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娜,闻丽[1](2022)在《针刺疗法治疗小儿夜啼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夜啼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睡眠障碍,发病机制不明确,内治疗法报道较多,外治疗法临床报道较少。查阅各期刊数据库后,总结近30年针刺治疗小儿夜啼的不同针刺方法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及针刺不同穴位的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提供临床参考。
王小栋,庄细红[2](2021)在《凉膈散加减联合少商、商阳点刺放血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0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凉膈散加减联合少商、商阳点刺放血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在泉州市泉港区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就诊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门诊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抗感染、复方锌布颗粒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凉膈散加减联合少商、商阳点刺放血,2组疗程均为1周,比较2组疗效、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包括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喉痛消失时间、脓点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包括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喉痛消失时间、脓点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结论凉膈散加减联合少商、商阳点刺放血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不良反应更少。
郭彬[3](2021)在《中药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为探讨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疗效,以此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中医治疗依据。方法:选择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60例,分别来自江西省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和住院部。采用简单随机法将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分为中药组和常规组,各30例。另外选取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儿保科体检正常婴幼儿30例为正常组。常规组:予以母乳(母亲回避过敏食物)或配方奶粉(氨基酸奶粉:恩敏舒)喂养以及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素片等)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石榴皮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黄芪白术)。正常组:继续原喂养方式喂养。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样本症状及体征、过敏相关指标。结果:1.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中药组和常规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无差异(P>0.05),采用不同方法治疗4周后与同组治疗前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临床症状如腹泻、食欲不振、哭闹不安、神疲乏力表现的情况。中药组患儿与常规组患儿治疗4周后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症状总积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提示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改善症状的疗效更佳。2.实验室指标比较:与过敏相关指标IL-6、IL-17、EOS、EOS%比较:治疗前,与正常组相比,牛奶蛋白过敏患儿IL-6、IL-17、EOS、E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两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治疗前相比,IL-6、IL-17、EOS、EOS%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下调IL-6、IL-17、EOS、EOS%的表达水平;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组在降低IL-6、IL-17、EOS、EOS%的表达水平上明显优于常规组。3.治疗疗效等级比较:中药组显效人数为18人,有效人数为10人,无效人数2人,总有效率为93.33%;常规组显效人数10人,有效人数13人,无效7人,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较常规治疗(饮食回避)总体治疗效果更佳。结论:1.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存在EOS、EOS%、IL-6、IL-17的表达异常增高。2.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使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CMPA患儿临床症状更好的得到缓解。3.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更明显改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免疫相关指标EOS、EOS%、IL-6、IL-17的表达水平。4.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优于单纯饮食回避联合益生菌治疗。
蒋西玲[4](2020)在《少商穴点刺放血治验举隅》文中认为少商穴点刺放血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头面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及临床急症,操作方法简单,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黄明愉[5](2020)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及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60例慢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小儿推拿治疗:清肺经、补脾经、补肾经、清心经、清肝经、清胃经、清大肠经,以160次/分钟的频率各推1分钟;掐少商穴、鱼际穴、孔最穴各36下;揉曲池穴、手三里穴、照海穴各1分钟;一指禅法推扶突穴、人迎穴各1分钟。每周一、周三、周五各治疗1次,即每周3次,连续4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小儿咽扁颗粒,用量为3-5岁,4g/次,3次/日;6-12岁,8g/次,3次/日。第1周每日服用,第2、3、4周于每周一、周五服药,即每周服药2日,连续4周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积分量化表进行评分,并抽取外周血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其变化。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76.92%,对照组总有效率52.38%,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2主要症状、体征: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极显着(均P<0.01);对照组主要症状积分差异显着(P<0.05);主要体征积分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后两组间进行比较,主要症状积分差异极显着(P<0.01);主要体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52.38%,两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主要体征总有效率为38.46%,对照组38.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能明显改善主要症状和体征,并且对主要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单项症状: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咽异物感、咽堵塞感差异显着(均P<0.05);对照组单项症状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进行比较,咽痛、咽异物感、咽堵塞感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咳嗽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提示治疗组对咽痛、咽异物感、咽堵塞感、咳嗽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4单项体征: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单项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单项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扁桃体充血、咽后壁滤泡差异显着(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单项体征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治疗组对单项体征的改善作用,与治疗组相比无明显优势。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组内治疗前后相比,治疗组CD3+、CD8+差异显着(均P<0.05),CD4+/CD8+差异极显着(P<0.01),CD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4+差异显着(P<0.05),CD3+、CD8+、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治疗组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1小儿推拿能明显改善慢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综合疗效显着,并且主要症状疗效和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2小儿推拿能明显改善慢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患儿咽异物感、咽堵塞感,并且对咽痛、咽异物感、咽堵塞感、咳嗽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3小儿推拿能调节慢性扁桃体炎肺胃热盛证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的分布及CD4+/CD8+的比值。
涂敏[6](2019)在《少商穴不同放血量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使用不同粗细针具点刺少商穴,观察其不同的放血量下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临床疗效,初步探析放血量和疗效的关系,优选出少商穴放血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最佳刺激量,为放血镇痛最佳刺激量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将90例急性咽喉肿痛患者随机分为3号针头组、4.5号针头组、6号针头组,每组各30例。操作方法:瞩患者取坐位,选取双侧少商穴,针刺时,先将被施术者的拇指揉捏充血,常规碘伏消毒,左手固定被施术者拇指,右手持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迅速刺入0.1寸,立即出针,挤压放血直至出血停止,并计算滴数,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施术中嘱患者行吞咽动作。每日一次,共治疗三次。三组操作方法一致,针具分别使用3号、4.5号、6号针头。号数越大,针头越粗,放出的血量越多,其中,3号针头组的出血量不足2滴,4.5号针头组的出血量约57滴,6号针头组的出血量大于10滴。以上三组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现有疼痛强度量表(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为观察指标,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三组的镇痛效果及其临床疗效差异,对不同放血量干预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为放血镇痛最佳刺激量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PPI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三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2.三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P<0.01),说明这三种针头点刺少商穴产生的不同放血量治疗急性咽喉肿痛均有镇痛效果。3.三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的比较,6号针头放血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与3号针头放血组、4.5号针头放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提示6号针头放血组的镇痛效果优于3号针头放血组、4.5号针头放血组,4.5号针头放血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与3号针头放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4.5号针头放血组的镇痛效果优于3号针头放血组。4.6号针头放血组的愈显率为90%;4.5号针头放血组的愈显率为80%;3号针头放血组的愈显率为40%,6号针头放血组的愈显率均高于其他两组,说明6号针头放血组的临床疗效优于4.5号针头放血组和3号针头放血组。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6号针头的放血量最多,刺激量最大,干预少商穴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镇痛效果最佳,为少商穴放血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的最佳刺激量的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莫曦雅[7](2019)在《毫针浅刺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古代文献,整理不同时期毫针浅刺的理论基础、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毫针浅刺的刺法、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毫针浅刺的证治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目录学方法对研究范围内“毫针浅刺”相关文献进行查找、筛选、收集;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运用医学史学方法从学术史的研究角度探寻毫针浅刺的发展历程;运用理论分析评述法对文献资料从针灸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对文献数量、分布特点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对建立的文献数据库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结果:1.战国秦汉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内经》《难经》中皮部理论、经脉络脉理论、经筋理论、腧穴理论以及营卫理论阐明毫针浅刺是在针刺皮部、络脉、经筋、浅层经气的基础上,以刺卫为主调和营卫、刺络为主调整经络气血状态。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该时期针对腧穴的浅刺以四肢爪甲末端的“部位穴”为主,针对经脉的针刺体现出上肢经脉、下肢阴经应浅刺的特点。毫针浅刺的刺法:包括单针浅刺、多针浅刺以及“引皮而刺”的直针刺、卧针而刺,后两种是确立于金元时期的沿皮透刺的萌芽。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毫针浅刺治疗内科、外科疾病,内科疾病以病位浅、病势轻、病性偏阳热的疾病为主、涵盖以寒客经脉引起拘挛疼痛的肢体经络病证、气血亏虚的虚证;外科疾病多为浅表的痈脓。该时期毫针浅刺侧重于理论基础。2.晋唐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以《内经》《难经》为本,对前期基础理论或直接辑录经典按类编排,或对其进行注解,增加了腧穴主治的理论,确立“腧穴-经络-主治”的理论体系。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浅刺腧穴占全部记录腧穴的比例接近9%,分布以上肢部、下肢部、头颈部较多,特定穴占比超过85%,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以五输穴为主;浅刺经脉阳经居多,以太阳经脉、少阳经脉为主,阴经的浅刺以手太阴脉为主。毫针浅刺的刺法:与前期基本保持一致,为常规浅刺,包括单针浅刺、多针浅刺、引皮而刺。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涵盖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科、眼科共计20余类50种病症,其中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肺系病证为主;多治疗痹证、胸痹、咳嗽、喘证、痉证。该时期毫针浅刺侧重于腧穴理论和腧穴主治的发展。3.宋金元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在前期理论基础上,继续丰富腧穴主治的相关内容,腧穴与经络、相应脏腑的关联进一步加强,“腧穴-经络-脏腑-主治”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常规浅刺的腧穴在全部腧穴中的占比稳定(位于1 0%-15%的区间)、分布部位及特点与前期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四肢部和头颈部,特定穴的比例超过60%,特定穴的种类增加了郄穴,仍以五输穴数量最多;浅刺经脉仍以阳经浅刺(太阳经、少阳经)为主,手太阴经仍是浅刺最多的阴经。毫针浅刺的刺法:在前期的常规浅刺基础上,增加了沿皮透刺,丰富了毫针浅刺的针刺方式,不同刺法特点有所异同。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眼科共计20余类80余种病症,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外感病证为主,多治疗痹证、疟疾、外感伤寒、头痛、癫疾。该时期毫针浅刺的侧重点在沿皮透刺的确立和临床运用方面。4.明清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在前期理论基础上,发展沿皮透刺的腧穴主治,以“腧穴-经络-脏腑-病症-刺灸法”为主的毫针浅刺体系得以完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不同的浅刺刺法有不同特点,常规浅刺的腧穴、经脉特点与前期大致相同,在沿皮透刺中,腧穴在数量上多于常规浅刺的腧穴数量,占全部腧穴的比重超过20%、分布于头颈部、背部、胸胁部、四肢部、腹部并以头颈部、背部和胸胁部为主,52.9%的沿皮透刺腧穴属于特定穴,特定穴种类增加了背俞穴、募穴,并以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为主;仍以阳经(特别是足太阳经)的浅刺为主。毫针浅刺的刺法:在前期的浅刺刺法基础上,发展沿皮透刺,增加沿皮透刺的作用方式、作用部位、作用腧穴,根据不同病症选择沿皮透刺的方向及距离。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可治疗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眼科共计超过30类共计160种疾病,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咽喉疾病为主,多治疗痹证、头痛、疟疾、胸痹心痛、喉痹。该时期毫针浅刺的侧重点在常规浅刺腧穴主治的补充完善以及沿皮透刺的发展两个方面。结论:1.毫针浅刺的理论体系:起源于《内经》《难经》时期,与皮部理论、经络络脉理论、经筋理论、腧穴理论以及营卫理论有密切关联,毫针浅刺在针刺皮部、刺络脉、刺经筋、针刺浅层经气的基础上,以刺卫为主调和营卫、刺络为主调整经络气血状态;晋唐时期腧穴主治及刺灸法的发展使毫针浅刺逐渐从理论走向临床;宋金元时期腧穴主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沿皮透刺的确立丰富了浅刺理论的内涵,扩展了适用范围;明清时期在对前期文献整理以及临床实践汇总的基础上完善毫针浅刺的理论体系。2.毫针浅刺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浅刺腧穴在全身各部位均有分布,以四肢部和头颈部为主,沿皮透刺使毫针浅刺在躯干部广泛运用;浅刺腧穴包含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多种特定穴;浅刺经脉整体以阳经居多,其中以太阳经为主,阴经的浅刺则以手太阴经为主。3.毫针浅刺的刺法:包括常规浅刺(直刺、沿皮刺)和沿皮透刺两种主要方式,它们的针刺深度和针刺层次清晰,垂直深度均不超过二分,针刺层次均位于皮肤或皮下,不刺入肌层;相较于常规浅刺,沿皮透刺具有进针角度小、一次针刺刺激面积广、范围大的特点。4.毫针浅刺证治规律:毫针浅刺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证治规律,主要体现出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分部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内经》中相应经脉的“是动病”“所生病”“经筋病”,此外,还包含了特定穴治疗疾病的特点。总体而言,毫针浅刺治疗病症多有痛、痹、寒、热的特点,以肢体经络病证、外感病证、头面五官类病症为主,体现出以治疗表证、热证、阳病为主,兼具治疗阴病、脏腑病、情志病、全身性疾病的特点。
王鹰[8](2018)在《手部井穴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整理手部六井穴在古代文献中的临床应用条文,探究其适宜病症和配伍应用规律,为阐释手部井穴理论内容及临床适宜病症和配穴应用提供文献学依据;归纳手部各井穴临床应用配伍规律,为临床和科研探究和使用手部井穴提供指导。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手部六井穴的适宜病证和配伍应用规律特点。结果:古代文献条文共2205条,其中少商适宜病症及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临床病证条文达469条,商阳274条,中冲226条,关冲373条,少冲449条,少泽414条。治疗病症类型包括内科、耳鼻喉科、妇科、儿科、眼科、外科等。结论:1.手部井穴治疗特点共性中带有个性,与脑关系密切,都能清热开窍以治疗五官病证,少商开咽喉窍、商阳通耳窍、中冲泻热开心窍、关冲泻热存津养口窍、少冲温补养心窍、少泽泻热开五官之窍。2.手部井穴既可主所在经脉所属的脏腑病证,又可主所属经脉循行所过之脏腑的病证,或所属经脉表里经络所属脏腑之病证,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用穴规律。3.文献显示各手部井穴有特殊治疗疾病的病种。少商治疗雀目,商阳治疗下齿痛和青盲,中冲治疗惊风、夜啼,关冲治疗面黑、小眦痛,少冲治疗少气痰冷、乍寒乍热、口热咽酸、咽喉酸辛、目黄、悲惊,少泽治疗攀睛、妒乳、乳痈等。4.手部井穴单独使用主要应用于清热开窍的急症,在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疾病时,通过井穴主脏、激发疏通经气、调和脏腑寒热阴阳,可用于更广泛的慢性病证。
卢野,李晨依,郭倩倩,杨昆[9](2017)在《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小儿腹泻病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急,病程长,现代医学治疗此病副作用大,预后欠佳,而针灸疗法治疗此病从根本出发,预后较好,且已得到大量临床资料的证实。笔者就此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维普数据库中近25年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文献,对其研究概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述。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病健脾益气,化湿通络,达到治病求本目的。今后针灸时应多从小儿体质因素出发以完善治疗方案,为临床诊治小儿腹泻病补充新思路。
王云娜[10](2017)在《四缝穴古今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探究四缝穴的起源与现代发展,展示四缝穴的临床应用;通过对相关临床报道进行文献研究,总结其古今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四缝穴的位置特意性、作用原理及临床运用的适应症,为今后该穴的临床运用提供相关的文献依据。方法:1、通过梳理古今医籍有关四缝穴的记载(其包括穴名、定位及临床运用),探讨四缝穴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情况;2、搜索自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期间与四缝穴相关的文献,将国内关于运用四缝穴治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将文献按纳入标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设计相应的资料提取表,并对纳入的文献中关于四缝穴的主治病症、操作方法、点刺间隔时间及后世医家对点刺后挤出的液体与疗程、病情相关性的观点进行提取;将提取所得的资料输入Excel电子表格保存,依据所治病症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行相关数据处理;通过建立图表方式分析,初步探讨四缝穴的穴位特性、临床应用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结果:1、《奇效良方》中最早记载了四缝穴的定位及主治病症,后为《针灸大成》等医籍所引载。清代以前文献对四缝穴的定位及主治病症记载较为局限,鲜有进一步阐释和医案记录。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四缝穴定位存在不同见解,将其运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取得特异性的疗效,从而大大拓展了四缝穴的定位及主治范围。2、本课题中所纳入与四缝穴临床运用相关的文献共536篇,其所涉及的病症共约74个。文献资料显示,四缝穴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在现代临床中广泛运用于消化科病症和呼吸科病症,也部分运用于皮肤科、五官科和外科等多门学科病症的治疗。四缝穴虽主要运用于治疗儿科相关病症,但在成人相关疾病甚至是疑难杂症上也有运用。3、文献显示四缝穴的定位主要有5种,临床运用中5种定位也多交叉应用,但主要仍是依据《奇效良方》的记载。与四缝穴周围其他奇穴共约50个,其部分主治与四缝穴相似,但多有差异,目前无相关文献解释四缝穴与其周围其他奇穴的区别。4、四缝穴的针法多采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点刺,纳入文献中共有41%未提及针刺的深度及间隔时间,且文献中对于针刺间隔时间的记载主要根据医家自身的经验,无量化的标准,使四缝穴治疗相关病症的试验的可重复性和客观性受影响。结论:1、四缝穴主治病症和定位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最早源于明代,发展至今。由古代文献记载主治病症多为小儿猢狲劳,后多运用于治疗小儿疳疾,现后世医家的临床运用中又大大扩大了四缝穴的主治范围,不仅用于治疗各种儿科疾病,而且扩展到成人外、内、妇科,其疗效显着。因而在临床实践应注意发挥四缝穴的独特治疗作用。2、在本文献研究中,四缝穴相关的穴位其功效部分同四缝穴,但文献未提及四缝穴与其相关穴位临床作用的区别。针刺四缝穴后液体的出现与病情、临床疗效之间相关性、及其出现的原因少有研究。而现代医学对于四缝穴的作用机理,多是描述现象,实验研究仅局限于消化系统病症,无深层次的探讨;中医机理研究多从经络、古代手相、全息理论及所治病症的病因病机方面解释四缝穴的作用机理,则难以阐释其治疗呼吸科、皮肤科、外科、五官科等病症的作用机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治疗所选针法研究 |
| 选穴特点及作用机制 |
| 1 临床资料 |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一般资料 |
| 2 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1.1 基础治疗 |
| 2.1.2 对照组 |
| 2.1.3 治疗组 |
| 2.2 观察指标 |
| 2.2.1 症状体征缓解时间 |
| 2.2.2 不良反应情况 |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治疗结果 |
| 3.1 2组疗效比较 |
| 3.2 2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
| 3.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 4 讨论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历史回顾 |
| 1 中医文献对泄泻的记载和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病位 |
| 1.3 中医治疗 |
| 2 西医对牛奶蛋白过敏的认识 |
| 2.1 牛奶蛋白过敏机制 |
| 2.2 与牛奶蛋白过敏相关的致病因素 |
| 2.3 牛奶蛋白过敏诊断及相关检查 |
| 2.4 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 |
| 2.5 CMPA的预后 |
| 结语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对象来源 |
| 1.2 西医诊断 |
| 1.3 中医诊断 |
| 1.4 纳入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剔除脱落标准 |
| 1.7 研究方法 |
| 2 观察指标 |
| 2.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
| 2.2 过敏相关指标观察 |
| 2.3 疗效判定 |
| 3 统计方法 |
| 3.1 研究对象年龄和性别 |
| 3.2 三组婴幼儿治疗前IL-6、IL-17、EOS、EOS%比较 |
| 3.3 两组过敏患儿症状积分 |
| 研究结果 |
| 1.1 常规组治疗前后IL-6、IL-17、EOS、EOS%比较 |
| 1.2 常规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 1.3 中药组治疗前后IL-6、IL-17、EOS、EOS%比较 |
| 1.4 中药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 1.5 两组治疗后IL-6、IL-17、EOS、EOS%比较 |
| 1.6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
| 1.7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
| 讨论 |
| 1 课题设计分析 |
| 2 浅谈导师“治脾胃以止泻”的学术思想 |
| 2.1 牛奶蛋白过敏之腹泻与脾胃之关系 |
| 2.2 CMPA腹泻的中医治法及用药讨论 |
| 2.3 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方药分析 |
| 2.4 方中单味中药的相关阐述 |
| 3 牛奶蛋白过敏与IL-6、IL-17、EOS、EOS%的相关性 |
| 4 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的疗效分析 |
| 4.1 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
| 4.2 免疫相关指标疗效分析 |
| 4.3 疗效等级分析 |
| 5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牛奶蛋白过敏病例登记表 |
| 个人简历 |
| 1 咽喉疼痛案 |
| 2 麦粒肿案 |
| 3 中风肢体麻木案 |
| 4 小儿泄泻案 |
| 5 小儿急惊风案 |
| 6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临床研究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病例入选标准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脱落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样本量估算 |
| 3.2 随机分组 |
| 3.3 治疗方案 |
| 4 观察指标 |
| 4.1 安全性指标 |
| 4.2 疗效性指标 |
| 5 疗效评定 |
| 5.1 主要症状、体征疗效评价方法 |
| 5.2 综合疗效评价方法 |
| 6 统计学处理 |
| 二、研究结果 |
| 1 基线分析 |
| 1.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
| 1.2 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
| 2 疗效评价结果 |
| 2.1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结果 |
| 2.2 两组单项症状比较结果 |
| 2.3 两组单项体征比较结果 |
| 3 有效率分析 |
| 3.1 主要症状、体征有效率比较结果 |
| 3.2 综合疗效比较结果 |
| 4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 |
| 三、分析与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扁桃体炎的认识 |
| 1.1 “乳蛾”病名探究 |
| 1.2 肺胃热盛证慢乳蛾病因病机探讨 |
| 1.3 祖国医学常用外治方法 |
| 2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认识扁桃体 |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 2.2 扁桃体的生理和解剖 |
| 2.3 慢性扁桃体炎发病机理 |
| 2.4 现代医学常用治疗方法 |
| 3 立法依据和组方分析 |
| 3.1 小儿的生理特点 |
| 3.2 小儿推拿源远流长 |
| 3.3 小儿推拿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 3.4 推拿方案组方分析 |
| 4 研究结果机制探讨 |
| 4.1 促进扁桃体局部循环 |
| 4.2 增强患儿全身正气 |
| 5 研究体会 |
| 5.1 协调医患关系 |
| 5.2 保证手法准确 |
| 5.3 加强健康教育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注释表 |
| 引言 |
| 历史回顾 |
| 1.现代医学对咽痛的治疗 |
| 2.中医学对咽痛的治疗 |
| 1.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与选择标准 |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 2.观察方法 |
| 2.1 选穴和定位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 3.2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
| 4.讨论 |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 4.2 现代医学对咽痛的认识 |
| 4.3 祖国医学对咽痛的认识 |
| 4.4 现代医学对放血疗法机制的认识 |
| 4.5 祖国医学对刺血疗法的认识 |
| 4.6 少商穴的选穴依据 |
| 4.7 放血量与疗效关系的讨论 |
| 4.8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 1.1 毫针浅刺的现代研究概况 |
| 1.1.1 文献研究 |
| 1.1.2 实验研究 |
| 1.1.3 临床研究 |
| 1.1.4 研究现状分析 |
| 1.2 研究选题 |
| 1.2.1 选题依据 |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3 研究范围 |
| 1.2.4 研究方法 |
| 第二部分 古代毫针浅刺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
| 2.1 资料与方法 |
| 2.1.1 资料来源 |
| 2.1.2 检索方法 |
| 2.1.3 查阅及筛选文献 |
| 2.1.4 提取资料 |
| 2.1.5 统计分析 |
| 2.2 统计结果 |
| 2.2.1 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
| 2.2.2 晋唐时期(公元220年-公元960年) |
| 2.2.3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
| 2.2.4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3.1 毫针浅刺疗法的发源 |
| 3.1.1 皮部理论 |
| 3.1.2 经络络脉理论 |
| 3.1.3 经筋理论 |
| 3.1.4 腧穴理论 |
| 3.1.5 营卫理论 |
| 3.1.6 发源时期毫针浅刺证治规律 |
| 3.1.7 小结 |
| 3.2 毫针浅刺疗法的发展 |
| 3.2.1 晋唐时期浅刺腧穴的发展 |
| 3.2.2 宋金元时期毫针浅刺的发展 |
| 3.2.3 该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 |
| 3.2.4 该时期毫针浅刺证治规律 |
| 3.2.5 小结 |
| 3.3 毫针浅刺疗法的丰富 |
| 3.3.1 宋金元时期的沿皮透刺 |
| 3.3.2 明清时期的沿皮透刺 |
| 3.3.3 沿皮透刺的特点 |
| 3.3.4 沿皮透刺的证治规律 |
| 3.3.5 小结 |
| 3.4 毫针浅刺疗法的完善 |
| 3.4.1 毫针浅刺疗法的适用腧穴 |
| 3.4.2 毫针浅刺的部位分布 |
| 3.4.3 毫针浅刺的经脉分布 |
| 3.4.4 毫针浅刺的特定穴分布 |
| 3.4.5 毫针浅刺疗法适宜病症 |
| 3.4.6 毫针浅刺的证治规律 |
| 3.4.7 小结 |
| 第四部分 从针刺深度及治疗阴病探讨毫针浅刺特点 |
| 4.1 不同针刺深度下腧穴主治的分析 |
| 4.1.1 胸膺部腧穴 |
| 4.1.2 胁肋部腧穴 |
| 4.1.3 背部腧穴 |
| 4.1.4 腹部腧穴 |
| 4.1.5 四肢部腧穴 |
| 4.1.6 小结 |
| 4.2 毫针浅刺治疗阴病 |
| 4.2.1 毫针浅刺治疗癫疾 |
| 4.2.2 毫针浅刺治疗厥证 |
| 4.3 小结 |
| 结语 |
| 1.1 结论 |
| 1.2 创新点 |
| 1.3 不足和展望 |
| 1.3.1 不足 |
| 1.3.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 第一节 井穴概述 |
| 第二节 手部井穴概述 |
| 一、手部井穴的分布及特点 |
| 二、五行配属 |
| 三、手部井穴的主治特点 |
| 四、手部井穴的刺激方法 |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 研究方案设计 |
| 一、源文献的选择 |
| 二、条文的分类 |
| 三、频次的统计 |
| (一)病名及条文的统计 |
| (二)腧穴频次的统计 |
| 四、筛选配伍腧穴 |
| 第三章 研究内容分析 |
| 第一节 单个手部六井穴统计结果分析 |
| 一、少商穴 |
| (一)少商穴的命名 |
| (二)少商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
| (三)少商穴及少商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
| 二、商阳穴 |
| (一)商阳穴的命名 |
| (二)商阳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
| (三)商阳穴及商阳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
| 三、中冲穴 |
| (一)中冲穴的命名 |
| (二)中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
| (三)中冲穴及中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
| 四、关冲穴 |
| (一)关冲穴的命名 |
| (二)关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
| (三)关冲穴及关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
| 五、少冲穴 |
| (一)少冲穴的命名 |
| (二)少冲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
| (三)少冲穴及少冲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
| 六、少泽穴 |
| (一)少泽穴的命名 |
| (二)少泽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
| (三)少泽穴及少泽配合其他穴位应用适宜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1 单纯针刺 |
| 2 灸法 |
| 3 针灸并用 |
| 4 针刺结合推拿 |
| 5 针刺结合中药 |
| 6 其他针灸疗法 |
| 7 针灸综合疗法 |
| 8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四缝穴的溯源及临床应用概况 |
| 第一节 四缝穴的出处和历代文献记载 |
| 一、四缝穴的出处 |
| 二、四缝穴的历代文献记载 |
| 第二节 四缝穴的定位 |
| 第三节 四缝穴相关穴位及应用 |
| 第四节 四缝穴的临床应用概况 |
| 一、古代文献中主治病症的记载 |
| 二、现代文献中主治病症的记载 |
| 三、四缝穴的操作方法 |
| 四、四缝穴的作用机理研究 |
| 第二部分 四缝穴古今临床应用的研究 |
| 第一节 文献研究目的 |
| 第二节 文献研究方法 |
| 一、研究对象来源 |
| 二、文献检索方式 |
| 三、文献筛选方法 |
| 四、文献整理与归纳 |
|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结果 |
| 一、古代文献中四缝穴的主治病症、操作方法、定位的记载 |
| 二、现代文献中四缝穴主治病症的分布 |
| 三、现代文献中四缝穴操作方法的分布 |
| 四、点刺四缝穴后挤出液体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
| 五、点刺四缝穴后挤出液体与疗效关系的认识 |
| 六、四缝穴针刺间隔时间的分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一、四缝穴的古今主治病症分布情况探讨 |
| 二、四缝穴作用机理的探讨 |
| 三、四缝穴操作方法的探讨 |
| 四、点刺四缝穴后挤出的液体与病情关系的探讨 |
| 五、点刺四缝穴后挤出的液体与疗效关系的探讨 |
| 六、四缝穴针刺间隔时间的探讨 |
| 结语 |
| 第一节 结论 |
| 第二节 展望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