |
| 3.5 西北涡的环流背景 |
| 3.5.1 西北涡的200hPa环流形势 |
| 3.5.2 东移西北涡的环流形势 |
| 3.5.3 东移西北涡与高原涡同时出现的环流形势 |
| 3.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高原低涡与其它天气系统的关系 |
| 4.1 引言 |
| 4.2 资料 |
| 4.3 高原低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
| 4.3.1 高原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
| 4.3.2 西南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
| 4.3.3 西北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
| 4.4 高原低涡之间的关系 |
| 4.4.1 高原涡与西南涡的耦合 |
| 4.4.2 西北涡与高原涡的关系 |
| 4.5 高原低涡与其它天气系统的关系 |
| 4.5.1 大气低频振荡与高原涡活动的关系 |
| 4.5.2 西南涡与热带气旋的关系 |
| 4.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利用HYSPLIT轨迹模式分析高原低涡频发期的水汽轨迹 |
| 5.1 前言 |
| 5.2 HYSPLIT轨迹模式简介 |
| 5.3 HYSPLIT轨迹模式的应用 |
| 5.3.1 西北暴雨典型个例的水汽输送轨迹 |
| 5.3.2 玛曲地区强降水的水汽输送轨迹 |
| 5.4 不同影响方式下高原低涡诱发降水的水汽轨迹 |
| 5.4.1 高原涡诱发西南涡 |
| 5.4.2 西南涡的东移 |
| 5.4.3 西北涡与冷空气相互作用 |
| 5.5 高原低涡频发期的水汽输送轨迹分析 |
| 5.5.1 高原涡强降水典型个例的水汽输送轨迹分析 |
| 5.5.2 西南涡强降水典型个例的水汽输送轨迹分析 |
| 5.5.3 西北涡强降水典型个例的水汽输送轨迹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高原低涡引发的强降水及其衍生灾害 |
| 6.1 引言 |
| 6.2 高原低涡引发的强降水及其衍生灾害的典型个例分析 |
| 6.2.1 高原涡与西南涡的耦合个例分析 |
| 6.2.2 西北涡引发的强降水个例分析 |
| 6.3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 7.1 全文总结 |
|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 7.3 讨论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产生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 1.2.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和植被覆盖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内涵 |
| 1.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效应 |
| 1.3 遥感在大范围植被覆盖变化生态效应研究的应用 |
| 1.3.1 遥感技术的发展 |
| 1.3.2 遥感资料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中的作用 |
| 1.4 相关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
| 1.5 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点 |
| 1.5.1 选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思路 |
| 1.5.3 本文可能的创新处 |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基础资料和研究方案 |
| 2.1 植被与气候研究的相关理论 |
| 2.1.1 植被覆盖对气候影响反馈过程和机理的理论分析 |
| 2.1.2 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影响的能量方程分析 |
| 2.2 基础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 2.2.1 资料来源 |
| 2.2.2 资料选取及处理介绍 |
| 2.2.3 遥感资料介绍 |
| 2.3 研究方案和试验设计 |
| 2.3.1 研究目标 |
| 2.3.2 研究内容 |
| 2.3.3 研究方案与试验设计 |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植被分区 |
| 3.1 研究区概况 |
| 3.1.1 自然概况 |
| 3.1.2 人文概况 |
| 3.2 植被生态分区 |
| 3.2.1 生态分区的定义 |
| 3.2.2 植被分区的原则 |
| 3.2.3 植被生态分区 |
| 第四章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化格局 |
| 4.1 资料和方法 |
| 4.1.1 数据来源 |
| 4.1.2 数据处理方法 |
| 4.2 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
| 4.2.1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特点 |
| 4.2.2 黄土高原地区整体植被覆盖变化的时间特征 |
| 4.2.3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在空间上的差异 |
| 4.3 退耕还林草工程初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变化过程 |
| 4.3.1 黄土高原典型生长季NDVI 的变化 |
| 4.3.2 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 |
| 4.4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经历的阶段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 5.1 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 |
| 5.1.1 遥感数据 |
| 5.1.2 处理方法 |
| 5.1.3 气象资料 |
| 5.2 黄土高原延安地区概况 |
| 5.3 黄土高原延安地区平均NDVI 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 5.3.1 延安地区年平均NDVI 与年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 |
| 5.3.2 延安地区季平均NDVI 与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 |
| 5.4 黄土高原延安地区退耕初期植被覆盖变化和气候因子的关系 |
| 5.4.1 延安地区退耕以来典型生长季NDVI 变化 |
| 5.4.2 延安地区近年来当季气候因子的变化 |
| 5.4.3 延安地区NDVI 与气候因子的时滞相关分析 |
| 5.5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初期植被NDVI 和气候因子的关系 |
| 5.5.1 黄土高原典型生长季平均NDVI 与气温的变化分析 |
| 5.5.2 黄土高原典型生长季平均NDVI 与降水量的变化分析 |
| 5.5.3 黄土高原典型生长季平均NDVI 与当季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
| 5.6 小结 |
| 第六章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区域气候影响效应 |
| 6.1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 6.1.1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 |
| 6.1.2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分析 |
| 6.2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 |
| 6.3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气候影响效应的空间差异性探讨 |
| 6.3.1 人类活动与天然植被 |
| 6.3.2 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
| 6.3.3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生态恢复的区域气候效应 |
| 6.3.4 典型生态区植被恢复对气候的影响及生态证据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人工植被影响微域小气候的生态效应 |
| 7.1 小气候概述 |
| 7.1.1 小气候的定义 |
| 7.1.2 研究小气候效应的意义 |
| 7.2 试验设计 |
| 7.2.1 试验区概况 |
| 7.2.2 研究项目与方法 |
| 7.3 不同类型人工植被小气候日动态及生态效应 |
| 7.3.1 试验观测点描述 |
| 7.3.2 人工植被的光照效应 |
| 7.3.3 人工植被的温度效应 |
| 7.3.4 人工植被的湿度效应 |
| 7.3.5 人工植被的风速效应 |
| 7.3.6 不同类型人工植被对水面蒸发的影响 |
| 7.3.7 不同类型人工植被小气候要素回归关系分析 |
| 7.3.8 结论与讨论 |
| 7.4 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小气候效应强度的比较研究 |
| 7.4.1 试验样地描述 |
| 7.4.2 近地层大气动力与热力状况的日间变化 |
| 7.4.3 土壤的水热状况日间变化 |
| 7.4.4 近地层大气湿度的日间变化 |
| 7.4.5 人工植被和撂荒植被小气候因素效应强度比较 |
| 7.4.6 结论与讨论 |
| 7.5 不同郁闭度人工林小气候效应的比较 |
| 7.5.1 郁闭度不同的灌木林地温度的日变化动态 |
| 7.5.2 郁闭度不同灌木林地的湿度效应 |
| 7.5.3 结论与讨论 |
| 7.6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 8.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
| 8.1.1 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
| 8.1.2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 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 8.1.3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区域气候影响效应 |
| 8.1.4 黄土高原人工恢复植被局地小气候生态效应 |
| 8.2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
| 8.3 本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讨论 |
| 8.4 本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