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梅,钟义旺[1](2017)在《现代控制理论在热工仪表校正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现代控制理论及其算法在火电厂热工仪表的非线性校正的应用。本文阐述了现代控制理论和热工自动化的内容、发展和研究现状,指出了采用如BP神经网络算法、CMAC神经网络算法、遗传进化算法在热工仪表非线性特性校正中的应用。
王定章,许晓晖[2](2015)在《高精度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介绍以pt1000为传感器的高精度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实现了低零漂、高精度、远传输的温度信号测量功能。
方院生,姚丽娟,肖勇,王琦[3](2014)在《关于提高热电阻温度测量精度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热电阻温度测量的精度,从温度传感器的选型、测量方案的设计、实际测量电路、硬件自校正、微处理器的选择、模拟信号预处理、滤波算法和软件非线性校正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详细分析了自校正补偿及微信号采集转换电路的设计方案,设计了与DSP F2812的接口电路。实际应用表明,通过上述改进方案,热电阻温度测量准确度可以达到10 ppm的设计要求。
杜金宇[4](2013)在《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自控系统与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微化秸秆类生物质光合连续产氢过程及代谢热研究”(项目编号:50976029)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生物制氢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编号:2012AA051502)的资助下完成的。能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在面临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两大危机下,开发绿色清洁型能源,建立新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体系,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氢能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清洁能源,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关注。而生物制氢既可以利用有机废弃物作为原料减少环境污染,又能获取洁净的氢能,已成为制取氢气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光合生物制氢技术能实现有机废弃物的清洁化能量高效转换,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但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对温度、酸碱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研究设计环境因素可控的自控系统与装置实现光合产氢过程的稳定、连续、高效进行,对于光合生物制氢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光合生物制氢工艺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将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到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制氢系统中,依据工艺技术流程要求建立反应装置的可控参数体系,实现光合生物产氢过程的自动连续化检测与调控,保证光合微生物在最佳的生长环境条件下稳定高效产氢,为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制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实验平台。主要研究结果:1.针对光合生物制氢的环境因素分析及产氢反应器的特点,结合过程自动控制技术,建立一个自动化的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试验平台,为深入研究其运行规律提供设备条件。系统采用单片机开发技术,成本低,可实时显示,方便在线实时测试。一方面可以通过单片机键盘或者软件设定变量的预想值,经控制器判断进行调控,满足不同的测试条件,增强系统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能够对单个控制参数提前进行在线调试,确定其可行性,大大减少了系统设计的重复性和复杂性。控制设备具有人工和自动两种工作模式,而且具备自动操纵、自动调整和自动保护功能,保障产氢过程的可靠性和连续性。系统结构上采用模块化设计及冗余优化处理,不仅保证每个子系统相对独立,一个系统瘫痪不会影响其它系统的运行,而且预留接口方便进行功能扩充和数据移植。2.运用太阳能热交换温度补偿的方式,制定基于数学模型的在线自适应控制算法,采用PT100铂电阻三线制桥接方法检测反应器的温度参数,由单片机PID控制方式实现了整体系统温度自动化的调控。温度补偿采用的是太阳能热水直接加热和光伏电辅助加热相结合的模式,不需外部能源,连续运行成本较低。3.PH控制系统中合理设计了自搅拌功能的碱液分配器,建立了自控模型,利用双回路PID模糊控制规则对PH调控的非线性进行了优化,使PH值保持在适宜范围内。设计的流量控制系统可在并联“短路径”模式下使流量保持在0.072m3/h,在串联“长路径”模式下使流量保持在0.144m3/h左右,两种模式均能满足最佳滞留时间的运行要求。4.针对室外聚光器内冷却光导纤维的直角导管设计了液位开关,当水分自然蒸发后,自动进行换水,既减少了温度过热对光纤的烧灼,又避免了导管的混蚀影响透光性。同时针对反应器长时间运行后供光管表面出现的附着物遮光现象,设置光敏电阻起到自动预警作用,提示需要人工拆卸清洗。5.通过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自控装置的运行试验表明:各个系统功能齐备,调控良好,达到了设计目标和稳定运行要求。从产氢情况分析,温度因素的提升率最大,达到了10-15%;PH因素的提升率次之,在8-10%之间;而流量因素的提升率较小,只有3-5%。这说明在太阳能光合连续产氢过程中,保持适宜的温度是提高产氢量的重要条件。而流量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只要能保持最佳的水力滞留时间即可。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自控装置在经系统调控的30±2℃温度、7±1PH、36h水力滞留时间的环境下,连续运行40天,工作状态稳定,且对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量的提升率达到了20-30%,产氢效率的提升率达到20%,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为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制氢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黎文航,朱志愿,芦笙,郭宇航[5](2009)在《基于LabVIEW的高精度铂电阻测温系统开发》文中指出高精度的温度测量在材料学科研究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采用虚拟仪器的思想,开发了高精度的铂电阻测温系统。硬件部分采用铂电阻+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卡+PC机的形式。信号调理电路中采用XTR105电压电流变换器来简化电路设计同时提高精度。PC机上,采用LabVIEW实现数据采集卡信号到电阻信号进而到温度信号的转换,从而实现温度的实时测量、分析和记录。此外,系统采用软件计算的方法实现铂电阻非线性校正,从而从软件和硬件上保证测量系统的高精度。最后该测温系统还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和可扩展性。
敖振浪,李源鸿,吕玉嫦[6](2009)在《一种实用的精密气温测量算法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精确测量气温,可以用铂电阻(Pt100)作为温度传感器制作测温装置,但是铂电阻具有电阻与温度成非线性特性。从介绍铂电阻特性入手,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种铂电阻传感器非线性信号转换成温度的精密算法,也就是软件查表法和平均法进行非线性误差粗、精两级校正。这种算法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是以性能优越的A/D转换器为核心组成的具有自校准和系统校准功能的精密转换电路,软件由给出的主要源程序代码组成。
冯建勤,袁超,魏云冰,陈志武[7](2008)在《基于短信技术的电机转子温度在线监测(Ⅰ)——系统原理与硬件组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大中型高压电机转子温度的在线监测,借助于计算机测控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短信服务,提出一种用于电机转子温度测量的无线测温系统。该系统由温度监控单元、温度采集单元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组成。温度监控单元安装于监控中心,完成转子温度的数据处理、温度显示及超限报警。温度采集单元安装于电机转子上,实现转子温度的直接测量。移动通信网络构成温度监控单元与温度采集单元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通道,二者之间以短信方式实现数据的传输。
杨挺[8](2008)在《燃料电池汽车DC/DC变换器的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燃料电池汽车(FCEV)是当前汽车工业的发展热点。DC/DC变换器作为其动力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需要进行大量的台架试验以获得与整车相匹配的各项性能参数。本论文主要对燃料电池汽车用DC/DC变换器的自动测试系统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于PXI模块化硬件与LabVIEW软件环境的虚拟仪器测试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特点以及降压式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根据DC/DC变换器的台架试验概况与需求分析,提出了测试系统的体系拓扑结构。论文详细介绍了目前测试行业流行的虚拟仪器体系结构及PXI总线技术。通过系统选型,确定了电气参数、控制器参数、环境参数测试子系统的设计方案。其次确定了测试子系统信号传感器的选型,相应信号调理电路的硬件电路设计。分析了燃料电池汽车的CAN通信网络的构成,应用CAN接口卡对整车控制器节点进行模拟。本文还讨论了测试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EMC),配置数据采集卡(DAQ)模拟输入通道以保持信号完整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抗干扰措施。最后本论文从测试系统的模块化软件设计出发,实现了不同测试子系统的测试数据、界面以及功能集成。在测试系统的信号处理部分,完成了基于LabVIEW的凯泽窗FIR数字滤波器设计,并通过MATLAB工具包进行结果验证。应用LabVIEW程序对数据采集卡的DAQmx驱动进行调用,并对CAN卡的DLL驱动进行封装调用,实现了各个测试子系统的软件设计。在DC/DC变换器台架试验现场对测试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调试,试验数据表明测试系统各项参数符合精度要求,达到预定设计目标,并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王长友,张丽芳,吴化柱,李治迅[9](2007)在《铂电阻数字测温仪表的最佳设计方案》文中指出提出了铂电阻数字测温仪表的最佳设计方案,分析了铂热电阻传感器的非线性特性;论证了现有的线性化方法的利弊,确定了采用非线性A/D转换器实现线性化补偿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在-200℃850℃范围内任意量程的最佳线性化参数及最大非线性化误差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具有三线制导线电阻消除功能的仪表完整的设计原理图及整机调试方法.该设计方案整机稳定性好,线路简单易行,调试方便,线性化精度高,不需要基准电压源,适用于全范围内任意量程的仪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铂电阻数字测温仪表的元器件成本和调试成本,另外,同一个线路板,可用于铜电阻数字测温仪表.该设计方案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杨挺,张逸成,任恒良[10](2007)在《虚拟仪器平台下的高精度铂电阻测温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铂电阻测温与虚拟仪器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高精度多路温度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着重从铂电阻非线性特征,温度信号调理电路和LabVIEW软件设计方面进行了阐述,并讨论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EMC设计。该方案灵活可变,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和通用性,成功地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DC/DC变换器的温度测试系统中。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引言 |
| 2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 3 热工自动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 4 热工仪表非线性特征的校正 |
| 4.1 热工仪表的非线性特性 |
| 4.2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非线性校正 |
| 4.2.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流量非线性校正 |
| 4.2.2 基于CMAC神经网络的温度测量计非线性校正 |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校正 |
| 5 小结 |
| 0引言 |
| 1 设计方法的选择 |
| 1.1 温度传感器 |
| 1.2 线制 |
| 1.3 测量阻值方法 |
| 2 硬件设计 |
| 2.1 恒流源 |
| 2.2 一级放大电路 |
| 2.3 二级放大电路 |
| 2.3.1 无隔离的二级放大电路 |
| 2.3.2 带隔离的二级放大电路 |
| 2.4 报警功能 |
| 2.6 电源输入 |
| 3 结语 |
| 1 测温系统的硬件设计 |
| 1.1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
| 1.2 四线制接法 |
| 1.3 转换开关及电流换向 |
| 2 测温系统自校正温度补偿设计方案 |
| 3 预处理电路模块的设计选择 |
| 3.1 TMS320F2812微处理器的ADC模块 |
| 3.2 预处理电路模块 |
| 4 软件处理 |
| 4.1 数字滤波算法 |
| 4.2 软件实现非线性校正方法 |
| 5 测温实例 |
| 6 结束语 |
| 致谢 |
| 摘要 |
| 第1章 概述 |
| 1.1 生物质与氢能 |
| 1.2 制氢方法及现状 |
| 1.2.1 化学法制氢 |
| 1.2.2 生物法制氢 |
| 1.3 太阳能光合细菌生物制氢技术 |
| 1.3.1 光合细菌制氢的产氢机理 |
| 1.3.2 光合细菌产氢原料 |
| 1.3.3 光合细菌产氢影响因素 |
| 1.4 生物制氢装置类型及其研究进展 |
| 1.4.1 概述 |
| 1.4.2 厌氧生物制氢反应装置发展现状 |
| 1.4.3 光合生物制氢反应装置发展现状 |
| 1.5 自控技术与生物制氢 |
| 1.5.1 自控技术的工作原理 |
| 1.5.2 自控技术在制氢领域的应用 |
| 1.6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 1.6.1 研究太阳能光合连续产氢自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 |
| 1.6.2 太阳能光合连续产氢自控装置的设计 |
| 1.6.3 太阳能光合连续产氢自控装置的运行试验 |
| 1.6.4 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自控系统对连续产氢的促进作用分析 |
| 1.7 小结 |
| 第2章 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自控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
| 2.1 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自控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 2.1.1 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自控系统组成 |
| 2.1.2 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自控系统工作原理 |
| 2.2 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特性 |
| 2.3 小结 |
| 第3章 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自控系统设计研究 |
| 3.1 设计要求及其指导思想 |
| 3.1.1 设计要求 |
| 3.1.2 指导思想 |
| 3.2 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 |
| 3.2.1 温度控制方法的选择 |
| 3.2.2 温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 3.2.2.1 数学模型的确立 |
| 3.2.2.2 数学模型的参数确定 |
| 3.2.2.3 单片机 PID 控制算法的实现原理与仿真 |
| 3.2.3 温度检测和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案 |
| 3.2.3.1 工作原理 |
| 3.2.3.2 设计方案 |
| 3.2.4 主要技术指标与控制要求 |
| 3.2.5 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 3.2.5.1 铂电阻温度计的选择 |
| 3.2.5.2 三线制接桥方法的选择 |
| 3.2.5.3 温度传感器的标定 |
| 3.2.5.4 信号放大器和驱动器的使用 |
| 3.2.6 温度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 3.3 PH 控制系统的研究 |
| 3.3.1 PH 控制方法的选择 |
| 3.3.1.1 双回路控制器的确定 |
| 3.3.1.2 模糊控制策略的确定 |
| 3.3.2 PH 控制系统数学建模 |
| 3.3.2.1 数学模型的确立 |
| 3.3.2.2 数学模型的参数确定 |
| 3.3.2.3 双回路 PID 模糊控制器的实现原理与仿真 |
| 3.3.3 PH 检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
| 3.3.4 主要技术指标与控制要求 |
| 3.3.5 PH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 3.3.5.1 中和物料的设计 |
| 3.3.5.2 碱液分配器的设计 |
| 3.3.5.3 PH 传感器的标定 |
| 3.3.6 PH 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 3.4 流量控制系统的研究 |
| 3.4.1 流量检测与控制方法的选择 |
| 3.4.2 流量检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
| 3.4.2.1 工作模式的选择与控制方法 |
| 3.4.2.2 流量的检测与控制 |
| 3.4.2.3 上料箱的控制 |
| 3.4.3 主要技术指标与控制要求 |
| 3.4.4 流量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 3.4.4.1 涡轮流量传感器的选择 |
| 3.4.4.2 电容式液位计的选择 |
| 3.4.4.3 液位计的标定 |
| 3.4.5 流量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 3.5 供光单元中的控制系统设计 |
| 3.5.1 聚光器散热导管的自动换水装置的设计 |
| 3.5.1.1 直角导管中液位检测的设计 |
| 3.5.1.2 自动换水装置的实现 |
| 3.5.2 供光管中 LED 光源的控制设计 |
| 3.5.2.1 LED 灯自动开启的设计 |
| 3.5.2.2 太阳能光伏供电与市电自动切换的设计 |
| 3.5.3 供光管的清洗预警设计 |
| 3.5.4 供光单元中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 3.6 总体控制系统设计 |
| 3.6.1 总体系统结构图 |
| 3.6.2 总体系统设计方案 |
| 3.6.2.1 总体自动控制系统的构建 |
| 3.6.2.2 总体检测与控制流程原理图 |
| 3.6.2.3 总体检测与控制编程结构图 |
| 3.6.3 总体系统硬件配置及分布 |
| 3.6.3.1 系统硬件配置 |
| 3.6.3.2 系统硬件分布 |
| 3.6.4 单片机程序 |
| 3.6.5 软件设计逻辑图 |
| 3.6.6 通讯协议的选择 |
| 3.7 系统优化设计 |
| 3.7.1 数据的冗余 |
| 3.7.2 控制系统的冗余 |
| 3.7.3 物理链路的冗余 |
| 第4章 太阳能光合生物连续产氢自控系统运行试验 |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培养方法 |
| 4.1.3 分析检测方法 |
| 4.2 系统软件 |
| 4.2.1 软件功能运行 |
| 4.2.2 软件运行视图 |
| 4.3 单个子系统的运行 |
| 4.3.1 温度控制系统的运行 |
| 4.3.1.1 运行情况及结果分析 |
| 4.3.1.2 误差分析 |
| 4.3.1.3 本节小结 |
| 4.3.2 PH 控制系统的运行 |
| 4.3.2.1 运行情况及结果分析 |
| 4.3.2.2 误差分析 |
| 4.3.2.3 本节小结 |
| 4.3.3 流量控制系统的运行 |
| 4.3.3.1 运行情况及结果分析 |
| 4.3.3.2 误差分析 |
| 4.3.3.3 本节小结 |
| 4.3.4 供光单元控制系统的运行及分析 |
| 4.4 单个系统运行控制前后情况的对比 |
| 4.4.1 温度控制系统运行前后情况的对比与分析 |
| 4.4.2 PH 控制系统运行前后情况的对比与分析 |
| 4.4.3 流量控制系统运行前后情况的对比与分析 |
| 4.5 整体系统的运行 |
| 4.5.1 功能性适应性试验 |
| 4.5.2 连续性稳定性试验 |
| 4.5.3 产氢效率的促进作用试验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全文总结 |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 5.2 创新点 |
| 5.3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附录:单片机程序 |
| 博士就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取专利情况 |
| 1 引言 |
| 2 温度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 |
| 3 测温系统的硬件设计 |
| 3.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 3.2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 3.3 PCI-1711L数据采集卡 |
| 4 LabVIEW功能实现 |
| 4.1 铂电阻阻值的计算 |
| 4.2 测温系统的线性化校正 |
| 5 结论 |
| 引 言 |
| 1 温度传感器特性分析 |
| 2 信号/温度转换算法的推导 |
| 3 粗、精误差校正算法的推导 |
| 3.1 粗误差 |
| 3.2 精误差 |
| 4 硬件支持 |
| 4.1 精密模/数转换电路的设计 |
| 4.2 转换精度分析 |
| 5 软件编程 |
| 6 结束语 |
| 0 引言 |
| 1 系统总体结构 |
| 2 温度采集单元 |
| 2.1 硬件组成 |
| 2.2 温度传感器 |
| 2.3 信号调理电路 |
| 2.4 数据采集电路 |
| 2.5 移动通信模块 |
| 3 温度监控单元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DC/DC变换器自动测试系统 |
| 1.2.1 DC/DC变换器测试系统 |
| 1.2.2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 |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
| 第2章 DC/DC变换器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 2.1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 |
| 2.1.1 燃料电池特性 |
| 2.1.2 DC/DC变换器在燃料电池汽车中的作用 |
| 2.2 燃料电池汽车用DC/DC变换器概述 |
| 2.2.1 DC/DC变换器的设计方案 |
| 2.2.2 Buck 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 2.2.2.1 Buck DC/DC变换器主电路结构 |
| 2.2.2.2 Buck电路电压增益 |
| 2.3 燃料电池汽车DC/DC变换器测试系统设计 |
| 2.3.1 变换器实验概况及需求分析 |
| 2.3.2 虚拟仪器技术 |
| 2.3.2.1 虚拟仪器的体系结构 |
| 2.3.2.2 PXI总线技术 |
| 2.3.3 系统总体设计 |
| 第3章 DC/DC变换器测试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 3.1 PXI系统硬件设计 |
| 3.1.1 测试系统的传感器选型 |
| 3.1.2 信号调理电路 |
| 3.1.3 数据采集卡 |
| 3.2 电气参数测试子系统 |
| 3.2.1 电压、电流传感器的选型 |
| 3.2.2 PXI-6133同步数据采集卡 |
| 3.2.3 电压、电流信号调理电路 |
| 3.3 环境参数测试子系统 |
| 3.3.1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
| 3.3.2 PXI-6251异步数据采集卡 |
| 3.3.3 温度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 3.4 控制器参数测试子系统 |
| 3.4.1 CAN总线技术 |
| 3.4.1.1 CAN总线的特点 |
| 3.4.1.2 CAN的分层结构 |
| 3.4.2 燃料电池汽车通信网络 |
| 3.4.3 基于cPCI-7841CAN接口卡的控制器参数测试子系统 |
| 3.5 测试系统的电磁兼容性(EMC)分析和设计 |
| 3.5.1 信号源和测试系统的类型 |
| 3.5.2 DC/DC变换器测试系统的信号输入配置 |
| 3.5.3 测试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 第4章 测试系统的软件集成设计 |
| 4.1 LabVIEW平台下FIR数字滤波器设计 |
| 4.1.1 LabVIEW环境中高级FFT变换的实现 |
| 4.1.2 基于LabVIEW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 |
| 4.2 NI数据采集卡驱动程序DAQmx |
| 4.3 电气参数测试子系统软件设计 |
| 4.4 环境参数测试子系统软件设计 |
| 4.5 LabVIEW平台下cPCI-7841DLL驱动的调用 |
| 4.5.1 cPCI-7841驱动函数库 |
| 4.5.2 LabVIEW环境下的DLL函数调用 |
| 4.6 控制器参数测试子系统软件设计 |
| 第5章 测试系统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1 电气参数及控制参数试验内容及结果 |
| 5.2 环境参数试验内容与结果 |
| 5.3 试验结论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今后进一步工作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电气参数测试子系统测试结果 |
| 附录B 环境参数测试子系统测试结果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1 铂电阻传感器的非线性特性分析及线性化方法确定 |
| 2 非线性A/D转换器线性化设计思路 |
| 3 设计方案及最佳线性化参数计算 |
| 4 调试方法及实验结果 |
| 5 结 语 |
| 1 温度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 |
| 2 测温系统的硬件设计 |
| 2.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 2.2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 2.3 PCI6251数据采集卡 |
| 3 测温系统的线性化校正与自动校准 |
| 3.1 铂电阻的非线性 |
| 3.2 零值的校准与通道校正 |
| 4 测温系统的EMC设计 |
| 5 测温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际测温结果 |
| 6 结束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