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洁[1](2020)在《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阿司匹林抵抗血瘀质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加味通窍活血汤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AR血瘀质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缺损和中医体质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2月至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血瘀质患者一共有60例,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两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相同,对照组予以波立维75mg/d,治疗组给予波立维75mg/d+加味通窍活血汤1剂/d,煎煮2次共取汁600mL,后加入麝香再次煎煮3min,早晚2次分服,2个月为一个疗程,以武汉市第一医院院内代煎剂的方式发放中药。服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肝肾功能等常规指标,在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对患者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NIHSS评分、mRS评分以及中医体质量表评分进行评价,采取本组前后对照及组间比较的方法分析相关指标及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2个月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更显着(p<0.01)。治疗组对阿司匹林抵抗改善的疗效全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个月后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3)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NIHSS、mRS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2个月后NIHSS、mRS评分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加显着(p<0.01)。治疗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个月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中医体质量表积分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2个月后中医体质量表积分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更显着(p<0.01)。治疗组对中医体质改善的疗效全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个月后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结论加味通窍活血汤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的AR血瘀质患者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明显,与波立维联合可以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血瘀质患者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中医体质明显改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亦更显着。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血瘀质患者比较安全可靠,可以进一步探索研究其相关机制,进行多层次、多靶点的试验,从而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张倩[2](2019)在《抗血栓天然活性成分筛选及其药理作用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栓过度形成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引起的相关疾病。血栓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引起的脑血管、心血管及外周性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上升趋势,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发展方向。天然来源的动植物材料如传统中药、功能性食物等具有显着的抗血栓活性,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三大类:(1)抑制凝血级联反应以及干扰血栓扩大的抗凝剂;(2)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抑制血栓形成的血小板抑制剂;(3)能直接溶解已形成血栓的溶栓剂。课题组前期对31种活血化瘀中药及14种功能性食物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发现其中部分天然产物对血小板聚集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说明这些天然产物中确实存在活血化瘀的相关活性物质。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一系列基于离线液相色谱(LC)监测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快速有效地筛选活血化瘀中药(延胡索、川芎、丹参、红花、卷柏)及功能性食物(柑橘属柠檬)中与血栓形成有关的活性成分,并对天然产物及相应活性成分的相关药理作用进行评价。期望筛选出活血化瘀中药和功能性食物中具体的药效物质,在验证其活性的基础上,对活性较好的单体进行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此外,建立针对活性中药丹参中极性丹酚酸的快速富集分离方法。系统地为上述药物和食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章节: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血栓形成过程及目前天然产物抗血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突出了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在抗血栓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药效机理对于药物筛选与研发的必要性。介绍了LC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效分离工具在天然产物研究方面的应用,详细描述了基于离线LC分析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目前的研究和应用趋势。通过描述该技术的基本思路和进展情况,阐明了本研究选题及研究的目的、技术背景和立论依据。论文第二章采用离线血小板直接亲和萃取结合LC-DAD分析,对延胡索和川芎中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成分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延胡索总生物碱提取物(TAE)中有5个能与血小板结合的化合物包括海罂粟碱、脱氢紫堇碱、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及紫堇碱。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该5个化合物对凝血酶(TH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85μg/mL),并且其中4个(海罂粟碱、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和紫堇碱)的抗血小板作用为首次发现。此外,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该5个化合物总含量约占TAE的21%,是延胡索TAE中的主要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而川芎中有5个化合物包括咖啡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能与血小板特异性结合,其中洋川芎内酯A和Z-蒿本内酯能明显抑制THR诱导的洗涤血小板聚集,是强烈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而另外3个成分体外抗聚集活性较弱。结合含量测定和体外活性测试的结果,发现川芎醇提物中含量最高的两个成分表现了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尽管由于亲和力-内在活性的限制,血小板萃取结合HPLC分析在筛选天然产物中的特异性活性成分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该方法确实能快速地缩小复杂基质中活性化合物范围,为具体成分筛选提供便利。论文第三章采用血小板吸附中空纤维LC-DAD生物指纹图谱方法,对丹红混煎剂中潜在的血小板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与空白纤维对比,从丹红混煎液中共找出12个靶向血小板的成分。结合LC-MS/MS分析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通过体外试验证实了其中3个化合物包括苯丙氨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对三种激动剂THR、二磷酸腺苷(ADP)以及U46619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直接抑制作用。通过构效关系理论推测与丹酚酸A和丹酚酸B拥有相似丹参素结构单元的另外2个已筛选出但未获得单体的化合物丹酚酸H/丹酚酸I和丹酚酸L可能也具有血小板抑制活性。吸附性中空纤维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直接血小板亲和萃取进行了改进,一方面减轻了血小板萃取不断离心分离过程中对血小板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也缩短了筛选时长。该方法可用于寻找其他活血化瘀药材中的其他活性化合物。论文第四章采用THR亲和超滤萃取结合LC-DAD分析对川芎中潜在的THR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比较活性和失活THR的超滤萃取结果,找到川芎醇提物中共8个能与活性THR结合的成分,并鉴定了其中3个成分的化学结构。通过体外活性实验测试证明其中异绿原酸C和洋川芎内酯I具有较好的THR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06.48μM和197.23μM)。进一步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个化合物都能与THR具有催化活性位点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合且有较低的结合能。此外,另有4个与所筛选出的化合物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异绿原酸A和B、洋川芎内酯J和N在与THR的分子对接分析中也显示了与筛选到的活性化合物非常类似的THR结合能量以及结合位点,提示这些化合物可能成为潜在的THR抑制剂。亲和超滤萃取能实现蛋白质靶标和小分子化合物快速分离,通过活性和失活酶的筛选结果比对能增加筛选结果的可靠性,该方法在应用于靶向酶或其他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活性成分筛选上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论文第五章采用基于LC-MS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的方法筛选柠檬提取物中的抗血小板化合物。结果表明柠檬提取物中的7个标志性化合物是柠檬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物质,通过UPLC-IT-TOF-MS技术鉴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包括2个香豆素、1个类黄酮、1个三羧酸和1个苯酞类化合物。验证了其中4个化合物即氧化前胡素水合物、柠檬酸、香叶木苷、柠檬内酯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300μM)。此外,基于血小板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推测柠檬内酯可能通过TXA2/TPβ/GPCR(i)/PI3K/Rap-1b途径抑制血小板功能,并且可能对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血栓素A2(TXA2)的关键环氧化酶(COX-1)有一定抑制作用。本章通过引入化学计量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对传统的活性指导下的植物化学分离过程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简化,通过分析较初级分离阶段获得的不同极性流分中的组分,挖掘其中的差异组分和潜在活性物质,大大缩短了植物化学分离的过程,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论文第六章应用谱效关系的理念,对卷柏炒炭前后止血活性转变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药理实验证明,卷柏炭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止血活性,可以缩短肝素钠病理性出血模型大鼠尾部出血时间(BT)、升高全血粘度(WBV)及血浆粘度(PV)、降低红细胞沉降(ESR)、缩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而卷柏提取物对BT、WBV、PV、ESR和红细胞压积(PCV)都没有显着影响。通过HPLC-DAD和LC-MS分析卷柏和卷柏炭提取物的成分差异,共鉴定出11个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并对其中两个代表了变化趋势的化合物二氢咖啡酸和穗花杉双黄酮进行抗/促凝活性分析。发现二氢咖啡酸作为炮制后含量明显升高的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止血活性,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缩短凝血时间;而穗花杉双黄酮作为炮制后含量明显降低的化合物,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活血的作用。说明由于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卷柏和卷柏炭对凝血系统起到完全相异的作用。这对临床上两种药物用于凝血系统相关疾病提供了一些参考。论文第七章基于葫芦[6]脲(CB[6])促进的叠氮-炔基的环加成反应制备了固定在Fe3O4@SiO2纳米粒子上的氨基封端的超分子CB[6]准轮烷复合物材料,对丹参中的极性丹酚酸类化合物进行了萃取研究。通过考察不同萃取条件下材料的吸附能力,推测材料对丹酚酸可能的阴离子交换、疏水相互作用及氢键作用等吸附机制。同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对材料的吸附模型进行了研究,说明材料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所采用的材料表现出相当优异的吸附性能,对多个丹酚酸包括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都具有非常快速的吸附速率(10 min以内)以及相当高的吸附量(15-80 mg/g)。同时材料还兼具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较高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在应用于复杂加标丹参样品中的一些极性丹酚酸类化合物的萃取中显示出较高回收率(95.1%-106.5%)。所建立的针对丹参中几个代表性活性丹酚酸的快速高效萃取方法也有助于丹酚酸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应用。论文第八章为总结与展望。本文围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研究为核心,以LC技术为基础,通过基于离线LC监测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对中药延胡索、川芎、丹参、红花和食物柠檬中的活血成分进行了筛选,同时对中药卷柏炮制前后与血栓形成相关活性转变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研究。对筛选出的活性成分进行了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包括血流变系统、凝血系统、血小板聚集系统相关指标药理活性的评价和验证。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柠檬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柠檬内酯进行了抗血小板聚集机制探索。本研究还采用了基于磁性分散固相萃取的方法对丹参中具有潜在抗血栓作用的活性成分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萃取。总之本研究以LC为分析手段,结合生物活性测定,着重发展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分析方法,以高灵敏度、准确可靠地分离、筛选和鉴定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为目标,建立了包含血小板直接亲和萃取、超滤筛选、中空纤维固定化、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以及谱效分析等筛选方法,为活血化瘀中药和功能性食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理作用评价、作用机理探索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展有利于天然产物的质量筛查及物质基础探索,也有利于不断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挖掘更多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同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分离研究及天然产物和活性成分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王飞,崔儒谦,郑文渊,寿庆坤,谢继平[3](2016)在《脉络宁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脊柱骨折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脉络宁注射液联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脊柱骨折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164例脊柱骨折后并发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连续应用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脉络宁针剂20 m L静脉点滴,连续应用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1个月后症状、体征评分及肌间静脉血栓长度、宽度,统计1个月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下肢肌间血栓长度和宽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1个月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脉络宁注射液联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脊柱骨折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好,可促进血栓消融,改善下肢症状、体征,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张晓燕,王德勤,李楚源,张一凡,覃仁安[4](2016)在《复方丹参片对血瘀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复方丹参片对血瘀证模型动物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质量及抑制率评价复方丹参片对血瘀大鼠的作用;建立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观察复方丹参片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的影响。结果复方丹参片高、中剂量组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红细胞聚集能力、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低剂量组延长血浆TT。复方丹参片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的湿质量及干质量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丹参片具有改善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作用,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也有抑制作用。
周胜元,刘玥,付滨,魏丽萍,孟祥震[5](2015)在《中药复方制剂抗血栓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栓形成,是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抗血栓药物治疗在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血栓药物可按作用机制分为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直接溶血栓药物等,临床上均能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现代医学对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中药抗血栓的作用机制研究也日益增多。中药作用靶点具有多样性,在抗血栓方面,不仅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影响凝血机制、降低血黏度还能起到溶栓的作用。临床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常同时使用,同时使用的安全性尚无大规模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证据加以证实。笔者查阅大量文献,从中药复方的抗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作用,抗凝血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溶栓作用作一综述,希望能对临床医生的用药提供一定的帮助。
王凤琴,陈岑,夏之宁,杨丰庆[6](2014)在《血小板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不同形式的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用药。但随着西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性及副作用的出现,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的抗血小板聚集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作为生物活性材料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包括中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筛选2个方面。该文针对近年来血小板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孙莹[7](2014)在《脑脉康不同极性配比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目前临床上的高发病、常见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生命的一大类疾病,是导致脑血管病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前面综述表明,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研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以及临床治疗相关脑血管疾病提供有利依据。传统医学理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多是由于正气亏损造成阴阳的失衡,再加之血瘀、痰浊、毒邪等因素共同所作用而致。中医药因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特疗效和良好的预防效果已被广大学者所重视。掌握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方法,也是对临床上防治脑卒中发生的新思考。本实验研究的中药方剂脑脉康主要是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具有益气养阴、活血祛瘀化痰之功效。在本实验中主要针对脑脉康不同极性提取物进行一定配比后,以家兔为实验对象,测定其体外抗血小板能力,为探索脑脉康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打下理论基础,为脑卒中恢复期的治疗以及脑脉康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目的:通过本实验研究观察脑脉康不同极性配比提取物对体外ADP诱导的家兔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应用比浊法测定脑脉康不同极性配比提取物的体外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通过系列浓度,用Logit法计算50%聚集抑制浓度(IC50)。结果:脑脉康不同极性配比提取物均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ICF50的值为0.5364g·mL-1,其各极性提取物(A-E)IC50值分别为0.00541g·mL-1,0.1248g·mL-1,0.00131g·mL-1,0.00388g·mL-1,0.00308g·mL-1。结论:1.脑脉康不同极性配比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2.不同浓度配比的脑脉康提取液体外实验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着剂量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3.脑脉康可以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症状。4.脑脉康可能是中医药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一种理想选择。
秦劭晨,邓敏贞,黎同明[8](2013)在《脉络宁注射液对热毒血瘀证小鼠的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脉络宁注射液对热毒血瘀动物模型的药效学研究,为中医药复方制剂对热毒血瘀病症治疗提供科学根据。方法:建立热毒血瘀动物模型,将50只雄性S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脉络宁注射液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综合分析各实验组小鼠的血瘀尾长、脏器(肝、脾、胸腺)系数、耳肿胀程度、给药前后体质量变化、凝血时间以及TNF-α和IL-6浓度,对脉络宁注射液的清热化瘀作用进行药效评价。结果:给药后,模型对照组尾瘀比例可达10.93%,脉络宁注射液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尾瘀比例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宁注射液高剂量组、中剂量组耳肿胀程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宁注射液高剂量组脾、胸腺质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的凝血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7 d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脉络宁注射液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凝血明显增长(P<0.05);给药后脉络宁注射液高剂量组每1 mL中IL-6、TNF-α含量比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脉络宁注射液具有抗血瘀、抗炎的功效,脉络宁注射液对血瘀证与血栓形成有一定的疗效。
朱玲娟[9](2013)在《金玄胶囊的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玄胶囊是在本课题组对“脉络宁注射液”进行防治心血管疾病活性成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富集活性成分的中药金银花和玄参按一定比例进行组方、研究开发的天然药物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本文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反相制备HPLC等多种现代色谱学分离手段以及DAD-HPLC分析技术,在HPLC特征图谱的指导下,对“金玄胶囊”原料药(JX2)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很好的富集。共分离得到27个单体化合物,运用NMR、ESI-MS等技术鉴定了全部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断氧化马钱子苷(1),裂马钱素二甲基乙缩醛(2),表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3),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4),1-oxo-6-(β-D-glucopyranosyloxy)-5-vinyl-4,4a,5,6-tetrahydro-1H,3H-pyrano[3,4-c]pyran-3-sulfonic acid(5),8-oxo-3-(β-D-glucopyranosyloxy)-4-vinyl-4,4a,5,6,7,8-hexahydro-3H-pyrano[3,4-c]pyridine-6-sulfonic acid(6),(E)-aldosecologanin(7),7-酮番木鳖苷(8),8-表马钱子苷(9),马钱子苷(10),莫罗忍冬苷(11),金银花苷(12),哈帕苷(13),哈帕俄苷(14),新绿原酸(15),绿原酸(16),隐绿原酸(17),绿原酸甲酯(18),3,4-二咖啡酰奎宁酸(19),3,5-二咖啡酰奎宁酸(20),4,5-二咖啡酰奎宁酸(21),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2),4,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3),反式咖啡酸(24),桂皮酸(25),安格洛苷C(26),芦丁(27)。采用过氧化氢诱导乳鼠心肌细胞损伤以及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对其中的13个化合物(1-2,7,15-23,26)进行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9(3,4-二咖啡酰奎宁酸)、化合物20(3,5-二咖啡酰奎宁酸)、化合物21(4,5-二咖啡酰奎宁酸)、化合物22(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和化合物23(4,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在10-3mol/l的浓度下,对H202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损伤以及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提示“金玄胶囊”原料药中所含有的二咖啡酰奎宁酸及其甲酯化产物与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存在相关性。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HR-ESI-MS)技术,通过离子抽提的方法,结合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和液相保留时间,对“金玄胶囊”原料药特征图谱中的主要的24个色谱峰进行了快速指认;同时结合单味药的一级质谱全扫描总离子流色谱图,对这24个单体化合物的药材来源进行准确的归属,其中化合物1-12,15-21,27来自于药材金银花,化合物13-14,26来自于药材玄参,化合物24为金银花和玄参共有的成分。在此基础上,对“金玄胶囊”其中的一味单味药——玄参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心肌保护相关活性成分的研究,共分离得到53个单体化合物,运用UV、IR、NMR、ESI-MS、旋光等手段鉴定了全部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scrophularianine A(1),scrophularianine B(2),scrophularianine C(3),3-吲哚甲醛(4),scrophularianoidA(5),scrophularianoid B(6),哈帕苷(7),哈帕俄苷(8),8-0-对羟基桂皮酰基哈帕苷(9),8-0-邻羟基桂皮酰基哈帕苷(10),8-O-对甲氧基桂皮酰基哈帕苷(11),8-O-阿魏酰基哈帕苷(12),6’-0-对羟基桂皮丑基哈帕苷(13),6’-O-阿魏酰基哈帕苷(14),unduloside Ⅲ(15),lasianthoside Ⅱ(16),tricyclohumuladiol(17),7-hydroxyterpineol(18),异毛蕊花糖苷(19),1-(3-hydroxy-4-methoxypheny1)ethy1-3-a-L-rhamnopyranosy1-6-caffeoy1-β-D-Glucopyranoside(20),异角胡麻苷(21),毛蕊花糖苷(22),焦地黄苯乙醇苷D(23),角胡麻苷(24),紫葳新苷 Ⅰ(25),安格洛苷C(26),斩龙剑苷A(27),斩龙剑苷B(28),arrillatose B(29),oct-l-en-3-ylarabinopyranosy1-(1→6)-β-glucopyranoside(30),1-octen-3-ol 3-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1),2-phenethy1 β-primeverosdie(32),4-ethy1-5-nitrobenzene-1,2-diol(33),4-methy1-5-nitrobenzene-1,2-diol(34),3-methy1-4-nitrobenzene-1,2-diol(35),对羟基苯乙酮(36),间羟基苯乙酮(37),香草乙酮(38),丁香乙酮(39),原儿茶酸甲酯(40),香草醛(41),对羟基苯甲醛(42),4-甲基儿茶酚(43),高香草醇(44),2,6-dimethoxy-4-(methoxymethyl)phenol(45),8-羟基香豆素(46),6-hydroxy-2,3-dihydroinden-1-one(47),桂皮酸(48),对羟基桂皮酸甲酯(49),对甲氧基桂皮酸(50),对甲氧基桂皮酸甲酯(51),反式咖啡酸甲酯(52),阿魏酸甲酯(53)。其中化合物1-3、5-6、3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3为新的单萜吡啶类生物碱,化合物5-6为新的环烯醚萜苷,化合物33为新的苯酚类化合物。采用过氧化氢诱导乳鼠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对其中的30个化合物(1-4,8-9,11-13,17-18,21,26,33-34,36-39,41-50,52)进行了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具有邻二酚轻基结构的化合物33(4-ethy1-5-nitrobenzene-1,2-diol)、34(4-methy1-5-nitrobenzene-1,2-diol)、43(4-甲基儿茶酚)、52(反式咖啡酸甲酯)在10-4 mol/l的浓度下,具有抗H202诱导的细胞损伤的作用,而其余化合物未显示活性,提示结构中酚羟基的存在及位置可能在化合物心肌保护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工作初步揭示了“金玄胶囊”及其中一味单味药玄参的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成分,为进一步制定有效可控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依据,也为“金玄胶囊”的药学资料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敏贞[10](2013)在《脉络宁注射液对NF-κB/TF通路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脉络宁注射液对核因子-κB/TF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内实验方面: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脉络宁低、中、高剂量组(3.75mg/kg、7.50mg/kg、15.OOmg/kg),通过角叉菜胶(Carrageenan, Ca)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联合诱导的热毒血瘀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组织因子(TF)的含量和二甲苯致耳肿胀法来反映炎症情况;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项目、凝血四项和外观形态来反映血瘀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来考察脾脏中NF-κB的阳性表达;还有通过观察病理切片(肝脏、脾脏)和脏器系数(肝脏、脾脏、胸腺)来反映实验动物的生理与病理情况。还有通过手术结扎小鼠下腔静脉造成血瘀模型,采用玻片法检测凝血时间和计算结扎血管重量长度比值来反映血瘀情况,以及通过观察病理切片(肝脏、脾脏、下腔静脉)和脏器系数(肝脏、脾脏、胸腺)来反映实验动物的生理与病理情况。体外实验方面:通过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成炎症细胞模型,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来确定的LPS诱导该炎症细胞模型的作用时间和浓度,以及确定脉络宁注射液作用于该炎症细胞模型的浓度。将HUVEC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复孔,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脉络宁低、中、高剂量组。采用ELISA法检测脉络宁注射液对LPS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作用后的细胞培养液中IL-6、TNF-α和TF的含量和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脉络宁注射液对LPS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的NF-κB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方面,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脉络宁各剂量组的IL-6、TNF-α及TF的含量及耳肿胀程度都显着减少(P<0.05或P<0.01);脉络宁各剂量组的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和尾淤情况都显着减低(P<0.05或P<0.01),而脉络宁高剂量组的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都显着减低(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显着延长(P<0.05);脉络宁各剂量组的肝脏、脾脏的脏器系数都显着减小(P<0.05或P<0.01),胸腺的脏器系数都显着增加(P<0.05或P<0.01);脉络宁各剂量组的凝血时间都显着增长(P<0.05),血管重量长度比值显着减少(P<0.05)。从病理图中可知通过脉络宁注射液治疗后肝脏、脾脏、血管的病理状态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NF-κ B的表达有一定的减少,且呈量效依赖变化。体外实验方面,用1μg/ml LPS对HUVEC诱导作用24h形成显着的炎症细胞模型,脉络宁注射液作用浓度在12%后细胞活性趋于平稳或下降,则确定了脉络宁低、中、高剂量组的浓度(4%,8%,1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脉络宁各剂量组的IL-6、TNF-α和TF的含量显着减少(P<0.01),NF-κ B的蛋白表达减少(P<0.01),且呈量效依赖变化。结论:脉络宁注射液的治疗作用有降低模型的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的含量,减少TF的含量,降低致瘀因素(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的水平,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减少NF-κB的蛋白表达和改善模型的病理情况。因此,脉络宁注射液对Ca与LPS联合诱导热毒血瘀模型大鼠和热毒血瘀模型小鼠都有一定的“解毒化瘀”——抗炎和抗凝作用,脉络宁注射液对手术结扎下腔静脉血瘀模型小鼠有一定的“化瘀”——抗凝作用和脉络宁注射液对LPS诱导炎症模型细胞有一定的“解毒”——抗炎作用。综上所述,脉络宁注射液对NF-κB/TF通路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词表 |
| 前言 |
| 1 临床资料及标准 |
| 1.1 临床资料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评价标准 |
| 1.5 病例纳入标准 |
| 1.6 病例排除标准 |
| 1.7 病例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 2.5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比较 |
|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
|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mRS评分)比较 |
|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体质量表积分比较 |
| 3.5 安全性检测 |
| 讨论与分析 |
| 1 西医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AR的研究 |
| 1.1 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概况 |
| 1.2 AR的产生和机理 |
| 2 中医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及体质的认识 |
| 2.1 中医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的认识 |
| 2.2 中医体质与AR的相关研究 |
| 3 中医药治疗 |
| 3.1 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 |
| 3.2 通窍活血汤的起源及应用 |
| 3.3 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AR血瘀质患者的立法思想 |
| 4 结果与分析 |
| 5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1 绪论 |
| 1.1 血栓性疾病及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简介 |
| 1.2 天然产物抗血栓研究进展 |
| 1.2.1 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相关因子 |
| 1.2.2 作用于血小板聚集过程相关因子 |
| 1.2.3 作用于纤溶过程相关因子 |
| 1.3 基于离线液相色谱分析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
| 1.3.1 基于离线LC分离的生物指纹图谱技术 |
| 1.3.2 基于LC-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 |
| 1.3.3 基于谱效学研究 |
| 1.4 本文立论依据及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目的 |
| 1.4.2 立论依据 |
| 1.4.3 研究内容 |
| 2 血小板萃取筛选中药延胡索和川芎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动物与药材 |
| 2.2.2 仪器与试剂 |
| 2.2.3 主要溶液配制 |
| 2.2.4 样品制备 |
| 2.2.5 血小板萃取筛选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 |
| 2.2.6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的 HPLC分析条件建立 |
| 2.2.7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的LC-MS成分鉴定 |
| 2.2.8 延胡索TAE、川芎EAE及其成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验证 |
| 2.2.9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主要成分HPLC含量测定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HPLC分离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主要成分 |
| 2.3.2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主要组成成分鉴定 |
| 2.3.3 血小板亲和萃取条件优化及结果 |
| 2.3.4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
| 2.3.5 延胡索TAE及川芎EAE中相关成分含量测定 |
| 2.4 本章小结 |
| 3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生物指纹图谱用于丹参-红花混煎剂中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筛选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动物与药材 |
| 3.2.2 仪器与试剂 |
| 3.2.3 主要溶液配制 |
| 3.2.4 样品制备 |
| 3.2.5 HPLC-DAD及 LC-MS分析条件建立 |
| 3.2.6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AHF-BF筛选丹红混煎液中生物活性成分 |
| 3.2.7 丹红混煎液及其活性成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的SEM表征 |
| 3.3.2 筛选条件下血小板存活率测定 |
| 3.3.3 血小板填充中空纤维AHF-BF筛选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
| 3.3.4 丹红混煎液中靶向血小板成分筛选条件优化及结果 |
| 3.3.5 丹红混煎液中靶向血小板成分LC-MS/MS结构鉴定 |
| 3.3.6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
| 3.4 本章小结 |
| 4 超滤离心结合液质分析筛选川芎醇提物中的凝血酶抑制剂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药材 |
| 4.2.2 仪器与试剂 |
| 4.2.3 主要溶液配制 |
| 4.2.4 川芎醇提物制备 |
| 4.2.5 超滤离心筛选川芎醇提物中的靶向THR成分 |
| 4.2.6 川芎醇提物及阳性阴性药的HPLC-DAD及 LC-ESI-MS分析条件建立 |
| 4.2.7 川芎醇提物及其活性成分体外THR抑制活性评价 |
| 4.2.8 川芎醇提物活性化合物与THR的 In silico分子对接研究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超滤离心筛选方法的可靠性 |
| 4.3.2 超滤离心筛选川芎提取物中的THR抑制剂条件优化及结果 |
| 4.3.3 液质分析鉴定川芎醇提物中靶向THR成分的结构 |
| 4.3.4 体外THR抑制活性测试 |
| 4.3.5 THR和已鉴定的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研究 |
| 4.3.6 THR和相似结构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 |
| 4.4 本章小结 |
| 5 LC-MS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辅助植物化学分离表征柠檬中抗血小板活性成分 |
| 5.1 引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动物与食物 |
| 5.2.2 仪器与试剂 |
| 5.2.3 主要溶液配制 |
| 5.2.4 样品制备 |
| 5.2.5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 |
| 5.2.6 柠檬提取物LC及 LC-MS分析 |
| 5.2.7 多元统计计量学分析 |
| 5.2.8 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柠檬提取物血小板毒性测试及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初步评价 |
| 5.3.2 活性指导下柠檬LEE分离 |
| 5.3.3 柱色谱流分组成成分及多元统计计量学分析 |
| 5.3.4 标志性成分质谱鉴定 |
| 5.3.5 标志性成分活性分析 |
| 5.3.6 柠檬内酯与血小板结合后对血小板内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
| 5.4 本章小结 |
| 6 卷柏炒炭前后止血活性比较及其活性转变物质基础研究 |
| 6.1 引言 |
| 6.2 实验部分 |
| 6.2.1 动物与药材 |
| 6.2.2 仪器与试剂 |
| 6.2.3 主要溶液配制 |
| 6.2.4 样品制备 |
| 6.2.5 动物体内实验组别设置 |
| 6.2.6 卷柏炒炭前后体内止血活性测试 |
| 6.2.7 卷柏炒炭前后HPLC-DAD及 LC-IT-TOF-MS分析条件建立 |
| 6.2.8 卷柏炒炭前后差异成分止血活性验证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卷柏炒炭前后对止血过程相关参数影响测定 |
| 6.3.2 卷柏炒炭前后成分变化分析 |
| 6.3.3 特征性变化成分二氢咖啡酸和穗花杉双黄酮的体外活性评价 |
| 6.4 本章小结 |
| 7 氨基封端的超分子葫芦[6]脲准轮烷磁性纳米材料用于丹参中丹酚酸萃取 |
| 7.1 引言 |
| 7.2 实验部分 |
| 7.2.1 药材 |
| 7.2.2 仪器与试剂 |
| 7.2.3 合成2-叠氮基乙胺 |
| 7.2.4 炔基化Fe_3O_4 纳米颗粒制备 |
| 7.2.5 Fe_3O_4@NH_2(CB[6])NH_2 准轮烷磁性纳米颗粒制备 |
| 7.2.6 磁性固相萃取流程 |
| 7.2.7 样品制备 |
| 7.2.9 HPLC分析 |
| 7.2.10 LC-MS分析 |
| 7.3 结果与讨论 |
| 7.3.1 合成2-叠氮乙胺 |
| 7.3.2 Fe_3O_4@NH_2(CB[6])NH_2 准轮烷磁性纳米材料表征 |
| 7.3.3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萃取条件优化及保留机制研究 |
| 7.3.4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
| 7.3.5 比较点击前后材料吸附能力变化 |
| 7.3.6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可重复利用和稳定性研究 |
| 7.3.7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的萃取性能与其他方法比较分析 |
| 7.3.8 Fe_3O_4@NH_2(CB[6])NH_2 纳米材料应用于丹参提取物中的活性丹酚酸萃取 |
| 7.4 本章小结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展望 |
| 8.3 主要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拟发表文章目录 |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目录 |
| C 论文数据集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药物 |
| 1.2 实验动物 |
| 1.3 主要仪器 |
| 1.4 方法 |
| 1.4.1 对急性血瘀模型[1]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凝集的影响 |
| (1)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
| (2)血液黏度检测 |
| (3)凝血系统的检测 |
| 1.4.2 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2]质量及抑制率的影响 |
| 1.4.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复方丹参片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
| 2.2 复方丹参片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
| 2.3 复方丹参片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的影响 |
| 3 讨论 |
| 1中药复方的抗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作用 |
| 2中药复方的抗凝血作用 |
| 3中药复方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 4中药复方的溶栓作用 |
| 5展望 |
| 1 血小板用于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活性评价 |
| 2 血小板用于活血化瘀中药潜在活性成分色谱法筛选 |
| 3 血小板在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3.1 活性评价方面 |
| 3.2 色谱法筛选活性成分方面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一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造模 |
| 1.2.2 分组 |
| 1.2.3 观察指标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尾瘀长度的比较 |
| 2.2 各组给药前后体质量变化比较 |
| 2.3 各组给药后耳肿胀程度比较 |
| 2.4 各组给药后脏器系数比较 |
| 2.5 各组给药前后凝血时间比较 |
| 2.6 各组给药后IL-6, TNF-α指标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说明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药组合物金玄胶囊的研究开发 |
| 2.1 金玄胶囊的研发背景 |
| 2.1.1 脉络宁注射液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 |
| 2.1.2 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小结 |
| 2.1.3 金玄胶囊的研发依据 |
| 2.2 金玄胶囊原料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
| 2.2.1 金玄胶囊原料药指纹图谱的建立 |
| 2.2.2 金玄胶囊原料药化学成分的分离 |
| 2.2.3 分离得到化合物的名称、编号及结构 |
| 2.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 2.2.5 金玄胶囊原料药指纹图谱中主要色谱峰的指认 |
| 2.3 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活性测试 |
| 2.3.1 实验动物 |
| 2.3.2 实验样品剂量设置及浓度 |
| 2.3.3 实验方法 |
| 2.3.4 实验结果 |
| 2.3.5 实验结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组方中药玄参的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成分研究 |
| 3.1 组方中药玄参心肌保护作用活性成分研究背景 |
| 3.2 组方中药玄参药材概述 |
| 3.2.1 玄参的药材基源及应用历史 |
| 3.2.2 玄参及玄参属的研究现状 |
| 3.3 玄参中化学成分的分离流程 |
| 3.4 分离得到化合物的名称、编号及结构 |
| 3.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 3.5.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 3.5.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 3.6 单体化合物的活性评价 |
| 3.6.1 实验动物 |
| 3.6.2 实验样品 |
| 3.6.3 实验原理 |
| 3.6.4 实验方法 |
| 3.6.5 实验结果 |
| 3.6.6 实验结论 |
| 3.7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4.2 糖的绝对构型的确定 |
| 4.3 化合物结构鉴定数据 |
|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
| 5.1 小结 |
| 5.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立题依据 |
| 三、研究内容 |
| 四、技术路线 |
| (一) 脉络宁注射液对LPS/Ca诱导热毒血瘀模型大鼠的技术路线 |
| (二) 脉络宁注射液对LPS/Ca诱导热毒血瘀模型小鼠的技术路线 |
| (三) 脉络宁注射液对手术结扎血瘀模型小鼠的技术路线 |
| (四) 脉络宁注射液对LPS诱导炎症细胞模型的技术路线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第一章 NF-κB/TF通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
| 第二章 中医学对血凝的认识及对NF-κ B/TF的研究 |
| 第三章 脉络宁的研究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脉络宁注射液对热毒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 |
| 一、实验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四、讨论 |
| 第二节 脉络宁注射液对热毒血瘀小鼠的影响 |
| 一、实验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四、讨论 |
| 第三节 脉络宁注射液对手术结扎血瘀模型小鼠的影响 |
| 一、实验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三、实验结果 |
| 四、讨论 |
| 第四节 脉络宁注射液对LPS诱导炎症细胞模型的NF-κB/TF通路的影响 |
| 一、实验材料 |
| 二、实验方法 |
| 三. 实验结果 |
| 四、讨论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
| 一、动物模型的选择 |
| 二、脉络宁注射液对模型的抗炎机制的研究 |
| 三、脉络宁注射液对模型的化瘀机制的研究 |
| 四、研究展望 |
| 五、创新性 |
| 六、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Ⅰ |
| 附录Ⅱ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