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芸[1](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王志斌[2](2014)在《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和解泄热安神法治疗酒精依赖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阐述了现代医学及中医药对酒精依赖症的认识,以统计学作为研究工具探讨了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并深入研究了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和该法对酒精依赖大鼠行为学及神经递质影响的作用机制,为今后阐明中医药治疗酒精依赖症的作用机理和中药开发提供依据。1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目的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酒精依赖症患者证候学规律特点。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211例符合酒精依赖症诊断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症状信息、饮酒量,中医证候量表以及肝功能等信息。将上述信息数字化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及复杂系统熵聚堆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因子分析和复杂系统熵聚堆对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分类分析后,得出以下6个证型:肝肾阴虚,湿热气滞证(37例,17.5%);肝阳上亢,阴虚内热证(19例,9.0%);脾虚肝郁,湿热瘀阻证(66例,31.3%);脾虚湿困证(18例,8.5%);肝郁气滞,阴虚血瘀证(49例,23.2%);湿热内盛证(22例,10.4%)。2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法观察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6名酒精依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和解泄热安神法方药及安慰剂4周。并以健康状况问卷(Short Form36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为主要研究工具,量化评估和解泄热安神法方药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经治疗前后SF-36计分数据比较,治疗组在服药4周后,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6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功能、情感职能2个维度不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同时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治愈率和显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组间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在胁肋胀满,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情志抑郁,便秘及口苦6个证候指标治疗组的积分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大鼠戒断行为及伏核多巴胺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一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大鼠戒断行为影响的研究目的研究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模型大鼠戒酒后戒断行为学评分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自由饮含低浓度酒精饮水建立酒精依赖症动物模型。设立治疗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并在实验进行3周后,治疗组大鼠应用解泄热安神法方药灌胃,对照组应用纯净水假灌胃,正常组则不进行干预。造模大鼠在实验的4周后撤除酒精饮水,给予纯净水。观察大鼠撤除酒精后不同时间(2h,6h,24h,48h)给予行为体征和听源性癫痫发评分。结果对照组大鼠在戒酒后的戒断症状评分在戒断后2、6、24h时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行为则介于二者之间。48小时后各组的戒断行为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实验二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大鼠伏核多巴胺含量影响的研究目的通过HPLC-MS/MS法研究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模型大鼠戒酒后大脑伏核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造模及施药方案同实验一。通过HPLC-MS/MS法研究对比治疗组(高剂量、低剂量)、对照组在戒酒后大脑伏核多巴胺含量的差异。结果经HPLC-MS/MS法测定各组伏核多巴胺含量,分析发现,四组数据中对照组伏核内多巴胺含量最高2.14+0.32μ g/g,正常组最低0.96±0.38μ g/g,高剂量治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为:1.43±0.41μg/g,1.50±0.28μg/g。两治疗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而上述两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3](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付高爽[4](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王兆民[5](2020)在《“双葛解酒方”治疗非昏迷期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观察双葛解酒方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非昏迷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救治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急诊门诊60例急性酒精中毒非昏迷期病人,采用SPSS随机数字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命监测情况下治疗,治疗组口服配制的双葛解酒方(开水250ml冲调,温服),对照组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维生素注射液C 10ml+注射用维生素B6 0.2g静脉滴注。分别记录二组患者治疗60min、120min、150min时间点的中医证候评分和呼气酒精浓度,根据评分值及呼气酒精浓度变化情况进行疗效、时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并观察二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在60min治疗前后比较具有差异性(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120min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150min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中医时效比较:两组在60min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在治疗12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50min相比较,具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呼气酒精浓度比较:两组在60min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在120min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150min治疗前后比较具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4.安全性评价:两组血生化、血糖、心电图在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双葛解酒方组和对照组在治疗非昏迷期急性酒精中毒皆能取得有效疗效,且双葛解酒方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优于对照组。2.双葛解酒方组在治疗时效和降低呼气酒精浓度上较对照组更为显着。3.经研究后发现,双葛解酒方在临床安全性高,解酒效果良好,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郭群[6](2019)在《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酒精性肝病(肝郁脾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符合肝郁脾虚兼血瘀证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在严格戒酒、充分休息、良好的营养支持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口服;治疗组30例予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复方成分包括天然牛磺酸及参芪扶正化瘀方加减(黄芪30g丹参30g鳖甲10g柴胡12g芍药10g当归10g桃仁10g甘草6g等)。通过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酒精性肝病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生存质量(通过临床症状自评表完成)、B超等来评价天然牛磺酸复方是否在治疗酒精性肝病(肝郁脾虚兼血瘀证)中存在优势,为推广该法在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运用中提供依据。结果:(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与76.67%,其中治疗组显效9人,显效率为30%,有效人数为17人,有效率56.67%,4人疗效不佳,无效率占比13.33%;对照组7人显效,组内占比23.33%,有效人数为16人,组内占比为53.33%,无效人数7人,无效率占比23.33%,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B超情况均有改善,两组患者肝脏B超轻度病变人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多,中度患者人数变化不大,重度患者人数减少,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B超病变改善情况均良好,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两种治疗方案对TC改善情况不明显,对ALT、AST、GGT、TG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后两组组间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肝功能及TG改善程度基本相同。(4)治疗组肝纤四项各指标均有所下降(p<0.05),而对照组经治疗后肝纤四项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治疗组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疗效更佳。(5)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30%,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对中医症候的改善,均有不错的疗效,治疗后两组组间中医症候积分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案对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更优。结论:天然牛磺酸复方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病(肝郁脾虚兼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不适,有保护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孙彪[7](2014)在《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酒精性肝病是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之一,国内、外对于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研究报道较少,其中Laurent Spahr教授等研究发现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并发胆汁淤积的病死率很高,预后及治疗还不成熟。据O’Shea教授等报道大约25%的慢性酒精性肝病合并肝内胆汁淤积,并且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因此,本研究是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住入院的88例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的患者临床资料加以整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酒精性胆汁肝病并发淤积的预后及治疗,并探讨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方法:1.查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住入院的酒精性肝病的住院病历,根据2010年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和2013年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进行纳入和排除,共收集符合条件的病历88例。2.使用EpiData3.1数据管理软件记录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应用中药治疗的患者记录舌脉、中医证型及方药。3.根据调查资料分析(1)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特征;(2)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患者的预后及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组的疗效差异;(3)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患者的中医症候特点及辨证施治。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等多种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双侧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预后评估Child评分可作为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的独立预后因素。2.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候特点及辨证施治:中医证型可分为肝胆湿热、热毒炽盛、湿困脾胃、寒凝阳衰、肝气郁结、气阴两伤六型。中药治疗上多采用解毒、清热、凉血、化痰、利湿、扶正等法。结论:通过对88例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患者病历资料的研究发现:1.该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发病年龄以40~59岁之间的患者最多。饮酒种类以仅饮白酒为主。日均饮酒量在80~160g者居多,饮酒时间多为20年和30年左右。2.基线生化指标方面,结果显示与正常参考值相比,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明显升高,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ALT、AST水平不同患者中差异较大。3.住院期间88例患者死亡6例,总体病死率为6.82%,4例出现消化道出血,12例出现肝性脑病(其中死亡4例),3例出现肝肾综合征(其中死亡2例)。4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因为治疗及时以及一般情况较好未发生死亡。4Child评分可以成为独立的预后因素,在对该疾病的病死率进行评估时具有重要作用。5.中医对于酒精性胆汁淤积认为属于酒疸范畴,嗜酒过度、复感外邪、饮食劳倦为发生酒疸的常见诱因。总体病机为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脏腑亏虚。中医证型:可分为湿热内蕴、毒热瘀结、脾虚湿困四型,之后我们在病历资料中又发现了肝气郁结、气阴两伤两型,中药治疗上多采用解毒、清热、凉血、化痰、利湿、扶正等法。治疗上由于应用目标药物的患者数较少,没有得出统计学意义。所以下一步将会对于这个病种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的、双盲的、多中心的药物试验,来完善本研究的上述不足。
来要良[8](2013)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其干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酒精已成为继病毒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酒精性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内毒素血症是酒精性肝病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参考文献制定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证候观察量表,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40例病例,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特点,同时评价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学特点,评价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①理论研究:对酒精性肝病及内毒素血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杨晋翔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经验;②证候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40例病例,通过描述性和因子分析统计学方法,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特点;③治疗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症状积分方法观察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化验指标观察疗效。结果:1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职业发病率依次为工人、干部、商人。患者以饮白酒为主,酒精度在40-60度之间,饮酒时间多较长,日均酒精摄入量在120-200g/d,累计酒精摄入量达到1500-2000Kg。2患者AST/ALT比值多大于1,患者γ-GT、ALP轻度增高为主,TBiL水平多数大于5倍正常值。患者ALB、PALB、PTA、TC、CHE水平多低于正常值,ALB主要集中30g/1水平以下,PALB值多低于100mg/1,PTA值主要集中在50-75之间,CHE值低于正常值,主要集中在1500-2500u/1,以Child C级人数最多。患者血内毒素水平随着黄疸水平升高而升高,随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下降而升高。3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乏力、腹胀、食少、赤缕红斑、面晦暗、尿黄、口干、恶心口苦、身目黄、嗳气、胁肋刺痛、肌肤甲错、水肿。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22.9%)、类肝胆湿热(15.0%)、类瘀血(14.3%)、类肝脾血瘀(13.6%)、类肾阳虚(12.9%)、类热盛伤阴(11.4%)、类肝肾阴虚(10.0%)。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位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涉及气虚、血瘀、湿热毒邪,病机为“正气亏虚、瘀毒内阻”,病机要素为“脾胃气虚”、“瘀”、“毒”4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TBil、ALB.血内毒素、Child分级水平相关。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通过症状积分评价的方法,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乏力、口苦等主要症状和总体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6两组治疗后肝功化验比较:经过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L、GGT、ALP、TBA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患者CHE、PALB和CHO水平均较前升高,治疗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患者CR和UREA经过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7两组治疗后血凝、内毒素及血氨化验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PT和INR水平均较前下降,PTA水平较前升高,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FIB水平均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改善血、腹水内毒素及血氨水平优于对照组。8两组治疗后肝功能评价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Child、MELD评分均治疗前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改善患者Child、MELD评分优于对照组。9两组治疗后总体有效率比较: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总有效率70.1%,经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类肝胆湿热、类瘀血、类肝脾血瘀、类肾阳虚、类热盛伤阴、类肝肾阴虚。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位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涉及气虚、血瘀、湿热毒邪,病机为“正气亏虚、瘀毒内阻”,病机要素为“脾胃气虚”、“瘀”、“毒”。中医益气活血解毒法对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如乏力、口苦、身目黄及水肿等,对肝功能指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血、腹水内毒素和血氨的清除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患者Child、MELD评分。
张廷坚[9](2007)在《肝硬化中医证候及临床用药相关文献之计量学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硬化患者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2~18∶1。可能与男性自身免疫功能、生活方式和饮食卫生、接触人员广泛等因素有关。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占43.3%,其次为农民占20.1%。说明肝硬化与生活条件、营养状况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强弱、文化水平的高低有一定关系,发病高峰以41~60岁占绝大多数,近六成。肝硬化病因较多,诱因复杂,其中以肝炎后肝硬化最多,在大陆地区平均约占六成以上,且主要由乙型肝炎所致,故要降低肝硬化发病率,首先应做好乙型肝炎防治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大陆地区饮酒者也逐渐增多,台湾地区酒精性肝硬化与地区别有极大的关系,一般以花莲台东等地区病患数较高,其次为屏东等山地部落,都会区又居其次,这里所谓的都会区包括大台北以及高雄市等台湾的重点都市,另就台湾地区酒精性肝硬化地理区分布而言,呈现南多北少的局面。相关资料,请详见本文附录。此外对胆汁性肝硬化也要提高警惕性,根据此次文献调查:由胆汁淤积引起者约占百分之七上下,临床上要重视各种原因所致胆汁淤积的早期治疗。由药物或化学毒物引起的肝硬化约占在有明显诱因的肝硬化百分之五左右,因此临床医生用药宜少而精,对原有肝病患者更不能滥用药物;另外如不可避免接触化学毒物时也应严格采取防护措施,以尽量减少对肝的损害。此次文献研究分析许多病例,可看出肝硬化发病还与许多诱因密切相关,可查到明显诱因者约占整体的三分之二强。故预防本病应强化自我保健意识,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况,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肝硬化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通常以乏力、腹胀及厌食最常见,因此临床上对有上述症状者,除考虑胃肠道疾病外,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必要时应进一步做针对性检查以确定诊断。只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才能有效地防止病情恶化,终止肝纤维化等损害。其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最多见,约近四成,因此对肝硬化患者应注意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肝硬化病死率较高,病死率约为一成上下。年龄在5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较大,约近七成。可见影响肝硬化的预后,除治疗是否及时、病情严重程度、肝脏贮备能力外,年龄也是一个独立因素。【目的及意义】本文搜集了大陆地区近十年肝硬化相关的论文,在数理逻辑计量诊断的基础上,为肝硬化中医宏观辨证提供数理统计上的依据,对提高中医诊断肝硬化证候的水平,促进肝硬化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定量化和标准化有一定意义,且有利于中西医学的沟通和交流。并期盼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探讨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初步实现肝硬化常见证候的定量诊断;探讨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及专病专证治疗肝硬化提供了客观依据及理论基础。使得肝硬化的微观辨证和“证”的实质研究建立在更为严谨的科学基础上。更欲将证候的量化研究方法带入一个新的领域。【研究内容和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使用计算机以“肝硬化、辨证施治、辨证分型、病案举例、典型病例”关键词为检索途径,检索1994-2006年2月间的文献题录,获得目标文献,再从目标文献和综述类文献所列的参考文献中进行追踪查寻,共检出文献题录10706条。通过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部分)根据上述10706条题录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计算机检索未找到的再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过刊合订本手工检索:其次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按中图分类号8575(肝硬化),检索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的专着。按文献入选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373篇(作者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名老中医治疗肝硬化专着11本,其中肝硬化病案共604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569例,酒精性肝硬化1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9例,胆汁性肝硬化4例,心源性肝硬化1例,药物性肝硬化1例。本课题主要运用频率、排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大似然法模型。统计是一门被运用资料采矿技术的人所广为运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现在人们已经将统计工具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了筛选,确定了常见证候的相关因素;然后采用运用最大似然法建立了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表、当代大家用方遣药规律。并根据试验性诊断的评价原则,对建立的计量诊断表进行了回顾性检验,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说明此量化标准与黄金标准(专家的诊断标准)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成果及结论】本文所建立的6个计量诊断表,可独立诊断,亦可随机组合,具有可计量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及简便易行的特点,亦为开展肝硬化的多中心、大协作深入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本项研究在中医疾病证候规范的研究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良好开端,证实了中医的病及证是可以进行规范化和计量化的。初步得出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式。但其研究方法尚须改进,并须得到进步临床验证。为探索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对562首治疗肝硬化复方中313味中药进行研究,发现治疗肝硬化所用的药模拟较集中在补气、利水消肿、理气、活血调经、补阴和补血类,而清热凉血药、消食药和化湿药的使用率也较高;高频次药物功效中,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具有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健脾胃、行气、补气、补肝肾等作用的药物;其中常用中药有:茯苓、白术、丹参、黄芪、泽泻、鳖甲、当归、大腹皮、柴胡、猪苓、赤芍、甘草等;得到肝硬化常见证型的用药。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前景广阔,探讨其用药规律有积极意义,为治疗肝硬化的新药开发,尤其相关中药新药研制及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制定提供了依据。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治疗肝硬化应用频次较高、疗效好、重复率高的方药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从而开发出疗效理想、具有可重复率、中西医工作者乐于应用、患者喜于接受的新方剂、新剂型、新成药,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体现中医病证相关特点,抓主要矛盾与分析病机相结合,首先西医辨病,明确疾病的诊断,把握疾病的总体病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辨证,发挥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以病统证,才能使证的广泛性因病的特异性而得到深层次的认知。病证结合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治疗模式,病证结合研究更能从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证的本质。(2)采用文献学方法,借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合理应用数理统计。(3)从药用功效、高频次用药、低频次用药、常见证型用药、用药特点,多种角度探讨肝硬化的用药规律。
苏英福[10](2007)在《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病变与少阴阳虚证候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酒精毒性所造成脑部神经损伤病变,常见于长期饮酒,营养不良,尤其缺乏维生素B1、B12所造成的脑部神经损伤病变,症候群如Wernicke-Korsakoff氏脑病变、癞皮病等。病理改变:长期饮酒过量,出于甲醛、乙醇、乙醛毒素的作用,可以导致不欲饮食,脑部缺乏营养素,造成神经毒性异常反应。并且易造成脂肪肝、高乳酸血症、PTA功能的不足、肾脏功能的衰退、脑部缺乏营养素造成ATP的不足。中医学认为,酒精毒性所造成脑部神经损伤病变的病因病机:饮酒过度,初期由于酒性辛热,助阳生热;长期酗酒,或大量饮酒,则酒毒伤阳,虚寒内生。酒精毒性导致脑部神经损伤病变属少阴阳虚证,表现为神疲欲寐,四肢厥冷,饮食不下,涎多便溏的虚寒证候,辨证论治:以“四逆汤”为主的方剂治疗。少阴阳虚证病位在心肾,心为君火,为生之本;肾阳为相火,为阳气之本;两脏共具温煦、推动之功。根据中医理论以及临床实践,“脾阳根于肾阳”,故少阴阳虚证又常兼脾肾阳虚,治以益火补土;同时,酒毒既可伤阳,又常蕴热,故少阴阳虚证亦可兼见寒热错杂,治以寒热并用;此即法随证立,药随法变,是谓中医辨证施治之宗旨,整体观念之精髓。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 2.1.1 攻逐瘀血法 |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 2.1.1.2 抵当汤证 |
| 2.1.1.3 抵当丸证 |
| 2.1.2 泻热逐水法 |
| 2.1.2.1 大陷胸丸证 |
| 2.1.2.2 大陷胸汤证 |
| 2.1.3 三物白散证 |
| 2.1.4 十枣汤证 |
| 2.1.5 苦寒泻下法 |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 2.1.5.2 小承气汤证 |
| 2.1.5.3 大承气汤证 |
| 2.1.6 麻子仁丸证 |
| 2.1.7 蜜煎导证 |
| 2.1.8 变治法 |
| 2.1.8.1 大柴胡汤证 |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 2.1.9 急下存阴法 |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 2.2.1 攻下泻热法 |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 2.2.1.4 谷疸证证治 |
| 2.2.1.5 酒疸证证治 |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 2.2.2 攻下行气法 |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 2.2.3 峻下去积法 |
| 2.2.4 攻下逐饮法 |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 2.2.4.2 悬饮证证治 |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 2.2.5 攻下逐瘀法 |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 2.2.7 缓下润燥法 |
| 2.2.8 温里攻下法 |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 1.1 原文 |
| 1.2 主证 |
| 1.3 药物组成 |
| 1.4 煎服法 |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 1.5.2 蒸蒸发热 |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 2 小承气汤论述 |
| 2.1 条文 |
| 2.2 主证 |
| 2.3 药物组成 |
| 2.4 煎服法 |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 2.5.1 脉滑而疾 |
| 2.5.2 腹大满不通 |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 3 大承气汤论述 |
| 3.1 原文 |
| 3.2 主证 |
| 3.3 药物组成 |
| 3.4 煎服法 |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 3.5.1.1.3 不能食 |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 3.5.2.2 发热汗多 |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 4 三承气汤总结 |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 1 新加黄龙汤证 |
| 2 宣白承气汤证 |
| 3 导赤承气汤证 |
| 4 牛黄承气汤证 |
| 5 增液承气汤证 |
| 6 护胃承气汤证 |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 8 桃仁承气汤证 |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 前言 |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 4 结论 |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1 系统评价概述 |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 1.3 Meta分析 |
| 1.4 文献综述 |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 3 Meta分析概述 |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 4.2.1.1 检索词 |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 4.2.1.3 检索范围 |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 4.3.6 信息完整性 |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 4.4.2 观察性研究 |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 1 前言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确立题目 |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 3.2.1 检索词 |
| 3.2.2 检索数据库 |
| 3.2.3 手工检索 |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3.1 排除标准 |
| 3.3.2 纳入标准 |
| 3.3.2.1 随机分组 |
| 3.3.2.2 隐蔽分组 |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 3.3.2.7 其他偏倚 |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 3.4.2.1 二分类变量 |
| 3.4.2.2 连续性变量 |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 3.4.3.3 统计学意义 |
| 3.4.4 统计分析 |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6 典型医案 |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 1 前言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确立题目 |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 3.2.1 检索词 |
| 3.2.2 检索数据库 |
| 3.2.3 手工检索 |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3.1 排除标准 |
| 3.3.2 纳入标准 |
| 3.3.2.1 随机分组 |
| 3.3.2.2 隐蔽分组 |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 3.3.2.7 其他偏倚 |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 3.4.2.1 二分类变量 |
| 3.4.2.2 连续性变量 |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 3.4.3.3 统计学意义 |
| 3.4.4 统计分析 |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 1 前言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确立题目 |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 3.2.1 检索词 |
| 3.2.2 检索数据库 |
| 3.2.3 手工检索 |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3.1 排除标准 |
| 3.3.2 纳入标准 |
| 3.3.2.1 随机分组 |
| 3.3.2.2 隐蔽分组 |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 3.3.2.7 其他偏倚 |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 3.4.2.1 二分类变量 |
| 3.4.2.2 连续性变量 |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 3.4.3.3 统计学意义 |
| 3.4.4 统计分析 |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5 典型医案 |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 1 文献质量评价 |
| 2 比值比OR |
| 3 相对危险度RR |
| 4 率差RD |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参考书目 |
| 附篇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酒精依赖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流行病学 |
| 2 发病机理 |
| 3 酒精依赖症临床表现 |
| 4 酒精依赖症的诊断及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 |
| 5 酒精依赖症的治疗 |
| 6 酒精依赖症的实验研究 |
| 7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酒精依赖症相关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1 酒精依赖症 |
| 2 急性酒精中毒 |
| 3 酒精相关神经系统疾病 |
| 4.实验研宄 |
| 5 酒精性肝病 |
| 6 酒精相关的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
| 7 酒精相关心血管系统疾病 |
| 8 酒精中毒性阳痿 |
| 9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大鼠戒断行为及伏核多巴胺含量影响的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一 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大鼠戒断行为影响的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实验二 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大鼠伏核多巴胺含量影响的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创新点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
|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
| 2 中药辨证治疗 |
| 3 针刺治疗 |
| 4 中成药治疗 |
| 5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
|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
|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
|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
|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
|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
|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
| 7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
|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方法 |
| 1 成立工作小组 |
| 2 建立条目池 |
| 3 专家遴选 |
|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
|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
| 三、研究结果 |
|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
|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
|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
|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
| 四、讨论 |
|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
|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方法 |
| 1 方案设计 |
| 2 研究资料 |
|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 4 信息采集 |
| 5 数据录入 |
| 6 统计分析方法 |
| 7 质量控制 |
| 三、研究结果 |
| 1 基本资料 |
| 2 临床相关情况 |
|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
| 四、讨论 |
|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
|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
|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
|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
|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
|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例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古代中医文献对急性酒精中毒的认识 |
| 2.现代医学对急性酒精中毒的认识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立项依据 |
| 2.双葛解酒方理法方药分析 |
| 3.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文献研究 |
| 1.1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 |
| 1.1.1 肝硬化的病因 |
| 1.1.2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 1.1.3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
| 1.1.4 肝纤维化的形成机理 |
| 1.1.5 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诊断 |
| 1.1.6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状况 |
| 1.1.7 酒精性肝病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 |
| 1.2 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 |
| 1.2.1 中医对肝脏的生理特性认识 |
| 1.2.2 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病名的认识 |
| 1.2.3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研究 |
| 2 临床研究 |
| 2.1 试验设计 |
| 2.2 资料与方法 |
| 2.2.1 研究对象 |
| 2.2.2 诊断标准 |
| 2.2.3 纳入标准 |
| 2.2.4 排除标准 |
| 2.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2.6 药物及治疗方法 |
| 2.2.7 观察指标 |
| 2.2.8 疗效判定 |
| 2.2.9 统计学方法 |
| 2.3 临床资料分析 |
| 2.3.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 2.3.2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及饮酒史比较 |
| 2.3.3 治疗前B超病变程度比较 |
| 2.3.4 治疗前肝功能、血脂常用指标比较 |
| 2.3.5 治疗前血清肝纤四项指标比较 |
| 2.3.6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2.4 研究结果 |
| 2.4.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 2.4.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纤4 项比较 |
| 2.4.3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部彩超结果比较 |
| 2.4.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 |
| 2.4.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 |
| 2.4.6 试验完成情况与安全性 |
| 3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临床研究进展 |
| 1. 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 |
| 1.1 国外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
| 1.2 国内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
| 2. 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生理病理学 |
| 2.1 乙醇的代谢途径 |
| 2.2 肝细胞结构、胆汁生成及排泄 |
| 2.3 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病因和发病机制 |
| 3. 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危险因素 |
| 3.1 饮酒量与饮酒年限 |
| 3.2 酒精饮料的种类 |
| 3.3 饮酒方式 |
| 3.4 性别 |
| 3.5 种族与遗传易感因素 |
| 3.6 营养状况 |
| 3.7 肥胖 |
| 3.8 肝炎病毒感染 |
| 4. 临床特点 |
| 4.1 酒精性脂肪肝并发胆汁淤积 |
| 4.2 酒精性肝炎并发胆汁淤积 |
| 4.3 酒精性肝纤维化并发胆汁淤积 |
| 4.4 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胆汁淤积 |
| 5. 实验室检查 |
| 5.1 肝脏酶学检测 |
| 5.2 血糖测定 |
| 5.3 脂代谢相关检测 |
| 5.4 胆汁酸代谢检测 |
| 5.5 血清胆红素检测 |
| 5.6 缺塘转铁蛋白检测 |
| 5.7 平均红细胞容积检测 |
| 5.8 TGF-β1、TNF-α和IL-6检测 |
| 5.9 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
| 6. 影像学检查 |
| 7. 病理学检查 |
| 7.1 单纯性脂肪肝 |
| 7.2 酒精性肝炎 |
| 7.3 酒精性肝纤维化与肝硬化 |
| 8. 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诊断 |
| 8.1 酒精性肝病诊断 |
| 8.2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 |
| 9. 评估系统 |
| 10. 治疗 |
| 10.1 戒酒 |
| 10.2 营养支持 |
| 10.3 药物治疗 |
| 10.4 并发症和其它器官损害 |
| 10.5 肝移植 |
| 11. 预后 |
| 12. 讨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中医研究进展 |
| 1. 酒疸的由来 |
| 2. 古人对酒疸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1 春秋战国 |
| 2.2 秦汉 |
| 2.3 晋隋 |
| 2.4 唐宋 |
| 2.5 金元 |
| 2.6 明清 |
| 3. 现代医家治疗酒疸经验 |
| 4. 病因病机 |
| 5. 辨证论治 |
| 6.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1. 临床资料 |
| 2. 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诊断 |
| 2.1 酒精性肝病诊断 |
| 2.2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 |
| 2.3 黄疸中医诊断标准 |
| 2.4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 疗效判定 |
| 4. 评估方法 |
| 5. 治疗方法 |
| 研究方法 |
| 1. 临床资料的收集 |
| 2. 观察指标 |
| 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临床特征 |
| 1.1 患者一般资料 |
| 1.2 实验室检查特征分析 |
| 1.3 患者腹部彩色超声检查结果 |
| 1.4 死亡病例原因分析 |
| 1.5 预后评分分析 |
| 2. 酒精性肝病并发胆汁淤积预后分析 |
| 2.1 单变量分析 |
| 2.2 多元回归分析 |
| 3. 中医辨证分型 |
| 3.1 中医辩证特点 |
| 3.2 酒疸治疗 |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治疗疗效分析 |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基线比较 |
| 4.2 两组患者治疗4周内肝功能指标比较 |
| 4.3 总有效率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
| 附表2 |
| 英文对照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综述一 酒精性肝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四 杨晋翔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经验浅述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证候研究 |
| 前言 |
| 第一节 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临床资料分布研究 |
| 临床资料及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临床症状、体征特点分析 |
| 临床资料及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第三节 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临床证候分析 |
| 临床资料及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治疗研究 |
| 临床资料及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情况 |
| 附表一 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证候调查表 |
| 附表二 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治疗观察表 |
|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 1. 肝硬化的流行病学 |
| 1.1 性别比例 |
| 1.2 季节性 |
| 2. 病因病机 |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 2.2 西医病因病机 |
| 2.3 肝硬化的病理表现 |
| 3. 实验室及理学检查 |
| 3.1 MELD 分级与 Child 分级肝硬化患者临床评估的比较 |
| 3.2 B 型超声与彩色超声 |
| 3.3 肝功能 |
| 3.4 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检查 |
| 3.5 食道钡餐造影与内窥镜检查 |
| 3.6 CT 扫描与磁共振影像(MRI)检查 |
| 4. 治疗方法 |
| 4.1 老中医经验 |
| 4.2 辨证施治 |
| 4.3 治则治法 |
| 4.4 专方治疗 |
| 4.5 外治法 |
| 4.6 综合疗法 |
| 4.7 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 1. 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运用计量诊断之现状 |
| 2. 客观化研究肝硬化中医证候之现状 |
| 3. 计量方法应用于疑难病为主的处方用药规律研究现状 |
| 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 4.1 研究目的 |
| 4.2 研究意义 第三章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症候分析 |
| 1. 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 |
| 2. 肝硬化计量诊断的数据与方法 |
| 2.1 资料 |
| 2.2 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 |
| 3.2 肝硬化主要症状和体征 |
| 3.3 肝硬化常见证候的计量诊断 |
| 4. 小结 |
| 4.1 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候计量诊断在临床应用方法 |
| 4.2 肝硬化中医证候计量诊断临床应用表格 |
| 4.3 肝硬化中医证候计量诊断临床应用的优缺点 第四章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 |
| 1. 数据与方法 |
| 1.1 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肝硬化的用药归类分析 |
| 2.2 高频次用药分析 |
| 2.3 低频率用药分析 |
| 2.4 肝硬化常见证型的用药分析 |
| 2.5 肝硬化辨证用药特点 |
| 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
| 附录一 肝硬化误诊相关文献理 |
| 附录二 2005年台湾地区主要死亡及男性、女性死亡因 |
| 附录三 2005年台湾地区各县市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死亡统表 参考文献 致谢 |
| 目录 |
| Abstract |
| 中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一、中西医对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病变的研究 |
| 1. 中西医对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病变的认识 |
| 2. 酒精毒性脑损伤病变的发生及其诊断标准 |
| 二、伤寒少阴阳虚证候群与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之比较 |
| 1. 伤寒少阴阳虚证候 |
| 2. 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阳虚证候群—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
| 3. 少阴阳虚证候与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阳虚证候之比较 |
| 三、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之病因、病理与酸碱值的关联 |
| 1. 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之病因 |
| 2. 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之致病物质 |
| 3. 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之病理变化 |
| 4. 酒精毒性脑部神经损伤与酸碱度的关联 |
| 四、鉴别诊断 |
| 1. 酒精性精神抑郁障碍症候群与帕金森[Parkinson]氏症的鉴别诊断 |
| 2. 酒精性精神抑郁障碍症候群与杭廷顿[Huntington]氏舞蹈症的鉴别诊断 |
| 3. 正常人的抑郁情绪与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 |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
| 一、病例选择 |
| 二、临床试验方法 |
| 三、临床结果 |
| 四、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酒精毒性性脑部神经损伤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酒精毒性性脑部神经损伤病变的病因病机 |
| 2. 酒精毒性性脑部神经损伤病变的预防治疗 |
| 3. 酒精毒性性脑部神经损伤病变的机理研究 |
| 综述之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