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三基”建设年协调推进小组办公室[1](2021)在《做好“开门一件事” 走好履新第一步》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三基"建设,在村(社区)"两委"换届结束后,我省深入开展"开门一件事"活动,切实解决一大批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开展以来,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办实事成效凝聚民心、以解难题成果汇聚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全省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已办理实事好事133690件,
邵小宁[2](2020)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的对策研究 ——以L县C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行政机关,与群众关系密切,直接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广泛,政府更应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来满足群众。然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成为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无缝隙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论文研究了L县C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现状,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完备、机构入驻全面、业务流程规范、管理制度明确,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如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规范、窗口缺乏统一管理、业务流程繁琐等。最后针对我国其他地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现状以及相关经验,借鉴其在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宣传等方面的做法,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提高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健全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改进工作流程、上级机关充分赋权和增加主体参与,以推动C镇便民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水平,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
李聪聪[3](2020)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务服务水平提升路径研究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01年开始,我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5月12日,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提出“‘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也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单兵突破期进入到第二阶段的协同推进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统筹推进,全国各地在改革的浪潮中,百花齐放、亮点频出,山东省平度市紧跟国家、省、青岛市步伐,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并在2017年借全国中小城市改革之机,成功运行山东省首家行政审批局,突破了山东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零的记录,打造了“放管服”改革“平度样板”。本文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通过研究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公共治理理论的沿革,在整体政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的方式调研平度市改革成果及目前政务服务现状,总结出“放管服”改革逐步呈现出全领域联动改革、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根本导向、更加注重营商环境的打造的改革趋势。分析政务服务水平提升在工作理念、配套制度、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先进经验及山东省新泰市、广州市荔湾区、上海市的创新做法,探索出转变工作理念,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理顺体制机制,建设“整体政府”;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流程再造;畅通数据共享,实现“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水平提升路径。
王洋[4](2020)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是山东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山东实践,以“一次办结、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权责清单为基础,以流程再造为关键,以“互联网+”为支撑,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培育“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目前,山东省推行“一次办好”改革已有两年时间,整体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观念性、制度性、社会性等方面的难题和挑战。本文选取R市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作为实证个案为依据,结合实际调研、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以服务型政府理论为指导和分析工具,探究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方面的实践情况,找出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论文共分四部分作分析研究,第一部分介绍研究内容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此部分是正文论述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放管服”改革和“一次办好”改革的概念,对本文采用的服务型政府理论和重塑政府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主要分为四个小块,分别为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W县推进改革的创新举措以及改革取得的成效,该部分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从公布事项清单、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优化服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W县推进改革的经验做法;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在服务型政府视角的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深刻分析了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协同服务程度底、政务服务意识不强、信息化水平不高、改革成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深刻剖析了原因所在;第四部分提出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思考,主要从转变思维模式树立民本位理念,破解利益格局让政府更注重服务,完善技术支撑提供高效服务以及配套健全相关监督制度等四个方面对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分析。
赵凯凯[5](2020)在《“吹哨报到”机制下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成效及改革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源于北京市平谷区的基层管理。2017年上半年,平谷区金海湖镇为应对金矿偷盗问题,街乡对发现的线索及时进行了探索报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进行综合行政执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市委员会将这一探索称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简称“吹哨报到”)。从2018年初开始,从全市16个区的169个街镇进行试点推广。市委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大力增强基层权能,下沉执法职权,努力提高办事效率,用“吹哨报到”机制组织综合行政执法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形成了有效的执法实践。本文将要从北京市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现状出发,分析“吹哨报到”机制下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的成效,运用政策执行理论等,借助个案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城市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剖析“吹哨报到”机制下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成效出发提炼综合行政执法的内在矛盾,提出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新的路径,进一步提升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效能。通过数据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对比等措施,针对“吹哨报到”机制对综合行政执法的影响出发,提炼出问题,分析关键原因并提出改革方案。本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综合行政执法在北京市基层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北京市开展“吹哨报到”机制下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背景,以及在综合行政执法方面国内外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第二章介绍本文核心概念“吹哨报到”、“综合行政执法”的具体含义,综合行政执法的法律和理论依据。第三章介绍“吹哨报到”机制的基本框架、特点、运行模式以及“吹哨报到”机制对综合行政执法的影响和启示。第四章介绍“吹哨报到”机制下朝阳区综合执法的工作制度、执法效率、基层治理的成效啊,从而引出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的创新与改革。在第五章总结国内外典型地区或国家在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提供借鉴。第六章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明确综合行政执法的界定和标准,从而推进执法制度改革以及执法工作机制改革,为优化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提供理论依据。
杜晓鹤[6](2020)在《精准扶贫中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成效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战略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创新扶贫方式,改变了之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识别粗糙、帮扶不到位等深层次矛盾,脱贫攻坚的工作成效显着。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在革命、改革和新时代时期传承和发展下来的传家宝,在精准扶贫的工作实践中坚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新时代推进精准扶贫的新要求。因此,从党的群众路线角度切入,研究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实践举措,总结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于推进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实施和丰富党的群众路线新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本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基础,运用习近平的群众观为理论工具,用文献法研究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以及进入新时代后的历史发展进程,指出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的传家宝之一,不断地在国家治理中丰富其内涵。同时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科学观点和重要政策进行理论上的分析,阐述精准扶贫理论在当下提出的背景与内涵,提出新时代推进精准扶贫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的必要性。其次,通过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搜集整理大量关于精准扶贫实践中群众路线的贯彻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新时代党和领导干部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方面的实践举措。并得出党的群众路线在扶贫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助推精准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党群关系更加和谐、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最后,把群众路线理论与扶贫工作的实践相结合,总结归纳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围绕群众的切身利益展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陶冶华[7](2019)在《基于公共价值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腐败绩效评估是腐败治理变革进程中探索出来的制度创新形式,引入公众参与的廉政社会评价是反腐败绩效评估重要的社会参与手段,构建基于公共价值的廉政社会评价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价值视角出发,研究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公共价值实现过程,并基于公共价值理念构建廉政社会评价模式。PV-GPG理论认为政府绩效的生成沿着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系统的路径发展。政府绩效评价需要实现公共价值,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出发点在于发挥群众路线的正风反腐功能,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公共利益。基于该理论模型,运用多个案研究手法对A市、B区和C省廉政社会评价实践进行叙事性解释和价值分析,研究发现:实践中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基本实现了满足集体偏好、参与、回应、公正和稳定性的多元公共价值,拓展了公众“反腐获得感”价值实现路径。在价值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公共价值的廉政社会评价模式,并提出可通过重新审视政府绩效内涵、拓宽绩效沟通渠道、推进绩效评价的制度化实施及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等适用策略来完善该项工作,进一步实现多元的公共价值。
钟贤哲[8](2018)在《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机制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J县为例》文中提出“三农”工作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基础在村一级。村级党组织是党的领导向农村最基层延伸的载体,是党在农村最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对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如何在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建设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推动村级党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组织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借鉴政治系统理论、政治学结构——功能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西方政党理论,通过对湖北省J县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状况的实地调查,剖析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原因,探寻其背后的机制,重点研究在全面从严治党条件下,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以及如何建设等问题。本文界定了村级党组织功能。提出村级党组织功能是一个由政治功能,自身建设功能,领导功能,服务功能有机构成的整体系统。政治功能是根本功能。基本功能是根本功能的展开和实现形式,主要包括自身建设功能,领导功能,服务功能。在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系统中,政治功能是根本,是统领。自身建设功能是基础,是支撑,领导功能是核心,是保证。服务功能是手段,是途径。根本功能与基本功能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统一于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实践之中。这一定位克服了既有功能定位研究中简单套用西方政党功能理论,忽视村级党组织个性等不足,也避免了以往功能定位研究中存在的层次不清,不同位阶的功能相互交叉、混淆的问题。为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向。本文构建了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建设的系统框架。通过对湖北省J县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对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影响功能发挥的障碍因素,主要是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弱化、外部环境变化、功能发挥动力不足等。提出了村级党组织作为一个行为系统,其功能发挥机制应是一个由自身建设机制,环境建设机制,系统动力机制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有机构成的整体性机制系统。分析了构成整体性机制系统的各个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并且较为系统地指出了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回应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关切。本文提出了构成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整体机制的每一具体机制的构建原理和基本路径。在自设建设机制方面:指出任何政治体系的功能发挥都必须立基于体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村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抓好自身建设。重点是完善党员队伍质量提升机制,创新领导班子建设机制,构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在环境建设机制方面:指出任何组织的生存发展与功能发挥都必须依赖于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面对复杂动态的外部环境,村级党组织要建立控制和适应环境的机制,优化村级党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重点是优化思想文化环境建设机制,党群良性互动机制,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对村级党组织的制度性支持机制。在动力机制建设方面:指出村级党组织是一个行动系统,其功能发挥需要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作支撑。动力既来自于村级党组织内部,也来自于村级党组织外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只有将二者关联起来,形成有机系统,才能形成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整体动力。建立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系统性动力机制,要着力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在村级落实的系统动力机制,优化村级党组织创先争优的系统动力机制,完善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绩效管理驱动机制。
李文峰[9](2018)在《浙江“最多跑一次”的创新实效——基于“第三方评估”的报告》文中指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秉承"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赓续"八八战略"蓝图,深化"放管服"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创新举措和实践。根据上级部署,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评估权威机构开展了两轮"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项评估。评估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原则,以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为衡量标尺,以综合大数据、多平台、全视角、全过程等为特点的评估方式,对办事群众和企业"最多跑一次"获得感进行了多层次、动态监测调查评估。评估显示,浙江各地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群众和企业改革认同度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高。本文对"最多跑一次"的深化推进落实提出了对策建议。
胡海[10](2016)在《困境与重建:关于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构建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如服务理念缺失、职能转变不到位、群众参与机制滞后等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必须从确立以"民本至上"为标准的服务意识、强化以服务群众为基础的政府职能、形成以群众利益为本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高标准组织谋划,推动各项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
| 集中力量推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
| 实干砥砺奋进,锻造坚强有力基层党组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 国外研究现状 |
| 2. 国内研究现状 |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 研究内容 |
| 2. 研究方法 |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 (五)案例背景 |
| 一、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 (一)相关概念 |
| 1. 乡镇政府 |
| 2. 乡镇便民服务中心 |
| (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相关理论 |
| 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 2. 无缝隙政府理论 |
| 二、C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一)C镇便民服务中心开展服务的现状 |
| 1.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 2. 服务部门入驻现状 |
| 3. 业务流程公开现状 |
| 4. 管理制度制定现状 |
| (二)服务中心开展服务取得的成效 |
| 1. 改进服务方式 |
| 2. 健全工作制度 |
| 3. 规范服务流程 |
| 4. 成立村级代办 |
| (三)C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存在的问题 |
| 1. 窗口人员服务水平不均 |
| 2. 窗口人员工作重、激励少 |
| 3. 管理制度不规范、不统一 |
| 4. 业务流程繁琐 |
| 三、C镇便民服务中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 (一)服务人员水平有限 |
| 1. 观念认识不到位 |
| 2. 服务能力有限 |
|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
| 1. 管理制度松散 |
| 2. 法律规范不健全 |
| (三)监督考核不健全 |
| 1. 监督机制不健全 |
| 2. 考核机制不健全 |
| (四)工作流程待改进 |
| 1. 审批流程改造不到位 |
| 2. 电子政务平台不成熟 |
| 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的相关经验借鉴 |
| (一)滨州市沾化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做法及启示 |
| 1. 健全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
| 2. 完善考核制度与规范 |
| 3. 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
| (二)威海市文登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做法及启示 |
| 1. 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
| 2. 注重电子化建设 |
| 3. 定期开展服务和宣传 |
| 五、C镇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
| (一)提高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 |
| 1. 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 |
| 2. 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
| (二)健全管理制度、法律法规 |
| 1. 健全管理制度 |
| 2. 健全法律法规 |
| (三)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
| 1. 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 |
| 2. 完善考核、奖励制度 |
| (四)改进工作流程、完善电子政务 |
| 1. 优化办事流程 |
| 2. 完善互联网服务平台 |
| (五)上级机关充分赋权、增加主体参与 |
| 1. 适当下放审批权限 |
| 2. 发挥党员、志愿者代办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 三、研究方法 |
|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 一、“放管服”改革 |
|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 三、政务服务 |
| 四、流程再造 |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 |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 二、整体政府理论 |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
| 四、公共治理理论 |
| 第三节 我国放管服改革的历程和趋势 |
| 一、我国“放管服”改革的历程 |
| 二、我国“放管服”改革的趋势 |
| 第二章 山东省平度市“放管服”改革案例分析 |
| 第一节 山东省平度市“放管服”改革概况 |
| 一、前期概况 |
| 二、平度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单兵突破阶段 |
| 三、平度市“放管服”改革协同推进阶段 |
| 第二节 山东省平度市“放管服”改革中政务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
| 一、打造流程再造“平度样板” |
| 二、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 |
| 第三节 山东省平度市“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务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
| 一、改革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 |
| 二、横向制度配套跟进不力 |
| 三、数据共享及网络建设限制较多 |
| 第三章 国内外政务服务水平提升的经验和启示 |
| 第一节 国外行政审批服务先进做法及启示 |
| 一、澳大利亚的政务服务创新及启示 |
| 二、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特征及启示 |
| 三、新加坡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模式及启示 |
| 第二节 国内行政审批服务先进做法及启示 |
| 一、山东省新泰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构及启示 |
| 二、广州市荔湾区“一窗式”政务服务模式及启示 |
| 三、上海市“一网通办”模式及启示 |
| 第四章 山东省平度市政务服务水平提升路径探析 |
| 第一节 转变工作理念,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
| 一、树立以企业、群众满意为目标的工作理念 |
| 二、顺应时代要求,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
| 第二节 理顺体制机制,建设“整体政府” |
| 一、逐步实现行政审批事项集中至行政审批局的体制 |
| 二、逐步形成“大政务服务中心”模式 |
| 第三节 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流程再造 |
| 一、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 |
| 二、实行“一事全办” |
| 三、探索“一业一证” |
| 第四节 畅通数据共享,实现“一网通办” |
| 一、自上而下实现全国一网 |
| 二、山东省平度市做好基础性工作 |
| 结语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平度市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问题的提出 |
| 1.研究背景 |
| 2.研究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1.国外研究 |
| 2.国内研究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 1.研究目标 |
| 2.研究内容 |
|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4.相关理论 |
| 5.研究方法 |
| 6.技术路线 |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1.研究的创新 |
| 2.研究的不足 |
| (五)研究样本介绍 |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 1.“放管服”改革 |
| 2.“一次办好”改革 |
| (二)相关理论依据 |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 2.重塑政府理论 |
| 二、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做法及内容 |
| (一)W县实施“一次办好”改革的背景 |
|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
| 1.梳理公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 |
| 2.优化流程,压缩审批时限 |
| 3.加强人员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
|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通“一网通办” |
| (三)W县推进改革的创新举措 |
| 1.创新实施“大数据+信任审批”新模式,提升服务效率 |
| 2.办理流程全链条责任部门同罚不同奖,推动部门协同配合 |
| 3.对标全国全省一流,对标达标,争标创标 |
| (四)改革取得的成效 |
| 1.审批流程再造,办事流程科学高效 |
| 2.审批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服务效能提升 |
| 3.窗口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增强,群众满意度提高 |
| 三、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 (一)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 |
| 1.简政放权不到位 |
| 2.政务服务仍需优化提升 |
| 3.数据互联互通不足 |
| 4.改革成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
| (二)原因分析 |
| 1.观念原因:对改革的认识不足 |
| 2.利益原因:存在“官本位”思想 |
| 3.信息孤岛原因:电子政务建设资源分散、标准不一、协作困难 |
| 4.体制机制原因:政务服务集中办理与部门职能分割存在客观矛盾 |
| 四、“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 |
| (一)转变思维模式,树立“民本位”服务理念 |
| 1.政府部门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
| 2.社会观念由“依赖关系”向“依赖程序”转变 |
| (二)破解利益博弈格局,让政府更注重“服务” |
| 1.实施基层“点菜放权”工作机制 |
| 2.实施部门协同放权工作机制 |
| 3.健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指导、协调、学习培训机制 |
| 4.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 |
| (三)推动数据互联互通,提供更高效服务 |
| 1.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
| 2.完善相关技术支撑 |
| 3.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
| (四)配套健全相关监督制约机制 |
| 1.建立投诉受理机制 |
| 2.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
| 3.建立监督问责机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 1.2.3 文献评述 |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 2.1.1 “吹哨报到”的概念界定 |
| 2.1.2 综合行政执法的概念界定 |
| 2.1.3 综合行政执法与联合执法的区别 |
| 2.2 综合行政执法的理论依据 |
| 2.2.1 新公共行政理论 |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吹哨报到”机制的框架模式及其对综合行政执法的影响 |
| 3.1 “吹哨报到”机制的基本框架 |
| 3.2 “吹哨报到”机制的创新特点 |
| 3.2.1 哨源发现统一管理 |
| 3.2.2 吹哨分级处置机制 |
| 3.2.3 吹哨报到考评原则 |
| 3.3 “吹哨报到”机制的运行模式 |
| 3.4 “吹哨报到”机制对综合行政执法的启示 |
| 3.4.1 实现综合行政执法业务职能的有效对接 |
| 3.4.2 实现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制的有效衔接 |
| 3.4.3 实现综合行政执法技术平台的有效融合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吹哨报到”机制下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的成效和问题分析 |
| 4.1 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原有和现有执法现状对比 |
| 4.1.1 朝阳区原有综合行政执法流程和特点 |
| 4.1.2 朝阳区现有综合行政执法现状和特点 |
| 4.2 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的会商制度成效 |
| 4.2.1 日常会商制度 |
| 4.2.2 定期会商制度 |
| 4.2.3 疑难会商制度 |
| 4.3 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效率提升的成效 |
| 4.4 朝阳区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治理成效 |
| 4.4.1 解决多年来边界区域治理难的典型问题,形成了长效机制 |
| 4.4.2 解决12345市民热线举报的高频问题,回应了居民关切问题 |
| 4.4.3 解决市级环保督察的重点问题,落实了“回头看”工作 |
| 4.5 朝阳区综合执法经典案例分析 |
| 4.6 现阶段朝阳区综合执法存在问题及启示 |
| 4.6.1 执法力量还没有充分下沉 |
| 4.6.2 没有完善的综合性执法管理平台 |
| 4.6.3 工作机制不够完备 |
| 4.6.4 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 |
| 4.7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国内外典型地区综合行政执法的经验及启示 |
| 5.1 国内综合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
| 5.1.1 安吉县“驻队律师”和“非接触性执法” |
| 5.1.2 濮阳市城市服务型综合行政执法 |
| 5.1.3 青岛市综合行政执法的“黄岛模式” |
| 5.2 国外综合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
| 5.2.1 德国综合行政执法的刑罚分离体制 |
| 5.2.2 美国“小政府,大社会”执法理念 |
| 5.2.3 日本都市管理的专门化 |
| 5.3 国内外典型地区综合行政执法的比较与借鉴启示 |
| 5.3.1 国内外典型地区综合行政执法的比较 |
| 5.3.2 完善的法律保障先行 |
| 5.3.3 灵活运用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 5.3.4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规范执法权力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吹哨报到”机制下朝阳区综合执法创新改革路径 |
| 6.1 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法律体系 |
| 6.2 完善综合行政执法队的组织架构 |
| 6.3 推进制度改革 |
| 6.3.1 会商研判制度 |
| 6.3.2 完善街乡综合行政执法队业务培训考核制度 |
| 6.3.3 完善街乡综合行政执法队奖惩制度 |
| 6.4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改革 |
| 6.4.1 建立问题发现机制 |
| 6.4.2 建立接诉即办即查工作机制 |
| 6.4.3 建立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机制 |
| 6.5 推进执法主体改革 |
| 6.5.1 横向整合执法资源 |
| 6.5.2 执法重心下移 |
| 6.5.3 拓宽“数字城市管理”覆盖范围 |
| 6.5.4 构建司法保障体系 |
| 6.5.5 注重“三个结合” |
| 6.5.6 加强自身建设 |
| 6.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研究背景 |
| 2、研究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1、党的群众路线研究现状 |
| 2、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 |
| 3、精准扶贫与党的群众路线相关性研究现状 |
| (三)理论工具、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 1、理论工具 |
| 2、研究方法 |
| 3、研究思路与内容 |
| (四)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之处 |
| 1、创新点与难点 |
| 2、不足之处 |
| 二 精准扶贫与党的群众路线相关性分析 |
| (一)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
| 1、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
| 2、精准扶贫的内涵 |
|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与内涵 |
| 1、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 |
| 2、党的群众路线内涵 |
| (三)推进精准扶贫需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
| 1、精准扶贫目标与群众路线价值诉求的一致性 |
| 2、贯彻群众路线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 |
| 3、群众路线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根本工作方法 |
| 三 群众路线在精准扶贫中的贯彻实践 |
| (一)坚持群众观点,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
| 1、以“为了群众”作为精准识别的出发点 |
| 2、坚持“一来一去”的工作方法识真贫 |
| (二)站稳群众立场,科学精准帮扶 |
| 1、深入群众宣传,激发群众脱贫动力 |
| 2、尊重个体,因户施策 |
| 3、党建扶贫,夯实民基 |
| (三)发挥群众力量,做到精准管理 |
| 1、深入群众,确保精准管理扶贫对象 |
| 2、依靠群众监督,确保精准管理扶贫资金 |
| (四)保障群众利益,做好精准考核 |
| 1、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检验脱贫成效 |
| 2、提高群众发言权,完善精准考核激励机制 |
| 四 精准扶贫中贯彻群众路线实践取得的成就 |
| (一)助推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 |
| 1、精准识别更加公开、公正 |
| 2、精准帮扶更加科学 |
| 3、精准管理更加规范 |
| 4、精准考核更加合理 |
| (二)党群关系更加和谐 |
| 1、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
| 2、党员良好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
| (三)党的群众路线机制取得新进展 |
| 1、密切联系群众走向制度化 |
| 2、干部问责制度科学化 |
| 3、群众监督和检举制度健全化 |
| (四)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
| 1、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
| 2、农村基层党组织根基更加稳定 |
| 五 新时代精准扶贫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 |
| (一)坚持围绕群众的切身利益展开 |
| 1、把握扶贫工作中民生问题的基本特点 |
| 2、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 |
| 3、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 1、人民立场是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
| 2、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 (三)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
| 1、坚持构建群众路线意识培育和能力提升机制 |
| 2、强化群众路线践行过程运行机制 |
| 3、必须健全群众监督机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问题 |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 1.2.1 关于“政府绩效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 |
| 1.2.2 关于“公共价值视角下的政府绩效评价”的研究 |
| 1.2.3 关于“廉政社会评价”的研究 |
| 1.2.4 研究述评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意义 |
| 1.4.1 理论意义 |
| 1.4.2 实践意义 |
| 1.5 研究创新 |
| 第2章 公共价值理念下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解释框架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2.1.1 廉政社会评价概念 |
| 2.1.2 有关公共价值概念的争论 |
| 2.1.3 公共价值的内涵 |
| 2.2 基于PV-GPG模型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公共价值分析框架 |
| 2.2.1 公共价值理念与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契合逻辑 |
| 2.2.2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公共价值评估标准制定 |
| 第3章 公共价值理念下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过程分析 |
| 3.1 案例分析研究设计 |
| 3.1.1 我国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工作概况 |
| 3.1.2 案例样本的筛选 |
| 3.2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价值建构过程 |
| 3.2.1 A市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 |
| 3.2.2 B区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 |
| 3.2.3 C省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 |
| 3.3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组织管理过程 |
| 3.3.1 A市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 |
| 3.3.2 B区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 |
| 3.3.3 C省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 |
| 3.4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协同领导系统 |
| 3.4.1 A市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 |
| 3.4.2 B区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 |
| 3.4.3 C省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 |
| 第4章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公共价值性实现效果分析 |
| 4.1 公共价值性实现效果分析的具体维度 |
| 4.1.1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思路及目标 |
| 4.1.2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 |
| 4.1.3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绩效沟通主体及渠道 |
| 4.1.4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数据获取及处理手段 |
| 4.1.5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结果运用方式 |
| 4.2 实践效果的总结性分析 |
| 第5章 公共价值理念下廉政社会评价模式构建 |
| 5.1 基于PDCA循环的“PV”型政府廉政社会评价模型 |
| 5.1.1 评价制定过程阶段:社会价值的建构 |
| 5.1.2 评价实施过程阶段:第三方评估的引入与优化 |
| 5.1.3 评价检查过程阶段:数据处理公正性与系统化的形成 |
| 5.1.4 评价结果运用阶段:价值冲突的解决与价值重塑 |
| 5.2 廉政社会评价模型适用策略 |
| 5.2.1 重塑政府绩效内涵 |
| 5.2.2 拓宽绩效沟通渠道 |
| 5.2.3 推进绩效评价的制度化实施 |
| 5.2.4 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导论 |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 1.1.1 问题提出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综述 |
| 1.2.1 研究现状 |
| 1.2.2 研究述评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创新点 |
| 1.4.1 功能内涵界定有创新 |
| 1.4.2 构建了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建设的系统框架 |
| 1.4.3 提出了复合式自治是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
| 1.5 样本概况与选择理由 |
| 1.5.1 样本概况 |
| 1.5.2 选择理由 |
| 第2章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机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
| 2.1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逻辑 |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党管党治党学说 |
| 2.1.2 毛泽东建党管党治党思想 |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党治党理论 |
| 2.2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创新 |
| 2.2.1 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 |
| 2.2.2 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价值 |
| 2.2.3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 |
| 2.3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基层指向 |
| 2.3.1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自身建设应有之义 |
| 2.3.2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客观现实的迫切需要 |
| 2.3.3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基本路径 |
| 第3章 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建设的基本理路 |
| 3.1 村级党组织功能定位的学理分析 |
| 3.1.1 村级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方法论 |
| 3.1.2 政党组织的功能结构分析 |
| 3.1.3 村级党组织功能定位 |
| 3.2 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 |
| 3.2.1 自身建设问题影响了功能发挥 |
| 3.2.2 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了功能发挥 |
| 3.2.3 系统动力不足影响了功能发挥 |
| 3.3 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机制建设的总体构想 |
| 3.3.1 正确认识机制的重要作用 |
| 3.3.2 从整体上把握功能发挥的机制建设 |
| 第4章 创新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机制 |
| 4.1 完善党员队伍质量提升机制 |
| 4.1.1 建立发展党员质量保证机制 |
| 4.1.2 构建党员角色管理长效机制 |
| 4.1.3 完善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 |
| 4.2 创新领导班子建设机制 |
| 4.2.1 改进领导班子选配机制 |
| 4.2.2 创新领导班子教育机制 |
| 4.2.3 深化领导班子管理机制 |
| 4.2.4 优化后备力量储备机制 |
| 4.3 构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 |
| 4.3.1 创新党性建设机制 |
| 4.3.2 建立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保证机制 |
| 4.3.3 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机制 |
| 第5章 优化村级党组织环境建设机制 |
| 5.1 优化思想文化环境建设机制 |
| 5.1.1 优化思想文化“大环境”建设机制 |
| 5.1.2 优化思想文化“小环境”建设机制 |
| 5.2 构建党群良性互动机制 |
| 5.2.1 构建畅通的输入机制 |
| 5.2.2 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 |
| 5.2.3 创新村级党组织领导的输出机制 |
| 5.2.4 建立以群众评价为主的反馈机制 |
| 5.3 建立上级党和政府对村级党组织的制度性支持机制 |
| 5.3.1 建立城乡平等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支持机制 |
| 5.3.2 强化对村级党组织工作运行的制度支持机制 |
| 5.3.3 构建村级党组织基本保障的制度支持机制 |
| 第6章 建立村级党组织功能发挥系统动力机制 |
| 6.1 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在村级党组织落实的系统动力机制 |
| 6.1.1 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内部动力机制 |
| 6.1.2 建立全面从严治党的外部动力机制 |
| 6.2 优化创先争优的系统动力机制 |
| 6.2.1 构建横向联动机制 |
| 6.2.2 改进纵向动力机制 |
| 6.2.3 强化联动长效机制 |
| 6.3 完善功能发挥绩效管理驱动机制 |
| 6.3.1 建立功能发挥绩效评价体系 |
| 6.3.2 实施功能发挥绩效考核评价 |
| 6.3.3 创新功能发挥绩效干预机制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 一、“最多跑一次”创新的主要做法 |
| (一) 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为框架, 重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
| (二) 以“数据革命”倒逼政府变革, 实现数据共享, 让群众办事少跑腿 |
| (三) 以“最多跑一次”为新优势, 撬动各领域改革深化, 构建改革闭环 |
| (四) 以获得感为标尺, 探索改革第三方评估, 督促改革落地落实 |
| 二、“最多跑一次”第三方评估主要方法 |
| 三、“最多跑一次”的评估结果 |
| 四、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