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新[1](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在复杂真实的医疗环境下,总结我科盆腔炎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诊疗经过及预后,客观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梳理出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盆腔炎性疾病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逐一查阅2005年10月-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婚育史、既往史、病程长短、中医证型),主诉及妇科检查情况(包括发热、下腹压痛、反跳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子宫压痛、宫颈举摆痛、附件增厚及压痛情况、是否触及包块),辅助检查(包括妇科B超、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治愈、疾病进展、中转手术、遗留包块),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录入Microsoft Excel,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我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梳理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1.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1)年龄分布:最小17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0.01±10.11岁。(2)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30天,平均病程(5.89±5.23)天。(3)生殖道感染情况:303例患者中,有187例患者阴道感染,占61.72%,且均为单纯性感染,其中线索细胞阳性者112例(59.89%),解脲支原体阳性者35例(18.72%),念珠菌阳性者32例(17.11%),滴虫阳性者6例(3.21%),沙眼衣原体阳性者2例(1.07%)。(4)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多见(45.54%),其次为湿毒壅盛证(24.75%),热毒炽盛证(17.16%),瘀热内结证(12.54%)。(5)疾病类型:腹痛128例(42.24%),腹痛+发热31例(10.23%),腹痛+发热+包块144例(47.52%)。(6)不同疾病类型中医证型分布:腹痛组中湿热蕴结证98例(76.6%),瘀热内结证30例(23.4%)。腹痛+发热组中热毒炽盛证5例(16.1%),湿毒壅盛证15例(48.4%),湿热蕴结证9例(29.0%),瘀热内结证2例(6.5%)。腹痛+发热+包块组中热毒炽盛证47例(32.6%),湿毒壅盛证60例(41.7%),湿热蕴结证31例(21.5%),瘀热内结证6例(4.2%)。2.治疗方案303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有297例(98.02%),我院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南及患者病情程度酌情给药。中医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临床疗效(1)腹痛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4.50±0.71d、8.47±2.53d),抗生素+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发热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89±1.7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67±2.52d、8.00±5.57d、6.33±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痛+发热+包块组: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66.67%、57.69%、59.09%,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7.56±1.85d)、体温复常时间(3.26±1.36d)、WBC复常时间(6.57±2.08d)、PCT复常时间(4.92±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71d、7.00±1.41d、12.00±2.83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0.53±3.80d、4.80±1.72d、8.33±2.92d、8.13±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药外治组在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WBC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所有中西医治疗患者总体分析: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0.0%、76.09%、81.71%,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5.64±2.00d)、体温复常时间(3.13±1.22d)、WBC复常时间(5.79±2.42d)、CRP复常时间(5.68±3.20d)、PCT复常时间(4.03±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58d、7.00±1.41d、12.00±2.83d、8.50±2.12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46±3.21d、4.44±1.72d、7.89±2.95d、8.28±4.01d、7.83±4.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医外治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WBC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CRP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1)腹痛组和腹痛+发热组治愈率(均为100%)显着高于腹痛+发热+包块组(59.1%),中转手术率、遗留包块率(均为0%)显着低于腹痛+发热+包块组(分别为26.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组、腹痛+发热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4.89±1.76d)均显着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7.56±1.85d)。腹痛+发热组患者体温复常时间(2.81±0.68d)、WBC复常时间(3.93±2.1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3.26±1.36d、6.57±2.08d、6.45±3.00d、4.92±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1)腹痛组:两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56±1.10d)小于瘀热内结证患者(5.08±1.29d)(P<0.05)。(2)腹痛+发热组:四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在疾病转归情况、腹痛消失时间(6.60±0.89d、4.92±1.88d、4.00±1.41d、4.00±1.41d)、体温复常时间(2.60±0.55d、2.75±0.62d、3.00±0.93d、3.00±0.00d)、WBC复常时间(5.80±1.10d、3.92±1.78d、3.00±1.83d、3.00±0.00d)、CRP复常时间(5.20±3.03d、3.67±2.93d、3.63±1.11d、3.53±1.51d)、PCT复常时间(4.60±2.88d、2.91±1.58d、2.32±1.37d、2.82±1.00d)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腹痛+发热+包块组:,热毒炽盛证(44.7%)的中转手术率与湿毒壅盛证(22.0%)、湿热蕴结证(12.0%)无统计学差异,但显着高于瘀热内结证(0%)(P=0.005)。热毒炽盛证(5.3%)、湿毒壅盛证(17.0%)、湿热蕴结证(12.0%)的遗留包块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低于瘀热内结证(66.7%)(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74±1.41d)、体温复常时间(4.21±1.62d)均大于湿毒壅盛证(分别为7.36±1.63d、2.92±1.08d)、湿热蕴结证(6.84±2.03d、2.89±0.99d)和瘀热内结证(6.00±1.41d、2.00±0.00d)(P<0.05)。(4)三种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总体分析:湿热蕴结证患者治愈率(94.8%)显着高于热毒炽盛证(55.8%)和湿毒壅盛证(69.8%)(P<0.05),湿热蕴结证与瘀热内结证(87.9%)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中转手术率(2.6%)和瘀热内结证(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显着低于热毒炽盛证(39.5%)(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29±1.57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6.57±2.05d)、湿热蕴结证(5.11±2.69d)和瘀热内结证(4.75±2.06d)(P<0.05)。湿毒壅盛证显着大于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P<0.05),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体温复常时间(3.87±1.60d)大于瘀热内结证(2.50±0.58d),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PCT复常时间(6.21±3.78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3.03±3.71d)和湿热蕴结证(3.52±2.12d)(P<0.05),热毒炽盛证与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PID发病人群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多急性起病,频繁的宫腔操作、多育多产、阴道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房劳过度,加强健康宣教,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2.本研究PID患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抗生素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将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联合应用,对单纯腹痛和腹痛伴发热患者疗效显着,治愈率均可达100%,对于形成盆腔包块的患者治愈率可达59.1%。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能有效改善PID患者的临床症状,WBC、CRP、PCT等炎性指标恢复正常用时短,且对腹痛伴发热及盆腔包块患者中转手术率仅为26.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及时发现症状、早期诊断并采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减少PID后遗症的发生。3.PID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热毒炽盛证、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四型,疾病初期以湿热蕴结证多见。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伴或不伴炎性指标升高的患者以湿毒壅盛证居多,若病情持续进展,热势较高,伴炎性指标升高,或形成盆腔包块者多以湿毒壅盛证和热毒炽盛证为主。4.本研究中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热蕴结证和瘀热内结证疗效显着,且在疾病转归、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热毒炽盛证和湿毒壅盛证。
李水妹[2](2019)在《宫腹腔镜联合养血通脉汤术后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血瘀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养血通脉汤保留灌肠对于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宫腹腔镜术后的疗效,以探讨养血通脉汤保留灌肠对宫腹腔镜术后患者的干预效果,验证其有效性,以期为临床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术后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宫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纳入120例,研究期间共脱落13例,实际纳入107例,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4例;观察组术后予以养血通脉汤保留灌肠,持续灌肠3个疗程;对照组术后无任何干预措施;随访至2019年1月,收集两组宫内妊娠、异位妊娠情况,探讨两组术后妊娠情况及各时间段妊娠情况的比较,分析输卵管分级、盆腔粘连分级及不孕类型与妊娠的关系。结果:1.术后1年内妊娠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1年内妊娠31例,妊娠率为58.5%,对照组妊娠21例,妊娠率38.9%,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有1例异位妊娠,对照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有30例宫内妊娠,对照组17例,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0-6、7-12个月的妊娠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0-6个月内有22例妊娠,妊娠率为41.5%;对照组有12例,妊娠率为22.2%,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12个月内有8例妊娠,妊娠率为25.8%;对照组有9例,妊娠率为21.4%,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孕类型与妊娠情况比较:原发性不孕患者45例,继发性不孕患者62例,治疗后1年内,原发性不孕妊娠16例,继发性36例,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原发性不孕患者有23例,妊娠10例(43.5%);继发性患者有29例,妊娠22例(75.9%),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输卵管分级与妊娠情况:107例输卵管分级的患者中,输卵管分级为I级的患者有20例妊娠,妊娠率为60.6%;II级的有28例妊娠,妊娠率为70.0%;III级的仅有4例妊娠,妊娠率为20%;IV级的妊娠0例,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卵管分级妊娠情况比较:输卵管I级中,观察组15例,治疗后妊娠10例,妊娠率66.7%;对照组18例,治疗后妊娠10例,妊娠率55.5%,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II级中,观察组23例,妊娠19例,妊娠率82.6%,对照组17例,妊娠9例,妊娠率52.9%,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卵管III、IV级妊娠情况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盆腔粘连分级术后妊娠情况比较:107例盆腔粘连分级患者中,盆腔粘连为1级的患者有39例妊娠,妊娠率为51.3%,盆腔粘连为2级的有26例妊娠,妊娠率为57.8%,盆腔粘连为3级的有6例,妊娠率为26.1%,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盆腔粘连分级妊娠情况比较:盆腔粘连1级中,观察组19例,妊娠11例,妊娠率57.9%,对照组20例,妊娠9例,妊娠率45%,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粘连2级中,观察组24例,妊娠18例,妊娠率75%,对照组21例,妊娠8例,妊娠率38.1%,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粘连3级中,观察组10例,妊娠2例,妊娠率20%,对照组13例,妊娠4例,妊娠率30.8%,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运用宫腹腔镜联合养血通脉汤术后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提高了术后妊娠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操作简便,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李影[3](2019)在《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施行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证候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输卵管通畅度有无变化,统计妊娠率,评估该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少腹逐瘀汤内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灸和耳穴贴压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每个月经周期中,月经干净后第1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10日,总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均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指标统计和安全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的妊娠率、治疗前后输卵管通畅度和证候、体征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病程、不孕类型、流产史、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或沙眼衣原体(Chlam Ydia Trachom Atis,CT)感染史)及治疗前病情(输卵管通畅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妊娠率为46.67%,对照组妊娠率为20.00%,两组均无异位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说明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妊娠率。3.治疗组对输卵管通畅度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40.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说明治疗组对输卵管通畅度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4.治疗组中医证候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66.67%的总有效率(P=0.048<0.05);治疗组局部体征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56.67%的总有效率(P=0.047<0.05)。说明治疗组对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流产史与UU/CT感染情况有一定关系(P=0.013<0.05),有流产史患者,UU/CT感染率高于无流产史患者;UU/CT感染情况与输卵管通畅度有一定关系(P=0.011<0.05),有UU/CT感染史患者的输卵管通畅度低于无UU/CT感染史患者。结论:1.针药联合耳穴贴压相比较单纯口服中药,能明显提高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的宫内妊娠率。2.针药联合耳穴贴压能够有效降低输卵管炎性不孕症患者的输卵管阻塞程度,增加输卵管再通率,并且在改善中医证候和体征方面,疗效均比单纯中药治疗明显。3.有流产史患者,UU/CT感染率高于无流产史患者;有UU/CT感染史患者的输卵管通畅度低于无UU/CT感染史患者。4.采用针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寒湿瘀滞型输卵管炎性不孕症,其疗效显着,且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魏小雪[4](2019)在《通液术联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把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输卵管通液术后,施以针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并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针灸联合穴位敷贴的床应用价值,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提供简便易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就诊我院门诊且符合条件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60人,并将她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的第3天常规予以输卵管通液术后,治疗组予以针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只予通液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积分及输卵管通畅情况,随访患者半年妊娠情况,并统计分析两组的综合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不孕类型以及治疗前输卵管阻塞程度、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积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中医证侯及局部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输卵管通畅40条,通畅率为66.67%,对照组的输卵管通畅25条,通畅率为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随访患者半年妊娠率,两组均未有异位妊娠发生,治疗组宫内妊娠13例,未妊娠17例,妊娠率43.33%;对照组宫内妊娠6例,未妊娠24例,妊娠率2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治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治愈6例,有效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43.33%,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1.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经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月经不调、腰酸等中医临床症候,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均能改善输卵管阻塞患者的输卵管通畅度,提高患者的受孕率,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针灸、穴位敷贴、通液术三者操作简便,用药安全,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
宋林娜[5](2018)在《中药治疗胎盘植入对保护生殖功能意义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采用中药治愈和米非司酮或子宫动脉栓塞联合钳刮术治愈的胎盘植入患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与回访,比较治愈后3个月内的月经量变化、子宫内膜厚度,宫腔粘连情况、继发性不孕及不孕因素情况、盆腔炎发生情况,以及妊娠后胎盘再次植入的情况,探讨中药治疗胎盘植入对保护生殖功能的意义,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已治愈胎盘植入患者18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采用中药逐盘汤治愈的患者,共89例;对照组是在米非司酮或子宫动脉栓塞联合钳刮术治愈的患者,共93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观察组有88例患者,对照组有91例患者纳入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宫腔操作史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如下:(1)观察组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月经量减少,无闭经情况出现;对照组月经量减少患者达64例,9例患者出现闭经,8例患者为子宫性闭经,1例患者既往存在月经稀发,发展成闭经。经秩和检验,月经量减少情况两组比较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2)观察组8例月经量少患者行B超检查,3例患者内膜厚度正常,5例患者内膜厚薄不均;对照组月经量少患者64例行B超检查,其中41例患者内膜过薄,7例患者内膜厚度正常,16例患内膜薄厚不均。经秩和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3)观察组患者无宫腔粘连发生,对照组有44例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其中28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宫腔粘连,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4)观察组有生育要求者46例,37例成功妊娠,9例患者继发性不孕;对照组有生育要求者54例,30例成功妊娠,24例患者继发性不孕,经卡方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5)观察组继发性不孕患者9例,6例患者存在月经稀发,1例因男方因素不孕,2例患者为免疫性不孕;对照组继发性不孕患者24例,双侧输卵管梗阻患者14例,2例患者因月经稀发不孕,内膜过薄、宫腔粘连患者8例。经秩和检验,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6)盆腔炎性疾病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盆腔炎性疾病,对照组患者出现17例,经卡方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7)观察组再次妊娠患者37例,其中6例再次发生胎盘植入;对照组再次妊娠患者30例,有12例再次发生胎盘植入,观察组再次胎盘植入发生率(16.21%)远远小于对照组(40.00%),经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结论:中药治疗胎盘植入可以避免子宫的机械性损伤,减少月经量减少、宫腔粘连、输卵管堵塞、盆腔炎性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产生,减少宫腔感染及再次胎盘植入的机会,对保护女性的生殖功能,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宋阳[6](2010)在《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增多,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据资料统计,异位妊娠发病率占所有已知怀孕总数的1%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为输卵管妊娠(95%)。但一部分孕周在6周以内的早期妊娠患者常出现超声不能发现宫内孕囊,不能排除异位妊娠的情况。因异位妊娠与其他妊娠尤其是先兆流产的临床处理方案不同,故早期判别异位妊娠与先兆流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不少学者主张尽可能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但保守治疗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基于生育力、安全性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在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病人时,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成为首要问题。导师经过近十年的临床研究与总结,针对输卵管妊娠治疗过程中存在的过急手术或盲目药物治疗的问题,在输卵管妊娠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经过718例回顾性研究,150例前瞻性研究及706例回顾性评价,创制“输卵管妊娠病情影响因子积分法”及“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此方案自2006年正式应用于临床,有效解决了输卵管妊娠临床治疗的诸多难题。经过四年的临床应用,“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情况,影响药物治疗疗效好坏的相关因素,治疗过程中作为主要观测指标的血清β-HCG的变化情况以及在方案中规定需手术治疗的病例是否确实需要手术治疗等方面,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总结与评价。研究目的:1、根据诊断属于早期妊娠的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贝叶斯判别建立早期妊娠的判别方程,以求能早期判别异位妊娠与先兆流产,为临床早期确定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2、观察2006年至2009年应用“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情况,并通过对患者临床病史资料分析,了解影响药物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3、观察药物治疗过程中输卵管妊娠患者血清β-HCG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了解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不同证型的输卵管妊娠患者的血清β-HCG的影响情况。4、观察“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规定需手术治疗的病例的术中情况,通过与适合药物治疗却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术中情况对比,探讨“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确定的手术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上述研究,通过加强对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并进一步验证“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与实用性,为“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推广提供更强的临床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采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病例住院时临床资料。采用贝叶斯逐步判别分析的统计方法筛选出对于诊断判别有效的变量,确定判别函数的系数及常数,最终建立早期妊娠的贝叶斯判别函数方程。通过自身验证与交互验证的方法对得出的函数方程进行验证,并探讨判别函数方程的效果。2、对2006.1至2009.12月的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辨病分期、辨证分型和计算病情影响因子总积分后,根据“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适合药物治疗的病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治疗,观察各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各年份各治疗组的疗效差异,对该方案临床疗效的组间均衡性及稳定性进行评价。同时,通过对各治疗组的相关临床病史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治疗组病例的临床病史资料与疗效的相关性。为临床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预判提供参考。3、根据“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应用药物治疗并取得成功的输卵管妊娠病例的血清β-HCG进行分析,根据各时间点上血清β-HCG的变化绘制血清β-HCG曲线图,了解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β-HCG的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更好的应用“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提供重要参考。4、根据“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选择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以及适合药物治疗但患者要求手术治疗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对比各组的在手术中的情况,通过术中盆腔出血量、病灶处包块大小、病灶发生的部位、输卵管上有无破裂及活动性出血等方面的对比,评估方案中需手术治疗病例的必要性,研究结果:1、建立早期妊娠判别方程(1)早期先兆流产:Y1=-51.8050+2.4640*X1+2.5804*X2+9.0985*X3+2.0742*X4+1.3489*X5+3.5299*X6+2.9579*X7+0.0836*X8+2.1086*X9-0.000056*X10+1.0492 X11-2.6068*X12(2)早期输卵管妊娠:Y2=-65.2017+2.8745*X1+4.6113*X2+7.3590*X3+0.3337*X4+3.4951*X5+3.5299*X6+1.1739*X7+0.0398*X8+3.1716*X9-0.000209*X10+7.0776*X11-1.2064*X12其中,X1=停经时间(实际值),X2=不规则阴道出血(0=无、1=有),X3=月经是否规则(1=规则、2=不规则),X4=自然流产史(0=无、1=有),X5=异位妊娠史(0=无、1=有),X6=盆腔炎史(0=无、1=有),X7=宫内节育环(0=无、1=有),X8=首次P值(nmol/L)(实际值),X9=腹痛情况(0=无、1=隐痛、2=剧痛),X10首次HCG值(IU/L)(实际值),X11=B超下宫旁包块(0=无、1=有),X12=B超下盆腔积液(0=无、1=有)。2、“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观察2006.1-2009.12共收集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病例297例。(1)证属胎元阻络共218例,其中可单纯中药治疗159例,总有效率为82.39%,需中西医结合治疗59例,总有效率为81.82%.证属正虚血瘀共79例,其中可纯中药治疗57例,总有效率为80.70%,需中西医结合治疗22例,有效率为79.66%。使用X2检验比较2006—2009年所有病例不同证型之间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别(P=0.971>0.05)。(2)2006年药物治疗共65例,总有效率为89.23%,2007年共药物治疗52例,总有效率为78.85%,2008年共药物保守治疗78例,总有效率为73.08%,2009年共药物保守治疗102例,总有效率为84.31%。使用X2检验比较不同年份之间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别(P=0.071>0.05)。(3)使用确切概率法比较2006、2007、2008、2009每年内胎元阻络中药组、胎元阻络中西组、正虚血瘀中药组、正虚血瘀中西组之间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别(P值均>0.05)。可以认为每年内各治疗组间治疗有效率无差别。(4)使用X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比较比较不同年份之间的胎元阻络中药组、胎元阻络中西组、正虚血瘀中药组、正虚血瘀中西组的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别(P值均>0.05)。3、影响药物治疗临床疗效的相关病史因素分析(1)297例药物治疗的输卵管妊娠的病例以疗效作为因变量,以病人入院时的临床病史资料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使用前进法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得到结果:自然流产史、不孕史、盆腔炎史三个因素对疗效有影响。其中,自然流产史(OR0.30)和盆腔炎史(OR0.13)是疗效的危险因素,不孕史(OR18.10)是疗效的保护因素。(2)以胎元阻络型病例为研究对象,建立疗效与相关临床病史资料的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使用前进法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得到结果:异位妊娠史、不孕史、盆腔炎史三个因素对疗效有影响。其中,异位妊娠史(OR0.18)和盆腔炎史(OR0.12)是疗效的危险因素,不孕史(OR20.44)是疗效的保护因素。(3)以正虚血瘀型病例为研究对象,建立疗效与相关临床病史资料的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使用前进法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得到结果: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两个因素对疗效有影响。其中,盆腔炎史(OR0.03)是疗效的危险因素,盆腔手术史(OR30.33)是疗效的保护因素。4、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β-HCG变化曲线分析(1)根据“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应用药物治疗并取得成功的输卵管妊娠病例的血清β-HCG进行分析,使用多因素的方差分析对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的血清β-HCG含量进行多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β-HCG含量的变化,得到组别以及时间点都存在差异(P≤0.05),说明不同组别的血清β-HCG含量不同,不同时间点的β-HCG的含量不同。对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的血清β-HCG下降百分比进行多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β-HCG下降百分比的变化,得到各组之间血清β-HCG下降百分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各时间点都存在差异(P≤0.05),说明不同组别的血清β-HCG下降百分比大致相同,但在不同时间点的β-HCG下降百分比存在差异。(2)分别以血清β-HCG的绝对值及下降的百分比为纵标,以各设定时间点为横标,绘制药物治疗的各组血清β-HCG的变化曲线:①胎元阻络中药治疗组血清β-HCG曲线下降较平稳,在各相邻时间点上无明显差异,虽偶有波动,但总体较平稳,梯形渐降曲线占87.7%,血清β-HCG下降百分比曲线也呈现梯形渐降曲线形态,其中下降超过50%时间为6.25±3.69天,下降超过90%时间为11.29±6.11天。②胎元阻络中西治疗组血清β-HCG曲线情数值曲线波动变化较大,其中峰形曲线病例数较多,占总数的31.82%,明显多于胎元阻络及正虚血瘀中药治疗组(P≤0.05)。在血清β-HCG下降百分率各时间点比较中发现在4-5时间点即在治疗6-9天曲线变化较大,两点间下降百分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β-HCG下降超过50%时间为8.39±4.52天,下降超过90%时间为14.53±6.51天。③正虚血瘀中药治疗组血清β-HCG曲线下降较平稳,在各相邻时间点上下降百分率无明显差异,曲线总体为梯形渐降形态,血清β-HCG下降超过50%时间为6.95±3.12天,下降超过90%时间为11.78±5.42天。④正虚血瘀中西治疗组血清β-HCG曲线有轻度波动,曲线总体呈梯形渐降形态,在两点间下降百分率统计中,发现在5-6时间点即治疗8-11天血清β-HCG下降明显加速,下降超过50%时间为9.55±5.37天,下降超过90%时间为16.64±7.34天。5、“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手术治疗方案合理性探讨从盆腔内出血量、病灶部位包块最大径、病灶发生部位,有无破裂及活动性出血等方面对手术治疗的输卵管病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盆腔内出血量方面:①气血亏脱型明显多于其他各证型。②正虚血瘀证需手术治疗的病例与胎元阻络证适合药物治疗却手术治疗的病例比较盆腔内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其他各治疗组盆腔内出血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病灶部位包块最大径方面:①胎元阻络证需手术治疗病例的包块是各组中最大,与适合药物治疗的各组有明显差别。②正虚血瘀证需手术治疗的病例在包块最大径上也大于适合药物治疗的胎元阻络型与适合中药治疗的正虚血瘀型的病例。③正虚血瘀药物治疗的两组中,需中西医治疗的病例包块的直径大于单纯中药治疗的病例。(3)在病灶部位方面:气血亏脱证发生在输卵管峡部的妊娠明显多于除胎元阻络证需手术治疗组外的其他各组。(4)在输卵管破裂及有无活动性出血方面:①气血亏脱证在病变输卵管破裂与活动性出血的统计中均高于其他各组。②手术组的正虚血瘀型的输卵管破裂明显多于适合药物治疗但要求手术各组,在有无活动性出血方面,也多于其他各组(气血亏脱除外)。研究结论:1、建立早期妊娠的贝叶斯判别方程,采用自身验证考核结果显示:先兆流产的判别正确率达98.08%,输卵管妊娠的判别正确率达93.12%;总的判别正确率达95.6%。交互验证考核结果显示:先兆流产的判别正确率达97.44%,输卵管妊娠的判别正确率达90.48%;总的判别正确率达93.96%。2、导师前期研究制定的“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于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疗效。而且,其内的各治疗方案是合理的不存在组间疗效差别。3、在输卵管妊娠的药物治疗过程中:①自然流产史与盆腔炎史是药物治疗成功率的危险因素,不孕症史为药物保守治成功率的保护因素。②对于胎元阻络证,异位妊娠病史与盆腔炎史是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率的危险因素,而不孕症史保护性因素。③对于正虚血瘀证,盆腔炎史是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率的危险因素,盆腔手术史为药物保守治成功率的保护因素。4、在输卵管妊娠的药物治疗过程中:①胎元阻络中药治疗组血清β-HCG下降曲线较平稳,下降超过50%的时间为6.25±3.69天,下降超过90%的时间为11.29±6.11天。②胎元阻络中西治疗组血清β-HCG曲线数值波动变化较大。在血清β-HCG在治疗6-9天下降较大,超过50%的时间为8.39+4.52天,下降超过90%的时间为14.53±6.51天。③正虚血瘀中药治疗组血清β-HCG下降较平稳,血清β-HCG下降超过50%的时间为6.95±3.12天,下降超过90%的时间为11.78±5.42天。④正虚血瘀中西治疗组血清β-HCG下降有轻度波动,在治疗8-11天血清β-HCG下降明显加速,下降超过50%的时间为9.55±5.37天,下降超过90%的时间为16.64±7.34天。5、导师前期研究制定的“输卵管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确定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合理的,能够为输卵管妊娠何时采用手术治疗提供指南与参考,避免治疗方案选择的盲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窦豆[7](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任凤兰,杨连杰,刘玉春[8](2020)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输卵管介入复通术后再粘连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输卵管介入复通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行输卵管介入复通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于月经干净第3天,行输卵管介入复通术治疗,术中复通阻塞的输卵管后,经导管注入复合液(糜蛋白酶针4 000 U、庆大霉素针80 000 U、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和生理盐水15 ml)。术后予抗感染、止血治疗。在术后第3天、下次月经干净后第3天再次行输卵管通液一次(用复合液同前),防止输卵管再次粘连阻塞。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阴道出血干净2 d后开始应用中药通脉散结汤,1剂/d,煎汁500 ml,其中100 ml保留灌肠,余早晚分服,经期停用。20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嘱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避孕。治疗结束1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妊娠情况;如未妊娠者复查造影,了解输卵管情况,观察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成功妊娠12例,妊娠率为30.0%;对照组成功妊娠8例,妊娠率为20.0%;虽然治疗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输卵管介入复通术后再粘连,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严诗丝[9](2020)在《从TGF-β1切入研究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免疫耐受的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叉头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 or 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FOXP3)细胞免疫调节机制;观察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GF-β1、Treg及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TGF-β1、Treg、FOXP3表达水平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探究中医药多途径干预调控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的免疫耐受机制,给中医药临床助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2016年09月至2018年0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长方案失败后拟再次行IVF-ET长方案肾虚肝郁血瘀型患者20例,分为治疗组和自然等待组,每组各10例。治疗组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妇科予中药口服、穴位贴压、直肠导法治疗3个月;同期纳入的自然等待组于长方案失败后自然等待3个月。治疗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黄体中期,即LH峰后6~7天[d(LH+6)],P≥5ng/ml,Gn RH-a启动前抽取空腹静脉血5ml;自然等待组在IVF-ET失败后和自然等待3个月后于相同时间点抽取空腹静脉血5ml。2.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TGF-β1、FOXP3蛋白表达量;同时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外周血TGF-β1m RNA、FOXP3m RNA的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reg细胞表达量,在Excel中将检测的数据资料录入整理后,对录入的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比较与分析。采用空白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再次IVF-ET前后妊娠结局及中医证候疗效的情况、患者自身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外周血TGF-β1、FOXP3及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他们表达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以补肾益精、疏肝活血法干预再次IVF-ET患者调节免疫耐受及助孕的作用机制。【结果】1. 自然妊娠率:两组各10例IVF-ET失败拟再次行IVF-ET长方案患者,治疗组干预期间自然妊娠3例,自然等待组等待后IVF-ET治疗前自然妊娠0例。治疗组自然妊娠率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2. 再次IVF-ET妊娠结局:治疗组7例行再次IVF-ET长方案治疗,其中3例IVF-ET着床成功;自然等待组10例行再次IVF-ET长方案治疗,2例IVF-ET着床成功,其中包含1例生化妊娠。治疗组临床妊娠率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3.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治疗组患者多途径干预后肾虚肝郁血瘀型中医证候积分值明显较干预前降低(P<0.05);自然等待组患者未行中医药干预等待前后肾虚肝郁血瘀型证候积分值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4. TGF-β1:治疗组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后TGF-β1蛋白、TGF-β1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自然等待组未行中医药干预等待前后TGF-β1蛋白、TGF-β1m 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干预后TGF-β1m RNA表达水平高于自然等待组等待后水平(P<0.05)。5. FOXP3:治疗组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前后比较,FOXP3蛋白、FOXP3m RNA表达水平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自然等待组未行中医药干预等待前后FOXP3蛋白、FOXP3m RNA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FOXP3m RNA表达水平治疗组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6. Treg:治疗组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干预三个月后Tre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自然等待组等待前后Treg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干预后Treg表达高于自然等待组等待后表达水平(P<0.05)。7. TGF-β1与Treg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49,P=0.042),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与FOXP3值(r=-0.363,P=0.021)、Treg值(r=-0.334,P=0.035)前后变化呈负相关性。8.3例自然妊娠患者的外周血TGF-β1、FOXP3、Treg表达在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后均升高;TGF-β1、FOXP3及Treg在干预/等待前后表达水平趋势升高在5例IVF-ET着床成功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80.0%、80.0%、100%,在8例妊娠患者中分别是87.5%、87.5%、100%。TGF-β1与Treg的变化趋势与妊娠结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多途径干预肾虚肝郁血瘀型IVF-ET长方案失败患者可改善患者妊娠结局及肾虚肝郁血瘀型中医临床症状;初步得出其机制可能是:以补肾益精、疏肝活血法的中医药多途径治疗,可上调IVF-ET长方案移植失败患者外周血TGF-β1的表达水平,诱导Treg细胞的“核转录因子、重要调控基因”FOXP3的表达,促使初始性CD4+T细胞分化成Treg细胞,使母胎界面局部Treg细胞表达量得以扩增,介导母胎免疫耐受,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保护半同种异体移植物免受母体免疫的攻击而顺利植入,从而帮助着床。
方鸽[10](2019)在《灌肠方对血瘀型患者行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灌肠方对血瘀型患者行玻璃化冻融胚胎(vitrified warmed embryo transfer VWET)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分析其对子宫内膜形态、血流、厚度的影响,为中医药改善冻胚移植妊娠结局的应用优势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选自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曙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治疗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血瘀患者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采用常规的激素替代治疗,治疗组则在激素替代治疗的基础上外用灌肠方。比较两组患者1、一般资料:年龄、体重指数(BMI)、不孕年限、原发/继发。2、中医证候指标:入组时的血瘀患者证候评分以及内膜转化日的证候评分。3、性激素指标:两组患者月经第三天基础FSH、LH、E2、P;两组患者内膜转化日E2、P。4、超声学指标:两组患者HCG日内膜厚度;两组患者月经第三天内膜厚度;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5、两组患者移植周期雌激素用量总量及用药天数比较。6两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日、内膜转化日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内膜转化日对照组与治疗组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型、“B”型、“C”型三种内膜形态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A”型内膜人数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型、“±”型、“-”型三种血流类型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内膜转化日治疗组E2低于对照组,治疗组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雌激素用量总量大于对照组雌激素用量,治疗组用药天数小于对照组用药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灌肠方能显着改善患者血瘀症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灌肠方能改善子宫内膜形态,可能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3.灌肠方能降低冻胚移植人工周期雌激素水平,提高孕激素水平,可能与促进激素代谢有关,或者与抑制颗粒细胞增殖有关,值得关注。4.灌肠方有增加年龄大于35岁患者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的趋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试验方法 |
| 2.2 观察内容及方法 |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 结果 |
| 1 临床特点 |
| 1.1 年龄分布情况 |
| 1.2 病程分布情况 |
| 1.3 孕产次情况 |
| 1.4 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 |
| 1.5 中医证型分布 |
| 1.6 疾病类型 |
| 1.7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 2 治疗方案 |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3.1 腹痛组 |
| 3.2 腹痛+发热组 |
| 3.3 腹痛+发热+包块组 |
| 3.4 三组患者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
| 3.5 三组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复常时间总体分析 |
| 4 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 |
| 4.1 患者疾病转归情况 |
| 4.2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 |
| 5 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 |
| 5.1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 5.2 腹痛组 |
| 5.3 腹痛+发热组 |
| 5.4 腹痛+发热+包块组 |
| 5.5 三组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
| 5.6 三组疾病类型治愈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总体分析 |
| 讨论 |
| 1 盆腔炎性疾病概况 |
| 2 真实世界研究 |
| 3 患者临床特点 |
| 4 PID的治疗方案 |
| 4.1 西医治疗 |
| 4.2 中医治疗 |
| 4.3 不同中医证型疗效对比 |
| 5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病例分组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手术治疗 |
| 2.2 药物治疗 |
| 2.3 术后事项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统计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 3.4 安全性评价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 结果分析 |
| 1.1 术后1年内妊娠情况分析 |
| 1.2 术后各时间段与妊娠情况分析 |
| 1.3 不孕类型与妊娠情况的分析 |
| 1.4 输卵管分级与妊娠情况分析 |
| 1.5 盆腔粘连分级与妊娠情况分析 |
| 2 中药用法选择理由 |
| 3 祖国医学对于输卵管性不孕的认知概况 |
| 3.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2 证型的认识 |
| 3.3 证型选择理由 |
| 3.4 方药选择理由 |
| 3.5 养血通脉汤方义及其药物分析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1 前言 |
| 2 理论研究 |
| 2.1 中医药在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中发挥的作用机理研究 |
| 2.2 中医药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治疗进展 |
| 3 临床研究 |
| 3.1 病例筛选 |
| 3.2 研究方法 |
| 3.3 观察指标 |
| 3.4 疗效判定 |
| 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 3.6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4.1 中医对寒湿不孕的认识 |
| 4.2 少腹逐瘀汤选方依据 |
| 4.3 针灸取穴依据 |
| 4.4 耳穴贴压取穴依据 |
| 4.5 针灸和耳穴的相互作用 |
| 4.6 结果分析 |
| 4.7 创新与不足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综述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病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1.前言 |
| 2.文献研究 |
| 2.1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 2.1.1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概述 |
| 2.1.2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病因的研究 |
| 2.1.3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治疗现状 |
| 2.2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认识 |
| 2.2.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命名 |
| 2.2.2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病因病机的分析 |
| 2.2.3 中医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 3.临床研究 |
| 3.1 临床资料 |
| 3.1.1 病例来源 |
| 3.1.2 诊断标准 |
| 3.1.3 纳入标准 |
| 3.1.4 排除标准 |
| 3.1.5 剔除(退出)标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分组 |
| 3.2.2 操作方法 |
| 3.2.3 疗程 |
| 3.2.4 观察指标 |
| 3.2.5 疗效指标评定标准 |
| 3.2.6 统计方法 |
| 3.3 研究结果 |
| 3.3.1 一般资料观察结果 |
| 3.3.2 疗效观察结果 |
| 4.讨论与分析 |
| 4.1 本研究理论依据 |
| 4.2 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 |
| 4.2.1 针刺的治疗作用 |
| 4.2.2 艾灸的治疗作用 |
| 4.3 穴位敷贴治疗本病的机理 |
| 4.3.1 穴位选择 |
| 4.3.2 敷贴药物 |
| 4.4 输卵管通液术的作用机理 |
| 4.5 临床疗效分析 |
| 4.5.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4.5.2 局部体征疗效分析 |
| 4.5.3 输卵管通畅度分析 |
| 4.5.4 妊娠率分析 |
| 4.5.5 综合疗效分析 |
| 4.6 缺陷与不足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 (一)诊断标准 |
| 1.西医诊断标准 |
| 2.中医诊断标准 |
| (二)病例纳入标准 |
| (三)病例排除标准 |
| (四)病例脱落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一)病例来源与分组 |
| (二)治疗方法 |
| (三)观察指标 |
| (四)统计学处理 |
| 三、结果 |
| (一)一般资料 |
| 1.年龄 |
| 2.治疗前两组患者宫腔操作史比较 |
| (二)观察指标 |
| 1.治疗后3个月内月经量变化情况 |
| 2.两组月经量少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
| 3.两组患者宫腔粘连发生情况比较(见表 5) |
| 4.继发性不孕患者例数 |
| 5.不孕原因比较 |
| 6.盆腔炎性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
| 7.再次妊娠发生胎盘植入患者例数比较(见表 9) |
| 四、结论 |
| 讨论 |
| 一、中医对胎盘植入的认识 |
| 二、西医对胎盘植入的认识 |
| 三、立论依据 |
| 四、逐盘汤的治疗特点 |
| 五、逐盘汤的组方依据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 六、结果分析 |
| 七、中医治疗胎盘植入对保护生殖功能的意义 |
| 八、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胎盘植入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一、中医对异位妊娠的认识 |
| (一)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二) 对异位妊娠辨证分型的探讨 |
| (三) 对异位妊娠中医治疗的尝试 |
| 二、输卵管妊娠的西医学研究 |
| (一) 关于病因病理的研究 |
| (二) 异位妊娠诊断的现状 |
| (三) 西医治疗异位妊娠概述 |
| (四) 异位妊娠药物治疗的指征和适应征 |
| 三、课题的研究基础与前期工作概述 |
| 第二章 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方案研究 |
| 第一部分 输卵管妊娠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 |
|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
| 二、研究对象 |
| 三、研究方法 |
| 四、结果与分析 |
| 五、讨论 |
| 第二部分 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分析 |
| 第一节 "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
|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
| 二、研究对象 |
| 三、研究方法 |
| 四、结果与分析 |
| 五、讨论 |
| 第二节 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血清β-HCG变化研究 |
|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
| 二、研究对象 |
| 三、研究方法 |
| 四、结果与分析 |
| 五、讨论 |
| 第三节 输卵管妊娠术中情况对比分析 |
| 一、研究内容和目的 |
| 二、研究对象 |
| 三、研究方法 |
| 四、结果与分析 |
| 五、讨论 |
| 结语 |
| 一、结论 |
| 二、创新点 |
| 三、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
| 判别分析的筛选变量的过程 |
| 附录2 |
| 输卵管妊娠临床诊疗观察表 |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 1 版本校勘 |
| 2 字义考证 |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 4 医案分析 |
| 5 小结 |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 1 版本校勘 |
| 2 字义考证 |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 4 医案分析 |
| 5 小结 |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 1 版本校勘 |
| 2 字义考证 |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 4 医案分析 |
| 5 小结 |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 1 版本校勘 |
| 2 字义考证 |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 4 医案分析 |
| 5 小结 |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 4 小结 |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第三节 结果 |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 2 生物信息分析 |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 4 本研究的结论 |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方法 |
| 1.5.1 治疗方法 |
| 1.5.2 观察指标 |
| 1.5.3 疗效判断标准 |
| 1.5.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比较 |
| 2.2 2组患者妊娠率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TGF-β1-FOXP3-Treg维持妊娠的免疫调控机制 |
| 1.1 Treg介导母胎免疫耐受,维系妊娠 |
| 1.2 FOXP3为Treg细胞的核转录因子及重要调控基因 |
| 1.3 TGF-β1 诱导CD4+T分化为Treg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
| 1.4 TGF-β1-FOXP3-Treg在母胎界面的作用机制 |
| 2 IVF-ET与 TGF-β1-FOXP3-Treg的关系 |
| 3 中医药对母胎界面TGF-β1、FOXP3、Treg表达的影响 |
| 4 中医药多途径治疗再次IVF-ET失败的前期研究基础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 研究流程图 |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1.4 研究方法 |
| 1.5 试验材料 |
| 1.6 试验检测方法 |
| 2 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控制 |
| 3 伦理审批及临床注册 |
| 4 统计分析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
| 5.2 两组患者干预/等待三月后自然妊娠及妊娠结局比较 |
| 5.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情况比较 |
| 5.4 两组患者外周血TGF-β1表达水平比较 |
| 5.5 两组患者外周血FOXP3表达水平比较 |
| 5.6 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表达水平比较 |
| 5.7 TGF-β1与FOXP3、Treg表达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 5.8 证候积分与TGF-β1、FOXP3、Treg表达水平变化相关性分析 |
| 5.9 妊娠结局与TGF-β1、FOXP3、Treg表达水平变化趋势的关系 |
| 6 讨论 |
| 6.1 导师对再次IVF-ET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
| 6.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方案的机制分析 |
| 6.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
| 6.4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
| 6.5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外周血TGF-β1 表达水平的影响 |
| 6.6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 |
| 6.7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外周血FOXP3 表达水平的影响 |
| 6.8 基于TGF-β1-FOXP3-Treg免疫调控机制探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患者的助孕机制 |
| 7 结论 |
| 不足及展望 |
| 特色及创新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调节性T细胞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样本量估计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
| 1.5 排除标准(为符合以下任一) |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 2.资料与方法 |
| 2.1 制定临床病例报告表 |
| 2.2 研究方法 |
| 2.3 技术路线 |
| 2.4 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
| 2.5 主要药物 |
| 3.临床观察指标判定 |
| 3.1 血清激素的测定 |
| 3.2 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判定标准 |
| 3.3 子宫内膜血流判定标准 |
| 3.4 妊娠判定 |
| 4.统计学方法 |
| 第二章 结果 |
| 1.两组患者基本数据的比较 |
| 2.两组患者血瘀型证候评分的比较 |
| 3.两组患者上一周期HCG扳机日内膜厚度比较 |
| 4.两组患者月经周期第三天内膜厚度比较 |
| 5.两组患者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血流的比较 |
| 5.1 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 |
| 5.2 子宫内膜形态的比较 |
| 5.3 子宫内膜血流分布的比较 |
| 6.两组患者雌激素用量总量及用药天数的比较 |
| 7.两组患者内膜转化日激素水平比较 |
| 8.两组患者移植卵裂期胚胎、囊胚所占比例比较 |
| 9.两组患者移植囊胚妊娠结局比较 |
| 9.1 囊胚移植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比较 |
| 9.3 年龄≥35岁囊胚移植妊娠结局的比较 |
| 10.两组患者移植卵裂期胚胎妊娠结局比较 |
| 10.1 卵裂期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比较 |
| 10.3 年龄≥35岁卵裂期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比较 |
| 第三章 讨论 |
| 1.中医及现代医学对不孕的认识研究 |
| 1.1 中医对妊娠正常生理及不孕症的认识 |
| 1.2 现代医学对不孕症的认识 |
| 2.血瘀型不孕症临床研究进展 |
| 2.1 肾虚血瘀型 |
| 2.2 气滞血瘀 |
| 2.3 宫寒血瘀 |
| 2.4 气虚血瘀 |
| 3.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
| 3.1 超声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 |
| 3.2 细胞因子 |
| 3.3 子宫内膜容受性形态学评估 |
| 3.4 子宫内膜组织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 |
| 3.5 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基因 |
| 4.中药直肠给药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
| 4.1 中药直肠给药作用机制 |
| 4.2 中药直肠给药临床应用研究 |
| 5.活血化瘀中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机理研究 |
| 5.1 对超声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 5.2 对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的调控 |
| 5.3 通过改善机体内分泌水平 |
| 6.灌肠方的方药分析 |
| 7.灌肠方的现代药理研分析 |
| 8.血清雌孕激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
| 9.外用灌肠方对IVF-ET治疗的作用 |
| 9.1 灌肠方对血瘀证症状的影响 |
| 9.2 灌肠方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
| 9.3 灌肠方对雌激素用药情况的影响 |
| 9.4 灌肠方对内膜转化日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 9.5 灌肠方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
| 第四章 结论 |
| 第五章 问题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文献综述 |
| 中药灌肠法在妇科治疗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在妇科疾病治疗的前景 |
| 参考文献 |
| 参加学术会议 |
| 血瘀证型中医证候评分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