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前牙损伤300例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前牙损伤30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海英[1](2021)在《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颌骨定位精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深入研究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设计和制作流程,提高数字化咬合导板的颌骨定位精度。方法:选择3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行临床检查,同时完善头颅正、侧位片、全景片、上下颌牙列模型和颅面CT扫描等检查,CT数据以DICOM文件形式存储和传输,并分别通过扫描口内天然牙列与体外石膏模型两种方法获取两组数字化牙模型,将数字化牙模型及颅面CT数据的导入Mimics Medical 20.0软件,两组数字化牙模型分别与CT数据三维重建的颅颌面数字化模型进行拟合,在颅面三维数字化模型上分别对上、下颌骨进行虚拟切割、移动骨块手术设计。用上下牙口扫数字化模型配准替代颅面三维数字化模型上的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口扫咬合导板(中间咬合导板和终末咬合导板);用上下牙模扫数字化模型配准替代颅面三维数字化模型的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模扫咬合导板(中间咬合导板和终末咬合导板)。将咬合导板的数字化模型输入3D打印机,制作打印出两组咬合导板,术中通过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进行上颌骨虚拟设计位置的确认及验证。术中导航记录两组咬合导板定位颌骨的标记点坐标,计算7个颌骨测量点与设计方案数据间的距离偏差(DE),上下颌骨测量点为:A(上牙槽座点)、FPR(右侧前部打孔点)、FPL(左侧前方打孔点)、RPR(右侧后方打孔点)、RPL(左侧后方打孔点)、FR(右侧颏孔)、FL(左侧颏孔)。应用咬合导板的适应性、偏差分析(RMS)、体积、术中导航数据,综合评价两组咬合导板的精度。结果:石膏模型扫描咬合导板组的就位密合度明显低于口扫咬合导板组。两组咬合导板口内适应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08,P<0.01)。以CT咬合导板为参考,模扫咬合导板组RMS=224.57±52.31μm,口扫咬合导板组RMS=189.20±35.91μm,两组咬合导板RM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5);两组咬合导板体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颌标记点导航坐标值配对分析:在X轴上,1个研究标记点(A)中MDE与OD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E中位数的绝对值大于ODE中位数的绝对值,口扫咬合导板组颌骨再定位精确性优于模扫咬合导板组;在Y轴上,5个标记点(A、FPR、FPL、RPR、RPL)中MDE与OD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E中位数的绝对值大于ODE中位数的绝对值,口扫咬合导板组颌骨再定位优于模扫咬合导板组。在Z轴上,7个标记点(A、FPR、FPL、RPR、RPL、FR、FL)中MDE与ODE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内天然牙列扫描组的咬合导板与天然牙列的密合程度及术中颌骨定位的准确度均高于石膏模型扫描组。口扫咬合导板的精度及正颌手术颌骨定位精度优于模扫咬合导板。

张琦[2](2021)在《高尿酸血症对青年男性牙槽骨骨密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测量分析不同浓度磷酸氢二钾溶液CBCT影像下的灰度值,验证CBCT用于骨密度测量的准确性及可行性。然后通过CBCT测量分析不同血尿酸水平的青年男性牙槽骨骨密度的差异,了解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对牙槽骨骨密度的影响,以期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配置9种不同浓度的K2HPO4溶液,测量每种溶液在CBCT影像下的灰度值,计算出溶液浓度与灰度值之间的线性拟合关系,判断CBCT测量牙槽骨骨密度的准确性及可行性。对2020年-2021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及痛风专病门诊就诊的18-35岁男性患者的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进行筛查,最终选取27例未接受治疗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HUA组及23例SUA水平正常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UA组平均年龄24.52±4.4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4.61±3.38岁。所有受试者进一步分组。(1)根据SUA是否正常将HUA组分为痛风组和无症状HUA组;(2)根据受试者SUA浓度分为5组:A组(SUA<360μmol/L)9人、B组(SUA:360-420μmol/L)14人,C组(SUA:420-510μmol/L)9人、D组(SUA:510-590μmol/L)10人和E组(SUA≥590μmol/L)8人。将所有受试者进行CBCT扫描后分别测量各组患者17根分叉区松质骨;上颌切牙区、前磨牙区、磨牙区;下颌前磨牙区、磨牙区松质骨及皮质骨等16个区域的平均灰度值。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HUA组及对照组两组间平均灰度值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别比较分析痛风组、无症状HUA组和对照组三组之间,以及A、B、C、D、E五组之间平均灰度值的差异。【结果】:(1)K2HPO4溶液灰度值与浓度间的线性拟合关系:Y=101.33+1.6778x,R2=0.9933。(2)HUA组17根分叉区域松质骨及下颌磨牙区牙槽嵴顶下皮质骨骨密度均小于对照组,(P<0.01);HUA组上颌前牙区松质骨骨密度小于对照组(P<0.05)。(3)痛风组17根分叉区松质骨骨密度小于对照组(P<0.05);痛风组及无症状HUA组上颌前牙区松质骨及下颌磨牙区牙槽嵴顶下2-4mm皮质骨均小于对照组(P<0.05)。(4)17根分叉区松质骨骨密度E组小于A、B、C组,D组小于A组(P<0.05),且17根分叉区呈现出随尿酸浓度升高,牙槽骨松质骨密度逐渐降低的趋势。下颌磨牙牙槽嵴顶下2-4mm皮质骨密度C、D组小于A组,D组小于B组(P<0.05)。【结论】:1.CBCT是一种可靠的测量牙槽骨骨密度的方法。2.高尿酸血症影响人体牙槽骨骨密度:HUA患者部分区域(17根分叉区松质骨、上颌前牙区松质骨及下颌磨牙区牙槽嵴顶至根方2-4mm处)的牙槽骨骨密度低于正常受试者,尿酸盐晶体会破坏牙槽骨,导致骨密度降低。3.在17根分叉区域随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牙槽骨松质骨密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刘恒瑜[3](2020)在《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大鼠正畸牙移动(OTM)模型,研究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情况,探讨正畸牙移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正畸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设空白对照组,0 g加力组,50 g加力组,100 g加力组,通过正畸镍钛拉簧建立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模型,每组分为4亚组——分别于1、3、7、14 d后处死大鼠,采用RT-PCR法测定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 RNA基因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牙龈及龈沟液的Caspase-3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定量及定位检测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及牙槽骨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PCR结果显示: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量均随牵引力值的增加而增加,组间差异明显(P<0.05)。0 g加力组ICAM-1的m RNA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Caspase-3及Survivin的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50 g加力组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浓度变化趋于同步,初始呈时间依赖性,至第7 d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01),至第14 d时,Survivin mRNA、ICAM-1 m RNA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基本同对照组,组间无差异(P=0.392,P=0.157,P=0.185);100 g加力组的上述三分子均提前于第3 d到达峰值,第3 d组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明显(P<0.05),至第14 d时,Survivin m RNA、ICAM-1 m RNA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41,P=0.036,P=0.000)。Caspase-3及ICAM-1的近中侧mRNA浓度及变化幅度皆大于远中侧m RNA浓度及变化幅度,而Survivin反之。(2)ELISA结果显示: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表达量同样随牵引力值的增加而增加,组间差异明显(P<0.05)。0 g加力组ICAM-1的蛋白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Caspase-3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50 g加力组的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浓度变化呈时间依赖性,至第7 d时达到峰值(P<0.05);100 g组两者趋势出现差异,Caspase-3浓度逐渐上升,一直持续至第14 d,组间差异仍明显(P=0.007<0.01),ICAM-1提前于第3 d出现峰值,第14 d末时蛋白浓度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611>0.05);(3)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显示:Caspase-3、ICAM-1在静息正常牙周组织中存在表达,而Survivin为低表达,蛋白变化趋势基本同ELISA结果。100 g加力组的大鼠牙周组织中,牙根较50 g加力组明显粗糙不平,Caspase-3的蛋白浓度及升高趋势远高于50 g加力组,且牙髓腔成牙本质细胞中的ICAM-1蛋白含量较50 g加力组明显增高。Survivin蛋白浓度在50 g加力组时,于第7 d到达高峰;在100 g加力组时,峰值提前于第3 d,随后降至第14 d,此时浓度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Survivin、Caspase-3及ICAM-1共同参与正畸牙移动的牙周组织改建过程,Caspase-3主要参与近中压力侧的细胞凋亡,Survivin参与远中张力侧的牙周组织新生,两者共同维护牙周改建的动态平衡。(2)Survivin、Caspase-3对机械力刺激反应较ICAM-1明显,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和偏态分布特点。(3)力值的增加促进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过度表达,50 g对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改建作用更佳,100 g作用力下Caspase-3与Survivin两者间表达失衡,提示牙周组织吸收风险。

李新[4](2020)在《白芍总苷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与NF-κB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唾液样本评估其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状态、NF-κB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OS指标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2.探讨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EOLP)的临床效果,同时评估其对OS与NF-κB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选取30例OLP患者(OLP组)和3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OLP组分为非糜烂型OLP(Non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NEOLP)组和EOLP组,ELISA法检测OS指标MDA、8-OHdG、TOS、TAC和NF-κB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6、IL-8表达水平,并对两类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将就诊于口腔内科的60例EOLP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病损黏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每2周注射1次,研究组病损黏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同时口服TGP胶囊28天,每2周复诊1次,治疗28天后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情况(VAS评分)、糜烂面积、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唾液中MDA、8-OHdG、TOS、TAC、IL-6、IL-8、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OLP组、NEOLP组、EOLP组MDA、8-OHdG、TOS均高于健康组(P<0.05),TAC降低(P<0.05)。OLP组、NEOLP组、EOLP组TNF-α、IL-6、IL-8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与NEOLP组比较,EOLP组中MDA、8-OHdG升高(P<0.05),TAC、TOS比较无差异(P>0.05);EOLP组TNF-α、IL-6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8明显升高(P<0.05)。OLP组、NEOLP组、EOLP组TOS与TNF-α、IL-6、IL-8呈正相关(P<0.05),TAC与TNF-α、IL-6、IL-8呈负相关(P<0.05)。2.治疗前后比较两组VAS评分降低,糜烂面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治疗后糜烂面积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后MDA、TOS、8-OHdG降低,TAC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MDA、TOS、8-OHdG降低,TA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后相关炎症因子指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LP患者存在氧化应激增加,NF-κB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增高,二者存在相关性,OS与炎症的同时存在促进了OLP的发生与发展。2.TGP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EOLP,在降低NF-κB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二者联合应用临床疗效好,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王硕[5](2020)在《纯钛表面电子束蒸镀钴铬合金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电子束蒸镀的方法于纯钛表面沉积不同厚度钴铬合金涂层以研究其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将60片切削钛片(25mm×5mm×0.5mm)随机分成5组,钛片均经过喷砂处理。其中4组为实验组,通过电子束蒸镀的方式于表面形成不同厚度的钴铬合金涂层,其厚度分别为20nm(A组)、40nm(B组)、60nm(C组)、80nm(D组),E组为对照组,仅喷砂处理。钴铬合金涂层制备完成后,每组随机选取3个试件进行涂层表面的扫描电镜(SEM)观察及能谱分析(EDS),试件进行烤瓷后通过三点弯曲力学试验检测钛瓷结合强度,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瓷剥脱后,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瓷剥脱后钛表面形貌,能谱分析(EDS)观察其元素种类。每组选择烤瓷后的钛片两片,环氧树脂包埋,打磨抛光暴露钛-瓷结合界面后,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线性分析对钛-瓷横断截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扫描电镜下观察镀膜后试件表面形貌,涂层厚度的改变导致钛片的表面结构发生变化,E组(喷砂对照组)钛片表面呈凹凸不平锐利状结构,凸起间可见孔洞。各实验组钛片表面电镜下呈凹凸状结构,未见明显孔洞结构,孔洞得到良好的覆盖,其中B组钛片试件表面凹凸状结构的边缘变得圆钝,未见明显尖锐结构。EDS分析结果:实验组各组钛片表面均检测出钴、铬元素,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钴、铬元素的含量相应增高,各实验组间钴、铬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件表面未检测出钴、铬元素。三点弯曲实验结果:A、B、C、D、E五组钛瓷结合强度分别为:(36.11±1.17)MPa、(43.33±1.17)MPa、(39.95±2.22)MPa、(38.85±1.10)MPa和(30.23±1.94)MPa。实验组钛瓷结合强度均高于喷砂对照组(P<0.05),且高于ISO 9693规定的临床标准,其中B组(40nm)的钛瓷结合强度高于其它各组(P<0.05)。E组瓷剥脱界面未见瓷粉残留并伴有孔洞结构形成,B组钛片瓷剥脱后表面瓷粉残留较多且高于其它实验组。对各组钛瓷横断界面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可见:B组钛瓷结合界面结合紧密无孔洞及裂隙等缺陷,A,C,D三组钛瓷结合较紧密但结合界面仍可见少量孔洞,E组钛瓷结合最为疏松,结合界面裂隙十分明显,钛瓷结合处可见大量孔洞。钛瓷结合界面线性分析结果示:B组试件控氧效果最佳,强于其它各组。结论:通过电子束蒸镀的方式于纯钛表面形成适宜厚度的钴铬合金涂层可提高钛瓷结合强度。

马凯[6](2020)在《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无机牛骨作为一种人工骨替代物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功能应用于口腔领域,但是它存在成骨效果不佳、骨重塑不完整等缺陷,本实验尝试寻找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表面处理方式来增强无机牛骨的成骨效果。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低温氩氧等离子体活化无机牛骨,探究小鼠胚胎成骨细胞MC3T3-E1在处理后无机牛骨上的黏附、增殖及分化情况。方法:将无机牛骨先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小时,消毒完毕后用无菌环切刀和医用无菌刀片将骨块制备成直径5mm,高度2mm的圆柱状骨块,以氩气+体积分数5%氧气作为输出气体产生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对无机牛骨进行表面活化,将经过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作为实验组,将不经过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作为对照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机牛骨的表面形貌变化,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机牛骨的表面元素组成。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接种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材料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组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的黏附形态,CCK-8法检测两组细胞1,3,5天的增殖变化,碱性磷酸酶(ALP)法检测两组细胞7天和14天的分化状态。结果:扫描电镜下观察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机牛骨表面形貌无明显改变,均表现为粗糙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材料元素组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材料表面碳(C)元素减少,氧(O)元素、钙(Ca)元素、磷(P)元素均有增高;电镜下观察实验组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更充分,细胞伸出伪足,对照组材料表面细胞则为球形;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1,3,5天实验组细胞增殖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分化结果显示7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ALP活性无明显差别,但14天时实验组细胞AL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MC3T3-E1的黏附、增殖及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且低温氩氧等离子体不会破坏无机牛骨本身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本实验为人工骨替代物的表面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宋续军[7](2020)在《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NLRP3在模型中的表达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小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研究NLRP3在小鼠种植体周围炎牙龈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对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作用。方法:研究使用36只4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拔除右侧上下第一臼齿,在上颌第一臼齿的远中腭根拔牙窝中即刻植入纯钛定制式种植体,愈合4周获得骨结合。然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在结扎第0天(即结扎处理前)处死,获取标本;模型组为结扎处置2周后组,将5-0丝线牢固地放置在模型组种植体的龈下颈部,结扎处理2周后处死动物,获取标本;对照组未做结扎处理,观察2周后处死动物,获取标本。每组6只用于Micro-CT和基因表达分析,每组的另外6只小鼠用于组织形态学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评估牙龈组织的炎症征象,使用Micro-CT扫描小鼠骨组织,用以评估种植体周围的骨高度和骨密度差异,通过HE染色、TRAP染色方法对各组标本进行组织学分析,使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牙龈组织中NLRP3、IL-1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模型组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可查见明显的发红、水肿、质地变软和渗出,而空白组和对照组无肉眼可见的炎症征象。Micro-CT扫描并分析后得到每组小鼠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数据如下:876.6±50.03μm(空白组近中侧)、834.3±37.56μm(对照组近中侧)、576.2±55.81μm(模型组近中侧)、906.2±87.58μm(空白组远中侧)、864.5±58.70μm(对照组远中侧)、555.8±26.61μm(模型组远中侧)、1019±86.59μm(空白组颊侧)、954.4±42.86μm(对照组颊侧)、584.3±75.00μm(模型组颊侧)、819.9±42.17μm(空白组腭侧)、792.8±78.99μm(对照组腭侧)、556.8±60.59μm(模型组腭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近中侧、远中侧、颊侧、腭侧骨高度均显着降低(P<0.05),而空白组的近中侧、远中侧、颊侧、腭侧骨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种植体周围感兴趣区域(VOI)内剩余骨密度值,模型组[(964.6±6.586)㎎/HA ccm]与对照组[(1034±44.05)㎎/HA ccm]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剩余骨密度值[(1034±44.05)㎎/HA ccm]与空白组[(993.5±10.02)㎎/HA ccm]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切片显示种植体颊部和腭部骨水平明显下降,模型组感兴趣区域(ROI)中TRAP阳性细胞的数量(26.67±10.02)与对照组(5.00±2.00)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空白组(3.33±1.53)与对照组相比,ROI内TRAP阳性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模型组ROI以高放大倍数(200倍)可观察到大量炎症细胞(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到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中,而空白组和对照组几乎无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模型组ROI中炎细胞的数量(36.67±9.074)与对照组(14.67±3.215)相比显着增高(P<0.05),空白组(10.67±2.082)与对照组相比,ROI内炎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4.23±0.51)牙龈组织中表达的NLRP3 mRNA的相对水平与对照组(1.29±0.41)相比显着增高(P<0.05)。当比较空白组(1.04±0.05)与对照组(1.29±0.41)时,这两组牙龈组织中NLRP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2.84±0.59)牙龈组织中表达的IL-1βmRNA的相对水平与对照组(1.10±0.33)相比显着增高(P<0.05)。当比较空白组(1.07±0.07)与对照组(1.10±0.33)时,这两组牙龈组织中IL-1β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扎诱导法成功建立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NLRP3、IL-1β在模型小鼠牙龈组织中高表达,可初步判定其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具有促进作用。

葛胜优[8](2020)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股前外侧皮瓣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游离组织瓣,该瓣位于股前外侧区,可携带较多皮肤、肌肉等组织,适用于较大范围的组织缺损。但是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时,常伴有皮瓣相对臃肿,影响面部外观、呼吸、吞咽等生理功能,以及供皮区拉拢缝合张力过大等问题。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可以对组织瓣进行修薄,且供区无皮肤缺损,是一种良好的组织缺损修复的方式。本研究通过比较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效果,并总结评价,为临床上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和股前外侧皮瓣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60例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及皮瓣,修复口腔癌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大小、范围、厚度,采用股前外侧皮瓣及筋膜瓣修复组织缺损,其中30例应用股前外侧皮瓣,30例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信息,术后愈合及功能恢复状况。采用SPSS 26.O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病例中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优先选用Χ2检验,不符合检验条件者选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的患者与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的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原发灶面积、术前全身健康状况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的患者,组织瓣制备面积相对较小,组织瓣制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切开率、组织瓣存活情况、手术费用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愈合及功能恢复方面,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的患者与股前外侧皮瓣组相比,组织瓣术后温度觉、触压觉反应更加灵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后饮食类型、张口度、复发及转移情况相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及肌筋膜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具有组织瓣可制备面积较大、血管蒂较恒定、管径较粗、供区位置隐蔽、术后外形及功能影响较小等优点,都是修复重建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相比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缺损修复中有其独特优势,如无需解剖肌皮动脉皮肤穿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供区皮肤缺损,组织瓣便于修薄塑性,组织瓣成活率高,修复后口腔粘膜上皮光滑红润,触压觉、温度觉及舒适度较好,美观。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效果良好,为临床精确选用该皮瓣提供依据。

王卫卫[9](2019)在《低温等离子体对纯钛生物活化后的表面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钛是最常用的牙种植体材料,但是钛的生物老化能够直接影响种植体周围细胞对牙种植体的生物反应,导致骨整合的速率降低。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生物老化的钛进行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使其重新获得高能量的亲水表面,以增强材料的细胞亲和力和生物学活性。方法:本实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的钛片:光滑表面的钛片(SM Ti)和喷砂酸蚀处理的钛片(SLA Ti)。钛片生物老化后,实验组利用Ar+5%O2气体在300SCCM气体流量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活化钛片表面90秒后进行表面分析;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通过扫面电镜(SEM)观察SM Ti和SLA Ti处理前后的表面形貌。通过水接触角测量系统测量SM Ti和SLA Ti处理前后的水接触角,并且对两组经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后钛片的不同时间(即刻,2天,7天,14天,21天)的接触角进行了测量。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SM Ti和SLA Ti处理前后的表面化学元素变化。结果:经过低温氩氧等离子体活化处理的样品,SEM下没有检测到两组钛片表面形貌变化;通过对接触角的测量后发现,经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后即刻测得的两组钛片的水接触角为零度,两组钛片表面变为超亲水性,而两组钛片经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后其亲水性随时间变化的结果为:经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2天,7天,14天,21天后,光滑钛片上蒸馏水的接触角变为16.13±0.48°,23.17±0.34°,44.80±0.65°,和51.60±0.73°;SLA钛片上蒸馏水的接触角变为8.70±0.51°,23.43±0.55°,33.60±0.82°,44.30±0.22°,这些值与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即刻的接触角相比显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PS结果显示经低温氩氧等离子处理后两组钛片表面化学成分中均出现碳元素减少,氧元素增加,并且钛元素暴露增加。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低温氩氧等离子体活化处理对纯钛表面的表面形貌没有明显影响,但其显着提高了纯钛表面的表面亲水性,有助于增强纯钛表面的生物学活性和细胞亲和力,从而有助于提高纯钛种植体表面骨整合的速率。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在牙种植术前即刻活化钛种植体的新方法,但其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的临床效果仍需进行进一步的体外及体内实验。

杨绍滨[10](2019)在《EGCG对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冷酶消化法,从牙源性角化囊肿囊壁组织分离得到上皮细胞,在角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原代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广谱角蛋白(CK)、角蛋白10(CK10)、角蛋白14(CK14)以及间充质细胞表面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分别用0、20、40、80、160、320μmol/L EGCG溶液处理细胞24、48、72 h,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实验分组设计为对照组(0μmol/L),EGCG低、中、高浓度组(20、160、320μmol/L),分别处理细胞48 h,流式细胞术PI单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FITC-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Wnt/JN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FZD3和JNK3的表达。以正常人口腔角质细胞(HOKs)作为对照。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可在体外成功培养并传代至3-4代。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多边形,密集排列呈瓦片样外观。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K,CK10,CK14表达阳性,间充质标志物Vimentin表达阴性。0、20、40、80、160、320μmol/L EGCG分别处理OKC上皮细胞和HOK细胞24、48、72 h后,细胞增殖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EGCG作用48 h,OKC上皮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58.7μmol/L,而HOK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282.1μmol/L。与对照组(0μmol/L)相比,中(160μmol/L)、高(320μmol/L)浓度EGCG可使OKC上皮细胞sub-G0和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和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而高浓度(320μmol/L)EGCG可增加HOK细胞sub-G0和G0/G1期细胞的比例,减少S和G2/M期细胞的比例(P<0.05),产生明显的G1期阻滞现象。EGCG低、中、高浓度组(20、160、320μmol/L)OKC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而高浓度组(320μmol/L)HOK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OKC上皮细胞Wnt/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FZD3和JNK3的表达量较HOK细胞上调(P<0.05)。中(160μmol/L)、高(320μmol/L)浓度EGCG处理OKC上皮细胞48 h后,FZD3和JNK3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而高浓度(320μmol/L)EGCG也能显着下调HOK细胞FZD3和JNK3的表达量(P<0.05)。结论:EGCG对OKC上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FZD3和JNK3的表达有关。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EGCG选择性抑制OKC上皮细胞增殖,但对正常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高浓度EGCG对正常细胞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性。

二、前牙损伤30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牙损伤30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颌骨定位精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材料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见图14)
        1.3.1 基本信息与临床检查
        1.3.2 口外扫描法
        1.3.3 口内扫描法
        1.3.4 影像资料获取
        1.3.5 数字化咬合导板制作
        1.3.6 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及术中导航验证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数字化咬合导板的主观检测
    2.2 数字化咬合导板的客观分析
    2.3 导航数据采集
3.讨论
    3.1 数字化咬合导板的研究背景及进展
    3.2 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体积分析
    3.3 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RMS值分析
    3.4 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颌骨定位精度分析
    3.5 存在的问题
    3.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数字化导板在正颌手术中的应用和发展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高尿酸血症对青年男性牙槽骨骨密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偏倚预防
    4.统计分析
结果
    1.液体体模平均灰度值与浓度的关系
    2.HUA组与对照组的牙槽骨骨密度比较结果
    3. 痛风组、无症状 HUA 组及对照组的牙槽骨骨密度比较结果
    4. 不同 SUA 浓度组之间牙槽骨骨密度的比较结果
讨论
    1.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2.高尿酸血症对人体骨密度的影响
    3.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牙槽骨骨密度的影响
    4.利用CBCT进行骨密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颌骨骨密度的测量方法
    综述参考文献
20 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材料与实验试剂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3 实验分组
    4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建立
    5 动物处死及样本采集
    6 实验方法
        6.1 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T-PCR法)
        6.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
        6.3 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法)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建立
    2 RT-PCR mRNA检测结果
        2.1 不同力值下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情况
        2.2 不同时间点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情况
    3 ELISA蛋白检测结果
        3.1 不同力值下牙周组织中Caspase-3、ICAM-1 的蛋白表达情况
        3.2 不同时间点牙周组织中Caspase-3、ICAM-1 的蛋白表达情况
    4 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1 HE染色结果
        4.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讨论
    1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改良
        1.1 降低装置脱落率
        1.2 力值的准确施加
    2 不同正畸力对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 的影响
    3 不同加力时间对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 的影响
    4 Survivin与 Caspase-3 互为抑制基因在OTM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
    5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适宜力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报告一(正畸——上颌缺牙、下颌前突的单颌拔牙矫治)
    病例报告二(正畸——前突、上颌尖牙缺失的拔牙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三(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病例报告四(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病例报告五(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六(正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 III 类错合)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七(正畸——重度拥挤的非拔牙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八(正畸——种植钉推磨牙向后的二次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九(正畸——骨性 II 类 III°深覆合的隐适美二次矫治)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修复——不良修复体重新制作)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一(修复——高嵌体修复根管后治疗牙)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二(儿牙——右下后牙区根管治疗联合间隙管理)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三(粘膜——疑似梅毒相关性阿弗他溃疡)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四(牙周——慢性牙周炎)
    病例报告十五(牙周——慢性牙周炎)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六(牙体——根管治疗)
    病例报告十七(牙体——根管治疗)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八(口外——粘液腺囊肿)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十九(口外——阻生齿拔除)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白芍总苷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与NF-κB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氧化应激指标与 NF-κB 相关炎症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样本采集
        3.实验仪器与试剂
        4.数据处理
    结果
        1.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NF-κB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总OS指标与NF-κB相关炎症因子相关性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 白芍总苷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EOLP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和NF-κB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样本采集与处理
        3.药物与治疗方法
        4.观察指标与数据处理
    结果
        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糜烂面积和VAS评分比较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指标比较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F-κB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15例临床病例)
    一、口腔黏膜超敏反应性疾病
        典型病例 1:药物过敏性口炎
        典型病例 2:接触性过敏性口炎
        参考文献
    二、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典型病例 3:口腔扁平苔藓
        典型病例 4:口腔扁平苔藓
        参考文献
    三、口腔黏膜感染类疾病
        典型病例 5:口腔带状疱疹
        参考文献
    四、口腔黏膜唇部疾病
        典型病例 6:慢性脱屑性唇炎
        参考文献
    五、牙体牙髓疾病
        典型病例 7:龋齿
        典型病例8:龋齿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9:牙齿美白
        参考文献
    六、口腔修复学病例
        典型病例 10:牙体缺损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11:先天缺牙导致牙列缺损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12:贴面修复前牙间隙
        参考文献
    七、口腔颌面外科学病例
        典型病例 13:阻生齿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14:黏液腺囊肿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15:多生牙
        参考文献
致谢

(5)纯钛表面电子束蒸镀钴铬合金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设备和材料
    1.2 纯钛试件制备及表面处理
    1.3 涂层制备完成后试件表面观察
    1.4 烤瓷处理
    1.5 三点弯曲试验
    1.6 瓷剥脱后试件表面电镜观察及元素分析
    1.7 钛-瓷结合界面观察
    1.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试件表面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结果
    2.2 钛-瓷结合强度
    2.3 钛瓷结合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2.4 钛瓷结合界面线性扫描结果
    2.5 瓷剥脱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元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15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无机牛骨后的表面特征分析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设备
        2 无机牛骨块的制备
        3 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对骨块表面活化
        4 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
        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面元素组成
    结果
        1 骨块表面形貌观测结果
        2 骨块表面XPS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对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设备
        2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早期黏附
        3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4 ALP法检测细胞分化能力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早期黏附
        2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3 ALP法检测细胞分化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NLRP3在模型中的表达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和设备
        1.1.1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1.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1.3 动物模型建立
    1.4 标本制备
    1.5 形态学观察评估牙龈组织的炎症征象
    1.6 Micro-CT法评估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骨密度
    1.7 HE染色评估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浸润
    1.8 TRAP染色评估种植体周围组织破骨细胞分布
    1.9 RT-PCR法检测牙龈组织中NLRP3、IL-1βm RNA表达水平
        1.9.1 Trizol法提取RNA
        1.9.2 逆转录成cDNA
        1.9.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9.4 引物序列
    1.10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的形态学表现
    2.2 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骨密度结果对比
    2.3 TRAP染色结果
    2.4 HE染色结果
    2.5 牙龈组织中NLRP3、IL-1β的 m RNA表达水平对比
讨论
    3.1 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动物的选择
    3.2 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3.3 Micro-CT检测
    3.4 IL-1β反映种植体周围炎组织破坏的标志物
    3.5 NLRP3对种植体周围炎具有促进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分析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分组
    1.4 手术方式
        1.4.1 颈淋巴请扫术
        1.4.2 组织瓣制备
        1.4.3 口腔癌根治性切除
        1.4.4 组织缺损修复重建
        1.4.5 预防性气管切开
    1.5 评价指标
        1.5.1 患者基本信息
        1.5.2 手术相关信息
        1.5.3 术后恢复及功能评价信息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2.1.1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
        2.1.2 股前外侧皮瓣组
        2.1.3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与股前外侧皮瓣组比较
    2.2 手术相关信息
        2.2.1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
        2.2.2 股前外侧皮瓣组
        2.2.3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与股前外侧皮瓣组比较
    2.3 术后恢复及功能评价信息
        2.3.1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
        2.3.2 股前外侧皮瓣组
        2.3.3 股前外侧肌筋膜瓣组与股前外侧皮瓣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 1:左上后牙根管治疗 1 例
病例 2:上前牙外伤牙体修复一例
病例 3:左上后牙根管治疗 1 例
病例 4:右下后牙龋病牙体充填修复 1 例
病例 5:右下后牙继发龋冠修复 1 例
病例 6:数字化导航引导下125I 粒子植入辅助治疗颅底恶性肿瘤
病例 7:125I 粒子精确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
病例 8: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9:应用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10:应用胸锁乳突肌锁骨筋膜瓣修复牙龈缺损
病例 11:应用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12: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颊部及牙龈缺损
病例 13: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缺损
病例 14:青春期龈炎牙龈修整 1 例
病例 15:增生性龈炎牙周治疗 1 例
病例 16 上前牙外伤贴面修复 1 例
病例 17 上前牙折断贴面修复 1 例
病例 18 右上后牙缺失种植修复 1 例
病例 19 右上后牙缺失种植修复 1 例
病例 20 右上后牙缺失种植修复 1 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低温等离子体对纯钛生物活化后的表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纯钛试件制备
    1.3 低温氩氧等离子体活化
    1.4 纯钛试件等离子体处理前后表面微观形貌观察
    1.5 表面接触角测定
    1.6 纯钛试件经等氩氧离子体处理前后XPS分析
    1.7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试件表面电镜观察结果
    2.2 表面接触角
    2.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前后试件表面XPS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10)EGCG对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组织及细胞来源
    1.2 材料及试剂
    1.3 试剂配制及储存
    1.4 仪器设备
    1.5 OKC上皮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
    1.6 HOK细胞复苏和传代培养
    1.7 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1.8 CCK-8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1.9 流式细胞术PI单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1.10 FITC-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
    1.12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
    1.13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OKC上皮细胞形态学特点
    2.2 OKC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2.3 EGCG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EGCG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5 EGCG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6 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FZD3和JNK3在OKC上皮细胞中高表达
    2.7 EGCG下调FZD3和JNK3 的表达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20例临床病例)
致谢

四、前牙损伤30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颌骨定位精度比较研究[D]. 郑海英. 青岛大学, 2021(02)
  • [2]高尿酸血症对青年男性牙槽骨骨密度的影响[D]. 张琦. 青岛大学, 2021
  • [3]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D]. 刘恒瑜. 青岛大学, 2020(01)
  • [4]白芍总苷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与NF-κB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D]. 李新. 青岛大学, 2020(01)
  • [5]纯钛表面电子束蒸镀钴铬合金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D]. 王硕. 青岛大学, 2020(01)
  • [6]低温氩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无机牛骨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马凯. 青岛大学, 2020(01)
  • [7]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NLRP3在模型中的表达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宋续军. 青岛大学, 2020(01)
  • [8]股前外侧肌筋膜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葛胜优. 青岛大学, 2020(01)
  • [9]低温等离子体对纯钛生物活化后的表面分析[D]. 王卫卫. 青岛大学, 2019(02)
  • [10]EGCG对人牙源性角化囊肿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D]. 杨绍滨. 青岛大学, 2019(02)


对照组论文

上一篇:城市垃圾 - 能源厂
下一篇: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