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黄银,王懿睿,李佳,周佳,朱玉莲,姚敏,童荣生[1](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预防和治疗中的热点问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临床用药方案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出现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本文结合在武汉市方舱医院工作过程中的临床实际情况,针对医务人员预防用药和患者药物治疗方案提出了几个热点问题。经过多位专业人士的热烈讨论,现将讨论结果收集整理,查阅相关文献,阐述各问题现状,最后分析总结问题,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床决策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葛兴兴[2](2020)在《半三明治结构金属钌、铱配合物的制备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由癌症导致的死亡占全球死亡率的六分之一。手术、化疗和放疗是临床治疗癌症的传统手段,化疗在癌症治疗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铂类药物在抗癌领域的成功亮相,让越来越多的金属基抗癌药物备受关注。本文以二茂铁和三苯胺修饰的吡啶骨架为配体合成了系列半三明治结构金属钌和铱配合物,与传统的金属配合物相比,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并通过在细胞内有效积累,表现出更好的抗癌活性。使用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元素分析和质谱对目标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检测了配合物的稳定性、生物催化和蛋白质绑定情况。采用MTT比色法探究了配合物体外抗癌活性,并筛选出活性较好的化合物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双光子激光显微镜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二茂铁在癌症治疗学中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体内实验更是显示出良好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显示出其在抗癌领域的良好应用前景。然而,相比较于其它有机金属抗癌药物,二茂铁类衍生物仍表现出活性偏低、靶向性差、副作用大等缺点。本文以二茂铁为基础单元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的二茂铁苯基吡啶(C^N)双齿配体,进而与铱配位,制备了系列铁-铱异核金属抗癌配合物。在相同条件下,MTT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对A549(肺癌细胞)、Hela(宫颈癌细胞)、Hep G2(肝癌细胞)均具有广谱的抗癌活性,抗癌活性可以达到顺铂的7倍。铁-铱配合物表现出比单一的二茂铁和金属铱配合物更好的抗癌活性,证实了我们对两者具有协同作用的猜想。另外,配体的构型对配合物抗癌活性也有影响,与顺式构型相比,反式构型配合物活性更好,并通过量化计算模拟分析了构效关系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核磁结果证实了配合物在生理条件下能够保持结构稳定。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流式细胞仪和循环伏安法证明了配合物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转化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可以诱导细胞内活性氧(ROS,1O2)的积累并且表现出良好的氧化还原特性,揭示了配合物的氧化抗癌作用机制。此外,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检测表明,这些配合物通过非能量依赖的细胞摄取机制进入细胞后在溶酶体中大量积累,破坏溶酶体的完整性导致水解酶的流出,从而导致周边细胞器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膜电位下降),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同时,配合物能有效抑制细胞迁移和菌落形成。2、金属钌配合物作为非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代表,因为其毒副作用小和易吸收等优点,被研究者们评价为最有研究潜力的金属抗癌药物,目前已经有部分配合物成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了可以更好的明确金属钌的抗癌机制,我们将具有良好荧光特性的三苯胺类化合物引入金属钌骨架中,设计合成了系列三苯胺修饰的半三明治结构金属钌配合物,三苯胺的引入,有效提升了金属钌配合物的脂溶性。MTT测试表明配合物对A549(肺癌细胞),Hela(宫颈癌细胞)和HepG2(肝癌细胞)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癌活性,远优于市场上广泛使用的顺铂(IC50:2.4~9.2μM),Ru2和Ru4对三种癌细胞的抗癌活性更为突出。紫外可见光谱检测了配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绑定效果,并结合热重实验证实了化合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稳定性。利用双光子激光显微镜检测到化合物进入细胞的方式为非能量抑制,可以靶向溶酶体并导致溶酶体损伤。流式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可以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阻滞细胞周期,最终诱导细胞凋亡。同时,配合物可以有效的抑制细胞迁移,证实了目标配合物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诱使溶酶体损伤的双重抗癌机制。
石香玉[3](2020)在《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系列研究旨在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研究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用于晚期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33例服用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分析了就诊本院接受术前阿帕替尼治疗的3例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观察其对阿帕替尼治疗的反应,分析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结果:在33例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中,无疾病完全缓解(CR)病例,其中疾病部分缓解(PR)有14例,疾病稳定(SD)12例,疾病进展(PD)7 例,ORR 为 42.42%(14/33),DCR 为 78.79%(26/33)。中位随访时间为 17(4-36)个月,中位PFS(未达到),中位OS(未达到)。不良反应分别为手足综合征27.27%(9/33)、高血压 45.45%(15/33)、胃肠道毒性 27.27%(9/33)、乏力 6.06%(2/33)、蛋白尿15.15%(5/33)、白细胞下降6.06%(2/33)、牙龈出血3.03%(1/33)、低钙血症15.15%(5/33)。第二项研究共纳入3例晚期甲状腺癌患者,首次就诊时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均较困难,因此在手术前应用靶向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后,2例患者肿瘤大小均明显缩小,1例患者肿瘤稍增大。后予以手术治疗,2例患者术后继续阿帕替尼治疗,另1例因对阿帕替尼无反应,未继续服用此药。随访2例患者无复发迹象,1例患者出现进展。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的治疗中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和生存获益,而且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可控。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对于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可能会缩小肿瘤的大小及降低肿瘤侵袭程度,并减少手术切除后残留疾病发生的风险,使不可切除的甲状腺癌变得可以切除,降低手术创伤及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阿帕替尼用药时机、用药时间及间歇期等问题。
王玲玲[4](2018)在《转录调节因子NUPR1在乳腺癌细胞三苯氧胺耐药性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乳腺癌的耐药性是临床复发和转移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报道认为乳腺癌耐药性与细胞自噬密切相关,但其详细的分子机制不甚清楚。转录调节因子NUPR1(亦称为nuclear protein 1,p8或Com 1)在肿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引起了研究人员们的广泛关注,但关于NUPR1在乳腺癌细胞耐药性方面的功能还未见报道。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究耐受三苯氧胺的乳腺癌细胞中NUPR1的生物学功能,阐明转录调节因子NUPR1如何通过调控细胞自噬途径介导三苯氧胺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并在临床样品中验证;同时探讨基于NUPR1生物学效应而进行的改善乳腺癌细胞耐药性的可行性,即NUPR1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此项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乳腺癌中细胞自噬调控途径,丰富人们对产生乳腺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认识。方法:本项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NUPR1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乳腺癌细胞在产生耐药性过程中的自噬水平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评估133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样本中NUPR1的表达量以及分布变化,进一步统计分析组织芯片中NUPR1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通过RT-PCR与Western blot的实验手段检测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与多种乳腺癌细胞系及其相应的已产生耐药性的多种乳腺癌细胞系中NUPR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SQSTM1、LC3B的表达量变化,揭示自噬流的动态变化水平,并利用自噬抑制剂bafilomycin A1(BafA1)和chloroquine(CQ)干预自噬途径,通过Br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变化。第二部分:NUPR1在介导乳腺癌细胞产生耐药性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利用shRNA在耐药性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T47D中下调NUPR1后,使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细胞的超微结构。稳定表达mCherry-GFP-LC3质粒以及Lyso-Tracker Red和mono dansylcadaverine(MDC)染色检测自噬流量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途径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随后进行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检测实验、BrdU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实验、细胞侵袭能力实验、β-gal检测细胞衰亡标记分子变化实验和雌性裸鼠乳腺注射成瘤的体内实验等检测下调NUPR1后耐药性细胞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学功能改变。第三部分:NUPR1干预自噬途径产生耐药性的机制。首先通过免疫沉淀、质谱鉴定分析NUPR1在维持细胞耐药性中的复合物,即相互作用的蛋白。其次将未处理的、三苯氧胺处理后耐药性的、以及产生耐药性后再下调NUPR1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随后比较转录组基因表达差异。通过ChIP-re-ChIP,Luciferase和EMSA实验等验证NUPR1直接调控的下游基因。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人乳腺癌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NUPR1在人乳腺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高表达,且主要富集在细胞核中;高表达NUPR1的乳腺癌患者具有较短的生存期(P<0.005)。进一步分析得知NUPR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年龄密切相关(P<0.005)。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结果显示,NUPR1在细胞中表达量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且已产生耐药性的细胞持续高表达NUPR1。同时,处理过程中自噬标记分子的表达变化揭示着耐药性细胞整体的自噬流量上升。BrdU细胞增殖实验表明干扰自噬流量显着影响了耐药性细胞的增殖水平。第二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下调NUPR1后,细胞出现变大变扁平的形态,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死亡,β-gal检测显示是通过细胞衰亡途径死亡的;Lyso-Tracker Red染色为阳性,揭示着细胞内为酸性环境;综合mCherry-GFP-LC3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结果表明自噬溶酶体的降解途径受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出现大量的溶酶体以及自噬溶酶体。NUPR1下调后的细胞恶性程度在体内外实验中显着下降,表现为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下降,小鼠体内成瘤率和肿瘤体积均显着小于对照组。第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分析未处理的、三苯氧胺处理后耐药性的、以及产生耐药性后再下调NUPR1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后,发现溶酶体、细胞周期和雌激素等信号途径中的诸多基因转录水平改变,例如BECN1、LCN2、RAB31和NEDD9等。利用ChIP-re-ChIP实验验证NUPR1、ESR1在BECN1基因启动子区上明显富集。Luciferase实验结果显示,下调NUPR1后促进BENC1基因的转录活性,去除ESR1的结合位点后,削弱了对BECN1的抑制性作用。进一步EMSA体外实验结果表明,NUPR1可以与BECN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结合。
王晓珊[5](201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节选)汉译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医学是一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先进的医学技术有助于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如今,中国日渐推进医学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医学翻译则成为了国内外医务人员沟通交际的重要桥梁,也为中国医务人员实时提供最新的国外医学研究动态。本翻译报告通过翻译英语医学书籍《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的第一章至第三章,旨在较全面地为中国医务人员提供国外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治疗研究结果;同时从词句层面总结出一些医学英语的翻译方法,供相关领域的译者参考。在报告中,笔者首先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分析了医学英语的文体特征,医学英语常用专业术语、多义词、缩略语和名词化结构,句型多呈被动句、无灵主语句、从句和复杂长难句,语篇整体上严谨性高、逻辑性强、专业化程度大。翻译中出现任何细微误解和错误都可能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会威胁人类生命。因此,“内容准确”和“语言清晰”是医学翻译的基本要求。为了能在译本中同样展现出医学文本的这些特点,笔者在翻译实践中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并结合运用词性转译、增译、拆译等多种翻译技巧,以求用最切近、自然、对等的语言再现源文信息。经过翻译实践报告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医学翻译,译者应具备较全面的能力。首先,要熟悉医学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了解医学英语的词句特征和语篇构造;其次,医学翻译的高度专业化要求译者能熟练运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并能结合一定的翻译理论、策略和方法来辅助翻译;最后,由于医学英语信息量大且不易理解,这就要求译者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来消化源文本内容,并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本翻译实践报告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希望能为医学英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王春艳[6](2010)在《组蛋白H4融合蛋白载体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类新型的非病毒基因转运工具,蛋白或多肽介导的基因转运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基因转运效率。在当前的研究中,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组蛋白能有效的介导基因转运(组蛋白转染)。小麦组蛋白H4是构成核小体的核心组蛋白,由103个氨基酸组成,它的基因序列和蛋白的空间结构最初是由Tabata等人1983年发表的。它与人的组蛋白H4及其它真核生物的组蛋白H4有着高度的同源性,基因内部均不含内含子序列。在氨基酸组成上来讲,与人的组蛋白H4氨基酸序列相比,只有第61和78两个位点的氨基酸差异。这个分子量大约在11.0 kDa小分子蛋白,由于它的低毒性和低免疫原性,是一个较好的基因转运工具的候选分子。基于此,我们构建了组蛋白H4融合蛋白基因转运载体。蛋白跨膜结构转导域(PTDs)是一类能穿越哺乳动物细胞质膜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这类物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治疗的各个领域。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PTDs的基因与细胞毒作用的蛋白进行融合与表达,借此将异源目的蛋白携入细胞内。PTD-tat是研究比较透彻的一个穿膜肽。它是来源于HIV-1病毒的TAT蛋白的一个多肽结构域,由11个氨基酸组成。它的组成序列,YGRKKRRQRRR,由几个强碱性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并且是完成穿膜作用的关键肽段。考虑到PTD-tat在药物运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很多人利用此分子作为治疗性分子或粒子进入哺乳动物细胞的重要工具。尽管有报导称,四种核心组蛋白都有蛋白跨膜转运的能力,但是在研究表明,与单纯的组蛋白相比较,引入PTD-tat融合组蛋白作为DNA转运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组蛋白转染细胞的效率。正是因为此多肽能够高效的介导小分子和大分子的细胞内摄,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此肽整合进入小麦组蛋白H4的C末端,以保证小麦组蛋白H4能通过PTD-tat的途径高效的将治疗基因携入细胞内。除此之外,靶向性药物专一地用于治疗癌症有着许多优点,例如可以维持一个较低的给药浓度,就能将药物从血清中运送至靶细胞,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且可以提高抗肿瘤的效率。一个成功的靶向性药物传输系统必须能够获得很高的细胞穿膜效率并能停滞于特异性的细胞类群上。这种特异性是通过将靶向性的基序与药物传输系统相结合,而这些基序也必须能够精确的与癌症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药物对正常的健康组织的副作用。促黄体素释放素(LHRH)的受体在人乳腺癌、卵巢和子宫内膜肿瘤以及前列腺癌细胞等肿瘤细胞表面过量表达,而在正常内脏组织细胞表面没有表达,因此,我们利用LHRH作为靶向性的基序转运抗肿瘤药物至特定的癌症细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异源性的、有组氨酸标签的重组小麦组蛋白H4,命名为H4TL。在小麦根尖组织中提取了小麦基因组,目标基因H4TL包含小麦组蛋白H4基因,蛋白跨膜转导肽TAT基因以及靶向性配体分子LHRH的基因序列。通过PCR方法在小麦基因组中扩增H4基因,利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对基因进行改造。经过6次PCR,每次PCR片段均克隆进pMD18T载体中进行鉴定,鉴定正确后的片段进入下一次延伸反应,最后得到了编码完全正确的基因片段,将此片段插入改造过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中,得到重组pET28a(++)-H4TL质粒。将鉴定正确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此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目的蛋白是一个含有14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5.5 kDa小分子蛋白。利用抗His标签的单克隆抗体对目的蛋白进行了Western blot鉴定。将表达阳性的细胞通过摇瓶进行发酵培养,通过改变诱导条件,优化了最佳表达条件,培养基PH为6.8-7.6,诱导剂IPTG浓度范围0.6-1.0mM,诱导温度25-30℃,诱导时间>10h,得到了高效可溶性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5%以上。收集发酵瓶中细胞,用超声波破碎后离心,上清过滤后冷冻保存。用质量分数为30%的硫酸铵溶液盐析沉淀目的蛋白,随后用6M盐酸胍变性结合亲和层析分离和纯化融合蛋白H4TL,亲和纯化的介质为Ni+-葡聚糖。100-200mM的咪唑进行梯度洗脱,收集到峰期的洗脱液,用凝胶层析脱盐柱快速脱盐,纯化后的样品经超滤柱或PEG20000进行浓缩,于超净工作台用0.22μm滤膜过滤后冷冻保存。最终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纯化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了高效的分离和纯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其纯度达到了95%以上。用SmartSpecTM plus分光光度法测定纯化后蛋白浓度,分别按蛋白/质粒DNA质量比0-8进行凝胶电泳阻滞试验,凝胶电泳阻滞结果证明重组蛋白H4TL可以有效的结合质粒DNA。在凝胶电泳阻滞试验的基础上,我们对结合后的蛋白/DNA复合物进行了降解试验。核酸降解试验结果证明了重组蛋白与DNA形成的复合物有很强的稳定性,并且可以有效的防止DNA酶的降解。更重要的是,此蛋白成功地将报告基因pEGFP/C1转染进入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卵巢癌细胞HO8910,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人肺癌细胞A549以及人宫颈癌细胞HeLa中,转染效率与细胞类型、复合物浓度、蛋白与质粒DNA的配比、细胞密度及Ca2+浓度有关。我们确立的最佳的转染条件为蛋白与质粒DNA质量比4:1,转染前细胞为60-70%丰度,Ca2+浓度为2-4mM。凋亡素,是一个来源于鸡贫血病毒的小分子蛋白质,之所以受到人们关注,是因为它可以选择性的杀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性作用。凋亡素的亚细胞定位是肿瘤特异性的关键因素,在正常细胞中,它位于细胞质中,而有肿瘤细胞中它可以转运进入细胞核中。凋亡素的这种核定位机制主要是由自身的磷酸化水平控制的。在肿瘤细胞中,凋亡素引起活细胞内包括Akt等激酶物质的核聚集,并且可以被CDK2磷酸化。因此,凋亡素可以间接地在活细胞内传递细胞凋亡信号。此外,凋亡素也会以多聚物的形式与DNA分子相结合,通过与几个核靶分子相互作用,例如与促细胞后期复合物相互作用,导致G2/M期逃逸。这种促凋亡信号由信号分子Nur77经核传递给细胞质,激活非p53依赖的线粒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我们利用靶向性的蛋白H4TL作为载体,进行凋亡素基因的转染研究,来评价H4TL的转染效率及其凋亡素转入细胞后的释控及表达,同时检测凋亡素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人卵巢癌HO8910两种肿瘤细胞的凋亡作用。我们构建了凋亡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poptin,利用重组蛋白H4TL将其转染进入受试细胞中。利用经典的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其在受试细胞中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了转染凋亡素后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利用Annexin V–FITC /PI双荧光染色法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得到了较高凋亡率,对阴性的对照细胞系-正常人肺胚二倍体细胞2BS的凋亡率不超过20%,MCF-7细胞的凋亡率达到了42%(对照组为9.18%); HO8910细胞的凋亡率为44%(对照组为3.31%)。此外,我们利用DNA ladder法检测了凋亡后细胞中的基因组DNA的片段化,利用罗丹明123作为荧光染料检测了处于凋亡状态的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的缺失情况,这些试验帮助我们进一步验证了重组蛋白H4TL作为基因转运载体和凋亡素作为治疗基因的有效性。同时,这些结果说明了靶向于肿瘤特异性受体的非病毒载体为基因转运提供了一个廉价的、简单高效的工具。
杜彤[7](2008)在《HIV-1 env蛋白的制备活性鉴定与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HIV-1 env蛋白,为进一步制备其单克隆抗体与建立新的HIV-1病毒的诊断方法奠定基础;利用量子点的特殊光学性能结合免疫分析技术,将量子点标记HIV-1 env抗原并建立快速、简便的免疫凝集分析检测HIV-1 gp41抗体方法。方法:以HIV-1 env基因质粒为模板,采用体外快速翻译系统(RTS)线性模板试剂盒制备线性模板,用RTS100试剂盒合成env蛋白,用磁珠法纯化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蛋白活性。并另外将HIV-1 env基因分成三段,即表达HIV-1 gp120前1/2和后1/2以及表达HIV-1 gp41的DNA分别插入pET-32a表达载体中,测序鉴定后,通过IPTG诱导BL21菌种从而表达蛋白。纯化后的各段HIV-1 env蛋白采用量子点标记,与样品液中的抗HIV-1 gp41抗体进行免疫反应,根据量子点的荧光信号的变化,定量检测样品液中抗gp41抗体的浓度,以此建立凝集免疫检测方法。结果:体外快速翻译系统表达出相对分子量约为97KD的env蛋白,利用pET-32a表达载体分段表达HIV-1 env基因。蛋白经过纯化后,Western blotting证实纯化后的蛋白具有生物活性,量子点标记的env蛋白与山羊抗HIV-1 gp41抗体发生了免疫凝集反应,使量子点发生荧光淬灭,荧光信号强度与抗体浓度呈负相关。结论:HIV-1 env蛋白可采用RTS系统进行大量表达,分离纯化后的env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HIV-1 env基因分成相应三段后利用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亦可进行大量表达。量子点标记HIV-1 env蛋白,与山羊抗HIV-1 gp41抗体发生免疫凝集反应,此方法检测HIV gp41结果准确,方法简便。
谷松[8](2003)在《加味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逆散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组成,主治气机不畅、阳气内郁之四逆证。经后世医家的发展,逐渐扩大了该方的应用范围,成为中医调畅气机法的代表方剂,凡外感病抑或内伤杂病,只要见有气机不畅之病机,即可加减用之。我们在临证中使用调畅气机法辅以清热祛湿活血的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溃疡性结肠炎(UC)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揭示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UC的作用机制,本课题从实验研究方面进行了探讨。1 目的通过对加味四逆散治疗UC肝郁大鼠模型的药效观察,以及对氧自由基损伤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揭示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UC的部分作用机制。2 方法本课题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免疫法--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叠加束缚应激刺激法的复合因素制做UC肝郁大鼠模型,分别设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共六组,西药选用临床常规用药-柳氮磺胺呲啶(SASP),中药选用加味四逆散,分为大、中、小三个剂量,分别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多个层次观察加味四逆散治疗UC肝郁大鼠模型的疗效,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加味四逆散治疗UC肝郁大鼠模型的药效观察;加味四逆散对UC肝郁大鼠模型氧自由基损伤的影响;加味四逆散对UC肝郁大鼠模型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3 结果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灶,结肠组织呈现急慢性炎症特征;加味四逆散治疗组溃疡消失,其基本形态与正常组相似。模型组MPO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加味四逆散各组MP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的MDA含量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升高,IL-1β及IL-6含量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实验指标还显示:加味四逆散中剂量组疗效最佳,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大剂量组疗效次之,但与中剂量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加味四逆散中、大剂量组疗效均优于SASP组(p<0.05);小剂量组疗效与SASP组相当,两者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IL-1β的基因表达与上述实验结果基本相符。4 结论加味四逆散对UC肝郁大鼠模型的疗效确切,其中中剂量组疗效最佳,这与中医临床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法治疗疾病时药物剂量不宜过重是相符的。该方改善UC肝郁病变的机制,与抗自由基损伤,抑制了UC肝郁时上调的IL-1β、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及IL-1βmRNA的表达,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有关。同时,本实验也为调畅气机法在临床治疗肝郁证UC提供部分实验依据。
韩秀霞[9](2000)在《氯喹在三联疗法中的附加作用》文中认为 英国路透健康讯:此前已被证实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抗HIV活性的氯喹(Chloroquine),当与羟基脲(hydroxyurea,HU)和二脱氧肌苷(didanosine,DDI)联用时,有可能更加有效。来自比利时和美国的AIDS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药物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 1.1 免疫增强剂 |
| 1.1.1 胸腺肽或干扰素制剂能否起到预防作用,如何评价? |
| 1.1.2 医务人员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胸腺肽或干扰素制剂? |
| 1.1.3 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基础上联合胸腺肽或干扰素制剂和不联合在患者疗效方面是否有差别? |
| 1.2 糖皮质激素本次COVID-19是否有必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
| 1.3 抗病毒药物 |
| 1.3.1 不同药物组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利巴韦林、瑞德西韦、奥司他韦)之间治疗效果的差异性以上几个药物除瑞德西韦、奥司他韦外,均已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
| 1.3.2 极少部分危重患者把基本上能用的抗病毒药物都用上了,当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时候,药物附加损害怎么评估? |
| 1.4 抗疟药 |
| 1.5 抗菌药物 |
| 2 药物不良反应评价 |
| 3 循证医学与实践 |
| 3.1 循证医学对这样一个崭新病毒感染的治疗有没有帮助? |
| 3.2 面对COVID-19疫情,实践重要还是循证重要?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前言 |
| 1.2 不同金属类抗癌药物的发展 |
| 1.2.1 铂类抗癌配合物的研究 |
| 1.2.2 铱类抗癌配合物的研究 |
| 1.2.3 二茂铁类抗癌配合物的研究 |
| 1.2.4 钌类抗癌配合物的研究 |
| 1.2.5 锗类抗癌配合物的研究 |
| 1.2.6 钛类抗癌配合物的研究 |
| 1.2.7 铜类抗癌配合物的研究 |
| 1.2.8 钯类抗癌配合物的研究 |
| 1.3 选题背景及内容 |
| 第2章 二茂铁修饰的苯基吡啶半三明治铱配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2.2.2 实验方法 |
| 2.2.3 二茂铁苯基吡啶配体L1和L2的合成及表征 |
| 2.2.4 双核铱(Dimer1和Dimer2)的合成与提纯 |
| 2.2.5 铱-铁异核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 |
| 2.3.2 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 2.3.3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 2.3.4 生物催化性能研究 |
| 2.3.5 细胞凋亡研究 |
| 2.3.6 细胞周期研究 |
| 2.3.7 线粒体膜电位研究 |
| 2.3.8 肿瘤细胞克隆形成的抑制研究 |
| 2.3.9 细胞吸收机制研究 |
| 2.3.10 细胞内共定位研究 |
| 2.3.11 溶酶体完整性研究 |
| 2.4 小结 |
| 第3章 三苯胺修饰的联吡啶骨架金属钌配合物在抗癌和生物成像上的应用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3.2.2 测试方法 |
| 3.2.3 三苯胺联吡啶配体(L1-L4)的合成及表征 |
| 3.2.4 配合物Ru1-Ru4的合成及表征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稳定性研究 |
| 3.3.2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结构分析 |
| 3.3.3 细胞抗转移研究 |
| 3.3.4 蛋白绑定研究 |
| 3.3.5 细胞凋亡研究 |
| 3.3.6 细胞周期研究 |
| 3.3.7 线粒体膜电位研究 |
| 3.3.8 细胞吸收机制研究 |
| 3.3.9 细胞内的共定位研究 |
| 3.3.10 溶酶体完整性的研究 |
| 3.3.11 配合物Ru2和Ru4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
| 3.4 小结 |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 4.1 总结 |
| 4.1.1 铱-铁异核金属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 4.1.2 三苯胺修饰的联吡啶骨架金属钌配合物在抗癌和生物成像上的应用 |
| 4.2 展望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词缩略对照 |
| 第一部分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
| 1.1 引言 |
| 1.2 资料与方法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1.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
| 2.1 引言 |
| 2.2 病例资料 |
| 2.3 研究结果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NUPR1在乳腺癌的表达及耐药性产生过程中的自噬变化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细胞系 |
| 1.1.2 乳腺癌患者组织芯片 |
| 1.1.3 主要实验仪器 |
| 1.1.4 主要实验试剂与抗体 |
| 1.1.5 RT-PCR实验 |
| 1.1.6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
| 1.1.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 |
| 1.1.8 BrdU细胞增殖实验 |
| 1.1.9 shRNA下调目的基因质粒的构建 |
| 1.1.10 慢病毒的包被与感染细胞 |
| 1.1.11 细胞培养 |
| 1.1.12 生物统计分析 |
| 1.2 结果 |
| 1.2.1 NUPR1在乳腺癌耐药性细胞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总生存曲线相关 |
| 1.2.2 三苯氧胺耐药性产生过程中乳腺癌细胞的自噬变化 |
| 1.3 讨论 |
| 1.3.1 NUPR1在乳腺癌耐药性细胞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总生存曲线相关 |
| 1.3.2 三苯氧胺耐药性产生过程中乳腺癌细胞的自噬变化 |
| 1.4 小结 |
| 二、NUPR1在介导乳腺癌细胞耐药性中的生物学功能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细胞系 |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 2.1.3 主要实验试剂与抗体 |
| 2.1.4 构建质粒 |
| 2.1.5 Immunoblot实验 |
| 2.1.6 BrdU细胞增殖实验 |
| 2.1.7 细胞侵袭实验 |
| 2.1.8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
| 2.1.9 检测细胞周期实验 |
| 2.1.10 Cell Viability实验 |
| 2.1.11 β-半乳糖苷酶(GLB1)活性检测实验 |
| 2.1.12 小鼠体内成瘤实验 |
| 2.1.13 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
| 2.1.14 Lyso-Tracker Red和MDC染色 |
| 2.2 结果 |
| 2.2.1 下调NUPR1后导致自噬溶酶体的降解途径受阻 |
| 2.2.2 下调NUPR1后细胞的恶性表型显着下降并触发早熟性衰亡 |
| 2.3 讨论 |
| 2.3.1 下调NUPR1后导致自噬溶酶体的降解途径受阻 |
| 2.3.2 下调NUPR1后细胞的恶性表型显着下降并触发早熟性衰亡 |
| 2.4 小结 |
| 三、NUPR1干预自噬途径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细胞系 |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 3.1.3 主要实验试剂与抗体 |
| 3.1.4 实时定量荧光PCR(qPCR) |
| 3.1.5 免疫共沉淀(Co-IP) |
| 3.1.6 in situ PLA实验 |
| 3.1.7 免疫荧光实验(IF) |
| 3.1.8 Luciferase实验(荧光素酶检测实验) |
| 3.1.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 |
| 3.1.10 ChIP Re ChIP实验 |
| 3.1.11 凝胶迁移实验(EMSA) |
| 3.2 结果 |
| 3.2.1 NUPR1结合ESR1蛋白分子的鉴定 |
| 3.2.2 NUPR1/ESR1复合物介导乳腺癌三苯氧胺耐药性的调控机制探究 |
| 3.3 讨论 |
| 3.3.1 NUPR1结合ESR1蛋白分子的鉴定 |
| 3.3.2 NUPR1/ESR1复合物介导乳腺癌三苯氧胺耐药性的调控机制探究 |
| 3.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自噬在乳腺癌及其耐药性中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 of the Task |
| 1.2 Literature Review |
| 1.3 Task Description Chapter 2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
| 2.1 Analysis of Medical English |
| 2.1.1 Lexical Features |
| 2.1.2 Syntactic Features |
| 2.1.3 Stylistic Features |
| 2.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 2.3 Searching and Reading the Parallel Texts |
| 2.4 Preparing Auxiliary Tools |
| 2.5 Building Medical Term Glossaries |
| 2.6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Translation Theory |
| 3.1 Introduction to Equivalence Theory |
| 3.2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 3.2.1 Introduction to Eugene A. Nida |
| 3.2.2 Conten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
| 4.1 Translation of Vocabularies |
| 4.1.1 Translation of Nouns |
| 4.1.1.1 Translation of Medical Terms |
| 4.1.1.2 Translation of Acronyms |
| 4.1.1.3 Translation of Polysemies |
| 4.1.1.4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ations |
| 4.1.2 Translation of Adverbs |
| 4.1.3 Transalation of Adjectives |
| 4.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
|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 4.2.2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
| 4.2.3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
| 4.2.4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Chapter 5 Conclusion |
| 5.1 Main Findings |
| 5.2 Limit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 1 Source Text & Target Text Appendix 2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s Appendix 3 Glossary of Medical Acronyms Acknowledgements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篇 绪论 |
| 第1章 癌症基因治疗中的基因转运载体的研究进展 |
| 1.1 病毒载体递药系统 |
| 1.2 非生物基因传递系统(非病毒载体) |
| 1.3 通用技术的局限性及展望 |
| 第2章 组蛋白用于基因转运载体的研究进展 |
| 2.1 用于基因转运的组蛋白 |
| 2.2 组蛋白基因转运系统的安全性 |
| 2.3 组蛋白介导的基因转运的优越性 |
| 2.4 组蛋白转染的机理研究 |
| 2.5 组蛋白用于基因转运载体的局限性 |
| 2.6 组蛋白的来源及制备方法 |
| 2.7 展望 |
| 第3章 凋亡素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 3.1 凋亡素的来源及结构特点 |
| 3.2 凋亡素能特异性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 3.3 凋亡素介导的细胞死亡机制 |
| 3.4 凋亡素相互作用分子 |
| 3.5 凋亡素核转运的重要作用 |
| 3.6 凋亡素的磷酸化在凋亡作用中的重要作用 |
| 3.7 凋亡素的临床展望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 第1章 融合蛋白H4TL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第2章 融合蛋白H4TL 表达条件的优化及纯化的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3章 融合蛋白 H4TL 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pEGFP/C1 转染的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4章 融合蛋白H4TL 介导治疗基因—凋亡素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人类缺陷免疫病毒 |
| 1.1.1 生物学诊断 |
| 1.1.1.1 形态结构 |
| 1.1.1.2 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的功能 |
| 1.1.1.3 培养特性 |
| 1.1.1.4 抵抗力 |
| 1.1.2 病毒性与免疫性 |
| 1.1.2.1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 1.1.2.2 致病机制 |
| 1.1.2.3 免疫性 |
| 1.1.3 HIV/AIDS 流行概况 |
| 1.1.4 病毒学研究进展 |
| 1.1.5 HIV/AIDS 感染诊断 |
| 1.1.5.1 HIV 感染的诊断 |
| 1.1.5.2 我国使用WB 确认HIV 感染的判定标准和判定结果的基本原则 |
| 1.1.6 艾滋病治疗的进展 |
| 1.2 快速翻译系统(Rapid Translation System) |
| 1.2.1 PCR 技术原理 |
| 1.2.2 线形模板生成原理 |
| 1.3 pET 原核表达系统 |
| 1.3.1 pET 原核表达系统的介绍 |
| 1.3.2 用于表达的宿主菌 |
| 1.3.3 pET32a 图谱 |
| 1.3.4 氨苄青霉素的使用 |
| 1.3.5 IPTG 的诱导 |
| 1.4 量子点概念、制备及研究 |
| 1.4.1 量子点的概念 |
| 1.4.2 量子点的制备 |
| 1.4.3 量子点的应用 |
| 1.4.3.1 用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
| 1.4.3.2 用于肿瘤等疾病的检测和诊断 |
| 1.4.3.3 用于药物研究和含量测定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HIV-ⅠENV蛋白的RTS系统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的鉴定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PCR 引物 |
| 2.2.2 材料与试剂 |
| 2.2.3 方法 |
| 2.2.3.1 含HIV-1 env 基因菌体的培养 |
| 2.2.3.2 含HIV-1 env 基因质粒的提取 |
| 2.2.3.3 从质粒中扩增出HIV-1 env 基因 |
| 2.2.3.4 PCR 产物的凝胶回收 |
| 2.2.3.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CaC12 法) |
| 2.2.3.6 HIV-1 env 基因克隆入T 载体 |
| 2.2.3.7 第一轮PCR 产物电泳结果 |
| 2.2.3.8 第二轮PCR 扩增与序列分析 |
| 2.2.3.9 RTS 系统高效表达蛋白与纯化 |
| 2.2.3.10 Western Blotting 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T 载体测序结果与基因库结果比较 |
| 2.3.2 第一轮PCR 及第二轮PCR 产物电泳结果 |
| 2.3.3 蛋白纯化结果及Western Blot 结果 |
| 2.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利用PET系统表达部分HIV-1 ENV蛋白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材料 |
| 3.2.1.1 PCR 引物 |
| 3.2.1.2 试剂 |
| 3.2.2 方法 |
| 3.2.2.1 双酶切反应 |
| 3.2.2.2 DNA 片段和pET-32a 载体的连接 |
| 3.2.2.3 转化反应 |
| 3.2.2.4 菌体的诱导 |
| 3.3 结果 |
| 3.3.1 测序结果 |
| 3.3.2 SDS-PAGE 结果 |
| 3.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量子点标记的荧光免疫检测HIV抗体方法的建立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试剂和仪器 |
| 4.2.2 凝集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 4.2.2.1 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
| 4.2.2.2 CdTe 量子点标记纯化后的env 蛋白 |
| 4.2.2.3 凝集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 4.3 结果 |
| 4.3.1 建立CdTe 量子点标记的凝集免疫检测方法 |
| 4.4 讨论 |
| 4.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四逆散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加味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的药效观察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加味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氧自由基损伤的影响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加味四逆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