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立[1](2010)在《龙血竭及其成分龙血素B镇痛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傣药龙血竭是一味传统药物,兼有活血化瘀和收敛止血之功效,并且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近几年来,本实验小组对龙血竭的镇痛机理做了较多的研究,通过膜片钳技术在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元(包括DRG和TG神经元)上研究了龙血竭对TTX-S和TTX-R钠通道电流及辣椒素受体电流的影响。另外,还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了龙血竭及其成分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了龙血竭从不同水平、不同机制调制痛觉信息的中枢传入,从而达到镇痛效果。龙血竭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上钠通道的调制以及龙血竭抑制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的结果表明,龙血竭能够通过中枢和外周对痛觉信息进行调制,但缺少对龙血竭镇痛活性类型的相关实验研究。之前的研究提出了龙血竭通过干预痛觉信息阻滞神经传导发挥其镇痛效应,而DRG细胞胞体轴突的一个分支与外周坐骨神经相连,若能对坐骨神经部分进行相应的研究,则龙血竭阻滞神经信息的传导就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本文首先对小鼠进行一系列的药理实验,主要采用热板法、热辐射法和扭体法,来判定龙血竭的镇痛活性类型,通过实验发现,0.5g/L的龙血竭在热板法和光热辐射甩尾法实验中,能显着延长小鼠的舔足潜伏期和甩尾潜伏期;在小鼠扭体法实验中,则能显着减小15min内出现扭体反应的次数。实验结果表明,龙血竭既有良好的中枢镇痛活性,也具有良好的外周镇痛活性。其次,为验证龙血竭产生镇痛效应的药理机制,本文将制作牛蛙坐骨神经干标本,观察龙血竭对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0.5g/L的龙血竭使得牛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幅值降低,神经兴奋不应期延长和兴奋传导速度减慢,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确定了龙血竭阻滞神经传导的功能,也更进一步证实了龙血竭对痛觉信息传导的干预作用。另外,通过膜片钳实验研究已经发现,龙血竭及其主要成分龙血素B对与疼痛传递密切相关的钠通道和辣椒素受体均有调制作用,据已有文献报道,辣椒素能够调制电压门控钠通道,抑制钠电流,并且这种调制作用与辣椒素受体有关,由于龙血素B与辣椒素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而龙血素B对钠通道电流也具有抑制作用,由此推测龙血素B对钠通道电流的影响也很可能与辣椒素受体有关。弄清上述问题将使所得研究结果更具有价值,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设计以下膜片钳实验对龙血竭及其成分龙血素B的镇痛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基于龙血素B在调制辣椒素受体和钠通道上与辣椒素的相似性。本文最后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DRG细胞上进行龙血素B调制钠通道与辣椒素受体的关系研究,并探讨龙血素B和辣椒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实验得到以下结果:1、龙血素B和辣椒素的组合对钠电流的抑制率比各自单独作用时要高;2、龙血素B和辣椒素共同作用时,当固定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的浓度,而改变另一种药物的浓度时,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的程度和加速钠通道失活的程度都会随着这种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小;3、通过药物相互作用分析得出龙血素B和辣椒素调制钠通道时具有拮抗作用。以上结果也表明龙血素B对钠通道的调制作用确实与辣椒素受体有关,并且龙血素B和辣椒素的作用位点并非同一受体的同一位点,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性的拮抗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作为龙血竭镇痛效应新机理的基础,并结合之前对龙血竭的镇痛研究结果,使得下一步我们能够对龙血竭进行深入的药理学研究,并开发新型镇痛类药物,也有利于对龙血竭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其科技含量,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马爱华[2](2005)在《五倍子临床外用之妙法》文中认为
王培民[3](2005)在《膝宁方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肝肾亏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膝关节骨关节炎(膝OA)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以膝关节疼痛、肿胀、骨质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关节病变。本病为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膝关节疼痛、肿胀,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迄今尚无有效措施能够逆转骨质增生或抑制病变进展。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在整理历代中医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研究进展,对膝OA的诊断与治疗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采用平行对照、区组随机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了膝宁方对膝OA肝肾亏虚证平地行走疼痛治疗作用的临床疗效。 首先,通过对历代中医文献的系统整理,认为本病多以肝肾亏虚为基础,闪挫劳损及感受外邪为诱因,从而使气血瘀滞,痰湿内生,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遂致关节肿胀、疼痛。治当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其次,通过对现代医学文献的调研,指出诊断膝OA应临床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应重视病情轻重程度的评估,治疗宜中西医互参,取长补短,内外结合。采用药物改善血循环以降低骨内压、抑制活化的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清除氧自由基、提高组织局部透明质酸以保护受损的软骨细胞是膝OA的治疗研究方向。同时介绍了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的基因疗法,这是一种把治疗基因运用基因转导技术转移到患病关节内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临床研究方面,以平地行走疼痛为主要效应指标,对膝宁方治疗膝OA肝肾亏虚证的临床疗效与扶他林治疗相对照进行了研究观察,共设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结果表明膝宁组治疗后患者平地行走疼痛、晨僵、僵直程度、下楼及上楼的关节活动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扶他林组疗效相当,膝宁方对膝关节平地行走疼痛的缓解起效较慢,但至治疗后第4周对疼痛的缓解与扶他林治疗相似,且膝宁方在治疗后第4周对病情的整体改善有优于扶他林的趋势,总有效率为85%。安全性方面的观察结果表明,膝宁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扶他林治疗组,提示该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马全顺,尹世金,陈素,张凡,刘向明[4](2004)在《血竭总黄酮对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型钠通道电流的抑制作用》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血竭总黄酮对小鼠三叉神经节 (TG)细胞河豚毒素敏感型 (TTX- S)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确定血竭对 T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产生抑制效应的有效部位 .方法 :酶解法急性分离昆明种小鼠 (1月龄 )三叉神经节细胞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 TG细胞 TTX- S钠通道电流 ,观察血竭总黄酮对其影响 .结果 :在钳制电位为- 90 m V时 ,3种浓度 (0 .0 0 1% ,0 .0 1% ,0 .1% )的血竭总黄酮对锋钠电流的抑制率分别为 17.0 2± 5 .4 2 % ,33.2 3± 5 .12 % ,4 9.30± 5 .14 % (P值均小于 0 .0 5 ) ,抑制效应呈典型的浓度依赖性 ,血竭总黄酮对 TG细胞 TTX- S锋钠电流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为 0 .10 13% .结论 :血竭总黄酮是血竭抑制 TG细胞 TTX- S钠通道电流的有效部位 ,该研究为血竭有效成分的提取缩小了研究范围
尹世金,刘向明,陈素,马全顺,梅之南[5](2003)在《云南血竭及血竭素对三叉神经节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云南血竭及其提纯物血竭素高氯酸盐对三叉神经节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在急性分离的 TRG细胞膜上 ,阻断电压门控性钙通道和钾通道 ,在 - 70 m V的钳制电位下 ,从 - 6 0 m V起 ,给予 10 m V步幅递增、80 ms步宽的去极化脉冲刺激 ,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观察不同浓度的云南血竭及其提纯物血竭素高氯酸盐对 T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结果 :各种浓度的云南血竭均显着抑制 TRG细胞膜上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 ,并呈浓度依赖性 ,而血竭素高氯酸盐无此效应 .结论 :除了因消炎而止痛外 ,云南血竭尚可能通过直接干预 TRG细胞的痛觉信息传入而发挥其镇痛作用 ,其有效作用成分有待进一步探讨 .
卜向红,李仲昆[6](2000)在《血竭薄膜在冠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疼痛与镇痛研究 |
| 1.2 龙血竭及其成分龙血素B 的镇痛研究现状 |
| 1.3 背根神经节细胞、钠离子通道与疼痛 |
| 1.3.1 背根神经节细胞简介 |
| 1.3.2 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概述 |
| 1.3.3 背根神经节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与疼痛的关系研究 |
| 1.4 辣椒素、辣椒素受体与疼痛 |
| 1.5 神经病理痛的中枢和外周机制及研究方法 |
| 1.6 膜片钳实验技术介绍 |
| 1.7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 |
| 第2章 龙血竭的中枢和外周镇痛活性研究 |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2.1.1 实验动物及实验药品 |
| 2.1.2 实验方法 |
| 2.2 实验结果分析 |
| 2.2.1 冰醋酸扭体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 2.2.2 热扳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 2.2.3 光热辐射甩尾法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 2.3 讨论与总结 |
| 第3章 龙血竭对牛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 |
| 3.1 基本概念和理论 |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3.2.1 实验动物及实验药品 |
| 3.2.2 实验仪器 |
| 3.2.3 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
| 3.2.4 实验记录 |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 3.3.1 龙血竭对牛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 |
| 3.3.2 龙血竭对牛蛙坐骨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影响 |
| 3.3.3 龙血竭对牛蛙坐骨神经兴奋不应期的影响 |
| 3.4 讨论与总结 |
| 第4章 龙血素B 对钠通道的调制及其与辣椒素受体的关系 |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4.1.1 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的制备 |
| 4.1.2 主要实验仪器 |
| 4.1.3 实验记录液的配制与施加 |
| 4.1.4 全细胞膜片钳实验记录 |
| 4.1.5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 4.2 龙血素B 对电压门控钠通道电流幅值的影响 |
| 4.3 龙血素B 与辣椒素的组合对钠通道电流峰值的影响 |
| 4.4 龙血素B 与辣椒素的组合对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 4.4.1 对钠通道电流I-V 曲线的影响 |
| 4.4.2 对钠通道电流激活曲线的影响 |
| 4.4.3 对钠通道电流失活曲线的影响 |
| 4.5 讨论与总结 |
| 第5章 龙血素B 与辣椒素相互作用性质分析 |
| 5.1 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 |
| 5.2 药物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
| 5.3 等效图判断方法 |
| 5.4 龙血素B 与辣椒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 外敷肚脐 (神阙穴) |
| 1.1 成人应用 |
| 1.2 儿童应用 |
| 2 外敷涌泉穴 |
| 3 外敷百会穴 |
| 4 其 它 |
| 5 洗净、熏洗、浸泡 |
| 6 口噙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文献整理 |
| 一、病名考证 |
| 二、病因病机 |
| 三、证治概要 |
| 附方 |
| 第二部分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现代研究 |
| 一、病因 |
| 二、发病机制 |
| 三、检查方法 |
| 四、诊断 |
| 五、临床分类及分期 |
| 六、治疗现状 |
| 七、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因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与展望 |
| 一、概述 |
| 二、基因治疗骨关节炎潜在的靶部位 |
| 三、骨关节炎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
| 四、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膝宁方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肝肾亏虚证的临床研究 |
| 一、目的 |
| 二、研究设计 |
| 三、病例选择 |
| 四、治疗方案 |
| 五、观察指标 |
| 六、疗效评定 |
| 七、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 八、结果 |
| 九、结论 |
| 十、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记录液及实验用药 |
| 1.2 TG细胞的急性分离 |
| 1.3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
| 1.4 实验资料的处理 |
| 2 结果 |
| 2.1 TG细胞TTX-S钠通道电流的分离 |
| 2.2 血竭总黄酮对TG细胞TTX-S钠通道电流峰值的影响 |
| 2.3 血竭总黄酮对TG细胞TTX-S钠通道电流I-V曲线的影响 |
| 3 讨论 |
| 1 材料及方法 |
| 1.1 TRG细胞的急性分离 |
| 1.2 记录液及实验用药 |
| 1.3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
| 1.4 实验资料的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三叉神经节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的分离及其正常I-V曲线 |
| 2.2 不同浓度血竭素高氯酸盐对T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
| 2.3 不同浓度云南血竭对TRG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
| 3 讨论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材料: |
| 1.2 一般资料: |
| 1.3 方法: |
| 1.4 疗效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