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蓉[1](2021)在《水晶族宝石热释光特征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用笔者导师所设计制作的热释光仪器对各种水晶,包括天然与合成无色水晶、茶色水晶、紫色水晶,以及合成黄色、蓝色和绿色水晶等进行了热释光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无色水晶、合成茶色水晶以及合成紫色水晶有热释光谱峰,其他无反应。因此,热释光可以很有效的鉴别天然与合成无色、茶色和紫色水晶,对合成黄色、蓝色和绿色水晶无反应。
王猛[2](2020)在《石英热释光年代测定中测量条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释光(Thermoluminescence,TL)年代测定是地质年代测定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研究第四纪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其测年物质主要为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石英矿物。因石英的325℃热释光信号容易被光晒退,热释光地质年代测定主要利用石英的375℃热释光峰作为测量对象。在使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protocol,SAR)进行年代测量过程中,石英晶体在不同辐照剂量下热释光峰位发生偏移和经历多次热释光后热释光灵敏度下降,上述石英热释光特性的变化会导致石英热释光年代测定结果估计异常,甚至造成地质年代判定错误。因此,研究石英热释光特性变化规律以及优化石英热释光测量参数和测量流程,对于石英热释光年代测定结果准确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石英热释光年代测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以石英热释光特性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方法分析了石英热释光特性在热释光测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影响,依据实验结果提出石英热释光测量条件的优化方案,结合热释光测量条件的优化结果和石英热释光常规测量流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流程,具体展开了如下工作:(1)通过实验方法分析了石英在不同辐照剂量下的热释光峰位偏移和热释光灵敏度下降的变化规律和机理,以及二者对石英热释光年代测定中等效剂量测量结果的影响;(2)依据石英热释光特性在热释光测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提出了优化方案和测量参数评判指标,结合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石英辐照的剂量范围,确定了不同粒径石英所对应的最优的预热条件和最优试验剂量;(3)结合所选取的最优预热条件和最优试验剂量,对石英热释光常规测量流程加以改进,建立更加完善的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流程,并通过实验和应用加以验证,证明了改进测量流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针对热释光年代测量过程中石英热释光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变化成因,全面的研究了石英热释光特性,并理论分析热释光特性变化对年代测量影响,为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流程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撑。(2)通过实验方法分析,确定了天然剂量和再生剂量处于100Gy~1000Gy范围内变化时最优预热温度和试验剂量。采用热释光峰位偏移量和热释光峰计数损失两个评价指标确定了中颗粒和粗颗粒石英晶体在热释光年代测量过程中的最优预热温度均为300℃;以热释光灵敏度变化相对误差小于5%为标准,中颗粒石英晶体和粗颗粒石英晶体的最优试验剂量分别为200Gy和250Gy。(3)在常规测量流程和最优测量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改进测量流程。验证实验表明:中颗粒石英在改进流程下400Gy和700Gy等效剂量测量值的相对误差由常规流程的14.74%~47.15%和33.47%~197.71%均降低到±4%以内;粗颗粒石英在改进流程下400Gy和700Gy等效剂量测量值的相对误差由常规流程的7.81%~26.70%和30.17%~100.37%均降低到±6%以内。石英热释光改进测量流程的等效剂量测量值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出地质样品所受辐照的真实值,该方法也同时扩大了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范围。(4)对柴达木盆地大柴旦剖面的表层冲洪积砂岩进行年代测定,证明了石英热释光改进测量流程在实际应用中对提升测量准确度的有效性,并与地质上该地区表层冲洪积砂岩形成年代的推断范围相符。
周锐[3](2014)在《黄土沉积的热释光测年上限问题探究》文中认为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黄土沉积区,分布着大面积的风成黄土。黄土沉积与冰芯、深海沉积物并称为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沉积记录了240万年来气候演化过程,以黄土沉积为载体的环境记录可以与深海沉积物的同时段记录进行良好对比,均能够反映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性特征。同时,黄土与史前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很多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点都埋藏在黄土沉积之中。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的黄土地层缺乏有效的测年方法,存在沉积缺失的黄土地层甚至连大致的地层层位都难以划分,这一问题限制了黄土沉积的环境演变和人类演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解决L2地层以下到B/M界线以上黄土沉积测年盲区的测年方法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热释光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拓展目前释光测年潜力的技术手段而被关注。本工作考察黄土沉积地质样品热释光测年技术的测年上限。通过研究黄土沉积常见的石英、长石矿物的释光特征,以纯矿物为基础得到矿物发光的基本特征和一般性规律。利用洛川黄土全岩材料和混合矿物材料测得两个热释光表观年龄序列。黄土全岩L2-L6地层的表观年龄可以分为三段,300-400℃温度区间计算得到的等效剂量随地层深度具有逐步增大趋势,大致可以表征相应的地层层位。混合矿物的375℃峰温区间的表观年龄可以用于黄土地层的划分与年龄的测定。黄土混合矿物的热释光表观年龄随地层深度有显着的增大趋势。黄土沉积以混合矿物为材料的热释光直接测年上限达到129ka,能够测定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沉积的地质年龄。L2地层以下黄土混合矿物的热释光表观年龄地层深度增大,存在系统性偏小的特点,系统性偏小可以通过信号的长时间衰退规律予以校正。根据表观年龄与地质年龄随深度的变化关系得到一组适于黄土沉积测年的校正系数,校正的幅度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这套校正系数能够正确划分黄土地层,得到相应层位的地质年龄。单测片再生剂量法得到的黄土热释光间接测年上限可达576ka。对于老于L6的黄土地层,多测片黄土热释光间接测年上限可达754ka,不同的测年方法通过校正可获得不同的间接测年上限。在2个典型黄土沉积体开展检验与应用,初步证实这一方法拓展了热释光技术的测年上限。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的热释光相对光强随深度具有增大的趋势,可以用以大致判断黄土的相对层位。通过综合考虑黄土全岩和混合矿物组分的热释光相对光强和表观年龄,能够判断未知黄土地层的相对层位,对粗略划分不连续黄土地层的层位和获得黄土沉积的地质年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已知年龄标尺的剖面获得的黄土沉积的热释光测年技术的校正系数,可以应用于相关区域不连续的黄土沉积。本工作是采用热释光技术测定黄土年龄上限的初步探索,为较老黄土地层间接提高测年上限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为较老黄土地层年龄的测定问题提供了一种实践性的解决途径。
刘哲[4](2014)在《大同火山喷发年代与烘烤层历史受热温度的释光学研究》文中指出大同火山群位于大同盆地东部,该火山群的喷发物穿插在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层或湖相沉积层中,为第四纪研究及火山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地质记录。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便对大同火山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活动年代、构造地貌背景、火山岩化学成分类型、火山作用的深部动力学特征等均已获得大量成果。然而,该区火山喷发年代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在火山岩浆温度的判断上研究甚少,这都影响了对大同火山活动周期、规律等的认识。由于火山烘烤层曾受高温作用,其中矿物的释光信号能够完全归零,为释光方法测定火山喷发的年代奠定了基础。同时,释光信号能够提供样品热历史信息,但目前为止,还未见到较为适合的判断样品历史受热温度的释光方法。本文利用大同火山烘烤层细颗粒石英样品,运用释光学方法,一方面,测定大同火山群不同地点烘烤层样品的年代,确定火山喷发的历史;另一方面,建立判断样品历史受热温度的方法,判断烘烤层样品历史受热温度,并推测其顶部熔岩的历史温度。在火山喷发年代的确定方面,采用传统光释光方法,回授、热转移光释光方法,以及热释光方法测定样品年代。通过对比,用热释光方法能够较好地恢复样品等效剂量,且对于约40万年的样品没有饱和的现象,更适合用于该区烘烤层样品的年代测定。该方法与前人所用热释光方法的差别在于:第一,选用材料为石英而不是石英与长石的混合矿物:第二,用再生法而不是附加法,并通过试验剂量热释光高温峰的响应来校正灵敏度。采用该方法获得该区不同地点样品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初步推断大同火山区至少有5期火山活动:距今38万年左右,南石山地区有过火山喷发;距今26万年左右,西阁老山、于家寨地区分别有火山喷发;距今约20万年,在蔚家小堡、西沙窝地区曾有火山喷发;距今8.5万年左右,东水头地区有过火山活动;距今5万年左右,在黄家洼地区有过火山喷发。在样品历史温度的判断方面,根据不同已知受热温度样品的多种释光信号灵敏度随再加热温度的变化情况,110℃TL峰、150℃TL峰灵敏度可能分别能够判断样品是否曾加热到500℃.900℃: OSL灵敏度、150℃TL峰灵敏度的比值可能能够用来判断样品的具体历史受热温度。运用建立出的判断样品历史受热温度的方法,获得大同火山烘烤层距顶部玄武岩不同距离样品的历史受热温度,样品距玄武岩距离越远其历史受热温度越低,这一趋势与实际情况相符,根据该趋势推测此烘烤层顶部熔岩历史温度约为1100℃。
赵秋月,魏明建,周锐,宋波,潘宝林[5](2014)在《富石英粉体热释光陷阱参数对等效剂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使用RGD-3B型热释光仪,获得富石英粉体的发光曲线。在5K/s的升温速率下,发光曲线呈现448、551、654、756K4个峰。用多种升温速率法确定4个发光峰的激活能、频率因子和陷阱电子寿命。在一定激活能范围(0.71.86eV)内,随激活能的增加,等效剂量呈指数增大。温度在548608K,等效剂量从54Gy增至485Gy;在608748K,等效剂量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在531Gy附近波动。
刘俊新[6](2013)在《北京山区泥石流堆积物热释光测年研究》文中提出古泥石流事件年龄的测定不仅是揭示泥石流活动区地理环境变化的基础,还是研究古泥石流演化及其与环境互馈作用机制的关键。尽管热释光断代技术作为第四纪研究的主要测年技术被广泛应用,但其在泥石流沉积中的应用研究则相对较少,利用热释光技术测定古泥石流沉积突出的问题在于泥石流沉积释光测年机制尚不清楚,而这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首先,通过对北京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的柯太沟、西白莲峪和白龙潭三条现代泥石流沟谷表层堆积物的热释光本底年龄进行测定,得出该流域泥石流物质的残存本底年龄为8.81-28.5ka,说明即使是表层物质其退火也并不充分,具有较大的残存本底,所以在应用泥石流物质进行年代测定时应考虑到残留本底的影响。进而,研究了白河流域的柯太沟和西白莲峪两条现代泥石流沟谷物质热释光信号的沿沟变化。结果表明,泥石流物质热释光信号在流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减弱现象,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残留本底年龄的平均值分别为25.15ka、23.43ka和15.93ka。且由于光晒退作用的存在,两条沟谷每个样点的表层样品本底年龄均小于距表层5-lOcm的深层样品年龄。最后,对北京清水河流域三个古泥石流堆积台地进行热释光测年研究,减去前期工作中得出的11.2ka的本底年龄后获得古泥石流剖面各年龄控制点的年龄。洪水口剖面样品的年龄范围在46.0ka B.P.-32.5ka B.P.之间,属晚更新世晚期的泥石流堆积。灵山剖面样品的年龄范围在264.0ka B.P.-146.6ka B.P.之间,属中更新世晚期的泥石流堆积。斋堂水库上方剖面样品的年龄范围在214.9ka B.P.-69.4ka B.P.之间,属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的泥石流堆积。其中,灵山、洪水口两个古泥石流剖面U、Th、K含量与年剂量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样品的年龄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而斋堂水库上方剖面U、Th、K含量与年剂量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且该剖面存在释光年龄的倒转现象。
赵晓红[7](2013)在《桑干河河流阶地特征及其年代学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来为地学界所重视。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演化的典型历史产物,同时记录了河流演变过程中有关环境变化的信息,通过对阶地的研究,不仅可用来恢复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还可用来反演区域的气候变化及构造活动历史。前人对作为海河重要支流的桑干河开展过一些研究,但总体看来研究较少,尤其是仍处于定性描述研究阶段,缺少具体的年代研究。本文通过对桑干河河流阶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热释光测年技术对桑干河流域东湾阶地和下葫芦阶地进行地质年龄测定,对桑干河河流阶地特征及其年代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桑干河阶地序列的年代序列并进一步梳理分析桑干河阶地的形成原因及其环境意义,对桑干河河流阶地研究作进一步补充。(1)桑干河阳原—涿鹿一带构造活动强烈,第三纪以来的断块差异抬升运动形成了盆山相间的地貌格局,依次流经阳原盆地、桑干河大峡谷和怀涿盆地,河流沿岸发育多级阶地,特别是桑干河峡谷内阶地众多。河流阶地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分布特征各异:盆地段,阶地数量和级数都较少,一般只有4级左右,且多为堆积阶地,但分布连续,阶面宽广;峡谷段,阶地数量和级数较多,通常发育6-7级阶地,但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低阶地多为堆积或基座阶地,高阶地则多为侵蚀或基座阶地。低阶地在各地拔河高度大致相同,特别是T1、T2阶地在各处几乎平行发育,而高阶地在各处拔河高差则较大。(2)根据热释光实验实际测定的桑干河东湾阶地和下葫芦阶地的年龄值,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梳理桑干河阶地年代:桑干河T1阶地形成于7ka左右,处于早中全新世;T2阶地形成于10ka前后,处于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T3阶地形成于20ka前后,处于晚更新世晚期;T4阶地形成于110-130ka前后,处于中更新世晚期与晚更新世早期之间;T5-T7高阶地发育于中更新世至早更新世。(3)通过分析阶地与区域气候变化及阶地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总结桑干河阶地的形成原因,阶地是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于桑干河,拔河较低的低阶地往往是气候起主导作用,高阶地则主要由构造活动形成,气候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宋波[8](2013)在《现代泥石流表层堆积物热释光信号研究》文中提出借助Excel的VBA功能编写了一个针对RGD-3B型热释光仪(中国防化研究院)的数据提取模块,加快了数据提取、分析的效率,并提高了提取精度。改进了获取地质样品等效剂量(E.D.)的实验流程,利用数据提取模块绘制同一样品不同样片的自然积存光发光曲线,选取发光曲线较一致的样片进行附加剂量实验,每个样品保证有5个自然值均一的样片。这一改进使生长曲线线性更好,获得的等效剂量值更稳定。应用热释光技术对模拟阳光晒退后的泥石流标样和实际阳光晒退后的泥石流样品进行了热释光信号分层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泥石流发生后经过曝光,样品积存热释光晒退程度随着深度增加逐渐减弱,光晒退明显。光晒退随光照强度和时间增大而增强,深度增大,但影响深度总体并不大。模拟的阳光晒退实验晒退到1mm左右,实际阳光晒退实验到6mm左右。根据等效剂量随深度的变化,天然泥石流块状样由两次泥石流堆积形成。这个事实可以为热释光技术开展泥石流断代和发生期次研究提供依据。连续两年对沿蒋家沟主沟(门前沟和多照沟交汇处至蒋家沟与小江交汇处)新发生的泥石流表层堆积物等距取样,测定热释光信号,计算出本底年代值。研究表明:2010年泥石流表层堆积物的等效剂量和本底年代沿沟向下游总体增大,2011年总体减小。2011年呈规律性波动,2010年相对于2011年规律不明显。2010年泥石流表层堆积物的辐照响应有较大差异,2011年则基本相同。随着支沟泥石流堆积物汇入主沟,本底年代值先增大后减小,支沟泥石流堆积物的加入重置了主沟的退火起点。为确保泥石流释光断代机制的可对比性,应该选用对辐照响应较一致的样品,以不同的支沟退火过程为基础研究主沟的退火机制。本工作为进一步揭示泥石流的释光退火机制,开展古泥石流的释光断代提供技术支撑。
张彬[9](2012)在《云南蒋家沟泥石流台地与北京昌平钻孔热释光测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石流堆积与冲洪积堆积由于发育过程短暂,堆积结构复杂,缺少有机物,所以此类堆积物系统的测年研究相对薄弱。热释光测年技术测年机制清楚,是第四纪地质研究年代测定的重要方法并得到普遍应用。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热释光测年技术对云南蒋家沟泥石流堆积台地和北京昌平钻孔进行了测年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云南蒋家沟泥得坪台地堆积发生在9.3ka-57.1ka之间,多照台地堆积发生在35.63~73.58ka,即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早期之间;但是地质年龄都不是严格按照随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大,出现地质年龄倒转现象。2、北京昌平钻孔采用了混合样品和提取石英两种测年方法,提取石英进行热释光测年,结果显示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样品的等效剂量增加,但从40号样35.35m开始,石英样品的热释光响应曲线出现坪区,达到饱和;对于混合样品,能够得出地质年龄,并且能够体现地质沉积序列的先后顺序,但是存在年龄数据偏年轻现象,与气候地层和古地磁年龄差距较大。3、决定年剂量率的放射性元素U、Th、K可能受当地降水的影响,云南多照台地U、Th、K含量随着埋藏深度含量增加,存在淋溶淀积,因此多照台地样品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与年剂量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4、为了准确获得泥石流样品的地质年龄,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测定了前期辐照标定30Gy的云南泥石流标样,得到辐照剂量增量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等效剂量,因此,还需校正因辐照剂量增量所造成的地质样品等效剂量误差。
何友兵[10](2011)在《基于热释光技术的沉积物标样制作和沉积物测年若干基础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释光技术被扩展应用到各种需要进行年代测定领域,如早些时候的古物鉴定,及后来的地质学、空间科学、海洋学、第四纪研究等领域。同时也不可忽视释光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前提。为此:1.制作标样L样和Y样,包括实验室前期处理,标样的均匀性检验、离群值检验和定值等。给热释光技术制作大质量的地质标样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方法。2.选取L样,分析11~40μm、40~74μm、74~100μm、100~150μm不同粒径样品对热释光值的响应。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粒度具有相同剂量同一样品热释光值是不同的,因此测定时选取的粒度要一致且尽量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3.选取L样,分析矿物质量对释光值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质量<4 mg时,随样品质量增大,热释光强度也相应增大,且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做质量归一;当质量为>6 mg时,随样品质量增加,热释光强度趋于不变,不可做质量归一4.选取L样品,分析比较矿物质量对剂量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不同质量的样品在检测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响应结果完全一致,在检测面积不同的条件下,释光量随剂量增长斜率不一致。5.选取Y样进行光晒退实验,表层样品释光值退去大约85%(不可晒退组分未考虑),样品积存热释光的晒退程度随着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到1000um左右的深度时无变化。6.针对于昌平钻孔样品,提取93.1m样石英颗粒,用40%HF按每克2ml溶蚀约80min,一般可获得较纯的石英颗粒,但溶蚀时间不宜过久,300min石英损失量过大,导致样品不适合进行TL测定;分析104m样附加剂量和释光量的关系,300Gy以下随着剂量的增长释光量呈一次线性增长,随后呈现非线性增长。对104m样而言,其天然释光量已处于非线性区,石英存在释光饱和现象。7.利用热释光技术对泥石流源区、流通区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等效剂量的测定,泥石流沉积物释光本底值依源区、流通区呈现降低趋势;对泥石流台地各层位不同性质沉积物样品退火程度进行比较,细粒样品比粗粒样品退火程度明显要大。本文认为台地中的泥块样是较为理想的年代测定载体,但泥石流物质的退火并不彻底,需要进行残留本底值的研究和矫正,相关的退火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实验样品和方法 |
| (一)原理 |
| (二)样品 |
| 二、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 |
| (一)无色水晶 |
| (二)茶色水晶 |
| (三)紫色水晶 |
| (四)合成黄色水晶、蓝色水晶和绿色水晶 |
| 三、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热释光年代测量技术的应用现状 |
| 1.2.2 石英热释光特性及其年代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论文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 第2章 热释光年代测量理论基础与样品制备 |
| 2.1 热释光年代测量理论基础 |
| 2.1.1 热释光年代测量原理 |
| 2.1.2 等效剂量的测量方法 |
| 2.1.3 热释光年代测量仪器 |
| 2.2 热释光年代测量样品的制备 |
| 第3章 石英热释光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影响 |
| 3.1 石英热释光峰位变化的规律及影响 |
| 3.1.1 石英热释光峰位变化规律 |
| 3.1.2 石英热释光峰位变化机理及影响 |
| 3.2 石英热释光灵敏度变化的规律及影响 |
| 3.2.1 石英热释光灵敏度变化规律 |
| 3.2.2 石英热释光灵敏度变化机理及影响 |
| 第4章 石英热释光测量条件及测量流程优化 |
| 4.1 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中预热条件的优化 |
| 4.1.1 石英热释光预热条件优化实验方案 |
| 4.1.2 中颗粒石英热释光预热条件优化结果分析 |
| 4.1.3 粗颗粒石英热释光预热条件优化结果分析 |
| 4.2 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中试验剂量的优化 |
| 4.2.1 石英热释光试验剂量优化实验方案 |
| 4.2.2 中颗粒石英热释光试验剂量优化结果分析 |
| 4.2.3 粗颗粒石英热释光试验剂量优化结果分析 |
| 4.3 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流程的优化 |
| 第5章 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流程优化效果验证 |
| 5.1 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流程优化效果验证方案 |
| 5.2 中颗粒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流程的优化效果验证 |
| 5.3 粗颗粒石英热释光年代测量流程的优化效果验证 |
| 第6章 石英热释光改进测量流程的实际应用 |
| 6.1 地质样品的采集与年剂量率测量 |
| 6.2 地质样品的等效剂量测量效果对比 |
| 6.3 大柴旦剖面表层砂岩埋藏年代分析 |
| 6.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 1.3 研究内容 |
| 1.4 工作量表 |
| 第二章 释光技术与释光测年回顾与进展 |
| 2.1 释光测年发展简史 |
| 2.1.1 释光现象的发现与释光应用的萌芽 |
| 2.1.2 释光现象的理论解释与初步应用 |
| 2.1.3 热释光测年考古与地学应用的发展 |
| 2.1.4 热释光测年的发展与光释光的出现 |
| 2.1.5 光释光测年的发展与热释光的缓慢发展 |
| 2.2 中国黄土释光测年的进展与问题 |
| 2.2.1 热释光技术应用于中国黄土的早期测年研究 |
| 2.2.2 热释光还是光释光? |
| 2.2.3 粗颗粒还是细颗粒? |
| 2.2.4 单测片还是多测片? |
| 2.2.5 测年的精度有多大? |
| 2.2.6 测年的上限是多少? |
| 第三章 实验室仪器与测试条件 |
| 3.1 热释光测量系统 |
| 3.2 选频释光测量系统 |
| 3.2.1 选频释光原理 |
| 3.2.2 BG2003型选频释光仪 |
| 3.2.3 BG2003选频释光仪的工作电压 |
| 3.2.4 BG2003选频释光仪的基本设置 |
| 3.3 辐照系统的改进 |
|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 |
| 4.1 中国黄土分布区及研究区位置 |
| 4.2 典型黄土剖面及岩性描述 |
| 4.2.1 洛川塬坡头剖面 |
| 4.2.2 洛川塬坡头剖面地层描述 |
| 4.2.3 洛川塬坡头剖面的年龄标尺 |
| 4.2.4 白鹿塬刘家坡剖面 |
| 4.2.5 蓝田陈家窝猿人剖面 |
| 4.3 典型剖面样品采集 |
| 4.3.1 洛川塬坡头剖面 |
| 4.3.2 白鹿塬刘家坡剖面 |
| 4.3.3 蓝田陈家窝猿人剖面 |
| 4.3.4 剖面采样过程描述 |
| 第五章 天然正长石、石英的释光信号研究 |
| 5.1 一种天然正长石的释光性质 |
| 5.1.1 天然正长石释光性质研究背景 |
| 5.1.2 天然正长石测试样品制备 |
| 5.1.3 天然正长石测试仪器与测量方法 |
| 5.1.4 天然正长石热释光特征 |
| 5.1.5 天然正长石选频释光特征 |
| 5.1.6 本节小结 |
| 5.2 天然石英的热释光性质 |
| 5.2.1 天然石英测试样品制备 |
| 5.2.2 天然石英待测样品物质成分分析 |
| 5.2.3 天然石英的发光曲线 |
| 5.2.4 天然石英的T_m-T_(stop)峰识别过程 |
| 5.2.5 天然石英的热释光子峰的分离 |
| 5.2.6 天然石英的热释光发光曲线分析 |
| 5.2.6.1 峰形法(Peak Shape Method,PS) |
| 5.2.6.2 多种升温速率分析(Various Heating Rates Method,VHR) |
| 5.2.6.3 CGCD分析 |
| 5.2.7 陷阱深度的确定与光晒退 |
| 5.2.8 本节小结 |
| 5.3 天然石英的选频热释光性质 |
| 5.3.1 分频接收光谱 |
| 5.3.2 选频释光发光图谱 |
| 第六章 洛川黄土全岩热释光测年研究 |
| 6.1 洛川黄土全岩粗颗粒组分样片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
| 6.1.1 洛川黄土粗颗粒全岩样品样片制备 |
| 6.1.2 洛川黄土粗颗粒全岩实验方法 |
| 6.2 洛川黄土全岩粗颗粒组分热释光发光曲线分析 |
| 6.2.1 洛川黄土全岩样品的天然积存光发光曲线 |
| 6.2.2 洛川黄土全岩粗颗粒组分发光光强 |
| 6.3 洛川黄土全岩粗颗粒组分发光曲线的剂量响应 |
| 6.3.1 洛川黄土全岩一般剂量的释光响应 |
| 6.3.2 洛川黄土全岩较大剂量的响应 |
| 6.3.3 洛川黄土全岩等小剂量的计算——温度区间的差异 |
| 6.3.4 洛川黄土全岩等小剂量的计算——拟合方式的影响 |
| 6.3.5 洛川黄土全岩等效剂量的计算——样片的差异 |
| 6.4 洛川黄土全岩表观年龄与地层层位的关系 |
| 第七章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热释光测年研究 |
| 7.1 洛川黄土的矿物组成 |
| 7.2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粗颗粒样片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
| 7.2.1 洛川黄土样品粗颗粒混合矿物样片制备 |
| 7.2.2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粗颗粒实验方法 |
| 7.3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热释光的发光曲线分析 |
| 7.3.1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的天然积存光曲线 |
| 7.3.2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发光光强随深度的变化 |
| 7.4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的剂量响应 |
| 7.4.1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年轻样品的小剂量响应 |
| 7.4.2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发光曲线对大剂量的响应 |
| 7.4.3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发光曲线对大剂量响应的一致性 |
| 7.4.4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等效剂量的计算——温度区间差异 |
| 7.4.5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等效剂量的计算——拟合方式的影响 |
| 7.4.6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等效剂量的计算——样片的差异 |
| 7.5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组分等效剂量与地层层位的关系 |
| 第八章 洛川黄土L_6-L_9热释光测年研究 |
| 8.1 洛川黄土粗颗粒样片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
| 8.1.1 洛川黄土粗颗粒样品的样片制备 |
| 8.1.2 洛川黄土粗颗粒实验方法 |
| 8.2 洛川黄土L_6-L_8粗颗粒热释光的发光曲线分析 |
| 8.2.1 洛川黄土全岩样品的天然积存光一致性 |
| 8.2.2 洛川黄土样品混合组分的天然积存光一致性 |
| 8.3 洛川黄土L_6-L_8发光曲线的剂量响应 |
| 8.3.1 洛川黄土全岩大剂量的释光响应 |
| 8.3.2 洛川黄土混合矿物大剂量的释光响应 |
| 8.4 洛川黄土年轻地质样品混合矿物多片等效剂量的确定 |
| 8.4.1 年轻黄土样品的剂量响应曲线及等效剂量 |
| 8.4.2 年轻黄土样品升温速率对等效剂量的影响 |
| 8.5 洛川黄土全岩与混合矿物L_6-L_8的等效剂量对比 |
| 8.6 洛川黄土全岩L_9的热释光测年潜力 |
| 第九章 热释光测定黄土沉积的应用研究 |
| 9.1 洛川黄土的光晒退问题 |
| 9.2 黄土沉积的年剂量率问题 |
| 9.3 黄土沉积的表观年龄与地质年龄的关系 |
| 9.4 刘家坡剖面的黄土测年应用 |
| 9.5 陈家窝剖面的黄土测年应用 |
| 第十章 热释光测定黄土年龄探索与展望 |
| 10.1 热释光技术测定黄土年龄的探索 |
| 10.2 热释光测定黄土年龄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样品的采集及前处理 |
| 第一节 大同盆地火山群概况 |
|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 |
| 第三节 释光样品的前处理 |
| 第四节 实验仪器及实验条件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大同火山喷发年代的释光学研究 |
| 第一节 常规光释光方法 |
| 第二节 回授光释光(Re-OSL)方法、热转移光释光(TT-OSL)方法 |
| 第三节 热释光方法 |
| 第四节 大同火山喷发年代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大同火山烘烤层样品历史受热温度的测定及熔岩历史温度的推断 |
| 第一节 实验过程 |
| 第二节 未受热样品各释光信号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
| 第三节 样品110℃ TL峰灵敏度随再加热温度的变化 |
| 第四节 样品150℃ TL峰灵敏度随再加热温度的变化 |
| 第五节 样品OSL灵敏度/150℃ TL峰灵敏度比值随再加热温度的变化 |
| 第六节 大同烘烤层样品历史受热温度的确定及顶部熔岩历史温度的推断 |
|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 |
| 1 实验方法 |
| 1.1 样品制备 |
| 1.2 实验仪器 |
| 1.3 热释光峰分离 |
| 1.4 等效剂量测定 |
| 2 实验结果 |
| 2.1 富石英粉体的热释光动力学特征 |
| 2.2 热释光等效剂量特征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 论文选题的科学依据 |
| 2.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 |
| 3. 研究经历及工作统计量 |
| 第一章 释光测年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 |
| 1.1 释光的概念、测年原理 |
| 1.1.1 释光的概念 |
| 1.1.2 释光产生的机制研究 |
| 1.1.3 释光测年的原理 |
| 1.2 释光测年的发展简史 |
| 1.3 释光测年的研究现状 |
| 1.3.1 释光测年材料 |
| 1.3.2 释光测年方法 |
| 1.3.3 释光测年仪器 |
| 1.4 释光测年的主要问题 |
| 第二章 北京地区泥石流研究现状 |
| 2.1 泥石流 |
| 2.1.1 概念与分类 |
| 2.1.2 泥石流沉积相的划分 |
| 2.1.3 相组合与沉积环境 |
| 2.2 北京地区泥石流概况与研究现状 |
| 2.2.1 北京泥石流预报研究 |
| 2.2.2 北京泥石流评价研究 |
| 2.2.3 北京泥石流防治研究 |
| 2.3 泥石流物质的测年研究 |
| 2.3.1 泥石流物质的测年机制研究 |
| 2.3.2 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测年研究 |
| 2.3.3 北京地区泥石流测年研究 |
| 第三章 北京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现代泥石流表层物质的热释光本底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流域概况及样品的采集 |
| 3.2.1 流域概况 |
| 3.2.2 样品的采集 |
| 3.3 实验 |
| 3.3.1 实验原理 |
| 3.3.2 实验仪器 |
| 3.3.3 样品的制备 |
| 3.3.4 等效剂量的测定 |
| 3.3.5 年剂量率的测定 |
| 3.4 实验结果与结论 |
| 3.4.1 实验结果 |
| 3.4.2 结论 |
| 3.4.3 讨论 |
| 第四章 北京白河流域现代泥石流物质热释光信号的变化 |
| 4.1 引言 |
| 4.2 流域概况及样品的采集 |
| 4.2.1 流域概况 |
| 4.2.2 样品的采集 |
| 4.3 实验 |
| 4.4 实验结果与结论 |
| 4.4.1 实验结果 |
| 4.4.2 结论 |
| 4.4.3 讨论 |
| 第五章 北京清水河流域古泥石流堆积物的热释光测年研究 |
| 5.1 引言 |
| 5.2 流域概况及样品的采集 |
| 5.2.1 流域概况 |
| 5.2.2 样品的采集 |
| 5.3 实验 |
| 5.3.1 实验原理 |
| 5.3.2 实验仪器 |
| 5.3.3 样品的制备 |
| 5.3.4 等效剂量的测定 |
| 5.3.5 年剂量率的测定 |
| 5.4 实验结果与结论 |
| 5.4.1 实验结果 |
| 5.4.2 结论 |
| 5.4.3 讨论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项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图表索引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河流阶地研究意义 |
| 1.2 河流阶地研究进展 |
| 1.2.1 阶地成因研究 |
| 1.2.2 阶地测年研究 |
| 1.3 桑干河阶地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研究区阶地分布及其特征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 2.1.2 研究区气候 |
| 2.1.3 研究区地质地貌 |
| 2.2 桑干河阶地分布及其特征 |
| 2.2.1 典型阶地剖面特征及其分布 |
| 2.2.2 阶地分布总体情况 |
| 第三章 桑干河阶地年代测定 |
| 3.1 阶地年代测定的主要方法 |
| 3.2 热释光测年原理 |
| 3.2.1 释光定义 |
| 3.2.2 释光发光理论 |
| 3.2.3 释光发展概况 |
| 3.2.4 热释光年代测定 |
| 3.3 桑干河阶地热释光测年研究 |
| 3.3.1 东湾阶地热释光测年研究 |
| 3.3.2 下葫芦阶地热释光测年研究 |
| 3.4 桑干河阶地年代 |
| 第四章 桑干河阶地成因及其意义 |
| 4.1 河流阶地形成原因 |
| 4.2 阶地与区域气候变化 |
| 4.3 阶地与区域构造活动 |
| 4.3.1 阶地位相变化与构造活动 |
| 4.3.2 阶地分布特征与构造活动 |
| 4.4 阶地成因综合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论文选题的科学依据 |
| 2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 |
| 第一章 释光断代研究现状和进展 |
| 1.1 释光断代原理 |
| 1.1.1 释光的概念 |
| 1.1.2 释光产生的机制 |
| 1.1.3 释光断代原理 |
| 1.2 释光技术的发展简史 |
| 1.3 沉积物的释光断代进展 |
| 1.4 泥石流堆积物断代现状 |
| 第二章 RGD-3B型热释光仪数据提取模块的实现与应用 |
| 2.1 数据导入模块的原理与实现 |
| 2.2 数据导入模块的一种应用 |
| 2.3 结论与讨论 |
| 第三章 阳光晒退对表层泥石流堆积物热释光信号的影响 |
| 3.1 泥石流标样的阳光晒退 |
| 3.1.1 实验方法 |
| 3.1.2 实验结果 |
| 3.2 蒋家沟表层泥石流的释光特性 |
| 3.2.1 研究区域况和采样位置 |
| 3.2.2 实验方法 |
| 3.2.3 实验结果 |
| 3.3 结论与讨论 |
| 第四章 蒋家沟现代泥石流表层堆积物热释光信号的沿沟变化 |
| 4.1 流域概况及采样点设置 |
| 4.2 热释光信号测定 |
| 4.2.1 样片的制备 |
| 4.2.2 等效剂量获取方法 |
| 4.2.3 年剂量获取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残余等效剂量、本底年代 |
| 4.3.2 热释光发光曲线 |
| 4.4 结论与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图 |
| 致谢 |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 |
| 1.2 国内研究进展 |
| 1.2.1 泥石流测年研究进展 |
| 1.2.2 北京第四纪地层研究概述 |
| 1.3 国外释光技术测定第四纪水成沉积物的研究进展 |
| 1.3.1 利用热释光测定第四纪水成沉积物 |
| 1.3.2 利用光释光测定第四纪沉积物 |
| 1.4 热释光测年发展研究 |
| 1.4.1 热释光定义 |
| 1.4.2 释光大事记 |
| 1.4.3 热释光发光理论 |
| 1.4.4 热释光发光过程 |
| 1.4.5 俘获电子的热寿命 |
| 第二章 热释光断代技术测试材料的研究发展变化 |
| 2.1 释光技术应用领域概述 |
| 2.2 热释光断代技术测试材料 |
| 2.2.1 混合矿物 |
| 2.2.2 纯矿物 |
| 2.3 结论 |
| 第三章 云南蒋家沟泥石流热释光测年 |
| 3.1 研究区概况 |
| 3.1.1 地理位置 |
| 3.1.2 区域地质构造 |
| 3.1.3 蒋家沟流域的地貌特征 |
| 3.1.4 气候特征 |
| 3.2 辐照剂量增量对泥石流物质热释光等效剂量的影响 |
| 3.2.1 实验原理 |
| 3.2.2 实验过程 |
| 3.2.3 实验结果 |
| 3.2.4 小结 |
| 3.3 云南东川泥得坪台地热释光测年研究 |
| 3.3.1 实验原理 |
| 3.3.2 样品采集 |
| 3.3.3 实验流程 |
| 3.3.4 试验结果 |
| 3.3.5 小结 |
| 第四章 北京昌平钻孔热释光测年研究 |
| 4.1 研究区概况 |
| 4.1.1 地质 |
| 4.1.2 地貌 |
| 4.1.3 气候与水文 |
| 4.2 取样 |
| 4.3 试验流程 |
| 4.3.1 混合样方法样品前处理流程 |
| 4.3.2 提取纯石英方法的样品前处理流程 |
| 4.4 讨论 |
| 4.5 北京昌平钻孔岩芯石英热释光年龄上限研究 |
| 4.5.1 石英高温峰(375℃)的辐射灵敏度恒定法 |
| 4.5.2 采样点概述 |
| 4.5.3 试验流程 |
| 4.5.4 实验结果 |
| 4.5.5 小结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5.1 研究结论 |
| 5.1.1 测试材料的发展变化 |
| 5.1.2 云南蒋家沟泥石流热释光研究 |
| 5.1.3 北京昌平钻孔热释光研究 |
| 5.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资助项目 |
| 二、图表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论文选题的科学依据 |
| 2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 |
| 3 研究经历和工作统计量 |
| 第一章 释光测年研究现状和进展 |
| 1.1 释光测年原理 |
| 1.1.1 释光的概念 |
| 1.1.2 释光产生的机制 |
| 1.1.3 释光测年原理 |
| 1.2 释光技术的发展简史 |
| 1.3 沉积物的热释光断代现状 |
| 1.4 矿物释光特征及测年方法研究的新进展 |
| 1.5 释光领域存在的问题 |
| 第二章 释光技术在沉积物标样制作中的应用 |
| 2.1 样品采集 |
| 2.1.1 采样 |
| 2.1.2 样品前处理及辐照 |
| 2.2 实验仪器及其参数设定 |
| 2.3 样品矿物粒径对检测判定的影响 |
| 2.4 质量对检测及判定准确性的影响 |
| 2.5 样品覆盖不同钢片面积对a辐射的热释光响应 |
| 2.6 样品对β-辐射的热释光响应 |
| 2.7 制样 |
| 2.7.1 制备方法 |
| 2.7.2 均匀性检验 |
| 2.7.3 标准物质定值数据的统计处理 |
| 2.8 结语 |
| 2.8.1 采样 |
| 2.8.2 制样 |
| 2.8.3 定值 |
| 第三章 标样的光晒退实验及老地质样品的石英提取 |
| 3.1 标准样品接受阳光晒退——退火程度与深度的关系 |
| 3.1.1 实验方法 |
| 3.1.2 实验结果 |
| 3.1.3 小结 |
| 3.2 昌平钻孔地质样品石英提取及其释光曲线响应特征研究 |
| 3.2.1 区域概况 |
| 3.2.2 昌平钻孔样品提取石英方法研究 |
| 3.2.3 昌平钻孔地质样品释光曲线响应特征研究 |
| 3.2.4 小结 |
| 第四章 热释光在泥石流测年中的应用研究 |
| 4.1 蒋家沟流域泥石流样品热释光退火研究 |
| 4.1.1 流域概况和采样点的布设 |
| 4.1.2 热释光测量 |
| 4.1.3 实验结果分析 |
| 4.2 联接坪泥石流台地样品热释光退火研究 |
| 4.2.1 采样方案 |
| 4.2.2 热释光测量 |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5.1 释光技术在沉积物标样制作中的应用 |
| 5.2 沉积物释光测年基础问题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