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刘晓倩[1](2021)在《优质淡水虾综合立体养殖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太湖1号"是东台市养殖户主养的优质高产虾,正常以单养某一种虾再搭配少量花白鲢模式为主。针对养殖品种单一带来产量不稳、效益偏低、养殖风险大等不利因素,笔者与东台市溱东镇高桥村养殖户吴晓波共同创新、试验,探索出"南美白对虾、青虾‘太湖1号’、罗氏沼虾"综合立体养殖新路子,连续两年实现亩纯收入超万元,2020年32亩水面产各类虾合计15 360千克,总利润42.458万元。现将该综合立体养殖模式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田国平[2](2019)在《池塘养殖青虾自相残杀原因及防止对策》文中提出青虾生长快,易繁殖,适应性强,分布广,食性杂,养殖周期短,养殖技术易掌握,属于低投入高产出的"短、平、快"项目。青虾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市场对商品青虾需求量的增大,但是,养殖产量不乐观,经济效益不理想。分析了池塘养殖青虾自相残杀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止对策,以期为池塘青虾的养殖提供参考。
傅红梅[3](2019)在《淡水青虾养殖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产量最大的一种虾类,青虾属于一种淡水虾,其不仅味道鲜美,肉质滑嫩,而且还富含营养,因此其在水产品市场上的需求量呈现出上升趋势。青虾养殖业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和潜力,因此本文将以青虾养殖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其养殖技术。
梁吉义[4](2019)在《池塘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与案例》文中提出池塘立体生态种养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不同水产动物和作物的生态习性及生物间的多种关系,在池塘中进行合理种养,充分提高池塘水体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的一种种养方式。至2014年底,我国池塘养殖面积已达311.9万公顷,产量2319.843万吨。池塘养殖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形式之一,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池
张士罡,李为学[5](2018)在《青虾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殖青虾与养殖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虾类相比,具有苗种投入少、养殖风险小、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好等优势。但随着当前青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日益提高,其近亲养殖情况日益严重,这给生态健康养殖及高产高效带来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性早熟的青虾生长缓慢,营养积累到性腺发育上,商品虾规格偏小,上市价格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二是性早熟的青虾大量繁殖仔虾,使池塘内青虾养殖
孔根生[6](2017)在《浅析青虾高产养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从虾塘条件、虾苗放养、饲料投喂、水体调节及日常管理防病等方面介绍了青虾高产养殖技术。
沈斌乾,陈建明,姜建湖,潘茜,孙丽慧,黄爱霞[7](2015)在《不同材质与数量的人工基质对青虾养殖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水产养殖过程中利用人工基质固着微生物不仅能改善水质,同时也能提高养殖对象的生产力。21世纪初以来,很多学者的有关利用人工基质提高虾和鱼类养殖效果的研究报道使该机制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L.)[1]、虎虾(Penaeus esculentus、Penaeus monodon)[2-4]、桃红对虾(Farfantepenaeus paulensis)[5]和凡纳滨对虾
邢丽荣[8](2014)在《环境与技术视角下水产养殖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罗非鱼池塘养殖为例》文中提出水产养殖是世界上供给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部门,如果消费水平保持不变,到2030年全球仍需要再增加3700万吨的水产品,水产养殖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满足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产业健康扩张。不同于捕捞渔业,水产养殖具有极大的潜力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在现有水资源和土地投入要素的约束下,水产品供给量的增加只能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由于水产养殖中水资源的免费使用,为了提高产出,国内大多采用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导致了养殖方式上的高投入饲料量和换水量,而残饵、粪便的增加使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加大,进而导致饲料、农药的过度投入、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水产品不安全的可能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提供了全球80%以上的水产养殖产品,水产养殖本身产生的水污染日趋严重,“鱼多草尽”、水藻多发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普遍化,严重威胁到水质安全、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等。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罗非鱼池塘养殖的生产效率与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改善相关影响因素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养殖户的收益、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与水资源、为促进罗非鱼池塘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乃至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环境、资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并为节约水产养殖资源、提高水产品供给数量、质量与市场竞争力、保障人们的营养安全、降低水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奠定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分析:生产效率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和农业发展与污染关系理论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在详细介绍生产效率、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理论、农户行为研究理论以及农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水产养殖污染产生的动因(即诱发条件):水产养殖的自然属性、市场属性与市场失灵共同造成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养殖户采纳科技进步带来的集约化与专业化养殖方式来提高水产品产出(期望产出),同时也提高了环境污染产出(非期望产出);水环境资源的准公共品属性、污染排放的负外部性以及治理的正外部性为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提供了萌芽条件;市场监管的缺失为水产养殖污染的日趋严重提供了生存条件。水资源是水产养殖的必需投入要素,逐年累积的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使水产养殖周围的水资源质量恶化,导致养殖产品疾病多发,从而需要加大渔药投入,大量的渔药投入不可避免地对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恶化的水质与清洁水资源相比,溶氧量相对较低,因此限制了鱼苗的投放数量,导致产出数量的减少,因此环境污染同时对水产养殖产品的产出质量与数量的产生影响。水产养殖投入要素的技术组合不仅可以影响生产效率还可以影响环境污染的产出,环境资源恶化的直接后果是渔药投入量的增加,渔药投入量的增加则加大了水产品质量不安全的可能性,因此减少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既可以减少渔药投入,也可以增加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进而可以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与数量。传统经济学成本与环境学成本分析奠定了单要素利用效率分析的基础。为避免养殖水域的多样性带来的偏差,本文以池塘养殖为例,从养殖户的视角研究罗非鱼池塘养殖的生产效率。在罗非鱼池塘养殖的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罗非鱼池塘养殖的三种系统——池塘单养、池塘混养和池塘立体养殖——进行了成本分析,重点考查了传统经济学成本与环境经济学成本的差异,环境经济学成本要高于传统经济学成本,因此仅从传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罗非鱼养殖经济收益是不充分的,其中部分环境污染成本由社会承担,因此需要将该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纠正罗非鱼池塘养殖的市场失灵现象。比较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罗非鱼池塘养殖的单要素生产效率。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模式下的要素生产效率并不相同。罗非鱼池塘单养的劳动生产效率最高,说明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相符。混养模式下罗非鱼的土地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最低,原因是其他的经济鱼类消耗了部分资源,因此以所有产出为指标,混养模式下的土地生产效率与水资源生产效率最高,归功于对池塘水域的分层次利用与多种鱼类的合理搭配。立体养殖模式下的环境成本较高,这是由于畜禽粪便代替了部分饲料投入,造成了氮磷元素的过多排放。立体养殖模式下,由于技术与饲料投入量的难以掌控,劳动生产效率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综上所述,从整体上,单要素生产效率低下是罗非鱼池塘养殖存在的共同性问题,与养殖模式无关。要提高生产效率,首先是要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基于不同方法、不同养殖模式下生产效率分析的比较。通过采用DEA模型与SFA模型评估罗非鱼池塘养殖的生产效率,发现两种方法测算的技术视角下罗非鱼池塘养殖的生产效率差异相对较小,整体均非常低下。不同养殖模式下,罗非鱼池塘养殖的生产效率均值差异不大,效率的分布状况也非常接近。任意一种养殖模式下,均存在着极少数的决策单元处于效率的前沿面和绝大多数的养殖户效率极低的状况,需要进行重大的技术改进。因此,罗非鱼池塘养殖的生产效率低下是水产养殖行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DEA方法下的投入要素敏感度分析和SFA模型下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均显示机械投入对生产效率的作用显着为负,说明机械投入存在着不合理的使用状况。尽管两种方法下其他要素对生产效率的作用的排序不尽相同,但是均显示饲料投入和鱼苗投入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大,劳动和土地要素投入与前两者相比,相对较小。因此从投入要素的角度,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与投入鱼苗的质量能够推动技术视角下的罗非鱼池塘养殖生产效率的提高。所有调研样本数据显示在任何养殖模式中,均有少部分养殖户技术效率达到完全效率状态或较高的水平,绝大多数养殖户技术效率极低,说明无论何种养殖模式,水产养殖户技术视角下的生产效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空间。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水产养殖环境效率的估算.采用1990-2012年调研样本省份的宏观数据,计算罗非鱼池塘养殖的环境污染(氮和磷)的总排放量,并根据水产养殖排放的氮和磷的含量对应的氮肥、磷肥的市场价格不高于池塘养殖的氮磷污染处理成本,计算广东、海南与江苏省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采用SBM模型分析了环境视角下的罗非鱼池塘养殖生产效率分析,即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纳入了产出中。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罗非鱼池塘养殖环境效率低于两种方法测算的技术效率,说明现阶段大多数水产养殖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该行为符合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农户行为理论。但是也有少数的养殖户的环境效率高于技术效率,说明这部分养殖户更注重生态养殖或者养殖产品的质量或者部分养殖户迫于环境的恶化或养殖收入占比较小,仅进行少量的鱼苗投放,实行水产养殖的自由放养,因此其环境效率高于生产效率。极个别养殖户实现了环境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最优化,达到经济收益与环境保护的最佳均衡状态。技术效率对环境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技术效率对环境效率的提升作用是显着的,因此应该通过提升技术效率来提升环境效率。尽管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环境效率全部偏低,然而每种养殖模式中都有养殖户实现了环境效率的最佳状态。回归分析显示提高生产效率与环境效率的路径.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分别对生产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DEA方法测算的技术效率还是SFA方法测算的技术效率,对生产效率和环境效率均有着显着的提升作用。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显示,在相关的影响因素中,技术效率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是最为显着的;其次是鱼苗质量、水改措施、底改措施,然后是技术培训和农机补贴措施。养殖户的受教育背景的提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在养殖模式上,与池塘混养和立体养殖模式相比,池塘单养模式能够显着提高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然而,在这三种养殖模式中,混养模式能够显着提高环境效率。现阶段的立体养殖模式无论是在生产效率还是在环境效率上均比较低,因此不能将其视为现代意义上的绿色循环水产养殖方式。结合生产效率与环境效率的提高途径,可以发现,两者共同的提高重要路径是提高技术效率。因此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DEA和SFA模型估算的技术效率的提升途径非常相似,主要是提高养殖户的受教育水平、参加合作社、采取高质量的鱼苗、对养殖池塘实施环境改良措施——水改措施和底改措施。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以下相关政策建议:对水产养殖户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管理的措施、引导农户实施环境改良措施、实施环境污染补贴机制、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促进养殖户采取优质的鱼苗,同时提升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
李家乐,陈蓝荪,刘其根[9](2011)在《中国青虾养殖产业的发展模式》文中研究表明青虾,学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的青虾养殖发展迅速,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开展青虾养殖为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子。
江永明[10](2003)在《青虾池塘立体养殖高产技术》文中指出 青虾,又称河虾、日本沼虾,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最重要的淡水虾类。青虾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既可食用又可加工成各种虾制品,是深受广大养殖户喜爱的养殖对象。但是,一般池塘养殖青虾多分布于池边四周的浅水区,青虾产量上不去,平均只为70~80千克,而采用立体养殖,可有效利用池塘空间,在提高放养前提下,青虾产量可增加50%~100%。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高科技设备助推低洼田变成高效示范区 |
| 二、合理分批分品种投放培育苗种 |
| 三、科学投喂饵料 |
| 四、抓好水质和日常管理 |
| 五、轮捕分批平衡上市 |
| 六、效益分析 |
| 1. 总投入 |
| 2. 总产值 |
| 3. 总利润 |
| 七、养殖体会 |
| 1. 充分利用水体空间 |
| 2. 保持虾的合理养殖密度 |
| 3. 利用优质虾的互补性提高综合效益 |
| 1概况 |
| 2 自残原因 |
| 2.1 池塘的条件不规范 |
| 2.2 投饵不科学 |
| 2.3 放养青虾规格不统一 |
| 2.4 放养的密度过高 |
| 2.5 水质变坏 |
| 2.6 池塘中缺少必要隐蔽物 |
| 3 防止对策 |
| 3.1 改造池塘 |
| 3.2 科学投饵 |
| 3.2.1根据季节、生长阶段投喂营养全面、适口性较好的优质饵料。 |
| 3.2.2投喂方法科学。 |
| 3.3 放养密度合理 |
| 3.4 调节水质,增加溶解氧 |
| 3.5 提供隐蔽场所 |
| 3.6 加强日常管理 |
| 引言 |
| 1 青虾习性及养殖概述 |
| 2 淡水青虾养殖技术分析 |
| 2.1 养殖环境要求 |
| 2.1.1 水深的要求 |
| 2.1.2 水源的要求 |
| 2.1.3 杀菌消毒的要求 |
| 2.1.4 培育天然饵料生物,提供隐蔽场所 |
| 2.2 虾苗选择与饲养要求 |
| 2.2.1 虾苗的选择 |
| 2.2.2 虾苗饲养管理的要求 |
| 2.3 选择和投喂优质饲料并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
| 2.3.1 饲料的选择和投喂 |
| 2.3.2 养殖的水环境 |
| 2.4 强化青虾病害预防控制 |
| 2.4.1 青虾黑鳃病的预防控制 |
| 2.4.2 青虾红体病的预防控制 |
| 3 结语 |
| 一、池塘莲藕-鱼-小龙虾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
| 1. 模式 |
| 2. 案例 |
| 二、池塘鱼-鸭立体生态混养模式 |
| 1. 模式 |
| 2. 案例 |
| 三、池塘青虾-螃蟹立体生态混养模式 |
| 1. 模式 |
| 2. 案例 |
| 1 池塘生态环境要求 |
| 1.1 池塘条件 |
| 1.2 优质水源 |
| 1.3 清塘消毒 |
| 1.4 加水施肥 |
| 1.5 种植水草 |
| 1.6 设隐蔽物 |
| 2 选购放养优质虾苗 |
| 2.1 选购优质虾苗 |
| 2.2 推迟放苗时间 |
| 2.3 虾苗饲养管理 |
| 2.4 控制放养密度 |
| 3 合理投喂优质饲料 |
| 4 保持水质环境良好 |
| 4.1 适时机械增氧 |
| 4.2 经常加注新水 |
| 4.3 适当施用追肥 |
| 4.4 定期泼洒生石灰 |
| 5 适当套养适宜鱼种 |
| 5.1 改进放养模式 |
| 5.2 快速提高p H值 |
| 6 加强病害预防控制 |
| 6.1 黑腮病的防治 |
| 6.2 红体病的防治 |
| 6.3 软壳病的防治 |
| 1 虾塘条件要求 |
| 2 青虾苗种合理放养 |
| 2.1 放养前准备 |
| 2.2 科学放养 |
| 3 科学投喂饲料 |
| 3.1 饲料的种类 |
| 3.2 投喂的时间与数量 |
| 3.3 投喂的方法 |
| 4 水质调节 |
| 4.1 加水与换水 |
| 4.2 适时增氧 |
| 5 加强日常管理 |
| 6 清除敌害 |
| 7 防治病害 |
| 8 适时捕捞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人工基质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管理方法 |
| 1.4 采样分析 |
| 1.5 数理统计 |
| 2 结果 |
| 2.1 人工基质对青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 设置人工基质后青虾的养殖效果 |
| 3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言 |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说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 1.4.1 数据来源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 1.6.1 可能的创新 |
| 1.6.2 不足之处 |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2.1.1 生产效率概念 |
| 2.1.2 技术效率的概念 |
| 2.1.3 环境效率的概念 |
| 2.1.4 池塘养殖的界定 |
| 2.2 文献回顾 |
| 2.2.1 生产效率研究 |
| 2.2.2 池塘养殖技术效率研究 |
| 2.2.3 环境效率研究综述 |
| 2.3 评价与启示 |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影响机制 |
| 3.1 理论基础 |
| 3.1.1 效率理论 |
| 3.1.2 农户行为理论 |
| 3.1.3 农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理论 |
| 3.2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产生机理 |
| 3.2.1 污染产生的途径与影响 |
| 3.2.2 污染产生的机理 |
| 3.3 环境污染对产出的影响机制 |
| 3.3.1 理论机制 |
| 3.3.2 环境污染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单要素生产效率分析 |
| 4.1 中国罗非鱼养殖现状与调研说明 |
| 4.1.1 自然优势与分布状况 |
| 4.1.2 养殖方式 |
| 4.1.3 调研内容与样本介绍 |
| 4.1.4 存在的问题 |
| 4.2 成本收益分析 |
| 4.2.1 传统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
| 4.2.2 环境经济学角度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
| 4.2.3 罗非鱼池塘养殖的生产收益特征与影响因素 |
| 4.3 单要素生产效率分析 |
| 4.3.1 劳动生产效率 |
| 4.3.2 土地生产效率 |
| 4.3.3 水资源生产效率 |
| 4.3.4 环境利用效率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技术视角下的生产效率分析 |
| 5.1 非参数法评价模型 |
| 5.1.1 DEA模型原理与方法 |
| 5.1.2 指标选取与样本数据处理 |
| 5.1.3 生产效率测算结果与分类 |
| 5.1.4 技术效率测算结果 |
| 5.1.5 投入要素的敏感度分析 |
| 5.2 参数法评价模型 |
| 5.2.1 SFA方法 |
| 5.2.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
| 5.2.3 SFA方法测算与实证结果 |
| 5.3 技术效率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
| 5.3.1 模型结果的异同 |
| 5.3.2 技术效率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环境视角下的生产效率分析 |
| 6.1 宏观视角 |
| 6.2 微观视角 |
| 6.2.1 研究方法 |
| 6.2.2 数据与指标描述 |
| 6.2.3 实证结果与影响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 7.1 技术视角下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 7.1.1 指标选择与描述 |
| 7.1.2 分析方法 |
| 7.1.3 实证结果 |
| 7.2 环境视角下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 7.2.1 分析方法 |
| 7.2.2 实证结果 |
| 7.2.3 结论分析 |
| 7.3 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 7.3.1 分析方法 |
| 7.3.2 实证结果 |
|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 8.1 研究结论 |
| 8.1.1 生产效率与环境效率整体低下 |
| 8.1.2 技术效率的提升是关键 |
| 8.1.3 农户素质影响生产效率 |
| 8.1.4 环境改良措施非常重要 |
| 8.2 政策建议 |
| 8.2.1 建立市场和污染监督机制 |
| 8.2.2 引导农户实施环境改良措施 |
| 8.2.3 实施环境污染处理补贴措施 |
| 8.2.4 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
| 参考文献 |
| 水产养殖户问卷调查 |
| 致谢 |
| 发表论文目录 |
| 1 青虾的养殖特点 |
| 2 亲虾选择与人工育苗 |
| 2.1 亲虾选择 |
| 2.1.1 野生捕捞亲虾 |
| 2.1.2 人工养殖亲虾 |
| 2.2 亲虾越冬管理 |
| 2.3 青虾孵化与虾苗培育 |
| 2.3.1 池塘孵化或者室内池孵化 |
| 2.3.2 网箱孵化 |
| 2.4 保护青虾原种 |
| 2.5 优化青虾品质 |
| 2.5.1“太湖1号”青虾 |
| 2.5.2“施瑞一号”青虾 |
| 3 青虾养成方式的多样化 |
| 3.1 青虾池塘单养 |
| 3.2 鱼虾池塘混养 |
| 3.2.1 青虾与常规鱼混养 |
| 3.2.2 青虾与河蟹混养 |
| 3.3 网箱养殖 |
| 3.4 稻田养殖 |
| 3.5 大规格虾种放养 |
| 3.6 青虾立体养殖 |
| 3.7 提早上市养殖 |
| 4 青虾的成虾养殖模式 |
| 4.1“春养夏收”模式 |
| 4.2“夏养秋收”模式 |
| 4.3“幼虾越冬春收”模式 |
| 4.4“准成虾冬季暂养”模式 |
| 5 优质青虾的养殖技术要点思考 |
| 5.1 生态养殖 |
| 5.2 加强水质管理 |
| 5.3 养殖密度科学 |
| 5.4 合理投喂饲料 |
| 5.5 改进捕捞技术 |
| 5.6 养殖病害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