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凤凤,陈军民,常丽娟,赵涛,李志强[1](2021)在《渭北红富士苹果劣质低效园改造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陕西长武位于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域内海拔847~1 274 m,年降水量584.1 mm,年日照时数2 226.6小时,年均温9.1℃,绝对最高气温36.9℃,绝对最低气温-24.9℃,6—8月份平均气温21.1℃,无霜期171天。各种气象指标符合苹果树生长发育要求,属苹果生产最佳适宜区,是陕西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之一,发展苹果已有30多年历史,主栽乔砧红富士。
吕润琴[2](2018)在《苹果郁闭园改造技术》文中指出生产上推行的矮化密植(应用矮化中间砧或短枝型品种)和乔化密植两种建园模式,随着树龄增长,不少果园出现了郁闭现象,严重影响果园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通过认真调研,分析了郁闭果园形成原因,并根据当地的生产实践,提出苹果郁闭果园改造方法。
张丽敏[3](2014)在《苹果早期郁闭园形成的原因及改造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分析苹果早期郁闭园形成的原因,提出具体的改造措施:调整栽植密度;降低树高,收缩冠径;分清主次,间隔压缩;调整保留株树体结构和树势;防止再度交接郁闭;掌握适当的修剪量;打开层间,引光入膛。
于年文,赵德英,王爱德[4](2014)在《辽宁省果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对辽宁省苹果、梨和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辽宁省果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该省果树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是优化品种结构和推广新型栽培模式,实行高标准建园、省力化栽培,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邵砾群[5](2015)在《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在总体上经过了种植面积与产量快速增长,已基本完成以种植面积增加为主的外延扩张发展阶段和区域间优化布局、品种及结构间优化调整阶段,开始步入以改进苹果质量、提高果园管理效率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当前正在经历由乔化稀植制度、乔化密植制度向矮化密植集约制度变迁,由以科技含量较低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科技含量高的资本密集型经营模式过度过程,但也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瓶颈期和关键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周期性与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及地租等传统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的边际贡献率逐渐减低。要素越来越稀缺及传统要素禀赋的约束越来越突出,诱导苹果产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土地、劳动、物质等要素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进而诱导苹果栽培制度及经营模式变迁。理论研究结论与实践发展效果均已表明,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是一种具有技术简化、劳动力节省、便于机械设备操作特征的先进苹果栽培制度和果园管理模式,并在世界主要苹果产业发达国家得到广泛推广。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中国已经经历了70年的创新与推广历史,但在农业用地集体所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难以自由流转,农村劳动力丰富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以及苹果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及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市场环境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难以替代乔化稀植制度和乔化密植制度。因而截止目前为止,我国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果园面积仅占全国苹果种植总面积的10%左右(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2014)。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央已经明确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而且中央及省级地方政府均全力推进农地确权颁证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及使用权市场发育也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及农业劳动力价格持续、快速上涨,苗木、化肥、农药、灌溉等要素价格也持续、快速上涨。在这种要素市场环境中,乔化稀植制度、乔化密植制度面临高成本、低效益的竞争环境,因而苹果产业技术界及各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推广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但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在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及经营模式推广过程中,明显存在政府热、产业技术界积极,但苹果种植户在果园栽培制度及技术模式选择中依然存在观望、担忧等行为特征,进而导致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及其技术模式推广进展缓慢。是由于农业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环境中,要素稀缺诱致性规律在中国体制背景及市场环境中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进而导致苹果种植户的技术选择行为扭曲所致?是由于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及其政策导向,背离了市场规律及苹果种植户的技术需求偏好所致?还是由于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效率及效益方面缺乏比较优势,导致苹果种植户难以接受所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依据要素禀赋理论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采用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环渤海湾优势区和黄土高原优势区的15个苹果示范县、635个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在资源与要素禀赋所诱致的苹果栽培技术的变化与相应的制度性投入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苹果栽培制度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并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规划为:第一章,导论。主要是研究、设计论文研究方案。本章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问题,凝练论文的选题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和评价国内外苹果矮化栽培制度及技术模式、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献,以及涉及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行详细阐释,并重点对国内外苹果产业经济研究进展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设计论文的研究视角,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抽样方法及研究数据获取方法,以及论文的可能创新点。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本章以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将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创新理论与苹果栽培技术进步经济评价相结合,在对苹果栽培制度、砧穗结合、矮化栽培、乔化栽培、栽培密度等概念阐述与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定义、特征及属性、分类方法及典型类型,影响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推广及绩效的外生系统及外生因素、内生系统及内生因素,以及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推广绩效的测度方法与模型,建立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分析体系。第三章,归纳分析世界及中国苹果栽培制度的演进规律与技术变迁趋势。苹果栽培制度对苹果栽培模式、技术选择模式、生产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世界苹果产业发达国家的栽培制度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其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代表着苹果产业发展的方向。本章重点就世界典型苹果栽培国家的苹果栽培制度及其技术模式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及共同特征,以及值得借鉴经验模式及主要做法。系统分析中国苹果栽培模式及其技术模式的演变过程,以农业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为指导,总结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替代乔化密植栽培模式的规律、特征,凝炼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对比分析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与乔化密植栽培模式对投入要素需求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要素需求模型及我国两个苹果优势产区、7个苹果主产省、612个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估计并对比分析矮化和乔化两种苹果栽培模式对投入品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乔化栽培模式相比,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提升苹果品质的前提下,会诱导苹果种植户增加使用农业机械、农家肥、化肥等投入要素,特别是有助于有效节约劳动力投入。因此,政府应在苹果适宜产区逐步推行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加快果园适用性作业机械及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完善苹果矮化栽培科学管理制度,从而推动传统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苹果产业体系。第五章,评价苹果传统栽培模式、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本章采用反映两种栽培模式的成本结构、产出结构、投入产出比、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等指标,测算并比较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属资本密集型栽培模式,其资本投入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明显;在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中,单位面积成本结构中的化肥、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投入费用(即可以用货币量化的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显着高于乔化密植栽培模式。第六章,评价两种苹果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全要素生产效率。本章运用DEA-Malquist指数方法,测算两种苹果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在现实市场环境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和乔化密植栽培模式这两种栽培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的共同贡献;矮化栽培模式和乔化栽培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增长的特征;无论是矮化栽培还是乔化栽培模式,其产出均未达到生产的前沿面。基于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证明,采用不同栽培模式的苹果种植户的技术效率主要受到户主受教育水平、参加技术培训情况、家庭身份背景、苹果园细碎化程度、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第七章,评价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规模效益及其区域差异。本章运用采用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样本苹果种植户数据,分别按照黄土高原优势区、环渤海湾优势区、黄河故道主产区,进行经济效益评价,进而分析基于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不同种植规模的经济效益。结论表明,矮化密植集约模式推广在不同优势区的苹果产出效益差异显着,其中黄土高原优势区的纯收入最高。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看,虽然均为苹果的适生区,但果品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果园规模对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效益的影响也显着,而且规模经济效益显着。第八章,论文基本文研究结论与建议。基本结论认为,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我国并未发挥其技术优势。虽然其在节约劳动要素投入与土地要素投入方面有较为显着的特征,但对现代要素——资本与机械投入的要求比传统栽培模式更高,且对果农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也是目前我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推广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依托苹果优势区,在注重培育农业要素市场、加快创新和推广果园机械及技术装备、完善苹果矮化栽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推广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及其技术模式,才有助于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曹文龙[6](2014)在《苹果园生产机械化工艺研究与机械选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发展逐渐在现代农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果园机械化将日益发展成为推广果树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的重要平台,日益成为推动果树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巩固和加强农业机械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的、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国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当前农业发展状况的需求。农业的发展动力和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果园机械是实施先进的果树种植栽培管理技术的桥梁、纽带和重要载体,因此研究果园机械化工艺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苹果三优矮砧密植园作为研究实例,对其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机具配置,通过广泛的调查分析探索,研究阐明了苹果园机械化生产现状、问题以及制约因素,然后分析、研究了三优果园机械化生产设备优化配置问题,结合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生产环境、生产机制和生产农艺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了适合苹果园种植苹果的基本配套机具,为在本地区果园规模种植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本文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多方面阐述并分析了苹果三优园机械化工艺方案研究及推广的重要意义。根据现实的调查记录,分析了当前苹果园机械化生产的自然气候条件、生产农艺等,结合当下的果园发展趋势制定相关方案。(2)以现实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计算机求解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果园机械进行评价选型,选出了动力性、经济性、适应性、操作性等综合评价比较好的果园机械作为分选对象,选出了合理的动力机械和机具。(3)在现有果园机械装备的前提下,结合其生产条件、种植及农艺制度等,进行人工种植与机械化作业效益分析对比,对三优园化进行了机械配备状况调查和工艺方案确定。选出制定了对于三优园管理特定时期各个管理作业环节合理的机械化优化作业配置工艺。依据果园生产机械化工艺,通过对作业环节配套果园机具的研制与选型,实现耕整地、开沟施肥、施药除病灭草、深松中耕等果园管理过程的机械化作业。
刘照银,张伟[7](2014)在《山东沂源部分苹果树“人为老化”现象调查》文中提出苹果树"人为老化"是指由于管理不科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受阻,而造成的树体明显矮小、枝干残缺、苹果园郁闭、大小年结果、苹果树提早衰老,产量、品质下降。近期,我们组织人员,对山东省沂源县苹果树"小老树"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以期为沂源县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李晓东,徐希斌,王漪,张云伟,张泽华,丁庆莲,周长娥[8](2013)在《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提出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是苹果栽培制度的重大改革,在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普遍应用。我国仍处于以实生乔砧栽培的生产模式阶段,矮化砧苹果所占比例与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甚远。青岛市当前栽培的苹果园80%以上是乔砧密植早期丰产修剪技术体系为基础的苹果园,现在多已进入结果后期和衰老期。应当借鉴意大利苹果矮砧密植栽培制度的经验,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相应生产试验与示范,建立自己苹果矮砧密植栽培制度。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的优点是,除育苗需要两年外,其它技术都比乔砧密植栽培技术更简单、更容易掌握、更有效(产量高、节约土地)、更节约劳动力、更节约水肥和农药。
本刊编辑部[9](2011)在《2011年《果农之友》1~12期总目次》文中提出
周润生[10](2011)在《咨询园地》文中认为1苹果园打药防治病虫效果不好,怎么办?果园里之所以发生病虫害,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有潜藏或存留的病虫源,一旦条件适宜便扩大繁殖侵染。第二是有病虫传播发展的条件,如湿度大、光照差和树势弱等。第三是防治不及时和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低效园发展现状 |
| 1.1 树体老化 |
| 1.2 树形管理不到位 |
| 1.3 机械化程度低 |
| 1.4 品种老化 |
| 1.5 品种结构不合理 |
| 1.6 土壤有机质下降 |
| 1.7 病虫害严重 |
| 1.8 技术力量弱 |
| 1.9抗风险能力差 |
| 2 低产园改造技术 |
| 2.1 挖除残败果园 |
| 2.2 降低果园密度 |
| 2.3 培养阳光树形 |
| 2.4 推广矮化密植栽培 |
| 2.5 引进新优品种 |
| 2.6 提高土壤肥力 |
| 2.7 加强病虫防治 |
| 2.8 加强灾害防御 |
| 2.9 加强技术培训 |
| 1 郁闭果园形成原因 |
| 1.1 栽植密度不合理 |
| 1.2 树冠体积过大 |
| 1.3 单位面积留枝量不合适 |
| 1.4 营养旺盛 |
| 2 郁闭园改造技术 |
| 2.1 间伐 |
| 2.2 修剪 |
| 2.2.1 控冠 |
| 2.2.2 提干 |
| 2.2.3 疏枝 |
| 2.2.4 控高 |
| 2.2.5 拉枝 |
| 2.3 管理技术 |
| 2.3.1 增强肥水 |
| 2.3.2 合理留果 |
| 2.3.3 防病保叶 |
| 3 郁闭园改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 1 发展现状 |
| 2 存在的问题 |
|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单产低 |
| 2.2 果农年龄结构老化, 人工成本较高, 管理水平低 |
| 2.3 苗木供求不稳定, 品种混乱, 管理缺失 |
| 2.4 建园标准低, 管理粗放, 栽培模式落后,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
| 2.5 缺少适宜的砧木品种, 矮砧苗木规格低 |
| 2.6 整形修剪不系统, 结果树早衰 |
| 2.6.1 幼树留果过早 |
| 2.6.2 矮化栽培, 乔化管理 |
| 2.6.3 短截过重, 主次不分, 背上结果枝组多, 下垂结果枝组少 |
| 2.6.4 树形选择不当, 树体高大, 作业不便 |
| 2.6.5 花果管理成本高, 采收过早 |
| 2.7 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 |
| 2.8 老果园更新改造难 |
| 3 对策 |
| 3.1 资源收集及评价 |
| 3.2 新品种选育 |
| 3.3 开展矮砧集约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的研究 |
| 3.4 开展低效郁闭老果园更新改造技术的研究 |
| 3.5 开展省力化栽培技术的研究 |
| 3.6 开展果园肥水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 |
| 3.7 开展果实品质发育生理与调控技术的研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中国苹果产业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
| 1.1.2 中国苹果栽培模式正处于关键变革时期 |
| 1.1.3 中国苹果产业竞争力提升必须改造传统栽培制度模式 |
| 1.1.4 苹果产业发展方式必须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
| 1.1.5 技术市场变迁与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农业技术进步方向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
| 1.3.1 苹果矮化栽培技术研究方面 |
| 1.3.2 农业技术变迁与栽培制度变革研究方面 |
| 1.3.3 文献评价 |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数据资料 |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栽培制度及其理论分析 |
| 2.1 栽培制度及其内涵与特征 |
| 2.1.1 栽培制度 |
| 2.1.2 种植制度 |
| 2.1.3 养地制度 |
| 2.1.4 苹果栽培制度 |
| 2.2 栽培制度的功能与意义 |
| 2.2.1 栽培制度的功能 |
| 2.2.2 栽培制度的意义 |
| 2.2.3 果树栽培制度影响因素 |
| 2.2.4 中国果树栽培制度特征 |
| 2.3 矮化栽培及乔化栽培技术特征分析 |
| 2.3.1 乔化栽培与矮化栽培 |
| 2.3.2 砧木 |
| 2.3.3 栽培密度 |
| 2.3.4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技术要点 |
| 2.4 苹果栽培技术变迁理论分析 |
| 2.4.1 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 |
| 2.4.2 技术变化分类及类型 |
| 2.4.3 技术变迁与收入分配 |
| 2.4.4 诱致性技术变迁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苹果栽培制度发展与变迁 |
| 3.1 世界苹果栽培与制度变迁 |
| 3.1.1 世界苹果栽培历史与特征 |
| 3.1.2 世界苹果栽培现状与分布特征 |
| 3.1.3 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变迁 |
| 3.1.4 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变迁经验与借鉴 |
| 3.2 中国苹果栽培历史与现状 |
| 3.3 中国苹果栽培制度的变迁及存在问题 |
| 3.3.1 苹果砧木种类及繁育特征 |
| 3.3.2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的主要特征 |
| 3.3.3 我国苹果栽培制度变迁 |
| 3.4 中国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基本情况 |
| 3.4.1 种植面积 |
| 3.4.2 砧木类型及应用方式 |
| 3.4.3 机械推广应用 |
| 3.4.4 物质投入 |
| 3.5 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存在问题 |
| 3.5.1 配套省力化机械缺乏 |
| 3.5.2 苗木市场混乱 |
| 3.5.3 砧木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
| 3.5.4 肥水调控管理水平低 |
| 3.6 中国苹果栽培制度发展趋势 |
| 3.7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投入品需求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要素需求分析及需求函数 |
| 4.2.1 不同栽培技术对要素的需求分析 |
| 4.2.2 不同栽培技术的要素需求模型 |
| 4.3 不同栽培模式要素投入的描述性统计 |
| 4.3.1 样本来源与抽样方法 |
| 4.3.2 样本苹果种植户特征 |
| 4.3.3 农户要素亩均投入水平 |
| 4.4 要素需求函数的经验估计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与乔化密植栽培模式效益对比分析 |
| 5.1 引言 |
| 5.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 5.2.1 数据来源 |
| 5.2.2 分析方法 |
| 5.3 不同苹果栽培模式的技术经济评价 |
| 5.3.1 建园初期经济对比分析 |
| 5.3.2 盛果期经济评价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不同栽培模式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 |
| 6.1 引言 |
| 6.2 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概念与测量 |
| 6.2.1 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
| 6.2.2 全要素生产率—曼奎斯特TFP指数 |
| 6.3 基于Malquist指数的生产效率估计 |
| 6.4 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 |
| 6.4.1 Tobit模型及其原理 |
| 6.4.2 变量选择 |
| 6.4.3 估计结果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及规模差异分析 |
| 7.1 引言 |
| 7.2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区域差异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 7.2.1 我国苹果种植区分布分析 |
| 7.2.2 苹果生产成本区域间差异状况 |
| 7.2.3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区域间比较分析 |
| 7.2.4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及其产出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 7.2.5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不同区域投入结构对比分析 |
| 7.2.6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要素密集度对比分析 |
| 7.2.7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不同区域纯收入分析 |
| 7.3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规模差异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 7.3.1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规模差异的产出效益分析 |
| 7.3.2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规模差异投入结构对比分析 |
| 7.3.3 规模差异的纯收入分析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 8.1.1 建立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技术经济评价体系 |
| 8.1.2 苹果栽培制度对栽培模式、技术选择模式、生产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 .. 988.1.3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是现代要素投入密集的栽培制度 |
| 8.1.4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具有劳动节约与资本、技术密集特征 |
| 8.1.5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尚未达到生产前沿面 |
| 8.1.6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区域差异与规模效益差异显着 |
| 8.2 政策建议与讨论 |
| 8.2.1 加大资本投入,促进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发展 |
| 8.2.2 加快新技术和适宜性果园作业机械研发及推广 |
| 8.2.3 推行苹果矮化密植集约种植的农户适度经营规模 |
| 8.2.4 加快培养适应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职业果农 |
| 8.2.5 构建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 |
| 8.2.6 加速完善要素市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 1.2 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现状 |
| 1.2.1 发展历史 |
| 1.2.2 国内外现状 |
| 1.3 课题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三优园管理种植制度及果园管理机械装备状况 |
| 2.1 自然气候条件 |
| 2.2 果树种植特点 |
| 2.3 三优园苹果种植制度 |
| 2.4 果园机械装备现状 |
| 2.4.1 苗圃生产专用机械 |
| 2.4.2 建园专用机械 |
| 2.4.3 土壤管理专用机械 |
| 2.4.4 果园养分管理专用机械 |
| 2.4.5 果园水分管理专用机械 |
| 2.4.6 果树整形修剪专用机械 |
| 2.4.7 果树花果管理专用机械 |
| 2.4.8 果园植保专用机械 |
| 2.4.9 果园环境监测与控制机械 |
| 2.4.10 果园动力机械 |
| 3 苹果园生产机械化工艺的确定及配套设备研究 |
| 3.1 苹果园生产机械化工艺确定 |
| 3.2 苹果园机械化生产机具配备选型 |
| 3.2.1 苹果园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分析 |
| 3.2.2 苹果园生产机械化作业机具配备及质量技术要求 |
| 4 传统作业与机械化作业比较 |
| 4.1 苹果园作业效率的重要性 |
| 4.2 果园生产机械化工艺方案确定前后的差异分析 |
| 4.3 果园生产机械化工艺方案分析 |
| 4.4 果园生产机械化未来发展对策 |
| 4.4.1 需解决问题 |
| 4.4.2 发展对策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1 沂源县苹果树“人为老化”概况 |
| 2 沂源县苹果树“人为老化”原因分析 |
| 3 解决苹果树“人为老化”问题的可行性 |
| 4 大面积解决沂源县苹果树“人为老化”的措施和建议 |
| 4.1 技术措施 |
| 4.2 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