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沅岐,董玉洁,周福军,陈金鹏,周钰通,田成旺,陈常青[1](2022)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青蒿素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过氧桥结构,对恶性疟疾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血吸虫病、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纤维化等药理作用。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并对其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及结构改造进行一系列研究。结构改造得到的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化合物,有效改善了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和成药性,目前已有复方双氢青蒿素、复方青蒿素、复方蒿甲醚等制剂应用于临床。对近年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结构改造、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安全性、专利申请及保护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马艳娇[2](2021)在《青蒿素类药物的生物及抗肿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青蒿素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手段从中草药中提取出来,具有较高医疗价值,它对于疟疾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青蒿素在其他层面的运用将会愈发广泛,这主要体现在癌症的治疗、其他寄生虫的抵抗等层面,这一药物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
朱雯,吕悦,赵修华,张琳[3](2021)在《多孔淀粉-环糊精基青蒿素微球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一种多孔淀粉-环糊精基青蒿素微球(AHPS)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分布规律。方法:通过对大鼠分别灌胃给药青蒿素微球后,测定青蒿素的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考察在大鼠体内青蒿素微球不同的吸收和代谢程度;同时,经过灌胃AHPS后,观察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脑等6个器官中青蒿素的分布,探讨青蒿素微球吸收入血后青蒿素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与青蒿素以及青蒿素哌喹片相比,青蒿素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血药达峰浓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生物利用度为青蒿素的4.46倍、青蒿素哌喹片的3.08倍;并且AHPS、青蒿素和青蒿素哌喹片在心脏和肝脏中血药浓度最高,其中AHPS在不同时间各个组织中的含量均比青蒿素和青蒿素哌喹片高。结论:AHPS相比于青蒿素和青蒿素哌喹片,在体内的吸收效果更佳,在各器官中的含量明显增加。此微球为提高青蒿素等难溶于水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邓小丽,任媛,杨振,袁兵[4](2021)在《双氢青蒿素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e, DHA)是青蒿素(Artemisinin)衍生物中活性较强的一种化合物,已作为疟疾特别是恶性疟疾一线治疗药物而受到广泛应用。但是诸多研究表明,DHA的生物活性并不局限于治疗疟疾,在体内外对多种肿瘤呈现出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效应。但在不同肿瘤中产生的抗肿瘤效应途径存在差异,比如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以及产生不同的效应蛋白等,导致不同的抗肿瘤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抗侵袭和迁移、铁死亡等,最终抑制肿瘤的生长或促进肿瘤缩小。此外,体内或体外研究证实DHA对人体寄生虫、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纤维化等多种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雷玉婷,杨艳红,雷自立[5](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青蒿素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靶点及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来探讨青蒿素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靶点及机制。方法在Pubchem数据库中获取青蒿素的SMILES(simplified molecular input line entry specification,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通过查找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PharmMapper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选出青蒿素靶点。通过TTD数据库(therapentic target database)、Drugbank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IBD靶点。通过韦恩图交集筛选出青蒿素直接作用于IBD的靶点,将这些直接作用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获得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输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Real-time PCR和16S rDNA基因分析对部分信号通路进行了验证。结果经过分析得到青蒿素靶点341个、IBD靶点1 629个,交集分析得到青蒿素直接作用于IBD的靶点84个,其中GO分析共得到288条功能,包括189个生物学过程、31个细胞组分和68个分子功能;72条KEGG通路,包括肠上皮连接相关通路,如黏着斑连接、黏附连接和一些炎症应激相关通路,如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与对照组相比,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IBD小鼠肠道组织中E-cardherin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用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 DHA)处理后,E-cardherin有恢复上调的趋势。肠道菌群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小鼠相比,DSS组的BacteroidalesS24-7group丰度显着降低,而给予DHA处理后,丰度明显升高。结论青蒿素通过多个靶点和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并且作用于多个信号通路修复肠道屏障,为探讨青蒿素治疗IBD提供思路。
王茜,郑钟原,陈利娜,赵永丹,刘慧,瞿水清,杨源民,张雨,邓硕秋,李玉洁,张淑秋[6](2021)在《双氢青蒿素和咯萘啶复方配伍比例筛选与实验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筛选双氢青蒿素和咯萘啶组合物的最佳配伍剂量,观察该剂量下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疟疾小鼠的影响。方法以伯氏疟原虫感染C57小鼠建立疟疾模型,以小鼠感染率、抑制率和复燃率等为观察指标,将双氢青蒿素与咯萘啶的25个联合给药组用二元二次方程法和协同作用指数评价法(CI值法)进行剂量筛选。剂量优化后与青蒿琥酯-咯萘啶进行药效比较得到双氢青蒿素-咯萘啶最佳配伍剂量,并进行效价实验。取小鼠脑、肝脏HE染色进行病理检查,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综合二元二次回归方程法和CI值法筛选得到双氢青蒿素-咯萘啶5个较优剂量组(mg·kg-1):4/3、2/3、1/3、0.5/3、4/1.5,优化得到0.5/3、1/3和2/3三个剂量组,与青蒿琥酯-咯萘啶进行药效比较,确定双氢青蒿素-咯萘啶最优剂量组为1/3(mg·kg-1)。病理检查显示,双氢青蒿素-咯萘啶给药剂量为1/3(mg·kg-1)时,疟疾小鼠脑血管中未见感染的红细胞,肝脏组织排列整齐,无疟色素沉积,且血清中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 <0.01)。结论双氢青蒿素1 mg·kg-1和咯萘啶3 mg·kg-1为最佳配伍剂量,联合应用可以明显降低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的感染率和复燃率,改善脑部微血管阻塞,并能有效清除肝脏中的疟色素沉积。
张泽鑫,黄子怡,吴汶丰,陈栩静,方舒涵,李菁,王理槐,胡浩,文静[7](2021)在《生信分析鉴定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铁死亡基因》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不同类型的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铁死亡基因。通过在线数据库,对相关类型的青蒿素成分进行筛选和靶点预测。通过WGCNA和差异分析,获取非小细胞肺癌相关基因。通过PubMed数据库获取铁死亡相关基因。将三者进行取交集,得到治疗NSCLC相关的铁死亡基因。通过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明确其作用机制。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核心基因并进行生存分析。然后进行分子对接和免疫组化层面验证。结果表明:共筛选出不同类型的青蒿素5种,其靶点分别为103个,82个,71个,22个和112个。WGCNA分析筛选出了了9 070个基因,差异分析鉴定了4 276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将上述二者与258个铁死亡基因取交集,得到了Artemetin治疗NSCLC铁死亡相关基因2个(CA9、PTGS2),其中:Artemisinin(1个),Artemisitene(1个),Deoxyartemisinin(0个)和Dihydroartemisinin(2个)。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其发挥作用可能与组蛋白乙酰化有关,通过孕酮介导的细胞成熟途径通路起作用。PPI和生存分析显示AURKA,PLK1和TYMS在高低风险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分子对接结合显示AURKA与Dihydroartemisinin在对接结果中最优,其次是PLK1与Dihydroartemisinin,TYMS与Artemetin。HPA免疫组化验证了AURKA、PLK1和TYMS在腺癌/鳞癌中具有明显的表达差异。本研究鉴定了不同类型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铁死亡基因,初步了解其发挥作用的机制,这有可能为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提供新的策略。
陈欢,代天志,孙德群[8](2021)在《青蒿素衍生物抗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用MTT法检测了新青蒿素衍生物D-21对7种肿瘤细胞株及正常肝上皮细胞的抗增殖效果,并通过观察癌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Annexin V-FITC and PI染色和线粒体膜电位染色一系列实验,探讨新青蒿素衍生物D-21诱导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初步机制。结果表明:新青蒿素衍生物D-21对所选的肿瘤细胞系均有较好抗增殖作用,特别是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和CCRF-CEM具有显着细胞活性(IC50分别为2.067±0.494,1.023±0.249,0.602±0.252μmol/L),且对L02的细胞毒性(IC50=5.708±0.713μmol/L)低于阿霉素(IC50=0.900μmol/L);经进一步研究,CCRF-CEM细胞经新青蒿素衍生物D-21处理后,可以通过线粒体膜电位凋亡途径来诱导癌细胞凋亡,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说明新青蒿素衍生物D-21对癌细胞有极强的杀伤性,且细胞毒性低于现有药物阿霉素,有望成为新型抗癌药物的候选药物。
杨冰祎,王振宇,千慧燕,闵鹏飞,张爽,贾立军[9](2021)在《双氢青蒿素体外抑制新孢子虫和弓形虫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为确定双氢青蒿素体外抑制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的作用效果,该试验在开展双氢青蒿素细胞毒性试验的基础上,对新孢子虫和弓形虫进行了体外抑制试验,同时与青蒿素、桦褐孔菌多糖、黄芩苷、乙胺嘧啶等药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与青蒿素、桦褐孔菌多糖、黄芩苷、乙胺嘧啶均对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有抑制作用,尤其双氢青蒿素在质量浓度为20 mg/L时,抑制新孢子虫和弓形虫作用效果明显,其对新孢子虫抑制率为97.69%,对弓形虫抑制率为86.56%。而青蒿素、桦褐孔菌多糖、黄芩苷、乙胺嘧啶在高浓度时抑虫效果相当。该研究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具有较好抑制新孢子虫和弓形虫作用,可作为抑制2种虫体的候选药物。
林子涵[10](2021)在《提升中国青蒿素产品的竞争力》文中研究说明“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中医古籍里记载的青蒿,遍布中国山野。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和生物医药从业者的努力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被成功提取、合成,并广泛应用于全球抗疟疾实践。然而,这种由“中国小草”制备而来的传统药物,其生产技术却在全球青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青蒿素及其主要衍生物 |
| 1.1 青蒿素 |
| 1.2 双氢青蒿素 |
| 1.3 青蒿琥酯 |
| 1.4 蒿甲醚和蒿乙醚 |
| 1.5 其他衍生物 |
| 2 青蒿素的制备与合成 |
| 2.1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
| 2.2 青蒿素的化学合成 |
| 2.3 青蒿素的提取和分离 |
| 2.4 青蒿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
| 3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活性 |
| 3.1 抗疟疾 |
| 3.2 抗血吸虫病 |
| 3.3 抗肿瘤 |
| 3.4 抗菌 |
| 3.5 抗炎 |
| 3.6 抗病毒 |
| 3.7 抗纤维化 |
| 4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安全性 |
| 5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现状 |
| 6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专利申请及保护情况 |
| 7 结语 |
| 1 青蒿素的发现离不开中西医结合 |
| 2 青蒿素的研究背景 |
| 3 青蒿素生物合成 |
| 4 青蒿素衍生物的药理作用 |
| 5 青蒿素类药物临床功能 |
| 5.1 清热药 |
| 5.2 抗寄生虫 |
| 5.2.1 抗疟原虫 |
| 5.2.2 抗血吸虫 |
| 5.2.3 抗弓形虫 |
| 5.2.4 抗肺孢子虫 |
| 5.2.5 抗利什曼原虫 |
| 5.2.6 抗阴道毛滴虫 |
| 5.3 抗肿瘤 |
| 6 展望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设备 |
| 1.3 实验动物 |
| 2 试验方法 |
| 2.1 AHPS的制备 |
| 2.2 青蒿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 |
| 2.3 生物利用度检测 |
| 2.3.1 动物分组及血液样品采集 |
| 2.3.2 血样处理 |
| 2.4 组织分布检测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生物利用度 |
| 3.2 组织分布 |
| 4 结论 |
| 1 抗疟疾作用 |
| 2 抗肿瘤作用 |
| 2.1 与铁离子相关的抗肿瘤效应 |
| 2.2 抑制肿瘤增殖 |
| 2.3 促细胞凋亡 |
| 2.4 抑制血管生成 |
| 2.5 抗侵袭和迁移 |
| 3 抗寄生虫作用 |
| 4 抗自身免疫性疾病 |
| 5 抗微生物作用 |
| 6 抗纤维化作用 |
| 7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试剂与仪器 |
| 1.1.2 实验动物 |
| 1.2 方法 |
| 1.2.1 青蒿素靶点收集 |
| 1.2.2 IBD的靶点信息收集 |
| 1.2.3 青蒿素与IBD共同靶点收集 |
| 1.2.4 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
| 1.2.5 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分析 |
| 1.2.6 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 1.2.7 组织RNA提取和Real-time PCR |
| 1.2.8 16S r DNA基因分析及数据处理 |
| 1.2.9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青蒿素靶点的筛选 |
| 2.2 IBD靶点信息收集和筛选 |
| 2.3 青蒿素治疗IBD的靶点收集 |
| 2.4 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分析 |
| 2.4.1 GO分析 |
| 2.4.2 KEGG分析 |
| 2.5 相关实验验证及分析 |
| 3 讨论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材料 |
| 配伍方案筛选 |
| 较优配伍方案验证 |
| 配伍方案比较 |
| 最优配伍方案验证 |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水平测定 |
|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协同作用评价和配伍方案筛选 |
| 优化比例验证 |
| 配伍方案比较 |
| 药效学评价 |
| 1效价实验 |
| 2脑微血管病理 |
| TNF-α、IFN-γ表达水平 |
|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青蒿中不同类型青蒿素的获取和靶点预测 |
| 1.2 非小细胞肺癌WGCNA和差异表达分析鉴定模块基因和差异表达基因 |
| 1.3 青蒿中不同类型的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铁死亡基因的鉴定 |
| 1.4 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
| 1.5 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核心基因 |
| 1.6 不同类型的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生存基因的筛选 |
| 1.7 不同类型的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生存基因的分子对接评价 |
| 1.8 不同类型的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生存相关基因的免疫组化验证 |
| 2 结果 |
| 2.1 青蒿中不同类型青蒿素的获取和靶点预测 |
| 2.2 非小细胞肺癌WGCNA和差异表达分析鉴定模块基因和差异表达基因 |
| 2.3 青蒿中不同类型的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铁死亡基因的鉴定 |
| 2.4 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
| 2.5 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核心基因 |
| 2.6 不同类型的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生存相关基因的筛选 |
| 2.7 不同类型的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生存相关基因的分子对接评价 |
| 2.8 不同类型的青蒿素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生存相关基因的免疫组化验证 |
| 3 讨论 |
| 1 实验前准备 |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1.2 试剂的制备 |
| 1.3 细胞株 |
| 1.4 新青蒿素衍生物D-21结构式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细胞培养 |
| 2.2 MTT法测D-21抗肿瘤活性 |
| 2.2.1 贴壁细胞 |
| 2.2.2 悬浮细胞 |
| 2.3 D-21对肿瘤细胞形态的影响观测 |
| 2.4 D-21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肿瘤细胞的抑制试验 |
| 2.5 Hoechst 33258染色 |
| 2.5.1 药物配制: |
| 2.5.2 细胞接种及给药: |
| 2.5.3 染色: |
| 2.6 Annexin V-FITC and PI染色 |
| 2.6.1 药物配制: |
| 2.6.2 细胞接种及给药: |
| 2.6.3 染色: |
| 2.7 线粒体膜电位(JC-1)染色 |
| 2.7.1 药物配制: |
| 2.7.2 细胞接种及给药: |
| 2.7.3 染色: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1 化合物对8种肿瘤细胞系的抗肿瘤活性 |
| 3.2 D-21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 3.3 D-21对肿瘤细胞形态的影响 |
| 3.4 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分析 |
| 3.5 Annexin V-FITC and PI染色结果分析 |
| 3.6 线粒体膜电位(JC-1)染色结果分析 |
| 4 结论与展望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
| 1.2 细胞及虫体 |
| 1.3 细胞与虫体的培养 |
| 1.4 MTT法测定双氢青蒿素等药物对Vero细胞毒性 |
| 1.5 MTT法药物体外抗新孢子虫与弓形虫试验 |
| 1.6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药物对Vero细胞的毒性试验 |
| 2.2 药物体外抗新孢子虫与弓形虫速殖子增殖试验 |
| 2.3 药物体外对新孢子虫与弓形虫速殖子的抑制效果 |
| 3 讨论与结论 |
| 立志打破国外封锁 |
| 把握中国独有药材 |
| 发掘青蒿素更多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