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晶[1](2019)在《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逐步迈入老龄社会,老年卧床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慢支肺气肿等慢性病发展到终末期,往往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能力。由于老年人体质及机能退化,自理能力下降,造成患者需长期卧床。深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预防,可导致栓子脱落,引发肺血栓栓塞症。因肺栓塞导致的死亡率高达30.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对深静脉血栓(DVT)进行预防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食疗利用祖国传统中医理论指导,采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调节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具有经济、实用,无相关适应禁忌,不良反应小,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正逐渐应用于疾病康复及预防性治疗方面。本研究拟采用常规预防+黄芪红枣汤食疗方法,探究其对卧床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干预效果。以期寻找一种适合长期卧床老年人的经济、有效、安全的DVT食疗预防措施,以降低长期卧床老年人下肢DVT发生率、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及减轻社会家庭负担。研究目的:观察分析DVT常规预防措施联合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DVT)风险干预效果,为食疗方法预防卧床老年人群深静脉血栓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老年医学科就诊的卧床老年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红枣汤代茶水饮用。比较两组患者:1.治疗前、治疗30d、治疗60d、治疗90d凝血常规及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2.治疗前、治疗90d腘静脉、股深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3.治疗90d DVT相关症状发生情况及DVT发生率。研究结果:1.治疗30d、治疗60d以及治疗90d后,两组患者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原时间(PT)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但是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治疗60d以及治疗90d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其中干预组患者治疗30d、治疗60d以及治疗90d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90d后,两组患者腘静脉、股深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其中治疗90d后干预组患者腘静脉、股深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90d后干预组患者发生Homan征1例(2.50%)、Neuhof征0例(0.00%),对照组患者发生Homan征8例(20.00%)、Neuhof征3例(7.50%),对照组患者Homan征发生率显着高于干预组(P<0.05),而两组Neuhof征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4.治疗90d后,干预组患者未发生DVT,发生血流淤滞1例(2.50%),对照组患者发生血流淤滞4例(10.00%),发生DVT1例(2.50%),对照组DVT发生率高于干预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90d过程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服用黄芪红枣汤的总依从率达92.07%,整体依从性较好。结论:1.两种干预方法均能降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对下肢DVT有一定预防作用。卧床老年患者在常规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之上加服黄芪红枣汤的改善效果更明显。2.常规干预措施联合黄芪红枣汤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DVT发生率,其预防下肢DVT的效果优于常规干预措施组。3.长期卧床老年人服用黄芪红枣汤依从性良好。
黎慧卿[2](2019)在《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祖国医学在数千年前提出的胸痹心痛,属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的范畴,目前已成为现代文明病之一。因后天环境中的多因素例如摄入营养过剩、缺乏锻炼、肥胖率发生率上升、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影响下,发病年龄有趋于年轻化,导致胸痹心痛(冠心病)人群基数越来越庞大。虽然科技水平、医疗水平的进步,该病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该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乃至对社会的影响都颇大。几千年祖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传统医学的康复理念以及其特有的康复治疗手段例如中药、针灸、推拿等,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康复治疗因其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因而,汇总整理胸痹心痛的中医康复理论、临床机制、治疗及应用内容,以及推动其在临床的应用也迫在眉睫。方法针对中医胸痹心痛相关的康复理论及其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并另以近代中西医学、现代药理学与养生学相关的期刊论文及书籍,作为现代中医学心病康复研究之验证数据。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检索方法是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所收录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相关文献数据以搜寻检索式(关键词)一康复、心病、心病康复、中医康复、胸痹心痛、冠心病、动脉硬化、中药、针灸、饮食、中医护理等相关字眼,借以收集资料;手工查阅方法主针对重要相关性专书等研究书籍史料进行书面查询。主要将胸痹心痛中的中医康复内容分为胸痹心痛的理论研究及治疗方法、中医康复的现代学研究三个部分进行文献的归纳整理,最后将所得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总结论述。成果本研究搜集查阅相关医书文献,整理探讨资料,论文内容述及胸痹心痛症,及对胸痹心痛(冠心病)患者的中药康复、饮食康复、针灸康复及中医护理归纳出目前临床常用的针对胸痹心痛制定的相关中医康复的内容,并从相关研究中显示出中医康复对于患者疾病预后的积极意义。结论本研究为提升罹患心疾者的全面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查阅中西医学心病康复相关文献及相关书籍,总结出中医康复具有悠久的历史,不论是以祖国医学为主导的古代还是西方医学为主流医学的现今,中医康复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不论是从现代实验室研究数据方面、中药等具体中医康复手段的具体作用机制方面,亦或是患者自身的疗效和生活水平改善方面,中医康复手段都获得了认可。虽然中医康复体系目前还存在不足的一面,但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回归家庭、社会等方面意义重大。
韩如雪[3](2019)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参考国际上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方法与程序,运用德尔菲法及专家共识会议方法建立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为该类中医药临床评价选择适宜的结局指标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相关的结局指标,进一步整理出备选结局指标条目池,再根据国际公认的德尔菲法,经过连续三轮进阶式调查对每一个候选结局指标的重要程度达成初步共识。通过由核心利益相关成员组成的专家组(咨询小组)进行面对面会议,讨论并最终确定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填补此方面研究的空白,以促进更多高质量中医药干预研究的开展。因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时间有限,本文的研究仅完成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结果:通过系统评价国内外相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结局指标,最终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3547篇,其中包括中文文献3461篇、英文文献86篇。整理归纳得到437个结局指标,通过删选、合并,最终纳入专家咨询小组(SAG)问卷的结局指标总共分为8大类,包含355个指标。根据SAG小组对每个结局指标的打分情况,再经SAG小组讨论,最后补充SAG认为重要且应当纳入的结局指标,以及ClinicalTrails注册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近三年的关于高脂血症临床研究的结局指标。最终,纳入德尔菲调查的结局指标共71个,分为8大类。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结果显示,共有70位利益相关者参与此轮调查中,71个结局指标评分均多4分,将全部纳入至第二轮德尔菲调查中。经过SAG咨询补充2个结局指标,最终形成第二轮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初稿。结论:对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结局指标进行系统评价,发现其结局指标种类繁多,且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结局指标的名称无规范统一的标准,构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成为促进中医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德尔菲调查结果提示本研究存在不足:(1)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可能会因为其教育背景、利益侧重点等不同而产生一定的选择偏倚;(2)每个利益相关群体的纳入人数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影响每个结局指标的评分结果。
周俊合[4](2019)在《“心胆论治”针灸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对近15年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文献Meta分析,探求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循证医学证据。2.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针灸组、西药组、假针灸组对比,评价“心胆论治”针灸方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性。方法:第一部分文献评价对发表于2003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RCT实验进行meta分析,评价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计算机检索方面,中文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英文数据库方面选择 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de Trials数据库。检索文献用NoteExpress3.2建立文献数据库,通过对文献的全文阅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1.检索策略检索词方面,中文检索词:针刺、针、针灸、电针、腹针、头针、体针、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等;英文检索词:acupoint、acupuncture、moxibustion、electroacupuncture、carotid artery、carotid plaque、atherosclerosis、atherothrombosis。检索式为上述检索词用 OR、AND和NOT连接词连接运算2.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所定制“偏倚风险评估”工作表进行评估,评价者由(周俊合、赵琳)独立平行进行,在文献筛选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同意见,采用协商的方式解决,协商无法解决的由第3位评价者(宁百乐)进行分析解决3.统计分析对于二分类变量,采用事件发生计数方式统计,变量资料采用均数差值(MD)表示。根据异质性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在结果计算过程中,可信区间选择为95%,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记录其统计值。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号,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按1:1:1比例分为3组。3组最终纳入有效病例为83例,针灸组28例、药物组27例、假针灸组28例。1.分组设置(1)针灸组①取穴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双)、内关(双)、阳陵泉(双)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皮内针:心俞(双)、胆俞(双)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先针刺内关(双)、阳陵泉(双)、人迎(双),后针百会、印堂,均使用套迭针具,并用常规毫针穿入下部底座破皮,刺入穴位内,行捻转手法至患者觉局部酸麻胀痛,每个穴位得气即止,留针30min。精灸按相应穴位操作,每处穴位用规格为高3mm、底面直径2mm圆锥形艾柱施灸,艾柱燃烧至剩余1/3时取走,每穴2壮。皮内针采用皮内针常规操作,留针48h。2.药物组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日,阿托伐他汀10mg/日。3.假针灸组①取穴假针灸组选穴同针灸组。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用一次性套叠针,固定针灸针套具,手持平头针刺入套具内,使针头触碰到患者皮肤,产生微痛感即止,穴位选择同针灸组。精灸按相应穴位操作,每处穴位用规格为高3mmm、底面直径2mm圆锥形艾柱施灸,将艾柱用万花油浸湿,使其无法燃烧,自艾炷尖端用线香做点燃艾炷动作,并在其穴位周围抓挠,每穴灸2壮。采用平头皮内针,平贴于皮肤,并用胶布固定,留针48h。2.疗程疗程12周,每3天1次治疗,共完成24次治疗,完成80%即为有效病例,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一次。3.评价时点及指标选取第0、12、24周作为评价点进行评价。其每个评价点均进行IMT、斑块厚度(course积分)、斑块体积、斑块灰阶值(GSM)、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检测。并对针灸组20例患者在第0、12周行血小板聚集(ADP)、凝血FIB、血小板计数、载脂蛋白A-IV检测。4.统计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未满足条件的样本比较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定量主要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双侧检验,基线比较检验水平α=0.05,疗效组间比较检验水平α=0.05,组间两两比较α=0.0167。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42篇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初步筛选58篇,阅读全文后筛选剩余13篇。(1)结局指标超声方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方面在合并后IMT(总)方面,有7篇文献被纳入,经过异质性检验的出P=).002,I2=71%,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3,由此可知,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在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但因有1项研究采用3组比较,故将其拆分为两个独立研究进行分析。异质性检验P<0.05,I2=9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46。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与单纯西药疗法对比,在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方面疗效相当。在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经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检验P=0.05,I2=6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77。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与单纯西药对比,在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善方面疗效相当。斑块厚度方面在纳入的13篇文献中,共有7篇文献采用斑块厚度作为结局指标,经异质性检验得P=0.99,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5。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在改善斑块厚度方面要优于单纯西药组。斑块面积方面斑块面积方面,采用斑块面积作为结局指标的文献共有4篇,经异质性检验的出P=0.53,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由此可得,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在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西药。血脂方面在甘油三酯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92,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由此可得,西药疗法,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要优于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总胆固醇(TC)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10,I2=6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56。由此可得,在降低胆固醇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04,I2=6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50。由此可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有7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1,I2=8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85。由此可得,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血液流变学方面全血黏度(低切)方面,异质性检验P=0.9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466。结果表明,在改变全血黏度(低切)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全血黏度(高切)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3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42。结果表明,在改变全血黏度(高切)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血浆黏度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1,I2=9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76。结果表明,在改变血浆黏度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血液动力学方面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EDV)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25,I2=2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结果表明,在改变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SV)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优于单纯西药疗法。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25,I2=2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1。结果表明,在改变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优于单纯西药疗法。搏动指数(PI)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05,I2=8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82。结果表明,在改变搏动指数(PI)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与单纯西药疗法疗效相当。阻力指数(RI)方面,有2项研究被纳入,异质性检验P=0.04,I2=7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004。结果表明,在改变阻力指数(RI)方面,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或以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法,优于单纯西药疗法。(2)总有效率纳入的13篇文献中,共有6篇文献采用总有效率作为结局指标,异质性检验的出P=0.02,I2=59%,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出P=0.12。结果表明,针刺或针刺综合疗法,以及两种疗法分别联合西药后,与单纯西药对比,在有效率方面疗效相当。2.临床试验结果(1)基线至2018年12月27日,本研究共纳入统计有效病例83例,其中针灸组28例,药物组27例,假针灸组28例。三组在性别方面(P=).889)、年龄方面(P=0.055)、BMI方面(P=).490)、收缩压方面(P=0.183)、舒张压方面(P=0.681)、性别方面(P=0.889)、吸烟情况方面(P=0.064)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超声方面IMT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左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043),右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025);药物组左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537),右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148);假针灸组左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663),右侧颈动脉IMT治疗前后(P=0.663)。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侧颈动脉IMT(P=0.159),右侧颈动脉IMT(P=0.271),具有可比性。IMT左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面,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7),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与药物组、假针灸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6、P=0.026),药物组与假针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973)。右侧IMT方面,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42)。疗效方面比较,IMT(前)-IMT(后)=差值,IMT 左侧差值(P=0.177),IMT 右侧差值(P=0.110)。综上所述,针灸组具有改善IMT作用,三组受试者在左侧IMT整体改善方面,针灸组优于药物组和假针灸组,药物组与假针灸组间疗效相当。右侧IMT方面,三组整体改善相当。治疗前后疗效方面,三组在左、右两侧颈动脉IMT疗效相当。颈动脉内斑块厚度积分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积分(P=0.016);药物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积分(P=0.067);假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厚度积分(P=0.474)。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厚度总和(course积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70),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8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进行差值运算后统计得斑块厚度差值(P=0.678),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减小斑块厚度的作用,但三组受试者在斑块厚度改变方面疗效相当。颈动脉内斑块体积(PV)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P=0.001);药物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P=0.094);假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P=0.813)。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斑块体积总和(PV)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968),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88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斑块体积差值(P=0.016),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分析针灸组与假针灸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3)。针灸组、西药组、假针灸组治疗前后体积整体缩小比率分别为18.2%、10.5%、-1.9%。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减少斑块体积的作用,针灸组疗效优于假针灸组,针灸组疗效与药物组相当。三组在斑块体积整体改善方面疗效相当。颈动脉斑块灰阶值(GSM)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左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020),右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002);药物组左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474),右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005);假针灸组左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0.940),右侧颈动脉GSM治疗前后(P=).368)。组间比较方面,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颈动脉灰阶值(GSM)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侧颈动脉GSM(P=0.114),右侧颈动脉GSM(P=0.941),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左侧GSM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0),两两比较得出,针灸组、药物组均与假针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7、P=0.010),针灸组与药物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76)。右侧GSM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207)。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GSM左侧差值(P=0.017),GSM右侧差值(P<0.01),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得出,左侧GSM针灸组与假针灸组有差异(P=0.006),与药物组无统计学差异(>0.05)。在右侧GSM比较显示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针灸组、药物组均与假针灸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针灸组、药物组、假针灸组左侧斑块灰阶值分别平均提升19.6%,4.4%,0.2%。针灸组、药物组、假针灸组左侧斑块灰阶值分别平均提升14.5%,22.9%,-3.2%。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升高颈动脉斑块GSM的作用,整体改善方面,针灸组、药物组在左侧颈动脉改善方面均优于假针灸组。治疗前后疗效方面,针灸组在左、右两侧均优于假针灸组,且与药物组疗效相当。(3)血小板聚集方面血小板聚集率方面,治疗前针灸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为56.38%,治疗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49.46%。治疗前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证明针灸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4)纤维蛋白原方面血纤维蛋白原方面,治疗前针灸组平均血纤维蛋白原为3.51g/L,治疗后平均血纤维蛋白原为3.66g/L。治疗前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100),证明针灸不直接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5)载脂蛋白A-Ⅳ载脂蛋白A-Ⅳ方面,针灸组6例病人进行组内比较,其结果如下:治疗前针灸组的血载脂蛋白A-Ⅳ为141.87ug/mL,治疗后为168.96ug/mL。治疗前后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390),证明针灸并未明显改变血载脂蛋白A-Ⅳ水平。(5)血小板计数方面血小板计数方面,治疗前针灸组平均血小板计数为237.06,治疗后平均血小板计数为241.69。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2),证明针灸不直接改变血小板数量,以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6)血脂方面甘油三酯(TG)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水平(P=0.886);药物组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水平(P=).525);假针灸组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水平(P=0.132)。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73),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626)。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甘油三酯差值(P=0.596)。综上所述,三组疗法均没有改善甘油三酯作用,在改善甘油三酯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总胆固醇(TC)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水平(P=0.354);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水平(P<0.01);假针灸组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P=0.402)。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586),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总胆固醇整体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55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总胆固醇差值(P<0.01),两两比较显示,药物组与针灸组、假针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综上所述,药物组改善胆固醇具有一定优势,在胆固醇整体改变方面三组均无明显差异。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05);药物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580);假针灸组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93)。组间比较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56),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高密度脂蛋白整体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03)。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组间高密度脂蛋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75)。综上所述,针灸具有升高HDL的作用,整体疗效方面三组相当。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组内比较方面,针灸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504);药物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1);假针灸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591)。组间比较方面,在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21),具有可比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下三组低密度脂蛋白整体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428)。治疗前后疗效方面,差值运算后统计得低密度脂蛋白,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进行两两比较得出,药物组与针灸组、假针灸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09),针灸组与假针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269)。综上所述,针灸不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其疗效不如药物组。(7)相关性分析针灸组治疗前后斑块体积变化量与治疗前斑块GSM做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r=-0.181,P=0.251,虽有负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证明斑块体积减少并不随斑块硬度变化而变化。(8)脱落率针灸组共脱落2例、药物组脱落3例、假针灸组脱落2例,总脱落率为7.78%。结论1.Meta分析显示:针灸疗法或针灸联合西药疗法,在改善IMT、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在TC、TG、LDL、HDL方面疗效相当,文献质量较低。2.“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具有减少斑块体积和升高灰阶值的作用,斑块体积缩小率为18.2%,左右两侧灰阶值升高比率为19.6%、14.5%。针灸与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疗效相当,均优于假针灸。3.“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可以抗血小板聚集,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以及升高HDL加速脂质代谢的作用。针灸具有消斑稳斑效果,这可能与其消除斑块中脂质核成分有关。
李玲玲[5](2019)在《从血液流变学及CIMT角度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参芪复方序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对“虚”“痰”“瘀”三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从而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损伤的作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气阴两虚证(“虚”期)、气阴两虚夹痰证(“痰”期)、气阴两虚夹瘀证(“瘀”期)各44例,每个证型病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对照组,即每个证型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2型糖尿病基础治疗,而治疗组根据“虚”“痰”“瘀”三期证型分别加用参芪复方一、二、三号方汤剂口服,治疗周期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各类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切变率1、全血粘度切变率200、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变形指数在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1);(2)“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切变率5、红细胞刚性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优势(P<0.05);(3)“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较优势显着(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加用参芪复方序贯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综上,说明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具有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损伤的作用。
林玲,叶江峰,张银辉,闻永慧,杨璞,杨静[6](2016)在《血液平衡疗法对300例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血液平衡疗法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WHO1999年国际高血压学会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600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两组均常规西药及扩管活血治疗,治疗组加用血液平衡治疗方法,等容性血液稀释疗法配合光量子低能量氦氖激光紫外线复合照射磁化充氧后自体血回输,每周一次,二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前后测定动脉血压、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并长期随访。结果血液平衡治疗组平均血压比对照组有明显下降,治疗一个疗程后血液平衡治疗组血压显着下降,291例高血压病人血压均明显下降,其中86例完全停用降压药,83例高血压病人服用降压药量明显减量,122例降压药量维持原量血压明显下降。血液平衡治疗组降压效果显效169例,有效1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7%。未见不良反应。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等指标也显着改善。结论血液平衡疗法具有显着的降压作用。能快速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等指标。
黄剑兰,黄耀棠,张婉红,沈均南[7](2000)在《血液稀释生物平衡疗法治疗前后的彩色多普勒检测与血液流变及血脂变化分析》文中认为 血液稀释生物平衡疗法改变血液粘度改善血流灌注临床多见报导,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治疗前后变化并用血液流度、血脂等多项目参数研究血流变化规律,探讨血液稀释疗法尚未见报导,本文将治疗前后有完整记录的35例总结分析如下。
叶凌,刘明海,邹玲[8](2009)在《血液稀释生物平衡疗法治疗高粘血症血液流变学变化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韩旭[9](2008)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三种纯合子和E2/3、E2/4、E3/4三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三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三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刘光健,余齐婵,李永霞,王云甫,何国厚[10](2006)在《血液稀释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血液稀释净化生物平衡疗法(ETBD)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给予常规药物加ETBD;对照组62例,给予单纯常规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d,对两组患者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受损的神经功能在短期内均得到不同程度好转,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ETBD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且简便、易行,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文献回顾 |
| 1. 中医学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
| 2. 中医药对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
|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现代医学研究 |
| 二、操作性定义 |
| 1. 食物疗法 |
| 2. 黄芪红枣汤 |
| 3. 常规预防措施 |
| 三、研究目的 |
| 四、研究内容 |
| 1. 黄芪红枣汤方案构建 |
| 2. 实施黄芪红枣汤干预 |
| 3. 研究结果 |
| 五、讨论 |
| 1. 食疗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
| 2. 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效果 |
| 3. 安全性分析 |
| 4. 依从性分析 |
| 六、结论 |
| 七、局限和展望 |
| 1. 加强对DVT中医药食疗干预方法的深入研究 |
| 2. 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
| 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及预防策略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胸痹心痛中医概述 |
| 1.1 病名溯源 |
| 1.2 证候表现 |
| 1.3 病因病机 |
| 1.3.1 寒邪侵袭 |
| 1.3.2 饮食不节 |
| 1.3.3 痰瘀阻滞 |
| 1.3.4 七情内伤 |
| 1.4 辨证分型 |
| 1.5 中医治疗 |
| 第二章 现代心脏康复概述 |
| 2.1 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 |
| 2.1.1 个体化运动 |
| 2.1.2 宣传教育 |
| 2.1.3 心理康复 |
| 2.2 心脏康复对象 |
| 2.3 心脏康复在冠心病人群中的应用 |
| 2.4 现代心脏康复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 第三章 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理论与方法 |
| 3.1 康复理论 |
| 3.1.1 理论渊源 |
| 3.1.2 理念内涵 |
| 3.2 传统康复治疗 |
| 3.2.1 中药康复 |
| 3.2.2 饮食康复 |
| 3.2.3 针灸康复 |
| 3.2.4 传统运动康复 |
| 3.2.5 中医护理 |
| 第四章 胸痹心痛中医康复的现代机制研究 |
| 4.1 细胞因子机制 |
| 4.2 神经体液激素机制 |
| 4.3 血液流变学研究 |
| 4.4 血管内皮功能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 1.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 1.1.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 1.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
| 1.1.3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病机 |
| 1.1.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
| 1.1.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
| 1.2 核心结局指标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概念 |
| 1.2.2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3 核心结局指标的发展趋势 |
| 1.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现状 |
| 1.3.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意义 |
| 1.3.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难点及对策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 2.1 研究方法 |
| 2.2 文献系统评价 |
| 2.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2.2 文献来源与检索 |
| 2.2.3 文献筛选 |
| 2.2.4 数据提取 |
| 2.2.5 数据整理 |
| 2.2.6 成立SAG小组 |
| 2.2.7 建立备选核心结局指标条目池 |
| 2.3 德尔菲调查 |
| 2.3.1 第一轮调查的目的 |
| 2.3.2 建立核心结局指标集遴选组 |
| 2.3.3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形成 |
| 2.3.4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
| 2.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 2.4.1 文献系统评价 |
| 2.4.2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
| 2.5 研究注册 |
| 2.6 伦理审查 |
| 2.7 工作安排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系统评价 |
| 3.1.1 文献检索结果 |
| 3.1.2 纳入文献来源的基本特征 |
| 3.1.3 文献报告的结局指标 |
| 3.1.4 结局指标的特点 |
| 3.2 SAG问卷调查 |
| 3.2.1 整理合并结局指标 |
| 3.2.2 SAG评分结果 |
| 3.3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
| 3.3.1 纳入第一轮德尔菲的结局指标 |
| 3.3.2 第一轮德尔菲应答情况 |
| 3.4 形成第二轮德尔菲调查问卷初稿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
| 4.2 COS研究的方法学体系有待完善 |
| 4.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问题 |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4.4.1 结局指标整理不充分 |
| 4.4.2 调查方式不完善 |
| 4.4.3 利益相关者分布不均匀 |
| 4.5 结论 |
| 4.6 后续研究设想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1.1 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研究 |
| 1.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与诊断 |
| 1.1.3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
| 1.1.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
| 1.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方法 |
| 1.1.6 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
| 1.2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
|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及病因病机 |
| 1.2.2 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现状 |
| 1.3 针灸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病症的研究概况 |
| 1.3.1 针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 1.3.2 艾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 1.3.3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症的研究 |
| 1.4 前期研究进展及科学假说 |
| 1.4.1 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评价方面 |
| 1.4.2 血小板聚集方面 |
| 1.4.3 脂质代谢方面 |
| 第二章 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网状meta分析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文献纳入标准 |
| 2.1.3 干预措施 |
| 2.1.4 结局指标 |
| 2.1.5 检索策略 |
| 2.1.6 数据提取及整理方法 |
| 2.1.7 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
| 2.1.8 统计分析 |
| 2.2 文献评价与结果 |
| 2.2.1 文献检索概况 |
| 2.2.2 纳入文献一般资料 |
| 2.2.3 方法学质量评估 |
| 2.2.4 数据分析部分 |
| 2.3 讨论 |
| 2.3.1 结果分析 |
| 2.3.2 该项meta分析的局限性 |
| 2.3.3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 3.1 研究方法 |
| 3.1.1 病例选择 |
| 3.1.2 诊断标准 |
| 3.1.3 纳入标准 |
| 3.1.4 排除标准 |
| 3.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3.1.6 分组及治疗方案 |
| 3.1.7 治疗方案 |
| 3.1.8 伦理学考虑 |
| 3.1.9 结局指标 |
| 3.1.10 评价时点 |
| 3.1.11 统计分析及数据管理 |
| 3.1.12 临床试验组织方案 |
| 3.1.13 不良事件/反应观察与分析 |
| 3.1.14 数据管理 |
| 3.1.15 临床研究路线 |
| 3.2 结果及分析 |
| 3.2.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2 结局指标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研究意义 |
| 3.3.2 方案选择依据 |
| 3.3.3 对照组选择依据 |
| 3.3.4 结局指标选择方面 |
| 3.3.5 疗程选择依据 |
| 3.3.6 结果分析 |
| 3.4 结论 |
| 3.5 创新点 |
| 3.6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及脱落情况 |
| 2 病例选择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估算 |
| 3.2 分组方法 |
| 3.3 治疗方案 |
| 4 观察指标 |
| 4.1 背景资料 |
| 4.2 疗效性指标 |
| 4.2.1 血液流变学指标 |
| 4.2.2 CIMT指标 |
| 5 统计学处理 |
| 6 技术路线 |
| 7 结果 |
| 7.1 一般情况 |
| 7.1.1 性别比较(见表1) |
| 7.1.2 年龄、病程、BMI比较(见表2) |
| 7.1.3 治疗前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3-5) |
| 7.1.4 治疗前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比较(见表6) |
| 7.2 治疗前后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7-13) |
| 7.2.1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1 比较(见表7) |
| 7.2.2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5 比较(见表8) |
| 7.2.3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200 比较(见表9) |
| 7.2.4 治疗前后血浆粘度比较(见表10) |
| 7.2.5 治疗前后血沉方程K值比较(见表11) |
| 7.2.6 治疗前后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见表12) |
| 7.2.7 治疗前后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见表13) |
| 7.3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较(见表14) |
| 8 小结 |
| 8.1 一般情况 |
| 8.2 血液流变学指标 |
| 8.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 |
| 9 讨论 |
| 9.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认识 |
| 9.1.1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现状研究 |
| 9.1.2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 |
| 9.1.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 9.1.4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预防研究 |
| 9.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认识 |
| 9.2.1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基本认识 |
| 9.2.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 9.3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研究 |
| 9.3.1 血液流变学指标是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反映指标 |
| 9.3.2 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加速糖尿病大血管损伤进程 |
| 9.4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与CIMT的关系研究 |
| 9.5 观测指标及研究结果分析 |
| 9.5.1 血液流变学指标 |
| 9.5.1.1 宏观流变性指标 |
| 9.5.1.2 微观流变性指标 |
| 9.5.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 |
| 9.6 参芪复方分析 |
| 9.6.1 参芪复方组方分析 |
| 9.6.1.1 君药 |
| 9.6.1.2 臣药 |
| 9.6.1.3 佐药 |
| 9.6.2 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分析 |
| 10 结论 |
| 11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进展 |
| 1 糖尿病现状 |
| 2 现代医学对血液流变学的认识 |
| 2.1 宏观流变性 |
| 2.1.1 全血粘性 |
| 2.1.2 血浆粘性 |
| 2.2 微观流变性 |
| 2.2.1 红细胞聚集性 |
| 2.2.2 红细胞变形能力 |
| 3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现状 |
| 3.1 全血粘度 |
| 3.2 血浆粘度 |
| 3.3 红细胞分布宽度 |
| 3.4 红细胞变形能力 |
| 3.5 红细胞聚集性 |
| 4 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各证型分级量化表 |
| 糖尿病气阴两虚的分级量化表 |
| 糖尿病气阴两虚兼痰浊证的分级量化表 |
| 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分级量化表 |
| 附件二 随机分组表 |
| 附件三 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书 |
| 附件四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批件 |
| 附件五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断标准 |
| 1.5 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血压变化的比较 |
| 2.2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
|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比较 |
| 2.4 两组血糖血脂变化的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 果 |
|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
| 2.2 血液稀释生物平衡疗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 3 讨 论 |
|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及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特点实质研究 |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
|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 2.1 病因认识 |
| 2.2 病机认识 |
| 2.3 病机转化 |
| 2.4 病势发展转归 |
|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 3.1 辩证分型标准 |
| 3.2 临证分型 |
|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实质研究进展 |
| 4.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 4.2 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 4.3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 4.4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 4.5 血脂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 4.6 白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 |
| 4.7 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 4.8 血管活性物质及凝血/纤溶系统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
| 4.9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 4.10 血清微量元素、自由基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 4.11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载脂蛋白E基础和临床研究 |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 |
| 1.1 基本概念 |
| 1.2 流行病学 |
| 1.3 危险因素 |
| 1.4 发病机制 |
| 2 载脂蛋白E结构和功能 |
| 2.1 ApoE的结构 |
| 2.2 ApoE的功能 |
| 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频率分布 |
| 3.1 ApoE基因多态性 |
| 3.2 ApoE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
|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 4.1 ApoE与血脂水平 |
| 4.2 ApoE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 |
| 4.3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脂质代谢机理 |
|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
| 5.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 5.3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
| 5.4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年龄 |
| 5.5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抑郁、认知障碍 |
| 5.6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 |
| 5.7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 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 2.1 观察指标 |
| 2.2 检测方法 |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 3.2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 3.3 冠心病组的中医辨证分型 |
| 3.4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 3.5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
| 4 讨论 |
| 4.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 4.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 4.3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的影响 |
| 1 临床资料 |
| 1.1 试验设计 |
| 1.2 病例选择 |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对照组 |
| 2.2 治疗组 |
| 2.3 合并用药 |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 3.1 一般记录项目 |
| 3.2 观察记录项目 |
| 3.3 检测方法 |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 4 结果 |
| 4.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
| 4.2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 4.3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 4.4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总积分疗效比较 |
| 4.5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积分的比较 |
| 4.6 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ApoE基因型治疗前后调脂疗效比较 |
| 5 讨论 |
| 5.1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
| 5.3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影响 |
| 实验一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分析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小结 |
| 实验二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分析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小结 |
| 实验三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分析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5 小结 |
| 讨论 |
| 1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
| 2 通心络胶囊作用特点分析 |
| 3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分析 |
|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
| 1 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图 |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 |
| 2.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
| 2.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 2.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述要 |
| 2.4 冠心病中药注射剂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 2.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
| 2.3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