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艺佳[1](2016)在《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北京的城市建设范围在过去几年中以惊人的速度持续扩大,边界线逐渐靠近周边山地。一直以来,山地都是北京市的主要生态涵养地。北京东、北、西三面环山,山地约占总面积的2/3。浅山区作为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地带,区域内包含有多种类型的绿色空间,其中不乏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等生态敏感性极高的区域。同时,浅山区又面临着强烈的开发建设需求,承载着愈来愈多的人类活动。在对浅山区进行关注和研究之前,已有多处绿色空间成为城市蔓延的牺牲品。因此,如何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浅山优化、科学发展是现阶段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本论文着眼于浅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绿色空间。通过对浅山区、绿色空间、浅山区绿色空间和理想格局的理论梳理和概念界定,明确浅山区绿色空间和理想格局的定义、现状、范围、分类、作用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较为清晰的理论脉络。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现状问题和挑战,首次提出“宏观调控—中观网络—微观设计”相结合的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体系组成。宏观调控包含长期规划和政策法令;中观网络包含自然服务优化网络和人文服务优化网络;微观设计包含场地设计和社区共享。之后,总结其构建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流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提出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的构建策略,并结合荷兰兰斯塔德绿心、美国瓦萨奇山前区和北京百望山森林公园三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宏观调控策略包括构建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建设实施的法规体系;明确绿色空间理想格局范围内的补偿与发展机制;建立跨行政区的管理机制。中观网络策略包括生物栖息、水文过程、地质灾害缓冲、游憩功能和文化遗产保护优化网络构建的指导性导则。微观设计策略包括场地设计注重现状肌理和周边关系,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挖掘场地乡土文化,使用与保护并重;建立社区共享机制,引导公众参与等。论文进而在镇域尺度上进行了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的进一步实践探索。以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浅山区这一具体地区为例,进行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相结合的理想格局构建并提出实施策略,对研究结论进行校正和完善。本论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基于适当保护的理念,对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的发展保护提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实施策略,综合涵盖政策法规、网络构建和微观设计等内容,对于北京乃至我国其它山前城市建设中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沙伟,滕兆岩,王岩,佟璐[2](2007)在《星星草耐盐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国内外利用盐碱地种植星星草的概况,盐胁迫对星星草不同生育期、星星草吸收矿质营养元素、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星星草耐盐性鉴定的指标。
石凡涛,阎高峰,李建平,胡海伟[3](2004)在《青海省浅山、半浅山地区八种牧草适宜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北京:城市高速扩张背后的环境阵痛 |
| 1.1.2 山地: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困局 |
| 1.1.3 浅山区:被长期忽略的交界地带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内容、范畴和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对象与范畴 |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 1.5 论文框架 |
| 1.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 2 浅山区绿色空间研究综述 |
| 2.1 概念解析 |
| 2.1.1 浅山区 |
| 2.1.1.1 概念界定 |
| 2.1.1.2 基本特点 |
| 2.1.2 绿色空间 |
| 2.1.2.1 概念界定 |
| 2.1.2.2 主要组成 |
| 2.1.2.3 基本功能 |
| 2.1.3 浅山区绿色空间 |
| 2.1.3.1 概念和分类 |
| 2.1.3.2 主要特点 |
| 2.1.3.3 特殊作用 |
| 2.1.4 理想格局 |
| 2.1.4.1 定义 |
| 2.1.4.2 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
| 2.1.5 相关概念辨析 |
| 2.1.5.1 山麓平原 |
| 2.1.5.2 城市边缘区 |
| 2.1.5.3 开放空间 |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 2.2.1 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
| 2.2.1.1 城市发展相关理论 |
| 2.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
| 2.2.2 浅山区理论研究综述 |
| 2.2.2.1 国外浅山区理论研究综述 |
| 2.2.2.2 国内浅山区理论研究综述 |
| 2.2.3 绿色空间理论研究综述 |
| 2.2.3.1 国外绿色空间理论研究综述 |
| 2.2.3.2 国内绿色空间理论研究综述 |
| 2.2.4 理想格局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综述 |
| 2.2.4.1 理想格局的发展基础——公园系统(Park System) |
| 2.2.4.2 理想格局的有益探索 |
| 2.3 本章小结 |
| 3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 |
| 3.1 北京城市概况 |
| 3.1.1 地形地貌 |
| 3.1.2 城市发展 |
| 3.1.2.1 城市规模的扩大 |
| 3.1.2.2 建国以来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
| 3.2 北京城市发展的特殊性 |
| 3.2.1 自然因素限定 |
| 3.2.2 历史因素影响 |
| 3.2.3 政治因素促进 |
| 3.3 北京市浅山区概况 |
| 3.3.1 区域范围 |
| 3.3.2 历史沿革 |
| 3.3.3 未来发展趋势 |
| 3.3.3.1 区域内的建设规模将继续扩大 |
| 3.3.3.2 以旅游业等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产业转型 |
| 3.3.3.3 更加重视绿色空间的保护 |
| 3.4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的发展现状 |
| 3.4.1 规划和措施 |
| 3.4.2 问题和挑战 |
| 3.4.2.1 早期的规划和建设对浅山区绿色空间造成一定破坏 |
| 3.4.2.2 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缺少合理的保护方式 |
| 3.4.2.3 场地设计形式和文化缺少整体考虑和控制 |
| 4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理想格局构建 |
| 4.1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的构建思路 |
| 4.1.1 保护加强 |
| 4.1.2 补充修复 |
| 4.1.3 设计创造 |
| 4.2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的基本组成 |
| 4.2.1 宏观调控 |
| 4.2.1.1 长期规划 |
| 4.2.1.2 政策法令 |
| 4.2.2 中观网络 |
| 4.2.2.1 自然服务优化网络 |
| 4.2.2.2 人文服务优化网络 |
| 4.2.3 微观设计 |
| 4.2.3.1 场地设计 |
| 4.2.3.2 社区共享 |
| 4.3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的基本流程 |
| 4.3.1 明确目标并进行基础资料收集 |
| 4.3.1.1 结合问题确定目标框架 |
| 4.3.1.2 现状调查与分析 |
| 4.3.2 关键因子的GIS综合辨析 |
| 4.3.2.1 自然服务关键因子 |
| 4.3.2.2 人文服务关键因子 |
| 4.3.3 确立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中观网络 |
| 4.3.4 制定指导性导则 |
| 4.3.5 根据导则制定宏观调控和微观设计策略 |
| 4.3.6 目标实施和效益评估 |
| 4.3.6.1 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行动计划 |
| 4.3.6.2 定期进行效益评估 |
| 4.4 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的主要策略 |
| 4.4.1 基于宏观调控的整体策略 |
| 4.4.1.1 构建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建设实施的法规体系 |
| 4.4.1.2 明确绿色空间理想格局范围内的补偿与发展机制 |
| 4.4.1.3 建立跨行政区的管理机制 |
| 4.4.1.4 案例研究:荷兰兰斯塔德绿心 |
| 4.4.2 基于中观网络的构建策略 |
| 4.4.2.1 生物栖息优化网络指导性导则 |
| 4.4.2.2 水文过程优化网络指导性导则 |
| 4.4.2.3 地质灾害缓冲优化网络指导性导则 |
| 4.4.2.4 游憩功能优化网络指导性导则 |
| 4.4.2.5 文化遗产保护优化网络指导性导则 |
| 4.4.2.6 案例研究:美国瓦萨奇山前区(Wasatch Front) |
| 4.4.3 基于微观设计的规划策略 |
| 4.4.3.1 场地设计注重现状肌理和周边关系,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
| 4.4.3.2 挖掘场地乡土文化,使用与保护并重 |
| 4.4.3.3 建立社区共享机制,引导公众参与 |
| 4.4.3.4 实践案例:北京市百望山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发展规划 |
| 5 镇域尺度下的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探索——以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为例 |
| 5.1 苏家坨镇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现状格局 |
| 5.1.1 苏家坨镇概况 |
| 5.1.2 苏家坨镇浅山区绿色空间概况 |
| 5.1.2.1 具体组成 |
| 5.1.2.2 基本特征 |
| 5.1.3 已有的实践探索 |
| 5.1.3.1 相关法规政策和项目实践 |
| 5.1.3.2 探索中的问题 |
| 5.2 苏家坨镇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理想格局构建策略研究 |
| 5.2.1 宏观调控层面 |
| 5.2.1.1 与现有的相关规划进行协调和对接 |
| 5.2.1.2 出台相关政策法令,建立核心绿色空间内的活动监督机制 |
| 5.2.1.3 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 |
| 5.2.2 中观网络层面 |
| 5.2.2.1 生物栖息优化网络 |
| 5.2.2.2 水文过程优化网络 |
| 5.2.2.3 地质灾害缓冲优化网络 |
| 5.2.2.4 游憩功能优化网络 |
| 5.2.2.5 文化遗产保护优化网络 |
| 5.2.2.6 苏家坨镇浅山区绿色空间中观网络 |
| 5.2.3 微观设计层面 |
| 5.2.3.1 场地设计和文化挖掘 |
| 5.2.3.2 建立互动共享机制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1.1 浅山区相关理论体系的梳理和总结 |
| 6.1.2 多尺度下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 |
| 6.1.3 进行宏观调控-中观网络-微观设计层面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策略研究 |
| 6.1.3.1 宏观调控层面 |
| 6.1.3.2 中观网络层面 |
| 6.1.3.3 微观设计层面 |
| 6.1.4 镇域尺度下的北京市浅山区绿色空间理想格局构建探索 |
| 6.2 创新点 |
| 6.2.1 梳理浅山区及浅山区绿色空间较为清晰的理论脉络 |
| 6.2.2 提出从宏观调控、中观网络、微观设计尺度全面构建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理想格局体系 |
| 6.2.3 从风景园林视角来看待浅山区绿色空间的理想格局构建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图表目录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1 盐碱地种植星星草的概况 |
| 2 星星草对盐胁迫的反应 |
| 2.1 星星草的耐盐性 |
| 2.2 盐胁迫对星星草种子萌发及生育期影响 |
| 2.2.1 盐胁迫对星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 2.2.2 盐胁迫对星星草苗期及生殖生长期的影响 |
| 2.3 盐胁迫对星星草吸收矿质养分的影响 |
| 2.4 盐胁迫对星星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 2.4.1 盐胁迫对星星草细胞膜功能的影响 |
| 2.4.2 盐胁迫对星星草无机离子含量的影响 |
| 2.4.3 盐胁迫对星星草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
| 2.4.3. 1 游离脯氨酸的积累 |
| 2.4.3. 2 柠檬酸的积累 |
| 2.4.3. 3 可溶性糖的变化 |
| 2.5 盐胁迫下的细胞器超微结构变化 |
| 3 星星草耐盐性鉴定指标 |
| 3.1 生物学指标 |
| 3.2 生理生化指标 |
| 3.3 分子生物学指标 |
| 1 试验地概况 |
| 2 试验方法 |
| 2.1 小区设置 |
| 2.2 牧草品种选择 |
| 2.3 播种量 |
| 2.4 播种时间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 3.1 牧草种子质量检验 |
| 3.2 牧草出苗情况 |
| 3.3 生长发育情况 |
| 3.4 越冬情况 |
| 4 结论 |