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激光针灸治疗偏头痛48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激光针灸治疗偏头痛48例(论文文献综述)

许涛,董伟杉,武淑娟[1](2021)在《物理学技术在针灸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学科交叉已悄然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源泉,如何跨越针灸学科促进针灸发展仍然是一个瓶颈问题。文章基于物理学技术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了传统针灸与电、光、声、磁结合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针灸的改革和发展,为针灸与其他学科更好的结合创新提供思路。

侯廷惠[2](2020)在《针刺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以慢性紧张型头痛(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CTTH)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针刺治疗为干预手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针刺治疗CTTH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针刺治疗CTTH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对评估CTTH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试验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CTTH患者21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深刺组与浅刺组,每组109例。两组治疗选穴均选用百会、双风池、双太阳、双合谷、双太冲。深刺组采用管针进针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一次,共行针两次;浅刺组采用管针进针,进针至齐平套管末端(约2mm),不要求得气,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治疗周期共8周,前4周每周治疗3次,后4周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20次。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为应答率,次要指标为与基线相比的头痛天数改善值、平均头痛持续时间改善值、平均头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值,治疗性药物减少率、伴随症状次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以及期待值评价。本研究为了探讨针刺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筛选完成第三次访视(治疗结束时)及第五次访视且治疗次数不少于总次数50%的183例患者,将两次访视的头痛发作天数分别与基线期相比较,头痛天数减少大于50%的定义为“应答组”,小于50%的定义为“非应答组”。对其基线期的人口学资料、慢性头痛病史、合并疾病资料、4周内头痛病史、SF-36评分、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期待值评价、针刺分组及针刺次数9个方面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筛选出影响第三次访视和第五次访视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以评估相关因素在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中的差别。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183例CTTH患者纳入相关性分析,其中第三次访视(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组89例,非应答组94例,89例应答组中深刺组应答人数60例,浅刺组应答人数29例。第五次访视的应答组119例,非应答组64例,119例应答组中深刺组应答人数75例,浅刺组应答人数44例。2.第三次访视单因素分析:两组比较共筛选出13个候选因素,分别为基线期的头痛性质、头痛平均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时段、合并疾病用药、4周内头痛天数、4周内头痛平均持续时间、4周内治疗性药物使用情况、4周内合并疾病药物使用情况、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维度、HAMA总分、头痛缓解期待值、针刺感觉与疗效关系、针刺分组。注:为了避免漏掉可能有影响的候选因素,单因素分析时取P<0.15。3.第三次访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期的4周内头痛天数、社会功能维度和针刺分组对针刺治疗CTTH患者的近期疗效有显着性影响(P<0.05)。患者基线期4周内头痛天数增加,发生近期疗效应答的可能性会减少(OR=0.863,95%CI 0.815~0.915,P=0.000);患者基线期社会功能分值增加,发生近期疗效应答的可能性会增加(OR=1.037,95%CI 1.004~1.071,P=0.027);深刺组的患者发生近期疗效应答的可能性比浅刺组患者大(OR=3.094,95%CI 1.592~6.011,P=0.001)。4.第五次访视单因素分析:两组比较共筛选出9个候选因素,分别为基线期的头痛先兆、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维度、社会功能维度、4周内头痛天数、HAMA评级、头痛缓解期待值、针刺感觉与疗效关系、针刺分组、针刺次数。注:为了避免漏掉可能有影响的候选因素,单因素分析时取P<0.15。5.第五次访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期的4周内头痛天数、一般健康状况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头痛缓解期待值、针刺次数和针刺分组对针刺治疗CTTH患者的远期疗效有显着性影响(P<0.05)。患者基线期4周内头痛天数增加,发生远期疗效应答的可能性会减少(OR=0.934,95%CI 0.876~0.995,P=0.035);患者基线期一般健康状况分值增加,发生远期疗效应答的可能性会减少(OR=0.950,95%CI 0.911~0.990,P=0.015);患者基线期社会功能分值增加,发生远期疗效应答的可能性会增加(OR=1.038,95%CI 1.004~1.073,P=0.030);患者基线期头痛缓解期待值增加,发生远期疗效应答的可能性会增加(OR=1.179,95%CI 1.010~1.376,P=0.037);患者针刺次数增加,发生远期疗效应答的可能性会增加(OR=1.212,95%CI 1.027~1.432,P=0.023);深刺组的患者发生远期疗效应答的可能性比浅刺组患者大(OR=3.554,95%CI1.766~7.153,P=0.000)。结论:1.针刺治疗CTTH患者的远期疗效应答率优于近期疗效应答率。2.针刺治疗CTTH患者的近期疗效可能与基线期的头痛天数、社会功能维度、针刺分组相关。3.基线期头痛天数少、社会功能分值高的深刺组CTTH患者的针刺近期疗效更容易发生应答,针刺效果可能更好。4.针刺治疗CTTH患者的远期疗效可能与基线期的头痛天数、一般健康状况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头痛缓解期待值、针刺次数和针刺分组相关。5.基线期头痛天数少、一般健康状况分值低、社会功能分值高、头痛缓解期待值高、针刺次数多的深刺组CTTH患者的针刺远期疗效更容易发生应答,针刺效果可能更好。

李怡帆[3](2020)在《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已被广泛应用于以难治性疼痛为代表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而目前国内无自主研发的SCS刺激系统,所用设备均来自进口,价格昂贵,限制了该疗法的普及应用。为打破国外技术对SCS的技术垄断,提高国内SCS治疗的应用水平,课题组前期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实验室、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植入式SCS设备(包括刺激电极、脉冲发生器、延长导线、程控仪等)。目的:验证设备系统的生物安全性、系统稳定性、手术操作性、组织相容性及刺激作用有效性;同时在中医“痛证”理论指导下,观察设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SCS治疗提供切入点。方法:本研究包括动物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两部分。(1)动物研究:在小尾寒羊身上行SCS植入术,分别验证在不同刺激模式下(低频及10kHz高频模式)穿刺电极、外科电极以及脉冲发生器的性能;观察术后动物的行为学改变、血白细胞水平、设备阻抗值,并在术后1个月时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以此验证SCS刺激对实验动物感觉运动功能、感染状态和脊髓结构等的影响,同时验证设备连接稳定性。(2)临床研究:纳入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行SCS设备(穿刺电极)植入治疗(传统刺激模式),测试成功的患者后续植入脉冲发生器;分别在入组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36问健康测量量表(SF-36)、简式麦吉尔疼痛量表2(SF-MPQ-2)、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贝克抑郁量表(BDI),观察SCS设备对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状态以及心理情况的影响;同时在患者入组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划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两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在测试期和术后3月的有效率。结果:(1)动物研究:实验羊术后1月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术后WBC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术中、术后阻抗值正常,设备运转工作正常。治疗1月后,电极未见明显的位置移动;且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提示,与未刺激节段相比,刺激节段脊髓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细胞坏死、水肿、缺血、炎症等病理改变。(2)临床研究:共纳入11例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7.33岁,平均病程5.18年;VAS评分在术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分别为8.12±0.32、4.06±0.79、3.59±0.77、4.22±0.86,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以VAS下降≥50%评定的测试期有效率为81.8%(9/11),治疗3月时的有效率为75%(6/8);术后3月时,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BP)维度、SF-MPQ-2四个维度以及A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SF-36量表中其他维度及BDI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11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不荣则痛”型(A组),9例患者为“不通则痛”型(B组),测试期A组成功率为0,B组为1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时B组患者有效率为66.7%,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临床研究过程中设备连接良好,未见不良事件报告。结论:(1)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包括穿刺电极以及外科电极,能够实现传统低频刺激模式,以及新型高频(10kHz)刺激模式;优化的电极锚定装置能够更好地固定电极,避免电极移位的发生;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以及可操作性;设备连接状态良好,功能稳定,能够符合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需求。(2)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规范手术操作下,SCS设备能够显着改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本研究首次在SCS治疗中引入了中医“痛证”的概念,发现中医证型与SCS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了基于“痛证”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指导SCS治疗的可行性。

袁莉蓉[4](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明代名医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宏观分析,并与古今文献资料细节对比、归纳总结,探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向临床推广一种较适宜于五官科的针法。方法:本文在追溯李梴针法渊源部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李梴生平和着作行文中细致检索、痕迹比对探析其渊源。采用广泛的检索路径,人机结合方式,在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检索中医古医籍和古代针灸歌赋中运用“上病下取”取穴思想以及以针刺四肢下部腧穴为主治疗五官疾病的相似文献,收集、汇总、整理、辨析比对,最后提取与“上病下取”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进行考辨、还原、疏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探索其渊源。探析腧穴应用规律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手动检索相结合,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近6年的当代医家针治五官的文献,以及从古代医家针治五官的针灸歌赋入手,提取相关信息,再人工查找、比对更加细节的内容,建立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摘录检索的信息,使用SAS9.4软件编程实现数据分析,探讨其五官用穴规律。探讨李氏针法特点和临床机理部分,采取将李梴针法精义内涵与中医经典《内经》《难经》等经文的比较异同,以经解经,深度挖掘其针法内涵和特色。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中医思维方法学、经络学基础、中医病因病机学、针灸效应特点、治则治法及西医神经学基础等方面探讨其机理。临床价值探讨部分,通过各数据资源系统,分别以“上补下泻”“上病下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以及自由词检索凡以四肢下部穴治疗五官疾病的文献资料,然后人工查找、比对细节内容,分析探讨当今医家应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尤其是五官疾病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体现“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的追溯,可知“上补下泻”针法是明代李梴首创,源于李氏遵《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而创制,其内涵有穴分主应、刺分先后、远取为主、上补下泻。该针法不仅导源于《内经》《难经》,还传承沿袭了如宋代旴江席弘、宋代何若愚、元代窦汉卿、元代旴江危亦林等明代以前诸多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且师古不泥,对经典和前贤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溯源中,考辨出李氏重穴法,重“主穴”“应穴”配合,由此溯源“穴法派”的传承脉络表;亦考辨出“应穴”理论的源头,“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以及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和元代旴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2、通过探析李氏腧穴规律,首次提出22个李氏五官习用经穴,得出李氏五官经穴特点:重阳经,尤其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对合谷穴的应用多达15次;选穴以远取为主,重视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下部腧穴的使用,且多用泻法;注重胃气,土经土穴使用最多;李氏选穴独特,不循常法,多选取申脉、金门、手三里、足临泣等其他医家不常用的穴位治疗五官诸多疾病。通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分析当代医家和古代医家治疗五官疾病的用穴规律和特点,并与李氏针法用穴规律比较异同,发现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用穴特点与李梴针法精义相应。3、由追溯渊源和探析腧穴规律得出李氏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应答主穴;刺分先后,先泻后补;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崇尚“易精简”;重视针灸禁忌。4、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以经解经,明确了李氏针法的机理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物质基础;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通经接气”是其针法效应特点;《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的神经学基础;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脏腑别通”理论是“上补下泻”针法的独辟蹊径。李梴逝世数百年了,但是当代医家仍然在应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以旴江谢氏五官特色针法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传承并创新,在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甚佳。结论:理论研究: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根植《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承袭历代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又有自具特色的创新发展。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该针法具有确切的中医基础理论作根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作检验,其“理”钩深诣微,其“法”根植经典,其“方”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迅捷安全。临床价值: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临床效果显着,适宜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应用于五官科临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该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先主后应;刺分先后,先下后上,先泻后补;取穴远近相配,远取为主;注重胃气,治病求本,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尤重手阳明经;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刺激较重;头面五官取穴少,刺激轻,减少头面五官的创痛,降低患者恐针心理,更易于人们接受针刺疗法。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崇尚“易精简”,倡“一针为率”,最多四穴,甚至仅取下部一穴即可,用穴少而精,易学易用;重视针灸禁忌,安全效佳,适宜于临床各科推广,尤其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适应现代人要求享受医疗,少创痛无创痛的需求,有着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益于针灸疗法的更进一步推广、普及、走向世界。正如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赞曰:“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卢婷婷[5](2020)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循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2)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报告质量和偏倚风险,以明确和改善针刺治疗偏头痛RCT的整体质量。3)对已发表的有关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了解针刺治疗偏头痛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证据现状。4)针刺改善偏头痛症状的有效性研究。方法:1)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截止2020年1月。应用Excel 2016和VOSviewer1.6.10分析文献出版年份、引用频次、作者、国家或地区、机构、关键词分布等。2)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9年9期)、CBM、WanFang、CNKI和VIP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截止2019年9月。两名研究者使用STRICTA和RoB独立评估了纳入RCT的报告质量和偏倚风险,任何分歧均咨询第三位研究者解决。3)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9年9期)、CBM、CNKI、VIP、WanFang,文献检索时间截止2019年9月。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后,分别采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和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评价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4)应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9年9期)、CBM、CNKI、VIP及WanFang,文献检索时间截止2019年9月。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共纳入文献1532篇,其中Web of Science数据库422篇,CNKI1110篇。20世纪90年代后针刺治疗偏头痛相关文献发文量呈增长趋势。美国是参与发表英文文献量和被引用频次最多的国家,虽然中国英文文献发表量排名第二,但引用频次不及德国和英国。发文机构主要为慕尼黑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出现频次最高的英文关键词是:acupuncture、migraine、headache,中文关键词为:偏头痛、针刺治疗、穴位注射、少阳经、电针治疗。2)总共纳入67个研究,基于STRICTA指南报告率较高的条目包括:针刺治疗类型(66/67,99%),使用穴位名称(60/67,90%),针刺激类型(62/67,93%),精确描述对照组干预措施(65/67,97%)和治疗次数(54/67,81%)。基于ROB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显示:48篇文献(72%)提供了随机分配的方案,23篇文献(34%)均使用密闭不透光的信封进行分配隐藏,29篇文献(43%)充分报告了盲法,64篇文献(96%)未出现失访,67篇文献(100%)均报告了所有结局指标,67篇文献(100%)均不清楚其他偏倚来源。3)共纳入19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PRISMA清单评分为1425分,报告质量较低的条目为方案和注册(16%)、文献检索(32%)、方法-其他分析(37%)、结果-其他分析(26%)以及证据强度总结方面(11%)。AMSTAR评价的得分为:14篇[1,52-58,60-62,63,64,67]总得分为58分,属于中等方法学质量,1篇文献[59]总得分低于5分,属于低方法学质量。4)共纳入了22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6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组与假针刺[SMD=-1.00,95%CI(-1.47,-0.54),P<0.0001]及药物组[SMD=-2.26,95%CI(-3.15,-1.36),P<0.000 01]相比能够有效减少头痛发作频率;针刺组较假针刺组[SMD=-0.73,95%CI(-1.12,-0.35),P=0.0002]及药物组[SMD=-1.66,95%CI(-2.42,-0.90),P<0.000 1]能够减少头痛持续时间;针刺组较假针刺组能够减轻头痛强度[SMD=-0.67,95%CI(-1.15,-0.19),P=0.006];针刺组在改善脑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假针刺组[SMD=-10.99,95%CI(-16.62,-5.36),P=0.0001]及药物组[SMD=-0.53,95%CI(-0.70,-0.36),P<0.000 01]。结论:1)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近20年快速增长,美国发表的英文文献最多,质量也最高,中国的英文文献数量仅次于美国,但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针刺、穴位注射、电针疗法等为其研究热点。2)针刺治疗偏头痛RCT的总体质量欠佳,特别是在研究设计、分配隐藏、盲法实施、规范报告方面急需加强。3)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总体为中等,提示在研究注册、方案设计、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规范报告等方面需进一步提高。4)当前研究证据表明针刺可以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头痛持续时间、减轻头痛强度同时可改善脑血流速度。由于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该结论有待于更多高质量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罗淑瑜[6](2019)在《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c-myc、survivin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模型大鼠血清生长激素(GH)、胃蛋白酶原(PG)及胃黏膜原癌基因(c-myc)、存活素(survivin)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热敏灸治疗CAG可能的效应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6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空白组常规饲养,不予任何刺激,造模组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连续12周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艾灸组,艾灸组束缚并艾灸“中脘”穴40min,艾灸后按2ml/kg/d灌服0.9%Nacl,并根据艾灸过程中大鼠尾温变化分为热敏灸组和非热敏灸组;维酶素组束缚40min后灌服等量维酶素;模型组束缚40min后灌服等量0.9%Nacl;各组均1次/d,共28d。治疗期间空白组不予任何刺激。观察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等变化。治疗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6只,采用ELISA法检测CAG模型大鼠血清GH、PG表达,QPCR法检测胃黏膜中的c-myc、survivin mRNA表达,光学显微镜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造模前各组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等各观察指标(基线情况)均相当。造模结束后,空白组大鼠一般状况良好,体质量正常增长。造模组大鼠表现为精神不振,活动迟钝,饮食量下降,毛发枯槁,背部松垮,皮肤黏膜淡白无光,耳廓及尾色苍白,大便质软或稀溏等。造模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空白组大鼠胃黏膜肉眼观及光镜下观察未见明显异常;造模组大鼠胃黏膜肉眼可见色暗红或灰白,黏膜层明显变薄,弹性减少,皱襞变平,粘液减少,走向紊乱,沟回变浅或消失,肌层变薄;光镜下可见胃黏膜层变薄、充血明显,固有层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部分腺体囊性扩张,可见淋巴滤泡和炎症细胞,可见异形增生。(2)治疗前与空白组相比,各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前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维酶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大鼠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体质量均明显增长(均P<0.01)。治疗结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仍差距较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和维酶素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增长(均P<0.05),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均有所改善,光镜下可见空白组胃黏膜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可见胃黏膜变薄,腺腔扩大而腺体萎缩,偶可见肠上皮化生,其余各组较模型组均有改善,其中以热敏灸组改善最为明显。(3)治疗结束后,模型组血清GH、PGⅠ、PGⅡ表达及PGR比值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维酶素组血清GH、PGⅠ、PGⅡ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PGR比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敏灸组在提高血清GH、PGⅠ表达方面均优于非热敏灸组及维酶素组(均P<0.05)。(4)治疗结束后,模型组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表达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维酶素组均能降低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表达(均P<0.01),且热敏灸组及维酶素组优于非热敏灸组(P<0.05,P<0.01);在降低c-myc mRNA方面维酶素组优于热敏灸组(P<0.05),在降低survivin mRNA方面热敏灸组与维酶素组疗效相当。结论:(1)热敏灸能明显改善CAG模型大鼠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大便质地等)、体质量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2)热敏灸能提高血清GH、PGⅠ表达,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萎缩状态。(3)热敏灸能抑制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的表达,恢复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平衡而达到治疗CAG的目的。

凌秋玲[7](2019)在《《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九针针具的相关文献,对九针针具的古今发展进行梳理,分析针具的发展与针具材质、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从而为针刺针具的创新提供思路。方法:本文以九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与《内经》九针有关的古代文献资料,结合相关出土文物的考证及现代针刺针具的革新情况,梳理出《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脉络,分析针具的发展与针具材质、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为针刺针具的创新提供思路。成果:对针灸针具以朝代梳理分析,春秋战国之前常用针具为砭石、陶针、骨针、草木针、青铜针;战国时期,出现铁制针具,并对人体的脉、经络及穴位等有较深入的认识,一直至秦汉时期古医家们在长期针刺治疗实践过程中,对金属针具的尺寸、形状及大小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功能、形制、尺寸不同的“九针”,而《黄帝内经》中九针相关的文献则是对早期金属针具发展成果的理论总结。后世医家以《内经》为基础,后世医家不断努力,使九针的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皮肤等各科疾病。元代医家通过文字记载的描述,绘制了有不同的九针图像,明末还创制眼科针具,即《审视瑶函》“金针拨障术”中使用的“金针图”,明清时期九针中毫针在针刺疗法、刺禁、临床治疗等方面得以扩充发展。针具的发展史不是单纯的“砭石→陶针→骨针→骨针→草木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电针、激光针”的过程,而是螺旋式发展,相互交错,相互促进。针具发展是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上的革新和创造,与针具在提高治疗效率上是一致的。结论:按朝代梳理分析针刺针具材质的发展,表明每个时期的针具使用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叠的,并且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针具的发展息息相关。

李媛,吴凡,程珂,邓海平,赵玲,张海蒙,沈雪勇,劳力行[8](2018)在《激光针灸镇痛效应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激光针灸不会对机体造成疼痛和损伤,既可避免传统针刺给患者带来的恐惧、疼痛,又可避免传统艾灸引起的烟雾污染及对患者呼吸系统的不良刺激,开创了无痛无污染针灸疗法的新时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传统针灸。近年来激光针灸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治疗骨、关节、软组织等引起的急慢性疼痛及功能障碍性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激光针灸镇痛效应机制的实验研究目前主要涉及局部损伤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包括多种炎性因子、神经肽和神经递质间的相互作用,并从痛感觉、痛情绪和痛认知3个维度研究疼痛机制。然而,激光针灸镇痛机制有待多层次、多水平的深入研究,深入的激光针灸镇痛机制的研究可促进激光针灸在炎性疼痛相关疾病的临床推广及应用。

李大维[9](2015)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对气滞血瘀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名老中医工作室门诊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中成药常规治疗(正天丸)。治疗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偏头痛诊断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结果:1、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方面:两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二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改善偏头痛诊断积分方面:两组均能降低偏头痛诊断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二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改善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方面:两组均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二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血府逐瘀汤加减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的中医证候。2、血府逐瘀汤加减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症状积分。3、血府逐瘀汤加减可以改善生活质量评分。

于策[10](2013)在《基于头痛的针刺治疗对针灸镇痛作用机制的探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的独具特色的古代疗法之一,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临床使用已经相当广泛,如今已在全世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开来,并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各种痛症的干预,尤其是头痛方面的治疗效果更是明显,说是立竿见影也不为过,针灸在其特有的中医理论指导下显现出的神秘莫测,引得不少西方现代医学者以及国内研究学者在针灸作用机制方面开展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探求其究竟之路上不遗余力。论文从针灸治疗头痛入手,将头痛形成的病因、病机、分型分别从西医、中医两个角度进行描述,将头痛层层剖析,使对其认识全面而深入。而后,带着对针灸是如何起效的疑问,从其能够发挥作用的结构基础,即腧穴和经络,到其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同时收集一些现代实验研究,试图从现代医学,微观学等角度来观察针刺腧穴、经络的变化,探寻针灸治疗的机制,力求揭开其神秘面纱,证实其科学性,准确性,使针灸治疗临床开展更加广泛,临床应用更加游刃有余。在本文的后半部分,结合前文所述,就针灸治疗头痛的机理从西医的现代研究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之后,又以中医独特的视角,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将针灸治疗头痛的机理概括为针灸能够阻断各种致病因素对气血的干扰,并能够铲除气血运行过程中的障碍并对疼痛能够产生阻滞作用。最后,与大家分享了两个在临床中见到的有效病例,算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作用机制的反馈。

二、激光针灸治疗偏头痛4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针灸治疗偏头痛48例(论文提纲范文)

(1)物理学技术在针灸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学技术在针灸学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1.1 光学技术
    1.2 电学技术
    1.3 声学技术
    1.4 热学技术
2 物理学技术在针灸应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2.1 光学技术
    2.2 磁学技术
    2.3 电学技术
    2.4 声学技术
    2.5 热学技术
3 小结

(2)针刺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慢性紧张型头痛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
        1.2 针刺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疗效可靠
        1.3 针刺的临床疗效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1.3.1 剔除与脱落标准
        1.3.2 剔除与脱落的处理
    1.4 研究病例的中止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本量计算
    2.3 随机方法
    2.4 盲法
    2.5 对照
    2.6 分组及干预
        2.6.1 试验组(深刺组)
        2.6.2 对照组(浅刺组)
        2.6.3 访视周期
        2.6.4 合并用药
    2.7 观察指标
        2.7.1 基线指标
        2.7.2 疗效评价指标
        2.7.3 安全性评价
    2.8 数据的管理
        2.8.1 纸质CRF的记录
        2.8.2 电子CRF的录入
        2.8.3 数据的核查
    2.9 伦理学原则
        2.9.1 伦理审查
        2.9.2 受益与风险
        2.9.3 知情同意书
    2.10 临床试验方案注册
    2.11 相关性分析
        2.11.1 研究分组
        2.11.2 观察因素
        2.11.3 观察周期
        2.1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2 研究流程图
3 结果
    3.1 纳入统计的对象
    3.2 第三次访视的单因素分析
        3.2.1 人口学资料
        3.2.2 慢性头痛病史
        3.2.3 合并疾病
        3.2.4 基线期头痛病史
        3.2.5 基线期SF-36评分
        3.2.6 基线期焦虑和抑郁量表
        3.2.7 基线期期待值评价
        3.2.8 针刺分组
        3.2.9 针刺次数
    3.3 第三次访视候选因素的共线性检查
    3.4 第三次访视候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第五次访视的单因素分析
        3.5.1 人口学资料
        3.5.2 慢性头痛病史
        3.5.3 合并疾病
        3.5.4 基线期头痛病史
        3.5.5 基线期SF-36评分
        3.5.6 基线期焦虑和抑郁量表
        3.5.7 基线期期待值评价
        3.5.8 针刺分组
        3.5.9 针刺次数
    3.6 第五次访视候选因素的共线性分析
    3.7 第五次访视候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8 不良事件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CTTH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症状特点
        1.3 病因病机
        1.4 辨证要点
        1.5 中医药治疗方法
        1.5.1 外感头痛
        1.5.2 内伤头痛
    2 西医学对CTTH的认识
        2.1 定义与诊断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发病机制
        2.4 药物治疗
    3 针刺治疗CTTH的临床与机制评价
        3.1 针刺治疗CTTH的中医理论
        3.2 针刺治疗CTTH的临床疗效
        3.3 针刺治疗CTTH的机制
    4 影响针刺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4.1 对患者针刺反应差异的认识
        4.2 有关针刺疗效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5 关于本研究设计的思考
        5.1 应答组与非应答组分组依据
        5.2 针刺治疗选穴依据
        5.3 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的设计
        5.4 选择第三次和第五次访视点的原因
        5.5 纳入回归模型候选因素的筛选方法
    6 关于本研究结果分析
        6.1 第三次访视和第五次访视两组应答分组情况分析
        6.2 第三次访视相关性分析结果
        6.3 第五次访视相关性分析结果
        6.4 与既往针刺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比较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 针灸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 期待值评价表
    附件3 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3)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疼痛的概述、发病及治疗进展
    综述二 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应用进展
    综述三 慢性疼痛的中医辨证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动物实验植入式国产SCS设备的临床前验证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基于“痛证”理论的国产SCS设备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头病类
    2 牙病类
    3 耳病类
    4 鼻病类
    5 眼病类
    6 咽喉病类
    7 口病类
    8 面病类
    9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共性
    10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特性
    11 不足
1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
    1.1 李梴其人
    1.2 李梴着作
    1.3 古代医籍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
    1.4 古代针灸歌赋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与分类
    1.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2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腧穴应用规律
    2.1 李氏五官经穴的特点
    2.2 手阳明大肠经
    2.3 足太阳膀胱经
    2.4 足少阳胆经
    2.5 手太阴肺经
    2.6 当代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2.7 古代经典针灸歌赋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3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临床特点
    3.1 异穴分施,首创“上补下泻”
    3.2 穴分主应,互相应答
    3.3 刺分先后,先泻后补
    3.4 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
    3.5 崇尚“易精简”
    3.6 重视针灸禁忌
4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机理探讨
    4.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
    4.2 “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
    4.3 “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4.4 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
    4.5 《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
    4.6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4.7 “通经接气”为李梴针法效应特点——主应相配,应答通接
    4.8 《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
    4.9 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神经学基础
    4.10 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
    4.11 “脏腑别通”理论是李氏针法的独辟蹊径
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当代五官科的临床应用探讨
    5.1 “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各科的应用
    5.2 谢氏“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五官科的应用
6 讨论
    6.1 运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亟待发展
    6.2 “上补下泻”针法在临床各科适应症广安全效佳
    6.3 目前“上补下泻”针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7 本研究的创新性
    7.1 提出22个李氏五官经穴,首次探讨李氏五官腧穴应用规律
    7.2 提炼出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
    7.3 文献追踪发现八脉交会穴和“应穴”理论的源头
    7.4 从西医神经学角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5 首次从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6 首次从“脏腑别通”理论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原始数据
个人简介

(5)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检索结果
        2.3.2 针刺治疗偏头痛文献的现状分析
        2.3.3 针刺治疗偏头痛中文文献的现状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针刺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资料与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2.3 检索策略
        3.2.4 文献筛选及信息提取
        3.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文献筛选情况
        3.3.2 基于STRICTA指南的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3.3.3 基于ROB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质量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资料与方法
        4.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4.2.2 检索策略
        4.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4.2.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4.3 结果
        4.3.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4.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4.3.3 质量评价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针刺改善偏头痛症状的有效性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资料与方法
        5.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5.2.2 文献检索策略
        5.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5.2.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文献检索结果
        5.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5.3.3 Meta分析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纳入针刺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清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c-myc、survivin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引言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对CAG的认识与治疗
    2 祖国医学对CAG的认识与艾灸治疗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CAG模型大鼠建立方法与评价
    2.3 腧穴定位、施灸方法及腧穴敏化标准
    2.4 实验步骤
    2.5 实验动物取材及标本制备
    2.6 观察指标与方法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建立情况
    3.2 一般状况观察
    3.3 体质量变化
    3.4 各组大鼠治疗后光镜下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3.5 ELISA检测各组血清GH、PGⅠ、PGⅡ表达及PGⅠ/PGⅡ比值比较
    3.6 QPCR法检测胃黏膜c-myc、survivin mRNA比较
4 讨论
    4.1 关于热敏灸
    4.2 热敏灸与CAG等胃肠道疾病关系
    4.3 中脘穴与CAG关系
    4.4 CAG动物模型建立探讨
    4.5 实验结果分析
    4.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答辩委员会名单
作者简介

(7)《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对“九针”古代文献的研究
        1.1 九针之源
        1.2 九针之形
        1.3 九针之用
        1.4 使用要领
        1.5 《内经》九针的临床应用研究
    2. 现代九针针刺针具的文献研究
        2.1 传统针具的改进
        2.2 现代技术的引进
    3. 常用针具的分类
        3.1 浅刺针具
        3.1.1 无创痛浅刺针具
        3.1.2 浅刺营卫针具
        3.1.3 深刺针具
        3.2 带刃针具
        3.3 穴位刺激针具
        3.4 针刺治疗中的针具选择
        3.4.1 针具选择与疾病不同病期局部病理相应
        3.4.2 针具选择应与疾病所在层次及部位相应
        3.4.3 针具选择应与患者体质和适应性相合
        3.4.4 因病施治,注重手法
        3.4.5 多种针具配合,以求实效
    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部分 针具的发展史
    1. 战国及以前针具的发展
    2. 战国后至秦汉时期针具的发展
    3. 内经时代后至建国前针具的发展
第二部分 针具材质的发展分析
第三部分 针具发展与生产水平的关系
第四部分 针具的发展对针刺治疗的影响
    1. 丰富针刺治疗方法
    2. 促进针刺理论发展
    3. 扩大疾病治疗的范围
    4. 加强针针刺安全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8)激光针灸镇痛效应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激光针灸在细胞水平介导的镇痛效应
激光针灸镇痛效应相关的神经肽、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激光针灸对疼痛“三个维度”的作用机制
讨论

(9)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诊断标准
    3 病例选取
    4 观察指标
    5 判断标准
    6 治疗方法
    7 统计分析
结果
    1 疗效改变情况
    2 安全性情况
讨论
    1 关于偏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及选方依据
    2 血府逐瘀汤加减对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基于头痛的针刺治疗对针灸镇痛作用机制的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头痛病因病机
    1.1 西医
    1.2 中医
2.针灸如何起到疗效
    2.1 结构基础
    2.2 理论基础
    2.3 现代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四、激光针灸治疗偏头痛4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物理学技术在针灸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J]. 许涛,董伟杉,武淑娟. 针刺研究, 2021(06)
  • [2]针刺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临床效应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 侯廷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李怡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D]. 袁莉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循证研究[D]. 卢婷婷. 兰州大学, 2020(01)
  • [6]热敏灸“中脘”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c-myc、survivin的影响[D]. 罗淑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D]. 凌秋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激光针灸镇痛效应机制研究进展[J]. 李媛,吴凡,程珂,邓海平,赵玲,张海蒙,沈雪勇,劳力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5)
  • [9]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大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2)
  • [10]基于头痛的针刺治疗对针灸镇痛作用机制的探寻[D]. 于策.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神经头痛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加入WTO后国内零售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加强电力业扩报装管理工作祁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