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1](2019)在《沈周湾东草堂图轴流传考略》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入藏了一批清末重臣孙毓汶后人所捐赠的中国古代绘画。笔者曾就其中一幅沈周《桃花书屋图》进行考证,发现该画作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过多种版本。(1)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孙毓汶于1897年在信札中提到了沈周包括《桃
文蔚[2](2017)在《中国指画:源流、个案与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指画为核心论题,以问题意识为引导,通过相关学科方法与视角,兼顾画史、画论与画家,对与指画相关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本文首先探讨指画的起源、意趣与价值,分别论述了广义和狭义的指画的历史起源,指画的意趣在于无笔墨痕、简淡天真,注重即兴状态与偶然效果,指画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指画作为一个画派和艺术运动,既有一定历史地位,也有当代价值。结合绘画史来看,指画佳作皆需立足于纯熟而长久的毛笔画创作实践基础之上,只有天分高、学力深、胸襟阔达者,方可成为指画大家。其次,分析指头画派的兴衰流变,通过对明末画坛与清初画派历史关系的梳理,以及对指头画派生成动因的考辨,指出满清旗人群体社会政治地位的变迁与高其佩艺术地位变化和指头画派兴衰呈较高正相关。再次,对高秉《指头画说》这一指画理论着作进行分析研究,指出高秉《指头画说》的作用在于开指画理论先河以及对高其佩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复次,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指画家如高其佩、潘天寿等进行个案研究,考察其生平、师承,探讨其个人风格和艺术思想,偏向图像学和艺术社会学等学科视角的探讨,对这些画家为何选择指画作文化阐释,指出他们的指画实践动因各有不同,或因个性使然,或因突破传统藩篱与时代艺术困局之需要,或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助于艺术市场的推动,与世界对话的艺术自觉,阐明其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之关系。在关于高其佩的个案研究中,指出“独创主义”虽为高其佩绘画实践的一个重要表征,然高其佩的价值不止于此,他开创指头画派的历史价值,要大于他指画实践的艺术成就。而潘天寿的指画实践,实际上是他在二十世纪中国画革新论争历史背景下落实他“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艺术思想的成功示范。
于金苗[3](2014)在《明遗民金俊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俊明(1602—1675),明诸生,吴中地区着名遗民,终生高隐不仕,以教授、抄书为生,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的文学作品,着有《阐幽录》两卷,《康济谱》二十五卷,《退量稿》、《春草闲房诗文集》、《春草闲房未刻诗》各一卷,书画作品今存五十余幅,今存小品文《纪兰》四则、《冰吟赋》一篇,一生以抄书为生,故藏书丰富。明亡后,面对亡国之痛,金俊明将自己的哀伤和愤懑隐于诗画以表达自己的坚贞与隐逸之志。本论文爬疏文献,依据文集、文献等,以金俊明生平经历、家族世系、交游状况及诗画作品为基点,全面分析和探究金俊明诗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从而揭示金俊明的隐微遗民世界、文学观和诗学思想,为研究清初江南遗民心态和遗民诗歌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陆林[4](2003)在《晚明书画家邵弥生年新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明重要书画家邵弥(?~1642),其生年向无确考。今人据“年未满艾”和“未五十而遄归’,等邵氏友朋的叹惋,多认为其约生于公元1592年或1594年。其实,1592年是邵弥享年约四十九岁的误算,自不足论;1594年在推算上虽无差讹,但亦恐非其倚然早逝的实情。今据同时同乡之人金圣叹对邵画的题跋及相关史料,认为邵弥生年约在1598年,在世仅四十五岁左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指画的起源、意趣与价值 |
| 第一节 从彩陶文、指书到指画 |
| 第二节 指画的意趣与价值 |
| 第二章 指头画派的成因与流变 |
| 第一节 明末画坛与清初画派 |
| 第二节 指头画派的生成与流变 |
| 第三章 高其佩生平、绘画及相关问题研究 |
| 第一节 生平考疑、作品综述与代笔问题 |
| 第二节 关于钟馗画系列的释读 |
| 第四章 《指头画说》与相关问题研究 |
| 第一节 版本、体例与内容 |
| 第二节 《指头画说》对高其佩的“故神其说” |
| 第五章 潘天寿的艺术思想与指画实践 |
| 第一节 潘天寿与二十世纪中国画革新论争 |
| 第二节 潘天寿的指画观及其实践 |
| 第六章 当代中国指画研究 |
| 第一节 当代中国指画的展览、社团及相关研讨 |
| 第二节 崔如琢的指画观及其绘画实践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金俊明生平、着述与结社考 |
| 第一节 生平事迹考 |
| 一、家庭成员略考 |
| 二、金俊明生平考 |
| 第二节 版本与着述考 |
| 一、诗作版本考 |
| 二、评点 |
| 三、书画作品 |
| 四、藏书 |
| 第三节 结社考 |
| 一、复社 |
| 二、南京社集 |
| 三、京口三山大社 |
| 四、半塘社集 |
| 五、其他结社 |
| 第二章 金俊明交游考 |
| 第一节 与遗民 |
| 一、张隽 |
| 二、归庄 |
| 三、陆世仪 |
| 四、顾梦游 |
| 五、郑敷教、彭行先 |
| 第二节 与出仕新朝者 |
| 一、钱谦益 |
| 二、王士祯 |
| 三、尤侗 |
| 第三节 其他 |
| 一、与画友 |
| 二、与其他人 |
| 第三章 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 |
| 第一节 金俊明的诗学思想 |
| 第二节 诗歌创作思想内容 |
| 一、咏怀诗 |
| 二、题画诗 |
| 三、交游诗 |
| 第三节 艺术特色 |
| 一、转益多师、尤尚栗里 |
| 二、意象选择、苍凉凄郁 |
| 三、体式多样、尤擅今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