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权[1](2020)在《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脾胃气虚型胃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脾胃气虚型胃溃疡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通过随访来评估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该病的远期疗效,为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脾胃气虚型胃溃疡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收取绵阳市中医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胃溃疡患者80例,按随机对照表法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予芪参益胃汤加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两组患者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均予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枸橼酸铋钾片、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2周后分别入组;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胃镜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情况;对胃镜疗效痊愈患者,6个月后复查胃镜,以观察远期疗效。对所观察、统计的数据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不能改善消瘦症状(P>0.05),均能有效改善胃脘疼痛、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少气懒言、肢体倦怠等症状(P<0.05);在消瘦、肢体倦怠症状改善程度上,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胃脘疼痛、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少气懒言等症状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体优于对照组(P<0.05)。3.胃镜及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疗效比较:治疗组在胃镜远期疗效、胃镜近期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疗效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4.两组在试验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研究结论:芪参益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可以有效改善脾胃气虚型胃溃疡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且临床试验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文献,王运达[2](2014)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故其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其不良反应时有报道。本文结合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陈丽秋,王昌雄[3](2013)在《埃索美拉唑治疗阿斯匹林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62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治疗长期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所致胃肠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患者,经胃镜诊断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服用阿斯匹林同时加用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次;对照组32例,加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上消化道症状及胃黏膜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治疗小剂量阿斯匹林相关性胃肠黏膜损害效果显着,是防治胃肠黏膜损害的理想药物。
岳晓粉[4](2013)在《NSAIDs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NSAIDs造成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Hp感染、合并用药等,为NSAIDs胃肠道不良事件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间天津地区六家三甲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4医院)住院或门诊的近期规律服用NSAIDs的患者。对其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调查老龄、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近期应激事件发生、既往病史、合并用药等引起胃黏膜损伤的危险因素;对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患者,无禁忌症情况下行胃镜检查,检测胃黏膜损伤情况,同时检查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结果:1.此次调查共入选957例患者。男性556名(占58.10%),女性401名(占41.90%)。平均年龄(64.82±12.49)岁。其中出现上消化道症状者649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者252例。2.服用两种及以上NSAIDs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率高于仅服用一种NSAIDs者(χ2=7.345,P=0.007)。但服用NSAIDs数量与消化道出血未达到统计学意义。3.服用NSAIDs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3.1服用NSAIDs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龄(尤其年龄≥60岁)、不良饮食习惯、既往溃疡并发症史、既往上消化道疾病治疗史、风湿性疾病史、未合并应用抗凝药、未合并应用脑血管药与上消化道症状出现有关。3.2服用NSAIDs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男性、高龄(尤其年龄≥60岁)、既往消化性溃疡史、未合并应用抗凝药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有关。4.Hp阳性者胃镜检查出现消化性溃疡率高于Hp阴性者(χ2=11.755,P=0.001);Hp阳性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率高于Hp阴性者,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88,P=0.046);Hp阳性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Hp阴性者,但无统计学意义(χ2=0.432,P=-0.511)。结论:1.服用NSAIDs药物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2. NSAIDs药物引起上消化道症状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年龄≥60岁)、不良饮食习惯、既往溃疡并发症史、既往上消化道疾病治疗史、风湿性疾病史、未合并应用抗凝药、未合并应用脑血管药、同时服用两种及以上NSAIDs。3. NSAIDs药物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有:男性、高龄(年龄≥60岁)、既往消化性溃疡史、未合并应用抗凝药。4.Hp感染是出现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服用NSAIDs患者同时合并Hp感染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率高于Hp阴性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消化道出血率亦高于Hp阴性者,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综上,应用NSAIDs药物,尤其是长期应用时,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合理、安全用药,对于有前述危险因素者,应密切观察消化道症状,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药物或PPI,合并Hp感染时应予以清除Hp。
彭飞[5](2012)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老年人NSAIDs相关性溃疡中虚气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老年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中虚气滞证的治疗效果,了解中虚气滞病机在老年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发病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系统的临床试验观察。实验共包含60例明确诊断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给予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治疗,疗程共4周。治疗2周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进行评估,不进行胃镜下疗效判定。治疗4周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胃镜下疗效进行评估,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经过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较实验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P<0.05)。胃镜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溃疡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1),两组间对比,溃疡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后溃疡面积比较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内镜下疗效判定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20例(66.7%),显效6例(20.0%),有效3例(10.0%),无效1例(3.3%);对照组痊愈9例(30.0%),显效15例(50.0%),有效4例(13.3%),无效2例(6.7%),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两组间各个疗效水平比较发现,治疗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的显效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经过4周的治疗后,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解除患者的痛苦,且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具有与奥美拉唑等同的疗效,值得指出的是,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中药在消除溃疡瘢痕组织周围的炎症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同时,临床观察结果也说明中虚气滞是老年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
刘月英[6](2010)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胃肠黏膜的影响》文中提出
杜福文,谭启文,梁振家,林晖,黄丽华,杜福亮[7](2010)在《长期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合并慢性胃炎的干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长期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ASA)对缺血性卒中合并慢性胃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50例缺血性卒中合并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肠溶ASA75~100 mg、1次/d,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 100 mg、1次/d,连续随访3 a,观察缺血性卒中、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和胃炎症状活动发生情况,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胃炎症状活动的患者进行胃镜复查。结果观察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胃炎症状活动发生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病损程度相似。结论合并慢性胃炎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口服小剂量肠溶ASA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再发率,且并发脑出血和胃黏膜损伤的风险性不增加。
徐芳雄,顾明,赵杰东,赵玉琼[8](2009)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文中指出
张烁[9](2008)在《非甾体抗炎药对大鼠小肠黏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短期服用NSAIDs主要用于缓解各种疼痛、退热及围手术期的镇痛,长期服用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及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此外尚可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脊椎关节炎等,也可用于治疗一些急性非炎症性疾病,如急性肌肉骨胳疾病、下腰背部疼痛、关节痛、普通感冒、急性痛风等。目前NSAIDs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据估计全世界每年NSAIDs处方在10亿张以上,每天约有近3 000万人服用NSAIDs。近年来,由于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已初步证实可降低结肠癌及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因而NSAIDs的应用呈现上升趋势。NSAIDs虽然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却有明显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也最具临床意义的就是胃肠黏膜损伤。有研究证实,在美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中,21%为NSAIDs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在英国,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中25%与应用NSAIDs有关。NSAIDs所致胃肠道损害常见的有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及血液系统、皮肤结缔组织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在美国,每年约6000人死亡归咎于服用NSAIDs。NSAIDs相关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既包括诸如恶心、烧心、消化不良等症状,又包括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及其严重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胃排空障碍等,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研究显示,服用NSAIDs的患者中,消化不良的发生率约为10%~20%;而胃溃疡(gastric ulcer,GU)的发生率为12%~3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 ulcer,DU)为2%~19%;每年约2%~4%的NSAIDs使用者会出现严重的胃肠并发症。NSAIDs所致的严重胃肠并发症主要为消化道出血、穿孔、狭窄及胃排空障碍。更重要的是,由于NSAIDs的强效镇痛作用,常为“无痛性”,症状不明显,大约50%~80%用NSAIDs导致并发症的患者没有症状,多以严重出血、穿孔为首发症状,可直接致死。由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常无任何报警症状,因此临床危害极大。长期以来人们比较重视NSAIDs引起的胃损害,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于服用NSAIDs引起下消化道的副作用也值得关注。但目前国内外有关NSAIDs引起下消化道黏膜尤其是小肠黏膜损害的研究报道甚少。随着非处方药(over thecounter,OTC)类的NSAIDs的广泛应用,NSAIDs所致小肠黏膜损伤日渐突出,但由于症状隐匿,人们对其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而误诊、漏诊,延误病情,由此引发的小肠损害发病率将进一步增长。因此,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下消化道黏膜损伤的研究,以利防治。本研究旨在观察非甾体抗炎药对大鼠小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形态变化,探讨提高保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办法。【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及分组32只12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质量200g-220g,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分为药物损伤模型组和对照组,各16只;2组大鼠分别于给药后第1d(24h)和5d进行有关指标的观察和测定,各时相点均为8只。二、方法1、动物损伤模型制备:将双氯芬酸钠(戴芬,藤泽德国公司,国药准字J20050064)溶入0.9%生理盐水,参照人类长期口服剂量(150mg/d)折算成大鼠口服剂量:15 mg/kg·d.,分2次灌胃(将双氯芬酸钠150mg置入生理盐水100ml中,超声乳化后配置成1.5mg/ml的混悬液,然后根据大鼠体质量按1ml/100g剂量灌胃.),对照组使用相同剂量(1ml/100g)的生理盐水。2组大鼠分别于给药后第1d(24h)和第5d处死,取空肠、回肠进行观察。2、胃、小肠大体损伤评分:大鼠禁食不禁水24h,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处死。剖腹取出胃,沿胃大弯剪出胃壁并使胃腔黏膜外翻,生理盐水漂洗3遍胃黏膜后,以游标卡尺测定溃疡指数,按Guth标准详细记分。小肠黏膜大体损伤评分按溃疡和粘连分别进行评分,总分为两者之和。3、小肠黏膜组织处理及形态学观察:距幽门25cm处切取空肠肠段2 cm,备用。距回盲部5cm处向近端切取回肠肠段2 cm,备用。将切取之组织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常规切片,HE染色,采用Chiu氏6级评分法评价肠黏膜损伤程度。光镜下每个样本随机计数20个视野。Carl Zeiss Imaging System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绒毛高度、黏膜厚度、黏膜截面积等定量分析。4、肠黏膜超微结构观察:各组分别取1 mm×1 mm末段回肠组织标本,2.5%戊二醛固定。经脱水、置换等步骤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5、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图像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二步法)。自动染色机复染、透明后封片,显微镜下观察,以胞浆和/或质膜着棕色者为阳性染色。每张切片所要分析的部位显微镜下拍摄3-5张照片,单盲情况下进行图象分析,计算阳性面积、总光密度和阳性指数。三、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数据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及四分位全距表示,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形态组织学改变1、胃、小肠黏膜大体观察:对照组大鼠灌胃后全部存活;而模型组于第4天死亡1只。模型组胃黏膜损伤评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第1d小肠黏膜散在红斑、糜烂和溃疡,溃疡延肠系膜侧分布;第5d小肠黏膜可见出血、穿孔和窦道形成,其大体损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光学显微镜下组织学改变:对照组大鼠小肠黏膜结构完整,偶可见绒毛上皮缺损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造模组第1d大鼠可见肠绒毛肿胀、缩短、增粗,顶端部分破损或断裂;第5d可见黏膜局灶糜烂、坏死,黏膜下间隙增大,固有层水肿明显伴炎症细胞浸润,出现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绒毛融合、缩短,甚至坏死、脱落、缺损,造成固有层裸露,黏膜和黏膜下层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第1d和第5d Chiu氏评分中位数分别为3.5分和5分,与对照组评分中位数0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1d大鼠空、回肠绒毛高度分别为126.9±32.0μm和118.6±22.9μm,较对照组显着降低(169.2±25.5μm和145.8±25.2μm,P<0.05),而空、回肠黏膜厚度、黏膜截面积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但有下降趋势;第5d大鼠空、回肠绒毛高度(73.4±25.4μm和109.3±17.6μm)与对照组相比(164.7±21.2μm和155.7±48.0μm)显着降低;黏膜厚度(123.8±51.6μm和165.7±37.4μm)与对照组相比(235.7±48.0μm和236.3±60.9μm)显着变薄;黏膜截面积(2.48±1.01 mm2和3.27±0.76 mm2)与对照组相比(4.66±2.11 mm2和4.54±1.12 mm2)显着变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微病理结构变化:透射电镜下见模型组第1d大鼠小肠黏膜微绒毛水肿、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部分峪减少,内质网出现不同程度扩张。细胞间连接开始出现部分增宽,第5d小肠黏膜上皮微绒毛脱落更为明显,细胞连接断裂破坏严重。二、EGF表达变化免疫组化示EGF阳性表达主要见于小肠绒毛膜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浆。造模第1d,大鼠空、回肠黏膜EGF阳性面积(3409.85±1514.32μm2和3874.09±1313.03μm2)、总光密度(1203.13±569.90和1339.49±467.72)和阳性指数(0.017±0.008和0.019±0.006)较对照组(7495.11±4557.88μm2和7703.04±4165.60μm2;2952.20±2047.92和2873.31±1749.19;0.041±0.028和0.040±0.024)显着下降(P<0.05),空、回肠黏膜EGF表达无显着差异。第5d空、回肠黏膜阳性面积(3193.45±1695.65μm2和2919.19±1671.55μm2)、总光密度(1120.44±639.58和1034.45±615.47)和阳性指数(0.016±0.009和0.014±0.008)较对照组(6502.51±2364.60μm2和7001.04±1894.89μm2;2471.33±1037.67和2623.44±796.39;0.034±0.014和0.034±0.011)下降明显(P<0.05),但与第1d相比,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常规治疗剂量双氯氛酸钠口服所引起的大鼠小肠黏膜损害比胃粘膜损害更常见和显着。其主要致病机制包括直接黏膜破坏、线粒体伤害、细胞间连接完整性的破坏而使上皮通透性增高。2、常规治疗剂量双氯氛酸钠可致大鼠小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受损,大体表现为红斑、糜烂、溃疡、穿孔和窦道形成,其溃疡多沿肠系膜侧分布;组织学表现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剥脱,小肠绒毛融合、缩短,甚至坏死、脱落、缺损,造成固有层裸露。空、回肠绒毛高度显着降低、黏膜厚度变薄、黏膜截面积变小;超微结构可见,微绒毛水肿、排列紊乱和断裂、脱落;线粒体肿胀,部分峪减少,内质网出现不同程度扩张。细胞间紧密连接出现增宽和断裂。病损程度与用药时间成正比。3、双氯氛酸钠对小肠粘膜损伤可致大鼠空、回肠黏膜EGF表达减少,提示这种变化可能影响小肠粘膜的修复。采用促内源性EGF分泌的粘膜保护剂或EGF类似药物可能有助于防治,有必要深入研究。
付雪琴,姚兰杰,董志萍[10](2005)在《小剂量阿斯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斯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方法82例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50100 mg.d-1)老年患者分成服药<3个月组和>3个月组两组,进行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并与对照组(自愿健康体检者60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患者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3个月组(P<0.05)。观察组Hp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阳性和阴性患者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阳性患者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5)。结论小剂量阿斯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有一定损伤,用药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大,Hp感染阳性较阴性胃粘膜损伤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1.1 胃溃疡西医诊断标准 |
| 2.2.1.2 胃溃疡的胃镜下表现分期 |
| 2.2.1.3 HP感染诊断标准 |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2.2.1 脾胃气虚证中医诊断标准 |
| 2.2.2.2 中医临床症状评分表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标准 |
| 2.6 脱落标准 |
| 2.7 中止试验标准 |
| 2.8 脱落、剔除处理标准 |
| 3.研究方法 |
| 3.1 试验设计 |
| 3.2 治疗方案 |
| 3.2.1 一般治疗 |
| 3.2.2 药物治疗 |
| 3.3 观察方法 |
| 3.3.1 观察指标 |
| 3.3.1.1 一般项目 |
| 3.3.1.2 安全性指标 |
| 3.3.1.3 疗效观察指标 |
| 3.3.2 疗效判定标准 |
| 3.4 统计方法 |
| 4.数据分析 |
| 4.1 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
| 4.1.1 试验完成情况 |
| 4.1.2 性别分布情况 |
| 4.1.3 年龄分布情况 |
| 4.1.4 病程情况 |
| 4.1.5 HP感染情况 |
| 4.1.6 溃疡直径情况 |
| 4.1.7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情况比较 |
| 4.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4.2.3 两组患者胃镜近期疗效比较 |
| 4.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清除疗效比较 |
| 4.2.5 两组胃镜疗效痊愈患者胃镜远期疗效比较 |
| 4.3 脱落原因 |
| 4.4 安全性评价 |
| 第二部分 讨论 |
| 1.西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 1.1.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 1.1.2 胃酸、胃蛋白酶 |
| 1.1.3 药物 |
| 1.1.4 其他因素 |
| 1.1.4.1 遗传因素 |
| 1.1.4.2 精神心理因素 |
| 1.1.4.3 吸烟 |
| 1.1.4.4 胃排空障碍 |
| 1.1.4.5 饮食 |
| 1.2 胃溃疡的西医治疗 |
| 1.2.1 一般治疗 |
| 1.2.2 内科治疗 |
| 1.2.2.1 降低胃内酸度 |
| 1.2.2.1.1 抑酸治疗 |
| 1.2.2.1.2 抗酸治疗 |
| 1.2.2.2 黏膜保护剂 |
| 1.2.2.3 根除HP治疗 |
| 1.2.3 外科治疗 |
| 2.中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 2.2 脾胃气虚为其病机的关键 |
| 2.2.1 古代医家对脾胃气虚的认识 |
| 2.2.2 现代医家关于脾胃气虚的认识 |
| 2.3 脾胃气虚型为其常见证型 |
| 2.4 治疗 |
| 2.4.1 补益中焦脾胃之气是常用治法之一 |
| 2.4.2 补益脾胃联合常规西药治疗 |
| 3.导师学术思想 |
| 3.1 导师学术思想浅析 |
| 3.1.1 补脾益胃是关键 |
| 3.1.2 补中兼疏,调畅气机 |
| 3.1.3 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 |
| 3.2 西药选择依据 |
| 3.3 方解 |
| 3.3.1 黄芪 |
| 3.3.2 党参 |
| 3.3.3 炒白术 |
| 3.3.4 炒白芍 |
| 3.3.5 延胡索 |
| 3.3.6 瓦楞子 |
| 3.3.7 茯苓 |
| 3.3.8 陈皮 |
| 3.3.9 建曲 |
| 3.3.10 生姜 |
| 3.3.11 炙甘草 |
| 4.疗效分析 |
| 研究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1.问题 |
| 2.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中西医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1常见不良反应 |
| 2特殊不良反应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背景 |
| 研究目的 |
| 研究方案 |
| 一、服用NSAIDs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危险因素调查 |
| 1.1 资料和方法 |
| 1.1.1 资料 |
| 1.1.2 方法 |
| 1.1.3 统计学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入选患者资料 |
| 1.2.2 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危险因素分析 |
| 1.2.3 年龄与上消化道症状关系分析 |
| 1.2.4 服用NSAIDs数量与上消化道症状关系分析 |
| 1.2.5 应用胃肠保护药物与上消化道症状关系分析 |
| 1.2.6 胃镜检查结果与上消化道症状关系分析 |
| 1.2.7 Hp感染与上消化道症状及溃疡发生关系分析 |
| 二、服用NSAIDs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调查 |
| 2.1 资料和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入选患者资料 |
| 2.2.2 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 2.2.3 年龄与上消化道出血关系分析 |
| 2.2.4 服用NSAIDs数量与上消化道出血关系分析 |
| 2.2.5 应用胃肠保护药物与上消化道出血关系分析 |
| 2.2.6 胃镜检查结果与上消化道出血关系分析 |
| 2.2.7 Hp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关系分析 |
|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
| 1 中医认识 |
| 1.1 历史沿革 |
| 1.2 病因病机 |
| 1.3 治疗原则 |
| 1.4 证治分类 |
| 1.5 专方专药研究 |
| 2 西医认识 |
| 2.1 流行病学 |
| 2.2 正常黏膜防御机制 |
| 2.3 发病机制 |
| 2.4 临床表现 |
| 2.5 相关检查 |
| 2.6 诊断 |
| 2.7 危险因素 |
| 2.8 NSAIDs溃疡的治疗 |
| 2.9 预防 |
| 2.10 关于幽门螺旋杆菌(Hp) |
| 3 笔者对老年人NSAIDs相关性溃疡的认识 |
| 3.1 中虚气滞为老年人NSAIDs相关性溃疡的主要病机 |
| 3.2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组方与方解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试验设计 |
| 2 临床资料 |
| 2.1 诊断标准 |
| 2.2 症状分级及评分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终止试验病例标准 |
| 3 统计学处理 |
| 4 一般资料比较 |
| 4.1 两组治疗前积分及年龄的比较 |
| 4.2 两组性别构成比较 |
| 4.3 两组溃疡部位的构成比较 |
| 4.4 两组服用药物构成比较 |
| 4.5 两组治疗前溃疡面积比较 |
| 5 干预措施 |
| 6 疗效判定标准 |
| 7 结果与分析 |
| 7.1 两组组内症状积分比较 |
| 7.2 治疗2周及4周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 7.3 两组溃疡面积的组内及组间差异比较 |
| 7.4 治疗4周后两组内镜下疗效比较 |
| 7.5 两组间不同疗效构成比的比较 |
| 8 讨论 |
| 9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 |
| 1.2 胃镜观察标准 |
| 1.3 幽门螺杆菌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 |
| 2.2 HP感染与阿斯匹林的关系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 观察指标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常见不良反应 |
| 1.1 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 |
| 1.2 阿司匹林哮喘 |
| 1.3 过敏反应 |
| 1.4 瑞氏综合征 |
| 1.5 水杨酸反应 |
| 2 特殊不良反应 |
| 2.1 大疙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
| 2.2 血液系统 |
| 2.3 中毒性低血糖 |
| 2.4 听力损害 |
| 2.5 肝脏毒性 |
| 2.6 肾损害 |
| 2.7 心脏毒性 |
| 2.8 诱发癫痫 |
| 2.9 习惯性和成瘾性 |
| 2.10 眩晕 |
| 2.11 鼻炎 |
| 2.12 涎腺肿大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语 |
| 目次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2.3 实验方法 |
| 2.4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形态组织学改变 |
| 3.2 EGF表达变化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个人简历 |
| 学期间科研成绩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内镜观察标准 |
| 1.3 幽门螺杆菌检测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情况 |
| 2.2 Hp感染与阿斯匹林的关系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