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波[1](2018)在《基于稳定可靠性的烧结机头电除尘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烧结工序是钢铁工业粉尘最大的排放源,占钢铁行业粉尘排放总量的41%。随着钢铁行业颗粒物排放标准趋严,其对除尘设备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基于某钢厂某炼铁厂三期600 m2烧结机头除尘改造项目,开展稳定可靠性的烧结机头除尘系统选型、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对烧结生产工艺及粉尘特性、主要除尘技术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比了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和电袋复合除尘器的技术经济性,在达到相同除尘性能的情况下,电除尘器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且鉴于烧结机头烟气特性,会引起滤袋糊袋,因此,选择电除尘器作为本项目烧结机头粉尘控制设备。从本电除尘稳定可靠性方面出发,开展了烧结机头电除尘系统的极配型式试验、振打加速度试验及气流分布数值模拟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及分析,确定第一、二电场选用RSB1芒刺线与480C的极配型式,第三、四电场选用RS-1小刺芒刺线与480C的极配型式;阴极振打锤头重量为5.7 kg、直径为90 mm,阳极振打锤头重量为8.0 kg、直径为120 mm;确定合适的烟道导流板及喇叭孔板结构等,保证各喇叭的流量与理想分配流量之相对误差不超过±5%,电场入口截面气流分布均匀性相对均方根差σr值小于0.25。根据积累的工程设计经验,基于试验研究结果,着重于稳定可靠性方面考虑开展电除尘器设计研究。确定电场烟气流速为0.9 m/s1.0 m/s,共布置2台电除尘器,每台电除尘器电场有效截面积为500 m2556 m2;采用同极间距为450 mm,比集尘面积选定为75 m2/(m3·s-1)80 m2/(m3·s-1),计算得驱进速度为5.25cm/s5.60 cm/s;电场数量为4个,电场有效长度为16 m,电场有效高度为15 m,单台电除尘器电场有效宽度为36 m,据此,可计算得到本项目电场有效截面积为2×540 m2,烟气流速为0.93 m/s,比集尘面积为76.8 m2/(m3·s-1)。采用高频电源供电,电流容量为1.8 A,电压等级为85 kV。课题要求电除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50 mg/m3,压力降≤250 Pa,且本体漏风率≤3%。对项目进行了6次现场测试,#1、#2电除尘器出口颗粒物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2.2 mg/m3、41.3 mg/m3,压力降分别为240 Pa、242 Pa,漏风率分别为2.2%、2.3%,均满足设计要求。近几年设备运行的状态,说明了设备稳定可靠性达到预期水平。
陈寅明[2](2014)在《科技创新结硕果 切割节能谱新篇》文中研究说明
张永田,宋继山[3](2009)在《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全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文中研究指明
李明星[4](2008)在《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及其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大背景下,论文第一章提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开篇指出,本论文将以品牌创新为切入点,以市场占有为归宿点,改变以往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和取向,为企业实现技术优势和知识优势能够转变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提供决策咨询方案。在介绍国内外品牌创新理论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的研究现状后,本文指出,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很少有文章将知识产权与品牌联系起来,而将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结合起来研究尚为空白。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比较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力图构建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去创品牌、创市场和创效益,使“贴牌生产”和“加工经济”转变为“品牌生产”和“创新经济”,以期为我国企业谋得更为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第二章在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论分析中,着重介绍了自主知识产权理论、企业品牌创新理论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揭示了企业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品牌评估模型,研究了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特征、目标、要素、重点及战略步骤。第三章阐述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体运用。美国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事实标准战略等十大战略。日本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技术专利化战略等七大战略。韩国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技术引进战略等四大战略。美日韩三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不同之处在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模式不同、企业专利战略的侧重点不同、企业专利的质量和数量不同、企业专利和技术研发的R&D资源不同、企业知识产权组织机构不同。论文分别介绍了美日韩三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论文认为要把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贸易、品牌结合起来,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专利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建立一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以及灵活运用国际规则。论文认为要把智力成果的创造、保护、应用与企业创品牌、创市场、创效益结合起来。论文认为要将企业技术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促成技术、品牌与市场三者之间的有机协调和彼此互动的成熟模式。论文对这三个国家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及其借鉴研究,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四章分析论证了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第五章是本文的重要部分。在专利层面,提出了7个战略,即公知公用专利技术的使用战略、取消专利权战略、产品未到专利先行战略、专利网战略、专利收买战略、专利公开战略、官产学研金合作战略。在商标层面,提出了3个战略,即驰名商标战略、地理标志品牌战略、专利与商标协同战略。在标准层面,介绍了标准概念及分类、标准的功能,分析了标准的产权效应,提出了企业标准五步走战略。第六章也是本文的重要部分。论文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因素分析模型,分析了商标、驰名商标、国际名牌、标准、专利以及研究开发经费对于企业经济效率增长的作用。论文利用索洛型生产函数,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经济增长贡献度数理模型,并构建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通过科学测评,本文认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绩效水平处于中等。第七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剖析了海尔集团的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海尔品牌创新战略、海尔专利战略、海尔标准战略、海尔的专利与标准预警机制以及基于知识产权底蕴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向。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大连、青岛记者站 组稿[5](2006)在《携手未来》文中研究说明$T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关键在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目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积极创?
《冶金财会》编辑部、宣钢集团公司联合调查组[6](2002)在《扭亏解困结硕果 巩固发展铸辉煌——宣化钢铁集团公司巩固发展三年脱困成果的调查报告》文中提出宣钢曾是一个连续4年严重亏损的特困企业,1999年政策性扭亏后,于2000年实现硬碰硬扭亏为盈;2001年又上新台阶,预计增效2亿元。宣钢不仅是特困企业扭亏解困的典范,又创造了巩固发展脱困成果的可贵经验。他们的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曾获2000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现将最近有关部门联合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予以刊载,供大家学习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我国钢铁行业污染及控制现状 |
| 1.1.2 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 1.1.3 课题来源 |
| 1.2 烧结生产工艺及粉尘特性 |
| 1.2.1 烧结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 |
| 1.2.2 烧结粉尘的特性 |
| 1.3 主要除尘技术简介 |
| 1.3.1 电除尘技术 |
| 1.3.2 袋式除尘技术 |
| 1.3.3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 |
| 1.4 国内外电除尘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4.1 国外电除尘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4.2 国内电除尘技术研究现状 |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 1.5.1 研究意义 |
| 1.5.2 研究内容 |
| 2 烧结机头电除尘系统的试验研究 |
| 2.1 极配型式试验研究 |
| 2.1.1 试验目的 |
| 2.1.2 试验方法及装置概述 |
| 2.1.3 试验结果 |
| 2.1.4 试验结果分析 |
| 2.2 振打加速度试验研究 |
| 2.2.1 试验目的 |
| 2.2.2 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
| 2.2.3 测试仪器 |
| 2.2.4 试验要求 |
| 2.2.5 试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
| 2.2.6 结论 |
| 2.3 气流分布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
| 2.3.1 研究意义 |
| 2.3.2 数值模拟优缺点 |
| 2.3.3 CFD(FLUENT)软件及气固多相流研究 |
| 2.3.4 本项目烧结机头电除尘系统气固多相流数值试验 |
| 2.3.5 试验结果 |
| 2.4 本章小结 |
| 3 烧结机头电除尘系统的设计 |
| 3.1 设计原始数据 |
| 3.2 设计要求 |
| 3.3 除尘器型式选择及台数的确定 |
| 3.4 主要设计参数的确定 |
| 3.4.1 烟气流速及电场有效截面积的选择 |
| 3.4.2 同极间距的确定 |
| 3.4.3 比集尘面积的选择 |
| 3.4.4 电场数量和电场有效长度的确定 |
| 3.4.5 电场有效高度的确定 |
| 3.4.6 电场有效宽度的确定 |
| 3.4.7 电场有效截面积、烟气流速和比集尘面积的确定 |
| 3.4.8 主要设计参数表 |
| 3.4.9 电除尘器总体布置 |
| 3.5 极配型式的设计 |
| 3.5.1 阳极板、阴极线基本要求 |
| 3.5.2 采用480C型阳极板 |
| 3.5.3 极配型式试验结论 |
| 3.5.4 极配型式选择 |
| 3.6 阴阳极振打系统的设计 |
| 3.6.1 阴、阳极振打的作用 |
| 3.6.2 振打方式的选用 |
| 3.6.3 振打锤、振打砧选材要求 |
| 3.6.4 振打锤的确定 |
| 3.7 气流分布装置设计 |
| 3.7.1 进出口烟道导流板布置型式设计 |
| 3.7.2 进口喇叭气流分布装置设计 |
| 3.7.3 出口喇叭气流分布装置设计 |
| 3.7.4 其他气流分布装置的设计 |
| 3.8 其他部件设计 |
| 3.9 强度设计 |
| 3.9.1 设计依据 |
| 3.9.2 设计参数 |
| 3.9.3 荷载组合 |
| 3.9.4 结构计算验算结果 |
| 3.9.5 结构材料 |
| 3.9.6 安装要求 |
| 3.10 电源及控制系统设计 |
| 3.10.1 高压电源形式选择 |
| 3.10.2 高压电源电流容量及电压等级确定 |
| 3.10.3 电源控制方式确定 |
| 3.11 本章小结 |
| 4 烧结机头电除尘系统工程应用的实践效果 |
| 4.1 电除尘系统测试 |
| 4.1.1 测试依据 |
| 4.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 4.2 电除尘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性 |
| 4.3 本章小结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录:主要符号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导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 1.2.1 选题的目的 |
| 1.2.2 选题的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外品牌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
| 1.3.2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研究现状 |
| 1.3.3 研究现状的评述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第2章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论分析 |
| 2.1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论基础 |
| 2.1.1 自主知识产权理论 |
| 2.1.2 企业品牌创新理论 |
| 2.1.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 |
| 2.2 企业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在关系 |
| 2.3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及其构成 |
| 2.3.1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 |
| 2.3.2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征 |
| 2.3.3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 |
| 2.3.4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要素 |
| 2.3.5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 |
| 2.3.6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步骤 |
|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国外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比较 |
| 3.1 美国的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
| 3.2 日本的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
| 3.3 韩国的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
| 3.4 不同国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比较 |
| 3.4.1 美日韩三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比较 |
| 3.4.2 美日韩三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比较 |
| 3.5 美日韩知识产权战略借鉴研究 |
| 3.5.1 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贸易品牌相结合 |
| 3.5.2 智力成果的创造保护和应用与企业创品牌创市场创效益相结合 |
| 3.5.3 企业特有的技术品牌与市场的协调机制和互动模式 |
|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品牌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
| 4.1 主要外部环境 |
| 4.1.1 人口环境与自然环境 |
| 4.1.2 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 |
| 4.1.3 国家创新体系与政策法制环境 |
| 4.2 主要内部条件 |
| 4.2.1 盈利投入与企业知识产权 |
| 4.2.2 创新人才创新制度与企业技术资源 |
| 4.2.3 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 |
|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内容及其运用 |
| 5.1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专利战略基本内容及其运用 |
| 5.1.1 公知公用专利技术的使用战略 |
| 5.1.2 取消专利权战略 |
| 5.1.3 产品未到专利先行战略 |
| 5.1.4 专利网战略 |
| 5.1.5 专利收买战略 |
| 5.1.6 专利公开战略 |
| 5.1.7 官产学研金合作战略 |
| 5.2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商标战略基本内容及其运用 |
| 5.2.1 驰名商标战略 |
| 5.2.2 地理标志品牌战略 |
| 5.2.3 专利与商标协同战略 |
| 5.3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标准战略基本内容及其运用 |
| 5.3.1 标准概念及分类 |
| 5.3.2 标准的功能 |
| 5.3.3 标准的产权效应 |
| 5.3.4 企业标准五步走战略 |
|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价 |
| 6.1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因素分析模型 |
| 6.2 企业知识产权对企业经济增长贡献度数理模型 |
| 6.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 6.3.1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 6.3.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
| 本章小结 |
| 第7章 基于品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证分析 |
| 7.1 海尔品牌创新战略 |
| 7.2 海尔专利战略 |
| 7.3 海尔标准战略 |
| 7.4 基于知识产权底蕴的企业国际化战略 |
| 本章小结 |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 8.1 全文总结 |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 8.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