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改良枇杷品种“白沫木”引种试验初报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枇杷良种“白茂木”引种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林顺权[1](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枇杷》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枇杷科技和生产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0月到1978前后的第一阶段、1978至世纪转换的2000年左右为第二阶段和2000年至现在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了枇杷生物学特性观察等基础性工作、育苗技术的改进和实生选种、种质资源调查。第二阶段以全国枇杷科研协作组的活动为主要特征,在福州建立了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开展全国性的品种资源搜集保存,撰写出版《中国果树志·枇杷卷》;多种育种技术并举;获得中国的第一个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早钟6号’。第三阶段以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的活动为主要特征,开始全面开展国际合作,种质交换、国际育种合作、参加并举办国际会议;执行农业行业枇杷科技专项中取得多项科技成果:福建果树所和浙江大学分别牵头的"枇杷系列品种选育与区域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和"杨梅枇杷果实贮藏物流核心技术研发及其集成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本阶段乃至建国后的主要科技成果汇编于《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系列丛书·枇杷》中。

鲍荣粉[2](2013)在《川早枇杷生物学特性调查及疏果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早枇杷是由早钟6号自然芽变枝条嫁接扩繁选育而来,经在汉源县小关村栽培多年观察,早熟性及果实品质明显优于原母树早钟6号。本试验以汉源县小关村枇杷园的4年生川早枇杷为试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特征调查和物候期观察,并与同区域的早钟6号枇杷对比,比较川早枇杷的变异特征;通过试验分析不同果袋套袋及疏果处理下川早枇杷果实品质、产量的差异,提出与川早枇杷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栽培措施。论文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川早枇杷的生物学性状。树势旺,树姿较直立,枝条粗壮,春梢和夏梢为主要的结果母枝,叶片大,叶脉明显,圆锥状混合花序,自花结实率为53.4%,座果率为11.4%;大果,单果重45g-80g,甜味浓,可溶性固形物在13%-15%,最高达17%以上,含酸量0.2%-0.5%,糖酸比为25.49,维生素C含量为7.0-10.8mg/100g,可食率66%-73.6%,种子2-5粒,成熟期从12月下旬到次年4月中旬。2、川早枇杷的物候期。在汉源地区川早枇杷一年可抽梢4次,春梢萌发期一般在2月中旬,夏梢萌发期在5月上旬,秋梢在9月下旬萌发,营养充足的树体在12月上旬有少量冬梢萌发。花期持续时间长,明显的花期间隔将川早枇杷开花分为三个批次,第一批花在7月中下旬开放,因高温干燥天气,座果率低,产量低,果实在1月上中旬成熟;川早枇杷的果实产量以第二批花为主,在9月中下旬开放,花量大,果实在2月底至3月上旬成熟;第三批花在11月中下旬开放,果实在4月上中旬成熟。3、川早枇杷花量大,疏花后的座果率较高,但受天气影响而使各批花座果率差异较大,自然座果率达11.4%-19.1%;果实生长发育分为三个时期:幼果发育期,果实迅速膨大期,成熟期。4、川早枇杷新梢萌发率、成花率高,一年生新梢总量达169-208枝,平均数为178枝,结果枝与营养枝比为3:1,第一批成花枝形成的结果母枝中以短结果母枝为主,后续形成的结果母枝中多由侧枝形成。生产上可根据枝条组成结构疏枝疏穗,控制叶果比。5、川早枇杷与早钟6号在树性、叶片、花穗、果实等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叶片和花穗的差异显着。与早钟6号相比较,川早枇杷的树势、分枝力较弱,叶片狭长,颜色更深,而花穗变短,更加粗壮,果实更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提高,品质更佳。川早枇杷的枝叶萌发、开花期、果实成熟期均早于早钟6号15-20天,在汉源地区川早枇杷比早钟6号提前20-50天上市。6、川早枇杷的第一批果实售价最高,但产量和好果率低;第二批果实个大、味浓,占单株产量的64.43%,好果率高达84.95%,经济效益最好;第三批果形指数变化大,果实偏圆球形。7、套袋使川早枇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降低了含糖量,改善了川早枇杷清甜的口感,使口感更好;套袋明显改善了果实的外观品质,提高了商品性;透光率低的厚果袋比透光率好的果袋更利于提高果实品质。8、川早枇杷单果重随留果数量增加而显着降低,留果2个时平均单果重达55.32g,优果率大88.13%,但单株产量低;留果三个时产量和果实品质较好,经济效益最高;留果量4个以上对果实大小影响较大,商品性降低。综合看,在管理精细,水肥条件好的果园,以留果3个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韩文福[3](2008)在《优质大果枇杷品种特性及其在漳州的发展前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早钟六号、香钟ll号、解放钟、白茂木、晚钟518等5个优质大果枇杷良种的特性,并从地理位置、气候因素以及品牌和品种等方面分析其在漳州的发展前景。

张忠良,曹仲根,李文华,鲁周民,李满兴[4](2005)在《施肥与土壤管理对枇杷幼树生长与结果的影响》文中提出通过施肥与土壤管理试验,研究了枇杷幼树的生长与结果特性。结果表明,陕南秦巴山区采用水平带+大穴整地,在砂壤土营建枇杷园,栽植成活率达 83. 3%,单株抽枝数 12. 个,幼树生长健壮;幼园内套种豆类,秋施基肥,春、夏每株追施 0. 5kg复合肥 +10kg农家肥,挂果株率 42. 9%,单株产量 1. 7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1. 5%,总糖 8. 6%,总酸 0. 6%,可有效提高果实品质。

魏凌云,程玉峰,曹仲根[5](2004)在《土壤管理对枇杷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土壤管理试验,提出了适宜安康丘陵山地栽培枇杷的土壤型类型和施肥种类、配比方法及管理技术。

廖咸康[6](2004)在《陕南枇杷资源及有关栽培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属于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石楠族(photinjeae)枇杷属(Eriobotrya)的植物。陕南属于枇杷分布的北缘地区,大量的野生毛枇杷资源自古就散生于秦巴山区,据《安康县志》记载在唐代陕南地区出产的枇杷就已作为贡品。近年来枇杷在陕南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成为继柑桔之后的又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亚热带果树。 本课题实施的目的是对陕南地区枇杷种质资源及有关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为陕南枇杷区划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自 2001 年至 2003 年期间进行,对陕南枇杷种质资源(地方品种、引进品种、本地野生砧木资源)及其在陕南的表现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陕南共有地方传统枇杷品种 4 个,近年引进的外地品种 11 个,野生砧木资源 2 个。 对陕南主要枇杷品种的物候学与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枇杷果实和春梢的发育阶段基本一致的结论,并针对本地枇杷物候期提出了:陕南发展枇杷的优势在于晚熟品种。 对主要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包括疏果试验和套袋试验。对供试树分别进行不同疏果时期和不同留果量的处理,得出在陕南枇杷疏除幼果一般分两次进行,即春节前和 3 月份(早熟品种 3 月上旬,晚熟品种 3 月中下旬);大果型品种每穗留果3-5 个,小果型品种每穗留果 5-8 个的结论。对供试树进行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材料套袋的处理,结果是套袋能明显改变果实的外观品质,尤其是绿色纸袋和牛皮纸袋,套袋时期以成熟前 45-60 天效果最好。 对陕南枇杷生态气候因子资源进行了调查,包括降雨量、年平均温度、1 月份平均温度、≥10℃年积温、日最低气温≤0℃的天数等,并与刘权提出的枇杷生态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陕南海拔 800 米以下的区域是枇杷栽培的适生区,并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提出了陕南枇杷生产和区划建议。

吴锦程,林顺权,郑敏,刘国强,陈建琴,陈铁山[7](2002)在《枇杷良种“白茂木”引种试验初报》文中研究指明探讨从日本引入优良白肉枇杷品种“白茂木”在福建莆田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白茂木”在莆田试验点适应性良好,平均单果重50.1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2%~14.5%,可滴定酸含量0.26%,果实耐贮运;果实单果重、品质、外观、贮藏性等方面的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国内现有栽培的白肉枇杷品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生产发展潜力。

二、枇杷良种“白茂木”引种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枇杷良种“白茂木”引种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枇杷(论文提纲范文)

1 70年中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1.1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2 第二阶段(1979—1999年)
    1.3 第三阶段(2000—2019年)
2 种质资源研究
    2.1 枇杷种质资源圃
    2.2 枇杷属种质资源研究
3 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应用与种质创制
    3.1 实生选种
    3.2 引种
    3.3 杂交育种
    3.4 其他方法育种
    3.5 生物技术应用和新种质创制
4 区域化栽培研究
5 育苗和栽培技术研究
6 果实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
7 基础研究
8 国际交流
9 展望

(2)川早枇杷生物学特性调查及疏果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枇杷生产和栽培现状
        2.1.1 国外枇杷生产与栽培现状
        2.1.2 我国枇杷栽培分布和发展现状
        2.1.3 我国枇杷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2 我国早熟枇杷栽培现状及经济效益
        2.2.1 早熟枇杷的定义
        2.2.2 我国早熟枇杷栽培品种
        2.2.3 早钟6号枇杷
        2.2.4 早熟枇杷的经济效益
    2.3 枇杷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2.3.1 枇杷栽培技术的发展和改进
        2.3.2 疏果在枇杷栽培中的应用
        2.3.3 套袋技术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3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地概况
    3.3 试验方法
        3.3.1 生物学性状调查
        3.3.2 物候期观测
        3.3.3 不同批次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对比试验
        3.3.4 果实套袋试验
        3.3.5 留果量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川早枇杷生物学性状
        4.1.1 川早枇杷植物学性状
        4.1.2 物候期观察
        4.1.3 川早枇杷果实发育规律
        4.1.4 花序和座果率
        4.1.5 川早枇杷枝条组成调查
        4.1.6 川早枇杷不同批次果实品质、产量分析
    4.2 川早枇杷与早钟6号的性状比较
        4.2.1 早钟六号枇杷的特征特性
        4.2.2 川早枇杷的特征特性
        4.2.3 川早枇杷与早钟6号枇杷树体基本性状比较
        4.2.4 川早枇杷与早钟6号枇杷物候期比较
        4.2.5 川早枇杷与早钟6号枇杷果实品质比较
    4.3 套袋疏果措施对枇杷果实品质影响分析
        4.3.1 不同套袋处理对枇杷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4.3.2 不同套袋处理对枇杷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4.3.3 不同留果量对川早枇杷果实品质影响
5 讨论与小结
    5.1 根据川早枇杷生物学特性提出的栽培管理要点
    5.2 川早枇杷分批开花成熟的特性
    5.3 川早枇杷的变异性状
    5.4 川早枇杷的早花早熟性
    5.5 套袋对枇杷品质的影响
    5.6 留果量对枇杷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3)优质大果枇杷品种特性及其在漳州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各品种的优良特牲
    1.1 早钟6号
    1.2 香钟ll号
    1.3 解放钟
    1.4 晚钟518
    1.5 白茂木
2 在漳州的发展前景
    2.1 从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看
    2.2 从品种方面看
    2.3 从品牌效应看

(4)施肥与土壤管理对枇杷幼树生长与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土壤类型栽植试验
        2.2.2 不同整地方式对比试验
        2.2.3 不同间作试验
        2.2.4 不同配肥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类型对栽植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
    3.2 整地方式对栽植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间作类型对幼树生长的影响
    3.4 不同肥料对枇杷生长的影响
    3.5 不同肥料对幼树挂果及品质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6)陕南枇杷资源及有关栽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枇杷栽培历史
        1.1.1 枇杷的起源及传播
        1.1.2 枇杷的分布
        1.1.3 枇杷的营养成分及其他用途
        1.1.4 枇杷的栽培历史及现状
    1.2 、枇杷的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1 野生种资源研究现状
        1.2.2 栽培种资源研究现状
        1.2.3 砧木资源研究现状
        1.2.4 枇杷育种研究现状
        1.2.4.1 枇杷育种方式
        1.2.4.2 枇杷品质育种
        1.2.4.3 抗寒育种
        1.2.4.4 砧木育种
    1.3 、枇杷生理研究现状
        1.3.1 激素在枇杷品质改良上的运用现状
        1.3.2 枇杷花芽分化研究现状
        1.3.3 枇杷花果冻害方面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试验与调查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陕南枇杷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2.1.1 调查方法
        2.1.2 调查内容
    2.2 主要品种的物候学与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2.2.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主要栽培技术试验
        2.3.1 疏果试验
        2.3.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3.1.2 试验方法
        2.3.2 套袋试验
        2.3.2.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3.2.2 试验方法
    2.4 陕南枇杷生态气候因子资源调查
        2.4.1 调查方法
        2.4.2 调查内容
第三章 陕南枇杷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结果
    3.1 调查结果
        3.1.1 陕南原生枇杷品种
        3.1.2 陕南引进品种
        3.1.3 陕南砧木资源
    3.2 结果分析
    3.3 结论
第四章 主要品种的物候学与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的调查结果
    4.1 试验结果
    4.2 结果分析
        4.2.1 果实的发育规律
        4.2.2 种子对果实大小与果形指数的影响
        4.2.3 春梢的抽发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主要栽培技术的试验结果
    5.1 试验结果
    5.2 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陕南枇杷生态气候因子资源调查分析结果
    6.1 调查结果
    6.2 结果分析
    6.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枇杷良种“白茂木”引种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学特征
    3.2 物候期
    3.3 果实主要经济性状
    3.4 抗逆性和适应性
    3.5 栽培技术要点
        3.5.1 园地选择
        3.5.2 整形修剪
        3.5.3 肥水管理
        3.5.4 花果管理
        3.5.5 病虫害防治
4 小结

四、枇杷良种“白茂木”引种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枇杷[J]. 林顺权. 果树学报, 2019(10)
  • [2]川早枇杷生物学特性调查及疏果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D]. 鲍荣粉.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3]优质大果枇杷品种特性及其在漳州的发展前景[J]. 韩文福. 福建热作科技, 2008(02)
  • [4]施肥与土壤管理对枇杷幼树生长与结果的影响[J]. 张忠良,曹仲根,李文华,鲁周民,李满兴.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01)
  • [5]土壤管理对枇杷生长的影响[J]. 魏凌云,程玉峰,曹仲根. 陕西林业科技, 2004(04)
  • [6]陕南枇杷资源及有关栽培技术的研究[D]. 廖咸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7]枇杷良种“白茂木”引种试验初报[J]. 吴锦程,林顺权,郑敏,刘国强,陈建琴,陈铁山.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04)


枇杷论文 三农论文 水果论文

上一篇: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下一篇: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