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老年性痴呆精神症状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老年期痴呆的精神症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曼[1](2021)在《老年期痴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损害特征及照护支持难度:一项混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是评估老年期痴呆患者照护需求的重要指标。老年期痴呆患者ADL损害伴随着疾病全程,其中认知损害及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加重了患者ADL损害,增加照护需求的数量和复杂性。了解患者ADL损害特征及照护支持难度,有利于提高患者及照顾者的生活质量。目的(1)了解患者ADL损害特征及照顾者提供ADL照护支持难度。(2)探讨患者ADL与认知功能及BPSD的相关性,以进一步了解患者ADL损害特征。方法采用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第一部分为质性研究,通过对12名患者的居家照顾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了解患者ADL损害特征及照顾者提供ADL照护支持难度;第二部分为量性研究,基于质性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设,回顾性分析患者特定ADL损害(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与其特定认知域损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估)及特定BPSD(采用神经精神问卷评估)的相关性。结果(1)质性研究共提炼出四个主题:老年期痴呆患者ADL损害特征及依赖特点、照顾者感受到的ADL照顾难度、照顾者感受到的ADL照顾负荷、照顾者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及利用情况。患者因认知损害,不能以适当的时间和频率发起一项活动,需他人的提醒;或无法按步骤或者专注得完成一项活动,需他人的监督;或身体功能部分受限,无法自行完成一项活动,需他人给予体力上的部分帮助。(2)量性研究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机构和居家患者大多数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时间定向力(r=0.13~0.31 vs.0.25~0.41,P<0.05)、记忆力(r=0.15~0.35 vs.0.27~0.52,P<0.01)及注意力(r=0.14~0.24 vs.0.32~0.53,P<0.01)正相关;如厕能力与空间定向力正相关(r=0.27 vs.0.44,P<0.01);穿衣能力与视空间功能正相关(r=0.13 vs.0.59,P<0.01)。居家患者的控制小便(r=-0.36,P<0.01)、洗澡(r=-0.41,P<0.01)、平地行走(r=-0.44,P<0.01)与睡眠障碍负相关。结论(1)老年期痴呆患者ADL有其独特的损害特征,认知障碍、BPSD和共患病是影响患者ADL的重要因素,痴呆特异性ADL损害导致不同的依赖特点。有些BPSD并不直接损害患者的ADL表现,但增加了照顾者提供ADL支持的难度,以抵抗性行为尤为突出。需要大量监护时间加重了照顾者的照顾负荷,监护时间置换的相关需求为最多居家照顾者所报告。患者意愿、待遇门槛、错误的观念等因素阻碍了照顾者对相应服务的利用。(2)不同的认知功能对特定ADL的影响可能各异。特定BPSD与ADL的相关性在居家和机构患者中存在差异,可能与居家照顾者报告BPSD的准确性较机构照顾者高或低估患者ADL表现有关。

郑远长[2](2021)在《关于我国失智老年人研究工作综述及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没有开展过老年人认知障碍问题的全面普查,有关老年人认知障碍,尤其是痴呆症患者的基础数据,仅来源于有关科研团体的抽样调查数据,单个抽样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不足。文章在最大限度收集有关文献基础的基础上,采用Meta统计分析,测算了我国老年期痴呆症患病率及患者人数。据测算,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期痴呆症患病率约3.99%,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约2.22%,血管性痴呆症患病率约0.85%,并从养老服务需求的角度,测算出我国1013万老年痴呆症患者中,轻度患者约658万人、中度患者约243万人、重度患者约111万人。

王名超[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老年期痴呆病患者中医证型及组方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治疗老年期痴呆病的中医证型与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老年期痴呆病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本研究包括综述和数据挖掘两部分。综述从中医对老年期痴呆的认识,中医治疗方法,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数据挖掘:对2014年—2019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保健科)和脑病科住院的老年期痴呆病患者进行统计,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处方统计。然后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采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关联规则Apriori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近年来该院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证型及组方用药规律。结果:经过筛选,整理出痰瘀阻络型、脾肾两虚型、痰浊蒙窍型、髓海不足型、心肝阴虚型、瘀血内阻型6型共300首方剂。治疗痰瘀阻络型老年期痴呆病91首处方中的高频中药有:川芎、炒桃仁、白术、黄芪、茯苓等,分析出常用配伍药对,提取10个核心组合,进一步得出5首新方。治疗脾肾两虚型老年期痴呆病65首处方中高频中药有:白术、茯苓、党参、黄芪、石菖蒲等,分析出常用配伍药对,提取12个核心组合,进一步得出6首新方。治疗痰浊蒙窍型老年期痴呆病50首处方中高频中药有:茯苓、清半夏、白术、石菖蒲、陈皮等,分析出常用配伍药对,提取12个核心组合,进一步得出6首新方。治疗髓海不足型老年期痴呆病45首处方中高频中药有:酒萸肉、熟地黄、茯苓、山药、石菖蒲等,分析出常用配伍药对,提取12个核心组合,进一步得出6首新方。治疗心肝阴虚型老年期痴呆病33首处方中高频中药有:甘草、生地黄、白芍、玄参、麦冬等,分析出常用配伍药对,提取6个核心组合,进一步得出3首新方。治疗瘀血内阻型老年期痴呆病16首处方中高频中药有:炒桃仁、川芎、黄芪、甘草、茯苓等,分析出常用配伍药对,提取6个核心组合,进一步得出3首新方。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分析,总结出治疗老年期痴呆病的中医临床证型及组方用药规律,主要有痰瘀阻络、痰浊蒙窍、瘀血内阻3个邪实为主的证型,脾肾两虚、髓海不足、心肝阴虚3个正虚为主的证型。总结出:方药病证对应、祛痰化瘀为主、补肾不忘健脾、祛邪扶正兼用、安神开窍贯穿始终等组方用药规律,供临床参考。

肖凤梅[4](2020)在《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评估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营养状况;2.探究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患者营养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3.建立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营养不良预测模型,及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记忆门诊就诊的435例老年期痴呆患者。患者的营养状况通过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进行评估,同时进行自制基础信息量表、洼田吞咽功能评定量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定。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对老年期痴呆病人营养状况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s回归进一步筛选影响因素,并建立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营养不良预测模型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本次调查的435例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病人的MNA-SF得分平均分为(10.18±2.19)分,12.87%(56/435)的老年期痴呆患者为营养不良,53.56%(233/435)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仅33.56%(146/435)的患者营养状况正常。单因素分析发现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年龄、吞咽功能、ADL、NPI、MMSE、痴呆家族史等均相关。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营养不良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的影响因素有MMSE、吞咽困难、PSMS、食欲和进食障碍(OR值分别为0.942、2.677、1.079、1.222)。根据Logistics回归建立的营养不良预测模型为:Logit(P)=-2.607-0.060*MMSE+0.981*吞咽困难+0.076*PSMS+0.201*食欲/进食障碍,该模型有较好的校准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其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74.9%。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的影响因素有MMSE、痴呆家族病史、年龄(OR值分别为0.921、2.105、1.031)。根据Logistics回归建立的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0.527-0.820*MMSE-0.744*痴呆家族病史+0.031*年龄。该模型有较好的校准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687,其敏感度为63.7%,特异度为69.8%。结论1.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患者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均高,相关影响因素较多;2.本次建立的两个logistic回归模型都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信性。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营养不良预测模型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营养不良个体,在临床工作中有一定适用价值;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的判别能力有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一般。

孙岩[5](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王银华[6](2019)在《奎硫平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奎硫平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在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期痴呆伴有精神行为症状患者中,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85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85例患者用单盲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5例。采用奥氮平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奎硫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BEHAVE-AD、MMSE、ADL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的BEHAVE-AD评分[(8.05±1.23)分vs.(10.29±1.54)分],MMSE评分[(19.01±2.34)分vs.(16.73±2.01)分],ADL评分[(47.18±5.43)分vs.(40.18±5.61)分],治疗总有效率(95.56%vs. 77.50%),不良反应发生率(4.44%vs. 22.50%)比较,观察组患者的BEHAVE-AD、MMSE、ADL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期痴呆且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患者临床治疗时,奎硫平治疗的效果显着,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且用药安全性高。

刘丹丹[7](2019)在《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证型与认知障碍及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老年期痴呆患者中医证型与认知障碍及营养状况的相关性,为中医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认知障碍及营养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老年医学科)的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中医四诊信息、痴呆相关量表评分(临床痴呆评定表(CD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R))、营养相关量表评分(简易营养评价法(MNA))、体重指数(BMI)、营养相关血生化指标(血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钙(Ca)、铁(Fe)、锌(Zn)、25-(OH)D水平),根据《中药新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分型。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中医证型与认知障碍及营养状况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100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86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36%),中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证型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本研究痴呆患者证型出现率,肾虚髓减证(64%)>痰浊阻窍证(58%)>气滞血瘀证(44%)>心脾两虚证(37%)>心肝阴虚证(19%),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单证型较少,大多为复合证型所占比例为77%,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3.不同证型的认知障碍程度比较:五证的MMSE、CDR、ADL-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就虚实证而言,MMSE评分:虚实夹杂证<虚证<实证,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ADL-R及CDR评分中,虚实夹杂证>虚证>实证,有统计学差异(P<0.05)。4.营养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中,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5%,进一步其相关性研究发现,老年期痴呆患者的MNA评分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与CDR、ADL-R评分呈负相关。BMI、血清ALB、PA、Ca、Fe、Zn及血Hb水平与MNA评分呈正相关,可同时反应患者营养状况。MMSE评分与BMI及ALB、PA、Hb、Fe、Zn水平呈正相关,CDR评分的与BMI及ALB、PA、Ca、Fe、Zn水平呈负相关,BMI、血清ALB、PA、Fe、Zn及血Hb水平与ADL-R评分呈负相关。5.不同证型的营养状况比较分析: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心脾两虚证>痰浊阻窍证>肾虚髓减证>气滞血瘀证>心肝阴虚证,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虚实夹杂证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单纯虚证及实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不同证型的BMI及营养相关生化指标比较:本研究中,BMI值、ALB、Zn、Ca含量水平:心脾两虚证<痰浊阻窍证<肾虚髓减证<气滞血瘀证<心肝阴虚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五证间的其它生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但除了Fe以外,都以心脾两虚证及痰浊阻窍证的含量最低,与MNA营养量表评分结果基本一致。对于虚实证,血清ALB水平比较:虚实夹杂证<虚证<实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虚、实与虚实夹杂证的其它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除了PA及Zn含量外,其它血生化结果和MNA评分结果一致,均是以虚实夹杂证及虚证含量最低,与MNA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本研究中,肾虚髓减证、痰浊阻窍证、气滞血瘀证所占比率最高,符合目前所认知的肾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的病机,并与心脾两虚密切相关。2.老年期痴呆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型的认知功能损害无统计学差异。虚实夹杂证的认知损害较单纯虚证或实证较重,表明在改善患者认知状况时,既要辨证论治,又要标本兼治,祛邪不忘扶正,扶正不忘祛邪。3.营养不良是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营养状况与认知障碍程度呈负相关,表明在临床中,要注意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营养水平,防止因营养不良而引起病情加重。4.五个证型中,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营养不良主要与虚证中的心脾两虚证及实证中的痰浊阻窍证关系密切。虚实夹杂证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比单纯虚证或实证高。表明用中医中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时,要注重补益心脾、祛痰化浊,不能一味补益,要扶正祛邪同时兼顾。

王超[8](2018)在《中医传统手法治疗老年期痴呆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老年期痴呆(Senile Dementia,SD)是指老年人(>60岁)出现持续六个月以上的智能损害。临床表现为记忆、计算、语言、思维、定向力和精神障碍,并出现日常生活能力的减退。当前首选治疗药物多奈哌齐的治疗有效率仅在22.82%-31.65%之间。中药、针灸虽然在本病的疗效上有一定优势,但各种标准不统一(如疗效判定标准),要求辩证用药或施针等原因限制了其发展与推广。中医传统手法是一种操作流程标准化的推拿手法,相较中药、针灸简单易学,适合推广。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实施中医传统手法治疗的老年期痴呆患者进行整体疗效评价,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来自民政部示范项目中武汉两个研究组(武汉市老年病医院和武汉市武昌医院)的23名老年期痴呆的患者,实施中医传统手法的治疗方案。治疗每次40分钟,每周3次,隔天1次,周期为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神经精神症状量表(NP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的评分结果。试验后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六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MMSE评分、ADL评分有显着性提高(P<0.01),NPI评分有显着性降低(P<0.01)。在MMSE、ADL、NPI评分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0.87%、30.43%、47.83%。2.在认知功能方面,治疗六个月后,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定向力、记忆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显着性提高(P<0.05),而患者的注意力和计算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六个月后,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评分显着性提升(P<0.01),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IADL)评分显着性提升(P<0.05)。4.在神经精神症状方面,治疗六个月后,10项异常精神症状评分显着性降低(P<0.05),2项植物神经功能评分显着性降低(P<0.01)。结论:1.中医传统手法能显着改善老年期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本手法可显着提高患者的定向力、记忆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而对患者的注意力和计算力无显着改善。2.中医传统手法能显着提高老年期痴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手法可显着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使用日常生活工具的能力。3.中医传统手法能显着减轻老年期痴呆患者神经精神症状。本手法可显着减轻患者的异常精神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症状,并且在减轻植物神经功能症状(夜间睡眠和饮食功能)上更显着。4.中医传统手法是一种操作流程标准化的推拿手法,可以有效治疗老年期痴呆,操作简单易学,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王庆妍[9](2018)在《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照顾中的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老年期痴呆是全球性公共卫生优先关注的问题,中国目前共有950万人罹患老年期痴呆。老年期痴呆患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影响,特别是给家庭照顾者带来了沉重的身心负担。提高和促进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及照顾者积极应对压力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适应能力,从而保证老年期痴呆患者生活质量。McCubbin等人在家庭压力理论和家庭优势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家庭抗逆力模型”,可用于构建和阐述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在压力适应过程中各核心概念构架及相互作用。但由于核心概念及构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该模型在应用于我国之前尚需本土化与验证。研究目的:(1)确定“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名称与定义、核心概念间构架;(2)验证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元结构概念构架、“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在中国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照顾中构架。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研究一采用专家论证法进行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本土化。邀请具有文化心理学、家庭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社区/老年护理学10年以上、具有研究或实践背景、高级技术职称的8位专家,采用邮件、与专家单独沟通形式对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名称、定义及核心概念关系构架进行论证。(2)研究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便利选取了在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记忆专科门诊、首都医科大学安定医院老年精神科门诊及记忆专科门诊就诊或开药的203个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重度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采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情况调查问卷对患者及其家庭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调查;采用修订版记忆行为问题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家庭生活事件量表对患者家庭压力源进行测量;采用家庭管理资源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家庭架构量表、家庭世界观量表、照顾积极感受量表、照顾者负担量表、家庭危机个人评价量表与家庭范式量表对家庭抗逆力下的11个亚核心概念进行测量;采用家庭适应量表对家庭适应进行测量。其中,家庭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管理资源量表、家庭架构量表、家庭世界观量表、家庭危机个人评价量表、家庭适应量表为本研究翻译并修订的测量工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照顾积极感受量表、照顾者负担量表、家庭适应量表在本研究中为了保证对概念的准确测量及本研究的人群需要进行了适当的修订,“社会支持量表”与“家庭范式量表”为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测量工具。将以上工具的测量结果代入到经专家论证后的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元结构概念的假设模型以及“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全模型的假设模型中,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模型拟合度指数分析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的契合程度,对于拟合度指数未达到标准的模型,根据原理论模型、假设模型的修正指数、变量间回归系数等指标对假设模型进行修订,最终得到模型拟合度指数达到模型拟合标准的假设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一基于McCubbin“家庭抗逆力模型”,经专家论证后得到以下结果:①“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包括15个核心概念,分别为压力源、危机状态、家庭抗逆力、家庭适应4个主核心概念,其中以“家庭抗逆力”为元结构(meta-construct),包括家庭情境评估、家庭架构、家庭世界观、家庭范式、家庭赋予情境的意义、家庭资源、家庭支持、亲属支持、社区支持、社会支持、解决问题与应对11个亚核心概念;②受文化影响的概念中,除家庭架构、家庭范式、社区支持、社会支持定义在中国文化下进行了内容的修订之外,其他核心概念仅在语言描述上进行了语句顺序及语词修饰;③核心概念间构架以McCubbin“家庭抗逆力模型”中的家庭适应阶段为基础,11个相互作用的亚核心概念共同构成了“家庭抗逆力”元结构,其中亚核心概念家庭架构、家庭世界观、家庭范式、家庭赋予情境的意义共同形成支持系统,亚核心概念家庭支持、亲属支持、社区支持、社会支持共同形成了支持系统,均为“家庭抗逆力”元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的模型删减了“家庭运作模式”、“累积的要求”两个概念在模型示意图中的位置。(2)研究二共有223个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3份用于资料分析,有效回收率为91.03%。①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元结构的概念假设模型经过了验证和修订,修订后假设模型M2 拟合指标χ2/df=2.485,GFI=0.929,NFI=0.886,IFI=0.929,CFI=0.927,TLI=0.888,PGFI=0.507,RMSEA=0.086,大部分拟合指标达到标准,模型与实际数据基本契合;②“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假设模型在验证与修订中,支持系统分为内层支持系统和外层支持系统,内层支持系统包括了家庭支持与亲属支持,外层支持系统包括了社区支持与社会支持,修订后最终得到的假设模型M3’拟合指标χ2/df=1.883,GFI=0.919,NFI=0.875,IFI=0.937,CFI=0.935,TLI=0.907,PGFI=0.559,RMSEA=0.066,大部分拟合指标达到要求,模型与实际数据契合;③在最终确定的“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假设模型M3’中,支持系统被拆分为内层支持系统与外层支持系统,最终删减了压力源对解决问题与应对、家庭认知系统、外层支持系统的直接作用关系,认知系统、外层支持系统、解决问题与应对对家庭适应的直接作用关系,以及家庭抗逆力元结构中家庭资源对家庭情境评估的直接作用关系等,增加了内层支持系统对认知系统的直接作用关系以及解决问题与应对对外层支持系统的直接作用关系。结论:(1)“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建立在McCubbin家庭抗逆力模型的家庭适应阶段的基础上,基本保留了 McCubbin家庭抗逆力模型中主核心概念及亚核心概念。包括压力源、危机状态、家庭抗逆力、家庭适应为4个主核心概念,家庭情境评估、家庭架构、家庭世界观、家庭范式、家庭赋予情境的意义、家庭资源、家庭支持、亲属支持、社区支持、社会支持、解决问题与应对为11个亚核心概念;(2)本研究确定了中国文化下的家庭抗逆力模型,基本保留了 McCubbin家庭抗逆力模型中的核心概念间构架,并在我国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中基本得到验证。①核心概念间构架以McCubbin“家庭抗逆力模型”中的家庭适应阶段为基础;②“家庭抗逆力”元结构包括了 3个系统和3个亚核心概念;③“家庭抗逆力”对压力源与家庭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3)文化对“家庭抗逆力模型”的部分核心概念定义及核心概念间构架产生了影响。①在中国文化下,家庭架构、家庭范式、社区支持、社会支持定义在中国文化下发生了变化。②在中国文化下,支持系统由原有的一个系统拆分为了内层支持系统和外层支持系统。③在中国文化下,压力源对解决问题与应对、家庭认知系统、外层支持系统的直接激发作用消失,认知系统、外层支持系统、解决问题与应对对家庭适应的直接影响消失,家庭抗逆力元结构中家庭抗逆力下的部分亚核心概念间作用关系发生变化。

王帆[10](2018)在《老年期痴呆中医证候分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前期,基于对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的研究,制定《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症状资料采集表》,结合回顾性调查与现场调查2种方式,建立老年期痴呆患者中医症状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探讨老年期痴呆的证候分型规律,为老年期痴呆证候分型的规范研究提供基础,为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本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方法:第一部分:关于老年期痴呆中医证候分型的荟萃分析。第一部分通过电子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检索出近20年有关老年期痴呆中医证候分型研究的相关中医文献。将符合本次要求的文献所涉及的中医证候分型情况进行纳入并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老年性痴呆中医证候及方药据库,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临床观察第二部分临床观察病例,招募西安、咸阳两地患者,收集老年期痴呆患者的四诊资料。筛选出老年期痴呆的典型症状、体征(包括舌象、脉象),并总结老年期痴呆的证候分型规律。结果:第一部分:关于老年期痴呆中医证候分型的荟萃分析。总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15篇,共989例病人,出现15种证型。从证型的种类方面,以虚实辨证来看,虚证共459例,占总例数的46.4%,虚实夹杂20例,占总例数的2.1%,实证共510例,占总例数的51.5%;依据脏腑辨证共466例,占总例数的47.1%;依据病因及气血津液辨证的共523例,占总例数的52.9%。在15种证型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痰浊阻窍(15.4%)、气滞血瘀(12.4%)、肝肾亏虚(12.4%),三者占总例数的40.2%,其余12种证型占59.8%。第二部分:临床观察。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老年期痴呆患者140人,平均年龄67.13岁,年龄分布:60-69岁84例,占60.28%;70-79岁47例,占33.33%;80-85岁9例,6.38%。男51例,占36.43%,女89例,63.57%,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肾精亏虚证(102人,占总人数72.34%);痰浊阻窍证(56人,占总人数39.72%);肝阳上亢证(61人,占总人数43.26%)。

二、老年期痴呆的精神症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期痴呆的精神症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期痴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损害特征及照护支持难度:一项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老年期痴呆患者ADL照护支持相关研究
    1.3 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症状对老年期痴呆患者ADL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老年期痴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居家照顾支持体验的质性研究
    2.1 背景
    2.2 对象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研究局限性
    2.6 小结
第三章 老年期痴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性的量性研究
    3.1 背景
    3.2 对象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研究局限性
    3.6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性与特色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关于我国失智老年人研究工作综述及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失智的有关概念
    (一)认知功能障碍
    (二)认知衰弱(cognitive frailty)
    (三)失能
二、关于失智问题研究进展
    (一)关于失智的影响因素
    (二)关于老年期失智患病率
三、我国老年期痴呆症患者的数据分析
四、关于失智老年人数据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3)基于数据挖掘的老年期痴呆病患者中医证型及组方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老年期痴呆中西医认识
    1 中医对老年期痴呆的研究
    2 中医治疗现状
        2.1 中药治疗
        2.2 针灸治疗
        2.3 其他治疗方法
    3 近10年中医治疗痴呆规律的研究
    4 现代医学对老年期痴呆发病机制研究
        4.1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
        4.2 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机制
    5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5.1 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
        5.2 血管性痴呆(VD)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证型及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收集方剂范围
        1.2 收集方剂标准
        1.3 资料整理
        1.4 病案录入及核对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痰瘀阻络型老年期痴呆病患者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与分析
        2.2 脾肾两虚型老年期痴呆病患者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与分析
        2.3 痰浊蒙窍型老年期痴呆病患者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与分析
        2.4 髓海不足型老年期痴呆病患者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与分析
        2.5 心肝阴虚型老年期痴呆病患者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与分析
        2.6 瘀血内阻型老年期痴呆病患者组方用药规律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1.1 中医对老年期痴呆的认识
        1.2 中医对痰瘀阻络型老年期痴呆的认识
        1.3 中医对脾肾两虚型老年期痴呆的认识
        1.4 中医对痰浊蒙窍型老年期痴呆的认识
        1.5 中医对髓海不足型老年期痴呆的认识
        1.6 中医对心肝阴虚型老年期痴呆的认识
        1.7 中医对瘀血内阻型老年期痴呆的认识
    2 本研究各型新方分析
        2.1 痰瘀阻络型
        2.2 脾肾两虚型
        2.3 痰浊蒙窍型
        2.4 髓海不足型
        2.5 心肝阴虚型
        2.6 瘀血内阻型
    3 老年期痴呆病中医处方用药规律小结
        3.1 方药病证对应
        3.2 祛痰化瘀为主
        3.3 补肾不忘健脾
        3.4 祛邪扶正兼用
        3.5 安神开窍贯穿始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痴呆与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病名沿革
        1.1 西医病名沿革
        1.2 中医病名沿革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2.1 发病机理研究
        2.2 临床治疗现状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1. 研究范围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3.3 检索范围
        3.4 收录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医案出处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分析法
        4.2 数理分析法
        4.3 因子分析法
        4.4 聚类分析法
        4.5 医案数据化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4.7 脉象规范化
        4.8 舌象规范化
        4.9 面色规范化
    5. 结果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5.4 医案处方情况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6. 小结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检索范围
        2.2 筛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3.2 文献数据化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4. 结果
        4.1 国别和年代
        4.2 脉象整理结果
        4.3 舌象整理结果
        4.4 面色整理结果
        4.5 方剂整理结果
        4.6 中药收录情况
    5. 小结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入选原则
        2.2 筛除原则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总体评价
        4.2 中药频数分析
        4.3 中药功效分类
        4.4 中药归经分类
        4.5 因子分析
        4.6 聚类分析
    5. 小结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比较研究法
        3.2 JACCARD法
    4. 结果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4.3 药物归经对比
        4.4 方剂对比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5. 小结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比较研究方法
        3.2 Jaccard法
    4. 结果
        4.1 中药集对比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4.3 药物归经比较
        4.4 离散度对比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5. 小结
第六部分 讨论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2.1 用药的回归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4.1 讳病失治
        4.2 未老已亡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第七部分 总结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1.1 病位
        1.2 病因
        1.3 病机
        1.4 病性
        1.5 “痰”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3.1 用药偏好
        3.2 药物组合
        3.3 用药建议
    4. 创新点
    5. 不足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6)奎硫平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BEHAVE-AD、MMSE、ADL评分变化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7)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证型与认知障碍及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检测指标
        (二)检测方法
        (三)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三)各证型的MMSE、CDR、ADL-R比较
        (四)营养状况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五)各证型的营养状况比较
讨论
    一、老年期痴呆的西医认识
        (一)血管性痴呆
        (二)阿尔茨海默病
    二、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认识
        (一)五脏与呆病的相关性
        (二)气血津液与呆病的相关性
    三、认知障碍的评价
    四、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营养及评价方法
        (一)血生化指标
        (二)MNA量表
    五、中医对营养的认识
        (一)营养与五脏的关系
        (二)营养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老年期痴呆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
        (三)中医证型与认知障碍及生活自理能力的相关性
        (四)认知障碍与营养的相关性
        (五)老年期痴呆中医证型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老年期痴呆与营养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8)中医传统手法治疗老年期痴呆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综述
    2.1 现代医学对老年期痴呆的研究进展
        2.1.1 老年期痴呆的定义
        2.1.2 老年期痴呆的临床分型
        2.1.3 老年期痴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1.4 老年期痴呆的症状和体征
        2.1.5 老年期痴呆的临床诊断
        2.1.6 老年期痴呆的现代医学治疗
    2.2 中医对老年期痴呆的研究进展
        2.2.1 中医对老年期痴呆的认识
        2.2.2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
        2.2.3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诊断
        2.2.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药治疗
    2.3 总结与展望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标准
        3.2.1 诊断标准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中止试验标准
        3.2.5 脱落标准
    3.3 治疗方法——中医传统手法
        3.3.1 人体背面经络手法
        3.3.2 人体正面经络手法
        3.3.3 人体侧面经络手法
        3.3.4 人体头面部经络手法
    3.4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3.5 安全性观测
    3.6 统计学方法
4.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后量表积分对比
    4.2 患者在量表积分上表现出的治疗有效率
    4.3 安全性分析
    4.4 典型病例介绍
5.讨论
    5.1 选取经络和穴位依据
    5.2 中医传统手法对患者智力和认知功能状态的影响
    5.3 中医传统手法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5.4 中医传统手法对患者神经精神状态的影响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表1: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表2: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附表3:神经精神问卷-临床医师评定量表(NPI)
致谢

(9)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照顾中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一)老年期痴呆患者
    (二)老年期痴呆患者主要照顾者
    (三)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
    (四)中国文化下的家庭抗逆力模型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老年期痴呆疾病概述
    (一)老年期痴呆疾病流行病学
    (二)老年期痴呆疾病诊断
    (三)老年期痴呆患者临床表现
二、老年期痴呆患者照顾与家庭
    (一)老年期痴呆患者照顾模式
    (二)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照顾
三、家庭压力与应对理论的发展
    (一)ABC-X模式的出现
    (二)家庭优势的提出与总结
四、家庭调整与适应的抗逆力模型
    (一)“家庭抗逆力”概述
    (二)McCubbin家庭抗逆力模型前身的发展历程
    (三)家庭调整与适应的抗逆力模型
    (四)文化与家庭抗逆力模型
    (五)家庭抗逆力模型在国内外研究中的应用
五、研究工具
    (一)压力源(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特定压力源)
    (二)家庭情境评估的测量工具
    (三)赋予情境的意义的测量工具
    (四)社会支持的测量工具
    (五)家庭适应的测量工具
六、文献回顾小结
七、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研究一 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本土化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二 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照顾中的验证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本土化(研究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论证专家
    (三)资料收集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五)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
    (二)“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定义及核心概念间构架
四、讨论
    (一)“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本土化的方法
    (二)“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的确定
    (三)“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中核心概念名称及定义的确定
    (四)“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间构架的确定 第四章 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照顾中的验证(研究二)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对象
    (三)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资料收集
    (五)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质量控制
    (七)伦理原则
三、结果
    (一)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一般资料
    (二)共同测量方法偏差检验
    (三)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元结构概念构架的验证
    (四)“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照顾中的验证
四、讨论
    (一)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一般资料
    (二)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元结构概念模型验证
    (三)“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照顾中的验证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家庭抗逆力模型核心概念定义原文
附录2:专家论证问卷
附录3:老年痴呆患者家庭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老年期痴呆患者主要照顾者定义及判断标准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10)老年期痴呆中医证候分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概念及流行病学调查
    2.分类
    3.现代医学对老年期痴呆的认识
    4.祖国医学历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
临床研究
    1 关于老年期痴呆中医证候分型的荟萃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临床观察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荟萃分析讨论
        3.2 关于临床观察的讨论
        3.3 结合导师王凌主任医师临床经验的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老年期痴呆的精神症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期痴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损害特征及照护支持难度:一项混合方法研究[D]. 陈思曼.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关于我国失智老年人研究工作综述及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J]. 郑远长.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21(02)
  • [3]基于数据挖掘的老年期痴呆病患者中医证型及组方用药规律分析[D]. 王名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记忆门诊老年期痴呆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肖凤梅.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奎硫平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观察[J]. 王银华. 当代医学, 2019(27)
  • [7]老年期痴呆的中医证型与认知障碍及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D]. 刘丹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中医传统手法治疗老年期痴呆临床疗效研究[D]. 王超. 武汉体育学院, 2018(01)
  • [9]中国文化下家庭抗逆力模型在老年期痴呆患者家庭照顾中的验证[D]. 王庆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10]老年期痴呆中医证候分型临床研究[D]. 王帆.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8(12)


抗逆力论文 阴虚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金融街房地产市场分析
下一篇: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的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