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江[1](2020)在《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试验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苏太猪、巴克夏猪、柯乐猪为试验素材,针对纯种柯乐猪繁殖性能差和瘦肉率低的缺点,采用不同品种纯系亲本进行杂交,力求使F1代猪表现出双亲的优良性状,利用杂种优势,选育出繁殖性能好、瘦肉率高的杂交后代,探索科学可行的柯乐猪杂交利用方案,为后期柯乐猪杂交配套系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苏×柯)杂交组在窝产仔数、初生窝重、20日龄窝重、断奶窝重、断奶头数、育成率方面高于(巴×柯)杂交组和柯乐猪纯繁组,其中,断奶仔猪数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杂交组在初生个体重、20日龄个体重、断奶个体重方面高于(苏×柯)杂交组和柯乐猪纯繁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2.28日龄断奶个体重(巴×柯)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F1代(P﹤0.01),(苏×柯)组F1代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F1代(P﹤0.05);断奶10日龄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1);断奶10日龄平均个体增重柯乐猪纯繁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断奶10日龄总增重柯乐猪纯繁组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巴×柯)组F1代在耗料量、料重比方面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保育期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1);保育期结束平均个体重(巴×柯)组F1代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在保育期平均个体增重方面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在保育期总增重、保育期总耗料量、料重比方面都高于柯乐猪纯繁组;柯乐猪纯繁组在保育期间的患病数、死亡数、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均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治愈率最低。(苏×柯)组F1代在中猪育肥期的日增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柯乐猪纯繁组中猪、大猪在整个育肥期料重比均大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但差异不显着(P>0.05);柯乐猪纯繁组在患病数、患病率均高于(巴×柯)组F1代和(苏×柯)组F1代,杂交组抗病能力高于柯乐猪纯繁组,无死亡记录。3.(巴×柯)组F1代活重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胴体重极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1),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苏×柯)组F1代屠宰率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巴×柯)组F1代瘦肉率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巴×柯)组F1代骨率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1);(巴×柯)组F1代皮厚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膘重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后腿脂重纯繁组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后腿脂重比例(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巴×柯)组F1代后腿肉重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极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1),(苏×柯)组F1代后腿肉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巴×柯)组F1代后腿肉重比例极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和柯乐猪纯繁组(P﹤0.01);(巴×柯)组F1代头重显着高于柯乐猪纯繁组(P﹤0.05);失水率柯乐猪纯繁组显着高于(苏×柯)组F1代(P﹤0.05);柯乐猪纯繁组熟肉率显着高于(巴×柯)组F1代(P﹤0.05),其他肉质性能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4.选择10头繁殖性能优异的(苏×柯)二元母猪进行生长发育测定,在2-6月龄期间,体现出了优良的生长性状,可作为二元母猪推广。5.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优越性及推广效益分析,(苏×柯)组每一窝比柯乐猪纯繁组多产1.25头,苏太公猪配种了153头柯乐猪母猪,预计增产95500.00元;(巴×柯)组F1代胴体瘦肉率比柯柯纯繁组高出平均值(11.33℅),巴克夏公猪配种了240头柯乐猪母猪,预计增产194400.00元。
赵卫东[2](2015)在《畜牧业标准化回顾》文中研究表明畜牧业标准化是畜牧业的经济技术基础工作,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标准化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阶梯,也是畜牧业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桥梁。它对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明显的作用。畜禽品种是畜牧业生产的起点,选择和改良,都需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依据用于鉴别和分级,这就是品种标准化。畜禽品种标准化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制定品种标准,把经济效益最佳的优良畜禽的品种制定标准,
李良华,武华玉,彭先文,梅书棋,胡建国,龙韬[3](2014)在《概念养猪之黑猪开发与要素解析》文中研究说明以黑猪开发为中心,分别从优质黑猪毛色、养殖模式、市场定位与营销等要素进行优质黑猪与优质肉阐述,以促进黑猪开发顺利推进。
谷遵仙,贺成龙,郝文刚,韩华[4](2014)在《瘦肉型商品猪的生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提高猪胴体的瘦肉率,与猪种来源、杂交方式、饲料品质、饲养方法和屠宰月龄有直接关系。为此,我们应采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来生产数量多、瘦肉率高、肉品优质的商品猪,以满足市场的需要。1引进瘦肉型优良品种瘦肉型猪种是生产瘦肉型商品猪的基础。我国曾先后引进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等优良的瘦肉型猪,遵义县也将其扩大繁殖推广,以促进瘦肉型商品猪的发展。瘦肉型品种,按目前国际大致通用的标准:6月龄体重达90 kg,平均日增重655739 g,料
孙洪波[5](2012)在《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确保充足、安全的食物供给是各国政府的首要责任。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保障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但农产品质量水平却没有相应提升,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打击了消费信心,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有关部门采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食品检测、打击违法制售添加剂行为等措施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很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的部分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以更加宽广、深入的角度,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行为本身考虑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猪肉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消费食品,生猪养殖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确保猪肉产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生猪饲养随意添加“瘦肉精”等有害添加剂,导致猪肉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已经谈“肉”色变。如何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本文以猪肉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组织理论、治理结构理论、管理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猪肉供应链模式、生猪品种引进、猪肉需求变化与生猪养殖之间的矛盾、价格波动对生产者收入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影响猪肉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挖掘影响生猪养殖中的机会主义内在根源,进而探究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理论和应用方案,使猪肉供应链在有效治理框架下良好运转。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以瘦肉精中毒事件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实证案例分析、结构方程定量分析等方法,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一是分析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现状,着重研究生猪养殖规模变化情况;二是以养猪大县为案例,通过对生猪养殖、收购、屠宰、批发和零售等环节研究,剖析猪肉供应链状况和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三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探究引发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行为的深层次根源,着重分析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疾病发生与机会主义的关系、猪肉价格波动与机会主义的关系;四是针对机会主义的产生原因,提出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治理思路模式,并探讨我国生猪养殖政策演变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政策措施(放在产业现状部分?);五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大型连锁超市在提高我国猪肉食品安全性、增强消费者信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六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防范生猪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往往是深层次因素影响的结果。(2)盲目引进猪种容易造成我国生猪整体抗病能力下降,是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之一。(3)价格问题特别是“健美猪”与普通猪的差异性收购价格,是导致添加瘦肉精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猪肉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周期越来越短,养猪已经成为高风险行业。而机会主义大部分是扎根在价格风险规避和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之上。(4)在猪肉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之间引进更加先进的治理模式——三方治理、双方治理和统一治理,改进治理模式有利于杜绝生猪养殖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猪肉食品安全。(5)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对于防止生猪供应链上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迅速找到问题根源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作用。(6)现代流通方式特别是大型超市有助于提高猪肉食品安全,是治理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提高我国猪肉的食品安全方面,“超市+屠宰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超对接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推广。
邓志欢,吴志君,何若钢,卢永亮,周学光,肖有恩,梁书颖[6](2012)在《瘦肉型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初报》文中研究说明项目采用标准化管理及其技术操作规程,强化培训,使员工熟悉和掌握岗位操作技术和技能。将饲料厂化验、兽医检验、兽药使用等作危害物质关键控制点。对主要投入品和饲养环境严格监控。出栏无公害猪101.59万头,产活仔21.5头/年.母,断奶仔猪耗料55.34kg/头;全群料比3.17∶1,肥猪2.76∶1;全群死亡率6.53%,提供商品猪19.20头/母.年;项目新增产值、增收节支分别为2.82亿元、1.45亿元,新增纯收益4 235.92万元,利润32.35元/头;推广种猪13.03万头,带动农民养猪4万多户,新增岗位2万多个,农民增收6 686.10万元。
旷浩源,应若平[7](2011)在《中国近三十年农户养猪技术变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养猪业中的广泛应用,养猪业经历了土杂猪,个体饲养;杂交猪,专业化饲养;良种猪,企业化、规模化饲养3个阶段。通过数据和图表梳理了近三十年生猪总量、饲养水平、生产成本、纯收益等指标发展变化情况。并分别分析了养猪五大基本技术:种(育种和繁殖)、料(营养饲料)、舍(猪舍环境控制)、病(猪病防治)和管(饲养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各自技术变迁历史。
吴永绍,刘桂武,何若钢[8](2011)在《瘦肉型商品肉猪的实用养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瘦猪肉的需求量正在逐年上升,但接连不断的"瘦肉精"事件,又让人们谈"瘦肉"色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怀疑市场上销售的瘦猪肉。对于养猪户,如何科学饲养瘦肉型猪,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向消费者提
徐志彬,徐向晖[9](2011)在《鸡恶癖发生的原因》文中研究指明鸡恶癖也称啄癖、异食癖、恶食癖、互啄癖,是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及代谢障碍所致的味觉异常综合症。各日龄、品种的鸡均能发生本病,尤以雏鸡、中鸡发生较多,特别是密集饲养和笼养鸡群发病率更高。鸡恶癖一旦出现,很快会蔓延整个鸡群,严重时发病率达80%以上,死亡率达50%。即使激发因素被消
童小芬,江海峰[10](2011)在《瘦肉型猪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文中指出瘦肉型猪是指屠宰后胴体瘦肉率更高的商品型猪。我国原有商品猪的胴体瘦弱率一般为45%,相比国外同期水平低15%,而瘦肉型猪所带来的养殖效益也更好。因此,为提高养殖效益和猪肉质量,我国应提高瘦肉型猪的饲养量,满足人民消费需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地方猪品种资源 | 
| 1.1 中国地方猪品种资源 | 
| 1.2 贵州地方猪品种资源 | 
| 2.柯乐猪简况 | 
| 2.1 产区自然地理条件 | 
| 2.2 品种形成及分布 | 
| 2.3 体形外貌 | 
| 2.4 繁殖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性能 | 
| 2.5 品种开发与保护 | 
| 3 巴克夏猪简介 | 
| 4 苏太猪简介 | 
| 5 杂交技术概述 |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6.1 研究目的 | 
| 6.2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 
| 1.2 试验地点及时间 | 
| 1.3 试验方案 | 
| 1.4 日粮配方 | 
| 1.5 数据分析 | 
| 2 测定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3.1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窝活产仔数的影响 | 
| 3.2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初生个体重和初生窝重的影响 | 
| 3.3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后代与柯乐猪20日龄个体重和20日龄窝重的对比分析 | 
| 3.4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断奶个体重和断奶窝重的影响 | 
| 3.5 利用苏太猪、巴克夏猪杂交对柯乐猪断奶头数和育成率的影响 | 
| 3.6 其他因素 | 
| 4 小结 | 
| 第三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生长性能研究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日粮配方 | 
| 1.4 数据采集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断奶10日龄增重结果分析 | 
| 2.2 断奶40日龄增重结果及分析 | 
| 2.3 保育期患病死亡情况结果与分析 | 
| 2.4 中猪育肥性能结果与分析 | 
| 2.5 大猪育肥性能结果与分析 | 
| 2.6 F1代育肥结果与分析 | 
| 2.7 F1代育肥期患病死亡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3.1 保育期生长性状 | 
| 3.2 保育期的料重比 | 
| 3.3 保育期的患病死亡情况 | 
| 3.4 中猪育肥性能 | 
| 3.5 大猪育肥性能 | 
| 3.6 F1代育肥性能 | 
| 3.7 F1代育肥期患病死亡数情况 | 
| 4 小结 | 
| 第四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屠宰性能和肉质性能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器材 | 
| 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F1代胴体品质结果与分析 | 
| 2.2 F1代肉质性能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3.1 杂交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2 F1杂交对肉质性能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五章 苏太猪与柯乐猪杂交F1代母猪生长发育测定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日粮配方 | 
| 1.4 数据收集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六章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推广应用及效益分析 | 
| 1 柯乐猪自身的发展 | 
| 2 苏太猪、巴克夏猪与柯乐猪杂交效果分析 | 
| 2.1 繁殖性能 | 
| 2.2 瘦肉率 | 
| 2.3 后腿瘦肉率及其占胴体比例 | 
| 3 苏太、巴克夏种公猪配种情况 | 
| 4 推广效益分析 | 
| 4.1 经济效益 | 
| 4.2 社会效益 | 
| 4.3 生态效益 | 
| 5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Ⅰ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发表论文 | 
| 附录Ⅱ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 
| 附录Ⅲ 部分英文缩略词 | 
| 附录Ⅳ 图版 | 
| 1 毛色遗传的复杂性 | 
| 2 经济性状定位 | 
| 3 肉质指标确定 | 
| 4 饲料营养与饲养管理 | 
| 5 原产地与养殖模式 | 
| 6 市场定位与盈利模式 | 
| 1 引进瘦肉型优良品种 | 
| 2 杂交 | 
| 2.1 三元杂交, 杂交优势显着 | 
| 2.2 各地杂交试验优选组合 | 
| 2.3 多元杂交, 生产优良的瘦肉型商品猪 | 
| 3 适当的饲养水平, 适宜的饲养方式 | 
| 4 适时出栏屠宰, 提高瘦肉率 | 
| 5 获得高质量的瘦肉型商品猪的综合措施 | 
| 5.1 严格选育亲本 | 
| 5.2 加强培育种猪的饲养管理 | 
| 5.3 搞好防疫保健 | 
| 6 瘦肉型商品猪饲喂技术 | 
| 6.1 饲料调制 | 
| 6.1.1 各类饲料的粉碎 | 
| 6.1.2 青粗、块根、块茎饲料的加工 | 
| 6.1.3 加工成颗粒料 | 
| 6.2 熟喂或生喂 | 
| 6.3 干喂或湿喂 | 
| 6.4 瘦肉型猪可采用前高后低的饲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目标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 |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能的创新点 | 
| 1.7.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7.2 可能的创新点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 2.1.1 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 
| 2.1.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 
| 2.1.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 2.2.1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 
| 2.2.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 
| 2.2.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 
| 2.3 文献评述 | 
| 第三章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概况 | 
| 3.1 生猪存栏情况 | 
| 3.2 生猪出栏情况 | 
| 3.3 各地区的存栏和出栏量 | 
| 3.4 各地区生猪出栏率 | 
| 3.5 养猪农户比例 | 
| 3.6 养猪农场规模的变化 | 
| 3.7 规模化养猪逐渐占主导地位 | 
| 3.8 各地区生猪规模养殖农场 | 
| 3.9 生猪养殖户规模调查 | 
| 3.10 规模化养殖发生原因 | 
| 第四章 机会主义根源探索: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关系 | 
| 4.1 机会主义研究 | 
| 4.2 猪肉食品安全问题 | 
| 4.3 我国传统生猪品种的特点 | 
| 4.4 生猪引种和育种政策 | 
| 4.5 种猪进口 | 
| 4.6 种猪进口原因分析 | 
| 4.6.1 企业进口种猪的动机和行动 | 
| 4.6.2 进口种猪中的政府立场 | 
| 4.7 本土猪种所面临挑战 | 
| 4.8 引种、疾病和机会主义之间关系 | 
| 4.9 小结 | 
| 第五章 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案例研究 | 
| 5.1 引言 | 
| 5.2 资中县情况介绍 | 
| 5.3 资中生猪养殖生产阶段 | 
| 5.3.1 生猪的养殖规模 | 
| 5.3.2 生猪品种 | 
| 5.3.3 生猪饲养模式 | 
| 5.3.4 家庭副业养殖 | 
| 5.3.5 小规模养殖模式 | 
| 5.3.6 小规模养猪案例 | 
| 5.3.7 规模养殖模式 | 
| 5.3.8 大规模养殖模式 | 
| 5.3.9 大规模养猪案例 | 
| 5.4 资中县生猪流通阶段 | 
| 5.4.1 活猪流通渠道 | 
| 5.4.2 活猪流通成本 | 
| 5.4.3 流通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 | 
| 5.5. 生猪屠宰阶段 | 
| 5.5.1 乡镇屠宰点 | 
| 5.5.2 屠宰厂 | 
| 5.5.3 屠宰厂的采购模式 | 
| 5.5.4 食品安全 | 
| 5.6. 上游饲料产业 | 
| 5.6.1 加工饲料的配方 | 
| 5.6.2 加工饲料的流通模式 | 
| 5.6.3 饲料的价值增值过程 | 
| 5.6.4 加工饲料的食品安全 | 
| 5.7 小结 | 
| 第六章 猪价与机会主义 | 
| 6.1 生猪价格波动 | 
| 6.2 生猪价格波动原因探索 | 
| 6.3. 政策性猪肉价格波动 | 
| 6.4 生猪疾病与猪肉价格波动 | 
| 6.5 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 | 
| 6.6 小结 | 
| 第七章 生猪食品安全治理结构研究 | 
| 7.1 宏观治理结构 | 
| 7.1.1 威廉姆森理论 | 
| 7.1.2 生猪供应链 | 
| 7.1.3 生猪供应链机会主义宏观治理 | 
| 7.2 微观治理结构 | 
| 7.2.1 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 
| 7.2.2 生猪养殖阶段 | 
| 7.2.3 农户合同与代码 | 
| 7.2.4 填写饲养记录 | 
| 7.2.5 生猪出栏 | 
| 7.2.6 生猪屠宰 | 
| 7.2.7 猪肉零售阶段 | 
| 7.2.8 微观治理的问题 | 
| 7.3 生猪政策治理研究 | 
| 7.3.1 计划经济生猪政策 | 
| 7.3.2 改革开放生猪政策 | 
| 7.3.3 养猪与农业和生态环境 | 
| 7.3.4 猪肉质量安全政策 | 
| 7.3.5 小结 | 
| 第八章 现代零售企业对猪肉供应链治理作用的实证研究 | 
| 8.1 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防范 | 
| 8.2 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和农超对接的实施 | 
| 8.3 大型连锁超市防范机会主义的实证分析 | 
| 8.3.1 结构方程模型 | 
| 8.3.2 提出理论假说和设计基本路径 | 
| 8.3.3 数据获得 | 
| 8.3.4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与检验 | 
| 8.3.5 模型解释 | 
| 第九章 结论 | 
| 9.1 本文结论 | 
| 9.2 建议 | 
| 9.2.1 加快优良品种培育 | 
| 9.2.2 完善饲养管理组织体系 | 
| 9.2.3 进一步优化猪肉供应链和引进可追溯体系 | 
| 9.2.4 完善供应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 
| 9.2.5 规范兽药生产和使用行为 | 
| 9.2.6 依法规范生猪饲养行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 
| 1.2 设立危害物质关键控制点 | 
| 1.3 数据来源与分析 | 
| 1.4 饲养方式及其管理技术 | 
| 1.5 投入品采购与领用程序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 
| 2.2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 
| 2.3 社会与生态效益 | 
| 2.4 建立健康种猪群是无公害养殖的基础 | 
| 2.4.1 采用新技术进行场内选育, 是建立健康种猪群的关键 | 
| 2.4.2 实行母猪分胎次饲养技术 | 
| 2.4.3 疾病控制与清除, 建立高度健康种猪核心群和繁殖群 | 
| 2.4.4 实行部分清群技术采取部分清群技术, 切断病原传染链。 | 
| 2.4.5 应激基因检测 | 
| 2.5 对危害物质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监控 | 
| 2.5.1 对饲料主要原料的监控 | 
| 2.5.2 对使用兽药的监控兽药与生物制品的选择及用药原则。 | 
| 2.5.3 对生猪饮用水的监控 | 
| 2.5.4 对饲养环境的监控 | 
| (1) 饲养内环境调控。 | 
| (2) 猪舍外环境调控。 | 
| (3) 常年消毒灭源。 | 
| 2.5.5 对猪场环保的监控 | 
| 2.5.6 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与管理 | 
| 2.6 集成应用新技术, 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 | 
| 2.6.1 引进水帘降温系统装置, 减少猪群热应激 | 
| 2.6.2 应用人工授精技术, 降低公猪饲养成本 | 
| 2.6.3 以种猪背膘厚度确定日粮喂量, 合理控制母猪膘情, 提高其生产性能 | 
| 2.7 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和解决生产存在的问题 | 
| 2.8 建立生猪质量保障体系、管理制度及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 
| 2.8.1 项目单位全部通过了无公害生猪产品认证和ISO9001-2000质量认证 | 
| 2.8.2 实行标准化管理, 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贯彻落实到位 | 
| 3 小结 | 
| 0 引言 | 
| 1 以农户为主体的中国养猪业的发展阶段 | 
| 2 中国养猪业发展概述 | 
| 3 农户养猪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 
| 3.1 种 (育种和繁殖) | 
| 3.2 料 (营养饲料) | 
| 3.3 舍 (猪舍环境控制) | 
| 3.4 病 (猪病防治) | 
| 3.5 管 (饲养管理和经营管理) | 
| 1 引用良种 | 
| 2 良好的饲养环境 | 
| 3 全面的饲粮营养 | 
| 3.1 适宜的能量蛋白质水平 | 
| 3.2 全价的饲粮 | 
| 4 “前敞后限”的饲养方式 | 
| 5 生料干湿喂 | 
| 6 母猪不去势育肥 | 
| 7 合理组群 | 
| 8 适期出栏 | 
| 9 规范的卫生防疫制度 | 
| 1 日粮中营养成分不足 | 
| 2 饲养管理不当 | 
| 3 患有寄生虫病 | 
| 4 其他因素 | 
| 1 选择合适的饲养品种 | 
| 2 合理喂养 | 
| 3 合理管理与推广示范 | 
| 4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