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甜甜[1](2021)在《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因素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在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见,且预后极差。目前高龄老年ACS患者在大规模研究中代表性不足,关于Lp(a)与高龄ACS患者(≥80岁)预后相关性研究十分有限。该研究旨在探讨Lp(a)对高龄ACS患者长期不良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纳入了 536例因ACS住院治疗的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并在入院时检测基线Lp(a)水平。对所有患者统一随访,主要观察终点为冠心病复合“硬终点”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其中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结果中位随访66(53-81)月期间,89例患者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有234例患者发生MACE,143例出现全因死亡,其中64例为心源性死亡。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得到基线Lp(a)水平预测不同终点的最佳界值。Kaplan-Meier曲线显示,Lp(a)高水平组患者远期主要终点事件、MACE、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的累计发生率均显着高于Lp(a)低水平患者(Log-rank,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p(a)水平升高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比(Hazard Ratio,HR):1.714,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1.114-2.638]、MACE(HR 1.354,95%CI:1.024-1.790)、全因死亡(HR1.804,95%CI:1.286-2.532)和心源性死亡(HR1.891,95%CI:1.112-3.217)风险增加独立相关。此外,Lp(a)可提高主要终点事件的基线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研究结论Lp(a)水平升高是高龄ACS患者远期冠心病复合“硬终点”事件、MACE、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龄ACS患者,未来要重视Lp(a)的检测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冠心病类型,在老年人群中预后极差。目前关于高龄ACS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证据十分有限。N 末端 B 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评估NT-proBNP水平与高龄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出院后1年和长期预后评估的价值。研究方法入选338例因ACS住院治疗的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检测其基线NT-proBNP水平,并计算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全球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根据NT-proBNP基线水平上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NT-proBNP高水平(NT-proBNP≥1228.7pg/mL)和 NT-proBNP 低水平(NT-proBNP<1228.7pg/mL)两组,观察其出院后1年及长期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结果依据NT-proBNP上四分位数1228.7pg/mL,将患者分为NT-proBNP高水平和NT-proBNP低水平两组。NT-proBNP高水平患者较低水平组有更高的GRACE评分、高危患者(GRACE>140分)比例更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高龄ACS患者GRACE评分呈显着的正相关(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NT-proBNP能良好预测高龄ACS患者出院后1年及长期随访的MACE风险(P<0.05)。出院后1年内,有24例患者发生MACE;中位随访63个月,152例发生了 MACE。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NT-proBNP高水平患者出院后1年及长期MACE累积发生率显着高于NT-proBNP低水平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NT-proBNP与高龄ACS患者出院后1年及长期MACE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P<0.05)。研究结论NT-proBNP水平与高龄ACS患者GRACE评分呈正相关;NT-proBNP水平升高是高龄ACS患者出院后1年及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亓斐[2](2020)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和血常规变化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帕金森病(PD)组和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尿酸/肌酐(UA/Cr)、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AI/高密度脂蛋白(ApoAI/HDL)、载脂蛋白B(ApoB)、血清肌酶(CK、CK-MB、LDH)、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P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预测PD患病风险,可能为PD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251名PD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分别按照性别、年龄、H-Y分期分组。纳入同期与病例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及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的220名神经内科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样按照性别、年龄分组。分析比较PD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亚组间血清学指标的变化特点,分析P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绘制个体化预测PD患病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结果:(1)总体PD组UA/Cr、Hb、HCT、ApoB、ApoAI/HDL低于对照组,TBIL、Hcy、LDH、NLR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ApoAI、CysC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不同性别PD组与对照组:男性PD组UA/Cr、HCT、ApoB、ApoAI/HDL低于男性对照组,TBIL、Hcy高于男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女性PD组UA/Cr、ApoB低于女性对照组,Hcy、LDH、NLR高于女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不同年龄PD组与对照组:中青年PD组UA/Cr、ApoB、ApoAI/HDL低于中青年对照组,TBIL、Hcy、CK-MB、LDH、NLR高于中青年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老年PD组UA/Cr、CK、ApoB、ApoAI/HDL低于老年对照组,Hcy、NLR高于老年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UA/Cr、CysC、ApoAI/HDL水平在早期和中期PD组间无显着差异,但晚期PD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早期、中期P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NLR水平在早期和中期PD组间无显着差异,但晚期PD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早期、中期P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AI水平在中期和晚期PD组间差异无显着差异,但早期PD组ApoAI水平低于中期、晚期P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水平在三组间未见显着差异。(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UA/Cr、Hb、ApoB降低及TBIL、Hcy升高可能为P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BIL每升高1个单位,PD患病风险增加10.49%;Hcy每升高1个单位,PD患病风险增加10.71%。(6)应用R软件建立个体化PD患病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TBIL、Hcy水平的升高及UA/Cr、Hb、ApoB水平的降低,列线图模型的评分相应增高,PD患病风险也相应增加。结论:(1)PD患者血清UA/Cr、Hb、HCT、ApoB、ApoAI/HDL降低,其中UA/Cr、ApoB在不同年龄及性别PD患者中均下降;PD患者血清TBIL、Hcy、LDH、NLR升高,其中Hcy在不同年龄及性别PD患者中均增高。(2)晚期PD患者血清UA/Cr、CysC、ApoAI/HDL低于早中期PD患者;晚期PD患者血清LDH、NLR高于早中期PD患者;早期PD患者血清ApoAI低于中晚期PD患者。(3)UA/Cr、Hb、ApoB降低及TBIL、Hcy升高可能为P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楠[3](2019)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材料与方法:1.选取144只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每组1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10组,共计12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各组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具体方法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实验进行后第4周对中药组大鼠按照均匀设计方案计量的不同比例进行给药,本次研究采用灌胃给药作为主要途径,给药比例为10ml/kg。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因灌胃手法及大鼠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共有8只大鼠死亡,故最终决定每组取10只大鼠进行下一步检测。实验进行9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分离取得血清,取出主动脉和肝脏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和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ApoAI/ApoB)水平;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影响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清道夫受体BI(SR-BI)、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影响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的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肝脏X受体α(LX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TC、TG、LDL水平显着增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其中组3、8、9、12的TC水平降低(P<0.05),8、10、11、12组HDL-C水平升高(P<0.05),3、8、9、10、11、12组LDL-C水平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结果,选定组8和组12,连同正常组和模型组进行后续研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oAI显着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显着降低(P<0.01)。组8,组12能升高ApoAI,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肝脏脂质沉积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显示中药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减轻,泡沫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只有部分肝细胞水样变性,肝脏组织中的脂滴沉积减少,大部分肝细胞接近正常形态。3.胆固醇合成和摄取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脏胆固醇受体LDLr和SR-BI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限速酶CYP7A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胆固醇外流关键分子ABCA1和ABCG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逆转运关键因子LXRα和PPARγ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结论:1.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及载脂蛋白相关指标,说明清脂通脉颗粒能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紊乱。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减少主动脉内膜上粥样斑块病变面积脂质沉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沉积,说明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脏脂质沉积。3.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与摄取,加速胆固醇向外周组织流出的速度,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延缓动脉粥样硬块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丁宇[4](2014)在《多廿烷醇在高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致病病因,他汀类药物是有效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药物。2013年AHA/ACC颁布的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胆固醇治疗指南,再次强调了他汀类药物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确切防治作用,但他汀类药物在发挥有效预防和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良作用如肝功能损害、肌痛、肌溶解、药物间相互作用等,致使临床上许多患者不能正常应用他汀类药物。多廿烷醇是近年来在天然食物甘蔗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降脂药物,有研究显示该药在发挥较好调节血脂作用的同时,表现出与他汀类药物不同的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但由于多廿烷醇临床应用时间尚较短,相关研究也较少,能否发挥与他汀类药物类似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及是否同时也具有调脂以外的作用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以及在高龄老年患者中应用效果如何尚不清楚。目的对比研究多廿烷醇在高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应用的降脂疗效、安全性以及调脂外多效性作用。材料与方法入选对象:入选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高龄老年血脂异常患者共294例,年龄75-98岁,平均84.62±5.66岁,其中男性258例,女性31例。试验分组及治疗方法: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4组,A组(n=64):多廿烷醇20mg组,予多廿烷醇20mg,1/晩;B组(n=72):多廿烷醇10mg组,予多廿烷醇10mg,1/晩;C组(n=91):阿托伐他汀20mg组,予阿托伐他汀20mg组,1/晩;D组(n=62):多廿烷醇10mg+阿托伐他汀20mg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晩及多廿烷醇10mg,1/晩。所有患者分别于试验开始前(0w)、试验第12周(12w)、24周(24w)、52周(52w)时,于清晨空腹常规抽静脉血,进行调脂疗效、安全性评价及多效性指标检测。其中调脂疗效性分析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测定;安全性分析主要观察服药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血小板计数变化等;(3)多效性分析包括分别用浓度为0.5mg/L的花生四烯酸(AA)和浓度为10umol/L的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进行的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流式细胞仪进行的循环内皮细胞计数测定(CEC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超声测定等。结果1.调脂疗效分析:各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2w开始LDL-C、TC水平出现降低,并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进一步降低,52w时,D组LDL-C、TC水平降低最明显,A组LDL-C、TC较B降低更显着,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各组治疗后H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于TG水平,A组和B组治疗前后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C组和D组的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降低,但C组和D组之间治疗后TG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各组治疗前后载脂蛋白、脂蛋白a变化情况:各组Lp(a)、ApoB、ApoB/ApoAI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D组Lp(a)降低最明显,D组ApoB降低最明显, C组和D组ApoB/ApoAI降低较A组和B组明显,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和B组之间ApoB/ApoAI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3.安全性评估:整个治疗研究过程中,各组均未出现显着骨骼肌疼痛、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但在C组及D组患者中分别出现4例及3例肝脏转氨酶上升超过正常值3倍的病例,停药后,肝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在C组的患者中出现1例胃肠道不适,停用阿托伐他汀钙后,不适症状逐渐缓解。4.血小板聚集率改变情况:A组治疗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有较明显降低(48.79±20.29%vs40.37±2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未出现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异。B组、C组和D组的AA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改变。5. CEC、颈动脉IMT、hs-CRP、Hcy变化:各组CEC、hs-CRP、Hcy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但颈动脉IMT在各组治疗前后均未出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多廿烷醇可发挥有效血脂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TC及LDL-C水平降低,其调脂效果随治疗剂量增加而增强,但对HDL-C、TG水平影响较小。小剂量多廿烷醇联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增强降脂作用。高龄老年人应用10mg、20mg多廿烷醇及联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都具有良好安全性。多廿烷醇除可调节血脂水平外,还有一定的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盛松[5](2013)在《芎芍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是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最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therosclerosis, AS)由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阻塞血管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AS的防治始终是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证实AS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基因异常调控的复杂病理过程。血脂代谢紊乱已经被证实是A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既往大量研究证实LDL、TC、ApoB10。与AS发生成正相关,HDL、ApoA I水平与AS发生成负相关,改善脂质代谢,尤其是降低LDL,有利于减轻AS。随着对AS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炎性化学因子和细胞因子不断被检出,直到1999年Ross教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明确提出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而且从AS斑块形成到斑块破裂,以致血栓形成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少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参与,即AS炎症学说,经积极干预炎症因子,可抑制AS病变的发生发展。祖国医学无AS病名,根据AS发展到中晚期的表现和AS病位的不同可涉及头痛、眩晕、胸痹、真心痛、中风等病症。虽然中医对于AS的病因病机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本虚标实,标实为瘀、痰的观点基本一致。血瘀的病机贯穿AS整个过程,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正是针对这种血瘀证而设立的。中医活血化瘀治疗AS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且疗效确切。经研究证实活血化瘀单味药及复方能降脂、抗炎、抗血小板粘附聚集、抑制SMC增殖、调控AS血管重构,具有延缓甚至逆转AS进展的作用。本实验从防治AS的角度出发,造模给药同时进行,从血脂、炎症因子两方面探究芎芍胶囊抗AS的作用。[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芎芍胶囊对高脂饮食致兔AS模型血脂水平和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将60只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芎芍胶囊小剂量组、芎芍胶囊中剂量组、芎芍胶囊大剂量组、辛伐他汀组(以下分别简称为对照组、模型组、芎小组、芎中组、芎大组和辛伐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兔AS模型,连续12周。造模前和造模12周时耳缘静脉取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100(ApoB10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比较各组体重、血脂水平和相关炎症因子前后变化以及组间变化,以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造模12周时各组体重均明显增加(P<0.01),芎小组、芎中组、辛伐组的体重不同程度大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P<0.05)。(2)造模12周时各组TC、LDL、ApoAI、APOB100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或P<0.01),除对照组外各组VLDL、HDL明显增加(P<0.01)。造模前后各组TG未见明显变化。相对空白组,模型组和用药4组的TC.LDL、VLDL、HDL ApoB100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或P<0.01),芎小组TG、辛伐组ApoAI均增加(P<0.05)。相对模型组,芎中组LDL、辛伐组ApoAI增加(P<0.05)。经进一步用药四组间比较,辛伐组ApoAI明显大于芎中组(P<0.01),芎大组ApoAI大于芎中组(P<0.05)。(3)造模12周时各组的HSCRP以及除芎大组、辛伐组外各组的IL-6不同程度增加(P<0.05或P<0.01)。相对模型组,芎大组TNF-α、IL-2、IL-6降低(P<0.05)。[结论](1)大剂量芎芍胶囊有改善ApoAI趋势。芎芍胶囊对除ApoAI各项血脂指标没有明显改善作用,但与辛伐他汀并无明显差异,因此不能认为芎芍胶囊对脂质代谢无作用。(2)芎芍胶囊有降低TNF-α、1L-2和1L-6的作用,推断芎芍胶囊可能从抗炎角度抑制AS的发生发展。
门洋[6](2013)在《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及二者比值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血脂是临床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危险分层的基石,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被认为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主要指标,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被认为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脂质颗粒。在临床实践中,LDL和HDL的量是通过测量它们的胆固醇浓度来进行估计。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LDL-C和HDL-C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LDL-C升高及HDL-C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有着直接的关系。LDL-C与HDL-C比值也是临床预测血管事件的强大的预测者。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不仅仅是LDL颗粒的主要蛋白,几乎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颗粒的表面均含有一单位的apoB,氧化的apoB释放多种炎性产物,并且这些炎性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壁上蔓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相反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A1,apoA1)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在将胆固醇由外周组织转运至肝脏及周围组织中代谢的胆固醇逆转运(Reversecholesterol transport,RCT)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apoA1同时具有抗氧化、抗炎[1-4]、抗血栓形成、内皮功能保护、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等多种作用。ApoB/apoA1比值与LDL-C/HDL-C比值类似,反应了致动脉硬化指标和抗动脉硬化指标之间的平衡。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apoB,apoA1及二者比值是否具有与LDL-C、HDL-C及LDL-C/HDL-C比值同样的预测价值是值得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和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血脂生化指标:apoB、apoA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并计算apoB/apoA1、LDL-C/HDL-C的比值。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混合性动脉狭窄组与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相比的apoB、apoA1、LDL-C、HDL-C、apoB/apoA1及LDL-C/HDL-C是否存在差别以及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评价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及颅内外混合动脉狭窄组之间apoB、apoA1、LDL-C、HDL-C、apoB/apoA1及LDL-C/HDL-C是否存在差别。研究方法:病例组选择从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颈动脉外科住院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90%及以上)或闭塞的患者。病例组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外(颈部)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混合动脉狭窄组。对照组选择在该时间段在本医院住院的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病例组入选标准: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为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90%及以上)或闭塞的患者;对照组入选标准:选择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排除标准:肝肾功能损害、肿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性血脂异常、既往(2个月内)服用过或者现正在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因生化指标的准确性会受到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而除外。四组每组各选择60例。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家族史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录入病例组和对照组共240例患者的一般信息及第二日晨的空腹apoA1、apoB、LDL-C和HDL-C生化指标,并计算apoB/apoA1及LDL-C/HDL-C比值,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外混合动脉狭窄组的apoA1、HDL-C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apoB、LDL-C、apoB/apoA1、LDL-C/HDL-C值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2.病例组之间两两比较: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混合动脉狭窄组的apoA1、HDL-C值均较颅内动脉狭窄组降低(P<0.05),而apoB、LDL-C、apoB/apoA1、LDL-C/HDL-C值均较颅内动脉狭窄组增高(P<0.05);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混合动脉狭窄组的apoA1、HDL-C、apoB、LDL-C、apoB/apoA1、LDL-C/HDL-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ApoB、apoA1、apoB/apoA1与LDL-C、HDL-C、LDL-C/HDL-C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变化是一致的,因此apoB、apoA1、apoB/apoA1也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2. LDL-C、apoB、apoB/apoA1、LDL-C/HDL-C增高,apoA1、HDL-C降低可能与颅外段血管粥样硬化更相关。
易彦[7](2011)在《ABCA1基因多态性及相关危险因素与脑梗死关联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 ABCA1)基因C69T、G596A、6645+55G→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与脑梗死易感性的相关性,以了解ABCA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关联。方法:240例脑梗死患者及240例健康对照用非离心柱法提取全血DNA后,采用Taqman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f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分析技术检测ABCA1基因C69T (rs 1800977)、G596A (rs2230806).6645+55G→C (rs1331924)位点基因型并且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同时测定血清中(GLU)、血脂、血尿酸(BUA)水平的变化,且对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高危因素进行比较。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SNP位点,进一步探讨脑梗死亚组与对照组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各基因型之间血脂、血糖及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且构建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结果:1、ABCA1 C69T位点:脑梗死组CC、CT、TT基因型(45.8%;44.6%;9.6%)分布与对照组(47.9%;43.3%;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0.076,0.100;P=0.647,0.783,0.752),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238,P=0.626)。2、ABCA1 G596A位点:脑梗死组GG、GA、AA基因型(15.0%;40.4%;44.6%)分布与对照组(18.8%;45.4%;3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3,1.225,3.822;P=0.273,0.268,0.051),脑梗死组A等位基因频率(0.648)高于对照组(0.585,χ2=3.966,P=0.046),等位基因A可能增加脑梗死发病风险(OR=1.303,95%CI=1.004-1.692)。3, ABCA1 6645+55G→C位点:脑梗死组GG基因型(7.5%)分布与对照组(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6,P=0.012);携带GG纯合子基因型可能增加脑梗死发病风险(OR=3.162,95%CI=1.233-8.111),脑梗死组G等位基因频率(0.290)高于对照组(0.200,χ2=10.418,P=0.001),等位基因G可能增加脑梗死发病风险(OR=1.630,95%CI=1.210-2.197)。脑梗死组CC基因型(49.6%)分布与对照组(6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7,P=0.004);携带CC纯合子基因型可能降低脑梗死发病风险(OR=3.162,95%CI=1.233-8.111),脑梗死组C等位基因频率(0.710)低于对照组(0.800,χ2=10.418,P=0.001),等位基因C可能降低脑梗死发病风险(OR=0.613,95%CI=0.455-0.826)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亚组(CT)与对照组比较,ABCA1 6645+55G→C基因型(χ2=12.758,P=0.002)及等位基因频率(X2=5.557,P=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6645+55G→C(G/C)主要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发病相关。ABCA1 6645+55G→C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G基因型使脑梗死发病的风险是其他危险因素的17.7倍(P=0.020,OR=17.689)。4、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的血清GLU、总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UA、红细胞压积(Hct)、脂蛋白a(LPa)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降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的发生率及体重质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BCA1基因C69T位点存在CC、CT、TT多态性;G596A位点存在GG、GA、AA多态性;6645+55G→C位点存在CC、CG、GG多态性。2. ABCA1 G596A等位基因A频率高于对照组,A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3. ABCA1 6645+55G→C基因型GG和等位基因G频率高于对照组。结合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均可能是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之-4. ABCAl 6645+55G→CG等位基因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亚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6645+55G→C主要与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发病相关。5.血清GLU、TC、TG、LDL-C、UA、Hct、LP(a)水平明显增高可能诱发脑梗死,HDL-C、ApoAI水平明显增高可能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6.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体重质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有可能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周倩倩[8](2011)在《冠心病不同阶段、血瘀证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其对HUVEC的影响》文中指出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而血瘀证是冠心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蛋白质作为基因的最终产物及细胞中的活性大分子,利用其研究心血管疾病将会更完整地提示代谢调控以及严重疾病的规律性;在中医领域中则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其生物学背景和客观依据。目的:建立血清双向凝胶电泳较稳定的实验条件,比较冠心病不同阶段之间及冠心病血瘀证患者和正常人之间血清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寻找与冠心病及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的特异蛋白质,探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冠心病血瘀证的分子生物学本质,同时观察冠心病各期血清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方法:1冠心病不同阶段血清及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1.1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4期病例,选择冠心病各阶段患者各8例,其中④组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均为血瘀证,清晨采集各组人群外周静脉血各3ml,离心获得各组的血清样本。1.2 Brandford法测定血清总蛋白浓度,然后对冠心病4组血清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第一向等点聚焦.(IEF)电泳在IPGphor等点聚焦仪中进行,上样量为1mg,选择pH范围3-10NL、长度24cm的IPG干胶条;然后经过两步各15分钟的平衡,将胶条转移到12%浓度、25.5cmx20.5cmxlmm大小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上;考马斯亮兰染色,凝胶经扫描后用Imagemaster和PDQuest软件对两组凝胶图像进行匹配、分析,找出两组间的差异点。从凝胶上切取差异点,经胰蛋白酶水解,进行MOLDI-TOF-MS检测,所得蛋白质点信息通过Mascot软件搜索Swissprot和NCBInr数据库,对蛋白质进行鉴定。2冠心病各期血清对HUVEC的影响2.1复苏后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以10%胎牛血清(FBS)培养基培养于37℃、5%C02浓度的温箱中培养。2.2按3000个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中,将4组血清分别经0.22um滤膜过滤除菌后,与DMEM培养液按比例混合为5%的血清DMEM培养液,分别将各组血清加入96孔板中,每组至少6个复孔2.3分别在培养至24h、48h、72h、96h时,MTT法检测各孔490nm处的吸光度值(OD值)。结果:1冠心病不同阶段血清及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1.1获取①正常健康组、②冠心病中高危人群组、③冠心病急性期患者组和④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组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53.6±27.57、148.8±23.15、120.8±6.57、146.6±19.99。1.2通过分析比较,得到四组间的差异蛋白质点13个,经肽质量指纹谱鉴定,查询数据库,最后得到7个有意义的蛋白质点,分别为: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载脂蛋白E(ApoE),载脂蛋白A1(ApoA1)、CD5抗原样蛋白(CD 5L)、结合珠蛋白(H p)、簇连蛋白(CLU)以及血清白蛋白(ALB)。1.3通过分析比较冠心病血瘀证组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表达的差异,有6个蛋白质存在差异:RBP4、ApoE、ApoA1、CD5L、Hp、ALB、2冠心病各期血清对HUVEC的影响不论是在四组血清中加或不加5%胎牛血清,四组血清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趋势是一致的:①、②、③、④组血清对HUVEC的促增殖作用呈逐渐增强的趋势,④组的促增殖作用最强。结论:1建立了重复性好、较稳定的血清双向凝胶电泳的实验条件,并获得了较好的冠心病各组血清蛋白质表达图谱。2发现了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载脂蛋白E(ApoE)、载脂蛋白A1(ApoA1)、CD5抗原样蛋白(CD5L)、结合珠蛋白(Hp)、簇连蛋白(CLU)以及血清白蛋白(ALB)7种与冠心病相关的差异蛋白质,其中有6种与冠心病血瘀证相关认为血瘀证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紊乱相关,但仍待进一步验证。3四组血清对HUVEC的粗增殖作用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认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可能含有某些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再生的细胞因子或蛋白质组分,促进缺血发生时侧枝循环血管的建立
袁利梅[9](2011)在《复方芪麻胶囊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机制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当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ISH的发病率在我国亦呈逐渐上升趋势。已有研究证实ISH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高血压亚型,占老年高血压人群半数以上。同时ISH是老年人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其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正相关,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血压正常者的3倍,且与早期肾功能损害关系密切。尽管人类已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研究治疗ISH的有效药物,但至目前为止其均存在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因此从中医药方面着手,寻求出治疗ISH的有效药物已经成为高血压防治领域的一重要课题。目前为止,虽然已有很多报道治疗ISH的中药制剂,但有关治疗ISH的复方成药及关于这些中药制剂治疗ISH的机制研究未见报道,本课题即打算在此领域作些有益的探索。本研究所用制剂复方芪麻胶囊是王清海教授基于中医基础理论,认真总结现代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自己数十载行医经验研制出的经验方。多年临床实践证实复方芪麻胶囊对于高血压,尤其是老年ISH有确切疗效。有研究证明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降低24h、白昼及夜间的血压,减轻血压负荷,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有保护作用。但究竟其通过何种机制起到治疗ISH的作用尚不明确,本课题拟通过临床观察评估复方芪麻胶囊治疗ISH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复方芪麻胶囊治疗ISH的机制。二、实验研究1.目的(1)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ISH大鼠血清中Hcy水平的干预情况,明确复方芪麻胶囊治疗ISH的机制;(2)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实验大鼠血压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干预疗效,明确复方芪麻胶囊治疗ISH的机制;(3)从病理学方面明确复方芪麻胶囊改善实验动物动脉硬化的程度,为复方芪麻胶囊治疗ISH提供实验依据。2.方法与内容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健康对照组、空白组对照组、硝苯地平组、复方芪麻胶囊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WVK模式建立大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模型,采用电镜酶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从整体、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探讨复方芪麻胶囊治疗ISH的机制。本实验共分为三个部分。实验一:采用WVK模式制造大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模型,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ISH大鼠血清中Hcy水平的干预情况,明确复方芪麻胶囊治疗ISH的机制。实验二: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大鼠血压及血脂的干预疗效,明确其降压机制。实验三:从病理学角度观察复方芪麻胶囊改善ISH大鼠腹主动脉硬化的程度,探讨复方芪麻胶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3.结果(1)造模前后血压比较:造模组与健康组大鼠造模后同期收缩压比较,自第三周起,收缩压明显升高,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组与健康组同期舒张压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组造模前后自身收缩压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前后自身舒张压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造模成功。(2)造模后各组与健康组比较,Hcy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说明ISH发生时,血Hcy水平升高。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生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密切相关。(3)治疗前后血Hey水平自身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降低ISH大鼠血Hcy水平。(4)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Hcy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高剂量组下降最明显,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降低ISH大鼠血Hcy水平,疗效呈剂量依赖性。(5)治疗前后收缩压比较:与空白组同期比较,自第一周起硝苯地平组收缩压即见明显降低,经t检验,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复方芪麻胶囊各剂量组收缩压则自第三周起出现明显下降,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四周,复方芪麻胶囊高剂量组与硝苯地平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复方芪麻胶囊高剂量降低收缩压疗效与硝苯地平片相当。与空白组同期及治疗前自身比较,复方芪麻胶囊低、中、高剂量组收缩压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组血压下降最明显(P<0.01),说明复方芪麻胶囊降低收缩压的疗效存在着量效关系。(6)治疗前后舒张压比较:与空白组同期和治疗前自身比较,硝苯地平组治疗后舒张压下降明显,经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复方芪麻胶囊各剂量组治疗后舒张压,与空白组同期及治疗前自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复方芪麻胶囊对舒张压影响较小。(7)治疗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比较:空白组与健康组比较,TC、TG、LDL-C、LP(a)含量明显升高,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ISH大鼠存在脂代谢紊乱。复方芪麻胶囊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TG、TC、LDL、LP(a)含量均明显减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干预ISH大鼠血脂水平。其中复方芪麻胶囊高剂量组下降值最明显,各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复方芪麻胶囊干预血脂的疗效存在着量效关系。(8)大鼠腹主动脉病理检测结果分析:与健康组比较:空白组大鼠腹主动脉中膜结构、形态见明显改变,增厚明显,说明ISH动物模型复制成功。与硝苯地平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大动脉中膜结构、形态未见明显改变,中膜增厚不明显;低剂量组中膜纤维结构紊乱,形态不规则,动脉胶原蛋白明显增多,说明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改善ISH大鼠硬化的腹主动脉,起到一定的靶器官保护作用,且改善动脉硬化的程度呈剂量依赖性。4.结论(1)复方芪麻胶囊不仅能有效降低ISH大鼠体内的Hcy水平,且其降低血Hey水平与复方芪麻胶囊呈效量关系。(2)复方芪麻胶囊能明显降低ISH大鼠的收缩压,对舒张压影响较小,但降压疗效存在着效量关系。(3)复方芪麻胶囊能显着降低ISH大鼠血清中TC、TG、LDL-C、LP(a)水平,且其疗效存在着量效关系。。(4)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减轻ISH大鼠腹主动脉的硬化程度,且其疗效与剂量呈依赖性。三、临床研究1.目的观察复方芪麻胶囊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2.方法与内容采用前瞻性实验性设计方案。遵循随机、对照、单盲原则进行研究。将60例符合中医气虚痰浊型诊断和西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2级标准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复方芪麻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及中医证候、症状的改变,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二者的临床疗效。3.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降压疗效的比较: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降压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结果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自身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复方芪麻胶囊与硝苯地平缓释片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动态血压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复方芪麻胶囊降压疗效与硝苯地平缓释片相当。治疗后两组平滑指数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复方芪麻胶囊降压作用较硝苯地平缓释片平稳。(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3.3%,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眩晕症状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头重症状总有效率为80.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疲乏力症状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中医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我们通过小样本临床观察,发现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降低1、2级ISH患者的收缩压,对舒张压影响较小,其降压疗效与硝苯地平缓释片相当,同时能明确改善ISH患者血压平滑指数,降压作用较硝苯地平缓释片平稳。其次复方芪麻胶囊在改善气虚痰浊证患者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其副作用较少。四、结语1.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降低ISH大鼠体内的Hcy水平,且其降低血Hcy水平与复方芪麻胶囊呈效量关系。2.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降低ISH大鼠收缩压,对舒张压影响较小,但降压疗效存在着量效关系。3.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降低ISH大鼠血TG、TC、LDL-C、LP(a)水平,且其干预疗效存在着量效关系。4.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减轻ISH大鼠腹主动脉的硬化程度,且其疗效与剂量呈依赖性。5.我们通过小样本临床观察,发现复方芪麻胶囊能有效降低1、2级ISH患者的收缩压,对舒张压影响较小,其降压疗效与硝苯地平缓释片相当,同时能明确改善ISH患者血压平滑指数,降压作用较硝苯地平缓释片平稳。其次复方芪麻胶囊在改善气虚痰浊证患者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其副作用较少。
其其格[10](2010)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及炎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所导致的慢性疾病。尽管很多因素(如年龄、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遗传等)已被证明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还不能对所有冠心病的发生作出满意的解释。因此,对导致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其他生物学标志物,尤其是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等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学运用病证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具有独特优势,而中医辨证论治又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不同中医证候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物学基础。本论文对125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对其理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做白介素-1、6、肿瘤坏子因子-a、细胞间黏附因子-1、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炎症相关指标,旨在探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证候分布特点及不同证候间是否存在不同理化指标及炎症相关因子的差异,并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炎症相关因子做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寻找简便、有效的判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同证候及预后的指标。结果:①125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涵盖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其中单证31例,占24.60%,以血瘀证为主,占51.61%,其次气虚证,占12.90%;两证组合64例,占51.20%,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8.88%,其次痰瘀互阻证,占14.06%;三证组合22例,占16.80%,以气虚血瘀痰浊证最多,占28.57%,其次为气虚血瘀气滞证,占23.81%;四证组合和五证组合少见,各占4.76%和2.38%;从两证到五证组合在气虚血瘀证的基础上以气虚-阴虚-气滞为组合变化轴线;气虚血瘀并见者51例,占总病例数的40.80%;虚实兼夹证71例,占总病例数的56.80%;②证候与理化指标间Spe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瘀证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C)、载脂蛋白B(apoB100)、直接胆红素(DBIL)相关;气虚证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直接胆红素(DBIL)等相关;气虚血瘀证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直接胆红素(DBIL)等相关;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单核细胞(M)、胆红素、载脂蛋白B (apoB100).载脂蛋白AI(apoAI)、白细胞计数(WBC)等为血瘀证主要影响因素;气虚证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等;气虚血瘀证影响因素依次为胆红素、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压积(HCT)、单核细胞(M)、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等;③证候与炎症相关性研究中结果显示:血瘀证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及纤维蛋白原(FIB)相关;气虚证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核因子-KB(NF-KB)相关;气虚血瘀证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相关;④炎症指标间及血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血清甘油三酯(TG)正相关(r=0.246,p=0.004)、与白细胞介素-1(IL-1)正相关(r==0.192,p=0.025),与载脂蛋白AI(apoAI)负相关(r=-0.182,p=0.03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载脂蛋白AI(apoAI)负相关(r=-0.179,p=0.037),与载脂蛋白B100 (apoB100)负相关(r=-0.192,p=0.025),与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正相关(r=0.323,p=0.000);纤维蛋白原(FIB)与载脂蛋白AI(apoAI)负相关(r=-0.188,p=0.029),与白细胞介素-1(IL-1)、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正相关(r=0.301,p=0.000;r=0.339,p=0.000);白细胞介素-1(IL-1)与载脂蛋白(apoAI)负相关(r=-0.180,p=0.036);白细胞介素-6(IL-6)与载脂蛋白(apoAI)负相关(r=-0.178,p=0.039);细胞间黏附因子因子(ICAM-1)与高密度脂蛋白(HDL)负相关(r=-0.217,p=0.011)。结论:①125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证候涵盖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证候组合以两证组合为主;从两证到五证组合在气虚血瘀证的基础上以气虚-阴虚-气滞为组合变化轴线;气虚血瘀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主要病机;②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与外周血白细胞、清总胆固醇水平、载脂蛋白B、胆红素水平相关;气虚证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胆红素水平相关;气虚血瘀证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胆红素水平相关,提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同证候有自己的生物学基础;③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发展与炎症相关,且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同中医证候存在炎症相关因子表达差异:血瘀证与肿瘤坏死因子-a、纤维蛋白原相关;气虚证与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细胞间黏附因子-1、核因子-KB相关;气虚血瘀证与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a、细胞间黏附因子-1相关;④各种炎症相关指标之间及炎症指标与血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有关。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气虚证、气虚血瘀证候与炎症反应有关。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这一理论假说。并提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同证候中释放急性时相蛋白、炎症因子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脂蛋白(a)对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
| 一、前言 |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四、讨论 |
| 五、局限性 |
| 六、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对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
| 一、前言 |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四、讨论 |
| 五、局限性 |
| 六、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英缩略词对照表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组 |
| 2.1.2 对照组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临床资料收集 |
| 2.2.2 病例组及对照组分组情况 |
| 2.2.3 血清学指标的参考值范围 |
| 2.3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PD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3.2 PD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 3.2.1 总体PD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 3.2.2 不同性别PD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 3.2.3 不同年龄PD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 3.3 不同临床分期PD组内各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
| 3.4 PD患病相关因素的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5 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 3.5.1 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
| 3.5.2 列线图模型的验证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UA/Cr、TBIL与 PD的关系 |
| 4.2 Hcy与PD的关系 |
| 4.3 Cysc、NLR与 PD的关系 |
| 4.4 CK、CK-MB、LDH与 PD的关系 |
| 4.5 Hb与PD的关系 |
| 4.6 ApoB、ApoAI与 PD的关系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创新性 |
| 5.3 局限性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胆固醇外流和逆转运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目录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入选对象 |
| 1.1.1 入选标准 |
| 1.1.2 排除标准 |
| 1.2 试验药物 |
| 1.3 试验分组 |
|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1.4.1 治疗前调查 |
| 1.4.2 药物治疗 |
| 1.4.3 提前终止及退出试验的条件 |
| 1.5 标本采集及观察指标 |
| 1.5.1 监测指标 |
| 1.5.2 试验设备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 2.1.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 |
| 2.1.2 各组患者合并慢性疾病及吸烟史、家族史情况 |
| 2.1.3 各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 |
| 2.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 |
| 2.3 各组治疗前后 Lpa、ApoB/ApoAI 的变化 |
| 2.4 各组治疗前 CK、ALT、AST、PLT 水平 |
| 2.5 各组治疗后出现肌溶解、肝功能损害情况 |
| 2.6 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改变 |
| 2.7 各组治疗前后 CECs 变化 |
| 2.8 各组颈动脉 IMT、hs-CRP、Hcy 变化 |
| 3. 讨论 |
| 研究的局限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多廿烷醇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 引言 |
| 多廿烷醇的调脂作用 |
| 多廿烷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 多廿烷醇的多效性作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 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名 |
| 2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1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的认识 |
| 2.1.1 饮食失宜,脾失健运 |
| 2.1.2 年老体衰,肾精亏损 |
| 2.1.3 情志过极,七情内伤 |
| 2.1.4 劳逸失度 |
| 2.1.5 外邪致病 |
| 2.2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病机的认识 |
| 2.2.1 痰瘀致病 |
| 2.2.2 气虚血瘀 |
| 2.2.3 湿热化瘀 |
| 2.2.4 瘀毒致变 |
| 2.2.5 阴虚毒瘀 |
| 2.2.6 络风内动 |
| 3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辩证论治 |
| 3.1 辨证分型 |
| 3.2 辨证治疗 |
| 3.2.1 活血化瘀 |
| 3.2.2 祛瘀化痰 |
| 3.2.3 益气活血 |
| 3.2.4 益气活血解毒 |
| 3.2.5 健脾化痰祛瘀 |
| 3.2.6 补肾活血化痰 |
| 3.2.7 清热化湿消瘀 |
| 3.2.8 滋阴解毒活血 |
| 3.2.9 活血祛风除湿 |
| 4 总结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活血化瘀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 1 调节脂质代谢 |
| 2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 3 调节炎症因子 |
| 4 影响血管重构 |
| 5 保护内皮细胞 |
| 6 抗氧化作用 |
| 7 抗凝血和抑制血栓形成 |
| 8 总结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炎性细胞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的关系 |
| 1 白细胞介素(IL) |
| 1.1 IL-1 |
| 1.2 IL-6 |
| 1.3 IL-10 |
| 1.4 IL-33 |
| 2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
| 3 粘附分子 |
| 4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
| 5 干扰素(IFN) |
| 6 生长因子类(GF) |
| 6.1 集落刺激因子(CSF) |
| 6.2 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PDGF) |
| 6.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 6.4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
| 7 总结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仪器与器材 |
| 1.2 药物与试剂 |
| 1.3 实验动物 |
| 2 实验方法 |
| 2.1 实验分组 |
| 2.2 给药方法 |
| 2.3 样本收集 |
| 2.4 检测指标 |
| 2.5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与分析 |
| 1 一般情况 |
| 2 体重的变化 |
| 3 血脂的变化 |
| 4 炎症因子的变化 |
| 讨论 |
| 1 对体重的分析 |
| 2 血脂异常与AS的关系 |
| 3 炎症与AS的关系 |
| 4 造模方法的选择 |
| 5 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1. 资料 |
| 1.1 病例组入选标准 |
| 1.2 对照组入选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 方法 |
| 2.1 研究思路 |
| 2.2 资料采集 |
| 2.3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对照组与病例组及病例组间比较 |
| 1.1 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 1.2 对照组与病例组及病例组间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比较 |
| 1.3. 对照组与病例组及病例组间 LDL-C、HDL-C、LDL-C/HDL-C 比较 |
| 1.4. 对照组与病例组及病例组间 apoB、apoA1、apoB/apoA1 比较 |
| 1.5. 血脂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英汉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冠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冠心病心肌缺血代偿机制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心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冠心病各期血清及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冠心病各期血清对HUVEC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 中医药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进展 |
| 1.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病因病机 |
| 1.2 中医药治疗IHS的机制 |
| 1.3 中医药治疗 |
| 1.4 实验研究 |
| 1.5 具有降压作用的单味药 |
| 1.6 思路方法、问题与展望 |
| 2.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西医研究进展 |
| 2.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 |
| 2.2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机制研究现状 |
| 2.3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 2.4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 2.5 结语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1. 复方芪麻胶囊对ISH大鼠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
| 1.1 研究目的 |
| 1.2 材料与方法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2. 复方芪麻胶囊对实验大鼠血压及血脂的干预 |
| 2.1 研究目的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3. 复方芪麻胶囊对实验大鼠腹主动脉的影响 |
| 3.1 研究目的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对象及方法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选择 |
| 2.3 分组及方法 |
| 2.4 研究方法 |
| 2.5 治疗方法 |
| 2.6 观察项目(安全性观察、疗效观察、相关指标观察) |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 2.8 终止和撤除临床实验的标准 |
| 2.9 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可比性分析 |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比较 |
| 3.3 不良反应 |
| 4.讨论 |
| 4.1 中、西医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认识 |
| 4.2 复方芪麻胶囊方药组成及降压作用分析 |
| 4.3 复方芪麻胶囊临床疗效分析 |
| 4.4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
| 4.5 思路、方法、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 心脏标志物临床应用进展 |
| 第二部分 125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人口学特征及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 |
| 前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本文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125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与炎症相关性研究 |
| 前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本文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