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婷[1](2019)在《胃溃疡胃镜下征象、H.pylori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导师指导下及既往研究基础上,通过观察胃镜下胃溃疡征象,分析总结其及H.pylori感染与各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使临床诊断更加快速、准确。为临床医师在治疗本病时,充分的发挥中医特色,更加全面的的得出诊断。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60例胃溃疡患者在副主任及以上的中医师进行辨证分型,分析各证型与其胃镜下溃疡征象的相关性,又将各证型与H.pylori感染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的160例胃溃疡活动期(A期)和愈合期(H期)患者中,脾胃湿热型所占比例最大,胃络瘀阻型所占比例最小,按构成比依次是:脾胃湿热型(25.6%)>肝胃郁热型(21.9%)>肝胃不和型(18.8%)>脾胃虚弱(寒)型(15.0%)>胃阴不足型(10.6%)>胃络瘀阻型(8.1%)。(2)胃镜下溃疡周围充血、水肿有101例,无充血水肿59例;伴有胃黏膜糜烂有79例,不伴有胃黏膜糜烂有81例;结果示各证型在溃疡周围充血水肿、糜烂中的分布差异上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即中医各证型在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及胃黏膜糜烂中具有相关性,且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较其他四型多见。胃镜下溃疡苔色黄有47例,苔色白有113例;合并胆汁反流有36例,不合并胆汁反流有124例;结果示各证型在溃疡苔色、是否合并胆汁反流中的分布差异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溃疡活动期96例,愈合期64例,各证型在胃镜下胃溃疡活动期和愈合期的分布对比,结果示中医各证型在胃溃疡活动期和愈合期上的分布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活动期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较其他四型多见,愈合期脾胃虚弱(寒)型、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较其他三型多见。(4)本研究所选样本中,H.pylori阳性有117例,其中合并胆汁反流有19例,无胆汁反流98例;H.pylori阴性有43例,其中合并胆汁反流有17例,无胆汁反流的26例,将两组数据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示H.pylori感染与是否合并胆汁反流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H.pylori阳性中以无胆汁反流较多见,可知H.pylori与胆汁反流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5)胃镜下胃溃疡H.pylori阳性有117例,H.pylori阴性有43例,各证型在H.pylori感染中的分布对比,结果示各证型胃溃疡在是否有H.pylori感染分布差异上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H.pylori阳性中以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较多见。结论:(1)胃溃疡的总病机是本虚标实,活动期的基本病机是脾胃湿热、肝胃郁热,以邪实为主;愈合期的基本病机是虚实夹杂,即在活动期邪实的基础上暴露出脾胃虚弱的本虚。(2)胃溃疡胃镜下充血水肿、黏膜糜烂、H.pylori感染阳性及活动期在各中医证型中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均以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较为常见,可间接得出H.pylori感染与溃疡活动期呈一定相关性,也是溃疡充血水肿、黏膜糜烂的主要原因,这正符合现代医学研究。(3)H.pylori与脾胃湿热型及肝胃郁热型关系显着,临床上胃溃疡辨证为此二型患者应积极进行H.pylori感染的检查。(4)推测H.pylori属外来“热邪”范畴,可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来证实。
李彤,荣阳,荣根满[2](2019)在《洛赛克治疗肝源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与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分析洛赛克治疗肝源性溃疡的效果与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肝源性溃疡患者76例,其中除12例合并溃疡出血患者口服洛赛克20 mg每天2次,1周后改为20 mg每天1次外,其余患者均用洛赛克20 mg每天1次口服。结果本组76例,上腹部疼痛3 d内的缓解率为63.6%,平均腹痛缓解时间为5.13 d。溃疡2周愈合率为76.3%,4周愈合率为94.2%,有效率为100%。结论洛赛克对于肝源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显着,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滨容[3](2012)在《肝源性溃疡63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源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肝源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肝源性溃疡以上腹痛最多见但缺乏规律性;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肝源性溃疡的发生与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肝源性溃疡症状不典型,发生率高,其发生与肝功能分级及门静脉高压密切相关,难治愈,及时正确诊治肝源性溃疡,可降低病死率。
马洪德[4](2011)在《肝源性溃疡51例临床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源性溃疡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51例HU患者予以奥美拉唑20mg,口服,1次/d;普萘洛尔10mg,口服,3次/d,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结果 51例HU经治疗后,愈合34例(66.7%),有效12例(23.5%),无效5例(9.8%),总有效率90.2%。结论奥美拉唑联合普萘洛尔是治疗Hu的有效方案。
扈晓宇,张扬,白松林,胡彰勇,钟森,范昕建[5](2011)在《补托法对肝源性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补托法治疗肝源性胃溃疡愈合质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中医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证的肝源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患者给予补托法代表方"托里透脓汤"+奥美拉唑+心得安治疗;对照组71例患者给予奥美拉唑+心得安治疗,疗程均为4wk.观察两组肝源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有效率,S2期获得率和近期、远期复发率.结果:在"标准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69/72)、80.28%(57/71),差异显着(q=4.260,P<0.05);S2获得率分别为82.69%(43/52)、30.95%(13/42),差异显着(χ2=25.826,P<0.01);疗程结束6mo后,两组溃疡复发率分别为26.92%(14/52)、47.62%(20/42),差异显着(χ2=4.310,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托法可显着提高肝源性胃溃疡的愈合质量、改善近期疗效、降低溃疡的复发,安全有效.
蓝远强[6](2009)在《奥美拉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源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6例疗效观察》文中认为
郭晓鹤[7](2009)在《肝源性溃疡74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肝病合并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者称为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HU)。既往临床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且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与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混淆,近年来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及内镜检查适应症的放宽,这种观点开始更新。搜集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消化科住院确诊为肝硬化合并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者74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选取单纯肝硬化56例作为对照组,从而探讨HU的临床特点和影响HU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识别和及时合理的治疗、提高HU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通过观察和比较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疾病特征、实验室检查等,得出以下结论:(1)HU患者以男性多见,50~59岁多发。HU病因以乙型和丙型肝炎后肝硬化为主。(2)HU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且溃疡面积多数较小。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发病有一定季节性,本组资料显示6、7月份发病例数较多。(3)肝功能分级与肝源性溃疡的发生有相关性。且随着肝功能的减退,肝硬化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生例数增加,十二指肠溃疡较显着。(4)静脉曲张程度的有无及严重程度均与肝源性溃疡的发生有相关性。随着静脉曲张的加重,肝源性溃疡的发生例数增加,胃溃疡较显着。(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用来评价肝源性溃疡的发生意义更大。(6)性别与肝源性溃疡的发生有相关性,男性可能是肝源性溃疡发生的危险因子。
张学智[8](2008)在《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损伤性胃黏膜疾病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化性溃疡、各种急慢性胃炎、药物相关性胃黏膜疾病、胆汁反流相关性胃黏膜疾病等属于胃黏膜损伤性疾病。胃黏膜损伤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中消化性溃疡是最经典的胃黏膜损伤性疾病的代表。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和“吐酸”等的范畴。在病因认识方面,结合内镜和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已经明确了热毒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发病病机认识方面,通过现代研究认为脾胃虚弱致身体的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邪毒(Hp)乘虚而入,热盛血腐而为疡。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热毒瘀阻为标。本课题选择黏膜损伤的代表疾病—消化性溃疡为研究对象,采用病-证-方药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临床和动物实验三个方面,研究健脾清热活血法及其方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依据、临床疗效和可能的分子机制,为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提供依据。目的:从理论、临床和动物实验三个方面,研究健脾清热活血方药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依据、临床疗效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①理论研究:采用病-证-方药结合的方法,阐明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学原理;②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通过积分方法观察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内镜观察黏膜溃疡愈合情况;③动物实验研究:在胃黏膜损伤动物造模基础上,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通过灌服六君子加减方的治疗,测量各组大鼠溃疡面积、胃黏膜肌层缺损宽度和再生黏膜厚度,计算溃疡指数,并定量检测胃黏膜组织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硫化氢(H2S)含量的变化。结果:①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有理论依据,六君子加减方具有健脾清热活血作用;②六君子加减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发作期4周后,胃脘痛和吞酸症状改善显着;内镜下发现治疗组获得S2期数较对照组多(P<0.05);③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所有给药组溃疡面积均明显缩小,有显着性差异(P<0.05),六君子大剂量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并与两西药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所有给药组溃疡指数均明显减小,有显着性差异(P<0.05),六君子大剂量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并与两西药组相比,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所有给药组胃黏膜肌层缺损宽度明显减小,结果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所有给药组再生黏膜厚度明显增厚,结果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六君子大剂量组与两西药组相比,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六君子大剂量组6-keto -PGF1α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和其它各治疗组,结果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和显着性差异性(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所有给药组胃组织中NO以及NOS含量明显增高,结果有显着性差异性(P<0.05),六君子大剂量组结果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内源性EGF的水平明显增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六君子加减方组及硫糖铝组大鼠胃黏膜组织EGF的水平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内源性bFGF的水平明显增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六君子加减方组及硫糖铝组大鼠胃黏膜组织EGF的水平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 <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内源性H2S的水平明显增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六君子加减方组及硫糖铝组大鼠胃黏膜组织EGF的水平明显减少,有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①健脾清热活血法是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原则;六君子加减方是其代表方剂;②六君子加减方对消化性溃疡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③六君子加减方对实验动物损伤性溃疡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从多靶点整体调节,通过对内源性胃黏膜组织6-keto-PGF1α、NO、NOS、EGF、bFGF和H2S的含量的调节,可能是六君子加减方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作用机制之一。
王晓林[9](2007)在《影响肝源性溃疡发生的相关因素》文中提出1946年Jahn等提出肝源性溃疡(hepatogenous ulcer)的概念,指在一些肝病中,特别是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时,胃或十二指肠发生溃疡,常引起出血或穿孔,称为肝源性溃疡。肝源性溃疡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消化性溃疡。肝源性溃疡的发
孙军,谭诗云,沈磊,罗和生,沈志祥[10](2007)在《耐信三联疗法对肝源性溃疡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耐信三联疗法对肝源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2月消化内科门诊病例中活动性胃溃疡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肝源性溃疡组80例,非肝源性溃疡组88例,两组患者均处方埃索美拉唑片20mg,bid(4周)+克拉霉素500mg,bid(1周)+阿莫西林1000mg,bid(1周)。4周后随访患者,确定症状缓解率;同时复查胃镜,确定患者溃疡愈合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症状缓解率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复查胃镜溃疡愈合例数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肝源性溃疡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可能需要延长疗程或辅之以其他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理论研究 |
| 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
| 1.3 研究方案 |
| 1.4 技术路线图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胃溃疡的中医证型分布 |
| 2.2 胃溃疡胃镜下征象与中医各证型的关系 |
| 2.3 胃溃疡活动期和愈合期在各中医证型的分布比较 |
| 2.4 胆汁反流与H.pylori的关系 |
| 2.5 H.pylori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H.pylori的认识 |
| 1.1 现代医学对H.pylori的基础认识 |
| 1.2 H.pylori的检测 |
| 1.3 西医对H.pylori的治疗 |
| 2 中医学对H.pylori的认识 |
| 2.1 中医对H.pylori的基础认识 |
| 2.2 中医对H.pylori的治疗 |
| 3 胃镜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
| 4 胃溃疡的整体观念与中医辨证思维 |
| 4.1 中医各证型的分析 |
| 4.2 整体辨证与局部辨病分析 |
| 5 胃镜下胃溃疡征象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
| 5.1 胃溃疡的中医证型分布 |
| 5.2 胃镜下胃溃疡苔色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 5.3 胃镜下胃溃疡周围充血、水肿情况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 5.4 胃镜下胃黏膜糜烂情况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 5.5 胃溃疡活动期和愈合期在各中医证型的分布比较 |
| 6 胆汁反流与H.pylori感染及胃溃疡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6.1 胆汁反流与胃溃疡各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 6.2 胆汁反流与H.pylori的关系 |
| 7 H.pylori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判定。 |
| 2 结果 |
| 2.1 疼痛缓解: |
| 2.2 溃疡愈合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内镜下特点 |
| 1.3 治疗 |
| 2 结果 |
| 2.1 主要临床表现 |
| 2.2 HU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
| 2.3 预后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溃疡发生部位及形态 |
| 1.4 诊断方法及标准 |
| 1.5 治疗方法 |
| 1.6 疗效判断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HU的发病机制 |
| 3.2 HU的诊断 |
| 3.3 HU的临床治疗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胃镜疗效判断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提要 |
| 英文缩略词 |
| 第1章 前言 |
| 1.1 一般情况 |
| 1.2 肝源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
| 1.3 治疗现状 |
| 1.4 结语 |
| 第2章 综述 |
| 2.1 诊断标准 |
| 2.2 流行病学 |
| 2.3 临床特征 |
| 2.4 病理特点 |
| 2.5 发病机制 |
| 2.6 治疗 |
| 第3章 肝源性溃疡74例临床分析 |
| 3.1 临床资料 |
| 3.2 方法 |
| 3.3 统计方法 |
| 第4章 结果 |
| 4.1 一般情况 |
| 4.2 溃疡大小及部位 |
| 4.3 疾病特征 |
| 4.4 辅助检查 |
| 第5章 讨论 |
| 5.1 一般情况 |
| 5.2 疾病特征 |
| 5.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5.4 HU治疗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文献综述 |
| 前言 |
| 理论研究 |
| 临床研究 |
| 实验研究 |
| 实验1 |
| 实验2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结果判定 |
| 1.3.1 症状缓解以上腹疼痛为观察指标, 无上腹痛者不计入统计。 |
| 1.3.2 胃镜检查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 果 |
| 2.1 症状改变 |
| 2.2 溃疡愈合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