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泥石流排水渠冲淤规律观察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泥石流排导槽冲淤规律观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廖峻,肖博,王道良,石波[1](2020)在《隧道穿越泥石流沟防治设计的几个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为保障隧道的建设及运营安全,就当前隧道穿越泥石流沟防治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首先,对隧道穿越泥石流沟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类比,给出不同穿越形式对应的设计要点及防治措施。其次,研究排导槽的最佳水力断面问题,排导槽的断面型态系数M越小,水力条件越优,并在此基础上,以直墙弓形排导槽为例,推导出不同槽型的断面型态系数。再次,进一步分析排导槽积淤的主要原因,对当前排导槽防淤积验算公式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出基于槽宽验算、槽内泥深及流速验算等公式的排导槽防淤设计验算方法与流程。最后,结合典型工程实例,根据上述流程,设计出合理的隧道建设方案和排导槽形状及其尺寸参数。

刘曙亮,游勇,李小勇[2](2020)在《泥石流软基消能排导槽流速与消能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排导槽内泥石流流速是排导槽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使用泥石流原样进行室内模型实验,探究了不同泥石流重度、肋槛间距、排导槽坡度下泥石流在排导槽内流速的变化规律和排导槽肋槛对泥石流的消能规律。研究得到如下结论:试验条件下,泥石流排导槽对泥石流流速的降低率随泥石流重度变化不大;泥石流在排导槽内平均流动速度随泥石流重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泥石流排导槽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肋槛间距的增加而增加;泥石流在排导槽内消能率呈现如下规律:单个肋槛平均消能率随泥石流重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排导槽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肋槛间距下,泥石流在排导槽内整体消能率随肋槛间距的增大而降低,单个肋槛平均消能率随肋槛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根据本文研究相关成果,在进行泥石流排导槽设计时,通过合理设计排导槽横断面、坡度、肋槛等参数,能有效控制泥石流流速,达到降低泥石流冲击破坏的目的。

宋兵[3](2019)在《九绵高速公路A14标段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绵高速公路作为连接四川省九寨沟和绵阳的高速公路,对于开发沿线旅游资源及带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A14标段起于平武县白马藏族乡营林队,止于木座藏族乡,总长度约30km,沿线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泥石流极其发育,对公路构成巨大威胁。本文在对公路沿线泥石流系统调查基础上,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发育规律,采用可拓层次分析法对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运用多元回归法建立危险范围预测模型,并结合公路设计,提出了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成果为九绵高速公路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泥石流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研究区共发育27条泥石流,均属于暴雨沟谷型泥石流,流体性质呈稀性。在对研究区泥石流的一般特征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5条典型泥石流沟的剖析,对形成条件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北西侧,新构造活动表现为大面积的间歇性强烈隆升,地貌以构造高中山地貌为主,区内岩性复杂多样,致使研究区内泥石流十分发育。(2)基于研究区泥石流的基本特征,使用可拓层次分析法选择了流域相对高差、主沟长度、流域面积、爆发频率、物源量、一次泥石流最大冲出量、泥沙物质补给段长度比、切割密度、24小时内最大降雨量共计9个评价因子,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得出结论:区内发育14条高度危险的泥石流,12条中度危险泥石流,1条轻度危险泥石流。结合泥石流对公路的影响,主要是工棚沟、打雷沟、平石板沟、民族沟、蝶子沟和鲁家沟对公路威胁最大。(3)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选取了流域相对高差、泥石流一次固体冲出量、主沟长度3个预测因子,建立泥石流危险范围的多元回归方程,得到研究区的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85%以上的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值的误差低于15%,65%以上的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值误差值在低于8%。基于FLO-2D软件对研究区的5条典型点泥石流进行了泥石流范围预测研究,将得到的危险范围参数与多元非线性回归法得到的结果对比验证,并运用两种方法自检,精度均大于82%,表明多元回归法预测模型可信度高,可应用于研究区和相似地质条件地区的泥石流进行危险范围的预测。(4)根据各泥石流沟的相关运动学特征结合公路的工程设计,本文利用现场调查获得的各泥石流沟的力学参数,将拦挡与排导结合起来,采用相应工程措施对泥石流进行防治。

詹同安[4](2019)在《茂县棉簇沟泥石流成灾特征分析及危险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棉簇沟位于四川省茂县南新镇岷江右岸,为一典型多期次暴发的沟谷型泥石流沟。2011年7月3日凌晨,棉簇沟突发泥石流灾害,造成8人死亡,掩埋民房20余间,导致工业园区储氯罐爆炸。鉴于此,国土资源厅对该沟进行了相应的工程治理,但由于沟域内松散物源量较大,仍有再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因此,开展棉簇沟泥石流成灾特征研究及其危险性评价,对震后泥石流的成灾规律、泥石流溃坝后的运动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防灾减灾规划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前期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研究区域地质背景、泥石流形成条件及泥石流活动历史,着重分析“7.3”震后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和成灾特征,运用FLO-2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7.3”泥石流运动过程,最后结合数学方法和数值模拟手段,分别对自然条件及治理工程条件下的棉簇沟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棉簇沟流域内山高坡陡,流域面积约64.5km2,相对海拔高差达2730m,主要发育一条主沟和三条支沟,主沟长度约16.4km,平均纵坡降约165‰。区内地层岩性以元古代晋宁徵江期黑云母花岗岩、志留系千枚岩及寒武系砂砾岩为主,茂汶断裂横穿流域,受构造活动和地震影响,沟域内多发育崩塌灾害。汶川地震导致松散物源量剧增,统计显示区内泥石流总物源量为1373.3×104m3,动储量为173.1×104m3,其中崩滑类物源是其主要物源类型。(2)棉簇沟在地质历史时期至少发生过三期大规模的古泥石流活动。其中Ⅰ期古泥石流规模最大,冲出沟口的物质方量达400×104m3,而后的Ⅱ、Ⅲ期古泥石流规模渐小,分别为20×104m3、15×104m3,表明棉簇沟泥石流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形成—发展—衰退—停歇的演化过程。(3)汶川地震导致棉簇沟泥石流形成的三大基本条件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2011年7月3日凌晨,棉簇沟突发特大型泥石流灾害,地震和强降雨是此次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原因。泥石流暴发前主沟内存在两处规模较大的堰塞湖,泥石流发生时,降雨在形成区汇集后冲刷BH31堆积体起动形成泥石流,运动过程造成两处堰塞体瞬时失稳溃决,导致泥石流的流速和流量均被放大了2倍以上。计算得出:坝体的溃决为泥石流提供了407.2m3/s的瞬时峰值流量及近2万方的水源,是此次泥石流成灾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4)运用FLO-2D软件对“7.3”泥石流的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集水点位设定在1号堰塞坝处,溃坝时的流量过程线近似拟合为四次抛物线,得到“7.3”泥石流的运动及堆积数据。模拟结果显示泥石流堆积扇方量约为10.12×104m3,最大堆积深度3.4m,最大流动速度8.2m/s,与实地调研情况相符。(5)基于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数学模型的评价结果为:自然条件下,棉簇沟属高危险性泥石流沟。采用FLO-2D软件模拟了治理前后不同降雨频率下的泥石流运动过程,根据模拟得到的泥深、泥深与流速的乘积作为划分标准对泥石流进行危险性分区。结果显示,工程治理后,在三种降雨频率下泥石流的高危险区范围分别减少了53.1%、43.8%和32.5%,中危险区范围分别减少了49.1%、41.5%和35.2%,低危险区范围分别减少了21.8%、35.5%和31.7%,说明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较好。

王雨[5](2019)在《甘南卓合高速沿线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持续完善,其中尤以公路和铁路的发展较为迅速,建设规模及区域也在不断扩大。在其建设阶段和运营过程中,沿线地质灾害经常发生,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泥石流是对公路的安全建设和运营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拟建凤县(陕西)至合作(甘肃)高速公路卓尼至合作段是甘肃省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发育的泥石流地质灾害极大地威胁着拟建公路的安全建设及后期运营。本文以拟建高速公路沿线的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该区域的地质资料,结合实地调绘与野外调查,对其分布特征、形成特征、运动特征等进行研究,总结了其形成条件和形成机理,并对其易发性进行了评价,然后选取研究区典型泥石流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收集资料及野外调查,对拟建高速公路沿线发育的44处泥石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区发育的泥石流均为暴雨型泥石流,且多为沟谷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在空间上整体分布不均匀,在地段分布上具有相对集中等特征,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周期性、突发性、季节性等特征,在危害上主要以淤埋、冲毁为主。(2)通过对公路沿线泥石流的形成特征研究分析发现,研究区山高谷深,高差变化较大,沟谷纵坡降较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等特点共同构成了区内泥石流的地形特征;研究区沟谷斜坡上的残坡积物、沟道处的坡洪积物、山区基岩及其风化物、沟谷两侧缓坡上的风积物以及沟道两侧的不良地质作用等共同构成了区内泥石流的物源特征;研究区降水集中,短历时、高强度的暴雨构成了研究区泥石流的水源特征。(3)剥蚀冲沟地形是本区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是本区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条件,充沛的降水是本区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活跃的人类工程活动为本区泥石流的产生创造有利条件,四大因素相辅相成,构成了本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4)通过泥石流易发性数量化评分法和综合判别式法对研究区44处泥石流的易发性进行分析,研究区泥石流以中等易发和轻度易发为主,区域内无极易发泥石流,中等易发泥石流32处,约占总数的73%,轻度易发泥石流12处,约占总数的27%。但在大到暴雨的条件下,泥石流暴发的机率均为85%,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均较大,反映了水是引发暴雨型泥石流发生的极其重要因素。(5)针对研究区泥石流的形成、运动及危害特征,根据泥石流防治的基本思路,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总体治理模式以拦挡排导为主、预防为辅,并对研究区发育的沟谷型和坡面型泥石流进行探讨,沟谷型泥石流治理多以重力坝或格栅坝、排导槽等为主,研究区坡面型泥石流治理多以谷坊群、截水沟等为主。(6)在以上各种分析研究下,选取拟建公路沿线发育的一处典型泥石流,对其成因、类型、易发性及危害特征等进行具体化分析,得出其为暴雨沟谷泥石型粘性泥石流,为一中等易发性泥石流沟,危害方式主要以淤埋、冲毁为主,并从拦挡、排导、沟道整治、跨越工程以及生物预防五个方面提出治理措施建议。

周文兵,柳金峰,袁东,孙昊,刘道川[6](2019)在《白龙江中游泥石流排导槽运行现状及防治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以白龙江中游泥石流排导槽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该地区泥石流排导槽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分析出现排导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研究区20条泥石流沟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排导槽存在因槽体结构或尺寸设计不合理等原因而引起泥石流的漫溢、淤积、槽底侵蚀以及在泥石流的冲刷作用下引起的排导槽基础掏蚀、侧墙侵蚀破坏等问题。对该地区泥石流沟出现的排导问题进行分类发现,泥石流排导槽的排导问题与泥石流沟流域面积有一定关系,淤积情况一般多发生于面积较小的泥石流沟中,而冲刷侵蚀情况则较多发生于面积较大的泥石流沟中。结合实地情况及泥石流排导槽出现的排导问题特点,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治建议。

孙昊,赵万玉,游勇,陈晓清,陈剑刚[7](2019)在《梯-潭结构型泥石流排导槽消能特征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梯-潭结构型排导槽是一种适用于大比降沟床条件下的泥石流排导工程措施,因其良好的防治功效和工程价值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选取泥石流容重、规模和潭深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水槽试验模拟泥石流在梯-潭结构型排导槽中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潭内表层铺填的砾石在泥石流浆体强烈的紊动和大颗粒冲击碰撞下发生明显的物质交换现象,且排导过渡性泥石流时物质交换现象最为强烈,稀性泥石流次之,粘性泥石流则相对较弱;梯-潭结构型排导槽的消能主要体现在泥石流通过梯-潭结构时泥深变化和加剧紊流两个方面;梯-潭结构的消能效率与潭深呈正相关关系,且消能率基本大于20%,最大消能率可达73.93%。当潭深过大时,梯-潭结构对泥石流表现出明显的拦截作用,虽消能效果明显,但与排导宗旨相悖。而泥石流规模对梯-潭结构消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整体呈现规模越小消能率越高的趋势。

方迎潮,王道杰,何松膛,兰慧娟,常士秋[8](2018)在《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2003—2014年冲淤演变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刷和淤积是泥石流对沟床地貌塑造作用的两种方式,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冲淤特征一直是泥石流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2003—2014年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沟道典型断面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各典型断面泥石流冲淤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段泥石流冲淤的时空分布特性,揭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研究表明:蒋家沟泥石流在2003—2014年间整体处于淤积的态势,其时空分布特性表现为随时间的推移,淤积区域逐渐由中下游向上游移动,从而表明蒋家沟泥石流在此期间的活动逐渐减弱,开始进入间歇期;同时分析发现,不同断面的冲淤演变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中上游的D1~D15、M3和M61等断面明显属于淤大于冲,而中下游的P4、PL2和PL1等断面则为冲大于淤,在中下游P5和P4断面间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冲淤平衡点,最上游的D1断面平均淤积量达到15. 06 m,而最下游的PL1断面累计冲刷深约2. 74 m;在影响因素作用效应分析中,降雨量、单次泥石流规模、沟床比降以及输沙沟槽的弯曲系数均对冲淤具有明显的作用效应,其中输沙沟槽弯曲系数对冲淤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与平均冲淤的相关性系数为0. 8031。

刘曙亮,游勇,柳金峰,赵海鑫,孙昊[9](2016)在《泥石流排导槽槛后侵蚀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通过排导槽室内实验,探究了泥石流重度分别为13、15、17、19 kN/m3,坡度分别为7°、10°、12°、15°、17°,肋槛间距分别为40、50、60、70、80 cm的情况下排导槽肋槛后部冲刷坑的纵横剖面形态、最大冲刷深度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排导槽槛后冲刷坑的深度随泥石流重度的增大而减少,随排导槽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肋槛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且冲刷坑深度随重度、沟床坡度、肋槛间距变化的关系分别为二项式关系、线性关系、对数关系.肋槛后部侵蚀坑纵剖面可分为槛后冲刷区、冲淤平衡区和槛前回淤区3个部分,侵蚀坑横剖面具有凹形横剖面、震荡型横剖面、平缓型横剖面3种形态.

许晨曦[10](2016)在《营运状态下泥石流排导结构的振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排导结构是中小型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本文以川藏公路某段泥石流沟的顶越式排导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综合运用ANSYS CFX和ANSYS Transient Structural软件对排导结构内不同流量工况下的泥石流进行了流场分析,并将得到的流场分析结果导入到排导结构瞬态动力响应分析,初步得到了泥石流运动状态下排导结构的振动特性,并对排导结构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主要有以下结论:(1)通过设置12.5m3/s、25m3/s、37.5m3/s、50m3/s和62.5m3/s的五种不同流量工况的流场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泥石流动荷载的大小、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大荷载均出现在排导结构的排导结构进口段的槽底部位,随着泥石流流量的增加,荷载大小也随着增加。在槽内达到满流时(工况五)时,荷载达到最大,为0.364MPa。随着流量的增加,泥石流流场内的最大流速也随之增加,且增长趋势比较稳定。(2)通过不同流量工况的瞬态动力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得到了泥石流对排导结构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随着流量的增加,排导结构的振动位移随之增加,上部槽体结构振动位移的最大值位于渡槽中部槽底区域,下部排架结构振动位移的最大值位于纵梁的中间区域,工况五时最大,可达11.8mm。随着流量的增加,排导结构的最大主应力也随之增加,槽底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域,是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危险截面。在不同工况下,随着流量的增加,排导结构的最大弯矩也随之增加,主要集中在排架纵梁和中柱、边柱的交界处,是设计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危险截面。(3)通过对数值模拟所获取的振动位移、振动速度和加速度数据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表明结构主要在纵向(长轴)方向发生往返振动,设计水位工况下该方向上结构受流体荷载作用振动时的速度变化和加速度变化的主频率约为7Hz。(4)基于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结果,得到了排导结构的薄弱部位和危险截面,并对实际工程提出了对结构承受最大动荷载区域可以通过铺设钢轨抗冲刷层提高抗磨蚀能力,通过增大混凝土标号提高承载能力;对结构最大变形区域可以采取增加截面刚度等方式抵抗变形等优化建议。

二、泥石流排导槽冲淤规律观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石流排导槽冲淤规律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隧道穿越泥石流沟防治设计的几个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隧道穿越泥石流沟的几种形式及对应的设计要点
    1.1 隧道洞身从泥石流堆积体表层穿越
    1.2 隧道洞身从泥石流堆积体内部穿越
    1.3 隧道洞身从泥石流堆积体底部穿越
    1.4 隧道洞身从泥石流堆积体下方穿越
2 排导槽最佳水力断面问题
3 排导槽防淤能力问题
    3.1 排导槽槽体净宽
    3.2 排导槽槽深
    3.3 排导槽内泥石流流速
4 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工程建设方案
    4.3 泥石流防治设计
        4.3.1 排导槽断面选型及参数设计
        4.3.2 排导槽防淤能力验算
5 结论与讨论

(2)泥石流软基消能排导槽流速与消能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设计
    1.1 试验装置
    1.2 试验所用泥石流物料
    2.3 试验流程
    2.4 试验内容
    2.5 测试手段
3 不同条件下泥石流平均流速
    3.1 重度对泥石流流速的影响
    3.2 排导槽坡度对泥石流速的影响
    3.3 肋槛间距对泥石流平均流速的影响
4 泥石流肋槛消能研究
    4.1 不同重度下肋槛消能率
    4.2 不同坡度下肋槛消能率
    4.3 不同肋槛间距下肋槛消能率
5 结论

(3)九绵高速公路A14标段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形成条件与运动特征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现状
        1.2.3 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研究现状
        1.2.4 泥石流防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7 水文地质条件
    2.8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泥石流基本特征
    3.1 泥石流发育分布特征
    3.2 典型泥石流分析
        3.2.1 厄哩沟泥石流
        3.2.2 工棚沟泥石流
        3.2.3 打雷沟泥石流
        3.2.4 蝶子沟泥石流
        3.2.5 鲁家沟泥石流
    3.3 泥石流分布规律
        3.3.1 泥石流密度分布规律
        3.3.2 泥石流岩性分布规律
        3.3.3 泥石流地形特征分布规律
        3.3.4 泥石流时间分布及演化规律
第4章 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1 AHP的方法和步骤
    4.2 可拓学物元模型
        4.2.1 确定经典域与节域物元
        4.2.2 确定待评物元
        4.2.3 确定关联函数
        4.2.4 确定评价等级
    4.3 九绵高速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3.1 选取评价指标与分级
        4.3.2 权重确定
        4.3.3 物元构造
        4.3.4 评价结果
        4.3.5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
    5.1 泥石流的危险范围预测模型
        5.1.1 预测原理
        5.1.2 选取预测因子
        5.1.3 建立预测模型
        5.1.4 误差分析和预测模型的验证
    5.2 基于FLO-2D典型泥石流的危险范围预测
        5.2.1 FLO-2D模拟泥石流原理
        5.2.2 泥石流模拟数据处理
        5.2.3 数值模拟结果
        5.2.4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5.2.5 多元非线性回归法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第6章 泥石流对公路的影响与措施建议
    6.1 泥石流对公路的影响
    6.2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建议
        6.2.1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建议
        6.2.2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茂县棉簇沟泥石流成灾特征分析及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泥石流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1 新构造运动
        2.6.2 地震
    2.7 水文地质条件
    2.8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泥石流形成条件
    3.1 地形沟道条件
        3.1.1 形成区沟道特征
        3.1.2 形成-流通区沟道特征
        3.1.3 堆积区沟道特征
    3.2 物源条件
        3.2.1 崩滑堆积体物源
        3.2.2 滑坡堆积体物源
        3.2.3 沟道堆积体物源
        3.2.4 坡面侵蚀物源
    3.3 水源条件
第4章 古泥石流活动历史
    4.1 古泥石流基本特征
    4.2 古泥石流发育特征
        4.2.1 Ⅰ期古泥石流发育特征
        4.2.2 Ⅱ期古泥石流发育特征
        4.2.3 Ⅲ期古泥石流发育特征
    4.3 古泥石流堆积体叠置关系及演化分析
第5章 “7.3”震后泥石流成灾特征分析
    5.1 泥石流灾情概况
    5.2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
        5.2.1 泥石流容重
        5.2.2 泥石流流速
        5.2.3 泥石流流量
        5.2.4 一次性泥石流过流总量
    5.3 泥石流堆积特征
        5.3.1 泥石流堆积物分布特征
        5.3.2 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特征
        5.3.3 泥石流各区段冲淤特征
    5.4 泥石流成灾机制分析
        5.4.1 地震改变沟道微地貌特征
        5.4.2 地震改变泥石流物源特征
        5.4.3 “点暴雨”激发泥石流起动
        5.4.4 堰塞湖溃决扩大泥石流规模
        5.4.5 泥石流成灾过程小结
第6章 “7.3”泥石流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6.1 FLO-2D模拟泥石流原理
    6.2 泥石流模拟数据处理
        6.2.1 地形数据处理
        6.2.2 模拟参数取值
        6.2.3 集水点选取
        6.2.4 清水流量过程线
    6.3 泥石流数值模拟结果及验证
第7章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7.1 自然条件下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7.1.1 危险度影响因子的选取
        7.1.2 危险度因子权重的确定
        7.1.3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公式及标准
        7.1.4 危险度评价结果
    7.2 基于FLO-2D的自然条件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7.2.1 自然条件下的泥石流数值模拟
        7.2.2 自然条件下的棉簇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7.3 基于FLO-2D的治理工程条件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7.3.1 已有治理工程概述
        7.3.2 泥石流治理工程治理效果评价
        7.3.3 治理工程条件下的泥石流数值模拟
        7.3.4 治理工程条件下的棉簇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甘南卓合高速沿线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泥石流防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第三章 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
    3.1 研究区泥石流类型划分
        3.1.1 研究区泥石流统计
        3.1.2 泥石流分类指标
        3.1.3 泥石流类型划分
    3.2 研究区泥石流分布特征分析
        3.2.1 空间分布特征
        3.2.2 时间分布特征
        3.2.3 危害特征
    3.3 研究区泥石流形成特征分析
        3.3.1 地形特征
        3.3.2 物源特征
        3.3.3 水源特征
    3.4 研究区泥石流运动特征分析
        3.4.1 泥石流容重
        3.4.2 泥石流流量
    3.5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
        3.5.1 泥石流形成条件
        3.5.2 泥石流形成机理
第四章 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分析
    4.1 泥石流易发性数量化评分法
        4.1.1 评价原则
        4.1.2 评价依据
        4.1.3 评价方法
        4.1.4 评价结果
    4.2 泥石流发生与否的综合判别式法
        4.2.1 判别原理及依据
        4.2.2 判别参数取值
        4.2.3 判别计算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泥石流防治措施研究
    5.1 泥石流防治目标及防治标准
        5.1.1 防治目标
        5.1.2 防治标准
    5.2 泥石流防治基本原则及思路
        5.2.1 基本原则
        5.2.2 基本思路
    5.3 泥石流常用防治措施
        5.3.1 综合治理措施
        5.3.2 分区治理措施
    5.4 研究区泥石流的防治研究
        5.4.1 沟谷型泥石流治理措施
        5.4.2 坡面型泥石流治理措施
第六章 研究区典型泥石流分析
    6.1 大青沟泥石流概况
    6.2 大青沟泥石流成因分析
        6.2.1 地形地貌条件
        6.2.2 固体物质条件
        6.2.3 水动力条件
    6.3 大青沟泥石流类型及特征
        6.3.1 泥石流类型
        6.3.2 泥石流易发性
        6.3.3 泥石流危害特征
    6.4 大青沟泥石流防治措施
        6.4.1 防治方案
        6.4.2 设计依据及参数选取
        6.4.3 防治工程设计
        6.4.4 综合防治措施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白龙江中游泥石流排导槽运行现状及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1.1 流域概况
    1.2 地形地貌
    1.3 地质条件
    1.4 气候条件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调查区排导槽分布情况
    2.2 排导槽运行现状及现存问题
    2.3 排导问题成因分析
        2.3.1 排导槽排导问题分布规律
        2.3.2 排导槽特征参数计算
        2.3.3 其他原因分析
3 防治建议
    3.1 拦排结合, 增大排导能力
    3.2 做好现有拦挡工程的修复工作
    3.3 排导槽适应性分析
4 结语

(7)梯-潭结构型泥石流排导槽消能特征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试验概况
    1.1 试验装置与梯-潭结构模型
    1.2 试验物料
    1.3 试验设计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泥石流在梯-潭结构型排导槽中的运动状态
    2.2 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泥深变化特征
    2.3 梯-潭结构型排导槽的消能特性
3 结论

(8)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2003—2014年冲淤演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平均冲淤深度计算方法
    2.3 沟床比降计算方法
    2.4 输沙槽弯曲系数Ka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观测研究站以上断面冲淤特征
    3.2 观测研究站到排导槽之间断面的冲淤特征
    3.3 排导槽经过断面的冲淤特征
    3.4 两个时间段冲淤特征
4 影响泥石流冲淤的因素
    4.1 降雨量与断面冲淤之间的关系
    4.2 单次泥石流规模与冲淤之间的关系
    4.3 沟床比降与冲淤之间的关系
    4.4 输沙沟槽弯曲系数与冲淤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9)泥石流排导槽槛后侵蚀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设计
    1.1 实验装置
    1.2 实验物料
    1.3 实验内容
2 槛后冲刷纵横剖面形态特征
    2.1 肋槛后部冲刷纵剖面形态
    2.2 肋槛后部侵蚀横剖面形态
3 槛后冲淤特性影响因素
    3.1 泥石流重度对侵蚀坑深度的影响
    3.2 沟床坡度对泥石流冲淤特性的影响
    3.3 肋槛间距对冲刷深度的影响
    3.4 排导槽槛后最大冲刷深度预测
4 结论

(10)营运状态下泥石流排导结构的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排导结构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及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泥石流排导结构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2.1 工程概况
    2.2 泥石流排导结构数值模拟模型建立与工况设置
        2.2.1 软件选择
        2.2.2 几何建模
        2.2.3 工况设置
    2.3 泥石流排导结构数值模拟模型网格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导结构泥石流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3.1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3.1.1 质量守恒方程
        3.1.2 动量守恒方程
        3.1.3 能量守恒方程
    3.2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方法
        3.2.1 三维紊流基本方程及模型
        3.2.2 两相流模拟方法
    3.3 初始条件及模拟参数设置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3.4.1 不同工况下的动荷载分布
        3.4.2 不同工况下的流场分布
        3.4.3 典型工况(工况四)流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泥石流排导结构瞬态动力数值模拟分析
    4.1 瞬态动力分析基础
    4.2 时间步长的选择
    4.3 求解前的设置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不同工况下的振动位移分析
        4.4.2 不同工况下的主应力分析
        4.4.3 不同工况下的弯矩分析
        4.4.4 典型工况(工况四)的结构分析
    4.5 结构振动时频分析
        4.5.1 傅立叶变换
        4.5.2 窗口傅立叶变换
        4.5.3 时频分析结果
    4.6 泥石流排导结构优化建议
        4.6.1 泥石流排导结构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4.6.2 对动荷载最大区域进行优化分析
        4.6.3 对最大振动位移处进行优化分析
        4.6.4 对最大弯矩处优化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泥石流排导槽冲淤规律观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穿越泥石流沟防治设计的几个问题探讨[J]. 廖峻,肖博,王道良,石波.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0(01)
  • [2]泥石流软基消能排导槽流速与消能特性试验研究[J]. 刘曙亮,游勇,李小勇.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01)
  • [3]九绵高速公路A14标段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研究[D]. 宋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茂县棉簇沟泥石流成灾特征分析及危险性评价[D]. 詹同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甘南卓合高速沿线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D]. 王雨. 长安大学, 2019(01)
  • [6]白龙江中游泥石流排导槽运行现状及防治建议[J]. 周文兵,柳金峰,袁东,孙昊,刘道川.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2)
  • [7]梯-潭结构型泥石流排导槽消能特征试验研究[J]. 孙昊,赵万玉,游勇,陈晓清,陈剑刚.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9(01)
  • [8]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2003—2014年冲淤演变特征[J]. 方迎潮,王道杰,何松膛,兰慧娟,常士秋. 山地学报, 2018(06)
  • [9]泥石流排导槽槛后侵蚀实验研究[J]. 刘曙亮,游勇,柳金峰,赵海鑫,孙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10]营运状态下泥石流排导结构的振动特性研究[D]. 许晨曦.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泥石流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 隧道13论文

上一篇:各种维生素对奶牛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