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西瓜秋延栽的主要气象问题及对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西瓜秋延迟栽培中的主要气象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婉婷[1](2020)在《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秧苗质量和抗逆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西瓜(Citrullus lanatus)是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在露地和设施中广泛种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优质西瓜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培育优质壮苗是保证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基础,育苗基质的选择则影响着植株的生长甚至产量,在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反季节栽培是必不可少的,而连年的设施栽培需要幼苗具备较强的抗逆能力,因此筛选适合西瓜幼苗生长并具有较强抗逆性的育苗基质配方具有重要意义。木霉菌是植物根际促生真菌(PGPF),可以定殖于植物根系,产生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的相关调节激素,固定养分提供给植物,还可以与根际有益微生物协同作用,增强植物对养分物质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促生效果;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大,可以保持水分和养分,为植物提供矿质营养,为利于植物生长的微生物提供稳定生存环境。两者是可以相互作用,生物炭作为菌剂的载体,共同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以杂交系西瓜‘绿凤凰’为试材,在基质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木霉菌和生物炭进行西瓜育苗试验,通过对西瓜苗期形态生长、生理生态指标的综合分析比较,初步筛选出适合西瓜生长的施用量以及配比组合,再进一步通过对耐盐和耐低温能力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比较,最后筛选出适合西瓜生长并具有较强抗逆性的最佳配比组合。具体结果如下:1.分别设置不同比例的木霉菌(0、0.5%、1%、5%、10%)和生物炭(0、5%、10%、20%、40%)进行配比组合添加在西瓜育苗基质中,共25个处理分别进行穴盘育苗,当幼苗三叶一心时测定形态和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与CK相比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显着促进了西瓜秧苗生长,包括株高、叶面积、干鲜重以及根系的生长;渗透调节物质、抗逆性等生理指标也均显着高于CK。另外单施木霉菌用量超过5%,单施生物炭用量超过20%,都会导致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抑制西瓜苗的生长。通过育苗效果综合比较分析后,初步筛选出T7(1%木霉菌+5%生物炭)、T11(0.5%木霉菌+10%生物炭)处理进行下一步抗逆性的试验,包括耐盐和耐低温能力。2.以T7和T11为处理育苗,待幼苗长到3叶1心时期,以浇清水为对照,采用150mmol/LNa Cl进行盐胁迫处理,分别在盐水处理后的0、3、6、9 d取样并测定植株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盐胁迫9d后,西瓜幼苗的地上和地下的生长均受到抑制,相对电导率、Pro和H2O2含量升高,根系活力、光合作用以及植株的K+/Na+比值均下降,但T7比CK、T11处理受盐胁迫影响程度较小,表现出较好的耐性,说明耐盐能力较强。3.以T7和T11为处理育苗,待幼苗长到3叶1心时期,放入光照培养箱,以28℃/18℃(昼/夜)的温度为常温对照,在10℃/6℃(昼/夜)的低温处理24h后,测定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在低温胁迫下,西瓜幼苗的REC、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SOD酶活性均升高,根系活力和光合作用下降,但T7比T11处理受低温胁迫影响程度较小,表现出较强的耐低温能力。综上所述,综合比较评价后筛选出T7处理(木霉菌1%+生物炭5%)为适合于西瓜穴盘育苗的最佳配比组合,可以显着促进西瓜苗的生长并且提高其抗逆性,进而达到培育优质壮苗的效果。并且通过计算每亩地育苗增加的成本较少,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西瓜专用育苗基质的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石光农[2](2017)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文章通过分析甘肃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指出甘肃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1)生产安排盲目性强,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的问题突出;(2)蔬菜的质量安全、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3)蔬菜栽培设施性能差,机械化水平不高;(4)菜农组织化程度低、安全监管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5点对策。(1)加强蔬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2)发展优质特色蔬菜种植、培育地方特色蔬菜品牌;(3)全面提升蔬菜生产设施性能,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5)加强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和监管,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陈思[3](2017)在《黄淮地区西瓜施肥配方筛选及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西瓜[Citrullus lanatus 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并且西瓜在生产和发展趋势中一直呈现稳定上升。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实现生产布局合理、单产增加、品质优越、效益提升、品种丰富、总量满足需求、季节供应均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西瓜产量和品质在众多要求中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起生产者生产的重视。但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高产出和高效益造成盲目施肥,尤其是施用过高量的氮、磷、钾肥,导致西瓜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过多的施肥量也会造成肥力的浪费,污染坏境,破坏土壤结构。因此合理的施肥量在西瓜栽培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报道了不同配方施肥与有机肥结合使用对西瓜的果品质量、硝酸盐含量、农药残留、肥料在土壤中的残留、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为生产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同时按照高标准瓜田建设基础设施进行各类露地、温室西瓜新品种的试验、筛选、嫁接育苗、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阐明西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点。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西瓜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肥量不同,采用三种施肥配方,不论是西瓜的单瓜重还是亩产量,施用高量施肥配方的处理均高于常规施肥配方,通过对蔓长、叶长、叶宽、茎粗、节间距等比较,发现施用高量的氮磷钾肥能增强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进植株长势,植株健壮。从产量比较来看,高量施肥配方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施肥配方,达到3345.71kg/667m2,比低量施肥配方高出450.75 kg/667m2,增产15.6%;比常规施肥配方高出 825.9kg/667m2,增产 32.8%。(2)高量施肥配方所带来的的经济效益最高,产投比最高,为6.4,说明在西瓜种植过程中使用高量施肥配方能带来更多的回报,增加瓜农的经济收入。(3)对不同施肥处理后西瓜样品进行含糖量、总酸、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等含量的测定发现:总糖含量以高量施肥处理为最高,达到7.12%,总酸含量与此相反。糖酸比以高量施肥处理为最高,达到178.0。各处理之间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硝酸盐的含量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显着。对11项农药残留指标进行检测,全部符合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对重金属含量的测定也达到国家对无公害安全农产品的要求。

焦自高,鲁波[4](2005)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山东省西瓜甜瓜产业竞争力》文中提出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山东省近年来西瓜甜瓜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提高西瓜甜瓜产业竞争力的科技对策。

刘艺卓[5](2004)在《淄博市蔬菜市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生产供给、消费需求、市场流通等方面分析了淄博市蔬菜市场,最后结合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淄博市蔬菜市场的建议。 通过对淄博市蔬菜产量变化、生产布局、生产方式、栽培模式效益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淄博市蔬菜产量较高,有逐年上升并趋于平稳的趋势;淄博市的蔬菜生产具有区位、气候、质量、品种等方面的优势;制约淄博市蔬菜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农民的生产观念落后、生产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蔬菜附加值低等。 通过对淄博市蔬菜消费状况的研究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淄博市蔬菜的消费量迅速增长,而且今后的蔬菜需求量还会进一步上升;人们的蔬菜消费方式发生了转变,蔬菜的消费向品种多样化、“绿色食品型”转化;淄博市蔬菜市场存在潜在的供需不平衡。 通过对淄博市蔬菜流通的研究,发现:淄博市蔬菜多渠道流通的局面已经形成,淄博市85%的蔬菜实现外销;流通提高了蔬菜产业效益、创造了淄博市蔬菜品牌、带动了大规模蔬菜基地的建设;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蔬菜流通组织化程度低,运销规模较小;蔬菜流通渠道较分散;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等。 为了完善淄博市蔬菜市场,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提高蔬菜的供给能力,改善蔬菜质量;二是引导绿色消费,开拓蔬菜消费市场;三是创新营销手段,改善流通设施条件,拓宽流通渠道;四是加强市场预测,搞好政府对蔬菜市场的指导和监督。

郜庆炉[6](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肖清华,朱秀玉,马玉堂[7](2000)在《西瓜秋延迟栽培中的主要气象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专业气象服务实践 ,应用农业气象学方法 ,对本地西瓜秋延迟栽培中的主要气象问题及相应的技术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秋西瓜的生产提供了具有实用性的科学依据。

王玉远[8](2013)在《淮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设施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环节。加快淮安市设施农业发展,有利促进淮安市以致江苏省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和持续化方向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淮安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淮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优势、劣势和挑战等因素,从而得出其设施农业发展的战略。在对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淮安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和建议:制定规划措施;科技推动体系;健全安全体系;加强市场开拓。

李建斌[9](2009)在《我国北方小型无籽西瓜新品种引进及其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探索》文中提出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北方西瓜栽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类型单一、种性退化、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病虫害发生严重,并由此导致了商品瓜的产量普遍偏低、西瓜品质难以得到保证,以及由于缺乏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分、缺乏对栽培茬口的统筹安排、缺乏品种间的合理配置、缺乏用组织化和专业化思想规范生产和经营活动,使得西瓜生产效益难尽人意,尤其是无籽西瓜生产中由于品种和生产技术的原因导致西瓜商品性差。通过引进无籽西瓜新品种-蜜童、墨童、帅童、先甜童和金蜜童,在2005年和2006年两年观察实验的基础上,2007年和2008年以当地主栽品种“津蜜五号”为对照品种,按照爬地栽培方式和吊蔓栽培方式分别在三个主栽区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从产量、商品性状、品质、生长势等方面筛选出既适宜当地栽培环境、又符合目标市场消费需求的小型无籽西瓜新品种-墨童,同时在对比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多点观察试验,形成了墨童关键栽培技术体系,即“运用穴盘育苗方式和滴灌技术,控制每亩定植密度不超过450株,采取四蔓整枝留3果,合理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促进二茬果生长”。为最大限度的提高西瓜的生产效益,我们结合有关经济学科中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我国北方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刨析当地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指出在发展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服务不专业、产品销售不专业、品牌营销不专业”,通过创新组织化和专业化产业运作模式,探索出西瓜新品种的推广和专业化发展新模式,第一次以一个新品种将“种子公司、农户、果品公司”三方结合在了一起,成立“墨童西瓜协会”,提出了:“品种和茬口搭配合理、设施和技术配套先进、规模发展适度、经营管理科学、社会资源配置合理”的发展思路通过,最终实现三方利益最大化的设想。

李胜利[10](2007)在《巨型塑料大棚结构设计及主要环境因子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化是设施发展的趋势,大型化扩大了每栋设施的面积,有利于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提高采光率和提高栽培效益由于其优越的光热资源,黄淮海地区是我国设施园艺的主要产区,长期以来作为我国北方早春和秋延后蔬菜的供应基地,因此提升这一地区园艺设施的水平,对于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建造“适合现代化规模生产需要符合我国农村的经济实力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大型园艺设施成为实现黄淮海地区设施农业第二次腾飞的关键为此提出巨型大棚的设计,本试验以满足作物生长及农艺管理对设施空间的要求为原则,进行巨型大棚空间设计,通过增加大棚的跨度增加大棚的长度,来缓冲设施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提高设施整体的利用率;在大棚的顶部与四周增加多层简易内保温膜等保温设计措施,减少了设施向外界热量的散失,从而提高了巨型大棚的保温效果设计建造了试验巨型大棚,对其小环境特征和温度和湿度调控措施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巨型大棚科学的利用方案,结合实际栽培情况,对巨型大棚从事蔬菜早春和秋延后栽培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1)试验设计建造的巨型大棚,跨度为20m长度100m,肩高为1.5m,顶部高为3.5m,其矢跨比为0.1,屋面采用拱圆型,跨度方向每隔2.5m设一排立柱,长度方向每隔1.2m设一排立柱大棚上面采用单层聚氯乙烯耐老化无滴膜(PVC)覆盖,地面上2.0m 22m处各设一层水平地膜活动保温幕,四周侧墙采用双层(相距10cm)地膜覆盖3000 m2巨型塑料大棚总造价15629.4元,设施利用率94%(2)巨型大棚与常规大棚相比,11月份与3月份棚内日平均气温提高了1.3~1.6℃左右,白天平均气温增幅在0.8~1.2℃,夜间平均气温增幅在1.8~2.4℃巨型大棚与普通大棚相比有较强的抗温度波动能力,晴天普通大棚温升速率和温降速率均高于巨型大棚,气温和地温的日较差比巨型大棚分别大2.4℃和1.4℃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普通大棚内的太阳辐射透过率高于巨型大棚,巨型大棚在晴天的透过率为37.5%~73.9%,在阴天的透过率仅为36.0%~65.0%(3)增加巨型大棚内保温覆盖是有效的节能措施,巨型大棚内加多层覆盖后可以提高棚内的气温和地温,增加一层内保温膜可使旬平均气温提高0.6~2.4℃,地温提高0.6~1.8℃;增加二层可使旬平均气温地温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0.5~2.2℃1.0~2.9℃;在四周增加内保温膜又可使旬平均气温地温分别提高0.6~1.1℃和0.7~1.8℃从不同覆盖措施的保温节能率来看,双层+四周覆盖的保温节能率在37.5~40.5%,双层保温膜覆盖的保温节能率在32.8~33.5%,单层保温膜覆盖的保温节能率在15.1~19.0%,阴天夜间的保温节能率大于晴天夜间的保温节能率随着覆盖层次的增加,棚内的太阳辐射呈递减趋势,增加多层覆盖后在阴天对太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大于晴天,其中三层覆盖在2月份和3月份的透过率在60~70%(4)晴天阴天雨天3种不同类型天气条件下巨型大棚内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呈“单波谷型,最大值出现在凌晨,最小值出现在13:00时左右;绝对湿度日变化曲线呈单波峰型,最大值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晴天>阴天>雨天。从变化幅度上看,无论是相对湿度还是绝对湿度,均以晴天最大,阴天次之,雨天最小。巨型大棚内的一天当中绝大部分时间空气处于高湿状态,降低湿度成为大棚作物生产的技术关键地膜覆盖与滴灌均具有明显的直接降湿效果,其中以膜下滴灌效果最佳,地膜覆盖次之。与对照(常规栽培)相比,地膜覆盖与滴灌分别能使旬平均相对湿度降低3.9%~15.1%65%~23.3%,旬平均绝对湿度降低0.1~2.9hPa 0.3~6.1 hPa膜下滴灌与地膜覆盖可以提升土壤温度,增大土壤湿度,对空气温度的提升作用不明显(5)巨型大棚内CO2浓度日变化曲线呈不规则“U”型幼苗期群体光合较弱,土壤呼吸虽然受低地温的影响作用不是很强,棚内无论在阴天还是晴天不会发生CO2亏缺;结果盛期群体光合旺盛,CO2亏缺严重,且CO2亏缺的程度受天气情况和群体的影响,晴天CO2亏缺的严重程度大子阴天,放风不能弥补CO2的不足(6)巨型大棚的主要栽培茬次为早春和秋延迟栽培,春季可以在2月上旬进行喜温果菜的定植,秋延迟栽培收获期可持续到11月下旬采用本试验的结构建造2000m2的巨型大棚进行蔬菜早春和秋延后栽培,低温季节增加双层简易内保温膜,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45.36%,财务净现值为5.79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83年

二、西瓜秋延迟栽培中的主要气象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瓜秋延迟栽培中的主要气象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秧苗质量和抗逆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育苗基质的研究进展
    1.2 木霉菌的研究进展
        1.2.1 木霉菌概述
        1.2.2 木霉菌对植物促生作用的研究现状
        1.2.3 木霉菌对植物促生机制的研究
    1.3 生物炭的性质和应用
        1.3.1 生物炭的概念与性质
        1.3.2 生物炭的研究现状
        1.3.3 生物炭作为育苗基质的研究
    1.4 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配施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比例的筛选
        2.2.2 盐胁迫下不同比例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幼苗抗性的影响
        2.2.3 低温胁迫下不同比例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幼苗抗性的影响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西瓜形态指标测定项目及方法
        2.3.2 西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测定项目及方法
        2.3.3 西瓜幼苗耐盐性指标的测定
        2.3.4 西瓜幼苗耐低温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比例的筛选
        3.1.1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3.1.2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苗生长的影响
        3.1.3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3.1.4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苗叶绿素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1.5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苗抗逆性的影响
    3.2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幼苗耐盐性的影响
        3.2.1 盐胁迫对西瓜苗生长的影响
        3.2.2 盐胁迫对西瓜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2.3 盐胁迫对西瓜苗根系活力和H2O2含量的影响
        3.2.4 盐胁迫对西瓜苗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3.2.5 盐胁迫对西瓜苗Na+和K+分布的影响
    3.3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幼苗耐低温性的影响
        3.3.1 低温胁迫对西瓜苗生长、根系活力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2 低温胁迫对西瓜苗膜透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3 低温胁迫对西瓜苗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秧苗形态和质量的影响
    4.2 适宜比例的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可以提高西瓜秧苗的耐盐性
    4.3 适宜比例的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可以提高西瓜秧苗的耐低温性
    4.4 适宜比例的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在育苗基质中的应用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露地蔬菜
    1.2 设施蔬菜
    1.3 生产技术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安排盲目性强, 产品季节性过剩
    2.2 蔬菜的质量安全、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蔬菜栽培设施性能差, 机械化水平不高
    2.4 菜农组织化程度低、安全监管难度大
3 发展思路
    3.1 加强蔬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2 发展优质特色蔬菜种植、培育地方特色蔬菜品牌
    3.3 全面提升蔬菜生产设施性能, 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
    3.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提高组织化程度
    3.5 加强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和监管, 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3)黄淮地区西瓜施肥配方筛选及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黄淮地区西瓜产业概况
    1.3 西瓜施肥配方安全生产的研究概况
        1.3.1 需肥规律
        1.3.2 施肥原则
        1.3.3 西瓜氮、磷、钾肥需求状况
    1.4 西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概况
        1.4.1 品种的选择及种子处理
        1.4.2 选地整地施肥
        1.4.3 营养钵培育西瓜壮苗
        1.4.4 水肥管理
        1.4.5 适时采收
        1.4.6 西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1.4.6.1 健全西瓜技术服务体系
        1.4.6.2 建设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
        1.4.6.3 提高特色品牌效益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育苗
        2.2.2 施肥配方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指标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2.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2.2 含糖量的测定
        2.3.2.3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2.3.2.4 硝酸盐的测定
        2.3.2.5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2.3.3 农药残留检测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西瓜蔓长、叶长、叶宽、茎粗、节间距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3.3 不同施肥处理产生的经济效益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3.4.1 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3.4.2 对西瓜品质的影响
        3.4.3 农药残留指标
    3.5 对收获后土壤肥力的影响
4. 西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
    4.1 优化嫁接育苗技术
    4.2 低成本育苗基质生产技术
    4.3 常规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
        4.3.1 瓜田的选择
        4.3.2 整地与施肥
        4.3.3 西瓜的采收
5 结论与讨论
    5.1 肥料配施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5.2 肥料配施对西瓜经济效益的影响
    5.3 肥料配施对西瓜品质的影响
    5.4 实施安全高效栽培技术
    5.5 黄淮地区西瓜种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ABSTRACT

(5)淄博市蔬菜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说明 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蔬菜的研究意义
    1.1.2 淄博市蔬菜市场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体系
1.4 研究方法和必要的说明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2.1.1 市场理论
    
2.1.1.1 需求理论
    
2.1.1.2 供给理论
    
2.1.1.3 均衡价格理论
    2.1.2 市场营销理论
    2.1.3 贸易理论
    
2.1.3.1 绝对优势理论
    
2.1.3.2 比较优势理论
    
2.1.3.3 要素禀赋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蔬菜需求研究
    2.2.2 蔬菜供给研究
    2.2.3 蔬菜流通研究
    
2.2.3.1 蔬菜流通体制的研究
    
2.2.3.2 关于批发市场的研究
    
2.2.3.3 关于对蔬菜经营主体的研究
    2.2.4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变动及其原因的研究
    2.2.5 蔬菜贸易研究 3 淄博市蔬菜生产供给状况
3.1 生产规模
    3.1.1 播种面积规模
    3.1.2 产量规模
3.2 生产方式与生产布局
    3.2.1 生产方式
    3.2.2 生产布局
    
3.2.2.1 各县区蔬菜生产分析
    
3.2.2.2 淄博蔬菜生产的三大分布区
    3.2.3 品种结构及优势品种基地
3.3 栽种模式效益比较
3.4 蔬菜生产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分析
    3.4.1 制约因素
    
3.4.1.1 农民无公害生产意识淡薄
    
3.4.1.2 产后环节薄弱,蔬菜附加值低
    
3.4.1.3 生产规模小,规模效益不大
    
3.4.1.4 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老化
    3.4.2 发展潜力
    
3.4.2.1 区位优势
    
3.4.2.2 气候优势
    
3.4.2.3 质量优势
    
3.4.2.4 品种优势 4 淄博市蔬菜消费需求状况
4.1 本市蔬菜消费需求状况
    4.1.1 总消费人口与总消费数量
    4.1.2 人均消费水平
    4.1.3 居民收入水平与蔬菜消费需求
4.2 外地市场对淄博市蔬菜消费需求状况
    4.2.1 蔬菜消费人均水平和总量水平
    4.2.2 蔬菜消费品种
    4.2.3 蔬菜消费的差异性
    
4.2.3.1 城镇居民蔬菜消费高于农村
    
4.2.3.2 蔬菜消费具有地区差异
4.3 国外蔬菜消费需求状况
    4.3.1 淄博市蔬菜出口概况
    4.3.2 日本蔬菜进口现状及发展趋势
    
4.3.2.1 日本蔬菜进口现状
    
4.3.2.2 我国蔬菜的竞争优势
    
4.3.2.3 我国蔬菜的竞争劣势
    
4.3.2.4 日本蔬菜进口需求发展趋势
    4.3.3 韩国蔬菜进口现状及发展趋势
4.4 淄博市蔬菜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4.4.1 蔬菜需求总量将会稳步上升
    4.4.2 蔬菜消费需求的品种将多样化,蔬菜消费方式转变
4.5 淄博市蔬菜市场供求分析
    4.5.1 蔬菜市场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4.5.2 蔬菜品质未能满足人们蔬菜需求品种多样化、营养化的要求 5 淄博市蔬菜市场流通分析
5.1 蔬菜流通体制的演变特点
    5.1.1 1979~1984年蔬菜产销“大管小活”时期
    5.1.2 1985~1992年实行蔬菜“订购包销”时期
    5.1.3 1992年以后,淄博市蔬菜流通逐渐步入市场经济时期
5.2 蔬菜流通渠道
    5.2.1 自产自销蔬菜的流通渠道
    5.2.2 市产外销蔬菜的流通渠道
5.3 蔬菜流通环节
    5.3.1 蔬菜的收购
    5.3.2 蔬菜的批发
    5.3.3 蔬菜的零售
5.4 蔬菜流通业在淄博市蔬菜产业中起的作用
    5.4.1 带动了大规模蔬菜基地的建设
    5.4.2 创造了淄博市蔬菜品牌
    5.4.3 提高了蔬菜产业效益
5.5 淄博市蔬菜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5.5.1 蔬菜流通组织化程度低,运销规模较小
    5.5.2 蔬菜流通渠道较多、较分散
    5.5.3 市场基础设施落后 6 淄博市蔬菜市场的发展对策
6.1 提高蔬菜的供给能力,改善蔬菜质量
    6.1.1 大力发展保护地蔬菜栽培
    
6.1.1.1 优先发展各种大棚蔬菜生产
    
6.1.1.2 积极发展春早熟和秋延迟栽培
    6.1.2 进一步增加投入,提高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蔬菜的生产能力
    6.1.3 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蔬菜的质量,发展名牌蔬菜和新稀优质蔬菜
6.2 引导绿色消费,开拓蔬菜消费市场
    6.2.1 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蔬菜
    6.2.2 开发有机蔬菜
6.3 创新营销手段,改善流通设施,拓宽流通渠道
    6.3.1 推行绿色营销
    
6.3.1.1 采用绿色技术,重视绿色包装,争创绿色品牌
    
6.3.1.2 采取绿色价格
    
6.3.1.3 选择绿色分销策略
    
6.3.1.4 开展适当的绿色促销活动
    6.3.2 发展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出口创汇蔬菜
    6.3.3 加快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体系建设,改善市场设施条件,提高流通组织效率
    6.3.4 健全服务体系,探索新的销售渠道
6.4 加强市场预测,搞好政府对蔬菜市场的指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6)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3.2.2 集约化程度高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4.4 多维用地原理
        §4.4.1 土地的多维性
        §4.4.2 多维用地
    §4.5 生物学原理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4.5.2 生态位原理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4.6 光能利用原理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5.1.1 我国的气候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5.3.3 温室栽培型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6.1 光照条件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2 温度条件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3 湿度条件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6.4 空气条件
        §6.4.1 二氧化碳
        §6.4.2 有害气体
    §6.5 土壤条件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7.2.1 轮作
        §7.2.2 连作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8.1.2 人工补光
        §8.1.3 遮光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8.2.1 增温
        §8.2.2 保温
        §8.2.3 降温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8.3.1 降低空气湿度
        §8.3.2 降低土壤湿度
        §8.3.3 加湿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8.5.1 深耕土壤
        §8.5.2 科学施肥
        §8.5.3 合理灌溉
        §8.5.4 生物除盐
        §8.5.5 合理使用农药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西瓜秋延迟栽培中的主要气象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西瓜秋延迟裁培的主要气象问题
    1.1 西瓜生长的基本气象条件
    1.2 西瓜秋延迟栽培季节的基本气候特点
    1.3 西瓜秋延迟栽培中的主要气象问题
        (1) 温度
        (2) 水分和湿度
        (3) 光照
2 克服不利气象条件的技术对策
    2.1 防雨排涝
    2.2 尽量减轻高温、高湿的影响
    2.3 结果期温度的人工调节
3 结语

(8)淮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设施农业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设施农业研究的背景
        1.1.2 设施农业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设施农业的理论分析
    2.1 设施农业的概述
    2.2 设施农业的实质与基本特征
        2.2.1 设施农业的实质
        2.2.2 设施农业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淮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淮安市农业环境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农业气候特征
        3.1.3 农业土地资源
        3.1.4 农业水资源
        3.1.5 生物资源
        3.1.6 矿产资源
    3.2 淮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
        3.2.1 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3.2.2 设施农业呈特色化、规模化发展
        3.2.3 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逐渐提高
        3.2.4 设施功能不断拓展
    3.3 淮安市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发展盲目,缺乏发展的规划
        3.3.2 设施结构不合理
        3.3.3 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3.3.4 栽培的连作障碍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3.3.5 化肥农药使用不规范
        3.3.6 设施农业科技支撑薄弱
        3.3.7 市场开拓重视不够
第四章 淮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竞争优势分析
        4.1.1 地理位置优势
        4.1.2 气候优势
        4.1.3 资源优势
        4.1.4 劳动力优势
        4.1.5 销售市场优势
    4.2 竞争劣势分析
        4.2.1 经济发展水平劣势
        4.2.2 土地资源相对不足
        4.2.3 科技水平不高
        4.2.4 资金投入不足
        4.2.5 产业化机制不健全
    4.3 面临的机遇分析
        4.3.1 政策机遇
        4.3.2 经济发展机遇
        4.3.3 社会发展机遇
        4.3.4 农业发展变革机遇
    4.4 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4.4.1 市场风险
        4.4.2 竞争风险
        4.4.3 技术风险
        4.4.4 经营风险
        4.4.5 自然风险
第五章 发展淮安市设施农业的对策
    5.1 制定规划措施
        5.1.1 编制科学规划
        5.1.2 完善政策措施
    5.2 科技推动体系
        5.2.1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5.2.2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5.2.3 加快新品种引进和科研攻关
        5.2.4 开展技术和人才培训
    5.3 健全安全体系
        5.3.1 建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5.3.2 设立市场准入制度
        5.3.3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5.3.4 优化生产环境
        5.3.5 规范使用化肥农药
    5.4 加强市场开拓
        5.4.1 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5.4.2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
        5.4.3 提高品牌意识
        5.4.4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5.4.5 找准市场定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我国北方小型无籽西瓜新品种引进及其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西瓜生产现状
    1.2 我国北方西瓜生产现状
        1.2.1 生产季节与品种
        1.2.2 陕甘宁主栽区的生产模式与栽培技术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
    2.1 无籽西瓜新品种引进与筛选
        2.1.1 试验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无籽西瓜新品种示范与推广
第三章 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3.1 栽培茬口对西瓜效益的影响
    3.2 壮苗培育的关键技术
        3.2.1 浸种催芽技术和方法
        3.2.2 育苗技术和方法
    3.3 不同栽培密度和整枝方式对西瓜产量的影响
        3.3.1 不同整枝方式试验
        3.3.2 不同密度试验
        3.3.3 试验结论
    3.4 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溉时期对西瓜产量的影响
        3.4.1 试验品种及试验设计
        3.4.2 试验结果
    3.5 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
    3.6 不同采收时期对西瓜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3.7 二茬瓜产量及品质调查
第四章 推广模式研究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巨型塑料大棚结构设计及主要环境因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园艺设施结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园艺设施结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园艺设计结构研究现状
    1.3 设施小气候研究现状
        1.3.1 不同类型设施小气候观测研究
        1.3.2 设施小气候预测研究
        1.3.3 保温幕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研究思路与路线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巨型塑料大棚结构设计
    2.1 基本条件
    2.2 巨型大棚的功能定位及材料选择
        2.2.1 功能定位
        2.2.2 材料确定
    2.3 巨型塑料大棚主体结构参数设计
        2.3.1 跨度
        2.3.2 肩高
        2.3.3 矢高与矢跨比
        2.3.4 立柱间距
        2.3.5 屋面形状
        2.3.6 结构形式
    2.4 巨型大棚的荷载及传力途径
        2.4.1 所受荷载类型
        2.4.2 荷载的传力途径
        2.4.3 荷载的分析计算
        2.4.4 荷载组合
    2.5 巨型塑料大棚结构设计
        2.5.1 立柱设计
        2.5.2 拱杆设计
        2.5.3 支撑设计
        2.5.4 基础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类型大棚温光环境特征研究
    3.1 不同类型大棚温度特征比较
        3.1.1 实验大棚概况
        3.1.2 测定项目及测点的分布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小结
    3.2 不同类型大棚光环境特点比较
        3.2.1 实验大棚概况
        3.2.2 测定内容及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小结
第四章 巨型大棚不同层次覆盖下棚内温光环境特征研究
    4.1 不同层次覆盖下棚内温度特征研究
        4.1.1 大棚保温措施设计
        4.1.2 测温点布局及观测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1.4 小结
    4.2 巨型大棚不同层次覆盖光环境特征比较
        4.2.1 处理设置
        4.2.2 测定内容及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小结
第五章 巨型大棚三层覆盖条件下棚内湿度特征及调控研究
    5.1 巨型大棚三层覆盖条件下棚内湿度特征研究
        5.1.1 试验仪器布设
        5.1.2 观测内容与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1.4 小结
    5.2 巨型大棚三层覆盖条件下棚内不同降湿处理效应比较
        5.2.1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2 观测内容与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2.4 小结
第六章 巨型大棚 CO_2环境特征研究
    6.1 试验大棚情况
    6.2 测试项目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CO_2浓度日变化
        6.3.2 CO_2浓度季节变化
        6.3.3 CO_2浓度空间分布
        6.3.4 植株生育状况与室内CO_2浓度变化关系
        6.3.5 作物光合、土壤呼吸与CO_2浓度变化关系
    6.4 小结
第七章 巨型大棚的经济评价
    7.1 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7.2 巨型大棚经济评价的基础数据
        7.2.1 巨型大棚的技术经济参数
        7.2.2 经济评价的基础数据
        7.2.3 经济评价
        7.2.4 经济评价结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西瓜秋延迟栽培中的主要气象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木霉菌和生物炭配施对西瓜秧苗质量和抗逆性的影响[D]. 张婉婷.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2]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J]. 石光农. 中国农业信息, 2017(21)
  • [3]黄淮地区西瓜施肥配方筛选及安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D]. 陈思.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7)
  •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山东省西瓜甜瓜产业竞争力[A]. 焦自高,鲁波.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论文集, 2005
  • [5]淄博市蔬菜市场分析[D]. 刘艺卓.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6]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7]西瓜秋延迟栽培中的主要气象问题及对策[J]. 肖清华,朱秀玉,马玉堂. 山东气象, 2000(04)
  • [8]淮安市设施农业发展研究[D]. 王玉远.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9]我国北方小型无籽西瓜新品种引进及其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探索[D]. 李建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巨型塑料大棚结构设计及主要环境因子特征研究[D]. 李胜利. 河南农业大学, 2007(10)


蔬菜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植物种植论文 三农论文

上一篇:《联邦党报》中“司法审查”的政治概念
下一篇:让农技推广部门真正拥有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