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医辨证论治胃脘痛98例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98例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龙丹[1](2021)在《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以及检测项目的评估情况,客观评价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丰富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仙葫院区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并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和胃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并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两组患者慢性胃炎的复发率。在两组治疗期间,禁止给予任何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单项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情况,收集全部试验数据后,对此次研究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和胃汤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复发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观察项目、胃炎的诊断分型、治疗前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脘胁胀满或胀痛、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大便稀溏(P<0.01)、烦躁易怒(P<0.05)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对大便不畅症状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组间比较:完成4周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整体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脘胁胀满或胀痛、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在嗳气呃逆这一症状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吐酸嘈杂、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烦躁易怒、大便稀溏几个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综合疗效比较上,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15.63%,对照组复发率为65.3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P<0.01)。(5)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25.7%;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脘胁胀满或胀痛、吐酸嘈杂、嗳气呃逆、纳呆食少、胸闷或善太息、烦躁易怒、神疲乏力、口干口苦、大便不畅或大便稀溏等临床症状。(2)和胃汤组和西药组均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但和胃汤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方面显着优于西药组。(3)和胃汤在治疗慢性胃炎的整个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且其复发率低,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肖云[2](2020)在《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CC)是消化系统的两种常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通过反流方式,进入食管、口腔或肺部,从而出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咽部异物感及纳差、嗳气、饱胀等症状,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 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和Barrett食管,本研究只涉及NERD、RE。CC是指胆囊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以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恶心、嗳气、泛酸、腹胀、胃灼热、便秘或便溏等为临床表现。目前关于这两种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及相关基础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胆囊炎的GERD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慢性胆囊炎,且CC与GERD的发病呈正相关。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GERD重叠CC的患者,但目前两病重叠的中西医结合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应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就诊的GERD患者41 8例和非GERD患者376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肝胆超声检查,填写GERD重叠CC临床调查表、症状积分表。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369例GERD患者(GERD组)及同期就诊于扬州市中医院体检中心的376例非GERD体检者(非GERD组)的病例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C的发生率,并分析GERD重叠CC患者的CC发病特征,探讨GERD与CC的临床关联性;于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补充收集重叠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的GERD重叠CC患者141例(重叠病组)和GERD未重叠CC患者277例(单纯GERD组)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患病情况及体质等的差别,筛选出GERD重叠CC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因素;比较141例重叠病组和277例单纯GERD组、73例单纯CC组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结果:1.GERD组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GERD组CC的发生率(26.56%)明显高于非GERD组(1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5)。重叠病患者中胆汁透声差或胆囊缩小的比例(13.27%)显着高于单纯CC患者(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1)地域、性别、年龄:扬州市的重叠病患者中,女性患病率(54.61%)高于男性(45.39%);平均年龄(53.48±11.22)岁,各年龄段的分布中41~60岁所占比例最大,为58.16%,61~80岁次之为29.79%。(2)工作性质:重叠病组退休无业者的比例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从事脑力劳动的比例高于重叠病组(p<0.05)。(3)饮食习惯;重叠病组每日摄入烹调油量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每日摄入食用盐量高者、饮食不规律者、饮酒频率高者较重叠病组高(p<0.05)。(4)疾病反复与复发时间:单纯GERD组首次发病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多次反复发病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3-12月内疾病复发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5)精神和压力:重叠病组焦虑抑郁的患者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压力大的患者显着高于单纯GERD组(p<0.05)。(6)患病情况和体质;单纯GERD组饮食不慎为诱因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劳累为诱因者多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湿热体质者多于重叠病组(p<0.05)。3.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1)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的比较。重叠病组胃脘痛、腹胀的发生率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烧心、饥饿感的发生率高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烧心的发生率高于单纯CC组(p<0.05);单纯CC组口苦口干的发生率高于重叠病组(p<0.05)。(2)对症状按频率降序排序,重叠病的25个症状发生率大约在50%及以上的有:右胁痛、嗳气或反胃、咽部不适、泛酸。(3)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总分及主症积分、次症积分的比较。重叠病组RDQ表症状频率积分高于单纯GERD组(p<0.05);单纯GERD组RDQ表症状程度积分高于重叠病组(p<0.05)。重叠病组GERD次症积分高于单纯GERD组(p<0.05)。重叠病组CC次症积分、CC症状总分高于单纯CC组(p<0.05)。(4)重叠病组与单病组各个症状积分的比较。重叠病组RDQ表的反酸-频率的症状积分较单纯GERD组高(p<0.05);单纯GERD组RDQ表的烧心-程度、反酸-程度的症状积分较重叠病组高(p<0.05)。重叠病组胃脘痛、胃痞胀满、神疲乏力、餐后饱胀、便溏、心烦失眠的症状积分较单纯GERD组高(p<0.05);单纯GERD组烧心、咽部不适、慢性咳嗽、饥饿感的症状积分较重叠病组高(p<0.05)。重叠病组善太息、便溏、胸闷脘胀、烧心、烦躁易怒的症状积分较单纯CC组高(p<0.05)。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中医病证分布规律方法:收集GERD重叠CC患者141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肝胆超声检查,填写症状积分表、中医辩证诊断表,进行重叠病中医证型、证素的辨别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重叠病组与单病组辨证分型的比较:重叠病的GERD证型分布前三位为:气郁痰阻、肝胃郁热、中虚气逆,重叠病患者气郁痰阻、寒热错杂的证型较单纯GERD患者多(p<0.05)。重叠病的CC证型分布前三位为:肝胆气滞、肝郁脾虚、胆热脾寒,重叠病患者肝郁脾虚的证型较单纯CC患者多(p<0.05)。2.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病位证素分布依次为:胃(80.85%)、肝(73.05%)、脾(54.61%)、胆(37.59%)、肾(3.55%)、肺(1.42%),其中胃、肝、脾占比超过50%。病性证素分布依次为:气滞(66.67%)、气虚(55.32%)、热(43.26%)、阳虚(35.46%)、痰(26.95%)、湿(9.93%)、瘀(6.38%)、阴虚(2.13%),其中气滞和气虚占比超过50%。病性证素组合中热、阳虚、气虚占比(22.7%)最高。将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组合成证型,重叠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肝郁脾虚(24.11%),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4个证型发生率均大约10%及以上,为重叠病的常见证型。第三章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病证分布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0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GERD重叠CC患者121例,及同期就诊的GERD患者26例(NERD、RE各13例),CC患者13例,按性别之比和年龄分布情况随机抽取的健康体检者13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肝胆超声检查,统计一般情况并填写症状积分表、中医辨证诊断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浆SCF、GAS、SP、MLT、CCK水平,将数据导入SPSS22.0软件,分析5个指标与重叠病GERD亚型、症状积分及中医证素、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重叠病组与健康组、单病组比较。重叠病组SCF、GAS、MLT较健康组低(p<0.05)。重叠病组GAS较单纯GERD组低(p<0.05)。重叠病组SCF、GAS、MLT较单纯CC组低(p<0.05)。2.重叠病不同GERD亚型比较。NERD重叠CC的SCF、GAS、SP、MLT、CCK表达水平较健康组低(p<0.05)。RE重叠CC的SCF、GAS表达水平较健康组低(p<0.05)。NERD重叠CC的SCF、GAS、SP、MLT、CCK表达水平较RE重叠CC组低(p<0.05)。3.重叠病症状积分高分组与低分组比较。与低分组相比,RDQ高分组SCF表达水平低(p<0.05),GERD高分组MLT表达水平低(p<0.05),CC高分组MLT表达水平低(p<0.05)。4.重叠病病位、病性证素与脑肠肽的关系。肝与CCK成正向变化;胃与SP成正向变化。气虚与SCF成反向变化;阳虚、痰与GAS成反向变化。5.重叠病不同中医证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重叠病GERD各证型相比,GAS、SP、MLT、CCK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重叠病CC各证型相比,GAS、SP、MLT、CCK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结论:1.GERD患者CC发生率高于非GERD患者,胆汁透声差或胆囊缩小的CC患者易重叠患GERD。2.重叠病的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好发年龄为41~60岁。重叠病的危险因素为退休无业、过量摄油、焦虑抑郁、压力大、劳累、多次反复发病。3.重叠病的常见症状为右胁痛、嗳气或反胃、咽部不适、泛酸。重叠病的全身症状较重,尤其是食管症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症状及精神相关症状较重。4.重叠病患者的GERD证型分布以气郁痰阻、肝胃郁热、中虚气逆多见;CC证型分布以肝胆气滞、肝郁脾虚、胆热脾寒多见;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中以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肝郁胃热、气滞痰阻多见。5.重叠病病位主要在胃肝脾;病理因素属实者以气滞多见,属虚者以气虚多见;病机与肝气郁滞、脾胃气虚相关。6.重叠病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ICC异常及外周血中胃肠肽类激素紊乱,其中NERD重叠CC更为严重。7.GERD典型症状较重者与SCF表达水平降低有关;全身症状较重者与MLT表达水平降低有关。8.对重叠病的辩证可参考脑肠肽表达水平。

张雪莲[3](2020)在《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统计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慢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进行六经归类,总结慢性胃炎的六经辨证分型特点,为临床从六经论治慢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集并统计分析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四诊信息,对其证候进行六经辨证分型分析,应用SPSS20.0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病程、饮食偏好、主症、兼证、舌脉象、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0例CG发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1.35;发病年龄从18-76岁之间,以41-65岁的中年人为多见,约占63.3%,大多数患者病程≤1年,约占60.0%;发病患者的职业以工人为多见,约占30.8%,其次为退休人员,约占28.4%,职员约占20.8%;患者的饮食偏好以辛辣饮食为多见,约占32.5%。2.CG临床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胃不和证,约占38.3%,其次为脾胃虚弱证,约占35%;临床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约占58.3%,其次为反酸(32.5%)、嗳气(31.7%)、胃脘胀闷(25.0%);而胃脘疼痛又以隐痛为多见,约占25.0%,其次为胀痛,约占18.3%;常见中医兼证主要为胸闷、头晕、口干、寐差、大便溏、心悸、乏力等;临床常见的舌质是红舌(56.7%)、淡红舌(24.2%);常见的舌苔为薄白苔(30.8%)、薄黄苔(24.2%)、黄腻苔(21.7%);常见的脉象为弦滑脉(15.8%)和弦脉(13.3%)。3.120例CG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型表现以单经病为多见,约占71.7%,其次为两经合病,约占26.7%,三经合病仅占1.7%。在单经病变中,以少阳病为多见,约占20.8%,其次为太阴病,约占18.3%;两经合病以太阳少阳病为多见,约占7.5%。将慢性胃炎的六经证型拆分为单经形式,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少阳病,约占44.2%,其次为太阴病25.0%、少阴病24.2%、阳明病24.2%、太阳病20.8%、厥阴病5.8%。表明慢性胃炎多有少阳病表现,与少阳密切相关,这可为慢性胃炎从少阳论治提供客观参考依据。结论:1.慢性胃炎的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年龄、职业及饮食偏好有关。2.慢性胃炎六经证型分布中,以单经病多见,其次为两经合病,慢性胃炎患者的单经病变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3.慢性胃炎病程较短者以阳经单经病为主,病程较长者以阴经两经病为主。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主要以少阳病多见,脾胃湿热证以阳明病多见,脾胃虚弱证以太阴病多见,胃络瘀阻证以厥阴病多见,胃阴不足证以少阴病多见。5.慢性胃炎可从少阳论治。

唐燕[4](2020)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FD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精神心理状态、生存质量及复发情况的变化,与单纯西药对比分析,评价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F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FD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FD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后的总体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中医症状积分、精神心理状态、生存质量、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结果:共剔除3例,最终参与统计的共有57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⑴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⑵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的总积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⑶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对烦燥易怒、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症的治疗,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余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治疗后的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⑷精神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⑸生存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生存质量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⑹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7.41%,对照组复发率为33.33%,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⑺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安全性较好,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王正阳[5](2020)在《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治疗脾寒气滞型夜啼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治疗脾寒气滞型夜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治疗,B组采用单独神阙穴艾灸治疗,C组采用单独小儿推拿治疗。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7次。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并于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三组患儿治疗后中医主、次症积分均较前改善(P<0.05)A组较B、C组改善明显(P<0.01),B、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三组患儿临床愈显率比较A组优于B、C组(P<0.01),B、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能改善小儿脾寒气滞型夜啼的主、次症状,减少啼哭次数和持续时间,且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单用小儿推拿和单用神阙穴艾灸;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治疗脾寒气滞型夜啼的愈显率优于单用小儿推拿和单用神阙穴艾灸。

陈莎莎[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郁热辨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指导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开展热痹郁热辨证研究,为热痹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提供依据,为提高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临床疗效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服务。方法:基于文献和理论及临床研究的基础,设计热痹郁热辨证证候调查表,收集符合热痹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341例,按照郁热辨证方法进行分型,将病案分为卫分无形郁热证16例、湿热郁结证173例、痰热郁结证98例、燥屎热结证32例、热瘀互结证11例、积滞热结证11例,剔除病例数较少的证型,获得痰热郁结证、湿热郁结证、燥屎热结证作为本课题主要研究证型。运用SPSS 19.0和Python 3.6对病案的基本信息、发病节气、基础疾病进行频数分析,将症状、体征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温病学郁热病机理论,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开展热痹郁热辨证研究。结果:1.在303例热痹患者中,男性222例(占73%),女性81例(占27%),男女比例为2.74:1。50岁以上的患者占62.4%,发病最多的年龄段为61-70岁,占25.4%。2.发病节气频次较高分布为立夏、处暑、立秋、大寒等节气,主要集中在天气骤变,阴阳之气交替变化时,热痹较为多发。3.热痹患者合并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骨关节炎、慢性肾衰竭、2型糖尿病、脂肪肝、骨质疏松、慢性胃炎、冠心病、高脂血症、肾结石、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G-6PD缺乏、脑梗塞恢复期、肾功能不全、腰椎退行性病变、糖耐量异常、贫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4.98例痰热郁结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十依次为:关节疼痛(94.9%)、关节红肿(69.39%)、活动受限(63.27%)、关节压痛(52.04%)、肌肤灼热(47.96%)、咳嗽(43.88%)、苔黄腻(37.76%)、舌暗淡(30.61%)、脉弦滑(34.69%)、夜寐不安(31.63%)等。将置信度设置≥30%,支持度设置≥10%,提升度设置>1,关联2项有194条规则,关联3项有512条规则,4项有420条规则,5项有96条规则。对规则项整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关节疼痛、痰黄稠、咳嗽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5.173例湿热郁结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十依次为:关节疼痛(96.55%)、关节红肿(82.18%)、肌肤灼热(73.56%)、舌红(72.99%)、活动受限(71.84%)、苔黄腻(71.84%)、关节压痛(66.67%)、脉弦滑(46.55%)、脉滑数(41.95%)、四肢拘急(22.99%)。将置信度设置≥30%,支持度设置≥10%,提升度设置>1,关联2项有102条规则,关联3项有377条规则,4项有641条规则,5项有573条规则。对规则项整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关节红肿、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6.32例燥屎热结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十的依次为:关节疼痛(96.67%)、关节压痛(73.33%)、肌肤灼热(73.33%)、便秘(70%)、活动受限(66.67%)、苔黄腻(66.67%)、关节红肿(63.33%)、舌红(46.67%)、脉滑数(46.67%)、夜寐不安(40%)。将置信度设置≥30%,支持度设置≥10%,提升度设置>1,关联2项有229条规则,关联3项有1023条规则,4项有1990条规则,5项有2146条规则。对规则项整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关节疼痛、关节压痛、肌肤灼热、便秘、脉滑(数)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结论:1.温病郁热辨证方法可指导临床热痹的辨证,为辨识热痹提供新的辨证认识思路。2.热痹郁热辨证各型中关联性较高的症候群分别为:(1)痰热郁结证:肌肤灼热、关节红肿、关节疼痛、关节压痛、活动受限、四肢拘急、晨僵、痰黄稠、咳嗽、痛风石、舌红或舌暗红等,其中痰黄稠和咳嗽、晨僵关和节疼痛、痛风石和关节疼痛、舌暗红、疼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2)湿热郁结证:关节红肿、关节疼痛、关节压痛、肌肤灼热、夜寐不安、四肢拘急、活动受限、脉滑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其中脉滑数和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3)燥屎热结证:关节压痛、肌肤灼热、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红肿、便秘、大便难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其中舌红和苔黄腻、脉滑(数)和苔黄腻高度关联。3.关联规则在热痹郁热辨证研究中适用,有助于中医临诊疗规范化、客观化,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之义[7](2020)在《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将梳理王氏连朴饮的方证信息,并且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现代临床所报道的医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隐含在医案中的病、证、舌、脉、药等信息,研究发病区域、发病季节、患者性别、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对王氏连朴饮使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进一步探讨王氏连朴饮方证的特点和临床使用的规律,特别是对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该方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以期提高该方临床运用中的针对性。方法:第一章为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对温病学家王孟英的生平、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王氏连朴饮功用主治、王连朴饮的有关条文进行总结梳理,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第二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现代医案研究,以“王氏连朴饮”为主题关键词,通过检索CNKI、VIP以及CBM等数据库,搜集所有运用王氏连朴饮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报道,并通过本文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的病案,使用微软公司软件Microsoft Excel工作表格建立本次研究的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方法与聚类分析法,总结王氏连朴饮方证中、西医疾病谱、症状以及舌象和脉象的诊断标准、原方的药物及所加减药物的用药规律等。第三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构建“王氏连朴饮-靶点-慢性胃炎”的网络结构,从理论角度诠释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运用规律:王氏连朴饮使用最多季节为春季、秋季;使用范围包括儿、内、外、妇科等各科。用药年龄段主要为青年、中年,性别比例无较大差异,主要使用地区为华中地区。(2)核心脉症:王氏连朴饮运用的主要症状是口干、小便黄、腹胀、口苦、纳差便溏等,舌象以舌质红,苔黄腻为诊断标准;脉象则以滑脉作为主要诊断标准,复合脉象则以滑数、濡数、弦滑为主要诊断标准。(3)原方用药规律:60例王氏连朴饮在临床使用中黄连、厚朴、半夏栀子为本方使用的必备药,其余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石菖蒲、芦根、茯苓、枳壳、豆豉。(4)加减药物用药规律:纳入医案中加味药物共计139味药,总共使用次数为417次,出现频次排布前十名的加味药物分别为:茯苓、枳壳、甘草、薏苡仁、黄芩、陈皮、麦芽、藿香、杏仁、滑石。(5)中医疾病谱:王氏连朴饮主治中医病证广泛,医案中共涉及32个病种,以脾胃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为主,主要涉及的疾病有胃痛、痞满、便秘、泄泻、疟疾、反胃、呕吐等。(6)西医疾病谱:在所选病案中西医病种共计28种,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传染性疾病、耳鼻喉科、内分泌系统、妇科疾病、皮肤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科、口腔科疾病13类。主要涉及的疾病以急性、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为主。(7)王氏连朴饮与慢性胃炎靶点连接度最高的活性成分分别是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黄芩苷(baicalein)、谷固醇(beta-sitosterol)。其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靶点包括IL-1β、IL-2、VEGFA、JUN、RB1、CDKN1A、FOS、HSP90AA1、IL6、TP53、MYC*、MAPK1、MAPK14、CCND1、AKT1等,其作用的信号通路为: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等。结论:(1)王氏连朴饮的中医优势病种为脾胃病证,其中主要为胃痛、痞满。(2)王氏连朴饮西医优势病种为消化系统疾病疾病,其中主要为各类胃炎。(3)王氏连朴饮的临床运用指征为胃痞、胃痛、消化不良等表现,舌质多为红舌,舌苔多为黄腻。(4)王氏连朴饮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理学特点,从理论上看,该方对慢性胃炎复杂的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

李瑞莹[8](2020)在《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针对糜烂性胃炎(CEG)在临床治疗中Hp耐药性和根除后再感染等问题,基于云南省名中医张超教授治疗胃脘痛验方威灵养胃汤前期临床研究基础,通过对威灵养胃汤治疗糜烂性胃炎(CEG)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CEG合并Hp阳性提供有效药物和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云南省中医医院脾胃科门诊CEG合并Hp阳性患者108例,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口服威灵养胃汤(云南威灵仙、北沙参、兰花参、马蹄香、小红参、小白及、蜚蠊、重楼、炒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炒黄芩、川黄连、甘草),7天为1疗程,服用4疗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呋喃唑酮片、阿莫西林胶囊、枸橼酸铋钾胶囊,7天为1疗程,服用2疗程后改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继续治疗2疗程。两组在治疗4疗程后对两组Hp根除率、胃镜下黏膜恢复情况、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结束停药28天后复查Hp,Hp根除率经比较,治疗组为76.00%,对照组为75.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威灵养胃汤具有抗Hp的作用。2.胃镜下胃黏膜修复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胃镜下胃黏膜修复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8.00%,对照组52.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在改善CEG合并Hp阳性中医症状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组间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在胃脘痞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组50例(脱落4例)中医辨证分型占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16例(32.00%)、肝胃不和证13例(26.00%)、寒热错杂证9例(18.00%)、脾气虚证8例(16.00%)、脾胃虚寒证4例(0.02%)。表明威灵养胃汤治疗CEG合并Hp阳性临床主要适应证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证。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异常。结论:1.威灵养胃汤治疗CEG伴Hp感染能有效根除Hp,显着修复胃黏膜,有效改善中医症状。2.威灵养胃汤可治疗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证、脾胃虚寒证之CEG伴Hp感染的患者,前四种证型为临床主要适应证。3.威灵养胃汤治疗CEG伴Hp感染服用安全、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邓晓敏[9](2020)在《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比较中西药序贯疗法与单纯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总结出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GERD的临床意义,为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GERD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单盲的原则,在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经确诊为肝胃郁热型GERD的患者中,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72例受试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西药治疗(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全程每日服用);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拟中药方加减(全程每日服用)联合西药(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入组后第1-2周每日服用,入组后第3-4周隔1日服用,入组后第5-8周隔2日服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停药4周、8周后的临床相关指标,采用《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 Q)量表》进行评分,将所得到的临床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各症状改善情况及复发率,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所有纳入的72例患者均配合完成了研究过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治疗前两组患者胃镜结果分级进行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体均衡性良好,具备可比性。2、(1)临床疗效方面:经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两组患者总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积分均有降低(P<0.01),并且治疗组总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的中医总体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中医主症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主症程度分级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主症程度分级均有显着性降低(P<0.01)。并且治疗组改善反酸、烧心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组改善胸骨后灼痛、嗳气的疗效与对照组相似(P>0.05)。(4)中医次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次症程度分级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次症程度分级均有显着性降低(P<0.01),并且治疗组改善口干口苦、胃脘痛、腹胀、心烦失眠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改善咽部不适、饥饿感、夜间呛咳、纳差、神疲乏力、便溏、便秘疗效与对照组相似(P>0.05)。3、复发情况:(1)停药4周后,对照组复发率为10.34%,治疗组复发率为5.56%,两组复发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停药8周后,对照组复发率为41.38%,治疗组复发率为13.8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与停药4周后比较,对照组停药8周后复发率有显着性升高(P<0.01),治疗组停药8周后复发率无显着性升高(P>0.05)。结论: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GERD在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反流及其相关中医症状和降低复发率方面有独特优势,与单纯西药组相比,其综合疗效更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杨英姿[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杨晋翔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文中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泛酸、暖气等,胃镜及病理则表现为胃黏膜红白相间,而以白相为主,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可见显露的黏膜血管,或可见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固有腺体减少。CAG属于现代医学范畴,祖国医学根据其主症多表现为脘腹疼痛、胀满不适、触之无形,将本病归为“胃痛”、“痞满”、“胃痞”、“嘈杂”等范围。西医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可获得短期的疗效,但常缺乏明显的逆转性,存在易反复、副作用多等问题。而中医在临床中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不仅能很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还能有效地阻止甚至逆转部分病理变化。杨晋翔教授是董建华院士的学术传承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CAG的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四十载,运用纯中药治疗CAG取得良好疗效,随访病理逆转明盟,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值得探讨研究,以期实现其临床经验及主要学术思想的有效传承。研究目的:通过采集杨晋翔教授门诊过程中确诊为CAG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胃镜、病理检查报告及首诊处方,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杨晋翔教授辨治CAG的用药配伍规律,从而总结出其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实现其经验及主要学术思想的有效传承。研究方法:采集的病例来源于杨晋翔教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确诊为CAG的患者,共262例。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胃镜、病理检查报告及中药首诊处方,随后将数据录入到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及IBM SPSS Modeler 18对录入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同时将使用频率≥1%的35味中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的药物分类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药物的功效以及杨晋翔教授门诊过程中所授其主要用途进行人工分类,并对用药种类进行频数统计。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262例CAG患者中,女性为154例,占58.78%;男性为108例,占41.22%。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处于29~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75±10.31岁。胃黏膜损伤程度内镜分级中,属于轻度CAG的有63例,中度CAG的有97例,重度CAG的有102例,各分级患者所占比例依次为24.05%、37.02%、38.93%;有Hp感染的有78例,无Hp感染的有184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9.77%、70.23%。2.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四气分析结果得出,温性药及寒性药使用频次较多,依次为2055、1985;五味分析结果得出,苦味、辛味及甘味药物使用频次较多,依次为3286、2672、1777;归经分析结果得出,所用药物中归肝、脾、胃经的频次较高,依次为 2961、2682、2629。3.频数分析:262首方剂中共有205味药物,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各药物对所有药物进行频次及频率统计,结果显示,药物使用总频次为5196次,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徐长卿,频次为195次,频率为3.753%,其次为青蒿,使用频次为181次,使用频率为3.483%;前35味药物使用频率均超过1%,且累计使用频率为60.681%。将使用频率≥1%的35味中药作为高频药物,进行标准化分类及频次分析,结果按使用总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可分为为理气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祛风湿药、化湿药、止血药、消食药、平肝息风药、收涩药、驱虫药、温里药、解表药十五类。4.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对处方用药进行基于Aprior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在本次研究中,设置最低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为10,分别对药物进行二阶、三阶及四阶关联规则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对、角药及药组中,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徐长卿、预知子”,“青蒿、茵陈”,“佛手、香橼”“徐长卿、预知子、青蒿”,“青蒿、茯苓、预知子”,“徐长卿、预知子、茯苓、青蒿”;关联规则分析所得核心处方为:预知子、茯苓、青蒿、茵陈、徐长卿。5.聚类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出现频次≥4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分别聚类为5-10类。从聚类树状图及聚类分析结果表可以看出,当药物聚为6类时,各类药物基本稳定,结合专业知识考虑聚为6类比较合理,结果:(1)徐长卿、刘寄奴、石见穿、藤梨根、半夏;(2)青蒿、茵陈、瓦楞子、旋覆花、赭石、黄连、浙贝母、海螵蛸、吴茱萸、车前子、栀子;(3)预知子、茯苓、延胡索、蒲黄、三七、六月雪、丹参、川楝子;(4)白芍、芦根、桔梗、诃子、莲子、防风;(5)白术、功劳叶、黄芪、仙鹤草、厚朴;(6)大腹皮、香橼、佛手、枳实、豆蔻、郁金、紫苏梗、莱菔子、槟榔、苍术、牛蒡子、鸡内金。研究结论:杨晋翔教授辨治CAG时用药以温性药及寒性药为多,药味以苦味、辛味及甘味药物为多;药物多归于肝、脾、胃三经;治疗时以重疏肝气、健脾和胃、“平”治中焦及化瘀解毒为主,同时注重辨证与辨症相结合,标本兼治,从而使肝气条达、脾气健运、胃气和降,中州得安,临床疗效满意。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98例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98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CG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对CG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2.4 对肝胃不和型CG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纳入病例情况
    2 一般情况比较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2 两组年龄比较
        2.3 两组病程比较
        2.4 两组CG分型情况
    3 两组治疗前指标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后指标评价
        4.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临床症状积分的组内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的组间比较
        4.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的组内比较
        4.5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的组间比较
    5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6 安全性指标观察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目前CG治疗的主要方向与不足
    2 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理论依据
    3 和胃汤的组方意义及药理研究
        3.1 组方意义
        3.2 药理研究
    4 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G的疗效评价分析
        4.1 两组可比性分析
        4.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3 临床症状总积分分析
        4.4 单项临床症状积分分析
        4.5 复发率分析
        4.6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5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2)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临床调查问卷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GERD组中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
        2.2 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
        2.3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
    3 讨论
        3.1 GERD组中CC的发生率及重叠病患者的CC发病特征
        3.2 重叠病组与单纯GERD组各相关因素的比较
        3.3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症状发生率、症状积分的比较
第二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的中医病证分布规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的一般情况
        2.2 重叠病组与单病组证型分布的比较
        2.3 基于证素辩证的重叠病证型分布
    3 讨论
        3.1 病因
        3.2 症状
        3.3 病位、病理因素及病机
        3.4 辩证
第三章 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病证分布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标本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与纳入排除标准
        1.3 实验方法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重叠病组与健康组、单病组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2.3 重叠病不同GERD亚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2.4 重叠病症状积分高分组与低分组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2.5 重叠病病位、病性证素与脑肠肽的关系
        2.6 重叠病不同中医证型脑肠肽表达水平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胆囊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GERD重叠CC临床调查表
附录二: 症状积分表
附录三: 中医辩证诊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1.2 病因学研究
        1.3 慢性胃炎的诊断
        1.4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1 命名
        2.2 病因
        2.3 病机
        2.4 中医辨证分型
        2.5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2.6 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3 六经辨证分型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采集
        3.2 辨证分析
        3.3 调查内容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1.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表1)
        5.1.2 职业分布情况(表2)
        5.1.3 病程分布情况(表3)
        5.1.4 饮食偏好分布情况(表4)
        5.2 临床症状分布情况
        5.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8)
        5.4 中医舌脉象情况(表9、10、11)
        5.5 六经辨证结果分析
        5.5.1 六经辨证分型具体分布情况(表12)
        5.5.2 单经及多经证型分布情况(表13)
        5.5.3 拆分后六经病变分布情况(表14)
        5.5.4 病程与六经分型分布情况(表15)
        5.5.5 病程与单经分布情况(表16)
        5.5.6 中医与六经分布情况(表17)
        5.5.7 中医证型与单经分布情况分析(表18)
    6 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饮食偏好)分析
        6.2 临床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6.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6.4 六经辨证分型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胃炎临床资料收集表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应用六经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人纳入标准
        1.4 病人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与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方法
    3 伦理问题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结果
        2.1 临床综合疗效
        2.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4 精神情绪状况(SAS、SDS)比较
        2.5 生存质量总评分比较
        2.6 复发情况比较
        2.7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法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1 FD的病名
        2.2 FD的病因病机
        2.3 F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参照《中医内科学》)
        2.4 现代医家对FD的经验辨证治疗
        2.5 经方治疗FD
        2.6 中成药治疗FD
        2.7 中医外治治疗FD
    3 对自拟疏肝健脾方的分析
        3.1 导师运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学术思想
        3.2 对自拟疏肝健脾方的组方分析
        3.3 对自拟疏肝健脾方单味药物的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总体疗效分析
        4.2 中医症状积分分析
        4.3 精神情绪状况分析
        4.4 生存质量分析
        4.5 复发率分析
        4.6 安全性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附录 2: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 3: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 4: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QOL)
附录 5:患者临床资料记录表
附录 6: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治疗脾寒气滞型夜啼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s)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和分组
        1.2 患儿的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
    2 治疗方案
        2.1 A组:采用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治疗
        2.2 B 组:采用艾灸神阙穴治疗
        2.3 C组:采用小儿推拿治疗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中医症状主症积分
        3.2 中医症状次症积分
        3.3 临床疗效
        3.4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3.5 患儿依从性保证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中医症状主症积分改善情况
    2 中医症状次症积分改善情况
    3 总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思考
    1 中医对夜啼的认识
        1.1 夜啼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内治法治疗夜啼
        1.3 中医外治法治疗夜啼
    2 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
    3 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治疗脾寒气滞型夜啼的理论依据
        3.1 小儿推拿治疗脾寒气滞型夜啼的依据
        3.2 艾灸神阙穴治疗脾寒气滞型夜啼的依据
        3.3 选穴依据
    4 结果分析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病例观察表
附录 B:综述 传统中医对夜啼的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6)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郁热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热痹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由来
        1.2 病因病机研究
        1.3 辨证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热痹的认识
        2.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2.2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
        2.3 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
    3 郁热辨证理论
        3.1 郁热概念及内涵
        3.2 郁热理论的渊源
        3.3 温病郁热辨证方法
    4 温病理法辨治热痹
    5 关联规则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患者郁热辨证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 病例收集内容与要求
        2.1 制定《热痹郁热辨证中医证候调查表》
        2.2 热痹数据库建立
    3 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运算
        3.1 病例数据规范化处理
        3.2 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运算
    4 研究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4.2 98例热痹痰热郁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4.3 173例热痹湿热郁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4.4 32例热痹燥屎热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资料分析
        1.1 年龄、性别分析
        1.2 发病节气分析
        1.3 合并基础疾病分析
    2 热痹郁热辨证各证型运算结果讨论分析
        2.1 热痹痰热郁结证结果分析
        2.2 热痹湿热郁结证结果分析
        2.3 热痹燥屎热结证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热痹郁热辨证表
附录2 缩略词表
综述 热痹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汇表
前言
第一章 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
    1 温病学家王孟英与王氏连朴饮
        1.1 王孟英简介
        1.2 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
        1.3 《霍乱论》所载王氏连朴饮条文
    2 王氏连朴饮方证理论研究
        2.1 王氏连朴饮的组成
        2.2 王氏连朴饮的古今临床应用
第二章 王氏连朴饮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录入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病名统计分析
        3.2 症状统计分析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4 方药统计分析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3.6 合方统计分析
        3.7 发病所在地区统计分析
        3.8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3.9 性别统计分析
        3.10 年龄统计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第三章 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
        1.2 药物及慢性胃炎靶点筛选
        1.3 中药-化合物-靶点、PPI网络构建
        1.4 基因本体生物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连朴饮活性成分筛选
        2.2 连朴饮活性成分对应靶点筛选
        2.3 核心组方-疾病网络构建
        2.4 GO富集
        2.5 KEGG富集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主要活性成分
        3.2 核心靶点分析
        3.3 通路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 王氏连朴饮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2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二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观察评定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入组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研究结果
        4 安全性观察
    四 讨论
        1 病因病机
        2 治法治则
        3 威灵养胃汤的临床应用基础
        4 威灵养胃汤的方义分析
        5 现代药理学研究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7 存在问题及展望
    五 结论
    参考文献Ⅰ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Ⅱ
附表
致谢

(9)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概况
        1.1.1 中医病名及沿革
        1.1.2 中医的病因病机
        1.1.3 中医的治疗
        1.1.4 中医证型与现代技术的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概况
        1.2.1 西医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2.2 西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3 西医的诊断方法
        1.2.4 西医的治疗
        1.2.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基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剔除标准
        2.1.6 观察中止标准
        2.1.7 病例脱落或剔除的后处理
    2.2 分组及治疗方法
        2.2.1 样本量及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案
        2.2.3 治疗疗程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评定标准
        2.2.6 评定时点
        2.2.7 不良事件反应/事件处理
        2.2.8 可行性分析
        2.2.9 可能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2.2.10 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基线资料
        2.3.2 胃镜结果统计
        2.3.3 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比较结果
        2.3.4 复发情况比较
        2.3.5 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中西药序贯疗法研究设置依据及优势
    3.2 组方依据
    3.3 观察指标的设立
    3.4 研究结果分析
        3.4.1 基线资料分析
        3.4.2 胃镜结果分析
        3.4.3 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比较结果分析
        3.4.4 复发率比较分析
    3.5 存在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杨晋翔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调查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证侯研究
        4. 治疗
        5.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采集
        6. 数据预处理
        7. 数据录入与核对
        8. 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构成
        1.2 年龄构成
        1.3 西医疾病
        2. 处方分析
        2.1 四气分析结果
        2.2 五味分析结果
        2.3 归经分析结果
        2.4 所有药物频数分析结果
        2.5 高频药物分类及频数分析结果
        2.6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2.7 聚类分析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杨晋翔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2.1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2.2 频数分析
        2.3 关联规则分析
        2.4 聚类分析
        3. 杨晋翔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
        3.1 重疏肝气
        3.2 健脾和胃
        3.3 “平”治中焦
        3.4 化瘀解毒
        3.5 辨证与辨症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98例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龙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胃食管反流病重叠CC中医证及与脑肠肽的相关性研究[D]. 肖云. 扬州大学, 2020(01)
  • [3]慢性胃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D]. 张雪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D]. 唐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治疗脾寒气滞型夜啼的疗效观察[D]. 王正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郁热辨证研究[D]. 陈莎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D]. 刘之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李瑞莹.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中西药序贯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疗效观察[D]. 邓晓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杨晋翔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D]. 杨英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 连朴饮论文 gerd论文

上一篇:浅议农村人饮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
下一篇:国内大型特种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