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拉祜族传统农耕仪式与社会功能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拉祜族的传统农耕祭仪及社会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1](2019)在《生命崇拜与仫佬族民歌意象研究》文中提出生命崇拜是仫佬族族精神生活中最重大的主题之一。他们崇生惧死,伤时忧生,认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他们崇拜生命力,强调生殖繁衍,因此民歌体现出一种壮美的风格。这些都深刻地体现在仫佬族民歌的天文意象、地理意象与人文意象之中。深入挖掘这些意象蕴含的丰富文化传统,归纳整理仫佬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运用神话人类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原型批评、审美人类学、叙事学等理论,结合本人的田野调查,从生命崇拜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解读仫佬族民歌意象。仫佬族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游”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游村、走坡,这使他们在较大程度上保存原始时空混同观和浑沌思维。在他们眼中,天地混同,无高下、方圆、动静之别;天人合一,人可以通天,风流大过天。仫佬族人崇拜生命、害怕死亡,加之长期居住在阴暗的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之中,因此他们惧怕落日、向往光明,希望鲜明的色彩和光亮的温暖能够驱散黑暗的阴霾,太阳意象与黑暗意识体现了他们绵延生命的原始渴望。根据声音崇拜原理,雷声等于雷、雷等于生命,雷声就是生命,雷声意象传达的就是生命的呐喊,雷神既意寓生、也包蕴着死,它是死而复活之神,具有死生二重性。在仫佬族人看来,死生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对立,这反映了他们朴素的辩证思想,同样也是浑沌思维的体现。人总是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从自然当中感受自身,仫佬族对于自身的生命感悟往往通过花草意象来体现,如用“花无百日红”象征人生短暂,用“风吹灯草”喻世事多艰,这些忧生之感除了反映出罗城当地特有的气候物候外,还真实地表达出仫佬族人艰难的生活状况和沉重的历史。即便如此,他们也自有他们的解脱之道,及时行乐、以情动天是他们适应恶劣自然的有力武器。水对于仫佬族而言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死亡威胁,他们的生活长期在缺水与水灾之间上下翻转,因而形成了对于水的挫折性体验,这些体验不仅让他们一直保持着取用有度的生活态度,也使他们形成有关水的崇高审美取向,民歌中的水意象不论是原生意象还是次生意象,都如此地丰富、完满、动态十足,它体现了一种生命美。仫佬人的生命意识体现在特定的人文空间之中,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容器,也是多种社会关系和权力较量的场所。门是空间的间隔,它隔开的是权力空间与生命空间、世俗空间与神圣空间,出门、进门以及出阁反映的是仫佬族在不同空间中转移的心态。出门意味着从父权制的空间向自由生命空间的转换,因此民歌中反复以“出门”起兴,作为姿情歌唱的开始;“进门”是向临时生命空间——歌堂的转移;而出阁则更是一段新的生命旅程,出阁前的生命教育、哭嫁的生命呐喊以及进门时生命祝福彰显的都是仫佬族人对于生命的崇拜与渴望。灵魂观念是仫佬族人信仰的基础,灵魂不灭,并在几个空间之间流转;但灵魂质轻,因此需要用桥去集中、引渡,不论是架桥引魂、过桥渡魂还是走桥固魂,无非都是让灵魂稳固、早入归宿,它反映出作为百越族后裔的仫佬族人深埋内心的对于人生的离散感,历史上的百越“散而不亡”,处处受到楚国的驱逐,因此迫切需要安稳的归宿和种族的繁衍,桥能实现他们的生育梦想,能引渡他们的灵魂,因此生活中处处有桥,民歌里处处唱桥。不同于传统文学中“路”意象之幽昧、险阻,仫佬族民歌中的路通达、顺畅,走坡时所走之坡路是与神灵相通的地方,具有暂时与永恒的双重性,走坡反映的是恋爱过程,也是人生的节奏,仫佬人以不疾不徐的步伐和悠游的人生态度来走坡,表现出他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钟会兰[2](2018)在《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哈尼族迁徙史诗《雅尼雅嘎赞嘎》的文化学解读》文中研究表明阿卡人是哈尼族一个重要支系,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地区和邻近的东南亚国家,即西双版纳州,普洱市澜沧、孟连等县,和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地形成阿卡聚居区。《雅尼雅嘎赞嘎》是流传在哈尼族阿卡人聚集区的一部重要迁徙史诗,与流传于红河流域哈尼族聚居区的《哈尼阿培聪坡坡》并称姊妹篇。两部史诗对哈尼族分布的两大区域有大致勾勒,其中,《雅尼雅嘎赞嘎》对雅尼雅(即阿卡人)迁徙之路进行了详实地叙述和描绘,同时蕴含着哈尼族阿卡人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目前对《雅尼雅嘎赞嘎》的研究大多围绕它在阿卡人现实生活中的流传状况和传承保护展开,缺乏针对史诗本身的形式、内容的系统完整而又细致深入的研究,因而对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揭示也较为不足。基于此,笔者结合对史诗主要流传地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帕真村委会水河新寨的田野调查,综合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史诗《雅尼雅嘎赞嘎》的流传状况、文本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引征汉文典籍有关哈尼族民族迁徙和其他哈尼族迁徙史诗、传说、谚语等资料,试从文化学的角度,阐释《雅尼雅嘎赞嘎》与阿卡人历史文化变迁和现实生活的关联。论文围绕《雅尼雅嘎赞嘎》的流传地阿卡人的文化生境展开,首先介绍了史诗的流传和搜集整理状况,主要内容和重要主题,与《哈尼阿培聪坡坡》在诸多方面的异同,以及演述语境和传承状况。继而通过对史诗文本内容的分析,梳理其中蕴含的有关阿卡人民族迁徙的根源、路线、重大事件和记忆,以及历史文化变迁等相关内容。此外,论文试图进一步解读阿卡人在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以期在观照阿卡人现实生活与史诗中演述的文化传统的同时,将《雅尼雅嘎赞嘎》置于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阐释其在诸如阿卡人族群认同和现实生活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理解该史诗作为阿卡人文化载体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黄璜[3](2017)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探索者 ——李子贤学术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李子贤先生一生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领域的研究,尤精于少数民族活形态神话研究,成就卓着。在55年坚持不懈地对少数民族神话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中,发掘并呈现了云南这个至今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研究,建构、形成、发展和完善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活形态神话”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活形态神话存在的四种形态,探讨了活形态神话与其存续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关联,并将云南少数民族中的活形态神话与台湾、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区的相关神话进行国际视野的比较研究,探讨其共性、个性及原因。李先生涉猎广泛,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能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和神话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李先生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之后,又从民俗文化学的视角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展开研究,形成其深具全局观、整体观的研究视野和学术思路,对民族民间文学领域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具学理性的反思,并指明了新的研究路向。李先生在从事少数民间文学研究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现代适应,并付诸实践。同时,李先生以云南大学为中心策划主持了诸多国际学术会议,对国内外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民俗文化及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本文从李先生学术研究的渊源、成果、方法和影响几个方面展开,尝试梳理先生的研究成果、研究特色、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学术影响和人格魅力。以述为主,评述结合,辅以口述史访谈的方式,力图呈现李先生深广卓着的学术成就,志在富民的学术情怀和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

陈栋[4](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王钧[5](2017)在《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社会学研究视角,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以红河流域地区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为个案,对少数民族村寨中节庆体育文化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和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实地访谈、个案研究、深描式民族志法等调查方法,分析不同时期节庆体育文化的变迁。研究认为,在当代“传统文化空间裂变”与“民族文化现代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既是一个系统空间,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文化场,这个系统中各因素间不断的互相作用,其带来的变化实质上是空间主体的一种有目的性社会行动的产物,影响着空间的实践和民族文化的表征。少数民族文化空间的发展与保护,对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探寻了少数民族节庆体育的文化内涵、结构、活动特征、互动机制和功能,尝试着从宏观以及理论层面对“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进行辨析,并得到以下结论:1、少数民族村寨节庆体育文化的表征和内涵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2、文化空间的变迁是一种有意识的变迁。3、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与族群认同具有重要的相互关联性。4、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是多元结构的现实存在。5、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演化是文化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状态中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广泛的适应性。6、新兴节庆体育是传统节庆体育文化的有益补充。7、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变迁和新农村建设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共变过程。总之,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发展应遵循以下三点,一是少数民族村落社会中各种关系交错共生、相互包容,构成了一个大的文化空间系统。这个系统中各种因素本身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二是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自我生产与更新的功能。文化空间会随着内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文化生产的实质就是空间自身的生产以及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所以,文化的发展也应该具有延续性与流动性。三是文化生产要与空间主体相适应,即与民族发展相适应。空间主体是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改变空间的环境来进行空间生产的。空间中的一切事物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空间生产是具有目标性的,所以对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发展与保护不能忽略地区民族群众的诉求。

杨雪梅[6](2017)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农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随之变化,越来越多的民族采用现代的耕作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渐消失。鉴于此,本文吸纳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云南省博物馆和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少数民族传统农具的收藏情况,运用文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对少数民族的传统农具进行分类,梳理了传统农具使用的民族情况,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农具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提出其特点是适应性、多样性、融合性,产生原因与各个少数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采取的生产方式以及开展的文化交流直接相关。

刘婧[7](2016)在《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表达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众对公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主题公园作为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文化的挖掘、整理、提炼、继承、发扬与再现,使主题公园长期有效的发展。主题公园已不仅仅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游览休憩的户外空间,更是人们感知城市文化、体会城市精神的重要场所。在满足城市居民贴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去感悟城市的内在精神、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从而理解城市的文化内涵,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耕文化作为我国农业文化的基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人们理想生活和劳动创造在自然环境中的外在体现。特有的人居环境、民俗文化、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形成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主题公园作为发展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的同时,提升公园的文化特色,也能丰富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式,从而吸引更多人来此休闲、娱乐。本文以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为载体,运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对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表达和应用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对农耕文化相关理论研究,整合并总结出农耕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民生活要素和农村环境要素。(2)对杨凌后稷教稼公园、临汾古城公园和运城舜帝陵公园三处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实际调研,分析各农耕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表达方法和表达途径,对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农耕文化构成要素可作为农耕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农具、农作物和农事劳作,农民生活要素中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和农事庆典,农村环境要素中的农业气象、农村地理和农村生物等内容,对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表达策略,应体现农耕思想、融入农事活动、突出民风民俗和营造农村景观的基本要求,依据借鉴、保留、再现、象征隐喻和符号表示的表达方法,通过景观途径、科教途径、体验途径和文化途径进行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营造集文化展示、观赏游憩为一体的户外空间。

豆子[8](2014)在《拉祜族图腾艺术研究 ——以澜沧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拉祜族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品位在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拉祜族原始自然崇拜、图腾艺术和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在其生产生活中皆有体现。拉祜族长期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对自然和世界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自我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中,多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应运而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和基督教的思想也融入到拉祜族的信仰体系中。拉祜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多为图腾和宗教服务,从其所具有的原始性中可窥见艺术初期的面貌和形态,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拉祜族图腾文化、宗教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拉祜族审美心理。拉祜族的建筑、室内陈设和装置艺术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拉祜族的民族历史和信仰。拉祜族是在迁徙中成长壮大的民族,其发展过程犹如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穿行,这使拉祜族成为一个适应性强、擅于学习、勇于改变的民族。其服饰艺术也在各个时期都发生着改变,这种变化至今仍在持续。拉祜族服饰虽因地域和周边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多种形式,却都是拉祜族记录历史和传承图腾的载体。拉祜族的乐器和手工艺品造型粗放质朴、抽象概括,仿佛原始造型艺术与现代简约艺术之间跨时代的结合。独特的色彩运用更是在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中独树一帜。拉祜族审美理念中贯穿的成双成对、平衡平等、阴阳调和的观念是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拉祜族长期以来的哲学思想和处世之道。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统分析法、信息综合等方法,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分析,对拉祜族的图腾艺术做出跨专业角度的分析。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提炼和深入解析,以透视其图腾艺术中的文化内容和哲学思想。对继承和发扬拉祜族文化艺术精神提出建议和意见。希望通过该研究,让外界对拉祜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和体会拉祜族灿烂多姿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从而在保护其现有风貌的前提下求发展。

施吉良,党云辉[9](2014)在《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祜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宗教祭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文章通过对拉祜族传统体育项目渊源的概述以及对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依托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完善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有利于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弘扬和传承。

庄亚界[10](2014)在《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研究 ——以福建永春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我国的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然而在由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传统农业文化由于缺乏足够的价值关注度而面临失传的困境。因此,将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辩证统一于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开发利用中,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挖掘传统农业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对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也需要文化的浸润,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一个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基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思路,既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本身的内涵,又是农业产业提升的有效路径,其作用体现在可有利于提升农业的效益、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因此,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农业产业提升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农业产业提升的一种思路,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文化资源开发的二重规律理论、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文化艺术品供求机理、农业文化生态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指导下,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综合文献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以及系统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策略进行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我国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价值进行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对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和农业创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两大类,对农业产业的提升价值主要表现在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实现农业产业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丰富农产品品牌内涵等方面,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底数不清、资源开发方式有待规范、传统农业文化资源整合存在“粗、散、泛”现象等问题,其障碍性因素主要存在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缺乏利益协调机制、政府缺乏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规划、农业文化产业化发展程度不够、法律规范机制不健全和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对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策略进行探索。本研究以福建永春县为例,以其拥有“地理标志产品”的四大传统农业产业——永春佛手茶、永春老醋、永春芦柑和永春篾香等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对其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策略进行探索。研究的思路为:首先,分析了各地理标志产品的源起与历史沿革、各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各地理标志产品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其次,在借鉴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策略,以实现文化资源对农业产业提升的推动作用。通过研究形成的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佛手产业提升策略有:一是明确佛手茶文化资源挖掘方向,主要包括茶叶农耕文化、禅茶文化和茶叶养生文化;二是重视佛手茶文化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建设生态观光茶园、茶文化展示厅以及开发养生文化茶品;三是制定茶产业资源匹配下的文化战略;四是加快永春佛手文化品牌塑造;五是加快推进永春佛手茶文化中介的发展。通过研究形成的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老醋产业提升策略有:一是理清永春老醋文化资源挖掘方向,主要包括酿造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保健文化;二是重视永春老醋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参观层面上的醋酿造文化项目设计、参与层面上的醋文化体验项目设计以及消费层面上的醋文化产品项目设计;三是加大文化挖掘与宣传力度;四是依托醋文化提升品牌内涵;五是通过醋文化产品项目设计带动产业提升。通过研究形成的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芦柑产业提升策略有:一是明确永春芦柑文化资源挖掘方向,主要包括芦柑的农耕文化、文学作品中的芦柑文化、芦柑馈赠文化以及药食文化;二是重视永春芦柑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建设现代生产示范园、芦柑文化展览馆、举办芦柑文化节以及创新芦柑菜谱;三是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层次;四是以芦柑文化为依托带动芦柑产业转型升级;五是重视芦柑文化传播。通过研究形成的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篾香产业提升策略有:一是理清永春篾香文化资源挖掘方向,主要包括蒲氏制香世家、传统篾香制作工艺、香道文化以及药用文化;二是重视永春篾香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开辟蒲氏手工香制作展示区、设立香文化展示馆和香道养生馆;三是注重永春篾香产业链延伸;四是加强永春篾香文化氛围营造;五是加快永春篾香产品档次提升。第三,进行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机制构建。本研究以福建省永春四个传统产业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对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路径进行探索,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机制构建,以期使得个案研究的成果对农业产业的具有普遍借鉴意义。一是文化资源开发机制,包括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等;二是产业组织机制,包括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等;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包括政府在宏观层面的利益引导、企业在中观层面的利益选择和农户在微观层面的利益行为等;四是经营机制,包括科学决策、加强营销和控制内部成本等;五是保障机制,包括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强化技术支撑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

二、拉祜族的传统农耕祭仪及社会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祜族的传统农耕祭仪及社会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生命崇拜与仫佬族民歌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天”意象与仫佬族天人关系
    第一节 “风流大过天”——平等相通的天人关系和天命观
    第二节 浑沌——仫佬族人天命观形成的思维基础
    第三节 “游”的生活方式与“天大地大”宇宙观
第二章 太阳意象与光明、黑暗意识
    第一节 畏黑、惧死——太阳意象折射出的黑暗意识
    第二节 黑暗意识的其他表现
    第三节 黑暗意识的发生学解释
    第四节 仫佬族民歌黑暗意识的审美表达
第三章 雷意象的生命内涵
    第一节 雷声即生命
    第二节 雷神的生死二重性
第四章 花草意象与忧生意识
    第一节 人与花草的生命异质同构
    第二节 以花草喻忧生意识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仫佬族人忧生意识的成因
    第四节 耍风流——仫佬族人忧生情结的解脱之道
第五章 缺失体验与水意象的壮美
    第一节 水意象的壮美
    第二节 缺失生命体验与自然观
第六章 “门”意象作为对生命美的向往
    第一节 出门——逃离父权制空间
    第二节 进门——父权制空间向生命空间的转化
    第三节 出阁——生命的再塑造
    第四节 “门”意象的生命内涵与仫佬族原始宗教信仰有关
第七章 桥意象与灵魂观念
    第一节 架桥引魂
    第二节 过桥渡魂
    第三节 走桥固魂
    第四节 仫佬族人的灵魂观念与形成原因
第八章 大路白连连——生命通达的隐喻
    第一节 走坡即耍风流
    第二节 通达生命观的生命内涵
    第三节 “游”生活方式的再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哈尼族迁徙史诗《雅尼雅嘎赞嘎》的文化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重点和难点
一、《雅尼雅嘎赞嘎》:阿卡人“古老的歌”
    (一)流传地域和流传状况
    (二)搜集、整理和出版
    (三)主要内容和重要主题
    (四)《雅尼雅嘎赞嘎》与《哈尼阿培聪坡坡》的比较
二、《雅尼雅嘎赞嘎》的演述语境和传承状况
    (一)演述语境
    (二)传承人和传承方式
    (三)传承场域及其变迁
    (四)阿卡人的地域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和保护措施
三、“我们从哪里来”和“唱着走到了这里”:《雅尼雅嘎赞嘎》与阿卡人不断南下的历史迁徙
    (一)祖先诞生:短暂的安定
    (二)加滇开辟:繁荣鼎盛时期
    (三)离开加滇:漫长迁徙路
四、“把生活唱进史诗”:《雅尼雅嘎赞嘎》中的阿卡人文化传统与现实观照.
    (一)《雅尼雅嘎赞嘎》与阿卡人的社会生活
    (二)《雅尼雅嘎赞嘎》中的阿卡文化
        1.生产生活
        2.婚葬习俗
        3.信仰与禁忌
五、《雅尼雅嘎赞嘎》与阿卡人的族群认同
    (一)《雅尼雅嘎赞嘎》:阿卡聚居区的历史表述
    (二)《雅尼雅嘎赞嘎》:族群成员情感交流的功能载体
    (三)“任务的执行者”:阿卡人族群认同的社会现实基础
    (四)“他们落下了”:阿卡人族群认同的边界建构
六、结语:《雅尼雅嘎赞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探索者 ——李子贤学术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综述
        1、民间文学研究
        2、神话学研究
        3、李子贤学术研究
    (三) 研究方法
一、学术渊源
    (一) 建水文化的熏陶
    (二) 转益多师、博采众长
二、理论思考
    (一)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开创
        1、民族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2、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新论题
        3、“活态文学”与“活态文化”的探讨
    (二) 神话学理论的创新
        1、中国神话学理论的发展
        2、神话王国的探寻
        3、活形态神话理论的建构
三、方法探索
    (一) 整体观
    (二) 比较方法
    (三) 综合研究
    (四) 田野调查
        1、国内田野调查
        2、国外田野调查
四、学术影响
    (一) 学界的评价
    (二) 学术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李子贤论着分类目录
附录二 李子贤:神话王国的发现与探寻
附录三 李子贤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学术座谈
附录四 李子贤:当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状态与研究视阈
致谢(代后记)

(4)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的价值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类学的基本理论
        (二) 文化变迁理论
        (三) 文化空间理论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空间理论视野下的村落研宄
        (三)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研宄
        (四)关于体育人类学研宄
        (五) 关于社会转型的研究
        (六) 关于民俗文化、节日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基本框架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概况
    第一节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形成及其生态环境概述
        一、生态环境概述
        二、红河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概况
        三、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分布
    第二节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内部特征
        二、外部特征
    第三节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的分类
        一、体育学分类
        二、民俗学分类
    第四节 红河流域节庆体育活动分析
        一、仪式性的活动
        二、生产实践性的活动
        三、娱乐性的活动
第三章 少数民族村落节庆体育文化空间表征
    第一节 少数民族村落的特征
        一、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二、民族及文化的多样性
        三、流域民族村落的规模与分布特征
        四、分散性
    第二节 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社会特征
        一、同族同宗的聚居模式与节庆体育文化
        二、经济的自给自足与节庆体育活动
        三、社会结构单一、同质与节庆体育活动的参与
        四、非正式制度与节庆体育文化的关系
        五、村落价值取向与节庆体育文化
    第三节 少数民族村落节庆体育的文化特征
        一、民族性特征
        二、差异性特征
        三、农耕性特征
        四、边缘化特征
        五、兼容性特征
第四章 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历史变迁——以普春哈尼族为例
    第一节 哈尼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表征
        一、哈尼族的历史渊源和地理分布
        二、哈尼族的节日
        三、哈尼族节庆中体育活动的元素、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普春村个案的地域、人口、经济、文化、时代背景
    第三节 “哈尼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
        一、传统期(1840-1949年)
        二、调适期(1949-1978年)——节庆活动的禁停
        三、恢复期(1978-2000年)——民俗活动的全面恢复
        四、发展期(2000年至今)——民族文化协调发展
    第四节 近代哈尼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分析
第五章 少数民族村寨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演化
    第一节 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特性
        一、文化的多样性
        二、时空的稳定性
        三、传承的活态性
        四、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 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一、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时空的演变
        二、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形态及其演化
    第三节 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弈与当前我国文化博弈的基本格局
        二、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生态失衡
        三、村落社会变迁对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影响
    第四节 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演化趋势
第六章 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发展
    第一节 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重构
        一、文化重构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二、社会转型中的新兴节庆体育与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
        三、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生态重构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与少数民族节庆体育的生态发展
        一、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建构
        二、新农村建设下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空间的生态系统结构
    第三节 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一、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进行普查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四、结合区域优势创新保护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部分访谈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农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农具的收藏情况
    第一节 传统农具
        一 传统农具定义
        二 传统农具特点
    第二节 国有博物馆的收藏情况
    第三节 其他机构收藏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农具
        一 传统文化保护区
        二 文化园收藏
        三 客栈、酒店的收藏情况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农具的分类
    第一节 功能分类法
    第二节 类型
        一 耕地整地工具
        二 播种移栽工具
        三 中耕除草工具
        四 灌溉工具
        五 收获与脱粒工具
        六 运输工具
        七 储存工具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使用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第一节 傣族、壮族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一 傣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二 壮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第二节 回、满、白、纳西、布依、布朗、水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一 回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二 满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三 白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四 纳西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五 布依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六 布朗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七 水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第三节 哈尼、拉祜、佤、景颇、基诺等民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一 哈尼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二 拉祜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三 佤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四 景颇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五 基诺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第四节 苗、傈僳、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一 苗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二 傈僳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三 怒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四 独龙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五 藏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六 普米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第五节 彝、瑶、阿昌、蒙古、德昂等民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一 彝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二 瑶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三 阿昌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四 蒙古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五 德昂族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农具的特点和产生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农具的特点
        一 适应性
        二 多样性
        三 融合性
        四 实用性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农具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自然环境
        二 生产方式
        三 文化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表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耕文化研究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1.2 国内研究概况
    1.2 景观中的农耕文化
        1.2.1 理论研究
        1.2.2 实践应用
    1.3 主题公园研究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1.1 主题公园的广阔前景
        2.1.2 主题公园的发展必然
        2.1.3 农耕文化的传承价值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相关概念
        2.3.1 农业文化
        2.3.2 农耕文化
        2.3.3 主题公园
        2.3.4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
    2.4 研究内容
    2.5 研究方法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相关基础研究
    3.1 农耕文化的发展
        3.1.1 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
        3.1.2 形成时期——夏商周时期
        3.1.3 成熟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3.1.4 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3.1.5 发达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3.2 农耕文化的类型
        3.2.1 按文化形态划分
        3.2.2 按地理环境划分
    3.3 农耕文化的构成
        3.3.1 农业生产要素
        3.3.2 农民生活要素
        3.3.3 农村环境要素
    3.4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功能
        3.4.1 休闲游憩
        3.4.2 科普教育
        3.4.3 文化传承
        3.4.4 健身康体
    3.5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特征
        3.5.1 地域性
        3.5.2 多样性
        3.5.3 乡土性
        3.5.4 传承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典型案例调研分析
    4.1 案例选取
    4.2 杨凌后稷教稼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构思
        4.2.3 主题剖析
    4.3 临汾古城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构思
        4.3.3 主题剖析
    4.4 运城舜帝陵公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设计构思
        4.4.3 主题剖析
    4.5 案例总结
        4.5.1 景观途径
        4.5.2 科教途径
        4.5.3 体验途径
        4.5.4 文化途径
第5章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表达策略
    5.1 表达的基本要求
        5.1.1 体现农耕思想
        5.1.2 融入农事活动
        5.1.3 突出民风民俗
        5.1.4 营造农村景观
    5.2 表达形式
        5.2.1 农业生产要素
        5.2.2 农民生活要素
        5.2.3 农村环境要素
    5.3 表达方法
        5.3.1 借鉴
        5.3.2 保留
        5.3.3 再现
        5.3.4 象征隐喻
        5.3.5 符号表示
    5.4 表达途径
        5.4.1 景观途径
        5.4.2 科教途径
        5.4.3 体验途径
        5.4.4 文化途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8)拉祜族图腾艺术研究 ——以澜沧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1.2.1 目的
        1.2.2 内容
        1.2.3 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关于图腾
        1.3.2 关于拉祜族
    1.4 研究方法与调查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调查地点
第二章 拉祜图腾艺术的渊源
    2.1 拉祜族与神话
        2.1.1 拉祜族概况
        2.1.1.1 拉祜族族源及迁徙史
        2.1.1.2 拉祜族族称
        2.1.2 神话传说
    2.2 万物有灵的原始意象
        2.2.1 自然崇拜
        2.2.2 祖先崇拜
        2.2.3 生殖崇拜
    2.3 图腾——崇拜的具象表达
    2.4 外来宗教的传入和渗透
        2.4.1 佛教
        2.4.2 基督教
第三章 拉祜族图腾艺术表现
    3.1 拉祜图腾的标志
        3.1.1 葫芦图腾
        3.1.2 狗图腾
        3.1.3 虎图腾
        3.1.4 牛图腾
        3.1.5 芭蕉树图腾
        3.1.6 鸟图腾
    3.2 建筑、陈设和装置中的图腾与宗教和意识
        3.2.1 寨神桩
        3.2.2 寨门与佛达门
        3.2.3 厄莎佛堂
        3.2.4 基督教堂
        3.2.5 民居
    3.3 图腾艺术在拉祜族服饰上的表现
        3.3.1 传统发型与头饰
        3.3.2 拉祜族服装与配饰
        3.3.2.1 拉祜族服饰艺术之源
        3.3.2.2 拉祜纳服饰
        3.3.2.3 拉祜西服饰
        3.3.2.4 弥搓
        3.3.3 服饰中图腾艺术与宗教意识的遗留
    3.4 拉祜族传统乐器及手工艺品
        3.4.1 乐器
        3.4.2 手工艺
        3.4.3 工具
        3.4.4 音乐与舞蹈
第四章 拉祜族图腾艺术的审美内涵
    4.1 粗犷古朴的造型
    4.2 饱含寓意的色彩运用
        4.2.1 白色
        4.2.2 黑色
        4.2.3 原木色
        4.2.4 多彩配色
    4.3 平衡平等、阴阳调和
    4.4 “成双成对”的审美心理
第五章 拉祜族图腾艺术的传承发展及应用
    5.1 现行的传承与发展举措
    5.2 传承发展建议
        5.2.1 对传承人监管和精神扶持
        5.2.2 举办项目传承培训班
        5.2.3 建立区域划分
        5.2.4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5.3 对发展民俗旅游的看法
    5.4 拉祜族旅游工艺品开发
    5.5 建立拉祜族视觉识别体系和民族品牌的建立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及参与项目)
附录C (拉祜族服饰及纹样汇编)

(9)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拉祜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渊源
2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2.1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区域性
    2.2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2.3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性
    2.4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宗教性
    2.5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趣味性
    2.6 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性
3 结语

(10)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研究 ——以福建永春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提出
        1.1.2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
        1.1.3 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1.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2 有利于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1.2.3 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3 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基本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研究综述
        1.4.2 农业文化相关研究综述
        1.4.3 产业提升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评述
    2.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二重规律理论
    2.3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文化艺术品供求机理
    2.4 农业文化生态理论
    2.5 产业发展理论
    2.6 产业融合理论
    2.7 利益相关者理论
    2.8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价值分析
    3.1 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
        3.1.1 传统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3.1.2 农业创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3.2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对农业产业的提升价值
        3.2.1 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3.2.2 实现农业产业创新
        3.2.3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2.4 丰富农产品品牌内涵
    3.3 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底数不清
        3.3.2 资源开发方式有待规范
        3.3.3 传统农业文化资源整合存在“粗、散、泛”现象
    3.4 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3.4.1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缺乏利益协调机制
        3.4.2 政府缺乏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规划
        3.4.3 农业文化产业化发展程度不够
        3.4.4 法律规范机制不健全
        3.4.5 专业人才匮乏
4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佛手茶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4.1 永春佛手茶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4.2 永春佛手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种植面积趋于稳定
        4.2.2 单产和总产逐年提高
        4.2.3 总产值快速增长
    4.3 永春佛手茶蕴含的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3.1 永春佛手茶蕴含的文化资源分析
        4.3.2 永春佛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4 案例研究——武夷岩茶的经验与启示
        4.4.1 基本情况
        4.4.2 主要做法与经验
        4.4.3 启示
    4.5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佛手茶产业提升策略
        4.5.1 明确佛手茶文化资源挖掘方向
        4.5.2 重视佛手茶文化项目设计
        4.5.3 制定茶产业资源匹配下的文化战略
        4.5.4 加快永春佛手文化品牌塑造
        4.5.5 加快推进永春佛手茶文化中介的发展
5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老醋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5.1 永春老醋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5.2 永春老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1 总产值快速增长
        5.2.2 产品出口带动效果明显
        5.2.3 配套服务日趋完善
    5.3 永春老醋蕴含的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5.3.1 永春老醋蕴含的文化资源
        5.3.2 永春老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5.4 案例研究——山西陈醋产业提升的经验与启示
        5.4.1 基本情况
        5.4.2 主要做法与经验
        5.4.3 启示
    5.5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老醋产业提升策略
        5.5.1 理清永春老醋文化资源挖掘方向
        5.5.2 重视永春老醋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
        5.5.3 加大文化挖掘与宣传力度
        5.5.4 依托醋文化提升品牌内涵
        5.5.5 通过醋文化产品项目设计带动产业提升
6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芦柑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6.1 永春芦柑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6.2 永春县芦柑产业发展现状
        6.2.1 产业基础扎实
        6.2.2 市场知名度较高
        6.2.3 总产量、总产值停滞下滑
        6.2.4 产业面临柑桔黄龙病威胁
    6.3 永春芦柑蕴含的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6.3.1 永春芦柑蕴含的文化资源分析
        6.3.2 永春芦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6.4 案例研究——云霄枇杷产业提升的经验与启示
        6.4.1 基本情况
        6.4.2 主要做法与经验
        6.4.3 启示
    6.5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芦柑产业提升策略
        6.5.1 明确永春芦柑文化资源挖掘方向
        6.5.2 重视永春芦柑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
        6.5.3 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层次
        6.5.4 以芦柑文化为依托带动芦柑产业转型升级
        6.5.5 重视芦柑文化传播
7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篾香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7.1 永春篾香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7.2 永春篾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7.2.1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7.2.2 产品多样化
        7.2.3 品牌初步创立
        7.2.4 总产值稳步增长
    7.3 永春篾香蕴含的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7.3.1 永春篾香蕴含的文化资源分析
        7.3.2 永春篾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7.4 案例研究——山东佛香产业提升的经验与启示
        7.4.1 基本情况
        7.4.2 主要做法与经验
        7.4.3 启示
    7.5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篾香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7.5.1 理清永春篾香文化资源挖掘方向
        7.5.2 重视永春篾香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
        7.5.3 注重永春篾香产业链延伸
        7.5.4 加强永春篾香文化氛围营造
        7.5.5 加快永春篾香产品档次提升
8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机制研究
    8.1 文化资源开发机制
        8.1.1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8.1.2 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8.2 产业组织机制
        8.2.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8.2.2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
    8.3 利益联结机制
        8.3.1 政府——宏观层面的利益引导
        8.3.2 企业——中观层面的利益选择
        8.3.3 农户——微观层面的利益行为
    8.4 经营机制
        8.4.1 科学决策
        8.4.2 加强营销
        8.4.3 控制内部成本
    8.5 保障机制
        8.5.1 加强制度规范建设
        8.5.2 强化技术支撑
        8.5.3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主要结论
        9.1.1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文化的浸润
        9.1.2 通过实证研究对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路径进行探索
        9.1.3 应注重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机制构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四、拉祜族的传统农耕祭仪及社会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崇拜与仫佬族民歌意象研究[D]. 吴静. 暨南大学, 2019(12)
  • [2]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哈尼族迁徙史诗《雅尼雅嘎赞嘎》的文化学解读[D]. 钟会兰. 云南大学, 2018(01)
  • [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探索者 ——李子贤学术研究述评[D]. 黄璜. 云南大学, 2017(05)
  • [4]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5]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研究[D]. 王钧.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6]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农具研究[D]. 杨雪梅. 云南大学, 2017(05)
  • [7]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表达探讨[D]. 刘婧. 西南大学, 2016(02)
  • [8]拉祜族图腾艺术研究 ——以澜沧地区为例[D]. 豆子.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2)
  • [9]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探讨[J]. 施吉良,党云辉.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4(01)
  • [10]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研究 ——以福建永春县为例[D]. 庄亚界.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拉祜族论文 文化论文 农耕文化论文 阿卡人论文 艺术论文

上一篇:设计美学语境下桥梁景观设计分析
下一篇:论河南宋瓷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