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科技为江苏新型墙材发展撑起一片天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科技撑起了江苏新墙材发展的天空(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20)在《乡村旧建筑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例》文中指出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和研究主体是基于党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所提出的具体实施要求以及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项国家政策下,同时也是针对我国乡村如何摆脱当下最直接的矛盾与后续的发展做出的一次积极尝试与回应。指出乡村的发展不应该是单纯的回归传统,也不能一味的向城市化进程发展,需要寻求一个合理的介入方式来平衡乡村的发展方向,找准自身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正确位置,针对性的解决当下乡村面临的困境,保留自身特色,在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下,以微更新的设计策略和原则来实现乡村的有机发展。本文对乡村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从三个方向构建研究框架:其一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村落研究当下乡村的主要现状与矛盾,总结出目前乡村转变较为成功的实际案例,将调研村落的基本概况和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对比,总结出主要的发展路线。其二通过村落自下而上的构成微元素研究村落无序演变与有序介入下村落肌理的构成与转换;从旧建筑的符号、语言与组成要素等综合分析旧建筑空间在微更新指导下的重构与延续;强调场所精神和特殊记忆点对于村民情感的重要影响,确定村民的主人公地位。其三通过对南河港村的评价分析和概念的设计方案研究乡村在微更新策略的引导下如何进行空间的功能转换和生命延续。论文研究将微更新理论用于目前我国乡村发展转变的现实问题中,从小范围、小尺度方向入手,研究乡村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从村落、建筑、空间多方面多角度实施因地制宜的更新方式对乡村聚落进行介入更新。对于乡村聚落形态、民居新旧转换以及空间构成的研究中,指出在更新活动中必须尊重本土历史和文化特色,延续传统精华。参考乡村发展已取得显着效益的典型路线,提出以微更新的设计策略进行乡村改造,从现实的角度解决乡村改造面临的实践问题。在研究旧建筑空间转换中引入ARP(Adaptive Reuse Potential)理论分析建筑更新改造的最佳介入时间点,选择最优化的更新方式,同时将空间转换主要分为住宅空间和非住宅空间转换,更加细致的总结出乡村空间功能转变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本文旨在研究归纳总结在微更新设计概念的指导下乡村旧建筑空间的介入转换研究,补充当下乡村旧建筑空间的相关研究内容的不足。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刘伶俐[2](2015)在《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研究》文中提出云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又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幸而保存着多种多样的传统民居形式。论文选取昭通传统民居这一少人问津的对象进行研究,一是因为其研究的匮乏性,二是看重其价值的宝贵性(昭通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地,研究其传统民居可为云南民居研究做重要指证)。在对昭通地区传统民居进行大量的实际测绘、调查走访的基础上,试图对其民居空间形态、建造技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在不同文化区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背景下昭通传统民居具有的空间形态和建造技艺特点,并进一步研究探讨这类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的影响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和建造技艺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现象,更是当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所处地域地理气候环境、建筑材料等一系列因素的集中体现;两者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昭通传统民居体现的是以朱提(音同“属实”)文化为基础并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外来文化的多元文化属性。2.建筑空间形态不仅受多种文化因素影响,也同样受建筑技艺约束,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就相应产生什么样的建造技艺,同时建造技艺的制约也影响着传统民居建筑在某一时间段只能产生什么样的空间形态;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顾健[3](2014)在《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一度被称为是“史上最牛的会议”和“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大会”,虽然大会最终只是以一纸毫无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告终,但是“低碳”这个词汇却是被无限地放大和传播,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低碳的浪潮。世界各国人民都通过各种活动来呼吁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理论在全球变暖理论的支撑下、在强烈环保主义意识的力捧下、在国际法律规则的规范下,尤其是在巨大经济利益的诱导下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面对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这股低碳浪潮,低碳发展势必会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要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需要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完善,需要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与实践。只有在全社会构建一种科学的低碳文化,并且使之渗透到每个人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使低碳文化的思想根深蒂固于每个人的心中,从而使其内化为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才能使低碳文化产生强大的动力,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本文在总结有关低碳文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低碳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将狭义的低碳概念和广义的文化概念结合起来,从所谓广义的低碳文化的角度论述我国低碳文化的现状及其对策。本文认为,所谓低碳文化就是指关于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意识、低碳理念、低碳知识、低碳思想、低碳态度、低碳习俗、低碳信仰、低碳技术、低碳器物、低碳规范、低碳制度等。而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主要阻力表现为全球化压力下的各国博弈与挑战、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低碳市场机制发育不全、我国低碳政府管理能力弱化、低碳科技发展能力不强、低碳教育相对弱化、低碳制度建设滞后等七个方面,并从强化低碳理念与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经济结构、促进政府低碳管理、发展低碳科学技术、开展低碳教育和建立健全低碳制度等多方面指出破解我国低碳文化阻力的对策。

韩静[4](2012)在《邯郸西部山区学校建筑节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较贫困的山区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建筑节能技术在一定范围内也得到了推广。但山区校舍节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课题针对邯郸西南山区早晚温差大,夏季凉爽,干旱少雨,冬季寒冷,空气流动速度快等气候特征,结合学校建筑功能要求大开间,大进深的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通风采光需要门窗面积较大的特点,分别在学校选址与建筑形体、外围护结构方面提出节能策略,探索适合邯郸山区合理的、经济的节能措施。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理论与文献,以合理、经济的节能设计理念与方法解决邯郸西部山区学校节能所面临问题,探索适合邯郸西部山区学校建筑节能设计的途径,在满足教学生活环境舒适性的基础上,以较节省的经济投入达到更大的节能效益。全文主要有六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环境日益恶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山区学校建筑节能引起关注。在国外、国内已有很多山区建筑节能研究的实例。这些实例为研究邯郸山区学校建筑节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二章介绍了学校建筑的特点,并分析了邯郸市西部山区气候特点,以及学校建筑的节能现状。从山区校舍自身节能不足出发,提出建筑节能的要求。第三章分别从学校规划及建筑形体布置方法及建筑形体节能措施;外围护结构的节能策略方面探索适合邯郸西部山区学校节能措施。第四章分析研究较环保又适合学校建筑的外墙装饰材料。第五章邯郸西部山区学校节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可利用的自然再生资源。第六章以邯郸西部山区学校建筑节能实例为依托,论证节能措施的可行性。

黄增军[5](2011)在《材料的符号学思维探析 ——建筑设计中材料应用及观念演变》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图像时代、形而上学的崩溃和消费文化的背景,论文摒弃风格、流派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回归建筑本质以展开研究。通过对原始世界、形而上、形而下和符号学不同领域建筑本质的推演,本文认为空间与人同属社会学范畴,放弃了空间的研究对象,确定了以建筑的实体部分——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筑本质的思辨,论文拓展了材料概念的范畴,即除虚空外的一切物质实体。在研究角度方面,本文突破了传统的从技术角度来研究材料的取向,将材料抽象成符号和符号系统,运用符号学的思维和理论工具来探析建筑设计中材料应用及观念的演变。本文对中外文语境下材料的内涵与外延的进行了辨析,梳理了材料的物理和心理的二重属性;通过对材料的本性和表现性的进一步论述,质疑了材料应用的“真实性”原则。通过运用系统的符号学思维来解读材料,提出材料的四要素——质料、形式、意义与读者,指出质料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属于句法学范畴;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属于语义学范畴;意义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属于语用学范畴。本文在句法学组构、语义学表达和语用学体验三个层面,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分别对具体的建筑实例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句法学层次下塑、构和砌的共时性与材料形式元素的历时性研究,指出了信息化的材料形态——句法学吸收的发展前景;通过语义学层次下再现、隐喻和象征的共时性与材料表意的历时性研究,指出了材料地域性的表达——语义学抵抗的发展前景;通过对语用学层次下个体人、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共时性与材料解读的历时性研究,指出了材料的“非物质化”——语用学融合的发展前景。以符号学思维下多维“材料性”作为结论,指出一方面材料具有相对于空间的依存性,另一方面材料也有其独立性,建筑设计中可以从不同的要素来介入——“质”、“形”、“意”和“释”。同时还指出多元与专工的关系——今天的多元化局面正是来源于符号学思维下不同范畴内的解读,而建筑师可以专长于某个领域的研究。通过对分工与同工的思考,指出目前我们正处在材料向“材料性”的话语转换中,在建筑学的教学中应加强“质”的体验训练——包括材料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

赵婷[6](2011)在《秦岭南北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数量多、面积广的既有住宅建筑普遍存在能耗高、舒适性差的问题,建筑能耗的日益升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以及日益加重的环境问题正威胁着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普遍提高居住舒适度的要求,使得我国建筑能耗总量逐年飙升。增速巨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成为一项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以秦岭为分界线的秦岭以南地区和秦岭以北地区,从全国热工分区划分上看,分属于寒冷地区以及夏热冬冷地区,相应的节能改造措施也各不相同。但因两地区属于各自分区的边界及过渡地带,从现有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出发,以粗狂的方式来进行划分,现在看来会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需要对相邻两地区的节能改造措施进行细化和穿插,解决粗略划分的局限性。关于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研究,单一的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都有较多的研究资料,本文是在对秦岭南北地区的既有住宅建筑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秦岭北侧的寒冷地区及秦岭南侧的夏热冬冷地区的交接地带进行对比研究,从两地建筑现状以及居民的节能改造意向、各自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范分析、实地环境测试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更适合于其进行外墙、屋面、门窗及楼梯间节能改造的保温隔热措施,以及改造中要注意的要点,继而从围护结构改造的层面上,提出适合各地区的改造措施。

崔丹丹[7](2011)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民居屋顶装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被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按照传统建筑造型来看,建筑主要分为:屋顶、墙身、台基三大部分,有“三段式”之称。可见,屋顶作为建筑的冠冕,是建筑中最重要、最突出、最显眼、最富有艺术魅力特色的构成元素。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是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具有自然条件多样、民族构成复杂、历史发展特殊、文化特质多元等特点。勤劳智慧的云南各族人民,在各种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等条件下,创造出了丰富的民居类型和璀璨的民居建筑文化,其民族民居的屋顶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屋顶作为房屋的重要部分之一,它的变迁客观上反映着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的发展。同时,其屋顶本身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而且本色地也反映着每个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屋顶文化。本文以云南藏、彝、纳西、白、傣、哈尼、佤族等民族具有典型代表特征的传统民居屋顶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不同形态特征、屋顶装饰构件、装饰材料与造型工艺的对比分析,并将其系统归纳,试图揭示这些传统民居屋顶装饰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最后提出对少数民族民居屋顶的一些保护思考。总之,多姿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屋顶形态,不仅类型多样,而且风格各异。少数民族的工艺匠师们能够因地制宜、灵活处理,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信仰,营建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屋顶样式。这不仅仅代表是他们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民族人民精神交流、思想寄托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表达民族文化观念、传承文

黄磊[8](2010)在《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建筑建设量最大,人均资源极其匮乏,以及能源利用率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所有建筑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虽然2005年后,我国出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热潮,理论研究方面也呈现一片新兴向荣的景象,但在设计实践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不全面的舆论导向与实践,高技化和国际化的“生态建筑”盛行,生态建筑设计脱离地域自然环境等违背生态建筑基本原则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主要为介绍各种生态技术,对生态建筑与地域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建筑如何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广泛和深入。本论文立足于我国生态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状,旨在更准确、更直观地为建筑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试图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在大量理论分析、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调查、对比、分析等作为主要手段,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首先,论文通过分析现代经典的的生态建筑理论,以及对生态建筑的再解读,得出这些生态建筑理论绝大多数都强调了设计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把“回应地域自然环境”解析为回应地域建筑材料、地形环境和地域气候三个方面,由此可见,回应地域自然环境是生态建筑的必然要求,而回应地域建筑材料、地形环境和地域气候也是实现建筑生态性的有效途径。然后,针对在具体的生态建筑设计中如何地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问题,在分析、总结与提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分别针对地域建筑材料、地形环境和地域气候三个方面的设计策略:1)从减少建筑材料在生产、运输等环节的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就地取材、传统地域材料更新运用、废旧材料重复利用、回应地域经济与文化的材料运用等更为详细而具体的设计策略,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与举例;2)从减少对基地地形环境破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不同地形环境的三种处理方式:覆土型、架空型和接地型生态处理策略,并详细论述了这三种处理方式的生态效益、应用范围、处理方法与技术策略;3)从建筑的节能与能源利用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的气候分区,提出了: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封闭保温+太阳能利用”设计策略;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的“通风+遮阳”设计策略;夏热冬冷地区的“活动通风+活动遮阳+活动保温”设计策略。针对气候资源丰富的地区,提出了气候资源的主动利用策略,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的主动利用以及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详细研究均以大量图表和表格等直观的方式展现了研究成果,以期对指导生态建筑的设计有所裨益。最后,通过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建筑作品与地域自然环境的关系,证明了这些建筑大多从地域建筑材料、地形环境和地域气候三个方面回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达到了较好的生态效果。同时也证明了本文设计策略的正确性,并且在本文提出的设计策略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一个生态建筑的设计尝试,也同样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策略在指导生态建筑设计时的适宜性与可操作性。

秦岩[9](2009)在《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理法与继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丰富灿烂的中国园林建筑文化。园林建筑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巧,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思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解欣赏方式和创造构筑程式。它用独特的视角、手段去审视、呈现不断变化、无比丰富的大千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的中国园林建筑已不可能停留在传统之中踏步不前,而是必须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创造出既和传统有渊源关系,又和当代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相适应的现代中国园林建筑。本论文试图用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对传统园林建筑深层的精神内涵和表层的形式结构进行较深入的探索。通过分析中国人特定的欣赏心理和思维方式,总结传统园林建筑在漫长发展过程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和空间意境,初步建立传统园林建筑美学的基本框架。并结合场所理论、地区主义和建构理论等,摸索当代中国园林建筑发展与创新的一些途径,以求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和具有地方风格的现代园林建筑。论文研究的脉络首先是从哲学、美学角度整体论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特征;然后从总体到细部,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理法进行系统的论述;最后从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探讨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继承传统和创新的途径。并在全球化环境中,根据国际园林建筑发展的趋势,对中国园林建筑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选址、布局、造景、选型、空间、理微等方面及建筑与环境的有机交融上,形成了一整套丰富而独特的成功经验,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价值。而蕴涵其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诗情画意和时空意识,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理法形成与发展的深层背景。园林建筑创作中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必须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和前进、发展的观点对待传统,超越它的表面形式而深入传统文化的内部,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在全球化背景中,传统园林建筑文化的继承包含了保护、发展、创新等多个层次,“传统与现代”、“地域性与国际性”应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展望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关键将有赖于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创造性结合,形成“和而不同”、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环境,实现传统与现代多层次的互融共生。

史洁[10](2008)在《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高层住宅对于建设用地紧张、寸土寸金的上海,无疑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尤其是10~15层的高层住宅发展建设迅猛,且已成为主流。我国在低、多层住宅上应用太阳能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在高密度城市的高层住宅中推行太阳能一体化设计有待启动,并迫在眉睫。论文以上海高层住宅为主体,将太阳能作为建筑学与太阳能技术结合的一座“桥梁”,以建筑外界面作为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整合设计研究的最基本的着眼点。首先,对近两年上海高层住宅室内热环境和能耗现状进行了测试与调查。研究了上海高层住宅室内热舒适性和能耗结构的特点。研究显示,作为非采暖地区的上海,冬夏两季室内热舒适较差,居民多通过消耗电能来换取室内热舒适度。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生活耗能的缺口日益增大,给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提出未来高层住宅的发展,不仅需要节能,更需要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开源”。其次,结合上海的气候特点,对比中国北方地区、欧洲及北美地区太阳能资源,并纵观全球的太阳能产业、市场以及政策等方面的现状与经验,探讨了上海高层住宅推广应用太阳能的可能性。剖析了在上海高层住宅上应用太阳能发展缓慢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在理论论证方面,论文以发展的眼光对建筑外界面的概念进行了诠释,引入系统思维和生态观,对整合的思想与内涵进行梳理。提出太阳能与建筑系统的整合,应基于保证建筑室内舒适的前提下,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系统的视觉与功能的关系,从而达到建筑节能减排的目的。并进一步提出整合设计的可操作的三个途径:太阳能集成技术策略、建筑整合设计的方法和政策的引导机制。论文的核心部分是从应用角度对“整合设计的方法与途径”的深入研究。着重研究了在满足规范日照间距的前提下,高层住宅南立面接受太阳能的日照时长和太阳能采集器宜放置的最佳位置。在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中,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较为成熟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方案的运行原理与系统特点,结合实际工程,以整个太阳能应用系统为对象,探讨了实际推行太阳能应用的效果。论文针对目前上海高层住宅的屋顶、墙体、阳台的等外界面现状,剖析开发有限的外界面区域可能途径,提出太阳能采集器与建筑外界面整合的形式、程度与整合的构筑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旨在立足上海高层住宅,研究太阳能同建筑整合设计中的标准设计方法和各种途径。开发高层住宅的新型外界面,从设计技术的角度解决一体化的应用问题。研究结论不仅对推动我国生态型高层住宅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为建筑师利用太阳能的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的源泉。

二、科技撑起了江苏新墙材发展的天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撑起了江苏新墙材发展的天空(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旧建筑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困境与挑战
        1.1.2 乡村保护与措施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内容
        1.3.1 国外相关研究内容
        1.3.2 国内相关研究内容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乡村更新的发展趋势与理论借鉴
    2.1 乡村的演变与困境
        2.1.1 演变与发展
        2.1.2 现象与问题
        2.1.3 选择与转变
    2.2 乡村更新相关理论借鉴
        2.2.1 新旧关系
        2.2.2 新陈代谢
        2.2.3 有机更新
        2.2.4 谨慎更新
        2.2.5 以人为本
    2.3 乡村旧建筑与微更新介入理论
        2.3.1 旧建筑
        2.3.2 微更新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自下而上的微元素构成
    3.1 乡村聚落肌理构成与演变
        3.1.1 空间形态
        3.1.2 构成要素
        3.1.3 无序演变与有序介入
    3.2 旧建筑的延续与重构
        3.2.1 符号特征
        3.2.2 元素与语言
        3.2.3 更新原则
        3.2.4 新旧并置
    3.3 场所与空间
        3.3.1 外部空间
        3.3.2 内部空间
        3.3.3 记忆与情感的再现
    3.4 文村的更新与转变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空间微更新的介入与转换
    4.1 自我更新——以苏州南河港村为例
        4.1.1 基本概况
        4.1.2 现状与调研
        4.1.3 更新策略
    4.2 时机——建筑的介入最佳时间点
        4.2.1 微更新策略优势
        4.2.2 建筑最佳介入点
        4.2.3 微更新的内容与原则
    4.3 转换——空间的多种转换方式
        4.3.1 住宅空间转换
        4.3.2 非住宅空间转换
        4.3.3 混合空间转换:轻介入·在地化——老酒坊改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对乡村旧建筑空间研究的展望
    5.2 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2)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昭通传统民居生存环境与文化特征
    2.1 历史人文环境
    2.2 自然地理环境
    2.3 昭通传统民居的多元文化特征
第三章 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
    3.1 选址及朝向
    3.2 平面布局
    3.3 剖面构成
    3.4 立面形式
第四章 昭通传统民居建造技艺
    4.1 地基与地面
    4.2 墙体营造
    4.3 梁架与屋顶
    4.4 装饰
    4.5 民居建房过程(威信双河)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昭通传统民居中的朱提文化属性
    5.2 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建造技艺影响因素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调研记录及心得)
附录C (测绘成图)

(3)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低碳文化概念研究
        二、 低碳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
        三、 低碳文化建设的阻力研究
        四、 低碳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
第二章 低碳文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低碳文化的界定与特征
        一、 低碳文化的内涵
        二、 低碳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低碳文化建设的现实作用
        一、 低碳文化建设能够确立正确的低碳价值观
        二、 低碳文化建设能够普及低碳理论知识
        三、 低碳文化建设能够完善低碳制度
        四、 低碳文化建设能够引导低碳企业建设
        五、 低碳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低碳政府建设
    第三节 低碳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 全球变暖理论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 生态文明理论
        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
        五、 低碳治理理论
第三章 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
        一、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低碳文化建设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一、 不断建立健全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政策法律
        二、 不断强化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各种举措
        三、 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第三节 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主要阻力表现
        一、 全球化压力下的各国博弈与挑战
        二、 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
        三、 低碳市场机制发育不全
        四、 我国政府低碳管理能力弱化
        五、 低碳科技发展能力不强
        六、 低碳教育相对落后
        七、 低碳制度建设滞后
第四章 破解我国低碳文化建设阻力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强化低碳理念与低碳生活
        一、 树立低碳价值观
        二、 实行低碳消费方式
        三、 倡导低碳生活
    第二节 构建低碳经济结构
        一、 调整产业结构
        二、 调整能源结构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 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减碳
    第三节 促进政府低碳管理
        一、 政府要制定低碳文化发展规划
        二、 政府要改变管理方式
    第四节 发展低碳科学技术
        一、 树立低碳科技观
        二、 发展国际合作与引进低碳技术
        三、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第五节 开展低碳教育
        一、 树立低碳教育观
        二、 开展全面的低碳消费教育
        三、 开展学校低碳教育
    第六节 建立健全低碳制度
        一、 建立健全的低碳法律体系
        二、 提高低碳政策保障能力
        三、 强化舆论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邯郸西部山区学校建筑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发展必然趋势
        1.1.2 教育兴国的需要
        1.1.3 环境保护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图
    1.6 小结
第2章 邯郸西部山区学校建筑节能现状特点分析
    2.1 邯郸西部山区建筑节能面临宏观问题
    2.2 邯郸西部山区建筑节能技术微观问题
    2.3 邯郸山区学校展开建筑节能建设的优势
第3章 邯郸西部山区学校建筑节能措施研究
    3.1 邯郸山区学校选址与布局
        3.1.1 学校选址
        3.1.2 学校布局
        3.1.3 学校建筑形体节能措施
    3.2 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方法
        3.2.1 外窗
        3.2.2 屋面节能措施
        3.2.3 墙体节能
第4章 环保外墙装饰建材
    4.1 涂料建筑
    4.2 涂料用于邯郸西部山区学校优势
    4.3 涂料粉刷建筑发展趋势
第5章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5.1 雨水收集及利用
    5.2 太阳能收集及利用
    5.3 生物质能的利用
    5.4 风能的利用
第6章 邯郸西部山区学校节能考察与分析
    6.1 康乐中学建筑节能策略
    6.2 武安南长顺中学宿舍楼节能策略
    6.3 刘二庄小学路灯选型节能策略
    6.4 龙北小学食堂雨水收集节能策略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5)材料的符号学思维探析 ——建筑设计中材料应用及观念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课题缘起——研究背景
        0.1.1 图像时代与抵抗态度——时代背景
        0.1.2 形而上学的崩溃与语言符号学的建构——哲学背景
        0.1.3 消费文化与物的符号化——文化背景
    0.2 课题导出——材料作为研究对象
        0.2.1 空间的本质
        0.2.1.1 “物的关系”与“实体存在”
        0.2.1.2 空间的呈现
        0.2.2 建筑的本质
        0.2.2.1 “诗意的栖居”
        0.2.2.2 空间与实体的思辨
        0.2.3 材料的本质
        0.2.3.1 实体的呈现
        0.2.3.2 建筑学的基本问题
    0.3 文献梳理
        0.3.1 关于材料的研究成果
        0.3.1.1 过于苛求结构“真实性”表现的建构理论
        0.3.1.2 图像的表皮化
        0.3.1.3 材料知觉潜力的挖掘
        0.3.2 关于符号学的研究成果
        0.3.2.1 结构主义符号学
        0.3.2.2 实用主义符号学
        0.3.2.3 文化符号学
    0.4 论文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0.4.1 论文创新点
        0.4.2 研究意义
    0.5 研究方法与框架
        0.5.1 研究方法
        0.5.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材料的“物性”
    1.1 “定”材料——材料的界定
        1.1.1 材料的概念
        1.1.2 材料的分类
    1.2 “论”材料——材料的属性
        1.2.1 材料的本性
        1.2.1.1 力学性能的本性
        1.2.1.2 制作工艺的本性
        1.2.2 材料的表现性
        1.2.2.1 物质性表现
        1.2.2.2 情感的表达
    1.3 “辨”材料——材料的“真实性”
        1.3.1 必然的现实
        1.3.1.1 结构理性主义的“真实性”
        1.3.1.2 自然属性的“自明”
        1.3.2 偶然的幻象
        1.3.2.1 材料替换的结构“幻象”
        1.3.2.2 “面饰”的心理传承
    小结
第二章 材料的“符号性”
    2.1 材料与符号学——建筑与语言
        2.1.1 建筑和语言的关系——共时性
        2.1.1.1 肯定的立场——句法学的肯定
        2.1.1.2 模糊的立场——语义学的肯定
        2.1.1.3 怀疑的立场——语用学的肯定
        2.1.2 语言符号介入建筑的历程——历时性
    2.2 概念重构——材料四要素
        2.2.1 质料
        2.2.1.1 质料内容
        2.2.1.2 质料表达
        2.2.2 形式
        2.2.2.1 形式内容
        2.2.2.2 形式表达
        2.2.3 意义
        2.2.3.1 意义的载体
        2.2.3.2 解读的多义性
        2.2.4 读者
        2.2.4.1 读者和作者
        2.2.4.2 读者的情感
    2.3 层次解析——材料的符号学解读层次
        2.3.1 组构——句法学
        2.3.1.1 质料的加工
        2.3.1.2 材料的建造
        2.3.2 表达——语义学
        2.3.2.1 表意的类型
        2.3.2.2 表意的方法
        2.3.3 体验——语用学
        2.3.3.1 体验的知觉
        2.3.3.2 解释的层级
    2.4 层次的历时性
        2.4.1 建筑的时代
        2.4.2 时代的侧重
    小结
第三章 材料的呈现——句法学组构
    3.1 工艺与质料——共时性
        3.1.1 塑——“土”
        3.1.1.1 黏土的制砖工艺
        3.1.1.2 混凝土的塑性
        3.1.1.3 塑的表现性
        3.1.2 构——“木”
        3.1.2.1 木构工艺
        3.1.2.2 钢铁的结构
        3.1.2.3 构的表现性
        3.1.3 砌——“石”
        3.1.3.1 石材的砌筑
        3.1.3.2 砌块的砌筑
        3.1.3.3 砌的表现性
    3.2 形式元素的变化——历时性
        3.2.1 元素的理性构成——现代主义
        3.2.1.1 “忠实于材料”的信念
        3.2.1.2 “白色方盒子”的分解及色彩的显现
        3.2.1.3 材料的空间渗透与效果优先原则
        3.2.1.4 材料与空间的结构匹配
        3.2.2 图像类型的拼贴——保守的后现代主义
        3.2.2.1 “元”理论和抽象的类型转换
        3.2.2.2 通俗化的拼贴法
        3.2.2.3 装饰性的古典主义
        3.2.3 形态的变异——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3.2.3.1 批判性的形式探索
        3.2.3.2 非理散构的句法规则
        3.2.3.3 戏谑的组构
    3.3 信息化的形态——句法学吸收
        3.3.1 非线性几何理论的援引
        3.3.2 参数化设计的形式创新
        3.3.3 非传统建筑材料
    小结
第四章 材料的诗意——语义学表达
    4.1 材料传达意义的途径——共时性
        4.1.1 再现——象形
        4.1.1.1 材料的模仿与美学的延续
        4.1.1.2 形式的再现
        4.1.1.3 形式的机械模仿
        4.1.2 隐喻——修辞
        4.1.2.1 隐喻的思维
        4.1.2.2 偏古典主义的隐喻
        4.1.2.3 偏作者主观意识的隐喻
        4.1.2.4 最佳状态的隐喻
        4.1.3 象征——约定俗成
        4.1.3.1 象征与隐喻
        4.1.3.2 象征的时代感
    4.2 材料表意的变化——历时性
        4.2.1 形式的肯定——现代主义
        4.2.1.1 抽象形式的意义
        4.2.1.2 白墙的机器形象
        4.2.1.3 混凝土的单一材质
        4.2.2 表意的巅峰——保守的后现代主义
        4.2.2.1 矛盾性与复杂性
        4.2.2.2 类型的意义
        4.2.2.3 人文的建筑观和诗性的隐喻
        4.2.3 意义的消解——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4.2.3.1 后结构主义的意义
        4.2.3.2 意义的动态认知
        4.2.3.3 “偶然的”意义
    4.3 地域性的表达——语义学抵抗
        4.3.1 地方材料的运用
        4.3.2 色彩的地域性
        4.3.3 重新演绎地方传统构造
        4.3.4 场所的地域精神
    小结
第五章 材料的情感——语用学体验
    5.1 材料解读的“语境”——共时性
        5.1.1 个体体验——个体人
        5.1.1.1 材料的知觉特性
        5.1.1.2 经验的物化
        5.1.1.3 物的敬畏
        5.1.2 自然元素——自然环境
        5.1.2.1 时间流逝的物化
        5.1.2.2 纯粹的光
        5.1.2.3 “现象镜”的水
        5.1.3 文化语境——社会文化
        5.1.3.1 材料的等级
        5.1.3.2 宗教情结的追求
        5.1.3.3 文化习俗的影响
    5.2 材料解读的变化——历时性
        5.2.1 理想的逻辑解读——现代主义
        5.2.1.1 外部装饰的去除
        5.2.1.2 白墙的“光明”
        5.2.1.3 玻璃的“透明”
        5.2.1.4 混凝土的“灵魂”
        5.2.2 影像的语义重构——保守的后现代主义
        5.2.2.1 表达的“舞台布景”
        5.2.2.2 现代与传统的中和
        5.2.3 读者的文本超意——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5.2.3.1 结构的“无意识”
        5.2.3.2 边界模糊的多元审美
        5.2.3.3 极端的形式主义
    5.3 “非物质化”——语用学融合
        5.3.1 材料的“消失”
        5.3.1.1 材料与空间的渗透
        5.3.1.2 材料的反射效果
        5.3.2 有质感的透明
        5.3.2.1 视觉的“滞延”
        5.3.2.2 温润的光影效果
        5.3.2.3 梦幻的映像呈现
        5.3.3 非物质的“轻”与物质的“重”
        5.3.3.1 消除物质的重量
        5.3.3.2 “轻”与“重”的模糊化
        5.3.4 承载复杂信息的“非物质化”材料
        5.3.4.1 图像的材料化
        5.3.4.2 信息的“非物质化”
    小结
第六章 符号学思维下的材料观
    6.1 多维的“材料性”
        6.1.1 材料的依存性
        6.1.2 材料的独立性
        6.1.2.1 质料介入
        6.1.2.2 形式介入
        6.1.2.3 意义介入
        6.1.2.4 经验介入
    6.2 反思与启迪
        6.2.1 分工与同工
        6.2.2 多元与专工
        6.2.3 对建筑研究和教学的启发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秦岭南北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
        1.1.2 我国既有住宅的现状与能耗问题
        1.1.3 我国建筑节能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1.4 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
    1.2 国内外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
        1.2.2 国外住宅节能的节能理论
        1.2.3 国内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地域范围
        1.3.2 气候特征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分析建筑节能改造对能耗的影响
        1.4.2 探讨更细致的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节能改造的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框架
        1.5.3 研究的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秦岭南北既有住宅现状分析
    2.1 西安市既有住宅现况
        2.1.1 西安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
        2.1.2 西安市既有住宅现况
    2.2 汉中市既有住宅现状
        2.2.1 汉中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
        2.2.2 汉中市既有住宅现状
    2.3 热工分区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住宅节能调查及测试分析
    3.1 住宅节能问卷调查
        3.1.1 调研概况
        3.1.2 问卷调查的内容
        3.1.3 问卷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3.2 测试数据分析
        3.2.1 实测条件
        3.2.2 实测结果
        3.2.3 实测结果分析
    3.3 既有住宅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秦岭南北既有住宅节能设计对比研究
    4.1 既有住宅现状对比
    4.2 节能设计标准对比
    4.3 实测数据对比
        4.3.1 冬季24小时温湿度对比
        4.3.2 夏季24小时温湿度对比
    4.4 改造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措施
    5.1 墙体的节能改造
        5.1.1 外墙内保温
        5.1.2 外墙外保温
        5.1.3 既有住宅外墙节能改造方式的选择
    5.2 屋面的节能改造
        5.2.1 平屋面的节能改造
        5.2.2 平屋面改为坡屋顶
        5.2.3 平屋面改为通风架空屋面
        5.2.4 平屋面改成种植屋面
        5.2.5 屋顶节能改造方式的选择
    5.3 门窗的节能改造
        5.3.1 入户门的改造
        5.3.2 外窗的改造
        5.3.3 门窗改造方式的选择
    5.4 楼梯间的节能改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云南部分少数民族民居屋顶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屋顶文化探源
    2.1 屋顶的释义
    2.2 云南环境概况
        2.2.1 自然环境
        2.2.2 人文环境
    2.3 传统民居屋顶的历史沿革
        2.3.1 屋顶的成因
        2.3.2 屋顶的形式表现
    2.4 屋顶的形态意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屋顶形态构成及特征
    3.1 屋顶构成形态分类
        3.1.1 平顶
        3.1.2 双坡顶
        3.1.3 四坡顶
    3.2 屋顶特征比较分析
        3.2.1 屋脊
        3.2.2 屋檐
        3.2.3 山尖
        3.2.4 屋角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屋面的装饰技艺
    4.1 屋面装饰材料概述
    4.2 屋面装饰材料与技艺
        4.2.1 夯土平顶
        4.2.2 草坡屋顶
        4.2.3 石板、木板坡屋顶
        4.2.4 竹木屋顶
        4.2.5 瓦屋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屋顶装饰艺术的文化特征
    5.1 屋顶装饰的功能性
        5.1.1 实用功能
        5.1.2 装饰功能
        5.1.3 装饰寓意
    5.2 屋顶装饰的艺术性
    5.3 屋顶装饰的地域性
    5.4 屋顶装饰的符号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少数民族民居屋顶的发展现状
    6.2 民族民居屋顶的保护与发展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插图及附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概念与研究基础
        1.1.2 环境意识与生态建筑
        1.1.3 生态建筑的技术层次
        1.1.4 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我国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现状
        1.2.2 不全面的舆论导向与实践
        1.2.3 高技化和国际化的“生态建筑”盛行
        1.2.4 生态建筑设计脱离地域自然环境
    1.3 研究目的
    1.4 课题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
        1.6.2 实地调研
    1.7 论文框架
2 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设计策略是生态建筑的基本要求
    2.1 生态建筑理论与“回应地域自然环境”
    2.2 “生态建筑”的再解读
    2.3 生态建筑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三个层次
    2.4 体现“地域材料”思想的生态建筑理论
    2.5 体现“环境”思想的生态建筑理论
    2.6 体现“气候”思想的生态建筑理论
    2.7 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的提出
    2.8 本章小结
3 回应地域建筑材料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3.1 “就地取材”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3.2 传统地域建筑材料的现代更新运用策略
        3.2.1 木材的现代更新
        3.2.2 石材的现代更新
        3.2.3 竹材的现代更新
        3.2.4 草材的现代更新
        3.2.5 生土的现代更新
    3.3 废旧材料的重复利用策略
    3.4 回应地域经济的材料运用策略
        3.4.1 贫困地区的低技术与材料运用
        3.4.2 发达地区的高技术与材料运用
        3.4.3 普通地区适宜技术与材料运用
    3.5 回应地域文化的材料运用策略
        3.5.1 传统地域材料的现代运用与表达——“意”的延伸
        3.5.2 现代地域材料重构地域建筑形态——“形”的衍生
        3.5.3 现代地域材料诠释地域建筑神态——“神”的承传
    3.6 本章小结
4 回应地形环境的生态处理策略
    4.1 地形环境的分析方法
    4.2 三种处理方式的提出
    4.3 覆土型生态处理策略
        4.3.1 生态效益
        4.3.2 应用范围
        4.3.3 处理方法
        4.3.4 技术策略
    4.4 架空型生态处理策略
        4.4.1 生态效益
        4.4.2 适用范围
        4.4.3 处理方法
        4.4.4 技术策略
        4.4.5 政策支持
    4.5 接地型生态处理策略
        4.5.1 生态效益
        4.5.2 应用范围
        4.5.3 处理方式
        4.5.4 技术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回应地域气候条件的技术策略
    5.1 我国的气候分区
    5.2 严寒和寒冷气候地区的“封闭保温+太阳能利用”设计策略
        5.2.1 建筑的朝向、形体与布局
        5.2.2 建筑的平面、开窗与保温
        5.2.3 建筑的被动式太阳能利用
    5.3 夏热冬暖以及温和地区的“通风+遮阳”设计策略
        5.3.1 建筑群体的通风
        5.3.2 建筑群体的遮阳
        5.3.3 建筑单体的通风
        5.3.4 建筑单体的遮阳
    5.4 夏热冬冷地区的“活动通风+活动遮阳+活动保温”设计策略
        5.4.1 “活动通风设计”
        5.4.2 “活动遮阳设计”
        5.4.3 “活动保温设计”
    5.5 气候资源主动利用策略
        5.5.1 风能的主动利用
        5.5.2 太阳能主动利用
        5.5.3 地热的主动利用
    5.6 本章小结
6 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建筑案例解析
    6.1 回应地域气候与材料的“管式住宅”
    6.2 回应地域气候的“梅纳拉商厦”
    6.3 回应地域材料与气候的“吉巴欧文化中心”
    6.4 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安吉“生态农宅”
        6.4.1 对地形环境的回应
        6.4.2 对地域材料的回应
        6.4.3 对地域气候的回应
    6.5 回应地域环境的生态建筑设计尝试
        6.5.1 基地的自然环境分析
        6.5.2 方案的建立与表达
    6.6 本章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理法与继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缘起: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范围和概念释义
        1.3.1 研究范围
        1.3.2 概念释义
    1.4 国内外研究成果
        1.4.1 古代文献
        1.4.2 近现代研究文献
        1.4.3 国外研究
    1.5 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
    1.6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2.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文化特征
    2.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和谐之美
        2.1.1 "礼乐"之和谐
        2.1.2 "道法自然"之和谐
        2.1.3 "天人合一"的传统园林建筑
    2.2 诗画同源——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诗情画意
        2.2.1 传统园林建筑的诗情
        2.2.2 传统园林建筑的画意
        2.2.3 传统园林建筑的虚境
    2.3 天地四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时空意识
        2.3.1 宇宙即建筑
        2.3.2 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
3.传统园林建筑的布局与环境
    3.1 因境成景,景到随机:园林建筑构景的生成机制
        3.1.1 园林建筑构景方式
        3.1.1.1 成景
        3.1.1.2 引景
        3.1.1.3 借景
        3.1.2 外师造化,造景探源
        3.1.2.1 相地
        3.1.2.2 立意
    3.2 安室无由,精在体宜:园林建筑形象与选型
        3.2.1 园林建筑形象要素
        3.2.1.1 体量
        3.2.1.2 造型
        3.2.1.3 色彩与质感
        3.2.2 园林建筑选型设计
        3.2.2.1 营构考究的园林厅、堂、轩、馆
        3.2.2.2 停留、观景型的亭、榭、舫
        3.2.2.3 便适型的斋
        3.2.2.4 垂直方向构建的楼阁
        3.2.2.5 随形就势的廊
    3.3 因境构室,融入自然:传统园林建筑与环境
        3.3.1 园林建筑与山水构成关系
        3.3.1.1 山中
        3.3.1.2 山水间
        3.3.1.3 山水对面
        3.3.2 因山构室——建筑与地形
        3.3.2.1 不同山位的园林建筑经营
        3.3.2.2 园林建筑与咫尺山林的关系
        3.3.2.3 园林建筑与山势构景的手法
        3.3.3 就水架屋——建筑与水体
        3.3.3.1 园林建筑与不同水体的结合
        3.3.3.2 园林建筑与水体构景方法
    3.4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园林建筑布局经营
        3.4.1 主与次
        3.4.2 虚与实
        3.4.3 疏与密
        3.4.4 藏与露
        3.4.5 起承转合
4.空间:园林建筑与庭院的交互
    4.1 合院——内向性空间的原型
        4.1.1 合院类型
        4.1.1.1 家与庭院—居住类型
        4.1.1.2 国与庭院—宫殿类型
        4.1.1.3 园与庭院—园林类型
        4.1.1.4 寺与庭院—宗教类型
        4.1.2 合院围合方式
        4.1.3 合院空间的景观组织
    4.2 园林建筑与庭院空间的辩证共生
        4.2.1 园林建筑庭院空间构成要素
        4.2.1.1 园林建筑
        4.2.1.2 墙体
        4.2.2 庭院空间构图与尺度
        4.2.2.1 庭院空间平面构图
        4.2.2.2 庭院空间尺度层级
        4.2.3 园林建筑与庭院景观的相互映衬
        4.2.3.1 建筑作为庭院景观的背景与中介
        4.2.3.2 建筑作为庭院景观的构成元素
        4.2.3.3 景观作为庭院建筑的对比与映衬
        4.2.3.4 景观作为庭院建筑的构成元素
    4.3 庭院组合形态与空间结构
        4.3.1 园林建筑庭院组合形态
        4.3.1.1 串连式
        4.3.1.2 随机式
        4.3.2 庭院整体性空间结构
        4.3.2.1 "园中有院"的嵌套式空间结构
        4.3.2.2 整体空间结构整合之图解
    4.4 往复无尽的园林建筑庭院空间经营
        4.4.1 庭院空间的虚实结构
        4.4.2 迂回曲折的空间变化
        4.4.3 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
        4.4.3.1 用分隔渗透加强景深
        4.4.3.2 多重空间的渗透
        4.4.3.3 对景、框景、借景的作用
        4.4.4 步移景异的时空序列
        4.4.4.1 "步移景异"的运动观
        4.4.4.2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序列
        4.4.5 以小见大的空间感受
    4.5 光影与空间:明暗有致的园林建筑意蕴
        4.5.1 光与影
        4.5.2 光形与物影
        4.5.3 黑白光影
        4.5.4 光影对空间的调节
        4.5.5 光影对空间的连接
        4.5.6 光的引导作用
5.理微:园林建筑构造细部设计
    5.1 木构架与坡屋顶
        5.1.1 木构架
        5.1.2 坡屋顶
    5.2 园墙与墙洞
        5.2.1 巧制的园墙
        5.2.1.1 分隔园林与外部城市空间的墙
        5.2.1.2 园林内部空间分隔之墙
        5.2.2 式样众多的墙洞
        5.2.2.1 洞门和空窗
        5.2.2.2 漏窗
    5.3 木装修细部设计
        5.3.1 木装修分类综述
        5.3.1.1 门窗
        5.3.1.2 栏杆与挂落
        5.3.1.3 雀替
        5.3.1.4 纱槅与屏
        5.3.1.5 罩
        5.3.1.6 天花
        5.3.1.7 木作工艺
        5.3.2 木装修细部设计手法
        5.3.2.1 装修与园林建筑类型塑造
        5.3.2.2 装修与园林建筑空间组织
        5.3.2.3 装修与园林建筑光影效果
    5.4 其它装饰细部设计
        5.4.1 砖雕细部设计
        5.4.2 瓦作细部设计
        5.4.2.1 瓦当、滴水
        5.4.2.2 脊饰
        5.4.3 石作细部设计
        5.4.3.1 柱础
        5.4.3.2 抱鼓石
        5.4.3.3 石栏杆
    5.5 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特征
    5.6 园林建筑色彩处理
6.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6.1 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
        6.1.1 场所理论
        6.1.1.1 场所与归属感
        6.1.1.2 园林建筑的场所精神
        6.1.2 地区主义建筑
        6.1.2.1 地区主义的建筑思想
        6.1.2.2 批判的地域主义
        6.1.2.3 全球—地区建筑学
        6.1.2.4 乡土建筑
        6.1.2.5 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地方性的回归
        6.1.3 建构理论
        6.1.3.1 建构文化
        6.1.3.2 "建构"的内核
        6.1.4 园林建筑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内涵
    6.2 中国近现代园林建筑继承传统的探索历程
        6.2.1 近现代的转型——传统与西方
        6.2.1.1 20世纪初的中西合璧
        6.2.1.2 50年代的融汇吸收
        6.2.1.3 60-70年代的独特发展
        6.2.2 世纪末的冲突——传统性与现代性
        6.2.2.1 80年代——对传统符号的探求
        6.2.2.2 90年代以来——走向内在的本体
    6.3 建筑形态: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创新
        6.3.1 对传统形式的模仿和借鉴
        6.3.1.1 园林建筑的复原和重建
        6.3.1.2 仿古园林建筑的创作
        6.3.1.3 简化和提炼
        6.3.1.4 提取与拼贴
        6.3.2 对传统形式的变换与隐喻
        6.3.2.1 变形与转化
        6.3.2.2 隐喻和象征
    6.4 顺应环境——与自然共生
        6.4.1 西方早期现代主义的探索
        6.4.1.2 赖特的有机建筑
        6.4.1.3 阿尔托的人情化空间和地方性设计倾向
        6.4.2 随形就势,有机生长
        6.4.3 "形式追随气候"
    6.5 空间的嬗变
        6.5.1 传统空间的延续与转换
        6.5.1.1 传统空间秩序的延续
        6.5.1.2 传统空间的转换
        6.5.2 空间意境的现代营造
        6.5.2.1 光的空间意境
        6.5.2.2 风的空间意境
        6.5.2.3 水的空间意境
        6.5.2.4 植物的空间意境
    6.6 对地方风格的探索
        6.6.1 取材于自然的地区风格
        6.6.2 地域乡土文化的提升转化
        6.6.3 历史环境的延续更新
    6.7 材料与细部的设计表达
        6.7.1 材料的选择与表现
        6.7.2 传统地方材料的选取
        6.7.3 现代材料表达传统性
        6.7.4 新旧材料的对比与融合
        6.7.5 精致的细部表达
    6.8 技术的延续与创新
        6.8.1 适宜技术的应用
        6.8.2 传统技术的改进
        6.8.3 现代技术的引入
        6.8.3.1 运用现代技术诠释传统文化
        6.8.3.2 可持续的现代园林建筑设计
    6.9 中国园林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6.9.1 注重园林建筑的本质
        6.9.2 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
        6.9.3 传统与现代多层次的互融共生
7.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挑战与使命
        1.1.1 人口与能源消耗的挑战
        1.1.2 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
        1.1.3 太阳能利用的使命
    1.2 太阳能建筑的研究与实践
        1.2.1 国外太阳能建筑发展概述
        1.2.2 中国的“阳光事业”
    1.3 问题域
        1.3.1 上海
        1.3.2 高层住宅的界定
        1.3.3 外界面的开发
        1.3.4 整合设计的提出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阅读
        1.4.2 调查与测试
        1.4.3 计算与模拟
        1.4.4 重点深入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5.1 主要内容和最终目标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上海高层住宅室内热环境与能耗分析研究
    2.1 上海自然条件分析
        2.1.1 地理概况
        2.1.2 人口密度
        2.1.3 气候特征
    2.2 上海高层住宅室内热环境调查
        2.2.1 发展概状
        2.2.2 调查与测试内容
        2.2.3 高层住宅基本特征
        2.2.4 住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2.2.5 居室通风换气与室内空气质量
    2.3 上海高层住宅室内热舒适研究
        2.3.1 对住户热感觉的统计分析
        2.3.2 室内温湿度测试结果
        2.3.3 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2.4 上海高层住宅的能耗现状与外围护结构节能潜力分析
        2.4.1 采暖制冷设备使用调查及能耗现状
        2.4.2 居民生活热水能耗分析
        2.4.3 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性能状况
    2.5 小结
第3章 上海高层住宅利用太阳能的可行性分析
    3.1 上海地区的太阳能资源
        3.1.1 上海的太阳能资源
        3.1.2 与我国西部、北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比较
        3.1.3 与欧洲及北美洲地区太阳能资源的比较
    3.2 太阳能技术、产业和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3.2.1 国外太阳能热水利用现状
        3.2.2 国内太阳能热水利用行业发展的特点
        3.2.3 全球太阳能光伏利用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3.3 激励政策对太阳能利用的影响与启示
        3.3.1 全球激励政策概述
        3.3.2 国外激励政策国家案例分析
        3.3.3 国内激励政策现状与启示
    3.4 上海高层住宅建筑利用太阳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4.1 居民对太阳能利用的了解程度调查
        3.4.2 上海住宅节能与太阳能利用计划
        3.4.3 上海建筑利用太阳能的技术含量调查
        3.4.4 存在的问题
    3.5 小结
第4章 关于太阳能系统与建筑外界面整合设计理论的思考
    4.1 建筑外界面的思考
        4.1.1 建筑外界面的界定
        4.1.2 基本功能属性
        4.1.3 “层”与“片”的结构原理
        4.1.4 外界面与太阳能利用系统的关联
    4.2 整合的思想与内涵
        4.2.1 系统思维的引入
        4.2.2 整体生态建筑观:可持续太阳能建筑设计
        4.2.3 “以少致多”的整合思想
        4.2.4 整合的内涵
    4.3 整合的目标、原则与视觉表现
        4.3.1 整合目标:舒适与节能减排
        4.3.2 整体性的设计原则
        4.3.3 整合的视觉表现:太阳能技术的美学与细部
    4.4 整合设计的可操作途径
        4.4.1 太阳能系统的集成模式与策略
        4.4.2 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的方法
        4.4.3 完善的政策与法规的引导机制
    4.5 小结
第5章 城市环境下高层住宅外界面的太阳能应用研究
    5.1 上海住宅区总体规划概述
        5.1.1 布局特点
        5.1.2 日照标准
        5.1.3 朝向与间距
        5.1.4 小区环境满意度调查
    5.2 日照对建筑获得太阳能的影响
        5.2.1 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5.2.2 日照阴影的“时间性”
        5.2.3 最大太阳能围合体
    5.3 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日照时长研究
        5.3.1 研究的问题
        5.3.2 日照分析主、客体建筑范围和对象的确定
        5.3.3 高层板式住宅的日照时长分析
        5.3.4 十八层塔式住宅的日照时长分析
        5.3.5 观测分析
        5.3.6 结论
    5.4 小结
第6章 高层住宅中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
    6.1 高层住宅中太阳能系统的选用
        6.1.1 适于高层住宅的太阳能技术系统模式的选用原则
        6.1.2 太阳能系统对建筑外界面形式的要求
        6.1.3 高层住宅太阳能技术系统优化设计
    6.2 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组成与集热器设计
        6.2.1 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组成
        6.2.2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选择的原则
        6.2.3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安装位置的选择
        6.2.4 集热器采光面积的确定方法
        6.2.5 集热器方位与倾角的确定方法
        6.2.6 集热器间距的确定方法
    6.3 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案研究
        6.3.1 太阳能热水系统分类
        6.3.2 高层住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的选用
        6.3.3 太阳能热水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6.3.4 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方案分析
    6.4 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经济性能分析
        6.4.1 经济效益的评定指标
        6.4.2 技术经济性能比较
        6.4.3 工程实践案例研究
    6.5 小结
第7章 高层住宅外界面整合设计研究
    7.1 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现状与问题调查
        7.1.1 屋顶样式与风格
        7.1.2 墙面形式特点与设计表达
        7.1.3 阳台形态与气候适应性调查
    7.2 高层住宅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研究
        7.2.1 屋顶的保温与隔热
        7.2.2 通风墙体
        7.2.3 窗与遮阳
        7.2.4 附加阳光间
    7.3 高层住宅一体化设计形式研究
        7.3.1 顶界面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7.3.2 墙体与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7.3.3 阳台栏板与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7.3.4 室外遮阳与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7.3.5 高层住宅立面一体化的整体设计
    7.4 建筑外界面整合设计构造技术
        7.4.1 支架式构造设计
        7.4.2 叠合式构造设计
        7.4.3 组合模块方式
    7.5 小结
第8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上海高层住宅冬季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B 上海高层住宅节能与太阳能应用夏季状况调查
附录C 实验测点布置及试验设备介绍
附录D 上海高层住宅调查一览表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科技撑起了江苏新墙材发展的天空(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旧建筑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例[D]. 李娜.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昭通传统民居空间形态与建造技艺研究[D]. 刘伶俐.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3]我国低碳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 顾健. 南京工业大学, 2014(04)
  • [4]邯郸西部山区学校建筑节能策略研究[D]. 韩静. 河北工程大学, 2012(05)
  • [5]材料的符号学思维探析 ——建筑设计中材料应用及观念演变[D]. 黄增军. 天津大学, 2011(06)
  • [6]秦岭南北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对比研究[D]. 赵婷. 长安大学, 2011(04)
  • [7]云南部分少数民族民居屋顶装饰艺术研究[D]. 崔丹丹.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8]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初探[D]. 黄磊. 重庆大学, 2010(03)
  • [9]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理法与继承研究[D]. 秦岩.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10]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D]. 史洁. 同济大学, 2008(04)


建筑论文 生态建筑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民居论文

上一篇:什么是阶段性就业 弹性就业
下一篇:GNA和α-PAP双抗体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烟草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