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建林[1](2021)在《峰峰矿区PM2.5、PM10中元素的污染评价及源解析》文中提出峰峰矿区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经济水平的提升依托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气质量因煤炭及煤化工而受到污染与破坏,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群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文选取峰峰矿区为研讨对象,分四个季节采集颗粒物样品,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透射电镜分析颗粒物无机元素构成,并结合几种污染评价方法探讨元素的生态污染特征以及健康风险;并对该区颗粒物与其元素来源进行了解析。2017年峰峰矿区的空气质量指数以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为主。峰峰矿区PM2.5冬春夏秋四季的24 h平均浓度分别为171.44μg/m3、83.80μg/m3、112.73μg/m3和111.75μg/m3,PM10春夏秋季节的24 h平均浓度分别为204.05μg/m3、186.09μg/m3和184.15μg/m3,峰峰矿区PM2.5和PM10均超过二级标准。说明该区大气污染水平较严重。PM2.5中元素四个季节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冬(556.38 ng/m3)、春(422.09ng/m3)、夏(405.95 ng/m3)和秋(408.24 ng/m3);PM10中元素三个季节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春(666.87 ng/m3)、夏(555.67 ng/m3)和秋(571.36 ng/m3),无机元素占颗粒物浓度比例不足1%,峰峰矿区采样期间颗粒物中Cd、Pb元素均未超标,As、Cr(Ⅵ)超标,可知峰峰矿区As、Cr重金属元素污染形势严峻。峰峰矿区Cd、Mo、Bi、Sb、Pb、Sn、Zn元素的污染程度较高,Cd元素的生态危害程度属于极强,Pb元素具有强的生态危害风险,As元素具有中等生态危害风险,Cd、Pb和Zn是大气污染的显着因子,且Cd是峰峰矿区的首要污染元素;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r、As、Cd和Pb元素对该矿区人群有致癌风险,且Cr对该研究区人群已产生致癌风险,对老年人造成的风险最大。重金属元素的致癌风险与人群的年龄呈正相关;不同年龄段的致癌风险表现为男性>女性;该地区不存在非致癌风险。颗粒物的来源冬、春两季以远距离高空输送,夏秋季节以近距离低空输送为主。Cd、Bi、Mo元素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Cu、Zn、As、Sn和Pb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元素V、Cr、Mn、Co、Ni、Y、La、Ce、Sm、Th和U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主成分分析获得4种主要污染源,分别为自然扬尘源、交通污染、农业活动、工业活动。
席旭辉[2](2020)在《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现状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下,全球气候变暖及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突出,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室外热环境刻不容缓。由于室外热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评价研究对室外热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层住宅小区成为我国小区的发展趋势,且高层住宅对小区室外热环境影响较大。考虑到厦门市气候环境较为典型,其室外热环境评价研究意义较大。综上,本次研究主要围绕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展开,为其改善提供评价依据及改善策略。同时,所得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室外热舒适研究数据库。首先,对厦门市145个高层住宅小区进行调研,基于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因素归纳出其典型特征。而后,从75个典型高层住宅小区中选取4个深入调研,确立室外热环境测试场地。其次,分季节(过渡季、夏季、冬季)对厦门市典型高层住宅小区进行室外热环境参数测试、热舒适问卷调查,并对实测结果分析处理,得到居民热舒适状况、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及居民室外热适应性特征。其中,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基于PET、UTCI、TSVmodel三种指标建立,经对比、分析及验证后确立。各季节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如下:过渡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为:PET(16.8~30.9℃)、UTCI(18.2~29.8℃);夏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为:PET(≤31℃)、UTCI(≤33.6℃);冬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为PET(15.7~24.5℃)、UTCI(17.5~27.3℃)。最后,由实测结果得出不同季节室外热环境水平,并结合居民室外热舒适状况与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明确室外热环境水平特征:夏季最差、过渡季与冬季较好。选择夏季进行室外热环境改善策略研究,通过SPSS软件分析后明确其改善方向为:降低Ta、降低Tmrt-Ta及增大V10。结合改善方向与夏季实测结果,提出改善策略。通过Sketchup及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验证,确定改善策略,为夏季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来燕妮[3](2020)在《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文中认为城镇化快速发展以来,人类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颗粒物混在一起形成了气溶胶,牢牢地罩住了城市上空,极易形成静风状态,使得原本高密度且通风质量不佳区域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城市建设有关的学科与气象学相结合,凭借城市通风缓解灰霾与热岛效应,为治理城市空气问题带来了新思路。目前,城市通风系统的构建正在很多国家、城市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历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与大量文献、专着、政府文件等多种途径,收集汇总现有的城市通风廊道构建的城市名单及相关内容,发现中小型工业城市常常跻身于全国空气质量排名的倒数之列,而城市通风系统的研究很少涉及到这类城市。因此,本文在风景园林学的学科视角下,以改善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效果、优化空气质量为目标,探究如何构建即具有输送空气,又能依附通道的附属绿化滞留吸收部分空气污染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通风绿廊。其具体方法为:根据城市风环境的相关理论与中小型工业城市的实际情况凝练出通风绿廊的组成要素,即:风口地带、作用空间、生态补偿空间、空气引导通道、遣返地带等;空气引导通道由主体风道、交汇点、联系通道构成。随后,运用多种渠道收集到的城市风环境研究的基础资料与地理信息借助ArcGIS平台的场地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定位风口地带、作用空间、生态补偿空间、主体风道、遣返地带;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城市不同功能区域进行风场模拟,确定主体风道间的联系通道;根据以上识别出的通风绿廊构成要素汇总得出通风绿廊网络化体系。为了进一步佐证本文的构建方法具有可行性、普适性,选择典型的中小型工业城市(焦作市)作为案例分析。在构建焦作市通风绿廊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城市内外日均换气平衡,拟定主体风道:晋新高速-长济高速等4条一级风道,中南路-丰收路-普济路-世纪路-中原路-影视路等10条二级风道;另外,为了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的公共绿地,全面提升高密度区域的通风效果,拟定新园路等8条联系通道。最后,以对焦作市通风绿廊构建的评价作为本次构建方法科学性、可行性、普适性的讨论;并针对焦作市这一案例提出计划实施建议,即:重点管控南水北调工程焦作市城区段、北部的组团内部线性空间优化、南部的组团保护风口等。本文对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构建方法的初步探讨,希望能为此类城市通风绿廊的构建提供参考。
张瑞旭[4](2020)在《关中地区机动车排放臭氧前体物特征及其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表明,O3已成为继PM2.5之后,对关中城市群空气质量有影响的二次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关中5个城市布设大气观测点,并选取典型城市隧道、道路布设交通采样点,获取关中地区大气背景和交通环境机动车排放的O3及其前体物(NOx和VOCs)的观测数据,结合环境因素(气温、风场等)和交通因素(车流量、车速等)分析大气背景和交通环境O3及NOx浓度变化特征和不同成分VOCs(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和OVOC等)对O3形成的影响;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系数和气溶胶生成系数(FAC)法估算了关中地区大气、道路和隧道环境不同VOCs成分的O3生成潜势(OFP)和SOA生成潜势(SOAFP),筛选出关中地区机动车排放生成O3和SOA活性最大的VOCs成分。结果表明:(1)关中地区大气、道路和隧道TVOC浓度分别为68.66ppbv、66.29ppbv和86.73ppbv,隧道TVOC浓度最高,分别是道路、大气环境的1.31、1.26倍。大气中烷烃浓度高,占TVOC的30.8%~41.5%,道路芳香烃浓度高(21.43ppbv,32.3%),隧道烷烃浓度高(45.12ppbv,52.0%)。乙炔、乙烷和乙烯是关中地区大气中浓度最高的3种VOCs,甲醛、乙烯和反-2-丁烯是道路环境中浓度最高的3种VOCs,异戊烷、乙烷和正丁烷是隧道环境中浓度最高的3种VOCs。(2)关中地区秋冬季大气VOCs的TOFP分别为197.65ppbv、156.55ppbv,烯烃生成O3的活性最大,占TOFP的40.1%~56.1%。道路TOFP为313.15ppbv,OVOC(38.8%)对TOFP贡献最大,甲醛(108.61ppbv(34.7%))是OFP最高的VOCs成分。隧道内TOFP为247.39ppbv,烯烃对TOFP贡献最大,占TOFP的57.1%。乙炔是交通环境与大气中OFP差异最大的VOCs成分,交通环境中乙炔OFP小于1ppbv,占比不足0.4%,而大气中乙炔OFP为87.8ppbv,占比为4.0%。(3)关中地区秋冬季大气VOCs的TSOAFP分别为2.79μg/m3、0.75μg/m3,芳香烃生成SOA的活性最高,占TSOAFP的96.4%~97.4%,烷烃和烯烃的对大气SOA形成的贡献不足4%。道路TSOAFP为3.68μg/m3,芳香烃对SOA的生成贡献达85.0%,其次是烷烃(14.8%);隧道TSOAFP为2.62μg/m3,芳烃对SOA的贡献为92.2%。大气和交通环境中,生成SOA活性高的VOCs组分均为芳香烃(尤其是苯系物)。(4)关中地区秋、冬季大气的T/B(甲苯/苯)平均值分别为2.96和1.55,道路和隧道的T/B的值分别为2.40和1.08。秋冬季大气的X/E(间/对-二甲苯/乙苯)值在1.56~2.08之间,道路测得的X/E值为1.00,隧道测得的X/E值为0.05。隧道中异戊烷和BTEX的相关性(r)在0.795~1.000之间,呈高度相关,而道路中,异戊烷与苯的相关性最大(r=0.816),与甲苯的相关性低(r=0.044),与二甲苯和间/对-二甲苯这两种物质呈负相关。关中地区大气中秋季异戊烷和苯的r在0.06~0.55之间,异戊烷和甲苯的r在0.40~0.60之间,冬季异戊烷和苯的r在0.04~0.82之间,异戊烷和甲苯的r在0.17~0.87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关中城市群控制机动车排放,减排O3和SOA前体物浓度,抑制夏季O3和冬季SOA生成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为改善关中地区空气质量,综合控制大气复合污染提供科学指导,实现区域O3与PM协同控制。此外,对不同车型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制定、油品的提升、机动车尾气控制及后处理装置的改良方面有重要意义。
赵莉斯[5](2020)在《厦门公园降尘-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园作为人民重要活动场所及敏感区域受重金属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城市公园中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物质循环,而且可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本论文研究了厦门市32个公园降尘、土壤、植物中重金属污染迁移特征、主要来源的定量解析,并建立重金属在公园降尘-土壤-植物中迁移定量模型,以期深入了解公园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及迁移机制,科学认识城市公园环境化学污染、环境质量状况及其环境保护措施,并为现代化城市规划及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厦门市公园夏冬季降尘中重金属总量均值(夏/冬,mg·kg-1)为Zn(911/1301)>Ba(906/887)>Cu(259/258)>Pb(202/134)>Cr(143/150)>Ni(52.0/52.4)>V(43.6/46.2)>Co(33.9/36.6)>As(12.0/11.3)>Cd(1.33/1.18)。通过对比土壤背景值、计算富集因子(EF)、扫描电镜(SEM)与能谱分析(EDX),发现降尘中除V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外,其他重金属主要受人为活动不同程度影响。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PCA-MLR)结果表明降尘中重金属主要来自交通排放、建设施工、地面扬尘、燃煤和工业排放、土壤扬尘,后向气团轨迹、Pb同位素示踪和PCA-MLR结果具有很好一致性。SBRC法胃相中Cu、Zn、Cd、Pb、As含量与改进的BCR法的弱酸溶态(F1)、可还原态(F2)、可氧化态(F3)含量显着相关(p﹤0.01或0.05),其生物有效性系数(K)均值大于0.2,表明Cu、Zn、Cd、Pb、As是(潜在)生物可利用性元素,其胃相生物可利用态主要来源于F1、F2、F3态。燃煤、建设施工、交通排放的Pb、As、Cr是健康风险主要贡献元素。(2)厦门市公园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均值(mg·kg-1)为Mn(433)>Ba(340)>Zn(92.2)>Pb(49.5)>V(41.5)>Cu(19.8)>Cr(17.6)>As(11.8)>Ni(7.90)>Co(4.98)>Cd(0.24),通过对比背景值和质量标准及计算EFs值发现Cu、Zn、Cd、Pb、As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PCA-MLR结合EFs、SEM、EDX和Pb同位素进行来源解析,发现除Cr、Ni外,其他重金属生物有效态(F1+F2+F3)主要来源人为源,但人为源仍对Cd、Pb、As、Ba、Mn残渣态(F4)贡献55~100%。Cu、Zn、Cd、Pb是(潜在)生物可利用性元素(K均值﹥0.2),其胃相生物可利用态含量与F1、F2、F3态含量显着相关(p﹤0.01或0.05)。土壤中除Cd外,其他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基于总量计算结果是基于生物有效态2~9倍,来自燃煤、土壤母质层的Pb、As、Cr是健康风险主要贡献元素。(3)厦门市公园夏冬季榕树叶片中重金属总量均值(夏/冬,mg·kg-1)为Ba(42.0/43.2)>Mn(36.9/36.6)>Zn(15.2/13.5)>Cu(4.13/3.66)>Pb(0.38/0.50)>Ni(0.34/0.17)>Co(0.10/0.08)>V(0.06/0.07)≈As(0.03/0.08)>Cd(0.01/0.02),鹅掌木叶片(夏/冬,mg·kg-1)为Mn(187/156)>Zn(127/85.8)>Ba(93.8/77.0)>Cu(3.64/3.77)>Pb(0.76/0.54)>Cd(0.29/0.18)≈Co(0.25/0.16)≈Ni(0.23/0.24)>As(0.08/0.06)≈V(0.07/0.05),鹅掌木叶片中Cd、Zn、Mn含量远高于榕树。迁移因子、相关性分析、SEM、PCA-MLR及Pb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榕树和鹅掌木叶片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燃煤、化肥、建设施工、交通排放和土壤母质层。(4)利用PCA-MLR构建厦门市公园降尘-土壤-植物中重金属迁移定量模型,土壤的p H、TC、EC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是影响土壤-榕树中Cu、Ba、Pb和土壤-鹅掌木中Cu、As、Cd迁移的主要因素,降尘中重金属形态是影响降尘-榕树中Ni、Cu、Pb和降尘-鹅掌木中Co、Cu、Zn、Cd迁移的主要因素。Cu预测效果最优,无论榕树、鹅掌木,降尘-植物和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定量模型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模型决定系数R2=0.55~0.84。
梁丹[6](2019)在《不同城市群大气污染分布传输特征及植物阻滞吸附机理》文中提出本研究以36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用聚类分析划分城市群,从城市群角度探明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不同城市群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城市群大气污染特征;对区域传输特征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城市群的区域传输特征差异;并定量研究植物对PM2.5的阻滞吸附能力及机理,以探索有效的不同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方式。结论如下:(1)年际变化上,PM2.5,PM10,SO2和NO2浓度在2016年有所下降,而O3和CO浓度值有所增长。PM2.5,SO2和NO2浓度值削减率最高的是东北城市群,PM10削减率最高的是北部沿海城市群。季节分布上,大气污染物浓度季节特征总体表现为冬>秋>春>夏。月际变化上,PM2.5与PM10呈现“U型”月变化特征,CO与S02月变化在有暖气的城市群,取暖季月变化趋势呈“深U”变化。O3的最高值通常出现在6月和7月。日变化上,PM25与PM10浓度日变化呈现出在10-14点到达最高值,在16-20点达到最低值。SO2,NO2和CO的日变化特征相似,呈现“双峰双谷”的变化特征,O3呈现出“单峰双谷”的特征。(2)在空间分布上,在东北城市群,省会城市SO2及NO2浓度较高;在北部沿海城市群,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SO2,NO2及CO浓度较高;在东部沿海城市群中,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和SO2污染较严重,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NO2污染严重;在南部沿海城市群,控制粤港澳大湾区和河南省大气污染是控制该区域城市群大气污染的关键。在黄河中游城市群,减少山西地区的燃煤以减少SO2和CO的排放,是改善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的关键。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宜昌和合肥为中心的城市群污染最为严重。在大西南城市群,四川盆地地区大气颗粒物与NO2的排放控制对大气污染改善尤为重要。在大西北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应加强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减少沙尘等污染。城市群间的污染物有较强相关性,SO2在城市沿海城市群间的区域传输和交换作用更为明显。(3)受区域传输影响最严重的是北部沿海城市群及东部沿海城市群,从城市类型来看,海岛城市受区域传输的影响最为严重。来自北京市南部的气流是PM25主要区域传输通道,来自偏西西北方向的气流是PM10的主要传输通道,SO2与N02浓度值最高的均是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来自东北方向的气流利于CO的产生,来自河北南部和山东的气流导致O3浓度升高。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是北京市PM2.5最重要的潜在源区。PM10潜在源区包括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以及山西省等。河北省南部,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是SO2的潜在源区。NO2的潜在源区包括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和山西省。CO的区域传输较少。O3的潜在源区分布在河北南部,山东省和山西省。过去十年间,山东、天津和河南地区PM10的贡献有所增加,而内蒙古和蒙古地区的贡献有所下降。(4)被试树种中单位叶面积叶片吸附PM2.5能力最强的是杉木,吸附能力最弱的是银杏。由于树种间单株叶面积差异较大,因此单株树种阻滞吸附PM2.5的总量也差异较大。其中,杉木是单株树种阻滞吸附PM2.5能力最强的树种,吸附能力超过1OOmg的树种有木姜子,马尾松,华山松,构树,刺桐,栾树和榕树。对于单株树种来说,总体上针叶树种单株树种吸附能力强于阔叶树种。单位叶面积阻滞吸附PM2.5量和沟槽比例及叶毛数量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气孔大小与阻滞吸附PM2.5的量存在显着相关性,气孔较小的相关系数大于气孔较大的一组,气孔尺寸越大,对阻滞吸附PM2.5能力的抑制效果越小。北京市树种阻滞吸附PM2.5的能力较重庆市强,这是由于相同的树种,在北京比在重庆有较多的叶毛、较大的沟槽比例及气孔大小和气孔密度。
仝泽鹏[7](2019)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五家渠市对流层NO2和SO2柱浓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五家渠市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新疆乃至全国大气污染的重灾区。近几年虽在各种防治措施下,该区域大气污染有所缓解,但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五家渠市这条纵向带上工业分布密集,饱受SO2的困扰,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尾气排放导致市区NO2浓度高居不下。故本文利用MAX-DOAS于2015年6月~2018年12月在乌-昌-五市进行定点监测研究对流层NO2、SO2柱浓度时间动态变化;基于车载DOAS技术于2018年在乌昌五区域外环进行移动监测,以探究NO2柱浓度空间变化规律;并结合气象因子、地形、卫星数据(GOME-2A、GOME-2B、OMI)与扩散模型进行了污染状况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五家渠市对流层NO2、SO2柱浓度季节变化明显,整体上呈现明显的“U”型变化型态,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从三个城市NO2柱浓度比较来看:乌鲁木齐市(7.73)>五家渠市(6.68)>昌吉市(5.95×1015molec/cm2);SO2柱浓度比较来看:乌鲁木齐市(5.37)>五家渠市(4.89)>昌吉市(4.87×1015molec/cm2),且明显发现各城市NO2柱浓度均高于SO2柱浓度。2)从日间变化来看,NO2、SO2柱浓度基本呈现“早晚高,中午低,傍晚高于早晨”的四季日变化特征,但在研究发现SO2柱浓度在冬季最高值出现在正午前后,早晚却相对较低。可能在冬季该区域的电厂以及部分地区集中供暖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大,且该区域对流层SO2柱浓度强度受到近地表SO2浓度的影响更大,也可能和SO2本身存活时间长有关。3)车载DOAS监测的NO2柱浓度总体上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特征,即:冬季(27.37)>秋季(18.95)>春季(15.2)>夏季(12.14×1015molec/cm2),监测中明显发现车流量和NO2排放源的工厂是影响NO2柱浓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利用HSPLIT后向轨迹模型发现乌昌五区域的污染源主要以本地为主。与同期的OMI卫星数据反演的NO2柱浓度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车载DOAS监测能以点的形式精确地表现出污染物空间上的浓度水平,而OMI卫星能够大尺度地分析乌昌五区域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4)与卫星数据NO2、SO2柱浓度日产品比较发现,NO2较SO2柱浓度拟合水平更高。在利用OMI、GOME-2A、GOME-2B三种卫星NO2柱浓度月均值产品分别在2018年1-12月反演了乌昌五区域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大尺度空间下空间分布,不仅确定了乌昌五区域的NO2柱浓度水平是最高的,也明显看出石河子市、阜康市以及吐鲁番市也存在NO2柱浓度高值。三种卫星在乌昌五区域因反演NO2柱浓度方式不同,各存在优缺点:OMI卫星产品拟合性最好,但在冬季通常缺失数据GOME-2A卫星产品整体上数据偏大,且拟合性较低;GOME-2B数据反演最为完整,也具有较好的季节变化特征,但NO2柱浓度极值出现的月份与MAX-DOAS不一致。
鲁恩铭[8](2019)在《北京市2017年冬季PM2.5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文中提出中国城市化进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污染问题最具危害的是空气污染问题,空气污染主要是雾霾。雾霾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PM2.5作为雾霾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倡导下,如何健康促进城市化这一问题正在逐步成为热点。因此,加强对城市PM2.5高发期(冬季)的立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得非常必要,不仅能为针对性预防、治理雾霾提供指导性参考,而且能更科学地辅助城市规划,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时间跨度为2017年冬季(2017年12月~2018年2月),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处理后的MOD043K气溶胶产品估算水平PM2.5浓度,采用CALIPSO数据借助消光系数和衰减后向散射系数定性评估垂直高空PM2.5分布情况,开展PM2.5浓度在水平空间分布、垂直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三个不同维度特征的研究,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PM2.5浓度分布特征的影响。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分别利用普通克里金、自然邻近插值两种方法对经过反射率统计模型填充后的北京市区域的MOD043K气溶胶产品进行插值,获取覆盖整个北京市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分布结果,并将两种插值结果加权融合,对最终获取的北京市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地基AERONET数据进行交叉验证;(2)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利用AOD估算水平PM2.5浓度,并结合地面环境监测站数据对比验证估算精度,分析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日、月序时间单位上的分布变化;(3)利用CALIPSO数据计算消光系数和衰减后向散射系数,得出消光系数垂直轮廓线和垂直大气污染分布情况,根据消光系数与PM2.5浓度成线性正比关系,衰减后向散射系数可区分污染型气溶胶和清洁型气溶胶的特点,间接评估垂直空间上PM2.5的分布特征和日、月序时间单位上的分布变化;(4)通过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北京市自然因素(风速风向、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因素(道路网、人口活动和建筑物)对水平和垂直空间上PM2.5浓度分布演变驱动力影响,其中风速风向利用ECMWF遥感数据分别提取近地面10m、500hPa位势高度(平均海拔高度约5500m)两组不同高度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反射率统计模型填充后的AOD效果较好,与地基AERONET数据交叉验证精度较高,证明反射率统计模型能够有效填充AOD缺值区域,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可靠性,且填充效率高。AOD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估算水平PM2.5浓度精度较高,估算值与实测值相关性整体达到0.779,基本符合实验要求,估算误差主要来源于误差累积传播和模型算法局限性。(2)2017年北京冬季PM2.5水平分布表现为高浓度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平原地区,西北大部和东北小部PM2.5浓度最低,西南部和环东南部PM2.5浓度是介于高值和低值之间。12月份PM2.5浓度高值范围集中在东南部,环东南部区域出现次高浓度缓冲区,1月份高浓度范围有所缩减,最高值区域由东南部转移至南部,2月份PM2.5浓度高值范围由东南部扩大至东南全部、东北局部和西北小部;垂直分布主要表现为在1~4km上空是PM2.5集中区,且沿纵剖面由南向北的PM2.5垂直分布特征为随着纬度的增加PM2.5垂直分布呈现先增加,后递减趋势,40.18°N附近上空是北京PM2.5南北垂直分布变化的转折区,而北京则是同经度下中国南北地区垂直上空PM2.5分布的转折区,消光系数轮廓线和衰减后向散射系数在12月份较为稳定,1、2月份不同程度变化。(3)风速和风向是影响北京冬季PM2.5扩散的自然因素之一,不论近地面10m还是500hPa位势高度的风向均是西北风,近地面10m的风速对PM2.5分布的影响力大于500hPa位势高度风速对PM2.5分布影响力,近地面10m风速与PM2.5的关系是负相关,500hPa位势高度风速与PM2.5的关系是在一定范围内PM2.5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减小,超过该范围,PM2.5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区域的植被对PM2.5分布的影响较大,城区内较低覆盖度的密集植被受区位影响会致使PM2.5难以消散,城区外尤其是北部山区的植被因为品种多,覆盖度高,且受区位影响,植被吸附PM2.5作用大于阻碍PM2.5扩散作用。(4)经过地理探测器计算的人口活动影响驱动力排序为道路网密度(0.4967)>停车场(0.0753)>公园(0.0484)>生活服务(0.0401)>餐馆(0.0344)>公司(0.0258)>酒店(0.0220),可知城市人口活动对PM2.5的分布驱动影响较大,人口活动的交通道路网与停车场影响PM2.5分布驱动力最大,交通道路网的驱动力是停车场的7倍,且与PM2.5浓度的关系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余人口活动POI与PM2.5浓度关系整体的驱动力均大于0.02,说明其余人口活动POI对PM2.5分布具有一定影响。(5)道路网种类密度高的交通线路带来的尾气污染排放是影响PM2.5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建筑布局对PM2.5分布影响体现在建筑物密度和高度差,高密度的低层和高层建筑物容易形成建筑“峡谷”,滞留PM2.5不易消散,低密度的超高层建筑对PM2.5分布的影响有限,密集的多层和稀疏的中高层建筑对PM2.5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布局合理可以避免形成建筑“峡谷”。(6)城市中心区高密度的低层、高层错落围绕的建筑尽量规划在风口方位,风口方位之外区域的建筑高度应该尽量降低高度落差,且远离高运输量的等级较高的道路如高速、国道等地带,特别是十字路口等交汇区域的建筑方位不能影响气流的流通,这样能疏散城市中心街道车辆排放的PM2.5。高密度低层、高层建筑夹着的街道路边可以栽种适量低树冠常绿植被,最好选择对PM2.5吸附效果较好的常绿针叶林。
王将[9](2019)在《基于室外风环境模拟的川西丘陵地区住宅小区规划策略 ——以绵阳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逐步发展进程,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对目前产生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遗留了诸多环境问题。在新时期城市建设应当了解、尊重和适应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合理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人们日常起居的住要区域,住宅建筑在城乡建设中占的比重较大。怎样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契合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减缓对自然生态过程影响,特别要探索住宅小区建筑布局模式与城市局地气候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规律,对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更好地利用局地风环境,提升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风环境模拟手段,对绵阳地区这类典型内陆弱风区的住宅建筑布局和风环境特征间的规律进行研究,寻求依靠科学的居住区建筑布局,改善居住区内部的空气环境,更为合理的利用自然通风,提升居住区内空气质量的策略。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居住小区风环境研究的相关论文成果进行梳理;其次,介绍了研究区域的风环境特征;第三,介绍了风环境模拟手段的处理过程、结果计算和分析的原理;第四,对合理的住宅小区内部的风气候环境条件进行了确定;第五,分别对住宅小区不同尺度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分析住宅建筑平面布局型式及组合方式与风环境的关系,揭示其风场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最后,分别对不同尺度下的住宅风气候环境特征进行梳理,依据模拟结果总结相应的住宅布局策略,可为绵阳地区住宅小区区的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主要创新与结论如下:1)针对绵阳丘陵地区内陆弱风区风环境特点、借鉴国内外对室外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成果、中国就绿色建筑评价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关于室外风环境评判标准中的相关指标要求,确定了判定该区域的风环境适宜程度的风速范围;2)分析了不同尺度下住宅建筑及建筑组合的风环境特征;3)初步提出基于住宅小区风环境研究的绵阳市通风廊道的构建策略。
金乾[10](2019)在《藏药植物甘松的生药学研究》文中指出甘松为败酱科甘松属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及根茎,为历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临床上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外用祛湿消肿”等功效;为古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a)和尤纳尼医(Unani)学体系的常用药材,我国藏、蒙、维、傈僳、纳西等传统民族医临床常用品种。甘松在藏医临床作“榜贝(帮贝)”入药,乃治“旧热症,热毒证”与“瘟疫症”之要药,同时是藏香的主要原料之一。甘松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在我国野生甘松主要分布四川、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份的藏区。因为甘松药材来源仍然完全依靠野生资源,导致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出现濒危状态,目前市场上以“甘松全草”替代“甘松根及根茎”现状。本论文拟从藏医药典籍考证,甘松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原植物、性状、显微、DNA条形码等基原鉴别,多指标筛选不同产地甘松质量优劣,甘松不同产地、不同植物部位无机元素含量测定,甘松挥发油GC-MS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建立等方面综合评价“甘松全草”和“甘松根及根茎”的药材质量,以期为藏药植物甘松的科学、合理使用野生资源及新版《中国药典》甘松项下入药部位是否能够采用“甘松全草”替代“甘松根及根茎”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证藏医药、现代汉医药文献中记载次数较多的名称“甘松香”主要包括匙叶甘松N.jatamansi(D.Don)DC.、甘松N.chinensis Batal.或大花甘松N.grandiflora DC.(国外),结合我国四省藏区实地采集的31批样品,开展原植物鉴别研究,试验结果为:(1)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版《中国药典》未收载甘松。1957年《甘松香的生药学研究》一文认为甘松的原植物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chinensis Batal.1种。自1963年版《中国药典》始有收载,仅收载甘松N.chinensis Batal.1种。1977、1990、1995、2000、2005版《中国药典》均收载甘松N.chinensis Batal.和匙叶甘松N.jatamansi DC.2种,其中1985版《中国药典》未收载甘松。2010、2015版《中国药典》甘松来源为甘松N.jatamansi DC.1种,但是,使用了以前版《中国药典》甘松的中文名“甘松”+匙叶甘松的拉丁名“N.jatamansi DC.”;(2)匙叶甘松N.jatamansi(D.Don)DC.、甘松N.chinensis Batal.、甘松N.jatamansi(N.chinensis)和大花甘松N.grandiflora DC.,实为本种多型变化种,应归并,故,2010、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所载药材甘松的来源为一个种,即“甘松N.jatamansi DC.”。课题组考证认为,甘松基原植物为甘松N.jatamansi DC.1个种及其变型光果甘松N.jatamansi(D.Don)DC.f.plena Batal.。2.为加强濒危物种“匙叶甘松N.grandiflora”(引自《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7年、2013年版)的资源保护工作,课题组对我国境内(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甘松[匙叶甘松N.jatamansi(D.Don)DC.、甘松N.chinensis Bat.]资源(野生资源和人工种植)实地采集和贸易状况的调研,调研结果表明:(1)甘松是集药用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于一体的重要高原植物资源;(2)“匙叶甘松N.grandiflora DC.”已被列入2007年、2013年版《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即“华盛顿公约”或“CITES公约”)附录Ⅱ中,但是使用的中文名称“匙叶甘松”、对应的拉丁文“N.grandiflora DC.”,建议修改为野生资源分布在国外的“大花甘松N.grandiflora DC.已被列入2007年、2013年版《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即“华盛顿公约”或“CITES公约”;(3)甘松是藏香和步长稳心颗粒、松补力口服液、伤痛凝胶囊等成药、藏香及日化品的重要原料,但是因为仍然完全依靠野生资源,随着生产实际的甘松需求逐年增加,对甘松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四川、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份的藏区,大量用于藏区寺庙和藏族家中佛教祭祀活动、少量家居驱邪除晦作用、代表藏文化精髓的“藏香”已经禁止添加甘松植物原材料;从传统成药企业和藏香厂了解到:甘松野生资源再生非常缓慢,目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藏香厂、出口等需要了,已经渐危状态了;(4)由于甘松对生态环境要求较为苛刻,人工种植尚未形成规模,野生蕴藏量渐少,市场上基本上是以“甘松全草”替代“甘松根及根茎”的现状:(5)野生甘松资源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青海省久治县白玉乡、甘肃省玛曲县分布数量较多;(6)甘松人工栽培在西南民族大学青藏基地(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30亩、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5亩,但是,尚未能够给市场提供种子或者种苗或者药材。3.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甘松植物的基原问题,对甘松开展原植物、性状、组织结构鉴别、粉末鉴别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传统鉴别法可区分,但结果仍需课题组2019年夏季再采样重复验证;(2)从ITS扩增出ITS序列后,鉴定出所有产地采集甘松样品均为N.jatamansi DC.,初步认为甘松N.chinensis Batal.是2015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甘松N.jatamansi DC.的一个变型的可能性较大。这一结果与文献考证和甘松主产区采样原植物鉴别研究结果“2010、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所载药材甘松的来源为一个种,即“甘松N.jatamansi DC.”;课题组考证认为,甘松基原植物为甘松N.jatamansi DC.1个种及其变型光果甘松N.jatamansi(D.Don)DC.f.plena Batal.”基本一致。(3)rbc L序列与ITS序列、形态学分类鉴定结果不完全一致,尚未寻找到甘松及其变型的序列信息与海拔、产地的关系;课题组正在结合多序列深入分析,拟建立甘松和匙叶甘松的分子指纹图谱标记,进一步鉴定甘松N.chinensis Bat.、匙叶甘松N.jatamansi(D.Don)DC.的亲缘关系。4.基于在甘松野生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其全草是否可等同药典中规定的根及根茎入药,探讨市场流通的甘松药材为全草的科学性。通过实地采集全国4省区的31批样品,常规方法测定植株根长、株高、干质量、挥发油含量、水溶性浸出物、甘松新酮含量、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回归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层序聚类分析(HCA)法对反映药材质量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评价野生甘松“全草”、“根及根茎”的药材质量。试验结果表明:甘松药材质量优劣主要与根及根茎挥发油含量、根及根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较明显相关性;甘松药材的根及根茎、全草的差异的8个自变量中,水溶性浸出物、挥发油2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着影响(P<0.01)。通过多维统计分析法对甘松全草、根及根茎的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甘松“全草”与“根及根茎”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再次证实甘松仍然以历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根及根茎入药为佳;建议甘松全草不能完全替代甘松的根及根茎入药。5.比较不同产地、不同植物部位甘松药材的无机元素含量差异。采用湿法消解-ICP-OES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不同植物部位甘松药材的无机元素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元素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确定甘松地上部分特征元素为As、Co、Cu、Mo、Ba、B、K、Ca;地下部分特征元素为Co、Cu、Fe、Mn、Mo、Al、Ba、Ca、Mg。聚类分析对地上和地下部分结果较好分类。对不同海拔甘松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分析,判断其最佳生长海拔。本实验可以为甘松药材质量控制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一定参考。6.建立不同产地甘松根及根茎的挥发油成分指纹图谱,运用总量统计矩法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来综合评价甘松药材质量一致性与差异性,为甘松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参考。采用GC-MS法建立15个产地甘松指纹图谱后,进行相似度评价,运用SIMCA-P 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判断主成分贡献率,聚类分析产地分布。试验结果表明:15个产区甘松共有成分6个,分别为β-绿叶烯、β-榄香烯、(1a R)-1aβ,2,3,3a,4,5,6,7bβ-八氢-1,1,3aβ,7-四甲基-1H-环丙烷[a]萘、马兜铃烯、α-绿叶烯、Α-布藜烯。除S13样品(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河支乡河支村山上)外,其余样品相似度较接近,其中《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得出相似度在0.708以上,总量统计矩法得出相似度在0.812。以上,PCA分析与HCA分析均将样品分为4类,其中四川(S1、S5)、青海(S6、S8、S9)、甘肃(S11)为1类;青海(S7)、甘肃(S10)为1类;四川(S2、S3、S4)为1类;甘肃(S12)、西藏(S14、S15)为1类,S13样品与其余14个产地样品差异较大。通过建立GC-MS指纹图谱,同时运用总量统计矩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可综合评价甘松药材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元素的污染与危害 |
| 1.2.2 元素的来源分析 |
| 1.2.3 元素污染评价方法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第2章 实验方法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 2.1.1 地理概况 |
| 2.1.2 经济概况 |
| 2.2 样品采集 |
| 2.3 实验分析 |
| 2.3.1 元素的测定方法 |
| 2.3.2 质量控制与保证 |
| 2.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 第3章 峰峰矿区大气颗粒物及其元素的污染特征 |
| 3.1 峰峰矿区空气质量分析 |
| 3.2 峰峰矿区PM_(2.5)、PM_(10)污染特征 |
| 3.2.1 PM_(2.5)、PM_(10)浓度与气象因素 |
| 3.2.2 PM_(2.5)、PM_(10)的季节污染特征 |
| 3.2.3 PM_(2.5)、PM_(10)的昼夜污染特征 |
| 3.3 PM_(2.5)、PM_(10)中元素的浓度特征 |
| 3.3.1 PM_(2.5)、PM_(10)中无机元素的浓度特征 |
| 3.3.2 痕量元素的浓度特征 |
| 3.3.3 稀土元素的浓度特征 |
| 3.3.4 放射性元素的浓度特征 |
| 3.4 基于单颗粒不同微观形貌下的元素特征 |
| 3.4.1 烟尘集合体 |
| 3.4.2 球形颗粒 |
| 3.4.3 矿物颗粒 |
| 3.4.4 硫酸盐颗粒 |
| 3.4.5 其它颗粒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峰峰矿区大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评价 |
| 4.1 地积累指数法 |
| 4.1.1 痕量元素的污染评价 |
| 4.1.2 稀土元素的污染评价 |
| 4.1.3 放射性元素的污染评价 |
| 4.2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 4.2.1 痕量元素的季节生态风险评价 |
| 4.2.2 痕量元素的昼夜生态风险评价 |
| 4.2.3 痕量元素不同空气质量级别下的生态风险评价 |
| 4.3 综合污染评价 |
| 4.3.1 重金属元素的季节综合污染评价 |
| 4.3.2 重金属元素的昼夜综合污染评价 |
| 4.3.3 重金属元素不同空气质量级别下的综合污染评价 |
| 4.4 健康风险评价 |
| 4.4.1 重金属元素的季节健康风险评价 |
| 4.4.2 重金属元素的昼夜健康风险评价 |
| 4.4.3 重金属元素不同空气质量级别下的健康风险评价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无机元素来源解析 |
| 5.1 PM_(2.5)、PM_(10)中无机元素的富集因子分析 |
| 5.2 PM_(2.5)、PM_(10)中无机元素的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
| 5.3 PM_(2.5)、PM_(10)的后向轨迹法及聚类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我国城市居住区室外热环境现状 |
| 1.1.2 室外热环境评价研究的重要性 |
| 1.1.3 高层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 |
| 1.1.4 高层住宅对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影响 |
| 1.1.5 厦门市气候环境特征 |
| 1.1.6 总结 |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内容 |
| 1.3.1 相关概念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1 室外热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
| 1.4.2 室外热环境评价研究方法 |
| 1.4.3 室外热舒适影响因素研究 |
| 1.4.4 室外热舒适指标研究 |
| 1.4.5 研究现状总结 |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及其室外活动空间调研分析 |
| 2.1 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现状及类型归纳 |
| 2.1.1 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发展概况 |
| 2.1.2 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类型归纳 |
| 2.2 典型高层住宅小区室外活动空间调研分析 |
| 2.2.1 天鹅美苑小区室外活动空间 |
| 2.2.2 滨水小区室外活动空间 |
| 2.2.3 水晶湖郡一期小区室外活动空间 |
| 2.2.4 莲花尚院小区室外活动空间 |
| 2.2.5 典型高层住宅小区室外活动空间类型归纳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过渡季室外热环境实测及评价研究 |
| 3.1 实测小区概况 |
| 3.2 实测内容 |
| 3.2.1 室外热环境参数测试 |
| 3.2.2 室外热舒适问卷调查 |
| 3.3 过渡季室外热环境实测结果 |
| 3.3.1 过渡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试结果 |
| 3.3.2 过渡季室外热舒适问卷调查结果 |
| 3.4 过渡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及评价依据 |
| 3.4.1 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的确立思路及应用价值 |
| 3.4.2 过渡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建立 |
| 3.4.3 过渡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确立 |
| 3.5 过渡季居民室外热适应性特征 |
| 3.5.1 过渡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舒适度的相关性特征 |
| 3.5.2 过渡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接受度的相关性特征 |
| 3.5.3 过渡季中性室外热舒适指标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夏季室外热环境实测及评价研究 |
| 4.1 夏季室外热环境实测结果 |
| 4.1.1 夏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试结果 |
| 4.1.2 夏季室外热舒适问卷调查结果 |
| 4.2 夏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及评价依据 |
| 4.2.1 夏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建立 |
| 4.2.2 夏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确立 |
| 4.3 夏季居民室外热适应性特征 |
| 4.3.1 夏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舒适度的相关性特征 |
| 4.3.2 夏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接受度的相关性特征 |
| 4.3.3 夏季中性室外热舒适指标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冬季室外热环境实测及评价研究 |
| 5.1 冬季室外热环境实测结果 |
| 5.1.1 冬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试结果 |
| 5.1.2 冬季室外热舒适问卷调查结果 |
| 5.2 冬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及评价依据 |
| 5.2.1 冬季室外热舒适模型建立 |
| 5.2.2 冬季室外热舒适评价依据确立 |
| 5.3 冬季居民室外热适应性特征 |
| 5.3.1 冬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舒适度的相关性特征 |
| 5.3.2 冬季居民室外热感觉与接受度的相关性特征 |
| 5.3.3 冬季中性室外热舒适指标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不同季节室外热环境水平特征及夏季改善策略 |
| 6.1 不同季节小区室外热环境水平特征 |
| 6.1.1 不同季节室外热环境水平分析 |
| 6.1.2 不同季节居民室外热舒适状况分析 |
| 6.2 夏季小区室外热环境水平改善目标及方向 |
| 6.2.1 夏季小区室外热环境水平改善目标 |
| 6.2.2 夏季小区室外热环境水平改善方向 |
| 6.3 夏季小区室外热环境水平改善策略 |
| 6.3.1 降低空气温度的改善策略 |
| 6.3.2 增强遮阳效果的改善策略 |
| 6.3.3 加强通风效果的改善策略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厦门市高层住宅小区详情 |
| 附录B 室外热舒适问卷调查内容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愈加恶劣 |
| 1.1.2 城市规划学与气象学共治城市环境 |
| 1.1.3 我国中小型工业城市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研究框架 |
| 1.6 主要创新点 |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
| 2.1 .城市风环境研究的发展脉络 |
| 2.1.1 国外城市风环境研究 |
| 2.1.2 国内城市风环境研究 |
| 2.1.3 城市风环境应用案例分析 |
| 2.2 通风绿廊的相关理论 |
| 2.2.1 通风绿廊的概念 |
| 2.2.2 通风绿廊的构成要素 |
| 2.2.3 通风绿廊的类型与分级标准 |
| 2.2.4 通风绿廊的功能 |
| 2.2.5 通风绿廊应用策略 |
| 第三章 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构建的方法 |
| 3.1 确定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构建的主要目标与原则 |
| 3.1.1 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构建的主要目标 |
| 3.1.2 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的构建原则 |
| 3.2 收集并分析研究范围的相关基础数据信息 |
| 3.3 明确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的构建要素 |
| 3.4 识别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的构建要素 |
| 3.4.1 识别风口地带与遣返地带 |
| 3.4.2 识别作用空间和生态补偿空间 |
| 3.4.3 识别风道体系 |
| 3.5 构建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网络体系 |
| 第四章 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构建方法的应用 |
| 4.1 焦作市通风绿廊主要目标及原则 |
| 4.2 焦作市基础条件分析 |
| 4.2.1 区位分析 |
| 4.2.2 地形地貌分析 |
| 4.2.3 水文分析 |
| 4.2.4 气候条件分析 |
| 4.2.5 城市空间布局分析 |
| 4.2.6 焦作市空气质量分析 |
| 4.3 识别焦作市通风绿廊的构建要素 |
| 4.3.1 风口地带与遣返地带 |
| 4.3.2 作用空间的确定 |
| 4.3.3 生态补偿空间分析 |
| 4.3.4 风道网络体系分析 |
| 4.4 焦作市通风绿廊网络体系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 5.1 讨论部分 |
| 5.1.1 中小型工业城市通风绿廊构建方法的应用评价 |
| 5.1.2 焦作市通风绿廊构建实施计划建议 |
| 5.2 结论部分 |
| 5.2.1 结论 |
| 5.2.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O_3及其前体物研究进展 |
| 1.2.2 VOCs的 O_3及SOA生成潜势研究进展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大气和交通环境VOCs观测 |
| 2.1 VOCs采样时间及地点的选取 |
| 2.1.1 大气环境采样时间及地点 |
| 2.1.2 道路环境采样时间及地点 |
| 2.1.3 隧道环境采样时间及地点 |
| 2.2 仪器设备 |
| 2.2.1 VOCs成分谱的获取 |
| 2.2.2 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浓度的获取 |
| 2.2.3 气象参数及交通量的获取 |
| 2.3 分析方法 |
| 2.3.1 臭氧生成潜势的计算 |
| 2.3.2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计算 |
| 2.3.3 单位的换算 |
| 2.4 质量保障与控制 |
| 第三章 大气和交通环境VOCs浓度特征 |
| 3.1 关中城市群大气VOCs浓度特征 |
| 3.1.1 气象条件 |
| 3.1.2 空气污染物浓度 |
| 3.1.3 VOCs成分谱 |
| 3.2 道路环境机动车VOCs排放特征 |
| 3.2.1 气象条件及空气污染物 |
| 3.2.2 车流量及车速 |
| 3.2.3 VOCs成分谱 |
| 3.3 隧道内环境机动车VOCs排放特征 |
| 3.3.1 隧道内环境参数 |
| 3.3.2 车流量及车速 |
| 3.3.3 VOCs成分谱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大气和交通环境VOCs的 O_3和SOA生成潜势 |
| 4.1 O_3生成潜势 |
| 4.1.1 大气环境O_3生成潜势 |
| 4.1.2 交通环境O_3生成潜势 |
| 4.2 SOA生成潜势 |
| 4.2.1 大气环境SOA生成潜势 |
| 4.2.2 交通环境SOA生成潜势 |
| 4.3 苯系物(BTEX)特征 |
| 4.4 与一些城市的研究比较 |
| 4.4.1 大气背景浓度比较 |
| 4.4.2 交通环境VOCs比较 |
| 4.5 关中地区VOCs的减排措施与建议 |
| 4.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降尘、土壤、植物中重金属含量 |
| 1.2.2 降尘、土壤、植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 1.2.3 降尘、土壤、植物中重金属迁移规律 |
| 1.2.4 降尘、土壤、植物中重金属来源解析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标和意义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 1.4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区域 |
| 2.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 2.3 样品分析测定 |
| 2.3.1 理化参数的测定 |
| 2.3.2 形态特征的表征 |
| 2.3.3 重金属总量提取与测定 |
| 2.3.4 SBRC法模拟胃液中重金属提取与测定 |
| 2.3.5 改进的BCR法重金属赋存形态提取与测定 |
| 2.3.6 铅同位素测定 |
| 2.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 2.4.1 样品分析器具质量控制 |
| 2.4.2 实验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
| 2.5 数据处理 |
| 2.5.1 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分析方法 |
| 2.5.2 重金属富集因子分析方法 |
| 2.5.3 重金属迁移因子分析方法 |
| 2.5.4 Pb同位素来源解析方法 |
| 2.5.5 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
| 2.5.6 后向气团轨迹分析方法 |
| 2.5.7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 第3章 厦门市公园降尘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
| 3.1 降尘中重金属总量分布特征 |
| 3.1.1 降尘中重金属总量水平 |
| 3.1.2 降尘中重金属总量富集程度 |
| 3.2 降尘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 |
| 3.2.1 基于SBRC法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 |
| 3.2.2 基于改进的BCR法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 |
| 3.2.3 不同方法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结果比较 |
| 3.3 降尘中重金属来源解析 |
| 3.3.1 Pb同位素分析 |
| 3.3.2 PCA-MLR分析 |
| 3.3.3 后向气团轨迹分析 |
| 3.3.4 扫描电镜分析 |
| 3.4 降尘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厦门市公园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
| 4.1 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
| 4.2 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分布特征 |
| 4.2.1 土壤中重金属总量水平 |
| 4.2.2 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富集程度 |
| 4.3 土壤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 |
| 4.3.1 基于SBRC法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 |
| 4.3.2 基于改进的BCR法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 |
| 4.3.3 不同方法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结果比较 |
| 4.4 土壤中重金属来源解析 |
| 4.4.1 Pb同位素分析 |
| 4.4.2 PCA-MLR分析 |
| 4.4.3 扫描电镜分析 |
| 4.5 土壤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厦门市公园常见植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
| 5.1 植物中重金属总量分布特征 |
| 5.2 植物中重金属迁移因子 |
| 5.2.1 植物-降尘系统中重金属迁移因子 |
| 5.2.2 植物-土壤系统中重金属迁移因子 |
| 5.3 植物中重金属来源解析 |
| 5.3.1 Pb同位素分析 |
| 5.3.2 相关性分析 |
| 5.3.3 PCA-MLR分析 |
| 5.3.4 扫描电镜分析 |
| 5.4 降尘-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模型 |
| 5.4.1 植物-土壤系统中重金属迁移定量模型 |
| 5.4.2 植物-降尘系统中重金属迁移定量模型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
| 1.2.2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
| 1.2.3 大气颗粒物的区域传输特征 |
| 1.2.4 植物阻滞吸附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
|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目标 |
| 2.2 研究内容 |
| 2.2.1 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
| 2.2.2 大气污染的时间分布特征 |
| 2.2.3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
| 2.2.4 大气颗粒物的区域传输特征分析 |
| 2.2.5 植物阻滞吸附大气颗粒物的作用机理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数据来源 |
| 2.3.2 聚类分析方法 |
| 2.3.3 气流轨迹计算与潜在源分析 |
| 2.3.4 普通克里格空间插值法 |
| 2.3.5 采样与气室实验 |
| 2.4 技术路线 |
| 3 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3.1 聚类分析与城市群划分 |
| 3.2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3.2.1 东北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3.2.2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3.2.3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3.2.4 南部沿海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3.2.5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3.2.6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3.2.7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3.2.8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3.3 小结 |
| 4 大气污染物时间分布特征 |
| 4.1 大气污染物年变化特征 |
| 4.1.1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年变化特征 |
| 4.1.2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在环保示范城市中的年变化特征 |
| 4.2 大气污染物季节变化特征 |
| 4.2.1 大气颗粒物季节变化特征 |
| 4.2.2 气态污染物季节变化特征 |
| 4.3 大气污染物月变化特征 |
| 4.3.1 大气颗粒物月变化特征 |
| 4.3.2 气态污染物月变化特征 |
| 4.4 大气污染物日变化特征 |
| 4.4.1 大气颗粒物日变化特征 |
| 4.4.2 气态污染物日变化特征 |
| 4.5 小结 |
| 5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 |
| 5.1 大气颗粒物与SO_2的相关性分析 |
| 5.2 大气颗粒物与NO_2的相关性分析 |
| 5.3 大气颗粒物与CO的相关性分析 |
| 5.4 大气颗粒物与O_3的相关性分析 |
| 5.5 小结 |
| 6 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特征及变化 |
| 6.1 八大城市群区域传输特征 |
| 6.2 典型城市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特征 |
| 6.2.1 轨迹聚类分析 |
| 6.2.2 潜在源区分析 |
| 6.3 典型城市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特征变化 |
| 6.3.1 聚类轨迹分析 |
| 6.3.2 潜在源分析 |
| 6.4 小结 |
| 7 植物阻滞吸附大气颗粒物的作用机理 |
| 7.1 实验过程 |
| 7.2 不同植物阻滞吸附大气颗粒物作用比较 |
| 7.2.1 单位叶面积阻滞吸附作用比较 |
| 7.2.2 单株树种阻滞吸附作用比较 |
| 7.2.3 不同城市植物阻滞吸附作用比较 |
| 7.3 叶片微观结构阻滞吸附作用机理 |
| 7.4 小结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1.1 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
| 8.1.2 大气污染物时间分布特征 |
| 8.1.3 大气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 |
| 8.1.4 大气污染物的区域传输特征及变化 |
| 8.1.5 植物阻滞吸附大气颗粒物的作用机理 |
| 8.2 主要创新点 |
| 8.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2 大气污染现状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 |
| 2.3.2 光谱分析 |
| 3 乌昌五区域对流层NO_2和SO_2垂直柱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
| 3.1 对流层NO_2、SO_2柱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
| 3.1.1 NO_2柱浓度季节变化 |
| 3.1.2 SO_2柱浓度季节变化 |
| 3.2 对流层NO_2、SO_2柱浓度日变化特征 |
| 3.2.1 NO_2柱浓度日变化 |
| 3.2.2 SO_2柱浓度日变化 |
| 3.3 NO_2、SO_2柱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 3.3.1 地形因素影响 |
| 3.3.2 风场的影响 |
| 3.3.3 产业结构条件 |
| 3.4 本章小结 |
| 4 乌昌五区域NO_2柱浓度空间分布 |
| 4.1 乌昌五外环上空NO_2柱浓度 |
| 4.2 后向轨迹模拟乌昌五区域气团来源 |
| 4.3 与OMI卫星数据对比 |
| 4.4 本章小结 |
| 5 与卫星产品的比对分析 |
| 5.1 大气污染成分遥感的卫星仪器 |
| 5.1.1 OMI |
| 5.1.2 GOME2 |
| 5.2 与卫星产品比对分析 |
| 5.2.1 NO_2卫星日产品数据与地基数据的对比验证 |
| 5.2.2 SO_2卫星日产品数据与地基数据的对比验证 |
| 5.3 OMI与 GOME-2A和 GOME-2B NO_2 柱浓度月产品对比 |
| 5.4 本章小结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区域、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区域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方法 |
| 1.4 本章小结 |
| 第2章 反射率统计模型插补MOD04 3K |
| 2.1 数据来源 |
| 2.1.1 MOD04_3K数据 |
| 2.1.2 反射率数据 |
| 2.1.3 AERONET数据 |
| 2.2 数据处理 |
| 2.2.1 预处理 |
| 2.2.2 波段插值 |
| 2.2.3 时空匹配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反射率统计模型 |
| 2.3.2 插值方法 |
| 2.3.3 加权融合 |
| 2.3.4 适用性评价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精度验证 |
| 2.4.2 误差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PM2.5浓度水平分布特征 |
| 3.1 数据与模型 |
| 3.1.1 数据来源 |
| 3.1.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 3.2 结果分析 |
| 3.2.1 精度验证 |
| 3.2.2 误差分析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PM2.5浓度垂直分布特征 |
| 4.1 数据与处理 |
| 4.1.1 数据来源 |
| 4.1.2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PM2.5分布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
| 5.1 地理探测器模型 |
| 5.2 风速风向的影响分析 |
| 5.2.1 数据介绍 |
| 5.2.2 结果分析 |
| 5.3 植被覆盖的影响分析 |
| 5.3.1 数据介绍 |
| 5.3.2 结果分析 |
| 5.4 人口活动的影响分析 |
| 5.4.1 数据介绍 |
| 5.4.2 结果分析 |
| 5.5 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
| 5.5.1 数据介绍 |
| 5.5.2 结果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
| 1.1.2 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
| 1.1.3 人居环境亟待改善 |
| 1.1.4 空气污染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
| 1.1.5 风环境研究对居住区环境的积极作用 |
| 1.2 相关概念 |
| 1.2.1 川西丘陵地区 |
| 1.2.2 城市近地层及其相关概念 |
| 1.2.3 风场及其相关概念 |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综述 |
| 1.3.1 国内外风环境研究概况 |
|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4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
| 1.5 研究意义 |
| 1.5.1 理论意义 |
| 1.5.2 现实意义 |
| 1.5.3 小结 |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 2 绵阳地区风环境特点 |
| 2.1 绵阳风气候区 |
| 2.1.1 中国风气候区划 |
| 2.1.2 中国的丘陵分布及其风向特点 |
| 2.1.3 研究区域概况 |
| 2.2 绵阳市风速、风向特征 |
| 2.3 丘陵城市局地环流特征 |
| 2.4 本章小结 |
| 3 风环境模拟方法 |
| 3.1 风环境分析方法 |
| 3.2 绿建斯维尔通风VENT软件 |
| 3.3 基于绿建斯维尔VENT的研究方法 |
| 3.4 风环境模拟方法的适应性 |
| 3.4.1 风环境与城市气候的关联性 |
| 3.4.2 风环境与居住区建筑布局的相关性 |
| 3.5 计算原理 |
| 3.5.1 风场计算域 |
| 3.5.2 网格划分 |
| 3.6 边界条件 |
| 3.6.1 入口与出口边界条件 |
| 3.6.2 壁面边界条件 |
| 3.6.3 湍流模型 |
| 3.7 求解计算 |
| 3.7.1 数学模型 |
| 3.7.2 风速放大系数计算 |
| 3.8 本章小结 |
| 4 居住区风环境的评判指标 |
| 4.1 风的相关概念 |
| 4.1.1 风的分类 |
| 4.1.2 住宅小区风环境研究尺度 |
| 4.2 住宅小区风环境需解决的问题 |
| 4.2.1 夏季通风 |
| 4.2.2 冬季防风 |
| 4.2.3 污染物扩散 |
| 4.3 风环境规划主要依据 |
| 4.3.1 行人高度处舒适度与风速放大系数 |
| 4.3.2 静风区占比 |
| 4.4 居住小区风环境优劣的评判标准 |
| 4.4.1 室外舒适度评判标准 |
| 4.4.2 静风区占比指标 |
| 4.5 本章小结 |
| 5 住宅小区风环境模拟研究 |
| 5.1 研究区域风环境概况及研究方法 |
| 5.1.1 研究区域气候概述 |
| 5.1.2 绵阳地区风速和风向 |
| 5.1.3 模拟步骤与研究方法 |
| 5.2 独栋住宅建筑风场模拟研究 |
| 5.2.1 不同高度住宅的风场模拟研究 |
| 5.2.2 不同平面布局住宅的风场模拟研究 |
| 5.2.3 本节小结 |
| 5.3 住宅街区尺度风环境模拟研究 |
| 5.3.1 本节小结 |
| 5.4 住宅小区尺度风环境模拟研究 |
| 5.4.1 本节小结 |
| 5.5 其他因素对住宅小区风环境的影响 |
| 5.6 绵阳地区通风廊道构建思路 |
| 5.6.1 通风廊道的载体 |
| 5.6.2 绵阳地区通风廊道构建 |
| 5.6.3 本节小结 |
| 5.7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1章 甘松的本草考证及临床使用 |
| 1.1 文献考证 |
| 1.2 甘松的植物种考证 |
| 1.3 甘松原植物特征 |
| 1.4 小结 |
| 第2章 甘松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
| 2.1 调查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
| 2.2 实地走访调查 |
| 2.3 野生资源分布 |
| 2.4 种群特征 |
| 2.5 甘松资源蕴藏量计算 |
| 2.6 人工种植 |
| 2.7 贸易状况 |
| 2.7.1 电话调查与结果 |
| 2.7.2 网上查询与结果 |
| 2.7.3 大量使用甘松类药材的企业调研情况 |
| 2.8 小结 |
| 第3章 甘松基原鉴别 |
| 3.1 仪器与材料 |
| 3.2 方法 |
| 3.2.1 粉末制片法 |
| 3.2.2 石蜡切片法 |
| 3.2.3 DNA提取 |
| 3.2.4 PCR扩增 |
| 3.2.5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原植物与性状鉴别 |
| 3.3.2 组织鉴别 |
| 3.3.3 粉末与解离鉴别 |
| 3.3.4 DNA序列结果 |
| 3.4 小结 |
| 第4章 不同产地甘松“全草”与“根及根茎”药材质量评价 |
| 4.1 仪器与试药 |
| 4.1.1 仪器 |
| 4.1.2 试药 |
| 4.2 方法与结果 |
| 4.2.1 根高、株长、单株质量测定 |
| 4.2.2 水分测定 |
| 4.2.3 总灰分测定 |
| 4.2.4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
| 4.2.5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 |
| 4.2.6 甘松新酮含量测定 |
| 4.2.7 结果分析 |
| 4.3 小结 |
| 第5章 甘松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分析 |
| 5.1 试剂、仪器与材料 |
| 5.1.1 试剂 |
| 5.1.2 仪器 |
| 5.1.3 材料 |
| 5.2 方法与结果 |
| 5.2.1 甘松挥发油样品制备 |
| 5.2.2 仪器条件 |
| 5.2.3 方法学考察 |
| 5.2.4 GC-MS指纹图谱建立 |
| 5.2.5 不同产地甘松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
| 5.3 小结 |
| 第6章 甘松不同植物部位无机元素含量测定 |
| 6.1 试剂、仪器与材料 |
| 6.1.1 试剂 |
| 6.1.2 仪器 |
| 6.1.3 材料 |
| 6.2 方法与结果 |
| 6.2.1 样品预处理与湿法消解 |
| 6.2.2 ICP-OES工作条件 |
| 6.2.3 方法学考察和标准物质测定 |
| 6.2.4 结果与分析 |
| 6.3 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