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慧[1](2021)在《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目的:探讨低剂量CT灌注(CTP)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诊断PAOD患者90例,按不同管电压及管电流随机分为A组(120 k V、100 m As)、B组(80 k V、100 m As)、C组(80 k V、120 m As),行下肢CTP检查,均联合运用迭代重建降噪技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图像质量指标、灌注参数值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1.90例患者中76例148条下肢被纳入研究,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图像客观质量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的SNR值、CNR值、主观质量评分均优于B组,A、C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灌注参数BF分别为(15.00±3.49)、(17.00±4.20)、(16.6±3.94)ml/100 ml/min,BV分别为(1.96±0.60)、(2.13±0.51)、(2.10±0.59)ml/100ml,TTP分别为(81.17±17.09)、(84.01±19.06)、(83.90±14.46)s,MTT分别为(8.93±1.83)、(8.92±1.90)、(9.19±2.05)s,PS分别为(13.23±3.41)、(12.90±3.74)、(12.98±3.33)ml/100ml/min。4.三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ED分别为(25.47±1.92)、(12.57±1.77)、(12.70±2.90)m Sv,C组较A组降低了49%。结论:对PAOD患者采用80k V、120m As进行下肢低剂量CTP检查是可行的,能在不影响灌注参数的情况下显着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图像质量。第二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估价值目的:探讨低剂量CTP成像在PAOD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搜集40例临床诊断PAOD患者,使用优化后的低剂量扫描参数进行下肢小腿CTP扫描,5分钟后行下肢CTA检查,根据CTA血管狭窄程度分为A组轻度狭窄(<50%)、B组中度狭窄(50%75%)、C组重度狭窄(>75%且≤100%),然后按临床Fontaine分级分为Ⅰ级无症状、Ⅱ级间歇性跛行、Ⅲ级静息痛、Ⅳ级溃疡或坏疽组,并选择其中20例中重度狭窄组中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一周的患者进行灌注检查。由2名医师用灌注专用软件处理获得灌注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灌注参数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及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2名医生测量的灌注数据间一致性与相关性。结果:1.40例患者中35例62条下肢被纳入研究,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灌注参数BF、BV、PS值在FontaineⅠ、Ⅱ、Ⅲ与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F、BV值在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值在Ⅰ级与Ⅱ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F、MTT、PS值在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BF、MTT值在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值在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名不同医师对CTP参数测量值的一致性及相关性较好,各参数差值均数均较小。5.20例患者中18例35条下肢被纳入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治疗有效侧肢体治疗前后BF、BV、MT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V、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P成像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PAOD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且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在PAOD患者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韦丹[2](2021)在《一站式CT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CT灌注成像定量评估烟雾病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疗效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STA-MCA)治疗后颅脑CT灌注改变情况,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临床确诊为烟雾病并行单侧或双侧STA-MCA手术治疗的患者31例(男:女=20:11,平均年龄:33岁),双侧行搭桥手术的患者有13例,单侧18例。上述患者分别行手术前后的NCCT-CTA-CTP检查,经后处理获得CTP各灌注参数图(CBF,CBV,MTT,TTP,delay-TTP)。将感兴趣区分别放置在基底节层面至半卵圆中心层面的脑白质及脑皮质区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比较手术前后各CTP灌注参数,进行测量,取平均值。将35组数据作为长期点(手术后行NCCT-CTA-CTP检查时间范围为3个月~3年)进行测量。计算手术后与手术前各CTP灌注参数的比值,定量分析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CTP灌注参数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CTP定量随访分析发现,搭桥手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大脑白质区TTP和delay值手术后明显降低,TTP值从手术前的15.13±4.72 s降至12.99±2.42 s(P=0.007),delay-TTP值从手术前的4.11±2.21 s降至3.22±1.50 s(P=0.024)。CBV值从手术前的2.74±0.90 ml/100 mg下降至手术后的2.38±0.67 ml/100 mg(P<0.001)。MTT值从手术前的4.37±0.94 s稍下降至4.02±0.73 s(P=0.022)。CBF值亦呈明显下降趋势,从38.08±10.24 ml/100 mg·min下降至36.66±9.08ml/100 mg·min,但其变化暂未出现统计学意义。大脑皮层的灌注值变化与大脑白质近似,大脑皮层TTP和delay值手术后明显降低,TTP值从手术前的14.34±4.68 s降至11.81±2.51 s(P=0.003),delay值从手术前的3.45±2.40 s降至2.40±1.29 s(P=0.012)。MTT值、CBF值和CBV值也稍有变化,但其变化暂未出现统计学意义。-基于文献及前期研究基础,我们尝试寻找手术后脑灌注变化的时间阈值,研究发现颅脑的灌注在6-8个月降到最低,而1年左右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评估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颅脑、搭桥血管及脑灌注的变化,在随访的过程中,随着搭桥时间的延长,颅脑的灌注在6-8个月降到最低,而1年左右恢复到术前水平;从长期来看搭桥手术后颅脑的灌注水平同手术前水平相仿。第二部分探讨CT灌注成像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一站式CT灌注成像(CTP)及治疗前后临床影像资料,明确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CT/MRI随访证实的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女=21:18,平均年龄65岁,平均起病时间8.4 h),所有患者均随访90天获取其m RS评分(平均2.8分)。对上述患者行320排螺旋CT一站式CTP(非增强CT(NCCT)-CT血管成像(CTA)-CTP)扫描,对NCCT图像行ASPECTS(Alberta StrokeProgram Early CT Score)评分,经后处理获得脑血管图,脑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体积以及其相应比值,并获得CTP各灌注参数图[CBF,CBV,MTT,TTP,延迟达峰时间(Delay-TTP)]。将大小一致的感兴趣区分别放置在脑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其相应对侧脑实质,分别测量三次,取平均值。【结果】39例患者中,20例预后良好(m RS≤2)。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前后NIHSS评分、梗死核心体积、缺血半暗带MTT及相应区域Delay-TTP与随访90天m RS评分成明显正相关(P≤0.04);而治疗后ASPECTS评分及梗死核心区CBF值与90天m RS评分成明显负相关(P<0.05)。进一步两组对比分析发现,治疗前后NIHSS、治疗后ASPECTS、CTP示梗死核心区体积及梗死核心CBF值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ROC分析显示治疗后NIHSS评分对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有着最高的诊断效能(AUC为0.90),其中敏感度、特异度及拐点值分别为79%,85%和4.5;而梗死核心区CBF具有最佳的特异度(89%),治疗后ASPECTS评分在预测预后方面具有最高的敏感度(94%)。【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核心区体积、CBF、治疗前后NIHSS及治疗后ASPECTS评分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相比较NIHSS评分,梗死核心区CBF对于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有着更高的特异度。
解福友[3](2020)在《能谱CT在颈动脉斑块分析及颅脑灌注在脑梗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探讨能谱CT评估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期脑梗死的相关性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11例临床具有脑缺血的资料,分为脑梗死组50例(颈内动脉供血区、单侧ACI)和对照组61例(无ACI,包括正常或陈旧性脑梗死灶),分析两组颈部血管的能谱CT资料,分别统计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检出例数,并观察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和通过斑块的能谱成分分析,评估两组斑块的稳定性。结果脑梗死组同侧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检出率为98.00%(49/50),对照组斑块检出率50.82%(31/61),(P<0.05);49例脑梗死组合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31例对照组颈动脉斑块进行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特征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的稳定性特征低于对照组,其中,脑梗死组斑块内膜溃疡、内膜钙化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含纤维成分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脂质成分、出血成分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CI与同侧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及其斑块的稳定性具有相关性;能谱CT能够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第二部分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在预测脑梗死预后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在预测脑梗死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6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脑血管CTA成像检测结果分为血管狭窄组(n=80)和血管闭塞组(n=80),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无脑血管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80)。所有患者进行一站式全脑CTA-CTP成像检查。收集的全脑CTP图像将由两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双盲评估。NIHSS将用于评估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BI评分用于评估日常生活能力。MRS用于评估预后功能残疾水平。该研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根据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以及良好临床实践的规范进行。将使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并对每组数据执行正态检验和方差均一检验。结果:本研究共涉及160例脑梗死患者,男性患者78人(48.75%),女性患者82人(51.25%),平均年龄57.25±7.45,BMI24.85±2.42,吸烟患者46人(28.75%),饮酒患者34人(21.25%)。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脑血管未见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血管狭窄组和血管闭塞组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一般资料统计无差异(P>0.05)。血管狭窄组较正常组缺血区的CBF体积、CBV体积、TPP和MTT增加,CBF、CBV降低(P<0.05),血管闭塞组较血管狭窄组缺血区的CBF体积、CBV体积、TPP和MTT增加,CBF、CBV降低(P<0.05)。对照组0d、30d、60d和90d NIHSS评分、BI评分和MRS评分没有统计性差异(P>0.05),血管狭窄组和血管闭塞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降低,BI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5),血管狭窄组0d、30d、60d和90d 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对照组增加,BI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血管闭塞组0d、30d、60d和90d 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血管狭窄组增加,BI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通过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引起的脑梗死,其预后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在发现脑血管狭窄的同时,完成对颅脑灌注的评估,这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安盼盼[4](2020)在《慢性脑动脉闭塞供血区脑皮层灰质及深部白质的血流CT灌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慢性脑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致脑皮层灰质及深部脑白质的不同缺血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自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间,经CTA和/或MRA和/或DSA检查确诊的单侧脑动脉重度狭窄(CTA、DSA或MRA示脑动脉狭窄≥75%)或闭塞,对侧脑动脉显影正常,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显影正常,且常规CT和/或MRI检查显示脑组织无责任梗塞灶或其他颅脑疾病的患者30例,共有68条重度狭窄或闭塞脑动脉供血区脑皮层灰质和白质纳入研究。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受检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全脑,采用低剂量动态容积CT灌注扫描,所有患者均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正中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普胺,含碘300 mg/ml,德国拜耳公司),按0.6 ml/kg体重计算注射总量,后推注生理盐水40 ml,对比剂及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5.0 ml/s,注药5 s后开始扫描,采用设备自带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感兴趣区选择侧脑室顶层面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皮层灰质和深部脑白质为测量部位,患侧和健侧深部脑白质采用镜像方法对称测量CBF、CBV、MTT、TTP及TTD值,患侧和健侧脑皮层灰质采用手动画法选取基本对称的位置测量 CBF、CBV、MTT、TTP 及 TTD 值。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侧与健侧脑皮层灰质及深部脑白质之间、同侧脑皮层灰质及深部脑白质之间灌注参数值进行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侧和健侧脑皮层灰质与同侧深部脑白质灌注参数比较显示,患侧及健侧脑皮层灰质CBF、CBV平均值均大于同侧深部脑白质(P<0.01),患侧及健侧脑皮层灰质MTT、TTP、TTD平均值均小于同侧深部脑白质(P<0.01)。患侧脑皮层灰质及深部脑白质与健侧镜像区灌注参数比较显示,患侧脑皮层灰质CBF平均值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深部脑白质CBF平均值较健侧减小(P<0.01);患侧脑皮层灰质CBV平均值较健侧增大(P<0.01),深部脑白质CBV平均值较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脑皮层灰质及深部脑白质MTT、TTP、TTD平均值均较健侧相应区域延长(P<0.01)。结论1.脑皮层灰质血流灌注高于同一供血区脑白质;2.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脑动脉供血区脑皮层灰质与深部脑白质灌注改变程度不完全一致,脑皮层灰质灌注减低程度略轻于深部脑白质。CTP能够对慢性脑缺血程度量化评价,为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定量诊断依据。
刘影[5](2020)在《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及溶栓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脑血管发生意外概率也越来越高,急性脑梗死以其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已经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及健康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在临床上,一些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选择性的静脉溶栓治疗已经对脑梗死患者取得了显着的疗效。急性脑梗死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窗,即在发病4.5小时以内,大部分的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的早晚决定了预后的关键。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早期诊断方式是非常关键的,根据个体化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目的运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通过分析溶栓治疗前后缺血半暗带区的参数改变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1日期间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发病的4.5小时以内完成头颅CT平扫、CT血管造影及CT脑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检查,均由256排螺旋CT进行扫描,CT平扫排除脑出血,CTA证实为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所有的患者都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CTP检查筛选出存在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患者36例,通过CT血管造影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将存在IP的患者分为良好侧支循环组与不良侧支循环组,其中良好侧支循环组20例,不良侧支循环组16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肥胖、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等危险因素有无显着差异;分析侧支循环对静脉溶栓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性;于静脉溶栓第7d用同样的机器及扫描条件进行CTP检查,记录缺血区脑组织溶栓治疗后各个参数值,分析及探讨侧支循环开放状况对溶栓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性。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后7d、14d NIHSS评分、溶栓后90d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在常规平扫CT中,只有21例的发病症状和体征与平扫的异常区相符合,阳性率是42.0%,有42例患者的CTP数据显示异常,阳性率是84.0%,所有CTP参数为异常的患者都与第1次常规CT或复查证实而得到的新发梗死的病灶区域相对应,并且和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相符。CTA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都是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对侧大脑中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根据CTA-MIP图像分成良好循环组及不良侧支循环组。两组分别在年龄、血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h lipoprotein,LDL)和高血压、吸烟等因素之间无明显的差异(均P>0.05);而良好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后的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均高于不良侧支循环组(均P<0.05),不良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后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值明显的延长(均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CBV和CBF都升高,良好组CBV、CBF值更高一些,MTT、TTP的值明显降低,良好侧支循环组更接近对侧健康组的数值。对入院时、溶栓治疗7d、14d的NIHSS评分及出院90d的MRS评分进行比较,良好组较不良组明显更低(均P<0.05)。结论(1)CTA和CTP能够早期诊断ACI,后处理图像及各个参数能够发现IP,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依据。(2)CTA联合CTP能够有效的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侧支循环以及溶栓治疗的效果。
范丽[6](2020)在《一站式多模态CT在单侧MCA狭窄AIS的价值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一站式多模态CT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诊断价值,并寻找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脑CT灌注成像(CTPI)灌注参数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经临床诊断的158例AIS患者,行一站式多模态CT检查,包括头颅CT平扫、头颈部CTA及头部CTPI。CT数据以DICOM格式贮存,在GEADW4.7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与后处理。CT平扫排除颅内出血及占位性病变,观察早期脑梗死征象。头颈部CTA原始图像利用减影技术获得血管重建图像,通过MPR、VR、MIP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并测量血管狭窄程度,MCA狭窄程度分级参照WASID标准来进行分类。头部CTPI原始图像利用灌注软件进行后处理,生成CBF、CBV、MTT、TTP、PS等5个灌注参数的伪彩图,分别测量并记录患侧及镜像侧脑组织的灌注参数值。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内灌注参数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灌注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方差齐使用LSD法,方差不齐使用Games-Howell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血管狭窄程度与灌注分期之间的差异用Fisher精确检验。MCA狭窄程度与灌注分期、灌注参数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158例患者中,13例于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包括:岛带征2例,豆状核模糊征1例,脑回肿胀和脑沟变窄7例,大脑中动脉致密动脉征3例。2.158例患者中,CTA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152例(96.20%),单侧颈动脉(包括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32例(21.05%),单侧MCA狭窄58例(38.16%),多段、多处血管狭窄患者62例(40.79%)。单侧MCA狭窄58例中,左侧32例,右侧26例,累及M1段狭窄42例,M2段狭窄16例;按单侧MCA的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19例,中度狭窄组16例,重度狭窄/闭塞组23例。3.158例患者中,CTPI发现灌注异常115例。58例单侧MCA狭窄患者中,39例出现CTPI异常,其中轻度狭窄组6例(31.58%),中度狭窄组12例(75.00%),重度狭窄/闭塞组21例(91.30%)。39例患者CTPI灌注分期如下:I1期4例,Ⅰ 2期10例,Ⅱ1期12例,Ⅱ2期13例;其中轻度狭窄组Ⅰ1期3例,Ⅰ2期2例,Ⅱ1例;中度狭窄组Ⅰ1期1例,Ⅰ2期4例,Ⅱ1期5例,Ⅱ2期2例;重度狭窄/闭塞组Ⅰ2期4例,Ⅱ1期6例,Ⅱ2期11例。4.单侧MCA狭窄程度与CTPI灌注分期的关系:三个狭窄组间灌注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单侧MCA狭窄程度与CTPI分期呈正相关(r=0.557,P=0.000),即MCA狭窄程度越重,灌注损伤程度越重。5.三个狭窄组灌注参数比较:与镜像侧脑组织比较,轻度狭窄组,TTP延长(P<0.05);中度狭窄组,CBF降低、TTP及MTT延长(P<0.05);重度狭窄/闭塞组,CBF及CBV均降低、TTP及MTT均延长(P<0.05);三个狭窄组组间rCBF值、rM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V值、r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单侧MCA狭窄程度与CTPI灌注参数的关系:单侧MCA狭窄程度与rTTP、rMTT 呈正相关(分别为 r=0.458,P=0.003;r=0.765,P=0.000),与 rCBF 呈负相关相关(r=-0.600,P=0.000),狭窄程度与rCBV无明显相关性。7.脑梗死前期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变化:Ⅰ期患者组内PS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患者组内PS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期和Ⅱ期患者组间PS相对值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Ⅰ 1及Ⅰ 2亚期、Ⅱ1及Ⅱ2亚期组间PS相对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一站式多模态CT能同时显示颅脑结构、责任血管及狭窄程度,以及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灌注参数的变化,为AIS早期诊断提供多维度的信息。2.单侧MCA中度、重度狭窄/闭塞组CTPI的阳性率高于轻度狭窄组CTPI的阳性率;单侧MCA狭窄程度与CTPI分期呈中等正相关,说明MCA狭窄程度越重,灌注损伤程度越重。3.单侧MCA狭窄程度越严重,TTP、MTT值越大,CBF越小;狭窄程度与CBV相关性不明显。4.脑梗死前期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变化:在脑梗死前期,特别是Ⅱ期,已经有血管表面通透性升高的改变,提示血脑屏障出现轻微受损。
江岷芮[7](2019)在《CT定量灌注成像在评估AIS自发出血性转化与脑功能损害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探讨CT定量灌注成像(quantitative CT perfusion imaging,qCTPI)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自发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应用价值,明确预测AIS发生出血性转化的CT灌注参数阈值,为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2.探讨CT定量灌注参数与临床NIHSS评分的相关性,阐明CT定量参数与AIS患者脑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影像学量化指标。材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43例AIS患者的qCTP检查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在2014年颁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首次进行颅脑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3)没有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者血管介入治疗;4)脑卒中发病时间2周内,经CT或MR检查明确是否发生HT。排除标准:1)接受血管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2)有动脉畸形、动脉瘤等疾病;3)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或颅脑外伤病史;4)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5)影像学检查资料不齐全。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周内CT或磁共振检查显示是否发生自发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n=20)和对照组(n=23)。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HT组患侧与对侧间、HT组患侧与对照组患侧间CT灌注(CT perfusion)参数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和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的差异。然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PS值、CBV和CBF在预测自发性HT中的价值。2.上述4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同时具有入院时CTP检查资料和入院时NIHSS评分的共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34例患者中,按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HT组,n=16),未出血组(对照组,n=18)。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PS值和NIHSS评分之间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组数据NIHSS评分之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统计结果显示,HT组同组数据中,患侧PS值(Z=-5.410,P<0.001)与对侧相比明显升高,PS异常区域CBV值(Z=-3.517,P<0.001)也明显增高,CBF值明显降低(Z=-2.245,P=0.024)。两组数据比较,HT组患侧的PS值(Z=-5.065,P<0.001)和CBV值(Z=-3.458,P=0.001)与对照组患侧比较均表现为明显升高,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9,P=0.084)。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显示,在PS值等于0.0324 ml/(100ml·min)作为临界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HT的曲线下面积为0.952,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2.60%、90.00%、86.05%。2.同时具有入院时CTP检查资料和入院时NIHSS评分的34例患者中,出血组16例中,NIHSS评分1级的有2例,占比12.5%,2级的有2例,占比12.5%,3级的有4例,占比25%,4级的有3例,占比18.8%,5级的有5例,占比31.3%。对照组18例中,NIHSS评分1级的有1例,占比5.6%,2级的有2例,占比11.1%,3级的有7例,占比38.9%,4级的有6例,占比33.3%,5级的有2例,占比11.1%。出血组PS值与NHISS评分之间没有相关性,对照组PS值与NIHSS评分之间也没有相关性,出血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之间的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梗死灌注异常区域的CTP灌注参数改变与对侧存在显着性差异,动态灌注参数能够准确反映局部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2.PS值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当PS值大于0.0324 ml/(100ml·min)时,易发生自发出血性转化,对临床采用合理治疗方案可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3.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与NIHSS评分之间没有相关性,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尚不能作为一个评估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脑损害程度评分的量化指标。
黄格朗[8](2019)在《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卒中过程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中药对患者康复功能、预后的影响;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 α)、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Ang-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的调节作用,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机制及对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询文献,总结近年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并研究了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次,用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则用同规格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及第30天,分别行CTP检测评估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灌注情况;分别于入院后1天、14天、30天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VEGF、HIF-1 α、Ang-1、Ang-2、IL-6、Hey 蛋白浓度;分别第 1 天、14 天、30 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 index(BI)、简易 Fugl-Meyer 评定(FMA)、通用 ICF 组合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综合能力等康复指标。结果:1.血液检验指标结果:治疗第14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高,HIF-1 α、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HIF-1 α、IL-6、Ang-1、Hey表达降低,其中Ang-2、HIF-1、IL-6、Ang-1、Hey表达的改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VEGF表达与治疗前增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表达的仍能维持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Ang-1、Hey炎症反应因子表达则进一步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Ang-2、IL-6、Ang-1、Hey等因子表达较前均逐步下降。组间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血清VEGF、Ang-2表达增高、Ang-1表达下降在治疗第14天、30天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Hey表达下降,其中HIF-1 α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慢,IL-6、Hey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快,在治疗第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指标结果:治疗前CTP检测提示患侧病灶感兴趣区域(RO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较健侧轻度降低,但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明显延长,治疗30天患者该区域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康复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30天康复评定进行组内比较,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比较,在治疗第14天、30天,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过增加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及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的表达降低来实现,其中HIF-1 α在发病早期含量明显增高并到达高峰,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经灯盏细辛药物干预后,试验组HIF-1 α下降幅度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慢,提示侧支循环的形成与HIF-1 α/VEGF信号通路关系密切。2.经CTP检测,根据CBF、CBV与TTP、MTT时间的变化,治疗30天患者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提示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较前丰富,考虑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局部血供,与CTA可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对比,结果显示CTP在侧支循环的判断上有着较强的敏感性。3.NIHSS、BI、FMA、ICF康复量表评分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试验组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ICF评分,减轻神经功能残损,增加患者身体的参与能力,提高BI、FMA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与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脑部血流的恢复有一定相关性,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恢复越好。
杨瑞静[9](2019)在《能谱CT全脑灌注联合头颈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能谱CT全脑CTP及头颈CTA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脑侧支血流循环状态及责任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并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方法前瞻性收集分析2018年6月-2019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接收的临床怀疑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9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其年龄范围在28-87岁,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意识等不清、一侧肢体麻木、发作性眩晕、一侧鼻唇沟变浅等症状的患者;(2)年龄大于18岁;排除标准:(1)头颅外伤、颅内出血;(2)中毒性疾病、癫痫发作后状态;(3)瘤卒中;(4)脑炎和躯体相关功能严重障碍;(5)肾功能受损/已知对造影剂过敏;(6)MRI/CT禁忌症。所有的患者从发病到进行影像学相关检查都在24小时之内。所有的患者均先后进行CT平扫、全脑CTP-头颈CTA,并于CT成像检查后的24小时内行MRI成像检查(患者CT多模态成像后未立即行MRI检查,因本研究重点探讨CTP-头颈CTA的诊断价值,MRI-DWI仅用作参照对比筛选病人)。39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在距最初检查13-34天左右进行了CT平扫复诊检查。对所有的患者3个月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其临床预后结果。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史,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史(包括吸烟时间长短、每日几支等)。对所有患者缺血半暗带区、梗死区及镜面对应健侧区相关灌注参数进行测量,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对所测缺血半暗带区、梗死区及镜面对应健侧区各参数值两两分组对比分析;对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两组间的梗死区、半暗带区各参数值对比分析;评价脑灌注状态及脑组织活力情况,并结合临床分析预后;通过结合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责任血管狭窄状态及部位,以此评估侧支循环的血流状态及特点;并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情况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结果1.本研究应用全脑CTP联合头颈CTA诊断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4%、100%。2.梗死区与镜面对应健侧区各参数值(CBF、CBV、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暗带区与镜面对应健侧区CBF、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核心区与半暗带区各参数值(CBF、CBV、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之间进行比较,CB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V、MTT、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灶的最终容积比较,侧支循环良好者小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01),且预后比较好。4.28例行影像学复查的患者,最终梗死灶的大小与CBV、CBF灌注图异常灌注区体积有相关性(r=0.457,r=0.488),与MTT、TTP异常灌注区体积相关性差。结论全脑CTP能够直观且准确的区分梗死区及半暗带区,并能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最终梗死灶的大小;联合头颈CTA可清楚地显示相应动脉血管的狭窄及闭塞情况,并能对脑组织侧支循环状态做出准确评价,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并且能很好地提示临床预后结果。
黄天安[10](2019)在《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在评估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兔下肢骨骼肌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的可行性研究目的:评价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定量评估兔下肢骨骼肌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方法:8只新西兰大白兔经速眠新、戊巴必妥钠麻醉后固定,采用GE revolution CT,选定双下肢最大范围层面作为灌注扫描层面,覆盖范围16cm,行灌注联合能谱扫描。后处理及测量由两位医师独立完成,获得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及能谱参数碘值(Energy spectrum iodine value,EI)。比较大腿和小腿各感兴趣各测量参数差异。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评估两位医师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兔下肢动脉解剖走形与人类相当,各灌注伪彩图示下肢骨骼肌血流灌注丰富。大腿和小腿肌肉群各参数值如下:BF为(5.56 ± 0.06)ml/100g/min和(5.49 ± 0.13)ml/100g/min,BV 为(1.76+0.05)ml/100g 和(1.73 ± 0.1)ml/100g,MTT 为(19.33+0.86)S 和(19.00 ± 1.12)S,TTP 为(87.0 ± 4.67)S 和(87.6 ± 6.4)S,EI 为(6.44 ± 0.34)gg/mL和(6.46 ± 0.33)μg/mL。大腿的BF、BV、MTT值较小腿稍高,TTP稍小于小腿,碘值与小腿相当,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位医师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差值均数分别为0.04、0.03、-1.0、1.0、-0.07)。结论:运用CT灌注联合能谱扫描功能成像技术评估兔下肢骨骼肌血流动力学是可行的。第二部分 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在评估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应用目的:探讨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在评估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价值。方法:35只新西兰实验白兔随机分为7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缺血4h再灌注即刻组;C组为缺血4h再灌注6h组;D组为缺血4h再灌注12h组;E组为缺血4h再灌注18h组;F组为缺血4h再灌注24h组;G组为缺血4h再灌注30h组。实验组行右侧腹股沟区切开,分离股总动脉后以微血管夹夹闭。缝合局部切口于缺血4h开放闭塞段血管夹。按照实验设计于不同再灌注时点行下肢功能CT检查。得到CT灌注参数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能谱参数碘值(Energy spectrum iodine value,EI),计算右下肢与左下肢各参数比值,即rBF、rBV、rMTT、rTTP、rEI。假手术组仅暴露右侧股总动脉,未行夹闭,于相应时间点行CT检查。扫描结束时,处死动物并采集股四头肌新鲜组织标本,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了解组织损伤程度。比较实验各组CT功能参数比值变化差异,评估相关参数比值与MDA、SOD的相关性。结果: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患健侧血流量比值(rBF)、血容量比值(rBV)、碘值比值(rEI)呈下降趋势,平均通过时间比值(rMTT)呈上升趋势。再灌注12h、18h、24h、30h 组血流量比值 rBF 值低于假手术组[(0.78±0.07)vs(1.01±0.08),P=0.002;(0.70±0.08)vs(0.99±0.10),P=0.001;(0.64±0.07)vs(1.01±0.13),P=0.001;(0.65±0.09)vs(1.01±0.09),P=0.001]。再灌注 12h、18h、24h、30h 组血容量比值 rBV 值低于假手术组[(0.85±0.08)vs(1.04±0.13),P=0.029;(0.75±0.09)vs(0.99±0.14),P=0.015;(0.67±0.09)vs(1.01±0.17),P=0.005;(0.68±0.09)vs(1.03±0.14),P=0.002]。再灌注 18h、24h、30h 组碘含量比值 rEI 值低于假手术组[(0.72±0.07)vs(1.00±0.22),P=0.045;(0.70±0.08)vs(1.04±0.14),P=0.002;(0.71±0.09)vs(1.02士0.15),P=0.005]。再灌注即刻、6h、12h、18h、24h、30h的rMTT、rTTP值与假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六组再灌注间rBF、rBV、rMTT、rEI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81、9.167、24.994 和 10.777,P=0.000、0.000、0.000 和 0.000),rTTP 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F=0.391,P=0.850)。rBF、rBV 和 rEI 与 SOD 值呈强正相关(r=0.638,P=0.000;r=0.592,P=0.001;r=0.575,P=0.001),与 MDA 值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401,P=0.028;r=-0.394,P=0.031;r=-0.410,P=0.024)。HE染色可见:假手术A组前后无明显差异,无炎症反应、肌纤维变性及组织肿胀。再灌注各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肌纤维变性以及组织肿胀。六组间病理评分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F=14.273 P=0.000),其中相邻时间点以再灌注12h和18h病理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40),余相邻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技术可较精确地评估兔下肢骨骼肌再灌注的微循环变化。2)CT功能成像参数比值rBF、rBV、rEI与生化标记物MDA、SOD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二部分:低剂量CT灌注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估价值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英汉对照 |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情况 |
| 附录C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CT灌注成像定量评估烟雾病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疗效的初步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 探讨CTP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评价烟雾病手术治疗疗效的影像学方法概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背景 |
| 第一部分 探讨能谱CT评估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期脑梗死的相关性 |
| 1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斑块稳定性判断依据 |
| 2.3 检查方法 |
| 2.4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不同组别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情况 |
| 3.2 不同组别的颈动脉斑块在形态上的比较 |
| 3.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正常的,进行能谱CT成分分析的比较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 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成像“一站式”检查在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
| 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 |
| 3.1 AMI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不同组别脑血管灌注成像参数(CBF体积、CBV体积、TTP和MTT)比较 |
| 3.3 不同组别脑血管灌注成像参数(CBF、CBV)的比较 |
| 3.4 不同组别NIHSS评分比较 |
| 3.5 不同组别BI评分比较 |
| 3.6 不同组别MRS评分比较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不同影像检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慢性脑缺血的影像研究进展 |
| 一、SPECT、PET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
| 二、CT灌注成像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
| 三、磁共振灌注成像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改进计划 |
| 小结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一站式多模态CT在单侧MCA狭窄AIS的价值探讨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5 本研究的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综述 多模态CT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与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词表 |
| 英文摘要 |
| 中文摘要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CT定量灌注成像预测AIS自发出血性转化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第三章 CT定量灌注参数与AIS脑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CT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认识 |
| 1.1.1 缺血性卒中治疗现状 |
| 1.1.2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 |
| 1.1.3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 |
| 1.1.4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意义 |
| 1.1.5 小结 |
| 1.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
| 1.2.1 病因病机 |
| 1.2.2 中风证型分类 |
| 1.2.3 中医药治疗 |
| 1.2.4 小结 |
| 1.3 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 |
| 1.3.1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与改善 |
| 1.3.2 康复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
| 1.3.3 缺血性卒中预后 |
| 1.3.4 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 2.1.5 病例脱落标准 |
| 2.1.6 治疗师入选标准 |
| 2.1.7 试验中止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研究设计 |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 2.2.3 随机的隐藏 |
| 2.2.4 盲法的控制 |
| 2.2.5 研究方案 |
| 2.2.6 指标检测方法 |
| 2.3 统计学分析 |
| 2.4 研究结果 |
| 2.4.1 患者一般资料 |
| 2.4.2 血液检验结果指标 |
| 2.4.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
| 2.4.4 两组患者康复评定结果比较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缺血性卒中与细胞因子 |
| 3.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
| 3.1.2 血管生成素和白介素-6 |
| 3.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
| 3.2.1 病因病机 |
| 3.2.2 中医药治疗 |
| 3.3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 3.3.1 灯盏细辛的化学结构 |
| 3.3.2 灯盏细辛的药理作用及多学科应用 |
| 3.3.3 野黄芩苷及其药理作用 |
| 3.3.4 总咖啡酸酯及其药理作用 |
| 3.4 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治疗作用 |
| 3.5 灯盏细辛与缺血性卒中的辨证分型 |
| 3.6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分析 |
| 3.7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康复预后的影响 |
| 3.8 灯盏细辛注射液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评价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脑卒中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灯盏细辛主要有效成分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宝石能谱CT全脑灌注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优势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二部分 联合头颈部CTA和全脑CTP评估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价值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多模态CT成像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ENGLISH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下肢骨骼肌CT能谱联合灌注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件 |
| 第二部分 CT能谱联合灌注成像在评估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应用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CT功能成像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评估方面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