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中的应用实验总结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水稻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试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谢方[1](2021)在《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A-6、复硝酚钠是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对多种农作物具有显着的增产、抗逆、抗病、改善品质、提早成熟等功效。现有研究中关于DA-6和复硝酚钠应用主要是通过叶面喷施,直接应用于种子的研究较少,而且在种子处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苗期,对全生育期田间效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的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种子拌种处理,研究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种子活力、田间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DA-6和复硝酚钠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的DA-6拌种处理可有效提高玉米种子活力,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对郑单958、先玉335、邦玉339使用150 mg/L的DA-6拌种处理后,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分别显着提高13.9%、13.7%、8.2%,并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幼苗根长和单株干重较其它各处理和对照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经150mg/L浓度的DA-6拌种处理后,田间的出苗率和苗重较对照和其它各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各处理浓度对灌浆初期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影响不显着。DA-6拌种处理可明显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显着提高叶色值,增强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能力,有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的提高,浓度为150 mg/L时效果最好。DA-6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籽粒的千粒重,提高了玉米产量,150 mg/L DA-6拌种处理下郑单958、先玉335较对照分别增产2.3%、2.49%。2、适宜浓度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效果和DA-6拌种处理效果相似,复硝酚钠在拌种浓度为200 mg/L时处理效果最佳。200 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后,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分别显着提高15.9%、12.4%、6.7%,并显着高于其它处理。200 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玉米幼苗的根长和单株干重,显着提高了三个玉米品种田间出苗率和苗重,显着提高了三个玉米品种拔节期到灌浆期的叶色值,显着提高三个玉米品种各个生育时期的地上干物质量。200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下,郑单958和邦玉339的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2%和2.1%。3、DA-6、复硝酚钠两者复配拌种处理对郑单958、先玉335、邦玉339三个玉米品种在种子活力、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和增产也均有影响,在100+100 mg/L时促进效果最好。但是在本试验条件下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不如单独施用的效果好,对于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吕朝耕[2](2021)在《“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生态种植等优质中药材生产概念的推广应用,已有种植者开始有意识地采取避免使用高毒农药、使用有机肥部分取代化肥等措施。而与农药、化肥问题趋好相对应的,是具“膨大剂”样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当使用问题逐渐凸显。由于中药材有区别于一般农产品的独特质量要求,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对药材质量的潜在影响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业界广泛讨论。基于上述基本情况,本文围绕栽培过程中“膨大剂”施用对占药材多数的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相关问题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文献与实地调研对中药材“膨大剂”相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进一步基于田间试验开展了多效唑-麦冬、矮壮素-丹参和氯化胆碱-山药3组代表性样本的相关研究;在氯化胆碱单因素考察研究外,以山药为例开展了基于整体栽培技术层面的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研究,并对生态/有机栽培中药材溯源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文献结合实地调研阐明中药材用“膨大剂”相关概念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及实地调研,明确了中药材用“膨大剂”具体化学成分为以植物生长延缓剂为代表的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基于农药登记数据库,从现有产品注册登记的5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筛选到以矮壮素、氯化胆碱、多效唑、烯效唑、甲哌鎓、胺鲜酯等为代表的12种具“膨大剂”作用的成分。进一步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整理分析,指出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产量、质量的影响情况复杂,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药材对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同一药材对不同浓度的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甚至同一处理下药材不同部位或不同成分对处理的反应均可能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作用效果。指出当前中药材实际生产中“膨大剂”的滥用有可能对中药材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在缺乏充分研究基础的当下,应严格按照已有管理要求,禁止其随意使用。并同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在后续相关研究中应注意田间试验的规范设计,提高相关研究对中药材实际生产的指导价值。2.基于田间试验开展多组“膨大剂”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研究本部分研究基于田间试验,结合性状观测与代谢组学定性和多成分定量分析,开展了麦冬-多效唑、矮壮素-丹参和氯化胆碱-山药三组“膨大剂”对药材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性状观测结果显示不同“膨大剂”-药材组合表现有所差异,麦冬上,多效唑处理可抑制麦冬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提高单株麦冬结块根数和单个块根大小,进而提高麦冬药材产量,其中最高中浓度多效唑(3kg/亩15%可湿性粉剂)处理下两年平均增产幅度为约45%;而丹参、山药观测结果显示产量等性状指标在矮壮素、氯化胆碱分别处理下未产生显着差异。基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方面,麦冬研究中,首先基于UPLC-Q/TOFMS技术,通过检测条件优化、裂解规律总结、保留时间分析等从麦冬中鉴定了 135个甾体皂苷和47个高异黄酮类成分。进而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多效唑处理对麦冬化学成分影响,PCA与PLS-DA分析显示对照组样品与各多效唑处理组样品间存在明显差异,多效唑可造成麦冬药材中高异黄酮类成分含量升高和甾体皂苷类成分降低,且存在中、高浓度多效唑处理影响程度高于低浓度的一定范围内剂量正相关性;进一步OPLS-DA分析显示,2019年对照组与多效唑处理组样品主要差异因子中6种高异黄酮类成分中有5个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13种皂苷类成分中有12个为对照组含量高于多效唑处理组,2020年5种高异黄酮类成分均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15种甾体皂苷类成分中12种为对照组含量最高。定量分析显示,4种大类成分,总黄酮和可溶性多酚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高于对照组,游离糖和总皂苷表现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低于对照组;10种具体成分含量测定显示多效唑处理组麦冬样品中5种高异黄酮类成分和5种甾体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升高20%~180%和最高下降约40%(中浓度处理组)。丹参相关研究中,首先利用UPLC-Q/TOF MS技术从丹参中推断出47个丹参酮类成分和22个酚酸类成分。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各矮壮素处理组样品间存在分别聚类趋势,其中低、高剂量矮壮素处理组与对照组样品间差异更为明显;PLS-DA和OPLS-DA分析显示低、高剂量矮壮素处理可引起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丹参酮和丹酚酸含量总体降低,且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降低程度更为显着;其中两年共有的主要差异成分有Dihydroisotanshinone Ⅰ,Tanshinone ⅡA,Dihydrotanshinone Ⅰ,Isotanshinone Ⅰ 和 Salviolone。10 种具体成分定量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总体一致,4种丹参酮类成分表现为矮壮素处理组样品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6种酚酸类成分则多未见显着差异;具体而言Tanshinone ⅡA含量两年样品平均降低幅度在20%左右,Dihydrotanshinone Ⅰ和Cryptotanshinone 含量下降约 20%~70%,Tanshinone Ⅰ 下降近 10%。此外,基于总蛋白、游离糖、淀粉等多种初生代谢物和总黄酮、总皂苷等次生代谢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氯化胆碱对山药质量未产生显着影响。3.以山药为例开展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药材质量影响及有机山药溯源研究基于田间试验可靠样本,开展有机栽培山药与常规栽培山药质量差异分析,多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常规山药样品相比有机样品总蛋白、游离氨基酸等含氮初生代谢物平均含量高出30%以上,这可能与常规栽培模式中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有关;有机山药样品的总黄酮、总皂苷、总可溶性多酚等次生代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常规山药70%以上,此结果可能与有机体系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禁用有关。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一般被认为是各种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因此有机栽培山药可能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进一步探索了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机栽培山药溯源的可能性。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模式山药样品在多个指标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常规栽培样品中δD、δ18O和多种元素含量显着高于有机样品,其原因可能与常规栽培模式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相关;而有机样品具有更高的δ15N和Zn含量,可能归因于有机栽培模式中有机肥的使用。基于多种算法的溯源结果显示SVM、Lasso、随机森林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相比常规OPLS-DA具有更好的判别能力,其中随机森林模型以AUC值0.972和预测准确率97.3%表现最佳,后续分析显示Mn、Cr、Se、Na、δD、As、δ15N等为模型的主要贡献因子。综上,本研究结果提示“膨大剂”具有改变药材质量的可能性,应谨慎对待中药材生产中“膨大剂”的使用,加强其使用管理。

安之冬[3](2021)在《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机插秧苗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营养土及有机物料复混的育秧基质尚存在人工成本高、肥效差别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选用粮食产区易得的秸秆、稻壳等农业废弃物复混制得育秧基质,对育秧基质进行有机无机肥的合理配施,能够有效改善这些缺点,保障基质中有效养分的持续稳定供给。本研究水稻育秧基质以腐熟秸秆、腐熟稻壳、蛭石和干细土按体积3:2:2:3配成。通过田间秧盘育秧试验,以徽两优882为供试材料,研究育秧基质配施化肥和生长调节剂对机插秧苗素质、养分吸收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育秧基质配施不同量的氮肥(纯N 0 g/盘、0.5 g/盘、1.0 g/盘、2.0 g/盘、3.0 g/盘)对水稻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影响,结果显示:秧苗地上部植株及根系各参数指标在0~2.0 g/盘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不断增加,在2.0 g/盘达到最大值。育秧基质配施2 g/盘氮肥时,所育秧苗株高、茎粗和生物量等均显着高于不施肥对照,总根长和根系活力也表现出显着优势,壮苗指数达到12.94。配施3.0 g/盘时秧苗根系干物质量低、根系活力差,根冠比显着降低,壮苗指数显着低于其他施肥处理,育秧成苗数低(P<0.05)。从养分吸收角度看,百株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随着基质氮肥配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2.0 g/盘处理达到最高值。高氮(3.0 g/盘)配施水平下,抑制了秧苗根系生长及其对氮磷钾素的吸收累积。2.基质复混0.05~0.1 mg/L浓度萘乙酸,所育秧苗株高、茎基宽及干物质量等地上部植株生长显着高于不施调节剂对照(P<0.05),特别是根系形态表现出良好长势。但施用萘乙酸达到1 mg/L时,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壮苗指数显着低于对照,这表明高浓度萘乙酸处理对水稻秧苗产生了毒害作用。基质配施100 mg/L~300 mg/L浓度的腐植酸,秧苗各指标随腐植酸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在300 mg/L时达到最大值,秧苗素质显着提高,但与200 mg/L浓度所育秧苗差异不显着。腐植酸添加浓度超过300 mg/L时,秧苗素质呈下降趋势,但植株生长正常。这说明,腐植酸添加浓度在200~300 mg/L范围较为适宜。3.以试验所制基质配方育秧并进行田间移栽试验,施肥基质(SF)和腐植酸优化配方基质(HSF)所育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根系形态指标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在育秧10 d后显着优于无施肥(F)处理(P<0.05)。相同施肥量下,HSF所育水稻秧苗在秧龄20 d时秧苗壮苗指数相比SF提高8.54%;氮磷钾养分净吸收量在各采样点增幅分别为氮素3.65%~8.09%、磷素5.35%~9.75%、钾素6.32%~9.55%,在秧龄15 d达到5%的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HSF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分别比SF高2.63%和1.19%,水稻产量增加4.30%,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与商品基质(M)相比,HSF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分别高1.65%和0.62%,水稻产量增加2.17%,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腐熟秸秆、腐熟稻壳、蛭石和干细土比例为3:2:2:3复混育秧基质,基质培肥量为每盘2 g N、1 g P2O5、1 g K2O,同时添加200 mg/L~300 mg/L的腐植酸,此基质配方能为秧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累积量,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

周芮[4](2021)在《五谷丰素浸种对直播水稻“广粮香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稻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产量占比超过60%的主要农作物,其产量及品质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因此探寻水稻优良种植方式、提高水稻单产、改善水稻品质成为目前水稻生产的重要任务。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生产应用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水稻的生长发育,有效地解决了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本试验选用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WGF),以“广粮香2号”为供试品种,采用浸种的方式并设置6种不同处理组对水稻进行处理,无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K-1),清水对照组(CK-2),WGF以及WGF复配处理组,芸苔素以及芸苔素复配处理组为阳性对照组,系统地研究了WGF在直播水稻浸种中的作用,探究使用WGF对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影响,分析直播水稻植株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生理代谢、倒伏性、产量品质等方面的调控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在平皿催芽试验中,加入WGF的各处理组均有显着提高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效果,即浸种后的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芽长较对照组相比均达显着水平,且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芽长较清水对照组CK-2分别显着提高了2.05%、2.01%、22.47%、29.44%。(2)在托盘试验中,不同调节剂处理后的水稻种子分别在10%、20%和30%的土壤水分含量下均能提高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WGF处理组下的苗高、苗基宽和叶龄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均达最大值,其次为WGF复配处理组;且幼苗根长和根条数较对照组CK-1和CK-2均有显着增加的效果。得出经WGF以及WGF复配处理后的水稻幼苗受土壤不同水分含量的影响最小,且均能显着提高水稻各项生长指标。(3)在田间栽培试验中,WGF处理组能显着增加直播水稻各个生长时期的株高、茎基宽、分蘖数于分蘖期时水稻株高和茎基宽增幅最大,相比清水对照组CK-2分别显着增加了27.70%、14.81%;WGF处理组促进了直播水稻分蘖期植株鲜重及干物质的量积累,进而提高了分蘖期植株根冠比,其中WGF处理下的根冠比达各处理组间最大值为15.68%;在齐穗期时WGF处理后对分蘖数调控作用最显着,较清水对照组CK-2显着提高13.56%;WGF处理下的水稻植株于齐穗期时对剑叶长的调控效果最佳,齐穗期后的增长程度逐渐减少,WGF处理组下的剑叶面积在各生育时期中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有效调控植株各农艺现状,促进水稻生长发育。(4)不同调节剂处理后均促进了直播水稻植株生理代谢水平,提高剑叶SPAD值和氮平衡指数,其中经WGF处理后的水稻植株剑叶SPAD值显着高于对照组,WGF处理组下的剑叶氮平衡指数达各处理间最大值为19.36。(5)不同调节剂处理后均能影响直播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改善了齐穗期后的茎秆形态学特征,同时也提高了植株茎秆弯曲力矩和抗折力等茎秆力学特征,其中WGF处理组下的基部第2节间至穗顶长度和鲜重的增加效果最明显。WGF处理组下的茎秆抗折力处于各处理间最大值,茎秆弯曲力矩也显着提高且与其余各组均达显着水平。(6)WGF浸种处理后,直播水稻的穗长、有效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能够显着增加,通过提高水稻籽粒结实率增加水稻产量,其中WGF处理组下各产量构成要素指标均处于各处理组中最大值,但与WGF复配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WGF处理组对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增加效果最明显,较清水对照组CK-2理论产量增加了41.62%,实际产量增加了18.46%。(7)WGF浸种处理较对照组相比提高了水稻籽粒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达各处理间最大值,较清水对照组CK-2分别增加了0.70%、2.15%、4.24%。WGF复配处理组下的水稻籽粒长宽比较清水对照组CK-2增加了1.22%,达各处理组间最大值,且与WGF处理组的影响效果基本相同。

王丹丹[5](2021)在《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倒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之一。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强茎秆强度,有效的解决倒伏问题,进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在水稻拔节期对不同水稻品种喷施壮秆剂,并将施药后15、30、45 d作为试验分组,同时设定未施药对照组。在不同时期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生理指标、形态指标的测定,从而评判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的影响。选取了四个抗倒伏相关基因OsEXTL、OsPEX1、OsSUS3、OsCESA9,通过qRT-PCR对这四种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测定,探索了壮秆剂会对基因的表达量产生哪些影响,为日后在分子水平研究水稻抗倒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壮秆剂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如下,施药后垦稻22在30、45 d的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提高了19.67%、51.48%;施药后龙粳31在15 d,垦稻22在15、30 d的POD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28.07%、20.59%、45.97%;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绥粳18在15 d,龙粳31在30 d的CAT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70.98%、37.30%、45.29%、112.86%;施药后绥粳18在30、45 d的多糖百分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高了0.85%、2.89%。2.壮秆剂对抗倒伏指标的影响如下,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绥粳18的株高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分别降低了11.50%、9.32%、9.30%;施药后3个品种的第2、3节节间长显着低于对照(P<0.05),分别缩短了7.48%、11.34%、3.82%、13.03%、14.14%、9.26%;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绥粳18的倒伏率分别下降了39.8%、39.8%、31.8%;施药后3个品种的2、3节抗折力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提升了40.68%、30.51%、28.21%、21.54%、37.89%、27.78%;施药后龙粳31穿刺力3节(中)、绥粳18穿刺力2节(下)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高了17.74%、16.05%;施药后3个品种的2、3节茎秆直径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提升了12.15%、13.44%、4.37%、7.94%、2.96%、13.58%。3.壮秆剂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如下,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的穗粒数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10.86%、22.81%;施药后龙粳31结实率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提升了7.76%;施药后3个品种的实收产量均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25.2%、4.1%、9.7%。4.壮秆剂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如下,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在30 d的OsEXTL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上调了5.49、24.82倍;施药后龙粳31在30 d的OsPEX1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上调了7.29倍,绥粳18在30 d的OsPEX1表达量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下调了206.58倍;施药后龙粳31在15 d、绥粳18在45 d的OsSUS3表达量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分别下调了22.19、4.63倍。垦稻22在15、45 d的OsSUS3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上调了4.54、4.42倍;施药后龙粳31在30、45 d,绥粳18在45 d的OsCESA9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上调了4.67、3.86、47.49倍。综上所述,施用壮秆剂会使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显着增加,倒伏率降低,并显着的增加了水稻的产量。

丁凯鑫[6](2021)在《DTA-6和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生长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讨初花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豆类作物生长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鹤山农业科技园进行大田试验,选用大豆品种垦丰41号、芸豆品种英国红、红小豆品种龙垦红2号作为试验材料,在初花期叶面喷施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简称DTA-6)和延缓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Uniconazole,简称S3307),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两种调节剂对三种豆类作物的形态特征、光合特性、碳氮代谢等方面的调控效应,深入揭示了这两类调节剂提高三种豆类作物产量的作用机理,为化控技术在豆类作物生产实践上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DTA-6处理增加了三种豆类作物的株高,随生育期的推进促进效果越来越显着,且DTA-6处理对大豆的株高促进效果优于芸豆和红小豆,S3307处理可抑制大豆和芸豆的株高生长,在结荚期效果显着。DTA-6和S3307处理可显着提高大豆和红小豆后期的茎粗,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DTA-6处理对芸豆中后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效果较好,S3307处理对大豆和红小豆后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作用最为显着。2.DTA-6和S3307处理显着增加了三种豆类作物R2和R6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其中,S3307处理对大豆的叶绿素含量促进效果优于芸豆和红小豆,DTA-6处理对芸豆和红小豆的叶绿素含量促进效果优于大豆。在R6期,DTA-6处理对芸豆的净光合速率促进效果更显着,S3307处理对大豆和红小豆的净光合速率促进作用更显着。3.DTA-6和S3307处理可增加三种豆类作物的蔗糖、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且DTA-6和S3307处理对大豆叶片蔗糖含量的促进效果优于芸豆和红小豆。DTA-6处理对结荚期大豆和芸豆的蔗糖、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效果最显着,而S3307处理对鼓粒期芸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红小豆的淀粉含量促进作用更显着。S3307处理对芸豆的叶片总转化酶活性的提高效果显着,而DTA-6处理的大豆和红小豆的叶片总转化酶活性在前期作用效果较好。4.DTA-6处理可显着提高生长中后期大豆和红小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大豆的NR活性,S3307处理可显着提高生长中后期芸豆和红小豆的NR活性。DTA-6和S3307处理在大多取样时期能显着提高三种豆类作物的GS、GOGAT和GDH活性,DTA-6处理对生长中期芸豆的GS活性和大豆GDH活性促进效果最显着,S3307处理对大豆的GS活性和红小豆的GDH活性促进作用最佳。三种豆类作物的硝态氮、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DTA-6处理对芸豆的全氮含量和红小豆的硝态氮、全氮含量促进作用最好,S3307处理可显着提高芸豆前期硝态氮含量。5.S3307处理显着提高了三种豆类作物的单株荚数,以及芸豆和红小豆的单株粒数,显着提高了大豆和红小豆的百粒重;DTA-6处理显着提高了芸豆和红小豆的单株粒数,以及芸豆的百粒重。从2018-2019年产量上看,DTA-6处理的大豆、芸豆和红小豆与同期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97%和11.6%、13.30%和16.46%、11.44%和12.91%。S3307处理的大豆、芸豆和红小豆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03%和24.04%、9.50%和7.62%、12.61%和9.40%。并且DTA-6处理对芸豆的增产效果较好,S3307处理对大豆和红小豆的增产效果更佳。

胡秋倩[7](2021)在《幼穗分化期高温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机理及氮素调控研究》文中认为高温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胁迫之一。水稻幼穗分化期(PI)高温导致颖花育性和结实率降低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关于PI高温对花药结构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及其与颖花育性的关系还不清楚,能否通过调控氮肥水平及氮肥施用时间缓解PI高温伤害?不同氮水平对高温下抗热性不同的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及氮、磷分配的影响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花药发育角度来探究氮供应对PI高温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调控及其机理,以期为全球变暖条件下耐高温品种的培育和优化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包括:(1)PI高温对花药结构、同化物分配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2)增施氮素穗肥和增施基蘖氮肥分别对PI高温下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3)不同氮供应对PI高温下水稻干物质积累及氮、磷分配的影响。试验材料为抗热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两优培九(LYPJ,热敏感型)和汕优63(SY63,抗热型)。在PI第2期进行温度处理:高温处理(HT,白天/夜间平均温度37/27℃)和对照处理(CK,白天/夜间平均温度30/27℃)。本研究中氮肥处理为基肥和分蘖肥氮处理(穗肥一致,不同基、蘖肥水平)以及氮素穗肥处理(基、蘖肥一致,不同氮素穗肥水平)。主要结果如下:1.与CK相比,HT导致LYPJ产量下降了84%,这主要是因为HT下LYPJ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下降了35%、69%和17%。然而,HT没有显着影响SY63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LYPJ结实率的下降主要与颖花育性的降低有关(下降了69%),而颖花育性的降低可归因于花粉不育(下降了46%)、花药开裂率降低(下降了5%)以及花粉散粉不良(下降了11%)。与CK相比,HT对SY63的花粉育性和颖花育性没有显着影响。与CK相比,HT导致LYPJ花药第10期的单个药室规则的液泡化孢子数显着降低,绒毡层细胞面积增加,乌氏体分布不均匀,花粉外膜轮廓模糊(外壁内层缺失,中柱层塌陷,外壁外层紊乱),花药第13期花粉粒表面孢粉素沉积不均匀,这些可能是高温下LYPJ花粉育性降低的主要原因。高温导致LYPJ花药表皮角质层结构变得致密,隔细胞未降解,融合药室未形成,花药壁变厚,乌氏体分布不均匀,这些可能是导致花药开裂率下降和花药散粉不良的主要结构因素。与LYPJ相比,SY63的花药壁和花粉发育受高温的影响较小。因此,紊乱的花药壁和花粉发育是导致热敏感水稻品种LYPJ颖花育性和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而稳定的花药壁和花粉发育有助于增强水稻的高温抗性。2.与CK相比,HT下LYPJ的花粉育性降低了41%,颖花育性降低了83%;HT没有显着影响SY63的花粉育性,颖花育性仅降低了8%。HT下LYPJ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降低了44%,而SY63花药的非NSC浓度没有显着变化。与CK相比,HT下LYPJ花药和叶片的13C丰度分别下降了24%和10%,枝梗、颖壳的13C丰度分别增加了26%和23%;HT下SY63的叶片、花药、枝梗和颖壳的13C丰度分别增加了89%、40%、237%和204%。HT对两个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穗颈节的维管束形态特征以及花药筛管数量和面积均没有显着影响。HT导致LYPJ花药韧皮部薄壁细胞与薄壁细胞之间、伴胞与薄壁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密度显着降低;导致LYPJ花药Os CIN1、Os CIN2、Os SUT1、Os SUT5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造成LYPJ花药蔗糖韧皮部卸载下降;而高温对SY63的花药韧皮部卸载没有显着影响。与LYPJ相比,HT下SY63的花药维管束面积大,薄壁细胞与薄壁细胞之间、伴胞与薄壁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密度高。因此,PI高温下LYPJ花药中低蔗糖浓度主要与其韧皮部蔗糖共质体和质外体卸载障碍有关,而SY63花药稳定的同化物卸载可能是其保持高花粉育性和颖花育性的重要原因。3.低氮素穗肥(LPN)和高氮素穗肥(HPN)下,HT导致LYPJ产量分别降低了84%和48%;导致SY63产量分别降低了31%和36%,这些结果表明PI增施氮肥可提高热敏感水稻品种LYPJ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增施氮素穗肥后(1)提高了腾发量,降低了穗温;(2)减少了HT下LYPJ花药CC-PC间的胞间连丝密度的降幅,缓解了HT对液泡转化酶相关基因Os INV2和Os INV3表达的抑制,减少HT对同化物向花药运输的抑制,从而提高花药蔗糖浓度;(3)提高了HT下花药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花药的膜脂过氧化水平,从而提高了单个药室规则球形液泡化孢子数,降低单个绒毡层细胞面积,进而提高HT下LYPJ的花粉育性和颖花育性。4.低基蘖氮肥(LEN)和高基蘖氮肥(HEN)下,PI高温分别导致LYPJ产量降低了82%和39%,导致SY63产量降低了40%和60%,表明增施基蘖氮肥提高了热敏感品种LYPJ的产量,但加大了耐热品种SY63的产量降幅。HT下LEN和HEN处理LYPJ的颖花育性分别为11%和62%,这表明增施基蘖氮肥提高了PI高温下LYPJ的颖花育性。进一步探究发现增施基蘖氮肥降低了水稻穗温、增加了花药NSC浓度以及延缓了穗发育,进而提高PI高温下LYPJ的颖花育性。5.PI高温导致热敏感品种LYPJ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向穗部分配减少,向茎、叶分配增加。增施基蘖氮肥和增施氮素穗肥均有利于高温下LYPJ抽穗期和成熟期穗干重的增加。PI高温导致LYPJ二次枝梗颖花分化数显着降低,退化颖花数显着增加,每穗颖花数显着降低,颖花变小。对SY63而言,HT下二次枝梗分化数和二次枝梗上的颖花数没有显着变化,但二次枝梗颖花退化数显着增加,颖花变小。增施基蘖氮肥和增施氮素穗肥均不能缓解高温对LYPJ每穗颖花数和颖花大小的不利影响。HT导致LYPJ和SY63氮、磷向籽粒分配的比例下降,向叶片和茎鞘的分配比例增加。与中氮相比,增施基蘖氮肥和增施氮素穗肥均促进了LYPJ氮、磷向籽粒的分配,但不利于SY63氮、磷向籽粒的分配。因此,这些结果表明PI高温不同氮处理下抗热性不同的品种表现出不同的氮磷吸收和分配响应特征。

李传广[8](2021)在《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现代化烤烟育苗的新要求,解决烤烟漂浮育苗过程中苗细、苗弱问题,本试验以NC102为试验材料,在营养液中设置不同浓度的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缩节胺、烯效唑、28-高芸苔素内酯),并对不同处理下烤烟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利于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最适浓度,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烤烟幼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浓度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烤烟幼苗生长方面的最适浓度有所差异,其中缩节胺在0.2mg/L时表现最佳,烯效唑在0.1mg/L时表现最佳,28-高芸苔素内酯的最适浓度为0.05mg/L。在最适浓度下,烤烟幼苗整体素质优于其他浓度处理。(2)在生长特性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条件下均能调控烤烟幼苗的株高与茎粗,有效增加烤烟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提高烤烟幼苗的壮苗指数。综合来看,以0.2mg/L的缩节胺处理效果最好,该处理下烤烟幼苗的壮苗指数与CK相比提高了74.40%,根系干鲜重的提升了47.20%、47.62%,优于最适浓度下的烯效唑与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但对株高的抑制效果略低于0.1mg/L的烯效唑处理,对于茎粗及地上部干、鲜重的提升效果略低于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3)在根系发育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条件下对于烤烟幼苗各项根系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0.1mg/L的烯效唑在促进烤烟幼苗根系伸长方面效果较好,与CK相比提高了26.93%;在提高根系表面积及体积方面,则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表现较好;0.2mg/L的缩节胺在提高根尖数目、根系平均直径以及根系活力方面效果尤为突出,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42.09%,41.21%,40.86%。(4)在光合特性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下能够有效提高烤烟幼苗叶片中的SPAD值,增加气孔导度,从而使烤烟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显着提升。在提高植物叶片气孔导度方面以0.2mg/L的缩节胺处理效果最好;在提高烤烟幼苗光合速率方面,28-高芸苔素内酯(0.05mg/L)>烯效唑(0.1mg/L)>缩节胺(0.2mg/L)。综合其他指标来看,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的整体表现最好,但过高浓度的28-高芸苔素内酯会对烤烟幼苗生长产生抑制效果。(5)在生理特性方面,本次研究发现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在适宜浓度条件下对于弱光胁迫条件下烤烟幼苗根系及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同时有效缓解了弱光胁迫下丙二醛的积累。在根系生理特性方面,0.2mg/L的缩节胺对于烤烟幼苗根系内部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提升效果最佳,比CK相比分别提高了45.91%,62.26%;0.05mg/L高芸苔素内酯对于根系过氧化物酶活性提升效果最佳,比CK提高了28.78%;在减少根系内部丙二醛含量方面以缩节胺效果最佳,比CK降低了35.93%;在提高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以0.1mg/L的烯效唑处理表现较好,与CK相比增幅达15.58%,略高于0.2mg/L的缩节胺处理。总体来看,以0.2mg/L的缩节胺在促进烤烟幼苗根系生理特性方面表现较好。在叶片生理活性方面,0.2mg/L的缩节胺处理对烤烟幼苗叶片内部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升效果最佳,比CK相比分别提高了47.96%;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对于根系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提升最大,比CK提高了55.17%、32.78%;在减少叶片内部丙二醛含量方面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效果最佳,比CK提高了44.45%;在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以0.2mg/L的缩节胺处理表现较好,与CK相比增幅达15.16%,略高于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综合来看,在促进叶部生理特性方面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表现最好,但0.4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对弱光胁迫下的烤烟幼苗的生长产生了抑制效果。

王梦尧[9](2021)在《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与稳产栽培调控途径》文中认为稻麦两熟是江苏省的主要种植制度,随着水稻轻简栽培面积的扩大以及晚熟粳稻品种的推广,水稻腾茬迟,加之小麦秋播常遇阴雨天气致小麦播期过迟,造成江苏省适播小麦播种面积大幅度缩减,晚播小麦面积平均达119.36万hm2,占我省小麦种植面积49.7%以上,播期过迟成为制约小麦单产和籽粒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在江苏矛盾尤其突出。为进一步明确小麦播种过晚(较适播期推迟30 d)对产量形成、氮素吸收与利用以及品质的影响,以中筋小麦扬麦25为材料,通过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构建不同群体,研究密度及氮肥运筹对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群体形成、光合衰老生理、氮素吸收利用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探明稻茬中筋小麦扬麦25过晚播条件下的适宜栽培措施组合,为稻茬过晚播小麦实现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稻茬过晚播小麦较适播小麦各生育时期相应推迟,播种出苗阶段延长9 d左右,全生育期缩短约20 d,≥0℃积温减少200℃,日照时数减少80 h。过晚播小麦光能利用率孕穗前低于适播小麦,孕穗后高于适播小麦,全生育期光能利用率下降了 17.8%。热量利用率拔节前低于适播小麦,拔节后高于适播小麦,全生育期热量利用率下降了7.5%。2.明确过晚播小麦8000 kg·hm-2以上高产稳产群体质量指标。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在540~590×104·hm-2、32~37粒/穗和41 g以上。群体建成特点主要表现为:分蘖期茎蘖数为最终成穗数的1.3倍左右,拔节期最高茎蘖数在1300×104·hm-2以上,为最终成穗数的2.3倍左右,茎蘖成穗率高于43%;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21000 kg·hm-2以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在7000 kg·hm-2以上,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至88%以上;孕穗期叶面积指数高于7.0,乳熟期3.6左右。3.阐明过晚播小麦与适播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与适期播种相比,过晚播小麦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较适播小麦下降,密度增加至375×104·hm-2能显着提高了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和出苗至分蘖、分蘖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期阶段氮素吸收量,花后剑叶中GS酶和GOGAT酶活性提高。与适播低密度处理相比各时期氮素吸收量虽降低,但花后氮素吸收速率与百分比显着提高,因此过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能力显着提升,氮肥表观利用率仍能保持在40%左右。4.过晚播密度为375×104·hm-2、施氮量为225 kg·hm-2、氮肥运筹为4:2:0:4的处理显着提高花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维持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延缓花后叶片衰老,花后15~28 d籽粒灌浆速率保持在1.99~2.07 mg·d-1·粒-1高水平上,提高粒重,实现稳产增产。5.提出苏中地区稻茬麦区过晚播小麦实现产量8000 kg·hm-2,品质改善的栽培调控途径。小麦扬麦25晚播30 d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组合为:12月1日播种,密度为375×104·hm-2,施氮量为225 kg·hm-2,,磷、钾肥用量为90kg·hm-2,氮肥运筹为4:2:0:4籽粒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等指标均能符合国家中筋小麦标准,且氮肥利用率达40%以上,纯收入8000元·hm-2以上。浸种、覆盖以及生育后期喷施生长调节剂等辅助措施有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分蘖发生和延缓花后叶片衰老的作用,显着促进过晚播小麦产量的增加。

魏威[10](2021)在《芸苔素内酯对苦荞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苦荞是食药同源杂粮作物,其富含的生物类黄酮等功能成分可有效预防“三高”等疾病,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生产上,苦荞与其他多数农作物差异较大,总花数多,但单株有效籽粒少,结实率低,产量低且不稳定,产量潜力有待挖掘。为此,本文通过在苦荞花期喷施四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筛选出对提高苦荞结实和增产效果最好的生长调节物质芸苔素内酯(EBR)。以此为基础,研究EBR的最适喷施浓度,进一步探究其对苦荞光合生理、籽粒灌浆、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揭示EBR调控苦荞籽粒灌浆,提高结实从而增产的生理机制,为苦荞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芸苔素内酯(EBR)、赤霉素(GA3)、比久(B9)和乙烯利(ETH)对苦荞结实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四种生长调节剂均能显着增加苦荞总花数,分别比对照增加21.80%、16.61%、8.96%和6.12%,但对其他指标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四种生长调节剂中仅GA3和EBR能显着增加苦荞结实率,分别比对照增加26.29%和28.29%,提高苦荞产量(9.84%和15.75%),且EBR处理效果更好。B9和ETH对苦荞结实构成及产量无显着影响。2.适度的EBR处理可显着提高苦荞结实率、籽粒形成率、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显着降低籽粒败育率,且高结实率材料川荞1号(CQ1)和低结实率材料西荞1号(XQ1)表现趋势相同。不同浓度处理下,苦荞结实率、籽粒形成率、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均随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比其高27.08%-31.99%、1.24%-6.60%、7.18%-39.47%、15.25%-30.28%和1.60%-10.00%,而籽粒败育率则表现相反。同一浓度下,高结实率材料川荞1号(CQ1)的结实率、籽粒形成率、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显着高于低结实率材料西荞1号(XQ1),比其高1.87%-4.91%、3.51%-4.74%、2.50%-17.40%、39.50%-51.70%、4.00%-9.20%。EBR对苦荞的株高、主茎分枝数和主茎节数无显着影响,且两个材料表现趋势相同。说明G2浓度的EBR处理(0.1mg/L)提高苦荞结实率和产量的效果最好。3.EBR处理后籽粒灌浆过程符合“S”型生长曲线,可用Richards方程拟合,但不同处理间籽粒灌浆参数存在显着差异。随着EBR浓度增加,苦荞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各处理均高于对照处理,但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用时间则表现相反。同一浓度下,高结实率品种CQ1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显着高于低结实率品种XQ1,且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用时间也显着低于XQ1,说明EBR可显着增加苦荞籽粒灌浆速率,且高结实率品种比低结实率品种具有更强的灌浆能力,单位时间内可积累更多的物质。4.适度的EBR(0.1mg/L)处理能显着提高灌浆期苦荞叶绿素含量,CQ1和XQ1分别提高了13.3-44.8%、12.3-50.5%,叶面积分别增加11.2-25.0%、11.6-25.5%,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17.9-24.4%、19.3-25.0%,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分别增提高了8.1-27.4%、6.6-14.6%,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分别提高了11.9-19.8%、17.5-26.5%,实际光合能力分别提高了9.9-22.5%、14.6-26.1%,但胞间CO2浓度分别降低了5.5-7.5%和0.8-8.3%。说明EBR可显着促进苦荞光合能力,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且高结实率品种CQ1促进效果更明显。5.EBR处理能显着提高苦荞灌浆前期苦荞叶片蔗糖含量、籽粒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降低灌浆后期叶片和籽粒中蔗糖含量。同浓度下CQ1比XQ1增长更多。EBR可显着增加苦荞花期到成熟期整株干物质重,且提高了花期根、灌浆前期花和叶、灌浆后期籽粒的物质分配比例。CQ1和XQ1在干物质分配比例中有显着差异。说明EBR可显着促进苦荞灌浆期籽粒光合产物积累量的提升,且CQ1比XQ1光合产物的积累及转运能力更强。6.EBR处理能显着提高苦荞灌浆前期叶片SPS酶、籽粒SS酶及灌浆后期AI酶活性,显着降低灌浆前期AI酶、灌浆后期SPS酶及SS酶活性。同浓度下CQ1比XQ1酶活性更强。EBR处理显着影响苦荞籽粒灌浆期的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和油菜素甾醇(BL)含量,CQ1和XQ1表现出不同差异。ABA在CQ1中随EBR浓度增加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趋势,G1和G3低于对照组G0,G2显着高于G0;在XQ1中呈上升趋势,但处理组整体含量低于对照组。GA3在CQ1中处于同一水平,无显着差异;在XQ1中随EBR浓度升高呈低降高升趋势,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组。BL在CQ1中随EBR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XQ1中随EBR浓度增加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但生长素(IAA)和玉米素(TZ)无显着差异。说明EBR可通过调控酶活性变化促进籽粒蔗糖-淀粉积累及转运。综上所述,在苦荞始花期叶面喷施EBR,可使植株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升高,增加叶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酶活性,提高干物质重,增强苦荞灌浆期光合作用以及提高籽粒灌浆速率,从而促进苦荞结实率和增产,以0.1mg/L浓度处理效果最好。

二、水稻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试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 DA-6对种子活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DA-6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2.2 DA-6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1.3.2 复硝酚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种子处理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DA-6和复硝酚钠处理方式
        2.2.2 标准发芽试验
        2.2.3 田间试验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A-6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3.1.1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3.1.2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3.1.3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3.1.4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2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3.2.1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3.2.2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3.2.3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3.2.4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3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3.3.1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3.3.2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3.3.3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3.3.4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DA-6和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4.2 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4.3 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
    4.4 DA-6和复硝酚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5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效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材种植中“膨大剂”使用对药材质量影响及其管理
    1.2 麦冬、丹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概述
    1.3 稳定同位素比和元素分析用于有机产品溯源研究概述
    1.4 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二章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研究
    2.1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性状指标影响观测
    2.2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分析
    2.3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定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矮壮素对丹参药材质量影响研究
    3.1 矮壮素处理对丹参产量影响
    3.2 基于代谢组学的矮壮素对丹参药材质量影响分析
    3.3 矮壮素对丹参化学成分影响定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化胆碱和生态种植对山药质量影响及有机山药溯源研究
    4.1 氯化胆碱处理对山药产量质量影响
    4.2 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山药质量影响
    4.3 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的有机栽培山药溯源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机插秧研究进展
        1.1.1 水稻机插秧发展概况
        1.1.2 机插秧秧苗特点
        1.1.3 机插秧秧苗素质
    1.2 水稻育秧基质
        1.2.1 育秧基质发展现状
        1.2.2 育秧基质的物料配比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1.2.3 育秧基质的养分调控及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1.3 植物生长物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4 腐植酸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5 水稻秧苗素质对水稻大田生育期产量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
    3.2 试验材料概况
    3.3 试验设计与管理
        3.3.1 基质配施不同浓度化肥育秧试验
        3.3.2 基质配施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育秧试验
        3.3.3 基质优化配方田间验证试验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1 基质养分含量测定
        3.4.2 秧苗植株生长指标
        3.4.3 秧苗根系指标
        3.4.4 苗期植株养分吸收累积量
        3.4.5 水稻生育期产量及构成要素
        3.4.6 经济效益分析
    3.5 数据处理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质配施化肥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4.1.1 配施不同浓度氮肥育秧基质养分含量分析
        4.1.2 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
        4.1.3 水稻秧苗地下部生长特征
        4.1.4 育秧基质配施氮肥对秧苗素质的综合影响
        4.1.5 育秧基质配施氮肥对秧苗地上部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4.2 育秧基质配施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4.2.1 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
        4.2.2 水稻秧苗地下部生长特征
        4.2.3 育秧基质配施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的综合评价
    4.3 腐植酸优化基质配方田间验证试验
        4.3.1 不同育秧基质养分含量比较
        4.3.2 不同育秧基质对秧苗素质评价
        4.3.3 不同育秧基质处理对秧苗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4.3.4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4.3.5 基质成本核算及综合效益评价
5 讨论
    5.1 平衡施肥对水稻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5.2 配施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5.3 配施不同浓度腐植酸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5.4 水稻秧苗素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五谷丰素浸种对直播水稻“广粮香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直播水稻的发展概况
        1.2.1 直播水稻的发展背景
        1.2.2 直播水稻种植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概况、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概况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使用方法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影响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的影响
        1.5.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种子发育指数的影响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5.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
        1.5.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植株倒伏性的影响
        1.5.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直播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6 主要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药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3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WGF对平皿催芽试验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影响
    3.2 WGF对托盘试验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3.2.1 对水稻幼苗地上部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 对水稻幼苗根系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3.2.3 对水稻幼苗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的影响
    3.3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直播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 对直播水稻植株株高和茎基宽的影响
        3.3.2 对直播水稻植株分蘖期鲜重及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3.3.3 对直播水稻植株分蘖数的影响
        3.3.4 对直播水稻植株分蘖期根冠比的影响
        3.3.5 对直播水稻植株剑叶长和剑叶面积的影响
    3.4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直播水稻植株生理代谢的影响
        3.4.1 对直播水稻植株齐穗期剑叶SPAD值的影响
        3.4.2 对直播水稻植株齐穗期剑叶氮平衡指数的影响
    3.5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直播水稻植株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3.5.1 对直播水稻植株基部节间弯矩的影响
        3.5.2 对直播水稻植株抗折力和倒伏指数的影响
    3.6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直播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3.6.1 对直播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3.6.2 对直播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影响
    3.7 WGF对直播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3.7.1 对直播水稻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3.7.2 对直播水稻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直播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直播水稻生理代谢的影响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直播水稻抗倒伏的影响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直播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4.6 试验创新点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倒伏的研究概况
        1.1.1 水稻倒伏的原因
        1.1.2 水稻倒伏的类型
        1.1.3 水稻倒伏的危害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概况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倒伏的影响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茎秆结构的影响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水稻抗倒伏的分子机制
        1.3.1 抗性基因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
        1.3.2 水稻抗倒伏的调控机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处理
        2.1.4 仪器设备
    2.2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2.2.1 取样方法及酶液提取
        2.2.2 SOD活性的测定
        2.2.3 POD活性的测定
        2.2.4 CAT活性的测定
        2.2.5 多糖百分含量的测定
    2.3 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2.3.1 取样方法
        2.3.2 水稻形态指标的测定
        2.3.3 水稻抗倒伏指标的测定
    2.4 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方法
        2.4.1 取样方法
        2.4.2 室内考种
        2.4.3 理论测产
    2.5 抗性基因的定量分析
        2.5.1 抗倒伏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引物设计
        2.5.2 RNA提取
        2.5.3 植物基因组总RNA的鉴定
        2.5.4 反转录步骤
        2.5.5 qRT-PCR步骤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抗性酶活性及物质代谢的影响
        3.1.1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1.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1.3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1.4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多糖百分含量的影响
    3.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指标的影响
        3.2.1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株高、节间长的影响
        3.2.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性的影响
    3.3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 壮秆剂对水不同稻品种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1 水稻总RNA的鉴定
        3.4.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EXT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3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PEX1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4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SUS3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5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CESA9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壮秆剂对水稻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4.2 壮秆剂对水稻物质代谢的影响
    4.3 壮秆剂对水稻形态指标的影响
    4.4 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
    4.5 壮秆剂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6 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基因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DTA-6和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生长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碳代谢的影响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氮代谢的影响
        1.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药剂
        2.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株高、茎粗及生物量的测定
        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2.3.4 碳代谢生理指标的测定
        2.3.5 氮代谢生理指标的测定
        2.3.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3.1.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株高的影响
        3.1.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茎粗的影响
        3.1.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光合相关指标的影响
        3.2.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3.2.4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3.2.5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胞间CO_2 浓度的影响
    3.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碳代谢的影响
        3.3.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蔗糖含量的影响
        3.3.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3.3.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4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总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氮代谢的影响
        3.4.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4.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4.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氮素形态的影响
    3.5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4.2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叶片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的影响
    4.3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氮代谢的影响
    4.4 DTA-6与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幼穗分化期高温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机理及氮素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高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1 水稻幼穗和花药发育时期的划分
        1.2 水稻不同器官及不同发育阶段的三基点温度
        1.3 不同生育阶段高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 高温导致颖花育性下降的机理
        2.1 高温影响生殖器官发育
        2.1.1 高温影响生殖器官中活性氧的累积
        2.1.2 高温破坏花器官糖代谢
        2.1.3 高温影响生殖器官的激素水平
        2.2 高温影响花药开裂散粉和花粉管伸长
        2.2.1 高温影响花药开裂
        2.2.2 高温影响散粉和花粉寿命以及柱头上花粉萌发
        2.2.3 高温影响花粉管伸长
    3 提高植物抗热性的栽培调控措施
        3.1 合理施用外源生长调节剂
        3.2 优化养分管理
        3.3 优化水分管理
        3.4 高温锻炼
    4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水稻幼穗分化期高温对花药结构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1 研究背景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种植
        2.2 温度处理
        2.3 器官温度
        2.4 产量和产量构成、颖花育性
        2.5 颖花和籽粒大小
        2.6 花粉育性,花药开裂率和花粉脱落比例
        2.7 花药结构特征的观察
        2.8 花药超微结构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植株腾发量和器官温度的影响
        4.2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3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颖花大小和籽粒大小的影响
        4.4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育性和花药开裂的影响
        4.5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花药结构特征的影响
        4.6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花药发育第10 期花药结构的影响
    5 讨论
        5.1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5.2 幼穗分化期高温下花粉育性与花药结构特征的关系
        5.3 幼穗分化期高温下花药结构与花药开裂和花粉脱落的关系
        5.4 水稻幼穗分化期抗高温的可能遗传和生理机理
    6 小结
第三章 花药中蔗糖卸载能力与花粉育性和颖花育性的关系
    1 研究背景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种植
        2.2 温度处理
        2.3 颖花育性和花粉育性
        2.4 光合参数和叶面积测定
        2.5 ~(13)C同位素标记
        2.6 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浓度测定
        2.7 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
        2.8 穗颈节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
        2.9 花药维管束特征及韧皮部各类细胞间胞间连丝密度
        2.10 花粉ROS、花药MDA及抗氧化酶活性
    3 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花粉育性和颖花育性的影响
        4.2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4.2.1 叶片和花药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及碳氮分配
        4.2.2 光合速率和叶面积
        4.2.3 穗颈节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
        4.2.4 花药共质体卸载、质外体卸载以及花药蔗糖利用
        4.2.5 颖花育性、花粉育性与蔗糖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ROS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 讨论
        5.1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源库流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5.2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叶片蔗糖输出的影响
        5.3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花药蔗糖卸载的影响
        5.4 幼穗分化期高温对花药蔗糖利用的影响
    6 小结
第四章 增施氮素穗肥对水稻幼穗分化期高温下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
    1 研究背景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种植和温度处理
        2.2 氮肥处理
        2.3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颖花育性
        2.4 叶面积、组织温度、蒸腾速率、腾发量
        2.5 花药解剖结构观察
        2.6 不同组织ROS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
        2.6.1 H_2O_2组织化学定位
        2.6.2 O_2~(·-)组织可视化测定
        2.6.3 花粉ROS和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7 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浓度测定
        2.8 ~(13)C同位素标记
        2.9 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
        2.10 穗颈节大小维管束
        2.11 胞间连丝密度
    3 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增施氮素穗肥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水稻花药发育的影响
        4.1.1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
        4.1.2 育性、花药开裂率和花药散粉率
        4.1.3 扫描电镜观察花药形态特征及花药解剖结构特征
        4.1.4 透射电镜观察花药发育第10 期的花药结构特征
        4.1.5 产量与花药发育第10 期的花药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
        4.1.6 蒸腾冷却作用
        4.2 增施氮素穗肥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活性氧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2.1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颖花育性
        4.2.2 叶片ROS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
        4.2.3 颖花ROS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
        4.2.4 花药和花粉粒ROS水平及花药抗氧化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
        4.3 增施氮素穗肥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水稻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4.3.1 产量和产量构成及颖花育性
        4.3.2 光合同化物分配
        4.3.3 叶片和花药蔗糖转运蛋白和花药转化酶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4.3.4 花药维管束结构及韧皮部细胞间胞间连丝密度
    5 讨论
        5.1 幼穗分化期高温下氮肥施用时间与颖花育性的关系
        5.2 幼穗分化期高温下花药解剖结构、花药形态特征与颖花育性的关系
        5.3 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器官温度与颖花育性的关系
        5.4 增施氮素穗肥提高高温下花药抗氧化酶活性
        5.5 增施氮素穗肥促进花药韧皮部蔗糖卸载,提高花药蔗糖浓度
    6 小结
第五章 增施基蘖氮肥对水稻幼穗分化期高温下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
    1 研究背景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种植和温度处理
        2.2 氮肥处理
        2.3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颖花育性
        2.4 花粉育性、花药开裂和花粉脱落
        2.5 花药解剖结构和花药形态特征
        2.6 器官温度与植株腾发量
        2.7 光合参数
        2.8 可溶性糖、淀粉和蔗糖浓度测定
        2.9 ~(13)C同位素标记
        2.10 叶片和穗发育动态
    3 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增施基蘖氮肥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4.2 增施基蘖氮肥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育性和花粉脱落的影响
        4.3 增施基蘖氮肥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花药结构特征的影响
        4.4 增施基蘖氮肥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蒸腾冷却作用的影响
        4.5 增施基蘖氮肥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叶龄和穗发育的影响
        4.6 增施基蘖氮肥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组织碳氮浓度的影响
        4.7 增施基蘖氮肥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第六章 氮供应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干物质积累及氮磷分配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材料方法
        2.1 温度和氮处理
        2.2 叶片和穗发育动态
        2.3 颖花分化与退化
        2.4 干物质积累
        2.5 植株各部分氮和磷浓度
        2.6 叶片衰老的测定
    3 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氮供应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水稻叶片和幼穗发育的影响
        4.1.1 水稻叶龄及叶片长宽
        4.1.2 穗发育动态及穗大小
        4.2 氮供应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4.3 氮供应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4 氮供应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水稻氮吸收分配的影响
        4.5 氮供应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水稻磷吸收分配的影响
        4.6 不同处理对干物质积累、氮和磷吸收的互作分析
    5 讨论
        5.1 氮供应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叶片和穗发育的影响
        5.2 氮供应对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干物质积累与氮磷分配的影响
    6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1 研究总结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8)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烤烟育苗现状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历程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分类
        1.2.4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现状
        1.2.5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
        1.2.6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根系发育的影响研究
        1.2.7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光合系统的影响研究
        1.2.8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抗逆性的影响研究
    1.3 烟草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概述
    1.4 本课题选题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4.1 生长指标测定
        2.4.2 光合参数测定
        2.4.3 根系参数测定
        2.4.4 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测定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生物量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3.1.2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3.1.3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3.1.4 缩节胺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1.5 缩节胺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2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影响
        3.2.1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生物量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3.2.2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3.2.3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3.2.4 烯效唑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烯效唑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生物量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3.3.2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3.3.3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3.3.4 28-高芸苔素内酯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3.5 28-高芸苔素内酯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4.3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与稳产栽培调控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晚播定义与原因分析
        1.1 晚播小麦定义
        1.2 小麦晚播原因
        1.2.1 全球气候变暖
        1.2.2 前茬水稻种植制度的改变
        1.2.3 秋播期间气候异常
        1.2.4 人为因素
    2 晚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3 晚播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 晚播对小麦氮素吸收与运转的影响
    5 晚播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
    6 晚播小麦稳产优质栽培调控途径
        6.1 密肥调控
        6.1.1 密度调控
        6.1.2 氮肥运筹
        6.2 辅助措施调控
        6.2.1 药剂拌种与催芽浸种
        6.2.2 稻草覆盖
        6.2.3 后期喷施生长调节剂
    7 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密肥组合对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生育进程与气象数据记录
        1.3.2 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
        1.3.3 株高及茎秆节间长度
        1.3.4 剑叶净光合速率与SPAD值
        1.3.5 籽粒灌浆速率
        1.3.6 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
        1.3.7 产量及其构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晚播小麦生育进程及温光资源利用
        2.2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对群体结构的影响
        2.3.1 茎蘖动态
        2.3.2 株高及茎秆节间长度
        2.3.3 干物质积累量
        2.3.4 叶面积指数
        2.4 对花后剑叶生理特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2.4.1 花后剑叶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
        2.4.2 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系统与籽粒灌浆动态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密肥组合对稻茬过晚播小麦氮素积累利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干物质积累量
        1.3.2 氮素积累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素积累量
        2.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
        2.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2.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百分比
        2.5 氮肥利用效率
        2.6 花后剑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密肥组合对稻茬过晚播小麦扬麦25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容重与硬度
        1.3.2 出粉率
        1.3.3 籽粒淀粉含量测定
        1.3.4 蛋白质及其组分测定
        1.3.5 湿面筋、沉降值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
        1.3.6 经济效益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次加工品质
        2.2 二次加工品质
        2.3 营养品质
        2.4 面团流变学特性
        2.5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辅助措施对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氮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催芽浸种与稻草全量覆盖处理
        1.2.2 生长调节剂处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出苗时间与幼苗形态质量
        1.3.2 花后衰老酶活性与MDA含量
        1.3.3 产量及其构成
        1.3.4 氮素积累量
        1.3.5 籽粒品质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浸种覆盖和拌种剂对出苗时间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孕穗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花后剑叶衰老酶活性与MDA含量的影响
        2.3 辅助措施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4 辅助措施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2.5 辅助措施对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6 辅助措施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过晚播小麦群体建成特征与密肥调控机理
        1.2 过晚播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利用特征与密肥调控
        1.3 过晚播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栽培调控
        1.3.1 密肥调控
        1.3.2 辅助措施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芸苔素内酯对苦荞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苦荞概述
        1.1.1 苦荞营养价值
        1.1.2 苦荞的分布
    1.2 苦荞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1 源库关系对苦荞的影响
        1.2.2 栽培措施对苦荞的影响
    1.3 化学调控研究进展
        1.3.1 化学调控对作物的影响
        1.3.2 化学调控对苦荞的影响
    1.4 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影响苦荞产量及籽粒发育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筛选
        2.1.1 试验地点及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调查项目与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不同浓度芸苔素内酯对苦荞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2.2.1 试验地点及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调查项目与测定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芸苔素内酯调节苦荞籽粒灌浆的生理机制
        2.3.1 试验地点及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调查项目与测定方法
        2.3.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苦荞结实和产量的影响
        3.1.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苦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1.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苦荞开花结实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芸苔素内酯对苦荞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3.2.1 对苦荞籽粒结实率和败育率的影响
        3.2.2 对苦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2.3 对苦荞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3.3 芸苔素内酯对调节苦荞籽粒灌浆的生理机制
        3.3.1 对苦荞光合色素的影响
        3.3.2 对苦荞光合参数的影响
        3.3.3 对苦荞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4 对苦荞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3.3.5 对苦荞淀粉-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6 对苦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苦荞籽粒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4.2 芸苔素内酯对苦荞籽粒灌浆速率及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4.3 芸苔素内酯对苦荞光合生理的影响
    4.4 芸苔素内酯对苦荞灌浆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5 研究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水稻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试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D]. 谢方.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D]. 吕朝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D]. 安之冬.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4]五谷丰素浸种对直播水稻“广粮香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周芮.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D]. 王丹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6]DTA-6和S3307对三种豆类作物生长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 丁凯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7]幼穗分化期高温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机理及氮素调控研究[D]. 胡秋倩.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8]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传广.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稻茬过晚播小麦产量形成与稳产栽培调控途径[D]. 王梦尧. 扬州大学, 2021
  • [10]芸苔素内酯对苦荞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D]. 魏威. 成都大学, 2021(07)


水稻论文 复硝酚钠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基质栽培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高度重视协办《经纪人》杂志积极做好推广订阅工作
下一篇: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