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关于期刊编辑选择的拙见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刍议学报编辑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智永婷,李艳,程杰[1](2021)在《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高校学报当前编辑人员队伍不稳定、竞争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现状,通过研究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模式和编辑人才培养及团队协作方式,提出了我国高校学报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与策略。认为高校学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编辑管理制度和创新编辑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在新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探寻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刊之路。

贾忠峰[2](2021)在《新时期社科类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发展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科类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在社科类学术期刊中处于较低的层级。究其原因,大致有四方面:发展定位不当;主办单位效应;对编辑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学术期刊评价结果使用不当。当前,社科类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应调整办刊定位、坚定发展方向,精心设置栏目、优化出版内容,建设编辑队伍、提高编辑水平,积累作者资源、扩充优质稿源,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重视刊物宣传、扩大知晓度,从而提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同时,相关部门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并合理使用评价结果。

纪红兵,张立斌,陈华伟,贺嫁姿,冼春梅,柳丰,余雪芳,黄容[3](2021)在《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举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办刊质量,建设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相适应的高校学报,在分析总结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及其作用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办刊实际,提出了提升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的八项举措。对进一步发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的办刊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赵晓华[4](2021)在《适应性改造: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的优化进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学报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处境化经验总结。高校学报生态系统内部,由编辑群、作者群、审稿专家群和读者群组成。高校学报生态系统外部,目前受综合性定位和专业性发展、期刊评价和以刊评文等多重压力的冲击和影响比较明显。编辑队伍角色的边缘化、编辑身份焦虑是首要难题,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中的体制依附与缺乏明确定位是影响学报发展的重要制度诱因,期刊评价与以刊评文是制约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桎梏。优化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的主要路径是回归高校学报编辑的学者化与专业化地位,因地制宜地对高校学报跨学科办刊思路进行整合,探索适合学报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刊之路,再造学术共同体在学报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王佳佳[5](2021)在《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的伦理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社会的“孝道”是道德伦常的基础,在家庭、社会乃至信仰层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家风建设”的倡导,家庭问题进一步被重视,民间故事中有关“孝道”的研究重新焕发活力。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且为多朝古都,蕴藏着厚重的祖根文化和孝廉文化,孕育了丰富完整的“孝道”伦理观念。因此,本文以河南民间“孝道”故事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从故事学和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来阐释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蕴含的伦理观念。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河南地区孝道故事的典型性;其次,对国内外在民间“孝道”故事类型、文学文化和伦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了系统梳理,并对其进行学术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探析本文的可行性研究以及研究的空间与价值;再次,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最后,阐述了本文的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首先,借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搜集到的一百二十余篇河南民间“孝道”故事进行分类,按照故事具体情节将其分为“弃老型、敬老型、弃敬相对型和弃敬转化型”四型,并进一步归纳为“生活压榨式、尽心事亲式、亲子不孝养子孝式和智决难题式”等十六式,并对各类故事内容进行概括。其次,剖析了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的家庭伦理。从血缘关系维系的父子伦理、兄弟伦理和婚姻关系构成的夫妻伦理、婆媳伦理出发,考察中原民众孝道中的家庭关系和家庭伦理,以及这种家庭伦理内在的矛盾与悖论。再次,阐释了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的社会伦理。将河南民众的孝道从家庭延伸至社会,从家国同构下的君臣伦理、后天亲缘化的拟亲属伦理和亲密复杂的乡邻伦理出发,探析河南民众孝道中的社会伦理,以及这种社会伦理暗含的功利互惠的现实色彩。最后,透视了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的信仰伦理,解读河南民众孝道的生存土壤和伦理根源。从生殖与祖先、佛与道、自然与命运方面透视民众孝亲之心的精神归宿,为当今人们的孝行找到精神依托。结语部分:对河南民间“孝道”故事的类型和其中蕴含的家庭伦理、社会伦理、信仰伦理做总结,概括出河南民众的孝道伦理观念,阐释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品性,并进一步指出河南民众孝道伦理观念在当代社会的家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个人品格健全方面的现实价值。

王之宗[6](2021)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出版特色研究》文中认为

周久琳[7](2021)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提出要求后,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给予高度关注。问题提出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问题提出能力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现状、评价标准等。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从理解、选择、转换、编辑认知过程出发,编制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测试卷,并构建了小学四年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评价标准。选取云南省昆明市城区、郊县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第一,小学四年级城区和郊县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现状;第二,城区和郊县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特点、差异,分析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倾向性;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与他们对提出问题态度之间是否显着相关。利用相关测试题,收集相关数据并按照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四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水平集中于中等水平。不同的评价维度,学生表现不同。四年级学生的逻辑性、情境性、语言性集中处于最高水平,复杂性处于较低水平,新颖性处于最低水平。2.不同地区的四年级学生在四个认知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理解认知过程中,城区和郊县学生具有一定差异,在选择、编辑和转换认知过程中,城区和郊县学生表现比较一致。但学生受到环境影响,表现出各自特点。3.不同地区之间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也具有显着差异性。从整体上看,城区和郊县学生在所有评价维度之间得分都具有显着的差异性。从不同认知过程来看,转换、编辑认知过程的语言性、新颖性不具有显着差异。4.五个评价维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生的各维度得分之间都具有非常显着的相关性。城区学生各维度标准具有显着相关性,郊县学生新颖性与其他几项标准不具有相关性。5.四年级学生问题出提出能力的逻辑性、情境性、复杂性和语言性得分均与问题提出态度、问题解决态度、情感价值态度具有非常显着的相关性。

谢文韬[8](2021)在《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文中提出近代引领着变革潮流的都市,和象征着传统的旧体诗坛之间,看似并不协调,实则存在紧密联系。研究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发掘近代旧体诗坛的独特性,从而确立其文学史意义。但旧体诗坛面对近代都市的诸多变革,并非一味被动地受到影响,而是根据主观意志进行适应调整,最终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面貌。因此需要超越一般文学史书写中常用的机械反映论,避免将旧体诗坛的创作、批评等活动看成都市变革的注脚,单纯从其中寻找涉及近代都市变革的内容的做法,如罗列堆砌与都市某一方面变革相关的诗词作品等,而应将近代旧体诗坛看成由具备不同意志的群体构成的复杂存在,摸索近代旧体诗坛与前代不同的运作机制,寻找其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探讨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先须确定近代都市中与旧体诗坛联系紧密的变革,以及近代旧体诗人与都市的基本关系,从而为深入研究打下铺垫。首先物质方面,都市交通方式的变革让诗人们的出游、交际大为便捷;通讯媒介变革与诗人的谋生、求知与济世活动紧密相关;交际场所的变革让诗人们有了新的互动空间。其次在社会方面,都市政治环境的变革给积极入世的诗人们提供了为理想奋斗的机遇;教育体系的变革让在都市中求学、任教成为诗人们的普遍经历;思想风潮的变革则给诗人们走向多样化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指引。正因如此,凡是在近代旧体诗坛稍有影响的诗人,都与变革的都市密切相关,或长住于这些都市,或长期以其为中心活动,或兼而有之。在明确二者的基本联系后,便可考察都市变革背景下旧体诗坛的生存空间变化。以民国建立、新诗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等关键事件为节点,都市中旧体诗坛的实体依托发生了不同轨迹的走向,这直接影响了旧体诗坛的生存状态。在晚清时期,诗坛与都市政治强人的幕府间联系,较前代质变虽然不多,量变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进入民国后,这种联系却突然断裂。而报刊在晚清民初经不同诗人群体的努力,逐步被旧体诗坛接受、认可,然而随着新诗的兴起,旧体诗坛在报刊上受到严峻挑战,不得不进行反击,但在关键的论辩方式上,面对以概念定义为逻辑起点的新文学阵营,学衡派为代表的诗坛中坚力量仍保持着以历史经验为逻辑起点的思维模式,在报刊空间中表现得并不适应,反倒是旧体诗坛基层在论战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自我突破。而近代高等教育机构,长时间内并未表现出与旧体诗坛的特别联系;但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旧体诗坛在社会上逐渐式微,它们成为了旧体诗坛延续微弱生命的难得依托。在理清近代都市变革作为背景的影响后,便可将坐标切换至旧体诗坛本身,探讨近代旧体诗坛自身如何在创作潮流、批评活动以及组织结构方面进行行为上的主动调整以及机制上的自我调适,以适应近代都市的变革。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创作潮流上。首先,都市政治环境的变革,使得诗人们要通过在诗歌创作中表现政治热情和政治能力来在都市政治场域中生存,甚至获取更多政治资源。虽然这种情况前代也有,但在近代程度可谓达到顶峰。然而不同政治热情、政治目标以及诗歌风格的诗人,在转型幅度和方式上各有不同。其次,近代都市生活场域的变革,则让各种新名物开始成为书写对象,但不同时期诗坛对新名物语汇所普遍采取的书写模式不同。最开始抱着介绍、夸耀心态的诗人,往往将新名物作为诗歌的主题进行书写;而在新名物被熟悉之后,诗人更多将之作为单位在诗中使用,但保守的诗人,则一直只将其作为背景以减弱对旧体诗歌传统造成的冲击。相较之下,尽管都市思想场域的变革使得新概念语汇同样开始进入诗人的笔下,但旧体诗坛最初普遍没有将之与传统的语汇区分开来,故在书写模式上多与传统典故混同,不过随着诗人文化普及意识的提高,诗人们逐渐会将以诗歌作品总体来对这些新概念进行介绍阐释。近代旧体诗坛的批评活动方面也体现了旧体诗坛面对都市变革时的调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与都市中公共话语空间的形成,诗歌批评的形式、对象与本质都在发生变化。形式上,过往单向、个人化的诗话,成为了一种高度公开化、互动化的批评形式,它可由报刊征集素材而生成,能够成为一种集体意志的表达,读者可以用各种即时性的反馈手段来影响诗话的创作,批评者在创作诗话时也必须时刻考虑读者,同时它又保持了一定的自身特色,报刊带来的一些互动形式由于其体式传统而并不能被广泛接受。对象上,在没有被某种具有特定观念的特定群体所垄断的都市公共话语空间中,不同群体用不同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使得过往累积的诗歌资源会被重新挖掘。而对于诗歌本质的认识,也随都市中社会阶级的变化与前代不同。诗歌不再被视为士人的身份象征,甚至不再是知识分子必须掌握,而对诗歌的文学知识的研究、诗歌的鉴赏等,开始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渐渐变得可以独立进行,且渐渐被知识分子所看重。面对近代都市变革,旧体诗坛结构体系的变化,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体现。就诗坛流派而言,“都市型”诗派开始取代“地域型”诗派,成为诗坛主导。就诗人社群而言,过往实地、封闭、主要依赖士人关系网的特点发生改变,在都市的公共空间中更加具有全国意识,对士人关系网有所突破。成员地位取决于存在感,而社群之间界限模糊,比起内部进行活动,向外界公开举办活动变得更为重要。在诗坛的个体层面,都市的风气与社会阶级变革使诗人对于使用诗歌谋取经济利益不再感到可耻,诗歌开始向书画靠近,其交易有走向体系化的趋势,这使得诗人的交际策略和关系网也发生了变化。综合这些方面来看,近代都市的变革,对于旧体诗坛的整体影响,在于地理特征层面的去地域化、社会定位层面的去阶级化以及知识谱系层面的专门多元化三点。这些相对于前代的独特之处也正是近代旧体诗坛的近代性体现。

彭赞超[9](2021)在《金代女真后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金代,女真后族(建国前称世婚家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金朝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金代女真后族这一群体,对于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金代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运用传统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同时,还注重运用计量史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尽量多的采用正史资料以外的文人笔记和金石材料进行整合研究。本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讨论了本文的缘起、研究范围以及相关概念界定,同时还对前辈学者有关女真后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论证了本文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创新之处。正文共分为四章,分别从女真后族的产生形成与谱系梳理、女真后族的婚配、女真后族在中央和地方任官的情况以及女真后族的封爵与赠谥进行研究。第一章,金代女真后族的形成与谱系。女真后族作为特殊的政治群体是在完颜部统一生女真诸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与按出虎完颜部酋长家族通婚的生女真家族,随着完颜氏生女真酋邦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特殊的“世婚家族”。金朝建立后,世婚家族转变成为女真后族集团。为清晰了解女真后族的构成,运用文献资料和石刻资料首次制作出金朝女真后族的谱系。第二章,女真后族的婚配。女真后族婚配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女真后族女性嫁与金帝为后妃,以及女真后族女性嫁与宗室为正室、侧室的研究;二是女真后族家族男子娶公主的研究。金朝建国前自昭祖到康宗五位完颜部大酋长与建国后九位帝王,除宣宗娶妻王皇后外,正室皆来自世戚家族;金朝的驸马都尉一般是从女真后族的男性成员中选娶。这体现了女真后族与金朝统治者婚姻关系的“恒定性”。女真后族与金朝统治者的婚姻关系中,多为从表婚,这种婚制使得结姻双方的关系亲上加亲,进一步的巩固了后族与皇族两大集团的政治联系。第三章,女真后族成员的仕宦。女真后族成员的入仕主要有军功、门荫、猛安谋克、承应人出职和姻亲授官五种途径。建国初期女真后族以军功入仕为主,金朝中期女真后族以任承应人入仕为主。女真后族成员的仕宦情况与金朝统治者对女真后族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金朝末年由于女真后族成员生活腐化,丧失了昔日的武功,逐渐被淘汰出高层官僚集团。第四章,金朝女真后族的封爵和赠谥。金朝统治者通过对女真后族成员封授女真世爵和汉爵,对已故女真后族成员赐配享、谥号、赙赠的方式,褒奖效忠朝廷,贡献卓着者,但是所授爵位封号不高,配享人数较少。说明女真统治者对女真后族实行既拉拢又防范的政策。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女真后族是金朝统治的重要基石之一。到金中后期,随着政权中原化程度的提高,世婚制度受到了来自渤海、契丹和汉人的冲击,最终导致世婚制的衰落。随着世婚制的瓦解,女真后族在金朝政坛中的地位也就随之下降,直至最终被淘汰出女真高层官僚集团。

战帅帅[10](2021)在《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基因TaBAHD的克隆与功能鉴定》文中提出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Feruloyl arabinoxylan,FAX)大分子构架中的阿魏酰基团与阿拉伯木聚糖(Arabinoxylan,AX)产生氧化交联最终形成凝胶,对面制品的加工品质及其营养品质均能产生重要影响。FAX在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Arabinoxylan feruloyl transferase,AFT)催化作用下合成,而FAX含量的高低则对小麦AX的分子结构和性质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克隆FAX含量的关键酶(AFT)基因,开发功能标记并进行基因的表达机理分析是对小麦加工品质进行改良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253份来自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的国内外小麦品种(系)及124份新疆小麦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同源克隆小麦3B、3D染色体上的TaBAHD基因,基于序列的差异性开发功能标记并验证,最后通过基因编辑对TaBAHD-A1和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进行分析鉴定,明晰小麦籽粒FAX含量相关的分子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以TaBAHD-A1基因序列为探针,分别克隆了位于3 BL和3 DL上的AFT基因TaBAHD-B1和TaBAHD-D1。TaBAHD-B1和TaBAHD-D1基因全长序列分别为1450 bp和1469 bp,各都包含一个1266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一个内含子及两个外显子,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结构则符合GT-AG经典类型。不同材料间的TaBAHD-B1基因在1425bp位置有1处SNP位点,2个等位变异序列之间相似度为98.08%,共编码氨基酸422个,预测其分子量是45.1k Da。不同材料的TaBAHD-D1基因等位变异序列之间相似度为99.73%,具有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且具有20 bp的5′非翻译区(Untraslated region,UTR)和44 bp的3′UTR。TaBAHD-A1和TaBAHD-B1、TaBAHD-D1基因存在10个氨基酸非同义突变,相同结构域是乙酰转移酶催化机制重要组分。基于TaBAHD-B1基因的等位变异序列SNP位点开发了一对显性互补型标记AFT 97/AFT 85。AFT 97标记与高FAX含量相关,在具有TaBAHD-B1a类型的材料中能扩增出539 bp片段,在黄淮冬麦区材料间不同基因型的FAX含量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基于TaBAHD-D1基因19 bp SNP处开发了2个互补显性标记AFT 19和AFT 27。AFT 27可分辨出的等位变异TaBAHD-D1a材料中能扩增出908 bp片段,与高FAX含量相关。总体分析表明,具有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的FAX含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TaBAHD-A1a/TaBAHD-B1a/TaBAHD-D1a基因型组合,在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及总体材料中,其FAX含量在不同麦区间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且TaBAHD-B1基因对FAX含量催化合成的功能作用相对较小。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ficational,PCR)的方法,对12份基因型与表型值相符合的小麦材料,其开花后5个周期麦穗籽粒中的TaBAHD-A1、TaBAHD-B1、TaBAHD-D1基因表达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均在21 d时期表达量最高且稳定,且与其他7 d、14 d、28 d、35 d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有显着差异(p<0.05),与小麦籽粒处于面团期特征表现一致。TaBAHD-A1a的相对表达量约为TaBAHD-B1a等位变异相对表达量的1.3倍,TaBAHD-D1a等位变异相对表达量的2倍,TaBAHD-B1b等位变异相对表达量的5倍。12份材料分为两类,I类为高FAX含量品种,II类为低FAX含量品种。农大212(TaBAHD-A1a/TaBAHD-B1a/TaBAHD-D1a)、小偃54(TaBAHD-A1a/TaBAHD-B1a/TaBAHD-D1b)是优异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高FAX含量材料,与淮麦18(TaBAHD-A1b/TaBAHD-B1b/TaBAHD-D1b)、济麦21(TaBAHD-A1b/TaBAHD-B1b/TaBAHD-D1b)、陕354(TaBAHD-A1b/TaBAHD-B1b/TaBAHD-D1a)低FAX含量的材料在不同发育时期相对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且相对表达量与前期研究的FAX含量表型特征相符合,以上结果表明第3染色体组的TaBAHD-A1、TaBAHD-B1、TaBAHD-D1基因可能参与催化合成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FAX含量的交联反应,且不同基因型参与调控作用的功能程度存在差异,在转录水平上分析了TaBAHD基因表达机理。3.通过双酶切法构建p ET-28a(+)-TaBAHD-A1,p ET-28a(+)-TaBAHD-B1,p ET-28a(+)-TaBAHD-D1原核表达载体;37℃,215 rpm条件下,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 m M,恒温培养2 h,全菌蛋白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所得结果与前期预测结果一致,初步验证TaBAHD蛋白已被成功诱导。重组蛋白表达条件进一步优化表明,p ET-28a(+)-TaBAHD均在37℃表达最高,而p ET-28a(+)-TaBAHD-A1及p ET-28a(+)-TaBAHD-B1重组载体分别在1.0 m M、1.5 m M IPTG浓度条件下,p ET-28a(+)-TaBAHD-D1重组载体在诱导8 h时表达条件下最优。4.以中间载体pMETa U 6.1为模板成功构建双g RNA基因编辑载体。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7株基因编辑植株突变类型主要为Bi和He,主要在PAM识别序列为TaBAHD-222靶点上游3 bp、4 bp处以4 bp、5 bp的删除突变及下游2 bp处单碱基替换为主。主要在PAM识别序列为TaBAHD-322靶点下游4 bp处以2 bp的删除突变及单碱基插入为主,且主要为TaBAHD-A1及TaBAHD-B1发生基因编辑。3个染色体TaBAHD基因同时发生基因编辑的植株籽粒FAX含量为3.57×10-5mol/L,低于受体Fielder品种(4.07×10-5mol/L)。初步验证了TaBAHD基因可能与胚乳细胞壁FAX含量存在相关性。

二、刍议学报编辑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议学报编辑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 创建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
    2. 推动高校学报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
    3. 保证学报出版质量的关键
二、 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1. 编辑人员专业匹配度不高,队伍不稳定
    2. 编辑人员地位边缘化,竞争力不足
    3. 编辑人员学术素养有待提高,复合型人才缺乏
三、 国外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1. 主编和编辑从业门槛高
    2. 编辑分工明确,重视学术质量把关
    3. 审稿过程精益求精
四、 我国高校学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1) 重视学报工作。
        (2) 提高编辑职业认可度。
    2. 完善编辑管理制度
        (1)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
        (2) 优化编辑队伍结构配置。
        (3) 加强编辑人员岗位培训。
    3. 创新编辑考核评价机制
        (1) 优化工作量考核制度。
        (2) 明确岗位职责,奖惩结合。
五、 结 语

(2)新时期社科类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社科类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发展现状的成因
2 新时期社科类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发展的对策
    2.1 调整办刊定位,坚定发展方向
    2.2 精心设置栏目,优化出版内容
    2.3 建设编辑队伍,提高编辑水平
    2.4 积累作者资源,扩充优质稿源
    2.5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2.6 重视刊物宣传,扩大知晓度
    2.7 建立多元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合理使用评价结果
3 结束语

(3)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办刊实践回顾
    1.1 学报简介和发展脉络
    1.2 《学报》办刊举措
        1)强化终审工作,严把稿件学术质量关。
        2)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实行标准化管理。
        3)以特色栏目引领学报的发展。
        4)坚持周例会制度提高编辑业务规范。
    1.3 学报办刊实效及不足
        1)对学报的积极促进作用。
        2)对我校重点学科建设及青年人才培养与扶持的促进作用。
        3)办刊存在的不足。
2 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核心竞争力
    2.2 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主办单位的社会竞争力。
        2)主办单位的学科竞争力。
        3)学报编委会成员的竞争力。
        4)学报编辑队伍及编辑部运作的竞争力。
3 提升学报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3.1 我校《学报》竞争力分析
        1)学报竞争力的优势。
        2)学报竞争力的劣势。
        3)提升学报竞争力的挑战。
        4)提升学报竞争力的机遇。
    3.2 提升学报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1)依据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要义及布局推动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带动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带动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加强学报办刊特色化建设、促进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5)加强学报优秀作者群建设、促进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6)加强优秀审稿专家队伍建设、促进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7)加强学术编辑队伍建设、促进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8)加强学报出版宣传发行工作、促进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 结语

(4)适应性改造: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的优化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处境化存在: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的构成维度
二、发展性难题: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的生存镜像
    (一)身份焦虑:编辑队伍个体的边缘化处境
    (二)体制依附与模糊定位: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两难境地
    (三)期刊评价与以刊评文:套在高校学报身上的双重枷锁
三、适应性改造:优化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的策略
    (一)学者化与专业化: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流程的考核逻辑
    (二)跨学科选题策划:高校学报特色化、内涵式发展之路
    (三)再造学术共同体:规范高校学报发展,推进学报生态系统平衡
结 语

(5)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的伦理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选题缘由
        2.河南地区“孝道”故事的典型特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孝道”故事的相关研究
        2.“孝道”伦理观念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
        2.研究方法
一、河南民间“孝道”故事的类型
    (一)弃老型
        1.生活压榨式
        2.狠心弃养式
        3.薄葬送终式
    (二)敬老型
        1.尽心事亲式
        2.救亲危难式
        3.无奈牵挂式
        4.体谅尊敬式
        5.忠孝并存式
    (三)弃敬相对型
        1.亲子不孝,养子孝式
        2.儿子不孝,儿媳孝式
        3.孝子善报,逆子恶报式
        4.孝母不孝父式
    (四)弃敬转化型
        1.智决难题式
        2.换位触动式
        3.矛盾调和式
        4.矛盾激化式
二、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的家庭伦理
    (一)父子伦理
        1.养:重孝的伦理取向
        2.弃:现实的伦理选择
    (二)兄弟伦理
        1.同气连枝的兄弟
        2.互谅互助的妯娌
    (三)夫妻伦理
        1.家庭权力的偏移
        2.两性之爱的矛盾
    (四)婆媳伦理
三、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的社会伦理
    (一)君臣伦理
        1.移孝作忠的伦理倾向
        2.弃忠保孝的伦理诉求
    (二)拟亲属伦理
        1.知恩图报的伦理内涵
        2.功利互惠的伦理实质
    (三)乡邻伦理
        1.重义轻利的伦理追求
        2.义利相对的伦理矛盾
四、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的信仰伦理
    (一)生殖与祖先
        1.血脉永续的生殖崇拜
        2.尊崇长辈的祖先崇拜
    (二)“佛”与“道”
        1.佛教因果报应说
        2.道教神仙信仰观
    (三)自然与命运
        1.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2.趋利崇福的命运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7)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
        1.3.1 建构主义理论
        1.3.2 问题思维理论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问题
        1.4.2 数学问题
        1.4.3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1.5 研究问题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问题提出的国外发展现状
        2.1.1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现状调查
        2.1.2 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体系
    2.2 数学问题提出的国内发展现状
        2.2.1 问题提出能力现状调查
        2.2.2 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体系
    2.3 评述与思考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3.1 测试题的编制
        3.3.2 测试试卷信、效度说明
    3.4 研究过程
        3.4.1 预测试
        3.4.2 正式测试
    3.5 测试卷回收情况
    3.6 评价标准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
    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1 四年级学生不同维度结果分析
        4.1.2 四年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水平结果分析
        4.1.3 四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与数学问题提出态度相关性分析
        4.1.4 四年级学生问题提出能力质性分析
    4.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卷(正式)
致谢

(8)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研究回顾
    二、基本概念、边界与方法
    三、章节设置
第一章 变革的近代都市对旧体诗坛的吸引力
    第一节 近代都市物质变革及其吸引力
        一、交通方式:活动距离限制的解除
        二、通讯媒介:谋生、求知与济世的三重诱惑
        三、交际场所:诗歌互动新型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 近代都市的社会变革及其吸引力
        一、政治环境:提供为理想奋斗的便利
        二、教育体系:求学、任教成为普遍经历
        三、思想风潮:走向偏离传统士人的人生道路
    第三节 近代旧体诗人与都市的基本关系状态
        一、长住都市
        二、环绕都市活动
        三、混合型
第二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生存空间
    第一节 传统联系从强化到中断:都市幕府与旧体诗坛
        一、晚清都市幕府与诗坛关系的延续发展
        二、民国时期都市幕府与诗坛关系的断裂
        三、都市幕府与旧体诗坛联系从强化到断裂的原因
    第二节 新诗兴起带来命运转折:都市报刊与旧体诗坛
        一、新诗兴起前旧体诗坛对报刊空间的接受
        二、新诗兴起对报刊空间中旧体诗坛的冲击
        三、旧体诗坛中坚力量的论辩方式与局限:对《学衡》杂志的再考察
        四、旧体诗坛基层反击的早期困境:以上海《学生文艺丛刊》为例
        五、旧体诗坛基层的策略转变与局部成功:以天津《益世报》为例
        六、旧体诗坛的反击对新诗阵营基层之影响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后的生命延续:都市高等教育机构与旧体诗坛
        一、新文化运动前的高等教育机构与旧体诗坛
        二、新文化运动后大学课程设置对旧体诗坛的制度保障
        三、新文化运动后大学教师对旧体诗歌互动风气的引导
        四、新文化运动后大学刊物对旧体诗歌创作成果的呈现
第三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诗歌创作潮流
    第一节 都市政治场域与旧体诗坛的政治书写模式
        一、典型积极者的转变:以郑孝胥诗歌的政治书写为例
        二、典型消极者的转变:以陈衍诗歌的政治书写为例
        三、非典型诗人的转变:以沈瑜庆、易顺鼎诗歌的政治书写为例
    第二节 都市物质场域与旧体诗坛的“新名物”书写模式
        一、初步接触时作为诗歌主题
        二、认知成熟后作为表意单位及书写模式复合
        三、回避冲击意识下作为创作背景
    第三节 都市文化场域与旧体诗坛的“新概念”书写模式
        一、与传统典故混同的书写模式
        二、文化普及意识下的书写模式
        三、对不同书写模式的兼采
第四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诗学批评活动
    第一节 形式的变异:近代报刊空间中诗话文本生成机制的转型
        一、传统载体上诗话文本的生成机制
        二、都市话语空间与诗话的素材来源
        三、都市话语空间与诗话的反馈修正
        四、都市话语空间与诗话的创作标准
        五、传统批评形式的变革对近代诗坛之影响
    第二节 资源的再挖掘:以黄景仁《绮怀》诗的近代传播为典例
        一、传统的诗学话语权与《绮怀》诗的流传程度
        二、都市话语空间中的二次创作与《绮怀》诗的公开流行及范式形成
        三、都市话语空间中的学术批评与《绮怀》诗的讨论升温及地位上升
        四、都市话语空间对前代诗歌资源再挖掘的影响
    第三节 本质的重构:从学校教育角度的考察
        一、学校教学制度中诗歌定位与知识体系的变化
        二、教科书中诗歌定位与知识体系的变化
        三、“一般知识分子”诗歌知识的实际表现
        四、诗学本质重定位与诗歌知识体系重构的文学史意义
第五章 近代都市变革与旧体诗坛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诗坛流派的兴替:从“门存唱和”谈起
        一、“门存唱和”参与诗派与主导权之间的分离
        二、湖湘诗派被分化与湖湘诗学传承被阻断
        三、桐城诗派被吸收与桐城诗学体系被覆盖
        四、“门存唱和”与“都市型诗派”对诗坛的主导
    第二节 诗坛社群的异变:以都市报刊空间为中心
        一、士人私谊网络内的传统诗人社群
        二、报刊诗人社群组建对士人私谊关系的突破:以“同人录”等文件为中心
        三、报刊诗人社群活动的进一步公开化:以诗歌竞赛为中心
        四、报刊诗人社群的新型结构特征
    第三节 诗坛个人的生存选择:由诗歌交易活动观照
        一、晚清都市与诗歌交易的体系形成
        二、民国都市与诗歌交易的观念变化
        三、诗歌交易活动对诗坛结构之影响
结语 近代都市变革对旧体诗坛的独特影响
    一、地理特征层面的去地域化
    二、社会定位层面的去阶级化
    三、知识谱系层面的多元专门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金代女真后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金代女真后族”问题的提出
    二、本选题相关概念的厘定及研究范围的限定
    三、本选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四、国内外学界对本题目研究的相关问题综述
        (一)金代女真世婚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二)女真后族的家族与族系研究
        (三)金代后妃与妃嫔制度的研究
        (四)金代公主、驸马研究
        (五)金代女真后族仕宦问题研究
        (六)金代女真后族爵位问题研究
    五、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六、创新点
第一章 金代女真后族家族的形成与谱系
    第一节 金代女真后族家族形成与范围
        一、建国前女真世婚家族的形成
        二、建国后女真后族的变化
    第二节 金代女真后族谱系
        一、徒单氏家族
        二、蒲察氏家族
        三、唐括氏家族
        四、乌古论氏家族
        五、乌林答氏家族
        六、仆散氏家族
        七、裴满氏家族
        八、纥石烈氏家族
        九、拿懒氏家族
第二章 金代女真后族的婚配
    第一节 金代女真后族女子的婚配
        一、金朝的后妃制度
        二、女真后族女子与女真帝王的婚配
        三、女真后族女性与宗室男子的婚配
    第二节 金代女真后族男子的婚配
        一、尚主为驸马
        二、驸马都尉的任职
    第三节 金代女真后族的婚制与婚俗
        一、世婚家族传承女真婚俗
        (一)收继婚
        (二)从表婚与错辈婚
        二、女真后族婚制破坏与重新确立
第三章 金代女真后族成员的仕宦
    第一节 女真后族成员的入仕途径
        一、军功入仕
        二、门荫入仕
        三、继承猛安谋克官职入仕
        四、承应人出职
        五、姻亲入仕
        六、其他入仕方式
    第二节 金代女真后族在中央官僚集团中的地位
        一、出任中央行政部门官职
        二、出任都元帅府及枢密院官职
    第三节 金代女真后族在地方官僚集团中的地位
        一、担任诸路长官
        二、担任府、州长官
第四章 金代女真后族成员的封爵与赠谥
    第一节 金代女真后族成员的封爵
        一、受封女真世爵
        二、受封汉爵
    第二节 金代女真后族的丧葬礼仪与赠谥
        一、丧礼与配享
        二、谥号
        三、赙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1:金代女真后族谱系
    附表 2:金代后妃统计表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10)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基因TaBAHD的克隆与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小麦品质重要性状及其影响因素
    1.2 小麦籽粒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的结构及其功能特性
    1.3 小麦籽粒阿魏酰阿拉伯木聚糖与BAHD基因密切相关
    1.4 小麦籽粒TaBAHD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标记开发
    1.5 表达分析、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及目的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小麦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标记开发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重组蛋白表达及条件优化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编辑及突变体鉴定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标记开发
    6.2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6.3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基因基因重组蛋白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
    6.4 小麦TaBAHD-A1、TaBAHD-B1及TaBAHD-D1 基因编辑及突变体鉴定
    6.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021年5月作者简历

四、刍议学报编辑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J]. 智永婷,李艳,程杰.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新时期社科类地方本科高校学报发展的思考[J]. 贾忠峰. 学报编辑论丛, 2021(00)
  • [3]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举措[J]. 纪红兵,张立斌,陈华伟,贺嫁姿,冼春梅,柳丰,余雪芳,黄容.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1(05)
  • [4]适应性改造:高校学报生态系统的优化进路[J]. 赵晓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5]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的伦理观念研究[D]. 王佳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出版特色研究[D]. 王之宗. 河南大学, 2021
  • [7]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D]. 周久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2)
  • [8]都市变革下的近代旧体诗坛[D]. 谢文韬. 浙江大学, 2021(02)
  • [9]金代女真后族研究[D]. 彭赞超. 长春师范大学, 2021(02)
  • [10]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阿魏酸酰基转移酶基因TaBAHD的克隆与功能鉴定[D]. 战帅帅.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基因合成论文 大学论文 诗歌论文

上一篇:对道路桥梁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下一篇:卡罗莱纳电力和照明申请许可证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