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江涛[1](2021)在《基于Pi3k/Akt/Bad通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预测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关系。2.建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并进行表型鉴定,明确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参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3.明确补肾健脾活血方在体内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并探讨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方法: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分析首先分别检索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ETCM数据库和TCMID数据库,筛选补肾健脾活血方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分别检索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TTD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的疾病相关靶点,筛选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肌少症疾病靶点和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将骨质疏松症、肌少症和肌少—骨质疏松症在五大数据库中的疾病靶点取并集。将骨质疏松症并集后的靶点和肌少症并集后的靶点取交集,将两者所得交集靶点与肌少—骨质疏松症并集后的靶点取并集,排除重复靶点,得到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相关靶点。将补肾健脾活血方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中药-疾病靶点并构建中药-疾病-靶点调控网络。然后通过构建中药-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并筛选核心靶点。最后将中药-疾病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中药-疾病靶点相关的信号通路,并对感兴趣的成分-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1)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五组,即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假手术+地米组(Sham+DXM)、去势组(OVX)、去势+地米组(OVX+DXM),每组8只。其中,OVX组、OVX+DXM组均采用大鼠背侧入路双侧卵巢切除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Sham组、Sham+DXM组切除卵巢附近等体积大小的脂肪组织后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术后除Control组外,各组大鼠给予青霉素钠8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各组大鼠术后恢复一周,一周后分别对Sham+DXM组、OVX+DXM组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M)lmg/kg/d,连续2周。术后2个月,取材检测相关指标:①大鼠体重检测,②大鼠前肢抓力、四肢抓力检测,③大鼠DXA检测,④大鼠股骨远端micro CT检测,⑤大鼠股骨和腓肠肌HE染色、股骨TRAP染色。(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碱性磷酸酶、钙和无机磷测试盒检测血清AKP、Ca和PI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PINP、β-CTx、IGF-1、E2 水平。(3)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分离右侧股骨和右侧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冻存管中,超低温冰箱冻存。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成骨相关蛋白OPG和Runx2、腓肠肌成肌相关蛋白MyoD1的表达变化。(4)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股骨和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和腓肠肌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变化。(5)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完整分离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10ml离心管中,多聚甲醛固定,对大鼠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分别进行TUNEL染色。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股骨和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和腓肠肌Bc12、Bcl-xl和Bak蛋白表达变化。3.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72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六组,即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OS模型组(OS)、OS补肾健脾活血方组(OS+BSF)、OS雌二醇组(OS+E2)、OS阿仑膦酸钠组(OS+ALN),每组12只。其中,OS组、OS+BSF组、OS+E2组和OS+ALN组均采用大鼠背侧入路双侧卵巢切除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Sham组切除卵巢附近等体积大小的脂肪组织后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术后除Control组外,各组大鼠给予青霉素钠8万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各组大鼠术后恢复一周,一周后分别对OS组、OS+BSF组、OS+E2组和OS+ALN组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M)1mg/kg/d,连续2周。造模时间3个月,3个月后,开始药物干预。从第4个月开始,每日分别给予各组相应药物。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OS模型组(OS),每天给予10ml/kg生理盐水灌胃。OS补肾健脾活血方组(OS+BSF)每天灌胃2.979g/kg中药复方煎剂。OS雌二醇组(OS+E2)每天灌胃一次0.104mg/kg雌二醇。OS阿仑膦酸钠组(OS+ALN)每天灌胃一次1.042mg/kg阿仑膦酸钠。连续用药3个月。3个月后,取材检测相关指标:①大鼠体重检测,②大鼠前肢抓力检测,③大鼠DXA检测,④大鼠股骨远端micro CT检测,⑤大鼠股骨和腓肠肌HE染色、股骨TRAP染色。(2)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分离血清,碱性磷酸酶、钙和无机磷测试盒检测血清AKP、Ca和PI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PINP、β-CTx、IGF-1、E2 水平。(3)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分离右侧股骨和右侧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冻存管中,超低温冰箱冻存。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股骨成骨基因OPG和Runx2、腓肠肌成肌基因MyoD1和Myogenin的表达变化。(4)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①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和Akt mRNA表达变化。②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变化。③上述实验中大鼠麻醉生效后,迅速完整分离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剔除干净周围软组织,预冷PBS漂洗后放10ml离心管中,多聚甲醛固定,对大鼠左侧股骨和腓肠肌分别进行TUNEL染色。④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RT-PCR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凋亡信号通路中Bc12、Bcl-xl和Bad mRNA表达变化。⑤取上述实验中大鼠的右侧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腓肠肌凋亡信号通路中Bcl2、Bcl-xl和Bad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补肾健脾活血方中的54个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19个交集靶点来调控OS的发生。其中,作用靶点较多的活性成分(靶点数≥4)有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和异鼠李素(isorhamnetin)。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的关键靶点有AKT1、AR、ESR1、FOS、TP53和CAV1。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RNA聚合酶Ⅱ基础转录因子结合、类固醇结合、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基础转录机械结合、基础的RNA聚合酶Ⅱ转录机械结合、ATP酶结合、蛋白磷酸酶结合等可能与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0S的作用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MAPK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GnRH分泌、雌激素信号通路、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等均可能参与0S的发病。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1)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去势、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大鼠子宫萎缩,脂肪含量增加,骨矿含量降低,SMI和RSMI下降,前肢抓力下降,全身和股骨整体及局部骨密度下降,股骨远端骨微结构破坏加重,股骨远端破骨细胞增加,骨小梁变薄,骨髓脂肪化严重,肌肉脂肪浸润加重,肌核皱缩等,其中去势联合地米效果更明显。(2)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与Control组、Sham组和Sham+DXM组相比,OVX+DXM组大鼠血清AKP、PINP和β-CTx含量明显增加,IGF-1、E2和Ca含量明显下降,PI有下降趋势。(3)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大鼠股骨成骨蛋白OPG和Runx2蛋白表达下降,腓肠肌成肌蛋白MyoD1表达降低。(4)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股骨和腓肠肌Pi3k、p-Akt和Akt蛋白表达下降。(5)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去势联合地米干预后,股骨和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1蛋白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k表达增加。3.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1)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后,OS大鼠子宫湿重下降,脂肪含量下降,骨矿含量增加,SMI和RSMI增加,前肢抓力增加,全身和股骨整体及局部骨密度增加,股骨远端骨微结构改善,股骨远端破骨细胞减少,骨小梁数量增加,骨髓脂肪化减轻,肌肉脂肪浸润减轻等,补肾健脾活血方和雌激素、阿仑膦酸钠作用效果相当。(2)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与Control组相比,OS组血清AKP、IGF-1、E2、PI明显下降,Ca有下降趋势,PINP和β-CTx明显增加。与OS组相比,BSF、E2和ALN明显提升血清AKP、IGF-1、E2和PI水平,Ca有升高趋势,BSF、E2和ALN明显降低血清PINP水平,β-CTx有下降倾向。(3)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补肾健脾活血方干预后,大鼠股骨成骨基因OPG和Runx2基因表达增加,腓肠肌成肌基因MyoD1和Myogenin基因表达增加。(4)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①通过腓肠肌RT-PCR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组大鼠腓肠肌Pi3k、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增加Pi3k、Akt mRNA表达。②通过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组大鼠腓肠肌Pi3k和Akt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明显增加Pi3k和Akt蛋白表达;与OS组相比,雌激素明显下调Akt蛋白表达;与OS组相比,阿仑膦酸钠明显增加Pi3k蛋白表达,下调p-Akt和Akt蛋白表达。③通过股骨TUNEL染色及凋亡率测定发现,OS组、OS+BSF组、OS+E2组大鼠股骨TUNEL染色凋亡率较Control组和Sham组明显增加,OS+BSF组大鼠股骨TUNEL染色凋亡率较OS组明显下降,表明OS大鼠股骨凋亡细胞增加,补肾健脾活血方明显降低OS大鼠股骨细胞凋亡率,抑制OS大鼠股骨细胞凋亡。④通过腓肠肌TUNEL染色及凋亡率测定发现,OS组大鼠腓肠肌TUNEL染色凋亡率较Control组和Sham组明显增加,OS+BSF组、OS+E2组、OS+ALN组大鼠腓肠肌TUNEL染色凋亡率较OS组明显下降,表明OS大鼠腓肠肌凋亡细胞增加,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降低OS大鼠腓肠肌细胞凋亡率,抑制OS大鼠腓肠肌细胞凋亡。⑤通过腓肠肌RT-PCR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大鼠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12和Bcl-xl mRNA表达明显下降,促凋亡蛋白Bad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O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雌激素和阿仑膦酸钠明显提高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 mRNA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d mRNA表达。⑥通过腓肠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OS大鼠腓肠肌抗凋亡蛋白Bcl-xl明显降低,促凋亡蛋白Bad明显增加。与0S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和雌激素明显提高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表达,下调促凋亡蛋白Bad表达,这与基因表达相一致。结论:1.补肾健脾活血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防治OS,其中Pi3k/Akt/Bad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生理病理过程。2.去势联合地米可成功构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Pi3k/Akt和凋亡信号通路均参与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3.补肾健脾活血方在体内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大鼠肌少—骨质疏松症。
王旭[2](2021)在《GCS参与调控维拉帕米逆转胃癌化疗多药耐药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源于胃腔内的粘膜上皮组织。据2021年资料数字统计,去年全球范围内新确诊胃癌的患者高达108万例,占比5.6%,位居第5位,因罹患胃癌而死亡的患者累计有76万例,高居恶性肿瘤死亡排行榜第4位。据2020年中国癌症年报统计,我国胃癌新发病几率和死亡人数均高居第三位。早期胃癌患者因无明显的症状通常被忽略,其具有隐蔽性且无特异性,可时隐时现,也可长期存在,等出现不适症状时就诊已确诊进展期,这也和由我国医学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且癌症普查率较低有着密切关系,此时罹患胃癌的患者遗憾地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根治时机,临床上针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则采用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生物靶向精准治疗等综合治疗。同时由于胃癌对放疗的不敏感,而且放疗产生较多的副作用限制了放疗的使用,内科多线综合化疗已然成为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希望能以此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即使有机会行根治性手术,大约有80%的早期胃癌患者在手术根治治疗后的3年内出现局灶复发或远处脏器侵袭转移,其5年生存率低于30%。而中晚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案是内科综合化疗,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肿瘤多药耐药(multi drug resistance,MDR)是造成肿瘤内科化疗无效的关键因素。肿瘤多药耐药是指肿瘤细胞在一种抗癌药物治疗后所产生的耐药性,后期该肿瘤细胞对其它未曾接触过的、作用机制及分子结构完全不同的其它抗癌药物也同时产生交叉耐药的一种现象。肿瘤多药耐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多因素共同导致的胃癌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是当下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克服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更进一步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已然成为目前治疗肿瘤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胃癌细胞耐药所产生的分子机制、寻求能运用于临床的药物及方法,是研究胃癌治疗的重要契点。随着多种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段不断被发明和发展,特别是针对肿瘤治疗的方式也日益丰富,除手术、化疗、放疗外,新型的介入治疗学使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受益。靶动脉灌注化疗是联合穿刺、插管,在X线引导下将导管精准地选择性插入瘤灶的供血靶动脉内,通过DSA对病灶的部位、数量、形态等进行分析、诊断后,将高浓度的抗癌药物通过导管精准地直接灌注于瘤体,而除瘤体外其它组织器官药物浓度低,极大地降低全身副反应。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有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通过靶动脉精准局部灌注化疗药物以此来治疗食道恶性肿瘤,研究发现通过靶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的治疗方法能够显着提高抗癌治疗疗效,且副反应明显小于传统化疗。维拉帕米(Verapamil,VER)是一类Ca2+通道阻滞剂,是治疗心脏病的常见药物,同时维拉帕米也是早期发现的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降低肿瘤耐药性的药物。既往研究认为VER主要是通过抑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及活性来实现抗肿瘤多药耐药的,然而,近来多数研究发现VER还可通过其他非经典途径来增加其抗耐药性。体外实验表明,VER对多数肿瘤细胞具有抗耐药性,且有效作用浓度为6.0~10.0 μmol/L,但静脉用VER的安全浓度为1.0~2.0 μmoL/L,超出此范围则会导致心率下降、血压下降、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VER作为肿瘤耐药逆转剂不能在临床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中广泛应用。本课题组通过前期犬实验证实,当VER在组织浓度是外周静脉血浓度的50-100倍时,VER能成功逆转肝恶性肿瘤的多药耐药,且实验犬未发生不良的心血管反应。本研究采用靶动脉灌注VER联合静脉应用抗癌药物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结果表明能显着提高治疗疗效,但仍有近30%的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VER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关键基因,以期增强其疗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寻找凋亡相关因子,并验证其为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新靶点。研究表明,抗凋亡基因Bcl-2在肿瘤耐药形成过程中表达量明显增高,导致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这些基因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的凋亡程序的同时,也在细胞耐药中也有一定影响。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glucosylcemmide synthase,GCS)是神经酰胺代谢合成葡糖脑苷脂的关键酶,其活性增高可导致肿瘤细胞获得性多药耐药的产生。本团队前期研究表明VER能够逆转部分晚期恶性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本研究通过筛选出有效预测VER逆转化疗耐药能力的个体差异的分子标志物,将为TACE+VER联合使用提供临床疗效预测手段和理论依据,对于完善VER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表明化疗联合VER通过抑制Bcl-2表达及活性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细胞对化疗敏感性,但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旨在寻找与VER逆转恶性肿瘤细胞耐药的关键基因,为靶动脉灌注VER治疗胃恶性肿瘤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胃癌细胞hMDR1/P-gp表达水平与维拉帕米逆转化疗耐药能力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在胃癌细胞株中,hMDR1/P-gp水平与VER抗耐药能力差异的相关性。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hMDR1/P-gp在3株胃癌细胞株(差分化人胃癌细胞株AGS、低分化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和中分化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表达水平;2.CCK-8法分别检测不同胃癌细胞株对抗癌药物(5-Fu、ADM、DDP)的敏感性;3.CCK-8法分别检测胃癌细胞株对VER联合上述3种抗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4.VER逆转胃癌化疗耐药能力的判断。结果:1.hMDR1/P-gp在基因和蛋白层面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明显,与SGC-7901相比,AGS中的表达量最高;2.BGC-823和AGS对顺铂耐药性大于SGC-7901;SGC-7901和AGS对阿霉素耐药性显着大于BGC-823,SGC-7901和AGS对5-氟尿嘧啶耐药性大于BGC-823;3.用固定浓度的VER(4.91μg/mL)联合抗癌药物分别处理胃癌细胞,均不同程度降低了胃癌细胞对3种抗癌药物的IC50值,提示VER提高了抗癌药物的敏感性;4.在SGC-7901细胞中,VER逆转ADM化疗耐药能力最强(Relative IC50=6.77),与BGC-823细胞相比有显着性差异(Relative IC50=1.66)。结论:hMDR1/P-gp水平与VER逆转胃癌细胞对ADM化疗耐药能力之间无相关一致性。第二章胃癌耐药细胞株的构建并验证其耐药效率目的:建立人胃癌SGC-7901/5-Fu耐药细胞株。方法:应用间歇作用体外诱导法构建胃癌耐5-Fu细胞株SGC-7901/5-Fu,反复短期暴露并逐步增加5-Fu的浓度,每月做相关检测,CCK-8法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检测,并在耐药细胞株成功构建后第3天、第15天、后每间隔15天对其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经历6个月建成人胃癌5-氟尿嘧啶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并与ADM抗癌药存在交叉耐药。结论:SGC-7901/5-Fu细胞株具有耐药性,且耐药性稳定。第三章介导维拉帕米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能力差异性基因的筛选、验证及机制研究目的:筛选出介导VER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能力的差异基因并验证,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文献资料筛选出可能的差异基因;2.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候选基因/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3.GCS基因表达沉默或过表达后,CCK-8法检测VER逆转胃癌耐药细胞对ADM化疗耐药能力的变化;4.GCS基因表达沉默及过表达后,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VER促胃癌细胞凋亡能力的变化。结果:1.我们筛选出8个候选基因,分别为hMDR1、LRP、GST-π、GCS、TOPO Ⅱ、PrPc、MGr1-Ag、CIAPIN1;2.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表明经过VER处理后,LRP、GCS、TOPOⅡ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GCS差异最为明显(p<0.01);3.western blot验证经VER处理后GCS蛋白表达存在差异,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本研究着重从GCS出发,初步探讨其参与调控VER逆转耐药的可能机制;4.在SGC-7901和SGC-7901/5-Fu、SGC-7901/ADM细胞株中,过表达GCS基因(pEGFP-GCS),VER逆转胃癌细胞ADM化疗耐药能力明显减弱,表达沉默GCS基因(siR-GCS),VER逆转胃癌细胞ADM化疗耐药能力明显增强;5.过表达GCS基因(pEGFP-GCS)后,VER促进ADM胃癌细胞凋亡能力明显减弱,表达沉默GCS基因(siR-GCS)后,VER促进ADM胃癌细胞凋亡能力较前增强;6.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GCS基因(siR-GCS)后,VER促进ADM胃癌细胞凋亡蛋白Bcl-2及ERK表达量明显减弱。结论:GCS介导了 VER逆转胃癌细胞ADM化疗耐药能力差异,VER可能通过改变GCS基因表达水平,可明显改变其逆转ADM化疗耐药及促进细胞凋亡能力。第四章 临床研究P-gp、GCS蛋白在胃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目的:临床研究P-gp、GCS蛋白在胃癌两组极端病例(治疗明显好转组/治疗疾病进展组)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方法:1.选取2014.1-2017.12入住我院就诊中晚期胃癌患者11例,均经胃镜技术提取病变标本,病理证实为胃癌,每位患者每月介入1次共介入2-4次,评估患者治疗疗效,分为两组:维拉帕米抗耐药治疗有效组(治疗明显好转病例,CR)7例,维拉帕米抗耐药治疗无效组(治疗疾病进展病例,PD)5例;2.免疫组化法检测P-gp、GCS蛋白在两组胃恶性肿瘤组织样本中的表达。结果:1.P-gp蛋白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浆/胞膜中,有效组的P-gp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与无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GCS蛋白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核/胞浆中,在癌组织中,有效组的GCS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无效组(p<0.01)。结论:1.维拉帕米抗耐药治疗有效组P-gp蛋白表达水平与无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维拉帕米抗耐药治疗有效组GC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抗耐药治疗无效组。
李彦锦[3](2021)在《淫羊藿苷防治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是髋臼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除了早期的西医对症治疗和晚期的人工关节置换之外,目前尚缺乏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淫羊藿是祖国医学中常用中草药,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益精健骨的功效,在漫长的中医药历史发展中,淫羊藿长期被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特别是“骨痿”(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其提取物淫羊藿苷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对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病变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本课题通过现代实验技术研究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及其机制,观察淫羊藿苷的防治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建立一种模拟人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实验动物模型并进行验证,为探索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病变机制及相关体内实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体内实验的有效模型。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36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12)、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2)和内固定组(ORIF组,n=12)。确认骨骺闭合并排除下肢畸形后开展实验。通过预钻孔联合落锤撞击法制作标准髋臼后壁骨折模型,模拟车祸“仪表盘”式高能量损伤所致髋臼后壁骨折。Sham组仅显露左侧髋臼后侧骨面,不进行骨折造模;Non-ORIF组骨折造模后不予复位和固定;ORIF组骨折造模后直视下解剖复位并以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完成X线片、处死取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对比观察各组病变特点,并采用影像学半定量评分和OARSI评分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本组实验24只模型兔中,21只(87.5%)呈单纯后壁骨折,骨折类型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与Sham组相比,Non-ORIF组和ORIF组随时间进展表现出进行性的关节退变,特别是Non-ORIF组,PTOA病变发生早且快,第3周即呈现软骨退变和关节间隙变窄,第6周可见明显软骨磨损、软骨下骨硬化、大量骨赘增生,与临床髋臼骨折继发PTOA病变出现早进展快的特点相符。第6月Non-ORIF组髋关节肥大畸形,软骨严重退变剥脱,臼窝变浅,股骨头变扁并半脱位,也与临床常见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晚期病变高度相似。与Non-ORIF组相比,虽然ORIF组影像学半定量评分无显着差异,但组织病理学特点显着改善,骨软骨结构层次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软骨退变程度明显减轻,第6月OARSI评分较Non-ORIF组显着降低,显示出ORIF对创伤性关节炎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结论:本研究采用预钻孔联合落锤撞击法制备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模型,骨折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骨折后第3周和第6周髋关节病变符合髋臼骨折继发PTOA发病早进展快的特点,第6月病变特点也与临床常见髋关节PTOA晚期病变高度相似。本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同时也为开发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体内实验模型。第二部分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目的:研究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并分析内在机制。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8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6)和内固定组(ORIF组,n=16),造模同第一部分,Sham组右侧髋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6)。术后第3天、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兔模型摄X线片,采集血清后处死取材,完成Micro CT扫描、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分析。动态比较各组在如下方面的变化:Micro CT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骨吸收标志物CTXI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BALP,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下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TRAP染色比较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数量,TUNEL法比较软骨下骨细胞凋亡。结果:Mico CT显示Non-ORIF组骨折后第3周、第6周软骨下骨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骨小梁厚度减小、骨小梁间隙增大,同时软骨下骨板厚度减小、密度降低、孔隙率增大,骨质疏松性改变显着;第6月时骨质疏松性改变明显缓解。与Sham组相比,Non-ORIF组血清CTXI浓度从第3天至第3周显着增加,至第6周增幅回落;第3天至第6周血清P1NP和BALP浓度随时间进展显着降低。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Non-ORIF组软骨下骨第3天、第3周RANKL基因和蛋白表达显着增加而OPG表达减少,第6周RANKL增幅回落,OPG表达回升,第3周TRAP(+)多核细胞数量较Sham组显着增加;第3天、第3周软骨下骨Caspase3和Bax表达显着增加,Bcl-2表达减少,骨细胞高度特异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显着减少,第6周各基因和蛋白改变趋势缓解;TUNEL显示第3周软骨下骨骨细胞凋亡数量较Sham组显着增加。与Non-ORIF组相比,ORIF组Micro CT显示第3周、第6周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改变显着改善;各时间点CTXI浓度明显降低,P1NP和BALP浓度增加,RANKL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TRAP(+)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aspase3和Bax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TUNEL显示软骨下骨骨细胞凋亡显着减少。此外,Micro CT显示ORIF组第6月软骨下骨呈现骨硬化改变,Tb.BMD、BVF、Tb.Th、Ct.Th均显着高于Sham组,同时Tb.Sp显着降低。结论:破骨细胞过度激活和其介导的骨重建是导致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性改变的重要作用因素,且与骨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软骨下骨改变与软骨退变密切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契合中医整体观在PTOA病理诊断中的指导意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关节生物力学环境,避免骨细胞进一步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激活和软骨下骨破坏,有利于改善PTOA病变。第三部分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观察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开发利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新西兰兔64只,编号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n=16)、非内固定组(Non-ORIF组,n=16)、内固定组(ORIF组,n=16)和淫羊藿苷组(ICA组,n=16),造模同第一部分,Sham组右侧髋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6)。ICA组自造模当天起以淫羊藿(60mg/kg/day)连续灌胃给药3周,其余各组同时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于术后第3天、第3周、第6周和第6月对各组兔模型摄X线片,采集血清后处死取材,完成Micro CT扫描、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分析。动态比较各组在如下方面的变化:组织病理学改变和OARSI评分,Micro CT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微结构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骨吸收标志物CTXI和骨形成标志物P1NP和BALP,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下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TRAP染色比较软骨下骨破骨细胞数量。结果:与ORIF组相比,虽然ICA组第6月组织病理学OARSI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但ICA组能进一步改善软骨下骨早期骨质疏松性改变,第3周时Tb.BMD显着升高,Tb.Sp显着降低;第6周时Tb.BMD、Tb.Th、Ct.Th均显着增加,Ct.Po显着下降。与ORIF组各时间点相比,ICA组血清CTXI浓度进一步降低,P1NP和BALP浓度进一步增加,软骨下骨中RANKL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第3周TRAP(+)多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各时间点Caspase3和Bax表达较ORIF组进一步减少,Bcl-2表达增加,SOST基因和Sclerostin蛋白表达也显着增加。ICA组第6月软骨下骨硬化改变较ORIF组明显改善,Tb.BMD、BVF、Tb.Th均显着降低。结论:淫羊藿苷能显着改善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其对PTOA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在治疗此类疾病中的指导作用,即改善软骨下骨病变有利于减轻关节软骨的退变,达到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的治疗效果。淫羊藿苷不仅能抑破骨细胞的分化激活,还能显着改善成骨活性,这些作用可能与抑制骨细胞凋亡有关,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王登峰[4](2021)在《FXa通过GOSR1/ROS/bcl-2信号轴调控胃癌失巢凋亡抵抗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现阶段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主要以复发概率高、侵袭速率快和扩散转移性强等方面,且在临床治疗中完全治愈的概率较低。而我国是该病最高发之一,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或晚期,无论从诊断、治疗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较为有限,患者生存周期较短。既往较多研究表明失巢凋亡抵抗现象在肿瘤浸润转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否经由凝血因子调控此表型并无相关报道。其中凝血因子Xa(FXa)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然而我们探索其在胃癌中是否参与、调控失巢凋亡抵抗表型过程中,惊喜的发现其与失巢凋亡抵抗密切相关,其具体调控机制在下文详细表述。目的探索FXa在胃癌进程中介导失巢凋亡抵抗的现象及机制,为防治胃癌浸润转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1.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FXa与胃癌的关系,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Xa在胃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2.通过q PCR和WB研究FXa在胃癌细胞系中相对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使用polyhema胶构建悬浮细胞模型;使用慢病毒载体构建FXa的胃癌稳转细胞株,并通过WB技术验证FXa调控胃癌细胞凋亡及浸润转移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FXa调控胃癌细胞失巢凋亡表型;使用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CCK8实验验证FXa调控胃癌细胞的浸润、增殖、转移表型;借助于WB和Elisa方法研究FXa在能量代谢途径中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活性氧(ROS)以及乳酸脱氢酶(LDH)表达情况。3.通过TMT蛋白质谱测序得出FXa下游靶点GOSR1蛋白,通过Co-IP验证与FXa的相关作用关系,通过敲减GOSR1来验证其在细胞内的表型;借助于WB及Elisa技术手段论证FXa在糖酵解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不同信号通路中的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活性氧(ROS)表达情况。4.体内构建胃癌细胞皮下成瘤模型验证FXa及GOSR1在胃癌中的调控作用。结果1.利用TCGA肿瘤数据库分析375例肿瘤样本和32例正常样本,得出与胃癌相关的62个凝血相关基因证实FXa m RNA表达与胃癌进展相关。并且通过在线网站及TCGA数据分析表明癌旁相较癌组织表达高,且与胃癌不良预后呈负相关;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UICC分期(Ⅲ,Ⅳ)、巨噬细胞、FXa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HR=1.350,95%CI=0.956-1.543,P=0.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FXa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也与预后显着相关(HR=1.050,95%CI=0.905-1.217,P=0.004),GEO数据库(GSE22237)验证FXa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与TCGA数据结果一致,这些提示较其他因素,FXa可以作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子。并且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显示74例高低分化胃癌标本中,FXa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相较于癌组织高,FXa的表达与瘤径大小(P=0.049)、TNM分期(P=0.001)有关。2.采用q RT-PCR和WB检测FXa m RNA和蛋白在GES-1及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系SNU216、NCI-N87、MKN45、HGC27和AGS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相比,FXa在HGC27细胞株中的表达呈明显增高(P<0.001),在MKN45、N87和SNU216等三株细胞中表达均降低。然后证实FXa是否在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中发挥作用,我们将MKN45和NCI-N87细胞进行悬浮24小时处理。分别检测MKN45和NCI-N87细胞在贴壁、悬浮状态下的FXa表达量,结果表明:两株细胞MKN45和NCI-N87在悬浮24h后FXa表达量均减低。转染FXa过表达病毒,与贴壁细胞相比,悬浮24后,MKN45和NCI-N87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透过小室的细胞明显减少,过表达FXa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01),迁移间距在24h明显减小(P<0.001),细胞的增值能力下降(P<0.05)。在MKN45细胞中,与对照组细胞相比,FXa过表达且悬浮24h后凋亡蛋白caspase-7和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01),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则明显减低(P<0.001);同样,在人胃癌细胞株NCI-N87中,与未过表达FXa相比,过表达FXa的细胞且悬浮24h后凋亡蛋白caspase-7和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也与MKN45结果一致,但是,不同的是,在贴壁和悬浮状态下,bcl-2的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3.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了FXa过表达后胃癌细胞LDH活性,在MKN45细胞中,与对照组细胞相比,FXa过表达且悬浮24h后LDH活性明显增加(P<0.001);同样,在人胃癌细胞株NCI-N87与上述结果一致(P<0.001)。同样的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ROS活性,在MKN45细胞中,与对照组细胞相比,FXa过表达且悬浮24h后ROS活性明显降低(P<0.001);同样,在人胃癌细胞株NCI-N87中,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ROS活性明显下降(P<0.001)。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PDK1和PDK4的相对表达量在MKN45和NCI-N87细胞中均升高明显(P<0.001),而PDK2和PDK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4.蛋白质谱结果提示过表达FXa且悬浮后,GOSR1的表达上调。且通过Co-IP证实FXa在细胞内与GOSR1有相互作用关系。5.采用WB检测GOSR1蛋白在GES-1及不同胃癌细胞系SNU216、AGS、NCI-N87、MKN45和HGC27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相比,GOSR1蛋白在NCI-N87、MKN45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在AGS和HGC27细胞中表达均降低(P<0.05),在SNU216细胞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对MKN45和NCI-N87细胞进行了悬浮处理表明,悬浮24h后GOSR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0.001),而在48h后GOSR1表达量较24h表达降低(P<0.05),但仍明显高于贴壁状态。6.质粒转染敲低GOSR1,流式方法检测了过表达FXa组、敲减GOSR1对照组、敲减GOSR1组以及过表达FXa+敲减GOSR1组后悬浮24h状态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减GOSR1后悬浮24h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与未敲减GOSR1的MKN45细胞迁移间距相比,敲减GOSR1组以及过表达FXa+敲减GOSR1后细胞的迁移间距在24h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FXa未表达组相比,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bcl-2的表达量减少(P<0.05),与未敲减GOSR1组相比,敲减GOSR1且悬浮24h后bcl-2的表达量减少(P<0.05),同时过表达FXa且敲减GOSR1组bcl-2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前两组(P<0.01)。与FXa未表达组相比,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ROS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01),与未敲减GOSR1组相比,敲减GOSR1且悬浮24h后ROS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01),同时过表达FXa且敲减GOSR1组ROS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前两组(P<0.01)。7.构建OE-NC-FXa、OE-FXa和sh-NC-GOSR1、sh-GOSR1小鼠背部皮下MKN 45细胞成瘤模型。结果显示:过表达FXa组肿瘤成长缓慢,瘤体生长速度明显小于未过表达组;而与未敲减GOSR1组相比,在敲减GOSR1胃癌细胞株中,趋势同前FXa过表达组。在MKN45细胞中,与NC组细胞相比,OE-FXa组及sh-GOSR1组抗凋亡蛋白bcl-2及ROS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1.本研究证实FXa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上阳性表达。FXa在胃癌组织上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胃癌组织上FX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存在显着相关性;2.FXa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增殖、迁移能力;3.FXa通过GOSR1/ROS/bcl-2信号轴来调控肿瘤细胞的失巢凋亡抵抗,从而影响胃癌的浸润、转移。
张颖一[5](2020)在《胃癌中差异表达mRNA、lncRNA、circRNA的鉴定分析及核心circRNA circFOXO3的功能与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因起病隐匿,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但临床尚缺乏该病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现有的大量研究显示非编码RNA(ncRNA)在人类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lncRNA和circRNA与m RNA通过形成复杂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 RNA)调控网络参与疾病进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胃癌中仍然缺乏对lncRNA、m RNA和circRNA的系统鉴定,并且它们在胃癌中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尚未揭示。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揭露其转录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试图为后续胃癌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circRNA由于序列及结构不同于其他ncRNA,从而表现出特有的生物学活性,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circ FOXO3是circRNA家族核心成员,已有文献报道显示circ FOXO3通过发挥原癌基因的作用参与了前列腺和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而其在胃癌中的功能未见报道。本课题拟探究circ FOXO3对于胃癌细胞增殖、周期、转移、侵袭和成瘤的影响以及是否参与胃癌的免疫应答和代谢进程,分析下游靶基因与预后的关系,探索胃癌全新的生物靶标。方法:本课题选用微阵列分析筛选了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在11个配对胃癌样本中用q RT-PCR验证了随机选择的6个上调基因的表达,并用STRING系统构建了差异表达的m RNA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lncRNA介导的顺式调节网络以及circRNA介导的ce RNA网络。另外,使用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评估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判断其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之后采用CCK-8、流式细胞仪、transwell等实验方法检测circFOXO3敲低之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的变化,并观察其对动物体内成瘤的影响。最后,使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敲低circ FOXO3之后的胃癌细胞中m RNA的表达变化差异,在STRING系统分别构建敲低circ FOXO3后上下调的基因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GEPIA数据库探究20个circ FOXO3下游核心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使用公共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评估circ FOXO3核心下游基因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结果:本课题发现922个m RNA、2112个lncRNA和2896个circRNA在胃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并观察到lncRNA lnc-GLI3-4:1、LMF1、OLFM4、HKDCC1、hsa_circ_0058819、hsa_circ_0058830在胃癌中的表达相较癌旁组织显着升高。生信分析显示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s参与调控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醛固酮调节钠的重吸收;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柠檬酸盐循环(TCA循环);BMP绑定;醛脱氢酶(NAD)活性;胺结合;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静脉血管发育。本课题总共鉴定出230个lncRNA-m RNA调节对,KEGG信号通路预测结果显示这些lncRNA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包括:粘附连接、醛固酮调节钠的重吸收、轴突指导、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ARF蛋白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谷氨酸受体结合及L-α-氨基酸跨膜转运。所构建circRNA介导的ce RNA网络共包括34个上调的circRNA,33个下调的circRNA,170个上调的m RNA,153个下调的m RNA和42个mi RN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与调节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糖酵解/糖异生和ARF蛋白信号转导显着相关。通过对已知数据库的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胃癌患者m RNA中高表达的GPER、COL8A1、GLT25D1、EPOR、ENG、SLC5A5、OMP、NDE1和REM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lncRNA中则是高表达的NR_073084、ENST00000565689、LOXL1-AS1、NR_110232、ENST00000472494(HOTTIP)和ENST00000469148(PTPRG-AS1)与较短的总生存时间显着相关,其均具有评估预后的价值。本课题发现circ FOXO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敲低其能够显着抑制AGS以及N87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能力,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并显着抑制动物体内瘤体的增长,故其可能在胃癌中发挥着原癌基因的效应。利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敲低circ FOXO3前后胃癌细胞中m RNA的表达变化,总共得到5104个差异基因。其中2378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敲低后显着上调,272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敲低后显着下调。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circ FOXO3敲低后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防御反应、固有免疫应答、免疫反应、病毒防御反应、免疫效应过程中。circ FOXO3敲低后下调表达基因广泛参与到代谢、翻译、有机物生物合成、生物合成、细胞周期等生物进程。本课题所构建的敲低circ FOXO3后上下调基因介导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揭露了三个上调表达/三个下调表达的核心PPI网络,其内20个circ FOXO3下游核心基因中,CDK1、MYC、BRCA1、MCM3、RFC4、MX1、ISG15、OAS1、STAT1、DDX58、IFI35、RSAD2、B2M、DDX60、IFI27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有趣的是,高表达的BRCA1、IFI35、MCM3、DDX60与胃癌患者较长的总体生存时间呈现明显相关性,而高表达的MX1、ISG15、DDX58、IFI27、RPS28、RPS20则与较短总生存显着相关。结论:本课题对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 RNA、lncRNA和circRNA进行了综合分析,首次构建了复杂的调控网络以揭示这些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某些核心m RNA和lncRNA的失调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为深入理解胃癌进展的机制以及探索胃癌的潜在治疗和预后靶标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通过对调控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环状RNA circ FOXO3的进一步研究,证明了其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而敲低circ FOXO3则能够显着降低胃癌细胞的增殖、周期、转移、侵袭进程和体内成瘤能力,且得知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应答和代谢进程相关的信号通路调控,并发现数个circ FOXO3核心下游基因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且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关联。首次,我们阐明了circ FOXO3在胃癌中的原癌效应,为寻找胃癌全新的生物靶标提供了思路。
姜舒[6](2020)在《ADAM9调控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年来,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疗效日益显着。但我国肝癌放疗的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影响因素为:一、肝癌属于放射中度敏感肿瘤;二、肝脏属于放射敏感器官;三、我国肝癌患者多合并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基础较差。肝脏所接受的放射剂量,在达到损伤肝癌细胞的治疗目的之前,就有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放射性肝损伤。因此,阐明调控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机制、增加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提高肝癌放疗疗效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ADAM9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的锌依赖跨膜蛋白,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其能够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但其与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关系尚未有相关报道。本实验通过慢病毒感染降低或过表达肝癌细胞的ADAM9蛋白,观察经X线照射后肝癌细胞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裸鼠皮下成瘤等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ADAM9与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关系,为增强肝癌放疗敏感性寻找新的分子靶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分别构建ADAM9蛋白过表达和敲除的慢病毒载体。将ADAM9敲除慢病毒载体转染至肝癌细胞株MHCC97H,并与空载组形成对照;并且同理将ADAM9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至肝癌细胞株Huh-7,并与空载组形成对照。运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ADAM9蛋白敲除以及过表达的效果。取敲除或过表达成功的细胞株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经6MV X线4Gy照射。运用CCK-8实验检测其细胞增殖能力;运用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研究其集落形成能力;运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探究其生长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DNA损伤相关蛋白γ-H2AX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敲除ADAM9后肝癌细胞株MHCC97H的ADAM9蛋白的表达明显受到了抑制;过表达ADAM9后肝癌细胞株Huh-7的ADAM9蛋白的表达较空载组升高。2.CCK-8结果显示:与空转组相比,ADAM9蛋白敲除组的肝癌细胞株MHCC97H的细胞增殖明显减少(P<0.01);肝癌细胞株Huh7的过表达组与空转组相比,ADAM9的细胞增殖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发现:ADAM9蛋白敲除组与空转组相比,克隆形成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表达组与空转组相比,克隆形成能力增强(P<0.01);4.体内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显示:ADAM9蛋白敲除组与空转组相比,皮下成瘤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表达组与空转组相比,皮下成瘤能力增强(P<0.01)。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转租相比,敲除ADAM9蛋白后Bcl-2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和γ-H2AX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过表达组与对照组相比,Bcl-2的蛋白表达升高,Bax和γ-H2AX蛋白表达降低。结论:降低ADAM9蛋白表达的肝癌细胞经X线照射后,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以及皮下成瘤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且Bcl-2的蛋白表达降低,Bax、γ-H2AX蛋白表达增多;而过表达ADAM9蛋白的肝癌细胞经X线照射后的细胞生长能力较对照组增强。综上,ADAM9蛋白与肝癌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呈负相关。
姜翀[7](2020)在《CAY10526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OSC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OSCC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患者的面容破坏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于OSCC的化学预防和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是一种促炎介质,属于生物活性脂类家族。大量研究发现PGE2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上调,并且PGE2能够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耐受凋亡信号,血管生成增加,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增强以及逃避宿主免疫应答。它主要由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和膜结合型前列腺素E合成酶1(membrane-bound PGE2 synthase-1,mPGES-1)产生。COX-2在许多癌症中被作靶向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口腔鳞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近年来经过大量研究证实,长期服用COX-2抑制剂等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有很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激发我们探索下游mPGES-1及其相关作用机制。但目前,mPGES-1在口腔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鲜有报道。因此,为进一步探究mPGES-1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选用不同浓度梯度mPGES-1抑制剂CAY10526作用舌癌细胞株CAL27,并探讨其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目的1.明确mPGES-1在口腔癌中的表达情况。2.探究mPGES-1抑制剂CAY10526对舌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3.探究mPGES-1抑制剂CAY10526对舌癌细胞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检测mPGES-1在正常组织及肿瘤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染色法检测口腔癌及癌旁组织中mPGES-1的表达情况,运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舌癌细胞株CAL27和SCC-15 中mPGES-1的表达。2.应用CCK-8检测mPGES抑制剂CAY1056对舌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运用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CAY1056对舌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3.应用流式细胞分选法检测CAY1056对舌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 果1.TCGA数据库分析得到,mPGES-1在头颈鳞癌中差异表达,且表达升高。口腔鳞癌组织中mPGES-1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通过qRT-PCR结果显示,舌癌细胞株CAL27中mPGES-1的表达量高于舌癌细胞株SCC-15,Western Blot结果与qRT-PCR结果一致。2.CAY10526能抑制舌癌细胞的增殖,且50μM组CAY10526处理细胞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CAY10526能抑制舌癌细胞迁移,且50μM组CAY10526效果最显着,迁移细胞数为37.00±7.81个,显着低于对照组150.3±2.96个;CAY10526能抑制舌癌细胞侵袭,且50μM组CAY10526效果最显着,侵袭细胞数为30.33±7.31个,显着低于对照组110.00±5.13个。3.CAY10526能促进舌癌细胞的凋亡,且50μM组CAY10526效果最显着,凋亡率为(16.90±0.45)%,低于对照组(4.34±0.29)%;CAY10526改变细胞周期,使细胞阻滞在G1期,50μM组CAY10526阻滞效果最显着,G1期细胞百分比为(92.11±0.83)%,显着高于对照组(44.24±0.36)%。结 论1.mPGES-1在舌癌中高表达。2.mPGES-1抑制剂CAY10526能抑制舌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3.mPGES-1抑制剂CAY10526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促进舌癌细胞的凋亡,通过下调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阻滞细胞位于G1期。
徐银琴[8](2020)在《通痹方热敷联合针刺疗法对颈椎病家兔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无创型低头位法建立颈椎病家兔模型,用通痹方热敷联合针刺疗法进行干预,从颈椎影像学、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炎性因子、细胞凋亡因子等方面探讨通痹方热敷联合针刺疗法对颈椎病模型家兔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抽取6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家兔采用无创型低头位法建立颈椎病家兔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联合组,对针刺组采取针刺治疗30min/(次.d)、药物组采取通痹方热敷治疗20min/(次.d)、联合组采取通痹方热敷联合针刺治疗50min/(次.d)。所有家兔于造模前、造模30天以及治疗结束后测量家兔颈部痛阈、拍摄颈椎X线并进行评分。治疗15次后,留取家兔C3-6椎间盘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C3-4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C5-6椎间盘组织中TNF-α、IL-1β的浓度,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 PCR)检测C4-5椎间盘组织中Caspase-3、Bcl-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家兔颈部痛阈: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药物组、联合组痛阈值明显增加(P<0.05),针刺组、药物组、联合组三组之间相比痛阈值无明显差别(P>0.05)。X线结果:(1)影像:造模后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联合组家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治疗结束后,针刺组、药物组、联合组家兔颈椎退变较模型组减轻。(2)评分: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组、针刺组、药物组X线评分均降低(P<0.05)。HE染色结果:(1)组织形态:模型组软骨终板染色见较多空泡变性软骨细胞,大部分软骨陷窝较正常组增大,部分软骨细胞固缩甚至溶解;纤维环染色见纤维排列松散紊乱,出现较多撕裂,细胞肿胀变性。针刺组、药物组、联合组软骨终板染色见大部分软骨细胞为正常结构,软骨陷窝存在,空泡变性细胞较少;纤维环排列较模型组整齐,层次相对清楚,细胞形态稍好。(2)评分: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药物组、联合组评分降低(P<0.05);联合组评分低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椎间盘内TNF-α、IL-1β浓度:与模型组对比,针刺组、药物组、联合组椎间盘内TNF-α、IL-1β浓度降低(P<0.05);联合组IL-1β浓度低于针刺组、药物组(P<0.05)。椎间盘内Casepase-3、Bcl-2 m RNA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药物组、联合组家兔椎间盘内Casepase-3 m RNA表达降低、Bcl-2 m RNA表达升高(P<0.05);针刺组、药物组分别与联合组比较,联合组Casepase-3 m RNA表达较低、Bcl-2m RNA表达较高(P<0.05)。结论:通痹方热敷联合针刺疗法可提升颈椎病模型家兔颈部痛阈值,减轻颈部疼痛。通痹方热敷联合针刺疗法可减轻椎间盘退变程度,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椎间盘炎性因子TNF-α、IL-1β分泌、减轻炎症反应以及上调抗凋亡因子Bcl-2 m RNA的表达、抑制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 m RNA的表达有关。通痹方热敷联合针刺疗法对椎间盘退变的改善程度以及对椎间盘细胞凋亡水平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和单纯通痹方热敷治疗。
董超[9](2019)在《洛铂联合榄香烯对人肺腺癌细胞的凋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榄香烯和洛铂单独以及联合作用于肺腺癌A549、H1299细胞株上,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增殖抑制率、凋亡情况及对凋亡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洛铂联合榄香烯对肺腺癌细胞凋亡作用,从而为肺腺癌患者治疗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人肺腺癌A549、H1299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将榄香烯、洛铂稀释后以不同浓度单独及联合作用于A549、H1299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及随着作用时间与浓度的改变增殖情况的变化。使用FITC-Annexin V and PI Apoptosi Kit凋亡检测试剂盒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在两药作用下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记实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洛铂及榄香烯作用于A549、H1299细胞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情况。结果:1.CCK-8结果显示榄香烯、洛铂分别对肺腺癌细胞A549、H1299的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并且呈明显的浓度、时间依赖性;不同浓度的洛铂作用于A549细胞24h、48h、72h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简称IC50)分别为53.021±2.708μmol/L、24.226±3.644μmol/L、7.656±0.464μmol/L,作用于H1299细胞24h、48h、72h IC50分别为59.728±2.365μmol/L、19.569±2.280μmol/L、10.068±1.517μmol/L;不同浓度的榄香烯作用于A549细胞24h、48h IC50分别为75.038±6.550μg/ml、33.518±3.130μg/ml,作用于H1299细胞24h、48h IC50分别为68.922±5.724μg/ml、56.394±3.688μg/ml;洛铂IC50联合不同浓度榄香烯作用于A549细胞48h的IC50为12.904±2.500μg/ml,作用于H1299细胞48h的IC50为11.545±1.838μg/ml。榄香烯IC50联合不同浓度洛铂作用于A549细胞48h的IC50为3.426±0.355μg/ml,作用于H1299细胞48h的IC50为8.049±1.203μg/ml。A549的药物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简称CI)为0.581,H1299的CI为0.700。2.将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单药洛铂及榄香烯48h的IC50作用于A549、H1299细胞株上,A549细胞株的空白组、中药组、西药组、联合1组、联合2组的抑制率分别为7.72%、45.2%、44.37%、63.1%、82.13%;H1299细胞株的空白组、中药组、西药组、联合1组、联合2组的抑制率分别为3.84%、27.05%、31.67%、42.69%、66.53%。榄香烯及洛泊均能促进细胞凋亡,且联合药物组的凋亡率高于单药组的凋亡率,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到洛铂、榄香烯及两药联合作用48h后,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Bax蛋白表达量增加,且联合组的作用更明显。结论:1.洛铂、榄香烯能够抑制肺腺癌A549、H129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与浓度、时间呈依赖性,两药合用比单用抑制作用更强,二者具有协同作用。2.两药合用能够促进肺腺癌A549、H1299细胞的凋亡。3.两药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减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加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有关。
邓鹏[10](2019)在《大鼠成骨细胞LncRNA差异表达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中医药防治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建立大鼠正常成骨细胞和激素诱导后成骨细胞模型。2.探究激素诱导后成骨细胞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分析差异表达LncRNA可能的作用机制。3.探究LncRNA MEG3在激素诱导后成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中药袁氏生脉成骨片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用10只新生SD大鼠乳鼠(出生后24小时),采用酶交替消化法分离新生大鼠颅骨的成骨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生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形态;并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并在正常成骨细胞中加入10-6mol/L甲泼尼龙溶液进行诱导,72小时后收集细胞冻存备用。2.利用Arraystar大鼠LncRNA芯片V2.0芯片对正常成骨细胞和激素诱导后成骨细胞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查,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其中10个具有明显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验证。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3.构建过表达LncRNA MEG3载体,并转染成骨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MEG3过表达组,利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成骨细胞在不同干预条件下(10%空白血清组、10%空白血清+10-6mol/L甲强龙组和10%含药血清+10-6mol/L甲强龙组)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利用Western-Bolt技术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培养出的细胞表现出了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特征,且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均表现为阳性。2.根据基因芯片结果,与正常成骨细胞相比,激素诱导后成骨细胞中,共有8059个具有差异表达的LncRNAs,其中明显上调的LncRNAs有302个,明显下调的LncRNAs有151个(Fold change>2.0,P value<0.05)。具有差异表达m RNAs有20078个,其中明显上调的有548个,明显下调的有565个(Fold change>2.0,P value<0.05)。实时定量PCR验证发现了5个明显上调的LncRNAs(ENSRNOT00000076045、NR_131064、uc.420+、XR_147168和XR_596946)和2个明显下调的LncRNAs(ENSRNOT00000061527和XR_589471)表达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中存在与激素反应相关基因,KEGG信号通路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多条信号通路。3.LncRNA MEG3的相对表达量在MEG3过表达组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EG3过表达组中成骨细胞增殖能力显着下降,凋亡情况明显增强,P5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提高(P<0.05),但在中药干预后又可显着提高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少细胞凋亡,降低P53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1.采用酶交替消化法分离新生大鼠颅骨的成骨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可获得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成骨细胞。2.LncRNA MEG3在激素诱导后的成骨细胞中表达上调,并可以抑制成骨细胞增殖,且可能通过激活P53蛋白的表达而发挥其诱导成骨细胞凋亡的作用,未来有望成为诊断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生物学治疗的靶点。3.中药袁氏生脉成骨片可有效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成骨细胞凋亡,降低P53蛋白的表达,从而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可为今后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详细摘要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一、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背景及提出 |
| 二、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
| 三、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
| 四、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
| 五、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
| 第二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
| 一、传统医学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 二、传统医学在肌少—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展 |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
| 一、研究背景 |
| 二、技术路线 |
|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三节 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 |
| 一、Pi3k/Akt信号通路的起源及生物学作用 |
| 二、细胞凋亡的起源及生物学作用 |
| 三、Pi3k/Akt/Bad信号通路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调控作用 |
| 第三章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
| 一、研究背景 |
| 二、技术路线 |
| 第二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三节 肌少一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变化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四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蛋白变化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五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变化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六节 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凋亡信号通路变化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四章 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
| 一、研究背景 |
| 二、技术路线 |
| 第二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三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改善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学指标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四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增强肌少—骨质疏松症大鼠成骨、成肌相关基因表达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五节 补肾健脾活血方通过调控PI3K/AKT/BAD信号通路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 |
| 一、材料 |
| 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文论文 |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胃癌细胞hMDR1/P-gp表达水平与维拉帕米逆转化疗耐药能力相关性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细胞株 |
| 2.1.2 引物 |
|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
| 2.1.4 主要试剂耗材与药物 |
| 2.1.4.1 试剂耗材 |
| 2.1.4.2 药物 |
| 2.1.5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 2.2. 方法 |
| 2.2.1 细胞培养 |
| 2.2.2 检测方法 |
| 2.2.2.1 RNA提取与RT-PCR |
| 2.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2.2.2.3 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VER逆转抗癌药物耐药能力效率指数(IC_(50)值) |
| 2.2.2.4 Western印迹分析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结果 |
| 4.1 维拉帕米对3种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和AGS)3种化疗药物(5-Fu、ADM、DDP)逆转耐药能力判定 |
| 4.2 胃癌细胞株中hMDR1/P-gp基因对相对表达水平 |
| 4.3 hMDR1/P-gp表达水平与维拉帕米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能力相关性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第二部分 构建胃癌耐药细胞株并验证其耐药效率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细胞株 |
| 2.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
| 2.1.3 主要试剂耗材与药物 |
| 2.1.3.1 试剂耗材 |
| 2.1.3.2 药物 |
| 2.2. 方法 |
| 2.2.1 建立胃癌5-Fu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 |
| 2.2.2 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稳定性测定 |
| 2.2.3 细胞培养 |
|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2.2.5 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VER逆转抗癌药物耐药能力效率指数(IC_(50)值) |
| 2.2.6 Western印迹分析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结果 |
| 4.1 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稳定性检测药物 |
| 4.2 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耐药性检测 |
| 4.3 胃癌耐药细胞株对3种抗癌药物(5-Fu、ADM、DDP)药物敏感性检测 |
| 4.4 胃癌耐药细胞株hMDR1/P-gp的相对表达水平 |
| 4.5 维拉帕米对胃癌耐药细胞株对3种抗癌药物(5-Fu、ADM、DDP)逆转耐药能力判定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第三部分 介导维拉帕米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能力差异基因的筛选、确证及机制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细胞株 |
| 2.1.2 引物 |
|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
| 2.1.4 主要试剂耗材与药物 |
| 2.1.4.1 试剂耗材 |
| 2.1.4.2 药物 |
| 2.1.4.3 主要抗体 |
| 2.1.4.4 菌株与质粒 |
| 2.2. 方法 |
| 2.2.1 细胞培养 |
| 2.2.2 质粒抽提 |
| 2.2.3 质粒DNA转染 |
| 2.2.4 siRNA转染 |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2.2.6 Western印迹分析 |
| 2.2.7 Annexin V-FTC/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 |
| 2.2.8 介导维拉帕米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能力差异基因的筛选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结果 |
| 4.1 胃癌耐药差异基因的筛选 |
| 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候选基因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
| 4.3 Western blot法检测候选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
| 4.4 胃癌SGC-7901细胞和SGC-7901/5-Fu细胞GCS基因表达沉默和过表达验证 |
| 4.5 改变GCS基因表达水平,VER逆转ADM化疗耐药能力变化 |
| 4.6 改变GCS基因表达水平,对VER干预后的胃癌细胞凋亡水平影响 |
| 4.7 改变GCS基因表达水平,凋亡信号通路蛋白Bcl-2变化 |
| 4.8 改变GCS基因表达水平,凋亡信号通路蛋白ERK变化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P-gp、GCS蛋白在胃癌病例组织样本中的表达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胃癌组织标本 |
| 2.2 主要试剂 |
| 2.3 临床资料分类 |
| 2.3.1 纳入标准 |
| 2.3.2 排除标准 |
| 2.3.3 剔除标准 |
| 2.4 VER联合TACE治疗方式 |
| 2.5 疗效评价 |
| 2.5.1 肿瘤病灶的变化 |
| 2.5.2 临床收益判断 |
| 2.6 免疫组化 |
| 3. 统计学分析 |
| 4. 结果 |
| 4.1 肿瘤原发病灶治疗疗效评价 |
| 4.2 生存期评价 |
| 4.3 免疫组化法检测P-gp蛋白在胃癌临床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
| 4.4 免疫组化法检测GCS蛋白在胃癌临床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讨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图表索引 |
| 综述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含待发表)学术论文 |
| 附英文论文 |
| ABSTRACT |
| Abbreviation List (Abbreviation) |
| PREFACE |
| Chapter 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gp and the reversal ofVER's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n gastric carcinoma cells |
| 1.Introduction |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 2.1 material |
| 2.1.1 cell line |
| 2.1.2 primer |
| 2.1.3 Main instruments and consumables |
| 2.1.4 Main reagents, consumables and drugs |
| 2.1.4.1 Reagent consumables |
| 2.1.4.2 Medicine |
| 2.1.5 Preparation method of main reagents |
| 2.2. Method |
| 2.2.1 Cell culture |
| 2.2.2 Test Method |
| 2.2.2.1 RNA extraction and RT-PCR |
| 2.2.2.2 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
| 2.2.2.3 CCK-8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fficiency index (IC50 value) of VER reversing chemotherapy drug resistance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
| 2.2.2.4 Western blot analysis |
| 3. Statistical analysis |
| 4. Results |
| 4.1 The ability of verapamil to reverse drug resistance of SGC-7901, BGC-823 and AGS cells to 5-FU, ADM and DDP |
| 4.2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hMDR1/P-gp gene in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
| 4.3 Relationship between hMDR1/P-gp expression and VER+ADM resistance(Relative IC_(50)) |
| 5. Discuss |
| 6. Conclusion |
| Chapter2 Construct gastric cancer drug-resistant cell line and verify its drug-resistant efficiency |
| 1.Introduction |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 2.1 Material |
| 2.1.1 cell line |
| 2.1.2 Main instruments and consumables |
| 2.1.3 Main reagents, consumables and drugs |
| 2.1.3.1 Reagent consumables |
| 2.1.3.2 Medicine |
| 2.2. Method |
| 2.2.1 Establishment of gastric cancer 5-Fu resistant cell line SGC-7901/5-Fu |
| 2.2.2 Stability of drug resistant cell line SGC-7901/5-Fu |
| 2.2.3 Cell culture |
| 2.2.4 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
| 2.2.5 CCK-8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fficiency index (IC_(50) value) of verapamil reversing chemotherapy drug resistance |
| 2.2.6 Western blot |
| 3. Statistical analysis |
| 4. Results |
| 4.1 Stability of drug resistant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 SGC-7901/5-Fu |
| 4.2 Detection of drug resistance in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 SGC-7901/ADM |
| 4.3 Detection of drug sensitivity of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to thre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5-FIJ, ADM, DDP) |
| 4.4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drug resistant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 hMDR1/P-gp |
| 4.5 The ability of verapamil to reverse drug resistance of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SGC-7901/5-Fu and SGC-7901/ADM to thre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5-FU,ADM and DDP) |
| 5. Discuss |
| 6. Conclusion |
| Chapter3 Screening,confirmation and mechanism study of differential genes mediated by VER in the reversal of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of gastric carcinoma cells |
| 1 .Introduction |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 2.1 Material |
| 2.1.1 Cell line |
| 2.1.2 Primer |
| 2.1.3 Main instruments and consumables |
| 2.1.4 Main reagents, consumables and drugs |
| 2.1.4.1 Reagent consumables |
| 2.1.4.2 Medicine |
| 2.1.4.3 Major antibodies |
| 2.1.4.4 Strains and plasmids |
| 2.2 Method |
| 2.2.1 Cell culture |
| 2.2.2 Plasmid Extraction |
| 2.2.3 plasmid DNA transfection |
| 2.2.4 siRNA transfection |
| 2.2.5 qRT-PCR |
| 2.2.6 Western blot |
| 2.2.7 Detection of apoptosis by annexin V-FITC / PI double staining |
| 2.2.8 Screening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mediated by verapamil in reversing cell chemo resistance gastric cancer |
| 3. Statistical analysis |
| 4. Results |
| 4.1 Screening of drug resistance genes in gastric cancer |
| 4.2 Detection of candidate gene expression in GC ceils by qRT-PCR |
| 4.3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andidate proteins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
| 4.4 Verification of GCS gene silencing and overexpression in SGC-7901 cells and SGC-7901/5-Fu cells |
| 4.5 Chang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GCS gene and the change in the ability of VER to reverse ADM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
| 4.6 Changing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GCS gene affected the apoptosis level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after VER intervention |
| 4.7 Change the expression of GCS gene and Bcl-2 |
| 4.8 Change the expression of GCS gene and pERK |
| 5. Discuss |
| 6. Conclusion |
| Chapter4 Clinical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P-gp and GCS in tissue samples of gastric cancer cases |
| 1. Introduction |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 2.1 Tissue samples of gastric cancer |
| 2.2 Main reagents |
| 2.3 classification of clinical data |
| 2.3.1 Inclusion criteria |
| 2.3.2 Exclusion criteria |
| 2.3.3 Exclusion criteria |
| 2.4 VER Combined TACE treatment |
| 2.5 Efficacy evaluation |
| 2.5.1 Changes of tumor focus |
| 2.5.2 Clinical benefit judgment |
| 2.5.2.1 Survival evaluation |
| 2.6 Immunohistochemical |
| 3. Statistical analysis |
| 4. Results |
| 4.1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primary tumor |
| 4.2 The PFS and OS |
| 4.3 The expression of P-gp protein in clinical specimens of gastric cancer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
| 4.4 The expression of GCs protein in clinical specimens of gastric cancer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
| 5. Discussion |
| 6. Conclusion |
| Discussion and Outlook |
| Reference |
| Attached The Chart Index |
| REVIEW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multi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incancer |
| Reference |
| Acknowledgement |
|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including to be published)during academic degree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兔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 1.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术中和术后大体情况 |
| 2.2 标本大体观 |
| 2.3 影像学特点与评分 |
| 2.4 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评分 |
| 3 讨论 |
| 3.1 中医骨伤科学对髋臼骨折病因的认识与治疗 |
| 3.2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应用基础 |
| 3.3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设计特点 |
| 3.4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特点及ORIF的疗效 |
| 3.5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不足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髋臼后壁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特点与机制研究 |
| 1.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MicroCT扫描 |
| 2.3 血清ELISA生化检测 |
| 2.4 Rt-PCR基因检测 |
| 2.5 Western Blot组织蛋白检测 |
| 2.6 破骨细胞TRAP染色 |
| 2.7 凋亡细胞TUNEL荧光法检测 |
| 3 讨论 |
| 3.1 中医整体观指导分析软骨下骨病变与PTOA的内在联系 |
| 3.2 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微结构变化特点 |
| 3.3 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生化改变 |
| 3.4 骨细胞凋亡在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中的作用 |
| 3.5 ORIF对兔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的作用 |
| 3.6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淫羊藿苷防治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评分 |
| 2.3 MicroCT扫描 |
| 2.4 血清ELISA生化检测 |
| 2.5 Rt-PCR基因检测 |
| 2.6 Western Blot组织蛋白检测 |
| 2.7 破骨细胞TRAP染色 |
| 3.讨论 |
| 3.1 淫羊藿苷治疗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评估 |
| 3.2 淫羊藿苷对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微结构的作用 |
| 3.3 淫羊藿苷对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的生化改变 |
| 3.4 淫羊藿苷改善兔髋臼骨折继发PTOA早期软骨下骨病变的机制 |
| 3.5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一):综述 软骨下骨早期病变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现状 |
| 一、创伤性关节炎概述 |
| 二、软骨下骨早期病变在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
| 三、中医药在创伤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二):课题资助情况 |
| 附录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FX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3 结果 |
| 2.3.1 通过TCGA数据库得出FXa作为与肿瘤预后相关的凝血基因 |
| 2.3.2 生信分析得出 FXa 在胃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结果 |
| 2.3.3 FX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
| 2.4 讨论 |
| 2.5 结论 |
| 第三章 FXa对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3 结果 |
| 3.3.1 贴壁状态下FXa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
| 3.3.2 验证胃癌细胞 MKN45 和 NCI-N87 悬浮状态下的表达情况 |
| 3.3.3 慢病毒转染以及过表达情况 |
| 3.3.4 FXa 在过表达细胞系悬浮后蛋白表达水平 |
| 3.3.5 FXa 对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 3.3.6 FXa 调控胃癌细胞浸润表型 |
| 3.3.7 FXa 调控胃癌细胞迁移表型 |
| 3.3.8 FXa 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表型 |
| 3.3.9 FXa 在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中 bcl-2、caspase-3、caspase-7 蛋白的变化 |
| 3.3.10 FXa 通过 LDH 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
| 3.3.11 FXa 通过 ROS 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
| 3.3.12 FXa 通过 PDK 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
| 3.4 讨论 |
| 3.5 结论 |
| 第四章 FXa 通过 GOSR1 调控胃癌浸润转移机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4.3 结果 |
| 4.3.1 FXa 调控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蛋白质谱结果 |
| 4.3.2 贴壁状态下 GOSR1 在胃细胞系中的表达 |
| 4.3.3 GOSR1在MKN45和NCI-N87 细胞不同悬浮状态下的表达情况 |
| 4.3.4 质粒转染以及 GOSR1 表达情况 |
| 4.3.5 GOSR1 对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 4.3.6 GOSR1 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 4.3.7 GOSR1 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 4.3.8 GOSR1 在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中抗凋亡关蛋白 bcl-2 蛋白的变化 |
| 4.3.9 GOSR1 通过ROS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
| 4.3.10 GOSR1 通过LDH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
| 4.3.11 GOSR1 通过PDK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
| 4.3.12 GOSR1 与 FXa 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调控关系 |
| 4.4 讨论 |
| 4.5 结论 |
| 第五章 体内验证 FXa 在胃癌中的调控作用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5.3 结果 |
| 5.3.1 构建FXa及 GOSR1 调控体内胃癌细胞MKN45 皮下成瘤模型 |
| 5.3.2 体内验证 FXa 及 GOSR1 调控 bcl-2 的表达量 |
| 5.3.3 检测荷瘤组织中 ROS 的表达量 |
| 5.4 讨论 |
| 5.5 结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癌症与凝血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circRNA调控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
| 一、实验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circFOXO3在胃癌增殖和转移进程中的功能 |
| 一、材料和试剂 |
| 二、实验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主要材料与实验仪器 |
| 2 细胞培养 |
| 3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 |
| 4 实验分组 |
| 5 细胞照射 |
| 6 细胞增殖检测 |
| 7 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
| 8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
| 9 Western blot实验 |
| 10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Western blot验证慢病毒敲除或过表达ADAM9 蛋白的效果 |
| 2 ADAM9蛋白对肝癌细胞放疗后的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 ADAM9蛋白对肝癌细胞放疗后的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
| 4 皮下成瘤实验检测ADAM9蛋白对肝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变化 |
| 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mPGES-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情况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章 mPGES-1抑制剂CAY10526对舌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三章 mPGES-1抑制剂CAY10526对舌鳞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写词 |
| 临床病例 |
| 病例一 |
| 病例二 |
| 病例三 |
| 病例四 |
| 病例五 |
| 成果 |
| 发表文章 |
| 参与会议 |
| 教学实践 |
| 获得奖项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药对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概况 |
| 一、病名 |
| 二、病因病机 |
| 三、辨证分型 |
| 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
| 第二节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现代医学领域的研究概况 |
| 一、定义 |
| 二、流行病学研究 |
| 三、病因病机研究 |
| 四、诊断分型 |
| 第三节 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概况 |
| 第二章 大鼠成骨细胞的原代培养、鉴定及激素诱导成骨细胞模型的建立 |
| 第一节 材料 |
| 第二节 方法 |
| 第三节 结果 |
| 第四节 讨论 |
| 第三章 激素诱导后大鼠成骨细胞LncRNA差异表达研究 |
| 第一部分 激素诱导后大鼠成骨细胞LncRNA表达谱分析 |
| 第一节 材料 |
| 第二节 方法 |
| 第三节 结果 |
| 第二部分 差异LncRNAs在激素诱导后大鼠成骨细胞中的表达验证 |
| 第一节 材料 |
| 第二节 方法 |
| 第三节 结果 |
| 第四节 讨论 |
| 第四章 激素诱导后大鼠成骨细胞中LncRNA MEG3及袁氏生脉成骨片的作用机制研究 |
| 第一节 材料 |
| 第二节 方法 |
| 第三节 结果 |
| 第四节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