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1](2016)在《鸡蛋壳超微粉制备谷氨酸螯合钙片剂和软胶囊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基酸螯合钙具有吸收率高、副作用小等优势,市售的补钙产品的主要成分多为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等,而以具有生物活性鸡蛋壳制备的谷氨酸螯合钙为主要成分的补钙制剂鲜见报道。本文研究了鸡蛋壳超微粉及粗粉对谷氨酸螯合钙螯合率的影响,优化了谷氨酸螯合钙片剂和软胶囊配方及制备工艺,评价了片剂和软胶囊的稳定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粉体性质和单因素试验,得出超微粉碎4 min的蛋壳粉各项品质特性最佳,蛋壳超微粉制备谷氨酸螯合钙的螯合率较粗粉提高了12.57%,同时提高了谷氨酸的利用率;运用响应面优化谷氨酸螯合钙最佳制备条件为:谷氨酸添加质量为21.40 g,pH值为7,螯合时间为59 min,螯合温度为60℃。在最优条件时,蛋壳超微粉制备谷氨酸螯合钙的螯合率为81.12%。(2)通过试验筛选和响应面优化,得出谷氨酸螯合钙粉过120目筛,谷氨酸螯合钙片剂最佳配方:谷氨酸螯合钙添加量为41%、填充剂微晶纤维素+玉米淀粉添加量为41%、崩解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添加量为20%、润滑剂微粉硅胶添加量为1.95%。(3)通过试验筛选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谷氨酸螯合钙粉粉碎粒度为120目筛,软胶囊最佳内容物配方为:谷氨酸螯合钙粉与稀释剂质量比为1:4,助悬剂PEG4000的添加量为10%,稀释剂豆油与PEG400的质量比1:1,润湿剂吐温-80的添加量为2%。(4)对制备的谷氨酸螯合钙片剂和软胶囊进行常规质量检测和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片剂和软胶囊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钙平均含量分别为196 mg/片和105 mg/粒;在加速条件下,制备的片剂和软胶囊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稳定性良好。
李瑾,李盼,王露,王媚,李世映[2](2014)在《中药软胶囊渗漏与胶皮处方筛选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软胶囊剂的渗漏问题与胶皮材料的选择和辅料配伍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药软胶囊胶皮处方的筛选和渗漏方面有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中药软胶囊新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王秀娟[3](2012)在《五味子多糖软胶囊的研制及其抗疲劳保健功效的研究》文中认为北五味子药食两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其新鲜果实中含有脂肪、蛋白质、还原糖及总花青素;其种子油中含有甾醇、挥发油及游离的脂肪酸。北五味子重要的有效成分是木质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五味子素、去氧五味子素、五味子醇甲和醇乙、五味子酯甲及五味子酯乙、丙、丁、戊等多种成分,具有抗菌、抗衰老、抑制中枢神经等多种功效。五味子多糖是从五味子干燥成熟果实中得出来的含有五味子总多糖的混合物。五味子多糖味酸、甘、温,具有补肾宁心、收敛固涩、益气生津、保肝、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以北五味子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酶法、水提法三种方法提取五味子多糖,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多糖软胶囊产品的最佳配方;同时研究了多糖软胶囊产品的稳定性;通过小鼠负重游泳试验、小鼠游泳后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测定试验、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测定试验、血乳酸含量测定试验,明确了五味子多糖软胶囊的抗疲劳保健功效。本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精深加工五味子,提高五味子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五味子功能性保健食品的品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超声波辅助法提取五味子多糖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超声时间40min,超声功率600W,提取温度55℃。多糖得率大于酶法和水提法。(2)五味子多糖软胶囊最佳配方为:色拉油0.8g,多糖2.5%,CMC0.7%,大豆磷脂0.3%,蜂蜡0.4%。(3)多糖软胶囊稳定性试验,时间3个月,相对湿度75%,温度37℃,结果表明:①微生物指标在上述条件下均未发生变化;②各项理化指标,保存1、2、3个月的测定值与0个月比较,经t检验之后,无显着差异(P>0.05),证明在稳定性试验条件下,多糖胶囊的主要理化指标未发生显着变化。③组织状态等感官指标在测试条件下无变化。(4)灌胃小鼠五味子多糖100mg/kg、200mg/kg、300mg/kg,连续30天,能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减少小鼠游泳时血清尿素氮的产生,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减少血乳酸的产生,说明五味子多糖软胶囊具有抗疲劳保健功效。
叶丽华[4](2012)在《川芎挥发油软胶囊的研制》文中认为脑血管病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列于前三位之内,因此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的重要课题。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发病后如能及时抢救、合理治疗,可以阻止疾病的进展及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因此加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本课题拟继续采用亚临界CO2法提取川芎挥发油,保留经过我院临床30多年时间验证安全、有效的活性部位,采用植物油稀释挥发油(必要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等方法组成软胶囊囊芯物。通过优化囊材配比和成型工艺,确定软胶囊处方并制定软胶囊指纹图谱和质量标准;下一步拟根据国家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要求,进一步完成药理学、毒理学等研究资料。通过本项目研究,有望获得一种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新药川芎挥发油软胶囊,进一步提高我国脑卒中防治药物的研究水平。本文第一部分以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水蒸气提取和亚临界CO2萃取川芎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采用GC-MS分析方法和NIST质谱库检索对水蒸气提取和亚临界CO2萃取川芎挥发油成分进行了鉴别和比较。从水蒸气提取和亚临界法萃取的川芎挥发油中共鉴定出了40个成分,其中相同成分25种,各占其相对含量的93.97%和91.08%。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两种不同提取方法分别有9和6种成分是各自特有的,各占其相对含量的2.06%和2.97%。本部分结果表明水蒸汽蒸馏法与亚临界萃取方法提取川芎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相差不大,需下一步药效学研究结果最终确定川芎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本文第二部分以药效学指标确定川芎挥发油的最终提取工艺。我们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ACO)模型,以脑梗率为指标,通过与模型组的对照证明了水蒸气提取法和亚临界CO2萃取法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但亚临界萃取组对明显优于水蒸气提取组,本部分选取亚临界CO2萃取法为川芎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本文第三部分对软胶囊剂的囊心物、胶皮处方和制剂工艺参数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改善软胶囊在储存期内随时间延长崩解迟缓的问题,提升软胶囊制剂产品的质量。本部分采用单因素考察考察法,以平衡溶胀度(Seq)为指标,评价明胶交联程度,初步确定了软胶囊的处方工艺:囊心物处方为大豆油:挥发油=4:3;囊材处方为明胶:甘油:水:二氧化钛:富马酸=1:0.4:1:0.005:0.01,为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川芎挥发油软胶囊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第四部分为川芎软胶囊挥发油质量标准的研究,以藁本内酯作为测定指标用于控制川芎挥发油软胶囊的质量。TLC法鉴别软胶囊中藁本内酯,供试斑点与对照斑点一致,阴性对照品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不显任何颜色的斑点,方法具有专属性;在GC-MS法藁本内酯含量测定中,藁本内酯在0.01-0.5(mg/ml)与其峰面积积分值之间线性关系良好,Y=1.3832X+0.0299,R2=0.9941,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均符合检测要求,结果符合规定。应用此方法对三批川芎挥发油软胶囊进行含量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川芎挥发油胶囊每粒含川芎的量以藁本内酯计不得少于0.075g/粒。本文第五部分为参照“中药新药稳定性试验要求”中胶囊剂的稳定性考核项目对川芎挥发油软胶囊稳定性进行研究。三批样品经检查,装量差异<10%,崩解时间在30min内。三批样品经初步稳定性实验表明该制剂室温条件下12个月内基本保持稳定。
白阳[5](2012)在《马氏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的研制及其安全毒理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马氏珠母贝糖胺聚糖为原料,通过制剂、质量及毒理研究,制备用于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保健软胶囊产品。方法:(1)以柠檬黄为指示成分,囊壳的溶解速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囊壳配方,研究了甘油明胶,水明胶和PEG400用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2)以软胶囊内容物的沉降比和流动性作为内容物稳定性指标,考察PEG400用量,PEG6000用量及丙二醇用量对内容物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优选软胶囊内容物中辅料的最佳配方。(3)采用阿利新蓝比色法对所制软胶囊中的糖胺聚糖进行含量测定。(4)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胶囊剂项下的有关规定,对所制软胶囊的装量差异和崩解时限进行检查。依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对软胶囊的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限度进行了检测;参照“保健食品稳定性试验要求”中胶囊剂的稳定性考核项目,对软胶囊成品进行了稳定性试验。(5)安全毒理学评价:①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耐受剂量法,即将CPG软胶囊内容物以26.6g/kg BW剂量灌胃KM小鼠后,观察并记录14d后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②Ames试验:选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TA97、TA98、TA100、TA102四种菌株进行试验,设5000、1000、200、40、8μg/皿5个剂量组,统计各组的回变菌落数。③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设6、3、1.5g/kg BW三个剂量组,每只小鼠观察1000个嗜多染红细胞,统计其含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同时计算嗜多染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值(PCE/RBC)。④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剂量与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相同,每只小鼠观察1000个精子,统计畸形精子的数目。⑤30天喂养试验:以剂量6、3、1.5g/kg BW进行SD大鼠30天喂养试验,分析CPG软胶囊内容物对大鼠体重、食物的利用率、血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脏器重量及脏器指数的影响,并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当甘油∶明胶为0.5∶1,水∶明胶为1.2∶1,PEG400用量为7%时囊壳有最大的溶解速率。在最佳条件下囊壳有最大溶出速率5.8mg/min·cm2。(2)通过处方筛选和响应面试验,确定糖胺聚糖与PEG4001:3配比,PEG6000,丙二醇分别占内容物的10.6%、9.3%的比例下,制成的内容物流动性好,混悬稳定性高。(3)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糖胺聚糖浓度在100-600μg/mL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02x+0.0036, R2=0.9959。加样回收率为97.2%(RSD=0.58%),供试品溶液在30min内保持稳定(RSD=0.67%);3批样品的平均糖胺聚糖含量为33.21mg/粒。(4)三批样品的制剂检查项目进行检查,装量差异<±10%;崩解时限<1h;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制剂通则项下的要求。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限度也都符合《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中的相关要求;经过稳定性试验考察,结果表明经过三个月的放置软胶囊的各项主要指标均在标准之内。(5)安全毒理学试验结果:①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期间无动物死亡,未见异常症状,最大耐受剂量大于26.6g/kg BW。②Ames试验结果表明CPG软胶囊内容物无致突变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表明CPG软胶囊内容物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率无明显影响,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表明CPG软胶囊内容物对小鼠精子畸形率无明显影响。上述三项遗传毒理学试验结果皆为阴性,证明CPG软胶囊内容物无明显的遗传毒性。③30天喂养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剂量组SD大鼠未见异常症状,无死亡。CPG软胶囊内容物对SD大鼠体重、食物利用率、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脏体比均无显着影响。SD大鼠大体解剖和病理观察也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马氏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内容物和囊壳配方合理、工艺稳定;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稳定性良好,安全毒理学评价结果为阴性。
惠秋沙[6](2011)在《中药软胶囊研究状况》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药软胶囊发展迅速,本文从中药软胶囊的现状、优缺点,制剂、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中药软胶囊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贾莹[7](2011)在《立血康软胶囊的药学研究》文中指出立血康软胶囊处方为临床治疗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的有效经验方,方中由大黄、三七、牛胆粉三味中药组成,在临床一直以丸剂应用为主。其功能主治为通络破淤、补血活血。主要用于高血脂症的治疗,但因其服用剂量大,携带不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为方便患者,提高其质量和疗效,本课题组对其制备工艺以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改进,以期产生良好的疗效。制备工艺研究主要包括:提取工艺,以人参皂苷Rg 1含量为评价指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进行测定,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内容物成型工艺,以软胶囊内容物的沉降容积比、流动性、重新分散性等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的方法筛选所需的辅料及其用量;囊皮工艺研究,以粘度、崩解时间等为评价指标,选择合适的囊皮基本工艺参数。质量标准研究中,建立了制剂中人参皂昔Rg1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制剂中大黄、三七、牛胆粉的薄层鉴别方法;并对制剂进行了一般质量检查。研究结果表明,本制剂的制备工艺合理、方法可行,质量稳定、可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宝书,王如伟[8](2010)在《中药软胶囊的辅料与制备工艺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软胶囊是将药材提取物、液体药物与适宜辅料混匀后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胶囊剂。制备软胶囊的辅料分为内容物用辅料包括稀释剂、助悬剂、乳化剂等和囊壳用辅料两部分。介绍了中药软胶囊的囊壳基础处方与新型囊壳制备工艺,以及软胶囊的渗油和老化等问题的解决办法。
陆国胜[9](2009)在《镇咳宁软胶囊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中成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疗效历经几千年的验证毋庸置疑。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的关心度和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医药在治疗、康复、养生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也不断得到发挥,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应用已经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并以其特有的疗效和安全性正在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镇咳宁软胶囊是镇咳宁糖浆改变剂型而研制的新药。本研究确立了镇咳宁软胶囊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选择恰当的赋形剂和适当的胶皮配比,确立压丸的成型工艺。确立采用甘草流浸膏、桔梗、盐酸麻黄碱3味药进行定性薄层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镇咳宁软胶囊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制定含量限度,研究镇咳宁软胶囊稳定性,以确认镇咳宁软胶囊是否符合要求。鉴于此,本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镇咳宁软胶囊为研究对象,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对其进行工艺改革,剂型优化,并采用现代分析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力求探寻中药现代化的可行性思路。本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技术试验手段,对镇咳宁软胶囊进行二次开发,为中药现代化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从而为开发出剂型先进、质量可控、科技含量高,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开华,吴畏,陈伟,张红霞,李之浩,方亮[10](2008)在《软胶囊剂在药用植物和真菌上的应用研究及前景》文中提出综述了软胶囊剂的特点和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及在70余种药用植物和5种药用真菌上的应用现状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并展望了软胶囊剂在北冬虫夏草上的应用前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鸡蛋壳的概述 |
| 1.2.1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
| 1.2.2 鸡蛋壳的综合利用 |
| 1.3 超微粉碎技术 |
| 1.3.1 超微粉碎概述 |
| 1.3.2 机械超微粉碎法 |
| 1.3.3 超微粉碎在食品中的应用 |
| 1.4 氨基酸螯合钙的概述 |
| 1.4.1 氨基酸螯合钙的简介 |
| 1.4.2 氨基酸螯合钙的来源 |
| 1.4.3 氨基酸螯合钙的吸收机理 |
| 1.4.4 氨基酸螯合钙的发展前景 |
| 1.5 片剂的概述 |
| 1.5.1 粉末直接压片简介 |
| 1.5.2 粉末直接压片的优点 |
| 1.5.3 粉末直接压片注意事项 |
| 1.5.4 片剂的质量评价标准 |
| 1.6 软胶囊的概述 |
| 1.6.1 软胶囊的定义及特点 |
| 1.6.2 软胶囊囊壳 |
| 1.6.3 软胶囊内容物 |
| 1.6.4 软胶囊研究现状 |
| 1.6.5 软胶囊的质量评价标准 |
| 1.7 研究意义及目的 |
|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9 技术路线 |
| 第2章 鸡蛋壳超微粉粉体性质及其对谷氨酸螯合钙制备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蛋壳粉及谷氨酸螯合钙制备流程 |
| 2.2.2 蛋壳粉粉体特性测定 |
| 2.2.3 螯合率的测定 |
| 2.2.4 不同蛋壳粉制备谷氨酸螯合钙的单因素试验 |
| 2.2.5 谷氨酸螯合钙响应面试验 |
| 2.2.6 数据处理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不同蛋壳粉粉体性质的测定结果 |
| 2.3.2 不同蛋壳粉制备谷氨酸螯合钙单因素试验结果 |
| 2.3.3 响应面试验结果 |
| 2.4 讨论 |
| 2.5 结论 |
| 第3章 鸡蛋壳超微粉制备的谷氨酸螯合钙片剂配方及工艺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谷氨酸螯合钙片剂制备流程和初步配方 |
| 3.2.2 相关指标的测定 |
| 3.2.3 钙粉粒径和片剂辅料的选择 |
| 3.2.4 片剂成型工艺单因素试验 |
| 3.2.5 响应面法优化片剂制备工艺 |
| 3.2.6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钙粉粒径和片剂辅料的选择 |
| 3.3.2 片剂成型单因素试验结果 |
| 3.3.3 片剂成型工艺优化 |
| 3.4 讨论 |
| 3.5 结论 |
| 第4章 鸡蛋壳超微粉制备的谷氨酸螯合钙软胶囊配方及工艺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主要试剂 |
| 4.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软胶囊制备工艺流程 |
| 4.2.2 相关指标测定 |
| 4.2.3 软胶囊内容物的筛选 |
| 4.2.4 软胶囊内容物配方单因素试验 |
| 4.2.5 响应面法优化软胶囊内容物配方试验 |
| 4.2.6 数据处理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内容物的筛选结果 |
| 4.3.2 软胶囊内容物配方单因素试验结果 |
| 4.3.3 软胶囊内容物配方及工艺优化结果 |
| 4.4 讨论 |
| 4.5 结论 |
| 第5章 谷氨酸螯合钙片剂及软胶囊质量检测和加速稳定性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主要试剂 |
| 5.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
| 5.2 试验方法 |
| 5.2.1 含量的测定 |
| 5.2.2 精确性的测定 |
| 5.2.3 片剂相关指标的测定 |
| 5.2.4 软胶囊相关指标的测定 |
| 5.2.5 片剂和软胶囊加速稳定性试验 |
| 5.2.6 数据处理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含量测定的结果 |
| 5.3.2 片剂相关指标测定结果 |
| 5.3.3 软胶囊相关指标测定结果 |
| 5.3.4 片剂和软胶囊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
| 5.4 讨论 |
| 5.5 结论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囊壳组分对渗漏的影响 |
| 1.1 囊壳基本物质配比 |
| 1.2 增塑剂 |
| 2 内容物基质不同对渗漏的影响 |
| 2.1 基质为可与水混溶的不挥发性液体 |
| 2.2 基质为不溶于水的挥发性或不挥发性的液体 |
| 3 物质迁移对渗漏的影响 |
| 4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北五味子的研究、应用概况 |
| 1.2 软胶囊研究与应用概况 |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与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 3.2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五味子多糖研究结果 |
| 3.3 酶法提取五味子多糖研究结果 |
| 3.4 水提取五味子多糖研究结果 |
| 3.5 不同提取方法比较结果 |
| 3.6 五味子多糖软胶囊最佳配方的确定 |
| 3.7 五味子多糖软胶囊产品稳定性研究 |
| 3.8 五味子多糖软胶囊抗疲劳试验结果 |
| 3.9 多糖软胶囊产品质量标准 |
| 3.10 五味子多糖软胶囊产品检测结果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川芎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药物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2.1 水蒸气蒸馏法工艺条件优选 |
| 2.2 亚临界 CO_2流体萃取法萃取川芎挥发油 |
| 2.3 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药效学筛选两种不同方法提取产物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药物与试剂. |
| 1.3 实验动物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
| 2.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
| 2.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
| 2.4 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 |
| 2.5 TTC 染色[7]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川芎挥发油软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
| 1 仪器和材料 |
| 1.1 仪器 |
| 1.2 材料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2.1 软胶囊囊心物处方筛选 |
| 2.2 软胶囊囊材处方筛选 |
| 2.3 川芎挥发油软胶囊的制备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 川芎挥发油自微乳化软胶囊的制备及处方工艺筛选 |
| 1 仪器和材料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川芎挥发油软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药物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2.1 样品来源 |
| 2.2 性状 |
| 2.3 鉴别 |
| 2.4 检查[1] |
| 2.4.1 装量差异 |
| 2.4.2 崩解时限 |
| 2.5 含量测定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部分 川芎挥发油软胶囊初步稳定性研究 |
| 1 仪器与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药物与试剂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 2.1 样品来源 |
| 2.2 影响因素实验 |
| 2.3 加速试验 |
| 2.4 长期试验 |
| 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综述 |
| 1 提取工艺的研究 |
| 1.1 水蒸气蒸馏法(Steam Distillation,SD) |
| 1.2 溶剂萃取法 |
| 1.3 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新工艺(Water Extraction Coupling Rectification,WER) |
| 1.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EF) . |
| 1.5 超声强化超临界 CO_2 萃取(Ultrasonically enhanced sub critical CO_2 extraction,USCE) . |
| 2 药理作用 |
| 2.1 镇静作用 |
| 2.2 解热作用 |
| 2.3 对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
| 2.4 解痉作用 |
| 2.5 其他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科研工作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海洋动物糖胺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概况 |
| 1.2.1 海洋动物糖胺聚糖概述 |
| 1.2.2 海洋动物糖胺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进展 |
| 1.3 珠母贝糖胺聚糖的研究进展 |
| 1.4 软胶囊的研究概况 |
| 1.5 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概况 |
| 1.6 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 1.6.1 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内容 |
|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
|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30 天喂养试验,传统致畸试验 |
|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 |
|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 |
| 1.6.2 保健食品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要求 |
| 1.6.3 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 |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8 研究内容 |
| 2 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仪器 |
| 2.2.1 原料 |
| 2.2.2 试剂 |
| 2.2.3 仪器与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正交优化囊壳配方 |
| 2.3.2 软胶囊内容物辅料的筛选 |
| 2.3.3 软胶囊内容物配方的单因素试验 |
| 2.3.4 软胶囊内容物配方的响应面试验设计 |
| 2.3.5 软胶囊成型工艺研究 |
| 2.3.6 数据分析与处理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正交优化囊壳配方结果 |
| 2.4.1.1 正交试验结果 |
| 2.4.1.2 验证实验 |
| 2.4.1.3 软胶囊壳处方的确定 |
| 2.4.2 软胶囊内容物辅料的筛选 |
| 2.4.3 软胶囊内容物配方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 2.4.4 软胶囊内容物配方的响应面分析 |
| 2.4.5 软胶囊成型工艺研究结果 |
| 2.5 讨论 |
| 2.6 本章小结 |
| 3 软胶囊的质量检测及稳定性试验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仪器 |
| 3.2.1 材料 |
| 3.2.2 试剂 |
| 3.2.3 仪器与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阿利新蓝比色法测定软胶囊糖胺聚糖含量 |
| 3.3.2 马氏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质量检测 |
| 3.3.3 马氏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稳定性试验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软胶囊糖胺聚糖含量的检测 |
| 3.4.2 马氏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质量检测 |
| 3.4.3 马氏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稳定性试验结果 |
| 3.5 讨论 |
| 3.6 本章小结 |
| 4 马氏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安全毒理学评价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仪器 |
| 4.2.1 材料 |
| 4.2.2 试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 4.2.3 实验菌株 |
| 4.2.4 试剂 |
| 4.2.5 仪器与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急性毒性试验 |
| 4.3.2 遗传毒性试验 |
| 4.3.3 30 天喂养试验 |
| 4.3.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急性毒性试验 |
| 4.4.2 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遗传毒性试验 |
| 4.4.3 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 30 天喂养试验 |
| 4.5 讨论 |
| 4.5.1 急性毒性试验 |
| 4.5.2 遗传毒性试验 |
| 4.5.3 30 天喂养试验 |
| 4.6 本章小结 |
| 4.7 珠母贝糖胺聚糖软胶囊安全毒理学评价总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1 中药软胶囊生产现状 |
| 1.1 中药软胶囊剂的优点 |
| 1.2 中药软胶囊缺点 |
| 2 制剂状况 |
| 2.1 适用药物范围 软胶囊有其适用范围, 尤宜于以下药物: |
| 2.1.1 黏稠性强的中药浸膏 |
| 2.1.2 油性药物与低熔点药物 |
| 2.1.3 中药挥发性成分及具不良气味的中药成分 |
| 2.1.4 常规制剂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 |
| 2.1.5 含不稳定及易氧化成分的药物 |
| 2.2 软胶囊的制法 |
| 2.2.1 中药软胶囊囊芯物 |
| 2.2.2 溶液 |
| 2.2.3 混悬液 |
| 2.2.4 固体或半固体内容物 |
| 2.2.5 微乳和自乳化系统 |
| 2.2.6 中药软胶囊囊壳 |
| 3 中药软胶囊剂常见问题的探讨 |
| 3.1 渗油问题 |
| 3.2 崩解迟缓 |
| 4 影响软胶囊剂老化主要因素 |
| 5 中药软胶囊的新技术 |
| 5.1 肠溶软胶囊 |
| 5.2 防水抗溶软胶囊 |
| 5.3 可生物降解的软胶囊 |
| 6 中药软胶囊的展望 |
|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一 高血脂症的研究概况 |
| 二 处方中主要药味的研究 |
| 三 软胶囊剂的研究进展 |
| 第一章 立血康软胶囊提取工艺研究 |
| 1.1 剂型的选择及工艺路线的确定 |
| 1.1.1 剂型的选择 |
| 1.1.2 工艺路线的确定 |
| 1.2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 1.2.1 仪器与试药 |
| 1.2.2 工艺研究 |
| 1.3 讨论 |
| 第二章 立血康软胶囊剂的内容物成型工艺研究 |
| 2.1 仪器与试药 |
| 2.1.1 仪器 |
| 2.1.2 试药 |
| 2.2 立血康软胶囊内容物处方工艺研究 |
| 2.2.1 软胶囊内容物的常用指标 |
| 2.2.2 制备方法 |
| 2.2.3 制备工艺的筛选 |
| 第三章 胶囊皮处方的研究 |
| 3.1 仪器与试药 |
| 3.1.1 仪器 |
| 3.1.2 试药 |
| 3.2 方法与结果 |
| 3.2.1 囊皮材料的选择及配比的考察 |
| 3.2.2 制胶工艺参数以及干燥温度和时间的考察 |
| 3.2.3 制丸过程工艺参数考察 |
| 3.2.4 囊皮处方工艺的确定 |
| 3.3 讨论 |
| 3.4 立血康软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
| 第四章 立血康软胶囊的质量标准部分研究 |
| 4.1 材料与仪器 |
| 4.1.1 药品与试剂 |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 4.1.3 样品 |
| 4.2 方法与结果 |
| 4.2.1 性状 |
| 4.2.2 装量差异 |
| 4.2.3 崩解时限 |
| 4.2.4 鉴别 |
| 4.2.5 含量测定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软胶囊初步稳定性研究 |
| 5.1 实验材料 |
| 5.1.1 试剂与药品 |
| 5.1.2 主要仪器 |
| 5.2 方法与结果 |
| 5.2.1 立血康软胶囊长期稳定性试验 |
| 5.2.2 立血康软胶囊加速稳定性试验 |
| 全文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1 辅料 |
| 1.1 内容物的稀释剂 |
| 1.1.1 植物油和聚乙二醇400 (PEG 400) |
| 1.1.2 新型稀释剂 |
| 1.1.3 助悬剂和乳化剂 |
| 1.2 囊壳材料 |
| 1.2.1 明胶及其替代材料 |
| 1.2.2 增塑剂 |
| 2 制备工艺 |
| 2.1 囊壳基础处方与新型囊壳制备工艺 |
| 2.2 软胶囊的生产工艺 |
| 2.3 软胶囊的渗油问题 |
| 2.4 软胶囊的老化问题 |
| 3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 1.1 镇咳宁糖浆处方考证与研究进展 |
| 1.2 镇咳宁软胶囊中各药材的研究进展 |
| 1.2.1 甘草 |
| 1.2.2 盐酸麻黄碱 |
| 1.2.3 桔梗 |
| 1.2.4 桑白皮 |
| 1.3 中药软胶囊剂的现状 |
| 1.3.1 软胶囊剂具有其它剂型无法相比的一些特点 |
| 1.3.2 适宜制成软胶囊剂的药物 |
| 1.3.3 软胶囊的制法 |
| 1.3.4 目前软胶囊剂仍待解决的问题 |
| 1.4 镇咳宁软胶囊的创新性 |
| 第二章 镇咳宁软胶囊生产工艺的研究 |
| 2.1 剂型选择依据 |
| 2.2 镇咳宁工艺优选 |
| 2.2.1 药材前处理 |
| 2.2.2 渗漉工艺的研究 |
| 2.2.3 软胶囊成型辅料的确立 |
| 2.2.4 软胶囊成型因素的考查 |
| 2.3 镇咳宁软胶囊生产工艺及流程 |
| 2.3.1 软胶囊生产工艺 |
| 2.3.2 工艺流程 |
| 2.3.3 工艺稳定性考察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镇咳宁软胶囊质量标准的起草 |
| 3.1 鉴别 |
| 3.1.1 对照品及对照药材 |
| 3.1.2 甘草的薄层鉴别 |
| 3.1.3 桔梗的薄层鉴别 |
| 3.1.4 盐酸麻黄碱的薄层鉴别 |
| 3.1.5 桑白皮的薄层鉴别 |
| 3.2 检查 |
| 3.2.1 性状 |
| 3.2.2 装量差异检查 |
| 3.2.3 崩解时限 |
| 3.2.4 微生物限度方法学验证 |
| 3.2.5 重金属 |
| 3.2.6 砷盐 |
| 3.3 含量测定 |
| 3.3.1 含量测定指标的确定 |
| 3.3.2 盐酸麻黄碱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 3.3.3 盐酸麻黄碱含量测定 |
| 3.3.4 样品的测定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镇咳宁软胶囊稳定性考察 |
| 4.1 材料及仪器 |
| 4.1.1 样品及对照品来源 |
| 4.1.2 考察项目 |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 4.2 影响因素试验 |
| 4.2.1 高温试验 |
| 4.2.2 高湿试验 |
| 4.2.3 强光照射试验 |
| 4.3 加速试验 |
| 4.4 长期试验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 5.1 关于镇咳宁软胶囊内容物提取方法及配比的研究 |
| 5.2 关于软胶囊制剂研究 |
| 5.3 关于质量标准研究 |
| 5.3.1 检查 |
| 5.3.2 检测方法的确定 |
| 5.3.3 检测方法方法学验证 |
| 5.4 关于稳定性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图1 |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1 软胶囊剂的研究进展 |
| 1.1 国外研究进展 |
| 1.2 国内研究进展 |
| 2 软胶囊剂应用现状 |
| 2.1 软胶囊剂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现状 |
| 2.2 软胶囊剂在药用真菌上的应用现状 |
| 3 软胶囊剂在应用上有待解决的问题 |
| 4 软胶囊剂在北冬虫夏草上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