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研究综述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研究摄要(论文文献综述)

路小映[1](2019)在《调肝解毒方和针刺对癫痫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脑内GFAP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调肝解毒方和针刺对癫痫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脑内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清洁级SD大鼠7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七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针刺组、丙戊酸钠组,每组10只。用化学点燃方法制作癫痫模型,药品选用戊四氮(Pentetrazol,PTZ)。用Lado分级方法判断癫痫模型是否制备成功。通过调肝解毒方和调肝通督针刺方法进行干预治疗。动物饲养并结束治疗后进行行为学检测,观测中药和针刺对大鼠学习记忆和情感的影响。行为学通过癫痫发作潜伏期与发作等级、Y-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后参照Paxinos《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进行脑组织的解剖。解剖的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脑内GFAP的表达,从每组大鼠的切片中随机选取10张,每张切片选取相同部位在光镜下进行观察并计算阳性细胞数量。结果1一般生长状况与体重比较空白组正常饲养,没有痫性发作,被毛光泽,无脱毛现象,体重正常增长。治疗前除空白组其余各组癫痫发作模型大鼠出现体重下降,掉毛,被毛光泽度变差,食欲下降等。经过治疗后,模型组体重为192.14±8.51、中药高剂量组体重为291.67±18.73、针刺组体重为294.50±16.9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和针刺组大鼠的体重增长比较明显(P<0.01),饮食饮水增加,大鼠被毛光泽度有所恢复,脱毛得到减轻。2癫痫发作等级比较实验过程中空白组没有痫性发作。经过治疗后,观察每组大鼠癫痫发作等级,经过治疗后各组大鼠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秩均值为42.29、中药高剂量组为11.83、针刺组为12.44,中药高剂量组和针刺组癫痫发作等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癫痫发作潜伏期比较实验过程中空白组没有痫性发作。治疗21天后,模型组癫痫发作潜伏时间为252.71±32.75、中药高剂量组为646.56±52.88、针刺组为622.75±47.56、丙戊酸钠组为629.44±29.02,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针刺组和丙戊酸钠组均能明显延长癫痫发作的时间(P<0.01)。4 Y-迷宫学习记忆比较治疗21天后测得两天Y-迷宫回避错误数据,第一天Y-迷宫回避错误比较:模型组回避错误为10.14±1.77、空白组为6.40±1.58、中药高剂量组为7.11±1.86、中药中剂量组为8.89±1.27、针刺组为6.88±1.81。与空白组、中药高剂量组、针刺组比较,模型组回避错误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回避错误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天Y-迷宫回避错误比较:空白组回避错误为5.70±1.49、中药高剂量组为7.00±1.73、针刺组为6.63±1.69,模型组为9.43±1.72,与空白组和针刺组比较,模型组回避错误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回避错误有统计学差异(P<0.05)。5旷场实验比较治疗21天后,模型组的旷场得分为11.14±2.41、中药高剂量组为23.33±3.61、中药中剂量组为17.56±2.70、针刺组为21.88±3.56、丙戊酸钠组为19.11±2.93。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针刺组、丙戊酸钠组旷场实验得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中药中剂量组大鼠的旷场得分则明显低于高剂量组(P<0.01)。6免疫组化结果比较治疗结束后每组大鼠脑内GFAP阳性细胞数比较,空白组为24.10±7.08、模型组为62.71±4.15、中药高剂量组为29.00±3.57、中药中剂量组为35.67±3.77、针刺组为29.25±5.01、丙戊酸钠组为34.33±4.66,空白组、中药高剂量组、针刺组的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的GFAP表达数量明显低于中药中剂量组(P<0.01)。结论1戊四氮化学点燃法可以诱发大鼠出现癫痫发作症状,并使大鼠脑内GFAP表达增多、行为学测试表现变差。2调肝解毒方和针刺均能降低癫痫大鼠癫痫发作等级并且能延长癫痫发作潜伏期。3调肝解毒方和针刺均能提升癫痫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提升大鼠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并且改善大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是通过降低脑内GFAP的表达来实现的。图2幅;表8个;参120篇。

何腾[2](2018)在《基于Toll样受体和Th1/Th2免疫平衡对摄涕止鼽方干预变应性鼻炎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摄涕止鼽方对肺肾气虚型AR患者鼻腔黏膜TLR2和TLR4表达水平及血清IL-4和IFN-γ水平的影响。2.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使用LPS进行干预,探讨摄涕止鼽方对AR模型大鼠鼻腔黏膜TLR4表达水平及血清IL-4和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1.选择肺肾气虚型AR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组,试验组16人,安慰剂组16人。试验组口服摄涕止鼽方(黄芪、白术、防风、肉桂、细辛、干姜、制白附子)清膏治疗,安慰剂组口服安慰剂免煎颗粒治疗,疗程均为28天。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8天对变应性鼻炎整体症状、鼻塞、流涕、喷嚏、鼻痒的严重程度进行VAS评分,并进行RQLQ评分。在治疗前后使用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IL-4和IFN-γ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下鼻甲黏膜TLR2和TLR4表达水平。2.选择清洁级SD大鼠60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6组,A组(正常组)10只,B组(空白对照组)10只,C组(AR模型组)10只,D组(AR模型组+LPS)10只,E组(AR模型+中药)10只,F组(AR模型+LPS+中药)10只。AR模型制作:使用卵清蛋白(OVA)+Al(OH)3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隔天1次,连续7次,作为基础致敏,从实验第15天开始每天以OVA滴鼻,连续7天,激发AR症状,并进行症状积分评估,从实验第22天开始予以低浓度OVA滴鼻,隔天1次,连续9天,维持致敏。A组不施加任何干预。B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进行腹腔注射和鼻腔激发。C组按照上述AR模型制作方式造模。D组在制作AR模型的基础上,在实验第22天使用LPS滴鼻,每天1次,连续9天。E组在制作AR模型的基础上,在实验第22天,使用摄涕止鼽方清膏灌胃,每天1次,连续9天。F组在D组的基础上,在实验第22天,使用摄涕止鼽方清膏灌胃,每天1次,连续9天。HE染色观察大鼠鼻中隔黏膜组织形态变化,ELISE检测大鼠血清中IL-4和IFN-γ水平,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鼻中隔黏膜TLR4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鼻腔外侧壁黏膜TLR4表达水平。结果:1.VAS和RQLQ评分:试验组治疗后VAS和RQL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安慰剂组治疗后VAS和RQL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试验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前VAS和RQLQ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试验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后VAS和RQLQ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ELISE检测:试验组治疗后血清IL-4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试验组治疗后血清IL-4水平比安慰剂组治疗后血清IL-4水平低。试验组与安慰剂组治疗前后血清IFN-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免疫组化检测:试验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下鼻甲黏膜均表达TLR2和TLR4。Western Blot检测:安慰剂组治疗后鼻腔黏膜TLR2蛋白表达水平较安慰剂组治疗前升高。试验组治疗后鼻腔黏膜TLR2蛋白表达水较安慰剂组治疗后低。安慰剂组治疗后鼻腔黏膜TLR4蛋白表达水平较安慰剂组治疗前升高。2.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行为学评分均高于5分。模型大鼠鼻中隔黏膜HE染色见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LPS滴注大鼠鼻腔后见鼻中隔黏膜有中性粒细胞浸润。ELISE检测:E组血清IL-4水平较C组低,F组血清IL-4水平较D组低。各组血清IFN-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免疫组化染色:各组鼻中隔黏膜均表达TLR4。Western Blot检测:各组鼻腔外侧壁黏膜TLR4表达水平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肺肾气虚型AR急性发作或加重的自然病程会导致鼻腔黏膜TLR2和TLR4水平升高。2.摄涕止鼽方能抑制肺肾气虚型AR患者鼻腔黏膜TLR2和TLR4水平的升高。3.摄涕止鼽方能降低肺肾气虚型AR患者血清IL-4水平。4.AR大鼠模型制作成功。5.摄涕止鼽方能降低AR大鼠模型血清IL-4水平。6.摄涕止鼽方能降低LPS干预后AR大鼠模型的血清IL-4水平。

朱婉玲[3](2017)在《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对气阴两虚型心绞痛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对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中多种有效成分在气阴两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和比较,为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在临床的治疗使用提供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气阴两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中药复方制剂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的效应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d和五味子醇甲的血药浓度,并采用Win Nonlin软件对其效应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色谱条件如下:ZORBAX SB-C18 Synergi POLAR-RP色谱柱(3.5μm,30 mm×2.16 mm,Agilent);以水(A):乙腈(B)流动相梯度洗脱:0-5 min 15-30(B);5-18 mim 30(B);18-19 min 30-100(B);19-26 min 100(B);流量:0.3 m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质谱条件如下:ESI离子源;Gas Flow 9 L/ml,Gas Temp 350℃,Nebulizer 40 psi,Capillary 4000 V;正离子方式检测,扫描方式为单离子监测(SIM),用于定量的离子分别为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d、五味子醇甲,m/z:母离子分别为823.5、969.6、1131.6、1101.7、1101.7、969.6、455.3,Fragmentor分别为300、320、380、340、320、320、190;内标地西泮,m/z:母离子为285.0,Fragmentor为165;扫描时间为200 ms。2.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将招募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0名气阴两虚的证慢性、稳定性、劳累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人,以相同剂量给药,每位受试者均分别静脉滴注受试制剂(生脉注射液60 ml、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或参比制剂(参麦注射液60 ml、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进行平行对照。结果:1.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建立了检测气阴两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中的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的效应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d和五味子醇甲的血药浓度的方法,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对血浆样品的检测无干扰,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1000、11000、210000、0.510000、110000、21000和0.25500μg/L,定量下限分别为1μg/L、1μg/L、2μg/L、0.5μg/L、1μg/L、2μg/L、0.25μg/L(S/N>10)。批内和批间RSD均小于15%,室温、反复冻融以及长期冷冻条件下RSD均小于15%,说明该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2.心绞痛受试者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后,经Win Nonlin进行药代动力学统计分析。生脉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人参皂苷Rg1(Tmax:1.200±0.350h,t1/2:19.758±36.894h,Cmax:229.945±74.441μg/L,AUC0-144:1082.777±1892.670μg·h/L,AUC0-∞:1580.994±3149.190μg·h/L);人参皂苷Rb1(Tmax:1.500±0.333h、t1/2:75.741±38.61439.728±10.774h,Cmax:2899.214±885.503μg/L,AUC0-144:122271.167±22889.234μg·h/L、AUC0-∞:170801.265±31056.793μg·h/L);人参皂苷Rb2(Tmax:1.550±0.369 h,t1/2:33.925±14.465 h,Cmax:747.030±264.589μg/L,AUC0-144:19141.538±6641.604μg·h/L,AUC0-∞:21423.150±9042.153μg·h/L);人参皂苷Rc(Tmax:2.117±1.921 h,t1/2:61.327±21.685 h,Cmax:1541.776±527.365μg/L,AUC0-144:59672.814±16298.381μg·h/L,AUC0-∞:73684.336±19905.891μg·h/L);人参皂苷Rd(Tmax:1.400±0.211 h,t1/2:39.595±25.991 h,Cmax:556.968±210.551μg/L,AUC0-144:6676.965±2349.680μg·h/L,AUC0-∞:7649.501±2885.632μg·h/L);人参皂苷Re(Tmax:3.217±4.479 h,t1/2:115.386±153.620 h,Cmax:78.862±27.877μg/L,AUC0-144:438.319±486.698μg·h/L,AUC0-∞:1727.514±2033.578μg·h/L);五味子醇甲(Tmax:6.350±15.226 h,t1/2:327.621±471.393h,Cmax:13.861±2.377μg/L,AUC0-144:546.936±395.365μg·h/L,AUC0-∞:2748.538±3672.340μg·h/L);参麦注射液药代动力学参数为:人参皂苷Rg1(Tmax:1.367±0.255 h,t1/2:16.040±16.898 h,Cmax:424.376±151.650μg/L,AUC0-144:1117.036±809.270μg·h/L,AUC0-∞:1419.509±940.391μg·h/L);人参皂苷Rb1(Tmax:1.575±0.154 h、t1/2:48.618±16.187 h,Cmax:3466.041±468.337μg/L,AUC0-144:125201.709±45518.476μg·h/L、AUC0-∞:146758.683±54442.876μg·h/L);人参皂苷Rb2(Tmax:1.583±0.152 h,t1/2:42.909±22.124 h,Cmax:952.605±178.680μg/L,AUC0-144:25794.662±10324.596μg·h/L,AUC0-∞:29262.781±10716.040μg·h/L);人参皂苷Rc(Tmax:1.583±0.152 h,t1/2:63.147±12.084 h,Cmax:1960.461±389.268μg/L,AUC0-144:78294.566±27885.287μg·h/L,AUC0-∞:99944.843±37502.321μg·h/L);人参皂苷Rd(Tmax:1.583±0.152 h,t1/2:51.340±34.596 h,Cmax:494.512±110.238μg/L,AUC0-144:5801.599±3559.808μg·h/L,AUC0-∞:7197.757±4461.257μg·h/L);人参皂苷Re(Tmax:1.917±1.994 h,t1/2:50.753±55.946 h,Cmax:112.315±41.591μg/L,AUC0-144:797.105±771.897μg·h/L,AUC0-∞:1543.766±1586.896μg·h/L)。3.20名受试者分成2组,每组分别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后人参皂苷Rg1、Re、Rb1、Rb2、Rc、Rd和五味子醇甲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经计算机拟合,结果表明两制剂之间除人参皂苷Rd外,Cmax均有差异(P≤0.05);人参皂苷Rc的AUC和清除率有差异(P≤0.05);人参皂苷Rd的Tmax有差异(P≤0.05);其他药动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建立生脉注射液及参麦注射液中的效应成分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d和五味子醇甲在心绞痛受试者血浆中含量的检测方法,并符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2.心绞痛模型组,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效应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Rb2、Rc和五味子醇甲Cmax均有差异(P≤0.05);人参皂苷Rc的AUC和清除率有差异(P≤0.05);人参皂苷Rd的Tmax有差异(P≤0.05);其他药动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

徐长琼[4](2016)在《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随着国家对中医特色疗法发展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蜂针疗法在中医特色传统疗法中展现出的独特的疗效与魅力,已成为当今中医界研究热点,对它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研究比较单一,多注重于临床对于疾病的总结,对它的整个发展趋势把握的不够,比较零散,并没有对它的发展规律做出总结。二、研究目的:1.系统收集整理现代蜂针文献,对蜂针疗法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文献的种类、蜂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等进行计量学统计并进行系统分析,探讨蜂针疗法的发展与应用规律,并对如何更好的发展蜂针疗法进行初步的探讨。2.总结蜂针名家的特色及蜂针特点,完善蜂针疗法的研究,进一步、更加详细的探索蜂针疗法应用规律。3.在导师李万瑶发表蜂针文献、着作及临床跟诊学习的基础上对其蜂针经验进行总结,总结其蜂针针法,并对蜂针针法的操作进行插图绘制,图文并茂的展现其针法特色,最后以医案的形式说明李万瑶的蜂针特色及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三、研究方法: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法,以及临床跟诊学习为主。1.文献研究法:分析蜂针文献年度发表状况、杂志分布、作者分布、文献类型等以了解蜂针发展状况。分析蜂针治疗病种及方法,以了解蜂针临床应用规律。2.归纳法:在上一轮蜂针文献统计的基础上,从发表文献最多、有着作及在蜂针界有较大影响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筛选蜂疗名家,对他们的蜂针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其创新之处及特色蜂疗技术。3.对比研究法:对各医家蜂针特点的分析,从治疗疾病、人群、针法、不良反应等方向比较分析,从而更加突出各医家蜂针特色。4.临床跟诊学习:跟诊导师李万瑶教授学习,以得出其蜂疗特色及蜂针针法,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蜂针针法。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计量学统计,主要从蜂针疗法整体发展状况来论述,包括蜂针疗法现代文献的年度分布、杂志分布、高产作者、文献类型、高效病种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各医家蜂针的学术思想与蜂针特点,主要包括各医家生平、对蜂针理论的阐发、蜂针针法的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研究、蜂针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现代各医家对蜂针疗法的创新点;第三部分,为李万瑶教授的蜂疗特色及学术观点,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探讨,一是跟诊学习收集病例、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有益谈话及其发表文献、出版书籍等方式对李万瑶蜂针学术思想及特色进行探讨;二是总结其蜂针针法并通过自绘插图的形式表现李万瑶教授蜂针针法的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是例举部分案例以说明其蜂疗思想及蜂针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五、研究结果(一)蜂针的现代文献研究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蜂针的文献量持续增长,有二个高峰期,1995年及2006年,近几年呈平稳发展状态。2.从蜂针文献发表杂志上来看,以《蜜蜂杂志》及《中国蜂业》位居榜首。3.发表蜂针文献的高产作者,李万瑶教授,其发表文献位居第一。4.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来看,以临床治疗病例类文献居多,共882篇;基础理论研究类次之,共228篇;其次是实验研究类次之,共175篇,以研究蜂毒药理及其动物实验为主;蜂针穴位、蜂针针法、蜂针的不良反应文献研究较少,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蜂针不良反应年度分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起步较晚,1986年才有蜂针过敏反应的文献出现。6.从临床治疗病例类文献中,对临床研究文献类型进行分析,个案报道在03-06年段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自身前后对比研究文献在96-98年达到高峰后有所下降,此后呈持续发展状态;分组对照研究文献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蜂针疗法文献正在走向规范化。7.通过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所得到的882篇临床相关文献,可知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很广泛,为了进一步详细探究蜂针疗法临床治疗疾病病种,对临床882篇文献进一步筛选及分析。共获得16个系统的蜂针疗法临床研究文献827篇。从数据统计与文献分析结果可知,蜂针涉及病种广泛,其中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数量最多,为332篇,文献量占5篇以上的有类风湿关节炎为103篇、强直性脊柱炎34篇、膝骨性关节炎24篇、腰椎间盘突出23篇、肩周炎18篇、痹证15篇、痛风13篇、颈椎病11篇、风湿性关节炎7篇、腱鞘炎6篇、风湿病5篇、骨质增生5篇、腰腿痛5篇;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121篇,文献量占5篇以上的有面神经麻痹12篇、坐骨神经痛12篇、偏瘫8篇、面瘫8篇、面神经炎6篇、三叉神经痛5篇、多发性硬化症5篇;肿瘤62篇,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肺癌9篇、肝癌8篇、恶性肿瘤6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58篇,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乳腺增生7篇、前列腺炎6篇、慢性盆腔炎6篇、卵巢囊肿5篇;呼吸系统病症54篇,5篇以上的有哮喘10篇、支气管哮喘9篇、感冒7篇、过敏性鼻炎7篇;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47篇,其中文献量5篇以上的有痤疮6篇、银屑病6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9篇,其中5篇以上为乙型肝炎9篇、带状疱疹7篇;消化系统病症33篇,其中5篇以上为肝硬化占8篇;循环系统病证为28篇,占5篇以上为痔疮9篇;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22篇,其中5篇以上的为糖尿病13篇;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占15篇,以损伤为主;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为6篇;眼和附器病症,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症为4篇;耳和乳突病症和血液和造血器官病症最少仅1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文献占比为40.15%,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为14.63%,肿瘤为7.50%,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7.01%,呼吸系统病症为6.53%,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为5.68%,其他系统病症均未超过5%。8.本研究共16个系统271种蜂针治疗病症,其中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数量最多,为53种,其次为神经系统病症,数量为44种,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为29种,肿瘤为27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为24种,消化系统病症为18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17种,呼吸系统病症为16种,循环系统病证为13种,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为12种,其它系统病症均未超过10种。9.蜂针及蜂毒结合他法治疗病例的文献研究中,以结合蜂产品治疗疾病文献量最多,共182篇文献中有提及,其次为中药139篇提及,第三为针刺疗法,共75篇文献提及,最少的是手术与化疗,仅2篇;从结合种类来看,结合1种的226篇,结合2种的68篇,结合3种27篇,结合4种及以上为15篇(二)蜂针医家特色研究1.在文献研究及其发表着作的基础上总结了陈伟、房柱、陈恕仁、王孟林、成永明、韩巧菊蜂针医家的蜂疗特色。2.对导师李万瑶教授蜂针特色进行了总结。对152例病人进行观察,病种为类风湿关节炎45例、面神经炎20例、强直性脊柱炎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风湿性关节炎12例、肩周炎12例、骨性关节炎10例、癌症8例、扭伤8例、腱鞘囊肿7例。治疗方法中,单纯蜂针60例、蜂针+针刺+拔罐43例、蜂针+口服蜂产品22例、蜂针+穴位注射9例、蜂针+刺血拔罐+蜂产品7例、蜂针+拔罐(含刺血拔罐)6例、蜂针+皮肤针4例、蜂针+皮肤针+耳穴1例。穴位使用为类风湿关节炎以阿是穴、大骨空、小骨空、八风、八邪、阳池、阳溪、膝眼、解溪、悬钟、太溪、昆仑、环跳、粱丘、委中、足三里、曲池、风池、大椎、四缝、阳陵泉、肾俞、肝俞、身柱、丰隆为主,其中阿是穴、大骨空、小骨空使用频率最高;面神经炎以翳风、牵正、地仓、颊车、阳白、风池、四白、合谷为主,其中翳风使用频率最高;强直性脊柱炎以夹脊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腰阳关、昆仑、委中、阳陵泉、大椎、大柱为主,其中夹脊穴使用频率最高;腰椎间盘突出症以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秩边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风湿性关节炎以阿是穴、血海、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太溪、三阴交、丰隆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肩周炎以阿是穴、曲池、肩鹃、肩贞、肩骼、肩前、臂孺、合谷、手三里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膝骨性关节炎以阿是穴、膝眼、血海、梁丘、膝阳关、足三里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癌症以背俞穴、阿是穴、肺俞、膻中、中府、云门、气海、血海、命门、关元、足三里为主,其中背俞穴使用频率最高;扭伤以阿是穴、肾俞、解溪、悬钟、丘墟、阳溪、大陵为主,其中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腱鞘囊肿以囊肿顶端、囊肿周围、外关、阳溪、养老为主,其中囊肿顶端使用频率最高。在蜂针针法上,总结出十种蜂针针法,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其操作方法,最后以病案形式体现类风湿关节炎、面神经炎等疾病的蜂针诊治特色及不同蜂针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六、研究结论1.蜂针现代文献二个高峰期可能受1981年《蜜蜂杂志》创刊的影响以及蜂疗医院、蜂疗诊所、蜂针学术会、研讨会、蜂针学习班的陆续开办,到2006年文献发表的数量达到高峰125篇,另外可能与2007年出台的“蜂蜇疗法纳入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的针刺类”这一政策有关;杂志分布以《蜜蜂杂志》与《中国蜂业》位居榜首,可能与大部分蜂疗者为民间养蜂人或蜂业工作者有关,或者是蜂针医家为建立起与养蜂人之间的联系而投此类刊物;追踪研究李万瑶这些高产作者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有助于把握蜂针疗法的发展动态,其高产作者如李万瑶教授为蜂针疗法从民间走向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类型进行分析,可知蜂针疗法的发展中的不足,从统计结果上来看,蜂针文献偏重于临床研究,其临床文献数量尚可,但其质量有待提高,多数为个案报道;蜂针针法及不良反应研究缺乏,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蜂针研究方向侧重点与国外不同,国内侧重点在于蜂针经络理论,国外重在对蜂毒药理研究;蜂针治疗高效病种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病症及神经系统病症,蜂针治疗病种正广泛、扩大化:此外,蜂针常与其它疗法配合疗法,这大大提高了蜂针疗法的疗效,也扩大的蜂针治疗疾病范围。2.陈伟蜂针特点:做好养蜂等蜂刺疗法前的基本功;擅于观察总结蜂刺治疗高效病种;独特的蜂剌取穴;自创蜂刺疗法的“作用点”;重视不良反应的预防。房柱蜂针特点:首次提出蜂针疗法的概念,重视蜂针理论研究;重视经络皮部理论在蜂针中的应用;将经络全息论与蜂针疗法相结合;善于总结了蜂针针法;重视蜂产品的研究;蜂针不良反应的预防。陈恕仁蜂针特点:治疗高效病种为不孕不育如男性阳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而不孕不育为其特色;蜂针针法有活蜂直剌法、散刺法等;蜂针取穴的方法多样,根据患者辩证分型取穴,以及配合子午流注计算盘等,另外,对蜂产品研究颇深,常配合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王孟林研制多种蜂产品制剂配合蜂针治疗疾病;研发了多种蜂产品制剂;蜂疗医治骨关节病;应用双元三面疗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成永明蜂针特点:创立无痛蜂疗法;重视蜂疗的推广应用;配合它法治疗,充分发挥蜂疗优势;善于发掘蜂针特效穴;善治儿科疾病,重视不良反应,善于归纳总结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克服之,是其特色。韩巧菊创造“中医蜂疗四联法”,将蜂疗与其它疗法联合治疗疾病疗效显着。3.从临床跟诊学习中,将李万瑶教授的蜂针思想、蜂针特色及蜂针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其蜂针特色包括:①重视经络理论,皮部理论;②重视辩证论治、辩证取穴,善于挖掘蜂疗特效穴;③善于研究蜂针针法,创立了10种蜂针针法:蜂针直刺法、蜂针散刺法(拔针散刺法、蜂体散刺法)、蜂针点刺法(挤毒囊点刺法、多位点刺法)、减毒蜂刺法(速刺速拔针法、移针蜂刺法、拔刺减毒法)、蜂针丛集刺法(散点刺丛集刺法、直刺丛集刺法)、蜜蜂自动刺法、晕蜂速刺法、护蜂针刺法、挂蜂针刺法、垫物蜂针法;④善治痛证:⑤蜂针针法及蜂针用量因人而异;⑥擅用蜂针针法配合其它疗法治疗;⑦蜂针治未病思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蜂蜜、王浆等蜂产品有补中益气之效,李教授常用王浆蜜配合王浆蜜保健治疗:⑧高度重视蜂针不良反应的预防;⑨注重患者感受;⑩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

胡莹,曾聪彦,梅全喜,高玉桥,钟希文,戴卫波,林慧,张文霞[5](2015)在《息风通脑胶囊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息风通脑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息风通脑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及组织病理学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息风通脑胶囊高剂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能显着降低,低、中、高剂量组的脑梗死面积显着降低,息风通脑胶囊各剂量组对造模大鼠大脑病理改变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息风通脑胶囊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可见海马区退变神经元及神经细胞等病理损伤明显减少。结论:息风通脑胶囊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大鼠脑损伤。

郑利群,杨楠,张志强,曾聪彦[6](2015)在《熄风通脑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熄风通脑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处理,治疗组同时加用熄风通脑胶囊口服。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估量表(FIM)评分,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含量以及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00%,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2组NIHSS评分、CRP含量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FIM评分较入院时增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NIHSS评分、CR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熄风通脑胶囊联合常规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着,安全且无毒副作用。

何佳,胡业彬,张叶祥,张亚辉[7](2014)在《血栓前状态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栓前状态的治疗可以减少远期栓塞性疾病的发生,也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目前西药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的常规剂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而增加治疗量又使出血风险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提高,终点获益率下降。因此,结合中医学理论,发展单味中药、复方中药制剂、中成药等纯天然的抗血栓药物是目前血栓前状态治疗的有效途径。

王小亮[8](2013)在《癫痫病因病机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以及现代医家对癫痫病因病机的分析,总结出癫痫的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瘀、惊、虚"六个方面,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各病理因素交错互见,初期肝经风火内动,顽痰闭阻心窍,久之则耗伤肝肾精血,虚实交杂。

何佳[9](2013)在《丹蛭降糖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干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丹蛭降糖胶囊干预“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中西医结合方面为高危心血管病患者血栓意外事件防治提供新途径。方法:选取5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A组,5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B组,中医辨证均为“气阴两虚夹瘀”型,且已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一日一次>2周,入选后两组均加用丹蛭降糖胶囊3粒,一日三次,连服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值并测量血压,检测血栓前状态指标: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聚集率(PAG)、凝血全套、CD36(CD61设门),以及相关指标: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结果:1.中医证候:丹蛭降糖胶囊能减少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值,改善患者气虚、阴虚、瘀血等症状,“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更明显。2.血栓前状态指标2.1血小板计数: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的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2.血小板聚集率(PAG):两组患者治疗后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前A组较B组PAG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CD36(CD61设门):两组患者治疗后CD36表达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前A组较B组CD36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凝血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FIB及APTT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TT及PT两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B组FIB下降值较A组明显(P<0.05),APTT及D-二聚体下降值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3.相关指标3.1血压: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治疗后血压平均值较治疗前低,有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B组血压平均值较A组低。3.2血糖、LDL-C、HbA1c:两组治疗前后比较FPG/PG-2h、LDL-C、HbA1c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治疗后FPG/PG-2h、LDL-C、HbA1c平均值较治疗前低,有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治疗前后A组较B组FPG/PG-2h、LDL-C、HbA1c均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3.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颈动脉IM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前后A组较B组颈动脉IMT均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指标: ALT与SCr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提示丹蛭降糖胶囊能改善“气阴两虚夹瘀”型患者临床症状。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明显。2.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合丹蛭降糖胶囊可以进一步改善“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且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获益较大。本研究另一突破点即丹蛭降糖胶囊对于“气阴两虚夹瘀”非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治疗同样可以获益。3.丹蛭降糖胶囊相对于老年人比较安全。期待更长时间的观察,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

黄清霞[10](2011)在《脑梗塞虚实证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改变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国高出一倍而我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也表明,脑卒中已经跃升为中国第二或第三位死因。这说明,我国现阶段脑卒中的防治现状仍然不尽人意,不管是在预防还是在治疗方面都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脑卒中这样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预防应重于治疗。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通过控制高危因素,可使全球脑卒中发生率降低85%。对于脑梗塞的发生原因,研究认为以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的影响最大。周围动脉疾病的辅助检查较多,动脉造影是诊断这类疾病的“金标准”。而动脉造影偏重于解剖学方面的诊断,主要显示管腔情况,而不是斑块本身。其他辅助检查如CT、MRI昂贵,技术复杂,有创伤性、禁忌症等局限性,不能用于普查。颈动脉疾病的高频CDFI超声诊断与其比较,它具有无创、简便、价廉、无危险性等优点,且重复性好及测量准确可靠,尤其适用于动态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消退。中医学的辨证治疗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因而《素问·调经论》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观察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初步探讨中医虚实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脑梗塞及防止颈动脉硬化,提供早期治疗的依据。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卒中已是我国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是导致脑梗塞发生的首要病变基础。本研究通过观察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初步探讨中医虚实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脑梗塞提供证候学上的初步依据。方法用高频(LOGIQ 9)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经头颅CT或颅脑磁共振确立为脑梗塞的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测,并收集其中286例具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并对他们进行:1、中医虚实证型分析:详细采集上述病例的中医四诊资料,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于1994年发布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六种证型。现把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归为实证类组;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归为虚类证组;把虚类证、实类证同时存在且辩证等级相等的(即虚类证、实类证同为轻度、中度或重度)归为虚实夹杂类证组。2、分析颈动脉彩超结果,其观察指标为: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计算、颈动脉斑块的积分、颈动脉斑块的分型。3、经由统计学分析将中医虚实证型与颈动脉超声检查表现,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1、气虚证的IMT、斑块检出率、Crouse积分均大于阴虚阳亢证组(P<0.05);2、气虚证的IMT、Crouse积分、颈动脉狭窄等级随着证候的加重而增加(P<0.05);3、在IMT、斑块发生率及Crouse积分三个检测指标上,实类证组发生率>虚实夹杂证组>虚类证组(P<0.05);4、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实类证组>虚实夹杂证组>虚类证组;5、实类证组IMT、颈动脉狭窄等级随着证候加重而加重(P<0.05);中度虚实夹杂证组IMT较轻度虚实夹杂证组厚(P<0.05);6、虚类证组Crouse积分随着证候加重而加重(P<0.05);7、虚实夹杂证组IMT随着证候加重而加重(P<0.05)结论气虚组患者的IMT、斑块检出率、Crouse积分的发生率高于阴虚阳亢组(P<0.05)。说明气虚组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较阴虚阳亢证组患者高;在IMT、斑块发生率及Crouse积分三个检测指标上,实类证组发生率>虚实夹杂证组>虚类证组,实类证比虚实夹杂证比虚类证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

二、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研究摄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研究摄要(论文提纲范文)

(1)调肝解毒方和针刺对癫痫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脑内GFAP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动物来源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1.3 主要仪器设备及生物学测试软件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和模型制备
        1.2.2 动物行为学检测
        1.2.3 GFAP的免疫组化检测
        1.2.4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实验前后大鼠体重变化
        1.3.2 发作等级的结果比较
        1.3.3 发作潜伏期的结果比较
        1.3.4 Y-迷宫测定结果
        1.3.5 旷场得分结果
        1.3.6 GFAP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1.4 讨论
        1.4.1 调肝化浊解毒和癫痫
        1.4.2 针刺的选穴依据
        1.4.3 针刺督脉穴位治疗癫痫
        1.4.4 西药对照组的选择
        1.4.5 造模方法的选择
        1.4.6 星形胶质细胞、海马和学习记忆的关系
        1.4.7 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中的发病机制
        1.4.8 实验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痫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2.1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认识
        2.1.1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因的认识
        2.1.2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机的认识
        2.1.3 现代医学对癫痫的治疗
    2.2 中医对癫痫的认识
        2.2.1 中医对癫痫病因的认识
        2.2.2 中医对癫痫病机的认识
        2.2.3 中医对癫痫的治疗
    2.3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Toll样受体和Th1/Th2免疫平衡对摄涕止鼽方干预变应性鼻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回顾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鼻鼽的中医治疗
        1.4 摄涕止鼽方治疗
    2.现代医学对AR的研究
        2.1 病因学研究
        2.2 西医治疗
        2.3 卫生假说
        2.4 Toll样受体
        2.5 AR动物模型
第二部分 摄涕止鼽方对肺肾气虚型AR患者鼻腔黏膜TLR2、TLR4和血清IL-4、IFN-γ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受试者筛选
        2.3 研究方法
    3.结果
        3.1 试验总体完成情况
        3.2 各组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3.3 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4 各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比较
        3.5 ELISE检测各组血清IL-4浓度
        3.6 ELISE检测各组血清IFN-γ浓度
        3.7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鼻腔黏膜TLR2蛋白表达水平
        3.8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鼻腔黏膜TLR4蛋白表达水平
        3.9 免疫组化观察TLR2蛋白在鼻腔黏膜表达情况
        3.10 免疫组化观察TLR4蛋白在鼻腔黏膜表达情况
    4.讨论
        4.1 摄涕止鼽方组方依据
        4.2 摄涕止鼽方对Toll样受体的影响
        4.3 摄涕止鼽方对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
        4.4 安慰剂的讨论
        4.5 盲法的讨论
        4.6 量表的选择及评分结果的讨论
        4.7 样本量的讨论
        4.8 后续实验靶点及方法的选择
    5.结论
第三部分 LPS对AR大鼠模型的影响及摄涕止鼽方对其的干预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结果
        3.1 实验总体完成情况
        3.2 ELISE检测血清IL-4浓度
        3.3 ELISE检测血清IFN-γ浓度
        3.4 HE染色观察鼻腔黏膜变化
        3.5 免疫组化观察鼻腔黏膜TLR4蛋白表达
        3.6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鼻腔黏膜TLR4蛋白表达水平
    4.讨论
        4.1 未使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讨论
        4.2 摄涕止鼽方对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
        4.3 摄涕止鼽方对TLR4表达的影响
        4.4 LPS对AR大鼠模型的影响
    5.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对气阴两虚型心绞痛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4)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蜂针疗法的起源及萌芽
        一、蜂毒注射液与活蜂蛰刺
        二、蜂针与毫针刺
        三、蜂针与浅刺
        四、蜂针与艾灸法、拔罐
    第二节 蜂针疗法的发展概况
        一、蜂疗人物及其发展
        二、蜂针疗法学会的发展
        三、蜂针疗法的呈现多方位发展
    第三节 蜂针疗法的研究概况
        一、蜂针实验研究概况
        二、蜂针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第二章 蜂针疗法的现代文献计量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的检索策略
        二、蜂针疗法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蜂针疗法现代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
        二、蜂针疗法现代文献期刊分布
        三、作者分布
        四、蜂针医家主要发表杂志分布
        五、蜂针疗法文献类型的分布
        六、蜂针疗法不良反应文献年度分布
    第三节 蜂针疗法临床文献研究状况分析
        一、各年段临床治疗研究文献类型分析
        二、蜂针临床运用研究文献病种分析
        三、蜂针及蜂毒单独和结合他法治疗病种分析
        四、蜂针及蜂毒结合其它疗法的种类分析
        五、蜂针疗法配合其它疗法的种类数量
    第四节 讨论
        一、蜂针文献量年度变化
        二、蜂针文献发表杂志分布
        三、发表蜂针文献的高产作者分析
        四、蜂针单独治疗病例类研究
        五、蜂针疗法结合他法治疗病例类研究
        六、蜂针疗法的基础研究
        七、蜂针疗法实验研究
        八、蜂针不良反应的文献研究
        九、蜂针疗法的穴位研究
        十、蜂针疗法的针法研究
        十一、蜂针经验与体会
        十二、蜂针临床文献分析
第三章 现代各医家蜂针疗法的特色研究
    第一节 纳入标准与研究方法
        一、蜂针疗法医家纳入标准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蜂针主要医家特色研究
        一、陈伟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二、房柱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三、陈恕仁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四、王孟林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五、成永明蜂针疗法特色研究
        六、韩巧菊蜂针疗法特色
        七、其它蜂针医家蜂针特色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李万瑶教授蜂疗特色研究
        一、临床病例观察研究
        二、李万瑶教授蜂针针法研究
        三、李万瑶教授蜂针疗法临床案例举隅
        四、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5)息风通脑胶囊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实验动物
    1.2试剂与仪器
    1.3给药途径及药量
    1.4动物模型制备
    1.5标本取材
    1.6检测指标及方法
    1.7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息风通脑胶囊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2.2息风通脑胶囊对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2.3组织病理学观察
3讨论

(6)熄风通脑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4.3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4.4 2组治疗前后FIM评分比较
    4.5 2组治疗前后血浆CRP含量比较
    4.6 不良反应
5 讨论

(7)血栓前状态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中草药及其有效成份
2 复方制剂及中成药
3 结语

(9)丹蛭降糖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干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脑梗塞虚实证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改变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研究
        (一) 颈动脉粥样硬化生成
        (二)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关系
        (三) 西医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的现况
    二、中医文献研究
        (一) 中风病的内外因致病学说
        (二) 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三)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四)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颈动脉硬化研究方面的优势及展望
        (五)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研究对象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一) 颈动脉彩超检查方法
        (二) 中医虚实证类分型
    三、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一) 一般资料比较
        (二) 虚类证组各证素比较
        (三) 不同程度虚类证素的单因素分析
        (四) 虚类证组、实类证组及虚实夹杂组患者的单因素分析
        (五) 不同程度虚实证候的单因素分析
    五、讨论与分析
        (一)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
        (二)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中医虚实证型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
        (三)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研究摄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肝解毒方和针刺对癫痫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脑内GFAP表达的影响[D]. 路小映.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2]基于Toll样受体和Th1/Th2免疫平衡对摄涕止鼽方干预变应性鼻炎的机制研究[D]. 何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对气阴两虚型心绞痛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朱婉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4]蜂针现代文献及名家特色研究[D]. 徐长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5]息风通脑胶囊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J]. 胡莹,曾聪彦,梅全喜,高玉桥,钟希文,戴卫波,林慧,张文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08)
  • [6]熄风通脑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 郑利群,杨楠,张志强,曾聪彦. 新中医, 2015(07)
  • [7]血栓前状态中医药治疗进展[J]. 何佳,胡业彬,张叶祥,张亚辉. 中医学报, 2014(12)
  • [8]癫痫病因病机探讨[J]. 王小亮. 黑龙江中医药, 2013(03)
  • [9]丹蛭降糖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干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疗效观察[D]. 何佳.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10]脑梗塞虚实证候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改变相关性的研究[D]. 黄清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中医论文 人参皂苷论文 安慰剂论文 中药论文 高血压论文

上一篇:十年奋斗,广州建成大都市
下一篇:鲜玉米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