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文杰,尹爱华,尹建华,何静霞[1](2020)在《一种新型的二氧化碳气肥施放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文章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二氧化碳气肥施放系统。该系统采用在农作物种植现场设置二氧化碳液体贮罐,再通过管道接通至大棚种植区,结合远程自动控制技术,对农作物实行精准的气肥施放。结果表明,该系统节省了生产运输成本,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穆大伟[2](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刘静[3](2017)在《新疆设施葡萄栽培环境调控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施环境各因子调控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葡萄的产量与品质,本文作者针对新疆的气候条件,详细阐述了温室温度、湿度、光照、CO2等环境因子的调控方法。
张洪启[4](2014)在《莘县棚室瓜菜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莘县棚室瓜菜生产现状,重点阐述了推广结构优良棚型及设施材料、良种良法配套、蔬菜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的土壤消毒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安全生产技术。
吴福来[5](2013)在《棚室蔬菜施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棚室蔬菜的经济效益高,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由于棚室蔬菜栽培的复种指数高,需肥量大,因此施肥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也将影响到人类健康、土壤环境以及棚室的可持续生产。
支翠玲,贾东坡[6](2011)在《保护地蔬菜CO2施肥原理与技术》文中认为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保护地蔬菜CO2施肥是一项新技术,在国外应用比较普遍,在国内CO2施肥除科研单位和示范园区以外,生产单位还没有普遍使用。该文对保护地蔬菜CO2施肥的原理及施肥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施CO2气肥适宜的浓度、施肥时期及CO2施肥应注意的问题,在保护地蔬菜生产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贾东坡[7](2010)在《日光能温室蔬菜CO2施肥原理与技术》文中认为水和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保护地种植蔬菜,CO2浓度低是蔬菜高产的限制因子,在保护地进行CO2施肥能显着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施CO2气肥是一项新技术,目前还没有普及应用。文中对大棚蔬菜CO2施肥增产的原因和原理以及施肥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施CO2气肥比较适宜的浓度、施肥的时期,CO2施肥应注意的问题,在蔬菜生产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李志强[8](2009)在《设施农业温室大棚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应用》文中提出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技术是当前温室大棚节本增效最高的一项新技术。在高平市机械化设施中的应用效果明显。经逐年实地试验示范和调查分析,取得了大量数据,为今后机械化设施农业的气肥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高臣,李杰达[9](2009)在《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技术及推广应用》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技术的现状、作用和6种产生方式,重点介绍了HT—1型二氧化碳发生器的推广应用情况。
陈永顺,李敏侠,姜建平[10](2009)在《设施蔬菜二氧化碳气肥施用技术》文中认为二氧化碳是蔬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直接影响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冬春季节,由于棚室经常密闭,棚内白天二氧化碳浓度较低,每天早上揭开草帘后如不及时通风,二氧化碳可降至100ml/m3以下。如果棚内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时补偿,蔬菜常常就会处于二氧化碳"饥饿"状态。特别是晴天上午日出前后,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下降,往往低于补偿点,直接影响蔬菜光合作用的正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系统总体方案 |
| 2 系统硬件设计及工艺流程 |
| 2.1 系统硬件设计 |
| 2.2 工艺流程 |
| 3 系统应用效果 |
| 4 系统使用注意事项 |
| 5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都市农业 |
| 1.2.2 设施农业 |
| 1.2.3 立体绿化 |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框架 |
| 1.6 创新点 |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 2.1 有农建筑 |
| 2.1.1 垂直农场 |
| 2.1.2 有农建筑 |
| 2.2 产能建筑 |
| 2.2.1 被动房 |
| 2.2.2 产能房 |
| 2.3 生产型建筑 |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3.1.2 材料与方法 |
| 3.1.3 结果与分析 |
| 3.1.4 结论 |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 3.2.1 材料与方法 |
| 3.2.2 结果与分析 |
| 3.2.3 讨论 |
| 3.2.4 结论 |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 4.2.1 材料与方法 |
| 4.2.2 结果与分析 |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 4.3.1 材料与方法 |
| 4.3.2 结果与分析 |
| 4.3.3 讨论 |
| 4.3.4 结论 |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 5.1.1 覆土种植 |
| 5.1.2 栽培槽 |
| 5.1.3 栽培块 |
| 5.1.4 栽培箱 |
| 5.1.5 水培 |
| 5.1.6 栽培基质 |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 5.3.1 研究现状 |
| 5.3.2 材料与方法 |
| 5.3.3 结果与分析 |
| 5.3.4 讨论与结论 |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 6.1.1 研究现状 |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 7.1 温室 |
| 7.1.1 日光温室 |
| 7.1.2 现代温室 |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 7.2.1 研究现状 |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 7.2.5 实践案例 |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 7.3.1 材料与方法 |
| 7.3.2 结果与分析 |
| 7.3.3 结论 |
| 7.4 屋顶温室 |
| 7.4.1 研究现状 |
| 7.4.2 实践案例 |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 7.6.4 自给率分析 |
| 7.6.5 结果与讨论 |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1 环境因子对温室环境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 |
| 2 温室常用控制设备 |
| 3 温度调控 |
| 3.1 气温调控 |
| 3.1.1 调控标准 |
| 3.1.2 保温技术 |
| 3.1.3 降温技术 |
| 3.2 土温调控 |
| 4 湿度调控 |
| 4.1 温室除湿方法 |
| 4.2 湿度调控标准 |
| 4.3 湿度调控技术 |
| 5 光照调控 |
| 6 气体调控 |
| 6.1 施用时期 |
| 6.2 提高CO2浓度的方法 |
| 6.3 CO2施肥注意事项 |
| 7 结束语 |
| 1 加快老棚区的改造, 推广结构优良棚型及设施材料 |
| 2 进一步普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
| 3 全面推广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 3.1 增施有机肥 |
| 3.2 配施生物菌肥 |
| 3.3 应用高效水溶肥,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
| 3.4 广泛应用多功能新型叶面肥 |
| 3.5 增施二氧化碳,推广棚室内建沼气池,合理使用沼液 |
| 4 推广科学的土壤消毒技术 |
| 4.1 高温消毒 |
| 4.2 药剂消毒 |
| 4.3 土壤消毒注意问题 |
| 5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
| 5.1 生物防治技术 |
| 5.2 理化诱控技术 |
| 5.3 生态调控技术 |
| 5.4 高效、低毒农药科学使用技术 |
| 一、棚室蔬菜存在的问题 |
| 1. 施肥不平衡, 过量施用氮肥, 钾肥的施用量不足 |
| 2. 农家肥施用不合理, 肥效不高 |
| 3. 化肥使用量不当, 微量元素几乎不加, 在底肥使用中不 |
| 4. CO2气肥, 生物有机肥未能推广使用。 |
| 二、棚室蔬菜施肥的改进措施 |
| 1. 增施钾肥, 适施氮肥, 补充微肥, 协调氮磷钾配比 |
| 2. 加大农家有机肥的使用量 |
| 3.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 |
| 3.1 室内燃烧沼气 |
| 3.2 硫酸-碳酸氢铵反应法 |
| 4. 点火法 |
| 三、改进施肥方法 |
| 1. 根据肥料化学性质确定施肥方法, 深施氮钾肥, 集中施或和有机肥掺和一块施用硼肥, 叶面喷施微肥。 |
| 2. 因蔬菜种类而施 |
| 四、改进追肥方法 |
| 1.追施有机肥料 |
| 2. 追肥要结合生育周期进行 |
| 3. 要根据其生长状况决定追肥 |
| 4. 追肥要结合季节进行 |
| 1 CO2施肥增产的生理原因 |
| 1.1 显着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 |
| 1.2 改变了叶片的结构, 有利于吸收同化CO2 |
| 1.3 促进花芽分化, 有利于雌花的形成 |
| 2 CO2施肥的原理和浓度 |
| 2.1 CO2施肥的原理 |
| 2.2 CO2施肥的适宜浓度 |
| 3 保护地 CO2施肥技术 |
| 3.1 增施有机肥料 |
| 3.2 吊袋施肥和施用固体CO2气肥 |
| 3.3 CO2发生器法 |
| 3.4 使用CO2气肥机 |
| 3.5 直接供气法 |
| 4 CO2施肥应注意的问题 |
| 4.1 CO2施肥的最佳时期 |
| 4.2 适宜的CO2浓度和棚室地温 |
| 4.3 CO2施肥后棚室管理 |
| 1 温室气肥增施器的选择 |
| 2 二氧化碳对果蔬生产的作用 |
| 3 增施时段和增施量 |
| 4 成本核算 |
| 5 注意事项 |
| 5.1 注意棚内空气流通 |
| 5.2 二氧化碳的增施一定要适时适量 |
| 5.3 重视地温的控制 |
| 5.4 控制化肥用量 |
| 5.5 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
| 1.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主要作用 |
| 2.6种二氧化碳气肥产生方式 |
| 3. HT—1型二氧化碳发生器的特点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