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瑶[1](2021)在《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氏病肝郁脾虚证的组方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魏军平教授治疗肝郁脾虚证桥本氏病患者的用药规律,挖掘其核心药物及配伍方法,归纳魏军平教授的用药经验,得出核心处方;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所得核心处方干预桥本氏病的潜在关键靶点及通路,为疏肝健脾法干预桥本氏病的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收集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魏军平主任门诊就诊的肝郁脾虚证桥本氏病患者病历及处方资料。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进行医案数据的整理、规范,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从药性、药味、归经、药组关联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关联规则探索其组方规律,基于熵聚类等方法挖掘潜在新药组合;此后与魏军平教授进行访谈及讨论后得出核心处方。2.通过TCMSP数据库,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为标准,筛选核心处方中每味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运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进行信息标准化;通过Genecards、OMIM、DisGeNET等数据库,以“Hashimoto’s thyroiditis”、“Hashimoto’s Disease”、“HT”为关键词,获取桥本氏病的相关靶点并进行合并及去重;得出核心处方-桥本氏病共同靶点后,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KEGG信号通路和GO生物富集分析,并运用Cytoscape3.6.1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构建“方药-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206份病案,其就诊患者女性占91.75%,男性占8.25%;年龄最小为7岁,最大为76岁,其分布为:年龄<10岁的患者占2.43%,10-19岁占1.46%,20-29岁占12.13%,30-39岁占40.78%,40-49岁占16.99%,50-59岁占21.36%,60-69岁占2.43%,年龄>70岁占2.43%;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甲功分布情况为:甲功正常者占40.29%,亚临床甲减占19.42%,甲减者占40.29%;其症状出现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乏力、大便稀、眠差、心悸、畏寒、急躁易怒、腹胀、颈前肿胀、汗出、胸闷、咽部异物感、咽部有痰、大便干、月经量少、胃胀等。2.206个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5位中药分别为柴胡、茯苓、陈皮、厚朴、炙甘草、白芍、紫苏叶、当归、白术、夏枯草、法半夏、苏梗、生黄芪、郁金、枳壳.;其用药药性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温药、寒药、平药、凉药、热药;其药味分布从高至低依次为苦味、辛味、甘味、酸味、咸味、涩味药;其用药归经分布从高至低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脾经、肝经、肺经、胃经、心经。3.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得到陈皮-柴胡、陈皮-茯苓、柴胡-茯苓共3对高频药物组合模式,以及4组关联度>0.98的药物组合:柴胡、苏梗->紫苏叶,苏梗->紫苏叶,茯苓、苏梗->紫苏叶,厚朴、苏梗->紫苏叶;得到核心用药为紫苏叶、白芍、茯苓、厚朴、柴胡、陈皮、苏梗、炙甘草、当归9味;基于熵聚类得到潜在新药组合17个;对魏军平教授进行访谈讨论后,设定核心处方组成为紫苏叶、白芍、茯苓、厚朴、柴胡、陈皮、生黄芪、法半夏。4.将核心处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有效活性成分共86个,主要为槲皮苷、山奈酚、β-谷甾醇、异鼠李素、豆甾醇等;方药与疾病交集靶点共82个,以TNF、JUN、TP53、MAPK1、AKT1、IL6、MAPK14、VEGFA、EGFR 等为主要靶点;富集分析得到相关通路301条,其关键通路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通路和VEGF信号通路等。结论1.通过数据挖掘发现,肝郁脾虚证HT患者以女性为主,年龄多集中在30-39岁,其甲功分布以甲状腺功能正常和临床甲减为主,部分患者属亚临床甲减。2.魏军平教授治疗肝郁脾虚证HT患者时,除从肝经、脾经入手之外,还结合肺、胃、心同调;多选用性温、寒、平之品,以寒温并用,阴阳自和;多以辛、苦、甘之味,以辛开苦降,调理气机。运用数据挖掘及访谈方式得出核心处方为:紫苏叶、白芍、茯苓、厚朴、柴胡、陈皮、生黄芪、法半夏。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出,疏肝健脾法之核心处方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方式干预HT。其机制主要为:通过具有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调节等作用的核心有效成分,调控与HT相关的82个靶点,并调节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多通路,从而对HT起到干预治疗作用。
魏桐[2](2021)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中医证型、焦虑抑郁、内镜表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分布规律,从而探讨RE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内镜表现、H.pylori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RE的诊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消化内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的300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反流性食管炎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情况、H.pylori感染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由调查者通过问诊填写并进行辨证,通过观察及交流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定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调查表收回后,将数据录进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4.0软件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类型分别选择描述性分析、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结果:1.本次研究的300例RE患者中,女性为115例,占总人数的38.3%,男性为185例,占61.7%;其中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57±12岁,年龄段以60-69岁最多;病程<半年的患者最多,为148例,占49.3%,1-3年者为40例,占13.3%;从既往史来看,共38人(12.7%)无既往史,其余262人(87.3%)有既往史。在有既往史的患者中,高血压、消化性溃疡、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胆囊疾病、脑血管病、甲状腺疾病等慢性疾病者分别占45.0%、29.8%、26.3%、19.0%、14.1%、12.6%、11.5%、11.5%,咽炎、肝囊肿、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哮喘占比较低;职业性质以脑力劳动者为主,占53.7%;发病诱因方面,99例无明显诱因,201例有明显诱因,其中情志不畅96例,饮食不节60例,其次为体虚劳倦和气候变化;饮食偏嗜方面,嗜食甜食的患者最多,共91例,占总人数的30.3%,无饮食偏嗜87例,占29.0%,余依次为辛辣、油腻及生冷;不良生活习惯方面,无吸烟史者为201例,有吸烟史者99例,无饮酒史者221例,有饮酒史者79例;BMI指数方面,超重患者132例,占44.0%,体重正常者101例,占33.7%,肥胖和过轻分别占14.0%和8.3%。2.在本次研究的300例RE患者中,H.pylori阳性57例,占19.0%,H.pylori阴性243例,占81.0%,RE的H.pylori阴性患者较多,推测H.pylori在RE中并未起到促进疾病发展的作用,不同性别的RE患者感染H.pylori的比例不同,经统计学分析,H.pylori感染与性别无关(P>0.05)。3.中医证候分布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探析RE中医证候规律,得出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病性包含气虚、阳虚、阴虚、气滞、痰、湿、热等方面。初步拟定证候类型有:类肝胃不和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脾胃湿热证、类肝(胆)胃郁热证、类痰气郁结证、类胃阴不足证6种。故最终结合因子分析结果和临床辨证分析,将300例RE患者辨为6种证型,得出本研究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肝胃不和证(43.0%)>脾胃虚弱证(22.0%)>脾胃湿热证(14.0%)>肝胃郁热证(9.7%)>痰气郁结证(7.3%)>胃阴亏虚证(4.0%)。其中主要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证为主,不同证型与年龄、性别、诱因、职业、饮食偏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pylori感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焦虑抑郁情况及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焦虑抑郁情况:HAMA平均积分10.08±3.744分,无焦虑者占32.7%,48.6%可能有焦虑,18.7%肯定有焦虑;HAMD平均积分10.36±4.054分,无抑郁者占36.0%,56.7%可能有抑郁,7.3%肯定有抑郁。女性焦虑、抑郁程度较男性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0例RE患者焦虑抑郁集中于60-69岁,50-59岁亦多见。焦虑和抑郁积分与年龄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肝胃不和证、痰气郁结证与焦虑关系更为密切;HAMA积分肝胃不和证及痰气郁结证分数较高;痰气郁结证、肝胃不和证与抑郁关系更为密切;HAMD积分肝胃不和证及肝胃郁热证分数较高。5.胃镜检查结果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300例RE患者中,食管炎LA-A级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78.0%,食管炎LA-B级患者占16.0%,食管炎LA-C级和食管炎LA-D级患者较少。食管充血检出率最高,为70.7%,食管水肿、食管糜烂、食管粘膜粗糙不平、食管颗粒样物附着、食管溃疡检出率分别为49.0%、28.7%、26.0%、6.3%、2.3%。内镜下合并症以慢性胃炎伴糜烂最多,检出率为40.7%,检出率较高的还有胃息肉(24.3%)、十二指肠球炎(14.7%)、十二指肠球溃疡(12.3%)、胆汁反流性胃炎(10.7%)等。RE伴发胃炎病理类型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为61例,占20.3%,非萎缩239例,占79.7%。RE不同中医证型的内镜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级的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主,LA-B级以脾胃湿热证为主,LA-C级以胃阴亏虚证为主,LA-D级以脾胃虚弱证为主。RE不同中医证型的食管粘膜炎症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充血和食管颗粒样物附着以舌红最多,食管水肿以苔薄白最多,食管糜烂和食管颗粒样物附着以苔黄腻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食管粘膜表现与舌苔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RE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焦虑、抑郁状态,肝胃不和证、痰气郁结证和肝胃郁热证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较其他证候更为密切,提示在临床上治疗该病时可着重从肝论治,情志舒畅,肝气条达,自无横逆犯胃之机。2.RE患者中大部分为H.pylori阴性患者,推测在反流性食管炎中H.pylori并未起到促进疾病发展的作用,RE的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3.RE的内镜分级以食管炎LA-A级为主,其次是食管炎LA-B级,食管炎LA-C及食管炎LA-D级数量较少,不同中医证型内镜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食管粘膜炎症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启示中医治疗RE应该将病、证、情志三者相结合,同时将中医证型与内镜微观辩证相结合,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降低复发率,从而达到对本病的治疗和预防。
薛茜尹[3](2021)在《女性抑郁症中医体质特征与神经内分泌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女性抑郁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神经内分泌指标特点及中医体质的神经内分泌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7月开始至2020年12月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身疾病科就诊的女性抑郁症患者136人,年龄范围在26-65岁。136例研究对象均于就诊当日完成《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及PHQ-9量表。根据月经情况分时段进行神经内分泌指标检测。检测指标:HPA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HPT轴: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HPG轴: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检测时间:月经周期规律的患者于月经周期第2-5天清晨8点,空腹抽取静脉血;围绝经期或已绝经患者于就诊次日清晨8点,空腹抽取静脉血。按照月经情况及抑郁严重程度两种分组方式进行分析讨论:1.按照月经情况分为三组:(1)月经规律组:月经周期规律;(2)围绝经期组:年龄≥40岁,既往月经规律,近3个月月经不规律,或绝经≤12个月;(3)绝经组:既往月经规律,已绝经>12个月。2.按照抑郁严重程度(PHQ-9得分)分为四组:(1)轻度抑郁组:5-9分;(2)中度抑郁组:10-14分;(3)中重度抑郁组:15-19分;(4)重度抑郁组:20-27分。将收集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总体情况分布收集到的136例女性抑郁症患者月经情况分布:绝经期组人数最多(50%),其次依次为月经规律组(26%)和围绝经期组(24%);抑郁严重程度分布:中度抑郁人数最多(33.1%),其次依次是轻度抑郁(30.1%)、中重度抑郁(29.4%)和重度抑郁(7.3%)。中医体质分布:气虚质人数最多(21.3%),其次依次是平和质(17.6%)、气郁质(16.9%)、阳虚质(14%)、痰湿质(12.5%)、血瘀质(8.8%)和阴虚质(8.8%),未出现湿热质和特禀质;其中有兼夹体质的78人中,气郁质被兼夹频率最高(55%),其次依次是气虚质(23.1%)、痰湿质(10.3%)、阳虚质(5.1%)、阴虚质(2.6%)、血瘀质(2.6%)和湿热质(1.3%),未出现兼夹体质为特禀质的患者。2.女性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特征2.1女性抑郁症患者月经规律组体质分布前三为平和质(25%)、气虚质(22.2%)和气郁质(16.7%),围绝经期组体质分布前三为气虚质(28.1%)、平和质(25%)和阳虚质(18.8%),绝经组体质分布前三为气郁质(23.5%)、气虚质(17.6%)和痰湿质(14.7%);女性抑郁症患者主体质特征与月经情况无显着性差异(X2=18.138,p>0.05)。对于月经规律和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主体质和兼夹体质不具有相关性;对于绝经后抑郁症患者,主体质和兼夹体质具有相关性(X2=64.935,p<0.05),主体质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和血瘀质者,其主要兼夹体质均为气郁质,主体质为气郁质者,其主要兼夹体质为气虚质。2.2女性抑郁症患者轻度抑郁者主体质前三依次是阳虚质(24.4%)、气虚质(22.0%)和平和质(19.5%),中度抑郁者主体质前三依次是平和质(24.4%)、气虚质(17.8%)和痰湿质(15.6%),中重度抑郁者主体质前三依次是气郁质(30%)、气虚质(22.5%)和痰湿质(15%),重度抑郁者主体质前三依次是气郁质(50%)、气虚质(30%)和痰湿质(20%)。主体质与抑郁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X2=33.31,p<0.05):平和质和血瘀质在轻、中度抑郁者中分布较多,气虚质和气郁质在中重度、重度抑郁者中分布较多,痰湿质在中度、中重度抑郁者中分布较多,阳虚质在轻度抑郁者中分布较多,阴虚质在中度抑郁者中分布较多。抑郁程度为轻度、中重度和重度女性抑郁症患者,主体质和兼夹体质不具有相关性;对于中度抑郁患者,主体质和兼夹体质具有相关性(X2=37.778,p<0.05),其中主体质为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和血瘀质,其主要兼夹体质均为气郁质,主体质为气郁质、阳虚质者,其主要兼夹体质均为气虚质。3.女性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特征3.1 HPA轴和HPT轴指标与月经情况没有相关性,p值均>0.05;HPG轴三个指标均与月经情况相关:E2浓度与月经情况呈负相关关系(r=-0.72,p<0.01),LH浓度与月经情况呈正相关关系(r=0.708,p<0.01),FSH浓度与月经情况呈正相关关系(r=0.709,p<0.01)。3.2女性抑郁症患者HPT轴和HPG轴指标与抑郁程度没有相关性,p值均>0.05;HPA轴两个指标均与月经情况相关:ACTH浓度与月经情况呈正相关(r=0.526,p<0.01),CORT浓度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r=0.467,p<0.01)4.女性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与神经内分泌相关性分析4.1月经规律组,不同体质下的ACTH浓度存在显着性差异(X2=20.412,p<0.05),其中气郁质者ACTH浓度最高,其次为阴虚质和痰湿质;围绝经期组,不同体质下的内分泌指标未见显着性差异;绝经组,不同体质下ACTH和CORT浓度存在显着性差异(X2=30.711,p<0.05;X2=23.539,p<0.05),其中气郁质者ACTH和CORT浓度均最高,其次为痰湿质者。4.2在不同抑郁程度女性抑郁症患者中,轻度抑郁者,不同体质下的ACTH存在显着性差异(X2=16.830,p<0.05),FT4存在显着性差异(X2=13.304,p<0.05),LH存在显着性差异(X2=13.363,p<0.05),FSH存在显着性差异(X2=16.193,p<0.05),其中,痰湿质ACTH浓度最高,其次是气虚质和气郁质,FT4浓度在阴虚质中最高,其次是气郁质和痰湿质,LH浓度在血瘀质最高,其次是阴虚质和气郁质,FSH浓度在血瘀质最高,其次是阴虚质和气郁质;中重度抑郁者,不同体质下的ACTH存在显着性差异(X2=12.654,p<0.05),CORT存在显着性差异(X2=23.209,p<0.05),FT4存在显着性差异(X2=13.304,p<0.05),其中,ACTH浓度在气郁质中最高,其次为痰湿质和气虚质,CORT浓度在痰湿质最高,其次为气郁质、气虚质和血瘀质,FT4浓度在血瘀质最高,其次为阴虚质和气郁质。结论:1.气郁质、气虚质和痰湿质是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易患病体质。2.女性抑郁症患者抑郁严重程度与HPA轴亢进呈正相关,与HPT轴、HPG轴未见明显相关关系;女性抑郁症患者月经情况与HPG轴功能衰退有关,与HPA轴、HPG轴未见明显相关关系。3.女性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与HPA轴关系密切,气虚质、气郁质和痰湿质与HPA轴亢进均呈正相关;血瘀质与HPG轴功能衰退呈正相关。
朱悦尔[4](2021)在《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数据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临床中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许多研究表明,CG和焦虑、抑郁状态相互影响。而中医药在治疗CG方面疗效确切。张声生教授是中医脾胃病专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其治疗CG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经验值得深入挖掘。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声生教授治疗CG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辨证思路及用药特点,发扬专家学术思想,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张声生教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诊治的CG病历,并完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将符合条件的病历数据进行整理和标准化处理,并应用SPSS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MATLAB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及关联分析,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进行复杂熵聚类、无监督熵聚类分析,由此得出张声生教授治疗CG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结果:1、基本信息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02例病历,其中男性85例,女性117例;年龄范围在18~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岁。肯定焦虑状态12例,可疑焦虑状态29例,无焦虑状态161例;肯定抑郁状态49例,可疑抑郁状态34例,无抑郁状态119例。2、症状分析:CG最常见的症状依序为胃胀满、嗳气、怕冷、疲乏、健忘等。CG伴焦虑状态最常见的症状依序为健忘、胃胀、易醒、烦躁、口臭等;CG伴抑郁状态最常见的症状依序为疲乏、胃胀、怕冷、健忘、咽中有痰等。3、中医证候分析:202例CG患者的中医证候,按频次排名依序为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CG伴焦虑状态的中医证型分布依序为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CG伴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型分布依序为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4、慢性胃炎用药分析:①频次分析:张声生教授治疗CG最常用的药物依序为党参、炒白术、延胡索、半夏曲、三七粉等;药性功效方面:功效以补虚药最为多见,其次为理气、消食、祛湿、化痰、活血等;药味偏甘、辛、苦味;药性以温性为主,搭配寒、平性;归经多入脾、胃经,兼见肝经、肺经和心经。②关联分析:张声生教授治疗CG的核心药物组成为党参、炒白术、白芍、延胡索、三七粉、木香、半夏曲、煅瓦楞子及黄连。③聚类分析:黄连和吴茱萸,炒薏苡仁和白花蛇舌草,炒莱菔子、生白术和当归,生龙骨和百合,为张声生教授治疗CG的常用药对及药串。④熵聚类分析:总结张声生教授治疗CG时,较有价值的新处方为“砂仁、厚朴、三七粉、丹参”,以及“炙黄芪、炒酸枣仁、黄连、吴茱萸”。5、慢性胃炎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用药分析:①CG伴焦虑状态的用药分析:与无焦虑状态相比,张声生教授治疗CG伴焦虑状态时,更常用柴胡、合欢花、木香、砂仁、厚朴、苏梗、枳实、生龙骨、白芍、竹茹、白花蛇舌草、三七粉、延胡索和煅瓦楞子。②CG伴抑郁状态的用药分析:与无抑郁状态相比,张声生教授治疗CG伴抑郁状态时,更常用木香、乌药、藿香、炒薏苡仁、半夏曲、竹茹和煅瓦楞子。结论:1、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多从“虚”、“滞”、“瘀”着手,注重虚实、寒热、气血同调,治法以健脾益气、理气活血为主要治法,选药多寒温并用,甘补辛开苦降,归经多入脾、胃经,并兼顾肝、肺、心,临证以党参、炒白术、白芍、延胡索、三七粉、木香等药物应用最为多见,因而形成治疗本病的核心处方;此外,善用药对、药串组合配合治疗,如黄连、吴茱萸;炒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炒莱菔子、生白术、当归;生龙骨、百合,分别体现寒热并调、清热解毒、通腑除胀、潜阳安神的功效。2、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或抑郁状态时,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还注重“调节气机”及“祛除病邪”。其认为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当收敛、沉降气机,配合清热、化瘀之法,善用柴胡、合欢花疏肝解郁,木香、砂仁、厚朴、苏梗、枳实和胃降气,生龙骨平肝潜阳,白芍酸收敛肝,竹茹、白花蛇舌草清热,三七粉、延胡索活血化瘀,煅瓦楞子软坚散结;伴抑郁状态时,当升提、发散气机,配合祛湿、化痰之法,善用木香、乌药辛窜行气,藿香芳香化湿,薏苡仁利水祛湿,半夏曲、竹茹化痰,煅瓦楞子消痰散结。总体关键在于恢复气机运行。
李俊[5](2021)在《153例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候特点与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调查》文中认为一直以来,与桥本甲状腺炎相关的症状和体征都被认为是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包括疾病过程中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对于焦虑抑郁障碍具有易感性,即使是在没有发生甲状腺功能的改变的情况下。本调查是探索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评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总结。本论文分为临床研究、经验总结两个部分。方法:临床研究通过在广安门医院广告招募和门诊筛查,最终纳入153例在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在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前提下,所有患者均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后使用信息采集表采集基本信息、中医证候、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及甲状腺相关理化指标等信息。最后在Excel表中录入收集的各种信息,统计分析均在SPSS软件中进行。经验总结通过跟随导师门诊学习,阅读导师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以及将提炼的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经验与导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最终形成导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经验及用药总结。结果:临床研究1.153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各证型依次是肝郁脾虚34%,气郁痰阻21.6%,气阴两虚19.0%,脾肾阳虚15.7%,心肝火旺9.8%。2.153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汉密尔顿量表结果显示可能焦虑者41.2%、肯定焦虑者24.2%、明显焦虑者6.5%、严重焦虑者0.7%;可能抑郁者26.8%、肯定抑郁者3.3%、严重抑郁者0%,在发病率上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者比一般人群更高。3.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与性别、年龄、学历、病程、TGAb、TPOAb等无统计学相关性,与睡眠、TSH、FT3、中医证候存在关联。4.肝郁脾虚证伴焦虑抑郁障碍的患病率高于其余证型,脾肾阳虚证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其余证型。经验总结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相关焦虑抑郁障碍,主张中西医结合诊疗、分期论治。在治疗中将疏调气机之法贯穿始终,重视调神和疏导患者心理。且在临床上善于灵活运用酸枣仁、茯神,紫苏叶、薄荷,百合、知母,合欢皮、合欢花,甘松、丹参,厚朴花、玫瑰花,柴胡、白芍等药对,疗效显着。结论: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且与中医证候之间存在相关性。桥本甲状腺炎中最常见的证候为肝郁脾虚证,其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病率高于其余证型,而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焦虑抑郁障碍较其它证型更严重。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伴焦虑抑郁状态主张中西医结合分期诊治,注重调气贯穿始终和心理调摄,还善用对药,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学习和借鉴。
赵葳[6](2021)在《加味左金丸联合情志干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中药联合情志干预为手段,多角度探讨在西药基础上两者联合能否更好地提高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疗效,同时观察中西药联合的疗效,并分析情志干预是否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旨在发扬中医特色,优化本病治疗方案。方法:将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按设计给予相应治疗方案。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加味左金丸化裁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治疗组基础上,予中医特色情志干预治疗。三组疗程共8周。在不同的观察节点以各个量表的积分变化情况进行组内、组间比较,从而评估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1.RDQ总积分:三组RDQ积分在治疗结束时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2周联合治疗组RDQ积分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8周、停药4周的RDQ积分均以联合治疗组最低(P<0.01),对照组最高(P<0.01);停药4周对照组的RDQ积分较治疗结束回升(P<0.05)。2.中医症状积分:①总积分、主症及次症积分:三组总积分、主症及次症积分在治疗结束时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2周联合治疗组总积分比其余两组明显下降(P<0.01),主症及次症积分比对照组下降(P<0.01或0.05),主症积分比治疗组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相当(P>0.05);治疗8周、停药4周的总积分、主症及次症积分以联合治疗组最低(P<0.01或0.05),对照组最高(P<0.01);停药4周对照组的总积分较治疗结束明显上升(P<0.01),主症及次症积分有所上升(P<0.05)。②单项症状积分: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疗程结束各单项症状均显着改善(P<0.01),对照组除易怒症状无效果(P>0.05),其余中医症状均显着改善(P<0.01);整个治疗过程三组在胸骨后灼痛的改善方面效果相当(P>0.05);治疗2周烧心、胃脘灼痛症状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好(P<0.01),其余症状三组改善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8周联合治疗组除胸骨后灼痛症状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联合治疗组对反酸、烧心、脘腹胀满、嗳气或反食、易怒症状的改善优于治疗组,治疗组改善除胸骨后灼痛、嗳气或反食症状均优于对照组;停药4周联合治疗组的所有症状均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联合治疗组对烧心、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或反食、易怒症状的改善优于治疗组,治疗组改善除嗳气或反食的症状均优于对照组;停药4周对照组的反酸、胸骨后灼痛、脘腹胀满症状较治疗结束时有一定加重(P<0.05)。3.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三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相当(P>0.05),联合治疗组比对照组优势更明显(P<0.01),治疗组则有所优势(P<0.05)。4.HAMA及HAMD评分:疗程结束三组的HAMA、HAMD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疗程结束及停药4周均以联合治疗组的HAMA、HAMD评分最低(P<0.01),对照组评分最高(P<0.01);停药4周对照组的HAMA评分较治疗结束回升(P<0.05)。5.远期疗效:停药4周随访,对照组复发率40.00%,治疗组复发率13.33%,联合治疗组复发率6.67%,三组复发率两两比较,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控制复发效果相当(P>0.05),联合治疗组比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则有所降低(P<0.05)。结论:对于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加味左金丸联合情志干预能在西药基础上更好地提高疗效、调节不良精神心理、控制复发,无不良反应,且情志干预在改善一些症状及精神心理状态方面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其短期疗效不明显;中西药联合治疗也较单用西药好,但短期疗效无明显优势。
丁早[7](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病情严重程度、胃镜下表现及血清CCK(胆囊收缩素)、5-HT(五羟色胺)的指标变化及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估益气活血法治疗PU(消化性溃疡)同时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益气活血方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基础上,是否能同时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彰显中医治疗优势,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方向。方法:1.选取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随机分组,其中25例予以中西药治疗,25例予以西药治疗。2.西药组(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中西药组(治疗组)予以奥美拉唑联合益气活血方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对于同时合并有HP(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依照相关指南予以杀HP诊治,本课题予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治疗2周。根除Hp后继续按上述方法治疗。3.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并进行评分汇总、胃镜下溃疡分级、SAS、SDS量表评分,血清5-HT、CCK的水平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症状上:对照组治疗前后,在胃脘疼痛、胸胁胀满、纳差上(P均<0.05),说明奥美拉唑可缓解这些症状;在倦怠乏力、大便稀溏、畏寒肢冷上(P均>0.05),说明其对这些症状无明显缓解。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各症状积分(P值均<0.05),说明其可缓解本研究观察的所有症状。两组治疗后症状对比,在胃脘疼痛、胸胁胀满、倦怠乏力、大便稀溏、畏寒肢冷上(P均<0.05),说明治疗组在缓解这些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纳差上(P>0.05),说明两者在治疗纳差上,无明显区别。2.临床疗效上: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对比(P<0.05),治疗组在中医症状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胃镜下疗效对比(P>0.05),说明在胃镜下愈合程度上,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3.焦虑抑郁评分上:两组对焦虑抑郁均有所改善,两组治疗后SAS、SDS总积分(P<0.05),说明治疗组在焦虑抑郁症状的缓解上明显优于对照组。4.血清CCK、5-HT水平上:两者均可降低血清中的CCK含量,提高血清中的5-HT含量,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患者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症状。
李令康[8](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陈亚男[9](2020)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对脑卒中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将60例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和鼻胃管饲组,每组均为3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基础常规药物治疗以及康复科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直接训练法、间接训练法和代偿饮食法等,其中直接训练法采取自制藕粉对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进行直接摄食训练,间接训练法采取门德尔松等手法进行吞咽障碍治疗,代偿饮食法采用体位改变的方式使患者能更安全有效地进食;在治疗期间两组分别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和鼻胃管饲法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同时,对两组病人入院24h内和治疗2周后的营养指标、吞咽功能、卒中相关性肺炎以及抑郁症筛查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既往病史、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结果如下,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4.43±5.32岁,平均病程18.27±3.11天,有吸烟史者16例,有糖尿病史者17例,有高血压病史者20例,神经功能缺损平均评分为8.23±1.17分;鼻胃管饲组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5.13±5.33岁,平均病程18.77±2.33天,有吸烟史者17例,有糖尿病史者15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9例,神经功能缺损平均评分为8.10±1.42分。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h内两组病人营养状况如下,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病人身体质量指数平均19.56±0.35,上臂围平均20.30±0.56cm,血清清蛋白平均31.87±0.74g/L,血清前清蛋白平均264.37±14.17mg/L;鼻胃管饲组病人身体质量指数平均19.47±0.40,上臂围平均20.29±0.55cm,血清清蛋白平均31.87±0.70g/L,血清前清蛋白平均264.39±14.16mg/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病人身体质量指数平均21.13±0.63,上臂围平均20.32±0.56cm,血清清蛋白平均33.69±0.74g/L,血清前清蛋白平均278.35±14.13mg/L;鼻胃管饲组病人身体质量指数平均19.74±0.42,上臂围平均20.30±0.54cm,血清清蛋白平均33.18±0.70g/L,血清前清蛋白平均266.89±14.15mg/L。入院时两组病人吞咽功能评定分级均为1级,完全不能经口进食,治疗2周后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病人吞咽功能评定分级为1级0人,2级0人,3级1人,4级1人,5级2人,6级5人,7级21人;鼻胃管饲组病人吞咽功能评定分级为1级10人,2级7人,3级9人,4级3人,5级1人,6级0人,7级0人。入院时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卒中相关性肺炎阳性例数18例,治疗2周后阳性例数为1例;入院时鼻胃管饲组卒中相关性肺炎阳性例数17例,治疗2周后阳性例数为15例。入院时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抑郁症筛查阳性例数12例,治疗2周后阳性例数为2例;入院时鼻胃管饲组抑郁症筛查阳性例数11例,治疗2周后阳性例数为19例。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组病人在治疗2周后营养指标和吞咽功能均优于鼻胃管饲组,且卒中相关性肺炎阳性率和抑郁症筛查阳性率低于鼻胃管饲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较鼻胃管饲法更有利于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的营养支持及吞咽功能的改善,且有助于减少卒中相关性肺炎和抑郁状态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贾秉洁[10](2020)在《肾癌相关性抑郁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其带给人们的困扰和伤害,亦在逐年增加。虽然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手术、放化疗以及靶向、免疫治疗显着提高了肿瘤患者生存率,但是临床缺乏对肿瘤患者心理层面的关注,肿瘤并发抑郁症的比例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外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抑郁的比例约为3.7%~66%,而国内高达25%~80%。抑郁状态可使患者生存期下降10%~20%左右,甚至成为一些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而西医药物治疗因其副作用、耐药等问题临床应用受限。中医药参与的综合治疗是我国肿瘤治疗的优势与特色,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能够缓解恶性肿瘤相关性抑郁(Cancer Related Depression,以下简称CRD)症状,显着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部分治疗手段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针对CRD的中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远大前景。近几年肾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增长迅速,约为2.5%,跃居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第二位,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近几年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研究突飞猛进,为肾癌患者带来希望,生存期明显延长,有研究证实肾癌病人平均生存率可达40个月,无进展生存期长达27个月,与其他类型肿瘤一样,治疗方式和生存期改善的同时,肿瘤治疗过程中诸多相关因素给肾癌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均带来巨大的压力,肾癌相关性抑郁的发病问题更加突出。肾癌患者的生存质量需引起相关重视。目前有关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相关性抑郁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国内外尚缺乏对肾癌相关抑郁的关注和研究。另外国内有关CRD的中医治疗主要集中在同种药物或同组穴位上,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遵循此原则治疗CRD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医优势,如果借助于传统中医理论与方法,即辨证论治治疗,将肿瘤患者群体归纳证候分型以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对易感体质人群进行早期筛查,中医早期干预,调整脏腑功能的失调,改善体质状态,可以为肾癌抑郁的早期防治与干预,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切入点。因此总结出肿瘤相关性抑郁的中医证型十分必要。导师在深入挖掘传统中医体质辨证基础上,尤其强调体质因素对肾癌相关性抑郁发病与预后的基础性作用,主张体质辨证与病、证、症辨治相结合,实践证明在缓解肾癌抑郁的症状,提高肾癌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优势。体质内虚,在一定程度决定肾癌抑郁的易感性,“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若脏腑营卫表里冲和,气血调畅,则无积聚之弊,所谓“五脏元真通畅,则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本研究通过对肾细胞癌(以下简称肾癌)并发抑郁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分型进行研究,比较肾癌抑郁与非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差异,为肾癌相关性抑郁的辨证分型、中医药辨治肾癌的中医病机理论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与临床数据依据。方法收集的病例为2017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初次就诊于导师门诊及肿瘤科病房治疗且符合纳排标准的肾癌患者142例。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患者需填写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D)和肾癌患者证候资料收集表,将信息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0.0软件包处理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结果1本研究调查的142例肾癌患者中,84例并发抑郁,发病率为59.15%。其中轻度抑郁患者36人(占25.35%);中度抑郁患者27人(占19.01%);中重度抑郁患者14人(占9.86%);重度抑郁患者7人(占4.93%)。2在肾癌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年龄(P=0.003,0R=1.869,95%CI[1.234,2.831])、既往病史(P=0.000,0R=7.864,95%CI[3.032,20.396])、个人月收入(P=0.001,0R=4.264,95%CI[1.884,9.651])与抑郁发生倾向呈正相关;是否手术(P=0.007,0R=0.248,95%CI[0.091,0.678])、知情情况(P=0.016,0R=0.231,95%CI[0.071,0.759])与抑郁发生倾向呈负相关。3本研究中肾癌并发抑郁的中医证候分型研究结果如下:阳虚证(占66.67%)、痰凝证(占53.57%)、湿阻证(占52.38%)、气滞证(占50.00%)、气虚证(占48.81%)、血瘀证(占28.57%)、血虚证(占19.05%)、阴虚证(占10.71%)、津亏证(占8.33%)、精亏证(占7.14%)、血寒证(占5.95%)、实寒证(占2.38%)、水停证(占2.38%)、饮停证(占2.38%)、气逆证(占1.19%),无实热证、血热证;肾癌非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为:阳虚证(占75.86%)、痰凝证(占53.45%)、气虚证(占51.72%)、湿阻证(占44.83%)、血瘀证(占32.76%)、气滞证(占27.59%)、血虚证(占15.52%)、津亏证(占10.34%)、阴虚证(占8.62%)、精亏证4例(占6.90%)、水停证(占5.17%)、饮停(占3.45%)、血寒证(占3.45%)、实热证(占1.72%)、气逆证(占1.72%)、血热证(占 1.72%)、实寒证(占 1.72%)。4肾癌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气滞证上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余证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肾癌相关性抑郁的发生与年龄、手术、个人月收入、知情情况呈负相关,与既往史呈正相关;肾癌相关抑郁发病率较高,以轻、中度抑郁为主。2 肾癌相关性抑郁的患者证候分布以阳虚证、痰凝证、湿阻证、气滞证为主,其中以阳虚证患者最多,气滞证与肾癌抑郁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肾癌抑郁组较非抑郁患者气滞证患者比例更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桥本甲状腺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现代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甲状腺疾病领域的应用 |
| 1 网络药理学概述 |
| 2 中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 3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 4 网络药理学在甲状腺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 5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氏病肝郁脾虚证数据挖掘及经验总结 |
| 1 研究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方法 |
| 3.1 资料收集 |
| 3.2 数据预处理 |
| 3.3 数据录入 |
| 3.4 分析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病案分析 |
| 4.2 用药分析 |
|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 4.4 潜在新药组合分析 |
| 4.5 药症相关分析 |
| 5 讨论 |
| 5.1 肝郁脾虚证HT患者疾病特点分析 |
| 5.2 用药频次及性味归经分析 |
| 5.3 药物组方规律分析 |
| 5.4 潜在新方组合分析 |
| 5.5 魏军平教授治疗桥本氏病肝郁脾虚证验案分析 |
| 5.6 魏军平教授辨治桥本氏病经验总结 |
| 6 小结 |
| 第三部分 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核心处方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筛选 |
| 2.2 桥本氏病相关靶点筛选 |
| 2.3 构建核心处方活性成分-桥本氏病靶点PPI网络 |
| 2.4 核心处方活性成分-桥本氏病靶点KEGG信号通路与GO功能富集分析 |
| 2.5 方药-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 3 研究结果 |
| 3.1 核心处方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 |
| 3.2 方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 |
| 3.3 桥本氏病相关靶点 |
| 3.4 核心处方活性成分-桥本氏病靶点PPI网络 |
| 3.5 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 |
| 3.6 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
| 3.7 方药-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图 |
| 4 讨论 |
| 4.1 药物核心成分分析 |
| 4.2 核心处方主要作用靶点分析 |
| 4.3 KEGG信号通路分析 |
| 4.4 GO富集功能分析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 研究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资料 |
| 3 研究方法 |
| 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 5 研究结果 |
| 5.1 流行病学资料 |
| 5.2 发病相关因素 |
| 5.3 发病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
| 5.4 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
| 5.5 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分析 |
| 5.6 焦虑抑郁情况 |
| 5.7 焦虑抑郁状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 5.8 内镜检查结果 |
| 5.9 舌苔象与食管粘膜表现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2.1 研究对象年龄和月经一般情况 |
| 2.2 研究对象抑郁程度一般情况 |
| 2.3 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一般情况 |
| 2.4 对PHQ-9 得分和三轴内分泌指标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 |
| 2.5 女性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特征 |
| 2.6 女性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特征 |
| 2.7 女性抑郁症患者中医主体质特征与神经内分泌相关性分析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总体情况分布 |
| 3.2. 女性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特征 |
| 3.3. 女性抑郁症患者神经内分泌特征 |
| 3.4. 女性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与神经内分泌相关分析 |
| 讨论 |
| 1 抑郁症的中医理解 |
| 2 女性抑郁症患者月经情况特点 |
| 3 女性抑郁症患者中医体质研究 |
| 4 女性抑郁症患者内分泌特征 |
| 5 中医体质与内分泌相关性探讨 |
| 6 临床意义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二 9 条目患者健康问卷 |
| 附录三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 |
| 综述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 中医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认识 |
| 2 中医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 |
| 2.1 中药及中西药联合疗法 |
| 2.2 针刺疗法 |
| 2.3 其他非药物中医疗法 |
| 3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
| 4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 |
| 4.1 药物治疗 |
| 4.2 心理治疗 |
| 4.3 其他疗法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慢性胃炎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研究 |
| 第二节 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认识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章 数据挖掘研究 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数据挖掘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 第二节 研究资料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 第五节 讨论 |
| 第六节 结论 |
| 第七节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问卷封面 |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3 基本资料表 |
| 附录4 诊断表 |
| 附录5 自拟症状/体征表 |
| 附录6 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
| 1 桥本甲状腺炎及相关焦虑抑郁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2 桥本甲状腺炎及相关焦虑抑郁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候特点与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基本信息 |
| 2.2 四诊资料 |
| 2.3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评分标准 |
| 2.4 其它理化指标 |
| 2.5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HT患者各因素与焦虑、抑郁评分的关系 |
| 3.3 HT患者各因素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
| 3.4 HT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评分的关系 |
| 4 结论 |
| 5 讨论 |
| 5.1 一般资料结果 |
| 5.2 各因素与焦虑抑郁评分 |
| 5.3 中医证候分析 |
| 5.4 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评分 |
| 第二部分 魏军平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
| 1 HT伴焦虑抑郁障碍的病因病机 |
| 1.1 HT命名及病因 |
| 1.2 HT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病机 |
| 2 HT伴焦虑抑郁障碍的辨治经验 |
| 2.1 衷中参西,分期论治 |
| 2.2 疏调气机,贯穿始终 |
| 2.3 重视调神,心理疏导 |
| 2.4 常用药对举隅 |
| 3 临床验案 |
| 3.1 病例1 |
| 3.2 病例2 |
| 4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胃食管反流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 1.2 流行病学 |
| 1.3 病因及相关发病机制 |
| 1.4 诊断方式 |
| 1.5 治疗 |
| 2.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学认识 |
| 2.1 病名追溯及发展 |
| 2.2 病因探讨 |
| 2.3 病机探析 |
| 2.4 证型分类 |
| 2.5 治疗 |
| 3.情志学说 |
| 3.1 情志学说溯源及认识 |
| 3.2 情志致病 |
| 3.3 情志治疗方法 |
| 3.4 临床运用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内容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选取 |
| 2.3 研究方法 |
| 2.4 数据统计处理 |
| 3.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 3.2 基线比较 |
| 3.3 疗效比较 |
| 3.4 安全性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选题背景 |
| 2.情志与GERD肝胃郁热证 |
| 3.立方依据 |
| 3.1 左金为变通底方 |
| 3.2 加味以对症鼓效 |
| 3.3 诸药共合巧妙多 |
| 4.药理与机制 |
| 4.1 单药分析 |
| 4.2 机制探讨 |
| 5.结论 |
| 6.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祖国医学对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 1.1 病名 |
| 1.2 病因病机 |
| 1.3 辨证论治 |
| 2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 2.1 流行病学 |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3 治疗现状 |
| 3 CCK与5-HT的研究进展 |
| 3.1 5-羟色胺(5-HT)与消化性溃疡及焦虑抑郁的关系 |
| 3.2 胆囊收缩素(CCK)与消化性溃疡及焦虑抑郁的关系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内容 |
| 2 主要研究方法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标准 |
| 2.3 治疗方法 |
| 2.4 样本收集 |
| 2.5 观察项目 |
| 2.6 统计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
| 第三部分 讨论和分析 |
| 1 益气活血方的处方依据 |
| 2 益气活血方的西医药理研究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临床疗效 |
| 3.2 胃镜下表现 |
|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 4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 |
| 附表2: SAS量表 |
| 附表3: SDS量表 |
| 附录4: 缩略词表 |
|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
|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
|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
|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
|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
|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
|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
| 2.2.2 心神疾病 |
| 2.2.3 心胸疾病 |
|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
| 2.3.1 胸中窒,烦 |
| 2.3.2 胸满,默默,心烦 |
| 2.3.3 胸满,烦惊,谵语 |
| 2.3.4 悸 |
| 2.3.5 烦,悸 |
| 2.3.6 惊,悸 |
| 2.3.7 心痛,烦 |
| 2.3.8 胸中痛,喜太息 |
|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
| 3.1 桂枝甘草汤证 |
| 3.2 栀子豉汤证 |
| 3.3 小柴胡汤证 |
|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
| 3.6 小建中汤证 |
| 3.7 炙甘草汤证 |
|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
| 4.1 桂枝汤证 |
|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
| 4.3 当归四逆汤证 |
|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
|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 4.6 大柴胡汤证 |
| 4.7 柴胡桂枝汤证 |
|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
| 4.9 四逆汤证 |
| 4.10 真武汤证 |
| 4.11 四逆散证 |
| 4.12 半夏泻心汤证 |
| 4.13 半夏厚朴汤证 |
| 4.14 黄连阿胶汤证 |
| 4.15 乌梅丸证 |
| 4.16 桂枝茯苓丸证 |
| 讨论 |
|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
|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
|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
|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
|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
|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
|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
|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
| 3.1.3 辨治絜要 |
|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
|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
|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
|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
| 3.2.4 辨治絜要 |
|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
|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
|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
| 3.3.3 辨治絜要 |
|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
| 3.4.1 水饮 |
| 3.4.2 血瘀 |
| 3.4.3 痰饮 |
| 3.4.4 辨治絜要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
|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
|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
|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脑卒中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恶性肿瘤相关性抑郁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 1 中医研究现状 |
| 2 西医研究现状 |
| 3 肾癌抑郁状态的研究现状 |
| 4 结语 |
| 综述二 肾癌的西医研究概述 |
| 1 肾癌的病因 |
| 2 肾癌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
| 3 肾癌的治疗 |
| 4 结语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诊断标准 |
| 1.5 研究过程 |
| 1.6 统计学方法 |
| 1.7 技术路线图 |
| 2 研究结果 |
| 2.1 基本情况 |
| 2.2 发病情况 |
| 2.3 肾癌相关抑郁危险因素分析 |
| 2.4 抑郁与非抑郁组证候分型特点 |
| 2.5 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证型上的关系 |
| 3 讨论 |
| 3.1 肾癌相关性抑郁的发病率 |
| 3.2 肾癌相关性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3 肾癌相关性抑郁的证候分型特点 |
| 3.4 导师对肾癌相关性抑郁的认识 |
| 4 结论 |
| 5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