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易琴霞,侯延军,石春珍[1](2021)在《加味人参养荣丸对维持性血透肾性贫血铁调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加味人参养荣丸对维持性血透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全部患者均每周透析8~12 h,对照组给予右旋糖酐铁分散片每次2片,每日3次,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皮下注射每次4000 IU,每周1~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口服加味人参养荣丸治疗,每次20粒,每日3次,每个月为一个疗程,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后进行病情评估。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率为70.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在改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血清铁、不饱和铁结合力、铁蛋白、铁调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加味人参养荣丸可以显着降低肾性贫血患者铁调素水平,改善肾性贫血及微炎状态。
麦文顶[2](2021)在《三七注射液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三七注射液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和贝那普利组共6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大鼠以外各组大鼠均采用5/6肾切除的方法建立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对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10m L/kg·d)腹腔注射给药;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予以三七注射液1、2、3g/kg·d腹腔注射给药,贝那普利组予盐酸贝那普利5mg/kg·d药液灌胃,每天一次,共干预8周。6组大鼠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肾功能;采用ELISA检测硫酸吲哚酚(IS)和D-乳酸(D-LA)水平;采用鲎试验法定量检测内毒素;采用宏基因组测序菌群鉴定肠道内容物:应用Alpha多样性分析的4个指标:Ace、Chao1、Shannon、Simpson检测物种丰度及物种多样性;使用基于Beta多样性分析进行的主坐标分析法(PCo A)研究样本群落组成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在门、属水平上采用OTU分析进行物种注释及分类学分析。结果:(1)代谢毒素指标:模型组大鼠BUN、SCr和IS水平较正常组上升(P<0.01),而经三七注射液及盐酸贝那普利干预后,BUN、SCr和IS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高剂量治疗组及贝那普利组较模型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2)模型组内毒素和D-LA水平较正常组上调(P<0.01),而经三七注射液和盐酸盐酸贝那普利干预后,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下降趋势,其中中、高剂量治疗组及贝那普利组较模型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Ace、Chao1两个丰度指数分析显示:模型组Ace、Chao1丰度指数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七注射液及贝那普利治疗后各治疗组的Ace、Chao1指数有升高趋势,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贝那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模型组Shannon指数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七注射液及贝那普利治疗后各治疗组的Shannon指数有升高趋势,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模型组Simpson指数上升,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七注射液及贝那普利治疗后各治疗组的Simpson指数有下降趋势,但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o A分析结果提示各组组内相似性好,高剂量治疗组和贝那普利组与模型组及低剂量治疗组有显着差异,中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及低剂量治疗组也有显着差异,差异小于模型组和高剂量治疗组,正常组与模型组也有显着差异,但与低剂量治疗组差异不大。(5)各组样本菌群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所占比例最高,平均超过75%,其次为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各组菌群在门水平上无明显差异。(6)各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于模型组和低剂量治疗组,在贝那普利组,中、高剂量治疗组中,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丰度下降显着,乳杆菌属、毛螺菌属、瘤胃菌属、瘤胃球菌属等丰度显着上升。结论:三七注射液可以显着改善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对肠道粘膜屏障有明显保护作用,可改善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及多样性。
李旭东[3](2021)在《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的影响。方法选取于腹透门诊行标准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纳入64例证型为肾阳虚证的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基础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服用金匮肾气丸联合基础西医治疗,疗程共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做中医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根据公式计算蛋白分解率(nPCR)、总尿素清除指数(Kt/V)、总肌酐清除率(Tccr)以及残肾GFR等。结果(1)一般情况: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期间于本院腹透门诊规律随诊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证的腹膜透析患者64名,男性31例(48.44%),女性33例(51.56%);平均年龄52.13±10.75岁,平均腹透时长47.81±32.59月。(2)中医疗效方面:对照组32例,显效1例,有效11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37.5%;治疗组32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方面:①对照组的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较治疗前稍有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甘油三酯(TG)二组治疗前后比较没有差异,但治疗组TG有下降趋势,二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③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组治疗前后比较没有差异,但治疗组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上升趋势,二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④二组血红蛋白、白蛋白、nPCR、钙、磷、PTH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4)透析充分性方面:二组患者的Kt/V、Tccr水平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5)残余肾功能、残余肾尿量方面:对照组经基础西医治疗后,残肾尿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服用金匮肾气丸联合基础西医治疗后,残肾尿量较治疗前稍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本研究12周内未见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二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等未见异常升高或降低。结论1.金匮肾气丸能改善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2.金匮肾气丸能提高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的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对降低甘油三酯及炎症指标水平有一定影响:3.金匮肾气丸能延缓腹膜透析肾阳虚证患者残肾尿量下降。
张磊[4](2021)在《基于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研究清肾颗粒对炎症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通过在体实验观察清肾颗粒对内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及肾纤维化的干预作用;通过体外实验明确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在炎症介导内皮细胞损及内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中的作用;研究清肾颗粒含药血清对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和炎症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的干预作用。2.方法:2.1以5/6肾切除大鼠作为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模型,大鼠分为清肾颗粒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干预12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Scr、BUN水平;HE及Masson染色评估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NLRP3及IL-18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α-SMA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CD31、FSP-1、MCP-1表达水平。2.2以LPS诱导的HUVEC损伤为炎症介导的内皮细损伤及纤维化模型,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P-selectin抑制剂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selectin、PSGL-1、ERK1/2和p-ERK1/2、JNK和p-JNK、p38和p-p38、ERK5和p-ERK5的蛋白含量;q 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LRP3、IL-18 m RNA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ɑ-SMA、e NOS水平。2.3以LPS诱导的HUVEC损伤为炎症介导的内皮细损伤及纤维化模型,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p-selectin阻断组;LPS+清肾颗粒低剂量组;LPS+清肾颗粒中剂量组;LPS+清肾颗粒高剂量组。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selectin、PSGL-1、ERK1/2和p-ERK1/2、JNK和p-JNK、p38和p-p38、ERK5和p-ERK5的蛋白含量;q 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selectin、PSGL-1、e NOS、ET-1、FSP-1、α-SMA m RNA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selectin、PSGL-1、IL-18、MCP-1、e NOS、ET-1、FSP-1、α-SMA蛋白表达。2.4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清肾颗粒中活性成分。3结果:3.1.1模型组大鼠Scr、BUN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清肾颗粒组大鼠Scr、BUN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3.1.2各组大鼠肾脏组织HE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清晰,无粘连、增生、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可见显着的病理损伤,镜下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及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坏死,清肾颗粒组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及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坏死均较模型组减轻。3.1.3模型组大鼠NLRP3及IL-18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清肾颗粒组NLRP3及IL-18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3.1.4模型组大鼠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清肾颗粒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3.1.5假手术组大鼠CD31表达呈强阳性(绿色荧光强亮),FSP-1和MCP-1表达微弱;模型组大鼠CD31表达微弱,FSP-1和MCP-1呈强阳性表达;清肾颗粒组大鼠CD31表达较模型组增强,FSP-1和MCP-1表达较模型组减弱。3.2.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率均增高(P<0.05);LPS+P-selectin抑制剂组与LPS组比较早期及晚期凋亡率降低(P<0.05)。3.2.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p-selectin、PSGL-1、ERK1/2、p-ERK1/2、JNK和p-JNK、p38和p-p38、ERK5、p-ERK5的蛋白水平升高(P<0.05);LPS+P-selectin抑制剂组与LPS组比较p-selectin(P<0.05)、PSGL-1、ERK1/2、p-ERK1/2、JNK、p-JNK(P<0.05)、p38(P<0.05)、p-p38(P<0.05)、ERK5、p-ERK5的蛋白水平呈不同程度下降。3.2.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NLRP3、IL-18 m RNA水平升高(P<0.05);LPS+P-selectin抑制剂组与LPS组比较NLRP3、IL-18 m RNA水平下降(P<0.05)。3.2.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组ɑ-SMA呈强阳性表达(红色荧光强亮),LPS+P-selectin抑制剂组与LPS组比较ɑ-SMA红色荧光表达减弱。e NOS的表达趋势与之相反,在正常对照组e NOS呈强阳性红色荧光表达,LPS组e NOS的表达最弱,e NOS在LPS+P-selectin抑制剂组的表达介于两组之间。3.3.1与LPS组比较,清肾颗粒各剂量组的p-selectin、PSGL-1蛋白表达下降,且呈剂量依耐性,清肾颗粒高剂量组的p-selectin、PSGL-1蛋白表达水平最低(P<0.05)。与LPS组比较,清肾颗粒各剂量组的JNK和p-JNK、p38和p-p38蛋白表达量均下降,清肾颗粒高剂量组的降低程度更为显着(P<0.05)。3.3.2与LPS组比较,清肾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细胞的p-selectin、PSGL-1、ET-1、FSP-1、α-SMA m RNA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且清肾颗粒高剂量组的降低程度与中、低剂量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与LPS组比较,清肾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的e NOS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清肾颗粒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比较亦有显着差异(P<0.05)。3.3.3在正常对照组中p-selectin、PSGL-1、IL-18、MCP-1、ET-1、FSP-1、α-SMA表达较少。LPS组p-selectin、PSGL-1、IL-18、MCP-1、ET-1、FSP-1、α-SMA均呈阳性表达(红色荧光)。清肾颗粒各剂量组中,p-selectin、PSGL-1、IL-18、MCP-1、ET-1、FSP-1、α-SMA的表达与LPS组相比较明显减少,其中清肾颗粒高剂量组表达最弱。在正常对照组中e NOS表达较多,LPS组中e NOS表达较少,在清肾颗粒各剂量组中e NOS表达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清肾颗粒高剂量组表达最强。3.4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明确了清肾颗粒中的11个活性成分(绿原酸、盐酸小檗碱、大车前苷、滨蒿内酯6,7-二甲氧基香豆素、表小檗碱、黄连碱、丹酚酸B、巴马汀、益母草碱、大黄酸、丹参酮IIA),并且这已知的11个成分对于炎症、MAPK信号通路、细胞转分化、纤维化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干预和调节作用。4结论:4.1 P-selectin/PSGL-1通过介导MAPK信号通路活化,启动炎症效应,导致内皮细胞炎性损伤和功能障碍,进而引起End MT病理改变,促进纤维化。4.2中药清肾颗粒能够通过抑制P-selectin/PSGL-1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活化(p38和JNK通路),进而减轻内皮细胞炎性损伤,逆转End MT,延缓纤维化进程,且效果呈量效关系。4.3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明确了清肾颗粒中的11个活性成分,且这11个活性成分对于炎症、MAPK等信号通路、End MT、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干预和调节作用;进一步支持了本次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顾鸣佳[5](2021)在《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肾虚痰瘀证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临床研究一、腹膜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目的:1)系统评价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肾病科腹透中心腹膜透析(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CI)的发病状况;2)全面统计出现CI的PD患者的证型分布,为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ESRD-CI)中医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1)对腹透中心的PD患者运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v7.3)进行认知功能测定;2)对测定结果为CI的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并据此行中医辨证,统计各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3位PD患者,结果MoCA得分小于26分(CI)的患者达96位,占总人数的72.2%。其中受损比例最高的三个认知版块分别是:延时回忆、注意力、执行力。2)对上述诊断为ESRD-CI的96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各主要证型分布如下:肾精亏虚、痰浊瘀阻证61例(63.5%)、肾精亏虚兼夹痰浊证2例(2.1%)、气血两虚、痰浊瘀阻证19例(19.8%)、气血两虚兼夹血瘀证5例(5.2%)、气血两虚证6例(6.3%)、肝肾阴虚证3例(3.1%)。结论:本院腹透中心PD患者出现CI的人数达96例,占总人数的72.2%;这部分患者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肾精亏虚、痰浊瘀阻证,占比63.5%。二、参乌黄雪汤治疗腹膜透析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目的:评价参乌黄雪汤对辨证属肾精亏虚、痰瘀阻滞的腹膜透析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招募本腹透中心辨证属肾精亏虚、痰瘀阻滞证的CI患者60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阳性对照,患者自愿入组,非随机,不设盲。对照组予规律腹膜透析及西医常规治疗,如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乌黄雪汤治疗,疗程为三个月。结果:总共57位患者完成实验,对照组28人,治疗组29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执行功能(P<0.05)及总得分(P<0.05)均明显改善。两组间其他单项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患者血清IS显着下降(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BUN、SCr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参乌黄雪汤治疗肾精亏虚,痰瘀阻滞型并发CI的腹膜透析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S的水平。实验研究一、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小鼠的药效研究目的:研究参乌黄雪汤(SHD)对终末期肾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ESRD-CI)小鼠的治疗作用,为SHD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用5/6肾切除法建立慢性肾衰竭小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SHD高剂量组以及SHD低剂量组。各组继续喂养,进行水迷宫实验(Morris),检测各组小鼠的认知功能,建立ESRD-CI小鼠模型。SHD高剂量组和SHD低剂量组分别以24 g/kgd·和12 g/kg·d浓度的SH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阳性药组给予多奈哌齐10mg/kg。持续灌胃4周,再次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各组小鼠认知功能;检测各组小鼠血生化指标及大脑病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HD高剂量组和SHD低剂量组的逃逸潜伏期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SHD组的血清和脑组织IS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浓度依赖性(P<0.01);SHD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脑中MDA、IL-1β、TNF-α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OD活性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HD高剂量组和SHD低剂量组治疗后,小鼠脑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高剂量组更为显着。结论:SHD可能通过降低IS的浓度而抑制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提高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从而改善ESRD-CI小鼠的认知功能二、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目的: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RT-qPCR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深入探讨SHD治疗ESRD-CI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各组小鼠海马脑组织和肾脏组织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Blot(WB)和 RT-qPCR 技术分别测定脑组织中 NF-κB、MAPK、JNK、OAT1、BDNF、TrKB和Ah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以及肾脏中NF-κB、MAPK、JNK、OAT1和Ah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HD高剂量组和SHD低剂量组小鼠脑组织和肾脏中NF-κB、MAPK、JNK和AhR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脑组织和肾脏中的OAT1阳性细胞以及海马组织中的BDNF、TrkB阳性反应细胞明显增多。并且,SHD高剂量增加小鼠脑组织和肾脏中OAT1以及海马组织中BDNF、TrkB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减少小鼠脑组织和肾脏中NF-κB、MAPK、JNK和Ah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效果最佳。结论:SHD通过抑制IS介导的AhR/NF-κB/JNK信号通路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以增加BDNF/TrkB通路活性的方式得以实现三、参乌黄雪汤的物质基础研究目的:采用LC-MS技术对SHD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鉴定,为SHD治疗ESRD-CI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图谱中各成分的保留时间、相对分子质量等信息的综合解析,与对照品或文献报道进行对比,确定其有效成分。结果:一共确定82种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人参皂苷、大黄素、芦荟大黄素、β-细辛醚等。结论:初步明确了 SHD的物质基础。
朱俊[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张之燕[7](2020)在《三七注射液作用于肠道黏膜屏障调节LPS/TLR4通路对CRF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肠-肾轴”角度探讨三七注射液作用于肠道黏膜屏障调节LPS/TLR4通路发挥对CRF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三七注射液低剂量组(n=10)、三七注射液中剂量组(n=10)、三七注射液高剂量组(n=10)和盐酸贝那普利组(n=10)。正常组大鼠正常饲养,三七注射液组、模型组、盐酸贝那普利组进行单侧输尿管结扎,造模后8周检测大鼠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均予以生理盐水(10m L/kg·d)腹腔注射给药;三七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三七注射液(1、2、3g/kg·d)腹腔注射给药,阳性对照组予以盐酸贝那普利5mg/kg·d腹腔注射给药,药物给药干预8周后处死大鼠,并通过内毒素检测和D-乳酸、Western blot、ELISA观察血清内毒素(LPS)、肾肠组织TLR-4蛋白表达及炎症因子TNF-α、IL-6。结果:(1)生化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BUN、Scr水平较正常组上升(P<0.01),而经三七注射液及贝那普利干预后,BUN和Scr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三七中剂量组、三七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较模型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三七注射液具有降低BUN、Scr水平的作用,以三七中剂量组及三七高剂量组作用显着。(2)ELISA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内毒素和D-LA水平较正常组上调(P<0.05),而经三七注射液和贝那普利干预后,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下降趋势,三七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ELISA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TNF-α、IL-6含量高于正常组和治疗组,与正常组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下降,三七中剂量组、三七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三七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但此两组较三七低剂量组TNF-α、IL-6的含量下降。(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较,肾组织和肠组织TLR4蛋白表达的水平在三七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均下降(P<0.01或P<0.05)。结论:三七注射液可以抑制肾、肠炎症反应,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其中三七注射液中剂量和高剂量较低剂量肾脏保护作用更显着,而这一保护机制可能与三七注射液作用肠道黏膜屏障调节LPS/TLR4通路对CRF大鼠肾脏发挥保护作用相关。
凌必时[8](2020)在《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归纳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的用药经验,指导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临床跟诊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马鸿斌教授治疗CKD2-4期的病例资料,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马鸿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数据库”,录入数据。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药物频次、频率统计,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总结高频药对,基于复杂的熵聚类算法分析组方规律,归纳药物核心组合及新方组合等。并通过归纳导师多年临床积累形成的学术理念总结马鸿斌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论认识,深层次剖析导师临证用药经验。结果:1.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症状主要以疲乏、纳差、头晕、恶心为主,可伴有胸闷、心悸、呕吐、面色苍白、皮肤瘙痒等症。马教授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肾、脾、胃两脏一腑虚衰为本,风、湿、热、瘀、浊五邪胶结为标。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风湿瘀热、痰热内扰、脾虚湿热、气虚湿阻、肾虚湿热、气阴两虚六大证型,方选用赵氏方、黄连温胆汤、肾炎四味汤、行湿补气养血汤、新组萆薢分清饮、肾康灵加减。用药以补虚为主,兼以清热利湿、凉血祛风、化瘀通络、调畅气机,临床中以补虚药与清热药贯穿治疗始终,善于运用对药。注重心、肝、三焦与肾、脾、胃的关系,重视脾肾同治,顾护胃气。2.基于用药频次统计得出马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用药前十位为茯苓、甘草、当归、黄芪、丹参、生地黄、党参、白术、白茅根、麦冬;高频药物功效分类前六类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基于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得出寒、平、温;甘、苦、辛;脾、肾、肝为常用药物气味归经属性。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组方规律得出,前八味药物组合分别是黄芪-茯苓,甘草-茯苓,当归-茯苓,丹参-茯苓,生地黄-茯苓,生地黄-当归,白术-茯苓,黄芪-当归;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4条。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得出关联度药对26个。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出药物核心组合14个。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7个。结论:1.马教授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总结为“肾脾胃两脏一腑虚衰为本、风湿热瘀浊五邪胶结为标”;证型主要有风湿瘀热证、痰热内扰证、脾虚湿热证、气虚湿阻证、肾虚湿热证、气阴两虚证六型;方选赵氏方、黄连温胆汤、肾炎四味汤、行湿补气养血汤、新组萆薢分清饮、肾康灵加减。临证中重视“虚”与“热”的病机要点,补虚药与清热药贯穿治疗始终。重视病证结合,中西互补,注重肾、脾、胃与心、肝、三焦的调理,着重脾肾同治。2.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科学、系统的总结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用药经验规律,指导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王素芹[9](2020)在《运脾强生方对CKD4-5期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疗效观察及对IGF-1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运脾强生方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CKD-PEW)的疗效及对血清IGF-1、ALB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CKD-PEW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51例CKD4-5期符合PEW诊断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7例(CKD4期7例,5期4例,5D期16例)与对照组24例(CKD4期4例,5期5例,5D期1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优质蛋白饮食(非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为0.4-0.6g/kg·d,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1.0-1.2g/kgd)、控制血压、纠正贫血、调节钙磷代谢等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运脾强生方,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复方α-酮酸片(开同),4片/次,每日3次,疗程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观察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人体测量学指标、MQSGA量表及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L)、尿素氮(BUN)、肌酐(Sc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等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选择6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选取10只雄性SD大鼠为空白组,给予正常饮食饲养,其余50只大鼠采用腺嘌吟与低蛋白饲料配成混合饲料进行喂养的方法建立CKD-PEW大鼠模型,造模时间3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开同组及运脾强生方高、低剂量组,其中模型组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药物干预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开始给予开同、运脾强生方高、低剂量灌胃,于灌胃治疗4周观察大鼠体重,股动脉采血留取血清检测血清ALB及IGF-1,留取肝组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GF-1 mRNA的表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CKD分期等一般情况和中医证候积分、人体测量学指标、SGA评分、实验室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第1、2、3月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2、3月较治疗前下降,第2、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第1、2、3月均低于对照组,第2、3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纳差等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前后BMI、AC、TSF、AMC、MQSGA量表比较:①BMI:两组患者各时点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C: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A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升高趋势更明显,第2、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TSF: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TSF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升高趋势更明显,第2、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④AMC: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AM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MQSGA量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3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4)两组治疗前后Hb、Alb、TG、CHOL比较:①Hb: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b水平较治疗前略有升高,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清ALB: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ALB水平均较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G、CHOL: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G、CHOL水平较治疗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非透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UN、Scr比较:两组BUN、Scr水平治疗前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血清IGF-1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点IGF-1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后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升高趋势更明显(P<0.05)。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表现机警,饮食正常,毛发有光泽,体重正常增长。腺嘌呤与低蛋白饲料喂养3周后,模型组大鼠出现精神状态萎靡,毛发的光泽度差,伴有脱毛,进食较少,饮水较多。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UN、Scr明显升高,ALB明显下降(P<0.01);肾组织光镜下模型组肾间质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肾间质纤维化,表明CKD-PEW大鼠造模成功。造模第3周模型组大鼠死亡1只,造模结束后分组前死亡6只大鼠,药物干预后各组均有大鼠死亡,其中模型组死亡2只,开同组死亡3只,高剂量组死亡2只,低剂量组死亡3只。(2)给药后各组体重的变化:腺嘌呤与低蛋白饲料喂养3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开同组给药后各时间点均较模型组增加,但直到第4W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脾强生方高、低剂量组大鼠体重给药后各时间点均较模型组增加,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开同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用药1、2、3周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药低剂量组用药第2周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段体重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血清TP、ALB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开同组、运脾强生方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同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血清IGF-1 比较: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GF-1含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开同组、高剂量组血清IGF-1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开同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IGF-1含量高于开同组,低剂量组低于开同组(P<0.05)。(5)各组肝组织IGF-1 mRNA的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IGF-1 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运脾强生方高剂量组、开同组IGF-1 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脾强生方低剂量组IGF-1 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同组比较,运脾强生方高剂量组与开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低于开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运脾强生方能改善CKD-PEW患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纳差等症状,在升高人体测量学指标AC、TSF和降低MQSGA评分方面优于复方α-酮酸片,在升高血清ALB方面与复方α-酮酸片疗效相当。(2)运脾强生方可以改善腺嘌呤与低蛋白饲料混合饲料喂养的CKD-PEW模型大鼠的营养状况。(3)运脾强生方改善CKD-PEW的机制可能与上调肝组织IGF-1mRNA表达,促进肝脏合成白蛋白有关。
郝媌[10](2018)在《基于和络泄浊,培土宁风法探讨和肾络宁风颗粒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干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提出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肾络瘀滞,脾虚风动”的中医病机理论假说,探讨以“和络泄浊,培土宁风”法为治则的和肾络宁风颗粒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模型大鼠的干预机制及效验机理。方法采用5/6肾切除及高磷饮食制备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大鼠模型。65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按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组(n=8只)、假手术组(n=8只)和模型组(n=49只)。将造模4周后存活大鼠60只随机分为如下7组进行药物干预:A.正常组(n=8);B.假手术组(n=8);C.模型组(n=10);D.骨化三醇西药组(n=8);E.中药低剂量组(n=8);F.中药中剂量组(n=9);G.中药高剂量组(n=9),持续给药8周。动态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记录精神状态、摄食、活动度、毛色、尿量、粪质与体重的动态变化。HE和PAS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检测各组血清肌酐(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24h尿蛋白定量、血钙(Ca2+)、血磷(P3+)、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1 precollagen,PINP)水平。取各组大鼠肾组织通过光镜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大鼠肾脏Klotho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Wnt4、β-catenin及骨钙素(Osteocalcin,OC)、PINP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肾脏Klotho、BMP-7、Wnt4、β-catenin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脏Klotho蛋白、BMP-7及骨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O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结构紊乱、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部分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代偿性扩张或灶状萎缩,肾间质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局灶性纤维组织增生,而和肾络宁风颗粒中药中、高剂量组肾小球增生硬化程度及肾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模型组有改善。2.与模型组相比,和肾络宁风颗粒中高剂量组血Scr、BUN等水平明显降低,血Ca2+水平明显上升,体重增加,血PTH、ALP及PINP水平均有下降(P<0.01);与西药组比较,和肾络宁风颗粒中高剂量组在降低血Scr、BUN和P3+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提高血Ca2+、降低血PTH、ALP及PINP水平方面二者具有同等疗效(P>0.05)。3.和肾络宁风颗粒中剂量组Wnt、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基因表达下调,较模型组有差异(P<0.01),与西药组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和肾络宁风颗粒中高剂量组Klotho蛋白及BMP-7基因表达上调,蛋白表达增加,FGF23蛋白和OC和PINP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与西药组对比,和肾络宁风颗粒在降低FGF23蛋白表达方面差异显着(P<0.01),上调BMP-7蛋白与基因表达(P<0.05),在调控Klotho蛋白及基因表达的上调和对OC、PINP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面两者疗效相当(P>0.05)。结论和肾络宁风颗粒能够减轻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大鼠肾小球硬化等病理损害,改善体质状况;能够有效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提升血钙水平,控制血磷、PTH及ALP,提高肾功能、改善矿物质代谢紊乱,且与中药浓度剂量呈一定正相关性。和肾络宁风颗粒能够抑制FGF23高表达,上调Klotho蛋白及基因表达,以调控Klotho/FGF23轴的动态平衡。并通过降低血P3+、PTH及SHPT水平,及协同促进BMP-7蛋白及基因表达等多种途径影响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下调β-catenin,有效阻断β-catenin的靶基因转录,影响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以进一步控制ALP的活性,降低OC、PINP异常表达和血清PINP浓度,从而抑制成骨细胞的异常分化和骨重建,调节骨代谢,发挥生物学效应。和肾络宁风颗粒发挥以调控Klotho/FGF23轴为主的综合作用改善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及继发骨性营养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方法 |
| 1.4.1 治疗方法 |
| 1.4.2 观察指标 |
| 1.4.3 疗效判定标准 |
| 1.4.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
|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血清铁、不饱和铁结合力、铁蛋白、铁调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CRF的概念与分期 |
| 1.1 CRF的概念 |
| 1.2 CRF的分期 |
| 1.3 CRF的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肠-肾轴理论的研究 |
| 2.1 肠-肾轴理论的概述 |
| 2.2 肠-肾轴理论与肾脏病 |
| 3 现代医学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
| 3.1 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功能 |
| 3.2 GM对各种疾病的影响 |
| 4 CRF与肠道的关系 |
| 5 中医学论治 CRF |
| 5.1 古时医家论治 |
| 5.2 当代医家论治 |
| 5.3 中医药对 CRF 的治疗 |
| 5.3.1 中药内服 |
| 5.3.2 中医外治 |
| 6 小结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2.1 分组 |
| 2.2 造模 |
| 2.3 模型检测 |
| 2.4 药物干预 |
| 2.5 标本采集、处理 |
| 2.6 实验指标检测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实验结果 |
| 5 讨论 |
| 结论 |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前言 |
| 一、临床资料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诊断标准 |
| (三) 纳入标准 |
| (四) 排除标准 |
| (五) 入组患者营养状况评估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研究设计 |
| (二) 伦理审查 |
| (三) 样本量计算 |
| (四) 分组 |
| (五) 治疗方案 |
| (六) 观察指标 |
| (七) 疗效判定标准 |
| (八) 注意事项 |
| (九) 脱落病例和退出事件 |
| (十) 统计分析方案 |
| 三、研究结果 |
| (一) 一般情况 |
| (二) 分组均衡性分析 |
| (三)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 (四) 两组治疗前后肾阳虚症状积分比较 |
| (五)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 (六) 两组治疗前后透析充分性指标比较 |
| (七) 两组治疗前后残余肾功能、残余尿量比较 |
| (八) 随访终点事件及安全性观察 |
| 四、讨论与分析 |
| (一) 腹膜透析现代医学认识 |
| (二) 中医对腹膜透析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及相关临床研究 |
| 1. 中医对腹膜透析的认识 |
| 2. 腹膜透析经典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 |
| 3. 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 |
| (三)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肾阳虚证临床疗效 |
| 1.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肾阳虚证临床疗效 |
| 2.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的影响 |
| 3.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甘油三酯的影响 |
| 4.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Hs-CRP的影响 |
| 5. 金匮肾气丸对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残余肾尿量的影响 |
| (四)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温阳法在慢性肾衰中的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清肾颗粒对5/6 肾切除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的影响 |
| 1.前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在LPS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纤维化中的作用 |
| 1.前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清肾颗粒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和纤维化的干预及P-selectin/PSGL-1/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 |
| 1.前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3.实验结果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清肾颗粒有效成分 |
| 1.前言 |
| 2.仪器与试药 |
| 3.实验方法 |
| 4.质量评估 |
| 5.UPLC 指纹图谱的建立 |
| 6.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论与创新 |
| 不足与展望 |
| 综述一: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JNK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p38 MAPK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缩略语表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一、硫酸吲哚酚与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 |
| 二、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一、腹膜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 1.材料及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二、参乌黄雪汤治疗腹膜透析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 |
| 1. 临床资料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三部分 基础研究 |
| 一、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小鼠药效研究 |
| 1. 仪器与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二、参乌黄雪汤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
| 1. 仪器与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三、参乌黄雪汤的物质基础研究 |
| 1. 仪器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 1.1 资料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4 结论 |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 2.1 病因病机 |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 2.4 治疗经验 |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 2.8 结论 |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 1.4 问题与展望 |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 2.1 中医文献 |
| 2.2 中医证候 |
| 2.3 中医方剂 |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 2.5 中药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数据采集 |
| 2.1 医案资料 |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 3 数据清洗 |
| 4 数据分析 |
| 5 数据表达 |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 6 讨论 |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 1 膜性肾病 |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 2 IgA肾病 |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 3 尿酸性肾病 |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 4.3 讨论 |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 5.3 讨论 |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 1.1 古医籍考证 |
| 1.2 邹氏论“肾劳” |
| 1.3 数据论证 |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 2.1 导师论述 |
| 2.2 数据论证 |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 3.1 肾寓阴涵阳 |
| 3.2 肾气化封藏 |
| 3.3 保肾元大法 |
| 3.4 数据论证 |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 5.1 清热利湿 |
| 5.2 活血化瘀 |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 6.1 利水泄浊 |
| 6.2 化湿泄浊 |
| 6.3 降逆泄浊 |
| 6.4 通腑泄浊 |
| 6.5 通络泄浊 |
| 6.6 疏风泄浊 |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 1 访谈研究背景 |
| 2 访谈研究设计 |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 4 撰写访谈报告 |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 创新点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 CKD的概念 |
| 2 CKD的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
| 3 影响CKD的危险因素 |
| 4 肾纤维化与炎症反应 |
| 5 肠道菌群的概念及功能 |
| 6 肠道菌群微生态(肠黏膜生物屏障)与肾脏病关系概述 |
| 7 肠道微生态与肾脏病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
| 8 炎症反应及肠道微生态在CRF进展中的作用 |
| 9 CKD的中医病因病机 |
| 10 中医对“肠肾轴”理论的认识 |
| 11 基于“肠-肾轴”,探讨三七治疗CRF的作用机制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7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肠道微生态调控与慢性肾脏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简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治疗 |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 1.1 祖国医学基于发病原因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 1.2 祖国医学基于临床表现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 2 近现代名家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
| 2.1 近现代名家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 2.2 近现代名家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
| 3 小结 |
| 第二部分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 |
| 1 马鸿斌教授的治病理念 |
| 2 马鸿斌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 2.1 食眠体质发病观 |
| 2.2 两脏一腑虚衰论 |
| 2.3 风、湿、热、瘀、浊致病说 |
| 3 马鸿斌教授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 |
| 3.1 风湿瘀热证 |
| 3.2 痰热内扰证 |
| 3.3 脾虚湿热证 |
| 3.4 气虚湿阻证 |
| 3.5 肾虚湿热证 |
| 3.6 气阴两虚证 |
| 4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特色用药经验 |
| 4.1 治疗慢性肾衰竭特色药物浅析 |
| 4.2 治疗慢性肾衰竭特色药对浅析 |
| 5 马鸿斌教授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特点 |
| 5.1 肾、脾、胃虚衰为源,心、肝、三焦虚损为流 |
| 5.2 补脾肾、护胃气、重清补、倡健行 |
| 6 小结 |
| 第三部分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挖掘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经验 |
| 1 研究内容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建立数据库 |
| 3 结果 |
| 3.1 药物频次、频率统计 |
| 3.2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 3.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 4 讨论 |
| 4.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选择 |
| 4.2 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 |
| 4.3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CKD2-4 期)用药规律 |
| 5 小结 |
| 第四部分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常用药浅析 |
| 1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高频药物浅析 |
| 1.1 茯苓 |
| 1.2 甘草 |
| 1.3 当归 |
| 2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高频药对浅析 |
| 2.1 黄芪、茯苓 |
| 2.2 白术、茯苓 |
| 2.3 续断、茯苓 |
| 3 小结 |
| 第五部分 验案举隅 |
| 1 验案一 |
| 2 验案二 |
| 结论 |
| 正文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主要成果 |
| 一、论文发表 |
| 二、获奖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西医对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研究 |
| 1.1 概述 |
| 1.2 流行病学 |
| 1.3 病因与发生机制 |
| 1.4 诊断 |
| 1.5 治疗进展 |
| 2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研究 |
| 2.1 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3 治则治法 |
| 2.4 辨证论治 |
| 2.5 复方治疗 |
| 2.6 单方验方 |
| 2.7 中成药 |
| 2.8 外治法 |
| 2.9 实验研究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3 治疗方法 |
| 3.1 常规治疗 |
| 3.2 运脾强生方治疗 |
| 3.3 复方α-酮酸片治疗 |
| 3.4 治疗分组 |
| 3.5 疗程 |
| 4 观察指标 |
| 4.1 一般资料 |
| 4.2 疗效性指标 |
| 4.3 次要指标 |
| 4.4 不良反应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结果 |
| 6.1 基线资料 |
| 6.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6.3 两组治疗前后BMI、AC、TSF、AMC、MQSGA量表比较 |
| 6.4 两组治疗前后Hb、ALb、TG、CHOL的比较 |
| 6.5 两组非透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UN、Scr水平的比较 |
| 6.6 两组治疗前后IGF-1水平的比较 |
| 6.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 7 讨论 |
| 7.1 研究意义 |
| 7.2 中医对CKD-PEW的认识 |
| 7.3 运脾强生方组方特点及临床应用 |
| 7.4 CKD-PEW的疗效评价 |
| 7.5 疗效分析 |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材料及方法 |
| 2.1 实验动物 |
|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 2.4 实验方法 |
| 2.5 观察项目 |
| 2.6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治疗后各组大鼠体重的变化 |
| 3.3 各组大鼠血清TP、ALB的变化 |
| 3.4 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IGF-1的比较 |
| 3.5 治疗后各组大鼠肝组织IGF-1mRNA的表达量的比较 |
| 4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症状分级量化表 |
| 附表2 MQSGA评分表 |
| 附表3 英文缩写词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课题和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肾络瘀滞,脾虚风动” 病机假说的构建与论治 |
| 1.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以“肾络瘀滞,脾虚风动”为主要病机 |
| 1.1 肾络瘀滞是致病的内在因素 |
| 1.2 脾虚风动为发病的重要条件 |
| 2.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从“和络泄浊,培土宁风”法论治 |
| 2.1 “培土宁风”法内涵发微 |
| 2.2 脾气亏虚与风邪辨治关系的文献梳理 |
| 2.3 对“和络泄浊,培土宁风”法治则探讨 |
| 2.4 和肾络宁风颗粒组方依据及药物组成分析 |
| 和肾络宁风颗粒对 CRF 钙磷代谢紊乱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和肾络宁风颗粒对CRF钙磷代谢紊乱大鼠肾功能、矿骨代谢血清学指标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4.统计学处理 |
| 5.结果 |
| 实验二 和肾络宁风颗粒对CRF钙磷代谢紊乱大鼠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检测指标 |
| 4.统计学处理 |
| 5.结果 |
| 实验三 和肾络宁风颗粒对CRF钙磷代谢紊乱大鼠Klotho、BMP-7、FGF23、OC、PINP蛋白表达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检测指标 |
| 4.统计学处理 |
| 5.结果 |
| 讨论 |
| 1.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大鼠造模方法的选择及评价 |
| 1.1 慢性肾衰动物模型方法学研究及比较 |
| 1.2 高磷饮食对慢性肾衰动物大鼠肾性骨病模型影响的研究 |
| 2.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认识及探讨 |
| 2.1 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基本认识 |
| 2.2 参与诱导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相关标志蛋白的研究与探讨 |
| 2.3 参与介导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的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
| 3.和肾络宁风颗粒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探讨 |
| 3.1 和肾络宁风颗粒的辨治特色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 3.2 和肾络宁风颗粒对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干预机制探讨 |
| 3.3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一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论文着作 |
| 科研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