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使用基因工程方法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子来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来源(论文文献综述)

秦志远[1](2021)在《尿液细胞外囊泡中miR-224-5p通过抑制cyclin D1调控PD-L1表达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尽管靶向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RCC临床治疗,但是目前多数患者仍无法从该疗法中获益,且多伴随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具体机制仍有待阐明。另外,影响PD-L1表达水平变化的潜在因素也多是未知。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RCC中调控PD-L1表达的分子机制并探寻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近些年许多学者关注到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意识到包含多种生物活性内容物的EVs在体液中具有高度稳定性,因而是理想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库。特别是对于RCC来说,阐明尿液EVs内容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揭示其在肿瘤免疫等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将为发现相关非侵入式生物标志物提供关键线索。但是目前我们对RCC患者尿液EVs中绝大多数内容物,尤其是含量丰富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水平及其具体功能知之甚少,鲜有研究者尝试从中筛选参与PD-L1表达调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在本课题中我们首先通过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了RCC细胞系培养基上清液、人血浆和人尿液中EVs,并从形态、粒径和蛋白标志物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鉴定,明确了提取方法的可行性。随后我们提取了6位RCC患者和6位健康志愿者尿液EVs的RNA,通过smallRNA测序技术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了RCC患者癌和配对癌旁组织中的miRNA水平,同时挖掘公共数据库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结果,鉴定所筛选的mi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接着设计了一系列体外细胞实验对miRNA在RC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多方面考察。我们进一步利用数据库预测了miRNA的靶基因和具体结合位点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最后通过功能缺失性和获得性实验着重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成功建立了RCC细胞系和人尿液EVs的提取方法,且所得EVs能满足后续的RNA测序、与受体细胞共培养等相关实验的需求。同时我们还从EVs形态和标志蛋白表达两方面对尿液样本的保存温度进行了条件优化。通过smallRNA测序共鉴定出34条在RCC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尿液EVs中异常表达的miRNA,并进一步对比R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趋势,明确了在RCC患者尿液EVs和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的miR-224-5p作为后续研究对象。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miR-224-5p在RCC细胞中能抑制增殖、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以及增强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接着阐明了编码cyclin D1蛋白的CCND1基因是miR-224-5p的靶基因,其3’非翻译区存在miR-224-5p的结合位点。同时,我们还发现miR-224-5p能在RCC细胞中通过抑制cyclin D1的表达,影响cyclin D-CDK4和E3泛素连接酶cullin 3接头蛋白SPOP介导的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统对PD-L1的降解作用,最终抑制T细胞对RCC细胞的杀伤作用。有意思的是,该机制还能通过EVs的形式在RCC细胞间传递。总之,本课题建立了人尿液EVs的提取方法,检测到miR-224-5p在RCC患者尿液EVs和癌组织中呈现显着高表达,并发现miR-224-5p在RCC细胞中能够靶向cyclin D1而抑制细胞增殖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本文还阐明了miR-224-5p通过抑制cyclin D1进而调控PD-L1蛋白表达的具体机制,且证实该机制能经EVs在细胞间传递。本课题确证了RCC患者尿液EVs中的miR-224-5p是能反映PD-L1蛋白水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和重要线索。

郭亮[2](2020)在《时空代谢调控大肠杆菌生产精细化学品》文中研究说明大肠杆菌细胞工厂利用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多种工业化学品。大肠杆菌细胞工厂的生产性能会显着影响了工业化学品生产的经济适用性。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细胞工厂的生产性能是目前工业生物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本论文以大肠杆菌为研究模型,拟从大肠杆菌的生理状态和生理结构为出发点,发展了周质空间工程、动态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寿命等策略。通过减弱目标化学品合成路径与内源代谢路径交互作用、平衡细胞生长与产物合成与延缓大肠杆菌细胞的衰老与凋亡,提高了大肠杆菌细胞工厂的生产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周质空间工程重构苹果酸合成路径:以E.coli ATCC8739为出发菌株,借助多基因组合敲除策略,构建了苹果酸前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库;通过构建位于胞质的TCA还原途径,将代谢流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引向苹果酸,获得了合成苹果酸的底盘微生物;并利用Pel B信号肽,在周质空间中重构了TCA还原途径,使苹果酸产量增加到18.8 mmol/L;基于双代谢工程策略,平衡细胞质和周质空间中代谢流分布提高了苹果酸产量。最终,采用分批补料发酵,使苹果酸产量达到193 mmol/L。2.动态调控策略平衡细胞生长与丁酸合成:基于文献挖掘,设计了丁酸代谢合成路径,构建了合成丁酸的底盘微生物,并通过强化乙酰辅酶A供应,使丁酸产量增加到5.6g/L;基于位点特异性DNA重组酶Bxb1,构建了Turn-on,Turn-off和RBI(recombinasebased inverter)三种动态调控开关;利用Turn-on调控丁酸合成途径使丁酸产量增加到6.6 g/L,利用Turn-off调节细胞生长使丁酸产量增加到10 g/L;通过RBI实现了动态双调控策略,平衡了细胞生长与丁酸合成,使丁酸产量进一步增加到34 g/L,其生产强度为0.405 g/L/h。3.调控时序寿命改善丁酸生产: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控制大肠杆菌细胞时序寿命的关键靶点ubi G、rss B和rpo S;将ubi G、rss B和rpo S引入到丁酸生产菌株,构建了工程菌BUT-5,使丁酸产量增加40%,达到10.5 g/L;通过组合蛋白降解决定子和具有正交性的位点特异性DNA重组酶,建立了具有双输入与四输出功能的逻辑门状态机器;将丁酸生产菌株的细胞命运分为四种,并分别与逻辑门状态机器的四个输出信号相连,获得工程菌BUT-6,使丁酸的产量达到29.8 g/L,其生产强度为0.414 g/L/h。4.调控复制寿命提高聚(乳酸-co-3-羟基丁酸)积累:基于遗传表型分析获得控制大肠杆菌复制寿命的关键靶点csr A;将csr A引入到聚(乳酸-co-3-羟基丁酸)生产菌株,获得工程菌PLH-3,使聚(乳酸-co-3-羟基丁酸)的含量增加33.3%;基于位点特异性DNA重组酶和重组酶定位识别因子,构建了双向逻辑门状态机器;将聚(乳酸-co-3-羟基丁酸)生产菌株的细胞命运分为两种,分别与逻辑门状态机器的两个输出信号相连接,获得工程菌PLH-4,实现了聚(乳酸-co-3-羟基丁酸)在大肠杆菌中的不对称分布。5.调控细胞凋亡改善赖氨酸生产:研究了高浓度赖氨酸对大肠杆菌细胞生长的影响,发现高浓度赖氨酸通过增加胞内活性氧的积累,加速了大肠杆菌细胞的凋亡和死亡;利用遗传表型分析,获得延缓大肠杆菌细胞凋亡和死亡的关键靶点hns和arc A,有效改善了赖氨酸的生产;根据大肠杆菌全基因编码序列第二位密码子的分布,提出并验证了调控基因表达的第二位密码子工程策略;利用第二位密码子工程精细化调控了大肠杆菌细胞凋亡,增加了赖氨酸产量。最终,在7.5 L发酵罐中使赖氨酸产量提高到198.3 g/L。

马雨水[3](2020)在《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目前最常见的致死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的五年生存率仅7%。肝癌发生隐袭,其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大约90%的肝癌患者被诊断时已是中晚期而丧失外科手术切除机会,导致肝癌的预后非常差。常规化疗药物治疗不仅毒副作用大,而且不能明显缓解疾病进展或延长患者生命。因此需要对于肝癌的发病机制和其中的关键调控因子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开发新型肝癌治疗药物,提高肝癌治疗疗效,延缓肿瘤复发与转移,改善患者预后。据报道,lnc RNA OIP5-AS1在几种癌症中表达增加。然而,lnc RNA OIP5-AS1在肝癌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我们通过实时定量PCR实验,证实lnc RNA OIP5-AS1在肝癌组织标本中上调,其过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低生存率有关。细胞和裸鼠的体内外功能实验也表明,lnc RNA OIP5-AS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此外,荧光素酶分析证实lnc RNA OIP5-AS1与hsa-mi R-26a-3p,EPHA2之间的结合位点。回复实验进一步证实lnc RNA OIP5-AS1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上实验探讨,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lnc RNA OIP5-AS1可能通过调节hsa-mi R-26a-3p/EPHA2信号轴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实验证据表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肝癌干细胞(LCSCs)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小RNA(mi RNA)在LCSCs诱发的肝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mi RNA-302家族在LCSCs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却鲜为人知。本文第二部分中,我们应用Mi RNAs微阵列技术,检测参与LCSCs维持和分化的mi RNAs;进而我们探讨mi R-302a/d及其靶基因E2F7在肝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同时,我们采用定量PCR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检测mi R-302a/d和E2F7在HCC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我们的结果显示:mi RNA-302家族成员在HCC细胞球形形成过程中下调,mi R-302a/d表达低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对较短。此外,荧光素酶分析证实mi R-302a/d直接靶向抑制E2F7。过表达mi R-302a/d抑制E2F7 m RNA和蛋白表达。而且mi R-302a/d的低表达和E2F7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OS和PFS较短显着相关。进一步的细胞功能分析也表明mi R-302a/d可能通过直接抑制靶基因E2F7及其下游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负调控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细胞周期转换。因此,我们的结果提示:E2F7是mi R-302a/d的直接靶点,mi R-302a/d通过靶向E2F7/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抑制LCSCs的干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增殖。在论文第三部分中,我们通过条件性c Myc转基因小鼠与Alb-Cre工具小鼠杂交,在肝脏内形成自发肝癌,用于肝癌模型的建立与后续的机制研究,以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Alb-c Myc自发成瘤肝癌小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我们的结果发现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组的小鼠肝表面癌结节明显减少、体重恢复,中位生存期延长,提示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对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机制上,我们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lb-c Myc组样本中发现2655个dif-m RNAs、96个dif-mi RNAs以及158个dif-lnc RNAs。对与m RNA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证实参与染色体稳定性和蛋白质降解过程的基因可能在肝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与对照组相比,lnc RNA OIP5-AS1和E2F7在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的肝癌组织中显着上调,而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后显着降低;相关mi R-26a-3p,mi R-302a/d和EPHA2在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的肝癌组织中显着下调,而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后显着升高。这些结果暗示: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具有Alb-c Myc自发性肝癌小鼠模型治疗作用,其机制涉及对lnc RNA OIP5-AS1,mi R-26a-3p,EPHA2,mi R-302a/d和E2F7表达的调控效应。总之,本论文揭示肝癌中lnc RNA OIP5-AS1通过hsa-mi R-26a-3p/EPHA2轴和mi R-302a/d通过靶向E2F7/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具有Alb-c Myc自发性肝癌小鼠模型治疗作用。以上两部分机制研究加深我们对第三部分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肝癌治疗效果作用的理解,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马秋琳[4](2020)在《蛋白质标志物的质谱传感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蛋白质是各项生命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蛋白质活性与它的自身状态有关。酶在生命体中普遍存在并保障各项包括物质的运输、遗传信息的复制、细胞分化凋亡等在内的生命活动有序进行。因此系统分析蛋白质标志物及其活性,对于监控、诊断相关疾病,拓展临床治疗技术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和电喷雾电离(ESI)为手段的生物质谱的出现,使质谱逐步成为检测生物大分子物质的重要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因具备灵敏度高、通量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在复杂样品的分析中表现出极佳的检测能力,是分析化学领域中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强有力工具。然而在临床样本的检测中,实际生物样品通常组成较为复杂,一些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常常又需要在复杂样品中直接检测。因此,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对实际样品的高效、高灵敏定性定量分析至关重要。本论文将生物质谱与传感芯片技术结合,发展了一系列在复杂样品中对蛋白酶及生物标志物进行定量检测的质谱分析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一种用于酸性磷酸酶定量检测的MALDI-MS传感芯片酸性磷酸酶(ACP)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天然蛋白酶,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人血清中的异常表达可能预示着某些疾病的发生。本工作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定量检测酸性磷酸酶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MALDI-MS)生物传感芯片。通过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将生物素化磷酸肽底物组装在生物素化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修饰的ITO玻片上构建ACP传感芯片。在ACP存在的情况下,磷酸肽底物在酸性条件下脱磷酸,产生质量位移,形成新的质谱信号。通过产物质量信号与产物和多肽底物信号之和的比值实现ACP浓度的定量检测。在最佳检测条件下,产物质量信号与产物和多肽底物信号之和的比值与ACP浓度在0.05-1 g/L之间呈良好线性相关,检出限(LOD)为0.04 g/L。所设计的ACP质谱传感芯片可用于临床复杂标本中ACP的分析,具有选择性高、重复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本工作进一步阐明了“质谱生物传感”的概念和MALDI-MS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为临床定量诊断蛋白酶提供了一种快速、方便的方法。2.基于共价连接的MALDI-MS传感芯片用于多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体内含量的升高和活性上调与血管生成、侵袭和代谢等疾病密切相关。MMPs活性的灵敏测量对癌症诊断、预后治疗和抑制剂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MALDI-MS技术具有高灵敏、高通量和免标记等优势,这种“软电离”质谱的问世,革新了原有的应用于小分子物质研究的质谱技术,使质谱技术拓展到极性高、挥发难和对热不稳定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表征。由于MALDI-MS难以打断共价相互作用的性质,它的检测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本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了基于“光敏分子”的质谱传感芯片,将光切分子作为“开关”,使MALDI-MS的激光也能打断共价连接,从而实现对一系列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7,MMP-9)的定量检测。3.基于条码多肽介导的MALDI-MS用于MMPs的多通道定量检测MMPs被认为是早期癌症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药物开发的靶点。因此定量描述参与细胞内的MMPs活性对于了解细胞的生理、病理状态至关重要。本工作将质量条码纳米探针用于定量检测细胞内MMPs的活性。在质量条码纳米探针中,大量含有不同目标蛋白酶底物多肽的金纳米颗粒(Au NPs)通过含有光敏基团的PEG长链的连接子“拴”在磁性Fe3O4纳米微球上,形成一对多的核心-卫星结构(core-satellite structure)。这种纳米结构可进入细胞中,经过磁分离,利用MALDI-MS实现定量检测目标MMPs。当MMPs存在时,质谱内置激光“切断”光敏基团,带有质量标签的Au NPs进入检测器中,MMPs活性可翻译为Au NPs表面剪切后的质量标签与所有质量标签的比值。这项工作将纳米技术与质谱技术相结合,利用磁性Fe3O4纳米微球进行快速除杂,为细胞内定量检测MMPs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黄喧[5](2020)在《《食物与营养:人人须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点,如何通过饮食来保持健康更是永恒不变的热门话题。经济的迅速发展解决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温饱难题,但是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和其他与营养相关的诸多疾病,仍然威胁着国民健康。本报告的翻译实践内容节选自Food and Nutrition: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一书。该书主要阐述了人们怎样才能通过食物的力量过上最健康、最美味的生活。笔者选取了第五章进行汉译,共计13000余词。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健康饮食如何促进长寿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原文作者就食物营养学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Food and Nutrition: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一书属于科技文体。科技文献的目的在于传播科学理论、普及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公众素养,行文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在词汇、句子、篇章等层面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在此翻译实践中,笔者选取顺应论做为指导理论,探讨该文本的汉译策略。本报告阐述了此次翻译任务的背景意义、文本介绍与分析、翻译过程、案例分析以及译者在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在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指导下,结合科技文本的特点探讨了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角度对科技翻译的指导作用,并就具体难点进行分析。词汇层面主要难点在于词义的选择和表达,根据语境顺应原则将词汇还原到语境中,结合特定语境破译其真正意义。句子层面主要难点聚焦于长难句,在结构顺应的指导下,采用拆分法、倒装法以及转态法,并进行合理的增译和减译。篇章层面主要难点聚焦于衔接和连贯,在动态顺应和顺应中的意识凸显性的指导下,采取原词复现和信息重组的方式来增加译文的流畅度。笔者希望通过翻译此文本能为同类文本的翻译实践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也为专注于饮食营养学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也为国内关注饮食与营养方面的人们提供补充材料。

于泽[6](2020)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耐受性能源微藻在悬浮和附着系统中生长和油脂积累的促进工艺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微藻因其具有生长速率快、光合速率高、土地需求低和适应能力强等优势,近年来被视为生产生物柴油的优质候选者,代替了大豆、棕榈等作物成为第三代生物燃料。然而,淡水消耗大和能量需求高等问题导致微藻生物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限制了微藻生物质规模化生产。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研究人员利用各种废水作为廉价培养基以减少淡水资源消耗,但是由于废水中的各种极端环境限制了微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造成微藻生物质和油脂产率不理想,因此寻求在不利环境中提高微藻生物质和油脂产率的便捷策略尤为关键。此外,由于传统悬浮培养系统中微藻生物质浓度低和收获成本高等问题,微藻生物膜附着系统成为微藻培养的新趋势,并在微藻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微藻培养系统的选择也同样重要。本课题以降低微藻生物质生产成本以及提高微藻在不利环境中的油脂合成为出发点,首先利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Anaerobically digested effluent from kitchen waste,KWADE)从实验室保有的十株微藻中筛选出四株耐受性优质能源微藻:栅藻 Scenedesmus SDEC-8、栅藻 Scenedesmus SDEC-13、单针藻Monoraphidium SDEC-17 和小球藻Chlorella SDEC-18,其生物质浓度分别为 0.52、0.39、0.29 和 0.54mg/L,油脂含量分别达到 33.85%、24.16%、23.88%和 34.72%。KWADE中低磷条件促进了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更多地流向甘油三酯(TAG)生物合成途径,提高了微藻细胞的油脂含量。SDEC-18表现出了较出色的脱氮能力,氮平均产率系数(N-AYC)达到53.1 mg/g,明显高于其余藻株。依据脂肪酸组分评价生物柴油性质发现在KWADE中SDEC-8和SDEC-18合成的生物柴油均符合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标准。依据生物柴油性质、细胞油脂含量和产率为准则,利用PROMETHEE-GAIA分析法对这四株微藻进一步排序,发现SDEC-8和SDEC-18是最适合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藻株。其次,利用外源添加生长素的手段提高这两株优质能源微藻的性能,发现农用复合生长素(吲哚丁酸和萘乙酸)对微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的作用效果明显。两株藻的最佳生长素适用浓度均为20 mg/L,SDEC-8和SDEC-18的生物质浓度分别较BG11对照组增加了约59.3%和76.6%,油脂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3.0倍和2.8倍。生长素促进了碳水化合物向油脂的转化,提高了细胞内的油脂含量。在BG11培养基中生长素对光合色素的组成影响不明显,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为对暗反应阶段的促进作用。而生长素的添加提高了细胞内的脱氢酶DHase活性,优化了油脂合成的内环境。同时微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膜上的质子泵被激活,使细胞内的H+外排,调节了培养基的pH,优化了细胞生长的外环境。此外,生长素改变了细胞形态,使细胞体积变大,有利于藻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SDEC-8和SDEC-18的氮磷平均产率系数之比(N-AYC/P-AYC)分别是对照组的1.8倍和2.4倍,说明微藻吸收同化氮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因此,生长素在促进微藻处理废水,尤其是对高氮浓度废水的处理中,呈现出光明的前景。再次,将生长素应用于悬浮系统中,建立了生长素-氮缺乏微藻悬浮培养系统,发现在氮缺乏不利环境下生长素对微藻性能的提升作用明显。当生长素浓度为20 mg/L时,氮缺乏条件下SDEC-8和SDEC-18的生物质浓度是未添加生长素实验组的1.4倍和1.5倍,油脂产率均分别是BG11对照组的2.4倍。在氮缺乏条件下,生长素刺激碳水化合物向油脂的转化是增强油脂合成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极性脂和中性脂的相互转化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同时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和丙二醛(MDA)的浓度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够充分清除ROS的影响,减轻了氮缺乏胁迫条件对细胞带来的氧化损伤,脱氢酶(DHase)活性提高,使微藻保持活性,维持了微藻生物质浓度。通过脂肪酸组分分析和生物柴油性质评价发现生长素-氮缺乏协同作用不会对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质带来不利影响。此外,通过观察光合色素的变化发现生长素可以有效地防止叶绿素的分解,且氮缺乏条件下叶绿素不是细胞内唯一的氮库。最后,将生长素应用于附着系统中,建立了基于生长素-海水稀释KWADE的斜板式微藻生物膜附着系统(IABPBR),利用廉价易得、不易被分解和可重复利用的废弃毛绒聚酯布料作为细胞载体,SDEC-8和SDEC-18的生物质产率达到了 3.66和5.66 g/m2/d,分别是不含生长素对照组的1.4倍和1.3倍,而油脂产率达到了 2.81和3.98g/m2/d,是对照组的1.4倍和1.2倍。在IABPBR系统中生长素调节了光合色素的合成以提高细胞在海水稀释KWADE中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了 MDA含量,使得SOD能够充分消除ROS的影响,减轻了不利环境对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提高了 DHase活性,使细胞活性增强从而确保微藻细胞在面对海水稀释KWADE的生存能力。在附着系统中,生长素对SDEC-18生物膜吸收营养物质能力的提升效果最明显,TN和NH4+-N的去除能力分别提高到651.70和579.99 mg/m2/d,明显高于不添加生长素对照组的495.70和431.14 mg/m2/d,对COD的去除效率和去除能力分别达到了 97.0%和3.31 g/m2/d。综上所述,本课题从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中筛选出了两株耐受能力较强的优质能源微藻SDEC-8和SDEC-18,并研究了这两株优质能源微藻对生长素的响应机制,分别在悬浮系统和附着系统中建立了两种基于生长素促进优质能源微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工艺并研究了其中的相关机制,提高了规模化生产微藻生物质的可行性,尤其是本文自主开发的基于生长素-海水稀释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的IABPBR附着系统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悬浮系统培养过程中淡水资源消耗大和收获过程中能源需求高等种种难题,对于实现高有机物、高氨氮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回收以及低成本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彭珂毓[7](2020)在《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茎叶改善血液循环和调控炎症反应的效应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81673533)和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ZDXM-2-5)的支持下完成。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和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作用机理等进行研究,以期为丹参茎叶酚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简述如下:一、文献研究本章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地归纳了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从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免疫异常和宿主遗传易感性等方面总结了这些因素与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关系,以助于探寻炎症性肠病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中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多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及化湿药为主,其中又多以中药活性单体成分研究为主,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丰富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显示出极大的研究潜力,以期为从中药中开发研制副作用较小而疗效肯定的抗炎症性肠病药物提供研究思路。二、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1丹参茎叶总酚酸样品的制备丹参茎叶样品通过乙醇回流提取,经柱层析结合萃取技术纯化富集后制备得到丹参茎叶总酚酸。采用超高效液相方法对制备得到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酚酸C、芦丁、异槲皮苷、山奈酚-3-0-芸香糖苷及紫云英苷等酚酸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测得含量分别为1.54mg·g-1、298.43 mg·g-1、14.38mg·g-1、315.73 mg·g-1、7.30 mg·g-1、16.45 mg·g-1、6.10 mg·g-1、7.05 mg·g-1、3.07 mg·g-1 和2.45 mg·g-1,其中酚酸类成分总量为653.83 mg·g-1,黄酮类成分总量为18.67 mg·g-1。2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采用自由饮用2%(w/v)葡聚糖硫酸钠(DSS)连续7天以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包括丹参茎叶总酚酸及其中所含主要组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灌胃给药7天。给药期间记录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给药结束后,迅速剖取结肠进行长度测量和病理分析,以评价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在停止饮用2%DSS溶液期间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01),结肠组织出现严重的病理损伤(P<0.05)。丹参茎叶酚酸组分给药干预后,上述情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出对结肠炎的保护治疗作用。3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1)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利用ELISA和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症状态下的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探讨其对免疫屏障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COX2和iNOS水平显着增加(P<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5);IL-6、COX2和IL17A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1)。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除对TNF-α水平无明显抑制作用外,其他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表现出降低促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及增加抗炎因子蛋白水平从而恢复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达到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其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迷迭香酸表现出相似或比丹参茎叶总酚酸更好的作用效果。(2)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PCo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茎叶酚酸组分一定程度的调节结肠炎模型小鼠菌群结构异常和缩短得分图中距离正常对照组的RD值,其中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的作用相对较优为丹参茎叶总酚酸的活性组分,从整体肠道菌群角度揭示了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LEfse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从门到种水平都存在显着差异菌群。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主要下调变形菌门、埃希杆菌-志贺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链球菌属(Steptococ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 相 对 丰 度,上 调 Odoribacter 和 瘤 胃 菌 属(RuminococcaceaeUCG013和Ruminiclostridium6)相对丰度,尤其对潜在致病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相对丰度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达到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3)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Orbitrap MS技术,进行血清及盲肠内容物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PLS-DA分析结果发现,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位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并明显缩短RD值,显示出对异常血清及粪便代谢的调节作用。其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调节作用相对较优是丹参茎叶总酚酸的活性组分,从整体代谢组学层面来揭示了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对模型组中被显着扰乱的代谢物分析发现,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鉴定出的35个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9个,粪便中26个)不同程度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这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嘌呤代谢。此外,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异常波动与肠道内代谢物高度相关。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可通过下调副拟杆菌属的丰度来抑制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并增加氨基酸水平,上调瘤胃菌属的丰度来促进胆汁酸代谢并增加胆汁酸水平,从而重塑肠道内环境稳态。三、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1丹参酮样品的成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对丹参酮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共测得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分别为623.63 mg·g-1和47.42 mg·g-1,丹参酮总量为671.05 mg·g-1。2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同上一章,采用2%DSS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包括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及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给药干预7天。同样通过小鼠DAI评分,结肠长度,结肠病理损伤及组织学评分等指标,以评价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给药结束后均显着降低DAI评分,缓解结肠缩短,减轻结肠炎症损伤并下调组织学评分,表现出对结肠炎的保护治疗作用,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的作用相对优于丹参茎叶总酚酸组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效应。3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1)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利用ELISA和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及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对肠道炎症的缓解作用,以探讨其对免疫屏障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TOR、p-mTOR和NF-KBp65蛋白表达水平及PI3Kp110α、AKT(ser473)和STAT3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P<0.01),并伴随着促炎因子TNF-α、IL-6、IL-1α和COX2水平以及IL-1β和iNOS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TLR4/PI3K/AKT/mTOR通路及STAT3被激活。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不同程度下调上述促炎因子蛋白及mRNA水平,并降低上述蛋白表达,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作用相对最优,表现出两者联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总之,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的抗炎活性至少部分是由于TLR4/PI3K/AKT/mTOR轴和STAT3蛋白的作用,从而缓解肠道炎症达到保护结肠炎的目的。(2)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神经营养因子调节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和其相应高亲和力受体(TrKB和TrKA)及NF-κBp65蛋白表达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海马中BDNF、NGF、TrKB、TrKA和NF-κBp65表达显着增加(P<0.05)。给药干预后,仅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表现出一定的将NGF、TrKB和TrKA表达水平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的作用,从而影响结肠炎小鼠海马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异常反应(如神经发生增加)以间接改善结肠炎小鼠精神状态,显示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3)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的血清及脑组织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以监测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小鼠体内小分子代谢物水平的变化。PLS-D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血清及脑组织存在明显的代谢异常。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除个别组外均不同程度的缩短距离正常对照组的RD值,显示出一定的对血清及脑组织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明显缩短RD值(P<0.05),从整体代谢层面上显示出相对较优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对模型组中被显着扰乱的代谢物分析发现,共鉴定17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10个,脑组织中7个)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嘌呤代谢。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对这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不同程度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从而有效改善结肠炎小鼠血清及脑组织的代谢紊乱。

赵志浩[8](2020)在《高油酸花生油预防代谢综合征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酸氧化稳定性强、营养保健功效突出,被称为“安全脂肪酸”,合理摄入橄榄油等富含油酸的食用油能够预防多种慢性疾病。提高油酸含量已经成为油料育种和食用油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花生是我国粮油资源中为数不多的在产量、消费量及贸易量上均占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新培育的高油酸花生品种油酸含量高达75%以上,已经成为花生产业新的增长点。高油酸花生正在大规模推广种植,但目前针对高油酸花生油防控慢性疾病的科学研究尚未开展,制约了其健康消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紊乱症候群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代谢系统慢性疾病,全球约有25%人口罹患MS,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为此,本研究以高油酸花生油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和预防MS的功能活性进行研究,证实了高油酸花生油具有预防MS的功能活性,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等先进分析手段,从调控肠道菌群和机体代谢通路的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高油酸花生油化学组成。其油酸含量达到74.71%,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66%,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7.2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0.10%,脂肪酸组成与特级初榨橄榄油较为类似,其氧化诱导期比特级初榨橄榄油长8.5%。2.建立了高糖高脂膳食诱导的大鼠MS模型,高油酸花生油膳食干预可有效预防MS。高油酸花生油和阳性对照特级初榨橄榄油膳食干预均可显着抑制高糖高脂膳食诱导的体重增加和肝脏脂质堆积,体重增加量分别比模型组大鼠低59.83 g和81.08 g;可显着降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较模型组降低2.21和2.45。此外,高油酸花生油还显着降低了MS大鼠TC、TG和LDL水平,分别较模型组降低0.56 mmol/L、1.76 mmol/L和0.18 mmol/L,HDL/LDL较模型组提高0.55。高油酸花生油预防MS效果总体优于特级初榨橄榄油。3.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MS大鼠肠道菌群变化。高糖高脂膳食可诱导菌群紊乱,高油酸花生油和阳性对照特级初榨橄榄油膳食干预可明显抑制菌群紊乱,显着促进了益生菌的增殖,其中双歧杆菌属丰度提高了5.58倍,特级初榨橄榄油组双歧杆菌属丰度提高了1.91倍;高油酸花生油显着抑制了毛螺菌科、布劳特氏菌属等的增殖,这两种与代谢紊乱疾病相关菌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29.83%和43.28%。4.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MS大鼠粪便和血清代谢组学变化。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通路在高糖高脂膳食诱导MS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高油酸花生油和阳性对照特级初榨橄榄油预防MS主要影响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通路,亮氨酸是高油酸花生油组和特级初榨橄榄油组共有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相对丰度分别为0.90%和0.43%,均显着高于模型组的0.39%。5.总结归纳高油酸花生油预防MS的总体机制为:抑制脂质堆积产生的肥胖、降低血液风险因子,促进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增殖、抑制毛螺菌科和布劳特氏菌属等的增殖,抑制肠道紊乱、调控肠道内氨基酸代谢,通过调控血液中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抑制支链氨基酸代谢紊乱。

黄德华[9](2020)在《人工改造神经干细胞治疗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目前无法治愈的人类重大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脑部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沉积、Tau蛋白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炎症等,这些病变逐渐导致大脑神经元死亡和突触连接丢失,造成认知障碍。目前,AD的治疗策略,如针对Aβ的疗法和干细胞再生医学治疗策略,大多只能减轻AD患者症状,而无法同时实现治疗患者脑部的病理病变和重建患者脑部的神经网络,因此无法实现对AD的有效治疗。由于AD病理的高度复杂性,开发能够改善Aβ的病理聚集,同时又能再生神经元的多功能疗法对AD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挑战,本文结合Aβ降解酶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基因工程化技术和促神经分化纳米载体,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疗法,该策略能增强神经干细胞清除Aβ的能力,提高移植的NSCs和内源性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同时还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并以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小鼠为模型,系统研究多功能神经干细胞疗法的疗效及其机理。首先,脑部Aβ的聚集是AD的重要病理表现,有效的AD治疗方法首先要提高Aβ的清除,因此我们通过慢病毒基因工程的方法增强NSCs中NEP蛋白的表达,提高其清除Aβ的功能,为移植NSCs改善AD脑部病理奠定基础。为此,我们使用含有NE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质粒在293T细胞内包装出含有NEP基因的慢病毒。将含有NE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神经干细胞,通过流式分选的方法获得了高阳性率的NEP-NSCs细胞株。通过实时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记和免疫荧光证明了 NEP-NSCs高表达NEP基因和NEP蛋白。体外Aβ清除实验结果证明了 NEP-NSCs具有比未经改造的NSCs更高的Aβ清除能力,并且NEP-NSCs还能够分泌携带NEP酶的细胞外囊泡实现对细胞外环境中Aβ的降解。其次,我们合成了能够同时高效递送疏水药物、造影剂和质粒基因的纳米载体PBAE-PLGA-Ag2S-RA(PPAR),用于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Wnt/β-catenin和RA信号通路是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关键信号通路。我们制备的PPAR纳米载体,能够递送疏水的RA,同时能够递送SOX9 siRNA表达质粒(siSOX9质粒基因)进入神经干细胞降低细胞内SOX9蛋白的表达,协同作用于Wnt/β-catenin和RA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高效地向神经元定向分化。透射电子显微镜、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合成了 PPAR纳米载体,该载体具有均一的尺寸,表面带正电荷。凝胶电泳结果证明PPAR能够有效地与带负电的质粒结合。细胞标记实验结果表明PPAR能够有效地将疏水药物、造影剂和质粒基因导入神经干细胞。RT-PCR结果表明PPAR携带siSOX9质粒基因进入神经干细胞,并敲低细胞内SOX9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神经干细胞分化实验结果表明,PPAR携带siSOX9质粒基因能够有效抑制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此外,分化后细胞的Aβ清除实验结果表明,分化后的NEP-NSCs仍然具有比分化后的NSCs更高的Aβ清除能力。因此,功能化的神经干细胞提高了 Aβ清除能力的同时还能更多地向神经元分化,有望改善Aβ的病理聚集,同时再生神经元。最后,评估了功能化神经干细胞应用于治疗AD小鼠模型的疗效。在近红外二区影像技术的指导下,将多功能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AD转基因小鼠模型。治疗30天和180天后,AD小鼠模型Aβ病理组织切片染色结果表明,功能神经干细胞治疗组比未治疗组对照组脑部Aβ水平显着降低。证明功能干细胞能够有效改善Aβ的病理。AD小鼠模型神经元组织切片染色结果表明,功能神经干细胞治疗组比未治疗组的神经元具有更高活性。证明移植的功能化神经干细胞有利于AD小鼠脑部的神经元再生。此外,水迷宫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功能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的小鼠具有比未治疗组小鼠更好的记忆和认知水平。总之,动物实验结果证明,多功能的神经干细胞能够有效降低AD小鼠脑部Aβ沉积,并帮助重建神经网络,提高AD小鼠的认知水平。综上所述,本文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神经干细胞的疗法,该疗法具有持续降低AD小鼠脑部Aβ沉积,再生受损的神经网络以及近红外影像指导干细胞精准移植等多重优点。这种功能化干细胞的策略有助于开发高效的AD干细胞疗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菲[10](2020)在《左旋R-沙丁胺醇用于治疗咪喹莫特诱发的小鼠银屑病病变及其作用机制和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断的标准为界限分明、隆起的红斑,且被银白色鳞片覆盖,因其症状的可见性以及与瘙痒、疼痛的频繁联系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巨大负担。针对银屑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药物。左旋R-沙丁胺醇是用于治疗哮喘的市售药物消旋沙丁胺醇的优映体,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我们前期的实验结果显示R-sal对呼吸系统免疫炎症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和调节作用,在湿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本课题首次使用R-sal研究了左旋R-沙丁胺醇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和代谢组学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中,我们应用IMQ诱导的银屑病小鼠的皮损模型来探讨左旋R-沙丁胺醇的抗银屑病作用。通过行为学评价可以发现左旋R-沙丁胺醇干预可以降低小鼠PASI评分;组织病理学评价发现左旋R-沙丁胺醇干预可以降低小鼠背部皮肤中角质细胞的异常增殖、降低Baker评分;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可以发现左旋R-沙丁胺醇干预可以减少血液中炎性细胞浸润,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目;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发现左旋R-沙丁胺醇可以降低由中性粒细胞和Th17细胞产生的IL-17的含量;流式细胞术发现左旋R-沙丁胺醇可以降低小鼠脾脏单核细胞中Th17细胞总数,增加Th细胞总数和Treg细胞总数。究其原因可能涉及到Th17/Tregs平衡的调节、降低Th17和中性粒细胞等细胞释放的IL-17的含量有关。2.基于一种用于研究两相代谢物的UHPLC-Tims-Tof-MS/MS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R-sal对小鼠银屑病的研究作用。从小鼠的血浆考察R-sal对小鼠银屑病的影响,并阐明了相关的代谢通路。通过小鼠血浆的代谢组学研究,我们鉴定出39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鞘磷脂代谢。经过左旋R-沙丁胺醇给药后,鉴定出来的生物标志物的表达都趋于正常,提示左旋R-沙丁胺醇可能是通过调节甘油磷脂中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S)的浓度,降低花生四烯酸通路的代谢,抑制鞘磷脂的作用而发挥抗银屑病的效果。3.通过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的研究,发现左旋R-沙丁胺醇可以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降低巨噬细胞向M1型转变的比例,降低M1型巨噬细胞分泌因子TNF-α、IL-1β、MCP-1等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细胞内过多的NO和ROS分泌,降低需氧糖酵解、促进有氧氧化,且R-sal降低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会被β2受体抑制剂ICI-118551阻断。4.通过对LPS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进行研究,鉴定出11种特异性标志物,发现左旋R-沙丁胺醇是通过以下三个通路来缓解炎症反应: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甘油磷脂代谢),Phenylalanine metabolism(苯基丙氨酸代谢)和Pentosephosphate pathway(磷酸戊糖途径),其中甘油磷脂代谢是影响最大的代谢通路。综上所述,左旋R-沙丁胺醇在分子水平、能量水平和代谢水平上有效改善银屑病样皮损,并通过降低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含量、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抑制幼稚T细胞向Th17转化,增加Treg细胞的比例,并通过调节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鞘磷脂代谢、苯基丙氨酸代谢和磷酸戊糖途径来发挥抗银屑病的作用,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二、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来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尿液细胞外囊泡中miR-224-5p通过抑制cyclin D1调控PD-L1表达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肾癌和免疫检查点
        1.1.1 免疫检查点
        1.1.2 ICB疗法在肾癌中的应用
        1.1.3 PD-L1 表达的调控机制
    1.2 细胞外囊泡在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2.1 增殖和转移
        1.2.2 免疫逃逸和耐药
        1.2.3 EVs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1.3 miR-224-5p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RCC患者尿液EVs的提取、鉴定和miRNA测序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细胞系
        2.1.2 临床样本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EVs的提取
        2.2.3 TEM鉴定EVs形态
        2.2.4 NTA测定EVs粒径和浓度
        2.2.5 EVs蛋白的提取和测定
        2.2.6 Western blot鉴定EVs标志蛋白
        2.2.7 RNase A处理EVs
        2.2.8 RCC组织和EVs中RNA的提取
        2.2.9 miRNA的逆转录
        2.2.10 实时定量PCR
    2.3 实验结果
        2.3.1 EVs的提取、鉴定和样本保存方法的优化
        2.3.2 RCC患者尿液EVs中差异表达的miRNA
        2.3.3 miRNA在R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2.4 讨论
    2.5 小结
3 miR-224-5p抑制RCC细胞中cyclin D1 的表达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细胞系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miRNA瞬时转染
        3.2.3 细胞增殖检测
        3.2.4 细胞周期检测
        3.2.5 细胞迁移和侵袭检测
        3.2.6 细胞RNA的提取
        3.2.7 RNA逆转录
        3.2.8 RT-qPCR
        3.2.9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和测定
        3.2.10 Western blot
        3.2.11 荧光报告基因
        3.2.12 T淋巴细胞与RCC细胞共孵育
    3.3 实验结果
        3.3.1 miR-224-5p对R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3.3.2 miR-224-5p抑制RCC细胞中CCND1 表达
        3.3.3 miR-224-5p调控RCC细胞中PD-L1 表达
    3.4 讨论
    3.5 小结
4 miR-224-5p通过cyclin D1 调控PD-L1 蛋白表达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1 实验细胞系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和给药
        4.2.2 靶向CCND1的siRNA的转染
        4.2.3 稳定表达miR-224-5p的RCC细胞系的构建
        4.2.4 组织和细胞RNA的提取
        4.2.5 RNA逆转录
        4.2.6 RT-qPCR
        4.2.7 组织和细胞总蛋白的提取和测定
        4.2.8 Western blot
        4.2.9 稳定表达miR-224-5p的RCC细胞EVs的提取
        4.2.10 RCC细胞对荧光标记EVs的摄取
    4.3 实验结果
        4.3.1 miR-224-5p通过cyclin D1 调控PD-L1 表达
        4.3.2 miR-224-5p调控PD-L1 蛋白的翻译后修饰
        4.3.3 EVs传递miR-224-5p对 PD-L1 的调控作用
    4.4 讨论
    4.5 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和创新点
    5.2 不足和展望
综述:细胞外囊泡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应用
    1 引言
    2 EVs的生物学特征与研究手段
        2.1 EVs的生成、分泌和摄取机制
        2.2 EVs的组成
        2.3 EVs的研究手段
    3 EVs在肿瘤中的作用
        3.1 肿瘤生成
        3.2 肿瘤迁移
        3.3 免疫逃逸
        3.4 耐药
    4 EVs在癌症诊疗中的潜在应用
        4.1 肿瘤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4.2 抗肿瘤药物载体和靶标
        4.3 基于人工智能的潜在应用
    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用于smallRNA测序的尿液EVs样本供体信息
    2 用于RT-qPCR的肾癌组织样本供体信息
    3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3.1 用于细胞培养的PBS缓冲液
        3.2 Western blot相关试剂
        3.3 逆转录RT-qPCR相关引物序列
作者简介

(2)时空代谢调控大肠杆菌生产精细化学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肠杆菌细胞工厂概述
        1.1.1 大肠杆菌细胞工厂的设计与构建
        1.1.2 大肠杆菌细胞工厂的评估与优化
    1.2 时间工程在细胞工厂中的应用
        1.2.1 调控细胞生长的应用
        1.2.2 调控细胞寿命的应用
    1.3 空间工程在细胞工厂中的应用
        1.3.1 细胞膜稳态工程的应用
        1.3.2 细胞形态工程的应用
        1.3.3 周质空间工程的应用
        1.3.4 空间组织工程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大肠杆菌细胞工厂面临的科学问题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周质空间工程提高苹果酸产量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与质粒
        2.2.2 试剂与仪器
        2.2.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2.4 酶活测定
        2.2.5 分子操作
        2.2.6 分批补料发酵
        2.2.7 分析方法
        2.2.8 检测信号肽强度
    2.3 结果
        2.3.1 苹果酸合成前体库的构建
        2.3.2 细胞质中苹果酸合成途径的优化
        2.3.3 重构周质空间TCA还原路径生产苹果酸
        2.3.4 双代谢工程策略平衡胞质和周质中代谢流分布
        2.3.5 发酵条件优化提高苹果酸产量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调控细胞生长强化丁酸生产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与质粒
        3.2.2 分子操作
        3.2.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3.2.4 试剂与仪器
        3.2.5 分析方法
        3.2.6 荧光强度检测
        3.2.7 流式细胞仪分析
        3.2.8 胞内乙酰辅酶A和 NAD+/NADH检测方法
    3.3 结果
        3.3.1 合成丁酸底盘微生物的构建
        3.3.2 基于重组酶动态开关的设计与构建
        3.3.3 利用Turn-on开关动态调控丁酸合成路径
        3.3.4 利用Turn-off开关动态调控菌体生长
        3.3.5 基于RBI动态控制丁酸合成和细胞生长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调控细胞时序寿命改善丁酸生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与质粒
        4.2.2 分子操作
        4.2.3 试剂与仪器
        4.2.4 时序寿命的检测
        4.2.5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4.2.6 荧光强度的检测
        4.2.7 MRSM的实验分析
        4.2.8 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筛选控制大肠杆菌时序寿命的靶点
        4.3.2 调控大肠杆菌时序寿命生产丁酸
        4.3.3 构建与验证MRSM
        4.3.4 MRSM调控细胞时序寿命改善丁酸生产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调控细胞复制寿命提高聚(乳酸-co-3-羟基丁酸)的积累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与质粒
        5.2.2 分子操作
        5.2.3 试剂与仪器
        5.2.4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5.2.5 细胞荧光强度的检测
        5.2.6 重组率的检测
        5.2.7 单细胞延时摄影
        5.2.8 SYTOX死细胞分析
        5.2.9 光学显微镜检测
        5.2.10 美蓝染色分析
        5.2.11 尼罗红染色分析
        5.2.12 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筛选控制大肠杆菌复制寿命的靶点
        5.3.2 调控大肠杆菌复制寿命生产PLH
        5.3.3 构建与验证TRSM
        5.3.4 TRSM调节细胞复制寿命改善PLH生产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第二位密码子工程调控细胞凋亡生产赖氨酸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株与质粒
        6.2.2 分子操作
        6.2.3 试剂与仪器
        6.2.4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6.2.5 美蓝染色分析
        6.2.6 Propidium Iodide染色分析
        6.2.7 Hoechst33258 染色分析
        6.2.8 活性氧含量分析
        6.2.9 蛋白质羰基化含量分析
    6.3 结果
        6.3.1 赖氨酸加速ROS积累诱导大肠杆菌细胞凋亡
        6.3.2 延缓细胞凋亡生产赖氨酸
        6.3.3 基于第二位密码子建立调控基因表达的方法
        6.3.4 第二位密码子工程延缓细胞凋亡生产赖氨酸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Ⅱ:表

(3)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的现状
    1.2 非编码RNA概述
        1.2.1 lncRNA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2.2 MicroRNA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3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1.4 洛那法尼与Degrasyn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lncRNA OIP5-AS1 在肝癌中的作用与机制
    2.1 引言
        2.1.1 lncRNA OIP5-AS1与肝癌
        2.1.2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肝癌中明显表达失调的lncRNAs鉴定
        2.2.2 lncRNA OIP5-AS1敲低细胞系
        2.2.3 lncRNA OIP5-AS1作用体外实验检测
        2.2.4 探讨lncRNA OIP5-AS1对hsa-miR-26a-3p的调控
        2.2.5 lncRNA OIP5-AS1参与hsa-miR-26a-3p对EPHA2调控机制
        2.2.6 明确lncRNA OIP5-AS1、hsa-miR-26a-3p和EPHA2相互关系
        2.2.7 lncRNA OIP5-AS1和hsa-miR-26a-3p体内成瘤实验
        2.2.8 验证肝癌中三者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2.3 材料与方法
        2.3.1 试剂与耗材
        2.3.2 主要实验设备
        2.3.3 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与动物
        2.3.4 实验方法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肝癌中失调lncRNA的鉴定
        2.4.2 肝癌中lncRNA明显失调的验证
        2.4.3 肝癌组织和细胞系lncRNA OIP5-AS1 的表达
        2.4.4 干扰lncRNA OIP5-AS1抑制细胞增殖和体外侵袭能力
        2.4.5 lncRNA OIP5-AS1 是调节hsa-miR-26a-3p的分子海绵
        2.4.6 hsa-miR-26a-3p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评估
        2.4.7 lncRNA OIP5-AS1 负调控hsa-miR-26a-3p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
        2.4.8 lncRNA OIP5-AS1 充当hsa-miR-26a-3p ce RNA调控EPHA2
        2.4.9 敲低lncRNA OIP5-AS1 抑制体内肿瘤发生
    2.5 讨论
第三章 miR-302a/d在肝癌干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1.1 miR-302家族与肝癌
        3.1.2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HCC细胞系的肿瘤球体外形成和鉴定
        3.2.2 miR-302a/d,RNAi和E2F7过表达细胞系构建与鉴定
        3.2.3 miR-302a/d作用体外实验检测作用体外实验检测
        3.2.4 miR-302a/d和E2F7相互关系裸鼠体内成瘤实验
        3.2.5 验证肝癌中miR-302a/d和E2F7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3.3 材料与方法
        3.3.1 试剂与耗材
        3.3.2 主要实验设备
        3.3.3 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与动物
        3.3.4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HCC细胞系的肿瘤球的体外形成和鉴定
        3.4.2 miRNA芯片分析表明,miR-302 家族参与LCSC干性维持
        3.4.3 LCSC的分化和CSC标志物表达
        3.4.4 miR-302a/d抑制HCC细胞的增殖和球体形成并促进细胞凋亡
        3.4.5 miR-302a/d直接靶向HCC细胞E2F7
        3.4.6 E2F7在LCSC形成和分化中的表达
        3.4.7 miR-302a/d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进入来抑制LCSC干性
        3.4.8 E2F7激活AKT1细胞周期蛋白D1信号和下游细胞周期
        3.4.9 miR-302a/d协同E2F7 调控β-catenin/CCND1 信号转导
        3.4.10 miR-302a/d和E2F7 在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3.4.11 miR-302a/d和E2F7在LCS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3.4.12 miR-302a/d和E2F7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3.5 讨论
第四章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作用初探
    4.1 引言
        4.1.1 肝癌治疗
        4.1.2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2.1 繁殖和鉴定自发成瘤肝癌小鼠
        4.2.2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HCC自发成瘤小鼠疗效的观察
        4.2.3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作用于HCC自发成瘤小鼠机制探
    4.3 材料与方法
        4.3.1 试剂与耗材
        4.3.2 主要实验设备
        4.3.3 实验动物
        4.3.4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Alb-c Myc小鼠基因型鉴定
        4.4.2 Alb-c Myc小鼠表型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效果探讨
        4.4.3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小鼠器官组织的影响
        4.4.4 Alb-c Myc自发成瘤肝癌小鼠分子检测
        4.4.5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对相关分子的影响
    4.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癌非编码 RNA 调控机制及相关药物研发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4)蛋白质标志物的质谱传感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命活动中的酶
        1.1.1 酶的结构及其功能
        1.1.2 酶的催化反应及其机理
        1.1.3 酶活性的调节
        1.1.4 前列腺肿瘤标志物
    § 1.2 生物质谱技术
        1.2.1 MALDI-MS的发展历程
        1.2.2 MALDI-TOF MS的检测原理
        1.2.3 MALDI-MS常用基质选择
    § 1.3 质谱法检测蛋白酶的活性
        1.3.1 用于酶活性检测的基于纳米粒子的质谱检测技术
        1.3.2 基于SAMDI的质谱检测平台
        1.3.3 基于亲疏水相互作用的质谱检测平台
        1.3.4 基于氟-氟相互作用的质谱检测平台
        1.3.5 酶活性筛选中的质谱成像
    §1.4 本论文选题思路和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种用于酸性磷酸酶定量检测的MALDI-MS传感芯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
        2.2.3 ACP传感芯片的制备
        2.2.4 ACP的 MALDI-MS分析
        2.2.5 复杂样品中ACP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CP传感芯片的结构表征
        2.3.2 ACP的定量检测
        2.3.3 ACP质谱芯片的选择性和重复性
        2.3.4 实际样品中ACP浓度的检测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共价连接的MALDI-MS传感芯片用于多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
        3.2.3 4-羟甲基-3-硝基苯甲酸的合成
        3.2.4 光切分子的合成
        3.2.5 偶联光切基团的长链PEG的合成
        3.2.6 ITO玻片的表面修饰
        3.2.7 修饰后的ITO玻片偶联多肽底物
    §3.3 结果与讨论
        3.3.1 4-羟甲基-3-硝基苯甲酸的结构表征
        3.3.2 偶联光切基团的长链PEG的结构表征
        3.3.3 修饰PEG后的ITO玻片的表征
        3.3.4 修饰后的ITO玻片与底物的反应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条码多肽介导的MALDI-MS用于MMPs的多通道定量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
        4.2.3 AuNPs的制备
        4.2.4 AuNPs连接目标多肽
        4.2.5 富含羧基的磁性微球(Fe_3O_4@COOH)的制备
        4.2.6 4-羟甲基-3-硝基苯甲酸连PEG(NH_2-PEG2k-SH)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NPs的结构表征
        4.3.2 AuNPs连接多肽的结构表征
        4.3.3 Fe_3O_4@COOH结构表征
        4.3.4 4-羟甲基-3-硝基苯甲酸连PEG的表征
        4.3.5 探究MMPs对目标多肽的剪切效果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食物与营养:人人须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项目描述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原文本介绍及分析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原文本的理解
        2.1.2 平行文本的搜集和梳理
        2.1.3 顺应论的确定
        2.1.4 翻译工具的准备
        2.1.5 术语表的建立
    2.2 译中过程
        2.2.1 顺应论的运用
        2.2.2 翻译步骤
    2.3 译后审校
        2.3.1 自我校对
        2.3.2 他人校对
第三章 顺应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3.1 词汇翻译
        3.1.1 纯科技词
        3.1.2 半科技词
        3.1.3 普通词汇
    3.2 句子翻译
        3.2.1 简单长句
        3.2.2 并列句
        3.2.3 复合句
    3.3 语篇翻译
        3.3.1 衔接及其翻译
        3.3.2 连贯及其翻译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经验总结
    4.2 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翻译辅助工具列表及平行文本列表
致谢

(6)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耐受性能源微藻在悬浮和附着系统中生长和油脂积累的促进工艺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仪器设备信息表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微藻生物质
        1.1.1 微藻生物质的特点
        1.1.2 微藻生物质的应用
    1.2 微藻廉价培养基的选择——厌氧消化液
        1.2.1 厌氧消化液中的营养物质
        1.2.2 微藻资源化处理厌氧消化液现状
        1.2.3 厌氧消化液培养微藻的不确定因素
    1.3 微藻培养系统
        1.3.1 悬浮系统
        1.3.2 附着系统
    1.4 微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提升策略
        1.4.1 环境因素
        1.4.2 化学添加剂胁迫
    1.5 论文研究内容、意义与创新性
        1.5.1 论文研究目的
        1.5.2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5.3 论文研究创新性
第2章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中优质能源微藻的筛选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藻株信息和KWADE
        2.2.2 实验设置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藻类生长分析
        2.3.2 营养物质去除情况
        2.3.3 油脂积累分析
        2.3.4 脂肪酸组分与生物柴油理化特性
        2.3.5 PROMETHEE-GAIA法筛选适合生物柴油生产的藻株
        2.3.6 利用KWADE培养优质能源微藻的成本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生长素对优质能源微藻生物质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藻株信息和生长素
        3.2.2 实验设置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长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3.3.2 生长素对微藻细胞代谢网络的影响
        3.3.3 生长素对脂肪酸组分和生物柴油性质的影响
        3.3.4 生长素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3.3.5 生长素对pH的影响
        3.3.6 生长素影响碳流分配的机理探讨
    3.4 小结
第4章 悬浮系统中生长素氯缺乏协同作用刺激能源微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工艺及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藻株信息和生长素
        4.2.2 实验设置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氮缺乏条件下生长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4.3.2 氮缺乏条件下生长素对微藻油脂合成的影响
        4.3.3 氮缺乏条件下生长素对脂肪酸组分和生物柴油性质的影响
        4.3.4 氮缺乏条件下生长素对细胞形态变化和自沉降特性的影响
        4.3.5 氮缺乏条件下生长素对细胞光合色素的影响
        4.3.6 氮缺乏条件下生长素对细胞应激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IABPBR附着系统中生长素促进优质能源微藻在海水稀释KWADE中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工艺及机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藻种信息和生长素
        5.2.2 斜板式微藻生物膜光生物反应器(IABPBR)的构造
        5.2.3 实验设置
        5.2.4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的筛选
        5.3.2 生长素在IABPBR系统中对微藻生物膜生长和碳流分配的作用机理
        5.3.3 细胞应激生物标志物的变化
        5.3.4 生长素在IABPBR中对废水处理的影响
        5.3.5 自动化收获系统的设计与IABPBR规模化的潜力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现存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药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丹参酚酸类成分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样品的制备
    第二节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
        二、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
        三、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丹参酮样品的成分分析
    第二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
        二、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作
        三、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高油酸花生油预防代谢综合征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代谢综合征概述
        1.1.1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与流行趋势
        1.1.2 代谢综合征的危害
        1.1.3 代谢综合征的致病机理
        1.1.4 代谢综合征的干预与治疗
        1.1.5 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1.1.6 代谢综合征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2 油酸和高油酸食用植物油概述
        1.2.1 油酸结构与性质
        1.2.2 高油酸食用植物油的种类
        1.2.3 油酸和高油酸食用植物油对疾病的影响
    1.3 高油酸花生研究进展
        1.3.1 高油酸花生的品种选育
        1.3.2 高油酸花生的推广种植
        1.3.3 高油酸花生的品质评价
        1.3.4 高油酸花生营养保健功能
        1.3.5 高油酸花生制品的研发
    1.4 高油酸花生油研究进展
        1.4.1 高油酸花生油品质评价
        1.4.2 高油酸花生营养保健功能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油酸花生油化学组成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脂肪酸组成
        2.3.2 多酚含量
        2.3.3 白藜芦醇含量
        2.3.4 植物甾醇含量
        2.3.5 维生素E含量
        2.3.6 氧化诱导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油酸花生油对大鼠代谢综合征的预防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器官指数
        3.3.2 体重相关指标
        3.3.3 肝脏组织学形态
        3.3.4 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
        3.3.5 血脂相关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油酸花生油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NA提取和扩增质控分析
        4.3.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和质控分析
        4.3.3 OTU分析
        4.3.4 α-多样性分析
        4.3.5 β-多样性分析
        4.3.6 聚类分析
        4.3.7 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
        4.3.8 Firmicutes/Bacteroidetes相对比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油酸花生油对粪便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基于QC样本的数据标准化
        5.3.2 粪便质控样品方法评估
        5.3.3 粪便代谢模式分析
        5.3.4 粪便中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5.3.5 粪便生物标志物和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
        5.3.6 血清质控样品方法评估
        5.3.7 血清代谢模式分析
        5.3.8 血清中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5.3.9 血清代谢通路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人工改造神经干细胞治疗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
        1.2.1 阿尔茨海默病简介
        1.2.2 AD脑部生物标识与诊断
        1.2.3 AD发病现状
        1.2.4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分子机理研究
    1.3 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与临床研究
        1.3.1 药物控制AD伴发的精神病理症状
        1.3.2 药物改善AD认知功能
        1.3.3 AD最新临床药物研究
    1.4 神经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1.4.1 神经干细胞简介
        1.4.2 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研究
        1.4.3 神经干细胞治疗与阿尔茨海默病
    1.5 基因、药物和造影剂多功能纳米载体辅助AD治疗
        1.5.1 基因递送技术简介
        1.5.2 基因和药物纳米载体系统研究简介
        1.5.3 纳米载体促进干细胞分化与AD治疗
        1.5.4 纳米载体系统与干细胞影像示踪
    1.6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计划
        1.6.1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思路
        1.6.2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意义
        1.6.3 本博士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NEP-NSCs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质粒与细胞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pLVX-EF1α-NEP慢病毒的制备
        2.3.2 NSCs的获取与慢病毒改造
        2.3.3 NEP-NSCs脑啡肽酶表达和功能验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pLVX-EF1α-NEP质粒验证与慢病毒制备
        2.4.2 NSCs的提取与多能性验证
        2.4.3 NEP-NSCs细胞株的制备与验证
        2.4.4 NEP-NSCs细胞株的NEP基因与蛋白表达检测
        2.4.5 NEP-NSCs细胞株降解Aβ的能力检测
        2.4.6 NEP-NSCs细胞外囊泡中NEP酶表达与降解Aβ能力检测
        2.4.7 NEP-NSCs的Aβ抗性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载体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3.2.2 PPAR纳米载体简介
        3.2.3 Ag_2S量子点的制备
        3.2.4 聚β氨基酯的合成
        3.2.5 PPAR纳米载体合成与表征
        3.2.6 PPAR纳米载体转染能力与生物相容性检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DT-Ag_2S的表征
        3.3.2 PBAE的合成与表征
        3.3.3 PBAE的基因运载功能验证
        3.3.4 PPAR纳米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3.3.5 PPAR纳米载体质粒基因运载功能检测
        3.3.6 PPAR纳米载体的NSCs转染条件研究
        3.3.7 PPAR纳米载体具有高效的基因转染效率
        3.3.8 PPAR载体协同运载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载体促分化及调控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4.2.2 PPAR纳米载体转染性能检测
        4.2.3 PPAR纳米载体促分化性能检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PPAR纳米载体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
        4.3.2 PPAR纳米载体促进NEP-NSCs向神经元分化
        4.3.3 PPAR调控NEP-NSCs信号通路的研究
        4.3.4 分化的NEP-NSCs保持高效的Aβ清除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功能NEP-NSCs治疗AD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5.2.2 多功能NEP-NSCs移植
        5.2.3 近红外二区影像指导多功能NEP-NSCs的移植
        5.2.4 Morris水迷宫
        5.2.5 小鼠脑脊髓液的收集
        5.2.6 CSF中Aβ的ELISA检测
        5.2.7 治疗后AD小鼠组织切片病理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近红外二区影像指导多功能NEP-NSCs的移植
        5.3.2 多功能NEP-NSCs治疗改善AD小鼠脑部Aβ病理
        5.3.3 多功能NEP-NSCs治疗提高海马区NEP蛋白含量
        5.3.4 多功能NEP-NSCs移植辅助AD小鼠脑部神经元再生
        5.3.5 多功能NEP-NSCs移植提高AD小鼠认知水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左旋R-沙丁胺醇用于治疗咪喹莫特诱发的小鼠银屑病病变及其作用机制和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银屑病
        1.1.1 银屑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银屑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
        1.1.3 银屑病与T淋巴细胞
        1.1.4 银屑病与巨噬细胞
        1.1.5 银屑病与中性粒细胞
    1.2 银屑病现有药物治疗方法及局限
        1.2.1 生物制剂
        1.2.2 天然药物
        1.2.3 化学药物
        1.2.4 其他
    1.3 现有银屑病动物模型
        1.3.1 自发性小鼠模型
        1.3.2 基因工程模型小鼠
        1.3.3 异种移植模型
        1.3.4 直接诱导模型
        1.3.5 体外模型
    1.4 β2受体激动剂的生物效应及其潜在治疗作用
        1.4.1 抗哮喘作用
        1.4.2 抗疤痕形成作用
        1.4.3 对免疫系统作用
    1.5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左旋R-沙丁胺醇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银屑病小鼠造模及分组
        2.3.2 形态学评价
        2.3.3 组织学评价
        2.3.4 血液分析
        2.3.5 小鼠全身评价
        2.3.6 流式细胞术测小鼠脾脏中Th17及Treg细胞的比例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小鼠造模给药后行为学评价
        2.4.2 小鼠耳部HE染色
        2.4.3 小鼠背部组织学评价
        2.4.4 小鼠造模后全身评价
        2.4.5 小鼠造模后的血液分析
        2.4.6 ELISA测小鼠血液中IL-17的含量
        2.4.7 小鼠脾脏细胞中Th17和Treg细胞的比例测定
    2.5 讨论
    2.6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UHPLC-Tims-MS/MS的代谢组学分析评价左旋R-沙丁胺醇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3.3.2 小鼠血浆的采集
        3.3.3 小鼠血浆样品预处理
        3.3.4 小鼠血浆QC (quality control)样品的制备
        3.3.5 UHPLC- Tims-TOF-MSMS对小鼠血浆的分析
        3.3.6 UHPLC- Tims-TOF-MSMS方法学的验证
        3.3.7 样本进样顺序
        3.3.8 UHPLC- Tims-TOF-MSMS数据的采集及代谢物的鉴定
        3.3.9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以及通路分析
        3.3.10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血浆样品的UHPLC-Tims-TOF-MSMS方法学验证
        3.4.2 各组小鼠血浆代谢物的PCA和PLS-DA分析
        3.4.3 血浆中生物标记物的筛选
        3.4.4 血浆中生物标记物的鉴定
        3.4.5 血浆中生物标记物的的代谢通路分析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左旋R-沙丁胺醇对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株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RAW264.7巨噬细胞的培养、造模及给药
        4.3.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内NO的变化
        4.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内ROS的变化
        4.3.4 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MCP-1、GSH的含量
        4.3.5 流式细胞术观察R-sal对LPS诱导的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的影响
        4.3.6 Griess法测细胞上清液中亚硝酸根的含量
        4.3.7 RT-PCR测细胞内iNOS mRNA含量
        4.3.8 蛋白免疫印迹法测iNOS的含量
        4.3.9 流式间接荧光标记检测M1巨噬细胞细胞的表达
        4.3.10 OCR、ECAR的测定
        4.3.11 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左旋R-沙丁胺醇对细胞LPS诱导的炎症细胞内的NO的影响
        4.4.2 左旋R-沙丁胺醇降低LPS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
        4.4.3 左旋R-沙丁胺醇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4.4.4 左旋R-沙丁胺醇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M1巨噬细胞转化
        4.4.5 左旋R-沙丁胺醇对M1型细胞因子的影响
        4.4.6 左旋R-沙丁胺醇抑制糖酵解增加有氧呼吸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代谢组学研究左旋R-沙丁胺醇对LPS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物质代谢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分组及给药
        5.3.2 RAW264.7巨噬细胞样品的收集
        5.3.3 细胞样品预处理
        5.3.4 细胞样品QC样品制备
        5.3.5 UHPLC -Tims-TOF-MSMS对细胞裂解样品的分析
        5.3.6 方法学验证
        5.3.7 样本进样顺序
        5.3.8 数据采集及代谢物鉴定
        5.3.9 差异代谢物筛选及相关通路分析方法
        5.3.10 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细胞样品的UHPLC-Tims-TOF-MSMS方法学验证
        5.4.2 细胞样品的代谢物的PCA和PLS-DA分析
        5.4.3 细胞样品的生物标记物的筛选
        5.4.4 细胞样品的生物标记物的鉴定
        5.4.5 细胞样品的生物标记物的的代谢通路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子来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尿液细胞外囊泡中miR-224-5p通过抑制cyclin D1调控PD-L1表达的机制研究[D]. 秦志远. 浙江大学, 2021(01)
  • [2]时空代谢调控大肠杆菌生产精细化学品[D]. 郭亮. 江南大学, 2020
  • [3]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D]. 马雨水.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4]蛋白质标志物的质谱传感新方法研究[D]. 马秋琳. 南京大学, 2020(12)
  • [5]《食物与营养:人人须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黄喧. 湘潭大学, 2020(02)
  • [6]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耐受性能源微藻在悬浮和附着系统中生长和油脂积累的促进工艺及机制[D]. 于泽. 山东大学, 2020(08)
  • [7]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D]. 彭珂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高油酸花生油预防代谢综合征及其机制研究[D]. 赵志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人工改造神经干细胞治疗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研究[D]. 黄德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左旋R-沙丁胺醇用于治疗咪喹莫特诱发的小鼠银屑病病变及其作用机制和代谢组学研究[D]. 刘菲.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基因工程论文 神经干细胞论文 生物治疗论文 肝癌症状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上一篇:基于GIS的填海区3D景观虚拟现实模拟
下一篇:钢框架组合结构的防火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