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环[1](2021)在《虾类酚氧化酶生化性质对比分析与黑变机制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黑变是虾类贮藏和流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黑色素的产生极大影响了虾的外观,降低了商品价值,给渔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不同种类的虾,黑变进程有很大差异。目前虾类黑变发生过程尚未完全探明,黑变差异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探究不同品种虾之间黑变进程差异的原因,本研究选取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鹰爪糙对虾五个常见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黑变进程、比较酚氧化酶(PO)生化性质、探索酚氧化酶原(proPO)活化规律进而解析不同品种对虾黑变差异机制;在此基础上,选取日本对虾,考察葡萄籽提取物、石榴皮提取物和绿茶提取物对其PO活力的影响以及黑变抑制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对虾在4℃冷藏条件下黑变进程差异与PO组织分布研究。通过观察,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日本对虾和鹰爪糙对虾在贮藏第3天开始有明显黑变发生,中国对虾在第5天开始有明显黑变发生,且五种虾的黑变均主要集中在头胸部。对5种对虾不同部位的PO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5种对虾主要PO酶活均主要集中在头胸部,但不同品种虾PO活力存在差异,鹰爪糙对虾头胸部PO酶活最高,中国对虾头胸部PO酶活最低。五种对虾不同部位的PO分子量约为270kDa。2、不同品种对虾PO生化性质对比分析。提取五种虾头胸部的PO粗酶并进行纯化,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鹰爪糙对虾五种虾最终的纯化倍数分别达到了12.08、10.64、29.94、33.22和14.32倍,五种对虾的PO最适p H在5.5-7.5之间,最适温度在35℃-55℃之间,其中鹰爪糙对虾PO具有更强的酸碱和高温耐受性。五种虾中日本对虾PO的Km最小,表明其对底物具有更强的亲和力,而中国对虾Km最大,这与中国对虾黑变进程相对较慢的现象一致。3、不同品种对虾酚氧化酶原(proPO)活化规律研究。提取到五种虾的proPO溶液,在4℃自然放置条件下,五种虾的proPO逐渐呈现出PO活性,且活力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至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五种虾proPO活化进程有明显差异,其中中国对虾的活化速度最慢且达到稳定状态时的酶活也最低,鹰爪糙对虾达到稳定状态时的酶活最高。温度对proPO活化进程有显着影响,提高温度可以加速proPO的活化,高温短时可以促进proPO的活化,长时间的高温则导致酶失活。SDS、Ca2+、Mg2+、甲醇、丙酮等对虾的proPO活化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4、植物来源酶活抑制剂在延缓日本对虾黑变方面的作用效果研究。验证了葡萄籽提取物(GSE)、石榴皮提取物(PPE)和绿茶提取物(GTE)三种植物来源提取物对PO酶活的抑制作用,在相同浓度下,GTE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抑制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GSE和PPE为非竞争性抑制剂,GTE为混合型抑制剂,三种抑制剂的抑制常数分别为10.53 mg/m L、21.68 mg/m L和1.96 mg/m L,表明GTE与PO的结合能力更强。此外,三种抑制剂均具有很好的Cu2+还原能力和螯合能力,可以延缓和减轻日本对虾的黑变,具有开发成防黑变保鲜剂的潜质。
姜城子,崔洁,周苗苗,高翔,徐杰,薛长湖,王玉明[2](2014)在《青岛地区部分水产品中氧化三甲胺含量的测定》文中提出目的优化建立水产品中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离子色谱法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并对青岛地区常见水产品的氧化三甲胺含量进行测定。方法考察了三氯乙酸(TCA)法、Tris-TCA法、Tris-乙腈法三种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对离子色谱测定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优化,收集了青岛常见水产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采用非抑制性离子色谱法对氧化三甲胺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测定了头足类、硬骨鱼类、贝类和甲壳类等21种青岛地区常见水产品中的氧化三甲胺含量。其中,阿根廷鱿鱼TMAO含量最高,为8791.89 mg/kg;硬骨鱼TMAO含量范围为3502300 mg/kg;甲壳类除了刀额新对虾以外,含量均在1700 mg/kg之上;贝类TMAO含量均在500mg/kg之下。结论所测海产品中,头足类、甲壳类的氧化三甲胺含量较高,贝类含量较低,大致呈现头足类>甲壳类>硬骨鱼类>贝类的趋势。
张水波[3](2011)在《刀额新对虾无公害兑淡养殖技术》文中指出刀额新对虾俗称沙虾、泥虾,在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新对虾属。刀额新对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和广东、广西沿海,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对低盐、高水温
张水波[4](2010)在《刀额新对虾无公害对淡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俗称沙虾、泥虾,在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新对虾属。刀额新对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和广东、广西沿海,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对低盐、高水温和低溶氧有较强的忍耐能力,离水后也可较长时间存活,适于活虾上市。近几年来,由于南美白对虾的虾病在养殖区频繁暴发,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致使养殖业者迫切
张水波[5](2010)在《刀额新对虾无公害兑淡养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刀额新对虾,俗称沙虾、泥虾,在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新对虾属。刀额新对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和广东、广西沿海,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对低盐、高水温和低溶氧有较强的忍耐能力,离水后也可较长时间存活,适于活虾上市。近几年来,由于南美白对虾的虾病在养殖区频繁暴发,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致使养殖业者迫切
郭清剑[6](2010)在《刀额新对虾淡水养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刀额新对虾,俗称沙虾、泥虾,在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新对虾属。刀额新对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和广东、广西沿海,其味
郭清剑[7](2010)在《刀额新对虾淡水养殖技术》文中指出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俗称沙虾、泥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和广东、广西沿海,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低盐、高水温和低溶氧有较强的忍耐能力,离水后也可较长时间存活,适于活虾上市。近几年来,由于南美白对虾病害的频繁爆发,给养殖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致使养殖业者迫切需要寻找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因此不少养殖业者开展刀额新对虾淡水养殖,
梁鹏[8](2008)在《广东省市售水产品中汞含量分布及人体摄入量评估》文中指出环境汞污染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事件以来,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对汞的污染源、污染水平以及汞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认识了汞在环境中特别是水环境中的富集、转化、食物链传递和生物放大作用及其给人类健康与安全带来的风险。水生生物中的汞是通过食物链作用在体内富集,并且主要以有机形态存在。这是因为相对无机态汞来说,有机态汞的亲脂性更强,更容易通过食物链传递。食物链层次越高的生物体内汞含量越高,鱼体长度和鱼体重量一般也与鱼体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在非职业暴露的情况下,人体甲基汞摄入主要通过食品摄入,尤其是具有高汞含量的鱼类等水产品。中国水产品产量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一,广东省又是我国渔业人省,2005年其渔业产量达到695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3.6%,是全国海产品的主要供给地。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广东省沿海地区各种市场中随机选取的主要水产品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肌肉组织或软组织中总汞的含量,并通过膳食结构调查评价当地居民通过食用水产品造成的汞摄入量情况。从而全面了解该地区水产品中汞的污染现状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食用水产品中汞含量中间值为24.62ng·g-1,平均值为37.18ng·g-1,中间含量低于平均含量,表明多数样品汞含量集中于低端。含量范围为0.11-317.45ng·g-1,均未超过我国食用水产品标准中的最大允许值(maximum levels,MLs)(GB2762-2005,500ng甲基汞·g-1)。鱼体中汞含量显着高于蟹类、虾类和贝类,蟹类义显着高于虾类和贝类,各类之间含量人小关系为鱼类>蟹类>虾类≈贝类。而在所有样品中,金丝鱼汞平均含量最高,罗氏沼虾最低。各个城市水产品汞含量有一定差异,淡水养殖的草食性和腐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含量较高,而所有肉食性鱼类则在粤西地区较高,虾类、蟹类和贝类在各个城市之间也有差别,但是差异性并没有明显规律。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各城市水产品中汞的含量同水产品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淡水养殖比例呈显着负相关(P<0.05),地区之间则呈现粤西>粤东>珠江三角洲的情形。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水产品的来源方式不同,粤西地区淡水养殖类所占比例要明显低于另两个地区。不同类型水产品之间汞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肉食性鱼体汞含量明显高于草食性和腐食性,海洋捕捞类同海水养殖类汞含量大于淡水养殖类,在腐食性的两种鱼中,海洋捕捞的乌鲻鱼平均汞含量高于淡水养殖的罗非鱼,但是没有显着性差异。草食性的三种鱼类均为淡水养殖,团头鲂与鳙鱼的含量显着高于草鱼。肉食性的8种鱼类中,海水捕捞的两种肉食性鱼类(带鱼、金丝鱼)含汞量显着高于海水养殖的三种鱼(卵圆鲳鳄、红笛鲷、美国红鱼)和淡水养殖的三种鱼(乌鳢、加州鲈鱼、桂花鱼)。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同种食性的鱼类,尤其是对于肉食性的鱼体,海洋捕捞的鱼体汞含量要高于养殖类型的鱼体汞含量,说明自然生长的鱼体富集汞的能力要高于养殖型的鱼类。广东省水产品中汞的含量与我国其他地区水产品中汞含量相近,处于一个数量级上,比内陆一些省市(北京市、沈阳市)市售水产品含量要高,但低于松花江流域以及香港和台湾的同类研究。而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广东省水产品中汞的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但也有个别养殖型的鱼类样品含量较高,表明广东的局部养殖水体或部分鱼类饲料有汞污染的状况。广东省沿海地区通过食用水产品人均摄入汞平均水平为25.32ng·kg-1·d-1。,最高水平为84.92ng·kg-1·d-1。低于USEPA和FAO/WHO制定的摄入限量标准。老年人(≥60岁)由于食用水产品数量较多,所以每天通过消费鱼类食物对汞的摄入量要高于其他年龄组。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广东省居民食用水产品摄入的汞处于较低水平。通过水产品出口输出的总汞按输出量大小依次为日本、韩国和美国。按照不同地区和国家食用中国水产品类对汞的摄入水平来看,澳门居首,然后依次是香港、韩国和日本。最低的是非洲和南美洲。
黄玉玲[9](2006)在《我国虾类淡水养殖概述》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淡水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淡水龙虾和海水淡化虾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以及斑节对虾的养殖概况。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苗种生产不配套、病害防治技术薄弱和产品质量不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凌剑[10](2006)在《池塘纯淡水养殖刀额新对虾成虾技术》文中认为刀额新对虾又称独角新对虾、基围虾、沙虾、泥虾等,其壳薄肉厚、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当前国内外市场最热销的对虾品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价格一涨再涨。刀额新对虾原是海水养殖的虾类,近几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要的拉动,一些地方开展了该虾淡水养殖成虾的试验,试验证实:刀额新对虾经过淡化后可以在纯淡水中养殖,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典型对虾品种的生物学特征 |
| 1.1.2 对虾营养价值 |
| 1.2 对虾品质劣化机理 |
| 1.2.1 虾的腐败机理 |
| 1.2.2 虾的黑变机理 |
| 1.2.3 影响黑变的因素 |
| 1.3 PO性质与分离纯化方法 |
| 1.3.1 酚酶的结构特点 |
| 1.3.2 PO生化性质 |
| 1.3.3 PO提取纯化方法 |
| 1.4 虾类防黑变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 1.4.1 酶活抑制方法 |
| 1.4.2 铜离子螯合剂 |
| 1.4.3 阻断氧气方法 |
| 1.4.4 还原剂 |
| 1.4.5 植物来源抑制剂 |
| 1.5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 1.5.1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 1.5.3 技术路线图 |
| 1.5.4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虾类黑变进程差异与PO组织分布研究 |
| 2.1 材料与设备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主要实验设备 |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整虾以及不同组织部位黑变进程观察 |
| 2.2.2 黑变评分 |
| 2.2.3 各组织PO粗提取与酶活测定 |
| 2.2.4 非变性-PAGE电泳及PO酶活染色 |
| 2.3 数据处理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五种虾及其不同部位黑变进程观察 |
| 2.4.2 五种虾整体黑变评估结果 |
| 2.4.3 五种虾各组织中PO活性测定 |
| 2.4.4 五种虾各组织SDS-PAGE电泳图和酶活染色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五种虾PO生化性质对比分析 |
| 3.1 材料与设备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主要实验设备 |
| 3.1.3 主要实验试剂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样品前处理 |
| 3.2.2 五种虾头胸部PO的分离与纯化 |
| 3.2.3 蛋白质含量测定 |
| 3.2.4 PO酶活测定 |
| 3.2.5 非变性-PAGE电泳及酶活染色 |
| 3.2.6 PO最适pH与酸碱稳定性测定 |
| 3.2.7 PO最适温度与热稳定性 |
| 3.2.8 PO动力学参数测定 |
| 3.3 数据处理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五种虾PO纯化结果 |
| 3.4.2 非变性PAGE电泳及酶活染色结果 |
| 3.4.3 PO最适pH值与酸碱稳定性 |
| 3.4.4 PO最适温度与热稳定性 |
| 3.4.5 PO动力学参数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五种虾酶原活化进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
| 4.1 材料与设备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主要试剂 |
| 4.1.3 实验设备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样品前处理 |
| 4.2.2 酚氧化酶原提取 |
| 4.2.3 酚氧化酶原活化随时间的变化 |
| 4.2.4 温度对酚氧化酶原活化的影响 |
| 4.2.5 化学试剂对酚氧化酶原活化的影响 |
| 4.3 数据处理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proPO活化随时间的变化 |
| 4.4.2 温度对proPO活化的影响 |
| 4.4.3 化学试剂对proPO活化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植物来源抑制剂对日本对虾体内PO的影响 |
| 5.1 材料与设备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主要试剂 |
| 5.1.3 实验设备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抑制剂对PO酶活的抑制效果 |
| 5.2.2 PO活性染色 |
| 5.2.3 抑制剂对PO酶活的抑制动力学 |
| 5.2.4 抑制剂对铜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 |
| 5.2.5 抑制剂对铜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 |
| 5.2.6 防黑变处理与感官评价 |
| 5.3 数据处理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三种抑制剂对PO酶活的抑制效果 |
| 5.4.2 三种抑制剂对PO的抑制动力学参数 |
| 5.4.3 三种抑制剂对铜离子的还原能力测定 |
| 5.4.4 三种抑制剂对铜离子的螯合能力测定 |
| 5.4.5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日本对虾的保鲜效果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与试剂 |
| 2.2 仪器与设备 |
| 2.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确定 |
| 2.3.1 三氯乙酸(TCA)法 |
| 2.3.2 Tris-乙腈法 |
| 2.3.3 Tris-TCA法 |
| 2.4 离子色谱条件 |
| 2.5 检测限实验 |
| 2.6 TCA法回收率实验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前处理方法的TMAO测定结果 |
| 3.2 检测限实验 |
| 3.3 回收率实验 |
| 3.4 青岛地区常见水产品的TMAO含量测定 |
| 3.4.1 青岛常见硬骨鱼中TMAO的含量 |
| 3.4.2 青岛常见甲壳类中TMAO的含量 |
| 3.4.3 青岛常见头足类中TMAO的含量 |
| 3.4.4 青岛常见贝类中TMAO的含量 |
| 4 讨论与结论 |
| 一、池塘条件 |
| 二、放养前的准备 |
| 1.清塘消毒: |
| 2.施肥培水: |
| 3.虾苗淡化: |
| 三、饲养管理 |
| 1.苗种放养: |
| 2.饵料投喂: |
| 3.水质管理: |
| 4.日常管理: |
| 5.病害防治: |
| 一、生态特性 |
| 二、池塘养殖技术 |
| (一) 池塘条件 |
| (二) 放养前的准备 |
| 1. 清塘消毒 |
| 2. 施肥培水 |
| 3. 虾苗淡化 |
| (三) 饲养管理 |
| 1. 苗种放养 |
| 2. 饵料投喂 |
| 3. 水质管理 |
| 4. 日常管理 |
| 5. 病害防治 |
| 三、捕捞上市 |
| 四、养殖实例简介 |
| 1 生态特性 |
| 2 池塘养殖技术 |
| 2.1 池塘条件 |
| 2.2 放养前的准备 |
| 2.2.1 清塘消毒 |
| 2.2.2 施肥培水 |
| 2.2.3 虾苗淡化 |
| 2.3 饲养管理 |
| 2.3.1 苗种放养 |
| 2.3.3 水质管理 |
| 2.3.4 日常管理 |
| 2.3.5 病害防治 |
| 3 捕捞上市 |
|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汞的物理化学性质 |
| 1.2 汞污染的危害 |
| 1.3 汞在水产品中的富集、转化 |
| 1.3.1 水产品中汞的来源及其分布 |
| 1.3.2 影响水产品中汞含量的因素 |
| 1.4 人体通过食用水产品的汞摄入量研究 |
| 1.4.1 摄入剂量水平 |
| 1.4.2 不同人群体内汞含量以及影响因素 |
| 1.4.3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 1.5 本文研究意义 第2章 引言 |
| 2.1 立题背景 |
| 2.2 研究内容 |
| 2.2.1 广东省水产品中汞的含量 |
| 2.2.2 人体汞摄入量风险评估 |
|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样品的采集 |
| 3.1.1 采样区域和地点 |
| 3.1.2 采样的种类和数量 |
| 3.2 样品的前处理及其分析 |
| 3.2.1 试验用品 |
| 3.2.2 试验方法 |
| 3.2.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 |
| 3.2.4 数据处理方法 |
| 3.3 人体摄入量的评估方法 第4章 广东省市售水产品中汞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 4.1 广东省市售水产品中汞含量分布 |
| 4.1.1 广东省市售水产品汞含量 |
| 4.1.2 水产品汞含量地区分布 |
| 4.2 不同水产品中汞含量的差异研究 |
| 4.2.1 水产品种类差异 |
| 4.2.2 水产品大小差异 |
| 4.3 全球水产品中汞含量比较 |
| 4.3.1 与国内其他研究比较 |
| 4.3.2 与国外其他研究比较 第5章 人体汞摄入量评估 |
| 5.1 广东省食用水产品污染水平 |
| 5.2 膳食结构调查 |
| 5.3 广东省居民汞的摄入量分析 |
| 5.3.1 广东省居民汞的摄入量水平 |
| 5.3.2 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人群汞摄入量 |
| 5.3.3 与其他研究对比分析 |
| 5.4 广东省水产品对国际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