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两个优质芸豆品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两个优质菜豆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卢爽[1](2021)在《不同菜豆凝集素水平的转录组及其相关调控因子分析》文中提出菜豆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是人们喜食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然而,因不当食用菜豆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烹饪过程中高温及其持续时间不足以彻底破坏菜豆所含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seolus vulgaris agglutinin,PHA)等抗营养成分所引起的。近些年来,对于菜豆PHA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聚焦于研究PHA蛋白和亚基的结构以及功能上,但从菜豆种质着手研究PHA的合成以及含量水平的分子合成调控机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以不同PHA水平的菜豆种质,开花后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豆荚为材料,进行PHA水平测定和转录组测序,比对后,筛选了候选调控因子,并实施部分功能验证,以探寻菜豆PHA的合成调控通路并揭示菜豆豆荚PHA合成水平的分子调控机制,对实施更低或者更高PHA水平的菜豆种质创新有参考价值,将有利于从源头上根除菜豆食用致毒隐患,并为菜豆PHA人工制备等的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实验材料的种植和取样:种植了包括测序菜豆材料SJ-0053(高PHA水平)和SJ-0119(低PHA水平)在内的共12种商品荚PHA含量高低不同的材料,并在豆荚的不同发育时期(开花后4d,6 d,8 d,10 d,12 d,14 d和16 d)进行了取样,用于测PHA含量和提取RNA进行q PCR验证。2)PHA含量检测:对SJ-0053和SJ-0119两个高低PHA水平的菜豆材料不同时期的豆荚样品,用PBS提取蛋白的方法进行PHA提取,并用兔红细胞凝血法进行PHA含量测量。得到两个材料随着豆荚发育,豆荚中PHA含量的变化情况,即豆荚中PHA的累积主要发生在开花10天后,且此后SJ-0053的豆荚PHA含量逐渐远超SJ-0119,此前SJ-0119豆荚PHA含量略高于SJ-0053。3)筛选转录因子:通过对前期SJ-0053和SJ-0119两个材料转录组数据和PHA含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此处取开花后第6d,8 d,10 d,12 d,14 d和16 d的荚)结合样品间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以及基因表达量和相应PHA含量的关联分析,筛选出了9个可能与PHA表达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同两个用于相对定量的内参基因,一同设计出11对引物。4)转录因子验证:不同时期不同材料的豆荚样本,通过提取RNA,进行c DNA文库构建和q PCR,并分析数据,比对之前的筛选结果,验证转录因子与PHA表达调控的相关性。初步验证了3个上调转录因子,即ERF1、WRKY22;1个下调转录因子,即WRKY33;和2个与PHA含量的变化规律较吻合的两个转录因子,即SKP1,CBF3D和MYC2。本研究对菜豆豆荚PHA含量性状进行了表型研究、转录组测序、转录调控因子筛选和q PCR验证。初步探索了不同PHA水平菜豆材料豆荚发育过程中,PHA含量的变化规律。初步验证了可能与PHA合成有关的6个转录因子,其中3个上调,1个下调,2个可能参与反馈调节。这些对揭秘菜豆豆荚PHA合成的遗传规律和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博[2](2020)在《不同双亲遗传群体中大豆生育期基因的效应及互作的遗传解析》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豆类作物,其营养丰富,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之一。大豆的生育期(即开花期和成熟期)与大豆的产量,品质和适宜的种植区域紧密相关。大豆的生育期是光周期反应的重要生态指标。但由于大豆对光周期的敏感性,优良品种只能种植在一定的生态区域或地理纬度内,限制其不能被大面积推广应用。迄今虽有近十个调控生育期的重要基因被克隆,尤其是对生育期影响最大的E1基因,这为解析大豆开花途径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仍存在许多未知的位点有待解析。另外,开花基因之间是如何相互协调发挥作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功能差异,不同基因组合对生育期的影响,这些都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开花调控网络还需不断补充与完善。1.在前期调查基础上,选择不同基因型组合,不同来源地,生育期具有明显差异的大豆品种组配F2代遗传群体。利用基因芯片对3个群体(Z4,Z28,Y23)进行基因型的高通量鉴定,对3个群体(Y159,Y133,Y32)进行了简化基因组(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测序,开发了覆盖整个基因组的高密度分子标记,结合表型数据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检测到始花期QTL 20个;株高QTL 14个;分枝数QTL6个;主茎节数QTL 10个;总荚数QTL 7个。多个群体都在6号和10号染色体检测到始花期QTL,还有一些新检测到的QTL位点。鉴于多个群体在6号,10号染色体E1和E2附近定位到QTL位点,且父母本在E1和E2位点基因型不同,对群体中个体进行基因型分型,结合开花期数据进行关联分析。Z28和Y133群体在6号染色体检测到开花期QTL,Y159群体在10号染色体开花期QTL位点与E2基因位置相近,Z4和Y32群体在6号和10号染色体均定位到始花期QTL。关联分析表明Z4,Y159,Y133,Y32群体基因型与表型数据现在相关,推测可能即为E1或E2基因在发挥作用。而在Z28群体中E1基因与开花期未达到显着关联,可能是E1附近新位点。大豆及菜豆突变体的叶绿素代谢研究具有丰富性状变异的突变体库是科学研究和遗传育种的重要资源来源。本研究在黑河13突变体中筛选得到一个叶片荧光黄化的突变体(Glycine max fluorescent yellow leaf 1,Gmfyl1),并对其生理生化,表型变化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并进行了突变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表达分析。菜豆是重要的食用豆类,菜豆黄金勾肉厚,纤维素,营养丰富,是深受欢迎的优良菜豆品种。黄金勾豆荚为黄色,但在其突变体库中发现许多绿色豆荚突变株系,本研究以不同时期的豆荚为材料,进行了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2.本研究在极早熟品种黑河13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一个稳定遗传的叶片颜色呈荧光黄化的突变体Gmfyl1。通过精细表型鉴定,突变体叶片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光合速率小于野生型,始花期差异较小,但突变体成熟晚于野生型。通过基因芯片和RNA混池转录组测序(bulk segregant RNA-seq,BSR-Seq)将候选基因锚定在12号染色体上,通过加密分子标记,对群体个体进行基因型分型,进一步缩小定位区间至37654886-38375362 bp范围内。对定位区间内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变异分析,将编码区有1 bp缺失的叶绿素合成通路基因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POR)(Glyma.12G222200)定为候选基因。对突变体候选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体中候选基因在编码区发生1 bp缺失,导致翻译移码而提前终止,在野生型中可编码399个氨基酸,而突变后只能编码83个氨基酸。翻译提前终止导致SDR superfamilyhe和LPOR等功能结构域丧失。该候选基因在大豆基因组中还存在两个同源基因Glyma.06G247100和Glyma.12G150400。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在豆科中候选基因与菜豆和豇豆亲缘关系较近。以突变体自身为受体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法进行遗传转化,目前已得到T0代植物20株。对候选基因及其同源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候选基因在真叶和完成展开三出复叶中表达量最高。随着叶片的发育,候选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在大豆的营养生长期V3前,候选基因表达量逐渐增加,而后降低。3.菜豆黄金勾纤维少且营养丰富。课题组构建了黄金勾突变体库,得到一系列变异类型,其中绿荚突变株系比例很高。为了研究黄金勾豆荚褪绿及类黄酮营养成分的变化,进行了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序。随着豆荚的发育,叶绿素含量不断降低,在野生型黄金勾中下降速率更快。对叶绿素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叶绿素降解基因红色叶绿素降解产物还原酶(RCCR)在黄金勾小豆荚中高表达,但在绿荚突变体中其表达量极低。绿色豆荚突变体纤维素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且与野生型相比,叶纤维素合成基因表达量上调。代谢组结果表明,随着豆荚发育,大多数类黄酮物质含量降低。综上,本研究主要构建了6个遗传群体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定位了始花期,株高,分枝数等重要性状QTL位点。通过大豆叶片黄化突变体和菜豆黄金勾绿色豆荚突变体对叶绿素代谢进行研究,在大豆突变体中定位到一个调控叶绿素含量的基因POR,并进行了详细的表型鉴定,功能验证和表达分析。对菜豆黄金勾及其绿色豆荚突变体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发现RCCR基因在叶绿素降解途径发挥重要作用。

夏春阳[3](2020)在《基于表型与SSR分子标记的普通菜豆种质资源鉴定》文中认为普通菜豆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品种交流频繁、没有统一的命名标准,其品种存在严重的混乱现象,严重制约了普通菜豆产业的发展。普通菜豆真实性的鉴定对于甄别种质、去伪提纯、保护新品种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表型和SSR分子标记法对243份普通菜豆资源进行了鉴别,利用软件NTsys2.10以UPGMA法计算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并绘制聚类分析图,进行了亲缘关系和真实性鉴定,构建了普通菜豆资源生物学身份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普通菜豆的27项表型性状,27项表型性状多样指数在0.082.15之间,平均1.33,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030.86之间,平均为0.66;多态性信息含量与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性状为粒色,最低的为叶形。采用UPGMA聚类分析得出种质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在0.800.97之间,在相似系数0.82处243份菜豆品种被分为八个大类群。(2)对两个不同地区32份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进行了差异分析,筛选出16项受环境影响较小的表型性状,并在此基础上对243份普通菜豆资源采用UPGMA聚类分析,得出种质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在0.751.00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79时可分为五个大类群,无法区分的品种为67份。(3)利用筛选出分布于普通菜豆11个连锁群的多态性较高、重复性好、条带清晰度高的18对引物对普通菜豆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SSR引物的等位变异位点58个,平均每对检测到标记3.2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1.304.23之间,平均2.63;Shannon指数变异范围0.571.37之间,平均0.92;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差异较大,平均为0.61,说明所选引物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采用UPGMA聚类分析得出种质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在0.561.00之间,在相似系数为0.61时可分为六个大类群,无法区分的品种为6份。(4)比较表型性状和SSR标记的聚类结果发现,两者总体上结果倾向一致,但具体到品种与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和品种鉴定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利用16种受环境影响较小的表型性状可区分的种质资源为176份,无法区分的为67份。SSR标记法可区分的种质资源为237份,无法区分的为6份。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分析鉴定得出编号为7(黑芸豆Y120)和32(黑芸豆龙江)以及编号为122(龙芸豆5号)和187(龙芸豆5号Y2)的菜豆品种在表型和SSR标记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无法通过表型和SSR标记区分,因此初步推断为同物异名;编号为53(奶花芸豆)与173(奶花芸豆)的无法通过SSR标记分开,但其在花色上略有差异,初步推断编号53或173的材料为同种材料发生了花色突变。表型与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不完全一致,但可以相互补充,区分部分无法靠一种标记完成的品种鉴定工作,两者结合能有效提高普通菜豆品种鉴定的准确性。通过将表型与SSR分子标记相结合,按照数据统计法,将18对引物按一定顺序组合,再加表型性状的赋值及描述,构建了不同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生物学身份证。

张若男[4](2020)在《豆类病毒病害调查及芸豆皱缩矮化病病原鉴定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豆类作物是全球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其中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处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豆类的供应还大量依赖进口;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豆类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黑龙江省是我国豆的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是大豆。豆类作物易受病害影响,其中植物病毒引起的病害在黑龙江的大豆和芸豆等豆类作物上普遍流行,引起豆类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给农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周边地区主要豆类作物的病毒病害进行了普查,通过小RNA测序、PCR扩增、序列克隆等过程对部分感病样品进行病原进行了系统鉴定,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8年,对哈尔滨周边地区和县市种植的豆类作物的病毒病害进行了普查,对病毒症状进行了统计和样品采集,并用小RNA测序技术对感病样品进行病毒种类鉴定,结果发现大豆上主要以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普通菜豆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和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4种病毒;在杂豆上发现BCMV、AMV、蚕豆萎蔫2号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和一种新的双生病毒。(2)克隆了新的双生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分析:根据小RNA拼接获得的12条contig设计了引物,以提取的病叶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的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拼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双生病毒的基因组全长2959个核苷酸,与其它双生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21.77-54.97%。病毒链编码3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为V1(Coat protein,CP)、V2和V3;反义链编码4个ORF,分别为C1(Rep)、C2、C3和C4。CP与芜菁曲顶病毒属(Turncurtovirus)的芝麻黄花叶病毒(Sesame yellow mosaic virus,Se YMV)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23.5%;Rep与曲顶病毒属(Curtovirus)的甜菜重型曲顶病毒(Beet severe curly top virus,BSCTV)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66.5%。该双生病毒在根据全基因组或Rep蛋白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与芜菁曲顶病毒属病毒相邻,在根据CP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处于单独的一个分支。重组分析表明,该病毒C1基因的N-端区域可能与芜菁曲顶病毒(Turnip curly top virus,TCTV)发生过重组,C1基因的中间区域与BSCTV发生过重组,V3基因上游区域可能与甜菜曲顶病毒(Beet curly top virus,BCTV)发生过重组。基于以上结果,该病毒被命名为菜豆皱缩矮化病毒(Common bean curly stunt virus,CBCSV)。此外,为明确该病毒是否种传,收集了302份杂豆资源,进行了DNA提取和部分样品的PCR鉴定。

郭宁[5](2019)在《菜豆黄金勾突变体库的建立及多肉荚不育突变的基因定位》文中提出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是我国及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杂粮作物,具有品种繁多、果实及种子特征差别大、基因组小、繁殖周期短、与大豆的亲缘关系较近等特点,是研究豆科植物基因功能的重要遗传资源。本研究对菜豆黄金勾品种大龙1号进行200Gy剂量的60Coγ射线诱变处理,于M3代构建突变体库并统计观察变异的类型。在M3代总计3500株单株株行中,观察到共607株行在生育期(开花期与成熟期)、叶部性状、株型、育性、种皮颜色等性状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变异,其中33株行变异属于典型的孟德尔显性遗传规律,即符合3:1分离比,占总变异株行中的5.4%,初步推测该类变异由单基因所控制。从黄金勾大龙1号突变体库中随机选取110份种粒材料,以百粒重及种子大小(长与宽)为代表,对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所检测的两个性状上的变异系数均显着大于野生型对照。选取的大粒与小粒株行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在百粒重、粒长与粒宽上均与对照呈显着性差异。选取部分重要变异性状株行,进一步在M4代进行表型观察,验证M3代性状观察的结果。从黄金勾品种大龙1号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突变株行菜突230,总株数30株,其中正常株和多肉荚不育突变株(Seedless pod sterile mutation,SLPS)分别为23株和7株,统计检测符合3:1分离比,推测菜突230中多肉荚不育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菜突230变异群体中正常株(杂合型)为母本,菜豆油豆角品系PI60234为父本杂交得到菜突230×PI60234 F2代群体。该F2代杂交群体共137株,观察到多肉荚不育单株为35株,说明该群体的母本带有不育基因。进一步随机选择群体中48个单株DNA,利用BARCBean6K3 BeadChip芯片技术,得到1545个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将基因定位至3号染色体990752-3463964bp约2.5cM区间内,获该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百分率达75.81%。本研究结果为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SLPS基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琼,韩瑞玺,唐浩,刘明月,黄科,周义之[6](2018)在《我国菜豆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菜豆营养含量丰富,味道可口,是我国三大主要果菜类之一。菜豆新品种的选育对菜豆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作为菜豆的主要生产国家,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对近10年来我国在现有的种质资源基础上选育出并通过鉴定和报导的33个优良菜豆新品种(以荚用菜豆为主)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主要育种目标、方向和育种方式,并从我国农业新兴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的角度对今后菜豆新品种选育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菜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文萍[7](2018)在《大豆V94-5152抗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栽培大豆是世界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受到多种病原的威胁,其中由病毒引起的大豆花叶病分布非常广泛,常严重危害大豆品质与产量。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将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作为大豆花叶病的主要病原开展了大量研究,目前已发现了至少四个抗SMV位点(Rsv1、Rsv3、Rsv4与Rsc15)。而近期研究表明,在我国不同地区,SMV的近缘物种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也同样能够有效侵染大豆,对其品质和产量构成重要威胁,但大豆抗BCMV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调查大豆中抗BCMV基因的遗传模式并精确定位其所在区间,对进一步利用该基因位点,培育并种植抗性大豆品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以BCMV抗性品种V94-5152和BCMV感性品种Williams 82为亲本构建了杂交遗传群体。选取BCMV株系HZZB011侵染292个F2个体并统计表型,卡方检验结果支持V94-5152对BCMV-HZZB011的抗性由单一显性基因控制(3抗:1感,P>0.05)。通过筛选845个分布在大豆不同染色体上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得到了 211个在两亲本间显示出多态性的SSR标记。混合组分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与利用20个感病个体进行的验证实验发现,该抗BCMV基因与2号染色体上的9个分子标记紧密连锁。接下来,分析这9个SSR标记在所有292个F2个体中的基因型,结合它们的表型绘制遗传连锁图,发现抗BCMV基因应位于标记BARCSOYSSR020611和BARCSOYSSR020617之间,距离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O.1cM和0.3cM。为了验证这一定位结果,我们进一步根据重组类型选取了 28个F2:3家系,用HZZB011 侵染并统计表型,结果支持该抗 BCMV 基因位于BARCSOYSSR020611 与 BARCSOYSSR020617 之间,与连锁分析结果一致。根据Williams 82参考基因组序列,发现在该区间内共有5个基因。利用特异性引物在V94-5152中进行扩增后,我们初步得到3个基因的序列,分别为Glyma.02G121300、Glyma.02G121400和Glyma.02G121500。序列比对发现Glyma.02G121300和Glyma.02G121500在抗、感品种之间没有差异,而Glyma.02G121400在抗、感之间存在3个SNP,其中仅1个为非同义突变。由于未扩增得到Glyma.02G121600和Glyma.02G121700基因序列,明确的候选基因结果尚有待进一步实验予以揭示。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研究对大豆品种V94-5152中抗BCMV基因的定位结果与之前报道的抗SMV位点Rsv4几乎位于同一区间,这意味着V94-5152可能利用相同基因来同时应对SMV和BCMV的威胁,反映出该位点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穆大伟[8](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王艳[9](2015)在《食荚菜豆特征风味物质鉴定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食荚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var.chinensis Hort.),豆科菜豆属,以嫩荚为食用器官的果菜类蔬菜,是我国主要蔬菜种类之一,全国各地均有种植。风味品质是形成优势农产品的重要指标,食荚菜豆风味浓郁,品质优良,随着食荚菜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以及人们对蔬菜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急需对其风味品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而目前关于食荚菜豆品质的研究多集中于基本营养品质指标,有关风味品质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食荚菜豆的风味品质源自何类化学物质,其含量受哪些内部、外部因素影响及调控尚不明确。本文以东北地区主栽食荚菜豆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技术,对其果荚香气成分及呈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优化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明确食荚菜豆特征风味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分析食荚菜豆风味品质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调控措施,为保持、提高食荚菜豆的风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优质栽培、品质育种及贮藏加工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HS-SPME/GC-MS分析食荚菜豆挥发性成分的技术条件:选用65um PDMS/DVB萃取纤维头,热加工前样品60℃萃取60min、热加工后样品80℃萃取50min,解吸时间3min。2.1-辛烯-3-醇为食荚菜豆特征香气物质,与β-紫罗兰酮、β-环柠檬醛、棕榈酸甲酯、3-辛酮、癸醛、反式-2-辛烯-1-醇及辛醛等共同作用形成食荚菜豆特异芳香性质。食荚菜豆挥发性化合物主要为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等物质,热加工后果荚鉴定出3046种物质,1-辛烯-3-醇含量为197.04 ug/kg400.41ug/kg,相对含量为23.25%39.06%。东北油豆角品种’白云峰’挥发物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其他品种,蔓生品种高于同荚型的矮生品种,扁条型品种高于圆棍型品种。3.游离天冬氨酸及游离谷氨酸为食荚菜豆特征呈味氨基酸,游离天冬氨含量为0.319mg/g0.478mg/g,游离谷氨酸含量为0.052 mg/g0.123 mg/g。食荚菜豆氨基酸种类齐全,总氨基酸(TAA)含量为5.90 mg/g16.72mg/g,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E/T)的37.76%42.26%;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食荚菜豆主要水解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15.24%19.95%和13.52%16.90%;异亮氨酸、甲硫氨酸与半胱氨酸为食荚菜豆的限制性氨基酸。油豆角品种‘白云峰’特征呈味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供试食荚菜豆品种。4.食荚菜豆风味品质受品种、果荚生育期、贮藏方式及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1)不同品种类型食荚菜豆风味品质差异显着,扁条型品种优于圆棍型品种,蔓生品种风味品质优于矮生品种,东北油豆角品种整体风味品质优良。(2)商品成熟期食荚菜豆果荚中特征香气成分1-辛烯-3-醇及荚皮中特征呈味氨基酸含量达最高,18±3d荚龄时果荚风味品质最佳,为适宜采收期。(3)烫漂及速冻处理使食荚菜豆含水量及特征风味物质含量降低,冻藏90d前风味品质稳定,之后风味品质逐渐下降。(4)露地栽培食荚菜豆风味品质优于大棚栽培;光照不足降低食荚菜豆风味品质,对矮生品种影响大于蔓生品种;黑土及黑钙土栽培食荚菜豆风味品质优于盐碱土及白浆土栽培。因此,为提高食荚菜豆风味品质,应选择优良适宜的品种(栽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东北油豆角品种),在光照充足的黑土或黑钙土的区域,进行露地种植;夏季食荚菜豆采收盛期可采取速冻方式进行贮藏,但应尽量缩短贮藏时间。

李昕升[10](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两个优质菜豆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优质菜豆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菜豆凝集素水平的转录组及其相关调控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概述
    1.1 菜豆发展及相关研究现状
        1.1.1 菜豆的研究现状
        1.1.2 菜豆的营养价值
        1.1.3 菜豆食用安全情况
    1.2 植物凝集素
        1.2.1 植物凝集素的定义
        1.2.2 植物凝集素的分类
        1.2.3 植物凝集素的生物活性以及应用前景
        1.2.4 植物凝集素的检测
    1.3 转录组学和二代测序
        1.3.1 转录组学概述
        1.3.2 转录组学的应用
        1.3.3 转录组学分析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概图
第二章 实验材料的种植取样与PHA含量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材料种植取样与PHA检测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绘制标准曲线
        2.2.2 测算PHA含量
    2.3 小结
第三章 前期转录组数据处理和关联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质量检测
        3.2.2 基因注释
        3.2.3 样本相关性分析
        3.2.4 主成分分析
        3.2.5 基因表达量
        3.2.6 时间序列
        3.2.7 WGCNA
        3.2.8 差异基因数量
        3.2.9 基因数据与PHA数据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转录因子的筛选和验证
    4.1 转录因子筛选
        4.1.1 差异基因筛选
        4.1.2 转录因子筛选
        4.1.3 引物设计
    4.2 上下调转录因子验证
        4.2.1 植物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NA质量检测
        4.3.2 定量PCR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5.2.1 数据再利用
        5.2.2 转录因子的进一步验证
        5.2.3 对PHA的更深层次探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转录因子序列
附录 2 样品qPCR CT均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不同双亲遗传群体中大豆生育期基因的效应及互作的遗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光周期现象
        1.2.2 植物光周期途径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
        1.2.3 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原理
        1.2.4 大豆的光周期反应及重要生育期基因研究进展
        1.2.5 大豆叶片黄化突变体研究进展
        1.2.6 叶绿素合成途径中POR基因研究进展
第2章 利用基因芯片和SLAF-seq技术定位大豆始花期QTL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芯片和SLAF-seq技术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2.2.2 生育期及重要性状QTL定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始花期QTL的验证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植物材料
        3.1.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3.1.2 实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QTL位点统计与分析
        3.2.3 始花期QTL位点验证
        3.2.4 群体中不同基因型组合对始花期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豆叶片荧光黄突变体Gmfyl1 的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大豆突变体Gmfyl1 表型观察与统计
        4.2.2 大豆突变体Gmfyl1 的基因定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Gmfyl1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基因序列的获得及氨基酸的组成
        5.2.2 候选基因蛋白质结构预测
        5.2.3 候选基因功能结构域和跨膜区预测
        5.2.4 候选基因同源基因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Gmfyl1 突变体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试验结果
        6.2.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6.2.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
        6.2.3 阳性转化植株筛选与鉴定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豆Gmfyl1 突变体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试验结果
        7.2.1 候选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
        7.2.2 候选基因在叶片尖端和基部表达分析
        7.2.3 候选基因在叶片生长过程中表达分析
        7.2.4 候选基因在植株不同生长时期叶片中的表达分析
        7.2.5 光照对POR基因表达的影响
        7.2.6 叶绿素代谢通路基因的表达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菜豆黄金勾豆荚叶绿素代谢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实验方法
    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8.2.1 绿荚突变体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结构变化
        8.2.2 转录测测序
        8.2.3 转录组测序揭示叶绿素代谢通路基因表达差异
        8.2.4 纤维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8.2.5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8.2.6 类黄酮途径的代谢组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讨论与结论
    9.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9.2 大豆生育期及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9.3 大豆叶片黄化突变体研究
    9.4 叶绿素合成通路基因POR功能研究与表达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表型与SSR分子标记的普通菜豆种质资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概述
    1.2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鉴定
        1.2.1 表型鉴定
        1.2.2 生化标记鉴定
        1.2.3 分子标记鉴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表型鉴定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数据分析
    2.2 不同地区普通菜豆的表型性状差异性分析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2.4 数据分析
    2.3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SSR标记鉴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2.3.3 试验方法
        2.3.4 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普通菜豆表型性状鉴定结果分析
        3.1.1 普通菜豆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3.1.2 基于普通菜豆27 项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1.3 不同地区普通菜豆表型性状差异性分析
        3.1.4 普通菜豆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1.5 基于不同地区间无明显差异的16 项表型性状的鉴定分析
    3.2 菜豆SSR标记分析
        3.2.1 DNA的质量及浓度检测
        3.2.2 SSR标记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3.2.3 基于SSR标记的普通菜豆种质资源鉴定
    3.3 表型与SSR标记联合鉴定
    3.4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生物学身份证的构建
4 讨论
    4.1 表型标记
    4.2 SSR标记
    4.3 表型和SSR分子标记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豆类病毒病害调查及芸豆皱缩矮化病病原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食用豆类简介
    1.2 豆类主要病毒病害
    1.3 植物病毒检测的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质粒载体
        2.1.2 实验菌株
        2.1.3 试剂和器材
        2.1.4 培养基的配置和培养条件
        2.1.5 TAE电泳液配制方法
        2.1.6 CTAB缓冲液配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小RNA测定与序列拼接
        2.2.3 引物设计
        2.2.4 总DNA的提取
        2.2.5 总RNA的提取
        2.2.6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
        2.2.7 PCR条件
        2.2.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9 PCR产物回收
        2.2.10 连接
        2.2.11 转化方法
        2.2.12 质粒提取
        2.2.13 质粒PCR鉴定
        2.2.14 序列分析
        2.2.15 构建进化树
        2.2.16 重组事件验证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豆类作物病毒病害症状
    3.2 小RNA测序及分析
    3.3 大豆病毒病样品Y10 与芸豆病毒病样品G271的RT-PCR检测
    3.4 感病芸豆上双生病毒全基因组克隆
    3.5 双生病毒基因组分析
    3.6 系统进化分析
    3.7 重组分析
    3.8 CBCSV种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5.1 哈尔滨周边地区豆类作物上的病毒病害状况
    5.2 哈尔滨周边地区豆类作物上存在的主要病毒病害
    5.3 芸豆皱缩矮化病病原鉴定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菜豆黄金勾突变体库的建立及多肉荚不育突变的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菜豆与大豆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1.2.2 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2.3 植物不育的研究进展
        1.2.4 植物基因组DNA分子标记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及性状调查
        2.2.2 大豆叶片DNA提取(CTAB法)
        2.2.3 基因芯片与QTL定位分析
        2.2.4 分子标记的筛选,开发及基因型鉴定
        2.2.5 PAGE检测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一节 菜豆突变体库中质量性状观察与统计
        3.1.1 M_3代表型变异观察
        3.1.1.1 生育期性状突变
        3.1.1.2 株型突变
        3.1.1.3 豆荚表型突变
        3.1.1.4 叶变异
        3.1.1.5 粒型变异
        3.1.1.6 育性变异
        3.1.2 重要突变体M_4代表型验证
    第二节 突变体库中数量性状的观察与统计
    第三节 多态性引物筛选和基因型鉴定
    第四节 遗传群体构建及QTL初定位
        3.4.1 230 F_2代遗传群体表型特征
        3.4.2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及QTL初定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我国菜豆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品种选育进展
2 菜豆新品种保护
3 主要育种目标
    3.1 高产
    3.2 优质
    3.3 抗病性
    3.4 设施栽培品种
    3.5 高山栽培以及加工专用品种
    3.6 附加营养价值
4 育种方式和途径
    4.1 杂交育种
    4.2 选种和引种
    4.3 诱变育种
    4.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5 展望

(7)大豆V94-5152抗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1.1 分子标记概述
        1.2 SSR标记技术
        1.3 SNP标记技术
        1.4 其他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2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
        2.1 BCMV的性质与基因组结构
        2.2 BCMV的株系划分
        2.3 BCMV的寄主范围及症状表现
        2.4 菜豆抗BCMV基因位点研究进展
    3 大豆及其病毒病研究进展
        3.1 大豆与大豆花叶病毒
        3.2 大豆抗SMV位点研究进展
        3.3 BCMV对大豆的潜在威胁
    4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试验流程
        4.1 本研究目的意义
        4.2 本研究试验方法流程图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豆V94-5152抗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定位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杂交亲本
        1.1.2 病毒株系
        1.1.3 分子标记
        1.1.4 试剂与仪器
        1.1.5 试验过程涉及的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杂交构建遗传群体
        1.2.2 BCMV接种
        1.2.3 抗性遗传分析
        1.2.4 大豆叶片DNA提取
        1.2.5 DNA浓度检测与近等基因池制备
        1.2.6 PCR扩增及产物电泳检测
        1.2.7 混合组分分析(BSA)筛选连锁标记
        1.2.8 连锁分析与连锁图绘制定位抗病基因
        1.2.9 重组子F_(2:3)繁育验证定位结果
        1.2.10 候选基因特异性扩增引物设计
        1.2.11 植物叶片总RNA提取与RNA反转录
        1.2.12 PCR产物克隆与质粒提取
        1.2.13 测序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BCMV株系HZZB011感染大豆的症状表现
        2.2 亲本间具有多态性SSR Markers
        2.3 V94-5152中抗BCMV-HZZB011基因位点为单基因显性
        2.4 初步筛选到17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
        2.5 抗BCMV基因与2号染色体上9个SSR标记紧密连锁
        2.6 连锁图谱表明抗病基因位于BARCSOYSSR_02_0611和BARCSOYSSR_02_0617之间
        2.7 重组子F2:3后代验证抗病基因位于BARCSOYSSR_02_0611和BARCSOYSSR_02_0617之间
        2.8 候选区段内共有五个候选基因
        2.9 抗性品种V94-5152中五个候选基因的克隆
        2.10 进一步缩小候选基因范围
    3 讨论
    4 小结与展望
    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录

(8)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食荚菜豆特征风味物质鉴定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蔬菜挥发性风味品质
    1.2 蔬菜非挥发性风味品质
    1.3 蔬菜风味品质的形成
    1.4 蔬菜风味品质影响因素
    1.5 蔬菜风味品质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HS-SPME/GC-MS分析食荚菜豆挥发成分技术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食荚菜豆挥发性成分及特征香气成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食荚菜豆氨基酸含量分析及特征呈味氨基酸的确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品种食荚菜豆风味品质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食荚菜豆果荚形成过程中特征风味物质的动态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速冻处理对食荚菜豆风味品质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不同栽培措施对食荚菜豆风味品质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3 讨论
    8.4 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两个优质菜豆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菜豆凝集素水平的转录组及其相关调控因子分析[D]. 卢爽. 江汉大学, 2021(01)
  • [2]不同双亲遗传群体中大豆生育期基因的效应及互作的遗传解析[D]. 胡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2)
  • [3]基于表型与SSR分子标记的普通菜豆种质资源鉴定[D]. 夏春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4]豆类病毒病害调查及芸豆皱缩矮化病病原鉴定与分析[D]. 张若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菜豆黄金勾突变体库的建立及多肉荚不育突变的基因定位[D]. 郭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01)
  • [6]我国菜豆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 陈琼,韩瑞玺,唐浩,刘明月,黄科,周义之. 中国种业, 2018(10)
  • [7]大豆V94-5152抗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定位研究[D]. 吴文萍. 南京大学, 2018(05)
  • [8]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9]食荚菜豆特征风味物质鉴定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 王艳.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2)
  • [10]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菜豆论文 南瓜种植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大豆论文

上一篇:浦发银行去年净利润增长20%
下一篇:挑战与挑战——印刷出版业的变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