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1](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文中提出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 定义:脑血管病及其不同亚型的概念及分类比较复杂,因此在阐述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定义时,先对相关概念作一简介[1, 2, 3]。(1)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广义上讲,病损累及脑、脊髓、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狭义上讲,病损主要累及脑。根据病理可以分为缺血性、出血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2](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文中指出一、概述(一)定义[1, 2, 3]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指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使脑血流灌注不足,进而缺血、缺氧导致脑血管供血区脑组织死亡,临床上表现为突发局灶或弥散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上形成新的局灶性脑梗死病灶,24 h之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包括症状、
王显林[3](2021)在《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结合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构建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并检测该方案的效果。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构建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初稿,通过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对方案进行修订形成干预方案终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1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对照2组(远端缺血适应组)、试验组(早期康复与远端缺血适应联合组),观察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1组(n=60)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照2组(n=60)接受远端缺血适应治疗,试验组(n=60)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联合远端缺血适应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对三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基线测量(以下简称“T0”)、干预14天(以下简称“T1”)及干预后90天(以下简称“T2”)进行效果评价,主要结局指标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应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1阶段三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5.32±1.67 vs 5.62±1.99 vs 3.97±1.81,BI指数评分分别为:69.67±21.88 vs 71.25±22.26vs 73.25±22.26,均存在显着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P<0.05),T2阶段NIHSS评分分别为4.48±1.61 vs 4.60±5.62 vs 2.58±1.50,BI指数评分分别为:73.08±20.57 vs75.50±20.86 vs 79.00±20.97,均存在显着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呈线性下降趋势,BI评分呈现线性上升趋势,试验组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及BI评分的上升幅度均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自变量分组及测量时间节点是影响因变量NIHSS评分和BI评分变化的重要因素。结论:1.RIC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能够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2.RIC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整合了早期康复护理与RIC治疗的优点,效果优于单独的RIC治疗和早期康复护理。
张成[4](2021)在《芪龙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疾病,据柳叶刀杂志2019年3月的报道,中风病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其中IS占多数(84.4%)。在中国,IS的防治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指出中国IS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中医药防治IS有一定优势,其中益气活血法作为IS的基本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发展,是IS各个时期治疗的主线。芪龙胶囊源自经典名方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性中成药,课题组前期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了芪龙胶囊能明显改善急性期IS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降低急性期患者P-选择素含量,发挥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然而,芪龙胶囊治疗IS的作用优势与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网络药理学方法广泛用于中药复方机制的探索,为从整体层面揭示中药复方协同作用于复杂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思路与可行的方案。2研究目的评价芪龙胶囊治疗IS的作用优势,并从中医整体观和病证结合角度出发,探索芪龙胶囊治疗IS气虚血瘀证的分子网络机制,为其临床精准定位提供依据。3研究方法与结果3.1评价作用优势参照PRISMA2009报告规范,共纳入6个RCT研究,进行定性的系统评价与定量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芪龙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IS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IS复发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均优于单纯常规西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探索分子网络机制3.2.1数据获取检索OMIM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得IS基因2623个;检索SymMap数据库和HPO数据库,获得IS相关气虚血瘀证证候基因398个;从2020年版《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中收集到芪龙胶囊组成药物的有效成分12个;检索TCMSP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结合SEA平台预测和文献收集,获得芪龙胶囊药物靶标210个。应用UniProt数据库对收集到的基因数据进行标准化,最终得到三个数据集,用于后续分析:IS疾病基因集、IS相关气虚血瘀证基因集、芪龙胶囊药物靶标集。3.2.2网络构建与模块划分将上述三个靶标(基因)集分别上传至STRING数据库,下载基因相互作用数据,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构建了 3个分子网络:IS疾病分子网络、IS相关气虚血瘀证分子网络、芪龙胶囊药物分子网络;分别运用MCODE算法、MCL算法、DCU算法,划分3个分子网络,并计算网络结构熵,选择熵值最小的算法划分模块,最终选用MCL法划分IS分子网络,得到129个疾病模块;MCODE法划分气虚血瘀证分子网络,得到18个证候模块;MCODE法划分芪龙胶囊分子网络,得到6个药物模块;应用g:Profiler平台对模块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以P<0.05为富集显着的阙值,GO生物过程与Reactom通路富集结果均显示,模块功能与IS相关,具有生物学意义。3.2.3识别与分析病证结合模块应用超几何分布函数,识别129个IS疾病模块中,气虚血瘀证基因显着富集的模块,以P<0.05为显着富集的阙值,得到8个IS气虚血瘀证的病证结合模块;通过2个步骤筛选病证结合模块的核心靶基因:首先,以至少满足大于节点betweenness 值中位数 0.00028548、closeness 值中位数 0.47262702、degree 值中位数 61中的两项为条件,筛选出25个节点;然后,以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识别出 10 个核心靶基因:IL1B、FN1、INS、EGF、MAPK1、MMP2、VEGFA、CASP3、MAPK8、MMP9;应用g:profiler平台进行GO生物过程分析,结果显示,富集结果最显着的是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白细胞分化,均与IS病理机制相关。3.2.4识别并分析药物与病证关联模块将3.2.3部分识别出的8个病证结合模块,分别与芪龙胶囊分子网络取交集,得到2个药物与病证关联模块:Module1和Module2,共包含98个靶标;根据国际权威蛋白质知识库UniProt中的分子功能,将98个芪龙胶囊与IS气虚血瘀证关联模块的靶标,按益气活血药治疗IS气虚血瘀证的药理作用归为抗血栓形成等1 1类。从整体上来看,芪龙胶囊治疗IS气虚血瘀证具有多靶标、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特点;此外,黄芪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苷的靶标数量最多(19),在抗血栓生成方面,黄芪甲苷和蚓激酶作用的靶标数量最多(6,3)。通过2个步骤筛选药物与病证关联模块的核心靶标(方法同3.2.3),得到芪龙胶囊治疗 IS 气虚血瘀证的核心靶标:SELP、MMP3、FGF2、JUN、FOS、HMOX1、PPARG、VCAM1、EGFR、PLG;对药物与病证关联模块,进行GO生物过程与Reactom通路富集分析(方法同3.2.2),结果显示,芪龙胶囊治疗IS气虚血瘀证参与30条生物过程,涉及生物调控、细胞过程、对刺激的反应、解剖结构发育4类,主要包括:细胞凋亡(apoptotic process)、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regula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炎症反应(inflammatory response)等;参与9条信号通路,涉及细胞信号转导、免疫调节、细胞外基质和代谢4类,主要包括: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EGF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4研究结论(1)芪龙胶囊可能在改善IS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IS复发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有一定优势;(2)IS气虚血瘀证的潜在核心靶基因可能为:MMP9、MAPK1,芪龙胶囊治疗IS气虚血瘀证的分子网络机制可能与抗炎、抗血栓形成、血管生成、抗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主要通过黄芪甲苷、蚓激酶等多个有效成分协同干预SELP、FGF2等靶标,调控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5创新点(1)运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方法评价了芪龙胶囊临床治疗IS的作用优势,并从中医整体观和病证结合角度出发,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其治疗IS气虚血瘀证的分子网络机制,为其临床精准定位提供了客观依据,使其临床定位深入到分子水平;(2)通过计算机预测结合模块的拓扑分析,识别出芪龙胶囊主要有效成分黄芪甲苷的靶标PLG可能是治疗IS气虚血瘀证的新的潜在核心靶标,与血管生成作用相关。
吕健[5](2021)在《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评价与疗效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芪龙胶囊(国药准字Z20000097,医保乙类)以“益气活血”立法,补气与活血并重,主要用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但芪龙胶囊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的临床疗效尚未有过评价,且疗效机制尚不清楚。中药复方具有成分复杂、靶点通路多样等特点。为解决芪龙胶囊在真实世界中临床疗效不明确的临床问题,及其疗效机制不清楚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证明了芪龙胶囊在真实临床实践中的临床疗效,并采用 RNA 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验证技术,筛选出芪龙胶囊发挥疗效所调控的关键基因以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本研究为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并从转录组学层面揭示了芪龙胶囊“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疗效机制,为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提供了生物学客观依据。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芪龙胶囊在真实临床实践中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与RT-qPCR验证技术,筛选芪龙胶囊调控的关键基因以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1.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服用芪龙胶囊为暴露因素,形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总样本量不少于2249例;主要结局指标为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中医证候(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心理指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血脂指标、凝血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第12周、24周对患者进行现场随访以评估疗效。使用插补法处理缺失数据,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处理混杂因素,通过差值检验法、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Aligned Ranks Transformation ANOVA,ART ANOVA)、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评价临床疗效。研究结果遵循STROBE-cohort study规范进行报告。2.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1)血样为临床试验中分别于基线与芪龙胶囊治疗12周后所取患者的全血,采血管为2.5ml Paxgene Blood RNA tube,依据患者12周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降低数值最大且BI评分提高数值最大筛选原则,选取了 20名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血,共计40个血样。(2)治疗前分组为20名患者治疗前血样(20个生物样本重复),治疗后分组为此20名患者服用芪龙胶囊治疗12周后血样(20个生物样本重复)。除主分析组外,还依据患者临床特征进行了亚组的设置,包括性别(男、女)、年龄(年龄≤60岁、年龄>60岁)、初发与复发。(3)实验方法主要为样本总RNA提取、总RNA质控、文库构建与测序、测序数据的过滤与质控、差异基因检测、差异基因富集分析6个过程。(4)差异基因筛选使用DEGseq方法,为了提高筛选的准确性,我们定义log2 Fold Change≥1并且Q-value≤0.001的基因,筛选为芪龙胶囊干预后显着差异表达基因。(5)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与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计算得到的P-value分别通过Bonferroni与FDR校正后,以P-value或Q-value(corrected P-value)<0.05为阈值,满足此条件的GO term和Pathway定义为在候选基因中显着富集的GO term与KEGG Pathway,通过GO功能与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能确定差异基因行使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与生物学功能。3.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1)选取测序结果中差异表达显着性大且基因表达量较高的基因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CXCL8、LY96、GNG10、CXCL10进行验证,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参基因。(2)选取RNA-Seq高通量测序部分同一批患者血样RNA进行验证实验,共10名患者(女性3例、男性7例;年龄≤60岁5例、年龄>60岁5例;初发6例、复发4例),20个血样RNA进行验证(治疗前、治疗后)。(3)实验方法包括样本总RNA质检、mRNA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序列与引物设计、PCR反应体系)。(4)使用2⊿⊿Ct法分析实时定量PCR实验中目标基因干预后表达相对变化,将治疗前和治疗后各10个样本的三次重复平均Ct与平均内参Ct统一计算为两组的均值,然后以治疗前为对照(2-⊿⊿Ct=1),计算每个目标基因在治疗后与治疗前中表达量比值2-⊿⊿Ct,若比值>1,则干预后此基因表达量上调;若比值<1,则表达量下调。以此判断验证的目标基因与转录组测序上下调趋势是否一致。同时结合转录组测序富集结果,阐释关键基因调控的主要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结果1.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从2016年11月3日~2019年1月16日,共筛选了 2468例患者,基线入组时因不符合入组标准排除97例,共2371例患者进入研究队列,第12周、24周随访共剔除与失访69例,最终纳入分析合格病例2302例(暴露组1260例、非暴露组1042例)。(2)2302例全数据集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①在治疗后第24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和提高BI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②在治疗后第12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总胆固醇含量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3)PSM 600例子数据集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①在治疗后第24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AS评分和提高BI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②在治疗后第12周,芪龙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在降低甘油三酯含量方面优于单用基础治疗(P<0.05)。(4)600例子数据集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模型:三次测量的主要结局指标分析结果显示,mRS评分和BI评分在分组的P值小于0.05,说明mRS评分和BI评分各组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组和测量次数交互作用的P值大于0.05,说明测量次数和分组无交互作用;NIHSS评分在测量次数的P值小于0.05,则说明NIHSS评分在各个测量时间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分组和测量交互作用的P值大于0.05,说明测量次数和分组无交互作用。(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分别在2302例全数据与600例子数据集进行mRS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建模,结果显示:①在mRS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中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83%,非暴露组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5.8%,暴露组患者的mR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显着(P<0.05);2302例全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82%,非暴露组受试者mR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7%,暴露组患者的mR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NIHSS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8%,非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77%,暴露组受试者的NIHS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02例全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9%,非暴露组受试者NIHSS评分的odds ratio的估计随时间每次下降99.97%,暴露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BI评分方面,600例子数据集结果显示,暴露组患者的BI评分上升速度快于非暴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1)40个样本总RNA平均浓度为282.08 ng/μL,平均总量为5.61μg;RIN值除了两个样本为6.6和5.1,其余均高于7,28S/18S在1.3~2.9之间,表明40个总RNA纯度和完整度较高,符合后续建库与测序的要求。(2)使用DNBSEQ平台进行测序,40个样品共产出1869.27Mb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经过过滤后,共有1619.21Mb(86.62%)的原始数据作为高质量读段(Cleanreads)被保留下来,说明测序数据结果较好,大部分读段被保留下来,且样本间Clean reads差异较小,可用于后续分析。(3)显着差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主分析组干预后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39个;男性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40个;女性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151个;年龄≤60岁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61个;年龄>60岁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84个;初发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52个;复发亚组检测到的差异基因有102个。(4)富集分析显示,芪龙胶囊主要通过调控以下5个方面信号通路与生物功能改善患者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修复神经功能缺损。分别为:①免疫反应(LY96、CXCL8、CXCL10等参与免疫反应调节,LY96、HP、HLA-DRB5等参与免疫系统过程);②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LY96、CXCL8、CXCL10等参与炎症反应调控,AREG、ITGA2B、FN1等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ITGA2B、FN1、GP1BB等参与ECM-受体相互作用调控,AREG、CAV2参与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GNG10、CXCL10、CXCL8等参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调控,PEDS1-UBE2V1、CXCL8、CXCL1等参与IL-17信号通路调控,LY96、CXCL8、CCL4L1等参与NF-κB信号通路调控,LY96、CXCL8、CAV1等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调控,CXCL8、CXCL1、CCL4L1等参与到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FN1、ARG1、CAV1等参与到TGF-β信号通路,DAAM2、CAV1、BAMBI等参与Wnt信号通路调控);③动脉粥样硬化调控(CAV2、ITGA2B、GSTT1等参与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④细胞相关功能调控(AREG、CAV2、IGFBP2等参与到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CXCL8、E2F1、KIR2DL1等参与到细胞衰老,HBA1、HBB、HP等参与到细胞凋亡及清除,CAV2、ITGA2B、CAV1等参与细胞粘附调控,ITGA2B、MYL9、FN1等参与白细胞迁移调控);⑤血压调节(AREG、KLK1、HBB等参与到血压调节)。3.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1)20个样本浓度在200-700 ng/μl之间,纯度在2.0-2.3之间,浓度与纯度符合下一步反转录和扩增实验要求,且电泳检测所有样本RNA质量显示良好。(2)PCR扩增后,扩增曲线图显示目的基因和内参的扩增效率基本一致;熔解曲线是单峰,说明产物只有一条,特异性较好,PCR扩增结果较好。(3)RT-qPCR结果显示,基因AREG、CAV2、ITGA2B、PEDS1-UBE2V1、MYL9在治疗后的表达量比值2-⊿⊿Ct均大于1,即相对于治疗前在干预后的表达量上调;基因LY96、GNG10在治疗后的表达量比值2-⊿⊿Ct均小于1,即相对于治疗前在干预后的表达量下调。(4)基因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的表达水平与RNA-Seq高通量测序相应基因的上下调趋势一致,一方面说明 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可能是芪龙胶囊调控的关键基因;另一方面说明RT-qPCR验证结果与RNA-Seq高通量测序结果整体一致性较高,测序结果比较可靠。依据转录组测序富集分析结果发现,芪龙胶囊通过以上关键基因参与到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等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调控。结论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显着降低mRS评分、NIHSS评分、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并提高BI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气虚血瘀与抑郁焦虑情况,降低患者血脂,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好。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疗效显着。2.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主要通过调控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炎症反应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趋化因子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粘附、白细胞迁移)、血压调节等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改善患者的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促进神经细胞与组织再生,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君药黄芪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相关,君药地龙与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相关,臣药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与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调控、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相关。芪龙胶囊在以上药物配伍作用下,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立法,共同参与到以上5个关键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本研究从转录组水平阐释了芪龙胶囊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机制。创新点1.将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与对齐秩变换方差分析、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相结合,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了真实临床实践中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精准定位于气虚血瘀证提供了真实世界证据;2.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与RT-qPCR验证技术,发现芪龙胶囊主要通过调控 AREG、CAV2、PEDS1-UBE2V1、MYL9、ITGA2B、LY96、GNG10 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动脉粥样硬化、细胞相关功能、血压调节等关键通路与生物过程,初步阐释了芪龙胶囊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疗效机制,为临床精准定位提供了生物学客观依据。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邹莉[7](2020)在《恩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恩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本地区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方法:选择2018年01月01日-2018年12月31日恩施地区三级医疗机构神经内科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院外一般情况及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三个随访时间点进行随访时患者是否仍坚持遵医嘱服用二级预防药物。统计患者三个随访时间点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并将患者在12个月随访期间是否坚持遵医嘱服用二级预防药物分为依从组和非依从组,对两组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恩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625例患者符合本研究标准,其中依从组183(29.28%)例,非依从组442(70.72%)例。二级预防药物总体依从性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分别为58.72%、39.20%和29.28%。两组间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男性、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入院时NIHSS评分、既往有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病史、出院带药种类、有家属陪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居住地为恩施市和咸丰县、文化程度、既往有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病史、出院带药种类为3种和4种、有家属陪护都是患者12个月时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恩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总体依从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随出院时间的推移,依从性逐渐下降;居住地为恩施市和咸丰县、文化程度越高、既往有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病史、出院后长期有家属陪护、出院带药种类越少的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越好,年龄越大的患者依从性越差;需积极从医务人员、医疗体系、患者本身三大方面共同改善,才能有效提高本地区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
涂金燕[8](2020)在《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防治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系统中搜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建档的中风恢复期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以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西医常规治疗为主的患者收入对照组,将在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最终共筛选出2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已接受中风慢病管理,包括建立中风慢病管理档案,按照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队列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药物、症状、高危因素、合并症/并发症、生活方式、情绪等全方位管理,并按照中风慢病管理规范进行长效随访管理、中风健康宣教管理和核心疗效指标评估等。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建档时、治疗半年和治疗一年后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Essen卒中量表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致死性卒中复发、死亡人数、脑血管手术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统计两组患者建档时和治疗一年后的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量表评分,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的差异性。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建档时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Essen卒中评分,以及建档时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分数等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可比性;②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和一年的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建档时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经治疗一年后观察组的致残率(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致残率(13.0%),治疗一年后观察组BI评分为轻度依赖的比例(98.3%)高于对照组(94.8%);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和一年后的Essen卒中量表评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观察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2例,占总人数1.7%,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0例,对照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9例,占总人数的7.8%,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2例,两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行脑血管手术人数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人数两组均为0;④两组患者的中风知晓度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慢病管理依从性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依从性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⑤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停药现象,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停药人数(7人)较对照组少(10人)。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可以明显降低其脑卒中复发率;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的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慢病管理的基础上,灯盏生脉胶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残障功能(mRS评分)、提高生活能力(BI评分)有优于单纯的西医基础治疗的趋势,可增加患者的生活独立程度,减少生活依赖的发生;在慢病管理的模式下,患者对中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显着提高,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可以更加显着的提高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饮食管理、运动锻炼及控制危险因素等依从性,从而显示了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的治疗方案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优势。
马漫[9](2020)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术后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依据现况调查结果、文献回顾,构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烟雾病患者护理干预方案。2.对烟雾病患者实施干预,探讨该干预方案对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由三个部分构成1.调查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现况及影响因素,从郑州市某三甲医院,便利抽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282例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260例,问卷回收率是92.2%.采用单因素分析、一元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可控影响因素。2.基于现况调查的结果、结合文献回顾、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初稿,依据该方案初稿开展专家咨询,纳入6例研究对象进行预实验,根据结果修改形成施测稿。3.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甲医院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行外科手术干预的烟雾患者136例,进入脑血管五病区患者自动纳入干预组,进入脑血管一病区患者自动纳入对照组。干预组连续进行6周,共6次干预,患者在院干预以团体、一对一形式进行,患者出院以电话和微信形式进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健康信念模式干预方案和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基线测量,收集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健康信念量表、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的问卷资料。运用Exce12013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运用SPSS19.0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均数为71.38分,服药依从性患者占64.6%,术后烟雾病患者的健康信念评分作为自变量,服药依从性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F=411.414P<0.01),二者关系呈正相关。生活质量PCS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吸烟、年龄共解释了 PCS得分89.2%的变异,该模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MCS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年龄、饮酒史共解释了 MCS得分87.3%的变异,该模型(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现况调查结果、文献回顾、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初稿并修订施测稿。该干预方案6周内实施6次,主要包括烟雾病知识的学习、了解烟雾病危害、改变导致烟雾病复发的行为、克服自我管理存在的困难、感知自我健康受益。3.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42例,样本流失6例,流失率4.2%,有效样本量136例。纳入研究对象18~64岁,干预组86例,对照组50例。干预前进行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干预组年龄(44.00±10.459)岁;对照组,年龄(44.18±12.197)岁。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6个月分析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水平干预前后、各维度变化,对干预前后分值变化、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干预前对照组健康信念总分(70.26±7.52),干预后健康信念总分(72.26±5.49);干预组干预前健康信念总分(70.61±7.61),干预后健康信念总分(89.73±6.46)。两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健康信念总分高于对照组,且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健康动力”、“感知障碍”两个维度。随着时间推移干预组和对照组健康信念水平都有所提升,干预组的提升幅度更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居住状态、术前症状表现、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情况、是否患有高血压等因素影响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P<0.05)。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烟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5.43±0.57,5.25±0.43),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7.31±0.76,5.02±0.49),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正向回答条目人数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得分提高较多,对照组服药依从性变化不大。影响烟雾病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饮酒史、居住状态、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情况、Suzuki分期、术前症状等纳入回归方程。研究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5.9%的变异。F=42.891,(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干预组烟雾病患者PCS得分变化(57.24±23.48,62.36±22.77),MCS得分变化(51.77±17.33,62.74±16.49);对照组生理维度得分变化(58.12±25.44,53.23±21.11)MCS 得分变化(50.52±17.74,49.26±15.78)。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干预组MCS得分变化高于PCS得分变化,尤其是“情感职能”、“活力”“心理健康”等维度。另通过分析发现,对照组在未实施干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生活质量评分出现了下降情况。烟雾病患者术后PCS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态、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糖尿病、Suzuki分期、术前症状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3.2%的变异。F=41.507,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烟雾病患者术后MCS变化影响因素分别是: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居住状态、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Suzuki分期及术前症状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9.7%的变异。F=56.771,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影响因素较多,术后服药依从性不高,健康信念水平高的患者其服药依从性好。2.通过现况调查结果,结合文献回顾,基于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对烟雾病患者实施该干预方案,得出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干预方案可以提高烟雾病患者的健康信念水平,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赵慢[10](2020)在《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开发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以期为社区护理人员寻求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取文献研究,分析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内容、形式、评价等内容,结合课程的内涵,以情境课程设置模式为理论框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4个方面进行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构建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采取专家会议法,计算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将专家对课程方案初稿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整理,形成健康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稿。采用便利抽样选取保定市某社区9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方案,进行预实验,比较脑卒中患者接受干预方案前后健康知识、信念及健康行为改变情况,同时对该人群及其家属,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就教育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及可接受性等进行质性访谈,进一步完善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方案终稿。结果:(1)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形成健康教育课程雏形。(1)教学目标:按Bloom(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设计,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领域,共25项,其中认知领域目标6项,情感领域目标6项,行为领域目标7项;(2)课程内容:以“知信行模式”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核心理念设置课程内容,通过评估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方面的薄弱点,分析患者需求,形成课程内容,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共分为脑卒中基础知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健康信念及健康行为、康复锻炼及血压、血糖测量6个模块;(3)教学方法:基于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文献资料采取包括以集体讲授、小组讨论、一对一等方法,共四次课;(4)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采取诊断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2)专家会议结果:共有7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此次专家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9075。根据专家“增加课程次数,以保证教育效果”、“进一步规范化健康教育手册和教案中的相关内容”、“修订每次的干预时长,视课程进展及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每次课程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之间”等意见修订健康教育课程初稿,形成健康教育修订稿。(3)预实验结果(1)干预前后比较: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干预后(26.44±2.56)较干预前(18.67±3.32)明显提高(P<0.05);健康信念干预后(120.00±15.23)较干预前(108.44±15.08)明显改善(P<0.05);健康行为干预后(87.11±5.35)较干预前(76.44±6.95)明显提高(P<0.05)。(2)质性访谈结果:患者及家属对该课程满意度达到100%,社区医务人员也对本课程方案表示充分肯定。同时患者提出在课程中增设“健康热线”,并合理运用“微信”平台,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干预时间短,建议增加干预时间。并将血压、血糖、血脂等作为评价指标等建议。(4)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终稿:包括健康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领域;教学内容包括脑卒中基础知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脑卒中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及康复锻炼和血压/血糖测量6个模块;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反馈法、演示法、经验分享法、个别交谈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采取集体讲授、一对一、小组讨论等形式,每周干预1次,每次30-40分钟,共干预3-6个月;教学评价采取课程实施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及行为的诊断性评价,课堂提问、小测验等过程评价和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改变的终结评价;最终形成的教学材料包括健康教育手册(教材)及健康教育方案。结论:以情境课程设置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法及预实验设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教学内容全面系统,教学目标可测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的教学材料内容科学全面、形式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并且简洁实用,有一定推广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远端缺血预适应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一、芪龙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综述 |
| 1 中医理论基础 |
| 2 有效性综述 |
| 2.1 与单纯常规西药的疗效比较 |
| 2.2 与康复训练的疗效比较 |
| 2.3 与传统医药的疗效比较 |
| 3 安全性综述 |
| 4 作用机制综述 |
| 4.1 抗脑水肿 |
| 4.2 溶栓与抗栓 |
| 4.3 抑制血小板活化 |
| 4.4 改善血液流变学 |
| 二、网络药理学在益气活血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综述 |
| 1 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综述 |
| 1.1 筛选中药活性成分 |
| 1.2 构建生物分子网络 |
| 1.3 识别功能模块 |
| 1.3.1 模块识别算法 |
| 1.3.1.1 MCODE算法 |
| 1.3.1.2 MCL算法 |
| 1.3.1.3 G-N算法 |
| 1.3.1.4 DCU算法 |
| 1.3.2 模块划分的质量评价 |
| 1.4 分子网络的生物功能分析 |
| 1.4.1 GO数据库 |
| 1.4.2 KEGG数据库 |
| 1.4.3 David分析工具 |
| 1.4.4 g: Profiler分析工具 |
| 2 益气活血药与缺血性中风病分子网络关联的研究综述 |
| 2.1 缺血性中风病的基因预测及分子网络分析 |
| 2.2 益气活血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分子网络机制综述 |
| 2.2.1 单用益气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分子网络机制预测 |
| 2.2.2 单用活血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分子网络机制预测 |
| 2.2.3 益气活血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分子网络机制预测 |
| 三、小结 |
| 第二部分 芪龙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一、研究目的 |
| 二、资料与方法 |
|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结局指标 |
| 2 方案注册 |
| 3 文献检索 |
| 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 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6 统计学方法 |
| 三、研究结果 |
| 1 文献筛选结果 |
|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3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估 |
| 4 分析结果 |
| 4.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 4.2 IS复发率 |
| 4.3 临床总有效率 |
| 4.4 Barthel指数评分 |
| 4.5 血液流变学 |
| 4.6 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率 |
| 4.7 发表偏倚 |
| 四、讨论与小结 |
| 1 芪龙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有效性 |
| 2 芪龙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安全性 |
| 3 研究的意义及不足 |
| 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 第三部分 芪龙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方法 |
| 1 数据获取 |
| 1.1 获取疾病基因 |
| 1.2 获取证候基因 |
| 1.2.1 获取证候英文主题词 |
| 1.2.2 收集证候基因 |
| 1.3 获取药物靶标 |
| 1.3.1 获取药物有效成分 |
| 1.3.2 收集药物靶标 |
| 1.4 基因名称标准化 |
| 2 网络构建 |
| 3 网络分析 |
| 3.1 网络拓扑属性分析 |
| 3.2 网络模块划分 |
| 4 识别病证结合模块 |
| 5 药物与病证关联模块 |
| 6 构建多层网络 |
| 7 核心靶标筛选 |
| 8 生物功能注释 |
| 9 技术路线图 |
| 三、研究结果 |
| 1 数据获取 |
| 1.1 获取缺血性中风病基因 |
| 1.2 获取气虚血瘀证基因 |
| 1.2.1 获取气虚血瘀证证候英文主题词 |
| 1.2.2 收集气虚血瘀证基因 |
| 1.3 获取芪龙胶囊药物靶标 |
| 1.3.1 获取芪龙胶囊有效成分 |
| 1.3.2 收集有效成分靶标 |
| 2 网络构建 |
| 3 网络分析 |
| 3.1 网络拓扑属性分析 |
| 3.2 模块划分及核心模块识别 |
| 3.2.1 划分三个分子网络模块 |
| 3.2.2 识别分子网络核心模块 |
| 3.3 核心模块的生物功能注释 |
| 4 识别与分析病证结合模块 |
| 4.1 识别病证结合模块 |
| 4.2 筛选病证结合模块的核心靶基因 |
| 4.3 病证结合模块的GO富集分析 |
| 5 识别与分析药物与病证关联模块 |
| 5.1 识别药物与病证关联模块 |
| 5.2 构建“药物-成分-靶标-药理作用”多层网络 |
| 5.3 筛选药物与病证关联模块的核心靶标 |
| 5.4 药物与病证关联模块的生物功能注释 |
| 5.4.1 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 |
| 5.4.2 Reactom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 四、讨论 |
| 1 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核心靶基因 |
| 1.1 已验证的核心靶基因 |
| 1.1.1 MMP9 |
| 1.1.2 MAPK1 |
| 1.2 待验证的核心靶基因 |
| 2 芪龙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分子网络机制 |
| 2.1 抗炎作用 |
| 2.1.1 TNF与抗炎作用 |
| 2.1.2 IL6与抗炎作用 |
| 2.1.3 VCAM1与抗炎作用 |
| 2.1.4 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与抗炎作用 |
| 2.2 抑制血小板活化、抗血栓形成与抗炎作用 |
| 2.3 血管生成作用 |
| 2.3.1 AKT1、FGF2与PI3K/AKT信号通路 |
| 2.3.2 MMP2、PLG、NOS3与血管生成作用 |
| 2.4 抗细胞凋亡作用 |
| 2.5 抗细胞铁死亡与抗氧化作用 |
| 五、小结 |
| 研究结论 |
| 创新点 |
| 局限性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计算网络结构熵的python代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芪龙胶囊的研究进展 |
| 1.1 芪龙胶囊组成与功效 |
| 1.2 芪龙胶囊药理与毒理 |
| 1.3 芪龙胶囊的临床研究 |
| 2 缺血性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 2.1 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
| 2.2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 |
| 2.3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现状 |
| 2.4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与治疗 |
| 3 队列研究与混杂因素的处理方法 |
| 3.1 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混杂控制 |
| 3.2 差值检验法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 4 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
| 4.1 重复测量数据定义与常见分析模型 |
| 4.2 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与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
| 5 转录组测序与RT-qPCR技术 |
| 5.1 转录组学与常见研究方法 |
| 5.2 RNA-Seq与RT-qPCR技术 |
| 5.3 基于RNA-Seq与RT-qPCR技术的中药复方疗效机制研究探索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技术路线 |
| 第二部分 芪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人群 |
| 2.3 受试者来源 |
| 2.4 暴露因素 |
| 2.5 随访内容与随访时点 |
| 2.6 结局指标 |
| 2.7 样本量计算 |
| 2.8 生物样本采集 |
| 2.9 知情同意、伦理与国际注册 |
| 2.10 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 |
| 2.11 数据预处理与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队列建立流程图 |
| 3.2 招募与纳入分析情况 |
| 3.3 全数据集基线特征 |
| 3.4 基础治疗情况 |
| 3.5 全数据集差值检验分析结果 |
| 3.6 PSM子数据集基线特征 |
| 3.7 子数据集差值检验分析结果 |
| 3.8 子数据集对齐秩转换方差分析结果 |
| 3.9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 |
| 3.10 安全性分析 |
| 4 讨论 |
| 4.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 4.2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 4.3 临床应用与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差异表达mRNA研究 |
| 1 实验目的 |
| 2 实验材料 |
| 2.1 实验血样 |
| 2.2 实验试剂 |
| 2.3 实验仪器 |
| 3 实验方法 |
| 3.1 实验分组 |
| 3.2 总RNA提取 |
| 3.3 总RNA质控 |
| 3.4 文库构建与测序 |
| 3.5 测序数据的过滤和质控 |
| 3.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4 结果 |
| 4.1 总RNA纯度和完整性测定结果 |
| 4.2 测序数据结果 |
| 4.3 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 |
| 4.4 差异基因分析结果 |
| 4.5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结果 |
| 5 讨论 |
| 5.1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适用性 |
| 5.2 实验血样总RNA质量与测序数据质量 |
| 5.3 实验各组显着差异基因与功能富集 |
| 5.4 芪龙胶囊调控的主要差异基因及信号通路与生物过程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基于RT-qPCR的芪龙胶囊干预后关键基因与调控机制研究 |
| 1 实验目的 |
| 2 实验分组 |
| 3 实验材料 |
| 3.1 实验试剂 |
| 3.2 实验仪器 |
| 4 实验方法 |
| 4.1 样本总RNA提取 |
| 4.2 样本总RNA质检 |
| 4.3 mRNA逆转录 |
|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
| 4.5 统计分析 |
| 5 实验结果 |
| 5.1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
| 5.2 扩增曲线及溶解曲线 |
| 5.3 两组间目标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 |
| 6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创新点 |
| 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查新报告 |
| 附件 |
|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 1.1 吸烟 |
| 1.1.1 吸烟现状 |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 1.2 饮酒 |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 1.3 不健康膳食 |
| 1.3.1 膳食现状 |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 1.3.2.2 高盐(钠)摄入 |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 1.5 超重、肥胖 |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 1.5.2.1 高血压 |
| 1.5.2.2 冠心病 |
| 1.5.2.3 脑卒中 |
| 1.5.2.4 其他疾病 |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 1.6.2.1 应激 |
| 1.6.2.2 抑郁 |
| 1.6.2.3 焦虑 |
| 1.6.2.4 A型行为 |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 1.7 血脂异常 |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 1.8 糖尿病 |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 1.8.2 糖尿病现况 |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 1.9 高血压 |
| 1.9.1 高血压现况 |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 2.1.1 血压 |
| 2.1.2 静息心率 |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 2.2.1 病史信息 |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 2.3.2 临床合并症 |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 3 危险因素干预 |
| 3.1 行为干预 |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 3.1.4.1 阶段目标 |
| 3.1.4.2 优先原则 |
| 3.1.5 随访管理 |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 3.2 吸烟干预 |
| 3.2.1 戒烟的益处 |
| 3.2.2 戒烟的原则 |
| 3.2.3 戒烟流程 |
| 3.2.4 戒烟的措施 |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 3.2.4.2 医学咨询 |
| 3.2.4.3 5A技能 |
| 3.2.4.4 5R干预技术 |
| 3.2.4.5 戒烟药物 |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 3.3 饮酒干预 |
| 3.3.1 戒酒的益处 |
| 3.3.2 戒酒的原则 |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 3.3.4.2 干预内容 |
| 3.3.5 持续监测 |
| 3.4 膳食干预 |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 3.4.4.1 膳食评估 |
| 3.4.4.2 干预方案 |
| (1)一般人群 |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 3.4.5随访管理 |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 3.6 体重管理 |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 3.6.4.1 咨询沟通 |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 3.7.4.1 评估 |
| 3.7.4.2 筛查 |
| 3.7.4.3 干预 |
| 3.8 血脂控制 |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 3.9 糖尿病管理 |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 3.9.4.1 筛查对象 |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 3.9.4.3 降糖目标 |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 3.9.4.5 降压治疗 |
| 3.9.4.6 调脂治疗 |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 3.9.4.8 体重管理 |
| 3.9.4.9 血糖管理 |
| 3.10 高血压管理 |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 3.10.4.1 治疗目标 |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 3.10.4.3 风险评估 |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 3.10.4.5 药物治疗 |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 4 疾病干预 |
| 4.1 冠心病 |
| 4.1.1 概述 |
| 4.1.2 诊断与分类 |
| 4.1.2.1 诊断 |
| 4.1.2.2 分类 |
| 4.1.3 治疗 |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 4.1.3.2 CCS的治疗 |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 4.1.3.2.2 药物治疗 |
| 4.1.3.2.3 血运重建 |
| 4.1.3.3 共病的治疗 |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 4.1.3.3.2 心外疾病 |
| 4.1.4 心脏康复 |
| 4.1.4.1 药物处方 |
| 4.1.4.2 患者教育 |
| 4.1.5 随访管理 |
| 4.1.6 预防 |
| 4.2 脑卒中 |
| 4.2.1 概述 |
| 4.2.2 诊断与分类 |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 4.2.2.2 诊断 |
| 4.2.2.3 分类 |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 4.2.4.1 高血压 |
| 4.2.4.2 糖尿病 |
| 4.2.4.3 血脂异常 |
| 4.2.4.4 房颤 |
| 4.2.4.5 心脏疾病 |
| 4.2.5 预防 |
| 4.3 慢性心衰 |
| 4.3.1 概述 |
| 4.3.2 诊断与分类 |
| 4.3.2.1 筛查与识别 |
| 4.3.2.2 诊断 |
| 4.3.2.3 分类 |
| 4.3.3 治疗 |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 4.3.3.4 转诊治疗 |
| 4.3.4 随访管理 |
| 4.3.5 预防 |
| 4.4 房颤 |
| 4.4.1 概述 |
| 4.4.2 诊断与分类 |
| 4.4.2.1 诊断 |
| 4.4.2.2 分类 |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 4.4.3.1 节律控制 |
| 4.4.3.2 心室率控制 |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 4.5.1概述 |
| 4.5.2 诊断与分类 |
| 4.5.2.1 危险因素 |
| 4.5.2.2 病因 |
| 4.5.2.3 筛查对象 |
| 4.5.2.4 诊断 |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 4.5.3 治疗 |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 4.5.5 预防 |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 4.6.1 概述 |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 4.6.2.1 危险因素 |
| 4.6.2.2 临床表现 |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 4.6.3 治疗 |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 4.7.1 概述 |
| 4.7.2 诊断与分类 |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 4.7.2.2 危险因素 |
| 4.7.2.3 病史 |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 4.7.2.5 辅助检查 |
| 4.7.2.6 简易诊断 |
| 4.7.2.7 分类、分度 |
| 4.7.3 治疗 |
| 4.7.3.1 治疗目标 |
| 4.7.3.2 治疗方案 |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 4.7.4 预防 |
| 4.7.4.1 一级预防 |
| 4.7.4.2 二级预防 |
| 4.7.4.3 三级预防 |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 5 其他关注问题 |
| 5.1 抗栓治疗 |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 5.1.2.1 STEMI |
| 5.1.2.2 NSTE-ACS |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 5.1.4.2 出血处理 |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 5.3 治疗依从性 |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 6 投入产出分析 |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
|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1.2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西医治疗方案 |
| 1.1.3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面临的难题 |
|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 1.2.1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2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3 中风病的分期药物治疗 |
| 1.2.4 中风的中医特色治疗 |
| 1.2.5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
| 1.3 中风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 1.3.1 慢病管理的概念 |
| 1.3.2 中风慢病管理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作用 |
| 1.3.3 慢病管理的国内外发展模式 |
| 1.3.4 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对象 |
| 2.2.1 病例来源 |
| 2.2.2 诊断标准 |
| 2.2.3 纳入标准 |
| 2.2.4 排除标准 |
| 2.2.5 剔除标准 |
| 2.2.6 脱落标准 |
| 2.3 试验设计 |
| 2.3.1 病例分组 |
| 2.3.2 治疗方案 |
| 2.3.3 观察指标 |
| 2.3.4 终点事件发生的评定标准 |
| 2.3.5 统计分析 |
| 2.3.6 试验设计图 |
| 2.3.7 结果与分析 |
| 2.4 讨论 |
| 2.4.1 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
| 2.4.2 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病机分析 |
| 2.4.3 灯盏生脉胶囊的组方和疗效分析 |
| 2.4.4 慢病管理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 |
| 2.4.5 中医药与慢病管理的结合 |
| 2.4.6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烟雾病的研究现况 |
| 1.2 烟雾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 |
| 1.3 健康信念的研究进展 |
| 1.4 小结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意义 |
|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
| 3.1 操作性定义 |
| 3.2 理论依据 |
| 4 技术路线 |
| 第一部分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现况和影响因素研究 |
| 1 研究类型 |
| 2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资料收集方法 |
| 2.4 统计学分析 |
| 2.5 质量控制 |
| 2.6 伦理原则 |
| 3 结果 |
| 3.1 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人口学资料 |
| 3.2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量表信效度检验 |
| 3.3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现况分析 |
| 3.4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程度与服药依从性的回归分析 |
| 3.5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 3.6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 4 讨论 |
| 4.1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分析 |
| 4.2 烟雾病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 4.3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和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分析 |
| 4.4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二部分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干预研究方案构建 |
| 1. 干预方案初稿形成过程 |
| 1.1 文献研究 |
| 1.2 干预人员 |
| 2. 干预方案施测稿形成过程 |
| 第三部分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干预效果的研究 |
| 1 研究类型 |
| 2 对象及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工具 |
| 2.3 干预方法 |
| 2.4 资料收集方法 |
| 2.5 统计分析 |
| 2.6 质量控制 |
| 2.7 伦理原则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 3.2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分析 |
| 3.3 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 |
| 3.4 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分析 |
| 4 讨论 |
| 4.1 健康信念模式干预对患者的影响 |
| 4.2 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
| 4.3 健康信念模式对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 结论 |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 2.1 研究的创新性 |
| 2.2 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成人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 |
| 1.1.2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实施不理想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现状 |
| 1.2.2 国内外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现状 |
| 1.2.3 概念的界定 |
| 1.2.4 理论框架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构建 |
| 2.1.1 文献研究法 |
| 2.1.2 专家会议法 |
| 2.2《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预实验 |
| 2.2.1 研究对象 |
| 2.2.2 研究方法 |
| 2.2.3 资料收集过程 |
| 2.2.4 质量控制 |
| 2.2.5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
| 2.2.6 伦理原则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 |
| 3.1.1 文献检索结果 |
| 3.1.2 形成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 |
| 3.2 专家会议结果 |
| 3.2.1 专家一般资料 |
| 3.2.2 专家权威程度 |
| 3.2.3 对专家会议法中课程初稿的意见整理 |
| 3.3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预实验及质性访谈结果 |
| 3.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 |
| 3.3.2 干预前后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及行为得分情况 |
| 3.3.3 质性访谈结果 |
| 3.4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终稿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科学、规范 |
| 4.1.1 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
| 4.1.2 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 |
| 4.1.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
| 4.1.4 教学评价体现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
| 4.2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有效性 |
| 4.2.1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的影响 |
| 4.2.2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的影响 |
| 4.2.3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
| 4.3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可接受性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创新点 |
| 5.3 研究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