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1](2021)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CUMS大鼠血清BUN、CRP及快慢肌IL-15和IL-15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多种慢性应激刺激方式构建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模型,通过跑台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作为干预方式,检测大鼠血清BUN、CRP及骨骼肌IL-15含量和IL-15mRNA表达。目的在于探究(1)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抑郁大鼠炎症的作用效果;(2)分析高强度间歇训练下大鼠快肌与慢肌对肌肉因子IL-15含量和IL-15mRNA表达量的影响。为高强度间歇训练是否能通过影响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抗抑郁效应提供依据,以及为体育锻炼训练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6周龄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C)和抑郁组(D),采用CUMS进行四周造模。造模结束之后分为对照组(C)、抑郁组(D)、训练组(E)和抑郁+训练组(DE),进行四周HIIT。采用每周测量体重和每隔两周进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行为学评定方法判定抑郁大鼠造模情况。每周HIIT结束后即刻取E组和DE组大鼠血清,采用半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BUN以判定训练量。第九周实验结束后24小时取大鼠血清、腓肠肌(快肌)和比目鱼肌(慢肌),采用ELISA检测血清BUN、CRP和骨骼肌IL-15含量,RT-PCR检测IL-15mRNA表达。结果:(1)四周CUMS刺激后大鼠体重、糖水偏好率与旷场实验中垂直站立次数、中央格停留时间D组显着低于C组(P<0.01)。边缘格停留时间D组显着高于C组(P<0.01)。(2)四周HIIT后大鼠体重DE组显着低于D组(P<0.01),糖水偏好率、大鼠垂直站立次数DE组显着高于D组(P<0.05,P<0.01)。中央格停留时间DE组与D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边缘格停留时间DE组显着低于D组(P<0.01)。(3)随着HIIT负荷逐渐增加,BUN值也逐渐升高。每周DE组BUN值相比E组低,HIIT最后一周,DE组BUN值显着低于E组(P<0.01)。(4)四周HIIT后,与C组相比,D组的BUN值呈现升高的趋势。DE组的BUN值显着低于C组、D组和E组(P<0.01)。各组之间的CRP值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C组相比,D组的CRP值呈现升高的趋势。与D组相比,DE组的CRP值有下降的趋势。(5)四周HIIT后,与KC(快肌)组相比,KE组和KDE组IL-15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与MC(慢肌)组相比,ME组和MDE组IL-15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与KC组相比,KE组和KDE组IL-15mRNA呈现升高的趋势。与MC组相比,ME组IL-15mRNA呈现升高的趋势,MDE组显着升高(P<0.01)。MD组和MDE组的IL-15mRNA表达高于MC组和ME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四周HIIT后,与KD组相比,KDE组IL-15含量和IL-15mRNA表达均呈现升高的趋势。与MD组相比,MDE组IL-15含量及IL-15mRNA表达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1)心理应激各项指标显示造模成功。主要表现为出现厌食行为(体重)、出现快感缺乏现象(糖水偏好实验)、探索能力下降和出现恐惧现象(旷场实验)。(2)运动训练监控显示造模成功。四周的HIIT选用BUN作为训练负荷监控指标,表明HIIT方案可行并达到预期实验设计,发现抑郁+训练组表现出较好的训练适应性。(3)HIIT能够改善大鼠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缓解快感缺乏现象(糖水偏好实验)、探索能力提高和恐惧现象降低(旷场实验)。(4)心理应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炎症,HIIT能够缓解炎症。主要表现为CUMS刺激后BUN和CRP值有上升的趋势,抑郁大鼠进行HIIT四周后与抑郁组相比BUN值显着下降,CRP值有下降的趋势。(5)HIIT训练抗炎作用主要由快肌完成。主要表现为与对照组相比,四周HIIT使得训练组与抑郁+训练组快肌IL-15含量及快肌IL-15mRNA表达上升。
向甜甜[2](2021)在《酸枣与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明确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明确生酸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并探讨酸枣与生酸枣仁配伍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差异性。方法第一部分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研究1.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选取70只雄性SD大鼠,适应环境7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酸枣给药组:酸枣1组、酸枣2组、酸枣3组、酸枣4组、酸枣5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不同剂量的酸枣给药组放置于条件性恐惧刺激箱中给予声音刺激(75 d B;1000 Hz;5 s)在声音信号持续的最后1s加以电刺激(0.5m A;1s),每两次刺激间隔为60 s,共循环15次,空白对照组只给予声音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按照上述方法,连续造模4天。在模型复制的次日,不同剂量的酸枣给药组经灌胃途径给予1.25 g/kg、2.5 g/kg、5 g/kg、10 g/kg、20 g/kg(相当于生药量)的酸枣冻干粉,连续给药10天,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蒸馏水。在末次给药后1小时进行EPM实验,通过录像记录并分析EPM行为学相关指标。2.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时-效关系研究选取70只雄性SD大鼠,适应环境7天,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和不同给药天数的酸枣给药组:酸枣5天组、酸枣7天组、酸枣9天组、酸枣11天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不同给药天数的酸枣给药组放置于条件性恐惧刺激箱中给予声音刺激(75 d B;1000 Hz;5 s)在声音信号持续的最后1s内加以电刺激(0.5 m A;1 s),每两次刺激间隔为60 s,共循环15次。空白对照组只给予声音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按照上述方法,连续造模4天。在模型复制的次日,不同给药天数的酸枣给药组分别经灌胃途径给予5 g/kg(相当于生药量)的酸枣冻干粉,分别给药5天、7天、9天、11天,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蒸馏水。在末次给药后1小时进行EPM实验,通过录像记录并分析EPM行为学相关指标。第二部分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研究1.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选取70只雄性SD大鼠,适应环境7天,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生枣仁给药组:生枣仁1组、生枣仁2组、生枣仁3组、生枣仁4组、生枣仁5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不同剂量的生枣仁给药组放置于条件性恐惧刺激箱中给予声音刺激(75 d B;1000 Hz;5 s)在声音信号持续的最后1s加以电刺激(0.5 m A;1s),每两次刺激间隔为60 s,共循环15次,空白对照组只给予声音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按照上述方法,连续造模4天。在模型复制的次日,不同剂量的生枣仁给药组经灌胃途径给予1.25 g/kg、2.5 g/kg、5 g/kg、10 g/kg、20 g/kg(相当于生药量)的生枣仁冻干粉,连续给药10天,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蒸馏水。在末次给药后1小时进行EPM实验,通过录像记录并分析EPM行为学相关指标。2.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时-效关系研究选取70只雄性SD大鼠,适应环境7天,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和不同给药天数的生枣仁给药组:生枣仁5天组、生枣仁7天组、生枣仁9天组、生枣仁11天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不同给药天数的生枣仁给药组放置于条件性恐惧刺激箱中给予声音刺激(75 d B;1000 Hz;5 s)在声音信号持续的最后1s内加以电刺激(0.5 m A;1 s),每两次刺激间隔为60 s,共循环15次。空白对照组只给予声音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按照上述方法,连续造模4天。在模型复制的次日,不同给药天数的生枣仁给药组分别经灌胃途径给予5 g/kg(相当于生药量)的生枣仁冻干粉,分别给药5天、7天、9天、11天,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蒸馏水。在末次给药后1小时进行EPM实验,通过录像记录并分析EPM行为学相关指标。第三部分酸枣与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差异性研究1.酸枣与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关系差异性研究将第一部分酸枣的量-效结果与第二部分生枣仁量-效的结果,置于同一坐标系中,比较酸枣与生枣仁拮抗状态性焦虑的量-效差异。2.酸枣与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时-效关系差异性研究将第一部分酸枣的时-效结果与第二部分生枣仁时-效的结果,置于同一坐标系中,比较酸枣与生枣仁拮抗状态性焦虑的时-效差异。结果第一部分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研究1.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EPM中的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减少,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闭臂时间(s)增多,两组之间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闭臂次数(n)、总入臂次数(n)、中央格停留时间(s)均无差异。与模型组相比,酸枣给药组大鼠的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中央格停留时间(s)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闭臂时间(s)、闭臂次数(n)、总入臂次数(n)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其中酸枣3组的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增加最多,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闭臂时间减少最多,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2.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时-效关系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EPM中的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闭臂次数(n)、总入臂次数(n)、中央格停留时间(s)减少,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模型对照组大鼠进入封闭臂时间(s)增多,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鼠在EPM中的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闭臂次数(n)、总入臂次数(n)、中央格停留时间(s)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闭臂时间(s)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在连续给药5天时,开臂次数(n)、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第二部分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研究1.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量-效关系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EPM中的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闭臂次数(n)、总入臂次数(n)、中央格停留时间(s)减少,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模型对照组大鼠进入封闭臂时间(s)增多,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生枣仁给药组大鼠的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总入臂次数(n)、中央格停留时间(s)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闭臂时间(s)、闭臂次数(n)、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生枣仁3组的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增加最多,两组间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闭臂时间减少最多,两组间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2.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时-效关系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EPM中的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闭臂次数(n)、总入臂次数(n)、中央格停留时间(s)减少,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进入封闭臂时间(s)增多,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鼠在EPM中的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闭臂次数(n)、总入臂次数(n)、中央格停留时间(s)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闭臂时间(s)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其中在连续给药7天时,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增加,两组之间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药物起效;在续给药11天时,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增加最多,两组之间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第三部分酸枣与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差异性研究1.酸枣与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关系差异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为指标进行评价时,在1.25 g/kg-20 g/kg剂量范围内,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作用强于酸枣。2.酸枣与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时-效关系差异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开臂时间(s)、开臂时间百分比(%)、开臂次数(n)、开臂次数百分比(%)为指标进行评价时,在第5-7天内,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作用与生枣仁;在第7-11天内,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作用强于酸枣。结论:1.酸枣具有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作用,最佳给药剂量为5 g/kg,连续灌胃5天药效最佳。2.生枣仁具有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作用,最佳给药剂量为5 g/kg,连续灌胃11天药效最佳。3.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显着,优于酸枣。
郭冷秋,郭壮丽,朱霄,周蕾,王梦楠,张立光,周扬[3](2019)在《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建立大鼠条件恐惧记忆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建立大鼠条件恐惧记忆模型的最佳实验参数,寻找最佳试验条件。方法利用巴普洛夫条件恐惧原理,建立大鼠条件恐惧记忆模型;采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以模型建立24 h后大鼠木僵反应时间为指标,观察不同参数条件下恐惧记忆的表达情况,确定最佳试验条件。以优选的实验条件建立条件恐惧记忆模型,并于24 h、1周、2周、4周和8周后进行恐惧记忆保持检测。结果直观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能力依次为声音强度=循环次数>电击强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次数对实验结果有显着影响(P<0.05),声音强度和电击强度影响不显着(P> 0.05)。确定最优实验条件为:声音75 dB,电击0.8 mA,循环15次。在模型建立24 h和1周时,大鼠恐惧记忆保持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01和P<0.05);第2周后恐惧记忆逐渐消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 0.05)。结论本实验明确了大鼠条件恐惧记忆模型影响因素的主次,优化了实验条件,为模型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实验的依据。
李欣[4](2018)在《“安神醒脑调肾”电针法对PTSD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对比SPS法与SPS&S法造模后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2.观察“安神醒脑调肾”电针法对PTS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3.观察“安神醒脑调肾”电针法对PTSD大鼠海马BDNF、GAP-43、SYN表达的影响,部分揭示电针改善PTSD学习记忆的机制。方法:5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模型组(SPS)、电针组(SPS+EA)、应激刺激组(SPS&S)、应激刺激加电针组(SPS&S+EA)。分别采用SPS法与SPS&S法造模,治疗组采用电针百会、神庭、肾俞治疗。采用自发活动、水迷宫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Western blot、IHC、Q-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BDNF、GAP-43、SYN含量水平。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结果:1.模型组行为学变化:①Ctrl组与SPS组(p<0.01)和SPS&S组(p<0.01)在自发活动、水迷宫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②SPS组与SPS&S组除穿越平台次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2.治疗组行为学变化:①SPS 组与 SPS+EA 组(p<0.01),SPS&S 组与 SPS&S+EA(p<0.01)在自发活动、水迷宫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②SPS+EA组与SPS&S+EA组除穿越平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实验项目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3.模型组海马BDNF、GAP-43、SYN表达变化:①Ctrl 组与 SPS 组(p<0.01)和 SPS&S 组(p<0.01),在 Western blot、IHC、Q-PCR实验中蛋白表达量、阳性细胞数与mRNA表达量均存在显着差异;②SPS组与SPS&S组SYN表达量在WB实验中有差异(p<0.05),GAP-43表达量在 IHC 实验中有差异(p<0.05),BDNF mRNA、GAP-43 mRNA、SYN mRNA 表达量存在差异(p<0.01,p<0.01,p<0.05);4.治疗组海马BDNF、GAP-43、SYN表达变化:①SPS 组与 SPS+EA 组(p<0.01),SPS&S 组与 SPS&S+EA(p<0.01),在 Western blot、IHC、Q-PCR实验中蛋白表达量、阳性细胞数与mRNA表达量均存在显着差异;②SPS+EA 组与 SPS&S+EA 组 BDNF、GAP-43 mRNA 表达量存在差异(p<0.01,p<0.01);5.潜伏期与海马BDNF、GAP-43、SYN表达呈负相关;自发活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与海马BDNF、GAP-43、SYN表达呈正相关。结论:1.SPS&S法PTSD大鼠具有更高行为学检出率与更明显的双向生物行为;2.电针能改善PTSD大鼠临床核心症状,提高学习记忆能力;3.电针可上调PTSD大鼠海马BDNF、GAP-43、SYN表达,促进受损海马功能恢复。
曾娟[5](2016)在《空间训练促进Aβ1-42注射大鼠海马新生细胞的短期存活和神经元样分化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其主要表现为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认知刺激疗法对临床患者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但分子机制不清楚。神经发生持续性存在于哺乳动物脑内,主要位于海马齿状回(DG)的颗粒细胞下区和侧脑室内壁的室管膜下区。齿状回的神经发生在海马介导的学习和记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神经发生的损伤与AD转基因鼠和AD患者的认知损伤有着强烈的相关性。在正常动物中研究发现,空间训练可影响海马新生细胞的发生和命运,然而在AD动物模型中,空间训练对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有着怎样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对AD动物模型进行空间训练干预,探讨空间训练对AD模型鼠海马DG区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Aβ1-42寡聚体侧脑室定位注射建立AD动物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连续6天的空间训练;通过胸腺嘧啶类似物——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腹腔注射标记3个时间点——训练前1周、训练早期1-4天和训练晚期5-6天新生的神经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BrdU免疫阳性细胞进行计数,检测DG区新生细胞的存活;采用免疫荧光方法对Ki67免疫阳性细胞进行计数,检测DG区细胞的增殖;通过成熟神经元标志物NeuN和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分别与BrdU进行免疫荧光双标,检测新生细胞的迁移和分化;通过条件性恐惧记忆实验检测空间训练对AD模型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结果]通过BrdU免疫阳性细胞计数发现,在空间训练结束后24小时检测,空间训练增加了AD模型鼠训练前1周、训练早期和训练晚期产生的新生细胞的存活;而在BrdU标记后28天检测,AD模型鼠训练前1周、训练早期和训练晚期新生细胞的存活在训练组与未训练组均没有差异。通过Ki67免疫阳性细胞计数发现,在训练结束后24小时和28天,空间训练均显着增加了AD模型鼠神经细胞的增殖。通过BrdU/NeuN和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对双阳性细胞计数发现,在BrdU标记后28天,空间训练对AD模型鼠和对照鼠新生神经细胞从颗粒细胞下区向颗粒细胞层的迁移没有影响:在BrdU标记后28天,空间训练促进了AD模型鼠训练前1周、训练早期和训练晚期三个阶段产生的新生神经细胞更多地转化为成熟神经元,而并未改变新生细胞向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条件性恐惧记忆实验结果显示,空间训练增加了AD模型鼠的近期条件恐惧记忆能力,而对远期恐惧记忆能力没有影响。[结论]空间训练可能通过增加AD模型鼠脑内DG区训练前、训练早期和训练晚期新生神经细胞的短期存活;增加神经细胞训练后24小时和28天的增殖;促进三个时间点的新生细胞更多地转化为成熟神经元,进而有可能有助于改善AD模型鼠空间记忆能力。
王志昊[6](2015)在《情感影响空间记忆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情绪应激贯穿生活事件,并影响认知功能。生活中,与情感相关的事情总让人记忆深刻,但另一方面,情感障碍的精神病患者也常常伴有认知功能的减退。为何情绪应激即可促进亦可损伤认知功能,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情绪应激的性质为切入点,探讨“习得性绝望”(hopelessness)和“习得性充满希望”(hopefulness)的情绪应激对海马依赖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环路和分子调节机制。[目的]1.明确情绪应激的性质是否决定了其对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2.阐明不同类型情绪应激(习得性绝望和充满希望)调控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关键神经环路和分子开关。[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重复的不可逃避的足底电击(inescapable foot shocks,IFS)范式建立习得性绝望模型,采用重复的厌恶性足底电击辅以回避训练(escapable avoidance training,EAT,)建立习得性充满希望模型;采用Barnes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动物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FDG-PET扫描、c-Fos染色、最新环路示踪技术和在体电生理记录筛选并鉴定情绪应激调控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关键神经环路;采用光遗传学技术选择性点燃或抑制关键神经环路,结合行为学检测明确其行为表型;采用Golgi-cox染色和脑片膜片钳电生理学技术检测海马突触传递可塑性及形态可塑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关键突触相关分子的变化。[结果]1.EAT易化而IFS损伤海马依赖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杏仁核基底外侧核后部脑区(posterior part of basolateral amygdale,BLP)与腹侧海马CA1(ventral hippocampal CA1,vCAl)间存在兴奋性单突触投射;3.EAT增强BLP-vCA1突触输入,选择性光抑制BLP-vCA1突触输入消除了 EAT对海马依赖性空间学习记忆的易化作用;4.IFS损伤BLP-vCA1突触输入,选择性光激活BLP-vCA1突触输入显着改善IFS所致空间学习记忆损伤;5.单纯连续激活BLP-vCA1突触输入能有效模拟EAT对空间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6.光激活或EAT激活BLP-vCA1突触输入均能显着上调海马CA1区CREB及突触内AMPA受体水平,同时伴有CA1区突触传递和突触形态可塑性增强,而光抑制或IFS损伤BLP-vCA1环路,降低CA1区突触可塑性。[结论]1.杏仁核与海马间存在BLP-vCA1兴奋性突触输入联系;2.情绪应激的性质决定其对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习得性绝望或充满希望的情绪应激通过关闭或开启BLP-vCA1兴奋性突触输入双向调控海马依赖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背景]精神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在青少年期发病率高,其中,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情绪障碍之一。氟西汀(fluoxetine,FLX)是目前唯一被正式注册可以用来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期抑郁症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广泛用于青少年期抑郁症的治疗。然而,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神经系统大量细胞和分子层面重要事件(如神经发生,突触产生和树突棘修剪等)活跃发生。在此阶段的慢性FLX暴露可干预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潜在的长远效应。这种长远效应的性质对指导临床用药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对青少年期FLX暴露对其成年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尚无报道。[目的]探讨青少年期FLX慢性暴露对成年期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出生后(postnatal days,PND)35天的雄性SD大鼠或同龄TRIPC1基因敲除小鼠,通过腹腔注射FLX或其溶媒剂(vehicle,VEH)连续给药15天,建立FLX慢性暴露及对照组动物模型。Barnes迷宫和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组织学检测海马DG区新生神经元数目,树突复杂性、树突棘数量及其成熟度。电生理学检测海马突触传递可塑性。[结果]1.青少年期FLX慢性暴露显着增强成年后的空间记忆能力,但成年后给予FLX无此促进作用。2.青少年期慢性FLX暴露促进海马DG区新生神经元存活。3.青少年期慢性FLX暴露显着增加海马CA1区和DG区神经元树突复杂性,促进树突棘的形成和成熟。4.青少年期慢性FLX暴露增强海马突触后功能,增加CA1区和-DG区PSD95、GluR1和或G1uR2的表达水平。5.青少年期慢性FLX暴露升高TRIPC1的表达水平,敲除TRPC1消除了青少年期慢性FLX暴露对新生神经元成活、树突可塑性以及空间记忆的促进作用。[结论]在青少年期这一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给予FLX可通过TRPC1促进海马新生神经元存活,增强海马树突可塑性,并促进成年后的空间记忆功能。[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最为常见的神经变性病,精神障碍及认知功能减退是AD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微管相关蛋白tau是神经元中含量最高的微管相关蛋白,其经典功能是促进神经细胞微管组装,维持微管的稳定性。Tau蛋白异常聚集是AD特征性病理改变,并与记忆功能减退程度呈正相关。海马的突触环路是组成大脑记忆地图的重要结构基础。海马是AD病程中极易受累的脑区。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海马不仅限于管理记忆,还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参与到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和焦虑等一系列精神情感障碍之中。因此,海马神经环路中tau蛋白异常聚集可能在AD记忆减退、精神障碍中扮演重要角色。[目的]明确海马突触环路中异常tau蛋白聚集对焦虑行为和空间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病毒立体定位注射的手段,在成年小鼠海马的CA3脑区特异性成功表达人源性tau蛋白或突变的tau蛋白;采用离体脑片电生理记录检测海马环路功能的改变;选用经典动物行为学范式检测小鼠焦虑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1.海马CA3区异常tau蛋白聚集损伤海马突触环路可塑性。2.海马CA3区异常tau蛋白聚集损伤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同时导致焦虑样行为。[结论]海马内异常tau蛋白聚集是导致AD样记忆障碍和焦虑行为的关键病理改变。
张勤,徐晓虹,刘幸毅,董芳妮,杨艳玲,张广侠[7](2014)在《长期双酚A暴露对成年小鼠恐惧记忆的影响》文中提出双酚A(bisphenol,BP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弱雌激素和抗雄激素活性,与雌激素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本实验探讨长期BPA暴露对成年小鼠恐惧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将9周龄雄性小鼠暴露于BPA(0.4、4、40 mg/kg/d)90 d,建立小鼠亚慢性BPA暴露模型后,进行场景性条件恐惧训练,然后分别在电击后1 hr及24 hr检测小鼠的僵立时间,同时在电击前、电击后1 hr及24 hr检测海马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BPA(4、40 mg/kg/d)暴露延长小鼠场景性条件恐惧训练后1 hr及24hr的僵立时间。Western blot蛋白检测结果显示,行为训练前,BPA降低了小鼠NMDA受体NR1亚基表达水平,上调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表达。行为训练后1 hr及24 hr,BPA促进海马NMDA受体亚基NR1和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表达,同时促进ERK1/2磷酸化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长期BPA暴露提高成年小鼠恐惧记忆获得的同时延长恐惧记忆的保持;该作用可能通过激活海马的ERK1/2通路而改变核内组蛋白乙酰化和NMDA受体水平进行。
潘霄[8](2011)在《大鼠恐惧应激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指标筛选》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条件恐惧应激模型,对条件恐惧应激条件下大鼠应激反应和脑损伤相关指标进行综合的检测、分析、评价,筛选出抗恐惧药物药效的评价指标,以期为抗恐惧药物药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资料。方法:6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恐惧应激组及对照组,每组32只。自由摄食饮水饲养10天后,第11天起恐惧模型组每日给予2s噪音+3s足底电流刺激,电流强度为1mA,间隔1min,共30次;对照组每日只给予2s噪音,无足底电流刺激,间隔1min,共30次。第14天摄像记录两组大鼠5min噪音之后6~30min内行为变化,评定模型是否建立。自模型建立后分别于第1、2、3、4周每周周中(第18、25、32、39天)对两组大鼠进行一般状态、应激行为反应(冻结时间、自发活动等)和生理反应(血清皮质酮COR)以及脑损伤(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海马形态学)的观察和测定。结果:1.恐惧模型组大鼠的冻结行为学得分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 <0.01),表明建立条件恐惧应激模型有效。2.恐惧模型组大鼠同对照组相比,在4周各不同时间段内均表现出神态疲倦、毛发蓬乱无光泽、饮食量减少、大便稀溏现象;两组大鼠体重均呈增长态势,恐惧模型组体重增长较对照组缓慢,第2周(P <0.05)、第3周(P <0.05)、第4周(P <0.01)两组大鼠体重比较均差异显着。3.恐惧模型组大鼠同对照组相比,在4周各不同时间段内均表现出易激惹、厮打行为多、活动减少、扎堆懒散等现象;两组大鼠自发活动比较,恐惧模型组休息时间在第1周(P <0.05)、第2周(P <0.01)、第3周(P <0.05)、第4周(P <0.05)均显着多于对照组。4.两组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比较,恐惧模型组血清皮质酮浓度在第1周(P <0.05)、第2周(P <0.01)、第3周(P <0.05)、第4周(P <0.05)均显着高于对照组。5.两组大鼠血清NSE含量比较,恐惧模型组血清NSE浓度在第1周(P <0.05)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余各周均无统计学差异;对大鼠海马部位切片进行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及CA3区锥体细胞与齿状回(DG)颗粒细胞的形态正常,细胞排列整齐、层次紧密,细胞完整,边缘清晰,核仁清晰可见;恐惧应激组大鼠应激第1周、第2周海马CA1、CA3区、齿状回(DG)细胞体积肿胀、细胞淡染、细胞排列稍显稀疏,第3周细胞萎缩,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层次变稀、中断,第4周,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疏松不齐,大量细胞坏死,出现细胞核固缩、破裂等现象。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良的Takeuchi法可以建立条件恐惧应激模型,条件恐惧应激可引起大鼠急、慢性恐惧应激,影响大鼠的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并引起大鼠脑损伤。研究结果可为恐惧对应激反应的影响及脑损伤效应提供依据,为抗恐惧药物药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资料。
刘佳佳[9](2011)在《大鼠恐惧应激模型中行为与心血管指标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条件恐惧应激致大鼠心血管损伤防治药物药效评价实验动物模型,观察恐惧应激对大鼠心血管功能的损伤效应,并对心血管损伤相关备选指标进行综合的检测、分析、评价。筛选有意义的评价抗恐惧药物药效备选指标,以备今后建立评价体系使用。方法: 6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恐惧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32只。自由摄食饮水饲养10天后,第11天起恐惧模型组每日给予2s噪音+3s足底电流刺激,电流强度为1mA,间隔1min,共30次,第12、13天重复实验;对照组每日只给予2s噪音,无足底电流刺激,间隔1min,共30次,第12、13天重复实验。第14天摄像记录两组大鼠5min噪音之后第6—30min内行为变化,评定造模是否成功。自造模成功之后第二日算起分别于1、2、3、4周每周周中(第18、25、32、39天),对两组大鼠进行体重、自发活动、血压心率以及大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钙蛋白I含量测定。结果: (1)第14天摄像观察两组大鼠5min噪音之后行为学反应,采用三人评定法,恐惧模型组冻结时间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造模成功。(2)两组大鼠体重均称自然增长态势,第1周两组大鼠体重无显着性差异,第2周(P<0.05)、3周(P<0.05)、4周(P<0.01)两组大鼠体重比较均差异显着。(3)两组大鼠自发活动比较,恐惧模型组活动次数在第1周(P<0.05)、2周(P<0.01)、3周(P<0.01)、4周(P<0.05)均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显着。(4)两组大鼠血压值比较,恐惧模型组大鼠血压趋势呈持续升高,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第1周两组大鼠血压无显着性差异,第2周(P<0.05)、3周(P<0.01)、4周(P<0.01)两组大鼠血压比较均差异显着。(5)两组大鼠心率比较,第1周两组大鼠心率无显着性差异,第2周(P<0.05)、3周(P<0.05)、4周(P<0.01)两组大鼠心率比较均差异显着。(6)两组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恐惧模型组在第1周(P<0.05)、2周(P<0.01)、3周(P<0.01)、4周(P<0.01)均显着高于对照组;(7)两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比较,恐惧模型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在第1、2、3周均无显着差异,第4周(P<0.01)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两组大鼠血清心肌钙蛋白I含量比较,恐惧模型组大鼠心肌钙蛋白I含量在第1周(P<0.05)、2周(P<0.01)、3周(P<0.01)、4周(P<0.01)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良的Takashi法可以成功的制造大鼠恐惧应激模型。恐惧应激可以提高大鼠应激水平进而影响大鼠的体重、血压、心率、行为以及心血管指标的改变。部分实验备选指标可以为抗恐惧应激药物药效评价提供相关依据。
余锋[10](2011)在《跑台运动对AD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hAT、AchE、GSK-3β和Tau蛋白mRNA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国外大量研究发现,运动训练能够促进AD动物模型病理的改善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大量动物实验研究也证明适宜的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动物学习和记忆等脑高级功能的改善,体育运动促进大脑高级功能的机制是与脑内神经生化功能和神经信号传导相关的。目前,人们对AD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深入分子水平。本文运用Morris水迷宫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八周有氧跑台运动对D-gal拟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胆碱能系统和Tau蛋白相关mRNA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ChAT与AchE在运动训练促进学习记忆和防治AD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运动训练对Tau蛋白的影响与AD的关系。本实验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n=10)、运动注射组(S组,n=10)和安静注射组(D组,n=10)。其中,C组正常饲养,S组每天注射D-gal,并进行每周5次、为期八周的有氧跑台运动,D组只注射D-gal不参与训练。注射组D-gal的注射量均为120mg/(kg-d)。实验后第9周运用Morris水迷宫对三组大鼠进行为期5天的定位航行实验,检测三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实验的第6天用Morris水迷宫对三组大鼠进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和辨别能力;第7天断髓处死三组大鼠,取海马组织冷冻待测。运用RT-PCR检测三组大鼠海马ChAT、AchE和GSK-3β及Tau蛋白等mRNA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1)通过对三组大鼠的Morris水迷宫测试发现,八周的D-gal注射导致了S组和D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但八周有氧跑台运动却逆转了S组大鼠由于D-gal注射所导致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2)八周的有氧跑台运动促进了D-gal注射AD大鼠海马ChATmRNA的表达水平、维持了海马AchEmRNA的表达水平。(3)八周的有氧跑台运动抑制了D-gal注射AD大鼠海马Tau异常过度磷酸化相关蛋白激酶GSK-3βmRNA的表达水平和Tau蛋白mRNA的过度表达。结论:(1)八周的D-gal注射可以导致正常SD大鼠体重和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表明八周的D-gal注射能够成功的将正常的SD大鼠转变成为AD模型大鼠。(2)八周的有氧跑台运动可以促进D-gal注射造模AD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的改善。(3)八周的有氧跑台运动可以促进运动组大鼠海马胆碱能系统关键酶ChAT和AchE的mRNA表达水平的改善。提示适宜的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改善胆碱能系统相关酶的基因表达水平来促进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和防治AD的发病。(4)八周的有氧跑台运动抑制了运动组大鼠海马Tau蛋白和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相关蛋白激酶GSK-3βmRNA的表达水平。表明适宜的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抑制Tau蛋白的过度表达和抑制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相关蛋白激酶mRNA表达水平进而抑制AD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 1 文献综述 |
| 1.1 抑郁症 |
| 1.1.1 抑郁症的概念及其影响机制 |
| 1.1.2 抑郁症的相关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法 |
| 1.1.3 抑郁症与炎症因子 |
| 1.1.4 抑郁症的干预方案 |
| 1.2 高强度间歇训练 |
| 1.2.1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概述 |
| 1.2.2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方案制定 |
| 1.2.3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效果研究 |
| 1.3 小结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实验动物 |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2.2.1 实验仪器 |
| 2.2.2 实验试剂 |
| 2.3 技术路线图 |
| 2.4 动物分组与造模 |
| 2.4.1 实验动物分组 |
| 2.4.2 CUMS动物模型建立 |
| 2.4.3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方案 |
| 2.5 样本处理与收集 |
| 2.6 相关指标测试方法 |
| 2.6.1 行为学测试 |
| 2.6.2 半自动生化仪分析(BUN) |
| 2.6.3 ELISA酶联免疫分析(BUN和 CRP) |
| 2.6.4 ELISA酶联免疫分析(IL-15) |
| 2.6.5 实时荧光定量测定大鼠骨骼肌IL-15mRNA表达(RT-PCR) |
|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CUMS造模对大鼠行为学测试结果 |
| 3.1.1 大鼠体重变化 |
| 3.1.2 糖水偏好实验 |
| 3.1.3 旷场实验 |
| 3.2 HIIT对大鼠行为学测试结果 |
| 3.2.1 大鼠体重变化 |
| 3.2.2 糖水偏好实验 |
| 3.2.3 旷场实验 |
| 3.3 HIIT对 CUMS大鼠即刻血清BUN结果 |
| 3.4 HIIT对 CUMS大鼠血清BUN、CRP结果 |
| 3.5 大鼠骨骼肌IL-15 含量及IL-15mRNA表达结果 |
| 3.5.1 大鼠腓肠肌IL-15 含量结果 |
| 3.5.2 大鼠比目鱼肌IL-15 含量结果 |
| 3.5.3 大鼠腓肠肌IL-15mRNA表达量结果 |
| 3.5.4 大鼠比目鱼肌IL-15mRNA表达量结果 |
| 3.5.5 大鼠腓肠肌与比目鱼肌的IL-15 含量结果比较 |
| 3.5.6 大鼠腓肠肌与比目鱼肌的IL-15mRNA表达比较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CUMS模型评价 |
| 4.1.1 CUMS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 4.1.2 CUMS对大鼠糖水偏好的影响 |
| 4.1.3 CUMS对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 |
| 4.2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 CUMS 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 4.2.1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
| 4.2.2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的影响 |
| 4.2.3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 |
| 4.3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即刻BUN的影响 |
| 4.4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BUN的影响 |
| 4.5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CUMS大鼠CRP的影响 |
| 4.6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大鼠不同肌纤维中IL-15、IL-15mRNA表达的影响 |
| 5 结论 |
| 6 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一.酸枣仁的本草研究 |
| 1.1 酸枣的植物基原演变 |
| 1.2 酸枣与酸枣仁的源流 |
| 1.3 酸枣与酸枣仁的功效与主治 |
| 1.4 酸枣仁的药理作用 |
| 二.焦虑情绪与焦虑症 |
| 2.1 焦虑情绪 |
| 2.2 焦虑症 |
| 三.化学性抗焦虑药物研究现状 |
| 3.1 化学性抗焦虑药物的历史沿革 |
| 3.2 化学性抗焦虑药物的分类 |
| 四.焦虑动物模型的复制与行为学评价 |
| 4.1 焦虑动物模型 |
| 4.2 焦虑状态的行为学评价 |
| 五.研究思路 |
| 六.技术路线 |
| 实验部分 |
| 第一部分 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量-效和时-效关系研究 |
| 一. 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量-效关系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环境 |
| 3 实验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二.酸枣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时-效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环境 |
| 3 实验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第二部分 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研究 |
| 一. 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环境 |
| 3 实验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二. 生枣仁拮抗大鼠拮抗状态性焦虑的作用的时-效关系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环境 |
| 3 实验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第三部分 酸枣与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差异性研究 |
| 一 酸枣与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量-效作用的对比 |
| 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二 酸枣与生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时-效作用的对比 |
| 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1.1.2 仪器设备 |
| 1.2 方法 |
| 1.2.1 大鼠正常行为模式检测 |
| 1.2.2 大鼠对声音 (CS) 的基础反应 |
| 1.2.3 条件恐惧记忆模型的建立 |
| 1.2.4 恐惧记忆表达检测 |
| 1.2.5 恐惧记忆保持检测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大鼠正常活动模式 |
| 2.2 大鼠对CS的基础反应 |
| 2.3 恐惧记忆的表达 |
| 2.4 恐惧记忆的保持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PTSD基本特点 |
| 1.2 记忆损害是PTSD常见症状 |
| 1.3 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变是PTSD记忆损害的特点 |
| 1.4 BDNF、GAP-43、SYN与海马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 |
| 1.5 针灸是治疗PTSD的有效手段 |
| 1.6 SPS法与SPS&S法是常用PTSD动物模型 |
| 2. 主要研究内容 |
| 2.1 SPS法与SPS&S法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 2.2 “安神醒脑调肾”电针法对PTS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
| 2.3 “安神醒脑调肾”电针法对PTSD大鼠海马BDNF、GAP-43、SYN表达的影响 |
| 2.4 技术路线图 |
| 3. 研究意义 |
| 第一部分: SPS法与SPS&S法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实验器材 |
| 2. 方法 |
| 2.1 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
| 2.2 造模方法 |
| 2.2.1 SPS法 |
| 2.2.2 SPS&S法 |
| 2.3 行为学测定方法 |
| 2.3.1 自发活动测定方法 |
| 2.3.2 Morris水迷宫测定方法 |
| 2.3.3 EPM高架十字迷宫测定方法 |
| 2.4 统计分析 |
| 实验结果 |
| 1. 自发活动检测结果 |
| 2. 水迷宫实验结果 |
| 2.1 定位航行实验潜伏期 |
| 2.2 定位航行实验游动距离 |
| 2.3 水迷宫实验空间摸索实验结果 |
| 2.3.1 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实验结果 |
| 2.3.2 穿越平台次数实验结果 |
| 2.4 各组大鼠空间搜索实验运动轨迹参考图 |
| 3.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 |
| 3.1 OE%实验结果 |
| 3.2 OT%实验结果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安神醒脑调肾”电针法对PTS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实验器材 |
| 2. 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2 行为学测定方法 |
| 2.3 统计分析 |
| 实验结果 |
| 1. 自发活动检测结果 |
| 2. 水迷宫实验结果 |
| 2.1 定位航行试验潜伏期 |
| 2.2 定位航行实验游动距离 |
| 2.3 空间摸索实验结果 |
| 2.3.1 空间摸索实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结果 |
| 2.3.2 空间摸索实验穿越平台次数结果 |
| 2.4 各组大鼠空间搜索实验运动轨迹参考图 |
| 3. 高架十字迷宫 |
| 3.1 高架十字迷宫OE%实验结果 |
| 3.2 高架十字迷宫OT%实验结果 |
| 小结 |
| 第三部分: “安神醒脑调肾”电针法对PTSD大鼠海马BDNF、GAP-43、SYN表达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 2. 指标检测方法 |
| 2.1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 |
| 2.2 IHC免疫组化法 |
| 2.3 Q-PCR法 |
| 2.4 统计分析 |
| 实验结果 |
| 1. WB实验结果 |
| 2. IHC实验结果 |
| 2.1 BDNF IHC实验结果 |
| 2.2 GAP-43 IHC实验结果 |
| 2.3 SYN IHC实验结果 |
| 3. Q-PCR实验结果 |
| 4. 生物学检测结果与行为学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 |
| 4.1 自发活动水平活动距离与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 4.2 水迷宫实验潜伏期与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 4.3 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与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4.4 高架十字迷宫OT%与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1. 中医对PTSD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分析 |
| 1.2 “脑、肾”为发病主要脏腑 |
| 1.2.1 脑为“元神之府”,司情志,统五脏 |
| 1.2.2 肾藏精、志,充髓海 |
| 1.2.3 与五脏功能息息相关 |
| 2. 现代医学对PTSD的认识 |
| 2.1 过度应激是PTSD发病的主要原因 |
| 2.2 PTSD基本特点 |
| 2.3 PTSD记忆损伤特点 |
| 2.4 PTD主要干预手法评价 |
| 2.4.1 西药治疗PTSD |
| 2.4.2 心理干预治疗PTSD |
| 3. 海马突触可塑性与PTSD |
| 3.1 海马是记忆获取与编码的重要脑区 |
| 3.2 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变是PTSD神经生理基础 |
| 3.2.1 PTSD与海马损伤 |
| 3.2.2 PTSD记忆损伤与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变 |
| 3.2.3 海马可塑性损伤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联系减弱 |
| 3.3 PTSD海马损伤机制 |
| 4. “安神醒脑调肾”电针法选择依据 |
| 4.1 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PTSD患者临床症状 |
| 4.2 电针治疗PTSD机制探讨 |
| 4.2.1 增强脑代谢,改变脑功能网络连接 |
| 4.2.2 抑制HPA轴活性,降低NO表达 |
| 4.2.3 调节相关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功能 |
| 4.3 “神庭百会、肾俞”选穴依据 |
| 5. 从行为学角度探索PTSD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 5.1 PTSD动物模型制备要求 |
| 5.2 SPS法与SPS&S法PTSD动物模型比较 |
| 5.2.1 自发活动实验结果比较 |
| 5.2.2 水迷宫实验结果比较 |
| 5.2.3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比较 |
| 5.3 电针对SPS法与SPS&S法PTS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 5.3.1 自发活动结果比较 |
| 5.3.2 水迷宫实验结果比较 |
| 5.3.3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比较 |
| 6 “安神醒脑”电针法对PTSD大鼠海马BDNF、GAP-43、SYN表达的影响 |
| 6.1 BDNF与海马突触可塑性 |
| 6.1.1 BDNF参与神经元分化与生长 |
| 6.1.2 BDNF与海马依赖的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
| 6.1.3 PTSD大鼠海马BDNF表达降低 |
| 6.1.4 电针促进PTSD大鼠海马BDNF表达 |
| 6.2 GAP-43与海马突触可塑性 |
| 6.2.1 GAP-43是神经损伤修复标志物 |
| 6.2.2 GAP-43与突触可塑性 |
| 6.2.3 PTSD大鼠海马GAP-43表达降低 |
| 6.2.4 电针促进PTSD大鼠海马GAP-43表达 |
| 6.3 SYN与海马突触可塑性 |
| 6.3.1 SYN含量可反应海马突触数量 |
| 6.3.2 SYN参与突触间信号传递 |
| 6.3.3 PTSD大鼠海马SYN表达降低 |
| 6.3.4 电针促进PTSD大鼠海马SYN表达 |
| 7. 学习记忆与情绪改善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一 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 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创新点 |
| References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 附录2 博士期间所参加会议 |
| 致谢 |
| 绪论 |
| 第一部分 习得性绝望和充满希望情感对空间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环路机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主要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青少年期氟西汀暴露对成年大鼠空间记忆的影响及机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主要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海马CA3表达异常tau蛋白对认知和情绪的影响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主要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综述急性应激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博士期间已发表文章 |
| 附录二 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
|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
| 附录四 博士期间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致谢 |
| 1 前言 |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2.1 动物模型制备与分组 |
| 2.2 场景性条件恐惧行为训练和检测 |
| 2.3 蛋白样品的制备 |
| 2.4 Western blot 分析 |
| 2.5 数据统计 |
| 3 结果 |
| 3.1 BPA 暴露对成年小鼠恐惧记忆的影响 |
| 3.2 BPA 暴露对海马 NMDA 受体 NR1 亚基表 达的影响 |
| 3.3 BPA 暴露对海马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
| 3.4 BPA 暴露对成年小鼠场景性条件恐惧诱导 的 ERK1/2 活性的影响 |
| 4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课题来源 |
| 研究背景 |
| 材料及方法 |
| 一、实验材料 |
| (一) 实验动物 |
| (二) 实验仪器 |
| (三) 实验试剂 |
| (四)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二、实验方法 |
| (一) 动物分组 |
| (二) 模型制备 |
| (三) 实验流程 |
| (四) 指标检测及方法 |
| 结果 |
| 一、一般状态 |
| 二、应激反应行为指标 |
| 三、应激反应生理指标 |
| 四、脑功能与形态学指标 |
| 讨论 |
| 一、条件恐惧模型的建立 |
| 二、恐惧应激对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 三、恐惧应激对大鼠应激反应行为指标的影响 |
| 四、恐惧应激对大鼠应激反应生理指标的影响 |
| 五、恐惧应激对大鼠脑损伤指标的影响 |
| 结论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论文发表及出版着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概述 |
| 一、课题来源 |
| 二、研究背景 |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 四、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及方法 |
| 一、实验材料 |
| (一) 实验动物 |
| (二) 实验仪器 |
| (三) 实验试剂 |
| 二、实验方法 |
| (一) 动物分组 |
| (二) 模型制备 |
| (三) 指标及检测方法 |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 一、体重 |
| 二、应激反应指标 |
| 三、心血管指标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一、条件恐惧动物模型的建立 |
| 二、恐惧应激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 三、恐惧应激对大鼠行为的影响 |
| 四、恐惧应激对大鼠高敏 C 反应蛋白的影响 |
| 五、恐惧应激对大鼠心血管指标的影响 |
| 第五部分 结论 |
| 一、研究小结 |
| 二、研究创新性 |
| 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附录 |
| (一)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二)血清标本检测说明书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论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概述 |
| 1.2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相关学说 |
|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 2 胆碱能系统与学习记忆和AD的关系及运动训练对其的影响 |
| 2.1 胆碱能系统概述 |
| 2.2 胆碱能系统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
| 2.3 胆碱能系统损害与AD的关系 |
| 2.4 运动训练对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实验研究 |
| 3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导致AD的机制及运动训练对其的抑制作用 |
| 3.1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导致AD的机制 |
| 3.2 GSK-3β导致Tau蛋白磷酸化的机制 |
| 3.3 运动训练对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影响 |
| 4 运动训练对学习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
| 4.1 国外研究进展与分析 |
| 4.2 国内研究进展与分析 |
| 5 运动训练对AD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
| 6 D-半乳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前言 |
| 2.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对象 |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 2.3 运动模型 |
| 2.4 动物塑模 |
| 2.5 体重测试 |
| 2.6 取材 |
| 2.7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3.样品制备和指标测试方法 |
| 4.数据统计 |
| 5.实验结果 |
| 6.分析与讨论 |
| 7.结论 |
| 8.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