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舒慧,周梦婕,于冰清,杨文婷[1](2021)在《中药活性成分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及相应新剂型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总结中药活性成分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及相应新剂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脑胶质瘤的新剂型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脑胶质瘤""机制""中药活性成分""剂型""glioma""mechanism""a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sage form"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组合检索2010年1月-2021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中药活性成分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及相应新剂型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中药活性成分(如木犀草素、没食子酸、黄芩苷元、槲皮素、山柰素等)可通过诱导自噬、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相关细胞因子活性等作用机制,发挥抗脑胶质瘤的作用。目前中药活性成分已被设计成多种靶向制剂,如基于生物特异性的靶向制剂(包括纳米粒靶向制剂、微乳制剂、水凝胶制剂、以内源性细胞为载体的靶向制剂等)、基于肿瘤微环境的靶向制剂(包括靶向肿瘤细胞内活性氧升高效应的制剂、靶向肿瘤内环境谷胱甘肽过表达的制剂、靶向肿瘤弱酸性环境的制剂等)等,提高了药物的滞留时间以及生物利用度,增强了药物的靶向性,延迟了药物的多药耐药,进而提高了药物疗效。目前中药活性成分抗脑胶质瘤的剂型研究多是基于紫杉醇、山柰素等常规药物成分,较为单一,后续应开发更多中药活性成分抗脑胶质瘤的新剂型。
许云华,张建,代英辉,王东凯[2](2021)在《纳米靶向技术在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综述纳米靶向技术在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多篇文献的查找,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研究表明,纳米靶向技术,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方面表现出显着的效果。结论本文旨在从中药眼用制剂、肿瘤靶向制剂、脑部给药系统这三个方面来综述纳米靶向技术在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为中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杂症提供理论依据。
张欣欣[3](2021)在《叶酸受体介导的依托泊苷纳米混合胶束的制备、理化性质考察及体外抗肿瘤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依托泊苷(etoposide,ETP)是植物成分鬼臼毒素的糖代谢衍生物,对于肺癌、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睾丸肿瘤、恶性生殖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多种恶性肿瘤均有治疗作用。但依托泊苷存在水溶性差(58.7μg·m L-1)、易代谢失活、生物利用度低以及剂量限制性血液毒性等问题。此外,依托泊苷注射液中添加的辅料如无水乙醇、苯甲酸、聚山梨酯80等,也可能引发机体的超敏反应。基于此现状,构建依托泊苷新型给药系统,对增加依托泊苷的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靶向缓释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已建立了叶酸靶向的姜黄素纳米混合胶束的制备方法,研究证实,胶束制剂对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抗肿瘤作用,效果显着。本研究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结果,首次以普郎尼克(P123)和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m PEG-PLA)共同作为载体材料,通过自组装技术成功制备了载依托泊苷的纳米混合胶束制剂(ETP m PEG-PLA/P123)。进一步对胶束制剂进行叶酸(FA)靶向修饰,得到FA-ETP m PEG-PLA/P123胶束。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依托泊苷UPLC分析方法的建立Waters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mm,1.7μm);流动相乙腈:水=50:50(v/v);检测波长284 nm;体积流量0.3 m L/min;进样量1μL;柱温35℃。分析方法验证包括专属性、线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准确性验证。结果表明,依托泊苷在5-80μg·m L-1的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且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准确性良好,RSD均小于2%。2.ETP m PEG-PLA/P123胶束的制备及优化处方制备ETP m PEG-PLA/P123胶束,单因素考察与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处方优化。建立了m PEG-PLA所占质量比、投药量和水化体积三因素对胶束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的函数关系。最优处方工艺为:m PEG-PLA:P123=38:62,投药量5mg,水化体积6m L。该胶束的实际包封率为87.4%,载药量为4.19%,粒径为116.6nm。且该方法的实验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3.ETP m PEG-PLA/P123胶束制剂理化性质考察及体外释放以最优处方制备ETP m PEG-PLA/P123胶束制剂,并进行理化性质和释放行为评估。粒径为115.6nm,PDI为0.216,Zeta电位为-16.3m V。透射电镜(TEM)下,该制剂呈圆形,分散均匀。临界胶束浓度(CMC)为2.5×10-3g·L-1,表明m PEG-PLA/P123胶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表明胶束内部的依托泊苷可能处于分散的无定形或无序结晶相形式。此外,体外释放实验表明,依托泊苷可从胶束中缓慢而持续地释放,在48h内释放量可达80%,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4.FA-P123的合成及表征P123与FA发生酯化反应,合成FA-P123,并透析提纯得到反应产物。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对合成产物FA-P123进行表征。紫外光谱下,FA-P123在波长为256nm、283nm与365nm附近有峰值吸收,与FA的紫外吸收图谱相近;FA-P123的红外光谱在1727cm-1处出现νC=O,证明酯键的形成;FA-P123与P123的1H NMR光谱相比,有新峰出现,新峰归属于叶酸,可推断靶向化合物合成成功。FA-P123的平均产率为39.52%。5.FA-ETP m PEG-PLA/P123胶束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考察制备FA-ETP m PEG-PLA/P123载药胶束,其平均包封率为56.53%,平均载药量为2.74%。FA-ETP m PEG-PLA/P123平均粒径为105.8 nm,较空白胶束相比粒径增加,Zeta电位的绝对值为13.7 m V,表示该胶束制剂稳定性良好。TEM镜下,制剂呈现较均一的球形。测定FA-m PEG-PLA/P123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约为4.31×10-3g·L-1。FA-ETP m PEG-PLA/P123载药胶束的DSC图中,未发现依托泊苷放热峰,表明胶束内部的依托泊苷可能处于分散的无定形或无序结晶相形式。FA-ETP m PEG-PLA/P123胶束溶液释放缓慢,48小时内,依托泊苷释放率67.84%,说明该胶束制剂具有显着的缓释作用。6.体外细胞实验6.1细胞毒性实验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299细胞)为模型,MTT法考察不同制剂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依托泊苷原料药溶液、ETP m PEG-PLA/P123胶束溶液、依托泊苷注射液和FA-ETP m PEG-PLA/P123胶束溶液的IC50分别为59.61μg·m L-1、14.83μg·m L-1、11.54μg·m L-1和6.64μg·m L-1,与依托泊苷原料药组相比,ETP m PEG-PLA/P123胶束组、依托泊苷注射液组和FA-ETP m PEG-PLA/P123胶束组的细胞毒性作用更强(p<0.001,p<0.001,p<0.001);与依托泊苷注射液相比,FA-ETP m PEG-PLA/P123胶束组对H1299细胞抑制作用更强(p<0.001)。6.2细胞摄取实验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蛋白沉淀法,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299对不同香豆素-6(C6)制剂的摄取能力。结果证明,FA-C6m PEG-PLA/P123胶束的摄取与给药时间和C6浓度有关,增加C6浓度和给药时间,则H1299细胞内荧光增强,细胞摄取量增加。FA-C6m PEG-PLA/P123胶束组在各个浓度时的荧光强度均强于FA-C6m PEG-PLA/P123+FA组和C6 m PEG-PLA/P123胶束组。综上,本研究以依托泊苷为模型药物,薄膜水化法制备依托泊苷纳米混合胶束。利用单因素考察与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成功构建了ETP m PEG-PLA/P123胶束。在此基础上,进行表面叶酸靶向,得到粒径小,载药量高,稳定性好的FA-ETP m PEG-PLA/P123胶束。体外细胞实验表明,FA-ETP m PEG-PLA/P123和ETP m PEG-PLA/P123制备的载药胶束制剂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和被细胞摄取的特性。
张翠芳[4](2021)在《靶向制剂创新领域应用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靶向技术研究领域论文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等进行分析,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制剂从业者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开题选题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采用科学计量和知识网络分析的方法,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数据来源,采集靶向技术相关的文献数据,同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靶向技术主题文献进行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可实现信息服务与学科发展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学科咨询服务的精准化水平和实际效果。
蒋沅岐,董玉洁,陈金鹏,刘毅,周福军,田成旺,陈常青[5](2021)在《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将药物浓集于病变部位,并使药物保持一定浓度在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从而减少用药剂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用药的顺应性,故靶向制剂在药剂学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对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中药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3个方面阐述中药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靶向制剂技术在中药靶向制剂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蔡成龙,杜庆伟,陈文静,于蓓蓓,孙丹丹,闫雪生[6](2020)在《基于透明质酸的药物载体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透明质酸(HA)以其优良的保湿性、黏弹性,以及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临床医学及生物材料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天然的HA存在体内保留时间短、力学强度差等问题,通过改性赋予其优良的流变学和机械性能,可以扩大其应用领域。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HA的性能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HA及其衍生物在靶向药物制剂、缓控释制剂、新型透皮给药制剂及中药制剂新材料中的应用作出了进一步阐述,以期对中药制剂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李娇[7](2020)在《引经药柴胡促姜黄素及纳米粒肝靶向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引经理论与靶向制剂研究相结合,探讨引经药柴胡促模型药物姜黄素、新型载药系统纳米粒的肝靶向作用,为肝靶向给药提供一种新思路与新方法。方法:1.以柴胡皂苷a、d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柴胡水提工艺中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柴胡皂苷a、d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柴胡的水提工艺。2.建立大鼠血浆样品中姜黄素的HPLC分析方法,测定大鼠灌胃姜黄素(500mg/kg)及与低、中、高剂量(0.50 g/kg、1.00 g/kg、2.00g/kg)柴胡联合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姜黄素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拟合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建立大鼠肝、心、脾、肺、肾组织样品中姜黄素的HPLC分析方法,测定大鼠灌胃姜黄素(500 mg/kg)及与低、中、高剂量(0.50 g/kg、1.00 g/kg、2.00 g/kg)柴胡联用后不同时间点在肝、心、脾、肺、肾组织中的姜黄素浓度,评价其组织分布特征,并以峰浓度比(Ce)、总靶向系数(Te)、药物分布效率(Rte)和相对摄取率(Re)来评价联合给药后姜黄素在动物体内分布的靶向性特征及变化。4.采用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包载DiR的PLGA纳米粒,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并对纳米粒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注射及灌胃给予小鼠DiR纳米粒,同时联合柴胡提取液灌胃给药,在不同时间采用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对小鼠腹部进行拍照,采集图像信息,考察柴胡对纳米粒肝靶向的影响。结果:1.柴胡的水提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0(g/mL),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次数3次。优选的柴胡提取工艺稳定可行。2.姜黄素灌胃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对比单用姜黄素组,姜黄素+低、中剂量柴胡组与其达峰浓度接近,Cmax分别为0.27±0.04、0.23±0.02、0.25±0.03μg/mL;半衰期t1/2分别为20.84±4.43、18.62±2.66、23.79±4.98 h,姜黄素联用中剂量柴胡组半衰期t1/2有所延长;平均驻留时间MRT0-12差异不大,分别为5.69±0.09、5.74±0.05、5.75±0.11 h;姜黄素+高剂量柴胡组的上述数据有所下降。3.大鼠灌胃姜黄素后,在肝、心、脾、肺、肾内均有分布,在肝脏中分布较多。与各组织相比,肝脏中各时间点姜黄素的分布都高于其它脏器,在15 min时姜黄素含量最高,达到330.04±3.74 ng/g。当姜黄素与柴胡合用时,能够影响姜黄素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不同剂量的柴胡对姜黄素的体内分布影响不同。姜黄素与低剂量柴胡联用后,肝脏中药物的最大含量提高2倍左右,心脏、脾脏、肺脏、肾脏中药物浓度均有所提高,与对照组姜黄素在肝脏的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性差异。姜黄素与中剂量柴胡联用后,肝脏在5 min时药物含量最高,同时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中药物浓度均有所提高。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姜黄素在各组织内分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柴胡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各脏器也均有显着性差异。而高剂量的柴胡与姜黄素合用后除了脾脏,其它脏器的药物分布均减少。以峰浓度比、总靶向系数、药物分布为评价指标,姜黄素的肝靶向效果以柴胡低剂量组最好,同时脾靶向效果也是柴胡低剂量组的最好。4.筛选的DiR-PLGA-NPs的制备的最优处方为:PLGA75/25COOR作为载体材料,浓度为0.2%,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3:25、PVA浓度为2%,制得的DiR-PLGA-NPs平均粒径为(540.38±1.98)nm,Zeta电位为(-20.30±1.10)mV,包封率为(92.90±0.11)%。小鼠灌胃DiR-PLGA-NPs都在胃肠道里,难以被吸收,没有肝靶向性,而与柴胡联用也差异不大,没有显着性影响。小鼠尾静脉注射DiR-PLGA-NPs后,从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结果图观察到尾静脉注射DiR纳米粒的荧光信号强度逐渐增强,8 h时有减弱迹象,从小鼠发出荧光信号的部位判断,主要肝脏、脾脏和肺脏富集。经8 h时解剖,证实荧光信号主要位于肝、脾、肺且肝荧光信号最强。柴胡与纳米粒联用对小鼠肝靶向性具有一定影响,且与剂量相关,低剂量柴胡协同纳米粒在给药前期有增强肝靶向作用,中剂量柴胡能延长肝靶向作用时间,对给药后期有增强肝靶向作用,高剂量柴胡协同纳米粒肝靶向作用在给药中期有一定效果。结论:1.姜黄素及姜黄素联合低、中、高剂量柴胡灌胃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与单用姜黄素组相比,姜黄素与低、中剂量柴胡合用,体内的药动学无明显差异,对组织分布影响显着,柴胡对姜黄素在大鼠体内具有引药入肝经的作用;与高剂量柴胡合用后姜黄素在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均降低。推测是由于高剂量的柴胡浓度过高,粘度大,灌胃给药影响了大鼠胃肠道的吸收,从而导致姜黄素在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降低。2.自乳化溶剂扩散法能成功制得DiR-PLGA-NPs,且包封率较高,粒径大小、外观也符合要求。柴胡与纳米粒联用对小鼠肝靶向性具有一定影响,且与剂量相关,低剂量柴胡协同纳米粒在给药前期有增强肝靶向作用,中剂量柴胡能延长肝靶向作用时间,对给药后期有增强肝靶向作用,高剂量柴胡协同纳米粒肝靶向作用在给药中期有一定效果。
喻祥龙[8](2020)在《美登素/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靶向非小细胞肺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与意义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首要威胁,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最致命的恶性肿瘤。由于肺部感觉神经不发达,早中期肺癌无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至进展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临床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放、化疗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常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探索新型、高效、安全的肿瘤治疗手段势在必行。美登素(DM1)是一种高效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临床常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但由于其巨大的毒副作用、较差的水溶性以及狭窄的治疗窗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靶向制剂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显现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而纳米药物输送系统能够通过EPR效应靶向至肿瘤部位,作为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新治疗手段,在提高药效及降低药物毒性方面具有独特性质和优势。玉米醇溶蛋白(zein)由于其固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无毒、体内生物降解性和自组装能力,成为该系统的合适载体。因此,本文将以玉米醇溶蛋白为运载体材料,美登素为治疗药物,通过相分离法制备包裹美登素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进行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一方面实现肿瘤靶向提高抗肿瘤效果,一方面减少药物在机体正常组织中的分布降低毒副作用,并通过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证明其有效性,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研究依据。研究方法1、单因素考察法确定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zein nanoparticles,ZNPs)的制备工艺采用相分离法制备ZNPs,根据文献报道,对可能影响ZNPs粒径的因素:滴速、转速、反溶剂用量、玉米醇溶蛋白浓度进行单因素考察,确定制备工艺。2、Box-Behnken试验设计(BBD)优选美登素/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DM1-loaded zein nano particles,DM1-loaded ZNPs)最佳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实验,随后对DM1-loaded ZNPs进行表征。根据单因素考察实验的结果,选择能影响ZNPs粒径大小的因素进行BBD实验,以DM1的包封率及载药量作为指标得到最佳制备工艺,并通过实验验证。随后,对DM1-loaded ZNPs的粒径、PDI、zeta电势、形态结构、体外释放特性、存放稳定性、血清稳定性等进行表征。3、DM1-loaded ZNP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以人源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为模型,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对DM1-loaded ZNP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4、DM1-loaded ZNPs的细胞内吞实验按照DM1-loaded ZNPs的最佳制备工艺,制备包裹荧光物质IR-780碘化物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IR-780-loaded ZNPs),以A549细胞为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的摄取情况进行观察。5、DM1-loaded ZNPs的肿瘤靶向及组织分布研究以A549细胞异种移植的荷瘤裸鼠为模型,制备IR-780-loaded ZNPs,通过尾静脉注射给予小鼠药物,于设定时间点,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研究DM1-loaded ZNPs的肿瘤靶向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收集内脏及肿瘤组织进行体外成像,并采用相关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6、DM1-loaded ZNPs对A549肿瘤靶向治疗效果评估以荷瘤裸鼠为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BS组、空白 ZNPs 组、游离 DM1 组(0.8 mg/Kg)、DM1-loaded ZNPs 组(0.8 mg DM1 equiv./Kg)。通过尾静脉注射给予药物,单次给药后,每两天记录一次小鼠体重及肿瘤体积变化,共观察15天,15天后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称重并拍照,取五脏及肿瘤组织做病理组织切片。7、DM1-loaded ZNPs最大耐受剂量实验以正常雌性BALB/c小鼠为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给予小鼠药物,药物剂量为DM1-loaded ZNPs 1、2、3 mg DM1 equiv./Kg,游离 DM1 1、2、3 mg/Kg,另设一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单次给药后,每两天记录小鼠死亡、体重变化、饮食量、粪便、毛发以及异常行为等情况,共观察15天。研究结果1、ZNPs的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考察实现了 ZNPs的可控制备,制备所得纳米粒的粒径在100-150 nm范围内,符合EPR效应所需粒径尺寸。实验结果表明,相分离法制备ZNPs过程中滴加速率对纳米粒径基本无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转速越低、zein浓度越高、反溶剂用量越少制备所得ZNPs的粒径越大。2、DM1-loaded ZNPs最佳制备工艺及验证实验DM1-loaded ZNPs最佳制备工艺为:取美登素母液(5 mg/mL)60 μL、zein溶液(60 mg/mL)120 μL(药载比为1:24(w/w))于2 mL离心管中,加入80 μL DMSO混匀后,在300 rpm搅拌状态下以10 s/滴速度滴加入2 mL纯净水中(溶剂反溶剂比为1:7.7(v/v)),滴加完成停止搅拌,即得。在此条件下包封率与载药量达到最大值,预计包封率为81.64%,载药量为3.24%。对该制备工艺进行验证实验,制备所得DM1-loaded ZNPs,包封率为82.97±0.80%,载药量为3.32±0.04%,表明该工艺稳定可靠。3、DM1-loaded ZNPs 的表征DM1-loaded ZNPs 粒径为 111.8±5.41 nm,PDI 为 0.214±0.03,zeta 值为 37.0±1.14 mV。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ZNPs具有光滑的球型表面。体外释放实验表明,DM1-loaded ZNPs的释放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前8 h快速释放近20%DM1,随后进入缓慢释放阶段,24 h时累计释放近40%DM1。血清稳定性实验表明DM1-loaded ZNPs在24 h内可保持稳定,而存放稳定性实验表明,在4℃存储条件下DM1-loaded ZNPs在48 h内可保持稳定。4、DM1-loaded ZNPs的肿瘤细胞毒性肿瘤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低剂量下DM1-loaded ZNPs的抗肿瘤效果明显优于游离DM1,但这种优势随着给药剂量的加大慢慢趋于一致。这可能是由于ZNPs能够增强肿瘤细胞的摄取内吞水平,使得同剂量下更多的DM1进入肿瘤细胞内发挥效果,但肿瘤细胞对ZNPs的摄取可能存在饱和现象,因此当剂量足够大时,游离DM1与DM1-loaded ZNPs的抗肿瘤效果趋于一致。而ZNPs无抗肿瘤作用,因此DM1-loaded ZNPs的抗肿瘤作用源于DM 1。5、DM1-loaded ZNPs的肿瘤细胞内吞水平肿瘤细胞摄取实验表明,ZNPs更容易被肿瘤细胞摄取进入细胞。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到IR-780-loaded ZNPs处理的肿瘤细胞中具有更强的荧光信号,表明ZNPs与游离IR-780相比增加了细胞内吞摄取。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对ZNPs的摄取是一个随时间增大的过程。6、DM1-loaded ZNPs的肿瘤靶向性和体内抗肿瘤效果在肿瘤靶向实验中,与游离IR-780相比,IR-780-loaded ZNPs在肿瘤部位的信号显着增加,这表明除去IR-780自身在肿瘤部位的分布,ZNPs可以有效地在肿瘤部位积聚,具有肿瘤靶向能力。生物组织分布结果显示,在肿瘤中IR-780-loaded ZNPs组的荧光强度是游离IR-780组的2.5倍。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游离IR-780,ZNPs显着减少了在肝脏中的积聚,并增加了肺中的积聚。在体内抗肿瘤实验中,空白对照,PBS和空白ZNPs组小鼠表现出侵袭性的肿瘤生长。而游离DM1和DM1-loaded ZNPs组均能显着抑制肿瘤生长。而且,在相同条件下,DM-loaded ZNPs表现出比游离DM1更好的肿瘤抑制作用。给药后,肿瘤组织在前五天急剧减小。此后,DM1-loaded ZNPs组的肿瘤组织体积继续缓慢减小,肿瘤进展被完全抑制,而游离DM1组的肿瘤组织开始生长。实验期间,荷瘤小鼠的体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治疗后小鼠的体重明显优于对照组。肿瘤组织的重量结果表明,DM1-loaded ZNPs,游离DM1,ZNPs和PBS产生的肿瘤抑制率(TIR)分别为97.3%,92.7%,5.50%和 9.10%。7、DM1-loaded ZNPs的最大耐受剂量最大耐受量实验结果显示,游离DM1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 mg/Kg,而DM1-loaded ZNPs的最大耐受剂量是游离DM1的2倍,表明DM1-loaded ZNPs具有更好的生物耐受性,有利于进一步拓宽美登素的临床应用治疗窗口,为更高剂量更安全的给药方式提供了可能。实验期间,在最大耐受剂量范围内各给药组小鼠体重、饮食量等变化具有相同趋势,即在给药后5天内急速下降,此后缓慢上升,最终恢复至正常水平。对死亡小鼠进行解剖,发现胃肠道呈暗红色且尾部粪便似带血,结合小鼠的体重及饮食量变化推测小鼠的死亡原因可能是胃肠道出血。结论及意义本文建立了粒径可控的DM1-loaded ZNPs制备工艺,并通过BBD设计优选出了最佳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实验及表征,DM1-loaded ZNP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缓慢释放特性。在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中,证明了 DM1-loaded ZNPs具有肿瘤靶向能力,能够提高肿瘤细胞的摄取能力,相比游离DM1具有更优的抗肿瘤活性并且生物安全性更优。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示DM1-loaded ZNPs可以作为高效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何晓玲[9](2020)在《载雷公藤红素还原敏感型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抗卵巢癌评价》文中提出国家癌症中心指出,卵巢癌死亡率居于妇科恶性肿瘤首位。目前卵巢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和化疗为主,手术只是小范围单纯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而化疗药物进入体内后较少有生物选择性,在杀伤正常细胞的同时会对机体正常组织造成毒副作用。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具有较强的抗卵巢癌疗效,但它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且毒性较大。卵巢癌细胞表面过表达整合素ανβ5受体、胞内也过表达泛素连接酶TRAF6,且癌细胞内的还原物质谷胱甘肽GSH浓度是2-10 mM,约为肿瘤细胞外GSH浓度(2-20μM)的1000倍。为了克服CEL的不足,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具有主动靶向功能的还原敏感型纳米载体,用于CEL的肿瘤细胞靶向传递和胞内响应性释药。本课题分为四章:第一章,制备了聚合物分子mPEG-C18、mPEG-SS-C18、cRGD-PEG-C18、TIP-PEG-C18,利用1H-NMR谱图验证合成产物结构,计算多肽接枝率。结果表明:各聚合物分子已成功合成,cRGD-PEG-C18中cRGD的接枝率为37.5%,TIP-PEG-C18中TIP的接枝率为20.2%。第二章,制备了有靶向性和有还原敏感性的双功能聚合物胶束cRGD/TIP/mPEG-SS-C18,同时制备出了无靶向性和无还原敏感性的无功能聚合物胶束mPEG-C18,以及无靶向性但有还原敏感性的单功能聚合物胶束mPEG-SS-C18作为对照,筛选出cRGD肽的最佳密度,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RGD肽的最佳密度为12%,mPEG-C18、mPEG-SS-C18及cRGD/TIP/mPEG-SS-C18胶束平均粒径分别为290.60nm、269.35 nm、224.33 nm;PDI分别为0.259、0.202、0.248;Zeta电位分别为-9.74 mV、-5.84 mV、-7.66 mV,胶束呈现均一且规则的球形结构;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了mPEG-C18、mPEG-SS-C18及cRGD/TIP/mPEG-SS-C18胶束的CMC值分别为85 mg/L、68 mg/L、63 mg/L,显示出良好的稀释稳定性;将聚合物胶束和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以及卵巢癌细胞A2780共培养后,细胞存活率均在82%以上,溶血实验结果显示聚合物胶束的HR%均小于5%,细胞毒性实验和溶血实验共同验证聚合物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第三章,制备了mPEG-C18/CEL、mPEG-SS-C18/CEL、cRGD/TIP/mPEG-SS-C18/CEL载药胶束,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PEG-C18/CEL、mPEG-SS-C18/CEL、cRGD/TIP/mPEG-SS-C18/CEL载药胶束平均粒径分别为282.0 nm、304.1 nm、215.2 nm,PDI分别为0.39、0.38、0.28,Zeta电位分别为-9.53 mV、-13.6 mV、-6.51 mV;胶束呈规则的球形、外观圆整、分散均一;mPEG-C18/CEL、mPEG-SS-C18/CEL、cRGD/TIP/mPEG-SS-C18/CEL三种载药胶束的载药量分别为3.08%、2.63%、3.02%,包封率分别为99.63%、85.23%、87.34%;体外释药实验的60 h内,cRGD/TIP/mPEG-SS-C18组累积释药率为81%,为mPEG-C18组的1.56倍,表现出明显的还原敏感特性;溶血实验中载药胶束的HR%均小于5%,证明载药胶束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DLS考察载药胶束具有长期稳定性。第四章,考察了mPEG-C18/CEL、mPEG-SS-C18/CEL、cRGD/TIP/mPEG-SS-C18/CEL载药胶束对A2780细胞的毒性以及细胞摄取情况。细胞毒性实验表明:与mPEG-C18/CEL、mPEG-SS-C18/CEL胶束相比,cRGD/TIP/mPEG-SS-C18/CEL胶束对A2780细胞的生长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CLSM显示靶向多肽的结合有利于增强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效率,cRGD/TIP/mPEG-SS-C18胶束具有主动靶向性。本文构建的有靶向性和有还原敏感性的双功能聚合物载药胶束cRGD/TIP/mPEG-SS-C18/CEL可以提高疏水性药物CEL的溶解性,提高肿瘤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效率,降低CEL的毒副作用,显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为临床上卵巢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伟丽[10](2019)在《纳米靶向制剂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纳米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药物输送和癌症治疗的新策略的开发。与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相比,基于纳米的药物递送系统在多种领域具有更大的潜力,例如多靶向功能化,体内成像,组合药物递送,延长的循环时间和全身控制释放。在本文中,该综述主要关注纳米靶向制剂针对不同靶向部位的应用,更深入地了解目前在应用中存在问题,期待未来设计出更有效的纳米靶向制剂用于药物输送和癌症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中药活性成分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 |
| 1.1 诱导自噬 |
| 1.2 调控细胞周期 |
| 1.3 抑制肿瘤相关细胞因子活性 |
| 1.4 其他 |
| 2 中药活性成分抗脑胶质瘤的新剂型 |
| 2.1 基于生物特异性的靶向制剂 |
| 2.1.1 纳米粒靶向制剂 |
| 2.1.2 微乳制剂 |
| 2.1.3水凝胶载体制剂 |
| 2.1.4 以内源性细胞为载体的靶向制剂 |
| 2.2 基于肿瘤微环境的靶向制剂 |
| 2.2.1靶向肿瘤细胞内活性氧升高效应的制剂 |
| 2.2.2 靶向肿瘤内环境GSH过表达的制剂 |
| 2.2.3 靶向肿瘤弱酸性环境的制剂 |
| 3 结语 |
| 1 在中药眼用制剂中的应用 |
| 2 在肿瘤靶向制剂中的应用 |
| 2.1 脂质体 |
| 2.2 纳米粒 |
| 2.3 纳米乳 |
| 2.4 胶束 |
| 3 在脑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 4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 |
| 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mPEG-PLA在聚合物胶束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数据来源 |
| 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研究结果 |
| 2.1 靶向技术相关的中心性文献分析 |
| 2.2 靶向技术相关的研究热点 |
| 2.3 靶向技术相关的研究前沿 |
| 4 结语 |
| 1 被动靶向制剂 |
| 1.1 微球 |
| 1.2 脂质体 |
| 1.3 纳米粒 |
| 2 主动靶向制剂 |
| 2.1 表面修饰制剂 |
| 2.2 前体药物制剂 |
| 3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
| 3.1 磁性靶向制剂 |
| 3.2 热敏靶向制剂 |
| 3.3 p H敏感靶向制剂 |
| 4 总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柴胡提取工艺研究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仪器 |
| 1.2 药品与试剂 |
| 2 方法与结果 |
| 2.1 药材检验 |
| 2.2 提取工艺研究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二章 柴胡对姜黄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影响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仪器 |
| 1.2 药品与试剂 |
| 1.3 实验动物 |
| 2 方法与结果 |
| 2.1 色谱条件 |
| 2.2 溶液配制 |
| 2.3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 2.4 方法学考察 |
| 2.5 药动学试验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柴胡对姜黄素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影响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仪器 |
| 1.2 药品与试剂 |
| 1.3 实验动物 |
| 2 方法与结果 |
| 2.1 色谱条件 |
| 2.2 溶液配制 |
| 2.3 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
| 2.4 方法学考察 |
| 2.5 组织分布试验 |
| 2.6 靶向性评价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柴胡对DiR-PLGA-NPs体内肝靶向性影响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实验仪器 |
| 1.2 药品与试剂 |
| 1.3 实验动物 |
| 2 方法与结果 |
| 2.1 DiR-PLGA-NPs的制备 |
| 2.2 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效果及肝靶向性 |
| 3 小结与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一、柴胡皂苷的研究进展 |
| 二、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美登素用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玉米醇溶蛋白作为纳米运载体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章 DM1-loaded ZNPs的制备工艺研究 |
| 第一节 玉米醇溶蛋白纳米载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相分离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纳米载体 |
| 2.2 制备条件的单因素考察 |
| 2.2.1 滴加速率的选择 |
| 2.2.2 转速的选择 |
| 2.2.3 反溶剂用量的选择 |
| 2.2.4 玉米醇溶蛋白浓度的选择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1 滴加速率的选择 |
| 3.2 转速的选择 |
| 3.3 反溶剂用量的选择 |
| 3.4 玉米醇溶蛋白浓度的选择 |
| 第二节 DM1-loaded ZNPs的制备及表征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相分离法制备DM1-loaded ZNPs |
| 2.2 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设计优选最佳制备工艺 |
| 2.3 包封率的测定 |
| 2.4 验证实验 |
| 2.5 粒径与zeta电势 |
| 2.6 形态结构 |
| 2.7 存放稳定性 |
| 2.8 血清稳定性 |
| 2.9 体外释放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1 BBD响应面实验分析优选最佳制备工艺参数 |
| 3.2 形态结构 |
| 3.3 DM1-loaded ZNPs的存放稳定性及血清稳定性 |
| 3.4 体外释放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DM1-loaded ZNP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细胞内吞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试剂与耗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DM1-loaded ZNP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 |
| 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DM1-loaded ZNPs的细胞内吞实验 |
| 2.3 流式细胞仪研究DM1-loaded ZNPs的细胞内吞实验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3.1 DM1-loaded ZNP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 3.2 DM1-loaded ZNPs的细胞内吞水平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DM1-loaded ZNPs靶向治疗及最大耐受剂量研究 |
| 第一节 DM1-loaded ZNPs的肿瘤靶向效率及靶向治疗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试剂 |
| 1.3 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 2.2 DM1-loaded ZNPs肿瘤靶向效率及生物组织分布 |
| 2.3 DM1-loaded ZNPs对A549肿瘤的靶向治疗评估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1 DM1-loaded ZNPs的肿瘤靶向效率及生物组织分布 |
| 3.2 DM1-loaded ZNPs体内靶向治疗效果 |
| 第二节 DM1-loaded ZNPs最大耐受剂量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试剂 |
| 1.3 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章 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仪器 |
| 1.2 材料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mPEG-C_(18)的合成 |
| 2.2 mPEG-SS-C_(18)的合成 |
| 2.3 cRGD-PEG-C_(18)、TIP-PEG-C_(18)的合成 |
| 2.4 聚合物分子的~1H-NMR表征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 |
| 3.2 两嵌段聚合物m PEG-C_(18)、m PEG-SS-C_(18)的表征 |
| 3.3 多肽修饰聚合物cRGD-PEG-C_(18)、TIP-PEG-C_(18)的表征.. |
| 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空白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仪器 |
| 1.2 材料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聚合物胶束表面最佳cRGD密度的筛选 |
| 2.2 空白胶束的制备 |
| 2.3 空白胶束的粒径、分散系数及表面电位表征 |
| 2.4 空白胶束的透射电镜表征 |
| 2.5 空白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
| 2.6 空白胶束的生物安全性考察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聚合物胶束表面最佳cRGD密度的筛选 |
| 3.2 空白胶束的粒径、分散系数及表面电位表征 |
| 3.3 空白胶束的透射电镜表征 |
| 3.4 临界胶束浓度 |
| 3.5 空白胶束的生物安全性考察 |
| 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载药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仪器 |
| 1.2 材料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制备负载雷公藤红素的载药胶束 |
| 2.2 载药胶束溶液的外观表征 |
| 2.3 载药胶束的粒径、分散系数及表面电位表征 |
| 2.4 载药胶束的透射电镜表征 |
| 2.5 载药胶束的载药量、包封率测定 |
| 2.6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 |
| 2.7 溶血实验考察载药胶束的安全性 |
| 2.8 载药胶束的稳定性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载药胶束外观表征 |
| 3.2 载药胶束粒径、分散系数及表面电位表征 |
| 3.3 载药胶束的透射电镜表征 |
| 3.4 载药胶束的载药量、包封率测定 |
| 3.5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 |
| 3.6 溶血实验考察载药胶束的安全性 |
| 3.7 载药胶束的稳定性 |
| 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载药胶束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仪器 |
| 1.2 材料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细胞的培养 |
| 2.2 细胞毒性研究 |
| 2.3 制备负载香豆素6的五种胶束及含量测定 |
| 2.4 细胞摄取及平均荧光强度的计算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细胞毒性 |
| 3.2 细胞摄取 |
| 4 本章小结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Ⅰ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Ⅱ |
| 致谢 |
| 1 纳米靶向制剂的概述 |
| 2 纳米靶向制剂应用 |
| 2.1 脑靶向 |
| 2.2 肝靶向 |
| 2.3 肺部靶向 |
|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