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足癣64例疗效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手足癣64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锦纯[1](2021)在《伊曲康唑两种口服方案联合外用药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手足癣是皮肤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真菌感染,近年来它的发病率逐渐变高。伊曲康唑胶囊是手足癣治疗中常用的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临床研究肯定了其冲击疗法在手足癣治疗中的优势,但目前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对比伊曲康唑胶囊两种不同口服方案(分别为:(1)每天2次,每次200毫克,用药1周;(2)每天1次,每次200毫克,用药2周)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在手足癣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每天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次,每次200毫克,共1周;每天外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2次,共2周。对照组患者每天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次,每次200毫克,共2周;每天外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2次,共2周。在治疗开始后2周、4周和6周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抗真菌治疗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药物安全性,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放问卷,调查人群对于不同用药方案的倾向性。结果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6.7%-83.3%-91.7%,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5.0%-81.7%-91.7%;观察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3.3%-95.0%-98.3%,对照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75.0%-93.3%-96.7%。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观察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2.0%-72.0%-80.0%,对照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8.1%-76.2%-81.0%;观察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72.0%-88.0%-96.0%,对照组中角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61.9%-85.7%-90.5%。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观察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1.4%-91.4%-100.0%,对照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9.5%-84.6%-97.4%;观察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1.4%-100.0%-100.0%,对照组中其他型手足癣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2.1%-97.4%-100.0%。经χ2检验,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由临床数据可看出观察组起效略快于对照组。此外,问卷调查显示,大众更倾向于接受冲击治疗的口服药物方案。结论在手足癣的治疗中,伊曲康唑每天2次、每次200毫克、连服7天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2周的用药方案和伊曲康唑每天1次、每次200毫克、连服14天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2周的用药方案在疗效上没有显着差别。但是前者的连续服药时间较短、药物起效较快、患者接受度较高,适合在临床推广。讨论伊曲康唑两种用药方案都具有肯定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外用抗真菌药时,可提高其抗真菌疗效。使用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治疗手足癣时,皮损部位药物浓度更高,停药后数周内皮肤药物浓度仍维持在有效范围。另外,伊曲康唑冲击疗法不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大概率地清除真菌,预防其他部位皮肤继发浅部真菌感染,还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减轻皮损严重程度,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提高依从性。此外,冲击疗法所需服药疗程更短,可节约治疗的时间成本,在药物经济学上更胜一筹,更符合患者对治疗的期待。

乔美玲[2](2020)在《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手足癣是由感染浅部真菌引起的一种发病率高,容易反复的传染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鳞屑角化型手足癣为手足癣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难治的一型,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本研究通过观察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火针疗法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中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观察火针清除真菌的效果,探讨应用火针疗法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通过对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明确诊断为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患者,选取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配到火针组或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组(NHKC组),每组各35例。火针组予火针疗法治疗,每周1次,NHKC组予局部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随访后对两组患者的皮损面积、红斑、丘疹、脱屑、角化、皲裂、瘙痒、疼痛等八项临床症状按照四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并于治疗前后、随访后在皮损部位刮取标本进行真菌镜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真菌清除情况以及随访1个月后疾病的复发情况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综合疗效:火针组总有效率82.4%,NHKC组总有效率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体征总积分(TSS):治疗后火针组TSS为3.41±2.27,NHKC组TSS为4.74±2.93,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随访后火针组TSS为3.32±2.32,NHKC组TSS为4.83±2.99,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3.单项症状改善情况:火针和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在改善红斑、丘疹、鳞屑、皲裂、瘙痒、疼痛等单项症状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角化及皮损面积上火针优于NHKC组(P<0.05)。4.真菌清除率:治疗结束时火针组真菌清除率为70.6%,NHKC组的真菌清除率为91.4%(P<0.05),即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即时清除真菌的效果优于火针,随访1月后火针组真菌清除率为67.6%,NHKC组的真菌清除率为77.1%(P>0.05),二者的远期真菌清除率无明显差异。5.复发率:对基本痊愈的患者进行为期1月的随访,火针组复发1例(4.2%),NHKC组复发3例(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疗法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皮肤角化及皮损面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火针疗法具有一定清除真菌效力,可应用于治疗皮肤浅表性真菌病的治疗;火针疗法在治疗结束后显示出一定的针刺后效应的优势,安全性高,成本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丽[3](2020)在《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观察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和真菌学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特比奈芬乳膏外涂治疗,以治疗28天为判定疗效时间,所有受试者在治疗期间自行消毒生活用品。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及第28天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皮损面积、浸渍程度、糜烂程度、渗出程度以及瘙痒程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对临床治愈病例在治疗结束4周后记录复发情况。以真菌免疫荧光染色镜检结果为实验室观察指标,观察受试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实际完成临床研究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共65例。治疗组痊愈率59.38%,愈显率93.75%,真菌清除率90.93%;对照组痊愈率45.45%,愈显率75.76%,真菌清除率93.94%,提示两组综合疗效及真菌清除率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第14天,皮损浸渍及糜烂程度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3)治疗第28天,治疗组在瘙痒程度、浸渍程度及渗出程度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均<0.05)。(4)治疗组复发率5.26%,对照组复发率20.00%,提示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患者,其疗效与外涂盐酸特比奈芬乳膏疗效相当,且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法起效较快,对改善患者的浸渍、糜烂、渗出及瘙痒程度有显着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颜志芳[4](2016)在《庄国康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及重潜搜风法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研究》文中指出一、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跟师三年余来,系统继承和总结了庄国康教授的学术思想:1庄国康教授的辨证特点:审疹论治。皮肤病的特点就在于其可见性与特异性,即皮肤病病变在于肌表,可用肉眼直接观察,且每种皮肤病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特点,“有诸内必形于外”,皮肤病明显的外在表现反应了机体内部的正邪变化,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历代外科医家们不断的摸索、总结,发展出了一条有别于内科“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模式,即以皮损的不同表现、特点为主、以舌苔脉象为辅,来进行辨病辨证、分型论治。因此,审疹论治是中医皮肤病学的特色思想。庄国康教授师承阎效然、朱仁康、段馥亭等名家,深刻的领会了审疹论治的思想并将之贯彻于临床。2庄国康教授的立法特点:法法结合。庄国康教授临床治疗皮肤病确立了很多的治疗法则:(1)疏风清热法(2)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法(3)健脾除湿法(4)清利湿热法(5)芳香化湿法(6)活血清热法(7)凉血活血法(凉血活血止血法)(8)滋阴活血法(9)养血活血法(10)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法(11)温经活血法(12)凉血清营法(13)重镇搜风法(14)酸收固表法(15)滋肾抑火法(16)温阳补肾法(17)玄府开窍法等。庄国康教授临诊时,常抓住患者病证病情主要矛盾,辨证论治,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则,并灵活配伍,取得好的疗效。比如同样是顽固性瘙痒皮肤病,庄国康教授会抓住主要矛盾顽固性瘙痒确立重潜搜风的治则,但是要提高重潜搜风药物的疗效,其配伍的灵活运用至关重要。在治疗顽固性瘙痒皮肤病时,需根据皮疹颜色、形态、整体辨证论治,如养血者配伍当归,熟地黄;润燥者配伍生地、玄参、制何首乌;活血者配伍丹参、降香、当归、川芎、茜草、三棱、莪术;滋阴者配伍天冬、麦冬、石斛、黄精:凉血者配伍生地、牡丹皮、紫草、生槐花;化痰者配伍莱菔子、白芥子、海浮石、海蛤壳;健脾利湿者配伍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舒肝解郁者配伍香附、柴胡、郁金;清热者配伍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大青叶;发于四肢者,常加鸡血藤、首乌藤。3庄国康教授的方药特点:(1)经验用药:凉血:羚羊角,玳瑁、生地、牡丹皮;紫草、生槐花、白茅根;活血:丹参、降香、当归、川芎、茜草,三棱、莪术;养血:当归、熟地黄、首乌;益气:黄精、太子参、黄芪;滋阴:生地黄、玄参、天冬、麦冬、玉竹、石斛:泻火:生石膏、栀子;燥湿: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除湿:平胃散(陈皮、厚朴、苍术、甘草):化痰:莱菔子、白芥子、海浮石、海蛤壳;散结:土贝母、瓜蒌、海藻、昆布、生牡蛎;通络:鸡血藤、钩藤、伸筋草、千年健;凉血清营:生地、丹皮、赤芍、生石膏、知母、玄参、淡竹叶、银花、滑石粉;清热解毒:银花、菊花、苦地丁、蒲公英,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大青叶;敛汗固表:麻黄根、生牡蛎、乌梅、五味子、黄芪、防风、白术;重潜:煅磁石、煅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祛风:荆芥、防风、炒蒺藜;疏风清热:羌活、荆芥、防风、白芷、牛蒡子、黄芩。(2)结合中西医理论:庄国康教授几十年来在中西医结合思路指导下,对皮肤病的治疗用药方面,做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积累了相当可贵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辨症、辨证治疗基础上,结合了疾病病机特点及中药本身的性味功用,应用药理研究成果,针对性的选择对疾病的客观指标、病理改变等有明确治疗作用的中药。其中常用的有红斑鳞屑性——抗肿瘤中药:白英、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北豆根、半枝莲、半边莲;红肿热痛性——抗感染中药:马齿苋、败酱草、紫草、大青叶、板蓝根、木贼、香附、金银花;真菌性皮肤病——抗真菌中药:肉桂、黄精、丁香、藿香、佩兰、木香、白矾、冰片、五倍子;光化学治疗——增加光敏作用的中药:白芷、补骨脂、独活、虎杖、苍术等。(3)经验方:重镇汤、滋阴除湿汤、玄府开窍、凉血活血汤、凉血消风散、凉血消风散、芳香化湿汤、活血清热汤、酸收固表汤等。4治疗皮肤科常见病的经验:(1)治疗湿疹,首当滋阴除湿;(2)治疗银屑病的一些经验:凉血解毒、凉血活血、滋阴活血法;玄府开窍,适当配伍一些抗肿瘤中药。(3)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重潜搜风。理论:顽固性瘙痒多伴有情志的改变:心神失养,肝失疏泄——治以平肝风、宁心神;心主火,火性上炎——治以重潜清热;核心处方:煅磁石、煅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各30g(凡应用其中5个及以上药物的均视为核心处方)。(3)运用“以色补色法”治疗色素病如白癜风:黑芝麻,雄黑豆,桑葚,何首乌,熟地黄,肉苁蓉等;黄褐斑:白术、白茯苓、白芷,白扁豆,白芍,白芨,白僵蚕,白前,白芥子,白蔹,白英,白附子等。5庄国康教授常用治法及方药心得:除湿法中有滋阴除湿法、健脾除湿法、清利湿热法、芳香化湿法、温阳化湿法等,凉血法中有凉血活血法、凉血清营法、凉血止血法等,活血化瘀法中有活血清热法、凉血活血法、滋阴活血法、养血活血法、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法、温经活血法等,清热法中有清热解毒法、疏风清热法、清肺降火、泻胃除热等,其他内治法还有重潜搜风法、玄府开窍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酸收固表法、滋肾抑火法、温补肝肾法等,外治法主要有增白明目、增白止痒、凉血清热、燥湿杀虫、活血化瘀、清热敛湿等。庄国康教授在各具体的治法下有对应的习惯用药及经验用药。6庄国康教授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庄国康教授在临诊时,采用理法方药的思维模式,条理清晰,认为立法准确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前提,而立法的依据是辨证恰当,辨证就是辨疾病的病因病机。瘙痒的病因病机复杂,难以一证蔽之,既有内因,亦有外因。辨明瘙痒病因病机后,庄国康教授针对具体病因的确立治法,其中注重治法的配伍应用,非常灵活,“法法结合,复方用药”,收到了很好的疗效。二、临床研究:系统建立了庄国康教授近10年门诊病历的大数据库,规范了门诊诊断病名。第一次从大数据库中数据挖掘重潜搜风法治疗顽固性瘙痒皮肤病的经验及应用研究结果。本数据库共有8820诊次,226条诊断。重潜搜风法是庄国康教授治疗顽固性瘙痒的经验治法,经长期临床观察,疗效确切,但传统的个案总结、报告难以采集齐全许多有用的信息,使经验的推广缺乏大数据支持。本研究建立并丰富了庄国康教授经验数据库,引入了“循证”思想,强化了“证据”概念,形成一系列数据分析挖掘方法,人机结合,以人为主,总结庄国康教授经验,不仅可发现庄国康教授应用重潜搜风法治疗顽固性瘙痒皮肤病总体诊疗特点,也能为后续深层次的挖掘分析提供工作基础,保证了本研究获得高级别证据及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可实现经验的可重复性及稳定性。三、继承与发展:1、温阳法在皮科的应用:在跟师过程中,受庄国康教授玄府开窍法运用的启发,临床处方在运用庄国康教授经验时,辨证佐以附子等温阳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皮肤病,顾名思义,是发于身体最外层的皮肤,头而亦多见。皮疹特点表现红、肿、热、痒居多。单纯皮疹辨证为热、火,治以清热解毒凉血药,如果患者本身为阳虚体质,皮疹表现实质是虚火上炎或虚火外越,也许短期内会收到效果,但从长期疗效来看,更多的是久治不愈甚或越治越差,从而失治、误治,所以皮肤科疾病中,如痤疮,尤其是囊肿性痤疮、穿凿性毛囊炎,在化痰散结的基础上,辨证佐以附子潜阳、温阳,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进一步按照GCP规范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客观验证了朱仁康、庄国康教授治疗手足癣的经验疗效。上世纪七十年代,庄国康、许铣教授在我国着名中医皮外科专家朱仁康名老中医治疗手足癣的有效经验方——醋泡方(主要药物组成:荆芥18g,防风18g,红花18g,地骨皮18g,皂角刺30g,大枫子30g,明矾18g等)基础上开发研究了改良醋泡方(即现在院内制剂醋泡方),即将上方药物按比例捣碎,醋酸浸泡后渗滤出浸液,加入苯甲酸制备而成;并使用“改良醋泡方治疗手足癣”进行了临床观察总结,真菌抑制试验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等系统研究工作,证实醋泡方有杀菌、抑菌作用,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均佳,但因未按照GCP规范,未与现代医学认可的外用抗真菌药物进行严格的临床观察对照,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难以得到国内、国际同行认可。跟师三年来,完成了所级课题——醋泡方(即原改良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研究:采用阳性药物平行对照、随机临床试验设计方法,评价了醋泡方治疗血虚风燥证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进一步研究该药物对角化型手足癣皮损单项症状(包括部位、面积、红斑、丘疹、角化、皲裂、脱屑、瘙痒、疼痛)的作用。我们抽取了我科门诊年龄在18~65岁角化型手足癣患者142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醋泡方”、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治疗后,每周临床观察1次,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及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总有效率(96.49%)明显优于对照组(85.46%)(P<0.05),而在改善皮损单项症状方面,醋泡方能更好地改善手足癣病的丘疹、角化、鳞屑和瘙痒症状。

张恋[5](2014)在《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手足癣是由感染浅部真菌引起的一种发病率高,容易反复的传染性皮肤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目前临床中治疗手足癣普遍采用局部外用西药抗真菌制剂,其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性高、见效较快等优点,但也由于其广泛应用,耐药性日益增多;而口服的抗真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疗效明显复发率低的优点,但由于有一定副作用,且费用较高,多用于难治性的手足癣和甲癣。中医治疗手足癣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上不断发展创新,用药多样,方法灵活,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因此中药抗真菌制剂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篇论文以治疗方法为切入点,总结、探讨手足癣的致病原因、治疗方法,为临床寻找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该论文分为两大部分,即文献综述部分和临床研究部分。文献综述分为三篇,在大量收集关于手足癣的中西医有关文献的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手足癣的研究进展。第一篇为手足癣的中医学研究进展,包括古代文献对手足癣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探讨,八十年代至今中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治疗方法的总结。第二篇为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及主要治疗方法的总结概括。第三篇为手足癣的疗效评价现状,从手足癣治疗疗效的临床报道中,总结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疗效判定方法,以期建立全面、系统的、高度可信的疗效评判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阳性药物平行对照、随机分组的试验方法,通过观察醋泡方和西药盐酸特比萘芬(丁克)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疗效对比,验证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丰富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内容,为开发推广治疗手足癣的中药制剂提供依据。方法:将角化型手足癣患者46例按随机数表分成2个组,其中23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醋泡方外洗浸泡;23例为对照组,外用特比萘芬(丁克)。治疗4周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真菌学疗效,并且随访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效率为81.8%,真菌学清除率为69.6%;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59.1%,真菌学清除率达到50.0%。结论:临床研究表明,醋泡方与1%盐酸特比萘芬乳膏(丁克)相比,均能很快缓解角化型手足癣患者的临床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其中角化、瘙痒、脱屑的症状改善最为明显;但二者的总有效率和真菌清除率在统计学比较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

杨肆琳[6](2020)在《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gE、CD4+/CD8+水平变化,从微观角度来探讨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99例中医辨证为脾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根据统计学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各33例。1.治疗方案:试验组口服健脾疏风汤+穴位埋线;对照组1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穴位埋线;对照组2口服健脾疏风汤。2.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8周)后,对三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3.对三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gE、CD4+/CD8+检测数值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受试99例患者中,最终三组脱落例数分别是,试验组:2例,对照组1:3例,对照组2:2例,因此有效病例为92例。分别对三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程结束后,三组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无论是组内比较还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3.疗程结束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三组的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疗程结束后,三组CD4+/CD8+比值水平检测,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总IgE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三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疗程结束,试验组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1为73.33%,对照组2为83.87%,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在差异上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率比较,试验组为6.45%,对照组1为23.33%,对照组2为3.23%,试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复发率比较,试验组为10.00%,对照组1为40.91%,对照组2为30.77%;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型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与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穴位埋线、单纯口服中药相比,在控制病情复发方面具有其自身特定的优势。

吕晓岚[7](2017)在《癣泡Ⅱ号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抗菌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是在癣泡Ⅱ号方体外抗真菌实验的实验室实验基础上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是将癣泡Ⅱ号方与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对于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的临床研究。通过这次研究为了达到验证癣泡Ⅱ号方对于角化型手足癣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目的,并为开发推广中药外治法治疗手足癣提供依据。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全部病例来自2015年11月1日到2016年11月31日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病/周围血管病科门诊就诊患者,符合角化型型手足癖的诊断标准,病例数为79例。本研究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试验组39例和西药对照组40例,中药试验组:癣泡Ⅱ号方药包放入白醋3000ml,浸泡两日后使用,每天睡前,清洁皮肤,用药液浸泡患足或患手30分钟。每日1次,一周换新药液一次;西药对照组: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取适量外涂患处,每日早晚2次。两组均为4周一疗程。对两组患者的皮损情况和自觉症状进行评分。其中皮损情况包括以下四项:面积、角化、皲裂、脱屑;自觉症状则含有瘙痒、疼痛两项,皮损情况及自觉症状均根据其严重程度积分来评定,重度3分,中度2分,轻度1分,没有任何症状0分,记录用药前后各项目评分和总分,并计算出治疗后两组的疗效指数、有效率及真菌清除后阳性率;治疗前后中药试验组和西药对照组均进行检测安全性指标并记录其数值。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资料类型不同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4周治疗,在参与中药试验组的39例患者中,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9.1%和20.3%;经治疗真菌镜检与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10.1%和2.5%。在参与西药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5.4%和15.2%,经治疗真菌镜检与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7.6%和3.8%。其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检验,两组有效率、显效率和真菌清除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且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在本次研究中体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癣泡Ⅱ号方确实具有杀菌抑菌的作用,其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表明癣泡Ⅱ号能明显改善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症状,较快缓解瘙痒、疼痛等临床不适症状。因其经济适用、杀菌抑菌效果明显、临床疗效显着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对其他疾病治疗用药无明显影响,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高凯敏[8](201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着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着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刘慧民,刘玉明,陈向齐,沈先荣[9](2014)在《军队浅部真菌病发病现状及中草药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浅部真菌病是军队发病率最高的皮肤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已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对广大官兵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和用药现状,以及当前中草药抗浅部真菌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为今后发挥中草药在军队浅部真菌性疾病防治作用提供参考。

王海娜[10](2011)在《百黄洗剂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抑制真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百黄洗剂外洗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并与硝酸咪康唑进行对照;研究百黄洗剂对临床分离真菌菌株的抑制作用。方法:临床研究:将60例临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用百黄洗剂水煎外洗,每日2次,连用4周;对照组30例,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每日2次,连用4周。停药后观察疗效,并于1月后随访,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复发率。实验研究:采用药基法测定百黄洗剂对手足癣常见致病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手足癣均有效,治疗组治愈率为80.00 %,真菌清除率为86.67%,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率为60.00%,真菌清除率为80.00%,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对比,均有明显改善。实验研究:百黄洗剂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及白念珠菌的MIC分别为15.60mg/ml、7.81mg/ml和31.25mg/ml。结论:百黄洗剂治疗手足癣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具有抑菌、止痒、抗炎等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手足癣64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手足癣64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伊曲康唑两种口服方案联合外用药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药物和试剂
    2.2 实验流程
    2.3 本研究中受试者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2.4 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2.5 受调查者对于伊曲康唑两种用药方案的倾向性分析
    2.6 数据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的基本特征
    3.2 伊曲康唑两种方案口服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涂治疗手、足癣的疗效对比
    3.3 两组中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3.4 受调查者对于伊曲康唑两种不同用药方案的倾向性
第4章 结论
第5章 讨论
    5.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药物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分析
    5.2 已发表的文献中不同用法伊曲康唑治疗手足癣的疗效数据汇总
    5.3 伊曲康唑胶囊冲击疗法在皮肤浅部真菌病治疗中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伊曲康唑疗效的因素
    5.4 伊曲康唑在皮肤癣菌病治疗中的安全性
    5.5 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联合用药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优势
    5.6 从患者依从性角度看伊曲康唑两种用药方案
第6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外泌体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皮肤领域相关研究中所涉及的外泌体的来源
        2.1 皮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2.2 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2.3 皮肤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第3章 外泌体在皮肤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第4章 外泌体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4.1 外泌体促进皮肤创面修复
        4.2 外泌体预防皮肤创面处瘢痕形成
        4.3 外泌体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潜能
        4.4 外泌体治疗斑秃的潜能
    第5章 外泌体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前景
        5.1 外泌体在抗皮肤衰老领域的应用前景
        5.2 外泌体在皮肤美白的应用前景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病例脱落标准
        2.7 病例剔除及脱落的处理
        2.8 知情同意
    3.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研究流程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评价指标
        3.6 统计分析
        3.7 伦理审查
    4.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情况比较
        4.3 临床疗效评价
        4.4 安全性评价
        4.5 依从性评价
讨论
    1.研究背景
    2.选题依据
    3.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
        3.1 手足癣的流行病学特点
        3.2 发病机制
        3.3 主要致病菌及其特性
        3.4 临床表现及分型
        3.5 治疗现况
    4.祖国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
        4.1 中医病名
        4.2 病因病机
        4.3 辩证分型
        4.4 治疗现况
    5.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理论依据
        5.1 火针的源流
        5.2 中医理论依据
        5.3 西医理论依据
    6.对照组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
    7.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7.1 基线资料分析
        7.2 临床疗效分析
        7.3 安全性分析
        7.4 依从性分析
        7.5 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优势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 火针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 病例观察表
    附件3 不良事件记录
    附件4 试验完成情况总结
    附件5 病例图片展示
    附件6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两组患者病例完成情况
        1.1.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1.1.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1.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1.5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积分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2.6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药物组成及方法
        2.1.2 对照组药物及方法
        2.1.3 日常护理
        2.1.4 治疗疗程及随访
        2.1.5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2.2.1 临床指标
        2.2.2 实验室检查
        2.2.3 复发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3.1 临床疗效判定
        2.3.2 真菌学疗效判定
        2.3.3 复发情况评价
        2.4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分布比较
        3.3 治疗14天时两组临床表现总分对比
        3.4 治疗28天两组临床表现总分对比
        3.5 第14天治疗组各项积分对比
        3.6 第14天对照组各项积分对比
        3.7 两组第14天各项积分对比
        3.8 治疗28天治疗组各项积分对比
        3.9 治疗28天对照组各项积分组内对比
        3.10 两组第28天各积分组间对比
        3.11 皮损程度与真菌学疗效相关性分析
        3.12 两组真菌学疗效
        3.13 两组复发率比较
        3.14 不良反应
讨论
    1.西医对足癣的认识
    2.中医对足癣的认识
    3.对吹烘疗法的认识
    4.对“风能胜湿”理论的阐述
    5.立论依据
    6.方药组成及药理分析
        6.1 方药组成及配伍分析
        6.2 单味药分析
        6.3 对照组药物分析
    7.结果分析
        7.1 综合疗效分析
        7.2 临床指标分析
        7.3 真菌清除疗效分析
        7.4 复发率分析
    8.特色及创新点
    9.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足癣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中医认识
        1.1 病名及症状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1.3.1 风湿毒聚证
        1.3.2 湿热浸淫证
        1.3.3 血虚风燥证
        1.4 中药外治疗法
        1.4.1 中药制剂
        1.4.2 中医外治方法
    2.西医对足癣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临床表现
        2.2.1 角化过度型
        2.2.2 丘疹鳞屑型
        2.2.3 水疱型
        2.2.4 趾间糜烂型
        2.3 实验室检查
        2.3.1 真菌镜检
        2.3.2 真菌培养
        2.3.3 皮肤镜
        2.3.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
        2.3.5 病理检查
        2.4 .诊断及鉴别诊断
        2.5 西医治疗
        2.5.1 局部治疗
        2.5.2 系统治疗
        2.5.3 联合疗法
        2.5.4 其他治疗方法
    3.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庄国康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及重潜搜风法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皮肤瘙痒的病因
    1 外因
        1.1 毒邪
        1.2 虫淫
    2 内因
        2.1 虚邪
        2.2 七情
    3 既可外感,亦能内生的六淫病因
        3.1 风邪
        3.2 热(火)邪
        3.3 湿邪
        3.4 燥邪
        3.5 寒邪
        3.6 暑邪
    4 其他
    5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庄国康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及临床经验继承
    1 庄国康教授的学术传承
    2 庄国康教授的辨证——审疹论治
        2.1 皮疹颜色辨证
        2.2 皮疹形态辨证
    3 庄国康教授的立法特点——法法配伍,复方用药
        3.1 庄国康教授常用的中医治疗法则
        3.2 治疗法则的灵活配伍
    4 庄国康教授的用方用药特点
        4.1 经验用药
        4.2 中西医结合——应用现代药理学成果于中医临床
        4.2.1 抗肿瘤中药的应用
        4.2.2 抗感染中药的应用
        4.2.3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4.2.4 增加机体光敏作用的药物的应用
        4.3 经验方
    5 庄国康教授治疗皮肤科常见病的经验
        5.1 自拟重镇活血汤,用治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
        5.1.1 病因病机
        5.1.2 用药规律
        5.1.3 典型病例
        5.2 运用“玄府开窍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
        5.2.1 完善玄府开窍法的适应症
        5.2.2 避免毒性药物
        5.2.3 玄府开窍药物的配伍
        5.2.4 甘寒开窍法的再思考
        5.3 运用“滋阴除湿法”治疗湿疹、特应性皮炎
        5.3.1 庄国康教授对湿疹类皮肤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3.2 辨证分型及要点
        5.3.3 治则治法
        5.4 运用“清肺胃法”治疗寻常痤疮经验
        5.4.1 六叶汤组成
        5.4.2 病案举例
        5.4.3 总结
        5.5 运用“以色补色法”治疗色素病
        5.5.1 黄褐斑
        5.5.2 白癜风
        5.6 国内率先归纳总结血瘀证在皮肤科的表现及活血化瘀疗法在皮肤科运用
    6 庄国康教授常用治法及方药心得
        6.1 除湿法
        6.1.1 滋阴除湿法
        6.1.2 健脾除湿法
        6.1.3 清利湿热法
        6.1.4 芳香化湿法
        6.1.5 温阳化湿法
        6.2 凉血法
        6.2.1 凉血活血法
        6.2.2 凉血清营法
        6.2.3 凉血止血法
        6.3 活血化瘀法
        6.3.1 活血清热法
        6.3.3 滋阴活血法
        6.3.4 养血活血法
        6.3.5 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法
        6.3.6 温经活血法
        6.4 清热法
        6.4.1 清热解毒法
        6.4.2 疏风清热法
        6.4.3 清肺降火、泻胃除热
        6.5 其他内治法
        6.5.1 重潜搜风法
        6.5.2 玄府开窍法
        6.5.3 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6.5.4 酸收固表法
        6.5.5 滋肾抑火法
        6.5.6 温补肝肾法
        6.6 外治法
    7 庄国康教授治疗皮肤瘙痒的经验
        7.1 针对具体病因确立的治法、具体用药及对应方剂
        7.1.1 毒虫所致
        7.1.2 风邪所致
        7.1.3 湿邪所致
        7.1.4 热(火)邪所致
        7.1.5 燥(虚)邪所致
        7.1.6 寒邪所致
        7.1.7 七情所致
        7.2 辨证分治
        7.2.1 风热相搏
        7.2.2 卫阳郁闭
        7.2.3 湿热内阻
        7.2.4 阴伤湿恋
        7.2.5 阴(血)虚生风
        7.2.6 血瘀风燥
        7.2.7 气营两燔
        7.2.8 心神躁扰
        7.3 验案举例
        7.4 讨论
第三部分 庄国康教授应用重潜搜风法治疗顽固性瘙痒皮肤病的经验挖掘及应用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初步方案总结
        2.2 应用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录入
        3.2 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4 结果
        4.1 医案纳入情况
        4.2 门诊常见皮肤病诊次
        4.3 重潜搜风法出现的频次和频率
        4.4 主要用药频次及频率
    5 结论
第四部分 继承与发展
    一、皮肤科中的阳虚证及附子的应用
        1 阳虚证辨法
        1.1 阳虚的临床表现
        1.1.1 阳虚则寒
        1.1.2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1.1.3 阳主动,阴主静
        1.2 阳虚证不同阶段
        1.2.1 阳气亏虚
        1.2.2 阴盛格阳(虚阳上浮、虚阳外越)
        1.2.3 阳虚欲脱
        2 附子的功效
        3 正确对待附子的毒性
        4 验案举例
        5 总结
    二、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随机、开放、对照性的临床试验研究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出标准
        3.4 样本含量
        3.5 研究方法
        3.6 评价时点与随访时点的选择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情况
        4.2 主要疗效评价
        4.3 单项症状疗效
        4.4 安全性分析
        4.5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附件

(5)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综述一 手足癣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对手足癣的论述
    2 八十、九十年代中医外治手足癣的治疗经验
    3 近十余年手足癣外治法的研究进展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研究概况
    1 手足癣的流行病学概述
    2 发病机制
    3 外用治疗手足癣的西药制剂
    4 抗真菌作用的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
    5 中药活性成分的抗真菌作用
    6 其它治疗方法
    7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手足癣的疗效评价现状
    1 中医治疗手足癣疗效评价方法的进展
    2 西医治疗手足癣疗效判定方法的近况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基本资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CRF表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6)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说明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断
    6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荨麻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穴位埋线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癣泡Ⅱ号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抗菌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符号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室实验 癣泡Ⅱ号方体外抗真菌实验
    1. 实验对象
    2. 实验器材
    3. 实验试剂与药材
    4. 真菌鉴定与培养
    5. 实验方法
    6.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1. 病例来源
    2. 一般材料
    3. 诊断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结果
    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体外抗菌实验照片
    附录B 病历采集表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手足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前言
    1.1 概念界定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
    2.2 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
    2.5 小结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
        5.1.1 硬皮病
        5.1.2 银屑病
        5.1.3 红斑狼疮
        5.1.4 带状疱疹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5.2.2 慢性湿疹
        5.2.3 银屑病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
        5.3.1 银屑病
        5.3.2 过敏性紫癜
        5.3.3 皮炎湿疹类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
        5.4.1 脱发
        5.4.2 黄褐斑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
    6.1 红斑狼疮
    6.2 银屑病
    6.3 湿疹
    6.4 硬皮病
    6.5 天疱疮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
    7.1 调节免疫中药
        7.1.1 雷公藤
        7.1.2 黄芪
        7.1.3 青蒿
        7.1.4 白芍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
        7.2.1 甘草
        7.2.2 白鲜皮
        7.2.3 黄芩
        7.2.4 徐长卿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
        7.3.1 益母草
        7.3.2 川芎
        7.3.3 丹参
        7.3.4 夏枯草
    7.4 抑菌消炎中药
        7.4.1 苦参
        7.4.2 地肤子
        7.4.3 紫草
        7.4.4 青黛
    7.5 抗病毒中药
        7.5.1 大青叶
        7.5.2 马齿苋
        7.5.3 薏苡仁
        7.5.4 板蓝根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9.2 专业教育概况
        9.2.1 “西学中”教育
        9.2.2 院校学历教育
10. 代表着作与代表人物
    10.1 代表着作
        10.1.1 《皮肤新编》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
        10.1.3 《中西医学汇综》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10.1.7 《皮肤病研究》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2 代表人物
        10.2.1 赵炳南
        10.2.2 朱仁康
        10.2.3 边天羽
        10.2.4 张志礼
        10.2.5 秦万章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个人简历

(9)军队浅部真菌病发病现状及中草药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军队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发病概况及用药现状
2 中草药抗浅部真菌作用的实验进展
3 中草药在皮肤浅部真菌病中的临床应用
    3.1 花斑癣
    3.2 体股癣
    3.3 手足癣
    3.4 头癣
    3.5 甲癣
4 结语与展望

(10)百黄洗剂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抑制真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三、病例纳入标准
    四、病例排除标准
    五、治疗方法
    六、观察指标
        (一) 临床观察
        (二) 病原学观察
        (三) 安全性观察
    七、疗效评定
        (一) 疗效评定标准
        (二) 疗效评定方法
    八、统计方法
    九、治疗结果
        (一)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三) 治疗组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
        (四) 真菌疗效比较
        (五) 随访结果
    十、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菌种
        (二) 药物
        (三) 试剂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 不同药物浓度培养基中的真菌生长情况
        (二) 百黄洗剂的体外抑菌浓度(MIC)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研究
        (一) 手足癣的常见致病菌
        (二) 发病机制
        (三) 手足癣的治疗
    二、中药的抗真菌研究
        (一) 单味中药的抗真菌作用
        (二) 中药单体成分的抗真菌作用
        (三) 中药复方的抗真菌研究
    三、祖国医学对手足癣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治法方药
    四、组方分析
        (一) 处方依据
        (二) 方药分析
        (三) 现代药理分析
    五、结果分析
        (一) 临床研究分析
        (二) 实验研究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手足癣64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曲康唑两种口服方案联合外用药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D]. 陈锦纯. 汕头大学, 2021(02)
  • [2]火针治疗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D]. 乔美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香茵洗剂配合吹烘疗治疗足癣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研究[D]. 高丽.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庄国康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及重潜搜风法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研究[D]. 颜志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5]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研究[D]. 张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健脾疏风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D]. 杨肆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癣泡Ⅱ号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抗菌实验[D]. 吕晓岚.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D]. 高凯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9]军队浅部真菌病发病现状及中草药防治研究进展[J]. 刘慧民,刘玉明,陈向齐,沈先荣. 中国医药导报, 2014(07)
  • [10]百黄洗剂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抑制真菌实验研究[D]. 王海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足癣论文 对照组论文 角化型手足癣论文 真菌感染的症状论文 真菌论文

上一篇:调结构迎竞争——专访羊城晚报集团总裁徐光辉
下一篇:灰霉病对黄瓜、番茄等植物的致病性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