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银白穴临床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隐白穴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玲,张振领,贾红玲,张永臣[1](2022)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隐白穴主治优势病症和配伍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现代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隐白穴主治优势病症和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时间节点,通过检索隐白穴主治病症及腧穴配伍等相关文献资料,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运用Gephi可视化软件、SPSS Statistics 25.0及SPSS Modeler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隐白穴的单穴优势病症12种,分别为气喘满、腹胀满、呕吐、血证、泄泻、崩漏、足胫寒热、不欲食饮、尸厥、腹中寒热、太阴经中风无汗身凉、消渴;配伍主治优势病症20种,分别为失眠多梦、血证、状如尸厥、尸厥、神志类、消渴、癫狂、呕吐、疔证、腹胀满、泄泻、烦闷、中风后遗症、足胫寒热、心胸痞、不欲食饮、水郁不降、气逆、黄疸、痢疾;其配伍腧穴归经前3位分别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隐白穴的单穴主治优势病症2种,分别为崩漏、月经过多;配伍主治优势病症10种,分别为崩漏、中风后遗症、失眠多梦、痹症、癔症、中风、癫狂、月经过多、郁证、痛经;配伍腧穴归经前3位分别为足太阴脾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配伍腧穴以厉兑、少商、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关联程度最高,并通过聚类分析得出9个有效聚类群用作隐白穴潜在处方。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隐白单穴和配伍处方均多用于治疗内科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隐白单穴多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而配伍处方多用于妇科疾病和精神疾病。隐白常用的配伍腧穴有厉兑、少商、足三里、三阴交和关元。

杨东霞,吴慢莉,申儒霞,霍玉霞,王宁,景佳欣,李红梅[2](2021)在《奇穴“断红”治疗崩漏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崩漏是一种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急症,正如徐春甫所言"妇女崩漏,最为大病",在治疗上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基本原则。断红穴是止崩漏下血之要穴,有着急则治标的功效,是近代医家发现治疗崩漏的经验要穴。该研究以断红穴为核心,综合近年来断红穴治疗妇科崩漏疾病的文献,从针刺、艾灸、针药结合等方面对断红穴治疗崩漏进行详细综述,最后指出其目前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裘鸿飞[3](2020)在《加刺隐白、少商穴治疗痰热内扰型不寐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观察加刺隐白、少商穴治疗痰热内扰型不寐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社会功能的临床改善情况。方法:将120例痰热内扰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的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隐白、少商穴加传统针刺的方法,两组均每天治疗一次,一周治疗六天,共治疗四周。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 EF)和中医症候量表作为评价标准,比较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以及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组内比较,PSQI评分和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WHOQOL-BR EF评分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2.组间比较,PSQI中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总分和中医症候量表的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低(P<0.05);组间比较,WHOQOL-BR EF中的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高(P<0.0 5)。3.治疗组治疗不寐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不寐的总有效率为81.66%,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加刺少商、隐白穴和单纯传统针刺治疗痰热内扰型不寐均有效。2.加刺少商、隐白穴在改善痰热内扰型不寐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优于传统针刺。3.加刺少商、隐白穴在改善痰热内扰型不寐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传统针刺。

张天文[4](2020)在《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以脾经的21个腧穴名称为研究对象。追本溯源,揭示穴名本质内涵,并结合古今医籍、文献的临证医案,分析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达到对脾经穴名含义与功用的关系有较深层地、系统地理解和精准灵活应用脾经腧穴的目的,为现代针灸临床用穴提供借鉴,同时为腧穴的日新其用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运用传统文献学中训诂学、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全面搜集整理与脾经穴名含义及临床应用相关的古今文献资料。字词解释、考究字源依据《广雅》、《释名》、《说文》等魏晋之前的训诂学着作;医学理论依据以《内经》、《难经》、《甲乙经》等隋唐以前的医经类图书为主,以明清及以前的《类经》等为辅;针灸临证应用选取清以前的针灸着作如《圣济总录》、《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聚英》、《古今一统大全》、《循经考穴编》、《针方六集》、《神应经》、《针灸逢源》、《针灸集成》、《刺灸心法要诀》、《经脉图考》等;现代文献以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为主。首先从先秦的思想文化入手,探讨天人相应宇宙观、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对脾经经穴命名的影响。明晰穴名取定的思想文化背景后,运用古代字词典对穴名文字本身进行训释,查阅古今文献中阐述穴名含义的相关内容,综合整理穴名内涵。同时搜集各家学术医案及近现代有关脾经腧穴临证应用的文献报道,归纳脾经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结果:1.首见于《内经》的有7穴,首见于《甲乙经》的有13穴,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的有1穴;21个穴名中有10个腧穴命名为明示,11个是隐喻。2.脾经穴名体现精气理论的是气冲,阴阳理论的是阴陵泉、三阴交,五行理论的是隐白、太白、商丘;其余腧穴以取象比类为命名方式。结论:1.脾经腧穴命名蕴含了古代哲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理论,是传统思想文化与祖国医学相结合的产物。2.脾经穴名体现了秦汉以前哲学、建筑学、地理学等文化信息与中医临床特点相结合来命名的方法与规律。3.脾经穴名揭示了腧穴部位、部位形态、人体生理、经气流注、经气性质、经络交会及临床效用的内涵,穴名含义与临床功用之间具有相关性,对临床选穴用穴有指导意义。

张雅鑫[5](2020)在《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整理中医古籍中关于不寐的相关理论及灸法治疗,分析不寐的起源、发展脉络及灸法治疗不寐的选穴特点,从而完善不寐的中医理论体系以及治疗方法;同时结合导师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验案,总结导师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分为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两部分。(一)文献整理:首先,根据大量文献确定不寐的检索关键词为“寐”、“睡”、“眠”、“瞑”、“卧”,在第五版《中华医典》升级版软件中检索涉及的所有书籍,筛选相关条文,剔除重复及与本研究无关的条文。然后,以书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整理所得条文,并将涉及灸法治疗的条文按照书籍名称分类;最后,对检索得到的不寐相关的古籍记载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二)经验总结:通过跟师学习收集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验案,结合导师言传身教,总结其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整理关于不寐相关古籍,发现不寐理论起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不寐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经》是对不寐进行描述的最早的中医文献,文献阐明了不寐的发生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有关。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不寐的“阳不入阴”的营卫理论以及六经辨证理论;至晋隋唐时期以脏腑为核心来认识不寐;至宋金元时期不寐的病因病机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乃至五脏并重;至明清时期,众医家不仅继承丰富了古代医家的理论,还提出虚损留瘀的病机、以目为病机等理论。在治疗上其代表方有酸枣仁汤、归脾汤、温胆汤;灸法治疗多选择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络;多选用膺窗、隐白、太渊、关冲、大敦等穴位;灸量上,多以少壮为主,多壮为辅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体质、所属病症分型来决定。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验案,得出教授诊疗疾病时重视调神、重视整体观念、善于集众家之所长综合治疗,并注重睡眠心理治疗等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针刺、艾灸、中药等各种治疗手段当中,同时注重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结论:1不寐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晋隋唐时期,完善于宋金元时期,在明清时期得以总结和升华,进入鼎盛时期;治疗不寐主要代表方为酸枣仁汤、归脾汤、温胆汤;灸疗选穴主要选自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络上的相关腧穴。2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重视调神、重视整体观念、善于集众家之所长综合治疗,并注重睡眠心理治疗,疗效显着,对临床治不寐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广泛应用。

杨玉珍,翟香梅,范金梅,李小廷,赵素荣[6](2020)在《安冲方联合艾灸隐白穴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安冲方联合艾灸隐白穴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中医妇科门诊收治的8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安冲方联合艾灸隐白穴治疗,分析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出血控制时间及止血时间,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变化。结果痊愈42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控制出血时间为(14.13±3.94)h,止血时间为(23.18±5.86)h;治疗前后患者子宫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冲方联合艾灸隐白穴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可获得显着疗效,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价格低廉、止血效果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苏文武,田菊升,梁夏琰,高修安[7](2020)在《隐白麦粒灸治疗IVF-ET降调节后月经经期延长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比较隐白穴麦粒灸与口服地屈孕酮片治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降调节后月经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进入IVF-ET助孕周期,降调节后出现月经经期延长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在患者出现经期超过7d,于就诊日开始进行隐白穴麦粒灸治疗,每日1次,每治疗3d后休息1 d,至经血干净后继续促排卵及启动取卵;对照组在经期超过7 d,于就诊日开始服用地屈孕酮片治疗,每日2次,每次10mg,至经血干净后继续促排卵及启动取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血干净所需天数、宫腔积血面积变化、子宫内膜形态、内膜血流供应、获卵数、冷冻胚胎评级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经血干净所需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宫腔积血面积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形态、内膜血流供应较对照组良好(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获卵数、可用冷冻胚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100.0%(27/27),高于对照组的33.3%(9/27,P<0.05)。结论:隐白穴麦粒灸更能有效治疗IVF-ET降调节后月经经期延长,有利于后续子宫内膜的准备,且对取卵及胚胎培养无影响。

陈飞丽[8](2019)在《益气健脾固冲汤加减联合隐白穴断红穴艾灸治疗脾虚型崩漏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采用益气健脾固冲汤加减以及隐白穴、断红穴艾灸对脾虚型崩漏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容县中医院接收的100例脾虚型崩漏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与试验组,每组50例。予以常规组益气健脾固冲汤加减治疗,予以试验组益气健脾固冲汤加减治疗以及隐白穴、断红穴艾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试验组与常规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8.00%、80.00%(P <0.05);试验组治疗后在食欲下降、肢体无力、腹胀、精神疲倦以及大便稀薄方面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常规组(P <0.05)。结论脾虚型崩漏症患者采用益气健脾固冲汤加减治疗以及隐白穴、断红穴艾灸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娄琦[9](2019)在《运用“太极图”结合临床探析脾、胃经腧穴在《针灸大成》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以“太极图”为理论模型,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腧穴在《针灸大成》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文献研究分析。方法:以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电子版《针灸大成》为主要检索源。以脾、胃经具体腧穴名称及别名为检索词,以防遗漏,通过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提取所需条文,同时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大成》对检索出的相关条文进行校正,建立数据库。以“太极图”为理论模型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统计过程中,纳入条文共计254条,其中20条为脾、胃经腧穴单穴应用,234条为脾、胃经腧穴与其他腧穴配合应用(包括单纯两经腧穴配合应用、两经腧穴与其他经腧穴配合应用),治疗病症共计105种,涉及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喉科等各科病症,并用“太极图”理论对相关病症条文进行研究分析。结论:在“太极图”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可以更好的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以及脾、胃经腧穴在各脏腑及气血经络病症中的治疗机理,更好的指导现代临床应用。

杨蕾[10](2019)在《加味宫宁方治疗瘀热型崩漏疗效及调控模型大鼠子宫内膜VSMC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宫宁方治疗瘀热型崩漏(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AUB-O)患者的临床疗效特点,并通过模型动物探讨其调控子宫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的止血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瘀热型崩漏患者61例,观察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止血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基础研究部分探讨宫宁颗粒通过调控大鼠子宫内膜VSMC表型转化以止血的机制,采用无创法建立大鼠AUB-O瘀热模型,将32只实验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AUB-O模型组、宫宁颗粒高剂量组、宫宁颗粒低剂量组,以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子宫的病理切片,以ELISA检测PDGFA、ET-1相对表达量,以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VSMC中收缩型标志物α-SMA、SM22α表达水平。结果:临床研究部分,宫宁方止血效果与年龄、就诊时阴道流血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就诊时子宫内膜的厚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瘀热证型症状积分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研究部分,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炎症表现严重,低剂量组稍重,高剂量组表现最轻。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PDGFA、ET-1含量较空白组明显增高(P<0.05),宫宁颗粒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α-SMA、SM22α含量较空白组明显减少(P<0.05),宫宁颗粒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研究表明宫宁方治疗瘀热证型崩漏患者临床效果显着。宫宁颗粒可能通过下调PDGFA、ET-1含量促使VSMC由病理性合成型逆转成生理性收缩型,以恢复VSMC正常的收缩功能,从而使得瘀热型崩漏模型大鼠从病理性重塑的子宫内膜血管逆转成功能正常的适应性重塑,进而达到止血效果。

二、隐白穴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白穴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隐白穴主治优势病症和配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化处理
        1.4.1 腧穴名称规范
        1.4.2 病症名称规范
    1.5 数据录入规范
2 结果
    2.1 频次统计分析
        2.1.1 单穴主治病症及优势病症
        2.1.2 配伍主治病症及优势病症
        2.1.3 配伍腧穴规律
    2.2 Gephi可视化分析
    2.3 关联规则分析
    2.4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主治病症规律
    3.2 腧穴配伍规律

(2)奇穴“断红”治疗崩漏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崩漏的病因病机
经外奇穴——断红穴
治疗方法
    1 单纯针刺疗法
    2 针药结合疗法
    3 针刺结合艾灸疗法
    4 艾灸配合药物疗法
    5 按摩配合药物疗法
小结与展望

(3)加刺隐白、少商穴治疗痰热内扰型不寐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文献中关于不寐的记载
        1.2 古代中医学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古代中医学对不寐的治疗
        1.4 现代中医学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
        1.5 现代中医学对不寐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不寐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不寐病因病机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不寐的治疗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1.8 针刺意外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后疗效评价比较
讨论
    1.研究内容的立题依据
    2.井穴治疗不寐的理论依据
    3.不寐从脾、肺论治的理论依据
    4.穴位的选择依据
    5.针刺补泻
    6.针刺治疗不寐的机制
    7.量表的选择依据
        7.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7.2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7.3 痰热内扰型不寐中医症候量表
    8.结果与分析
    9.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与脾经腧穴命名相关的传统思想文化
    1.1 天人相应的宇宙观
        1.1.1 精气、阴阳、五行
        1.1.1.1 精气理论
        1.1.1.2 阴阳理论
        1.1.1.3 五行理论
    1.2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1.2.1 取地理地貌之象比拟
        1.2.2 取房屋建筑物之象比拟
        1.2.3 取器物之象比拟
        1.2.4 取解剖器官之象比拟
2 脾经腧穴名称含义及临床功用的相关性
    2.1 明示经穴部位、部位形态、功用、经气流注、经气性质、经络交会
        2.1.1 明示部位或部位形态
        2.1.2 明示功用
        2.1.3 明示部位及功用
        2.1.4 明示经气流注
        2.1.5 明示经气性质及经络会
    2.2 隐喻经穴部位、部位形态、功用、经气流注、经络交会
        2.2.1 隐喻部位或部位形态
        2.2.2 隐喻功用
        2.2.3 隐喻部位及功用
        2.2.4 隐喻经气流注
        2.2.5 隐喻部位形态及经气流注
        2.2.6 隐喻经络交会
        2.2.7 脾经经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相关性体会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穴命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及其灸法治疗论述
    1.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理论源流梳理
        1.1 战国至秦汉时期
        1.2 晋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2.历代古典医籍中不寐艾灸治疗整理
        2.1 晋隋唐时期
        2.2 宋金元时期
        2.3 明清时期
        2.4 近现代
第二部分 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
    1.经验总结
        1.1 重视调神
        1.2 重视整体观念
        1.3 善于集众家之所长
        1.4 注重睡眠心理治疗
    2.验案举隅
讨论
    1.不寐的病名起源
    2.不寐理论发展脉络及治疗
        2.1 不寐理论发展脉络
        2.2 不寐的治疗
    3.赵晓峰教授对不寐的认识
    4.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5.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10年来灸疗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进展
    1.灸疗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1.1 灸治失眠—论灸材
        1.2 灸治失眠—论经穴
        1.3 灸治失眠—论灸法
        1.4 灸治失眠—论灸量
        1.5 灸治失眠—论灸时
    2.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6)安冲方联合艾灸隐白穴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症状消失时间
    2.3 治疗情况
3 讨论

(7)隐白麦粒灸治疗IVF-ET降调节后月经经期延长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2 对照组
    2.3 垂体降调节、促排卵及取卵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宫腔积血面积
        (2)经血干净所需天数
        (3)内膜形态及内膜血流
        (4)冷冻胚胎评级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统计学处理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宫腔积血面积及经血干净所需天数比较
        (3)两组患者治疗后获卵数、可用冷冻胚胎、内膜形态、内膜血流供应比较
        (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8)益气健脾固冲汤加减联合隐白穴断红穴艾灸治疗脾虚型崩漏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2.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3 讨论

(9)运用“太极图”结合临床探析脾、胃经腧穴在《针灸大成》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源文献的选择
        2.2 文献条文纳入标准
        2.3 文献条文排除标准
        2.4 条文的分类
        2.5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2.6 建立数据库
        2.7 频次的统计
        2.8 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脾、胃经腧穴在《针灸大成》中单穴所治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2 《针灸大成》中脾、胃经腧穴配合其他经腧穴治疗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2.1 《针灸大成》中脾、胃经腧穴配合其他经腧穴治疗中医内科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2.2 《针灸大成》中脾、胃经腧穴配合其他经腧穴治疗中医外科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2.3 《针灸大成》中脾、胃经腧穴配合其他经腧穴治疗中医妇科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2.4 《针灸大成》中脾、胃经腧穴配合其他经腧穴治疗中医儿科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2.5 《针灸大成》中脾、胃经腧穴配合他经腧穴治疗中医耳鼻喉科病症计结果和分析
        2.6 《针灸大成》中脾、胃经腧穴配合其他经腧穴治疗中医眼科病症统计结果和析
        2.7 《针灸大成》中脾、胃经腧穴配合其他经腧穴治疗中医其他科病症统计结果和分析
讨论
    1 “太极图”与中医的关系
    2 从“太极图”看脾胃
    3 从“太极图”看脾、胃经腧穴
    4 结论
    5 导师临床经典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30年现代临床中脾、胃经腧穴的应用浅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10)加味宫宁方治疗瘀热型崩漏疗效及调控模型大鼠子宫内膜VSMC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宫宁方治疗瘀热型崩漏患者的临床观察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方法
        (二)观察指标
        (三)治疗方法
        (四)止血疗效判定标准
        (五)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疗效分析
    四、讨论
        (一)瘀热型崩漏发生的中医理论基础
        (二)宫宁方方义
        (三)临床疗效分析
第二部分 宫宁方调控大鼠子宫内膜VSMC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条件
        (三)实验试剂
        (四)实验仪器
        (五)实验器材
        (六)实验药物
    二、实验方法
        (一)造模方法
        (二)实验分组
        (三)取材时间及方法
        (四)观察及检测指标
        (五)统计学处理
    三、实验结果
        (一)大鼠造模后一般状态
        (二)大鼠子宫病理学观察
        (三)ELISA检测PDGFA、ET-1
        (四)Q-PCR检测α-SMA、SM22α含量
    四、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AUB-O出血机制认识
        (二)AUB-O瘀热模型大鼠造模方法
        (三)VSMC表型转化与血管重塑的关系
        (四)VSMC表型及其收缩型标志物α-SMA与 SM22α
        (五)影响VSMC表型转化的PDGFA、ET-1
        (六)实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崩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四、隐白穴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隐白穴主治优势病症和配伍规律[J]. 李梦玲,张振领,贾红玲,张永臣. 针刺研究, 2022(02)
  • [2]奇穴“断红”治疗崩漏的研究概况[J]. 杨东霞,吴慢莉,申儒霞,霍玉霞,王宁,景佳欣,李红梅.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
  • [3]加刺隐白、少商穴治疗痰热内扰型不寐的临床观察[D]. 裘鸿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D]. 张天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赵晓峰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经验总结[D]. 张雅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安冲方联合艾灸隐白穴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研究[J]. 杨玉珍,翟香梅,范金梅,李小廷,赵素荣. 光明中医, 2020(04)
  • [7]隐白麦粒灸治疗IVF-ET降调节后月经经期延长疗效观察[J]. 苏文武,田菊升,梁夏琰,高修安. 中国针灸, 2020(02)
  • [8]益气健脾固冲汤加减联合隐白穴断红穴艾灸治疗脾虚型崩漏临床疗效分析[J]. 陈飞丽.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22)
  • [9]运用“太极图”结合临床探析脾、胃经腧穴在《针灸大成》中的临床应用[D]. 娄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加味宫宁方治疗瘀热型崩漏疗效及调控模型大鼠子宫内膜VSMC的研究[D]. 杨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隐白穴论文 针灸大成论文 艾灸论文 中医论文 不寐论文

上一篇:债权撤销权客体研究
下一篇:上海旅游线路自然语言问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